時間:2023-07-11 17:36: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研究統計學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研究中, 作者從本院神經內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隨機選擇50例進行研究, 探討激勵護理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神經內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隨機選擇50例進行研究,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齡17~81歲, 平均年齡(39.12±2.3 )歲。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 每組各25例, 分別設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情況, 并自愿參與研究。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護理。包括指導患者合理擺放良肢位, 進行科學的關節鍛煉和轉移, 以及鍛煉坐、站立位和行走。還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平衡能力的鍛煉護理等。
觀察組:實施激勵護理模式下的康復護理。首先, 做好與家屬的交流與溝通, 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科學幫助和激勵, 對患者的康復進步予以及時的肯定;其次, 主管醫生和康復師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 制定明確的針對性激勵目標, 并且與護理人員 達成共識, 在日常查房的過程中及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激勵和表揚;第三, 責任護士負責密切關注患者的康復效果和進步情況, 及時進行贊美。鼓勵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積極的和其他患者分享康復經驗, 增強全體患者的康復信心。
1. 3 觀察指標
1. 3. 1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1]。
1. 3. 2 護理質量 具體指標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基礎護理;③病房管理;④護理文書書寫;⑤危重患者護理。
1. 3. 3 患者滿意度 醫院自制調查問卷, 在患者出院的前1 d發放, 由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指導所有患者填寫。滿意度分為2個等級, 分別為:①滿意;②不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均輸入Excel表格, 并利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一的錄入和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情況分析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的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護理質量分析 觀察組的護理質量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滿意度分析 觀察組的滿意度為98.0%, 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82.0 %, 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湖北省潛江市中心醫院 湖北省潛江市 433100
【摘 要】目的:就痔瘡病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措施展開研究分析。方法:隨機選取2012 年12 月-2014 年12月期間我院接收救治的60 例痔瘡病患者,隨機劃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人數分別為30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及滿意度進行觀察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痔瘡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100.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3.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就痔瘡病患者術后并發癥展開嚴密的觀察,并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及健康知識宣教,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痔瘡;并發癥;護理效果;滿意度
本 次研究隨機選取2012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期間我院接收救治的60 例痔瘡病患者,通過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初步了解針對性護理作用于痔瘡病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效果,旨在為臨床基于痔瘡病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措施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現進行下述探討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2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期間我院接收救治的60 例痔瘡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劃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人數分別為30 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1~49歲,平均年齡(34.7±8.9)歲;行環狀切除手術17 例、行外剝內扎手術13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3~48 歲,平均年齡(34.6±9.2)歲;行環狀切除手術18 例、行外剝內扎手術12 例。兩組受檢人員性別、年齡以及其他健康指標等基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具備研究對比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方法,分別包括:I. 基礎護理;II. 生活護理;III.心理護理;IV. 并發癥護理。
1.3 觀察指標
兩組60 受檢人員經不同護理干預后,采用回顧性分析法,根據醫院痔瘡相關規范準則設計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暈厥、尿潴留、術后發熱、術后出血及感染)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對比,將各項觀察指標詳細記錄于調查表中,通過計算機進行統計學分析。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形式搜集,問卷內容包括對護理服務的質量、護理人員態度等的評分,滿分為100 分,根據分數由高到低依次分為非常滿意(≥ 90 分)、一般滿意(60~89分)、不滿意(<60 分)三個等級,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 一般滿意)患者例數÷ 該組患者總數×100%[2]。
1.4 統計學分析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受檢人員研究所得數據展開針對的編號,并由醫務人員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選取spss 13.00 軟件包開展數據統計分析,研究所得數據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計量數據對比應用t 值檢驗,計數數據應用X2 值檢驗,將P<0.05 表示數據對比結果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護理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痔瘡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100.0%;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3.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痔瘡病術后往往會產生并發癥,包括暈厥、尿潴留、術后發熱、術后出血及感染等,暈厥是由于患者突然戰力使得機體血壓急速降低所致,可給予患者術前適量的流質飲食,防止患者術中能力供給缺失,于術后協助患者進行排尿,防止患者突然直立;尿潴留是指人力儲尿量超過500ml 仍舊無尿意,造成這一結果是由于術后患者機體括約肌痙攣使得尿道括約肌形成反射性痙攣,從而導致排尿困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痔瘡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護理人員務必要針對痔瘡患者開展好健康宣教工作,自飲食方面對肛腸病進行預防,自生活方面對肛腸病進行預防,指導患者適當的做保健操等。
總而言之,就痔瘡病患者術后并發癥展開嚴密的觀察,并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及健康知識宣教,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漢元. 痔瘡術后護理及常見并發癥的觀察與處理[J]. 海南醫學,2011,22(09):143-144.
肝癌即是肝臟的惡性腫瘤,病情潛伏期較長,一經發現后多數患者已經處于中晚期。對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其治療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為目的,其最常用的方法即是介入治療。但由于藥物使用量較大,容易產生并發癥,影響患者的預后情況,而有效的護理措施則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1-2]。此次研究旨在分析臨床護理措施對肝癌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的預防效果。現將有關研究做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行介入治療的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男69例,女41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5.3±2.3)歲;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療,治療后患者并發癥多表現為穿刺部位血腫、發熱、胃腸道反應、腹脹腹痛等;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包括疼痛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并隨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控制患者的病情。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包括:①穿刺部位血腫護理。術后要求患者臥床休息1d,以重量為1~1.5Kg的沙袋按壓穿刺部位6~8h,穿刺部位一側患肢平直安置1d;觀察穿刺部位皮膚顏色、溫度、是否存在出血情況,如有異常,立刻報告醫生進行處理。②發熱護理。向患者介紹發熱的原因,穩定患者情況,獲得患者的配合治療;囑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飲水量4500~6000ml;如患者體溫在38攝氏度,則無需用藥治療;如患者體溫持續>39攝氏度,則應配合醫生進行抗感染治療。③胃腸道反應護理。為進一步降低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可在治療前30min給予患者鹽酸托烷司瓊注射液(康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79,5ml:5mg),進行靜脈注射;術后指導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高纖維食物,囑患者餐后漱口。④腹痛、腹脹的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疼痛程度;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指導,分散患者注意力;以環形手掌按摩患者的腹部,如無法忍受可適當給予鎮痛藥,進而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數據均經過SPSS13.0 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數數據用%表示,當P< 0.05 時,表示數據之間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研究組穿刺部位血腫、發熱、胃腸道反應、腹脹、腹痛并發癥的發生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9>0.05)。護理后,研究組穿刺部位血腫、發熱、胃腸道反應、腹脹、腹痛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38
3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介入療法開始廣泛應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且臨床實踐證明,介入療法對中晚期肝癌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3]。化療藥物經肝動脈灌注,患者肝臟組織的藥物濃度明顯提高,可達到患者全身藥物濃度的近400倍,且病灶部位藥物濃度又可到肝臟組織藥物濃度的近10倍,對肝臟癌細胞的清除作用明顯[4]。另外,介入治療還可以縮小腫瘤的面積,降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操作簡單,可實現重復治療。
【關鍵詞】早期護理;低出生體重兒;影響
低出生體重兒是指孕期在37周以下,身體發育不完全的早產兒等,由于患兒的身體各方面的發育不完整,導致患兒的各方面條件均比一般產兒較差,在生長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且患兒的護理工作非常困難,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要求也比較高。本文主要研究早期護理干預在低出生體重兒中的應用,通過實際臨床護理,探討其影響作用,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間收治的低出生體重兒90例,其中男43例,女47例,產齡30~35周左右,體重在1.24~2.46 kg,其中多胎生產患兒18例,胎盤異常36例,臍帶異常36例。患兒均為早產患兒,按照隨機方法將90例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個43例,兩組患兒之間的性別、年紀、并發癥、家庭條件等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統計學標準,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同時進行護理,研究組患兒使用早期護理干預,包括恒溫箱保暖、濕化氧氣呼吸輔助、血糖支持、實時檢測生命提升、根據患兒的情況進行微量喂養、每日消毒液擦拭、預防性光療、發育支持護理及幫助運動等;對照組患兒使用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包括對患兒的體溫、營養等常規護理,重癥患兒實施監護等護理方法。觀察記錄兩組患兒的生長情況及健康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均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中使用χ2進行計算分析,本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通過護理干預,兩組患兒的成長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組患兒的體重增長快,身體健康程度優于對照組患兒,并發癥發生幾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表1。
兩組患兒的體重增長研究組患兒優于對照組,研究組45例患兒平均體重增加為(23±3)g/d,對照組患兒為(17±4)g。在護理干預后,對兩組患兒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的家長對護理干預的效果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患兒的家長,詳細情況如表2。
表1
表2
在整個護理工作過程中,其中研究組患兒出現2例嚴重呼吸障礙死亡,1例腦水腫死亡,病死率6.97%;對照組患兒出現3例呼吸障礙死亡,2例肺炎死亡,3例腦水腫死亡,1例綜合并發癥死亡,病死率18.6%。
3 討論
低出生體重兒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個方面,在臨床方面,主要有多胎、胎盤或臍帶發育異常等情況,同時,如果產兒的母親患有疾病,如高血壓等病癥,以及產婦抽煙、酗酒等情況,或者是患兒的家庭環境較差,產婦的營養不足等都有可能引發產兒的低出生體重兒的形成。在臨床方面,由于低出生體重兒的身體各器官發育不成熟,身體的器官等各方面比一般產兒要差很多,因此實際的撫養要更加的苦難,特別是產兒的適應性與抵抗力差,包括患兒的吸吮、吞咽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吸收、消化能力差,易發生喂養困難,嗆奶、吐奶。再加上低出生體重兒體內糖元儲備少,而又處于高代謝狀態,較正常新生兒更易出現低血糖,體重不增,抵抗力更低下,甚至死亡。因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對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包括恒溫箱、營養、身體護理等各個方面,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兒的存活率,減少患兒的并發癥出現幾率,同時需要對患兒的父母進行一定的護理知識培訓,以便在出院后患兒可以健康的成長。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常規護理對患兒的作用有限,如本次研究過程中,使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的各方面護理情況都要遠低于研究組患兒,包括患兒的發育情況、并發生出現情況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使用早期護理干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兒的生存幾率,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效果非常顯著。
另外,早期護理干預可在患兒生產前進行,對產婦進行營養、身體等護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產婦的各方面情況,以確保產婦的身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患兒的影響。這一方面的護理主要就是對產婦的休息、營養、鍛煉及心理護理等。同時,在低出生體重兒早期護理干預中,母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護理方面,因此在護理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確保患兒使用母乳進行喂養,在提高產婦與患兒親密度的同時,也提高患兒的護理工作。
參 考 文 獻
[1] 胡雁.正確認識循證護理推動護理實踐發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9:714.
目的:探討前列腺增生并發逼尿肌無力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臨床作用。
方法:選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前列腺增生并發逼尿肌無力男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前后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以及患者滿意度。
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實驗組護理后患者的SAS、SDS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后的滿意度相比于對照組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前列腺增生并發逼尿肌無力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負性情緒和不適癥狀,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促進了患者盡快康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1]。
【關鍵詞】
舒適護理;前列腺增生;逼尿肌無力;臨床作用
本文研究選取8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為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臨床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前列腺增生并發逼尿肌無力男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84例患者均于我院接受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治療,并均具有理解問卷調查的能力,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2例。實驗組患者平均年齡(65.5±7.5)歲,病程(5.2±3.5)年;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66.2±7.4)歲,病程(5.3±3.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不明顯,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常規護理 術前行常規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緊張情緒;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給予常規藥物治療;預防并發癥的常規護理;進行健康知識教育指導。
1.2.2 實驗組舒適護理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術前為患者講述手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為患者講述手術成功案例,緩解患者因病痛帶來的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及時解決患者問題。(2)術后護理:術后指導患者的飲食、活動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引流管變化,及時應對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及時評估、記錄患者術后不良癥狀,采取心理疏導、藥物治療等方法緩解患者術后疼痛[2]。(3)預防并發癥:術后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引流液等情況,估計出血量,預防患者尿路感染、肺病感染、壓瘡、便秘等;引導患者適時、適當活動。(4)健康指導:為患者講解前列腺疾病的預防與術后注意事項,以及舒適護理的作用和理念,講解心理健康對于疾病的積極作用。(5)創造舒適環境:為患者提供干凈、舒適的病房環境,聲音、光線、顏色、溫濕度等舒適,安靜柔和的音樂有助于患者睡眠。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統計兩組患者的評分;患者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用 ±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如下表1所示,兩組患者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實驗組護理后患者的SAS、SDS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如下表2所示,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76.1%,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95.2%,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實驗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前列腺增生并發逼尿肌無力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負性情緒和不適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2例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護理組與吞咽訓練組, 各96例。常規護理組中男55例, 女41例, 年齡56~78歲, 平均年齡(69.23.5)歲。康復護理組中男53例, 女43例, 年齡54~76歲, 平均年齡(68.53.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規護理組 護理人員通過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 使其對吞咽功能障礙抱有一定的認知 , 積極配合參與到治療及護理工作來。保證患者的口腔清潔 , 并確保其頸部的關節活動度及靈活性 , 進行主動及被動的頸部旋轉運動 , 每日根據患者具體康復情況調整次數。
1. 2. 2 吞咽訓練組 在常規護理組基礎上實施的護理方法為:間接吞咽訓練:空吞咽、吞咽小冰塊訓練;練習口唇、舌體、頰的主動及被動活動;模擬進行吞咽訓練。直接吞咽訓練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 , 幫助患者取坐位 , 口干者給予 1 ml 的水, 囑其在30 s內連續吞咽3次, 在進食期間確保周圍環境安靜。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反復空咽、點頭吞咽等多種代償吞咽方法 , 提醒進食過快的患者較食物充分咀嚼后再進食, 將每一口的食物充分咀嚼15~30次以上。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與對比兩組患者在連續治療 4 周的飲水試驗結果及飲食分級情況 , 其中飲水試驗結果評價等級包括正常、輕度障礙、中度障礙及重度障礙 , 飲食分級評價指標包括不能經口攝食、果凍狀食物、糊狀食物及普通食物。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 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飲水試驗結果對比 吞咽訓練組飲水試驗結果正常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飲食分級情況對比 吞咽訓練組可進食普通食物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 重慶市長壽區 401220
【摘 要】目的:研究探討無痛護理方法對老年骨折患者疼痛的康復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3 年6 月~ 2014年8 月收治的200 名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本人同意知情的情況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對比,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痛護理理念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康復效果明顯,適合于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無痛護理;術后疼痛;老年骨折
骨折是指患者的骨結構發生斷裂,其發病多見于老年人或者兒童,但尤對以老年人的影響最大。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骨骼的強度和硬度明顯下降,而且術后愈合時間長,疼痛感強烈[1]。因此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情況,必須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做好術后的護理工作,目前常用的老年人骨折術后護理方法為無痛護理。此次研究隨機選取我院2013 年6 月~ 2014 年8 月收治的200 名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本人同意知情的情況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痛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
現將有關研究做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3 年6 月~ 2014 年8 月收治的200 名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本人同意知情的情況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100 名患者,年齡在50 ~ 65 歲,平均年齡(55.89±2.19)歲。對照組100 名患者,年齡在53 ~ 70 歲,平均年齡(60.37±1.79)歲。200 名患者中,脛腓骨骨折患者3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40 例,肱骨骨折50 例,腰椎骨折40 例,其他類型骨折共40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理、病程等一般資料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術后,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首先進行康復指導,告訴患者術后注意事項,飲食注意事項;其次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防止發生相關并發癥;最后是進行藥物護理,對患者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防止患者傷口感染。
術后,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痛護理方法,首先醫務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對患者采取鼓勵的辦法,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態;其次是要取得患者的信任,要求患者遵醫囑服用藥物,采用按摩、心理疏導、熱敷等方法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最后,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復環境,保持康復環境的干凈、整潔,保持通風。檢查病房的檢測儀器,及時檢測患者的疼痛情況。最大限度地排除可能誘發患者疼痛感的因素,例如冷刺激。
1.3 觀察指標
VAS 疼痛評分標準,總分為10 分,0,無痛;1 ~ 3 分,輕微疼痛;4 ~ 6 分,中度疼痛;7 ~ 10 分,劇烈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數據均經過spss13.0 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 )表示,并用t 檢驗,當 P<0.05 時,表示數據之間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對比:術后,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痛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48h 后,研究組患者輕微疼痛5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15 例,疼痛平均分為(4.30±1.30)分。對照組患者輕微疼痛4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25 例,疼痛平均分為(5.31±1.60)分。研究組患者的VAS 疼痛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對比,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果
骨折是老年人常有的疾病之一,其外部暴力因素是其誘發的主要原因,患有骨折的老年人會伴有發熱、畸形、休克等癥狀。
對于老年骨折,大多數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而且手術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幫助老年人實現骨結構的復位和固定,術后痊愈后,要對手術部位進行康復訓練[2]。
老年骨折手術方法相對簡單,但是術后疼痛是影響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現階段常用的術后疼痛護理方法為無痛護理方式,基本原理是排除一切外界因素和患者心理因素的影響,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的術后痊愈,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3]。無痛護理方法要求的是細致的護理工作,把患者作為整個工作的中心,一切從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出發,從而達到降低患者疼痛感的目的。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輕微疼痛5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15 例,疼痛平均分為(4.30±1.30)分。對照組患者輕微疼痛4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25 例,疼痛平均分為(5.31±1.60)分。
研究組患者的VAS 疼痛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的VAS 疼痛評分對比,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無痛護理理念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康復效果明顯,適合于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利萍. 無痛護理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康復的應用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21):20-23.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干預;臨床效果
手術室是為患者提供手術操作及搶救治療的場所,是醫院組成中較為重要的部門[1]。手術的成功與否,與手術室的硬件水平、醫師的技術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不同的護理質量對手術的好壞與預后情況也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手術患者一般存在較為嚴重的負面心理情緒,如對手術的恐懼、緊張、抑郁、焦躁等,需要通過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消除。現選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本院進行手術的124例患者,其中62例結合護理干預,詳細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本院進行手術的124例患者,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2例。對照組男33例,女29例,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40.2±5.9)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0例,中學28例,大學及以上14例。研究組男34例,女28例,年齡26~59歲,平均年齡(40.6±6.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1例,中學27例,大學及以上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并做好術前準備(血液、補液的準備),清點手術器械,協助醫師穿手術衣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術前:行手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通過對患者進行宣教,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信息及手術的原理及步驟等,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始終保持熱情且沉穩的態度,并注意言辭的確切,對患者存在的疑惑進行相對應的解答。②術中:進入手術室時,首先應對患者進行環境的介紹,幫助患者取合適的,在傳遞器械過程中,應做到及時、準確,并保持病室的安靜,注意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溫度、失血情況等,做好應對準備,防止意外的發生,降低手術的風險。③術后:手術結束后幫助患者拭盡皮膚上的血跡、汗液等,整理好患者的衣物,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告知其注意事項。
1.3療效評價標準
探究兩組間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標準(SAS)[2]:輕:50~59分;中:60~69分;重:≥70分。根據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標準(SDS)[3]:輕:53~62分;中:63~72分;重:≥73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兩組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焦慮及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責任較為重大,進入手術室的患者多為急危重癥,需要緊急治療,因此手術室的整體水平直接影響了患者的存活率。現今,隨著改革的開放,生活科技水平的提高,對手術室的要求也隨之升高[4]。傳統護理較為籠統,僅針對患者的生理進行護理,由于缺乏針對性,因此不良反應較多,且無法照顧到患者的心理狀況,影響了預后。護理干預是近些年來興起的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經驗及知識水平對傳統護理進行總結與彌補,根據診斷的特點、患者康復的潛力、患者與護士自身的能力,護理研究的結論成果、恢復健康的潛力等綜合判斷后,確定具體的措施,相比與傳統的護理更加人性化,從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方面的支持。有研究顯示[5],對手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明顯減少了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手術的風險,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壓力,有效的降低了術后不良反應及醫療事故的發生率,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焦慮及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對患者的情緒進行緩解,使患者了解到手術的原理、目的,減輕心理負擔,認識到治療及手術的重要性,手術中及時準確的配合能夠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提高手術的質量。綜上所述,對手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明顯降低了患者焦慮及抑郁情況,提高了手術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作者:謝婷婷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潔凈手術部
參考文獻:
[1]洪小美,陳麗鋒.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觀察.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19-20.
[2]張秀英,朱國紅,葉惠艷,等.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2):17-18.
[3]王凌云,陳英.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3):57-58.
關鍵詞:小兒危重癥;護理評分法;干預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危重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兩組患兒病情危重,已排除院前急救死亡者、心肺肝腎嚴重畸形者,無法耐受治療者等。兩組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6個月至13歲(6.89±5.21)歲;疾病類型:10例感染性休克,12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7例應激性潰瘍,4例腦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8個月至13歲(6.73±5.19)歲;疾病類型:11例感染性休克,11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6例應激性潰瘍,5例腦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兩組患兒危重癥類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根據病情實施積極救治和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患兒根據病情實施常規危重癥臨床護理,包括體征監測、用藥護理、營養支持護理等。觀察組在患兒臨床護理中應用危重病護理評分法作為評估工具,針對評分結果采取不同護理措施。
1.2.1危重病護理評分法的評估方法
護理人員收集患兒的全部臨床資料,包括生命指征、醫囑、實驗室檢查結果、心電圖檢查結果、影像學結果等資料,綜合分析,逐一評分,總評分≤70分者為高風險者,71~80分者為中度風險者,評分超過80分(≥81分)者為低風險者。入院時首次評估后應每隔24h再次結合患兒病情再次評估,及時調整患兒風險等級,采取相符的護理干預措施。
1.2.2不同風險等級患兒的護理
高風險者和中度風險者均需進入重癥監護室實施嚴密監護。高風險者實施24h嚴密監測與護理,準備好床旁搶救器械及藥品,持續監測患兒生命體征,隨著準備急救或處理異常情況。對于中度風險者應做好生命體征監測,并密切監測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情況,及時處理并發癥及不良反應情況。低風險者應配合醫生進行有效治療,定時監測患兒病情變化,積極處理患兒病情。
1.3觀察指標
救治72h后統計兩組患兒救治效果[4]:患兒生命體征平穩且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或消失,病情控制完全脫離危險為顯效;患兒生命體征平穩且顯著改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病情控制、脫離危險為有效;患兒生命體征不平穩,臨床癥狀無改善,病情加重或死亡者為無效;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同時,對觀察組危重病護理評分法結果進行統計,分別統計≤70分、71~80分、80分三個等級的患兒例數、并發癥及死亡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 重慶市 402760
【摘 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預防手外傷患者術后功能障礙的臨床價值。方法:本次醫學研究選取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之間收治的100 例手外傷手術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臨床護理,實驗組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手部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前手功能評定結果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后手功能評定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手外傷手術患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措施基礎上,接受系統的護理干預,有助于其手部功能的恢復,因而推廣和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護理干預;手外傷;術后功能障礙;臨床價值
手外傷患者臨床治療后,通常會經歷一個長時間的功能恢復過程,這一過程中患者會承受較大的心理和身體壓力,這就需要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長時間堅持功能恢復性訓練,樹立治療和康復的信心,為手部功能的恢復提供良好的基礎。護理干預作為一種系統性的臨床護理方法,對于患者治療態度的改善和心理狀態的調整,具有重要作用[1]。本次醫學研究就對護理干預對預防手外傷患者術后功能障礙的臨床價值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醫學研究選取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之間收治的100 例手外傷手術患者為觀察對象,男性54 例,女性46例,患者年齡在18 歲至54 歲之間,平均(37.6±6.4)歲。通過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 例,且兩組觀察對象基本臨床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觀察對象接受常規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保證患者了解到術后手部功能恢復的注意事項、方法和重要性,對其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告知康復鍛煉程序[2]。實驗組觀察對象在此基礎上接受系統的護理干預,具體方法:適當拓展患者的護理干預范圍,加強康復鍛煉個性化教育,說明相關影響因素以及相關干預方法,深化患者對于康復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按照患者的康復鍛煉階段,進行隨時的調整,在患者康復鍛煉方案實施前,為其提供指導和示范,使其掌握正確的康復鍛煉方法,提供患者配合度和依從性,樹立起功能恢復性鍛煉的信心[3]。
1.3 療效評定依據
通過TAM 評分依據對兩組觀察對象手功能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優指患者臨床治療護理后,手部活動能力完全恢復;良指患者臨床治療護理后,手部活動能力恢復程度超過75%;可指患者臨床治療護理后,手部活動能力恢復程度在50% 至75% 之間,差指患者臨床治療護理后,手部活動能力恢復不足50%[4]。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 軟件對本次醫學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 )表示計量資料,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使用χ2 檢驗方法對計數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若P<0.05,則表示數據之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5]。
2 結果
實驗組50 例觀察對象護理干預前手功能評定結果為:優0 例,約占0%,良5 例,約占10%,可8 例,約占16%,差37 例,約占74%,總優良率為10%(5/50);護理干預后手功能評定結果為:優13 例,約占26%,良20 例,約占40%,可13 例,約占26%,差4 例,約占8%,總優良率為66%(33/50);對照組50 例觀察對象護理干預前手功能評定結果為:優0 例,約占0%,良5 例,約占10%,可8 例,約占16%,差37 例,約占74%,總優良率為10%(5/50);護理干預后手功能評定結果為:優10 例,約占20%,良16 例,約占32%,可15 例,約占30%,差9 例,約占18%,總優良率為52%(26/50)。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前手功能評定結果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后手功能評定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對比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手外傷的發生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手術治療是現階段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手外傷治療方法,且手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然而,患者術后手部功能的恢復還會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因此,手外傷術后患者接受系統的護理干預,有助于其手部功能的恢復,以及治療效果的鞏固。患者護理干預過程中,一方面為其提供正確有效的護理指導和健康教育,另一方面還應注重治療效能感的提高。護理干預對于患者影響最大的方面在于護理干預方式的選擇,這方面對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也是最為突出的,有助于患者治療和恢復信心的樹立,以及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的提高,所以,在手外傷患者護理干預實施前,應選擇最為有效的護理模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月華, 陳少言, 侯紅梅等. 兒童手外傷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J]. 現代醫院,2014,14(2):87-88.
[2] 查艷紅, 胡娟, 張燕. 護理干預對減輕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30):269-270.
[3] 張維民, 徐翠平, 林海鴻等. 圍手術期心理護理干預對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3):2610-2611.
【關鍵詞】 肺癌;肺葉切除術;護理干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99
肺葉切除手術是治療肺癌的有效方式, 但在手術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機體正常組織造成傷害, 再加上手術后患者需長時間臥床, 很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1]。加強肺癌患者行肺葉切除術中護理干預意義重大。為探究肺癌患者行肺葉切除術中護理干預對策與效果, 本文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肺癌行肺葉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肺癌行肺葉切除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 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齡40~80歲, 平均年齡(57.5±8.1)歲, 病例類型:腺癌30例, 細支氣管肺泡癌9例, 鱗癌7例, 腺鱗混合癌3例, 小細胞肺癌1例。右肺上葉切除28例, 右肺中葉切除8例, 右肺下葉切除12例, 左肺上葉切除1例, 左肺下葉切除1例。觀察組中男34例, 女16例, 患者41~80歲, 平均年齡(58.5±7.9歲), 病例類型:腺癌31例, 細支氣管肺泡癌9例, 鱗癌8例, 腺鱗混合癌2例。右肺上葉切除25例, 右肺中葉切除12例, 右肺下葉切除10例, 左肺上葉切除2例, 左肺下葉切除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手術護理, 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積極預防感染、病房環境護理等;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優質護理干預, 具體護理對策如下。
1. 2. 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心理護理, 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幫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告知患者肺葉切除術的重要意義、目的、呼吸道護理的重要性以及并發癥, 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1. 2. 2 呼吸功能鍛煉 給予患者吸氧、霧化吸入護理, 并給予呼吸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練習、縮唇式呼吸練習、上肢肌力訓練以及吹氣球訓練[2]。
1. 2. 3 術后護理 ①護理:指導患者采取正確, 利于引流、恢復呼吸功能。②吸氧護理:動態關注患者血氧飽和度變化, 注意吸氧濃度、流量, 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選擇濕化劑加溫法, 預防長時間吸氧導致的痰液粘稠、呼吸道黏膜干燥。③排痰護理:指導患者深呼吸排痰, 促進痰液排出。叩背排痰, 通過震動排出痰液。在患者病情許可條件下, 可進行引流排痰, 并加強患者口腔護理。④疼痛護理:遵醫囑合理應用鎮痛劑, 并通過音樂療法、放松練習分散患者注意力。
1. 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自設調查問卷, 調查結果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對照組10例患者出現并發癥, 其中肺部感染3例, 呼吸衰竭2例, 支氣管痙攣1例, 液氣胸1例, 支氣管胸膜瘺1例, 急性呼吸窘迫1例, 肺動脈栓塞1例, 并發癥幾率為20.0%;研究組僅有1例患者出現支氣管痙攣, 并發癥幾率為2.0%。研究組患者并發癥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肺葉切除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 物、氣管插管等均會影響患者呼吸系統[3]。手術患者長時間臥床、傷口疼痛、全身防御機能減弱, 很容易出現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通過心理護理、呼吸功能訓練能全面改善患者通氣情況, 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術后護理、排痰護理、疼痛護理、吸氧護理等措施能有效預防切口感染, 預防并發癥幾率, 全面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杜絕因護理不善而造成的并發癥, 指導并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呼吸功能。通過本文研究證實,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幾率(2.0%)顯著低于對照組(2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0.0%),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100.0%)顯著優于對照組(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肺癌患者行肺葉切除術中護理干預效果顯著, 可有效降低并發癥幾率, 提高患者滿意度, 臨床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增美. 術前優化呼吸道準備在老年肺葉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4):27-28.
[2] 趙衛紅. 高齡肺癌患者43例行肺葉切除術后預防肺部并發癥的護理方法探討.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2):52-53.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產科護理;應用研究
母嬰床旁護理是以家庭為中心的關懷護理模式,全部護理流程均在產婦產后床旁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提高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認知知識,母嬰床旁護理為產婦、嬰兒及其家庭提供人性化護理。在護理中讓產婦監督學習[1]。為探討母嬰床旁護理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的90例分娩產婦作為此次的實驗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的90例分娩產婦作為此次的實驗研究對象,將90例產婦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45例;實驗組45例,此次所收入的產婦均為初產、單胎,產婦均無精神疾病或身體殘疾,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6.13±2.3歲,孕周37~43周,平均為(40.5±1.6)周;42例剖宮產;58例陰道分娩;住院時間3~8天,平均(5.2±2.8)天,兩組產婦孕周、分娩方式、認知方面、家庭背景、年齡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對照組:
選用傳統的護理模式,其包括完成新生兒預防接種、臍帶消毒、撫觸沐浴。護理人員向產婦及其家屬發放健康教育有關資料,組織產婦自愿參見產后育兒知識培訓[2]。實驗組: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母嬰床旁護理,護理人員在產婦床旁進行傳統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包括:護理人員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護理,對產婦詳細的講解的護理技巧、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喂養方式、其他注意事項,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和處理方法、撫觸、臍帶消毒、預防接種、產后營養補給[3,4]。
1.3觀察指標
向兩組產婦發放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護理水平、健康宣教、服務態度等,可分為基本滿意、滿意、不滿意。護理技能包括臀部護理、沐浴、撫觸、臍部護理,由產婦親自操作,可分為掌握、未掌握。母乳喂養率通過觀察新生兒是否能夠吮吸母乳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此次實驗研究兩組產婦對此次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實驗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滿意度,實驗組總滿意度95.5%,對照組總滿意度77.8%,組間總滿意度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經此次實驗研究實驗組新生兒沐浴、臀部護理、臍部護理、新生兒撫觸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新生兒沐浴93.3%、臀部護理91.1%、臍部護理95.5%、新生兒撫觸97.8%。對照組新生兒沐浴17.8%、臀部忽略75.5%、臍部護理68.9%、新生兒撫觸55.6%,兩組護理主要技能掌握情況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經過此次實驗研究兩組產婦對此次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實驗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滿意度,實驗組總滿意度95.5%,對照組總滿意度77.8%,P<0.05。實驗研究實驗組新生兒沐浴、臀部護理、臍部護理、新生兒撫觸均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母嬰床旁護理在產科護理中效果明顯,有效的提高了護理滿意度、母乳喂養率和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率,可在在產科進行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王婷婷,薛飛揚,萬玉梅.產科護理中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35):267-268.
[2]黃小春,黃慧英,鐘曉琴.淺談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60例產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20):107-108.
[3]李云芳,馮瑜.產婦母乳喂養的現狀及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