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的地位

時間:2023-07-07 17:25: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的地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茶文化的地位

第1篇

國外對茶文化的研究綜述

茶文化從中國傳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豐富與發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點。日本人對茶文化的定義與中國不同,也們認為: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養性,與別人進行溝通與學習的工具。二十世紀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學》中,對茶文化進行了定義,也認為茶文化是一種藝術,是以茶品為媒介而演出的一種藝術。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認為茶文化具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即藝術、社交、禮儀與修行。可以說,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實用價值,從中國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觀中解放出來,將之用于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禪,這與中國古代詩詞中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修行十分吻合,中國傳統的禪宗思想認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養,品茶正是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國影響很大,與中國的“和、靜、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個品茶原素。與中國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觀相比,日本茶文化則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會安定、國家和平的愿望,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國茶文化之后,進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與改變。

國外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關系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處

中日茶文化雖然在發展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視“精神內涵”的特點卻是相同的。中國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禪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國人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國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們把茶看到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當作人與自然、人與天地的媒介,而飲茶的過程則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進行交流與感悟的過程,其精神內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終目的。在這一點上,日本茶文化與中國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時,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及時茶具的使用也是極具禪宗意味的。從茶室的布置與安裝,到茶具的選用,茶葉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無一不體現著禪宗文化中“本來無一物,勿使染塵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兩國的茶文化的相似之處還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動舒緩身心的作用,簡而言之,飲茶成為人們放松心靈的一種方式。中國人在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之下,人們背負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的重擔,每一個中國人都把家庭、民族的偉大與振興當作自己的責任,從而背負著重重重擔的中國人,把飲茶當作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希望在這種放松心靈的品茶活動中,能夠收獲更多的動力與領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應當的成為他們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這樣的特點,飲茶才成為社會中最為普遍的放松方式,無論是王化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對茶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喜愛。

(二)中日茶文化相異之處

中日兩國茶文化的相異之處,首先表現在形式方面。中國人品茶最喜歡的地方就是茶館,在一些古裝電視里經常會有茶館出現,茶館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因為中國的茶館面向于社會各個階層,因而具有平民性、開放性的特點,茶館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休閑方式。到了現在的中國,茶館雖然已經不見身影響,但是一些極具古典特色的茶樓、茶間卻開始出現,它與古代的茶館一樣,有著隨意性、開放的特點。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則與中國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場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與中國的茶館不同,以其嚴謹、繁瑣與等級為特色。在氣氛與環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國的一些古老的茶館里,我們會發現,其環境十分幽靜,里面所收錄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極具古典氣息的,有的茶館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魚蟲等等,有的還會有大熒幕上的皮影戲表演,因而整體的氛圍是“悠閑”與“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圍則相對要嚴肅很多,日本的茶室總是靜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極為講究,給人一種嚴肅、嚴謹之感,并沒有中國茶館里的隨意的感覺。此外,中日兩國茶文化在文化社會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國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時期,此時的中國文化與思想已經處于成熟階段,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經定型,因而茶文化是處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處于輔的地位。但是日本則與中國不同,茶文化傳處入日本時正是七、八世紀,此時的日本文化還沒有形成,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對于日本文化來說是一種主流性文化,對茶文化的改造與豐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點,與中國茶文化的輔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則處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茶文化,是東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現象。無論茶文化起源于中國,還是發展于日本,茶文化始終因其國家背景、時代背景的不同,有著各自的特點。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這是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弘揚,人們開始對中國的茶文化有了較為濃厚的研究興趣,對于中日兩茶文化的正確分析與對待,是中國茶文化繼續發展與進步的前提,因而對中日兩國茶文化異同的分析,是有著巨大的時代作用的。

 

國外對茶文化的研究綜述相關文章:

1.茶文化的國內外研究綜述

2.茶文化國內外研究現狀

3.茶文化在國外的傳播發展

第2篇

關鍵詞:《紅樓夢》;茶文化;古代

我國是茶的故鄉,茶葉與絲綢、瓷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貿易產品。在清代,傳統的茶文化開始向平民文化中發展,最終形成茶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

1客來敬茶

中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度,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千百年來,茶在我國歷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客來敬茶”已經成為古代人們生活中茶文化的重要濃縮。由我國古代四書五經中將《禮》單獨列為五經之一,就不難看出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程度,即便是看似簡單的“客來敬茶”也蘊藏著豐富的禮俗文化。在古代社會,嚴格的封建階級制度將人劃分為不同的社會等級,來客的身份、地位等都可能不盡相同,因此,上茶時所上的茶品、茶具精致程度以及上茶者和陪客飲茶者的身份,都體現著主人對來訪者的尊重程度。一般情況下,如果到訪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一般,那么只需要一般質量的茶葉和茶具,盡到待客之禮就可以了。而一旦客人具有較為特殊的身份或社會地位,那么從茶葉、茶具、茶點、陪客者等方面都要斟酌、細致,在符合禮節的同時務必讓對方感受到熱情和尊敬。中國古代茶文化發展到清朝時期,“客來敬茶”這一文化習俗得到普及發展,尤其是清朝末期,國內茶館林立,茶館已經成為人們談事、休息的主要場所,而中國古代的封建文化也在這一時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通過清代著作《紅樓夢》不難看出,其作者曹雪芹絕對是一位茶道高手,對中國傳承悠久的茶文化了解頗深。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用了許多筆墨對茶文化進行了詳盡描寫,且文辭細膩、文采斐然,從日常生活、茶俗茶禮、宴飲、待客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文字展示。例如書中重要角色劉姥姥在拜訪周瑞家的時候,主人只是用一般禮儀招待劉姥姥,茶具、茶葉都較為普通,由小丫頭沏茶且沒有配茶點。但是,一旦來訪的客人身份特殊、地位崇高,就必須在各個方面做到周到細致,以體現出對到訪者的歡迎和尊重。例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親自獻茶賈母老君眉,對于茶具書中寫道:“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描寫中不但點出了名貴茶具,而且道出了茶具的外觀造型、質地以及生產地址。尤其故事發展到元妃省親中“茶三獻”,更是將待客禮數上升到皇家規格。待客茶品、器具質量都是按照訪客身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高低來決定的,所以不論是茶葉還是茶具,其品種和質量都是不可以隨意選用的。

2饋贈茶禮

隨著茶文化風氣的普及發展,茶園增多,種類繁多、質量上乘的茶葉逐漸生產出來,隨著茶與人們生活的慢慢融合,高品質茶品慢慢成為贈禮的一種。不論是官方還是在民間,茶葉都是一種重要禮品。在古代茶文化中,茶酒饋贈親友是一歷史悠久的傳統。追溯歷史,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茶葉就已經成為皇室御用貢品,而在定親、祭祀祖先以及通家之好等日常事務中都有茶的出現,人們都將茶作為一種主要贈禮。隨著茶俗茶禮的衍生發展,與之伴生的茶具也成為贈禮的一種大眾選擇,并且隨著歷史的發展,最終也形成一種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里,茶具的制作材料經歷了最初的金、銀、玉到后來的陶瓷器,特別是隨著制作工藝的成熟完善,以紫砂壺為代表的茶具慢慢開始占領主要地位,并且其價格不斷上升,附帶很大的收藏價值,因此,相互贈送茶具不僅是一種交好往來方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以茶禮相贈,已達到交好目的在《紅樓夢》中也多有提到。比如在書中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鳳的以茶贈友情節,文中描寫鳳姐與探望寶玉的眾姐妹相遇,見到黛玉在場鳳姐道:“前兒我打發了丫頭送了兩瓶茶葉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謝多謝。”鳳姐兒又道:“你嘗了可還好不好?”沒有說完,寶玉便說道:“論理可倒罷了,只是我說不大甚好,也不知別人嘗著怎么樣。”寶釵道:“味倒輕,只是顏色不大好些。”鳳姐道:“那是暹羅進貢來的。我嘗著也沒什么趣兒,還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著好,不知你們的脾胃是怎樣?”寶玉道:“你果然愛吃,把我這個也拿了去吃罷。”鳳姐笑道:“你要愛吃,我那里還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發丫頭取去了。”鳳姐道:“不用取去,我打發人送來就是了。我明兒還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發人送來。”之后王熙鳳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古代有定親茶這一說法,吃了對方的茶就等于接受了與對方的婚約。在之后的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各種茶具、茶品經常出現在作者筆下,在賈府這個富貴之家,茶具珍貴如王夫人正室中茗碗瓶花俱備、賈母花廳擺放的乘有舊窯什錦小茶杯的洋漆茶盤,以及其他茶爐、茶碾、茶筅、茶盂、茶格子、茶奩等。在《紅樓夢》情節中,賈元春就曾以茶筅作為禮品贈予賈府眾姐妹。

3養生保健佳品

茶,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飲品,可查閱的最早文獻是《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文化起源于周,興于唐,盛于宋,直到明清時期發展到極致。據相關統計,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寫到茶的地方共有二百七十三處,茶不僅是一種藝術傳承、一份美學積淀,也是中國民族對養生學的探索和追求。經過千百年的探索,人們對茶的功效已經深入了解和掌握,茶不但有藥用價值,后人還發現了茶的養生功效,例如飲茶有助于美容養顏、健胃消食、解酒醒惱等。在古代典籍中,唐代著作《茶經》在茶的功用方面進行了記錄,而且作者陸羽被后世人尊稱為茶圣。截至明代《茶普》進一步詳細介紹了飲茶的養生功效。因此不難看出,古人一直在努力探索、總結茶在養生方面的效用。那么在茶文化發展到極致的清代,飲茶的養生功效又有怎樣的挖掘?在文化瑰寶《紅樓夢》中我們可以有所了解。《紅樓夢》中提到很多茶品,尤其是作為鐘鳴鼎食之家,賈府飲用的茶自然是品質上乘的茶,我國的茶葉種類不勝枚舉,在書中提到的茶葉名品不但有普洱茶、老君眉、龍井茶、六安茶等古代貢茶,還有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以及杏仁茶、楓露茶、千紅一窟等茶品。首先,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種,最初其產地隸屬云南普洱府,因此被命名為普洱茶。關于普洱茶的養生作用,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有良好的醒酒作用,同時也有消食化痰和清胃生津的功效。在《紅樓夢》書中第六十三回,賈府巡夜的林之孝家就建議寶玉沏普洱茶飲用,以避免寶玉“因吃了面怕停住食”。其次,老君眉。賈母帶著劉姥姥參觀大觀園時,行到找翠庵,妙玉親自奉上老君眉。關于老君眉,在后世還沒有確定其品名和產地。一種說法是產自洞庭湖君山的銀針茶,鑒于其滿布毫毛且形如長眉而得名“老君眉”。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書中提到的老君眉是一種產于福建武夷山的一種烏龍茶,帶有健胃消食和解膩的飲用功效。再次,龍井茶,即產自杭州聞名于世的西湖龍井,是宋時起貢茶的一種。龍井茶蘊含的維生素豐富,既能夠延緩衰老又能避免人體水分消減,同時,飲用龍井茶還可以緩解疲勞、提高思維能力。龍井茶在《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中,寶玉到瀟湘館探望黛玉,黛玉吩咐紫鵑為寶玉沏一碗龍井茶。最后,六安茶,與老君眉出自同一章回,即“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奉茶,賈母以為是六安茶,便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產地是安徽六安,又稱“六安瓜片”,與龍井一樣同屬綠茶,作為清朝貢茶,有清心明目、通竅散風以及提神消乏的功用。

4美學藝術

長久以來,茶文化風靡數千年,在歷史長河中涌現許許多多與茶有關的文學藝術作品。《紅樓夢》作為一部描寫古代貴族生活的鴻篇巨著,有茶俗文化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對聯、以茶賦詩等風雅的情節。自古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雅士人生七大雅“琴、棋、書、畫、詩、酒、茶”,我國古代茶文化真正做到了雅俗并蓄。從古至今,許多文人雅士都借助茶助興清思,留下許多佳作,其中對于茶的傳世之作也數不勝數,例如坡:“從來佳茗似佳人”。趙樸初:“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以及“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在《紅樓夢》中,賈府作為名門貴胄,在飲茶和茶具方面的雅是極為講究的,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妙玉的茶具都是專門刻畫的,這一章回描寫得成窯五彩小蓋鐘、“斝瓟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脫胎填白蓋碗等許多制作技藝精湛的精美茶具,在向讀者展示這些器具精致的同時,也使故事中的人物躍然紙上,生動形象。由此可見,雪芹先生對我國古代茶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紅樓夢》描繪的賈府這一封建大家庭的茶道文化十分的恢弘大氣,這部著作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清代時期茶文化的盛行,從庶民到文人雅士全都喜歡喝茶,進而造成了茶葉和茶具需求量的增大,也為茶與茶具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結語

茶,發展到現今,已經穿越千年,無論是從文字記載還是茶藝方面考證,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茶之故鄉。縱觀歷史,我國古代茶文化貫穿于朝堂鄉野,在古代詩歌、音樂、宗教、繪畫藝術等藝術領域都有其元素,隨著清朝文學主流小說的興起,茶文化也到達極盛時期。茶,既存在于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也顯現于文人騷客的墨寶里。《紅樓夢》中,曹雪芹對茶文化的了解和匠心獨運的情節構思,在另一個角度上揭示了古代茶文化對社會的全方位影響和滲透。

參考文獻

[1]王姍姍,蔡碧凡,蘇祝成.《紅樓夢》中的茶文化評述[J].農業考古,2014(2):142-147.

[2]白建輝,白子良.解讀中國茶文化與《紅樓夢》[J].福建茶葉,2016(1):231-232.

[3]呂云濤.略論《紅樓夢》中的中國茶文化[J].蘭臺世界,2013(4):115-116.

第3篇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從起源、發展到興盛,無不充斥著務實的精神。本文通過考察古代文獻,順著茶文化的源起、發展、興盛的脈絡探討中國茶文化務實的根本原因,茶文化的“廉”、“儉”、“和”、“潔”都是在傳統文化培養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后,人們以茶育德,茶文化忠實的踐行了務實的精神,成為宣揚社會秩序和諧、規范的代表。

關鍵詞:茶文化;務實精神;廉;儉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陸羽的《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1]《爾雅》中已經有了關于茶的記載,《釋木》:“槚,苦荼。”荼,就是茶。可見,對茶的記載不晚于戰國。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就是烹茶、賣茶,可見早在西漢飲茶的風氣已經廣為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民間已有一定普及度的茶文化開始蓬勃發展起來,至唐朝,隨著宗教的傳播和文人的競相效仿,茶文化逐漸興盛。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一直是君權占統治地位,君權大于神權是古代中國和西方最大的區別。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基本沒有出現過特別狂熱的宗教,在古代中國主要的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是為君權服務,而在歷史上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則更是站在君權的立場上,儒家學說是一種入世的思想,積極的希望通過君王的仁治而使社會達到“和”的境界。在這種環境下,發跡于鄉野、惠及百姓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帶著儒家治國的理想。外國人形容中國人都會用到“勤勞”這個詞。的確,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所以中國人很勤勞、很務實。“從哲學上說,務實的本質,是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更加重視物質;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更加重視現實;在現在與歷史之間,更加重視現在;在今世與來世之間,更加重視今世;在書本與事實之間,更加重視事實;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更加重視理性。”[2]這種務實精神其實就是李澤厚所說的中國文化實用理性的體現。茶文化從起源、發展到興盛,無不充斥著這種融入骨血的務實精神。

1茶文化的起源——藥用功能的發現

中國茶文化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37~2697年的三皇五帝時期,傳說中神農嘗百草,得茶而解之。這種說法出自于《本草》,清代孫壁文的《新義錄》有云:“《本草》則曰: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以解之。”[3]這里的《本草》并不是現在流傳的《神農本草經》,而據說是神農所著的《本草》。但我們可以推斷一下,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據考證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的文字。它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形成時間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一種文字。而公元前2737~2697年在沒有文字或者說沒有系統健全的文字的三皇五帝時代,讓神農氏自己寫下《本草》并流傳后世,應該說真實性很小。就像古希臘羅馬把發明與創新都歸功于神靈一樣,古代中國也喜歡把各種榮譽歸功于先賢圣哲。神農嘗百草遇茶的傳說其實應該是原始先民在長期尋找食物過程中的一個縮影,無數的原始先民們發現了茶這種植物的藥用價值,并流傳后世。中國的茶文化形成于魏晉時期,興盛于唐代。在茶文化形成之前,茶已經作為一種民間的飲料而普及開來。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西漢的《神農•食經》中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4]的記載。雖說《神農•食經》原書已散佚,但從陸羽的引述中我們得知西漢時期人們對茶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了解。記載茶文化的史料中,東晉至南北朝時期的《桐君采藥錄》首次對茶的藥用做了比較全面的闡釋。“東人正作青茗。茗皆有浡(馬按,‘浡’字義為興奮、振作),飲之益人。凡所飲物有:茗及木葉天門冬苗,并菝葜皆益人。余物并冷冷利。又,巴東間別有真茶,火煏,作卷結為飲,亦令人不眠,恐或是此。俗中多煮檀葉及大皂李作茶飲,并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苦澀。取其葉作屑,煮飲汁,即通宵不寐。”《桐君采藥錄》作為藥典提到了各地的茶飲雖然各有特點,但主要強調了茶的藥用效果。另外在西晉的《博物志》這樣的志怪小說中也有“飲羹茶,令人少眠”[5]的記載,提到了飲茶對身體的影響,可見在茶作為飲品被大眾接受之前,它的藥用價值已經為世人熟知了。在茶文化的研究史上,也有一批學者崇尚茶的食用說,認為茶的利用,最初當是作為食物行之于世的。其實這一說法與藥用說并不沖突,在生存第一的原始社會,尋找可以食用的物品是原始人類的首要任務。原始人類把能夠收集到的各種植物都用來充饑,這些植物的根、莖、葉、桿、花、果被食用后,只要不會中毒生病,就會成為原始人類的果腹的原料。隨著食物采集經驗的增加,原始先民們開始固定的食用一些口感好的植物,而茶天生就帶著苦味,能夠長期的流傳下來,原因肯定不是因為口感好,而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其藥用價值。茶普遍為人們接受之后才產生了茶文化。所以說茶文化自發源起就體現著務實的精神。

2茶文化的發展——尚儉之風的推動

魏晉以來,由于士族制度的盛行,奢侈之風相沿成俗。東晉時著名政治家王導說:“自魏氏以來,迄于太康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6]與此同時,由于政治上的失落和壓抑,很多名士大儒通過各種乖張、特立獨行的形象來發泄憤懣。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就是這一時期魏晉風流的代表,雖說他們這樣極端的表現背后是有難言的苦衷,然而放誕不羈、酗酒放達等行為因為名士效應而成為了社會競相效仿的風俗,魏晉風流也愈演愈盛。名士畢卓“大興(318~321)中,為吏部郎,嘗飲酒廢職。[7]”這樣酗酒而不理政事的荒唐行為不僅不會受到上司的處罰、社會的批評,反而成為名士們自我標榜的手段。難怪王恭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8]西方人的精神有兩種基礎的宗教精神,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是人類欲望的反叛和宣泄,日神精神則代表了人類欲望的升華和道德的形成。這與中國的酒文化和茶文化的關系極其相似。魏晉風流的主流是酒文化,以酒甚至五石散這樣的藥來宣泄情緒、肆意揮霍,整個社會因為名士效應競相效仿而逐步漸入瘋癲的邊緣,這當然不是社會發展的正常軌道。面對魏晉時期的內憂外患,務實的呼聲日益高漲。為了遏止社會的奢侈之風、酗酒之風,茶作為與酒相對抗的飲品被提倡。茶的清淡與內斂的特點,使得茶成為約束力的象征,即行為上節儉、道德上自我約束。南朝齊武帝蕭賾為了避免奢侈的風氣從皇室蔓延至民間,在他重病期間特地下旨規定將來祭祀自己的祭品“祭敬之典,本在因心,東鄰殺牛,不如西家禴祭。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9]齊武帝強調祭祀應該以誠心為出發點,而不能本末倒置地僅僅重視祭品的豐盛,而且他希望全社會能接受他這種節儉的觀念。茶被選作祭品,說明茶已經被視為節儉的象征。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中提到的兩個小故事也是這一理論的映證。一則是說《晉書》中記載:“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4]晉時期杰出的軍事家、有名的權臣恒溫提倡節儉,作為他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在魏晉奢靡之風盛行的時期,每次宴請只設七個盤子的茶果,的確是節儉的表率。東晉恒溫雖說晚年的作為為很多人所不恥,但他的言行對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還是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另一個小故事是《晉中興書》中記載:陸納為吳興太守時,名士謝安前來拜訪,陸納吩咐只設幾種茶果招待謝安,不料其侄兒自作聰明地陳上盛饌來款待貴客。客人走后,陸納痛杖侄兒四十下,說:“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4]在陸納看來,待客以茶就是最好的禮節,同時又能彰顯自己的清廉之風,這里將茶作為節儉乃至清高的標志。因為魏晉時期的時代需求,茶文化逐漸發展、豐富起來。茶之所以被視為一種節儉的生活象征,不僅因為它適應了時展,更重要的是它的價格便宜,能被普通的百姓所接受。茶與“儉”的關系,在此時主要是在行為上的自我約束。

3茶文化的興盛——道、釋、儒的傳播

茶因為其口味和藥用價值被宗教組織采用并隨之傳播、推廣,其中在中國歷史上占主要地位的道教與佛教便是茶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因為宗教的傳播,茶文化逐漸興盛,而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更是對茶文化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儒家學說的影子。

3.1道教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基礎

道教倡導“天人合一”,道教崇尚自然的觀點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源頭。道教“自然”的理念培育出人們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味清淡的自然屬性相得益彰,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基礎。道教認為光陰易逝,只有通過自身努力修仙,才能得道,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樂。那么何以得“道”呢?賴功歐在《宗教精神與中國茶文化的形成》一文中提到兩個方法:一為鍛煉身心的攝生術(眾多志怪小說中的精怪多是通過這種方法修煉成仙的);二為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藉以收到特殊的效果(這也是后世道教熱衷于煉丹的原因[10])。茶因為其物質性,符合“生力”的需求,很多崇尚道教的人都想借茶力而羽化成仙,茶因此為道教所推崇。

3.2佛教奠定了淡泊清靜的茶道基石

而中國古代另一種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佛教在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飲茶最為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唐代《封氏聞見錄》記載:“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11]很多僧人開始種茶、制茶、飲茶,致力于傳播茶文化。茶有如此巨大社會功能,決非僅由其藥用價值的特殊方面所決定的,佛教還在茶文化中溶入了“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茶成為了追求本心的媒介,在飲茶中“悟”出美好的韻律,得到精神的開釋,至此形成茶道。茶道的基礎思想就是淡泊、清靜,希望通過自我反省的“悟”來達到精神境界的至臻完善。

3.3儒家思想與茶文化的融合

如果說茶被道教與佛教推崇主要是因為茶的物理屬性,因為茶的務實精神,那么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關系則是相輔相成的。儒家思想把茶當成了其理想人格的象征。茶文化也因為儒家思想中的“和”之道,形成了以和諧為核心的中國茶道精神。雖說儒家思想不能稱為是一種宗教,但儒家學說具有宗教精神和宗教的道德功能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儒家思想歷來就推崇儉,儒家經典的源頭之一《周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12]是說如若時運不佳,君子應該用簡樸內斂的德行來避免危難,不可盲目追求榮華富貴。關孔子的弟子子貢曾評論孔子的君子之德即“溫、良、恭、儉、讓”,“儉”是君子的一條基本道德準則。荀子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的觀點,把節儉與國家貧富聯系起來。《漢書•貢禹傳》“:禹又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13]可見我國是在幾千年前即已倡導廉潔,廉儉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到了唐朝,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14],因為《茶經》中沒有標點,所以有眾多不同的標點斷句,導致了今人對“精行儉德”各不相同的理解,“‘精行者’,無非即注意操守,品性端正之謂也;而‘儉德’呢,即‘節儉之美德’是也”,“精誠專一,待人謙遜和藹,不放縱自己”,“注意操行具有儉樸美德”等。“精行”和“儉德”中的“精”和“儉”在這里是有同一性的,都含有專一、約束的意味。陸羽在這里從側面談到了茶德的問題,這是陸羽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茶的味道清淡內斂,正如喝茶的人,也可以推導成做人要像茶一樣,清淡內斂,要專一、對自己的行為和品德有約束力。吳覺農說過:“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15]。茶的靜心、凝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的特性與中國傳統的廉儉文化契合無間。陸羽把茶文化和廉儉結合起來,以茶示廉、以茶示儉,把茶作為了中國理想人格的象征。茶文化為人稱道的不僅是“儉”,還有“潔”。唐朝的韋應物就曾作詩《喜園中茶生》,稱贊其“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裴汶《茶述》中評論茶葉,稱其“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良品而不混,越從飲而獨高。”宋徽宗趙佶在談到茶的功效時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袪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16]因為茶之潔,能夠“滌煩”、“袪襟滌滯”,這里的“潔”不僅是指茶的物理性質,而延伸到了茶的品格——高潔、廉潔。因為茶的“潔”,才能“其功致和”、“致清導和”,這就提到了“和”——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茶文化植根于中國文化之中,自然的被融入了“和”的思想。賴功歐先生曾經說過“茶之為物,最為高貴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須相應的純潔平和”[11],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務實的思想,講究入世,然而又是以一種平和、儒雅、謙恭的形象入世的。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的代表,被人人稱道的經典人物都是這樣的造型,如孔子、朱子等。“而茶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卻比其他任何形態的文化都更能具體而實在地造就這種精神和形象。”[10]

4以茶育德——務實精神的踐行

茶文化的“和”在于茶的淡泊清心,能使人超然物外,遠離世俗功名,因此茶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格情操,使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得到提升,從而賦予社會祥和與安寧。因此,很多的文人名士都喜歡賦詩談論茶與修身養性的關系。但茶文化不僅僅指的是茶道、茶與宗教的關系,文人寫茶的詩句,茶文化包羅萬象,所涉甚廣,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都是茶文化,但真正在百姓中廣為流傳的,起到教化功能的是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茶禮。以茶育德,茶禮忠實踐行了茶文化的務實精神。“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禮儀之邦”,認為“禮”是社會文明的標志。《禮記•仲尼燕居》說:“禮也者,理也。”《禮記•樂記》又說:“禮者,天地之序也。”可見在中國古代“禮”占有何種重要的地位。在茶禮中,人際交往中的待客之禮“客來敬茶,不分遠近”,表現了茶已經成了純樸和諧社會風氣的催化劑和睦領友好的媒介。明朝時,杭州還形成了體現睦鄰友好的“七家茶”茶禮。在民俗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婚俗中的茶禮。明代錢塘人許次紓的《茶疏》中提到“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17]古人認為茶不能移植,所以把茶視為忠貞不移的象征,而且茶多子,所以茶就被認作聘禮中必不可少的一物,即取茶性情不移而多子之意。而婚禮過后,公婆只有喝了媳婦的茶,新婦在婆家的合法地位才能被確立,茶在這里的就有了契約的意味。儒家思想借茶禮來表達理想中的“仁”的思想,對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仁”的熏陶,進而達到社會秩序的和諧、規范。因為中國的茶文化源起于藥用價值,所以一開始就帶著務實的精神;茶文化的發展的契機也與社會對清廉節儉的要求密不可分;茶文化的興盛雖有多種原因,但宗教的傳播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宗教對茶文化的影響深遠,特別是儒家學說對于茶文化的影響。儒家學說是一種入世、務實的思想,深受儒家學說影響的茶文化理所當然的印刻著務實的精神,茶文化不僅是在廟堂和文人名士的詩詞歌賦,更多的出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18]茶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可見,中國茶文化的務實精神從開始到現在都一直存在,并將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唐)陸羽.茶經•六之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 熊月之.略論江南文化的務實精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4-39.

[3] (清)孫壁文.飲食類.新義錄[M].武漢:兩湖譯書學堂,1901.

[4] (唐)陸羽.茶經•七之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5] (西晉)張華.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 (唐)房玄齡.晉書•王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陳留阮錄[M].臺灣:藝文印書館,1964.

[8]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0]賴功歐.宗教精神與中國茶文化的形成[J].農業考古,2000(12):249-258.

[11](唐)封演.封氏聞見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12]朱熹注.周易•象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東漢)班固.漢書•貢禹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唐)陸羽.茶經•一之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5]吳重遠,吳甲選.與茶文化長結不解緣[J].農業考古,1994(4):10-12.

[16](宋)趙佶.大觀茶論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7](元)楊景賢.馬丹陽度脫劉行首紀[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

第4篇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北方;融合

隨著我國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休閑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與旅游資源的結合也勢在必行,成為當代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我國北方如何將本地茶文化資源與北方旅游資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獨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閑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文化游,已成為北方茶葉產地及旅游地人們思考的問題。

1茶文化旅游重要性及北方茶文化旅游資源

所謂茶文化旅游,就是茶葉產地以當地茶文化、茶資源為主題,與本地旅游資源密切結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閑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葉經濟及茶葉文化,依托當地茶葉種植及生產環境以及茶葉悠久的歷史文化,結合本地茶葉風俗習慣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多功能性旅游,對當地旅游經濟及茶文化宣傳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當代社會重要的經濟形式,有助于當地旅游文化及經濟的發展。茶文化資源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與旅游資源密切融合,必將成為當地旅游經濟的龍頭,將茶葉產地、茶葉消費、旅游消費結合串聯到一起,既能促進茶葉消費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帶動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尤其為當地剩余勞動力解決大量的工作崗位,對解決農村問題具有極大幫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滿足現代游客對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現代社會旅游參與者不僅重視物質資源的消費,更在乎文化在休閑旅游中的欣賞和品位,文化已經成為旅游最具影響力的內容。茶葉產地的茶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組成,不僅能滿足游客對歷史經典文化的知識需要,也能豐富旅游文化內涵,促進游客對文化的參與。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夠形成對當地茶葉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葉文化與旅游資源的融合,能為茶文化的宣傳和普及,傳統茶文化的認知,茶文化習慣的養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資源

首先,我國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環境特點明顯。雖然北方的茶產地相較南方來說,規模較小,茶葉種類有限。但是我國北方如河南、北京、山東等地自古以來就有種茶、產茶的歷史,尤其在河南擁有南北過渡性氣候,生態環境適宜茶文化及茶葉旅游業的發展。再如山東地區暖溫帶的濕潤,讓山東地區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為茶葉生產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其次,北方茶葉在我國茶葉栽培及茶文化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陸羽就曾在《茶經》中對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東諸城、日照的綠茶、尤其山東日照的江北地區直到現在仍被認為是“江北綠茶之鄉”。北方茶葉品種雖少,但是茶葉品質不遜于南方,在全國具有較高的市場認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綠茶,無論是色、香、味還是影響力都比南方名茶有過之而無不及,多次在國內外茶葉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可見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樣具有茶文化必備的茶葉資源基礎。再者,我國北方從90年代起,逐漸開始茶葉博覽會暨茶俗文化宣傳活動,如在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已經舉辦大型茶葉博覽會及茶文化節不下30次,北方茶博會、茶藝茶品展等文化宣傳促進了北方茶葉及茶文化的發展,為茶葉旅游打下了堅實基礎。最后,北方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無論是孔子之鄉山東、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陽大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具備豐富的旅游基礎。如山東日照具有獨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礎,能讓游客既能體驗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獨特的旅游資源。

2北方茶文化與旅游融合現狀

雖然北方具備了開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礎與旅游資源,但是由于消費者對北方茶文化、北方茶產地規模的誤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業長期的獨立發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沒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北方茶文化與旅游缺乏融合意識

由于北方茶葉產地規模較南方有很大的劣勢,導致消費者及茶葉產地對北方茶文化資源缺乏正確的認識。雖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豐富的茶葉資源,但是我國北方過度關注本地旅游資源的挖掘,在意識上沒有重視本地茶葉及茶文化資源。例如,我國首都北京,在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首都文化的宣傳,但是對北京茶葉、茶葉市場及茶文化的開發程度不夠,對大碗茶這一極具北方特點的茶文化只是作為旅游附屬項目。再如,河南信用雖然具有“茶都”的基礎,但其茶文化一直脫離旅游文化的范疇,產業開發沒有游客參與茶文化作為發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與旅游融合形式單一

當前,我國北方雖然已經逐步開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兩者的結合模式上,仍將茶文化作為附屬產品。我國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實質性的內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購茶、茶葉觀賞等初級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實質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沒有形成游客參與、體驗性的多層次文化旅游結構,部分茶文化項目稀釋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內在的核心價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葉文化的消費內容至今仍沒有占據旅游市場,導致北方茶文化與旅游內容的融合略顯表面化和低俗化,影響了北方茶葉文化和旅游資源的高度融合,更影響了北方茶文化的影響力。

2.3北方茶文化與旅游缺乏基礎設施

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的融合需要的不僅是茶旅游經營性設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設施,如茶主題餐廳、酒店及交通、服務設施,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發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單純為旅游考慮,在生態上缺乏對茶產地及茶文化資源的保護,造成茶葉產地及茶葉資源的生態污染。如在山東日照和諸城,雖然旅游基礎設施能夠滿足一般旅游項目,但是卻沒有為茶葉文化旅游開展相關建設,茶葉旅游景點缺乏基礎交通設施,茶葉旅游服務機構缺乏專業服務人員和設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題餐廳等經濟實體與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導致了北方茶文化與旅游因缺乏基礎設施,而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影響了北方茶文化與旅游的融合。

3北方茶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策略

3.1樹立茶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意識

北方地區要促進茶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必須對北方茶葉及茶文化資源形成理性的判斷,充分認識北方茶葉及茶文化的優劣勢,尤其是與南方、華南、西南等茶葉產區相比,挖掘北方優勢點。北方地區的茶葉行業、旅游行業及政府機構,應該積極地參與到茶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的研究過程中,對茶文化及旅游資源內容和項目進行充分論證,對北方茶葉、茶文化、旅游資源、配套設施等內容進一步研究并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結合的切入點,既能宣揚北方茶葉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經濟發展的規劃。

3.2推進北方茶文化宣傳

雖然北方具有豐富的茶葉及茶文化資源,但是相較南方、華南等茶產地影響力稍顯遜色,主要是因為北方茶文化宣傳的力度不夠,宣傳形式單一。如山東、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旅游資源,在宣傳上過分傾向于歷史和物理環境的宣傳。所以要想促進北方茶文化的影響力,首先必須改變宣傳思路,在原有旅游宣傳基礎上,突出茶文化的主體地位,將文化宣傳作為旅游業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葉集散地的優勢,舉辦茶文化博覽會等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北方城市還必須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動中,以宣傳活動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費者的共同關注。最后北方茶葉產地應利用現代新媒體,如手機、電腦等數字媒體,將茶葉、茶產地的自然資源以多渠道進行宣傳,才能讓潛在的茶愛好者轉變為茶文化的欣賞者和參與者,從而樹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設施

由于北方受到氣候和茶葉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在茶文化旅游環境及配套設施上很難與南方等茶產區相比。要想讓游客在北方的氣候和茶葉文化背景下,參與茶文化旅游,必須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設施以及服務機構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葉產地應該加大對主要茶產地基礎實施的投資,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既要考慮到游客生理舒適性,也要考慮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應該將茶產區和茶文化體驗區進行區別對待,讓游客在不同的環境下獲得不同的服務體驗。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現代化服務機構。北方茶文化旅游地應該積極探索文化旅游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以茶文化體驗、茶文化講解、茶藝等服務與傳統導游內容結合在一起滿足游客對文化游的要求。

4結語

總之,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的融合不應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葉產地,北方地區應該充分認識當地茶文化資源及旅游資源,在抓住文化旅游發展的機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對于茶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的認識。在茶文化旅游發展的意識基礎上,北方地區應該積極地對北方特色茶葉、茶文化進行宣傳,以品牌形象吸引茶愛好者轉變為茶文化旅游的參與者,同時加大對北方茶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能實現茶文化與旅游資源進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朱海燕.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資源與開發模式探研[J].中國農學通報,2010,(13):426-430.

[2]鄭廼輝.關于閩東開發茶業休閑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葉,2014(06):47-48.

[3]范振鋒.嵐山區實施名優茶戰略,創新北方茶葉發展模式[J].中國茶葉,2013(10):14-15.

第5篇

關鍵詞:民間音樂;茶文化;歷史底蘊

眾所周知,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不斷的吸收不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包容性的文化格局。而當它與中國民間音樂相遇時,仿佛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作為歷史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民間音樂也具有頗高的“江湖地位”。在傳統文化味道越來越淡薄的當代社會,從民間音樂上,我們能夠搜尋到更多關于茶文化的記憶。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研究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對于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茶文化中民間音樂的起源和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茶文化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文化理論并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德中平和的處世態度。在品茶的過程中,人們的內心也仿佛在經歷一場盛大的洗禮。同時,在茶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茶文化也受到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熏陶。民間音樂取材于民間,它沒有經過隆重的包裝,也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反映了百姓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1.1茶文化中民間音樂的起源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首先,從地域角度上來說,地大物博的中國給予了茶文化成長以及繁衍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以及肥沃的土壤都為茶葉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同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孕育了濃厚的東方特色茶文化。其次,當我們細細的品味茶文化時就會發現,茶文化中的思想與中國傳統的核心思想十分契合。從茶文化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似乎也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而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不僅是因為它的功效,更是因為它給了普通大眾生活的希望,并給予心靈上的支持和靈魂上的補給,對于一些以茶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地區,茶不僅能夠給他們帶來穩定的收入以及美好的物質生活,也成為了他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在勞作期間,茶成為了他們的伙伴和朋友。在每天的相處中,他們和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看過茶葉的舒展,聞過茶葉的清香,更深知茶葉的秉性。經過長期的實踐,他們將自己對茶葉的見解口口相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了種植、采收、沖泡的技巧,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當然,與圖騰文化在草原民族的地位一樣,茶文化在其心中也是不可侵犯的存在。他們將把茶葉中發現的生活信條記錄下來,并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于是音樂則成為了最普遍的記錄方式,他們為茶文化寫詞、譜曲,以此來表達自己對茶的熱愛和鐘情。最后,這些來自于勞動者的歌曲也成為了當地必不可少的文化特色。

1.2茶文化中民間音樂的發展

自從唐朝開始,茶葉開始廣泛的種植。隨著茶葉的普及,普通百姓也開始接觸茶文化,并逐漸成了民間藝人重要的靈感來源。可見,在百花齊放的文化盛世,茶文化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它不僅獲得了著名詩人的熱愛,也是眾多民間藝人創作的取材“基地”。到了宋朝,茶文化與民間音樂的互動更加頻繁。在清朝時期,江南地區出現的采茶戲,它們的風格或詼諧幽默、或輕松明快,而曲風大都婉轉動聽,朗朗上口。由于它們大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因而傳播的范圍十分的廣泛。例如:在安化地區,為了將殘枝、枯葉等挑選出來,提高茶葉制品的質量,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揀茶。這道工序必須依靠手工進行,才能夠保證其最后的質量。在揀茶的過程中,為了緩解沉悶的勞動氣氛,安化的婦女們將茶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民歌中,創作出了一首與茶有關的民歌。這首歌經過了一些改變之后,就是現在廣為流傳的《十二個月采茶》。

2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

民間音樂是民間藝術主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頗高的研究價值。民間音樂也是普通大眾生活的寫照,從耳熟能詳的民間音樂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民間藝人對于生活的態度,也能夠借由他們的作品得知民間大眾的生活狀態。茶文化中的民間音樂成為了整個民間生活最忠實的記錄者。如果說茶文化能夠為大眾提供精神上的食糧,那么民間音樂無疑是他們呼吸的氧氣。而作為極具古代藝術的兩個歷史悠久的“杰作”,傳統茶文化與民間音樂都是我國先人智慧的結晶,都能夠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因此,它們才得以長久的流傳下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歷史的摩擦,我們難免會丟失一些文化片段,這對于傳統文化而言是巨大的損失。作為民間藝術的典范,民間音樂與茶文化的融合不僅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因此,能夠認識到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就能夠將茶文化推向更加寬廣的舞臺。

2.1民間音樂增加了茶藝表演的表現形式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中國的茶藝表演形式和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從隋朝開始,茶藝表演已經成為皇家的御用表演。而在茶藝表演中,音樂是最特別的存在之一。背景音樂的作用不僅能夠烘托茶文化的別樣氛圍,也能夠提高整場表演的藝術氣息。它突破了單一表演的形式,將音樂融入在泡茶、品茶、評茶的過程之中,增加了趣味性,也點燃了人們對茶文化的熱情。在鳳慶地區,彝族的文化特色深深地融入到了他們的音樂之中。鳳慶地區盛產茶葉,那里的人們天生就有一副動聽的好嗓子。一開始,他們用歌聲傳達豐收的喜悅,緩解勞動的疲勞,后來這些勞動之歌逐漸成為鳳慶地區別致的文化特色。在鳳慶地區的茶藝表演之中,民間音樂的穿透力不僅能夠打破了人們心靈上的隔閡,也能讓聽眾感受到當地人們對于茶文化深深的熱愛之情。可見,民間音樂早已和茶文化深深的融合在一起,它不僅豐富了茶藝表演的內容,增加了茶藝表演的表現形式,也向人們充分的展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2.2民間音樂為茶文化構建了一個理想的氛圍

音樂是具有感染力的。民間音樂不僅能夠快速的調動人的情緒,也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親切感。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音樂與茶文化的節奏,將音樂的節拍與茶藝表演的步驟相結合,不僅能夠使整個過程變得更加流暢與和諧,也能夠將茶文化的內涵展現得更加完美。音樂像是劑,讓茶文化變得更加柔軟,緩緩地融入人們的心中。民間音樂簡單的節奏能夠舒緩人們的緊張情緒,讓人們靜下心來,慢慢的品味茶香,慢慢的領悟茶文化的內涵。在民間音樂中,茶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好的發散出來。可見,民間音樂為茶文化構建了一個理想的國度,在音樂的懷抱中,人們能夠全身心的感受茶文化,并慢慢的放下對茶文化的芥蒂,敞開心扉接受茶文化。而在潛移默化之中,我們已經變成了茶文化的擁護者和傳承者,并愿意肩負起繼續傳承和發展茶文化的使命和責任。

2.3民間音樂突出了茶文化的地域性的特征

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體制下,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事物反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在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家喻戶曉,民間音樂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民間音樂誕生于民間,反映了民間百態,并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因此,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與生俱來的“群眾緣”,減少了茶文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也能夠快速地獲得人們的認同。同時,民族和地域特征濃厚的茶文化也受到了國外友人的歡迎。即使語言并不相通,但是,他們卻能在音樂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在音符中實現心靈的溝通。可見,作為語言上的溝通者,民間音樂也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由此可見,民間音樂的加入增加了茶文化地域性的特征,這種特征就像強烈的生命符號,能夠將茶文化傳播的越來越遠。

2.4民間音樂提高了茶藝表演的藝術層次

茶文化屬于文化的領域,而民間藝術屬于藝術的范疇,民間音樂的出現能夠提高茶藝表演的藝術層次。音樂的價值不在于它能夠在當時給人們創造多少的歡樂,引發大眾多少的感慨。不管相隔多遠的距離,經過多長的時間,音樂總能夠喚醒人們塵封的記憶,讓人們回憶起擱淺的過往,這就是音樂的藝術價值。而在民間音樂的幫助下,我國傳統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好的傳播載體,這也進一步提高了茶文化傳播的效率。

3總結

綜上所述,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路上,我們應該繼續放低姿態,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所涉及的領域,并從各個角度對茶文化進行深層挖掘。民間音樂作為茶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也作為茶藝表演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更廣更深的茶文化探索途徑。希望通過本文的的分析和講述,能夠讓大家對我國傳統茶文化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黃燕.淺析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J].福建茶葉,2016(6):367-368.

[2]李汶姬.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間音樂的變異及其反思———以鳳慶佤族音樂為例[J].神州旬刊,2013(8):30-30.

[3]李汶姬,趙靜.鳳慶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及重要性[J].音樂大觀,2013(3):71-72.

[4]汪莎.云南鳳慶茶道文化中的音樂考察及其思考[J].創作與評論,2013(16):96-99.

第6篇

【關鍵詞】茶文化;二胡音樂;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064-01

我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音樂是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胡又在中國古典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二胡樂器的獨特演奏特點,使其最能體現演奏者的文化底蘊,并且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這一方面其與茶文化有共通之處,因此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二者相互融合在一起,深受中國儒家、道家、佛家傳統文化影響,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特色。

一、茶文化在中民間音樂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一)茶文化在娛樂中的作用。民間音樂藝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當民樂藝術同茶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后,迸發出獨特的藝術氣息與作用,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出其”寓教于樂”作用,可以在快樂中學習,在學中體會快樂,這也是二者可以得到廣泛發展的關鍵因素所在。例如,人們在品茶時需要有一個良好而愉快的心情,此時如果再配以二胡彈奏的音樂,營造出一種和諧而舒緩的環境,有助于人們品茶靜思,還可以使人們思想得以升華。人們在這種舒服愉快的環境中,伴隨著二胡音樂的優美旋律,又可以更好地品味茶文化,體現茶的靜思作用。同時,品茶者心情愉悅的時候,又會依據自己的心情變化,去選擇一些自己喜愛的樂曲。如此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即能體現民間音樂藝術的優美與高雅,又能體會與感悟到茶文化博大精深。

(二)茶文化對音樂教育性的促進作用。民間音樂藝術不但具有娛樂提高人們思想境界的作用,還可以通過音樂所表達與傳遞出的獨特思想與含義,發揮特定的教育意義。當民樂藝術同茶文化相互整合之后,人們在品茶時,受到音樂的熏陶,開拓與提高品茶者的思想與視野。同時,又可能讓品茶者在各種音樂藝術的演奏中得到一定的教育。比如把品茶與二胡音樂相互結合起來,可以讓品茶者在品茶時,可以去感悟二胡所彈奏出古典音樂或是現代音樂。

二、茶文化同二胡之間的共同點

(一)二胡音樂中對于道家思想的闡釋。二胡是一種很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器,在中國悠久歷史當中,其與中國道家文化相互結合在一起,成為各個朝代中道家思想的傳播的重要工具。二胡樂器,因其音色與音質的特點,特別能與人們的心理產生共鳴,優良的二胡名曲都具有陶冶思想與洗滌靈魂的作用。例如,著名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傳世名曲,此曲不但可以把人們引入到夜闌人靜,月冷家清的意境當中,讓人感受到江蘇無錫惠山泉的自然之美,使人與自然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還可以把作者那種跌宕起伏而坎坷的人生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從思想上得到共鳴。另外,道家思想代表作《道德經》中所提倡的做事態度,以及恒久的心態,同二胡的本身特點之間具有很大的默契。熟練的二胡演奏者無不是經過長時間持之以恒的練習才能達到,這一點與道家思想具有共同之處。

(二)二胡音樂是一種重要的感情寄托。二胡最早起源于唐朝,當時正值中國儒家文化發展最為快速的一個時期,所以二胡從其出現之初就與儒家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二胡在早時被稱作為“奚琴”是胡琴的一種,到了近代也被稱作二胡。到目前為止,二胡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在如此長久的歷史中,二胡漸漸的成為文人士人寄托情感的一種重要載體。人們根據不同的時代特點與歷史背景發明了出很多的表現形式,例如高胡、中胡以及革胡等。在封建時期,二胡在民間流傳相當廣泛,并且因其中正和平的音色與音質同儒家思想不謀而合。

三、茶與二胡的有機融合

當代的茶藝表演多配以古典音樂作為背景,因為茶藝代表著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而古典音樂中最體現古典韻味的就是二胡所彈奏的音曲。因此,在不斷的發展進程中,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人們可以利用二胡音樂的引人入勝的作用,把人們更好的代入到茶文化當中。比如在進行茶藝表演時,經常用到的經典名曲《彈樂》與《紅梅隨想曲》,讓人們在欣賞茶藝的同時,又可以體會到二胡樂曲所營造的優美旋律。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在感受二胡音樂之美的同時,又可以品味到茶的濃郁芬芳。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二胡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古典樂器。對于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與傳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當其與茶文化相互結合之后,就形成了雅俗共賞被廣大人們所喜愛的特色傳統文化之一。茶文化與二胡音樂的深層次融合,使其表達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其影響也更加深遠。

參考文獻: 

[1]孫博.茶文化與二胡音樂的深層融合發展[J].福建茶葉,2018,40(01):293-294. 

第7篇

1茶文化發展歷程概述

隨著茶的不斷發展,其已經不再單純地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情感的寄托。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其中囊括了非常多的古代文學元素、近現代文學元素以及人文情感元素。正是由于這些元素的影響,使我國茶文化表現出非常獨特的性質,成為人們爭相研究的對象。在我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其客觀的物質屬性和主觀的情感屬性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過去,茶就是一種簡單的飲品,就像喝水一樣,人們并沒有賦予它非常“高貴”的形象,也沒有發揮出情感寄托的作用。而隨著茶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茶文化的雛形,人們越來越熱衷于對它的研究,不僅讓它客觀的物質屬性價值有所提高,同時還賦予了其主觀上情感的意義,使得茶這種簡單的飲品由于茶文化的形成而脫胎換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茶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所表現出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也越來越明顯,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精神享受,提高公眾在品茶過程中的精神修養,讓飲茶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茶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全球,英國人民具有飲茶的習慣,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英國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茶文化,對于提高茶文化的影響力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對于很多研究者而言,茶文化所代表的是大自然的生動之美與藝術界的靈動之美,讓人們可以從更高雅的角度來看待茶文化,去品味茶的內在魅力。發展至今,傳統中國茶的發展與傳承有兩個走向,一是采用過去的農業思想來種植、生產、銷售茶品,主要以茶葉原材料作為發展基礎;二是保持原有的發展模式不變,但是在每個環節都融入相應的茶文化,來提高茶的文化韻味,相當于給茶披上一層光鮮亮麗的外衣。很顯然,第二種發展思路更符合人們對高雅飲茶行為的需求。事實上,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就是人們對品茶行為不斷規范的歷程,尤其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比單純地物質需求更緊迫,這也是促使茶文化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兒女必須傳承和發展的文化類型之一。研究茶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不僅可以讓人們從更全面、更系統的角度學習、理解、應用茶文化,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將茶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2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結合策略

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古代文學這片肥沃的土壤,將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有機結合到一起,不僅是茶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豐富中國古代文學的有效手段。而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其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多,包括有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藝等。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雖然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喜歡飲茶,但是最正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中國的茶品。只有通過對中國古代茶文化深入地研究,他們才能學習、了解茶的本質,才能在品茶的同時感受到茶的內在魅力-茶文化。為了使人們更好地學習茶文化,同時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我們有必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為了將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策略:

2.1積極宣傳、推廣茶文化知識

茶文化是支撐中國古代文學的力量來源之一,也是提高其影響力的重要保證。雖然國內外有很多人有飲茶的習慣,但是他們對于茶文化卻并不了解,每次喝茶就是簡單地將茶葉放入水中,一會兒過后就開始飲茶,周而復始,根本就沒有考慮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是對茶文化缺乏認知的外在表現。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寶貴財富,傳承和發展茶文化其實就是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手段。先知先覺,只有讓人們對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們才能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才能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同時有意識地翻閱有關茶文化方面的典籍;相應的,在有關描寫茶文化的典籍中,必然會涉及到有關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所以學習茶文化就是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而當人們有學習茶文化知識的意識以后,他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同時才會著重研究中國茶文化。因此,為了讓人們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學和茶文化,就必須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宣傳力度,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成為繼承者、傳承者,讓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得以發揚光大。

2.2鼓勵民眾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都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都是中華兒女應該繼承并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人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興致并不高,他們只是將飲茶當成了一種行為習慣,并沒有將飲茶看成是多么高大上的事情。但事實上,單純地飲茶而不去學習其中所蘊含的文學元素是不值得提倡的行為,因為這不僅不利于茶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到了人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傳承者這個媒介,所以相關部門應該鼓勵公眾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研究它們的本質,看看茶文化與對聯、茶文化與詩詞、茶文化與曲子有什么樣的關系,只有搞清楚這些關系,我們才能更快、更好地將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結合到一起。作為國家發展未來的大學生群體,更應該主動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就要具有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意識,并且付諸于行動,利用網絡資源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做一名優秀的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繼、承者傳承者。

2.3追本溯源,探索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內在聯系

中國人在飲茶的同時,注重的是一個“品”字,要求的是“唇齒留香”。好的茶葉不僅具有養生的功效,同時還可以讓人們在飲茶的同時聯想到一些高雅的詞匯去形容它、贊美它、歌頌它,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用茶水來招待客人已經成為一種待客之道、一種生活習慣,但是絕大多數人卻并不知道這種行為習慣的來源是哪里,也不知道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有哪些,更不知道他們的這種行為與中國古代文學有什么樣的聯系。所以,這種以茶待客的方式并不見得有多么悠久的生命力,一旦出現新的待客飲品,那么茶水的地位將岌岌可危。所以,這就要求人們應該追本溯源,去研究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去更好地應用茶水去招待客人,增強它的文學底蘊。

第8篇

【關鍵詞】茶文化 茶館 傳統文化 意境

一、茶文化和茶館

從“茶文化”的定義去分析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層面,另一方面,是精神層面。物質層面是基礎,因為人類是從用茶開始的;精神層面是人類由茶的物質層面所產生的,是對物質層面的升華。茶文化的內涵是豐富和生動的,當代社會茶的精神功能似乎超越了茶的物質功能,被人們所崇尚。如:“禪茶一味”、“清茶一杯,便可隨遇而安”等描述,可見茶能帶給人們精神享受和絕妙境界。茶,順自然而生,吸天地之精華的道德、精神品格,蘊含著道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道法自然”的精髓思想。通過飲茶達到“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歸一” 、“淡泊名和利,回歸自然”的思想精神境界。

二、茶館與傳統文化

中國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由于文人和“儒”、“道”、“釋”三家的參與,使其形成具有物質內涵和精神內涵的茶文化。正是“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和“茶文化”共同作用于當代的中式茶館空間設計,產生成了富有傳統精神和時代風貌的空間形式。茶館為當代人們的社交與休閑提供了有利條件,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茶館,被茶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的中式茶館最突出的特點是:融合民族飲食文化;重視文化氛圍的營造和自身的文化韻味;注重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當代茶館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北京的老舍茶館,它不僅把茶文化、飲食文化、其它傳統藝術形式融匯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使之成為京文化的窗口。

三、茶館的意境

(一)寄情于物,人境合一。

寄情于物與人境合一,這里的“寄情”是寄托人的情感,“物”是指世間萬物,“人”是空間環境中的“人”,“境”是人所處的空間環境。寄情于物是人的情感的一種寄托方式,人境合一是追求“人”與“環境”的交融、互通、和諧。人通過對物的情感寄托,以至于達到人境合一的精神境界。

寄情于物、人境合一源于儒、道兩家關于人和環境關系的思想,是當代中式茶館空間意境營造的一條基本線索。對于“人境合一”,儒家認為是人的一種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是調節人與環境關系的準則,尊重人的地位和主體作用,以人為本;道家也認為是人與自然的一種關系,但是強調了人對自然的尊重和崇拜,力求人在無為自然的怡境中回歸大自然。

中式茶館空間具有飄逸、高雅、風情的性格,其實這種空間性格的營造是建立在對“情”與“物”、“人”與“境”關系的合理把握和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茶館的物質內容所呈現出的精神文化與顧客所追求的精神價值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從而產生了人境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時也包含了尊重人和以人為本的精神理念。

(二)氣韻生動,言無不盡。

氣韻生動是中國美學的重要思想,在傳統文化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的“生命”。中國傳統藝術用“氣”來體現事物的本原美,強調藝術要表現生生不息、元氣流暢的天地間萬物的節奏和韻律,“生動”是氣韻所體現出來的狀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氣韻生動是描述中國畫的萬物的神態,要求達到活生而靈動的程度。中式茶館空間之所以能夠充分體現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涵,是由于中式茶館空間傳承的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且保持著各種傳統文化之間的氣脈相連,把空間中流動的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傳達給顧客。

言無不盡是對當代中式茶館空間設計的整體要求和思想指導,同時也是對作為空間主體的顧客在精神意識上所產生的感受的描述。正所謂是“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依存意,得意忘象” 。

(三)文質兼備,禮仁教化。

儒家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導,重人倫教化,強調禮、仁、中和,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傳統設計文化。中國古代設計已經開始注重審美和功能的統一,以功能為基礎的設計思想,文質兼備出自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的大系,本文中的理解:“文”是指精神層面,指審美;“質”是物質層面,指功能。孔子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是著眼于功能和審美、以及兩者關系的概括(論語?雍也)。

文質兼備、禮仁教化都出自“儒”家思想,也是當代中式茶館空間設計的指導思想。中式茶館具備了“美”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在“儒”家看來“美”就是“善”,“禮”是“善”的表現,以“仁”釋“禮”,“美”、“禮”、“仁”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化于人。中式茶館空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的語言和符號,借助吉祥圖案、色彩、造型結構和形態等內容,營造出一種“美”的空間環境,來影響和教化顧客。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線索,可以追尋出茶與茶文化、茶文化與儒、道、釋三家的關系。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使茶和茶文化的風靡,茶與茶文化一起作用于當代的中式茶館,并深刻影響著其空間的設計。當代的中式茶館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和茶文化同時受儒、道、釋思想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三大組成部分,也包含著當代中式茶館空間設計的思想淵源。

當代的中式茶館是傳統文化精神的物化,其空間意境營造的根源是儒、道、釋的思想,將其概括起來就是寄情于物、人境合一;氣韻生動、言無不盡;文質兼備、禮仁教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室內設計的發展,中式茶館空間將會呈現出時代特征的物質環境和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徐永成.論茶文化的定義內涵與功能[J].飲料工業.1999,2(2).

[2]陳照年.茶文化的概念內容及其傳播[J].茶葉科學技術.2000,02.

第9篇

關鍵詞:茶文化;外國文學;茶話;相互影響

傳統的中國茶文化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世界各國帶去了新的飲茶方式。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下午茶,極大地影響著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紅茶的發展史從英國的貴族圈子開始,然后逐漸普及開來。北美和南美地區的茶文化是在早期英國殖民時期引入的,深受英國文化影響,所以也是以飲紅茶為主。而白茶則從廣東福建一帶出口到東南亞各國,成為其生活的必需品,目前東南亞國家每年從我國進口的白茶數量非常之多。之所以茶文化能夠在外國也得到不錯的口碑,是因為茶文化有著巨大魅力,它涉及到哲學道理,藝術,文化等多個領域,這也是茶文化能夠傳承下來的重要因素,茶道精神更是其中重要的核心思想。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有關于茶的文學作品開始流傳開來。本文對外國文學中的茶文化進行研究和探討,并結合分析茶文化在其中的體現。

1外國文學中的茶文化基本情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飲茶大國,但由于地域性,中國和世界很多地區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而茶文化卻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連接作用。在宋元期間,中國出口最多的商品便是茶葉,通過海運和陸運,茶葉被運到了遙遠的歐洲以及東南亞。隨著茶文化的發展,不少小說家和詩人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寫到了茶,并頻繁地出現在了報刊雜志中。之后,茶開始作為替代啤酒、杜松子酒等傳統飲品,成為了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主要飲料之一,人們出去飲茶也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下午茶”。“下午茶”的概念是一位名叫安娜的英國人倡導的。安娜的丈夫是英國著名公爵貝德福特,有一天安娜和丈夫福特在下午三點鐘工作時,她發現飲用茶葉能夠消除午餐過后帶來的疲倦感和饑餓感,她將茶葉帶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彌補了午餐與晚餐之間相隔太久的時光。后來,她開始邀請朋友聚會來飲用“下午茶”,并組織各類的上層娛樂活動。它的出現打開了英國人的下午茶時光,并為那些貴族的婦女找到了很好的消遣方式,下午茶時間,他們時常坐在一起談天論地,日子過的相當有韻味。隨后,英國各個階段的人都開始在家中的茶室里舉辦內涵豐富的“下午茶”活動。茶葉開始被英國人大范圍傳播,變成了英國人心中的“靈魂之飲”。英國著名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提到,那些主角們在用完餐后會開始正式的英式茶會。茶會上男士會身著燕尾服,而女士通常是優雅的洋裝,他們的舉手投足之間都有著貴族的風范。而餐桌上的茶壺,過濾用的小碟,餐巾,蕾絲布都是高雅而美好的。從這樣的場景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國的茶會屬于貴族圈。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紅茶逐開始滲透到英國中下階層的生活里。而伴隨著歐洲文化的相互影響,一些別的歐洲國家也開始興起飲茶之風,與英國有著相同背景的荷蘭是傳播茶文化的關鍵國家,它帶動了法國,意大利的飲茶之風。起初,茶葉在荷蘭被譽為是時尚的飲料,后來才成為人們家用的飲料。美國的茶文化是最晚的,主要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傳入的,但也是融合了最多元素的地方。美國人喜歡動手,并善于創新。因此,茶包的發明是從他們那里開始的。

2外國文學中的茶文化引起的對比研究

2.1外國文學中茶文化的現狀

西方國家更多在意的是茶葉的“實用性”,也就是茶葉能給他們帶來的生理需求,是物質的文化,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中國人在茶文化里很講究傳統的禮儀,重視茶的口味,飲茶時更愛簡單的品茶,很少加入點心類的事物。英美重視茶的一系列活動過程,比如說朋友聚會時的下午茶,必須要有點心和餐品相配合。這體現的是英美對自我的滿足,以及務實性的體現。在外國的小說作品里通常會對茶會場景有很細致的描寫,對人物在飲茶時的表現也會有重點刻畫,因此,研究外國文學中的茶文化可以從中得知他們對于茶的不同認識,以及感知不同的精神文化內涵。至今,茶文化都是外國小說中會用到的事物。

2.2外國文學中茶文化的運用

外國文學作品中對茶文化的研究不僅僅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一種描述,還是茶文化在國外文學作品中發展的一段里程碑。文學作品中對“下午茶”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不同階段的生活狀況,比如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傳》中描寫了很多平民之間的聚會,平時一堆婦女在大街上會坐在一條長板凳上高談闊論,偶爾拿起茶杯飲一口,一點也不拘束,展示了當時國外中下層民眾的下午茶場景;喬治吉辛在《四季隨筆》這本作品中通過描述了一個隱士賴伊克羅夫特的日常茶生活,闡述了作者最愛在散步后飲茶,并認為這段時間的飲茶是一天中最為舒適的美好時光,從而表現了下午茶不僅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也是人們在自己精神生活追求中的需求,茶葉不僅僅會幫助人們解困消倦,還會讓人們能夠體會到更高層次的生活情趣。英國人不僅對下午茶甚是喜愛,他們的早茶也是獨特的一道風景。在英國的電視劇《唐頓莊園》里描述出貴族的婦女會在自己起床之后悠然的喝著一杯早茶,才開始一天的生活。就如同我們常說到的: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所以,在外國的很多文學作品里,英國的早茶又被稱之為“開眼茶”。茶在英國的品種很多,但紅茶是其早茶的最佳之選。英國的早茶與中國茶有著很大的區別,原因在于英國人喜歡吃較甜的食品,他們會在茶里放入很多蜂蜜,牛奶類的物質讓茶的味道更加豐富,適合當地人的口味。《拜倫傳》對英式早茶有著敘述,內容大致為,去希臘參加武裝斗爭的詩人拜倫,每天早上必須做的一件事便是飲一杯紅茶,然后才開始他一天的生活。拜倫對茶的喜歡被一句話概括:詩人拜倫最喜歡的食品之一是啤酒和牛肉,沒有這兩樣東西的飯菜都是充滿遺憾的,但是如果連茶也沒有,那等同于災難。在英國,茶早已成為人們的必需品,并成為當地人最喜歡喝的飲料之一。茶葉成為英國人的主要飲品后,深刻的影響到了周邊地區的詩人和小說家生活并成為寫作的靈感來源,茶葉伴隨著“茶文化”的普及而不斷在文學中出現。德國著名小說家歌德在他的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中敘述到,小說中的主人公維特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美麗的綠蒂,書中有講到他們相遇的舞會里有著各式各樣的茶,客人們會一邊飲茶一邊談天說地,場景十分浪漫。法國著名小說家小仲馬在《茶花女》中也多次提到過茶,他通過了對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之間的情感故事來渲染出凄美的愛情。其中書上有提及上流社會的人通常會將聚會布置的美麗華貴,并在茶會中出現的各類精致的茶杯、茶托等細節描寫。而這些對茶的細節描寫,都來源于日常的生活。挪威的著名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小說《玩偶之家》中也有對茶的描述,書中講的是主人公娜拉一直以來對丈夫都很聽從,并且深深的愛他與依賴他。但是他的丈夫卻并不領情,導致她與丈夫決裂,最終離家出走的事情。在這本書中有描寫到娜拉在家中為丈夫泡茶,自己也會品茶的細節描寫,也許她沒有那些貴婦的傲氣,但卻多了一份清幽,就好似茶水一般,而她的堅強更是讓她擺脫了玩偶的般的命運。美國作家亨利的代表作《貴婦人畫像》中大量的描寫出下午茶在美國的發展歷程。《貴婦人畫像》主人公杜歇在小說中屬于非常喜愛喝茶的一位先生,但是作者通過對他的茶杯樣式、顏色進行描寫,從而表現了杜歇先生并不太會品茶。小說中對茶葉和相關媒介的細節描寫,展現出國外不同的文化階級和民族之間的聯系,并為文學作品中社會矛盾的發生、解決提供了重要的文學線索。我們也通過小說中對美式下午茶的描寫,我們可以得知茶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小說的后半段更是對下午茶的場景進行了很細致的描述,重點刻畫了茶具,茶點心,并生動地對書中的人物在飲茶時的心理刻畫。

3結束語

茶文化已經深入人心,并成為了西方文學作品中的一部分。雖然歐洲人對下午茶的定義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傳統的茶文化內涵是沒有改變的。與外國以前的茶文化相比,現有的茶文化豐富多彩,別具一格。文學作品在其中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曾有人說歐洲的小說中基本都被茶文化所占據,盡管這樣的說法過于夸張了,但可以從側面里印證出茶文化對外國的文化影響深遠。同時,在其他的外國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頻繁地看到大量對茶的描寫,這也說明了茶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中慧.探究外國文學作品中的英國茶文化[J].福建茶葉,2016(4):380-381.

[2]趙淑娟.以茶歷史為切入淺析茶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J].福建茶葉,2016(5):259-260.

[3]林曉娟.探析英語文學作品對英國茶文化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5):329-330.

[4]劉達,岳艷峰,李鍥.英國文學藝術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葉,2016(5):332-333.

[5]胡迎春.英國文學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葉,2016(6):326-327.

[6]崔麗芳.論中國近代翻譯文學中的誤讀現象[J].南開學報,2000(3):47-52.

[7]何鵑.外國文學作品中的異化翻譯現象[J].鄂州大學學報,2014(3):59-61.

[8]樂素娜.中國茶文化在東西交流中的影響———以英國茶文化為例[J].茶葉,2011(2):121-122+126.

第10篇

關鍵詞:英國茶文化;英語文學;藝術研究

從開始進口茶葉至今,英國人愛茶的形象已經維持了長達400多年,茶也從最開始只屬于貴族的奢侈飲料逐步進入尋常家庭,成為英國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屬于舶來品的茶,英國人不僅孕育出了獨有的紅茶文化,還開創了優雅的下午茶,形成了帶有自己特色的茶文化。而英語文學作為英語語言及反映英語國家社會風情的集大成者,是進行英國茶文化的研究有效渠道。

1茶葉在英倫土壤的生根

茶葉最早來自中國,在很早之前,除了中國其他國家不出產茶葉,更別說出現茶這個詞語,在茶葉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同時,“茶”也逐漸被引入到印歐語系當中,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外國語言中與茶相關的詞匯都是由“茶”的漢語發音或者地方方言發音演化而成,比如英語中茶的單詞Tea都是從廈門的方言中演化成英文單詞的。雖然英國已經有400多年的飲茶歷史,但是具體英國是在什么時候開始接觸到茶葉的,還存在爭議。由于英國既不生產茶葉,也沒有重視茶葉交易的發展,早期英國人飲用的茶葉完全依賴從中國進口,進口的茶葉數量十分有限,加上政府對進入英國市場的茶葉征收的稅收率高達119%,普通市民沒有經濟實力承擔,因此最開始茶在英國只是流行于其上層社會。其中查理二世的妻子凱薩琳皇后更是因為喜歡喝茶被稱為“飲茶皇后”,創造了極富英國特色的英式下午茶。直到1826年,英國在其殖民地印度發現野生茶樹,并在茶樹種植上取得成功,英國人開始在印度進行茶園種植,將茶葉運回英國本土,市場流通的茶葉增多,茶葉價格下降,茶葉才進入普通人家。進入維多利亞時代后的英國,人們越來越關注飲食等生活質量問題,茶得到進一步推廣,茶文化也開始成型完善。

2英國茶文化及其演化

2.1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形式

在英國,茶的身影遍布,英國人的一天是從飲茶開始,從飲茶結束的。它主要以以下幾種形式出現:

2.1.1Earlymorningtea。即英國早茶,是英國人在早上起床之后進行的飲茶活動。在彌漫著茶香的茶杯中根據個人口味,添加適量的牛奶或者檸檬,借助茶中的咖啡因保持頭腦清醒,開始一天的生活。早茶多飲用紅茶,精選的紅茶多來自阿薩姆等紅茶產地,無論是色澤口感還是氣味,都相當講究。2.1.2上午茶。英國人無論是上班與否,都會在上午11點的時候進行小憩,來一杯茶,作為工作生活中間的一種調劑方式。因為上午茶時間并不長,只有20分鐘左右,這就決定了它在英國茶中最不講究,也最簡單,少為外人知曉。

2.1.3英倫下午茶。在英國茶中,下午茶是最重要也是最考究的一部分,憑借其豐富的內涵和優雅的形式,承載了英國茶文化的內涵。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英國人都能獲得半小時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英國人會備上三層茶點,配上伯爵茶,大吉嶺等傳統茶飲,在優美的音樂中度過美好的下午茶時光。如今茶會除了是英國人休閑的重要時光,也是人們進行社交的重要時機。

2.1.4高茶。高茶也叫晚餐茶,在傍晚時分進行,通常是與晚飯一起進行的,雖然經常有人會把高茶與下午茶混在一起,但是比起下午茶,高茶更具平民色彩,配茶的茶點并沒有過多的講究。

2.2英國茶文化的內涵

經過長年累月的滲透,茶在英國逐漸衍生出帶有英倫風范的茶文化。無論是將享用茶品的時間固定化,還是對飲茶時的服裝進行嚴格規定,又或者是成套的使用精美茶具,英國人將飲茶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周全,甚至連茶點的食用次序都有著細致的講究,英國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國人對優質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

2.2.1從健康角度衍生出的飲品文化。在茶葉剛傳入英國本土之際,人們對于茶葉的認知還停留在中國的一種具有一定藥用價值的藥草的層次,認為其能促進人體健康,驅除人體的邪氣,解除宿醉。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把茶葉當成來自中國的仙草。隨著茶葉浸入普通大眾的生活,人們對茶葉的研究增多,對其認識也逐步深入,人們漸漸將茶當作一種日常飲品,并創造性的添加糖,檸檬,牛奶等物質,茶已經不再簡單的只是一種解渴或者藥用的東西,而是經過英國本革后形成的一種既營養又好喝的飲品。

2.2.2從休閑角度衍生出的典雅生活方式。幾百年的時間里,茶成為英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維多利亞時代,茶擺脫過去純粹的飲食地位,演化成一種融合了飲食,禮儀,休閑等因素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成為英倫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英倫下午茶,隨著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他已經不再是過去為了解決生理需求而進行的餐飲活動,而變成一種對活動環境要求高,融入英倫古典文化,集合審美與使用與一體的娛樂休閑方式,同時也是民眾進行社交會友,交流思想的場所。

2.2.3從藝術角度衍生的茶道文化包含了泡茶技藝和品茶藝術兩個方面,而在英國,飲茶已經不僅僅是過去為了生理需求而不得不進行的活動,而是升華到另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和中國與日本的茶道不一樣,英國賦予了茶道更為開放的內涵,甚至比其他國家更尊重茶道。

3英國茶文化對英語文學的影響

和中國人愛茶從而頌茶一般,英國茶文化對英國文化產生的影響在英語文學中也表現得很突出。

3.1茶文化對英語語言的影響

在茶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之際,茶文化不斷形成,在英語語言體系中也開始出現一系列與茶相關的詞匯語言。正如前文所說,英語體系原本是沒有茶這個單詞的,tea是從福建廈門的方言中音譯過來的。同時teacup,teacake,teagarden等英語詞組相繼出現,極大的豐富了英語詞匯體系。在英語詞匯不斷多樣的同時,不少與茶相關的俗語也相繼出現。比如說“That’snotquitemycupoftea.”直譯為“那真不是我喜歡的東西”,甚至還被引入中國,翻譯為“那不是我的那杯茶”。

3.2茶文化對具體文學創作的影響

除了英國語言體系中茶文化的身影越來越密集,在英語文學中,不少作家和詩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茶的喜愛。詩人喜歡用詩意的語言來傳達對茶的喜愛。濟慈是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就曾用“一點一點地吃著烤面包,在嘆息中等待涼茶”的詩句生動的對人們等待喝茶的情形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而與他處在同一個時期的大詩人雪萊則用一首長達300多行的詩歌這樣寫道,“那藥師醫士抱怨的飲品,而我會不顧勸誡大口痛飲,當時神來臨,我們將拋硬幣決定為飲茶而死誰第一。”茶事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從不少見,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對于飲茶也從來不會吝于筆墨。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家狄更斯在其知名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中使用“茶”這個單詞多達80次,并通過生動細致的場景描寫給讀者展示了許多非正式場合的英國茶會是什么樣子。而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中,對于主角們用茶的生活場景并不少見,用晚餐后必然會出現一場英倫范茶會。“那些太太小姐們都擠在桌子周圍,貝內特小姐在桌旁沏茶……茶具收走,牌桌擺好知識,太太小姐們都站起身來……”諸如此類的細節描寫片段幾乎貫穿了整部作品。而法國作家安•莫洛亞筆下的英國詩人拜倫愛茶成狂,在《拜倫傳》中,他還詳細記錄了拜倫愛茶的各種趣事。茶從中土西傳,進入英國,滲透進英國人的生活,形成茶文化,并演化成英國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影響到英語文學,給英語文學家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寫作素材,成為著名英語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這些文學著作也成為今人詳細研究了解英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4結束語

茶葉漂洋過海從東方進入西方世界,在不斷的征服人們味蕾的過程中,英國人的生活已離不開茶,茶文化已經進入內心深處。即使是在當今繁忙的社會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下,英國人依然沒有放棄對茶的癡迷,甚至已經將下午茶發展成英國的一張特有的名片,變成人們眼里英倫風的一部分,不管是英國紅茶還是水果茶,又或者是香草茶,都深為眾人喜愛。茶里來茶里去,這樣的生活方式日復一日的被英國人重復著,各種名義的茶會讓英國人將許多時間都花費在飲茶過程中。這樣的生活雖然在英國出現不過幾百年,卻讓英國文學家對茶衍生出濃烈的感情,茶文化更是深深融入到英文文學當中,出現在各種文學著作之中,成為英國文化難以分割的一部分,為英語文學增添了一抹艷麗的色彩,更是展現了茶文化在英國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王俊暐.英美接受中國茶文化之比較[J].農業考古,2009(2):256-260.

[2]劉樸兵.略論英國茶文化的演變[J].農業考古,2010(5):324-333+338.

[3]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4]姜春紅.中國茶對英國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影響[J].大家,2012(7):130.

[5]包婉玉.中英茶文化的內涵———從物質、精神、語言三個層面來看茶文化的內涵[J].學園,2013(25):192+194.

[6]胡海青.英國文學中下午茶體現的美學與道德[J].福建茶葉,2015(6):179-180.

第11篇

關鍵詞:包裝設計 茶文化 茶葉

檢 索:.cn

引言

眾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國,這已是被中外公認的事實。根據我國史書記載,西漢時期,四川地區就已經把茶葉作為一種重要的商品,到了唐朝,特別是自陸羽后,茶逐漸成為我國民間的主要飲品之一,飲茶習俗逐漸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我國還較早的把茶葉融入藥材之中。《神農本草經》中曾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些都說明,茶文化慢慢地融入中國的文化之中。

一、中國茶文化及茶葉包裝的發展歷史

飲茶之風最先興起于唐朝南部地區,由于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飲茶文化隨之傳入了北方及邊遠地區。陸羽的《茶經》所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盛于國朝。”可見,茶在當時已是十分盛行,特別是杜甫、柳宗元這些文人雅士不僅喜愛品茶,寫詩,作畫,而且自己也參與茶的種植,這種濃厚的茶文化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但是,有關茶葉保存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只是簡單的采用散裝紙包。到了宋朝,飲茶習慣更加盛行,已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與唐朝相比,飲茶時,宋朝人把煎茶法發展為文雅的點茶法。同時在茶葉的包裝工藝上,一種新型模壓方式,即以龍或鳳為原型的專用貢茶“龍團鳳餅”的出現,是茶葉包裝的一大突破。元朝時期茶文化日漸走向成熟,此時人們飲茶的時候,摒棄加入蔥姜等多余香料的習慣,采用簡單的清飲方式。直到明朝,人們開始用沸水去沖泡茶葉,稱作瀹飲法,也就是沿用至今“泡茶”的飲茶方法。同時,散茶生產技術得以廣泛發展,由餅茶向散茶工藝的轉型也恰恰符合飲茶中由繁到簡的精神,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國飲茶文化的轉變是一種質的飛躍。

二、包裝設計所體現的茶文化

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物質內涵和精神財富。現代社會的茶葉包裝,已從單純的儲存保護功能轉變為溝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梁,包裝設計承擔著體現茶文化的重要職責。茶葉包裝不僅僅是商品的包裝,更加是文化的包裝,優秀的設計,承載茶葉品質的同時,也蘊育濃厚的茶文化。

(一)茶葉包裝的造型設計

我們都知道商品的包裝設計,已成為商品與消費者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之一,包裝是消費者對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茶葉包裝的設計上,首先以茶葉產地及當地的歷史文化為載體,繼而適當地融入茶道精神,讓人們在品味濃郁茶香的同時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葉包裝的設計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靜”、“雅”、“和”作為永恒的主題(圖1)。畫面運用蓮花為主要元素,自古以來,蓮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稱,象征著圣潔高雅之意,這樣設計,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選擇上,以淡雅的藍色為主,配合古樸的龜裂紋,傳承著不變的中國風。茶葉的儲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圖2),瓷器自古以來都有著明麗雅致的文化內涵,與茶文化“清”、“靜”、“雅”、“和”的內涵相一致。茶葉采用這樣的包裝,一方面表現碧螺春的千余歷史,突顯茶的清雅氣質,另一方面,相較于鐵質茶葉罐,陶瓷器皿的透氣性更加,經久耐用,并且還具有一定的裝飾觀賞性能。

(二)茶葉包裝的圖案裝飾設計

包裝離不開不圖案,消費者往往都是通過最直觀的視覺圖案來理解商家意圖傳達的含義。茶文化歷來與文人雅士有著不解之緣,唐代皎然有詩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見,這種幽靜的茶之記憶,已成為茶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現幽靜的意境,則非中國畫莫屬。中國畫本是筆與墨、情與景的結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脫俗,清新雅致的境界,這點正好與茶文化的“靜”和“雅”兩大精髓不謀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葉的包裝設計用中國畫的方式表現茅山的優美風景(圖3),由于茅山是金壇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又特產青峰,故將其運用到茶葉的包裝設計中,展現了強烈的地域特色。不僅如此,把茅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融入設計之中,配以鄭愚的《茶詩》,把自然美景與茶文化有機地融合進中國畫的寫意中,達到了深邃的效果。畫面中山峰與云霧彼此呼應,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葉包裝的色彩設計

色彩在包裝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往往會影響到包裝的整體效果。由于人們對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所以在包裝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商品的自身屬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費者的個人喜好和審美情趣。設計時,應根據不同茶葉的種類運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紅茶的包裝則以暖色調為宜,綠茶多采用冷色調為佳,白茶可選擇清柔的色調為好,這樣通過外在包裝的色彩可以進一步映射出內在的商品實物,給消費者初步的情感認知。如“金壇雀舌”屬綠茶的一種,聞之香氣清高,泡之湯色明亮,飲之濃而不澀、回味甘爽。此款茶葉的包裝色彩遵循綠茶的特點(圖4),整體運用綠色系色調,給人清新舒爽的感覺。在綠色的運用上使用明度對比,即以墨綠為主,淺綠鋪底,這種對比,加強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再配合明亮的黃色加以點綴,所展現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潑的效果。畫面中綠色茶具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茶藝思想,這也是詮釋茶文化的良好途徑。

(四)茶葉包裝的字體設計

茶葉包裝上的字體大部分運用中國書法字體,這是因為書法作為一門古老的漢字藝術,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與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相符,是展現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最好表現。“新益號”普洱茶的產品名稱字體采用行楷(圖5),該字體優美實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極佳,還具備減肥、降脂等多種適用功效。在茶餅的包裝上,“金茗陳香”四字為隸書,同樣是中國書法,但又與行楷不同,凸顯字體設計的多樣性。在印刷上,“金茗陳香”采用傳統的燙金工藝,一方面正適合茶葉這種擁有悠久歷史的飲品包裝,另一方面,字體也變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澤度高,色彩鮮艷奪目。

三、茶文化對未來茶葉包裝發展趨勢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靜”、“雅”、“和”,必須要融合當下世界發展的主題,達到豐富其內容,增加其文化內涵的目的。

(一)生態環保主義

如今,隨時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低碳環保已成為熱門主題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態、節能、環保這些新鮮血液。在當代茶葉包裝中體現環保主義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輕化和可回收原則。最少化原則指的是包裝使用的材料品種最少化,材料數量最少化;最輕化原則即為在保證商品安全運輸的情況下盡量減輕其包裝重量;可回收原則則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減少資源的浪費,這三項基本原則從理論上指引日后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方向。如有機茶葉公司設計的可重復使用的茶葉包裝(圖6),此款設計采用紙質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攜帶。在包裝上巧妙的設計一道開口,通過兩端的拉合來控制開口的大小,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當茶葉用盡時,此款包裝還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簡單的注入新茶即可。這些獨特的設計無不體現生態環保主義。

(二)全球國際化主義

中國自從加入WTO之后,茶葉國際化亦是大勢所趨,中國的茶文化已不再單單面向國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問卷調查顯示(圖7),有121人,約占總人數的40.3%認為未來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應適當融入全國際化思想,而不是單單展現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我國茶葉市場如今面臨國外茶葉品牌的入侵,這種國內外茶葉市場的交流自然對我國茶葉包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裝設計時,可以加入英語譯文,考慮國外的風俗習慣和個人的欣賞價值觀。

結語

近年來茶葉包裝設計運用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不僅側重于個人情感的包裝,使整個設計具有獨一無二的中國氣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個性的表現,展示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豐富茶文化的內容,完善其思想體系,并將其服務于包裝設計之中,開拓美好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 張文蓮:《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茶葉包裝設計》,30~35頁,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席志新:《中國茶包裝設計中的文化理念》,144~146頁,《文藝爭鳴?藝術空間》,2010(8)。

3 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107~111頁,《農業考古》,2004(2)。

第12篇

茶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茶文化亦隨其發展而衍生。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其內涵亦越來越豐富和深刻,所涉及到的領域亦越來越多。其中,茶文化的德育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茶文化德育不同于普通德育課程,其內容更豐富,也更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大學思想教育中開展茶文化課程,既是豐富德育課程的體現,也是推廣、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

茶文化;德育;大學思想教育;影響

中國的茶文化蘊含很深厚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思想,并且還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眾多內涵,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于歷史而言,茶文化因歲月的沉淀而彰顯出厚重的歷史感;于大眾而言,茶文化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不管是對誠信等優秀品質的影響,還是基于高雅的藝術與人們的精神追求,茶文化既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又有德育的作用。通過茶文化中的德育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培養人格、形成優秀品質的理想途徑。在大學教學中,常常會以茶文化作為選修課程,將茶文化教學充分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教育之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進行德育工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思想教育的影響

中國的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學資源。唐代陸羽的《茶經》就有記載,茶因其“性儉”而適宜“精行儉德”的人。在《茶十德》中,也有關于茶的功德記載,其中包含著茶禮、茶道等博大精深的學問。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騷客以茶寄情,修身養性,不斷完善自身人格。品茶既是一種高雅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種對于人生的態度,即以茶明志,彰顯茶德。關于茶文化的德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1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于其悠久的歷史。歷經歲月的打磨后,今天的茶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中的瑰寶。許多人研究茶文化,深深被茶文化所吸引,在茶文化的領域里,探索各種各樣的哲理、知識、藝術以及文化,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茶文化的理論具有廣泛的淵源,而且包含多種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并且在文學、音樂等藝術領域內均有諸多滲透,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意識。茶文化中的茶道和茶人精神則更加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值得人們去繼承和發揚。在大學思想教育中普及茶文化,則可以培養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1.2激發民族自豪感

茶是中國的國飲,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從最初的發現一路走到今天,茶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各地人最喜歡的飲品之一。許多國家的茶文化都是通過中國的茶葉流傳至世界而逐漸形成的,因此,茶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地位。西方人由于酷愛喝茶,因此大大減少了酗酒的幾率,身體更加健康,茶的保健功效亦毋庸置疑。中國的茶葉種類甚多,而且口味地道,質量上乘,多遠銷海內外,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世界因茶而精彩,中國因茶而自豪。

1.3修身養性

人們喜歡品茶,不僅是由于茶的味道,而且還因為茶可以提神,使人可以更加精力充沛。茶本源于自然,品茶則是一種與自然的交流。中國的茶道十分受到道家推崇,講究天人合一,飲一杯茶,感悟人生。人生亦如這一杯茶般,有從熱轉涼的過程,也如這茶葉般起起伏伏,蕩氣回腸。許多失敗都是暫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要有成功的信念和奮斗的意識。這就是茶的修身養性,也十分適合在大學教育中開展,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堅定意志,對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1.4陶冶情操

茶作為大眾喜歡的飲品,其意義已不單單是一種飲品或保健品,而是以一種更加高級的形式出現。通過品茶來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擁有更高的品味,無疑是很多人的向往。實際上,茶與中國的諸多領域學科息息相關,四通八達。君子飲茶,更能彰顯翩翩君子之風;認真品茶,細細回味,亦能擁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靈。品茶即品人生,締造精彩的人生與高尚的人品分不開,茶之美德,恰恰是人之品德的最佳體現。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離不開茶文化,通過茶文化陶冶情操,形成純潔、高尚的人性。

1.5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多人不怪”。茶文化中的茶禮是一門學問,也是禮儀中的精髓。以茶待客是中國人的好客之道,表達主人對客人的尊敬。關于泡茶有許多禮數,水好、茶好是關鍵,奉茶的茶具也通常十分精美,與茶葉的質量相得益彰。而且,如何端茶,倒茶也關系到禮貌。中國的茶禮是一種人情往來,也是修養的體現,與做人息息相關。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開展茶文化教育,是提倡大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習端茶、泡茶等一系列知識,使學生逐步養成謙謙君子作風,文明有禮。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學思想教育中的應用

通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茶文化包羅萬象,如何有效促進思想教育,尚需要有針對性進行開展,方能逐漸形成效果。現代大學生很有主見,而且十分有個性,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則會很容易走彎路。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將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有效開展,方可見效。

2.1設置茶文化課程

在高校教學之中,可以設置茶文化課程,以選修的方式供學生學習與參考。教師在課堂之中,不可能將所有的茶文化知識一一陳述,因此,為了使學生盡快對茶文化課程充滿興趣,教師可以從茶的起源講解,沿著歷史的脈搏一一進行。當學生對茶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茶有進一步的了解,比如推薦學生看與茶有關的典故,文學作品,詩歌,茶葉知識等等,使學生掌握更多歷史知識和人文知識。

2.2設立茶文化實踐基地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對于茶文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論知識得到了豐富與完善,那么就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設立實踐基地,使學生對茶文化的掌握更加深刻。高校可以設立茶藝培訓中心,或開設茶館,學生以勤工助學的方式在茶館中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使其實踐能力得到充分施展。在純凈的校園中開設茶館比較創新,既有利于茶文化的傳播普及,又可以使更多學生得到鍛煉。

2.3大學生開展茶文化的調查和研究

學校要鼓勵大學生開展茶文化的調查和研究。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考慮不同層次的茶文化調查研究。如有的學生可以針對茶文化對文學的影響,有的可以針對茶品牌推廣,有的可以針對茶文化的風俗習慣,有的可以針對茶中國茶文化對世界造成的影響等研究。不管是何種專業的學生,在進行茶文化調查研究時,都可以結合專業的特點與自身感興趣的領域進行。

2.4組織茶文化社團表演

為了豐富校園生活,使大學生對于茶文化領悟得更加深刻,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茶文化社團和表演,以豐富多彩的方式活躍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和表演中掌握茶文化,熟練運用茶文化。關于表演,可設定茶藝表演,學生身著漂亮的茶藝服飾,進行茶藝表演,既可以展現自身才華,還可以使學生對茶文化的探索與追求更加執著。

2.5設立校園茶文化周

在校園中積極推行、普及茶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使茶文化常態化。在校園中設立茶文化周,使大學生可以學習茶文化知識,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動,講座,培訓,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了解茶文化的輝煌歷史與現狀,以及茶文化在世界的位置,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宣傳茶的保健知識,使學生養成品茶的好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身體更加健康。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的茶文化社團中,通過表演或實踐的方式使學生親自體會到茶文化的巨大魅力。組織學生進行品茶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茶之修身養性,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尋找品茶的意義,感悟人生真諦。通過品讀茶文學作品和音樂,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可以使學生擁有優秀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需要各位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在眾多教育中,“德”無疑是最重要的。傳統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在課堂中機械灌輸,鮮有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學生往往缺乏興趣。而茶文化課程卻可以使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得到新的詮釋,其中的德育功能既豐富又新穎,而且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可以使學生對茶文化充滿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學校在大力弘揚茶文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茶文化理論知識的培養,還要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通過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使大學生真正得到教育,修身養性,傳承文化。

參考文獻

[1]吳紅英,朱紅英.從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農業考古,2010(5):11-14.

[2]顏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J].棗莊學院學報,2012(4):89-92.

[3]孫傳新,陳鋒,楊洋等.試論生活文化建設對大學生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影響———以生活德育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10):962-965.

[4]古力泥沙•麻木提.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5(21):166-167.

[5]李輝.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功能研究進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4(6):13-23.

[6]董同彬.文化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J].成人教育,2011(12):102-103.

[7]鄭小紅.略論大學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經濟師,2008(2):118-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江孜县| 定结县| 平顶山市| 富平县| 晋江市| 夏河县| 儋州市| 寿光市| 廊坊市| 雷波县| 应用必备| 甘肃省| 青田县| 邹城市| 西乡县| 清徐县| 南昌县| 洛扎县| 都江堰市| 八宿县| 晋宁县| 千阳县| 吐鲁番市| 响水县| 汉寿县| 山阴县| 乐清市| 商丘市| 建宁县| 行唐县| 晋江市| 林西县| 长春市| 巴彦县| 望城县| 郸城县| 新乡县| 连江县| 东城区|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