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5: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旅游理論基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引言
廣西的旅游資源豐富,特別是自然資源,如桂林山水就是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勝地。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別是城市人口,越來約追求精神享受,把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生活和少數民族風情,欣賞田園風光作為逃避城市緊張生活的替代。廣西是農業大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地域風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跨境旅游資源,以及歷史遺跡,這些正符合了現代旅游發展趨勢。因此,近些年廣西的旅游得到了迅速發展,從最初的自發性的、小規模的經營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化經營,范圍也越來越廣,使廣西的旅游業成為廣西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鄉村旅游主要依托農村的自然風光與農村人文活動等資源,以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市場,滿足消費者觀光、休閑、度假、體驗、購物等各種消費需求。該類旅游活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尤為重要,由于無節制的消耗,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嚴重,因此,環境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而農村的環保一向投入甚少,很多地方甚至沒有投入。在自然資源變得越來越緊缺,開始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的情況下,人們也越來越關注鄉村旅游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目前我國關于旅游環境的法律非常欠缺。當前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是以“市場失靈”①作為理論基礎的,因此相關法律法規多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規制,以期通過政府干預的手段解決環境保護的“外部性”問題。但是,由于政府部門也有自己的私利,在保護與治理環境上總顯得動力不足,特別是鄉鎮政府,有著更為強烈的脫貧致富的愿望,單純發展農業在大多數農村都很難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吸引外資,發展工業,如鄉鎮企業就成為鄉鎮政府的優先選擇。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發生沖突時,政府肯定會犧牲環境而選擇發展經濟。盡管有人建議把環境保護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可是官員們除了有謀求政績外,更有謀求經濟利益的愿望。這就是所謂“政府失靈”。現有的法律體系不能很好地滿足發展旅游與環境的矛盾沖突,需要尋找新的路徑解決發展鄉村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問題。
二、廣西鄉村旅游的基本情況與主要問題
近年來,廣西鄉村旅游得到較好地發展,截止2009年底,廣西建成常態性經營的鄉村旅游點達300多個,“農家樂”500多家,創建農業旅游示范點192個,分布在廣西14個市80多個縣(市、區),其中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4個,廣西創建的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數量排全國第9位,西部省區第2位。廣西旅游局與農業、建設等部門合力打造了15條農業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鎮名村。目前廣西主要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有以下幾種:1.農家樂(漁家樂等);2.現代農業新村;3.民俗(族)文化寨或古村落;4.集觀光、體驗、購物于一體的農園;5.高科技生態農業觀光園;6.依托鄉村名勝開展鄉村旅游;7.鄉村紅色旅游。
雖然廣西的鄉村生態旅游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礎薄弱,缺乏整體科學規劃,暴露出很多問題,制約了廣西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內涵、資源條件和客源市場認識不足,不能夠準確把握和認識自由資源,及資源的開發,也沒有很好地針對目標客源進行開發。
2.宏觀管理力度不夠,缺乏整體規劃,體現為分散、小規模無序經營。
3.基礎設施較差,如交通不便,衛生條件較差等,影響鄉村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4.旅游服務整體質量不高,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5.由于法律缺位,監管不力,規劃欠缺,出現生態環境質量下降,人文環境特色弱化甚至惡化等問題。
廣西已提出將旅游也作為廣西的支柱產業,打造旅游大省的口號,而鄉村旅游又是廣西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對于當前已出現的問題,已對方興未艾的鄉村旅游造成阻礙作用,使鄉村旅游處于較低層面的發展,而消費者對旅游服務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要解決這樣的矛盾,以及上文談到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現象,我們需要重新設計符合當今經濟與環境關系發展規律的法律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而且使兩者能夠相互促進,和諧發展,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三、構建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環境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嚴峻性
對于發展鄉村旅游,自然資源是最為重要的條件,特別是對于鄉村旅游更多地依重農村或山區自然資源。可是現實是,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幾乎全部投入到城市,對農村幾乎沒有投入。雖然自去年起,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甚至中央財政安排了10億元的專項資金,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獎促治”政策的實施,但是在具體的防治工作當中還是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目前我們的環境管理體系基本是針對城市和重要點源污染的,導致其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適用性不強;同時由于我們在開展農村環保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工程、輕制度的現象,使得農村環境治理政策措施滯后于農村現代化進程等。再加上農村地廣人稀,污染太過繁雜分散,農村環境保護的機構隊伍薄弱、基礎能力薄弱、法規制度薄弱、管理手段薄弱、技術支持薄弱,農村環保問題嚴重。
(二)傳統環保法律制度的弊端
在我國,在傳統勞動價值論的影響下,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更談不上將之作為資本來看待。長期以來,中國資源行業的發展一直是行政權力為內生變量的,包括對自然資源的配置,也大多是通過無償的行政委授實現的。從法律上來說,自然資源只是行政管理的附屬,其自身的價值或是資本屬性無從談起。在這樣的理論框架下,環境只是經濟的一個子系統,市場機制的目標是人造資本的最大化,并以此實現經濟在總量上的增長,環境要素在此僅是作為生產對象存在,市場機制對人造資本最大化的推進同時意味著對自然資源消耗的無限擴張。由此也形成了“環境保護與市場機制天然排斥”的普遍觀念。對應到旅游業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也同樣如此:旅游開發程度越高的地方,往往自然環境,乃至人文環境破環越嚴重。就是由于傳統理論下,自然資源等環境要素是排斥在市場之外的公共資源,沒有資本化,無法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由于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市場主體不愿意付出成本進行環境保護。不僅如此,由于使用自然資源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再加上監管不力,經營者往往無節制的地消耗環境。對于行政監管,由于認識上的不足等原因,也顯得力不從心。
轉貼于
(三)環境資源資本化的轉變
人類發展到今日,人類已面臨著資源緊缺制約經濟發展的嚴峻環境局勢。因此,有學者提出“生態經濟理論”。在該理論下,宏觀經濟被視為一個包含內容更多,更有支撐能力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即經濟只是生態經濟的一個子系統,而將環境保護提到比經濟發展更優越的地位。以生態規律影響和支配經濟發展的進程。在生態經濟的理論基礎下,要求立法將自然資源作為自然資本的基本構成,并不斷提高其生產效率和通過投資擴大供給。
基于生態經濟理論,法律應將生態環境等資源納入到物權理論框架中。在傳統的物權理論框架中,土地和海域早已納入物權中,對除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構建的較為完善。其他的生態旅游資源,也可以按照使用權等他物權的創設②,賦予自然資源一定的權利,按照物權制度,將這些權利市場化,通過拍賣,由經濟實力強,開發最為合理者獲得使用或開發的權利。旅游環境資源不再是無償的公共資源,而成為“自然資本”。如果要獲得自然資本的使用權或利用權,需要通過市場交易。
通過環境資源的資本化設計,將原來視為公共產品的自然資源等環境資源“內部化”,使環境資源的利用不再是“免費的午餐”。一旦環境資源權利成為資本,納入到投資者的成本之中,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就成為他們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自然資源的使用權或利用權的拍賣,而獲得資金,專款專用與當地旅游環境的治理與保護。這樣既解決了政府在環保上資金投入不足和“政府失靈”的問題,也可以真正實現“誰使用誰治理”的原則。
四、對廣西鄉村旅游環境保護制度框架的構建
針對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特點及所面臨的與環保發生沖突的困境,基于環境資源資本化的制度設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構建相關法律制度:
(一)制定地方鄉村旅游發展法規
目前有不少地方盲目開發鄉村旅游項目,無序經營,沒有對環境污染的評估,造成環境資源的破壞與浪費。要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繼續發展,應根據當地旅游資源的特色,制定符合旅游發展與當地自然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地方法規。法規應制定當地鄉村旅游的目標和宗旨,對環境保護的措施和手段;禁止性行為;法律責任等。在地方法規的指引下,地方各級旅游部門應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引進投資及項目開發應符合規劃要求。
(二)旅游環境資源資本化
對于自然資源,可以根據其所有權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權利,如開發利用權,使用權等。鄉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資源所有權有兩類:國家所有權和農村集體所有權。而經營者也有兩類:外來旅游企業和本地農戶。將旅游環境資源資本化,就是要經營鄉村旅游服務的經營者有償使用青山、綠水等傳統上屬于公共產品的資源。對于旅游企業,如果使用屬于國家所有的資源,應按照法律的規定支付自然資源使用費,這個制度可以按照土地使用權的制度設計;對于農村集體所有的資源,應與該地的農村集體組織簽訂承包協議,有償使用。而經營者是當地農戶的,由于經濟能力弱,他們經營旅游也是在其傳統的生活習慣基礎上進行的,原則上不需要象旅游企業一樣付費,但應當繳納適當的,相當于環境保護的保證金。
(三)設置較高的進入門檻
目前廣西的農村生態旅游規模化經營的不多,很多都是當地農民自行個體經營。分散式、小規模經營往往經濟實力較弱,沒有長遠規劃,比較急功近利,帶有較強的“靠山吃山”的心態,很少關注環境問題。對此,應制定地方法規,規定較高的進入門檻,引進具有先進開發與管理經驗的旅游經營企業進行整體性開發。這樣可以對當地的自然環境較為有效、協調的利用。地方政府在進行招標引進旅游項目時,應重點考核其對當地環境保護的措施的可行性,使環境資源合理利用及環保納入經營企業的運營成本之中,從而達到旅游開發與環境和諧發展、經濟發展與環保雙贏的局面。
設置較高的進入門檻并非指僅投資多的旅游企業才能經營鄉村旅游產業,而將當地農民排除在旅游發展之外。這里所指的高門檻,更大程度上是指對環保的貢獻。對于當地農戶經營旅游行為,更多的要靠行政力的約束,如收取排污費等。
(四)有效地將農村生態旅游目的地農民納入旅游產業中
對于風光秀麗的生態旅游景區,往往也是相對貧困的地區,如廣西的大化縣、田東縣、東蘭縣、巴馬縣都是有名的貧困地區,近幾年由于大力發展旅游業,當地的經濟與農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如果鼓勵當地農民從事旅游,農民分散的、小規模可能對旅游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都不利。引進外來投資,又可能將當地農民排除在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之外,而他們還很有可能要承受因為開發而帶來的負面效應。如何讓當地農民參與旅游業,享受到開發當地旅游資源所帶來的實惠,同時又不會造成不經濟、不環保的效果呢?
這需要當地政府在引進投資時,要求旅游經營者做好規劃,將當地農民作為其經營的有機組成部分。雙方的合作可以是多種形式的:
1.農民可以通過村委會等集體組織與經營者簽訂協議,以他們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作為資本入股。這要求首先將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他物權利劃分成股份,并且作價,轉化成資本。這種方式的合作,恰恰與上述制度設計相吻合,也是當地農民最深的參與旅游開發的一種方式。通過自然資本入股,農民成為股東,可以參與開發與經營決策,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表決權,這也遵循了環保民主原則。
轉貼于
2.無論當地農民是否有自然資本入股參與,都可以加入旅游服務、甚至經營管理行業之中去。當地農民世代居住在本地,與當地資源形成天然一體,其實他們也是當地旅游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點,在以民俗資源作為開發旅游的重點的地區,顯得尤為突出。例如,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主要是苗族風情,消費者除了欣賞秀美的山水風景之外,更是想要體驗當地的民族風情。當地農民的生活和民俗,通過旅游企業的良性包裝,呈現給消費者。而當地農民可以在保持自己的生活傳統和習俗,同時又不離開家門的情況下,改善自己的生活。參與的方式有二:第一,受雇于旅游經營企業;第二,與旅游經營企業簽訂協議,將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承包給農戶或農戶聯合體。協議中明確約定承包項目與范圍,旅游經營企業統一管理,指定服務標準,由經營者就農戶經營項目對消費者承擔責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開發民俗資源的時候,法規應做適當的引導,避免將民俗風情展示舞臺化、商品化。在開發的同時,注意外來文化對當地傳統文化的破壞與沖擊。經營者應配合文化部門對當地的民俗文化的研究與保護。
3.對于不愿意或者沒有勞動資源的農戶,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分享利益:第一,通過所在農村集體組織所有的自然資源入股方式獲得分紅;第二,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按照與經營者的協議,從旅游經營者處獲得補償款。該補償款是用于彌補因開發鄉村旅游使其遭受到對原有安寧生活破環的損失或容忍。
(五)當地政府成立專門的監管組織
通過將自然資源資本化后,環境與資源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得以有效利用與保護,政府的環保壓力大大減輕。但并不是說政府對此就可以無所作為,而是要轉變職能,從執行者變為監管者,保證市場的良性、有序運行。針對農村生態旅游發展的特點,政府監管組織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制定鄉村旅游服務標準;2.按照相關法規,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旅游開發經營企業;3.監管自然資本權利交易過程;4.監管經營企業與農戶的行為,如果他們有破壞環境與資源的行為,依法采取行政手段;5.對農戶分散經營進行必要的組織與培訓。
在進行行政監管時,要特別注意防止行政權的過分膨脹。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政府常常喜歡當場上的“運動員”而不是“裁判員”,因為直接參與經濟,可能會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立法就是要政府回歸本位,成為市場的監管者,防止惡性競爭或破壞競爭的行為。對于難以資本化的,具有較強公益性的公共資源,難以用市場手段調節的,需要政府投入加以保護。
五、結語
良好的資源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但如果沒有好的制度,優勢可能難以發揮,最終成為制約產業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障礙。筆者試圖跳出傳統環境保護的思維,在生態經濟的視角下,構建一個農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將原本作為無償使用的自然資源資本化,從而將“外部化”的問題轉為“內部化”,以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問題。制度的具體構建仍需不斷探索,本文只是做了一個初步的探討。
注釋:
①所謂“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不能使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化的狀態,特別不能按最優化原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自然資源一直以來作為公共產品,存在產權不明的狀態,市場運作無法組織和實現自然資源的提供。自然資源被排除在市場交易之外(外部性),市場交易主體不會為消耗自然資源而付出成本;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等,這類外部性和搭便車一般不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當然也就無法通過市場交換的途徑加以糾正。
②對于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我國的法律已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自然資源國家和集體所有。這樣的制度設計也是基于我國公有制和當前的政治體制,具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這一點已達到基本共識。所以這里討論的權利為非所有權的他物權。
參考文獻:
[1]余小軍,馬融.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綜述.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8).
[2]走進新農村“2010廣西鄉村旅游”正式啟動.人民網廣西視窗.people. com. cn/GB/179409/179464/10817241.html.2010-1-15.
[3]謝曉崗.廣西鄉村旅游開發研究—以百色市為例.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關鍵詞:低碳;鄉村規劃;低碳鄉村;石頭村
中圖分類號:TF7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全球氣候的持續變暖,“低碳”已經成為了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以來,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在積極尋求低碳發展之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低碳方案中,我國大量開展了以城市為主的低碳城市建設,即我們所熟知的“低碳城市”,鄉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減少鄉村的碳排放,從低碳的理念對鄉村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才有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目標。
一、低碳與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必然擔負著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對于城市規劃中如何有效落實低碳城市建設理念,如何確定低碳城市規劃定位、內涵,構建低碳城市規劃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具體實施方法、今后的發展方向等,都需要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對于城市規劃來說,城市低碳還與城市形態、空間布局、城市發展模式等直接相關,因此需要加強碳排放與城市形態、產業發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關性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構建低碳城市規劃的相關理論基礎,并進行實證分析,為選擇最適宜的未來城市發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理想的可持續低碳城市發展模式。
二、鄉村規劃的低碳建設研究
隨著城鄉差距的縮小,農村碳的消耗與排放量將與日俱增,目前農村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問題已開始受到關注。《農村社會轉型與低碳排放路徑》一文中提出我國農村的社會轉型使得能源消耗增加,從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急劇增長,因此我國農村未來的能源發展戰略必須改進能源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調整能源結構,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目前將低碳理念貫徹到新農村的建設中將成為必然的趨勢。目前低碳城市建設理論主要集中在“城”而對城鄉一體化中的“鄉”的低碳設計關注較少。筆者希望通過此次規劃對如何將低碳貫徹到新農村建設中進行探索。城鄉統籌背景下的低碳新農村規劃可以借鑒低碳城市的研究成果,但因其與城市的不同,不能按照低碳城市的規劃要求。低碳新農村規劃內容包括: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資源以及與城市的聯系發展低碳產業,采用生態技術,規劃慢行交通及公共交通。
三、低碳鄉村規劃實例分析
通過對恩平市那吉鎮石頭村的實地調研,對石頭村的發展現狀有了深入了解,主要有以下情況。
3.1 現狀分析
1) 產業結構單一。石頭村現有農戶230戶,共687人,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村域內有小作坊12余家,主要從事木制品、工藝品、小五金等產品的生產,環境效益低,污染較大,嚴重破壞了鄉村生態環境。
2) 村莊布局分散,道路結構混亂。村居民點分布有較強的地域特性,主要受氣候、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間布局分散的”的特征。鄉村現有居住房屋以泥、結構為主,比較破舊;布局比較分散,不能融入村莊生態和鄉村文化中。另外,村內道路結構混亂,沒有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統,并不能滿足現代化生產、生活的需要,對這方面需要加以合理規劃與布局。
3) 公建設施缺乏。鄉村公建設施是以村委會為中心,建設商店、衛生所、村民活動中心和公共綠地等。石頭村目前主要的公建設施有村兩委辦公樓1幢、大禮堂1座、商店1處。缺乏供村民閑暇休息和運動健身的場所和公共綠地。
3.2 發展優勢
通過與周邊行政村的綜合比較分析,石頭村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生態環境良好。石頭村周圍山體的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生態環境良好。
(2)物種資源多樣。石頭村村莊四周樹林茂密,山坡旱地主要種植各種蔬菜瓜果和五谷雜糧。
(3)旅游資源豐富。村莊現留存10幢古民居,具有一定的歷史保護價值;村莊西部水口處有20多株古樹名木;南部山地栽培有百畝銀杏林;特色農產品蔬菜瓜果、各色水果和五谷雜糧等,為村莊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較豐富的旅游資源。
(4)政策優勢。石頭村作為省級旅游度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縣政府把石頭村重點建設為鄉村生態農家樂旅游名村,為其發展提供了政策和資金保障。
3.3 低碳鄉村規劃
針對石頭村發展現狀,著重從產業發展、空間布局、道路交通、綠地系統、新能源利用等幾方面對石頭村進行低碳鄉村規劃的探索。
3.3.1 低碳產業規劃
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低碳鄉村建設的資金保障。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更好地建設低碳鄉村。根據石頭村發展現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以工業實現產業鏈延伸,改變原來村莊小工業各自為主的現狀,進行企業改造,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依托生態農業基地,發展食品加工、農產品衍生品開發等低碳產業,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
3.3.2 空間布局
石頭村規劃布局中,根據地形地貌、村莊歷史形成格局,重點考慮鄉村農家樂休閑旅游開發的需要,規劃確定石頭村的空間布局結構為“一心、兩園、三廊、四片”。“一心”指村莊北部保留古建筑至村大禮堂區塊,為村民的公共活動中心;“兩園”指百果園和百草園,村莊水口南面小谷地及附近區域和百畝銀杏林及附件山坡地;“三廊”指石頭村東西走向、東南走向、西南走向等3 條主干道,為石頭村 3 條文化和生態景觀長廊;“四片”指石頭村東片、西片、東南片、西南片等 4 片村民組團區,可供“住農家”農家樂度假旅游項目開發(如圖1)。
圖1 石頭村規劃結構圖
3.3.3 道路交通
交通運輸是能源消耗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因此,實現交通的低碳化是建設低碳鄉村的重要環節。首先要進行合理的道路規劃,建立“綠色交通體系”。建設網絡化的鄉村道路系統,提高路網的密度,增強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莊的生產生活交通流,從而降低碳排量(如圖2)。
對于鄉村地區來說,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是環保低碳的出行方式。這就對鄉村道路的規劃提出了新要求。鄉村居民社區的公共娛樂設施盡量靠近村莊主干道路,以便減少居民的出行距離,將其限制在步行和騎自行車的可接納距離范圍內。另外,設置合理的公交站點,盡量減少村民自駕車進城的頻度,從而減少碳排量.
圖2石頭村道路系統規劃圖
3.3.4 綠地景觀系統
綠地系統布局方式,一般要求均勻布置,結合石頭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規劃采用點(均勻分布的小塊綠地)、線(道路綠地)、面(廣場) 的布局模式。石頭村充分保護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環境資源,綜合利用多種綠化手段,結合村內原有的景觀特色,突出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完善原有的綠化系統.
(1)點狀綠化:庭院或路旁大樹,形成石頭村的景觀節點.
關鍵詞:鄉村景觀、鄉村旅游、開發條件、開發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 A
1、鄉村景觀與鄉村旅游
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形態、內涵和過程的景觀類型, 包括鄉村聚落景觀、鄉村文化民俗景觀和鄉村自然環境,是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為特征、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征的景觀區域
隨著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充分利用各類農村資源(農業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其中,開發利用農村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景觀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鄉村旅游項目的設計與開發,成為農村地區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渠道,并為第一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成為我國廣大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成為我國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2、鄉村旅游的開發條件
2.1區域條件
鄉村所在的區域位置對于其旅游業的開發有重大的影響。我國農村天地廣闊,鄉村景觀一般為非稀缺性資源,以之為載體開發的旅游業,吸引力及輻射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能對鄉村所在區域的周邊城市產生吸引力。而那些能吸引遠程旅游市場的鄉村景觀或是位于風景名勝區附近,依托景區為游客提供相應服務;或是本身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保留較多較好的歷史建筑的著名古村落。因此,適合開發鄉村旅游的農村,必須依托于周邊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大中城市。分析鄉村旅游的區域條件一般可從3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是與周邊城市的距離遠近;二是與周邊城市之間的交通條件;三是周邊城市的消費水平及傾向。
2.2農業基礎條件
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點是旅游者對鄉村寧靜生活的向往,“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體驗。因此,鄉村的農業基礎對鄉村旅游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業活動具有季節性變化,它的基礎條件會影響農作物的種類,從而產生不同的季節性鄉村景觀視覺效果、不同的農作物產品以及不同的農事活動。開發鄉村旅游,需對所在農村的農業基礎條件進行考察選擇,看其是否有利于開發為旅游者體驗的農事活動、適合觀賞的田園風光、適于攜帶的農作物產品等。(如賞花、采摘瓜果等適宜于開展為旅游活動項目;而犁地、灑農藥等較危險的傳統農事活動不宜開發為旅游項目)。
2.3鄉村景觀質量條件
同樣,特別的鄉村景觀也是吸引游客欣然前往的重要因素,鄉村景觀的吸引力包括可以是自然景觀資源(新鮮的空氣、優美的自然風光、原汁原味的在城市中從來都看不到的各種動植物等),也可以是感官的無形信息(民俗風情、特殊文化、游客對鄉村的特殊感情等)。因此,對鄉村景觀質量的評價,一要考察其自然景觀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態價值;二要研究其文化內涵、風土民情、歷史遺跡等。
2.4開發管理者及鄉村社區條件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迅猛發展,部分旅游項目的盲目開發,使得鄉村旅游給鄉村本身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環境、社會和文化的消極影響。這些,促使人們開始對旅游開發管理者、鄉村社區與鄉村旅游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希望尋求到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實現旅游發展中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開發管理者及社區是鄉村旅游的直接執行者,具有造景、提供服務、保護自然景觀的功能,層次越高的開發管理者及社區越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越利于旅游的發展。因此,發展鄉村旅游應綜合考察開發管理者及鄉村社區的社會經濟情況、商業意識、居民素質、政府政策要求等條件。
3、鄉村旅游的開發
以溫州澤雅葉同仁中醫藥文化休閑養生園為例,作一一具體分析。澤雅地處溫州市甌海區西部,環境優越、物產豐富、氣候宜人,境內風景秀麗,主要有澤雅湖、紙山、五鳳、崎云、西山、七瀑澗、金坑峽、高山角等八個主要風景區,全境200余處名勝景點。
3.1開發條件分析
3.1.1區位條件
澤雅位于溫州市甌海區西部,相距溫州市區(鹿城區)42.9公里,不足1小時的路程。澤雅風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飾不多,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有為城里人所喜歡的山野田趣。同時,作為省級風景區的澤雅景區已擁有一定的基礎服務設施,為旅游開發奠定了較好條件。
3.1.2農業基礎
澤雅地處亞熱帶沿海丘陵山地地帶,多種多樣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充足的水源,為其發展多種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形成了以經濟竹林為主、山地梯田適當發展糧食作物、地域水網經營水產及農副業的農業經濟結構。此類農業基礎有利于開發組成適合旅游者觀賞、體驗、參與的旅游產品。
3.1.3景觀質量
澤雅自然景觀以雄秀蔥郁、山水秀美而著稱,境內蒼山逶迤煙霞飄繞,銀溪秀水蜿蜒如帶;群峰挺拔氣勢參天,瀑布如注凝綠碧潭,山莊村落綽綽,青山溪水依依,天然原始韻味無窮,如一幅連綿不絕的典雅水墨山水畫卷。葉同仁藥文化休閑養生園就建立在澤雅這秀美的青山綠水及淳樸的民族風情之中,地處省級風景區澤雅湖畔,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地勢順坡而下,梯田層疊,竹林成蔭,常年流水潺潺、陽光充足,可謂伴水而居,居而有竹,同時澤雅風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飾不多,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有為城里人所喜歡的山野田趣。
葉同仁中醫藥文化休閑養生園以自然景觀為依托,利用“葉同仁”百年老品牌的魅力將濃厚中醫藥文化底蘊融入休閑園中,將其開發成區別于單純旅游性質的農家樂的健康養生休閑基地,在澤雅這幅典雅水墨山水畫中添上富有文化內涵的一筆。
3.1.4開發管理者
葉同仁藥文化健康休閑園由溫州百年老字號藥業名店――溫州市葉同仁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籌劃建設,憑借其優秀的管理能力,百年老品牌的醫藥文化底蘊,結合澤雅的靈山秀水,為休閑園的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2開發建議
3.2.1旅游開發定位
開發定位是鄉村旅游開發與設計的基礎,一個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需通過合理的定位來確定其在城市旅游格局中的特征,保證旅游產品的市場生命力。開發的定位包括區位選擇、市場定位、產品選擇和組合三方面內容:①區位選擇:鄉村旅游是依托周邊城市消費群體的遠郊旅游圈,其交通應便于到達,以1日和2日旅游為周期。溫州市澤雅湖風景區與溫州市區交通順暢,具有1―2日旅游行為的時空特征,服務區域以溫州城區為主,周邊縣城為輔。②市場選擇:澤雅湖風景區展示的是梯田、竹海及湖面風光,結合葉同仁的中醫藥文化及養生休閑活動,其主要目標市場應定位為以休閑養生為主的大眾市場,開展以草藥采摘、中醫養生等為主的參與性旅游活動,同時,利用葉同仁百年老店深厚的歷史內涵,開展各種傳統醫藥文化活動,建立溫州中醫文化、中醫名人紀念館,為在校學生及各類中醫愛好者提供中醫藥文化的展示、教育場所。③產品選擇和組合:澤雅湖畔天然的鄉村自然景觀是漫山的竹海及層疊的梯田,因而根據基地自然條件,在梯田栽植、采摘草藥,山地竹海散種野生中藥,以讓游客參與辨別、采摘。同時,開發各類中醫養生項目,對葉同仁中醫藥文化休閑養生園的旅游產品進行綜合性的組合設置。
3.2.2景觀意象塑造
景觀意象是自然景觀在人們感知過程中所形成的記憶性、分辨性的整體性特征,是開發鄉村旅游的基礎。葉同仁中醫藥文化休閑養生園在開發的過程中對景觀意象的塑造應強調“自然”、“原真”、“文化”三大特色,具體包括:①保留自然景觀背景:自然景觀背景是鄉村旅游區存在的依托,在區位選擇時就強調具有相當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態價值,無須太多的設計和改造。葉同仁中醫藥文化休閑養生園位于溫州市澤雅湖風景區內,應盡可能保留和強化其原賦自然景觀的特色,保護山地竹海風光、恢復山地梯田景觀。②重塑澤雅山地民居景觀:澤雅的山地民居是是體現鄉村景觀意象最基本因素之一,也是體現場地“原真”特色的重要載體。發展澤雅的鄉村旅游應重塑其山地民居景觀意象,建筑物的外觀設計應采用澤雅民居建筑風格,強調與自然景觀背景相協調,內部應根據使用功能優化布置,同時結合生態工程技術建成生態建筑;另外,為維護原賦景觀資源的特色,新建筑基本在原有建筑基地上設計建造,避免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證園區的可持續發展。③塑造園區文化景觀:結合自然景觀與中醫文化內涵,加強對園區景觀的建設,通過景觀小品、文化雕刻的設置,使游客既有自然美景的享受,又有中醫文化的熏陶,同時,通過建立溫州中醫文化、中醫名人紀念館,為中醫愛好者提供中醫藥文化的展示場所。
3.2.3加強社區參與
鄉村社區參與開發及提供服務是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措施。發展鄉村旅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高層次的開發管理者的管理、組織,加強社區參與,注重對社區村民的教育和培訓投資,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加強旅游服務意識,促使廣大農戶積極參與維護鄉村旅游的良性發展,使社區農戶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和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王云才:中國鄉村景觀評價的理論基礎與指標體系.《中國園林》,2004.06
2、楊國良:觀光農園旅游區開發與規劃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6
關鍵詞:青年旅游者;鄉村旅游;購買決策;實證研究
旅游購買決策是指旅游者根據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關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選擇旅游方案或旅游計劃,并最終把選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計劃付諸實施的過程[1]。鄉村旅游是以農業的自然和社會資源作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客源市場,針對他們回歸自然的旅游需求,滿足游客觀光、務農娛樂、休閑度假、購物等多種需求而開展的參與性強、文化內涵深厚、鄉土趣味濃郁的新興旅游活動[2]。鄉村旅游是目前國內迅速發展的一種旅游形式,而青年旅游者是參與鄉村旅游的重要群體,因此把握青年旅游者的鄉村旅游購買決策行為特征,對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營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研究就是在一般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模型和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證方法,探索青年旅游者鄉村旅游購買決策的行為。
一、理論基礎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即認識問題、搜尋信息、方案評價、購買行為、購后行為。認識問題階段是認識某種欲望(需求)的過程,如果對問題的認識非常強烈的話,就轉到搜尋信息階段。在搜尋信息階段為找到解決所認識到的消費問題的方法,從記憶里提取信息(內部搜尋),或者從外部搜尋相關信息(外部搜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后,識別方案,評價各種不同方案,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并可行的方案。在購買階段按照自己所選擇的方案購買產品。購買產品以后消費者在使用或消費產品的過程中又評價自己的欲望或期望的滿意程度。
二、研究方法和結果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鄉村旅游者購買決策的行為,即探析他們從鄉村旅游消費需求、消費動機到購買行為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將鄉村旅游者決策劃分為幾個階段不但對于確定旅游決策中的主要任務十分必要,而且是了解鄉村旅游者從計劃出游到付諸實施,不同階段所起作用的必不可少的一環。為回答以上問題,研究根據消費者購買決策一般模型設計了一份鄉村旅游購買決策過程問卷調查表。調查表的內容主要包括鄉村旅游的動機、獲取信息的渠道、旅游時間、旅游花費、鄉村旅游景點評價、旅游方式和購后評價。本項調查設計比較簡單,共計10題,只做選擇,不記分。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主要以直接發放問卷和電子郵件兩種形式,在2008年10月對湖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等武漢三所高校有過鄉村旅游經歷的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了抽樣調查,這是因為針對青年學生的調查比較容易獲取數據,回收率也高。總計發出問卷115份,其中有13份問卷均存在關鍵問題未作答的情況,故視為廢卷。共獲得有效問卷102份,回收率為88.7%;其中男性52人,女性50人。最后使用Excel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旅游動機
圖1中橫軸的動機由以下要素構成:1表示增長見識,2表示探親訪友,3表示吃農家菜,4表示住鄉村旅館,5表示欣賞田園風光,6表示回歸自然,7表示向往鄉村,8表示懷舊,9表示放松、釋放壓力,10表示觀賞鄉村景觀,11表示民風淳樸,12表示體驗鄉村民俗,13表示其它。從整體來看,鄉村旅游者的旅游動機集中程度很高,出于欣賞田園風光、回歸自然和釋放壓力三種目的而表示愿意參與鄉村旅游的青年學生分別占67.65%、73.53%和64.71%。這表明由于學習與競爭壓力、成長的煩惱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等原因,青年學生也有去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因為在鄉村里沒有生活在大城市的壓力,可以全身心的放松,忘記所有的煩惱,能讓人感覺回歸到了前工業化時代的文明世界,能使人產生和諧、安寧的生活情境和心境。
(二)信息渠道
青年學生鄉村旅游決策所需的信息來自熟人介紹的比例最高,占71.57%,其次是網絡,占43.14%,排在第三位的是旅行社,來源于其它渠道的比例最小。其中,通過內部信息渠道獲取信息的比例也占到了23.53%,這說明有一部分學生計劃出游前或實際旅游之前就對相關的鄉村旅游信息有所了解,從而不需要或者說花較少的時間進行外部信息搜集。
(三)預計停留時間
多數學生預計在鄉村旅游景點的停留時間不超過4天,有63.72%的人停留3-4天,18.63%的人只愿意停留1-2天,兩者合計占到82.35%;另外有12.75%的人表示會停留5-6天,僅有4.90%的人愿意停留7天及其以上。這說明較多學生認為期望鄉村旅游時間不要持續太長,以3-4天為佳,其原因主要跟大多數學生消費水平有限以及更多地利用周末時間出游有關。
(四)預期花費
計劃在一次鄉村旅游中花費200-299元的學生最多,占37.25%;其次是愿意花費100-199元的學生,也到達了31.37%;預期花費300元及其以上的人最少。這可能跟學生每月可自由支配收入不高有關,但從總體上看,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愿意花費100-299元進行一次鄉村之旅的,合計占到68.63%。
(五)選擇評價標準
在圖2 中,橫軸標準由以下要素構成:1表示持續時間短,2表示花費少,3表示距離近,4表示田園風光好,5表示有鄉土氣息,6表示景點相對集中,7表示鄉村景觀具有典型的美學價值,8表示氣候宜人,9表示交通便利,10表示食宿干凈衛生,11表示基礎設施齊全,12表示安全保障,13表示其它。在以上13個選項中,有81.37%的學生選了第4項,所占比例最高,這表明田園風光好的鄉村旅游景點能得到最多青年學生的喜歡。值得注意的是,選第2項的人占到61.76%,列第二位,這說明食宿干凈衛生這類基本接待設施的標準、質量和檔次亟需得到提高。另外分別有48.04%和46.08%的人選第8項和第5項,分列第3位和第4位,意味著氣候宜人和有鄉土氣息也是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鄉村旅游景點的標準。選第1項和第13項的人最少,均占3.92%。
(六)出游方式
自助游最受學生青睞,約有51.96%的人表示傾向于選擇以自助游的方式體驗鄉村旅游。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在學生當中有車一族少之又少,但是居然有30.39%的人表示希望自駕車去鄉村游玩。其原因大概跟當前青年學生對自駕車外出旅游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較向往有關,另外擁有一輛品牌私家車在當今也是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或許這也透露出青年學生對于聲望、地位和自尊的追求與渴望。另外,有25.49%的人表示期望與情侶一起去鄉村游玩,這跟大學校園里學生情侶較多有很大的關系。還有21.57%人愿意跟旅游團一同出游,愿加入散客團的也只占1.96%,這表明隨團去鄉村旅游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表示喜歡個人獨游的人最少,僅占1.96%。
(七)購后評價
一次購買決策過程的最后階段就是購后評價。本次調查將購買鄉村旅游購后評價簡單的分為兩大類:好與不好,但并不是在要調查對象在好與不好中做出一個選擇,而是要求他們分別在好與不好兩種購后情況下做出今后對于鄉村旅游的態度。有94.12%的學生對“好”的選項進行了選擇,其中23.96%的人表示如果對鄉村旅游感覺好的話會重游;有36.46%的人表示不再去該景點,但會去別的景點旅游;還有47.92%的人表示會向親朋介紹該景點。另外,有46.08%的學生對“不好”的選項進行了選擇,其中85.11%的人表示如果對鄉村旅游感覺不好,下回會換別的景點旅游;也有14.89%的人表示以后不再參與鄉村旅游。
三、結論與討論
研究發現,青年學生參與鄉村旅游主要出于欣賞田園風光、回歸自然和釋放壓力三種目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于熟人介紹、網絡和旅行社;半數以上的人認為停留時間不宜超過4天,預期花費不宜超過300元;選擇評價標準明顯地集中于田園風光好、食宿干凈衛生兩項指標;自助游最受學生青睞;部分學生表示,如果對某次鄉村旅游感覺不好,下回仍會換別的鄉村旅游景點旅游。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1)象牙塔里的青年學生并非無憂無慮,也面臨著學習、生活以及畢業找工作等多方面的壓力,需要適當的放松以調整心態和情緒,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2)除受所學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外,青年學生也受到傳統社會重血緣、重親緣的文化心理的影響。這便能解釋當他們在了解鄉村旅游信息時,為何有相當一部分人看重熟人介紹的信息。另外,青年學生群體有別于其他群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網絡對于這一群體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獲取信息途徑。(3)多數青年學生由于沒有正式參加工作,能用于旅游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參與鄉村旅游的停留時間的長短和預期花費的多少。(4)青年學生可能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和重視生活質量的緣故,特別青睞田園風光好和食宿干凈衛生的鄉村旅游地。(5)青年學生頭腦活躍,思想開放,喜歡無拘無束,因而自助游最受他們歡迎。
本研究的意義在于能為營銷決策和營銷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幫助:(1)開發符合鄉村旅游者品味的的旅游產品。根據其購買決策行為中的旅游動機、預計停留時間、選擇評價標準等要素的特征,可重點開發適合其偏好的旅游產品;(2)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根據鄉村旅游者購買決策行為中的預期花費等要素特征,可制定既有彈性而旅游者又愿意支付的鄉村旅游產品的價格;(3)對于青年旅游市場,網絡可能是最具針對性的信息傳播渠道。
參考文獻
[1] 邱扶東,吳明證.認知方式與消極情緒對旅游決策影響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5):1112-1114.
[2] 張麗娜.鄉村旅游開發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0:8-9.
[3] 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58-66.
[4] 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J].旅游科學,2001(3):8-10.
[5] Antoine Zalatan,苗學玲.妻子參與旅游決策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2):65-69.
[6] 盧昆.知覺距離對消費者旅游決策的影響[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4(4):48-50.
[7] 邱扶東,吳明證.旅游決策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5):1214-1217.
[8] 張安,萬緒才.南京國內旅游客流人口學特征及旅游決策行為探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82-87.
[9] 邱扶東,汪靜.旅游決策過程調查研究[J].旅游科學,2005,19(2).
[關鍵詞]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場所依賴;游客忠誠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1)02-0049-09
1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現代鄉村旅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并成為支撐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鄉村旅游發展迅速,但也暴露出眾多問題,其中,品牌營銷觀念落后已經成為我國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嚴重桎梏。目前,多數地區的鄉村旅游活動停留在吃農家飯、住農家房、賞花摘果等滿足游客物質欲望的層面,甚至出現了鄉村旅游等同于飲食游的傾向,造成鄉村旅游地品牌定位趨同化嚴重。
在游客心中建立恰當的地理品牌個性,可有效地對旅游目的地進行差異化和市場定位。鄉村性一直被認為是鄉村旅游推銷的整體核心和獨特賣點,但從長遠看,只有將市場對鄉村性的訴求和認可凝聚在鄉村旅游地品牌上,才能形成鮮明的品牌個性,獲得游客忠誠,以實現長足的持續發展。作為品牌對應消費群體情感需求的核心,旅游地品牌個性如何取得游客認同,形成游客忠誠就成為問題的關鍵。場所依賴是解釋“某些地方與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依賴關系”這種客觀現象的有效理論,對加強旅游地與游客間聯系,促進重游等意義重大。因此,本研究嘗試以鄉村旅游地發展較為成熟的農家樂為研究對象,探索性地以場所依賴為中介變量,探究品牌個性與游客忠誠間的關系,以期明確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對游客忠誠的影響機制,為鄉村旅游地經營和發展提供借鑒。
2 理論基礎
2.1 品牌
品牌是一個名稱、標記、符號或是這些因素的組合,它可以使消費者有效辨識某一特定產品和服務的獨特之處,以便與競爭者有所區別。品牌不僅是不同企業產品的標識,更多的是營銷價值資訊的載體,特定品牌往往代表著特定的產品品質、產品風格、服務水平、流行時尚等,這些資訊逐漸被市場廣泛了解和接受,在消費者心中就成為特定的消費價值、消費情感的代表。可以說,品牌不僅由于其功能性價值而被喜愛,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會的價值而被喜愛。競爭對手能很快地模仿產品的功能特性,但要建立起一個品牌的心理價值卻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因而開發品牌的個性價值,建立品牌的個性就成為品牌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2.2 品牌個性
一系列與某品牌有關的人格特征即為品牌個性。品牌個性是將品牌與人類特質聯想在一起的組合,相對于產品所傳達的實用功能屬性,品牌個性更應傳達符號上或表達自我的功能。品牌所獨有的個性是刺激消費者品牌聯想和態度形成的關鍵要素,對于品牌資產管理具有重大意義。國內外關于品牌個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個性維度的測量及量表開發,研究對象主要以有形產品品牌為主。近年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個性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葉根吉(Ekinci)和豪森尼(Hosany)借鑒了阿克(Aaker)開發的品牌個性量表,將其應用于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的3個維度:真誠(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和歡樂(conviviality)。豪森尼等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利用典型相關分析辨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和品牌個性,指出兩個概念雖然相關,但有所不同,不可混用。墨菲等(Murphy,et a1.)對游覽北澳大利亞暗礁的408名游客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旅游者能夠依據品牌個性區分不同地域的旅游目的地。雖然關于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基于我國文化背景下不同類型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的研究尚顯匱乏。我國各類典型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包含哪些維度、旅游者對旅游地品牌個性維度的認知和反應又是通過何種社會心理過程來影響他們的品牌偏好和忠誠、聯結品牌個性維度和游客忠誠的中間變量是什么等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有待于做進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2.3 場所依賴
環境心理學指出,人在特定場所進行活動會產生對該空間環境的依賴感。而感情因素居于第一位,又包含人與場所之間基于感情(情緒、感覺)、認知(思想、知識、信仰)和實踐(行動、行為)的聯系就被稱作場所依賴(place attachment)。場所依賴由場所依靠(place dependence)和場所認同(placeidentity)兩個基本維度構成。場所依靠是一種功能性依賴,包含了社會與物理資源的可用性;場所認同又被稱為心理依附,是個體對一個特定地區所持有的一種態度(attitudes)、價值(values)、思想(thoughts)、信念(beliefs)、意義(meanings)、行為意圖(behavior tendenies)及特別的歸屬感(belonging toparticular place)。作為影響游后行為傾向的重要心理前因,場所依賴是產生重游的主要動機,對旅游目的地忠誠具有顯著驅動作用,使得對某場所產生依賴的人會對該場所貢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此外,游客與目的地之間的情感聯系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顯然,場所依賴在品牌個性影響游客忠誠關系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本文將其作為中介變量展開研究。
2.4 游客忠誠
忠誠是戰略營銷的一個基本概念,顧客忠誠作為服務業中的一種關鍵資產受到了業界及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顧客忠誠是顧客高度承諾在未來一貫地重復購買所偏好的產品或服務,并因此產生對同一品牌或同一品牌系列產品或服務的重復購買行為,而且不會因為市場態勢的變化和競爭性產品營銷努力的吸引而采取轉移行為。戴(Day)最早指出,忠誠是包含行為和態度的二維構念,該觀點得到廣泛認同,并對后續研究影響深遠。因此,有學者指出,游客忠誠也可以劃分為行為和態度兩個層面,行為層面指游客參與特定的活動、使用設施以及接受服務的次數,表現為游客多次參與的一致性;態度層面則主要是游客在情感上的偏好。游客明顯偏好參與特定游憩活動的堅持行為即是游客忠誠。然而,在游客忠誠的具體測度上應該注意的是,與針對有形產品的忠誠不同,在服務業領域的顧客忠誠除了重復購買積極性以外,更多的表現為情 感依賴、首選偏好傾向和未來選擇傾向。此外,對旅游目的地的首要選擇也是游客忠誠的關鍵方面。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區域
本研究結合實際研究目的需要,以鄉村旅游地發展較為成熟的農家樂為研究對象,具體而言,以西安市長安區為研究區域。該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與西安市區在東、南、西三面相鄰,距市中心僅8.7千米,區域總面積為1583平方千米。
長安區位于秦嶺北麓,是市區的水源供給地和生態屏障,以西安“后花園”著稱。早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該區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可謂歷史悠久。2002年撤縣設區,長安區成為西安城市新區,現區內共有10個鄉鎮,總人口達到92.57萬人。長安區內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多達20處。
近些年,長安區充分發揮其區內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著名歷史遺跡眾多的優勢,將旅游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該區2009年接待中外游客364萬人次,旅游業創收2億元。農家樂項目在該區內得到規模化發展,其中,上王村、祥峪溝村和黃峪寺村等最具特色。
3.2 問卷設計
本研究所設計的調查問卷主要由4部分構成:(1)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維度的測度。根據阿克的“大五”品牌個性模型量表及張俊妮等學者對該量表的翻譯修正,對基本測量條目予以刪減、增補和修改,最終確定28個測量條目。為有效規避阿克的“大五”品牌個性維度的影響,同時保證調查數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隨機打亂原有測量條目順序后,方確定問卷。(2)場所依賴的測度。借鑒格羅斯(Gross)和布朗(Brown)所設計的游客涉入與場所依賴問卷中的旅游地場所依賴分量表,對其進行必要的修正,以符合鄉村旅游地場所依賴測度的需要,最終包含了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兩部分內容,共10個問題。(3)游客忠誠的測度。鄉村旅游地到訪者的忠誠是其對該旅游地品牌的認可及信賴,一般表現為行為和態度兩個層面。本研究對游客忠誠的測度借鑒帕若蘇曼(Parasuraman)、澤絲曼爾(zeithaml)和柏瑞(Berry)的消費者忠誠度問卷,并進行適度修改以適用于本研究。測試內容包含到訪游客對該目的地自評忠誠度、優先選擇評價、唯一性選擇評價和重游意愿4項。(4)游客人口統計學特征。主要有性別、年齡、民族、收入、客源地、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結構共7項,此部分以單項選擇的形式設問,問卷其他內容以李克特5點量表形式設問。
3.3 數據獲取和分析方法
問卷調查地點主要以長安區上王村、黃峪寺村和祥峪溝村的農家樂為主,調查時間集中于2008年6~7月。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53份,有效率達90.6%。先用Excel錄入數據,后用SPSS17.0進行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再用Amos17.0軟件建立結構方程進行模型檢驗,最后用SPSS17.0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3.4 獲取樣本說明
受調查者的性別比例基本持平(男性53%,女性47%);以漢族為主(98%);大專及本科學歷的受調查者居多,占總量的66%;來自西安及周邊縣市地區的游客是該區農家樂鄉村旅游的客源主體,占總量的93.6%;從年齡結構上看,70.9%的受調查者為26歲以上、有工作且收入固定的群體;家庭結構以夫妻二人或有小孩的群體為主,占總量的52.3%,而單身者所占比例最低,僅為11.5%(見表1)。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研究問卷質量分析
4.1.1 品牌個性維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分析用以測定綜合評價體系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一般利用克朗巴哈(Cronbach'sα)系數表示。該系數取值在0~1之間,越趨近于1表明數據信度越高。品牌個性維度量表共包含28個測度項目,克朗巴哈(cronbach'sα)系數達0.854,表明該量表整體信度良好。
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的關鍵指標主要是KMO檢驗值,該值的取值在0-1之間,數值達0.90以上為理想水平,0.80以上為良好,而低于0.50則不可接受。該量表KMO值為0.871,處于良好的觀測水平,說明研究數據適于因子分析,而且整體問卷的效度良好。此外,巴特勒球體檢驗值的方差近似值(Approx,Chi-Square)表明分析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經兩次因子分析,剔除因子載荷低于0.5的測度項目,得到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6維度,最終問卷項目為22個,整體α系數提高至0.901,KMO值上升到0.906,實惠、喜悅、閑適、交互、健康和逃逸各維度α系數分別為0.809、0.799、0.787、0.631、0.690和0.575。上述結果表明,品牌個性維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4.1.2 場所依賴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從理論上講,對一個理論建構合理性的驗證,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比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更為合理。場所依賴基本由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兩個基本維度構成,得到眾多實證研究的支持。本研究量表包括10個項目,場所認同和場所依靠兩個基本維度,采用Amos17.0對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擬合指數如下,絕對擬合度:X2=128.755,X2/df=3.787,GFI=0.947,RMSEA=0.079;增量擬合度:AGFI=0.914,NFI=0.927,CFI=0.945,NNFI=0.927,IFI=0.945;簡要擬合度:RMR=0.039,PNFI=0.700,PGFI=0.585。各項指數均滿足標準,說明模型與數據擬合較好。
信度分析結果表明,場所依賴量表整體α系數為0.899,場所依靠維度α系數為0.823,場所認同維度α系數為0.789,這表明該量表總體信度水平良好,兩個構成維度的信度水平處于可接受范圍內。
上述結果表明,場所依賴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4.1.3 游客忠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Amos17.0驗證性因子分析與對包含4個觀測項目的游客忠誠量表進行驗證。結果顯示,絕對擬合度:X2=2.081,X2/df=1.040,GFI=0.998,RMSEA=0.009;增量擬合度:AGFI=0.989,NFI=0.995,CFI=1.000,NNFI=1.000,IFI=1.000;簡要擬合度:RMR=0.012,PNFI=0.332,PGFI=0.200。各項指數均達到標準,說明模型與數據擬合很好。
信度分析結果表明,游客忠誠量表整體α系數為0.788,這表明該量表數據的總體置信水平較好。
上述結果表明,游客忠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 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4.2 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維度
利用SPSS17.0對品牌個性維度量表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因子載荷0.5以上作為新因子選取標準,經過兩次分析剔除因子載荷不及0.5的6個項目,最終得到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6個維度:實惠、喜悅、閑適、交互、健康和逃逸。各維度特征根值分別為8.395、2.300、1.576、1.444、1.250和1.082,方差解釋率分別為28.914%、9.650%、6.919%、5.799%、4.463%和5.384%,累計方差解釋率達61.381%。各維度α系數及整體α系數和KMO值如上文4.1.1中所述。
4.3 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場所依賴和游客忠誠的關系
4.3.1 描述性統計與初步分析
對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場所依賴和游客忠誠各維度共9個研究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計算均值、標準差以及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等級評分平均值在1~2.4之間表示反對,2.5~3.4之間表示中立,3.5~5之間表示贊同。從均值上看,旅游者對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格維度中的閑適和交互表現出高度的贊同(均值分別達到4.127和4.016),實惠和健康維度也得到了贊同(均值依次為3.961和3.695),而旅游者對喜悅和逃逸維度僅表現出中立態度(均值僅為2.951和2.843);場所依靠與場所認同均值分別為3.216和3.333,差別并不明顯;游客忠誠均值為3.480,趨近于贊同水平。所有變量的標準差在0.65-0.79之間,表明各變量的離散水平相近。從相關系數上看,除品牌個性的逃逸維度外,其他8個研究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達0.3以上(p
4.3.2 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對場所依賴及游客忠誠的預測作用
調查數據涉及性別、民族、年齡、受教育程度、客源地、年收入和家庭結構等7個人口統計學變量,為便于模型解釋,將它們作為連續變量進行分析。在控制以上人口統計學變量影響的基礎上,以6個品牌個性維度為自變量,分別以場所依賴的兩個維度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以及游客忠誠為因變量,利用強迫進入的解釋變量篩選策略,進行分層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在控制了到訪游客人口統計學變量的情況下,6個品牌個性維度可解釋場所依靠40.1%的變異量,可解釋場所認同40.3%的變異量。如表2所示,品牌個性對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的影響情況基本一致:交互維度對二者的影響力均未達到顯著;實惠、喜悅、閑適、健康和逃逸5個維度具有預測力,并且對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均存在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這說明,越傾向于認同這5個品牌個性維度的游客,越容易對鄉村旅游地產生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民族、受教育程度和客源地在品牌個性變量引入回歸模型后預測力下降或不再顯著,說明它們對因變量的影響缺乏穩定性,而其他人口統計學變量對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的預測力不顯著。
在控制了到訪游客人口統計學變量的情況下,品牌個性6個維度可解釋游客忠誠26.4%的變異量。由表2可知,僅有實惠和閑適兩個自變量具有預測力,并且對游客忠誠存在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334,p=0.000;β=0.133,p=0.017)。這表明,越傾向于認同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中的實惠和閑適兩維度的游客,其忠誠度往往會越高。各人口統計學變量缺乏對游客忠誠的預測力,說明性別、民族、年齡、受教育程度、客源地、年收入和家庭結構因素對游客忠誠無顯著影響。
4.3.3 場所依賴在品牌個性與游客忠誠關系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了進一步考察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對游客忠誠的影響機制,即品牌個性是直接影響還是通過場所依賴間接影響游客忠誠,本研究根據溫忠麟等人提出的檢驗中介效應的方法,采用回歸分析和Sobel單側檢驗,考察場所依賴(包括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的中介效應。由于在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中僅有實惠和閑適對游客忠誠有預測作用,所以只考察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在實惠與游客忠誠及閑適與游客忠誠關系間的中介效應。以人口統計學變量作為控制變量,采用強迫進入的解釋變量篩選策略,進行三步回歸分析。首先,以品牌個性實惠和閑適為自變量,以游客忠誠為因變量,求回歸系數c;其次,仍以實惠和閑適為自變量,分別以場所依賴中的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為因變量,求回歸系數α;最后,以實惠、閑適以及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為自變量,以游客忠誠為因變量,求回歸系數6和c'。具體結果見表3。
表3顯示,在第1步回歸模型中,在控制了性別、民族、年齡等人口統計學變量影響的條件下,實惠和閑適對游客忠誠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標準化回歸系數β分別為0.395(p
在第1步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中介變量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進行第3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場所依賴對游客忠誠的預測作用(回歸系數b),僅場所認同顯著(盧=0.472,p0.05),需做Sobel單側檢驗。根據麥金農等人(MacKinnon,et al.)對Sobel統計量使用的臨界值進行檢驗,結果顯示,Z實惠=1.83,p
依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介效應的路徑圖(圖1)。
表4展示的是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中實惠和閑適兩維度在不同中介路徑下的中介效應、總效應以及中介效應的相對大小(以中介效應和總效應之比 來衡量)。可以看出,場所認同在實惠與游客忠誠關系間的中介作用以及它在閑適與游客忠誠關系間的中介作用都相對較大,而場所依靠在實惠與游客忠誠及閑適與游客忠誠關系間的中介作用相對較小。
5 分析和討論
5.1 品牌個性對場所依賴及游客忠誠的作用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的6個維度與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的相關度普遍高于它們與游客忠誠的相關度。控制人口統計學特征變量的多元回歸進一步表明,5個品牌個性維度(實惠、喜悅、閑適、健康和逃逸,見表2)對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而對游客忠誠具有預測力的維度僅有兩個(實惠和閑適,見表2)。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對游客忠誠的影響程度不及對場所依賴的影響程度深。換句話說,相比于游客忠誠,場所依賴對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更為敏感。
并非品牌個性的所有維度對場所依賴和游客忠誠都具有顯著影響,依照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3類:第1類為實惠和閑適維度,它們對場所依賴和游客忠誠都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實惠對兩者的影響均最為強勁,而閑適對游客忠誠的影響程度強于對場所依賴的影響;第2類包括喜悅、健康和逃逸,它們僅對場所依賴影響顯著;第3類為交互維度,該維度對場所依賴和游客忠誠均未能形成顯著性影響。
5.2 場所依賴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表明,在控制人口統計學特征變量影響的條件下,場所依賴對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與游客忠誠關系間的中介效應大小及中介作用途徑不同。具體而言:(1)對于品牌個性中實惠維度突出的鄉村旅游地來說,一方面,實惠的品牌個性對游客忠誠存在直接的正效應(β=0.139,p
5.3 中介效應相對大小
中介效應與總效應之比所反映的中介效應相對大小能夠深入揭示自變量影響因變量的作用機制,通過中介效應的分解可知,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的中介效應相對大小差距明顯(見表4)。在實惠和游客忠誠以及閑適和游客忠誠這兩組關系間,場所認同的中介效應相對較大(中介效應與總效應比值達0.524和0.517),而場所依靠的中介效應相對較小(中介效應與總效應比值僅為0.123和0.114)。這說明,作為場所依賴中的情感因素維度,場所認同在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對游客忠誠影響中發揮了較大的中介作用,而功能性維度場所依靠的中介作用較小。原因可能在于,品牌更多地因其心理和社會價值而被消費者認同和喜愛,品牌個性又是商業品牌的象征意義所在,承載著文化價值觀和信念,更傾向于向消費者提供象征性或自我表達功能,亦即品牌個性代表了品牌的情感性價值。因而,凝結著鄉村文化特色的旅游地品牌個性,以其明顯的“實惠”象征意義及“閑適”的田園生活價值觀,更容易引起人們向往自由、質樸生活的情感共鳴,促進到訪游客對鄉村旅游地形成情感依附(場所認同),并借此產生游客忠誠。
關鍵詞: 循環經濟;農業旅游;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F59
2008年11月1日,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徐光春在日本東京訪問期間,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全國旅游行業協會會長二階俊博會談時提出:河南要確立“旅游立省”發展戰略。這項發展戰略的提出,在全國尚屬首次,而該戰略的成功實施必然建立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
1 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對旅游業發展的意義
1.1 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家K•波爾丁在論述生態經濟時首先提出的,這主要是指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出發,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為原則(簡稱“3R”原則),把人類
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和減少經濟活動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認識到地球資源的稀缺性,提出應該循環高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并強調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注重環境保護,實現從“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到“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二次資源”的轉變,真正做到物質閉環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實質上,循環經濟就是要減輕地球環境的負荷,維護生態平衡,力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一致,最終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1.2 循環經濟對旅游業發展的意義
當今世界各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而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旅游實踐屬性和發展要求,因此,在旅游業內積極有效地發展循環經濟意義重大。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非常豐富,生產條件優越,農業規模化、特色農業發展較為迅速,發展農業旅游的優勢非常突出,具有較好的潛力。但旅游資源大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其開發利用應該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融入循環經濟的原則對旅游資源進行系統地、綜合地開發與保護,并將其與旅游的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倡導綠色旅游、綠色消費,增加了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確保代內、代際、區際的公平發展,最終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 河南省農業旅游現狀分析
農業旅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興產業,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農業旅游交叉產業。它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品嘗、習作、購物、度假,滿足旅游者食、住、行、購、娛、游的需求,并參與新型農業技術實踐的一種旅游形式。農業旅游的發展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擴大鄉村游樂功能,又可提高農業效益與繁榮農村經濟。
2.1 河南發展農業旅游的優勢
(1)擁有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林牧副漁業并進發展,農業土特產品種類繁多,規模化農業、特色農業分布普遍,因而具有發展農業旅游的良好條件。如信陽毛尖茶生產地、鄢陵的花木基地、三門峽寺河山蘋果基地、信陽水庫的漁業等。目前河南農業旅游已擴大到農業較發達、特色較突出的廣大農村地區,整個河南地區在旅游方面正在涌現越來越多的新景點。
(2)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河南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必經之地,交通運輸非常發達。民航在河南對外開放和加強對外聯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共有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洛陽機場和南陽機場3個民用機場。國家鐵路干線京廣、隴海、京九、寧西、焦枝、焦新、新荷、候月以及孟寶、新密等支線在境內交匯,還有漯(河)阜(陽)、湯(陰)臺(前)等地方鐵路。
(3)客源基礎好,市場前景樂觀。
農業旅游兼具農業和旅游業的屬性,它不僅可吸引那些不熟悉農業的城市居民和求知欲高的青少年群體,而且也可為那些農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后地區的廣大農村居民提供學習先進經驗、技術的場所,因此有著廣闊的客源市場。尤其進入21世紀,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高層面精神生活的追求,促使旅游不斷向多元化、多領域發展。回歸大自然,觀賞田園風光、參觀參與農業活動的農業旅游正成為新的旅游時尚,因此,農業旅游以其農業生態的獨特魅力成為休閑旅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
2.2 河南發展農業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循環型旅游經濟的觀念尚未樹立。
人們經常會聽到一種說法――旅游業是“無煙工業”、“高效產業”,總認為旅游只是一種游覽活動,旅游資源很少存在損耗和枯竭問題。但卻忽視了旅游資源與環境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環就很難恢復其原來價值,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河南省近幾年大力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旅游業收入占全省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沒有貫徹循環經濟的思想,“一味求大”,導致許多可以體現循環經濟理念的配套設施(如清潔環保技術等)跟不上景區發展,生態破壞嚴重,而環境保護能力又大有欠缺。例如:在三門峽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大壩以上雙龍湖位置,有人擅建道路、停車場、涵閘等設施,嚴重影響到天鵝的生存。
(2)缺乏科學的、可以體現循環經濟的整體規劃。
河南旅游資源豐富且種類較多,完全可以以觀光游覽為主進行多層次、多側面的綜合開發,但目前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單一,主要以基本層次觀光旅游為主,維持著規模小、檔次低、游覽內容不豐富,游客回頭率較低的局面。若以旅游業為主體來看,游客作為“資源”就沒有得到很好的“再循環”;反過來說,游客多以一次性游覽為主,旅游資源也無法得到長期的“再循環、再利用”。
(3)宣傳促銷力度不夠,“高效率”體現不足。
循環經濟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為特征,強調以低投入得到高產出。河南農業旅游目前的促銷手段雖然趨于多樣化,但是長期宣傳力度不夠,各景點各自為政,沒有樹立區域旅游整體形象,投入不少但效果不好。宣傳效率低,使得河南農業旅游的整體知名度不高。
另外,制約河南農業旅游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還包括旅游基礎和服務設施不健全,科技創新匱乏,缺乏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的健全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能夠清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定會引起旅游發展的惡性循環,以至于影響旅游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 基于循環經濟的河南農業旅游業發展對策
(1)加強對旅游循環經濟的認識。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有利于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循環利用,因此要充分認識環境和資源對河南旅游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循環經濟模式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加強循環經濟理論的學習培訓,提高各級旅游管理部門、旅游從業者及游客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效利用各種資源,融環境保護理念于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提高資源配置率。同時,各級政府、旅游局及各相關部門應切實加強對農業旅游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政府機構的帶頭作用,積極鼓勵與支持旅游企業、旅游協會和公眾參與促進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活動中。強化各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職能,實現河南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明確,農業旅游不僅是一種旅游形式,更是一種“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
(2)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旅游新亮點。
農業旅游的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保持鄉土特色,突出以鄉土文化和田園景觀為依托的開發模式。其開發形式應該多元化,可以結合河南各個農業旅游地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主題環境的營造和策劃,做到既彰顯各自特色,又體現當地的文化氛圍、地方氣息,同時還要方便游客的選擇。打破傳統、豐富多彩、全新的農業旅游新模式才能既滿足游客的參與心理,又提高重游率,還有效地使淡季不顯得過淡。
(3)政府引導,建立農業旅游資源的合作開發、營銷機制。
河南農業旅游管理體制應走出條塊分割、政企不分的傳統管理模式,建立產權明晰、職責明確的產業管理模式。政府部門規范旅游市場秩序,遏制開發經營活動中各自為政、重復建設行為,建立河南農業旅游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的獎懲機制。在明確職責的前提下,對最優化利用、最小化浪費、最大化再利用的部門實施獎勵,鼓勵各地以循環經濟為指導發展農業旅游。同時對浪費旅游資源、不注重旅游資源循環利用的部門實行一定程度的懲罰。
(4)走科技興旅游的道路,提高旅游業的科技含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旅游業是一個高技術的產業,因此,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科技作為保障。河南在發展農業旅游業時,應以科技發展規劃為依托,要改變盲目開發和粗放經營管理的模式,建立“綠色技術”體系,提高此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這就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深入開展旅游業的再循環、再利用、減量化,只有尊重科學,發揮科技力量,把農業旅游納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軌道,并且提高農業旅游的科技含量,走科技興旅游的道路,才能使河南農業旅游業可持續、健康的、長遠的發展。
發展農業旅游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農民收人低下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等難題的有效途徑之一,而以循環經濟為背景則是實現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吳季松.新循環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忽風云.關于發展河南鄉村旅游的思考[J].職業技術,2006,(8):94.
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文章從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層面出發,分別構建了循環型旅游業的一般發展模式,并以桂林恭城紅巖為實證,論述了循環型旅游業在產業層面的具體模式。
【關鍵詞】循環經濟 桂林 旅游業 發展模式
隨著旅游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包括對景區旅游資源及環境的破壞、就業環境的惡化等。近年來,學術界一直在呼吁旅游業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理念相結合,促進資源的保護與循環利用。目前,循環經濟正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旅游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
一、理論基礎
1、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初步提出,是針對直線單向傳統線性經濟模式而言的。傳統線性經濟模式是“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其特點為兩頭(開采、排放)高、中間(利用)低;循環經濟則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特點是兩頭低、中間高。循環經濟就是認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從而提出應該循環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并融環境保護理念于資源的開發利用中。
循環經濟倡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希望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強烈沖突。循環經濟有其可以遵循的“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Reduce)、再利用原則(Reuse)、再循環原則(Recycle)。
減量化原則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流和能量流,換句話說,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做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利用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能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環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夠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
2、循環型旅游業
循環型旅游業是將循環經濟的理念運用到旅游業中,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旅游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旅游產業這個角度來看,循環型旅游業是指根據執行服務來創造價值的第三產業的特點從旅游服務產品與設施的設計與開發,到整個旅游過程,都要考慮消除或使之盡可能地減少旅游企業、旅游者對旅游環境的直接與間接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在此意義上引入“循環型旅游業”這個概念。
循環型旅游業嚴格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旅游經濟活動,在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活動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以達到“合理開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業清潔生產、旅游資源綜合利用、旅游產品的生態設計和旅游者的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從而使旅游經濟系統和諧納入到旅游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
二、循環型旅游業的一般發展模式
發展循環型旅游業有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不同層面,這些層面是由小到大依次遞進的,前者是后者發展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發展的平臺。
1、企業層面
企業層面發展循環型旅游業,就是將循環經濟的“3R原則”應用到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對旅游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旅游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進行綜合研究,使旅游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和資源的綜合利用。
(1)旅游景區方面。景區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降低景區污染物的排放;應考慮旅游景區的生態承受能力,盡量減少景區的生態成本投入;有針對性地編制旅游解說系統,加強游客對景區旅游資源的認識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引導規范游客和工作人員的行為符合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生態教育使旅游可持續觀念深入人心。
(2)旅游飯店方面。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采用新的設計和技術,將單位產品的各項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進標準許可的范圍內。除此之外,選址應處于交通便利之處,減少因交通帶來的物質與能源消耗;餐飲剩余物用于動物的飼養;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并逐漸開始使用可循環重復使用的日常用品等。
(3)旅行社方面。在產品的設計方面貫徹循環經濟原則,重點開發推介生態旅游產品和低能耗的旅游產品。在旅游要素的組合中偏向注重循環經濟的企業,如綠色飯店餐館等;在接待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導游員的作用對游客施加影響,方便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
(4)旅游交通方面。通過使用清潔能源、控制噪音從而達到控制污染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景區內旅游交通的建設。應盡可能使用太陽能或電能驅動的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車。
企業發展循環型旅游業,其模式如圖1所示。
2、產業層面
產業層面發展循環型旅游業,要求旅游的相關利益群體按照生態學原理,通過不同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物質代謝和共生關系,發展生態性經濟。推行生態旅游,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產生量與排放量,改善利用旅游資源的技術水平,使有限的旅游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工、農業旅游示范點要按照生態產業鏈發展的要求,將一系列彼此關聯的產業鏈組合在一起,通過企業間的廢物交流、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減少或杜絕廢物的排放,形成產業間的物質代謝和共生關系。
旅游業是一種由消費驅動形成的產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和依托性。它不僅直接需要旅游資源,也需要農業、工業及其他產業的支持,在產業層面循環型旅游業的發展模式。如圖2、圖3所示。
3、區域層面
區域層面發展循環型旅游業,表現為根據3R原則,通過建立相對完整的生產、消費和循環體系,在區域范圍和第一、二、三產業各個領域構建產業生態鏈,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同時,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把區域的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和區域管理統一組織為生態網絡系統。以預防污染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征,以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循環型旅游區域體系較為復雜,涉及區域產業體系、生態體系及基礎設施體系,是更高層面的循環經濟。
三、個案分析――以恭城紅巖為例
1、概況
紅巖村位于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距縣城14公里,總面積8平方公里,村內農戶95戶,390余人。紅巖村山清水秀,果海連綿;歷史遺址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民族風情濃郁。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紅巖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先后榮獲廣西“全區生態富民示范村”、廣西農業系統“十佳生態富民樣板村”榮譽稱號,2006年2月又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稱號。紅巖村正逐步成為廣西特色產業發展的基地、新農村建設的樣板、生態環境保護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廣的先導、農民增產增收的園地、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鋒。
2、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
20世紀90年代前,紅巖村經濟發展非常落后。90年代以來,紅巖村村民不斷探索發展“養殖――沼氣――種果”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上山墾荒種月柿,屋前屋后建欄養豬,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鄉村旅游初見端倪。
21世紀初,紅巖村村民開始走上生態旅游的路子,從三位一體發展到“養殖――沼氣――種果――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并投資興建了瑤族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觀景臺、月柿節主會場、旅游登山道、停車場等旅游設施,建起了50多幢農家別墅,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相互配套的旅游服務。2003年“十一”黃金周正式推出鄉村生態旅游。
2006年2月,紅巖村通過桂林市、廣西區以及國家旅游局的驗收,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稱號,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2006年7月廣西區旅游發展現場觀摩點評會在紅巖村召開,各級領導、各行業專家為紅巖村的旅游發展獻計獻策。紅巖村的旅游業由此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3、分析
(1)物質利用的再循環。紅巖村組織村民上山墾荒種月柿,在房前屋后建欄養豬,家家戶戶建沼氣池。利用人和豬的糞便,以及其它各種農家肥,裝入沼氣池,經過高溫發酵、殺菌,產出沼氣、沼氣液和沼氣渣。其中沼氣通過管道可供做飯、炒菜和照明使用,沼氣廢液和殘渣引入農田、果園作基肥,這種肥料不僅減少了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而且保證了在水果種植過程中不使用一滴農藥和化肥,產出的水果多為無公害水果,既變廢為寶節約能源又保護了生態環境。這種“養殖――沼氣――種果”的三位一體的模式也充分體現了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物質利用的再循環原則,見圖4。
紅巖村以沼氣為紐帶,兩頭抓養殖業和種果樹,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循環經濟效益開始顯現,全村月柿面積達780畝,遠銷全國各地,2005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多元。
(2)生態農業、旅游業相結合的產業組合循環發展模式。恭城紅巖村從生態農業、鄉村生態旅游等多角度出發,不僅在農業生產系統內部形成了物質循環綜合利用的模式,而且延伸了生態鏈、產業鏈,建立起了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相互促進的互動模式,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增收模式,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循環型旅游業在產業層面的發展模式,如圖5所示。
從圖5可以看出,柿子種植產生的優質柿子產品可以通過三個渠道進行消費,第一是通過環保型簡單包裝后進行綠色消費,然后將消費后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第二是將柿子作為原料進行加工,制造出的成品(柿餅、柿糕、柿子醋等)通過綠色消費,同時,柿子制醋剩余的廢渣可以作為土壤肥料,供給其它養殖或為柿子種植施肥;第三是將柿子種植或柿子制作成品過程作為旅游資源來吸引旅游者,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讓旅游者通過親身體驗和親自采摘品嘗或進行簡單的成品操作來感受旅游的樂趣,讓旅游者體會勞作的樂趣,給旅游者帶來精神上的享受。旅游活動后的廢渣同樣可以作為土壤肥料返回到柿子的種植過程中,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
紅巖村通過采取“養殖――沼氣――種果――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生態模式,將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對資源進行多層次利用,以農業促旅游、以旅游興農業,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統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體現了循環型旅游業的發展方向,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注:本文為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基金項目,編號:桂科軟05112009。)
【參考文獻】
[1] 諸大建:從可持續發展到循環型經濟[J].世界環境,2000(3)。
[2] 王利朋、李茂青:淺議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嘉興學院學報,2007(2)。
[3] 陶卓民、芮曄:旅游景點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
[4] 何智能:試論循環經濟與旅游業發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6)。
1.1信息化指數模型
國內外學者對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理論開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19],分別從信息經濟理論基礎角度、社會與經濟關系角度2個方面,闡釋了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波拉特法[20]和RITE模型[21]分別是這2個不同角度的代表方法。其中,波拉特測算方法比較復雜,同時與中國現行的國民經濟統計方式也不相符合,因而國內很多研究人員傾向于采用日本的RITE模型,對包括農業在內的各類社會信息化程度進行度量。日本學者小松峙清介提出了RITE模型的信息化指數,主要從廣播、郵電、電視新聞等行業中選取通信主體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數、信息裝備率等進行信息化程度的度量,包含11項具體活動指標,如圖1所示。RITE模型是利用統計數據計算出上述4個方面的指數,然后相加得到社會經濟信息化總體指數。
1.2基于層次分析法
非等權重的農業信息化指數模型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數模型采用的是等權重賦權的思想。結合中國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和數據統計情況,以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數模型為基礎,改進了部分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信息化指數進行非等權重賦權,克服了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數模型采取等權重不足,以適合中國都市農業信息化指數的測算。結合農業信息化的實際特點,從通信主體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數、信息裝備率等4個方面選取了12個相關指標,提出層次分析法非等權重的農業信息化指數模型。該模型除“通信主體水平”指數未變外,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調整了其他指標。一級指標分別為信息量、通信主體水平、信息裝備率、信息系數4個方面。對二級指標進行了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調整:(1)“信息量”中刪除原模型中“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萬人書籍銷售點數”,增加更能反映信息量的“人均年郵政業務總量”、“人均年電信業務總量”,并將“人均年通話次數”界定為“人均年長途電話通話次數”;(2)“信息裝備率”中分別界定“每百人電視機數”、“每萬人電子計算機數”為“農村每百戶彩電數”、“農村每百戶電子計算機數”;(3)“信息系數”中增加了“農村家庭第三產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的比重”。對各一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由專家咨詢和定性判斷,確定各項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建立矩陣進行重要程度比較。通過式(1)計算,得出各一級指標A、B、C、D的權重值分別為:WA=0.353,WB=0.353,WC=0.177,WD=0.117。同理建立各二級指標的比較矩陣,其中“通信主體水平”和“信息系數”各二級指標權重相同。得出各二級指標的權重值分別為:WA1=0.287,WA2=0.287,WA3=0.142,WA4=0.142,WA5=0.142,WB1=0.333,WB2=0.333,WB3=0.167,WB4=0.167,WC1=0.5,WC2=0.5,WD1=0.5,WD2=0.5。最終農業信息化指標公式為:S=∑(Wi∑WijSij),其中S表示農業信息化指數;Wi表示一級指標i的權重值;Wij表示一級指標i下第j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值;Sij表示一級指標i下第j個二級指標的指數數值。層次分析法非等權重的農業信息化指數模型及各項指標權重值,如表1所示。
2農業信息化與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2.1北京市農業信息化相關指數計算
為了分析北京市農業信息化水平的發展趨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北京市2000—2010年相關統計數據,得到北京市農業信息化各級指標、農業GDP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市型農業經濟GDP值(第三產業中除去交通運輸、餐飲住宿、金融、房地產等外GDP值)。以2000年為基礎年份,計算出2001—2010年北京市農業信息化各級指標指數和其他數據指數,如表2所示。
2.2結果分析
以第三產業中除去交通運輸、餐飲住宿、金融、房地產等外GDP指數代表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型農業經濟GDP指數,比較北京市農業信息化相關指標指數,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北京市農業信息化指數與農業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市型農業經濟GDP都成正相關性,表明農業信息化各項指標的增長,對農業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市型農業經濟GDP有正向促進作用。同時,可以看出農業信息化指數增長與都市型農業經濟GDP增長具有高度一致,說明農業信息化發展對都市型農業經濟GDP增長極大的推動作用;而農業信息化指數增長對農業DGP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結合北京市周邊農業已經基本完成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度,而其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又是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模式的都市型農業,因此農業信息化對促進第一產業(農業)GDP發展的作用非常有效,而在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特別是推動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方面更為有效。
3政策建議
農業信息化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對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與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特別是農業信息化對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研究還比較少。本研究通過對北京市農業信息化指數與農業GDP、都市型農業經濟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農業信息化對促進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起到關鍵性作用,農業信息化與促進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成正相關性關系,因此在未來都市型農業發展中,需要加大農業信息化投資力度,采取多種方法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如提高農村地區用戶的互聯網入網數量、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加大農村人口的高等學歷教育等,進而推動都市型農業全面快速發展。
4討論
公益旅游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代表就是1971年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校友們組織的公益游,興盛于20世紀90年,在歐洲得到迅猛發展。隨后逐步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對于公益旅游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規定。最早提出公益旅游概念的是國外學者Wearing (2003),他認為公益旅游是旅游者是為了各種原因,以一種被組織的方式做志愿者活動和度假。Mark Rogers(2007)則指出公益旅游就是旅游者在參觀旅行的同時對目的地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公益旅游者是為了尋求有意義的旅游,并且希望能夠帶給目的地社區和居民一些積極的影響,而不是單純的休閑。目前對公益旅游的定義主要立足于旅游者的行善或利他主義的動機。
一、我國公益旅游發展現狀
我國對公益旅游的最早研究出現于1996年,當時國內學者研究領域主要是公益旅游的產生、概念及特點、類型、開展公益旅游的意義、發展公益旅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實踐方面最早的公益游活動是2004年廣州的一個公益旅游組織??---“多背一公斤”網站。該組織是以鼓勵旅游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后地區的孩子為主題。隨后在2007年上海假期旅游社將傳統某地五日游與當地小學的孩子們互相交流相結合,形成國內第一條公益旅游線路。2013年貴州省安順市舉辦了 “鳳凰網公益自駕行――關愛留守兒童”研討會。
由以上各活動可以看出:我國的公益旅游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歷程較短;理論基礎非常薄弱,我國的公益旅游發展是畸形的發展,理論與實踐不協調。
二、公益旅游在大學生中發展狀況分析――以廣州為例
(一)廣州大學生對公益旅游相關情況分析
1、廣州大學生對公益旅游的認知分析
公益旅游在大學生當中知名度特別低,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除了在于大學生對此關注度不高以外,相關單位對公益旅游的宣傳不到位應該是主要原因。據相關調查表明,知道公益旅游的學生只有40%,而對公益旅游十分了解的就更少,只有5%。除此之外電視網絡是公益旅游的主要信息來源。
2、廣州大學生對公益旅游的態度分析
在進行相關調查時,很多學生都主動積極的參與。由此可知大多數人想對公益旅游進行了解,很多學生對公益旅游都持積極認可態度。他們認為:參加公益旅游不僅可以幫助弱勢群體,還可以通過對相關民俗地區傳統文化和環境的保護,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廣州大學生對公益旅游的參與方式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樂意參加的公益旅游項目的分析,不僅可以有針對的設計公益旅游產品,開展公益旅游活動,還可以開發潛在的客源市場。調查發現:保護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參加重大節事活動的志愿者、鄉村支教、捐贈書籍等是大學生的主要參加公益旅游的項目。
(二)公益旅游在大學生中發展的阻礙因素
1、信息渠道的不暢通
從對大學生公益旅游認知度調查發現,公益旅游的主要宣傳渠道是電視與網絡。學校的教育宣傳功能沒有完全的發揮出來,目前有關公益旅游的網站與新聞極為有限。
2、政府保護機制不完善
不管是一個機構的運營,還是一項產品的發行,政府的作用不可估量,政府為市場的良好運營提供保障。公益旅游的開展同樣也需要政府的保障。但目前政府對此的保護機制不完善。
3、相關單位運營機制不完善
旅行社在開發公益旅游產品時沒有結合公益旅游的特殊性來開發。旅行社由于可圖的利潤較少,因此給予公益旅游者的優惠政策也不多,旅行社沒有對公益旅游進行很好的宣傳,大眾對公益旅游的了解受限。
4、公益旅游項目選擇性較少
當前我國的公益旅游項目較少,主要是以保護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動植物的方式為主。而大學生可加入多數都是鄉村支教、活動志愿者等,學生的選擇性不大。
(三)促進公益旅游在大學生中發展的幾點建議
1、拓寬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
首先,建立相關網站是重點。其次,學校旅游專業可以開設相關的課程;此外,可以開發新渠道比如利用公交移動電視宣傳公益旅游產品。
2、完善保護機制,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可以設立政策支持或專項資金來鼓勵并保障公益旅游的發展。
3、改善運營體制,提高企業創收
通過開展公益旅游,旅游企業形象也得以提高。企業不僅要設計好旅游線路,還要提供良好的運營體制,這主要表現在:提供樂于奉獻的服務人員;企業專門制定一則條例去規范公益旅游的開展等等。
4、創新旅游項目,增加學生選擇
針對大學生公益旅游,可以設計一些能夠傳達他們的愛國情懷、展現他們風采的項目,比如民俗節慶活動志愿者、故址遺跡文化的捍衛者、鄉村教育志愿者等。
三、實證研究――河源千名大學生公益游宣傳活動
(一)河源市千名大學生公益游概況
河源市千名大學生公益游活動是由河源市旅游局發起,廣州市12所高校的千名大學生進行的公益旅游。本次公益旅游活動主要是帶領學生參觀相關景區,主要有廣東省首批古村落代表林寨古村、城市與工業旅游、河源地標性景區萬綠湖風景區、蘇家圍、佗城古鎮。除了參觀相關景區以外,學生還可以關注“河源公益游”微博或者參加DV大賽來記錄此次活動的感受。
(二)千名大學生公益游的目的
此次活動在2013年河源市第十屆客家文化旅游節即將到來之際舉辦的,這不僅對河源客家文化進行的宣傳,更重要的目的是倡導一種更文明的旅行方式。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公益游,可以讓每一位參加活動的大學生,通過貢獻專業知識、智慧的方式,實現公益旅游扶貧的目的。
(三)千名大學生公益游對廣州大學生的影響分析
河源市舉辦的廣州千名高校大學生的公益旅游活動,是一場由政府主辦的活動。這次活動的目的主要是讓大學生成為河源旅游文化的傳播人。這次活動對公益的影響體現在:
1、此次大學生公益旅游規模之大,對公益旅游的宣傳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河源市旅游局聯合廣州高校、環保部門等各方力量一同舉辦此次活動,這對其他城市開展公益旅游起到了表率作用。
河源市這次舉辦的公益游活動,為公益旅游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也促進的公益旅游的發展。
(四)大學生通過此次活動得到的認識
參加此次千名大學生公益游之后,大學生們接受了問卷調查。從調查內容可以知道,大學生們對河源市的旅游景點及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很多大學生都表示愿意今后參加類似活動。
四、總結
作為一種兼具公益屬性和旅游屬性的特殊旅游活動類型,公益旅游展現的是一種凈化體驗,公益旅游不僅擴展了旅游者的眼界,重塑旅游者自身形象,還改變了旅游社區和當地居民的現狀。
關鍵詞:ROS;生態旅游;ECOS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166-02
引言
人類生活的進步帶動了休閑游憩的發展,然而傳統的旅游卻帶來了環境的破壞,為了使環境可持續發展,后世子孫可以享有自然的環境,生態可持續的概念不斷地被提倡、修改,由早期的旅游容量的經營管理理念到游憩機會序列,以及針對游憩資源利用的可接受管理,最后變成游客影響的管理(Boyd & Butler,1996; 李素馨、侯錦雄,1999),種種的理論來支持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生態可持續性規劃的參考依據。而近年來生態旅游的提倡,旨在改善大眾旅游對全球旅游地區的破壞,檢討過去旅游模式與策略錯誤,并在自然保護和原有文化保護等理念下,使得對當地文化、環境產生最小的影響,并給予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游客最大滿意度的衡量標準(李素馨、侯錦雄,1999;李素馨,1996;Kaltenborn,1999)。生態旅游有別于其他形式的旅游,更依賴于環境的質量,因此管理者更應關注對生態旅游地游客活動影響的控制和管理,相應的管理工具也需要關注細分的旅游形式,而不是籠統的(Boyd & Butler,1996)。
一、從ROS到ECOS
1. ROS。20世紀70年代末由美國林業局研究員Clark &Stankey提出的游憩機會譜是作為解決保持資源質量和生態完整與為使用者提供滿意的游憩體驗之間的矛盾的一種有效的資源和游憩管理的方法,為環境資源的分類提供了系統依據,讓分區管制更有成效(Clark &Stankey,1979)。游憩機會是指“人們選擇一個偏好的游憩環境,去參加某項活動,得到期望的游憩體驗的可能。”游憩機會譜的主要組成部分可分為三個部分:活動、環境和體驗[4]。
在游憩機會序列的分類方面, Clarke & Stankey(1979)將其分類為城市、鄉村、通路的自然區域、半原始的有機動車、半原始的無機動車和原始區域六種(Clarke & Stankey, 1979: 45)。并提出分類必須依據的四個標準來選定游憩機會的要素:(1)該要素是可觀察的,可測量的;(2)該要素直接由經營管理操縱的;(3)該要素和游客的偏好有關,而且會影響他們對游憩區的抉擇;(4)該要素是由一系列的情況賦予特色的。并且將這四個標準引入ROS的概念,得到了六個游憩機會的要素:1)可達性(Access):指環境的可到達程度,如前往的路途開發的程度(鋪面路、步道或鄉間小路),或交通工具(汽車、任何地形都可使用的車輛、馬或徒步等)。2)非游憩資源的使用狀況(Other non recreational resource uses):測量非游憩資源使用的程度(如放牧、采礦、伐木等)與各種不同的戶外游憩機會是否能相容,某些情形下不但不相容,甚至互相沖突。3)現場的經營管理(Onsite management):經營是否得當可從四個方面探討:現場改變的程度;現場改變明顯的程度;現場改變的復雜度;設施的目的是讓游客感到方便、舒適或安全,或是為了保護自然資源。4)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群接觸的次數、方式,即擁擠度的測量。5)可接受的游客沖擊程度(Acceptability of visitor impacts):一個經營者的任務不在于完全避免沖擊,而在于決定何種程度的沖擊,才能與該游憩機會仍互相協調。必須測量沖擊的規模及沖擊的重要性。6)可接受的制度化管理的程度(Acceptability level of regimentation):其原則是“無論在ROS的任何一點,盡可能少用制度化管理(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采用),其目的是為了保持游憩機會的品質”(Clarke & Stankey, 1979:52)。
2.游憩機會譜與生態旅游整合。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許多學者已經嘗試對生態旅游進行分類,如Wilson & Laarman,Laarman & Perdue,Fennel & Eagles以游客偏好和自身體驗的基礎上將生態旅游分為軟性生態旅游和硬性生態旅游。該分類比較硬性,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不能有效地將生態旅游分級也不能滿足游客多樣需求。而ROS的漸變式思想方法對為旅游地的開發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突破了以往旅游地開發中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
最早將游憩機會的概念帶入生態旅游中,是Boyd & Butler于1996年提出的生態游憩機會譜(ECOS),其指導原則結合了生態旅游的理念將生態旅游分級為一般的生態旅游、中間的生態旅游和專業的生態旅游(相當于嚴格的生態旅游)。但將ECOS應用于中國的生態旅游資源的規劃和管理目前還存在著許多缺陷 [1],總結起來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這主要集中于指標的選取。ECOS包含8個一級指標:可達性與其他資源利用的關系、當地吸引力、現有的基礎設施、社會互動、專業知識、可接受的游客影響程度、經營管理,其中前4個指標可以通過現場調研得到,但后面3個指標都需要生態旅游者自身的投入,尤其是來自那些對旅游地有深刻認識的游憩體驗,這通常很難做到。
二、生態游憩機會譜的構建
本文所要構建的生態游憩機會譜,是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上,融入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已有的ECOS的修正和改進。生態旅游的要素包括環境吸引力的、互動學習和環境的可持續性(David,2001),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為基礎的旅游形式,致力于生態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觀是發展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生態旅游的發展正是把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發展目標的同時,強調經濟、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的一種具體實踐活動。而本文在進行游憩機會譜概念的導入時,以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發展出游憩機會的層次,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為目標來構建生態旅游機會譜。
在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一級指標下又具體細分為多個二級指標:生態可持續性指標:可達性的困難度、現有的基礎設施、生物多樣性、吸引力的提供;經濟可持續性指標團體方式、經濟價值的評估、新增基礎建設和就業機會;社會文化可持續性指標:專業知識、群體的相互影響、游客活動及影響管理。依據這些指標將生態旅游分為四個等級:鄉村(半現代化)、自然區域有機動車、自然區域無機動車和原始四類,從而構建生態游憩機會譜(見下圖)。
其中,“可達性困難度”是指進入生態旅游地的難易程度,具體指道路的開發程度以及交通的便利性,從“很容易”到“極
生態游憩機會譜
困難”分為四個等級;“現有的基礎設施”指由于生態旅游的開發所需要的當地基礎設施的情況,從“舒適方便”到“基本無設施”分為四個等級;“可接受游客的影響程度”是指游客愿意接受的其他游客的干擾程度,分為高、中、低、無四個層次;從“很容易”到“極困難”分為四個等級;“可達性困難度”、“現有的基礎設施”和“可接受游客的影響程度”均分為四個層次;“提供的吸引力”、“經濟價值評估”、“新增基礎建設和就業機會”、“現地經營管理”、“社會互動”以及“知識提供與互動”幾個指標分別劃分為四個等級,其生態游憩機會的劃分均跨越兩個等級,而“團體形式”分為“旅行社組織的大團體”和“自行組織的小團體”兩個等級,每種游憩機會都跨越了三個等級,也說明了這里對生態游憩機會的構建是基于現實情況考慮的,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結論
ECOS為生態旅游者提供不同的游憩體驗,以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并可作為生態旅游地規劃和管理的指南。此框架可以協助研究者了解游客到旅游地的可達性以及所造成的影響,進而使資源充分的分配和改善,減少對環境的沖擊并提高游客體驗的滿意度以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社區發展、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作為決策者經營管理的依據,進一步確定生態旅游的市場定位。
參考文獻:
[1]黃向,保繼剛.Wall Geoffrey.中國生態旅游機會圖譜(CECOS)的構建[J].地理科學,2006,(5):629-634.
[2]李素馨,侯錦雄.休文化光行的――以原住民光例[J].外憩研究,1999,(2):25-38.
[3]李素馨.觀光新紀元――永續發展的選擇[J].戶外游憩研究,1996, (4):1-17.
[4]八一成,田一,小野理等.利用者の多性を考した森林レクリエ?ション畫-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概念の意[J].日本林學會,2000,(3):219-226.
[5]Boyd, S. W., and Butler, R.W.. Managing ecotourism: an opportunity spectrum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 (8):
557-566.
[6]Clark, R., & Stankey, G.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R].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1979, PNW-98.
[7]David Bruce Weaver. Ecotourism as MassTourism : Contradiction or reality[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1,(42):12-27.
[8]Fennell,D.A.,and Eagles,P.F.J..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990,(1):23-34.
[9]Kaltenborn,B.P..Setting preferences of Arctic tourists: a study of some assumptions in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framework
from the Svalbard Archipelago[J]. Norsk geogr. Tidsskr,(53):45-55.
一、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概念及發展概述
1.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概念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是隨著近年來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而逐漸出現的集科技示范、觀光采摘、休閑度假于一體,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園區。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是由最初的農田發展到統一規劃的集觀光、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有組織的園區發展的高級形態。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將生態、休閑、科普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生態型、科普型、休閑型的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出現和存在,改變了傳統農業僅專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農業的單一經營思想,客觀的促進了旅游業和服務業的開發,有效的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2.國內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發展概述
(1)國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發展概述
農業景觀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由來已久,在歐洲關于伊甸園的神話描述中,便記錄下了人們對于夢想與神秘的極樂世界的向往,而這個極樂世界是與外界分離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間,里面種植了奇花異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紀歐洲的古典主義花園里不僅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卉和蔬菜,而且還有枝頭掛滿果實的果樹,以供貴族們觀賞食用。在這一時期,園林中也相繼出現了葡萄園、桔園、蔬菜園、稻田、藥圃等或規則或不規則的園中園。在16世紀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農業景觀是漂亮的”這一思想逐漸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隨教育和休閑活動的普及,對農業生產景觀的欣賞逐漸為各階層所接受。這樣的理念,既景觀可以同時具有觀賞性和生產性,啟迪了許多西方的景觀設計。如今天的英國東茂林生態園利用各類果樹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豐富了園區景觀,并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觀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園所不能開展的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農業旅游,然而,這時觀光農業并為被正式提出,僅是從屬于旅游業的一個觀光項目。20世紀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對于農田景觀的欣賞觀看,代之相繼出現了據有觀光職能的觀光農園,農業觀光游逐漸成為其休閑生活的趨勢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觀光農業園由單純觀光的性質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擴展,目前一些國家又出現了觀光農園經營的高級形式,即農場主將農園分片租給個人家庭或小團體,假日里讓他們享用。如德國城市郊區設有“市民農園”,規模不大(一般2公頃,分成40-50個單元),出租給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從事家庭農藝,種菜,花卉,果樹,達到生產樂趣,回歸自然,休閑體驗的需求。
1982年由歐洲15個國家共同在芬蘭舉行了以農場觀光為主題的會議,探討并交流了各國觀光農業的發展問題,各個國家也在此基礎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發展。
(2)國內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發展概述
在我國園林發展的初始階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農作物。《詩經.周南》中就有頌桃的詩句:“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生動地描述了桃花盛開,枝葉茂盛,碩果累累的美景。《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枇杷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樣運用在了當前城市園林景觀中,如第五屆深圳中國國際園林博覽園“瓜果園”主要是采用奇異瓜果、蔬菜品種來營造具有豐富園林色彩的栽培景區,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科普教育意義。入口有標志性景石,簡潔、自然、環保,蜿蜒溪流貫穿果園,分外親切、寧靜,曲線優美、圖案豐富的大理石園道指引著游客的觀賞線路。為增加趣味性和觀賞性,園內精心設計了許多特色園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園林木橋、竹門、園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實用、觀賞的奇花異果為主體,采用嶺南園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豐富的色彩、柔和多變的線條、優美的姿態及風韻有機結合起來。
我國的觀光農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興起的,首先在深圳開辦了一家荔枝觀光園,隨后又開辦了一家采摘園。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珠海、蘇州等地已相繼開展了觀光休閑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觀光農業的強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錦繡大地、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無錫馬山觀光農業園、揚州高冥寺觀光農業園等,山東的棗莊萬畝石榴園、平度大澤山葡萄基地、棲霞蘋果基地、萊陽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為城市旅游業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其中,在我國各大城市中,臺灣和北京的觀光農業發展最好。尤其是我國臺灣觀光農業的發展居世界領先地位,如今臺灣觀光農業經營狀況為:1、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園區;46處(2001年計劃設置);2、休閑農場;175處;3、觀光農園:385處;4、教育農園:141處;5、市民農園:56處。 二、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理論基礎
1.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理論依據
(1)景觀生態學原理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放在了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觀光休閑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景觀發展的高級形態,伴隨著人類活動的頻繁,其自然植被斑塊正逐漸的減少,人地矛盾突出。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需按照景觀生態學的原理,
從功能、結構、景觀三個方面確定園區規劃發展目標,保護集中的農田斑塊,因地制宜的增加綠色廊道的數量和質量,補償景觀的生態恢復功能。
(2) 景觀美學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觀(Landscape)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成書于公元前的舊約圣經,西伯文為“noff”,從詞源上與“yafe”即美 (beautiful)有關,它是用來描寫所羅門皇城耶路撒冷壯麗景色的(Naveh,1984)。因此這一最早的景觀含意實際上是城市景象,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但隨著景觀含義的不斷延伸和發展,“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鄉村,使鄉村也成為景觀” (Cosgrove,1998,P70)。
人類向往自然,農業擁有最多的自然資源,所以農業是提供體驗最適當的來源。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其本質上是一種人們對生活的美的享受和體驗,是實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場地。在園區內的觀花觀果,感嘆大地對于萬物的撫育,向往著生態的、和諧的大自然環境,從而融入著人們的多層次的美學體驗。
(3) 景觀安全格局原理
景觀中存在著一些關鍵性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構成某種潛在空間格局。這種格局被稱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農業景觀安全格局,由農田保護地的面積、保護地的數目以及與保護地之間的關系等構成,并與人口和社會安全水平相對應,使農業生產過程得以維持在相應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觀過程中,格局決定功能,要實現土地持續利用這一景觀功能的穩定性,要求相應景觀空間格局的維持與優化。景觀穩定性越高,景觀受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越強,受干擾后的恢復能力也越強,越有利于維持景觀格局,保障景觀功能的穩定發揮。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中觀光旅游者的介入、園林綠化樹種及名特優新品種等異質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觀穩定性的維持。景觀穩定性以景觀格局的空間異質性來維系景觀功能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續利用的保護性與安全性目標,可采用反映景觀異質性的景觀多樣性、景觀破碎度、景觀聚集度和景觀分維數等指標來衡量。
2.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景觀規劃建設用破與立的方式而非傳統的農業生產建設,以城市---農田作為一個城市整體為出發點,強調了與城市生活的對話,形成了“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構筑出了“城市—郊區—鄉間--田野”的空間休閑系統。景觀規劃設計充分以原有綠化樹種、農作物為植物材料進行園林景觀的營造,園林小品風格自然淳樸,田園氣息濃厚;各景觀功能區突出以人為本,同時又要和生產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塊、不同樹種、品種的觀賞價值進行安排,使人們在休閑體驗中領略到農耕文化及鄉土民風的神奇魅力。
3.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1)生態的原則
旅游勢必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園區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注意生態方面的要求,重視環境的治理,更不要對自身和周邊產生不良的影響。景觀規劃的生態原則是創造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原則,是提高園區景觀環境質量的基本依據。
(2)經濟性原則
開展旅游觀光和進行園林的改造無非是為了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規劃設計當中要把經濟生產融合到園區建設中來。尤其對于各類采摘園來說,采摘的經濟效益很高,規劃設計要能夠使采摘進行的更好,同時注重在非采摘季節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經濟效益。
(3)參與性原則
親身直接參與體驗、自娛自樂已成為當前的旅游時尚。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空間廣闊,內容豐富,極富有參與性特點。城市游客只有廣泛參與到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層面的體驗到農產品采摘及農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氛圍。
(4)突出特色的原則
特色是旅游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會愈強,因而規劃設計要與園區的實際相結合,明確資源特色,選準突破口,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使景觀規劃更直接地為旅游服務,為園區服務。
(5)文化的原則
通常我們談及農業,首先想到的是其生產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及由此而來的一些詩詞歌賦。所有這些使人很容易忽視農業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所以在園區的景觀設計中應深入挖掘出其內在的文化資源,并加以開發利用,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6)多樣性原則
不論是觀光旅游或是專題旅游,不論是團隊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為旅游者提供多種自由選擇的機會。園區景觀規劃的多樣性原則既是要求在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線路、游覽方式、時間選取、消費水平的確定上,必須有多種方案以供選擇;更要求園區品種選擇、景觀資源配置突出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 三、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思路和方法
同濟大學吳人韋教授總結了以產業為中心,走經濟規劃之路、以土地為核心的土地利用規劃、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為核心的規劃三種農業園區規劃思路,并對三種規劃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較。在此本文作者結合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特點及游客休閑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種新的即以觀光休閑為中心的景觀旅游規劃思路。
1. 景觀規劃的核心
此種規劃思路體現出了以提供農產品為第一性生產,兼顧保護與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觀光資源的三層次功能。以觀光休閑為核心,進行規劃布局、功能分區,提升園區的景觀環境質量。
2. 景觀規劃的程序和內容
(1)基礎資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園區所在區域的農業發展狀況;園區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條件、地形地貌、環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塊的肥沃程度);交通條件(園區周邊環境狀況及旅游資源);社會人口現狀;經濟現狀;已有的相關的規劃成果;現場踏勘工作所獲得的現狀資料。
(2)目標定位
確定規劃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規劃;確定園區的性質與規模、主要功能與發展方向;并在景觀規劃過程中對目標作出討論并進一步提煉。
(3)園區發展戰略
在調查-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對園區自身的特點作出正確的評估后,提出園區發展戰略;確定實現園區發展目標的途徑;挖掘出提高農業觀光休閑的市場潛力。
(4)園區產業布局
確定農業產業在園區中的基礎地位,規劃在圍饒農作物良種繁育、生物高新技術、蔬菜與花卉、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同時,提高觀光旅游、休閑渡假等第三產業在園區景觀規劃中的決定作用。園區產業布局必須符合農業生產和旅游服務的要求。
(5)園區功能布局
園區功能布局要與產業布局結合,充分考慮游客觀光休閑的要求,確定功能區,劃定接待服務區、農產品示范區、觀光采摘區、生產區范圍;完成園區功能布局圖。
(6)園區土地利用規劃
合理確定園林綠地、建筑、道路、廣場、農業生產用地等各項用地的布局,確定各項用地的大小與范圍, 并繪制用地平衡表。對不同土地類型的各個地塊做出適宜性評價,達到農業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7)景觀系統規劃設計
景觀系統規劃設計更強調對園區土地利用的疊加和綜合,通過對物質環境的布局,設想出園區景觀空間結構的變化和重要節點的景觀意想。包括基礎服務設施規劃;游憩空間規劃;植物景觀配置規劃;道路系統規劃; 水電設施規劃;
(8)解說系統規劃設計
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內容包括軟件部分(導游員、解說員、咨詢服務等具有能動性的解說)和硬件部分(導游圖、導游畫冊、牌示、錄像帶、幻燈片、語音解說、資料展示欄柜等多種表現形式)兩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完善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向旅游者進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對悠久的農耕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知識,如生態系統、農作物品種、文化景觀、以及與其相關的人類活動的了解。
(9)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
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是景觀系統規劃設計的進一步細化,是對總體方案做的進一步修改和補充,并對重要景觀節點進行詳細設計。完成園路、廣場、水池、樹林、灌木叢、花卉、山石、園林小品等景觀要素的平面布局圖。在完成重要景觀節點詳細設計的基礎上,著手進行施工設計。
(10)評價
結合園區原有現狀分析,對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和實施作出評價。主要包括:規劃設計方案的適用性評價、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投資與風險評價、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經濟效益分析與評價、社會效益分析與評價。
(11)管理
建立職能完善、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符合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的開發運營體制,可采取“公司+農戶+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模式。
(12)規劃成果
規劃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文本(含匯報演示文本)、圖集;基礎資料匯編;從內容上講涵蓋:園區社會及自然條件現狀分析;園區發展戰略與目標定位;項目建設指導思想及原則;園區空間布局;園區土地利用;園區功能分區及景觀意向;園區環境保障機制;園區游憩系統布置;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方案;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評價、組織與經營管理。 四、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建設與發展
1.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目標及意義
(1)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目標
近年來,北京市加強集生態示范、科普教育、賞花品果、采摘游樂、休閑度假、生產創收于一體的觀光休閑農業園建設,成效顯著,為都市農業、都市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以北京市觀光采摘園為例,制定出臺了北京市果樹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目標,提出了“八帶百群千園”京郊觀光采摘園布局的總體發展框架。 其中“八帶”就是構筑京城的“樹種優勢產業帶”,即蘋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則是重點發展100個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個高質量的名特優品種群。“千園”是建設1000個特色明顯、品質優良,具有觀賞、休閑、科普功能的公園式采摘園。
(2)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意義
據市場調查顯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區旅游、觀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將雙休日用于郊區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場需求為發展民俗旅游和農業觀光創造了發展空間。
2003年年底,京郊各類農業觀光園數量達1942個,接待游客將近4000萬人次。綜合收入已經達到了27個億。
2004年底,京郊各類農業觀光園數量超過2000個,從事民俗旅游和觀光農業的農民近10萬人,觀光農業年收入突破30億元。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建設使北京市農業生產開發實現了由單一經營到多元化發展,由單純的京郊農業生產轉變為區域開發、成片發展,同時也為北京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開拓了新的領域。如今,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成了許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們自駕車到郊區游山玩水、觀光采摘、休閑度假。新型的旅游資源和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加速了旅游資源結構調整,提升了自然生態和景觀環境的質量。
2.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類型
在以上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的對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進行分類,可分為大規模景區型,休閑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園,田園風光型,景區依托型,農事體驗型七大類型。
1)大規模景區型
一般規模面積較大,園區成片分布,賞花賞果的吸引力都比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園林景觀。大規模景區型可成片開發,形成區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規劃要求功能多樣、旅游項目多樣、景觀優美、設施齊全、管理規范。如平谷的桃、大興的梨、順義的葡萄、房山的磨盤柿等。項目:平谷區10萬畝桃花園景區;大興區萬畝梨園。
2)休閑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景觀,例如山水相依,氣候宜人、田園風光秀麗,并且距離北京市中心城區或者各個區縣城區中心有一定的距離。項目: 朝陽區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優勢和科技示范推廣價值,種質資源豐富、科研力量比較雄厚和設備先進。其建設功能定位可發揮“一個帶動、三種基地、一個中心”的作用:
①成為帶動郊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開展產業化經營的示范園區;
②成為果品高新技術、新優品種研發、示范、推廣的基地;
③成為提高果農經營管理水平的技術培訓基地;
④成為觀光、休閑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為果品貯藏、銷售、信息服務的中心。
項目:北京市農科院果林研究所;黃垡名梨大觀園
4)名特果品采摘園
主栽樹種以傳統北京名果、特優新品種為主,開展傳統名果的觀光采摘旅游活動。
項目:門頭溝區京白梨基地;密云縣萬畝鴨梨基地
5)田園風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區,其土地利用屬性復雜,變化快,是城市擴張的首要空間,在城市的地域擴散中呈現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交錯的特殊性,具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特有的田園文化特征和田園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園風光的類型來發展,即以果園特色、果品品質來吸引游客,又以現代景觀設施、游憩設施來滿足游客需要。
項目:四季青櫻桃園;門頭溝櫻桃園;豐臺區長辛店田園公園
6)景區依托型
這類一般毗鄰北京市其它景區,依托景區的客源來開展旅游活動,它本身單獨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務設施及景觀改造。這類園區與其它景區之間的旅游吸引產生互補,互相提供客源,協同發展。項目:昌平區日川果園;
7)農事體驗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園風光,吸引眾多城市游客,“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娛農家樂、購農家品”,豐富市民們民俗體驗需求。項目;臺湖第五生產隊園區
3.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建成景觀特性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以大自然為舞臺,以傳統文化為內涵,以休閑、求知、觀光、采摘為載體,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依托鄉土樹種和當地材料創造出簡潔、質樸、美觀的園林景觀。(如表1)即使游覽者獲得身心健康,知識增益的同時,又能增強游客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營造成具有:自然性、獨特性、文化性、參與性和持續性的現代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建成景觀特性
表1
特 性
含
義
社會性 提升園區及其周邊的環境品質,滿足人們娛樂、休閑的需求,把人們從繁忙的社會生活中解脫出來。
生態性 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既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又增強園區開發的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性。
通達性 交通方便,以周邊風景名勝區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農業科普文化知識,園區觀光與科普知識教育相結合。
參與性 通過各種采摘及民俗活動的開展,加強人們的主觀能動性。
多樣性 注重了環境多樣性的保護和景觀多樣性的開發。
舒適性 以人的尺度為標準,創造美觀、大方、舒適的環境景觀。
文化性 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內涵,賦予觀光農業園獨特的文化品格。
整體性 保證各個農業觀光園、園內景觀要素及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和完整性。
愉悅性 即以賞心悅目的園區景觀感染人、愉悅人。
4.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旅游資源開發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建設,不僅完善了各種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更配備了各種旅游配套設施,以滿足游客的旅游觀光休閑需要,豐富了都市居民休閑娛樂內容,其旅游資源開發項目與創意有:
2.1生態回歸游:以園區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來滿足久居城鎮的居民渴望回歸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靜和安詳,放松疲憊的身心。目標市場:城市市民
2.2觀光采摘游:因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開展果品及其它農作物采摘,園林式的園區旖旎風光,開都市觀光休閑活動之先河,讓游客不采摘也豐收。目標市場:城鎮居民
2.3休閑度假游:開發生產草坪,結合園區里的度假別墅,配備常見的運動設施。臨水游憩區則能滿足都市人的親水、戲水的渴望。目標市場:白領階層、外企員工、時尚青年
2.4民俗體驗游:介入周圍農莊,利用農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習慣,鼓勵當地農民開設特色農家旅舍,“吃農家粗糧,干農家細活,享鄉村陶然之樂”。目標市場:外國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學生
2.5會議考察游:適當利用園區辦公會議室召開行業內小型會議,遠期建設辦公區外的會議度假園。目標市場:專家學者、各種大小型會議
2.6購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來,購買各種農產品,果的加工品、各種果木制品以及果樹盆景。目標市場:水果愛好者、園藝愛好者。
2.7節慶文化游:開展多種節慶活動,例如:植樹節、花卉觀賞節、梨花會、風箏節等活動項目。目標市場:城市及周邊居民、投資商、分銷商
2.8苗圃觀光游:利用鄉村優美的生態環境,進行青少年林業生態教育,達到寓教于樂。目標市場: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實習探索游:利用優質農業資源基地開展科技觀光,以展示現代化的種植栽培技術、園藝,充分展示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目標市場:青年學生 五、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啟示:
1、從城市化進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快速的蔓延和擴張,這也就給了城市邊緣區農田景觀衍變一種不確定的空間限制條件,它們必須要迎合未來城市擴散對土地資源重新分配的需求。這就要求農業土地一方面在經濟上有利可圖并轉向專門化,在成為都市居民的公共開放休閑空間使獲得增值。另一方面,還要求自然環境保留“原始野性”的價值,因為它們不帶有任何都市標記而受到推崇。農田應與城市的綠地系統相結合,成為城市景觀的綠色基質。因此,我們認為城市化不簡單是城市景向鄉村的蔓延,城市的擴展、疏解大城市的機能以及提高田園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與質量應該在保持農田景觀應有的規模和鄉村風光特色前提下進行。
2、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
目前我國已成為國際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國內旅游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旅游產品正從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和專項旅游相結合的趨勢發展。而觀光旅游正與度假旅游、和專項旅游一起,成為21世紀我國旅游的3大亮點(周建明,2004)。也就是說,新的世紀,傳統的靜態休憩模式受到沖擊,現代化參與性外出休閑模式將倍受現代都市人的認同和青睞,旅游活動形式從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參與化逐步演變發展。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對話,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環境,強化整個環境的融合與滲透,強調與城市生活的“對話”,有效發揮空間環境構成的再創造價值及人文價值。原有農田景觀與農業旅游觀光園建設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對推動城市綠色產業結構調整,為人們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閑場所,對富裕農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義;是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新型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郭煥成、鄭健雄主編,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吳憶明、呂明偉編著,觀光采摘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呂明偉,園林藝術中的植物景觀配置,山東綠化 2000,(2)31-32
4、吳人韋,楊建輝,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研究,城市規劃匯刊,2004.1(53-56)
5、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安全格局,生態學報,1999,19(1):8-15
6、Lv,Mingwei, Landscape Planning Of Metropolis Tourist Orchard ,(Key Note speec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rban Agriculture、Agro_tourism and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
[關鍵詞]生計;土地利用變化;耦合協調;金石灘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3-0107-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3.016
引言
社區居民生計和土地利用的交互影響是目前學術界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1]。隨著近年來城鎮化過程的不斷推進,如何在確保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實現社區居民生計的長遠發展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表明,社區居民生計方式的改變會影響當地的土地利用變化[2-5],反過來,土地利用變化也會引起生計方式的變化[6-8]。近年來,部分學者提出生計和土地利用“共生”(co-production)的理論,認為生計調整和土地利用變化均是農戶面對經濟機會的動態響應過程[9]。土地是社會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也是依賴土地的社區居民生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來源。隨著區域發展過程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社區居民生計方式隨之發生變化。
旅游開發作為區域發展戰略之一,也以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為基礎,同樣會對當地社區居民生計產生直接影響。Ooi等研究了洛杉磯西部山地度假旅游發展對當地農場主的影響,指出當地農場主為保護自身生計,會通過非正式的集體努力拓寬社會關系,增加彼此之間的聯系[10];Hoang研究了越南北部高原地區開展旅游之后,當地的人地系統的變化,指出隨著非農活動收入的增加使得人們對當地森林的依賴程度降低[11];Allen等以美國東南部大西洋海岸南卡羅來納州為例,對旅游城市化引起的海濱型旅游目的地土地變動進行了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變動引起了新居民遷入、現有社會結構改變等問題[12];Mullins以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和陽光海岸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對當地人口、產業結構、階級結構、收入等的一系列影響[13]。在我國,席建超等從微尺度研究了野三坡旅游區茍各莊村的土地利用變動,并對社會重構進行了研究[14-15]。
近年來,隨著多頻次、高消費的度假旅游需求不斷增長,旅游產品從觀光類向度假類轉型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旅游度假區作為開展度假旅游的專業化區域,成為我國旅游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16]。我國自1992年建立首批國家旅游度假區以來,旅游度假區發展迅猛。據2009年調查分析顯示,全國各地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已達到149個[17];2015年,國家旅游局批準吉林省長白山旅游度假區等17家度假區創建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旅游度假區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度假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與傳統資源導向型觀光旅游地不同,旅游度假區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更大,對土地開發的程度更高,不僅要對景區吸引物進行開發,還要進行休閑度假相配套的吃、住、行、購等配套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這種開發引起的社區居民的生計變化更徹底,甚至會出現從農業型生計直接跨越到非農型生計的狀況[18]。針對這一現象,目前學界從土地利用演變和生計轉型兩個方面已經開展了較多研究,但仍缺少對兩者關系的研究,尤其是淖菹蚴斃蚪嵌瓤悸鞘保無法準確把握兩者關系的階段性特征。土地利用變化與當地居民生計的耦合是近年來出現的認識人類社會-陸地自然系統相互作用的一種新視角。基于此,本文引進借鑒耦合協調度模型,以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為例,結合遙感影像數據,以及社會調查數據,定量研究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和當地居民生計之間耦合協調變化。重在回答兩個問題:(1)什么因素主導土地利用和生計方式的發展方向?(2)土地利用和生計方式兩者之間的關系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從而為促進當地社區居民生計模式與土地利用變化的耦合協調發展,推動旅游度假區的優化升級提供理論支撐。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121°55′42″-122°04′15″E,39°01′43″-39°07′23″N)成立于1992年,位于大連市金州區南部,黃海遼東半島大連東部(圖1),總面積120 km2,是我國最大的高緯度旅游度假區。距大連市區58千米,輕軌車程51分鐘。年平均氣溫10.5 ℃,年降水量550~950毫米。自成立以來,度假區發展建設迅速,已經從一個基礎設施落后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吃、住、行、游、購,生活功能齊全的度假勝地。相應地,金石灘的人口構成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游客、外來投資者、打工者以及其他外地人口不斷涌入本地,其總體數量已經超過當地居民。就常住人口而言,目前,金石灘總人口5萬多人,其中,當地居民共14 006人5372戶。除此之外,游客也以每年10%左右的速率不斷增長。2013年,金石灘接待國內外游客達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億元。在行政區劃上,2002年之前,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隸屬滿家灘鎮,由大連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代管旅游度假區的規劃建設工作;2002年,撤銷滿家灘鎮,設立滿家灘街道,并于2005年正式更名為金石灘街道,轄金石、金山、金滿、常江灣、龍灘灣5個社區,以及滿家灘、廟上、陳家、什字街、龍山、葡萄溝、河嘴子村7個行政村。旅游度假區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得金石灘經濟飛速發展。2013年,旅游度假區財政收入達到7.23億,位于全國旅游度假區前列。
本研究選擇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作為案例區,主要基于以下考慮:(1)該區是國內最早批準的12家國家旅游旅游度假區之一,經過20多年發展,發展相對成熟,業態較為豐富,脈絡十分清晰,便于總結對比;(2)旅游區屬于典型的“飛地型”旅游區,距離大連主城區約50千米,相對獨立,以旅游以及附屬設施用地為主,演化過程受外界干擾較小;(3)旅游區土地擴張較明顯,引起的社會問題比較突出。該度假區自開發以來前后3次大規模的擴展,原有的7個村級鄉村聚落已全部消失,形成了如今的金石灘社區。
1.2 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包含兩個部分:土地利用數據和生計模式數據。其中,土地利用數據主要來自基于遙感影像的GIS空間分析,而生計模式的數據主要來自實地調查,期間所用到的調查方法、調研內容、調研時間如表2所述。具體情況如下:
土地利用變化數據:2003年到2012年的土地利用類型數據來自對3個年份的遙感影像目視解譯,包括2003(Landsat-5,30 m分辨率),2007 (Landsat-7,15 m分辨率)和2012(ZY-1 02C,2.5 m分辨率)。這部分工作在2012年實地調研之前完成。2003年以前的土地利用數據,由于無法獲得遙感影像,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在2003年土地利用類型的基礎上進行反演,于2014年7月完成。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參與式觀察、半結構訪談、分組訪談等。
生計模式數據:該部分所用數據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大連市金州區旅游局、城市建設管理局和大連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收集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統計資料(2013年);第二,2013年、2014年課題組在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金石、金山、金滿、常江灣、龍灘灣5個社區實地調研的數據。實地調研采用參與式農村評估法(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包括社^會議、直接觀察、隨機訪談、入戶調查、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等方法。其中,2013年7月26日―29日為預調研,抽取當地居民樣本15戶;2014年8月4―13日為深入調研,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6份,有效率為92.67%。為保證樣本選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樣本選擇采用分層抽樣法,根據金石灘原7個村落居民現已分散居住在5個社區的特征,先將總戶數按5個社區(每個社區120份)進行分層,然后,再從各社區中隨機獨立抽取樣本,抽到本地人則選為有效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每戶調查針對當地居民的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結果展開,調查時間約為1~1.5個小時,調查對象優先選擇戶主。調查內容包括:(1)自然資本(包括人均耕地面積、地塊質量、林地面積、海上養殖場面積);(2)物質資本(包括住房資本、生產資本、生活資本);(3)人力資本(包括家庭整體勞動能力、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員職業技能);(4)社會資本(親戚中是否有干部、參加社區組織狀況、有困難時的求助對象、鄰里關系);(5)資金資本(經營性收入、補貼性收入、信貸機會)等;(6)主要的生計活動;(7)家庭收支狀況等。
2 研究方法
2.1 旅游度假區社區居民生計模式變遷與土地利用變化的耦合模型構建
協調度概念的理論基礎源于Hermann Haken教授在1971年提出的協同性理論(synergetics)。該理論認為系統是否發生相變由其控制參量決定,過程由其內部系統自組織實現,而走向有序或是無序則是臨界區內部變量的協同作用。而協調度則被定義為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的程度,它是協同作用的度量。協調度研究的是兩個或者若干子系統之間的發展,因此選取對發展有關鍵性影響的子系統非常重要。
生計,是指謀生的方式,這種謀生方式建立在能力(capabilities)、資產(assets)和活動(activities)基礎之上[19]。根據英國發展學院(IDS)的早期成果研究制定出來的DIFD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結果是其主要內容。土地利用轉型是指區域土地利用形態在時序上的變化,既包括結構和數量等顯性變化,也包括質量、產權、經營方式、固有投入和產出能力等隱性變化。已有研究表明,生計方式變遷與土地利用轉型之間存在著互動耦合的關系。兩者中其中一個發生變化,會引起另外一個發生變化。這在生態脆弱區、偏遠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表現得最明顯。一方面,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使得生計資產(耕地)、生計策略(由農業向非農業轉變)、生計結果(收入增加或降低,生計是否可持續)等方面發生變化。如Soini研究了坦桑尼亞乞力馬扎羅山坡地地區Chagga農業系統中土地利用變化和生計模式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指出,隨著耕地、居住用地、灌木林地等用地結構的改變,使得當地農業消退,居民生計呈現出非農化特征[20];Kusiluka從土地兼并視角,指出其對生計的負面影響,包括失地、失去生計手段、經濟活動中斷、持久的土地相關的沖突等[21]。另一方面,生計多樣化、農業集約化、生計非農化使土地的利用規模、土地結構的合理性、土地的利用效率發生改變。Pender在洪都拉斯、烏干達和埃塞俄比亞的研究中發現,由于不斷增長的非農就業與作物生產的競爭,導致在作物生產上的勞動力和肥料等投入不斷降低[22];我國張鐿鋰研究團隊針對青藏高原東部做了有關生計與耕地利用模式研究[23];閻建忠針對三峽庫區做了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研究[24]。總之,生計變遷與土地利用轉型之間的耦合關系就是構成生計的3個方面與土地利用形態的3個子形態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形成的。
旅游度假區作為開展度假旅游的專業化區域,其開發建設所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和當地居民的生計之間的耦合關系表現得更加劇烈。Albrecht指出,無論哪一種經濟主導產業的引進,都會對傳統的經濟根基進行沖擊[25]。旅游經濟更是如此。旅游經濟通過“游客搬運”實現“消費搬運”的本質,使得滿足游客需求是旅游度假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增長的旅游度假需求持續催生旅游住宿、旅游餐飲、旅游購物等的建設,使得旅游地的土地由資源轉變為資本,土地利用規模、利用結構、利用效益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變化。而相應地,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受到沖擊,耕地逐漸轉變為其他類型的用地,使得當地居民的生計向非農化方向發展。最終,受土地總量瓶頸的限制以及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約束,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與當地居民的生計方式實現動態平衡(圖2)。
2.2 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indication system,IS)的建立是進行預測或評價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目前,關于土地利用和生計的指標研究已經很成熟,尤其是在兩者的單獨研究方面,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成果[26,27]。在此基礎上,本文根據前文所建立的旅游度假區當地居民土地利用-生計耦合的框架,本著指標選取的主導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對現有的土地利用和生計模式指標予以篩選,建立適合于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和生計模式耦合的評價指標體系[28]。然后,通過相關性分析,將重復指標剔除,最終得到以下16個指標。并通過專家反饋對某一具體指標的權重及對系統有序所起作用的正負性進行了初步判斷。其中“+”代表該指標對系統有序起正向作用,“-”代表該指標對系統有序起負向所用,如表2所示。
2.3 數據處理
(1)系統序變量的功效度
在協同論中,對決定系統向有序方向演變與否起決定性作用的變量稱為系統序變量。系統序變量對系統的貢獻程度用功效度來衡量。公式為:
其中,E是功效度;Xi是指標i的實際值;αi和βi是穩定臨界點上序參量i的上、下限值。顯然,E反映的取值范圍為[0,1],E=1指標表明指標對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起絕對決定性作用,E=0表明指標不起作用。
本文設變量ui是土地利用-生計系統中的序參量,uij為第i個序參量的第j個指標,其值為Xij。則土地利用-生計系統的序變量功效系數可表示為:
(2)系統值
假設Lij是土地利用系統的子系統,Vij是生計系統的子系統,那么:
式中,f(L)和f(I)是土地利用和生計系統的綜合值。lij'和vij'是Lij和Vij的標準值,可以用上文中提到的E表示;wij是第i個序參量的第j個指標的權重。本文用信息熵法(IEW)得到[29]。
(3)系統耦合度
(4)系統協調耦合度
其中,T=αf(L)+βf(v),耦合f調程度判斷標準如表3所示。
3 結果分析
3.1 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系統指標功效度
金石灘地區經歷了從傳統鄉村聚落到現代濱海旅游度假區的轉變。農業用地和鄉村聚落用地基本消亡,旅游設施用地和第二居所用地等商業設施用地呈現由海灘到內陸波浪式推進和立體集約性擴展[30]。
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確定了對土地利用從傳統鄉村聚落演變到現代濱海旅游度假區起決定性作用的變量,結果如表4所示。在第一指標層面上,土地利用結構(0.35)對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變化所起的作用最大,緊隨其后的是土地利用效益,最后是土地利用強度。具體到第二指標層面,城鎮居住用地占總面積的比重(0.1657),單位面積旅游業的GDP比重(0.1534),耕地占總面積的比重(0.1351)以及農村住宅用地占總面積的比重(0.1207)是4個對土地利用轉型起關鍵作用的因素。這4個因素的影響作用加起來占所有因素影響作用的57.49%,超過其他所有因素之和。這表明,在過去20年旅游度假區的演化中,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是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轉型的關鍵因素,也是影響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轉型與生計模式耦合關系的重要方面;城鎮用地的增加、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度假區耕地的減少、農村住宅用地的減少,具體決定著土地利用系統的演化。
3.2 旅游度假區當地居民生計系統指標功效度
與土地利用變化的趨勢類似,過去20年中旅游度假區當地居民的生計也呈現出非農化特點,實現了由傳統“農民”到現代“市民”的生計轉變。通過與當地居民的訪談,發現:1992年,居民從事的生計活動,主要有種植業(玉米、大豆、馬鈴薯等農作物)、養殖業(牛、馬、羊等家禽)、經濟林(核桃、花椒)、打工(修路、修房子、打水井、開拖拉機拉沙、石等)、固定工作(村干部、縣鄉干部、醫生、教師等)等;而在 2012年,農業類生計活動基本消失,僅有0.1%的居民從事漁業養殖(個人承包,一般面積都很大),非農業生計活動類型增多,主要有外出做生意、打工、企事業單位上班、房屋出租、失地補償。
同樣地,本文進一步確定了對生計從“農民”轉變到“市民”起決定性作用的變量,結果如表5所示。在旅游度假區當地居民的生計系統中,生計資產對當地居民生計模式與土地利用耦合所起的作用最大,功效度為0.4591,之后是生計策略(0.2016)和生計結果(0.2488)。這也進一步表明,“生計家庭或個人的資產狀況是理解家庭或個人擁有選擇機會、采用生計策略和所處風險環境的基礎”。從具體的指標來看,生計資產總值(0.1764),自然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0.1645),家庭總收入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的比重(0.1306)以及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當地家庭比重(0.1182)是四個最有影響力的因素,這4個指標的影響作用加起來占所有因素影響作用的58.97%。
3.3 當地居民生計模式與土地利用轉型的耦合協調度
土地是旅游度假區發展的基礎,但同時,土地也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土地利用的變化,直接影響當地社區居民的生計。通過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本文研究了兩者的耦合協調關系,結果如圖3所示。從整體上來看,1992―2012年,旅游度假區當地居民生計變遷與土地利用轉型的耦合協調度(D)整體上呈增長狀態。以耦合協調度為基礎,本文分析了4個階段的耦合發展狀況:
(1)1992―1998年,可接受的非均衡狀態到均衡狀態:此階段,旅游度假區的土地利用和當地居民之間的生計之間的耦合度處在可接受區間內,均衡程度下降。表現在具體指標上,1992年,國家批準金石灘成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金石灘的開發建設起步,常住人口密度有所增加,但主要是外來投資者、打工者,定居者較少,整體上發展較為緩慢。建設用地面積增加較少,此時的開發主要集中在海灘濱海浴場。土地利用結構除宅基地有所減少以外,基本上變動較小。土地整體效益以低水平為主,基本不變。相應地,當地居民的生計維持農業生計,生計資產總值較低,以自然資產(主要是耕地、海上養殖場)為主,主要的生計活動有種地、打漁,整體收入偏低。
(2)1998―2003年,可接受的均衡狀態到弱均衡狀態:此階段,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和當地居民生計之間的耦合度從均衡狀態到弱均衡狀態。表現在具體指標上,隨著旅游用地的急速增長,土地城鎮化過程加快。常住人口密度的增長為4個階段之最,建設用地面積增長也較大。土地利用結構的轉變在各時期也達到最迅速。農業用地(耕地、林地、園地及農村宅基地)迅速減少,旅游用地和城鎮用地大量增加。相應地,當地居民的生計也發生較大變化。耕地、林地、園地、海上養殖場等自然資產的地位下降,住房(樓房)等物質資產增加,主要的生計活動呈現多樣化,大部分未搬遷上樓的居民仍種地、打漁,或者打工,搬遷上樓的小部分居民一方面領取政府地保、低保等補貼性收入,也開展一些非農的生計活動增加,如當地建筑工人、清潔工人、開小賣店等,少部分人參與到旅游業當中。居民整體收入提高。
(3)2003―2007年,可接受的弱均衡狀態:此階段,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和當地居民生計之間的耦合協調度一直處在弱均衡狀態,耦合度有所提升。表現在具體指標上,土地開發進入調整提升階段,常住人口密度達到穩態,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轉變。農業用地(該階段主要是遠離濱海的農村宅基地以及部分林地)繼續萎縮階段,城鎮用地全面擴展。相應地,當地居民的生計也進一步調整。該階段物質資產(樓房)整體水平提高,主要的生計活動由農業生計活動轉變為非農業生計活動,外出打工居多,當地以建筑工人、個體經營(小賣部、菜店、飯店、理發店等)為主,參與旅游業的仍然較少。但整體上當地居民的收入繼續增加。
(4)2007―2012年,可接受的弱均衡狀態:此階段,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和當地居民之間的耦合協調度處在弱均衡狀態。表現在具體指標上,常住人口密度達到穩態,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也較小,主要是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的增加。農業用地在此階段已經消失,城鎮用地基本定型。相地,當地居民的生計也進入非農化主導階段。當地居民的生計資產總值達到最高,主要是物質資產(樓房)和資金資本,主要的生計活動全部為非農業生計活動,外出打工進一步增加,當地以房屋出租、出租車、建筑工人、個體經營(小賣部、菜店、飯店、理發店等)為主。整體上當地居民的收入仍繼續增加。
4 結論和討論
4.1 結論
本文以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為例,采用遙感影像目視解譯、參與式觀察、半結構訪談、調查問卷等方法,結合耦合協調度模型,闡述了旅游度假區社區居民生計與土地利用耦合協調的機理,選取相應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出社區居民生計與土地利用耦合協調度數學模型,并對其耦合協調度進行了評價。研究發現:旅游度假區當地社區土地利用的規模、結構和效益與當地社區生計模式中在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結果之間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過去20年,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上經歷了傳統鄉村聚落到現代濱海旅游度假區的轉變,相應地,當地社區居民生計經歷了由“農民”到“市民”的轉變。在土地利用轉變過程中,土地利用結構的轉換起主導作用;在生計非農化過程中,生計資產轉換是重要方面。這表明,土地仍然是決定當地社區生計的決定因素。所不同的是,這種變化從生產性要素(農業生產)向非生產性要素轉變(房屋出租或價值提升),在過去20年,金石灘土地利用-生計模式的耦合協調程度尚處于可接受狀態,維持均衡。但仍存在以下問題值得關注:第一,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水平目前只達到了一般平衡狀態,距離非常均衡還有一段差距;第二,生計模式的發展一直滯后于土地利用的變化,當地居民一直在被動地適應土地利用的變化。
4.2 討論
土地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同時也是依賴土地的當地社區居民生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來源。本文的研究中,隨著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強度的增大,土地逐漸脫離當地社區的控制,在當地政府主導下,通過“征地-賣地-收稅收費-抵押-再征地”實現土地“資本化”,而當地社區居民,雖然逐漸失去原本可種植糧食的耕地、可居住的農村宅基地,但重新擁有了可用于出租的樓房、政府提供的失地補貼以及新的非農就業機會,生計逐步“非農化”。這兩者過程始終交織在一起,推動旅游度假區從傳統濱海鄉村聚落到現代旅游度假區的改變,亦即城鎮化過程。但在此過程中,社區居民話語權較弱。
本文的研究是對我國快速轉型期城鎮化過程研究的有益補充,也可為新常態背景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本文印證了與中國其他城鎮化過程相似,旅游城鎮化也存在以往城鎮化過程中典型的以“征地-賣地-收稅收費-抵押-再征地”的模式推動城鎮化的現象。在此過程中,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往往被忽略。在國家提倡“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這種發展模式應該進行反思和轉型。尤其對于以空間消費為基礎的旅游城鎮化來說,更是如此。具體地,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前提,以當地社區居民利益為核心,從人地關系協調的角度,本文認為以后的旅游度假區建設或其他旅游目的地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盡量減少對土地尤其是耕地、宅基地的征用;(2)尊重當地社區原狀,依托社區特色進行旅游地開發;(3)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加大對當地社區居民心理上、技能上的綜合培訓,提高選擇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Hu Rong, Xie Deti, Qiu Daochi, et al. Review of land use and rural livelihood at home and abroad[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6, 35(1):162-165.[胡蓉, 謝德體, 邱道持,等. 國內外土地利用與農戶生計研究評述[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6, 35(1):162-165.]
[2] Li Cuizhen, Xu Jianchun, Kong Xiangbin. Farm household livelihood diversity and land use in suburban areas of the metropolis: The case study of Daxing District, Beijing[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6):1039-1049. [李翠珍,徐建春,孔祥斌. 大都市郊區農戶生計多樣化及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以北京市大興區為例[J].地理研究, 2012, 31(6):1039-1049.]
[3] Yan Jianzhong, Zhuo Rengui, Xie Deti, et al. Land use characters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Cas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1): 1401-1410. [建忠, 卓仁貴, 謝德體, 等. 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 ――三峽庫區典型村的實證研究[J]. 地理學報, 2010, 65(11): 1401-1410.]
[4] Wang Chenchao, Yang Yusheng. An overview of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6):792-798. [王成超,楊玉盛. 基于農戶生計策略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效應綜述[J]. 地理科學進展, 2012, 31(6):792-798.]
[5] Zhu Likai, Meng Jijun, Liu Yang, et al. Livelihoods of farming and grazing households and land use in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A case study of Uxin Banner in Ordos,Inner-Mongolia[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1, 47 (1):133-140. [朱利凱, 蒙吉軍, 劉洋, 等. 農牧交錯區農牧戶生計與土地利用――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為例[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47 (1):133-140.]
[6] Li Shuzhuo, Liang Yicheng, Feldman M W, et al. The impact of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on rural livelihoods in China: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in a perspective of household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10, 7(2):1-10;122. [李樹茁, 梁義成, Marcus W. Feldman, 等. 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基于家庭結構視角的可持續生計分析[J]. 公共管理學報, 2010, 7(2):1-10;122.]
[7] Zhou Mi. Effects of land expropriation on farmers’ livelihood[J].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2011,(6):106-110. [周覓. 土地征收對農民生計影響的研究[J]. 湖南社會科學,2011, (6):106-110.]
[8] Su Fang, Shang Haiyang.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atters on livelihood strategy of farmers in Zhangye[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7(2):58-63.[蘇芳,尚海洋. 生態補償方式對農戶生計策略的影響[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3,27(2):58-63.]
[9] McCusker B M,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Case studies from South Africa and Ghana[J]. Geoforum, 2006, 37(5):790-804.
[10] Ooi N, Laing J, Mair J. Sociocultural change facing ranchers in the Rocky Mountain West as a result of mountain resort tourism and amenity migrat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41:59-71.
[11] Hoang H T T, Vanacker V, Rompaey A V, et al. Changing human-landscape interactions afte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northern Vietnamese Highlands[J]. Anthropocene, 2014, (5):42-51
[12] Allen J S, Kang S L, Thomas D P. A GIS-based analysis of land-use change in a coastal tourism destination area[A] // Proceeding of the 1999 World Congress on Costal and Marine Tourism, [C].Vancouver, Canada, 1999.
[13]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 15(3): 326-342.
[14] Xi J C, Zhao M F, Ge Q S, et al. Changes in land use of a village driven by over 25 years of tourism: The case of Gougezhuang Village,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4, 40: 119-130.
[15] Xi Jianchao, Wang Xinge, Kong Qinqin, et al. Micro-scale soci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t village in the past 25 years: A case study of Gouge village in Yesanpo, Hebei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10): 1928-1941.[席建超, 王新歌, 孔欽欽, 等. 過去25年旅游村落社會空間的微尺度重構――河北野三坡茍各莊村案例實證[J]. 地理研究, 2014. 33(10): 1928-1941.]
[16] Chen Ganghua, Bao Jigang. Path dependence in developmental model changes of tourist resorts: A case study of Yalong Bay National Tourist Resort in Sanya,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3,28(8):58-68.[陳鋼華,保繼剛.旅游度假區開發模式變遷的路徑依賴及其生成機制――三亞亞龍灣案例[J]. 旅游學刊, 2013, 28(8): 58-68.]
[17] Zhang Shumin, Wu Dongfa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of Chinese Tourism Resorts[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1):170-176.[張樹民, 鄔東[. 中國旅游度假區發展現狀與趨勢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 23(1): 170-176.]
[18] Wang Xinge, Xijianchao. Study on livelihood transition of local residents in the tourist resort area of Jinshitan, Dalian[J].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12): 2404-2413. [王新歌, 席建超. 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當地居民生計轉型研究[J]. 資源科學, 2015, 37(12): 2404-2413.]
[19] Chambers R, Conway G R.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A] // IDS Discussion Paper[C]. Brighton: IDS. 1992:296.
[20] Soini E.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 306-323.
[21] Kusiluka M M, Kongelaa S, Kusilukab M A, et al. The negative impact of land acquisition o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livelihood and environment in Tanzani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1, 35(1): 66-73.
[22] Pender J, Jagger P, Nkonya E, et al. Development pathways and land management in Uganda[J]. 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5): 767-792.
[23] Zhang Yili, Nie Yong, Lv Xiaofang. Chinese literature analysis on land use research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 27(6): 1-11.[張鐿鋰, 聶勇,呂曉芳. 中國土地利用文獻分析及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 2008, 27(6): 1-11.]
[24] Yan Jianzhong, Wu Yingying, Zhang Yili, et al.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f peasants and nomads of eastern transect in Tibetan Plateau[J]. Acta Geographica Sincia, 2009,64(2): 221-233.[建忠, 吳瑩瑩, 張鐿鋰, 等. 青藏高原東部樣帶農牧民生計的多樣化[J]. 地理學報, 2009,64(2): 221-233.]
[25] Albrecht T, Blomley M, Bolondi L,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s in ultrasound[J]. Ultraschall Med , 2004, 25(4): 249-256.
[26] Kytzia S, Walz A, Wegmann M. How can tourism use land more efficiently?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land-use efficiency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3): 629-640.
[27] Reenberg A, Maman I, Oksen P. Twenty years of land use and livelihood changes in SE-Niger: Obsolete and short-sighted adaptation to climatic and demographic pressures? [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3. 94(7): 47-58.
[28] Hui E C M, Wu Y Z, Deng L J, et al. Analysis 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urban scale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China[J]. Cities, 2015. 42: 63-69.
[29] Li Y F, Li Y, Zhou 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98(1): 127-133.
[30] Xi Jianchao, Wang Xinge, Kong Qinqin, et al. From a traditional rural village to the modern coastal resort: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Jinshita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16, 31(1):130-139. [席建超, 王新歌, 孔J欽, 等. 從傳統鄉村聚落到現代濱海旅游度假區――過去20年大連金石灘旅游度假區土地利用動態演變[J]. 人文地理, 2016, 31(1): 130-139.]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Local Community:
Case Study of Jinshitan Resort, China
WANG Xinge1,2,3, XI Jianchao1,2, CHEN Tian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