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個人學習總結

大學個人學習總結

時間:2023-02-20 08:14: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個人學習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個人學習總結

第1篇

關鍵詞: 目標管理 個人學習環境 個人學習目標管理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嘗試失敗和模仿別人成功行為的過程,也是人們不斷追求目標的過程[1]。在生活學習中,要作成偉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訣在于確定目標,然后開始采取行動,朝著目標前進(Brian Tracy)。由此可見,人的學習行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導向性且目標對學習具有激勵作用。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對其學習目標加以科學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目標管理理論或許能給我們提供這方面的啟示。

1.目標管理

1.1目標管理的含義

目標管理是1954年由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首次提出的。從本質上講,目標管理是管理者和下屬坐下來溝通,共同協商設置總目標及下屬具體分目標,并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把目標的達成情況作為績效考評依據的過程或系統。

目標管理理論不僅對企業管理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在個人發展方面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2]。因為個人作為團體的成員,在團隊總體目標的指引下,根據個人情況(興趣、愛好、能力等)管理個人目標,促進個人發展。

1.2目標管理的特點

據有關資料顯示[3],目標管理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強調目標的導向性。(2)強調目標的自我控制。德魯克指出:“(目標管理)能讓追求共同福祉成為每位管理者的目標,以更加嚴格、精確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重在“參與式管理”,共同交流以確定目標。(4)目標管理以績效為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個體必須確定短期績效目標,從而可以自我衡量績效。

1.3學習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最為廣泛的應用是在企業管理領域,通過目標管理企業能夠提高整體績效。在學習方面,因為學習本身就具有導向性且明確的目標對學習具有激勵作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有必要對學習目標進行管理,特別是在完全由學習者控制的學習環境中,如:個人學習環境。通過對目標進行管理可以明確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控制學習進度,引領學習者進行有效學習。

因此,學習目標管理可以理解為: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根據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績效為標準的管理過程和方法。它可分為三個階段:目標的制定(包括目標的分解、細化)、目標的實施、目標的評價。

2.學習目標管理與個人學習環境

學習需要有支持學習的環境。進入21世紀,學習者對知識的需要日益分散化、個性化、大量化,正式學習已不能滿足學習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知識需要通過非正式學習的方式獲得。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能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個人學習環境應運而生。

2.1對個人學習環境的理解

到目前為止,關于個人學習環境仍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Stephen描述個人學習環境是“個人學習環境是一種工具、服務、人和資源的松散集合體,是利用網絡力量的一種新方式”。Van Harmelen認為:個人學習環境是一種能幫助學習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學習的系統,包括學習者建立他們自己的學習目標、管理他們的學習(管理內容和過程)、在學習過程中與他人的交流。有的學者則認為個人學習環境[4]“能使學習者在學習中自我引導,支持個人和專業發展”,“像是各種應用和服務的‘混合體’”,等等。

根據以上觀點,我們將個人學習環境理解為:個人學習環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學習者實際情況選擇工具聚合分布式網絡資源和服務,在學習中自我導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學習并與其他學習者交流合作,實現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新方式。

2.2個人學習環境的特點

在個人學習環境中,正如Graham Attwell所說:“學習已經變成了一種像注重認知一樣注重社交、像注重抽象知識一樣注重具體行動的體驗。并且學習與判斷和探索緊緊糾纏在一起。”個人學習環境把對學習的管理從教育機構轉移到學習者自身上,使自我導向式學習和個人知識管理成為可能;強調合作與共享,注重知識的創造與產出[4]。

2.3學習目標管理對個人學習環境構建的影響

個人學習環境中學習者進行自我導向學習,自我導向以學習者的個人需求為基礎。而自我導向由于缺乏有效監督,難免會出現偏離預期學習結果甚至學習停滯等不良現象。為了明確學習方向,同時便于目標的操作實施,確保學習效率,在個人學習環境中對學習目標進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個人學習環境構建中有必要注重學習目標管理。

結合個人學習環境和學習目標管理的概念、特點,我們認為個人學習環境主要由以下功能組成:學習目標管理、知識管理、人際交流管理、評價管理。而實現這些功能需要的工具主要分為:學習目標管理工具、資源搜索與分布、協作和共享工具、人際聚合工具、內容聚合、分布式資源聚合工具,等等。

2.4個人學習環境中的學習目標管理

個人學習環境構建需要學習目標管理,那么對學習目標進行管理,必然涉及學習目標管理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所使用到的目標管理工具。

2.4.1個人學習環境學習目標管理過程

在個人學習環境中存在兩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自主學習就是學習主體主導自己的學習,它是在學習目標、過程及效果等諸方面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和自我轉化的主動建構過程(陳水清,2000)。協作學習則是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習者進行學習,學習者可以將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交流。

對于個人學習環境中的學習目標管理過程,我們可以借鑒目標管理的具體做法將其分為三個方面:

2.4.1.1目標的制定

需求是目標的起點,更是學習者行動的動力所在。它可分為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內部需求是學習者自身對知識、技術、態度的培養和發展方面的個人要求[5];外部需求是外部賦予學習者的對學習者的要求。

對于自主學習中的學習目標的制定,首先學習者需要對學習需求(可能是內部需求,也可能是外部需求)進行分析,然后根據自身情況(如,學習的時間要求等)合理分布學習階段、評估學習目標實施的難度等制定總的學習目標,最后將總學習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學習分目標以便于操作實施,與此同時擬定目標評價的標準便于日后學習效果的評估;而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則是通過學習群組內部共同交流分析、制定學目標與分目標及其評價準則。在此基礎上,學習者個體根據自身情況依據學習分目標制訂適合自己的更加詳細具體的小的學習目標及評價細則。

2.4.1.2目標的實施

在學習目標的實施方面,自主學習中的學習者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如,習慣、愛好、能力等)在個人學習環境中選擇合適的工具、網絡服務利用其提供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自主的計劃實施已設定的細化的具體目標。在目標實施過程中學習者可以以筆記、總結或產品等形式對知識加以鞏固、吸收,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和共享新的知識。在協作學習中,學習者不僅可以在個人目標的導引下實施自主學習,而且可以在群組中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及相互促進,更好地幫助學習者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2.4.1.3目標的評價

目標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分成過程評價和總結評價。其中,過程評價是指在具體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完成某一學習分目標后回顧其學習實施的過程,并將其與預定目標相比較,查找差距,以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再次補充學習,以更好地實現既定目標,或是要對原有目標加以修訂,從而達到更好地學習效果。而總結評價是在學習后以既定的學習目標評價標準,對其總的學習效果加以評定,從而給學習者提供參考信息,以決定是否有必要再繼續進行相關的加強學習。在評價方式上,在自主學習中學習者采取的一般是自我評價,而協作學了自我評價外還有群組內其他學習者給出的評價,以及共同對總目標學習結果的評價。

2.4.2個人學習環境學習目標管理工具

學習目標管理工具是能幫助學習者更好的實施目標管理過程以促進有效學習的工具,它可分為傳統管理工具和信息管理工具。考慮到個人學習環境中協作學習的目標管理,本文主要介紹在線目標管理工具――忙吧(省略)。

忙吧能向用戶免費提供在線的任務管理,項目管理,團隊協作工具,并且可以和Email,MSN/Gtalk等IM工具,以及瀏覽器(Firefox插件等)集成,幫助個人和團隊提高工作和溝通效率。它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能把每個大任務分解成能便于著手的小任務,督促自己及時完成。

(2)能用筆記整理思路,收集資料;撰寫學習體會、總結等學習成果為以后評價做鋪墊。

(3)項目分工協作,相互溝通;項目有任務分解,里程碑,自己的文檔庫,討論區。

(4)便于通過IM工具進行管理,獲得最近的提醒、獲得最近的任務/筆記、創建新的個人任務、創建新的個人筆記等,對RSS支持良好,通過RSS可以你關心tag的內容。

學習目標管理工具固然能提高學習者的目標管理效率,但要實現目標的高績效還需要學習者具有優良的意志品質。

3.結語

本文從目標管理的含義、特點出發,將其與學習者學習相結合,提出對學習目標管理的理解,并從學習目標管理的角度,結合個人學習環境的概念、特點分析學習目標管理對個人學習環境的影響,進而闡述個人學習環境中的學習目標管理過程及管理工具。

參考文獻:

[1]鄭穎.目標導向情境學習的教學設計應用研究――以中學數學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

[2]樊宇明.個人發展也需要目標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8):45.

[3]邵兵,炫立平.目標管理理論新視角――心理契約理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0):34.

第2篇

根據成人教育的特點,教師應該以培養成人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主。由于成人學生長時間沒有接觸學科知識,不免有陌生感,就需要教師一步一步給他們理清知識脈絡。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討論、問題、案例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引導成人學生,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

成人教育;教學方式;創新;效率

對于成人教育,學生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有中斷性,并且年齡較大,不能和正常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比較。所以,教師需要發現成人學生的優點,對他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進行整改。成人教育的對象是有工作經驗的人,他們具有豐富的工作經歷,但是各自的文化基礎卻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問題教學和案例教學,給學生以啟發和引導。

一、討論教學,突出實踐困境

成人學生的生活經歷比較豐富,想象力和理解力都比較強。教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可以將學科知識和現實情況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并結合個人理解能力和其余的學生一起分享學習情況。在教授農業種植知識的時候,就遇到了一些問題。如農業種植需要豐富品種、提高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對于一些改革措施成人學生不能接受,教師就讓他們通過討論然后疏通自己的心理。由于成人學生對農業新技術的適應能力比較差,很難去承受改進品種和提高質量的任務。所以,教師讓已經開展科學種田的成人學生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成人學生說:“我通過實行機械化和科技化,效益增加了很多。比如我種植的土豆,土豆的播種和收獲我都是使用機械,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一個人能管幾十畝,并且每畝的收益要比傳統的種田模式高好幾百元,所以說科學種田給我帶來了不小的收益。”之后,成人學生就開始積極討論,有的問具體的播種、收獲時的情景,有的問科技化種田帶來的效益。通過成人學生之間的討論,能改變一些人的思想,使他們不再使用傳統的既費力又低效的生產模式。考慮到成人學生上課時間比較短,為了能最大限度地解決每個人的問題,教師在上課時應多采用討論教學。而在討論的過程,也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問題教學,培養思考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上拋出問題,讓成人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使他們在潛意識中有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如在給成人學生講“棗樹秋季嫁接”的時候,教師給每個人都發了資料,讓他們通過閱讀去發現秋季芽接法、皮下接有什么優點?然后根據資料,總結出如何提高棗樹苗的成活率?成人學生對于秋季芽接法、皮下接都比較熟悉,所以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而對于如何提高棗樹苗的成活率,成人學生以前并沒有總結出具體的方法,但是通過閱讀資料,還是能發現一些措施,如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春秋栽植……最后教師陪著成人學生從確定最佳的栽植時間、起苗、包裝、保護到及時栽植等方面一起總結,這樣他們就能系統地了解提高成活率的措施。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著引導、輔助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提高了他們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說,問題式教學給成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發展的平臺,讓他們感受到了解決問題的。

三、案例教學,引導積極探索

成人學生比較能接受案例教學,并且實際的例子也具有真實性。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成人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結果,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更能形象地打動他們,引導他們積極探索。關于案例教學,教師舉出的是江陰聯業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案例。聯業公司有機農業板塊擁有芙蓉合作社基地水稻良田2500畝、黑龍江東寧基地8000畝等。該公司聯合東創科技以芙蓉合作社的2500畝稻田為基礎,將企業打造成集環境智能監控、農產品生產追溯、農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全流程智慧農業系統。園區實行科技生產,教師根據園區的圖片給成人學生講解了設施的構造、水稻田的分布、泵站的安裝、監控中心的智能化。杭州智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將園區分成五大功能:大面積有機水稻種植區、有機魚養殖區、溫室種植體驗區、露天體驗種植區、水果種植區。成人學生聽了后,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紛紛對這種模式表示贊許。在整個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并且不會有理解不了的情況。在整個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成人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知識的實踐性,產生了探求的欲望。通過案例教學,能夠讓成人學生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進而提升效益。

四、結束語

總之,開展成人教育,必須要結合成人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成人學生經過人生的歷練,有更強的目的性,自我意識比較完善,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成人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成利.成人教學法探微[J].成人教育,2004(10).

[2]翁德勝.探討適合成人特點的教學方法[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2001(04).

[3]宋孝忠.傳統成人儀式的教育意蘊[J].成人教育,2007(04).

第3篇

 

美國成人教育理論在成人教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成人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成人學習模式研究、成人教育教師角色研究及成人教育綜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新成就與新發展。

 

豐碩的理論成果奠定了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確定了成人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對成人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即成人教育學的學科特色在于成人性,學科價值在于實踐性。

 

一、社會歷史背景

 

20世紀前期和中期,美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美蘇冷戰、科技革新、工業化進程、移民大潮、民權運動及城市化運動等變革,美國社會處于大發展、大改革時期。

 

美國社會學家韋爾斯(H.G.Wells)說到:“人類的歷史,愈來愈成為教育與災難兩者之間的一場戰爭”。這種觀點反映一種社會發展需求,即教育成為新形勢下戰勝災難、適應變革的法寶。[1]歸納起來,推動成人教育實踐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經濟發展帶來教育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更多的成人從事日益復雜的經濟生產。經濟發展需要技術工人,技術革新推動傳統行業改變并增加新的職業,而工人素質的提高是決定生產效率的關鍵,因而需要大規模的教育及培訓。

 

從經濟和就業的角度看,主要有五類人需要參加再教育:第一類是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沒有工作技能的人;第二類是沒有完成學校學業,缺乏工作準備的人;第三類是已經完成正規學習,但工作技能不適應當下經濟發展需要的人;第四類是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技能培訓的人;第五類是現有技術技能不符合當前技術發展要求的人。[2]

 

農村傳統經濟也同期產生新要求。農村社區和農業貿易的發展促使農民要學習種植技能以提高農業產量。在19世紀的后25年,一些自發性組織先后成立,如農場會、農民俱樂部、美國農業聯合會等,均開展農民培訓活動,農業生產教育和農民技能培訓從此沿襲下來。

 

經濟發展刺激了教育的擴張,尤其是教育將成人納為教育對象,傳統教育向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輻射和覆蓋成為教育領域新的增長點。

 

(二)人口因素

 

人口增長和年齡結構對教育提出新要求。20世紀前期和中期是美國人口的第三次增長高峰期,同期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國。

 

1915年至1967年的短短52年時間,美國人口數量便從1億增長到2億。年齡結構方面,1820年,美國市民的中位年齡為16歲,20世紀50年代的統計數字為21歲,1980年為30.8歲。[3]成人學生漸漸成為學校的“新顧客”,各級各類學校增招成人學生以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求。

 

人口素質偏低也給教育帶來挑戰。二戰后,有1/5的美國市民是功能性文盲。20世紀60年代初,在全美不到兩億的人口當中,有2 300萬成年人不會讀和寫,5 600萬成年人沒有獲得高中畢業文憑。[4]

 

退伍軍人的教育問題成為教育領域新的關注點。二戰前,美國退伍軍人約500萬,二戰后,退伍軍人約1 200萬,如此全國退伍軍人總數猛增到1 700多萬。在男性成人中,43%的人是退伍軍人,退伍軍人的教育培訓成為當時美國社會的重要任務。

 

根據《士兵權利法》,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推出了一系列軍人援助措施,如放寬退伍軍人上大學的年齡限制,為生活困難者提供助學金共計50億美元。

 

(三)教育文化因素

 

1大學推廣運動

 

19世紀末開始的大學推廣思潮沖擊著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此期,人們提出大學沒有界限,大學的校園就是國家的國界線,大學教育要擴大知識覆蓋面,生活教育也是大學教育的內容。到20世紀初,人們轉向對大學角色的思考,認為大學應該為整個國家的公民服務,國家公民也應是大學的教育對象。大學推廣運動為成人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思想認識的基礎。

 

在大學推廣運動的影響下,1968年,美國各高校紛紛設立繼續教育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共建立1 102所,成人學員560萬人。1978年,美國成人約1億5千萬人,參加各種學習的3 032萬,其中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的1 100萬,參加職業教育的132萬,參加成人繼續教育的1 800萬。[5]這表明,美國的成人中,約有20%的人在接受各種類型的教育。

 

2成人教育實踐的發展

 

在社會各因素的推動下,各類成人教育活動蓬勃開展,如夜校、暑期學校、一貫制學校、寄宿制勞動學校、農業教育社團、衛生教育組織、宗教教育組織以及大量的自愿團體等。

 

成人教育逐漸根據不同的人群劃分出不同的教育類型,如職工教育、市民教育、婦女教育、老年教育等。

 

成人學習內容從原來的全科學知識教育逐漸分化出專門的,指向特定專業和特定學習任務的教育,如讀寫算基礎教育、同等學歷教育、知識更新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改行教育、閑暇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期間,形成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短期課程、家庭學習課程、小組討論學習和教學輔助資料學習等。

 

3成人教育專業組織及專業刊物的涌現

 

20世紀初至20世紀70年代,相繼成立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人教育專業團體有:美國大學繼續教育學會(NUCEA, 1915)、美國成人教育協會(AAAE, 1926)、社區服務與繼續教育全國理事會(NCCSCE, 1969)及成人教育組織聯盟(CAEO, 1973)等。成人教育專業組織的建立使得成人教育工作者有了屬于自己的專業組織。

 

同時,成人教育專業刊物的出版為成人教育專家學者傳布研究成果和觀點主張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具有影響力的期刊有《成人教育季刊》(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成人學習》(Adult Learning)、《國際終身教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成人教育研究》(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Adult)及《訓練與人力資源發展》(Training/HRD)等。二、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

 

二戰結束后,百業復興,學術領域也起步待發。此時的成人教育學界在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熱心人士的奔走努力下,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和巨大發展。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學家諾爾斯(M.S.Knowles)對這些高質量、高產量的研究成果評論到:“在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間,所獲得關于成人學習者特點和成人學習方法的知識比以前歷史上積累的還多。”[6]

 

(一)成人教育學科研究

 

1成人教育哲學研究

 

1926年,著名成人教育學家林德曼(E.C.Linderman)的《成人教育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一書奠定了成人教育哲學研究的基礎。

 

林德曼基于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研究成人教育的目的與意義,提出成人教育的目的具有雙重性:一是成人的個人發展,二是社會改良的重要手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還有:布萊森(L.Bryson)研究教育需求,提出學習者教育需求觀點,著有《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 1936)和《下一個美國》(The Next America, 1952);赫欽斯(R.M.Hutchins)提出“學習社會”(Learning Society)概念,認為教育目的不僅是為國家的發展,也為個人自我能力的最大限度發展,代表作有《學習社會》(The Learning Society, 1968);此外還有葛蘭霆(H.Grattan)的《知識的需要》(In Quest of Knowledge, 1955),鮑威爾(J.W.Powell)的《成人教育哲學》(A Philosophy for Adult Education, 1967)等。1926年至1948年,成人教育專業期刊《美國成人教育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dult Education)大量刊登了關于成人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發展還是為社會進步的大討論文章。

 

2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

 

此期的成人教育社會學主要研究成人教育與民主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弗萊雷(P.Freire)著有《教育:自由的實踐》(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1967)、《被壓迫者的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68)及《自由文化行動》(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 1970);海威特(D.Hewitt)與梅瑟(K.Mather),著有《成人教育:民主的動力》(Adult Education: A Dynamic for Democracy, 1937),主要闡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該書同時也是一本成人教育實踐經驗的匯編;克拉克(B.Clark)對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意義與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提出思考,著有《變革中的成人教育:制度不確定性研究》(Adult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Study of Institutional Insecurity, 1956);萊溫(K.Lewin)研究如何利用社會體系、社會制度來推動和促進成人學習,代表作有《社會沖突的解決》(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1948)。

 

3成人教育心理學研究

 

成人學習能力研究。桑代克(E.L.Thorndike)研究成人學習能力,廓清了人們對于成人是否有能力繼續學習的模糊認識,著有《成人學習》(Adult Learning, 1928)、《成人興趣》(Adult Interests, 1935);凱特爾(R.Cattell)研究成人學習能力與智力的關系;洛基(I.Lorge)對成人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作比較研究,提出學習能力比學習速度更為重要;哈威格斯特(R.Havighurst)和萊溫森(H.Levinson)對成人不同時期的學習能力作比較,提出人的不同生活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因而需要不同的學習能力。

 

成人學習動機研究。馬斯洛(A.H.Maslow)提出以需要層次為基礎的人類動機理論,認為成人的學習動機是為滿足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霍爾(C.O.Houle)利用訪談法研究成人學習動機,得出成人學習動機的三類導向:目標導向、活動導向和學習導向,代表作有《心靈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 1961);塔夫(A.Tough)研究成人學習動機與學習過程的關系,認為學習是一個滲透性行為,即成人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從同伴、專家、教師及學習資料中獲得幫助。

 

成人發展心理學研究。哈威格斯特提出不同生長階段的發展任務需要不同的學習內容,成人學習的目的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人的社會職責和社會角色,代表作有《發展性任務與教育》(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1952);諾克斯(A.B.Knox)研究年齡與生理發展、學習能力及人格傾向的關系,著有《成人發展與學習》(Adul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1977);約翰·斯通(J.Stone)和弗里拉(L.Rivera)采用調查研究法對成人學習內容需求進行研究,得出成人的學習任務與兒童的學習任務不同,成人重視知識的實用性和應用性,而非學術性和理論性;艾里克森(E.H. Erikson)提出“人生發展的八階段說”,代表作為《同一性與生命周期》(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1957);此外還有普勒斯(S.L.Pressey)和庫倫(R.Kuhlen)的《生活歷程的心理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 Span, 1957)等。

 

(二)成人教育專題研究

 

1成人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托曼(E.C.Tolman)對學習行為進行實驗研究,提出不同學習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學課程;薩徹曼(E.A.Suchman)對以探究為中心的課程進行研究;帕敦(M.Q.Patton)研究課程評價和教學評價,聚焦質性評價、創造性評價和實踐評價,著有《以實用為中心的評價》(UtilizationFocussed Evaluation,1978);此外還有泰勒(R.W.Tyler)的《課程與教學原則》(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1950)、克勞班徹(L.J.Cronbach)的《走向課程評價改革》(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 1980)、谷巴(E.G.Guba)的《有效評價》(Effective Evaluation, 1981)等。

 

關于成人教學方法的研究有,謝菲爾德(A.D.Sheffield)的《創造性討論》(Creative Discussion,1936 )、凡斯勒(T.Fansler)的《討論啟發創造力》(Creative Power Through Discussion, 1950)。其他學者還有舍得林(A.Shedlin)、托馬斯(R.Thomas)及克拉曲菲爾德(R.S.Ctutchfield)等,研究內容包括小組教學、討論教學、探究學習及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等。

 

2成人學習模式研究

 

羅杰斯(C.R.Rogers)在分析“自我”概念的基礎上,提出“自助式”學習模式和“交互小組”學習方法;勘特(N.Cantor)的《學習的動力》(Dynamics of Learning, 1946),討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以及學習者的自我實現;此外還有祖伍(E.Drew)的專著《自我實現:教育的新焦點》(SelfActualization: A New Focus for Education, 1966);貝特(N.Berte)的專著《學習合同的個性化教育》(Individualizing Education by Learning Contracts, 1975)等。

 

3成人教育教師角色研究

 

渥斯敦(G.Waston)研究教師怎樣促進成人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著有《關于學習,我們知道什么?》(What Do We Know About Learning? 1960);波斯特曼(N.Postman)和威葛特納(C.Weingartner)研究教師教學行為,教學角色意識與教學效果的關系;祖伍對以自我為出發點的自我實現學習進行研究,倡導教師的角色是學習者的促進者;塔夫提出成人學習不是知識傳輸的過程,學習者也不是教師意志強加的對象,著有《沒有教師的學習》(Learning Without Teacher, 1967)及《成人學習計劃》(The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1979)等。

 

(三)成人教育綜合研究

 

在進行這些零散的、獨立的分支研究的同時,不少學者開始從全面、綜合的角度審視整個成人教育與成人學習領域,試圖對成人教育進行全面、系統性的總結和展望。

 

諾爾斯是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集大成者,致力于論證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的研究,是西方第一位完整構建成人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學者。諾爾斯以成人學習者和兒童學習者的特征差異研究為基點,提出成人教育學學科建立的理論假設,并開拓性地研究了非正規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課程設計模式、自我導向學習及合同學習等理論,豐富的研究成果助推了成人教育學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代表作有:《非正規成人教育》(Informal Adult Education, 1950)、《美國成人教育運動史》(The Adult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2年版、1977年版)、《現代成人教育實踐》(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1970年版、1980年版)、《成人學習者》(The Adult Learner, 1973年版、1978年版、1984年版、1990年版、1998年版)、《自我導向學習:學習者與教師的指南》(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1975)、《行動中的成人教育學》(Andragogy in Action, 1984)、《學習合同的使用》(Using Learning Contracts, 1986)和《一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養成》(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1989)等。

 

此外,學者李威雷特(A.A.Liveright)、布魯諾(E.Brunner)、詹森(G.Jensen)、哈倫伯克(W.C.Halenbeck)、約翰·斯通(J.Stone)、基德(J.R.Kidd)、史密斯(R.M.Smith)以及盧因(K.Lewin)等,也從系統的角度開展成人教育研究,代表作有《成人教育總攬》(A Overview of Adult Education, 1959)、《成人教育的教與學》(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dults Education, 1964)、《成人教育:學術研究中的新概況》(Adult Education: Outlines of an Emerging Field of University Study, 1964)、《志愿學習者》(The Voluntary Learners, 1965)、《成人教育手冊》(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1970)及《成人是怎樣學習的》(How Adults Learn, 1973)等。

 

三、結束語 從歷史上看,20世紀前期和中期的美國成人教育處于成人教育的制度化時期,并向成人教育的體系化時期邁進,理論研究形成多種流派、多種學說,研究內容覆蓋成人教育各類現象,并同時伴隨一定程度上的整合。成人教育實踐不斷推進,成人教育內容不斷擴展,各種理論相互補充、更新,在論爭的過程中,成人教育理論體系逐漸形成,并臻于成熟、完善。

 

(一)該時期理論發展的貢獻

 

奠定了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成人教育的實踐發展與人類文明發展同步,但與此相悖的是,直至20世紀中期,成人教育的理論研究才真正興起。這一時期,科技革新、文明發展和社會變遷帶來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勃興。以往的認為人在前半生學習,后半生工作,教育只限于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校教育的觀點已不能滿足全體人民對學習的需求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眾學者的理論傳播和實踐宣傳下,成人教育學以一門新學問身份走進人們的視野。成人教育學的產生,反映出以兒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學需要加以拓展的事實,這是教育實踐發展的產物,也是教育學縱向分化的產物。[7]實踐的累積、研究的拓展和知識的儲備,使得成人教育學的學科特色越發鮮明,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并逐步朝獨特的專業化領域邁進。

 

確立了成人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關于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包括成人教育的概念、性質、功能、目標等問題;關于成人學習者與成人教育教師的研究,包括成人學習者的社會屬性、身心特征、群體結構、學習需求等問題,成人教育教師的教師角色、教師素質等問題;關于成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包括成人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選擇、成人學習組織形式、成人教學方法等問題;關于成人教育科學管理研究,包括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問題。

 

(二)該時期理論研究的啟示

 

這一時期美國成人教育實踐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成果,為世界范圍內構建系統的、完整的成人教育學理論體系建立了堅實基礎,是成人教育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參考,對現今成人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

 

成人教育學的學科特色在于成人性。任何一種存在之所以有價值是在于它的獨特性。[8]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成人教育的問題與趨勢》一書中指出,有關成人學習特點的問題是成人教育理論本質性的核心問題。[9]成人教育學學科獨特性的展現必須彰顯其研究對象,即要為成人學習者服務,以成人學習為基點,以成人發展為旨歸。

 

成人教育學的學科價值在于實踐性。成人教育學總結成人教育實踐現象,反映成人教育實踐規律,解釋成人教育實踐問題,是對成人教育實踐的全面系統和深刻的關照。[10]成人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尤其要突出實踐性、應用性原則。例如,要讓成人學習理論研究成果成為成人學習者日常生活中的口袋理論,是成人學習者的學習伴侶。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意義就在于為成人學習實踐服務的契合性和實用性。

第4篇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導學案課中設計;學習支架

一、前言: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

自從我區開展“堅持學為中心,尊重學科特質”的區域推進自主式學習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以來,語文課堂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以導學案的使用和小組合作學習為最。經過一學期的課堂實踐和兄弟學校的課堂觀摩,教師們都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呈現許多讓人欣喜的現象,如學生參與度很高,樂于討論發言,學生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展現;教師滿堂問滿堂講的現象明顯減少。但是這樣的課堂總讓人有些無奈:使用了導學案后,教學往往很少有,板塊之間過渡略顯生硬,課堂討論只是部分學生侃侃而談,按部就班的學習內容讓師生雙方都興趣闌珊,尤其是合作小組中弱勢群體的助力提升流于表面。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上使用導學案,提升課堂實效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課程基本理念之三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同組異質、同質結對、競爭合作”展示,更應該是學習內容上的分組、分量、分質的展現。作為學習內容呈現的課堂導學案,就應該根據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同組異質、同質結對、競爭合作”的特點進行合理有度的導學案設計。一份完整的導學案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里使用導學案的課中部分,教師的設計需體現支架意識。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業的術語,又譯作“腳手架”,是建筑樓房時施予的暫時性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1966)等人對“支架”的定義是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的能力增長時撤去幫助。在導學案課中設計時強化支架意識,其實就是通過一個個學習支架,即一個對學生解決問題和意義建構起輔助作用的概念框架的設計,一步一步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的、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學習支架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范例、問題、建議、指南/向導、表格、圖表等。

二、實踐:強化支架意識,匹配學習類型

筆者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研究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有個人學習、同伴互學、組內合作、組間交流四種不同的學習類型,如果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中使用導學案,就必須根據小組合作學習的不同學習類型選擇適合的學習支架,促使不同的學習類型都能得以有效地開展和提升,從而最大效度地發揮小組合作的學習潛能。

(一)設計方法性學習支架,用學法指導推進個人學習

方法性學習支架指的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多以范例的形式出現,幫助學生明晰具體的學習步驟,理清思考問題的方向。小組合作學習的起點應是組內的個人學習。維果茨基認為至少可以確定學生有兩個發展水平,第一個是現有發展水平,是由已經完成的發展程序的結果形成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獨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師提出的智力任務。而導學案的課前預學問題往往就基于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而設計,同時還要預測學生可能會達到的學習水平,也就是維果茨基認為的學生第二發展水平即潛在發展水平。因此,導學案的課中導學問題設計首先就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之上,通過方法性學習支架的設計,推進學生第二發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設計此類方法性學習支架時:

1.體現典范性。通過范例呈現的方法性學習支架,是為了幫助學生在獨立面對較難學習內容時能借助范例的指引,嘗試問題的解決,從中提升學習水平。比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根據學生對張岱筆下雪景的奇特之處較難感受的情況,教師可以在導學案里提供幾種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具有典范性的賞析雪景的例句供學生參考,然后請學生自選一種自己喜歡的角度寫下對張岱筆下雪景之奇的賞析文字。這些例句的選擇要兼顧賞析寫景句子常見的角度的同時,還要盡可能的體現課文寫景的個性色彩,比如張岱寫西湖雪景時的量詞使用,觀察視角的選擇就別具匠心。

2.體現過程性。過程性指的是設計此類方法性學習支架時,應能呈現學生思考、解決學習內容的全過程,方便教師用最短的時間找到學生學習的難點,調整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成效。比如在八上《詩四首》的課中導學部分,我們提供的方法性學習支架是“讀詩指南”:第一步,用橫線劃出景物和事件;第二步,用圈圈出景物的修飾語;第三步,用著重號點出流露出作者情感傾向的字;第四步,用簡潔的文字表達作者的情感。請同學根據上面的讀詩指南,完成對《歸園田居》的解讀。教師通過課堂巡視,很快就能找到學生讀詩時常見的、有代表性的問題,對癥下藥。

3.體現選擇性。選擇性是指設計此類方法性學習支架時,應該遵從適度原則,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提供不同難度層次的學習支架,保證每一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能力提升。由于小組合作學習是根據“同組異質、同質結對、競爭合作”的原則分組,如果是6人小組,可以設定ABC難度不一的例句,方便組員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

(二)設計反饋性學習支架,以修正補充延進同伴互學

反饋性學習支架其實是一種對個人學習情況的及時評估并予以及時反饋的方法。控制論之父維納曾說過:“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經達到。” 作為教學過程控制者的教師,就必須通過教學反饋來把知識信息的系統輸出轉變為系統的輸入,促使教學恰到好處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使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夠在教師設置的情境中被激發出來,按照目標要求順利地形成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呈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相互作用的辯證發展的教育學的最佳狀態。然而,我們必須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其實是有很大困難的。因此,在同伴互學的階段設計反饋性學習支架,一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二能發揮學生之間學習能力差異優的勢互補,三能幫助教師合理調度下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開展。所以,反饋性學習支架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評價方式,是上一階段個人學習的全過程的點評、修正或補充,是方法性學習支架使用效度的及時反饋。因此,教師設計此類反饋性學習支架時:

1.突顯準確性。準確性是指設計此類反饋性學習支架時要能直觀展現個人學習時的模糊處、困難點,直接展現同伴互學階段思考問題中的熱點、盲點,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比如在八上《詩四首》的課中導學部分,我們在個人學習時提供的方法性學習支架是“讀詩指南”,與之匹配的同伴互學,我們設計的反饋性學習支架就是互評打分,用“好評”“待評”來評價同伴在“讀詩指南”四個階段的表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打分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互評打分結果通過實物投影,請打分者說明具體的打分理由。教師可以選擇當事人或激勵更多的打分者加入“讀詩指南”的討論。這樣一來,教師可以借助發言人的“待評”意見及時捕捉到學生讀詩的難點,從而根據課堂的生成情況靈活調度課前充分的備課準備來解決學生讀詩的困惑。

2.突顯激勵性。激勵性是指設計此類反饋性學習支架時能借助同伴互學及時肯定學生個人學習的亮點,即正確的思考路徑和恰當的分析表達,從中獲得繼續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并激發獲得進一步成功的新動機。比如在八上《蘆花蕩》的課中導學部分,我們在個人學習時提供的方法性學習支架是“范例”,提供1句環境描寫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請同學們依照范例分析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與之匹配的同伴互學,我們設計的反饋性學習支架就是符號點評。能給出2句及以上分析的畫個笑臉,能明確點出環境描寫作用的詞語或句子請用紅筆劃浪線,環境描寫分析正確的用紅筆劃線并打鉤,能在分析中使用“渲染……的氣氛”、“烘托……的人物性格”“交代……的時代背景”“推動……的情節發展”等類似總結性詞語請紅筆圈出并打。這樣的符號點評不僅能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個人學習經驗的肯定,同時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路徑。

3.突顯預測性。預測性是指可以借助此類反饋性學習支架激發同伴互學的最大潛能,幫助教師進一步明確哪些是學生們自身無法解決的學習內容,進而為教師完善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指明了方向。比如在七年級上《羚羊木雕》的課中導學部分,我們在個人學習時提供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要求學生通過比較閱讀,能指出哪些是成功的改動,并說明理由。與之相應,同伴互學時設計的反饋性學習支架是列圖表,即同伴互學的2人,互相學習交流個人學習階段的學習成果,篩選整合相關材料,合作繪制一張圖表,能同時涵蓋兩人對原文改動處的意見。由于學生個人的知識積累和閱讀經驗的差異,對同一處改動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學生之間會互相討論或說服,爭論無果就會在圖表中加以體現。而圖表說明暗含了一種分類歸納的思維方法,教師可以借此預測學生對學習小說這種文體可能達到的能力層面。

(三)設計延展性學習支架,用學習鏈接促進組內合作

延展性學習支架用來幫助學生獲取信息,引導他們關注重要信息,幫助學生組織和記錄認識到的信息,具體來說是輔助整理信息、篩選有用信息、記錄重要信息和組織信息。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知識“組合化”的過程中提供支持,促進學生更好地把顯性知識進行傳遞,從而獲得新的認識和發現。因此在組內合作階段設計延展性學習支架,就是為了能更好的促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多樣化的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以便在小組討論交流階段能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力量經過篩選整合形成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學習成果。延展性學習支架可以學習鏈接,提供各種課內外的與課文或作者相關的閱讀材料,或者相關視頻、音頻材料的形式出現。教師在設計此類學習支架時:

1.關注指向性。指向性是指教師在設計此類學習支架時應聚焦于一個明晰的閱讀點,可以通過閱讀貼士,引導學生對學習鏈接所提供的閱讀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整合,促使課內學習內容的深化。如果教師經常喜歡使用學習鏈接型的學習支架,就要有意識地根據文體特征,梳理出一些常見的閱讀方法以不同的表達形式加以強化。比如在八上《湖心亭看雪》的課中導學部分,我們提供的學習鏈接是2首寫雪的詩,柳宗元的《江雪》和的《沁園春?雪》,同時還提供了這兩位詩人的寫作背景,給出的閱讀貼士是“作品與個人經歷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系,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復雜際遇往往在作品中有所流露,請特別關注這些文字流露”。在組內合作學習階段,學生就可以根據這些“文字流露”來討論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一路留下的豐富而又細膩的“癡景癡情”了。

2.關注探究性。探究性是指教師在設計此類學習支架時要充分考慮組內合作的形式,提供的學習內容應具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特點,借助組內成員間的討論交流、篩選合并對學習內容形成較全面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八下《明月幾時有》的課中導學部分,在組內合作時我們提供的學習鏈接是兩段音頻材料,分別來自王菲與龔琳娜的演唱。請結合《明月幾時有》詞中的情感流露及相關寫作背景,點評王菲版和龔琳娜版演唱風格上的差異。組員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發表自己的觀點,由組長總結本組觀點后進行組間交流。由于王菲與龔琳娜的演唱風格迥異但各有所長,只有在學生真正理解了詞中所傳達出來的意境才能對兩個版本的演唱給出恰當的點評,而這些點評意見恰恰是我們希望學生能感受到的詩詞的魅力。

(四)設計生成性學習支架,以導學留白伸進組間交流

生成性學習支架是一種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為學生自主完成新知識建構的活動形式。《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課程基本理念之四,就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筆者以為“開放而有活力”表現在教師的備課過程中,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要為生成性的課堂預留充分的空間;在課堂實施中,要根據課堂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狀態及時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作為教師備課產物之一的導學案,設計生成性學習支架目的就是在組間交流匯報的階段,特意設計一個留白的區域,以期待通過組間交流的學習方式填充完善,從而促使課堂生成的學習內容能落到實處。設計此類生成性學習支架時,教師要注意:

1.具有隱秘性。隱秘性是指設計此類生成性學習支架時呈現的方式要具有隱藏性和神秘感。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中一旦進入組間交流的環節,往往已經預示著學習進程進入階段,經過了個人學習和組內合作,學生對學習內容已經相對深入和全面,亟需對學習內容再進行一個自我的歸納、提升和總結。而這樣的歸納、提升和總結就將隱秘地呈現在生成性學習支架里。比如在病句修改、標點運用的課中導學部分,進入組間交流階段,我們可以設計“比一比,試一試”的留白區域,但不出現具體的題目;又比如在句段作用的專項復習課的課中導學部分,我們嘗試通過組間交流來歸納句段常見的作用,于是就設計了一張圖表,但不出現具體的填空內容。這樣的留白設計,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實施的具體情況,適時、適度、適量選用。

2.具有趣味性。由于導學案會將學習內容提前告知,課堂上經常使用導學案容易削弱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學習興趣。因此,設計一些形式新穎、表達活潑、充滿趣味的生成性學習支架就是為了彌補導學案在這方面的不足。比如八下《記承天寺夜游》課中導學部分,我們在留白區域設計了2個一模一樣函數坐標,但不給出任何文字說明作為學習支架。在個人學習階段使用第一個函數坐標,教師可以這樣設問“以第一人稱‘我’敘說故事,畫心情曲線圖,說理由。橫坐標表示事情發展,縱坐標表示心情變化。”在組間交流階段使用第二個函數坐標,請同學們仔細傾聽各組代表發言,完成一個你理解下的蘇軾承天寺夜游的心情曲線圖說明。由于學生閱讀經驗的差異,會對“解衣欲睡”、“欣然起行”、“無與為樂”、“尋張懷民”、“蓋”、“閑人”等具體行為或事件的情感理解上會形成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所以經過組間匯報的觀點碰撞,每個學生會順化、同化甚至異化自己的閱讀經驗,第二個函數坐標的設計就是為學生反思歸納自己的閱讀經驗而服務的。

三、反思:延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

經過一年多的課堂實踐,筆者發現在學習基礎相對較弱的班級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并且使用導學案,若能在課中設計上強化支架意識,學生的學習成效會顯著提升。因為對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要提升他們的學業水平,最需要的就是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精細化的輔導,而導學案課中設計所要呈現的學習支架,其實就是對一個學習目標的分解,通過一個個適當的、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幫助。而小組合作學習則為學習較弱者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由于“同質結對、競爭合作”的屬性存在,小組所形成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會促使每一個組員都盡力而為。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發揮得最為顯著。

然而在學習基礎相對較好的班級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并且使用導學案,學習成效并沒有比預計的顯著。這一直讓筆者思考,如何在學習基礎相對較好的班級里延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呢?筆者和同事進行多次課堂實踐發現,如果我們能優化生成性學習支架,提升組間交流的質量,也許能觸發小組合作學習的更多效能。生成性學習支架作為一種助力學生自主完成新知識建構的活動形式,一方面要加速推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建構,一方面要應對更多新知識的產生。前者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自我梳理歸納總結的過程,本文已有表述,這是一種通過生成性學習支架強化教師預設的教學,對學習基礎相對較好的班級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組間交流可能只是某個學習較好者課堂學習成果的展示,多數學生都已經具有這個水平,可觸發可討論的內容不多,于是課堂往往沒有明顯的。而后者意味著學生要借助學習支架應對隨機出現的各種新知識,這是能持續激發學習基礎相對較好學生的興趣和斗志的。要想組間交流能產生更多的非預設下的學習成果,就必須及時跟進組間交流,根據組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隨機提供學習支架。這也就意味著教師要預留更多的生成性學習支架來應對組間討論時可能出現的新問題。這正是設計生成性學習支架的難度所在,這也是進一步進行課堂實踐與研究的方向,筆者將和有志之士一起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第5篇

一、思想情況

工作中,一直秉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愛崗敬業,嚴于律己,以最大的熱情投身于英語教學中,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們能對英語的學習有一個新的認識,同時也能獲得相應的英語能力。

二、承擔教學情況

本學期主要承擔了大學英語高級1、2、3、4、5、6、7、8、9、10班以及中級9、10班共計12個班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周課時24節,超額完成了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

三、教學創新情況

本學期教學中重點融合了‘思維導圖’的思維理念,培養和鍛煉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對所學知識如英語單詞分模塊記憶、文章邏輯梳理等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再有自己的創新,整個過程突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增強他們的思辨能力。

四、組織活動情況

本學期在學院領導與團隊教師的大力支持下,組織開展了“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第一屆‘知行杯’大學英語應用能力大賽”,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充分體現了團結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

五、科研情況

已:

1.On Satir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2.A Full Spiritual Journey- Reinterpretation of King Lear’s Whole Life

已寫好待:

3. Analysis on “Celtic Revival”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Roots Of Western Culture

4. Analysis on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with the Speech Act Theory 5. On Prosperity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 Middle Ages

6.淺析情感因素在英語詞匯中的體現

7.The Humanitari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正在撰寫的論文:

8.  The Role of British Trade Unions in the Post-war British Political Reconstructions and Its Polit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

六、個人學習情況

第6篇

關鍵詞:自考生;能力;調查;浙江省

收稿日期:2007―04―16

項目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自學考試分會科研課題,(課題編號:40)。

作者簡介:應躍興(1963―),男,浙江永康人,浙江師范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既是我國的一項重要考試制度,又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從單一的學歷考試發展成為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多功能的教育形式,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社會化開放教育,以其“開放靈活、投資少、效益高”的特點和嚴格的考試制度,為適應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完善我國的終身教育體系,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普通高等教育、函授教育的大發展,遠程教育、網絡教育、民辦教育的迅速崛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生源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就業難度加大等都是目前自學考試所必須解決的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自考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調查,從各個層面分析如何提高自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等綜合素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為改革自學考試的形式、內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調整專業設置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的設計分六部分,包括自考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創業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各種社會關系處理能力以及專業技能以外的特長、愛好。調查時間為2005年10月,調查對象為浙江省英語、漢語言文學、教育學、學前教育、法律、音樂、體育、美術等部分專業的本、專科業余自考生及全日制自考助學生。自考生分布在浙江省各地,包括已經就業和未就業的兩部分,共發放問卷2648份,回收2440份,回收率92.15%,其中全日制自考助學生1100名,業余自考生1340名。利用計算機進行百分比數學統計,并結合文獻調研及網絡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進行分析研究。

三、結果與分析

1.理解記憶和有計劃的學習――提高自考生個人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

自學考試是由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由于它是“寬進嚴出”的教育形式,具有嚴格的考試制度,因此,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對自學考試的合格率起決定性的作用。學習能力是指人們順利完成學習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學習過程中各種具體能力的綜合概述,如觀察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等,簡單地說,就是聽、說、讀、寫、算與交流的能力。

自考生個人學習能力不容樂觀,特別是全日制自考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的只占49.7%,在學習遇到難題時能通過讀課文,查資料等方法進行學習,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解決問題的只有64.9%,能充分利用時間進行學習的只有9.2%,有40.8%的學生平時很少看書,以考前突擊的方式應付考試。相對于全日制自考助學生,業余自考生情況要好得多,絕大部分學生有學習計劃(76.7%),在學習遇到難題時能讀課文,查資料,在理解的基礎上解決問題(86.1%),能充分利用時間進行學習的占45.3%。學習時間的安排及閱讀理解能力是影響自學考試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培養自考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要明確學習動機和目的,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其次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學習計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善于收集整理學習資料并進行歸納總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扎實的專業技能――自考生創業能力的重要條件

創業是在知識創新合理運用的前提下,對所從事的行業和服務項目進行體系改革和價值增值,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的行為。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創業至關重要。

絕大部分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打算畢業后憑自己的能力進行創業,即使第一次創業失敗,他們也會總結經驗,把握時機,積累經驗,籌足資金重新創業,只有及少數學生是依靠父母的關系,安排一份工作。從擇業方向看,大部分學生選擇資金少,風險小,社會需求量大的行業,而選擇的地方是家鄉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很少有人愿意去相對落后而教育資源卻較為匱乏的西部地區,反映出自考生在就業選擇上存在一個較大的誤區,很少學生選擇就業情況較為理想的軟件、網絡等高科技行業和教育需求量較大的西部地區,缺乏冒險精神和吃苦耐勞的思想品德。自考生要正確的認識和把握自己,客觀、冷靜地看待世界,保持正常的心態,既要對新事物的敏感,又不盲目的追逐潮流,具備企業家的戰略眼光和創業素質,對自己的理想目標做出合理的選擇。

3.合理的自我評價,恰當的目標――自考生自我認知能力的核心

自我認知能力是指一個人對自身狀況的感受能力,包括對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追求和夢想的認識,對自己角色的合理定位,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原因等。

報考四門課程一次性通過率較低,計劃在2~3年內獲得自考畢業證書的學生只有一半左右(業余自考生40.5%、全日制自考生68.8%)。提高考試通過率的關鍵在于合理安排一次報考的課程門數,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手段,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把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對教材內容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4.社會活動能力和社會關系處理能力――影響自考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習慣、態度、合作和創新精神,處理同事關系、上下屬關系、朋友關系、家庭關系等的能力對其學習、考試和就業等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個事業成功者一定具備良好的職業品質,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社會關系處理能力。

大部分自考生都能積極參加單位或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樂于與人交流和溝通,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較強的集體主義思想和團隊精神,能熱心的幫助同事和朋友改正錯誤,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寬容對待別人,充分吸取家長的合理建議來勉勵自己,恰當的處理和領導之間的意見分歧,反映出大部分自考生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社會關系處理能力。

5.適者生存――社會適應能力的體現

社會適應是指在社會認知和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觀念、態度、習慣、行為等,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和要求。良好的適者生存的本領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自考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主要考察自考生對陌生環境、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的適應程度。

大多數自考生都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對待失敗與挫折,尊重、接納他人,具有較強的心理調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順利完成從大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化,提高就業競爭力。相對而言在對環境和作息時間方面變化的適應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加強。

6.特長與愛好――自考生成功就業的助推器

除了專業技能外,自考生所具備的特長、愛好對畢業后的就業選擇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許你選擇的單位或企業正好急需你所具備的某方面特長的人才,比如要組織一個籃球隊、乒乓球隊,或者要策劃一臺文藝晚會等,更重要的是,特長、愛好能夠從多個側面反映個人的綜合能力。

表6自學考試學生專業技能以外的特長及愛好情況調查表

自考生除了會唱歌所占比例較高外(54.2%/55.6%),其他方面所占比例均較低,特別是繪畫、書法、舞蹈、樂器演奏、各種球類等技能項目,這將對自考生的就業產生較大的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全日制自考助學生缺乏從思想上對自學考試的高度重視,沒有嚴格的學習計劃和考試計劃,不能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學習,同時缺乏對教材的理解記憶,往往是死記硬背,被動接受,相對于全日制自考助學生,業余自考生情況要好得多。

(2)多數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打算畢業后憑自己的能力進行創業,但在就業選擇上存在一個較大的誤區,很少學生選擇就業情況較為理想的軟件、網絡等高科技行業和教育需求量較大的西部地區。

(3)從特長、愛好方面看,具有繪畫、書法、舞蹈、樂器演奏、各種球類等特長的學生比例較低,不利于就業競爭。

(4)自考生在創業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社會關系處理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優勢,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團隊精神,開拓進取、永不言敗,樂于與人交流和溝通,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能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把自己盡快的融入到新的社會環境當中。

2.建議

(1)對自學考試,自考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科學的制定學習計劃和考試計劃,合理銜接自學、助學和考試三個環節,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改變被動接受學習的習慣,努力使自己從“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

(2)自學考試主考院校在課程設置、考核形式等方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克服理論知識偏難、偏多的傾向,增強實踐性和應用性;建立網上助學系統,使學生和教師能充分交流,有助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助學單位在助學的同時,增加一些就業技能的培訓,提高自考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

(3)從改革考試內容入手,使之更注重實踐性和綜合性,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教學優勢,強化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訓練,增設一些專業技能培訓項目,加強實踐性課程的輔導,編制實踐環節考核的配套教材、輔導材料和多媒體課件等,提高自考生的實踐能力。

(4)目前,自學考試的學習媒體匱乏,助學形式單一,覆蓋面不夠,就業協議書的簽署、報到證的辦理等各地的職能部門職責不清,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甚至不允許自考畢業生參加就業考試。為此,要加強自考學習媒體的研制和開發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助學方式,進一步明確自考畢業生的就業政策,提高自考畢業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鄧紅霞.淺談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1).

〔2〕李齊鳴,劉詩宇,程越.論研究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5,(2).

〔3〕馬敬峰.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可持續發展〔J〕.寧波大學學報,2004,(1).

〔4〕鄒炎炎.全日制自學考試助學單位職業指導工作初探〔J〕.大眾科技,2005,(8).

第7篇

【關鍵詞】班級愿景 激發 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211-02

受當今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思潮的影響,目前一部分大學生中存在學風不正、學紀松懈、成績下降等現象,為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教育帶來諸多挑戰。究其原因,雖存在不善于學習、學習方法不當、知識基礎較差等方面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因為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上,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部動因[1],而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激勵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并使學習活動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2]。學習動機作為一種社會性動機,是社會和教育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主觀反映,社會和教育的要求是發展變化的,這就決定了學習動機不僅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還受個體對環境認知及差異左右的。因此,影響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應用多種途徑對大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培養和激發顯得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共同愿景”( Shared Vision: 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 是美國組織管理學專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創建學習型組織的一種方法,即“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是在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3]。目前針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問題,從建立共同愿景的角度進行分析還不多見,因此本文現就如何采用建立班級愿景作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措施進行初步的探討,以期對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實踐有所裨益。

一、班級愿景的概念

愿景是人腦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而共同愿景就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當人們真正共有愿景時,這個共同的愿望會緊緊將他們結合在一起,它創造出眾人是融為一體的感覺,并遍布到組織全面的活動,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匯起來。共同愿景描述的是一個現實可信的組織圖景(愿景),體現著組織成員的共同內心追求,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本文所指的班級愿景的定義為:高校某一班集體的共同愿景。班級愿景是班級全體成員共同的目標愿望、企盼和景象。它是班級的努力方向、發展目標,是與學生個體的價值觀、使命感、奮斗目標相互交融的結果。因此,班級愿景同樣可以在學生心中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它對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動機具有著獨特的作用。

二、班級愿景的作用

由于班級愿景建立在每個班級成員個人愿景的基礎之上的,是經對個人愿景的充分討論和醞釀后建立的,因此它是班級每一個體認同并發自內心愿意為之而奮斗的意向或景象。建立班級愿景對培養學習動機的作用如下:

(一)班級愿景具有強大的導向功能

班級愿景是學生個人愿景的總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體現了學生自己的努力意愿及方向,是整合了個人愿景的核心部分而形成的集體共同的目標和景象。這種目標和景象對人的行為具有定向、激發和維持作用,因此班級愿景具有強大的導向功能,這種集體的愿景可內化到每個成員的心理和行為中。班級愿景的實現展望是:既能實現自己的核心個人愿景, 同時也共同實現了班級愿景, 并且成就了班級其他成員的個人愿景,這樣的美好遠景使班級成員個體激發出巨大的自覺學習積極性[4]。通過實現班級愿景,使學習成為班集體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要。

(二)團體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習動機

團體目標學習是共同愿景實現的主要方式之一。團隊學習主要指團隊內部的協調、內部的討論和內部的研究,以達到班級內部的知識擴散和共同愿景的建立,它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共同愿景的實現特別強調團隊激勵、特定環境(氛圍)的營造,即強調團體學習。團體學習比個人學習更能強化學習動機和激發學習興趣,主要體現在如下的方面:

1.團體學習可以產生遠大于個人學習的效果,發掘個體的學習潛力

卜榮華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小群體取向,即容易受到所屬群體成員態度、行為方式的影響,顯示大學生學習動機受學習環境的影響較大[5]。團體學習通過以反思和探詢為基礎的深度會談和日常學習討論,啟迪個體心智,可以發現遠比個人更深入的見解,從而發掘出個體的學習潛力;團體學習通過互幫互學,互相激勵,促進向更高目標前進,形成強大的團隊合力和學習共同體,從而產生遠大于個人學習的效果。

2.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動機培養與激發

愿景班級著力于“努力形成一種彌漫于群體與組織的學習氣氛,憑借學習,個體價值得到實現,組織績效得以大幅度提高。”愿景班級的共同愿景的實現需要共同學習、情感溝通,需要彼此間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和諧氣氛,學會分享學習心得和共享資源,從而達到自我改變、共同成長的目的。這種共同經歷,共同成長的氛圍對人有熏陶和約束作用,當班級成員置身于這種濃郁的學習氛圍之中, 就會受到感染, 不知不覺地對學習產生興趣, 從而激發起積極的學習動機。

3.班級愿景有助于外部動機內化為內部動機

學習動機的主要構成成分有外來動機(學習活動是為了外部報酬、獎勵或榮譽)、內在動機(學習活動是為了學會所學的內容本身)、認識興趣(求知欲)及成就動機。外來學習動機通過激發內部動機來發揮作用,因此,學習動機的培養關鍵在于內部動機的形成[6]。

班級愿景有助于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整合。共同愿景既然是整個班級共同認可的目標,則集體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對每一成員的學習動機都有導向和約束作用,就是全體學生都必須積極向上的努力方向,并要求引導學生為實現這一目標同心協力。在共同愿景的實現過程中,班級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行之有效的導向主導自己的行為,并對影響團體行動的個人行動結果負責,這一過程促使大學生個人將社會取向價值同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結合起來,從而真正將外部學習動機內化為自我的需要,這種轉化有助于減輕目前大學生在學習問題上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學習壓力,增強學習的信心,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班級愿景的建立策略

(一)盡早建立班級愿景

大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年,普遍存在松一口氣的思想,而且他們對專業學習、成長成材和就業發展缺乏清醒的認識,多多少少存在著盲目和迷惘的想法。這都會影響大學學業的完成,甚至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盡早實施班級愿景。

建立班級愿景可以在大學生一入校就積極介入,引導學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找到自己的努力意愿及方向,使自己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在充分重視學生個人意愿總結的基礎上,從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目標出發,根據學生的個人愿景合理地進行整合規劃,并提請班級談論,最后形成班級成員認同并發自內心愿意為之而奮斗的班級共同愿景。當找準班級成員共享的成長發展目標, 就會激發起班級所有成員溝通協作、團隊學習的思想和行動, 同時也會極大地激發出班級成員的團隊競爭意識、身份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二)建立班級愿景同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

目前大學生的學習功利化、實用性傾向比較明顯,就業成了大學生學習動機中最關切的問題[7]。因此,建立班級愿景就需注意結合學生的職業規劃來設計共同愿景,將愿景與個人職業規劃兩者結合起來,在宏觀愿景指導下,制定階段性實施計劃,從而使個人愿景更有意義和方向感,而且使愿景更有目標性和可行性。

班級愿景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有助于大學生盡早澄清自己的職業興趣與專業前景,有助于他們合理認同學習的要求、增強學習的自主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動態管理

鑒于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學習任務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教師要使學生清晰地看到共同目標,保持強大的學習動力,對班級愿景進行“動態性”管理。

在班級愿景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把具體愿景分解成不同階段的子目標,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將其分解為階段愿景、年度愿景,結合班級的核心價值理念,形成較完備的班級愿景體系;同時予以量化指標來保證,達到共同愿景的逐步實現。因此,對班級愿景實行動態管理有助于促進班級個體成員不斷找到新的學習點和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熱情和學習源動力。

參考文獻:

[1]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辭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 .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03.

[4]杜潔.論共同愿景在高校班級組織建設中的創新應用[J].中國青年研究,2007, (5).

[5]卜榮華.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8,(12).

[6]莫閑,袁媛.大學生學習動機整合狀況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1(8).

[7]馬苓,張苗,張俊玲.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與提升對策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0(2) .

第8篇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節,一切生命都在萌芽階段。是時候要寫312植樹節個人學習心得通用范文了,不用擔心,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于312植樹節個人學習心得通用范文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312植樹節個人學習心得通用范文一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為給學校發展作貢獻,給我們的家園增添一點綠色,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麗,__大學的3.12植樹節社會實踐活動在3月10日上午9點于大學校園里拉開了帷幕。陽春三月,萬物復蘇,大地呈現一片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的景象,萬物都向人們露出春天的微笑。在這里———我們可愛的同學們,一個學子們學習修養的佳境,鳥語花香的好地方。

“飲水思源,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帶著這份感恩與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要為新的一年栽下新的希望,播撒愛的種子,讓思源的愛的信念傳播的更遠,讓更多的人民感受到愛的溫暖。

植樹造林為人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許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在吃的方面,有各種香甜鮮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葉;還有滋補身體的冬青樹上的女貞子,鮮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銀杏等珍貴藥材。在用的方面,搞建筑,開采煤炭,交通運輸,制造車輛、船舶、尺機,修建橋梁、碼頭,造紙等都需要木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結構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開采1000噸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在農業生產中,我們使用的大量農具也離不開木材。

其次,植樹造林可為人類提供氧氣,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氣,吸出二氧化碳,樹正好相反,它的葉子在陽光照耀下不斷進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據統計,一畝樹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釋放出49公斤氧氣,足可供65個成年人呼吸用。由于森林具有遮蔭避風、樹木呼吸和蒸騰作用,因此有成片樹林的地方冬暖夏涼,可以避暑療養。樹木能粘附空氣中的塵埃而使空氣清潔、新鮮。科學測試表明:一畝樹林一個月可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塵埃20噸~60噸。此外,樹木在呼吸過程中,產生大量特殊空氣,能治療一些疾病,對人體有良好作用,比如,樺樹、楊樹、檜樹等能分泌出植物雜菌素,可以殺死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原菌。道路兩旁栽樹可以降低噪音,多種多樣的樹型、花果和翠綠的枝葉可以美化環境,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環境。為了保護樹木我校同學在樹上掛上愛心提示提醒同學們愛護樹木。有的樹由于是珍貴品種好多同學都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我們就在樹上掛了對每一種樹的簡介增長同學們的知識。我們還制作了宣傳板向大家宣傳植樹節的活動。

正因為我們有如此多熱心的同學,我們的工作怎么才能如此成功。大家努力團結在一起,我們就一定能成功。

各位青年志愿者也都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加強社會實踐部成員各項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志愿者們紛紛動手栽種花草樹苗,他們不怕勞累,不怕泥土,爭先恐后地鏟土、栽種、澆水,干得不亦樂乎,每個參與的人員都親手種植了一棵小樹苗,呈現了一派積極勞動的景象。

我系的志愿者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種下了一棵棵代表著希望的小樹苗。小雨中,青綠的小樹顯得那樣的稚嫩、弱小,但是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卻看到了青木成林的希望。一棵棵小樹苗在我們的努力下展

現出生命的屈強,植樹護綠行動,做到人人參與,宣傳與實際行動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以達到為校、社會增添綠色,凈化、美化環境的目的。

大家對這次活動都感觸頗深,皆感慨萬千,可以說這次活動不僅拉進了大家的心,使我們的大家庭體會到了團結的重要。更使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凈化。

“飲水思源,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心存感恩將永遠美好,心向陽光就永遠不會有陰影。讓我們親近自然,親近社會,樹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帶著自己的使命與信念更加堅定地前進!這就是我們此次活動的感想,謹共享!

312植樹節個人學習心得通用范文二今天是植樹節,很多人都去植樹了,植樹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綠化,保護環境,但是單憑植樹節植樹就能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嗎?我們要做的還不止這些。

朋友你去過云南嗎?那里的天空高遠深曠,明凈亮麗,藍藍的天,潔白的云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卷;朋友你去過江南的水鄉嗎?那里的空氣是那樣的清新,深呼一口氣你會感到無比的舒暢,小橋流水追隨著你的足跡,水是那樣的潔凈,你可以清晰的看見水底的沙石。而在淄博卻不能看到過這樣如畫一般的風景,我多么希望我們淄博也能隨處可見亮麗的風景呀!這時我就想大聲疾呼:讓我們共同保護環境吧!

我們的城市是一座老工業城市,每天大大小小的工廠排放著各種煙氣,污染著我們的空氣環境,危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連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都保護不了,我們還在拼命忙些什么?有什么比健康還重要呢?

我很茫然,我們既然能在垃圾堆、廢棄地上創造出奇跡,把城市建設這么好,經濟發展這么迅速,我們為什么不能保護好環境呢?難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能兼得?不是的,我們完全有能力改善環境,只是還缺少一些行動,這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雖然我們不能阻止汽車尾氣的排放,不能讓那些工廠不再污染空氣,但是我們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倡導綠色出行,帶動身邊人一起保護環境,將我們的環保熱情匯集,同樣會產生無窮大的力量。

攜起手來,讓我們象愛自己的家一樣,愛我們的城市,讓我們的城市環境更美好!

312植樹節個人學習心得通用范文三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節,一切大號生命都在萌芽階段。3月12日下午我班開展了一次以“呵護環境,奉獻綠色”為主題的植樹活動,此次活動開展的地點在鐘坡山,鐘坡山地勢較高,不僅能讓大家從植樹活動中感受到快樂,而且還能親近大自然,培養同學們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從而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當班委會向全班同學宣布在3月12日開展植樹活動時,同學們都反應熱烈,積極響應,并有很多同學不斷詢問這次植樹活動的相關信息及具體的安排,希望在這特別的日子里表達出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本次活動的支持。但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呵護環境,奉獻綠色”,希望通過這次植樹活動,使大家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關注環境問題,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為美化我們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

本次活動由材料六班的主要班干負責。活動開展的很成功。3月12日中午十二點全體同學在學校大門口集合,集體乘車出發,于十二點四十到達預定地點。到達目的地之后,同學們都表現很積極,而且很偶秩序,按照先前的分組,很快就開始了植樹,有的挖坑,有的植樹苗,大家干勁十足,,和一致的團結協作,很快就將所帶的樹苗植完了。四點鐘集體乘車返校。?

對于這次植樹活動,同學們都覺得意義非常。不但植樹造林,美化環境而且加強了班級間的交流,增進了同學間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植樹及對環境問題和植樹知識的宣傳,使得大家更加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切實投身“呵護環境”的行動中來,為我們的美好家園“奉獻綠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12植樹節個人學習心得通用范文四3月12號的植樹節即將臨近,所有的人都開始宣傳保護樹木、植樹造林的理念。

我們的綠化應該是全面的綠化,而不是甲地搞綠化,把乙地的樹移到甲地,正如象山縣一位小學生在作文中把這種現象叫做綠化的農轉非。他在調查后發現,原本在數十年農村長得好好的樹,有的移到城市后死了,人挪活,樹挪死,這也是一種形式主義,這邊綠了,那邊禿了,這是在糟蹋綠化,值得深思。

在綠化中當然也有不和諧的音符,濫砍濫伐、毀林事件時有發生,有些單位未經審批就把樹鋸掉,有些商店認為樹木遮蔽了店面,就自作主張鋸去行道樹,有的把樹干當作搭建涼棚支撐,有的在樹枝樹干拉上一條繩子涼曬衣服被子,更有人在樹旁生起爐子經營早點快餐,樹木受此折磨,以至萎縮縮死亡,令人痛心不已。

砍伐樹木的壞處很多。大家都知道樹木可以循環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樹木,樹木的數量就會急劇減少,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無法得到循環。茂密的樹木可以阻擋沙塵暴,前兩年北京遭遇沙塵暴,整個城市被沙子所籠罩這也是因為缺少樹木的保護所造成的。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保護樹林、保護樹木,讓都市的生活添一分綠色!

312植樹節個人學習心得通用范文五“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又一年的植樹節來臨,為了增強同學們對植物的一些認識,提高大家對植物的愛護,增強大家對綠化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帶動大家對自然的熱愛,增強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工商管理系10級物流五、六班團支部于2012年3月11日在懷化市鶴城區石門鄉組織班上的先鋒隊員開展了圍繞以“賞田園風光,學植樹常識”為主題的植樹節活動。本次先鋒隊員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經過本次活動,提高了同學們愛護植物,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力。我們不僅僅提高了大家對義務植樹的意識,提高了大家愛護花木、珍惜綠色的職責心,做到宣傳與實際行動相結合,在活動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讓同學們進取投入到環保行動中,把植樹理念、綠色文化了解的更透徹,從而影響身邊的其他人甚至整個社會。

經過本次活動,增強了我們的環保意識,在植樹節的活動中走出了課堂,走進大自然,在自然中學習,了解綠色知識,增加了對植物生長的了解,從而期待以到達為班級、學校、社會增添綠色,凈化、美化環境的目的。我們欣賞田園風光,融入大自然,體味田園樂趣,將書本知識用到實踐中,這種感覺是很幸福的,以后我們將把這種樂趣帶給更多的人。

第9篇

電大開放教育英語專科《新思維英語閱讀III》涉及文章72篇,不僅數量多,文章的長度和詞匯量與第二冊閱讀相比,都有很大的跨躍。如果學生基礎好,這也不算什么。但是更大的難題是第三冊教材規定只給24學時,按照電大的標準,也就是8次課,一次3學時。很顯然,課上有限的時間不可能涉及所有文章。我的具體方法如下:

一 教師首先要對72篇文章進行篩選分類

根據文章難度及語言特點,將文章按照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分為三類:(1)學生自讀文章。這些文章語言難度不是很大,往往是故事性強,學生完全可以自學。(2)學生預習文章。(3)教師講授文章。需要學生自讀文章往往內容完整,涉及多種時態和句型,有必要作整體理解。需要提前閱讀文章往往內容較亂,涉及面較廣,句子分析有一定難度。隨堂講授文章脈絡較清楚,教師可以較快地進行。有了前期的分類,教師就可以進行第二步。

二 將a、b兩類文章閱讀任務布置給學生

在課程教學之初,任課教師對學生先進行分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將a類文章布置給學生閱讀。本學期每個小組負責3篇文章的分析整理,并由小組長負責組內具體任務的分工與合作;并將具體分配情況書面呈交老師備案,以便于教師期末形成性考核進行參考。教師將各組任務完成時間提前做好布置,讓各組做到心中有數。任務的展示要求每組由專人負責做成PPT,并對全班進行講解。教師根據各人及各組整體完成任務情況記錄平時成績。

小組合作的優勢與力量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開放教育學生入學情況調查表明:學生中會用計算機打字的人在70%以上,但經常上網看新聞、搜索資料的人卻只有34%,而且很多人家中沒有上網條件,很多學生反映單位雖有計算機但上班又不能干私活,因此對他們的要求就要化整為零,利用各自優勢互相取長補短。有人提供字面分析,有人負責輸入計算機,還有人利用專長做成高質量的課件。這種活動任務很快就能使學生接受,因為成人很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會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會有意識地建立自己在小組成員中的形象與地位。合作學習可滿足他們在學習和社交方面的愿望,既促進彼此間的了解,也能夠通過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三 網絡資源的充分應用

調查顯示:成人學生的上網頻度較高,57.2%的學生幾乎每天上網,其中高達41.3%的學生表示每周上網6小時以上;45.9%的學生幾天上一次網,只有6.3%的學生很少上網。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喜歡上網且有較充足的時間上網。另外,在師生聯系方式上,60.7%的學生選擇了校友錄的方式與老師保持聯系。b、c類文章教師都被要求提供網上電子課件,以供學生參考。每篇文章的重點、難點及句型的解析都可以看到。這就要求學生盡快把握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方式,適應其教學要求。Amundsen認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是否有效,直接影響遠程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而學習過程指導的實質就是養成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方法。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現代遠程教育中所謂的“網絡不網”、“遠程不遠”現象。

其次,教師還擔負一個艱巨的任務:提高學生利用網絡的技能和信息獲取、處理能力,適應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在信息時代,信息本身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獲取信息,以及如何處理信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之具有與時代相適應的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具備信息時代需要的高素質。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合作學習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對自己小組課件的展示成為成人學生相互展示交流的平臺。76%的學生認為這種小組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84%的學生認為小組學習“更能提高我們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自主性,得到學習的樂趣”;81%的學生認為這個學習過程“增強了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但是這種合作學習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為我們進行的畢竟還是應試教育,考試內容50%來自于書中,這就給教學帶來束縛:不能離教材太遠。另外,成人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功利目的――通過考試拿到文憑。因而對網絡資源的應用也是有限的。

就經驗而言,我在兩個方面作了總結,希望對同行教師有所幫助。一方面,在合作學習的應用上,教師在思想上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中心位置交給學習主體――學生。它是與傳統教學模式全然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教師的任務更多表現為: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足夠的空間,允許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對有心深入探索各方面問題的學生予以鼓勵和必要的支持。

另一方面,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集體探究活動。個人與小組的關系至關重要,是決定學習成敗的關鍵。教師的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配搭好小組成員,如能力強或有特長的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的配搭,各種不同才能類型學生的配搭,以便充分利用個人的獨特性格、興趣和技能,使每個人在完成任務中都能發揮潛力。二是充分運用學習評價機制,增強每個人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團隊的學習動力,使學習研究成果真正成為凝聚每一個參與者智慧的結晶。

參考文獻

[1]黃冬梅.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第10篇

摘要:大學生在心理上處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關健發展階段。特珠的生活環境、發展階段使世界現和人生硯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從而產生種種心理困也,發生心理陣礙。要從心理陣礙的產生入手。在入學教育中預防大學生心理降礙。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所謂心理障礙,是指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遇到挫折時,產生的心理上的一種不平衡狀況和情緒上的不良反應,它是一種認知失調,是一種痛苦的心理體驗。

從心理學角度講.大學生并不是一個成熟機體,他們的心理成熟程度遠遠低于生理成熟程度。尤其對大學新生而言,由子環境的變遷、自身角色變化、社會期望增高,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也突然提到一定的高度.往往使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能力來應付這種變化,進而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如對大學的憧憬與大學生活現實的撞擊,使自我的整合、自我與社會的整合成為每一個大學新生面臨的挑戰和成長任務,以致于每位大學生在完成學業深造的同時,都要經歷一次重大的心靈或生命的成長。

伴隨著進人大學的喜悅,夾雜著幾許優愁、焦慮,給一些大學新生帶來不適應,造成心理間題。總結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學業的壓力,知識的復雜性和個人學習習慣定勢使進人大學的學習變得深奧;二是生活環境適應能力弱,部分大學生深受生活學習環境變遷與群體生活不適應等矛盾的困擾;三是個人交際障礙,交際能力不強,無法適應半社會化的大學需要;四是戀愛觀念錯誤,易形成失戀、暗戀或追求不遂等現象。五是特殊的家庭背景,尤其是獨生子女或貧困家庭和單親家庭出來的大學生.更易引發過度的優越感或自卑感。

二、入學教育中預防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途徑和措施

人的心理狀態雖然受社會學習、生活、環境的制約,但是,人們仍可以通過各種努力來進行調節,以維護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而,做好新生人學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一)加強大學生學業特殊性和學習習慣改變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學習獨立性

專業學科內容具有高層次和爭議性,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不但要掌握本專業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還要了解這些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發展趨勢。不僅如此.現代社會渴求綜合性人才,因而大學生除掌握專業學科內容外,尚需掌握多門學科知識。然而對于剛脫離“填鴨式”教育的他們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尤其大學課程安排并不滿,相對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離開了課堂和教師的束縛,很多學生不知所措,大學學業上學分的限制、補修、重修政策更容易使他們陷人困境。所以在人學教育中,要明確向學生解釋大學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學業方面。而教師作為大學時代的過來人,更應該把自己大學的經驗和新生分享,使他們對大學生活有些心理準備;協助新生根據課程做好學習計劃,激勵學生在本專業學有余地時廣泛吸收其他學科的知識,依靠選修課、杜團活動等多和其他專業接觸,力求在知識結構上做到精而博。

(二)調整學生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環境的變遷

很多大學生在進人校園前都生活在家庭的庇護下,自主和自理能力較差,與人接觸只限于課堂上的同學和老師,而沒有深人到他們的生活中。進人大學后住的是集體宿舍,一切自理,而且生活空間里加人了其他同學,與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學習,難免會產生摩擦。這樣對于內向的學生而言,是件很難適應的事情。根據弗洛伊德理論,潛意識的不愉快會通過其他方式得以表現,比如說神經癥,包括焦慮癥、強迫癥、恐怖癥、疑病癥、抑郁癥、瘡病、神經衰弱、器官性神經癥等,這些癥狀的出現就意味著要接受心理咨詢。否則,長期發展容易出現幻覺、幻聽而發展成為精神病。所以,在人學教育中要教育學生以和為貴,不要斤斤計較,并鼓勵他們彼此敞開心扉,傾吐心聲,創造一種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其次,讓學生尋找適當宣泄的途徑,有條件的學校應成立心理咨詢機構,采取面談、集體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等形式,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當然,不同的學生個性不同,調整心態的方式也不同。對于那些家庭依賴性強的學生而言就需要多次談話,開導他們,并讓同班、同寢室的同學多加以幫助。而對于那些自覺性較差的學生,需要加強對他們的督促,適時提出意見以改變他們自以為是,協調與同學的矛盾。對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學生,就要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

(三)開展訓練際,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

由于大學生的交際并不像初高中那樣,多限于與班級同學單純的學業交往,而更多涉及生活、情感、工作等等,這就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定的難度。當然,適應性強、能力強的學生在這里如魚得水,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但也有學生雖有交際的愿望,但因自卑或交際出錯導致出現不適應、不愉快的情況。所以,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活順利進行的基礎。

學生交際困難主要是因為自卑、自大,缺乏交際方法,所以,在人學教育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傾聽、真誠、給予愛和接受愛即堅持人際交往的幾條原則.

1、學會傾聽。與人交往要認真的聽,聽懂他人表達意思。沒有足夠耐心地傾聽,只會一知半解,誤解意思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使交際失敗。另外,認真地傾聽,會使談話者覺得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視,傾聽者有誠心幫忙解決問題,即使解決不了,也有助于情感宜泄。許多咨詢師在接受心理咨詢時不是給予過多地干涉而是認真傾聽,這在治療方法上稱為疏泄療法,就是要通過痛快淋滴的傾訴把心頭的郁悶釋放出來,從而恢復心理平衡,防止軀體和精神發生疾病。

2,真誠待人。羅杰斯認為,在與人交往時,當自己能接觸到他人的真實思想和情感時,是件愉快的事件,相反,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是他本來的面目而是演戲時,他就覺得自己很討厭。在與人交往時,不能長時間壓抑自己對他人的看法,這樣很容易使普通的意見激化成嚴重的攻擊,導致關系破裂。

3、給予愛和接受愛。這里的“愛”是廣泛意義上的愛,是指能使對方明了自己是真誠地欣賞他、喜歡他,由此使對方感到溫暖和充實,這樣人際交往才能順利進行。很多學生有社交恐懼,是因為社交失利造成的陰影,所以先要培養一定的氛圍,可以先在班集體里形成交際氛圍,擴大學生自信心。當然,學生中的交往介于成人和少年時期的純真,需要學生在交際中把握分寸,與不同的人,進行不同身份的轉換,這就需要教師的適時指導。

(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正確對待*春期性沖動

在校大學生正值青春期,生理上趨于成熟,容易對異性產生極大的關注,進而產生戀情。思考性和愛情,談論性和愛情,實踐性和愛情,對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已不再遮遮掩掩,戀愛已由過去的“選修課.上升為“必修課’。當然,正常的異往是值得鼓勵的,異性間產生好感乃至進一步的戀愛,這些都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年齡和特征,況且,其中也不乏志同道合型的戀愛,這種類型的戀愛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業的基礎之上.雙方為了維系愛情的發展,不使對方失望,則往往對自己要求更高,學習和工作更勤奮。然而,當代大學生中也存在男生追求貌美的女生.女生追求財多的男生等現象,這種戀愛觀致使大學生戀愛變味。因此,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戀愛觀是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現代大學校園里,教師的觀念一般既不提倡戀愛、又不反對戀愛,讓學生自由發展。但對于在大學生中出現的戀愛現象.我們要正確對待,積極引導。尤其要學會理性的處理好因愛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與選擇。擁有正確的戀愛觀,合理戀愛,才能使大學生活因愛惰而錦上添花。可見,對有戀愛傾向或正在戀愛的學生給予適當的指導是必要的。大學生在社會心理不成熟的情況下,對生理的發育以及由于生理的發育而萌發的性心理,缺乏科學的理解,很容易陷人盲目性,產生性罪錯。因此,要在人學教育中開展青春期教育,包括讓學生了解自己、了解異性,正確對待自身變化,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對異性產生好感的行為等。其次,給予戀愛的學生一定的指導和幫忙,尤其要使他們學會理性地處理好因愛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與選擇。如對于失戀的學生或者追求不遂的學生而言,他們遭受失敗的心理及其脆弱,容易形成錯誤觀念.如自己是不是條件太差,是不是被他(她)看不起,會不會被同學嘲笑等等。這些心理活動的產生就容易使其陷人幻想的空間,導致出現幻聽、幻覺等,所以要及時了解,給予他們適當的關懷和幫助,預防出現此類情況。

〔五)加強和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庭觀

第11篇

我近期接觸了一些應用E-Learning系統的企業,有些僅僅將其作為員工個人學習的輔助手段,讓大家獲取一些知識或信息,雖然有些企業應用學習地圖和崗位勝任力等方法,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設計,指定了一些必修課和選修課,但對于學習者來說,僅僅是“知道了”并不夠,還需要關注行為的改善、能力和績效的提升。與此同時,這樣應用遠未發揮E-Learning系統應有的價值。

按照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馬奎特的看法,技術是組織學習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子系統,而且已經滲透、影響到當今組織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我看來,如果設計得當、使用到位,E-Learning系統可以成為構建組織學習體系、打造學習型組織的基礎設施和支撐平臺;而如果應用不好,它們也只是“擺設”或可有可無的配角。

按照我對組織學習的研究,打造組織學習系統需要提升三種機制的活躍水平:創新與適變、知識與信息以及社會互動與能力提升。E-Learning系統作為支撐組織學習的基礎設施和平臺,不只是局限于支持員工個人學習,也可以激發組織創新、推動知識管理、提升組織能力。

利用E-Learning激發組織創新創

創新離不開創意,但創新也不等于意。要想激發組織的創新,不能僅僅停留于培養個體創造力或創意的層面上。在我看來,要想讓一個創意真正轉變為創新,并最終產生效益,需要經歷創意激發、創意管理、創新實現和創新擴散四個階段。

在激發組織創新方面,E-Learning系統也有用武之地。根據國內外一些優秀企業的實踐經驗,這方面的做法包括:

開發或采購“創新思維”“創意管理”“創造性問題解決”等E-Learning課程,普及創新思維方法,開發員工創造力;

通過快速課件開發工具或線上討論空間,將員工的創意進行分享;

通過在線學習、問答和協作空間等非正式學習方法,開展改善建議或創意征集,激發員工的創意;

通過協作空間,促進團隊協同創新;

通過在線學習和非正式交流,推動組織變革;

通過將E-Learning系統應用擴展到顧客、經銷商、供應商和其他合作伙伴,促進開放式創新。

利用E-Learning推動企業知識管理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員工都是知識工作者,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或最具生產力的要素是隱藏于員工個人頭腦中的隱性知識,如工作心得、經驗、訣竅等。如果能把這些隱性知識全部挖掘出來并得到充分共享,企業的效益就可以大幅增長。然而,日常工作中,這些寶貴的知識并未被有效管理和分享。因此,知識管理成為持續推動組織學習的必備要素。

事實上,現在大多數知識管理系統側重于顯性知識的獲取、維護,雖然也提供了一些協同工作或群體交流的機制,但其功能和效果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預期。同時,很多E-Learning系統和學習資源也是孤立、刻板的,只能提供一些信息或知識,不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產生和分享。

盡管如此,在一些E-Learning系統中,我們可以找到或者創造性地應用下列與知識管理相關的功能:知識文檔(如案例、工作經驗總結、規章制度等)的上傳、分類、分享;利用課程開發或快速課件制作等工具,促進工作經驗的沉淀和分享;通過問答、企業內部微博、即時通信工具、在線研討等手段,促進學員之間的交流;通過虛擬班級、電子化學習、在線研討,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通過問答、微博、開放創新網絡等,實現知識和經驗的梳理、傳遞。

當然,E-Learning如何與知識管理深度整合、充分發揮功效,還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利用E-Learning提升組織能力

當下,對于個人而言,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生存方式,而E-Learning所具有的及時性、按需定制、多媒體與交互式等特性,使它成為適合成年人終身學習的有效方式。

第12篇

關鍵詞 云服務;遠程協作項目學習;百會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3-0137-02

Research of Adult Distance Collaborative Project Learning based on cloud service//Zou Y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 first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mote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education. Second,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loud services, introduces emphatically the Baihui functions, and to furth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Baihui inremote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Key words cloud service; remote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Baihui

1 遠程協作項目學習在成人教育中的應用

1.1 遠程協作項目學習的含義

遠程協作項目學習是一種在網絡環境下,通過協作的方式開展項目學習的教學方式。所謂項目學習,又稱為基于項目的學習,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從真實世界中選擇復雜但又真實的主題,在精心設計的基礎上,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較長時間開放性的探究,并將學習結果以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實現知識建構和自身能力的提高[1]。

1.2 遠程協作項目學習在成人教育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縱深發展,成人高等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傳統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有其獨特之處。成人教育多采用時空分離的方式,依托網絡或其他學習資源,以學生自學為主,輔以一定數量的面授導學或其他形式的教師輔導。成人學生多為在職成人,一方面,他們來源復雜,個性差異顯著,心理負擔重,工學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他們多數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學習動機不同,但理解力強,學習目標明確,社會現實需求高。相當一部分的成人學生進行再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適應職業需求,并且希望通過參加學習,除了能夠順利拿到相應的證書外,還能結識更多的朋友,盡快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能力的提升,為社會、為個人創造更多的現實價值。鑒于成人教育的特點,遠程協作項目學習適合在成人教育中開展,并且有助于滿足成人學生的學習需要。

1.3 成人遠程協作項目學習的設計與實施

1)活動過程[2]。

①設計項目,創設情境。項目的設計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從成人學生的社會實踐中選擇具有可行性、啟發性、典型性的項目。項目的選擇并不是教師的一廂情愿,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參與,尊重學生的意見,在師生的商討中確定項目,并根據項目的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或近似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另外,項目內容應構成一個專題,以便學生在眾多項目子項中選擇自己的主題。

②選擇主題,分組分工。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項目框架內自主選擇主題。根據學生選擇主題的情況,按主題為學生分組。學生小組根據項目具體情況,以5~8人為宜,并且確定組長人選以及小組成員的角色分配等。在分組分工的過程中,盡量兼顧成人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通過完成任務都能夠得到提升。

③分解問題,制定計劃。小組成立后,在組長的帶領下,各小組成員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分析問題,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分解問題,進而制定項目實施計劃,并做好小組成員的進一步分工。

④探究協作,制作作品。小組各成員分頭行動,根據自己的任務,充分發揮個人的社會優勢,通過網下實踐活動和網上深入協作的方式收集、分析、整理資料,并協商選擇作品形式,共同完成作品的制作。

⑤上傳共享,交流成果。完成作品后,各小組按教師的要求上傳共享自己的作品,同時觀摩學習其他小組的項目成果。通過交流,一方面展示了自己在項目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另一方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⑥自評互評,總結反思。根據評價量規,各小組進行自評、互評,教師與學生一起對項目活動進行總結反思。

2)注意問題。①以上活動過程,絕大多數采用基于網絡的活動方式,網絡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項目實施的成功與否。因此,網絡平臺的選定至關重要。②遠程協作項目學習較傳統教學一般具有周期長、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③教師應加強項目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與管理[3]。首先,適時為學生提供包括課程內容、學習方法等在內的多樣化的學習支架;其次,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第三,全面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為學生提供建設性意見。

2 云計算概述

云計算是分布式處理、并行處理和網格計算的新發展,是指通過網絡把諸多成本低廉的計算實體整合成一個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完美系統,并借助SaaS、PaaS、IaaS等先進的商業模式把這強大的計算能力按需分配到終端用戶手中[4]。協作與共享是云計算環境的核心理念,云計算為用戶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安全可靠的數據存儲,通過云計算,人們可以低門檻入門,輕松實現數據共享,并且可以像使用煤氣、水、電等社會化服務一樣使用計算機,價格低廉,取用方便。

云服務是指采用云計算技術的網站為用戶提供的不必下載、不必安裝、上網即用、操作方便、功能豐富、價格低廉的互聯網服務[5]。由此看來,云服務并不遙遠,眾所周知的電子郵箱系統、公共搜索引擎等都是云服務的不同類型。一些IT廠商,如谷歌、微軟等也都積極行動起來,建立功能強大的云平臺,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功能強大的云服務。

技術促進教學,在云計算發展的同時,“一切皆服務、事事可在線、更快更方便、更加個性化”[6]的教育技術新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云計算輔助教學的研究也風起云涌。

3 百會在成人遠程協作項目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3.1 百會簡介[7]

百會是全球領先的在線辦公平臺,是世界知名的在線軟件供應商Zoho在中國的獨家運營商,致力于為中國用戶提供與Zoho全球一致的在線軟件服務。目前,百會的產品很多,包括百會CRM、百會辦公門戶、百會云郵箱、百會文件、百會創造者、百會Office等。通過百會,創建并管理日歷、聯系人、通訊錄;可以新建或上傳、存儲或備份、編輯、處理、共享各種常用格式的文檔或表格;收發與管理郵件;即時聊天;自由添加各種應用;在線收藏網站或鏈接等。另外,百會對個人用戶是完全免費的,只要擁有一個百會賬戶,便能盡享百會服務。

3.2 百會在成人遠程協作項目學習中的應用[8]

1)資源展示。通過百會,教師可以輕松創建項目站點。通過邀請學生的加入,學生可以輕松瀏覽站點內容。一方面,由于成人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因此,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需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適時提供幫助。教師可以通過項目站點為學生提供完成項目所必須的專業知識、方法指導以及技術支持等。教師除了能夠上傳文字材料外,還可以將圖片、目錄、鏈接、視音頻、搜索等嵌入網站,實現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對項目學習的實施可能比較陌生,教師可以通過站點向學生詳細介紹項目學習的特點、實施過程等,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

2)互動交流。百會為大家提供了靈活多樣的互動方式。首先,百會站點中的每個頁面都有評論功能,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評論功能參與對某一問題的深入討論。比如,在確定項目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百會組織學生共同商討項目主題等。其次,百會聊聊為用戶提供了即時通訊的功能。通過百會聊聊,師生、生生可以就項目問題進行實時討論,讓溝通變得更加通暢。再者,百會郵箱為用戶提供了互動交流、文件傳輸與存儲的功能,百會論壇為用戶提供了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據地。

3)協作共享。協作與共享是百會的核心。通過百會的“文件存儲器”,不僅能夠儲存學生個人的項目資料,而且能夠通過共享,為小組其他成員所用。為了規范管理,還可以設置文件權限,如可以把文件的權限設置為讓每個人都能閱讀,小組成員可以編輯,但是只有自己才能刪除等。項目結束后,大家可以把小組的成品放到共享的文件存儲器中,一方面能夠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瀏覽其他小組的成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百會的協作與共享,不僅僅體現在百會“文件存儲器”中,而是滲透到百會應用的方方面面。

4)在線編輯。百會Office為用戶提供了類似微軟Office的功能,小組成員可以利用百會寫寫、百會格格、百會秀秀等進行在線文檔編輯。所有學生無論自己的電腦中是否安裝了上述軟件,只要有網絡,就能輕松在自己的學習終端編輯文檔。另外,百會Office支持多人共同編輯,通過共享的方式,小組成員可以集思廣益,共同對同一文檔進行協同編輯。

5)自我管理。百會日歷可以安排、管理項目日程,為項目做一個統籌規劃。通過共享和邀請,小組成員都能了解活動安排,并且能夠適時查看。日歷的提醒功能,更能通過郵件或彈出窗口對用戶進行單次或循環提醒,進一步完善項目的自我管理,保證項目按時完成。

6)評價反思。項目學習中,學習評價包括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小組協作的能力以及完成任務的能力三方面的內容。學生在項目學習中,通過百會編輯文檔、存儲文件、信息交流、協作共享等,教師可以通過查看每個學生的學習痕跡,根據學生的進步及其對項目的貢獻,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判。小組成員間可以通過百會格格建立小組成員互評表,完成小組成員間的互評。教師還可以通過百會論壇開辟討論區,組織學生學習反思,查漏補缺,鞏固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鄭大偉.遠程協作學習項目促進西部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0(3):55-59.

[2]黃純國,殷常鴻.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項目學習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5):74-76.

[3]馬秀芳,柯清超.探討遠程協作項目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5):12-14.

[4]李偉林,陳戍.廣播電視大學云計算教學平臺的構建探索[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5-8.

[5]郭寶軍,吳瓊,趙娜.適合教育應用的云服務集萃[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8):84-86.

[6]黎加厚.走向教育技術“云”服務[J].遠程教育雜志,2008(3):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安徽省| 驻马店市| 大新县| 隆子县| 图木舒克市| 民县| 荥经县| 丰原市| 吉木萨尔县| 招远市| 德昌县| 乌兰浩特市| 会东县| 泸州市| 炉霍县| 麦盖提县| 兰西县| 灵寿县| 河曲县| 定兴县| 赤峰市| 霍州市| 南木林县| 辽阳县| 远安县| 茌平县| 屏边| 谢通门县| 黄梅县| 湖口县| 文安县| 乃东县| 禹州市| 永新县| 山西省| 万源市| 南平市| 平乡县| 米易县|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