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愛情古詩

愛情古詩

時間:2023-05-31 09:10: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愛情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愛情古詩

第1篇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

雖則如云,匪我思存。

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這首詩寫一個男子面對許多異性的誘惑,對愛情依然忠貞不二。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年生死兩茫茫是說死別已十年,雙方生死隔絕,彼此什么也不知道。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也是最早的悼亡詞。蘇軾十九歲時娶王弗為妻,二人琴瑟調和,恩愛情深。王弗性情溫順,聰穎賢惠,不幸二十七歲病故。十年后蘇軾在密州夢見亡妻,遂作此篇悼念。全詞白描,平實敘述,將悲與喜、生與死、真與幻交織融合,純是從胸臆中流出而不加雕飾,情意沉郁深厚,感人至深。

3、《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以牛郎織女每年七夕夜晚相會一次的神話故事為題材,歌頌真摯堅貞的愛情,寫的是天上,實際指人間。這一題材前人多有描寫,本詞卻能突破離情別緒的傳統模式,自出新意,認為只要愛情真摯,即使每年只能相見一次,也勝過無數次庸俗的相聚。愛情的真諦在于真情長久,而不在于朝夕相處。這首愛情詞,借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人間美好的愛情,筆法曲折委婉,語言含蓄細膩。

4、《攤破浣溪沙·七夕》作者:高觀國。

裊裊天風響珮環。鵲橋有女夜乘鸞。也恨別多相見少,似人間。

銀浦無聲云路渺,金風有信玉機閑。生怕河梁分袂處,曉光寒。

此為賦七夕之作,借雙星故事,影射人世之愛情,佳處在步步側寫,故能翻新出奇如此?!耙埠蕖倍?,新警奪目。下片“銀浦”二句,以玉機之閑襯相會之喜樂?!吧隆倍洌撓雱e時凄黯情景,更有不盡之余味。全詞渾由織女落筆,分明是對人間思婦的深切同情。

5、《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第2篇

[關鍵詞] 古詩詞; 意象; 審美

在中國古代,詩詞本身就是一種用語言形成的藝術,因此其總是要與歌舞相伴隨,用來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意象是中國之審美,也是詩詞創作者寄托情思的載體。將意象融入到詩詞中,就會使兩者完美結合。詩詞具有含蓄之美,但這種美符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即詩詞中蘊藏情感,卻需要從含蓄的意象中得以解讀。

一、古詩詞中的意象為讀者提供想象的空間

詩詞創作者情感的抒發,需要意象這個載體,而讀者對于詩詞的解讀,也要從意象的角度有所感知,如此,才能夠使詩詞成為創作者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使建立起兩者之間的共鳴。但是在解讀詩詞過程中,意象則是一個突破口。在意象的基礎上,讀者可以依賴于聯想,結合自身的詩詞文化素養不斷地充實詩詞的內涵,從而達到理解詩詞內容的目的。

比如,解讀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理解,這就是一條古道的描繪,即一條很久都沒有人涉足的古道,曾經是商旅走過的地方,現在已經變得荒蕪了。如果深入理解,則可以想到茶馬古道或者絲綢之路。

二、古詩詞中的意象會促成詩詞的畫面感生成

在古詩詞中,意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虛實結合的有機整體。詩詞具有藝術之感,其所強調的不是描繪本身,而是如繪畫作品一樣,要透過靜態的畫面,能夠深刻體悟到詩人的情緒和內在情感。所以,對詩詞的解讀,要將意象作為圖景,從中尋找詩人的身影。詩句的轉換,就等于是隨著詩人的腳步在移動,因此而使詩句成為了移動的畫面,一幅生動的如詩如畫的景色就呈現在讀者的腦海中,詩詞的內涵也就迎刃而解。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詩句所描繪的就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詩創作者所組織成的,卻是一副靜態的畫面。“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如果讀者發揮想象力,就會體會到詩歌畫面的動態之美。體會每一個詩句中的虛詞,即“初”“誰”“漸”“才”“最”,就會發現,如果詩句中沒有這幾個虛詞,就很難形成一幅連貫的畫面。因為有了這種動靜結合的表達,使詩人深微的意緒隨著畫面的變化而呈現出來,令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當時的情緒。

三、古詩詞中的意象會個人以獨創性之感

中國的古詩詞多采用借喻的手法,托物言志,因此有詩言志之說。但是,每一首詩歌又都會表達出不同的情感,這就是意象的魅力所在。詩歌中因為有了意象的存在而產生了獨創性,即便是相同的景物,類似的描述,經過不同意象的表達,也會給讀者以各異之感。愛情,是千百年來詩人們樂于表達的主題。就是這一主題,卻成為了永遠也唱不完的歌。因為情感不同,就會使詩歌的姿態萬千,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面貌也會豐富多彩。所以,愛情是人生主題,卻會從遠古中來,如潺潺的小溪,將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永無止息,這其中最大的動力,就是愛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詩歌則會借助意象,將這一人類復雜的情感表達出來。因為取材不同,詩歌所表達的意象也會有所不同,當然不同的愛情詩篇所煥發出來的藝術氣質也會有所不同。以《詩經》中的《關雎》為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詩句表達了少年的情懷,對窈窕淑女的愛慕,卻以含蓄的手法表達出來。這種意象之美可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了意象的存在,詩歌內涵變得豐富起來,就是已經唱了幾千年的愛情歌,經過選擇不同的意象,依然會別出心裁地表達出來,展示其獨特的魅力。

四、古詩詞中的意象會使詩句更為形象性

詩歌中因為有了意象,才使得詩人表達更為形象,主要采用了興法的手法,即先以它物引起歌詠之詞,容納后抒發自己的情感,達到借物寫人的效果。中國古詩詞中,運用比興手法的詩詞表達,最為常見的就是比擬性語言的運用,如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白居易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李季的“櫻桃小嘴糯米牙”,都是以物來表達作為表達情感的出發點,然后根據場景而進行情感的轉換,形成了獨特的審美。

結語:

綜上所述,意象是中國傳統的審美定位,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都是以含蓄的意象之美呈現出來的。古代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于詩詞的理解,就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理解意象的表達,從而深入探究意象在古詩詞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一.古代詩歌中意象的作用[J].綜合天地, 2010(03).

第3篇

關鍵詞:意象;象征;愛情;思鄉;升華;靈魂

“月”從古至今,引發著人類無數的幻想,人們對它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詩人對月更是有著特殊的感情?!霸隆痹谥袊膶W中出現頻率呈倍增長,至晚唐北宋達于巔峰?!霸隆弊詮倪M入人的審美視野,便不斷派生、衍播出含蘊不盡的象征喻指。

由于明月意象的豐富、奇幻和精妙,中國古代詩歌長期籠罩著一層或濃或淡的“人月相得,心月互通”的趣味。詩人們創造出了許多美不勝收的吟月詩。本文從三個不同側面歸納分析了一下古詩中“月”這一意象豐富的內涵,試圖簡單闡述一下明月意象在古詩中的發展變化過程。

一.月――自然界永恒的存在

月在古詩中首先便是一種永恒,一種蒼涼闊大的意象

王昌齡是將這一意象融化于詩中的圣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痹姷钠鹁湟匝矍案邞业拿髟?,巍峨的雄關,構成一幅蒼涼壯闊,孤凄清涼淡遠的畫面,即所謂“發興高遠”。在“明月”和“關”兩詞之間又增加“秦”、“漢”兩個時間限定詞,讓詩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使讀者將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的筑關御胡及漢代與胡人在關內外的一系列戰爭這些悠久的歷史自然聯系起來,“萬里人未還”便突破了時空的局限,不只是當代人之悲劇。而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讓詩具有一個闊大而深遠的歷史背景,整個歷史,段續的畫面化為一個整體,“征人”便是這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愛國衛士”形象,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由此顯示出不平凡的含義。

在詩人的筆下,月不只可以化作永恒、闊大,還可以化作一種生命馳騁自由的瀟灑。李白《峨眉山月歌》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痹姀摹岸朊忌皆隆睂懫?,月只“半輪”,使人仿佛看到青山吐月的優美秋景,次句寫月映江水,又隨江水流逝,緊隨依傍舟人,正是“月亮走我也走”的妙景。凡詠月之處,皆盡吐江行思友之情,詩的時間跨度馳騁自由,詩人的情懷更是揮灑自如,沖破時空,獲得永恒,沖破人生的狹隘,俯瞰歷史的無限,找到人生的瀟灑,正是月亮賜予人類的第一靈感。

二.月――人類美好情感的載體

自古以來,“花前月下”是青年男女傾訴愛情的最佳場所,“花好月圓”更是人間美事的代稱。愛情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月作為愛情的象征物,除了用來烘托渲染幽會時那種恬靜溫馨、柔情蜜意的氛圍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潔無瑕來象征青年男女愛情的純真,給人以美好的享受。

在這類詩歌中,“月”的意象變得美麗而朦朧,色調也較明朗,不再給人以憂傷的感覺,而且往往與“花”相映,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攜手看花深徑,扶肩待月斜廊。”(賀鑄《西江月》),這兩句極其生動地寫出了男女歡會時在花光月影環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綿綿的情態,給人以溫馨旖旎的印象。而“閑云歸后,月在庭花舊欄角?!保處椎馈读哿睢罚┯譃樽x者點明了情人幽會的地點環境。

在古人心目中,團圓的明月,就是那愛情純潔圓滿專一的象征,而月輝的消退便是愛情蒙上了陰影,而缺月便更是令人不堪追思的離愁別緒。正是“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愛情、友彩的消退是那樣令人無奈、惋惜;人們多么希望殘缺的月兒快快圓。正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共勉,也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祝愿。

人間不只情人愛人的別離最令人心碎,摯友的分別也是那樣地動人心魄。謝莊《月賦》曰:“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贝仿L,臨風慨嘆,朋友一去將無音訊,好在有朗朗明月與友相共,深切的關懷仍可寄送。正是“愿為南流景,弛光見我君?!保ú苤病峨s詩》)只要我們共有一個心中的月亮,即使遠隔千山萬水,各在天一涯,也仍會感到離而不別,別而未分,對朋友溫暖的寬慰,深摯不渝的友情及別后的思念,深含于字里行間。

三.月――人生的追求和哲理的升華

月是美的,正是這美麗給詩人們以多少想象!月不僅是外在的美,它的美更給人以靈魂上的啟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古往今來,悠悠萬世。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這是一個折磨人的哲理之謎,詩人卻從美好而永恒的自然意象――“月”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便是“月”作為中國古詩美魂的千古佳作。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詩,又以月為主體。“夜”是抽象的,寫好了“月”就有了特定的“夜”。故全詩見月十五處,可謂句句不離“月”。月光下的景物似萬花筒,隨著月的起落及月色的變化。景物也閃爍變幻。開始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接著是月光朗朗,花似珠霰;再則是皎月中天,碧空如洗,使人遐想無邊,上窮千古,下感離情;那落月的余輝散落樹梢,詩情裊裊。一個“月”字貫穿今古,朗照天地,境界頓時深邃開闊。詩人對游子思婦的同情,擴大成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隱藏在迷離恍惚的藝術氛圍中,匯成了一種情、景、理水融的清幽,邈遠的詩意美。

“月”是美好的,是永恒的?!霸隆痹谥袊糯姼柚写砹松c死、離與聚、悲與歡……。它是詩人的精神參照與寄托。古代詩歌中“月”的意象經歷了從代表永恒到情感載體到人生追求的轉變,這也代表著人們對由生的向往到人生意義的哲理升華的轉變。(作者單位:荊州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 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4]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

[5] 《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版

第4篇

好像曹雪芹還嫌大觀園不夠熱鬧,在第四十九回中又安排了五人登場,這五人分別是:薛蝌、薛寶琴兄妹,李紈的兩個侄女李玟、李綺,邢夫人的娘家侄女邢岫煙。在這四位女性中,薛寶琴最為光彩照人,無論相貌、才情如紅花一般,其他三位女性則如綠葉陪襯。由于八十回后文字丟失的緣故,致使薛寶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她的身份之謎,她的懷古詩之謎,她的結局之謎,以及沒有進入十二釵之謎等等,都困擾著紅學家和讀者,讓大家爭論不休。

薛寶琴的聯詩水平與林黛玉、史湘云等人是不相上下的,要比李綺、李玟、香菱、邢岫煙高出許多。在蘆雪庵爭聯及景詩一場戲中,形成了三英戰呂布的場面,林黛玉、薛寶琴聯詩合斗史湘云,其他人幾乎插不上嘴。聯詩既要求對仗公正,還須符合格律要求,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三位青春女性你一句、我一句,此起彼落、妙語連珠,引起了其他聯詩人的喝彩。在詠紅梅花中,年紀最小的薛寶琴,她的詩歌水平大大超過李玟、李綺二人,其才思之敏捷得到了釵黛等人稱贊。在后來的詠柳絮一場戲中,她的《西江月》雖不及釵、黛、云,但聲調悲壯、妙句連連、用典極工。

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應當是影射了賈家的人和事,這十首懷古詩加上寶、釵、黛三人的總共十三首,這十三首都是謎語,其謎底是什么,眾說紛紜。我們單說其蘊含的象征意義,《赤壁懷古》應當是總綱領,“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是作者在賈家衰敗之后,看到十二金釵結局之后發出的感慨。薛寶釵的“鏤檀鍥梓一層層,豈係良工堆砌成?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是對自己一生愛情、婚姻命運的總結。賈寶玉的“天上人間兩渺茫,瑯玕節過謹提防。鸞音鶴信須凝涕,好把唏噓答上蒼”。林黛玉溺水自盡,寶、黛兩人天上人間相隔,是賈寶玉回首往事發出的感慨!林黛玉的“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林黛玉的詩情、秉性如千里馬一樣,馳騁千里、無拘無束,“風雷動”是要下雨的,絳珠仙子的淚水如雨滂沱,但其遍歷海中三山瀛洲、蓬萊、方丈尋求愛情,立下了美名。白居易《長恨歌》有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边@難道不是林黛玉對自己詩情、品格、愛情的宣示?!督恢簯压拧菲渲杏芯洹榜R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弊臃渴菨h初三杰之一的張良、張子房,馬援即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后來馬援的女兒成了漢明帝劉莊的皇后。張良、馬援分別是西漢、東漢的開國功臣,這首懷古詩也就是說的是榮國公、寧國公兄弟二人的創業奮斗史。鐘山懷古有句“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應當說的是妙玉?!痘搓帒压拧酚芯洹凹难允浪仔葺p鄙,一飯之恩死也知?!苯杌搓幒铐n信的故事,來說王熙鳳與劉姥姥的。《廣陵懷古》,廣陵即今天的揚州,因隋煬帝而名聲大噪?!爸痪壵急M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边@首懷古詩說的黛玉、晴雯等人?!短胰~渡懷古》中的桃葉渡,說的是王獻之在渡口等侯小妾桃葉、桃根二人的故事?!八ゲ蓍e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若把賈府的男主人比作桃枝的話,平兒、秋桐、佩鳳、嫣紅、翠云、甚至襲人這些就如桃葉了,賈家敗了,桃枝桃葉自然要分離了。《青冢懷古》借用王昭君遠嫁匈奴、客死大漠的故事,來說遠嫁的探春。《馬嵬懷古》借楊貴妃在馬嵬坡被逼上吊的故事,來說元春的。《浦東寺懷古》借用西廂記里張生、崔鶯鶯、小紅的戲,來說賈蕓與小紅的愛情故事?!睹坊ㄓ^懷古》借牡丹亭里的梅花觀來說寶黛愛情故事。

書中交代,薛寶琴原是薛蝌之胞妹,當年父親在時已將其許配給梅翰林之子為妻。賈母“一看四面,粉妝銀砌,忽見寶琴披著鳧靨裘,站在山坡背后遙等,身后一個丫鬟,抱著一瓶紅梅?!贝蠹叶加X得像賈母屋中仇十洲(明朝花家,與唐伯虎齊名)畫的《雪艷圖》。此處暗喻薛寶琴要嫁與梅翰林之子的,以呼應前文的交代。薛寶琴在其詠柳絮的《西江月》有句“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笔钦f迎春、探春、惜春三個人青春付之東風,自己與梅翰林的婚姻成為曇花一夢。她的《梅花觀懷古》首句是“不在梅邊在柳邊”,意味著她后來嫁給了柳湘蓮。薛寶琴游遍三山五岳,將大半個中國游歷殆遍,與柳湘蓮的游俠極為相似,共同的經歷,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兩人的結合是合乎情理的。

薛寶琴《詠紅梅花》詩是“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閑庭曲欄無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夢冷隨紅袖笛,游仙香泛降河槎。前身定是瑤臺種,無復相疑色相差。”《西江月》中的明月和本詩中的落霞都是指薛寶琴,她不過是天上降的“游仙”罷了,親眼目睹了賈家從興到衰這場大變革。所以作者沒有安排林黛玉、薛姨媽、薛寶釵、史湘云、李玟等這些親戚參加賈家的祭祀大典,卻只安排薛寶琴一人,薛寶琴是個游仙,是個冷眼的旁觀者,因此她也就不在十二金釵之列了。古時俞伯牙與鐘子期,有彈琴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談。小說將薛寶琴這位青春女性描寫刻畫的美麗動人、才思敏捷,讓其姓雪,暗合陽春白雪之意,讓其叫寶琴,難道她是曹雪芹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知音不成?

第5篇

【關鍵詞】古典詩詞;審美閱讀;創新教學

一、營造氛圍,交流情感

詩必因情而發。古人說詩言志,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是在詩人被現實生活激發起沸騰的感情時寫就的,作品“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何其芳語)?!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有良好的氛圍和積極的情感活動。

二、以樂配詩

中國有著優秀的古典詩歌,也有著優秀的古典音樂,兩者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都表現意境。在古詩詞的教學之中可引入古典音樂這一資源,在音樂的氛圍里學習古代詩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時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戰斗氛圍充滿整個課堂,音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詞人愿意戰死沙場,卻又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教學王昌齡的《出塞》時可播放《胡笳十八拍》展現塞外的空曠寂寥,有利于學生感受邊塞詩的豪壯之美。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則可播放王菲的現代歌曲《水調歌頭》讓學生品味兩種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詞人的情懷。

音樂配合古詩詞教學時,所選音樂必須與所教詩篇的情調、節奏相和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的輔助,決不可胡亂選一首歌或一首曲子就上,那樣將得不償失。

三、感受情感美

親情、愛情歷來是詩人吟唱不衰的話題,翻看中國古典詩歌,這部分內容是最燦爛、最炫目的。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引導學生感受親情的偉大,愛情的高尚。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弊阋娫娙藢亦l的熱愛。沐浴在親人無私的愛的光輝中,是多么幸福。在對親情的歌詠中,最為人稱道和傳唱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沒有諄諄叮嚀,沒有漣漣別淚,一片母愛的純情凝聚在臨行縫衣那無聲的場景之中,歌頌了偉大的母愛。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弊掷镄虚g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中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憩F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而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在對這些詩歌的理解中,重在培養學生感恩母愛的偉大、親情的無私,能把這種愛延展,感恩于社會、感恩于祖國,更要讓學生明白充滿親情的家園是和諧歡樂的家園、充滿親情的社會是和諧文明的社會、充滿親情的民族是和諧進步的民族。這樣才達到了我們學習鑒賞的目的。

四、體驗品味,升華情感

在對詩詞的意境主旨有了整體理解和把握之后,學生就會自覺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藝術,通過詩詞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和對話,從而聆聽先賢古圣們的教誨,學習他們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崇高偉大的人格??勺寣W生表演性地像作者一樣帶著情感吟誦詩詞,抒感。如果有條件的話,詩詞可以拍個PTV即詩詞TV,讓學生在盡情享受生活樂趣的同時得到藝術美的熏陶。

五、培養學生良性的競爭意識

古詩詞,一般來說,篇幅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誦,根據古詩詞的特點進行如古詩詞朗讀比賽、背誦比賽、默寫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比賽,這樣比賽可以以個人、小組、男女等方式進行。可以說,學生賽得開心,背誦的教學目標也易于完成,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效果相當滿意。

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而占主體地位的則是學生。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并不討巧,反而要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把自教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動腦,自己查閱資料,自己體會詩詞的意境,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能力,又可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與滿足感,從而對古詩詞充滿熱愛之情。正如陸游所說:“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課標要求的是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的綜合訓練,而古詩詞教學更要貫徹這一宗旨。

參考文獻:

[1]何登洲.創設詩化情境進行詩化教學DD我對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W),2009(03).

第6篇

【關鍵詞】古典詩詞;人格;語文教育

古人云,詩者,不過“情景兩端”。古典詩詞中深蘊的人格情感打動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每個欣賞者都可在其中吸取新鮮生命,充實自己的情感世界,進而在生活中培養起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

中學時代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語文教育在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上有天然的優勢,人格教育也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中明確規定:“在教學過程中,要……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p>

為此,新編高中語文課本適量增加了高品位的詩文,以期在“純正的文學趣味”的培養中實現人格教育。

一、培養熱愛自然、質樸純真的人性

古代的智者、仁者通過歌詠具有與自己道德品質相似特點的自然景物來體現自己人性的坦率豁達,自然純真。

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創設出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引導學生調動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中,會令學生油然而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激情,從而時常感動于人性的自然純真,而保有純真的人性。如《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描寫了陰山腳下美麗廣闊的草原風貌;《漁歌子》《錢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詩篇以清新明快的筆調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滲透積極進取的精神。所有自然美與情感美和諧統一的詩文,都包蘊著一種誘人奮發的力量,激發著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感悟人生,胸襟豁達,積極向上

古詩詞欣賞常要求指導學生整體把握主旨與詩人形象。把詩人的風格,放在時代大背景中去認識,學生能看到眾多的“個性美”以及個性在掙扎中展現的“人格美”。這美感能促使他們產生新的聯想,思考人生的意義。

如讀唐詩。盛世的背景使唐詩大多積極、健康、現實,對中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現出樂觀自信,杜甫的“會當凌絕頂”表達了遠大的理想。眾多豪氣的詩篇,讓人也頓生萬丈豪情!

生命意識是人格一個重要方面,生命教育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語文教學中應該利用古典詩詞中古人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對生命價值的珍惜對中學生實施生命教育,使學生形成豐富而舒展的個性,正直、豁達而剛健的人格。

三、品味親情、友情的美好,培養正確的愛情觀

血脈相連的親情是人間至情,最難割舍。孟郊的《游子吟》表現母子相依為命的深情。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又將對兄弟、親人的深深思念流露無遺。誦讀寄托著人類最純潔的情感的詩篇,懂親情之難棄。

友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受重視。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和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能使學生感到友情的珍貴,體悟友誼的真諦。

愛情是古往今來永恒的話題。如兩千年前的《詩經》,就有《靜女》表現男女相戀的純真。學生會受到感染,向往真摯愛情?!短鎏鰻颗P恰分信@煽椗南嗨祭p綿、《氓》中棄婦的悲憤決絕、《孔雀東南飛》中仲卿蘭芝的悲劇會讓學生意識到愛情中的曲折無奈,而《西廂記》那一句“有情人終成眷屬”道出了世人的共同祝愿,更有那翻唱楊柳枝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讓學生領悟到相愛不是耳鬢廝磨,朝朝暮暮,而是心靈相通,情感相融,使處于豆蔻年華的他們能正確地對待愛情,培養起正確的愛情觀。

四、由愛自身到愛祖國

當學生的人格充盈著人性的純真與美好時,我們會更容易從狹隘的個人得失感慨上升到與國家民族命運的共鳴。

屈原的《離騷》“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激烈的感情是對祖國災難的擔憂,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陸游絕筆《示兒》中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自南宋以來,凡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岳飛《滿江紅》中洋溢的愛國熱情必會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在教學這類古詩文時,要引導學生去體會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在古詩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必須付諸扎實的教學實踐。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重指導誦讀、品味;其次要創設情境,培養想象力;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寫詩。在互相欣賞、點評中,定能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靈魂,培養其健康的人格。

古詩文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古典詩詞教學使學生受到人性的陶冶,心靈的滋養,人生的啟迪,真正發揮語文教育的價值,實現“為人生”的語文教育目標,使學生終生受益。這在素質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唐詩鑒賞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第7篇

關鍵詞:《詩經》;《古詩十九首》;繼承

近百年來,對《古詩十九首》研究的熱潮一直未退去。眾多學者就立足于對《古詩十九首》與《詩經》關系的研究,且表現出了研究方向的多元性和見解的獨特性。有論者認為,《古詩十九首》具有強烈的過渡性,1它向前繼承了《詩經》、漢樂府的精髓,同時又對建安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筆者深以為然。本文擬在前賢的基礎上再從句子、意象、題材內容三個方面簡述《古詩十九首》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

1 語句

《古詩十九首》除了大量引用《詩經》的詞語,還多處引用句子。分為直接引用和轉換形式引用兩種。

(一)直接引用

所謂直接引用,就是指《古詩十九首》將《詩經》中的句子直接拿過來使用或引用句式結構,這里的直接使用多指《詩經》中的四字一句發展到《古詩十九首》中多了一個字變為五字一句的情況,當然這也是由從四言詩發展到五言詩的必然趨勢引起的。而稍加改變則指的是句式上的模仿。如下面兩組例子,第一組就是直接使用的情況,后一組則是引用句式的情況:

1.溯回從之,道阻且長。(《秦風?蒹葭》)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2.纖纖女手,可以縫裳。(《魏風?葛履》)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青青河畔草》)

《行行重行行》中的“道路阻且長”比《蒹葭》中的句子多了一個“路”字,都表達了想見愛人卻因路途遙遠而無法相見的哀傷;“纖纖女手”發展到“纖纖出素手”雖略有差別,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都表達了對女子巧手的贊美。

(二)變換形式引用

所謂變換形式引用就是將《詩經》中的句子拆開來運用到《古詩十九首》中,不再整體引用。如下面兩組例子:

1.靜言思之,不能奮飛。(《邶風?柏舟》)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西北有高樓》)

2.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彼牽牛,不以服箱。(《小雅?大東》)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明月皎月光》)

在第一組例子中,詩人將《柏舟》中的“奮飛”一詞拆開來形成“奮翅起高飛”這一句式。而第二組例子中,“箕”、“斗”、“牽?!保敲??!胺洹迸c“負軛”同意。這兩句取《詩經》成語,加以變化,用來比喻“同門友”空有“同門”之名而無真實交誼。

2 意象

意象具有寄情于物的作用,由于封建社會對人們言論的限制,詩人不得不運用意象使詩歌內容與現實社會政治保持一定距離,從而避免風險使作品得以流傳。并且意象的獨特運用能夠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獨特的藝術表現。綜合以上原因古人在作詩時有運用意象表達情感成為傳統。《古詩十九首》大量引用了《詩經》中的意象。筆者粗略統計并歸納出兩類意象。

(一)相思離別

這是古代抒情詩中最常見的題材?!豆旁娛攀住芬詯矍樵姙橹鳎渲杏惺孔髌肥窃V說相思離別之苦的,分別為《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明月何皎皎》、《客從遠方來》。作為象征思念的意象共可分為三種,即:物、動物和行為。

以香草送美人是古代的戀愛生活習慣,這里以此為例。在《古詩十九首》和《詩經》中也多有主人公借香草抒發思念之情的情節。如“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z兮。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保ā多嶏L?溱洧》),“遵彼汝墳,代其條枚?!保ā吨苣?汝墳》),“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保ā锻ブ杏衅鏄洹罚吧娼绍饺?,蘭澤多芳草?!保ā渡娼绍饺亍罚?/p>

我國古代的詩歌定的環境和意境中鳥及其個類也會透露出特定的意象,且這些意象相對固定。古人有用雙雙成對的鳥類表示夫婦的和睦的習慣,《古詩十九首》和《詩經》中多用鳥類,如燕子和鴛鴦意象入詩,象征夫妻的會合,如下面兩組例子:

1.燕燕,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邶風?燕燕》)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東城高且長》)

2.鴛鴦,畢之羅之。君子萬年,萬福宜之。(《小雅?鴛鴦》)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客從遠方來》)

由于封建社會在思想觀念上對兩性關系的束縛加之通信困難等條件的限制,在面對思念離別情緒時,只得借酒消愁或暗自流淚。借酒消愁這一情景在《詩經》和《古詩十九首》中的眾多篇目中出現過。如:“我姑酌彼金,維以不詠懷?!保ā吨苣?卷耳》),“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保ā囤L?柏舟》),“子有酒食,何不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唐風?山有樞》),“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保ā肚嗲嗔晟习亍罚?。

(二)人生感慨

除借酒消愁外,流淚這一意象在《古詩十九首》和《詩經》中也多處出現過。但是在描寫流淚的場面時,兩部作品略有不同。總的來說,《詩經》在表達情感上更為豪邁灑脫,情感是噴發式的,因此流淚的場面很奔放,可以用痛哭流涕來形容。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保ā囤L?燕燕》),“不見復關,泣涕漣漣?!保ā缎l風?氓》)。而在《古詩十九首》中,除了《迢迢牽牛星》外,其余表現流淚這一意象的描寫則含蓄溫婉的多。從中可以看出流淚這一意象在《詩經》和《古詩十九首》中還有嚎啕和暗自流淚的區別。如“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牽牛星》),“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保ā秳C凜歲云暮》)。

《古詩十九首》中除了描寫相思離別的十部作品外,其他九首都是抒發內心不平或感慨人生無常之作。在這類作品中由于游子仕途不順而苦悶哀傷,因而詩人常將松柏、金石等意象入詩,借松柏、金石的亙古不變對比人的渺小,表達人生短暫的感慨。而在這之前的《詩經》中已經有了對松柏、石等意象亙古不變特點的描寫。而且,《詩經》與《古詩十九首》中的“松柏”與“石”意象所指基本是一致。如“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保ā缎⊙?天保》),“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明月皎月光》)。

3 題材內容

《古詩十九首》大體有二兩個題材,一是閨怨相思,二是羈旅之情。這是因為古代男子外出求學、求取功名,在外生活往往艱辛,因此會產生思鄉之情,仕途不順往往心中苦悶,借詩以抒發心中的不平。而與此同時,女子照顧家里事務,孤單沒有依靠,就會想起外地的丈夫或戀人。

在以閨怨相思為主題的作品中,有閨中怨婦擔心自己被棄的的訴說,如“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保ā缎行兄匦行小罚?,“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冉冉孤生竹》)。其實,這些在《詩經》中都早有描述,如“彼晨風,郁彼有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秦風?晨風》),“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予美?心焉忉忉?!保ā蛾愶L?防有鵲巢》)。其次,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訊等設施的落后,因此多有表現男女相隔遙遠無法相見而愁苦為主題的詩篇?!对娊洝泛汀豆旁娛攀住范加羞@一題材內容的詩篇如“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道之云遠,曷云能來?!保ā对?邶風?雄雉》),“環顧望故鄉,長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保ā缎行兄匦行小罚?。再次,思婦詩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普遍的傾向,主人公總是感慨時光飛逝,青春不再,懼怕美人遲暮。早在《詩?召南?坑忻貳分芯陀小坑忻罰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昧P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昧P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辈擅返墓媚锟吹綐渖鲜焱傅拿纷右唤洆浯蚣娂娐涞兀粼跇渖系脑絹碓缴?,便自然聯想到青春消逝的迅捷。到《古詩十九首》中則表達上更為直接,如“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保ā渡娼绍饺亍罚?,“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保ā缎行兄匦行小罚W詈笤凇对娊洝泛汀豆旁娛攀住分卸加袑矍榈拇竽懙囊鞒?。如下面這組例子:

蔦與女蘿,施于松柏。(《詩?小雅?弁》)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冉冉孤生竹》)

這是以愛人所贈之物為樞紐,通過物輕情意重的描寫,表達男女間真摯的愛情;從這兩組例子中可以窺見《古詩十九首》對《詩經》題材內容的繼承。

思婦在家中思念游子,心中頗為惆悵。游子在卻也外孤苦無依,仕途不順則憂心苦惱,因此游子詩可大概分為三種思想情感:思鄉、感嘆人生、放棄則及時行樂。首先,思鄉是游子普遍的情感,這在《詩經》和《古詩十九首》中均有體現,如“顧瞻周道,中心怛兮?!保ā对?檜風?匪風》),“環顧望故鄉,長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其次,古代男子以求功名為正道,然而多數在仕途中都會遭遇坎坷,心中自有不平,又無處發泄,久而久之產生人生短暫,歲月易逝,及時行樂的感慨。這一點《古詩十九首》對《詩經》有很好的繼承。如“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保ā肚仫L?車鄰》),“蟋蟀在堂,歲聿其草。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唐風?蟋蟀》),“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保ā遁p輕陵上柏》),“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保ā渡瓴粷M百》)。

關于《古詩十九首》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很多學者認為漢樂府對《古詩十九首》的影響更大一點,筆者表示贊同,但《詩經》對《古詩十九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本文的論述足以證明這一觀點?!豆旁娛攀住废蚯袄^承了《詩經》、漢樂府的精髓,同時又對建安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的觀點經過本文的論述變得更加清楚明了。

參考文獻

[1]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劉毓慶,李蹊:《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3] 孟慶鈺:《與中思婦詩比較研究》,《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報》,2011年第11期。

[4] 黃敏,肖偉:《論之過渡性》,《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5] 蕭統:《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6] 張可敦:《由“野”而“俗”詩歌風格的嬗變――以與游子詩為例》,《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3期。

[7] 鐘嶸:《詩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8] 朱自清,馬茂元:《朱自清與馬茂元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 褚斌杰:《詩經與楚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第8篇

飲食養生為實,精神養生為虛,只有虛實結合,相得益彰,方可收到養生平衡的新境界新效應。

古往今來飲食養生倍受青睞,但精神養生卻不太為人們所重視。

我的奶奶是鄉間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兒,她識字不多,卻會背不少古詩。當我咿呀學語時,她就教我“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等古詩。也許是自幼受奶奶口授古詩的熏陶,使我后來對古詩興趣越來越濃。

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初,我投筆從戎,駐扎上海。星期天、節假日我最愛去的地方,是福州路一家舊書店。我在那里過讀詩癮,一泡就是一天,餓了就啃點事先準備好的面包,個中樂趣只有自己最清楚。

青壯年時,八小時之外的業余時間里,我的主要愛好就是暢游浩瀚的古詩海洋。令人神往地陶醉在“黃四娘家花滿蹊”的農舍小院;“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早春二月;“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杜甫草堂;“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夏水池;“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西湖盛夏;“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楓林晚唱;“白銀盤里一青螺”的洞庭遠眺;“獨釣寒江雪”的漁翁孤舟;“終歸大海作波濤”的溪澗瀑布……如此精神旅游,不僅豐厚了文學知識和詩歌藝術的積淀,更可貴的是綠化了心靈世界的荒漠。使我胸懷寬廣、性格開朗、樂觀豁達。

一次次地癡迷沉醉,一回回地忘返留連,使我忘卻喧囂塵世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擺脫事業、家庭、愛情、婚姻等諸多方面所帶來的各種不良心態影響,使我能夠在逆境中挫折里經常保持一種穩定、淡泊的樂觀情緒。

古詩中的名篇佳句,乃至一個意象、一種意境都潛藏著樂觀情緒的生機、活力和燃爆點。人生苦旅中難免遭遇失落、失意、失望等消沉情緒,在這里都會轉化為坦然、平衡、奮發、樂觀。比如“正人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欄”,告訴我前進的道路上會有很多的艱難險阻,不要翻過一個山頭就沾沾自喜,而應時刻準備迎接新的困難,翻過新的山頭;再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激勵世人不斷攀登新高峰,不斷追求新境界,登得愈高,眺得愈遠,胸襟廣闊,視野則更拓展,其哲理性強,耐人回味。

退休后,休閑安居,時光充裕,吟誦古詩更成為我養生的最佳選擇。無論在客廳、陽臺、臥室、書齋,無論是飯后散步、郊野踏青、或是出外旅游,我總愛把自己熟背的近百首古詩“因地制宜”地朗誦。記得前年游少林寺,我特地爬上嵩山,高聲朗誦了唐代孟郊的《洛橋晚望》,雖說當時是初秋白日,但當吟到“月明直照嵩山雪”時,依然倍感分外親切,雅興盎然。

朗讀古詩,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愉悅心境、凈化靈魂,使我天天營造樂觀氛圍,日日度過美好時光。

第9篇

2007年高考試卷結構經過調整,加大了區分度,其中表達能力的考查更為突出。古詩鑒賞作為必考的主觀題型,主要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分析判斷、鑒賞評價等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形象鑒賞是古詩思想內容鑒賞的重要一塊,古詩形象包括兩方面: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抒情主人公,二、更多的指詩中的自然景象或意象,也就是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等,它們往往是詩人情感的載體。

【備考攻略】

鑒賞古詩形象就是要把握古詩刻畫藝術形象的內涵,就是要分析判斷它們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會意義。掌握這種題型的答題策略,能有效地提高詩歌鑒賞得分率。

一、重分析

在對抒情主體形象認知理解時,在整體感知詩歌基礎上,要重視分析。方法上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言行、情態;關注人物的心情情感;把握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感悟詩別事物的含義。

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問:詩人的形象是如何通過詩句展現的?

把握具體環境“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更沁透在離人的心頭,可謂“煙雨助離愁”。

分析周圍景物“楚山孤”:清晨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王昌齡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原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團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可謂“景孤人更孤”。

分析語言、感悟特別事物含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六朝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盛唐詩人王維、崔顥、李白都曾以冰壺自勉,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了解此物的含義,我們就知道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捎去的口信不是平常的竹報平安,而是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聯系王昌齡的經歷,幾度被貶,正處于眾毀的惡劣環境中,因此這里同樣是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品格。綜上所述,本詩那蒼茫的煙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一個送別時孤寂凄清傷感的詩人,更展現了他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為官清白,心地純潔。

二、抓意象

詩歌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外,更多的指自然景象或意象,如寫景詩中的景,詠物詩中的物,邊塞詩中的邊塞風光等。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蘊藉。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跋蟆迸c“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的最大特點是主客觀的結合,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就在于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解讀詩歌時,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情感。如: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上片意象“淡酒、急風、過雁”寫出了詞人在乍暖還寒、晚風侵襲時,借酒消愁的情形。北雁南飛,引起詞人的傷感,卻是“舊時相識”,舊時在哪里相識?在北方未曾淪陷的家鄉。下片意象“憔悴的黃花”,渲染出凋零的肅殺秋景,“梧桐、細雨”更寫出了詞人凄涼悲傷的情感,正所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整首詞抒發了詞人因國破家亡而引發的深沉愁情感傷。

三、多品味,厚積累

當然找準意象后還要結合詩情多品味多涵詠意象身上所凝聚的詩人的主觀情感。

2007年浙江卷考查“王謝燕”意象蘊含的情感,許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張冠李戴。由于“王謝燕”的寓意又影響了第二問的思考,所以得分普遍較低。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古典詩詞的意象有著特別的含義和特別的情感。如“王謝燕”寓有興亡之感、吊古傷今之意。這就啟發我們在古詩鑒賞備考復習中,有必要掌握積累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和情感。

如古詩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筆法,古詩中“月亮”是思鄉、思念的代名詞。李白有《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有《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建有《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幽蘭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所以往往成為詩人傲立人格和精神品質的寄托。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純潔;元稹以“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對高潔堅貞品格的追求。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范成大“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都借寄寓精神品質,成為一種人格寫照。梅花凌寒獨放,然后引起爛漫百花散發芬芳,因此梅與菊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賞,成為敢為人先及高潔品質的象征。陳亮“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意深?!吧彙币蚺c“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之以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敝C音雙關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睂戩F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諧音雙關寫出了一個女子隱約感到男子愛戀著自己。梧桐葉落飄零是典型的深秋季候景象,古人云:“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币虼宋嗤┤~落成為詩人悲秋情感的觸媒,梧桐意象往往也寓含凄涼悲傷之情。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睂懗隽艘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寂寞凄涼的深宮里,形單影只臥聽宮漏的情景,井邊葉黃的梧桐渲染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币晕嗤┤~落和雨打芭蕉寫盡了愁思。因此,認識典型意象,積累典型意象包蘊的含義和情感,對解讀古詩大有裨益。這就要求我們做學習的有心人,在學習過程中注重不斷總結歸納,積累知識。

如:楊柳――惜別。

松――正直、堅貞。

春風――飛揚得意。

流水――嘆息。

落葉――失意低落。

鷓鴣――旅人、游子的離愁。

大海――開闊。

古跡――懷古、懷舊。

寒蟬――悲涼、凄切、哀傷。

杜鵑(子規)――哀怨、凄切或思歸。

鴻雁――代指書信或游子思鄉懷人的羈旅傷感。

第10篇

中圖分類號:I0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325-01

摘 要 在中西傳統愛情詩中,愛情不約而同成了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主要的永恒的主題,中西詩人由于思維方式,審美意向以及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而成就了形態各異的詩歌。然而愛情作為人類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題,又使得中西詩歌不同文化的交流成為可能,

關鍵詞 中西文化;愛情;詩歌

戀愛婚姻在人們生活中是頭等大事,所以愛情不約而同成了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主要的永恒的主題。在中西傳統愛情詩中,因為各自在社會文化和人情風俗上的分別,中西詩人表現愛情時也大異其趣。西方社會受騎士尊重婦女風氣的影響,婦女地位較高,側重個人主義,重視戀愛,愛情至上,且西方愛情詩大半寫于婚媾之前,所以西方愛情詩最長于“慕”,稱贊容貌訴申愛慕者最多;與此相對的是,中國人向來重視婚姻而輕視戀愛,男女戀情多半為社會所不齒,真正的戀愛往往見于“桑間濮上”,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無聊者才肯公然寄情于聲色,所以中國愛情詩大半寫于婚媾之后,最善于“怨”,最佳者往往是惜別悼亡。

然而,任何概括都有例外。中國也有大膽表述戀愛的詩,如《詩經·國風》和“漢樂府”里一些出自民間的情詩,情感表達就相當直率和深摯。而西方的愛情詩中,最動人的篇什也有一些是惜別悼亡之作,如拜倫的《當我倆分別時》,是惜別的名篇;華茲華斯被人廣泛傳誦的六首寫露西的詩,是露西去世后的產品;另外一首美國當代著名詩人威廉斯為其母親而作的《春日寡婦怨》更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The Widow’s Lament in Springtime-- Sorrow is my own yard-where the new grass-flames as it has flamed-often before but not -with the cold fire-that closes round me this year. -Thirty five years-I lived with my husband.- The plum tree is white today-with masses of flowers.-masses of flowers-loaded the cherry branches-and color some bushes-yellow and some red- but the grief in my heart-is stronger than they-for though they were my joy-formerly, today i notice them-and turned away forgetting.-Today my son told me-that in the meadows,-at the edge of the heavy woods -in the distance, he saw-trees of white flowers.-I feel that I would like-to go there-and fall into those flowers-and sink into the marsh near them.譯文:《春日寡婦怨》--我的庭院是哀愁-那兒初生的嫩草-依舊灼灼欲燃-像往常一般-可是今年卻以-冷冷的火焰包圍我。-我跟丈夫共度了-三十五年。-今天例樹一片白- 滿樹累累的花朵。-累累的花朵-曾壓低櫻桃樹枝-而今替不少灌木叢染色-一些染紅-一些染黃-可是我心中的悲哀-比它們強烈-因為它們雖一度是我的歡娛-今天我向它們注目-轉頭卻將它們忘記。-今天兒子告訴我-在遠方 郁郁林木邊緣-青草地上 他看見-一棵棵白花樹。-我覺得非常想-去那里-陷入花深處-沉入樹旁的沼澤里。

特別是第一句,反復默念幾遍,便不難發現歐陽修的《蝶戀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句子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春日、庭院,孤婦,懷舊,皆以哀怨庭院來開頭: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用花、草、樹木來反映投射幽怨心情,是中國古詩詞的特點之一,也是這兩詩的共同之處。這兩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由男性的角度來揣摩、表現女性心理情感活動。當然,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化中長大的人,讀歐陽修的詞與讀威廉斯的詩,不言而喻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審美情趣。中國古詩詞中那種神韻微妙和格調高雅,是西方詩所不能達到的。反之亦然,西方詩歌中匪夷所思的觸悟、耐人玩味的深意、深廣的象征性哲理在中國的詩詞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同樣的空幽庭院,春草花木,在東西古今詩人筆下,展現出不同的色調:威廉斯詩中青草轉化成冷冷的火焰,雪白的梨花,紅黃相間的櫻桃樹,強烈的感彩和對比,表達了一個貴族寡婦懷念亡夫,心灰意懶的心態;而歐陽修的詞,則是典型的中國古代貴族婦女深閨寡居,感怨漂泊無定的男人,又無力掙脫封建枷鎖,陰柔朦朧,纏綿凄婉又情思悠長。

從上述的異同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歌作為一種表達人類情感、思想的文學形式,在表達的具體對象上,有很深的文化根源。不同文化的獨有現象與各異的表達方式,會發展出相應的體裁和格式,構成了文化差異的基礎。與此同時,人類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題、情感或環境,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成為可能。所以我們能夠理解、欣賞兩種不同的表達,比較其異同。錢鐘書先生曾云“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闭\哉斯言!

參考文獻 

第11篇

古詩文是先輩哲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古代詩文更可謂經典中的經典,具有極高的文學和藝術價值。然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卻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逐漸弱化了本該繼承和堅守的誦讀傳統,而沿襲了以教師講解為主,注重理解字詞句意義,要求掌握鑒賞方法技巧等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

自古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就十分重視誦讀。《論語》中有“誦讀三百”的記載,荀子強調學術“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并要“誦讀以貫之”,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更是明確 “要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要“誦讀古詩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作為教師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繼承和發揚誦讀這一古詩文教學傳統,讓誦讀回歸古詩文教學課堂,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加強古詩文誦讀,可以培養文言語感,豐富語言積累。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就是訓練語感?!惫旁娢氖窃诠艥h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書面語體,由于時代的隔閡和用語習慣的差異,中學生在古詩文理解鑒賞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作為書面語的古詩文語言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講究起承轉合,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學生可以在誦讀過程中,充分調動感官功能,眼觀、口誦、心記,日積月累,文言語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而且誦讀多了,學生古詩文的基礎知識積累也就更加豐富,很多一時難以講清的語言規律和搭配習慣等語感語用難題,學生在解題作答時也能迎刃而解。這樣課堂教學效率會顯著提高,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也會相應增多。

此外,班級學生長期堅持集體誦讀古詩文,幾個人、幾十個人一起誦讀經典名篇,無意中就營造了古詩文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響,學習興趣更加濃厚,閱讀鑒賞水平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加強古詩文誦讀,可以深入體味文本內容。

文言詩文語言簡潔凝練、內涵豐富,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感悟這種高度濃縮的語言,光靠老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感受古詩文的韻律,自覺深入思考文本內容,把握體悟作者的情感,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例如必修四中李商隱的《錦瑟》,“錦瑟”雖為題目,但詩作內容卻非詠物,只是按古詩慣例以篇首兩字作題而已,其實也是一首無題詩。而眾所周知李商隱的無題詩大多構思新巧,想象豐富,用典過多,意境朦朧,隱晦難懂。這樣的文章且不說中學生難以理解,就連梁啟超這樣的文學大家都感慨,義山的《錦瑟》講的什么事理會不著,連文義也解不出來。因此遇到這樣古詩文的教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意象,理解典故,想象意境,在讀中理解文本大意,在讀中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讀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見解。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對文本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而且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解讀和再創造。在古詩文教學中強化誦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經過反復讀、品、鑒、賞之后,可以對文本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理解?!跺\瑟》要表達的情感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也許是思念而不得相聚的痛苦,也許是作者對亡妻的悼念,也許是自傷的“隱”作……諸如《錦瑟》等文本內容的教學,反復誦讀,在讀中尋求深層理解,尋求不同見解也許是最好的教學途徑。

三、加強古詩文誦讀,可以陶冶情操,涵養心靈。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文都是經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它們情感豐富,意蘊深遠,有立志報國的凌云壯志,有尖銳深刻的政治諷喻;有如泣如訴的離愁別緒,有感人肺腑的友情愛情;有民不聊生的亂世之苦,有閑適安逸的田園之樂……學生反復誦讀這些優秀的古代詩文,有助于深刻體會其中蘊涵的民族精神,積淀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陶冶情操,涵養心靈,提升精神境界,傳承中華文明。

比如教學岳飛《滿江紅》,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就讓學生激情洋溢地誦讀詩文,感受岳飛渴望收復中原、一洗國恥的壯志豪情。集體誦讀營造出一種氣勢磅礴、格調高昂的氛圍,學生心中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瞬間被點燃。很多學生都主動要求站起來誦讀課文,在激情洋溢的朗誦中感受詩人的悲憤與豪情,抒發自己的愛國熱忱。這樣的古詩文教學課堂效果不言而喻。課文誦讀不僅讓學生深入體味了文本內容,而且陶冶了他們的道德情操,提升了他們的思想境界,豐富了他們的心靈。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針對如今中學語文古詩文課堂教學現狀,我們要提倡誦讀,重視誦讀,加強誦讀,通過強化古詩文誦讀,優化課堂教學效果,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與活力!

第12篇

【關鍵詞】積累意象;濃厚的興趣;古詩意象賞析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考試大綱》規定:“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能力層次為E級。對于沖刺高考來說,怎樣走進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進行古詩鑒賞呢?

意象,是走進詩國的一張門票。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歌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或物,還包涵了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多個的。(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寫對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上是固定的。我們熟悉了這些意象,就猶如買了一張門票,走進了古詩的殿堂,走進了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

一、送別類意象

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傲焙汀傲簟敝C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之情,以致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

酒,既能排解愁緒,又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古詩多不勝舉,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或餞別之用。在古詩中,它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晏幾道《浣溪沙》“衣化客塵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長亭,鳳樓爭見路旁情”。

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詩,如白居易的《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芳草,如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夕陽,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水,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春色,王維的《送沈子福歸江東》“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秋,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送別類意象還有明月眼淚、孤云、歧路、浮萍、孤蓬、杜鵑、鴻雁、灞陵、寒蟬、蘭舟、西風、畫角、落葉、殘紅、敗荷、細雨、寒鴉、鷓鴣、春風、西樓等,這些意象都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學生在鑒賞古詩時只要看到這些意象都可歸結為表達詩人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

月亮,一般情況下古詩詞中出現的月亮都是思鄉懷人的代名詞。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等等。

三、愁苦類意象

梧桐,在古詩國中,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芭蕉,在古詩中常與孤獨憂愁、離情別緒相聯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思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猿猴,古詩中常常借助于猿猴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鵑鳥,在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哭啼,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鳥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李商隱的《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四、抒懷類意象

、梅花、松柏、竹、黍離、冰雪、草木等,通常抒清高淡泊、不屈不撓、堅貞正直、頑強向上、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忠貞高尚、盛衰興亡之情。

五、愛情類意象

紅豆、蓮、連理枝、比翼鳥等,通常抒相思、愛戀、夫妻恩愛之情。

六、戰爭類意象

投筆、長城、請纓、羌笛等,常抒棄文從武、戍守邊疆、殺報國、悲愴凄涼之情。

教師在平時注意引導學生積累上述古詩的意象,保持濃厚的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樂于拓寬文學欣賞的眼界,自然就會找準古詩的意象,順理成章地找到了古詩鑒賞的突破口,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把握了古詩的感情基調,做各種考題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08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黄石市| 定襄县| 湘西| 青州市| 锡林郭勒盟| 青龙| 卢龙县| 吉林省| 含山县| 商河县| 淄博市| 上高县| 修武县| 南丹县| 桂东县| 湘潭市| 长垣县| 秭归县| 南昌市| 仪征市| 嘉定区| 全椒县| 闽侯县| 华坪县| 德昌县| 城步| 伊春市| 嵊州市| 宜川县| 长沙市| 漾濞| 湟中县| 永顺县| 县级市| 广昌县| 邢台县| 黄山市| 武邑县| 常宁市|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