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愛情心理學論文

愛情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2-11-30 18:29: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愛情心理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愛情心理學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心理訪談,傳播內容,受眾類型,傳播方法,傳播效果

 

近年來,心理類訪談節目不斷出現并漸成一種態勢。央視的《心理訪談》是此類節目的開拓者和運營成功的典范,繼2004年推出以來吸引著社會關注的目光。

一、傳播內容分析

《心理訪談》是一檔心理健康類欄目。它運用現場個案訪談的形式,嘉賓呈現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間銜接溝通,心理專家進行現場心理分析和指導,解除心理困惑,幫助嘉賓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人們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心靈的困擾。而由于中國的心理學和心理學界還不夠成熟,大眾的需求卻在增加。《心理訪談》節目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種市場需求。

從《心理訪談》的節目內容上看,多數當事人都因遇到的問題無法化解和解決,而尋

求心理的援助。節目的選題多樣,內容豐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愛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以下筆者列舉部分節目話題如下:

節目名稱

話題內容

面試秘笈

大學生就業面試心理指導

性的漩渦

青春期發育、成長

難了初戀情

婚姻生活里的溝通

女碩士之戀

家庭里的爭吵

我被貼上了“傻”標簽

成長煩惱

分手了請別再找我

戀愛矛盾

優秀教師人緣

社會交往

瞞著爸爸厭學

子女教育

我要加薪

上下級關系

第2篇

關鍵詞:愛情心理;愛情的概念;結構;測量;影響因素

1.引言

愛情是復雜多變的,它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愛情心理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叢上世紀70年代開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逐步開展起來,并在理論和實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學生愛情心理的探討與分析,愛情心理的結構及其測量、影響因素等方面。本文擬從這幾個方面,總結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愛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愛情的概念

關于愛情的心理學定義,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學家從自己的理念基礎出發,對愛情給出了很多的定義。Wstson(1924)認為愛情是由一種性帶感引發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認為,對性結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當這種欲望被限制的時候,作為對這種挫折的補償,人們對就會將其他人理想化并墜入愛河。Frommn(1956)認為愛是一種工具,用來減少人的分離感和孤獨感。Rubin(1970)將愛情定義為一種指向他人的態度,這種態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動。Swenson(1972)認為愛情就是行動,例贈送禮物、共同活動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認為愛情是人們在與他人的互動被回報時引起的反應。Skolnick(1978)將愛情定義為一種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來的建構的體驗。這些定義有的關注的是愛情的起源,有的關注愛情的功能,有的則關注對愛情的描述。總之,愛情是一個復雜的東西,每個人對它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學生愛情心理的探討

愛情是人生的重大課題,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于處在青春妙齡、充滿著幻想與浪漫色彩的大學生更是有著獨特的魅力。

3.1大學生愛情觀所存在的問題

身處大學校園的愛情,由于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愛情觀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常泓,侯贊華(2008)認為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對愛情真諦缺乏理解。2.戀愛動機的偏差。3.戀愛道德觀念的弱化。4.戀愛行為的非理性化。而對于大學生的愛情心理問題,王素珍(2003)認為主要有:1.愛情價值觀錯位;在其對1005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后,發現大學生在愛情價值觀方面,從總體上看是能夠正確擺正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處理好愛情與事業、愛情與學業的關系,但調查同時顯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問題:①看重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為了愛情影響學業。③推崇“愛情至上”。④對愛情的“忠貞專一、排他性”認識錯位。2.愛情挫折。3.戀愛行為不當。。讓人關注的是:如今的大學生“戀愛族”中,真正為愛情而相愛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據一項對11所大學近千名大學生的關于“你戀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調查發現學生回答的依次順序是:滿足生理和發展的需要、充實課余生活、雙方接觸產生愛情、作為一種消遣、尋求一種刺激、孤獨、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對一行的好奇心、積累經驗、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選擇伴侶。這一結果應該說是令人擔憂的,。黃家兵(2005)認為有必要結合當前大學生戀愛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探討其中的心理問題:1、戀愛普遍化與焦慮感并存。2.戀愛“過程體驗”的空虛感。3.戀愛輕率而導致的無聊感。

3.2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面對如今大學生愛情觀所存在的問題。常泓、侯贊華(2008)認為應該采取如下對策:1.深化對愛情本質的理解,增強戀愛道德觀念。2.培養健康的戀愛行為。3.正確處理好愛情與學業的關系。4.加強校園思想文化建設。王素珍(2004)則從愛情價值觀、愛情挫折和戀愛行為不當方面闡述了調適方法,認為在愛情價值觀方面應該做到以下自我調適:1.要學會思考。2.要學會處理好愛情與學業、愛情與成才的關系。3.提高愛情的道德修養。在愛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愛情認識。2.要分析失戀的原因。3.要采取正確的行為方式。愛是道德的表現,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大學生的愛情必須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進身心發展。

4.愛情的測量

綜觀國內外有關愛情的測量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愛情觀念的測量、愛情成分的測量、愛情類型的測量。

4.1愛情觀念的測量

Rubin最早開始對愛情進行科學的測量。Rubin(1970)認為愛情是可以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度,它是親密關系的最深層次,不僅包括審美、激情等心理因素,還包含生理激起與共同生活愿望等復雜的因素。Rubin通過項目分析、信效度考驗建立了13個項目的愛情心理量表和13個項目的喜歡量表,這是第一個區分喜歡和愛的研究;并確定了戀愛中人們思想的三個主題:依戀、關心和信任。這三個主題創造的愛情心理量表可用來測量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愛情思想強度的大小。研究者們常在問卷研究和實驗室實驗中評估RLS的有效性。

4.2愛情成分的測量

1)Davis(1985)曾對愛情和友誼進行了比較和區分,認為友誼之中的喜歡包括8個主要元素:歡樂、互助、尊敬、無拘無束、接納、信任、理解和交心;而愛情除這些因素外還包括集束:激情和關懷。研究發現這可以讓人覺察到什么時候友誼已經轉化為愛情關系,或愛情關系正在逐漸降格為普通的友誼。Davis和Todd在此論基礎上設計出了關系評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個分量表組成,它被用來區分各種類型的友誼,并能預測不同關系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屬于哪種類型的友誼。2) Sternberg(1997)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愛情的三角形理論,他認為人類愛情包括三種成分: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過比較愛情類型的結構模型和評價這些模型中對多種親密關系的有效性發展了36個項目、3個分量表的三因素愛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為指導,對其進行實證研究證實了最常使用的愛情維度:關愛、、激情、親密、尊重、承諾和依戀這些維度可以被合成為只有四個成分:激情、浪漫激情、親密和承諾,并編制了相應的愛情測驗量表。量表包含55個項目用來測量愛情模型的四個因素,每個因素分別用15個項目來評價,每個項目均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則依據激活擴散模型,采用“愛情”一詞為刺激,讓278名大學生被試進行自由聯想,再基于親疏程度實施系統聚類分析,結果發現,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內隱愛情理論包含以下5個方面:①倫理與責任;②浪漫體驗;③沖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關愛。5) 王娟(2006)采用問卷法,以中國五個地區的大學生和社會人士為被試,通過開放式問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確定了中國人愛情心理的結構,包括接納、關愛、激情、愛情價值觀和浪漫5個維度。編制了包含26個項目的中國人愛情心理正式問卷,采用6點計分,4個項目設為反向計分。

4.3愛情類型的測量

關于愛情類型的測量主要是愛情態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國心理學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據 Lee(1977)愛情類型理論,編制了包含42個項目,每個類型7項目的愛情態度量表,包括浪漫愛、游戲愛、伴侶愛、現實愛、占有愛和奉獻愛6個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愛情的影響因素

愛情心理的影響因素非常復雜,本文在對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愛情心理的影響因素。

5.1不同文化中的性別因素

David(2003)的一項涉及52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個主要地區中的人們,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變化和多樣性。Roy,Jean(2002)認同在多種文化背景下,女性的都是受到壓抑的。國內關于大學生戀愛觀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例如李志和彭建國(2000)在對婚前性容許程度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對不同性別的人常常使用“雙重標準”,即男女標準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開放些。

5.2家庭氛圍和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縱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點如何預測成年早期的愛情關系。結果顯示,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家庭關系狀況會導致愛情關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沖突對青少年的戀愛中的認知和情感都有影響。并且,早期的家庭關系能預測人們戀愛關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編制的家庭親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個項目,后由我國研究者費立鵬等(1991)對該量表進行了三次修訂,使其適用中國的家庭環境狀況。該量表為5點計分,根據被試得分的高低,家庭親密度量表將被試的家庭親密度分成四種類型:松散、自由、親密和纏結。研究發現中國人愛情心理的結構包括5個維度:接納、關愛、激情、愛情價值觀和浪漫,來自于親密度過高家庭的被試在愛情心理上更傾向于對各個維度有高的感受。

5.3其他因素

綜合近年來的研究可以發現,其他一些因素也對愛情心理產生影響,比如戀愛狀況、戀愛目的和動機、家庭收入等。根據王素珍(2004)對1005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發現大學生談戀愛的目的、動機大多是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學生認為,談戀愛是情感的依戀,他們重視戀愛的情感體驗,注重戀愛的過程,對戀愛以后有什么結果并沒有太多的思考。

6.愛情心理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關于愛情心理的研究在國外已較為普遍,而國內愛情心理研究也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我國愛情心理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因而研究就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6.1研究對象有待擴展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大多以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而研究中學生和研究生的愛情心理的較少。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發育成熟較早,中學校園頻頻出現學生早戀現象,有關其對愛情的認識,因此,有待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而研究生雖然在年齡和心智上都比較成熟,但現有很多研究生處于單身,并從而有過戀愛關系,其原因和對策的研究也有現實意義。

6.2研究內容有待豐富

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國內對于愛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存在問題和教育對策的理論研究和與其他變量的關系研究上,對于愛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機制的分析較少,也沒有具體探討不同社會人群中的愛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以當今中國人的愛情戀愛觀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提高中國人幸福滿意度應該是研究的最終目的。

6.3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單一

從研究方法來看,現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較少。質的研究雖然能夠發現和說明一些問題,但要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還需要做出大量的實證研究。從研究工具來看,還沒有統一的、權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測量工具要么借鑒國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編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帶來研究結論上的差異,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結論。

針對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關于愛情心理的理論問題,如戀愛觀、愛情心理教育、結構模式、影響因素等問題的研究將一如既往地受到關注,但是更應該關注中國人的愛情心理原因機制。同時,對愛情心理的教育對策的效果評估也同步展開。

第二、探索并編制出結構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國人愛情心理量表,為有效地診斷和預測不正確的愛情觀問題提供科學有效的工具。

第三、結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將量表法、實驗法、訪談法、觀察法結合起來,相互驗證和補充。

[參考文獻]

[1]王娟.(2006).中國人愛情的心理結構及其影響因素.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張于.(2009).愛情心理及其與人際關系滿意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武漢:化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常泓,侯贊華.(2008).當代大學生的愛情心理:問題與對策.中國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學生愛情心理調查與思考.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14-17.

[5]林艷艷, 李朝旭.(2006). 心理學領域中的愛情理論述要.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40-44.

第3篇

筆者采用完全隨機抽樣法,于2015年10月份對華中地區5所高校的共計896名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期待值高,同時失望度也較高。在課程設置方面,80.91%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非常重要,87.72%的學生認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礎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在課程內容方面,大學生認為最應當學到的心理學內容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情緒管理(50.89%)、學習心理(46.65%)、人際關系(46.21%)自我認知(40.40%)、愛情心理(33.59%)和網絡成癮(27.34%);在課程教學方式方面,有80.47%的學生認為不應當設置試卷考試,84.6%的學生認為應當多種教學模式并用。

可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確實存在問題,學生的滿意度較低,傳統教學方式傳授心理學知識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貫徹情感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及課程的實用性。

情感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從而達到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目的的過程。情感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學效率。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學習行為中伴隨著產生的情感與學習是互惠互利的關系,情感態度上對課程認可,就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給學生減負,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因此只有學生情感上認可,態度上接受,才會把學習心理健康看成樂趣,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

一、情感教學模式應用原則

要保證情感教學有效應用到實際,需要設置凸顯人文關懷的教學目標,還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學過程,更需要貼近現實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成長。因此,教學中應當堅持以下原則。

(一)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因素。

情緒情感對學習的影響在很多方面是顯著的,正面的、積極的情緒情感能有效提高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而傳統傳輸式教學模式,將知識死記硬背式灌輸給學生,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有違情感教學模式的初衷。另外,傳統課堂環境嚴肅而生硬,學生的天性受到壓制,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中,教師應當調動課堂內的有利因素,創造寬松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正面情緒。

(二)建立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減少學生功利學習。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前傳統課程考核模式如考試、論文反而加深學生學業負擔。學生的學習具有強迫性和功利性,使學生對此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樣化、更輕松、更實用的課程考核體系應當被積極地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

(三)引導學生應用知識,體驗知識獲得的愉悅。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應用,要突出這個特點才能使得學生內心真正接納和喜愛這門課程。教師應當積極地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有調查研究顯示,學生更傾向實用、高效、有趣的教學模式,喜歡積極主動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筆者的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學生更喜歡情景模擬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輕松教學氛圍創設(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擬實際應用的教學方法。

(四)轉化教師角色,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負責傳授教材上的知識。而心理學課程理論知識豐富,傳授方法不當教師容易成為機械的灌輸者,從心理上被學生排斥,引起消極的情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轉變,加強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做學生人生的導師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具體操作建議

現有對情感教學應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籠統的而非具體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情感教學應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發揮情感教學的積極作用,將情感教學應用到實際中,貫穿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就必須將理論轉化為操作,將操作量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巨大價值。筆者通過一個學期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初步嘗試,總結出以下幾種實際操作方法,旨在為后繼研究提供參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為案例引發討論與思考。

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完成知識的講解。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第四講――情緒控制,以本校學生劉某某(化名)為例,介紹其面臨的兩難困境(學業壓力與異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終于爆發出情緒問題,提問引發思考“假如你是小劉,應當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小劉的處理方法是否合理”。

問題情境討論平均每兩個課時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優點在于引發主動思考,學生積極性高。

(二)巧用課堂內外因素,調動學生積極情緒。

靈活多變地利用課堂內外因素引發學生積極情緒,例如:在緒論部分,介紹心理學之前提問學生是哪個星座,講出這個星座的種種特性,再提問同學們相信不相信,最后將星座與科學做對比;第十一講挫折應對中,引入肯德基創始人的案例,講述挫折應對的重要性。平均每節課一次,課前充分準備,學生反應較明顯。

(三)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現實案例,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案例,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積極情緒的效果更加明顯。另外,以自身為例可以避免學生出現投射反應,清晰地認識到人格的界限。

(四)組織分組對抗,引發良性競爭。

第4篇

【關鍵詞】埃里克森心理發展觀;中科大少年班;心理發展規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違反了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而進行不恰當的干涉,將受到發展規律的懲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開辦,是一例違反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而拔苗助長的典型例子,本論文將通過埃里克森心理發展觀來簡要探討其違反心理發展規律的具體表現。

一、高校少年班已有研究

自1978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辦少年班以來,對高校少年班的研究已經有不少。這些研究有只基于理論探討的,也有結合一些簡單的實證進行研究的。如朱源等人先后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大學生十六項個性特征初探,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7級少年班學生心理因素綜合探討,對中國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學生追蹤研究概況,對少年班——高等教育早出人才的一種新方式等研究;武金渭等人對培養優秀理工科人才的探索——我校少年班、提高班教改試驗的研究;張端明對培養拔尖人才的初步探索與試驗一一華中理工大學教改(少年)班綜合改革的實踐與思考的研究;司有和對從科技大學少年班看理科超常少年的發現和早期培養等。這些研究有如下特點:

第一,主要來自于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華中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的研究。

第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少年班和大學同年級學生、比較少年班與高一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成績。

第三,評估少年班的績效主要是考上碩士生、博士生的比例,少年班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少年班本來就是根據其智商的高低的指標進行選拔,考上碩士生、博士生較多,還有其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較好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梢?,用來評估少年班績效的指標缺乏有效性。

第四,研究最突出特點周期短。青少年心理發展和其他各個方面發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用一年或者七年的時間來說明少年班辦的如何為時尚早。著名的心理學家特曼研究天才兒童用了40多年的時間,研究結果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梢妼ξ闯赡耆说难芯浚苤匾难芯糠椒ㄖ皇强v向研究方法,缺少這種方法的研究很難有說服力。研究周期短,可能也是寧鉑(中科大78屆少年班學生)2003年出家而引起社會對少年班辦學質量懷疑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有必要從發展心理的角度對中科大少年班開辦的合理性進行簡要的探討,以尋找其在心理學上的理論支持。本論文將主要通過埃里克森心理發展觀來簡要探討中科大少年班開辦是否具有合理性。

二、埃里克森心理發展理論觀及對中科大少年班的評價

(一)埃里克森心理發展理論觀

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兒童期與社會》中把人一生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具有各自的發展任務和主要矛盾。這八個階段的發展任務和主要矛盾如下:

階段一:嬰兒期(0-2歲),主要發展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

階段二:兒童早期(2-4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意志的實現。

階段三:游戲期(4-7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

階段四:學年期(7-12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

階段五:青少年期(12-18歲),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體驗忠實的實現。

階段六:成年初期(18-25歲),主要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

階段七:成年中期(25-50歲),主要的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階段八:成年晚期(50-死亡),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智慧的實現。

從以上埃里克森心理發展觀的八個階段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都伴隨著各自的發展任務和主要矛盾,而發展任務的實現需要通過克服主要矛盾來得以實現。

(二)用埃里克森心理發展觀對中科大少年班開辦合理性進行評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3到17歲之間,平均年齡16歲左右,跟正常初三或高一學生的年齡差不多。少年班的學生普遍沒有經過完整的初高中學習經歷,很多在小學和初中存在跳級的情況。而少年班的大一學生,基本上處于13、14歲的少年期。

由此可見,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基本屬于埃里克森心理發展階段的青少年期,此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目標是體驗忠實的實現,這個階段從12歲到18歲,約為6年的時間,這個階段在人一生的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埃里克森認為要是沒有在這個階段建立同一感,而造成同一感混亂,將對其以后的人生產生不可逆轉的消極影響。

很明顯,處于青少年期的中科大少年班,在該讀初高中的時候,卻要和成年初期的同學一起讀大學,不免在完成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與處理青少年期的主要矛盾外,也要承擔起完成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務與處理成年初期的主要矛盾。青少年時期的“延緩償付期”對成人初期不在有效,成人初期必須肩負起相應的責任,必須為自己將來的工作做準備。中科大的少年班,不僅缺少應有的初高中學習階段,也往往造成了像成人初期那樣面臨找工作的壓力。

三、結語

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屬于青少年期(12-18歲)的心理發展水平,通過上面的討論表明,他們需要兼具起完成和處理埃里克森心理發展階段兩個階段的主要任務與主要矛盾,因此對他們心理發展造成很不利的影響。所以從埃里克森心理發展觀來看,中科大少年班的辦學不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所以中科大少年班的開辦對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不具有合理性。所以,中國高校的辦學要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 發展性咨詢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assisted b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mo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bring the reforms of the mode, function, cont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0 引言

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心理健康課的開設對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我們仍要清醒地意識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在課程實施模式上存在一定問題,教學效果和實際應用價值欠缺,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群體。因此,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所處的外部環境,重新設計一種更科學、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勢在必行。而“發展性咨詢”理念給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帶來了很多啟示。

1 “發展性咨詢”理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啟示

發展性咨詢是指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盡可能地圓滿完成各自的心理發展課題,妥善地解決心理矛盾,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以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為重要目標的一種咨詢活動。①從“發展性咨詢”的視野來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如果能夠有效激發這種潛能,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而妥善地解決自身問題,最終達到促進其人格完善的目的。因此,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1.1 增進大學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的自我認識,是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的態度的統一。②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密切。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已接近現實,他們不斷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這類問題,開始樹立自我理想,考慮未來的生活道路。然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得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想我”和“現實我”的矛盾、渴望獨立與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閉鎖性與尋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緒上的矛盾。③由于內心世界存在著種種矛盾沖突,有的大學生可能會出現自我意識混亂,自我定位不準的現象,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因此,在心理健康課程設計時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引導大學生按照自我方向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有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1.2 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著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穩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態度、氣質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④人格會影響心理健康,比如A 型性格容易產生更多的心理壓力,罹患緊張性疾?。ㄈ缃箲]、抑郁、心血管疾病)。⑤情緒不穩定者(高神經質)的癥狀檢出率較高,且神經質可直接預測心理壓力水平。⑥而且,大學生的人格還與其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高度相關,⑦甚至可以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⑧因此心理健康課程如能有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則不但能夠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還能夠增強他們的幸福感,提高他們在學業等方面的表現。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承受挫折和考驗,實現個人價值的需要。

1.3 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復雜的問題及撲面而來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因內心比較脆弱,充滿無助感,導致情緒失控,甚至走向極端。這是因為在現實壓力下,人們往往過于關注所面臨的問題,而忽視了自身應對困境的潛力。心理韌性是面對逆境時能調整自己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環境下對個體的良好適應起到保護作用,可以抵消或對抗風險因素的不利影響,甚至對個體自殺行為也可以起到緩沖作用。然而就像只有少部分人天生就具有音樂或繪畫的才能一樣,這種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復原能力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賦”,其余大多數人則是具有這種復原的潛能,是有待被發現、挖掘的。如果大學生能學會發掘并利用這種潛能,他們在大學四年乃至整個一生就能不畏艱辛,有所收獲。在心理健康課程設計中注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增強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臨學業、經濟困難、人際交往、就業等壓力的時候能夠堅忍不拔,愈挫愈勇,甚至將逆境轉化為機會,這對大學生的畢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發展性咨詢”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構想

在“發展性咨詢”理念的基礎上,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建構一種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這就要求一方面要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運用發展心理學中的一些原理,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著重激發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品質,幫助其渡過“自我同一性”危機。另一方面要改進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能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1 教學目標從籠統到具有操作性

目前心理健康課程設定的教學目標往往不具備可衡量性和操作性,如“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增進自我意識,提升心理韌性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看上去比較明確,但卻很難得知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可以將上述教學目標調整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

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達到以下教學目標:(1)增進大學生自我意識――使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且能坦然地談論自己的優缺點,同時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對未來發展進行規劃。(2)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使學生了解自身內在的資源,發掘自身潛能;培養學生積極心態,掌握ABC理論,使其在面對困境時能習慣性地從積極角度思考,改變認知偏差。

為了檢驗教學目標的實施效果,還可利用心理量表對該領域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自評和他評。

2.2 教學內容從重理論到重實踐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對象并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這些學生本身不可能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所以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并不是把他們培養成心理學專業人才,而是使他們能夠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解世界,養成積極心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純粹照本宣科,那么理論化和抽象化的教學內容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結合發展心理學領域中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

一是要使大學生了解大學階段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并接納自我。二是在此基礎上,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如角色轉換和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求職與擇業問題等等。應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以這些常見心理困擾為重點進行案例分析講解,使學生認識自身問題,達到改變自我的目的。

2.3 教學模式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教育,但這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教學效果并不好。我國新課程改革提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發展性咨詢”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與新課改的要求相契合。在“發展性咨詢”視野下,除了傳統的課程講授,教師還可運用如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理念就是讓學生學習問題“是什么”、解決問題的一些技巧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一種態度,做到知行合一。這種方式貼近大學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挑選的案例要發人深省,具有教育意義,同時還要蘊含一定的心理學原理。案例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名人事例中選取,也可以從經典的電影、電視劇等視頻中截取。比如,在講授學生情緒管理課程時,可選擇大學生人際交往受挫的現實案例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體驗案例主人公的情緒感受和想法,探討案例主人公對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改善這種不良認知,調節消極情緒。隨后引申到現實生活中,若自己遇到類似挫折事件的時候,如何調節我們的心態。再比如,通過觀看電影《美麗心靈》片段了解心理異常的表現,進一步說明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這些問題,并做出積極的改變。

(2)課堂體驗式活動。課堂上使學生親身體驗某種心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產生情緒情感的共鳴,并進一步整合和內化所學的知識。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積極感受,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這種“做中學”的過程會令學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講授贊美在人際溝通中的重要作用時,讓學生三人一組進行“戴高帽”活動,即讓每個學生說出另外兩名組員的三個優點,并說明理由。學生通過挖掘別人優點和自身優點,體驗到被人贊美是幸福的。同時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體會到別人獲得贊美的時候也會產生同樣的感受。親身感悟贊美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使學生領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樣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也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3)情景模擬法。模擬一定情境,讓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領悟到現實生活中類似情境的可能結局,改變學生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在講授大學生戀愛心理時,針對目前某些大學生把戀愛視為大學生活的必修課,盲目戀愛而忽視學習的現象,現場進行“愛情配對活動”。讓學生身帶不同籌碼,進行一場挑選與被挑選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因籌碼大的同學往往成為大家競相追逐的對象,籌碼小的同學則被人“嫌棄”,使同學們意識到愛情也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當你平臺高,籌碼大,可供選擇的機會就更多,接觸的對象層次也更高。進而教育學生應努力使自己變得優秀,從而提高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競爭“籌碼”。同學們通過情景模擬親身領悟到學業才是大學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課,愛情只是大學的選修課。

(4)小組討論法。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集思廣益,目的在于打破“慣性思維”和“群體思維”,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思維,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比如在講授個體思維差異的時候,給學生呈現16幅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16幅圖兩兩配對。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每一位成員將自己的配對結果與其他組員分享,并談談理由。因個體看待問題角度的差異,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人的配對結果可能都不一樣。然后讓各小組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再讓小組派代表談談本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而說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也提示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多角度看問題,多角度欣賞他人,多聽聽他人的見解,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理解對方。

3 結語

學生在課堂上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印象更為深刻。通過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方式要比單純地聽老師講課所學的知識記憶更好。這意味著,采用寓教于樂的互動教學模式效果更好。研究還發現“發展性咨詢”理念指導下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與原有填鴨式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相比,在課程價值、教學方式和實際助益上都得到了學生更強烈的認可,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升。⑨這說明,這種課程實施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充分發揮心理教師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根據“發展性咨詢”的原理,完善現有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標,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出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強的大學生。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發展性咨詢理念指導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編號:QJY 1251505);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課題“大學生對網絡負面新聞情緒反應的實證研究”(編號:Hnky2016-2);海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hdjy1642)

注釋

① 馬建青.發展性心理咨詢:學校心理咨詢的基本模式[J].當代青年研究,1998.5:7-11.

② 楊治良等.簡明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53.

③ 趙迪.發展性心理咨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4.

④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

⑤ 孫菲,王生,吳詠今,余善法.人格特質與職業緊張及工人健康關系的初步探討[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4):436-438.

⑥ 黃敏兒,吳鐘琦,唐淦琦.服務行業員工的人格特質、情緒勞動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0.42(12):1175?1189.

⑦ 張興貴,鄭雪.青少年學生大五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98-103.

第6篇

2010年度動漫產業研究報告

2010年度英語研究報告

徐特立從科舉到新學歷程考

鄉鎮中心園發展現狀調查與政策建議

幼兒教師激勵機制探究

回歸自然——華德福教育創造性游戲的本質特征

幼兒學習第二語言的環境因素分析——基于柬埔寨幼兒學習漢語的思考

動畫片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研究

動畫片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市場開發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析

企業外宣資料修辭功能分析及翻譯策略

近代江蘇女子教育發展的歷史考察

社會轉型時期的愛情——評電視連續劇《裸婚時代》

徐特立紀念館簡介(十七)

長沙師范學校專業介紹(十三)

徐特立德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與思考

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現實意義

論徐特立政治教育思想對的影響

校長彭世華教授承擔的《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省級目標和標準研究》課題舉行專家論證會

兒童情緒能力與同伴交往的相關研究述評

我校六項教改課題喜獲2010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

湘西鳳凰縣農村學前兒童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讓游戲成為幼兒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

美國品格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規范及啟示

“兩型社會”背景下高校青年工作資源整合研究

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斷裂的社會學分析

論大學生的就業主動性

核心情緒理論研究進展

試論《紅樓夢》人名的翻譯

“E+C”模式在《飯店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網絡資源在口譯教學和學習中的運用

徐特立紀念館簡介(十一)

徐特立解決延安軍民生活困難的四大貢獻

徐特立教育思想對中學數學新課改的啟示

長沙師范學校美術教育專業(兒童美術方向)的定位與思考

嬰幼兒依戀行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

試論教育券制度在我國農村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雙語腦研究進展對我國早期兒童雙語教育的啟示

拯救與回歸的呼喚——紀錄片《幼兒園》中的兒童觀探析

基于博客平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討

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教育學分析

文學翻譯創造性的認知語言學解讀

更正

從模因論看英語議論文寫作模板的作用

《外貿英語函電》教學初探

淺談動畫的技巧剪輯

童心的異化與凈化——宮崎駿動畫中的兒童回歸觀探析

從《簡·愛》的“火”意象看夏洛特·勃朗特的生態女性意識

來稿須知

徐特立紀念館簡介(五)

長沙師范學校專業介紹(七)

長沙師范學校精品專業介紹(一)

略論徐特立的科學教育思想

徐特立早期教育倫理思想探微

教育理論上的豐碑

徐特立與

長沙師范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從個體心理學視野看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

第7篇

【關鍵詞】納瓦依;格則勒;思想性;藝術性

偉大的詩人、思想家尼扎木丁·艾里希爾·納瓦依(1441~1501年)是維吾爾文學史和思想史上最富盛名的偉大作家,是一顆燦爛的詩學巨星,他那數量浩瀚而又文思雋永的詩歌作品,猶如春雷,轟動了古老的中亞,風靡于整個15世紀,將“察合臺時期文學”推到了極盛的頂峰,并對16、17世紀維吾爾文學、中亞地區民族文學以及現當代維吾爾文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的文學遺產,早已超越了民族,跨越了國界,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他的著作涉及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美學、語言學、修辭學、宗教學、天文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是他留給我們永遠值得珍藏和學習的珍貴禮物。在納瓦依親手培植的“花園”中,開得最為鮮艷的莫過于他的格則勒詩的花朵。在他書寫的大量愛情詩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獨特而新穎的詩學魅力。本論文以納瓦依著《格則勒詩選集》為基礎,分析納瓦依格則勒詩中的修辭特點。我希望通過對納瓦依的《格則勒詩選集》的分析,使人們對這位文學巨匠及他的光輝思想有更清晰透徹的了解,使他的偉大的作品能夠得到更多讀者的熱愛以及更廣泛的普及,弘揚民族文化,讓各族人民對維吾爾民族及維吾爾民族古典文學有更深刻,更客觀的認識。

納瓦依的詩歌之所以流芳千古,成為維吾爾族詩歌史上不朽的豐碑,在于其作品不僅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而且有極高的文學和藝術價值。這位駕馭文字的大師,用他生花的妙筆,將一首首詩歌寫得出神入化、令人嘆服。時而跌宕起伏,時而和風細雨,時而纏綿悱惻,時而椎心泣血。納瓦依的詩歌擁有如此感人的魅力,跟其善用修辭是分不開的。在納瓦依的《格則勒詩選集》中,詩人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構建出一個集音樂、圖畫、情感于一體的多彩藝術世界。詩人的修辭,成熟而多變,形象又富有內涵,為其詩歌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本章節中,我們選取詩選集中最具特色,亦最能體現詩人高超寫作技巧的修辭格——比喻,來感受作者詩歌世界的芬芳和多彩。

比喻,又叫譬喻,俗稱“打比方”,就是根據心理聯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另一個事物來描繪所要表現的事物,使表達更生動、鮮明。簡而言之,比喻是相似性聯想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不同民族的比喻,有共性,也有其個性。共性表現為都有本體、喻體和喻詞,都可大致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類型。個性表現為不同民族的比喻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點。但不管任何民族,比喻都是使作品真正藝術化的一種創作過程,它要求詩人須有博大精深的學問、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納瓦依正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僅收錄了其260首詩《格則勒詩選集》中,光比喻就運用了近兩千個。使原本晦澀難懂的事物變得具體形象、搖曳生姿。納瓦依的比喻極富創新性,從不拘泥于別人的窠臼。例如,一個簡單的“心”,詩人根據其需要,就可將其比喻“酒盅”、“木頭”、“火焰”、“飛鳥”、“蜜棗”、“玻璃瓶”、“郁金香”、“房屋”、“征程”、“廢墟”、“財富”、“神話故事”、“流浪漢”、“百靈鳥”、“百戶長”、“高樓”、“黎明”、“蠟燭”、“斑點”、“烤肉”、“瘋子”、“食糧”、“鳥窩”、“箭”、“貝殼”、“鏡子”、“水井”、“石頭”、“破衣”、“黃羊”、“火盆”、“寶石盒”、“家產”、“花蕾”等數十種。對于他喜歡的美人,他可以將其比喻為“太陽”、“月亮”、“萊麗”、“天仙”、“酒仙”、“酒娘”、“花仙”、“黑眼睛”、“兇手”、“滑頭”、“調皮鬼”、“騎手”等,下面我們從一定會說“這是枯樹上的枯葉一片”。

這些比喻,妙趣橫生,形神俱備,既遵守了語境性原則,又遵循了適度性原則,讀后令人拍案叫絕,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寫作水平和想象力。限于篇幅,我們就不一一例舉所有的比喻。但我們知道,要使比喻新穎得體,關鍵在于全面、細致地觀察本體事物的外在形態、內在本質及其他顯著特征,并以豐富的想象力去發現和選擇與本體有相似點的、最具藝術感染力的喻體。因此,喻體選擇的妥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比喻的修辭效果和藝術性,是比喻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各種歷史的、社會的以及自然環境等諸多的原因,不同民族的比喻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在喻體上,人們肯定會選擇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而且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認識也都有各自的特點。那么,換句話來說,對一個作家使用喻體的種類和特征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我們通過對納瓦依《格則勒詩選集》中出現的喻體類別和頻率加以分析后發現:1、社會文化類喻體出現頻率要高于自然類喻體,這是納瓦依及所處時代作家在比喻上的一大共同特點。2、日月星辰,山水風云類的喻體較多,這是納瓦依比喻的第二個特點。3、行業類、金銀珠寶類喻體較多,這是納瓦依比喻的第三個特點⑩。那么,從上述的特點,我們可以判斷出:1、納瓦依所處的時代,農耕生產及定居的生活方式已徹底取代了隨季節和氣候遷徙的游牧生活方式。城市規模擴大,經濟、文化、建筑、手工業、商業等相當繁榮。2、伊斯蘭教已廣泛普及,成為維吾爾族全民族的信仰。但維吾爾人曾信奉過的薩滿教、摩尼教、拜火教、襖教、佛教仍然對其文化和習俗產生著巨大影響。3、維吾爾族人有著強烈的自然審美意識和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古代生態倫理思想。

除了比喻外,所有的修辭格式在納瓦依著《格則勒詩選集》中都或多或少被使用。數量雖然沒有比喻那么多,但精彩程度卻毫不遜色。比如

擬人:

你的黛眉偷了我的心,否則為啥彎著?

小偷低下頭不就是承認了他的罪狀?

我對生命說:我死是什么情況造成?

它回答說:你身上的疾病格外沉重。

我問我的身體:你負傷的原因是什么?

它回答說:就是我火熱胸懷中的愛情。

我問過胸懷,它說:是愛情災難的閃電把火焰投向心靈。

我向心靈發怒,它說:罪過在眼睛。

它若不是去觀望,我怎會被捏造罪名?

我對眼睛說:無禮的背信棄義者啊,

是你把兇惡的災難帶進我瘋狂的心靈。

我的眼睛哭著說:這由不得我自己,

是那位美人突然對我露出了笑容。

對比或夸張:

我洶涌的淚水使我的身軀跪了下來,

伏爾加與阿姆河也沒有那樣的勁頭。

末日時的人多么害怕地獄的話,

百倍超過它的是離別之火的危險!

太精彩了!我們的納瓦依的確是一位修辭的圣手。精美絕倫的修辭使他的詩歌集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體,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難以釋卷。也使他的詩歌成為后人競相模仿但又無法超越的一座高峰。正如老舍先生說的,納瓦依的詩歌永遠是“構成祖國文化歷史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艾里希爾·納瓦依著,鐵依甫江·艾利耶夫 整理,張宏超 譯:《納瓦依格則勒詩選集》2001年.

[2]海熱提江·烏斯曼:《維吾爾古代文學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年.

[3]海熱提江·烏斯曼:《維吾爾古代文學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年.

第8篇

論文關鍵詞:化學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探究

 

贊可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強化學生的心里活動調節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從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學生的認知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這一專題研究已成為了化學教育工作者重要課題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優質高效的化學教學必須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學論文,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化學學習內化為主觀需求,將對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堅持到底。在此,我從激發興趣的角度,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

一、通過化學教師的個人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習興趣,開發非智力因素。

首先,從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蘇聯作家康·巴馬斯托夫斯基所說:誰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記在心中的話、夢,遠方傳來的聲音,一滴水珠里的陽光或者船頭的一聲汽笛不就是這種刺激。興趣的激發是平時師生相處的一種無意識的心靈交流的過程。

冬天里的問候、偶遇時的稱呼、雨天的小傘、感冒時的熱水、考試失敗后的慰藉、網上QQ聊天、課堂上適時的鼓勵、籃球場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許來自于生活上的關懷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親其師,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貫徹。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在人性關懷的熏染下激發學生感性認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從情感上親近了老師,也從感性上親近了他所教的學科——化學,以此種關系為基點,學習興趣得以了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化學教學也才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開展。

其次化學論文,從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對于目前處在一個個性張揚的年齡階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們對于教學的一種個性體現。他們需要友善的老師,但是他們更需要智慧的老師。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師能更加長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A、提高化學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表達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于在打冷的鐵。”而幽默的語言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興奮區間,撞擊平靜的思維從而產生求學的欲望。例如:我對愛情化學反應類型的小結

(1)一見鐘情型=化合反應 A+B=AB

(2)別人牽線型=催化反應 A+C+B=AB+C

(3)挖人墻角型=置換反應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墻角型=復分解反應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應 AB=A+B

如此特別而幽默的總結,能夠緩解學生對于化學課單一的教學語言的審美疲勞,對大腦皮層產生更為強烈的沖擊,記憶的周期更長,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學老師的綜合素養,關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通過構建知識的過程中,學得好,動機就能夠得到強化。例如:對于侯氏制堿法的講解和引導。不僅講了制作的過程,發明創造的意義和價值,還講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的三大貢獻,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如此,將歷史和化學結合在一起,滲透了德育教學,激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學論文,更加有力于學生對于本科內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興趣,開發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過老師實驗的演示和引導,激發學生探究心理。

A、通過老師實驗的誤區設置,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在此,要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必須提高學生的對實驗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而對于可能性的實驗,設置實驗誤區卻是更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考、促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加強學生對實驗的感悟,避免學生自己實驗不必要的麻煩。

例如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置”這一實驗中,可由數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后,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過程,操作過程中動作適當放慢,這期間必然會出現錯誤的實驗操作,由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指出實驗中錯誤操作,并根據實驗原理推斷錯誤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如何變化。最后由學生吸取演示學生的教訓動手改進實驗操作配置溶液。通過錯誤教學,從而達到深刻領會實驗要點的目的。

B、通過趣味性實驗演示,引發學習的樂趣,探索化學反應現象?;瘜W實驗的目的性太強,基于課程內容的安排,實驗成為了理論知識的必要補充,和鍛煉動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學論文,如果拋開功利的因素,擯棄學習的目的,以娛樂的心態來面對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許所謂的實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體里的星光”的實驗。在一支較大的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濃硫酸,在試管背面襯一張深藍色的紙。搖振試管后,關閉電燈,用小匙挑一些高錳酸鉀晶體,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漸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點點,恰似秋夜的星光,還有輕微的炸裂聲。那么,高錳酸鉀、酒精的混合液里,為什么會發光呢? 如此,這種有趣的實驗,更能夠讓學生輕松而愉悅地面對化學教學。

其次、通過化學實驗的模擬,誘發學生解讀生活、創造生活的好奇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生活是課堂的外延,尋找生活與化學的契合點化學論文,通過化學實驗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關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創造生活,這是新課改對化學教學的又一指導原則。

A、關注生活中的常見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I鐵鍋生銹中就存在原電池的原理;用超強力油煙機洗滌劑洗滌油煙機;炒菜時加碘食鹽要最晚放,是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揮發;瓶膽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鈣與醋酸的復分解反應等。

B、關注來源于生活的簡單魔術中存在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雞蛋入瓶現象、玻棒點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蠟燭、清水九變,等簡易操作的魔術。

C、關注生活低碳原則和化學反應的關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環保內容的一個重要主題,上海世博會也處處體現低碳節能意識。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能量要減少,從而減低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屬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燒97號汽油(2)燒飯先泡10分鐘(3)看電視把電視機開暗一點(4)乘地鐵上下班

總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教學和實驗中,關注意志、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不但對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夠在化學教學中使更多的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并能掌握終身學習的本領。

第9篇

論文關鍵詞:英文歌曲教學“文化意識”興趣遷移

在剛執教英語時,我就注意用英語歌曲來調動和刺激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因為感受音樂是人類天性.利用歌曲這種音樂形式,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轉換到英語學習上來.這就不自覺地運用了教育學心理中的“有意遷移”原理,即把孩子對歌曲的興趣轉換到學英語上來。如利用字母歌IcansaymyABC來教字母,利用TenlittleIndianboys來教數字,用Sunday,la,la,la來教一周七天的名稱,用歡暢的旋律Jan—uayr.February等教學十二個月份。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全班學生大多數都能掌握該課的內容,原本枯燥的單詞,孩子們都能脫口而出,伸手會寫。孩子在體驗音樂美感的不自覺中,享受音樂,習得英語,而且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從后來的教學成果來看,利用歌曲學英語,不失為一種調動學習的好方法。

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像歌曲Comeandsee,myfamily,我就用它來教學有關家庭的短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Morningcomesearly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以及OldMcDonaldshadaturkey又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境界。漸漸地.學生非常喜愛上我的英語課。我也嘗到了用心教學的甜頭:本班學生的成績,一直居全年級之首。

蘇教譯林版教材中有好多膾炙人口的英文歌曲。如Mybonnie,One hundred miles away,Moonriver,Susanna,Yesterdayoncemore.Auldlangsyne等。這些歌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樂學”的平臺.而且為教師提供了“多角度”(聽、說、讀、寫、唱)教學的材料。

一、用英語歌曲進行教學的作用

(一)正音。

因為一首歌曲要想唱好,必須多次反復練習。其中單詞重復許多遍。就沒有讀不準的道理。天長日久,很多詞學生口熟于心,能聽懂,會默寫。

(二)練習朗讀技巧。

歌詞中含有大量的朗讀技巧,如:連讀、失去爆破、重音、意群等,這些技巧只有在反復操練中,才可掌握。如果教師單獨地訓練這些技能,無疑學生會感到厭煩。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學歌曲的場景下,學生不但不會覺得乏味,反而會把它當作學習的必須條件。一般來說.唱英語比說英語難,說英語比讀英語難.讀句子比讀詞組難,而讀詞組又比讀單詞難。這是因為讀詞組比讀單詞多了連讀和不完全爆破,讀句子比讀詞組多了語調、停頓和重音。說英語比讀英語多了自然流暢,而唱英語又比說英語多了節奏。因此,為了學好一首英文歌曲,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訓練,但因為有興趣,就會不覺得難,效果會很好,這也就證明:讀不好就唱不好。利用興趣遷移,可以變難為易。

(三)進行單詞教學。

因為歌詞是由單詞構成,記住歌詞就等于記住了單詞。即便歌曲中含有學過的詞短語和句型,也是很好的復習。

(四)進行語法教學。

要想正確理解歌詞含義,僅會單詞是不夠的,文中所含的名詞的數、格.動詞的時態、語態、語氣,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以及句型結構等語法現象都必須弄清楚。否則,就不能理解其含義。

(五)感受英語文化,接受他民族文化熏陶,喚醒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歌曲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形式。因為這些歌曲中都含有各種各樣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包含作者的情感態度,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外民族的悲歡離合情感。如:Mybonnie,Susanna,Myheartwillgoon等是歌頌或表達愛情的;Onehundredmilesaway,Moonriver等是歌頌家鄉及表達離別之情的;Bequicktogotothemountains,braves是表達愛國之情的:Comeandseemyfamily是表達愛父母之情的;Twjnkle,twinkle,littlestar是表達童言童心的;Auldlangsyne.Themorewegettogether等是歌頌友誼的??梢姟N幕窍嗤ǖ?,只不過語言的表現方式不同而已。一旦文化意識被喚醒而且情感產生共鳴.那么,學生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其中的障礙,從而由興趣自然產生動機。利用歌曲,能產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效果。

二、具體的做法

下面我以“Yesterdayoncemore”為例,談談我平時的做法。在學生聽完這首歌以后,我向他們介紹:此歌是美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同名電影(Yesterdayoncemore)的主題歌,由已故美國著名歌星卡朋特(Carpenter)演唱。這是一首懷舊抒情歌曲,加上卡朋特那低沉哀婉的歌喉,深受世人喜愛,因此,數十年久唱不衰。學生興趣盎然,我于是就再放一次錄音。再次聽完后。他們紛紛表示愿意學習。我利用他們學歌心切的心理,先叫他們找出生詞,再布置他們查字典,預習生詞,我幫他們解決個別疑難生詞,再叫他們逐句翻譯,有問題再講解:W hen1wasyoungI’d listentotheradio.W aitingformyfavoirtesongs.此句是時間狀語從句。Waitingofrmyfavoritesongs.是伴隨狀語,是修飾動詞listen的,此句意思是“當我小的時候,我常坐在收音機旁.等候著我最喜愛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此句也是時間狀語從句,意為“當它們演唱時,我也跟著唱”。Itmademesmile.此句是主謂賓補型的簡單句,意為“這讓我微笑”。ThoseweresuchhappytimesandnotSOlongago意為“這些都是快樂的時光,相去并不遙遠”。HOW1wonderedwherethey’dgone!是感嘆句.意思是“我多么想知道它們去了哪?”再如,HOW1wonderwhatyouare!Butthey’rebackagainiustlikealonglostmend意思是“它們像久違的老朋友又現身了”。A11thesongsIloveSOwel1.此句為定語從句,A11thesongs是上文所提到的Those和they所指的對象。意思是“所有我非常喜愛的歌曲”。EveryshalalaeveryWO’wostillshines.此句意思是每個沙啦啦和喔喔還是那么震撼。Everyshing—a—ling—a—lingthatthey’restatringtosingSOfine的意思是每個嘻啉嘻啉的音符還如當初那樣悅耳。

待學生明白歌詞的大意,我就指導他們進行讀的練習。以第一句為例:When1wasyoungI’dlistentotheradio,Waitingofrmyfavoirtesongs,其中WhenI為連讀,I’d為不完全爆破,劃線部分為重讀.讓學生反復練習直到熟練。當學生讀熟練歌詞以后.我再逐句教唱.這樣便易如反掌。

“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呈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見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336頁)對學生而言.興趣是學習之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成為英語老師一個重要的課題。

“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見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79頁)興趣影響注意的分配,興趣當然也可以轉移。

三、興趣的遷移

中學生喜愛流行歌曲,如何進行把這方面的興趣遷移到教學中來?我一直在探索這個的問題。

第10篇

關鍵詞:文學創作;花間詞人;文學接受;永恒

1前言

美國當代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曾提出文學四要素的著名觀點,他認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總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等四個要素組成的。從這方面看,對花間詞派詞人創作的歷史階段特征,詞人創作的過程規律,花間詞作構成因素及相互關系,后代讀者接受過程與成長這些角度與美學研究密切相關。

2世界:花間詞派的衍生

談及文藝創作,文藝美學思想家主張首先必須深入生活,要“身入閭閻,目擊其事”,且認為“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只有善于體察,博聞多取,才能“胸中備萬物”。在生活積累基礎之上,應該善于立意構思,“神與物游”,“虛兼實用”,然后展開想象,“綜物為象”,“以少總多”。創造出優美的意象與意境典型,力求達成情景交融,形神具備與美善相兼的高度,不僅是人人筆下所無,還是人人心中所有,具有相當的新穎性、獨特性和普遍性。

晚唐五代時期政治衰亂,一般的文化學術日漸萎弱,但是適應女樂聲伎的詞在部分地區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卻能夠獲得了繁衍的機遇。特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形成幾個比較安定的割據政權勢力,割據者無統一全國的實力和雄心,也沒有勵精圖治長遠的打算,茍且以求偷安,慰藉聲色和艷詞來消遣。西蜀和南唐成為兩個詞的中心,但西蜀立國較早,收容了很多北方避亂文人,君臣縱情游樂詞曲艷發,因此詞壇興盛也早于南唐,正是由于這樣特殊的社會政治文化原因,花間詞自衍成一派,并風行一時。

《花間集》是最早的文人詞總集,它集中代表詞在格律方面的規范化,標志著在文辭,風格,意境上詞性特征的深度確立,把其作為詞的集合體和文本范例的性質,奠定了以后詞體發展的基礎。如歐陽炯《花間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艷;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花間詞就是這種頹靡世風的產物。晚唐五代詩人的心態,已經由拯世濟時轉為綺思,但是他們的才氣在中唐詩歌的繁榮發展之后,并不足以標新立異,于是把審美情趣從社會人生轉向歌舞宴樂,專以用深細婉曲的筆調,濃重艷麗的色彩寫宮能感受與內心體驗。李賀、李商隱、溫庭筠、韓等人的部分詩歌,又在題材和表現手法方面為花間詞的創作提供了大量借鑒。詞在晚唐五代成了文人才子填寫,供君臣宴樂時歌伎樂工演唱的曲子:“綺宴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戕,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饒之態?!边@決定了花間詞的題材風格,以“綺羅香澤”為主,“花間詞人”也由《花間集》而得名。

把社會生活為反應對象的美學藝術,一直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新的社會生活要求美學藝術賦予新的表現,過去時代創作的文藝學基礎和應用理論,不適用或不夠用了,要求必須突破與創新。清代學者許印芳在《與李先生論詩書跋》中曾引用“精華”與“糟粕”這一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常見術語談及創作過程,說:“凡我見聞所及,有與古人雷同者,人有佳語,即當擱筆,或另構思,切忌拾人牙慧;人無佳語,我當運以精心,出以果力,眼光所注之處,吐糟而取精華,略形貌而取神骨,此陶洗之功也。”這里指,在詩歌創作中,無論是對創作材料或是詞語表達,都要剔除那些陳舊、粗糙、無用的東西,提取新鮮、精粹的東西。唯有作者本人作如此淘洗琢磨的功夫,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

2.1作家:詩人韋莊的文學創作

韋莊與溫庭筠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與溫庭筠并稱溫韋。其一生分為前后兩期,后期為仕蜀時期。他在蜀時,曾以成都杜甫舊居重建草堂作為住所,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詞,今存韋詞大部分作于后期。溫、韋詞在內容上并無多大差別,無外乎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如此。

情感上,韋詞注重于作者情感的抒發,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五首,追憶往昔在江南、洛陽的游歷,把平生漂泊之感、飽經離亂之痛和思鄉懷舊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蘊深至,“如今卻憶江南樂”的“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用終老異鄉的“誓”,更深層地抒發思鄉之苦。風格上,不像溫詞那樣濃艷華美,而善于用清新流暢的白描筆調,來表達比較真摯深沉的感情。如《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詞還接受了民間詞的影響,用決絕之語,寫一往情深,或寫一腔愁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認為韋詞高于溫詞,指出“端己詞情深語秀”和“要在飛卿之上”;“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保彩菑倪@點著眼的。

2.2作品:《女冠子》內容結構賞析

《女冠子》

(一)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譯文: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這個日子,正是與你離別的時候。忍住淚水假裝著低下臉,含羞皺著眉頭。自別后我魂銷腸斷,如今只能在夢里與你相見。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邊的月亮,還有誰知道呢?

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夢里翩然出現了。我們說了好多的話,發現你依舊還是那么美麗動人,就如同從前一樣面若桃花,頻頻低垂的眼瞼,細長的柳葉眉??瓷先ズ孟裼行┬邼钟行g喜。該走時卻又頻頻回首,戀戀不舍。直到醒來才覺知大夢一場,依然身邊空空,自己仍形單影只一個人,心中難以逃脫孤獨惆悵。

詩(一)在《草堂詩余別集》中題作《閨情》,是女子追憶與情人的相別以及別后相思,抒發了閨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詞句質樸率真,哀惋動人,歷來是廣為傳誦的名篇。上闋回憶與郎君相別?!八脑率?,正式去年今日?!边B用記載日期二句,在整個詞史上少見。似乎是脫口而出,又似乎是沉醉之中的驚呼?!罢恰倍謧魃癖憩F出記憶之深,讓人如聞其聲。“別君時”直接地點明讓這個少女如此癡迷的原因,原來是與郎君分別了,癡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不僅忘了時間的飛逝,忘了四季的輪回,甚至忘了身在何處。好像只是在一覺醒來,突然發現,別離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這一年快是指別離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蘊涵了無數煎熬和牽掛?!叭虦I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佯”是掩飾,卻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基于感情的真摯的流淌。害怕郎君發現臉上的淚水,而牽掛擔心假裝低頭,“含羞”是別時有千言萬語無從說起,欲說還休難于啟齒。這兩句通過白描手法,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送別時女子玲瓏剔透的面部表情,以及細膩真實的心理活動。

下闋寫抒別后眷念。“不知魂已斷”,是過片。“魂斷”緊扣上片“別君時”承上,只好“空有夢相隨”啟下,過渡自然且不留痕跡?!安恢惫首骱浚钢?,卻比知更深更悲。知是當時,還是如今,還是這一年,仍又不知。事實上,三者已融于一起,無從分別,也無需人分別。君去人不隨,只好夢相隨。日有所思,得以夜有所夢,但夢卻是凄苦的,是不得不選擇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見相思之深,苦,無奈。“除卻天邊月,無人知。”“天邊月”與首句“四月十七”時間上相應?!盁o人知”是不知,重復上文,加強凄苦。魂銷夢斷都無法派遣相思之苦,便就只有對月傾訴了,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沒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僅知,還理解記住,作為見證。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間的唯一知己,這是十分無奈的選擇,更見其孤獨寂寞。況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虛烏有,想要寄托相思,相思卻更濃,想要排遣相思,相思卻更深。真是令人欲哭無淚,又欲罷不能。少女所受相思折磨,為相思煎熬而楚楚動人,越發憔悴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為之動容流淚。

詩(二)寫男子對女子的相思而成夢,夢后而悲的情況。戀人在夢中相見,有情人把臂欷[便是說不盡的離愁別苦?!罢Z多時”,明寫千言萬語,但又暗扣山高水長。“依舊桃花面”,特別是“頻低柳葉眉”“欲去又依依”的神態音容宛在眼前。然而,夜長夢短夢醒之后,更令人不勝傷悲。

2.3 讀者:文學接受的過程與成長

受先秦道家美學“道”論所提出的“道”為原初構成域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藝美學思想認為,“文”是“道”的顯現,是與天地同構并生的,因此“文”的“通”與“變”是相依相成,相生相和,合二為一的。換句話可以說,“文”是構成的,它的發生構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與“自然之道”。這類自然而然發生構成的“文”,即是所謂的“天文”,“地文”,“萬物之文”,是“道之文”作為“道”之顯現的文,既在場又不在場,既體現出“道”的無限性與永恒性,又可以體現出“道”的生成性與變化性;作為“道”之顯現的“文”雖變化無窮又不離其宗,次即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拔摹睒嫵审w現為“道原為始”。

在中國文藝美學里,全部審美活動的過程是審美創作內緣己心,外參群意,隨著大化氤氳而轉,和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隨著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織,最終能趨于天地古今,群體自我一體貫融以實現心源與造化的大融合。因此中國美學強調“目擊道存”,要求審美者走進自然山水之中,于“此在”中,以自然萬物為撞擊自己心靈,是激發審美創作欲望和沖動的重要契機,為產生靈感興會的淵源,去心游目想而緣在構成,寓目入用才即事興懷。由此,遂形成中國文藝美學的緣在構成論,推崇境域構成論的自由自在的態勢,體現出一種中國文化精神。

詩歌中,“共鳴”現象的產生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作品本身具有其深刻豐富的思想情感以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再者是讀者期待視野中必須包含有與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見解和情感體驗。中方文學講究潛入式般的柔美,追求一種永恒,至真至善形成的美,這也是讀者與作家作品間在某一個切入點中達到的高度統一和融合。“愛情”是自古以來人類未曾避免的永恒話題,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中,各種職業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過他們的觀點,詩歌只是其中一種,而也是最能傳頌與保存的珍品?,F實和歷史也并不是不相關的直線發展關系,我們當今在文學或者其他藝術作品中與古人達到的共同的情感體驗也是歷史與現實的一種完美結合。

由此我們能理解,事實上,萬物都獲得了永恒,哪怕它可能只在世界上存在過一秒鐘。那一秒里就有永恒,詩人也許并不曾想去追尋虛無縹緲的永恒,因為永恒已經存在于生命之中。永恒是一種感覺,也是生命的波動。稍縱即逝而把握不住的感覺,無可名狀也不能用任何概念得以表達的感覺。在時間的流程中,它終于會沉淀下來,凝成一個化不開的內核,深深地埋在人的心底。人類無法去解釋它,因為人不能認識自己,不能認識的東西,也就有了永恒的意義,永恒是寓在瞬息中的。所以,“別君時”的那一剎那間的感覺,壓縮了人類亙古以來的經驗,是作者的情感體驗,是讀者與作品的強烈共鳴,也是一瞬間“愛”的永恒擁有。

3結語

文藝心理學角度中,中方文學講究潛入式般的柔美,追求一種至真至善形成的美,這也是讀者與作家作品間在某一個切入點中達到的高度統一和融合?!皭矍椤笔亲怨乓詠砣祟愇丛苊獾挠篮阍掝}。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中,各種職業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過他們的觀點,詩詞只是其中一種,也是最能傳頌與保存的珍品?,F實和歷史不是不相關的直線發展關系,我們當今在文學或者其他藝術作品中與古人達到的共同的情感體驗也是歷史與現實的一種完美結合。

中國美學的意蘊廣泛而深邃,不論文學,哲學,都存在著豐盈的美感觸發,文學和美學之間的聯系初步由文學創作的基本要素展開。文藝心理學是文藝學或美學的一個分支,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文藝創作,文藝作品和文藝接受中的問題,所以從文學要素走進文藝心理學研究和心理學是不沖突并且能夠互相包容得以深入的。

參考文獻:

[1]李天道.《中國傳統文藝美學的現代轉化》.中國社會科學,2010.

[2][五代]韋莊.《韋莊集箋注》.上海古籍,2002.

[3]成復旺,黃保真,蔡鐘翔.《中國文學理論史(二)隋唐五代、宋元卷》.中國人民大學,2009.

第11篇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優質高效的化學教學必須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學論文,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化學學習內化為主觀需求,將對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堅持到底。在此,我從激發興趣的角度,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

    一、通過化學教師的個人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習興趣,開發非智力因素。

    首先,從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蘇聯作家康·巴馬斯托夫斯基所說:誰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記在心中的話、夢,遠方傳來的聲音,一滴水珠里的陽光或者船頭的一聲汽笛不就是這種刺激。興趣的激發是平時師生相處的一種無意識的心靈交流的過程。

    冬天里的問候、偶遇時的稱呼、雨天的小傘、感冒時的熱水、考試失敗后的慰藉、網上QQ聊天、課堂上適時的鼓勵、籃球場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許來自于生活上的關懷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親其師,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貫徹。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在人性關懷的熏染下激發學生感性認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從情感上親近了老師,也從感性上親近了他所教的學科——化學,以此種關系為基點,學習興趣得以了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化學教學也才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開展。

    其次化學論文,從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對于目前處在一個個性張揚的年齡階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們對于教學的一種個性體現。他們需要友善的老師,但是他們更需要智慧的老師。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師能更加長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A、提高化學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表達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于在打冷的鐵。”而幽默的語言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興奮區間,撞擊平靜的思維從而產生求學的欲望。例如:我對愛情化學反應類型的小結

    (1)一見鐘情型=化合反應 A+B=AB

    (2)別人牽線型=催化反應 A+C+B=AB+C

    (3)挖人墻角型=置換反應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墻角型=復分解反應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應 AB=A+B

    如此特別而幽默的總結,能夠緩解學生對于化學課單一的教學語言的審美疲勞,對大腦皮層產生更為強烈的沖擊,記憶的周期更長,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學老師的綜合素養,關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通過構建知識的過程中,學得好,動機就能夠得到強化。例如:對于侯氏制堿法的講解和引導。不僅講了制作的過程,發明創造的意義和價值,還講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的三大貢獻,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如此,將歷史和化學結合在一起,滲透了德育教學,激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學論文,更加有力于學生對于本科內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興趣,開發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過老師實驗的演示和引導,激發學生探究心理。

    A、通過老師實驗的誤區設置,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在此,要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必須提高學生的對實驗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而對于可能性的實驗,設置實驗誤區卻是更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考、促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加強學生對實驗的感悟,避免學生自己實驗不必要的麻煩。

    例如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置”這一實驗中,可由數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后,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過程,操作過程中動作適當放慢,這期間必然會出現錯誤的實驗操作,由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指出實驗中錯誤操作,并根據實驗原理推斷錯誤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如何變化。最后由學生吸取演示學生的教訓動手改進實驗操作配置溶液。通過錯誤教學,從而達到深刻領會實驗要點的目的。

    B、通過趣味性實驗演示,引發學習的樂趣,探索化學反應現象?;瘜W實驗的目的性太強,基于課程內容的安排,實驗成為了理論知識的必要補充,和鍛煉動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學論文,如果拋開功利的因素,擯棄學習的目的,以娛樂的心態來面對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許所謂的實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體里的星光”的實驗。在一支較大的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濃硫酸,在試管背面襯一張深藍色的紙。搖振試管后,關閉電燈,用小匙挑一些高錳酸鉀晶體,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漸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點點,恰似秋夜的星光,還有輕微的炸裂聲。那么,高錳酸鉀、酒精的混合液里,為什么會發光呢? 如此,這種有趣的實驗,更能夠讓學生輕松而愉悅地面對化學教學。

    其次、通過化學實驗的模擬,誘發學生解讀生活、創造生活的好奇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生活是課堂的外延,尋找生活與化學的契合點化學論文,通過化學實驗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關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創造生活,這是新課改對化學教學的又一指導原則。

    A、關注生活中的常見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I鐵鍋生銹中就存在原電池的原理;用超強力油煙機洗滌劑洗滌油煙機;炒菜時加碘食鹽要最晚放,是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揮發;瓶膽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鈣與醋酸的復分解反應等。

    B、關注來源于生活的簡單魔術中存在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雞蛋入瓶現象、玻棒點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蠟燭、清水九變,等簡易操作的魔術。

第12篇

[關鍵詞]金融專業 教學 素質教育 實施

何謂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立場說,素質教育是力求培養人性的全面的與最佳的品質以及促進健康個性形成的教育,而“應試教育”則是加速人性異化并導致不健康個性產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態的教育。高校金融專業,承擔著培養懂專業、懂外語、懂理論,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責任。金融專業高職高專教育應主要按照社會的實際需求,以能力為本位來組織教學,即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能力作為組織教學的出發點、教學過程的主線、質量考核的主要標準。從未來新世紀的特點考慮,我們培養的人才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如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創新素質等。切實加強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質的教育,加強意志、溝通、協調、管理、競爭等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實施真正意義的全面素質教育。

一、充分利用電子化、信息化教學手段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網絡化的環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應該能夠熟練地運用現代電子和網絡技術來獲取信息、反饋信息,并做出相應決策和創新。針對金融網絡化的發展趨勢,要運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手段來培養金融人才,信息網絡化對金融教學的含義不僅僅在于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熟練掌握金融理論的人才,在新的經濟時代,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追求情息、運用新信息、傳播新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從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這種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復使用的電子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訓練中才能培養出來。

二、建立科學規范的課程考核體系

課程考核既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一種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一種衡量,反過來又對學習和教學組織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與其他學科大同小異,許多高校的金融學科長期以來也是采用以期末筆試作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評價尺度。為了克服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弊病,必須改革課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為依據,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當然,不同的課程、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學歷培養層次,考核的方式和內容、重點應該是不同的。

本科生層次考核的重點應該放在課程的學習上,需要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綜合運用能力、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學習態度與投入狀況等。例如中央財經大學的“貨幣銀行學”課程設計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復合式”的考核體系,將平時考評與期末考試相結合、量化指標與非量化指標相結合、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相結合、專業考核與素質考核相結合,設置了分值結構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內容多元化的考核體系,特別加強了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綜合評定課程的學習成績,努力提高考評結果的真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這種考核方式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獲得不斷適應經濟和金融發展變化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在碩士研究生層次,可以采取課程學習與研究能力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學術學位的碩士需要以撰寫學位論文和答辯為最終的考核方式,但金融管理碩士和專業碩士可以不必寫作學術論文,而以案例分析、設計管理方案或建立模型等方式作為最終的考核方式,并且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等多種形式不同權重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成績。

在博士研究生層次,考核的重點應該以研究和創新能力考查為主,課程學習為輔,即使是對課程學習的考查,也需要不拘一格進行個性化考核,重點考查其學習態度和理念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學、基礎是否扎實、思路是否正確,而最重要的考核指標和權重應該是其研究成果有否創新或突破。

三、挖掘專業課教材中的素質教育素材,融素質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

在地方高等院校,專業教學占學校教育的絕大部分時間,融素質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應當注重在金融專業教學中挖掘人文素材。金融專業課程的系統性、邏輯性和科學性都很強,專業課程的教學相對比較枯燥。但是,專業課程并不是沒有素質教育教材的,只要教師深入到專業知識之中,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豐富的素質教育教材,結合課堂教學,加以引導,就能進行能力培養,提高知識傳授質量。此外,可以在金融專業教學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內容,不僅使學生明白科學原理的來龍去脈,而且加深學生對價值觀、人生觀的思考。如在《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貨幣的產生、發展、定義,讓學生討論“金錢是萬能的嗎?”通過學習,學生知道貨幣產生于商品交換之中,貨幣的形態經歷了實物、金屬、紙質、電子貨幣的演變。不管是何種形態的貨幣,它的基本職能都是交換的媒介。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有很多東西像健康、愛情、親情,用金錢是買不來的。也有學生認為沒有錢,愛情、健康就沒有經濟的保障。爭論的結果是:我們要建立正確、健康的金錢觀,學會掙錢,學會花錢,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能拜倒在金錢的腳下。筆者認為這樣的討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正面的積極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趙 巍 古龍高: 國際化趨勢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2]葛開明:建立面向市場的金融專業實驗的實踐與探索[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 2007,(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府谷县| 镇江市| 闽清县| 临颍县| 洛川县| 抚顺县| 江陵县| 镇远县| 额敏县| 达拉特旗| 高密市| 电白县| 怀集县| 平潭县| 翁牛特旗| 临泉县| 佳木斯市| 黄浦区| 花莲市| 渭南市| 开远市| 仁布县| 兴业县| 宜都市| 丰台区| 青海省| 眉山市| 兴宁市| 安陆市| 资溪县| 廉江市| 南乐县| 嘉兴市| 吕梁市| 木里| 武定县| 雷州市| 开原市| 华坪县| 盘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