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9: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音樂巨人貝多芬課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支粉筆打天下,這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擴大了教育內容。
一、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七年級下冊語文課《音樂巨人貝多芬》,我們可以播放貝多芬的交響曲《命運》,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走近貝多芬。曲子激昂,透出了貝多芬對人生的掙扎與反抗。正是這首曲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愿意去探索貝多芬的人生與命運。多媒體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超強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新穎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是心理觸覺產生了全方位的綜合刺激,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強了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在一節課當中,各部分知識的引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必須創設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觸景生情。多媒體鮮明、形象、生動的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使學生進入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教授學生關愛弱者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把現代社會中一些自強不息的例子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情感體驗。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案例聯系起來談感受,由此觸發不同的情感體驗。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教學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各類文體有各自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特點設計不同的多媒體課件,使課文的重點難點得以突破。如教學歷史氣息濃的課文,我們可以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先生紀念九一八的文章,但是學生對那段歷史不了解,我們就可以播放相關的影音資料,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過去的歷史,產生情感共鳴,學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學習中發展,把握了課文的重難點,并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總之,多媒體教學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原則,力求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可以更靈活地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為學生的實踐、經歷和體驗提供更多的機會,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 多媒體 語文教學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現代教育技術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在全國范圍全面推廣,以其圖文并茂、影音結合、動感無限的課堂優勢,深得教師的喜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充分展示“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那么,現代教學手段在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方面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談幾點看法。
1創設情景,營造氛圍,打造視聽盛宴,增加直觀性、形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裝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領會,進而創新。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動靜結合的感受官刺激,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產生流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教《春》一文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精心設計了一個課前導入和朗讀環節:在講授新課前,先投影幾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圖,再請學生口頭簡要描述畫面,并背出表現春天的詩句,然后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音。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讀,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最深刻地感受到大地的回春,萬物復舒,生機勃發,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效擴充教學內容,增加課堂教學信息容量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頭語言和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打破了封閉的死水一潭的教學狀態,能夠將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為我所用。以其鋪天蓋地、勢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識源促使學生積極地思維,從而使課堂成為學生接受知識的高效平臺,有效地提高學生積累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由于學生對石拱橋知之甚少,無法理解中國石拱橋的造型特征,結構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筆者利用CAI課件,形象地向學生展示趙州橋、盧溝橋以及其它一些古代、現代的典型拱橋的畫面。學生興趣盎然地邊聽講邊欣賞各式各樣的拱橋,研究它們的形式、結構、裝飾等。由于強化了對實物的感受,又經過分析、比較,學生們終于理解了中國石拱橋的優美,堅固,精巧的特征。
3豐富作文素材,培養觀察、分析、聯想、想象能力,拓展思維空間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這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素材,開辟了多向立體的思維通道,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象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如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展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方顯示“今昔對比”4個大紅字。屏幕左上角出現過去的羅布泊畫面,旁白文字:昨天的羅布泊是牛羊成群,綠樹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屏幕相對的右下角出現今天的羅布泊畫面,旁白文字:今天的羅布泊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沒有任何飛禽敢于穿越的生命的。且文字呈紅色,沒有任何音樂,持續兩分鐘。然后讓學生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感想。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史紹典先生所說的:“全班學生沉浸在作品的靜悄悄的默讀場面,同樣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有利與學生體驗的?!苯Y果在教師還沒有深入講解之前學生就已經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了,而且表達流暢,情感充沛,佳句疊出。
4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綜合運用于學習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這是已被科學實驗和教學實踐證明了規律。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使學生披文入境,視聽并舉,身心投入,左右腦并用,感覺得以引發、強化,對學生的思維的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特別是生動多變的畫面,開心啟智的音樂創設了教學的情境,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動態感,使學生耳、目、口、心各種感官得以激發,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 語文課堂 優化整合
多媒體教學手段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在全國范圍全面推廣,并以其圖文并茂、影音結合、動感無限的課堂優勢,深得教師的喜愛。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多媒體教學存在過分展示“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而忽視語文課實質的弊病,這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那么,現代教學手段在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方面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根據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談些粗淺的看法。
1、可創設情境,增加直觀性、形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領會,進而創新。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夠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春》一文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精心設計了一個課前導入和朗讀環節:在講授新課前,先投影幾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圖,再請學生口頭簡要描述畫面,并背出表現春天的詩句,然后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音。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讀,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最深地感受到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可有效擴充教學內容,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頭語言和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打破了封閉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學狀態,能夠將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為我所用;以其鋪天蓋地、勢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識源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從而使課堂成為學生接受知識的高效平臺,有效地提高學生積累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時,由于學生對石拱橋知之甚少,無法理解中國石拱橋的的造型特征、結構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I課件,形象地向學生展示趙州橋、盧溝橋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現代的典型拱橋的畫面。學生興趣盎然地邊聽講解,邊欣賞各式各樣的拱橋,研究它們的形式、結構、裝飾等。由于強化了對實物的感受,又經過分析、比較,他們終于理解了中國石拱橋優美、堅固、精巧的特征。
3、可豐富作文素材,培養觀察、分析、聯想、想象能力,拓展思維空間,優化作文教學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這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開辟了多向立體的思維通道,促進他們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象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
如: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我先展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方顯示“今昔對比”五個大紅字。屏幕左上角出現過去的羅布泊畫面,旁白文字是:昨天的羅布泊是牛羊成群,綠樹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屏幕相對的右下角出現今天的羅布泊畫面,旁白文字是:今天的羅布泊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是沒有任何飛禽敢于穿越的生命。文字呈紅色,沒有任何音樂,持續兩分鐘。然后,我讓學生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感想。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史紹典先生所說的:“全班學生沉浸在作品的靜悄悄的默讀場面,同樣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有利于學生體驗的。”結果,在教師還沒有深入講解之前,學生就已經能深刻理解作品主題了,而且表達流暢、情感充沛、佳句疊出。
4、可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綜合運用于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這是已被科學實驗和教學實踐證明了的規律。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使學生披文入境,視聽并舉,身心投入,左右腦并用,感覺得以引發、強化,對學生的思維的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特別是生動多變的畫面,開心啟智的音樂創設了教學的情境,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動態感,使學生耳、目、口、心各種感官得以激發,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如:教《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適時播放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命運交響曲》、《歡樂頌》等,讓學生聆聽大師的心靈之聲,體會人物的情感世界,感悟貝多芬的偉大人格。再如:教學《岳陽樓記》時,播放相關的圖片和詩文朗誦,讓學生在圖畫中如同身臨其境,觀覽八百里洞庭盛況,在名家朗誦中體驗遷客騷人的榮辱憂樂,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這樣的效果是教師的許多口頭表達所不能企及的。
《語文課程表準》中一再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笔聦嵶C明,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表現傳統教學技術所不能表現的內容,取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對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時,我們也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目的明確,講究實效
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義和盲目使用。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各種媒體的不同功能,選擇運用,優化整合。教讀文學作品時,適當地放映有關影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認識。訓練朗讀能力時,可選用聲學媒體,如:可讓學生聽優秀播音員和演員的朗讀錄音,也可錄取教師或學生的范讀播放。這樣做,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糾正朗讀中的種種不良現象。總之,使用任何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其目的都要非常明確,要講究實效,科學使用;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應有的作用。
2、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一、直觀·養眼
過去的語文教學方式一般是:讓學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歸納、表述(口頭、書面)、鞏固練習。遇到那些具體介紹某一事物的文章時,這種學法就顯得很單調、枯燥,學生的學習狀態也相當被動?,F在有了計算機網絡及多媒體設施,情勢發生了很大改變。如我們在學習法布爾的《綠色蟈蟈》一課時,課前先告知學生:讓我們一同去尋找蟈蟈,看誰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們就千方百計地去尋找,去研究。實際上,授課前我們就已經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過去,這一過程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才得以實現。我確實花了不少時間去網上尋找蟈蟈,終于在辛苦得來的大量圖片中篩選出一只渾身翠綠,有著鼓溜溜大眼睛的帥氣蟈蟈,還有一只玲瓏剔透,造型生動的“冰糖蟈蟈”。當制成的課件一展示出來,就贏得了孩子們的一片喝彩聲,他們戲稱“大眼睛”的為“蟈蟈王”,一看就喜歡上了,自然探究起來也格外來勁。他們除了仔細觀察蟈蟈的外貌外,還十分認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習性、嗜好以及科學工作者們對它的評價等,小圖片帶來了大收獲,學習方式也由原來靜止的、被動的轉變為動態的、主動參與式的,使學習成為一個頗有意思的探究過程。
二、體驗·感悟
多媒體設施介入課堂,也加快了課堂教學的進程,在各單元知識點強化練習或總復習時運用課件輔助教學,使課堂教學節奏緊湊,教學效率提高,為四十五分鐘“擴容”。課文中一些比較復雜的說明、描寫部分,過去要費許多口舌也不一定說清楚,現在卻變得好理解多了。
三、情感·激蕩
在激感方面,多媒體教學設施也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如學習《貝多芬》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提示學生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復傾聽的過程中,他們聽出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憂傷、孤獨與痛苦,也聽出了當命運之災降臨時,他內心洶涌的波濤聲,那是他對藝術執著的熱愛與追求,旋律中回蕩著這位音樂巨人要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誓言。良好的多媒體音響效果,豐富了學生的視聽體驗,使他們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當課文內容涉及到孩子們比較陌生的事物時,多媒體課件也能顯示出其直觀展示的長處。
四、個性·活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創造一種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然而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很難顧及到這種差異,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卻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
利用計算機網絡的互動性,我還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內容或學習方式,一些學生不再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饒有興致的事故而樂此不疲,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與展示。
五、探究·拓展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并逐步形成能力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通常是圍繞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展開的,圍繞著一個大主題“輻射”出來的許多小問題展開專題性研究,計算機網絡為學生開展這種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六、會用·用好
在用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時不能濫用課件。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課型、所有的課文都適合用計算機輔助授課,教師應視實際情形定奪,如一些議論性、說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體課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注意不能遠離甚至脫離“文本”,于無意間省略了學生對書面語的體驗過程,導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反應遲鈍,排斥、厭煩, 甚至領悟力下降。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設施,輔助,初中語文,教學
二、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設施介入課堂,也加快了課堂教學的進程,在各單元知識點強化練習或總復習時運用課件輔助教學,使課堂教學節奏緊湊,教學效率提高,為四十五分鐘“擴容”。課文中一些比較復雜的說明、描寫部分,過去要費許多口舌也不一定說清楚,現在卻變得好理解多了。
如《斑羚飛渡》一課中最激動人心的場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體為小斑羚做“踏板”,這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飛渡,是課文中最關鍵的情節。在組織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又從網上下載了用Flash制做的課件,動畫式展示了斑羚飛渡這悲壯一幕。小斑羚順利飛渡之時,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連續不斷的成功飛渡伴隨著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聲,令孩子們惋惜不已,他們的心靈為老斑羚們無私的犧牲精神所震撼。這種驚心動魄的效果是單純用口頭語言描述所無法得到的。
如我們在學習初中語文《氣候威力》時,同學們大多利用網絡查找一些有關南極洲的新問題,并運用frontpage做了一個網站,并題名為“大陸之王南極洲”,把南極洲的特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出來。
三、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激感方面,多媒體教學設施也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如學習《貝多芬》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提示學生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復傾聽的過程中,他們聽出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憂傷、孤獨和痛苦,也聽出了當命運之災降臨時,他內心洶涌的波濤聲,那是他對藝術執著的熱愛和追求,旋律中回蕩著這位音樂巨人要和命運抗爭的決心和誓言。良好的多媒體音響效果,豐富了學生的視聽體驗,使他們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當課文內容涉及到孩子們比較生疏的事物時,多媒體課件也顯示出其直觀展示的優點。如學習《安塞腰鼓》一課,先連續播放粗獷豪放的演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們,發狠了,望情了,沒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黃土高原上人們的旺盛活力,心得腰鼓的火爆熱烈風格,一邊引導他們傾聽鼓聲,那能“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使舒適的陽光變得飛濺,使困倦的世界變得亢奮”的鼓聲,確是有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學生的情緒迅速升溫,激動、興奮起來之后,再來朗誦課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學習《黃河頌》。課前,孩子們搜集了許多有關黃河的知識、圖片、詩歌、傳說、諺語等,課堂上學生眼望著洶涌澎湃的黃河,伴隨著雄壯昂揚的旋律,高聲誦讀。那一刻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是計算機網絡及多媒體教學設施給語文課插上了“翅膀”,帶著眾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帶著學子們一顆顆求知的心,一起翱翔。
四、運用多媒體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
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創造一種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然而,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他們各自的學習起點、反應速度、記憶品質、學習方式以及對新事物的認知、領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異,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很難顧及到這種差異,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卻能較好地解決這個新問題,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如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的雙向性,了解學生的心理及目前狀況,便于有針對性地啟發學生,由于沒有面對面的顧慮、拘束,學生多數能放開膽子說出心里話,教師可適時點撥、鼓勵、解答新問題。
利用計算機網絡的互動性,還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內容或學習方式。如通過網上信箱檢查學生的作業,幫助喜好寫作的學生批改作文;同愛做課件的學生交流資料、圖片等,使他們打心眼兒里喜歡學習語文。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下,一些學生不再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饒有興致的事,故而樂此不疲,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和展示。
運用多媒體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并逐步形成能力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通常是圍繞一個需要探究的新問題展開的。如在進行語文綜合活動《戲曲大舞臺》的教學過程中,先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去網上、報刊雜志上搜集,或采取現場觀察、采訪有經驗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戲曲?戲曲在我國的形成?廈門的地方戲曲有什么劇種?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聞名劇目等。圍繞著一個大主題“輻射”出來的許多小新問題展開專題性探究。計算機網絡為學生開展這種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其一是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利于學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樣性需要學生去判定、選擇、歸納、整理,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歷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縱橫開拓,開闊視野,使語文課的學習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內涵。
在利用網絡的教學過程中,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促使了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整合從傳統到現代》,汪雅子主編,銀河出版社,2002、4出版;
2 解月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理論與實踐》,吉林教育出版社,
3 閆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