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級會計

中級會計

時間:2022-02-24 04:3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級會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中級會計師考試科目:《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

2、參加中級會計師考試的人員,應在連續的2個考試年度內通過全部科目的考試,方可獲得中級資格證書。

3、《中級會計實務》:在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的三門課程中,《中級會計實務》算是難度最大、內容最多的一個科目,學習時應花費較長時間。《中級會計實務》科目中很多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備考過程中考生對很多單個知識點很熟悉,但是綜合運用時就會出問題,因此考生需要具備整體性思維,需要養成思考概括的習慣,將知識點融會貫通。

4、《經濟法》:內容多、雜、細、枯燥,但考題靈活,所以需要大量的記憶,卻不能枯燥地死記硬背,考生可借鑒以下三種方法進行備考。一要多歸納,好多章節的一些有關數字、時間、比例等具有可比性,通過聯想、畫表、找異同點等方式來提高學習效率。二要多舉例,很多命題和法律規定掌握基本思路即可,不需要原封不動地全部背過,此時通過舉例既可領會法律規定,也可在答題時應付自如。三要多做題,通過做題回顧知識點并進行鞏固,也是經濟法的記憶訣竅。

5、《財務管理》:科目特點是內容比較抽象、公式多并且不容易理解、計算量大,要求考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計算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 特點分析;規律總結;應試重點;誤區

一、2009年中級會計實務命題特點分析

(一)傳統重點章節地位凸顯

傳統的重點章節,不論內容如何變化,始終都是“雷打不動”的重點。筆者在《會計之友》2009年第4期下(創刊300期)中指出:長期投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前期差錯、合并會計報表等章節就是“雷打不動”的重點(見該期第74頁)。果不其然,2009年兩道大的綜合題共計33分均在此出現。尤其是當“新內容”逐漸“褪色”后,傳統重點章節地位更加凸顯。

(二)試題回歸常態

2009年已是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第三年了。2006年的新準則中,變化“劇烈”的內容,在前兩年的試題中基本得到了體現。因此,2009年的試題又回歸了常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傳統重點章節重新占領了綜合大題的高地;第二,客觀題中,對基本概念的考核及對常規業務操作的考核的比重明顯增加,這一特點在以往試題中不多見。

(三)客觀題難度下降

2009年客觀題難度下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單項選擇題中,需要計算的題目,2006年和2007年均為10個題目,占66%、67%,2008年為12個,占80%,這無形中加大了試題的難度和時間的耗費;而2009年單項選擇題中,需要計算的題目只有5個,占33%,這不但節省了考試時間,也降低了出現差錯的概率。第二,客觀題中,考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內容比重增加,而模棱兩可的內容減少了。

(四)試題覆蓋面廣

2008年的試題中,《中級會計實務》指定的教材中(共20章)的總論、存貨、收入、所得稅等章節基本沒有出題。而2009年試題中,從第一章總論到第二十章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每章都有分值分布。這也就提醒大家:忽略哪一章都是不行的,復習一定要全面。

二、近年來中級會計實務考試命題規律總結

國家組織的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從多年的命題規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充分體現出知識更新的要求,“新內容”是絕對的重點

國家的新制度、新準則,其內容得以快速貫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試。本人在以前的輔導中,多次提到過“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觀點。這是復習考試過程中必須牢記的。比如,在2007年職稱考試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資產、資產減值、所得稅、長期股權投資等章節當中,這幾章分值高達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節體現出新內容考核的比如棄置費用、職工薪酬、商業實質判斷、每股收益、虧損合同等占13分;兩項合計大約為58分。隨著重要的新內容陸續考核、適合命題的新內容逐漸減少以及新內容漸漸“變舊”, 2008年、2009年的試題中,新內容的比重在逐漸下降。但是,必須強調,在此所指的新內容,是在考試大綱框架下,指定考試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如果指定教材的章節有增加,那么增加部分又屬于新內容,比如,2010年教材中增加了“股份支付”的內容,那這一定是2010年的考試重點。

(二)傳統的重點章節,不論內容如何變化,始終都是“雷打不動”的重點

不論內容如何變化,那些傳統重點章節始終都是考試的重點,比如長期投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會計政策、會計差錯更正、財務報告等章節就是如此。近三年綜合題均在上述章節中出現。復習考試,全面系統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點,“地毯式”推進,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

(三)各章命題分值具有“輪回性”特征

所謂“輪回性”,也就是各章分值在多年內具有類似拋物線式的變化規律。比如,固定資產一章,2006年出題16分,2007年出題僅有2分,而2008年又出題分值較高為12分,按此規律,2009年、2010年本章應該分值不會很高。再比如,借款費用一章,在2006年之前,出過大題,而2006年至2008年3年間,分值分別為3分、5分、1分,可是在2009年又出了一道計算大題,呈明顯的拋物線式的變化規律,因此,2010年本章出題分值絕不會很高。考生可以按照這樣的規律,對其他各章進行分析總結。

三、2010年中級實務考試應掌握的重點內容

新會計準則頒布后,已經歷了三年考試,根據近幾年的命題走勢,感覺強調的重點內容總體沒變,在這些重點內容中,前三年已經考過的內容,在2010年整體出現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識點可能還會零星出現。但是,已經構成重點內容而在前3年還沒有來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內容以及2010年新增加的內容,則一定是2010年考核的重點。

筆者在2009年撰文中,所指出的2009年應試需掌握的重點內容,實踐證明,準確率是相當高的(考生可參見《會計之友》2009年第4期下74―75頁,并對照2009年試題)。

筆者認為,2010年考試,以下內容值得關注(內容重要程度與排序先后無關)。

(一)傳統重點章節

前面已經多次提到傳統重點章節包括的內容,比如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會計政策、會計差錯更正、財務報告等章節就是如此。不要以為這些內容已經考過多次了,不會再考了,這是極其錯誤的。

(二)股份支付

股份支付是2010年新增加的一章,而且,股份支付在社會其他考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股份支付這一章是2010年頭等重要的一章,廣大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視。從這章具體內容來分析,既可以出客觀題,也可以出主觀大題??陀^題可以考核股份支付的含義、股份支付的特征、股份支付環節、股份支付工具的類型等;主觀題可以考核股份支付的確認計量以及相應的會計處理等。有關本章具體掌握的內容以及學習方法,筆者將另行撰稿說明。

(三)長期股權投資

這部分內容是永恒的重點,只要是會計考試,該內容就一定是主角?;蛘哒f,長期股權投資的內容不搞通,將很難通過考試。盡管前三年已經考過了很多內容,但是,仍有出題的可能,不能掉以輕心。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首先,可以分成四塊:1.對子公司的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2.對合營單位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3.對聯營單位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4.其他投資,根據金融資產準則核算。其次,分別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最后要把長期股權投資與企業合并及合并會計報表結合起來一同學習。

(四)職工薪酬的計算

新準則中,對職工薪酬賦予了很多新內容。其中,非貨幣性職工薪酬、辭退福利、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等內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難度,很容易出錯。尤其2010年教材中,單獨增加了股份支付這一章,把股份支付與職工薪酬結合起來出一道大題的可能性極高。

(五)企業發行可轉換債券

新準則規定,可轉換發行時,要對其包含的負債成份和權益成份進行分拆,將負債成份確認為應付債券,將權益成份確認為資本公積。另外,還涉及到轉換時的處理。本知識點由于難度大、所涉及的金額位數多、數字計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因此,本題十分容易丟分。

(六)無形資產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的劃分以及費用的不同處理方法

本知識點是新內容,研究階段的有關支出,在發生時應當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而開發階段的支出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應當計入無形資產成本。對于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開發階段支出以及無法區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支出,也應當在發生時作為管理費用,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七)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和計量

雖然,2009年投資性房地產的內容有所考核(1個單選、1個多選),但從本章的內容看,還有出題的空間。

第一,要明確投資性房地產的內涵,自用的以及作為存貨的房地產不屬于概念規范的內容。第二,投資性房地產的初始確認和計量,主要把握對于符合定義的投資性房地產應當采用成本進行初始計量。第三,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要明確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兩種計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計提折舊或攤銷,并且,要計提減值準備;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不計提折舊或攤銷,也不計提減值準備,而是根據公允價值的變動情況,適時調整賬面價值,并將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這也是兩種模式的主要區別。準則規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具有成本和公允價值模式,通常應當采用成本模式計量,滿足特定條件時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但是,同一企業只能采用一種模式對所有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不得同時采用兩種計量模式”。筆者對這一規定表示疑義:當投資性房地產已經滿足特定條件并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了計量,而以后增加的新的投資性房地產,又不具備特定條件時將如何計量?這種情況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計量,而準則又不允許兩種模式同時存在。不知道此問題如何解決。第四,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和處置。轉換時一定要分清是哪種核算模式下的轉換。處置核算最重要一點是應用的科目:“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而不是習慣使用的科目即營業外收支。

上述列舉的內容應該是2010年考試的重中之重,當然,重點內容還遠不止這些。作為考生,要用心揣摩和科學地分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全局的觀念。

第3篇

【關鍵詞】 中外; 中級會計學; 教材框架; 授課內容; 課后練習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會計準則的日益趨同不僅便利了實體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也給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高等學府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情勢的日益高漲,會計專業以其專業技術性強、就業率高的優勢為中外各大高校所青睞,各類國外會計資格認證與外國會計專業學位頻繁出現在國內各大高校財經類專業之中。此時,作為會計專業本科必修核心課程,“中級會計學”課程授課效果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筆者以自身中級會計學雙語教學經驗為基礎,以中外中級會計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對其教材框架、授課內容以及課后練習等進行對比與分析,總結中外教學中的長處與不足,提出改善教學效果的相關建議與意見,為進一步提升會計專業教學質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級會計學概述

在專業高等教育過程中,為了滿足教學方面的需要,一般將財務會計學分為初級會計學(亦稱會計學原理)、中級會計學(亦稱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會計學(亦稱高級財務會計)。因此,在各國的財務會計學教材體系中,三者同屬財務會計學的教學范圍。但是,將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它們無論是在體系編排上,還是在內容闡述上,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初級會計學主要闡述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一般原理,屬于入門課程;中級會計學著重闡述企業一般會計事項,如貨幣資金、應收款項、存貨、流動及長期負債、投資、固定資產、損益、所有者權益等事項的會計處理,是財務會計一般理論與方法的運用。高級會計學著重研究企業因各種原因所面臨的特殊事項的會計處理。因此,將三者合理劃分、分別闡述,在會計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中級會計學因其內容的全面性、日常性,成為高校會計專業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之一。

中級會計學作為學習會計的重要課程,既是在初級會計學基礎上的知識拓展,也是學生更深層次理解會計精髓的思想升華,更是通往掌握與鉆研高級會計學的重要途徑。因此,各國學者在該課程的建設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也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教材與專著。就其實質,均為在遵循會計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著重闡述在持續經營的正常情況下,以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研究如何以科學的方法對各種會計業務進行處理的過程。但由于各國教育背景、教學理念、授課方式的不同,對于擁有相似內容的同一門課程,從其教材框架、授課內容到課后練習均有著較大差異。

二、中外中級會計學教材框架比較

(一)中外中級會計學教材框架共性分析

綜觀中外中級會計學的諸多教材,不難發現,在會計準則架構與內容日益趨同的今天,各國中級會計學的教材框架亦顯現出一定共性,即總體布局均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具體報表項目解析”。其中,“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說明財務會計并為財務會計所應用的基本概念所組成的理論體系,是對整個會計報表體系導向的基礎性闡釋與說明,它可用來評估現有的會計準則、指導并發展未來的會計準則和解決現有的會計準則未曾涉及到的新會計問題;而“具體報表項目解析”則是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指導下,按照會計報表的排列順序,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中涉及到的會計業務與賬戶的具體處理方式進行解釋與分析的過程。上述二者有機結合,形成了統馭全局與實際操作、總體綱領與行動指南的互動關系。

(二)中外中級會計學教材框架差異分析

由于各國教育體制與教學方法的差異,就中級會計學這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而言,也體現出了教材框架與教學順序的不同。其最大的區別體現在財務報表的講授順序上,而從中也折射出中外中級會計學教學目的的不同。

國外中級會計學教材中大多將財務報表介紹放在各具體項目講述之前,即在介紹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基礎上,立即引入財務報表的相關內容。此種做法凸顯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觀,從最直觀的會計工作成果――財務報表入手,讓學生對整個財務報告體系有一個直接而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形成統一的財務會計體系概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此種篇章結構安排也會導致一些教學困難。主要體現在學生了解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后,尚未熟悉各報表項目時學習財務報表,其重點會自然而然地傾向于領會各報表項目的含義與作用,而難以掌握整個報表體系的內部勾稽關系。同時,國外教材的初級會計學專業水平偏淺,專業知識量嚴重偏少,致使學生看到復雜的報表項目時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阻礙了學習興趣的培養,為下一階段的深入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礙。

反觀國內,我國的中級會計學教材大多將財務報表相關內容放在所有報表項目講授完成之后,這有利于學生在掌握所有專業名詞與會計處理方法基礎上,深入全面地了解財務報表內涵,達到深化學生對整個財務會計體系了解的目的。但由于在講述各報表項目前未對其進行報表全局的介紹,導致學生學習各項目時知識點較為零散,難以形成財務會計報表及其項目的全局觀、系統觀。

因此,筆者建議,在講授中級會計學時,無論是國外體系還是中國教材,都應結合財務會計的教學目的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在介紹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之后對財務報表體系及報表項目的勾稽關系進行較為簡要的介紹,讓學生既了解財務會計報表的大體框架以及今后學習的步驟及其內部邏輯性,又不致其感到混淆與困難。待到完成全部報表項目講授之后,再進行報表的全面與深入講解,前后呼應,以達到最佳的授課效果。

三、中外中級會計學授課內容解析

除了教材框架外,中外中級會計學在具體內容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行文風格

總體而言,國外教材的寫作風格呈現出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特點,每章均以一則與本章內容密切相關的真實案例開始,該案例的相關知識點或疑問解析將貫穿于整章的學習,既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知識的吸引力與連貫性,使學生了解如何在現實工作中運用所學的會計理論、原則和技術。而我國教材的撰寫多以精煉的語言、專業的詞匯見長,由于考慮到相關法律責任問題,正文中難以見到真實案例,多以虛擬數據與例題作為演示范例。如此一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生硬與枯燥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優化與增強。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可借鑒國外教材的生動案例,將其在課堂上引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洋為中用、取長補短的作用。

(二)授課重點

相較于國內而言,國外中級會計學的授課重點普遍呈現出“重財務理念,輕會計處理”的趨勢。國外教材中對于賬務處理的篇幅較少,且大多均為簡單會計分錄,其側重于對某一理論或觀點的反復論證,通過對簡單案例的反復練習達到對原理的理解與掌握的目的;而國內教材中賬務處理的比重很大,且多為復合會計分錄,關注點在于提高學生對于不斷變化與日益復雜的經濟業務的處理能力。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國外教材的書本較厚,但其中復雜計算案例不多;國內教材的書本較薄,但篇幅較長的例題占據較大篇幅;國外教材的理論渲染成分較重,其中容納了許多學者的不同觀點;而國內教材中實際操作程序較多,基本上圍繞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內容展開論述與演示。上述差異不僅導致授課內容的不同,也影響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消化與吸收。在學習國外教材時,學生常常感到理論闡述過于繁瑣、有失重點,舉例演算非常簡單、但難以深化;而在學習國內教材時,學生則明顯感到理論思路明確,但例題的復雜程度讓其望而生畏。由此筆者認為,對于日常教學,既要注重理論闡述,也不能過于繁瑣;既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不能僅拘泥于“工具論”,而應適當放寬視野,升華到“管理藝術”的層面,對理念加以引導與灌輸,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張弛有度的教學效果。

四、中外中級會計學課后練習對比

對于課后練習而言,我國的教材建設確實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國外教材的課后練習數量較多、形式多樣,且層次性、實用性均較強,從理論問答、實例演算到報表分析、案例討論,均有大量的、不同層次的習題供學生練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外教材十分注重對實際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因此在習題中常出現世界知名企業的會計報表與信息,讓學生針對本章節所學內容進行分析,并開展多種多樣的分組討論與公開陳述等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鑒于上述情況,在日常教學過程,可結合國外教學方式與本國授課內容,安排一些與實際聯系緊密的案例與習題,供學生練習,以增強學習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外中級會計學課程在教材框架、授課內容以及課后練習等方面均有一定差異。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筆者建議,在開始學習每一章之前,可適當引入與本章內容相關的真實案例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激發其學習興趣;在完成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相關教學任務前提下,簡要地介紹財務報表的格式、內部關聯、下一階段講授內容與報表的關系等,幫助學生在學習具體報表項目之前建立財務報表的整體概念;在授課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與貼近現實的例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練習方面,可開展諸如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夏成才.中級財務會計(修訂本)[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2).

[2] 唐納德?E?基索,等.中級會計學(第12版)[M].饒菁,崔學剛改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

第4篇

中級會計報名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取得大學專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5年。

2、取得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4年

3、取得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2年。

4、取得碩士學位,從事會計工作滿1年。

5、取得博士學位。

中級會計即為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是財政部、人事部共同組織的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統一考試。(中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實行全國統一組織、統一考試時間、統一考試大綱、統一考試命題、統一合格標準的考試制度。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參加中級會計資格考試的人員必須在連續2年內全部通過考試。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青海省財政廳關于2016年度中、高級資格考試報名通知

青財會字[2016]169號

根據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2016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中、高級資格考試考務日程安排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會考〔2015〕24號),2016年度會計專業技術中、高級考試定于2016年9月舉行,我省西寧考點、青海油田考點進行中級資格無紙化考試試點,現就報名及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報名時間

2016年3月1日—31日。

二、報名方式

采取網上注冊報名、系統調用會計從業信息審核、網上支付報名費及書費的方式。

為充分利用我省會計從業資格管理系統從業信息,今年,我省報名系統將連通青海省會計從業資格管理系統進行聯網審核,考生通過報名網址輸入身份證號和姓名進行注冊報名時,系統會自動調用青海省會計從業資格管理系統中的從業信息進行報名資格審核,審核通過,可進行下一步注冊,審核不通過,不能進行注冊報名。若考生從業信息有誤,可在注冊頁面對本人相關從業信息進行修改,并需攜帶相關證明材料,到所在地市、州財政局進行審核確認,經審核確認后重新進行注冊報名。

三、報名網址

青海省會計信息服務平臺:

qhkjw.gov.cn:8080/qhcms/

全國會計資格評價網:

kzp.mof.gov.cn/list_warning_bm.jsp

四、報名條件

(一)中級資格

根據財政部、人事部《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暫行規定》,報考中級資格需具備下列條件:

1.基本條件:

(1)堅持原則,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2)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有關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無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3)履行崗位職責,熱愛本職工作;

(4)具備會計從業資格,持有青海省頒發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2.除具備以上所列的基本條件外,還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取得大學??茖W歷,從事會計工作滿5年;

(2)取得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4年;

(3)取得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2年;

(4)取得碩士學位,從事會計工作滿1年;

(5)取得博士學位;

(6)通過全國統一的考試,取得經濟、統計、審計專業技術中級資格。

從事會計工作年限按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時間計算,全日制在校期間時間不算做從事會計工作時間,年限計算截止時間2016年12月31日。

(二)高級資格

根據青海省財政廳《青海省高級會計師資格評審條件(暫行)》,報考高級會計師需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獲得博士學位,取得會計師資格(或相關專業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下同)后,從事會計工作2年以上;

2.獲得碩士學位,取得會計師資格后,從事會計師工作4年以上;

3.大學本科畢業或獲得研究生課程結業證書,所學專業為財會專業或相近專業。取得會計師資格后,從事會計工作5年以上。

4.在企業工作的財會人員,大專以上學歷,取得會計師資格后,從事會計工作7年以上。

五、考試時間及科目

(一)中級資格

無紙化考試試點地區(西寧市、青海油田)

考試日期

考試時間及科目

考試批次及方式

9月10日

(星期六)

9:00-11:30

財務管理

第一批次無紙化

14:00-16:30

經濟法

9月11日

(星期日)

9:00-12:00

中級會計實務

14:00-16:30

財務管理

第二批次無紙化

9月12日

(星期一)

9:00-11:30

經濟法

14:00-17:00

中級會計實務

紙筆考試地區(海東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黃南州、果洛州、玉樹州、格爾木市)

考試日期

考試時間及科目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9:00-11:30

財務管理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14:00-16:30

經濟法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9:00-12:00

中級會計實務

(二)高級資格

2016年9月11日上午9:00—12:30,考試科目《高級會計實務》。

六、收費標準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每科58元,高級會計資格考試每科55元。

七、考試輔導教材

考試輔導教材在網上報名時選擇訂購,訂購教材采用快遞寄送,快遞費用10元,報名結束后統一發送,請準確填寫寄送地址和聯系電話。

八、各市、州財政局審核確認地點及聯系電話

西寧市 西寧市財政局會計局 電話:0971-6310707

海東市 海東市財政局會計科 電話:0972-8612923

海西州 海西州財政局會計科 電話:0977-8226948

海南州 海南州財政局會計科 電話:0974-8513539

海北州 海北州財政局綜合科 電話:0970-8644022

黃南州 黃南州財政局監督科 電話:0973-8722204

果洛州 果洛州財政局會計局 電話:0975-8381472

玉樹州 玉樹州財政局監察科 電話:0976-8822413

格爾木市 格爾木市財政局 電話:0979-8412752

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人事處 電話:0937-8922385

第6篇

第五章投資性房地產

本章內容是會計準則新增內容,在考試中可能出現在單選題、多選題中,在計算分析題中也有可能出現。

重要考點1: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房屋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權是否屬于投資性房地產,并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存貨區分。

1.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房地產,包括自用建筑物(屬于固定資產)和自用土地使用權(屬于無形資產),不屬于投資性房地產。

2.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正常經營過程中銷售的或為銷售而正在開發的商品房和土地(屬于存貨),不屬于投資性房地產。

重要考點2: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有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模式,通常應當采用成本模式計量,但滿足特定條件時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

1.在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與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無形資產攤銷、期末計提減值準備的規定一樣進行處理,不必特別掌握。

2.在公允價值模式下,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攤銷。企業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高于原賬面價值的差額,借記“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公允價值低于原賬面價值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當投資性房地產被處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預計不能從其處置中取得經濟利益時,應當終止確認該項投資性房地產。將處置收入扣除其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將實際收到的處置收入計入其他業務收入,所處置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價值計入其他業務成本),并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其他業務收入。考生應特別注意掌握。

3.同一企業只能采用一種模式對所有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不得同時采用兩種計量模式。企業對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的,應當作為會計政策變更處理,將計量模式變更時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通過利潤分配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

重要考點3:房地產的轉換。

1.成本模式下不論是自用房地產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還是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均按對應賬戶結轉,結轉過程中不產生損益。

2.公允價值模式下的轉換應注意區分轉換方向。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時,應當以其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作為自用房地產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而自用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的,差額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待該項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將因轉換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轉入當期其他業務收入科目。

第六章金融資產

本章內容是會計準則新增內容,雖然與以前所學的短期投資、長期債權投資有相同的內容,但其確認的種類與計量方法有很大的區別,考生應引起充分注意。2007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形式考查,2008年可能出現主觀題。

重要考點1:金融資產的分類。 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風險管理要求,將取得的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分為以下幾類:(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投資;(3)貸款和應收款項;(4)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上述分類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重要考點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即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1.企業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發生的交易費用不計入金融資產成本,計入當期損益(投資收益),考生要注意這與其他3類金融資產均不相同;支付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分別應計入“應收股利”或“應收利息”,也不計入金融資產成本,這一點與其他3類金融資產處理相同。

2.在資產負債表日,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處置時將該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形成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累計發生額轉入“投資收益”科目??忌⒁鈱⒃摬糠謨热菖c投資性房地產結合學習。

重要考點3: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取得時注意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比較學習,考生應特別注意資產負債表日這一時點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和重分類的會計處理。

1.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時,應注意按實際支付的款項扣除債券面值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倒擠差額確定利息調整數。

2.資產負債表日計算利息應明確計算思路。首先按債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確定應收利息;再按期初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確定投資收益,最后擠出本期攤銷的利息調整數。其中考生應特別注意熟練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的計算,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投資收益-應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3.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持有至到期投資賬面價值轉出,按重分類日公允價值轉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差額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貸方。等到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售的時候再將“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到“投資收益”科目中。

重要考點4:貸款和應收款項只需注意以攤余成本來計量即可。

重要考點5: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考生要注意區分是屬于股票投資還是屬于債券投資。對于股票投資應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比較學習;對于債券投資應與持有至到期投資比較學習。

1.股票投資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高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應做相反的會計分錄,處置時將該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形成的資本公積科目累計發生額轉入“投資收益”科目??忌⒁鈱⒃摬糠謨热菖c交易性金融資產對比學習。

2.債券投資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不論在取得時還是在資產負債表日,均可以比照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處理進行學習。

重要考點6:金融資產減值損失的計量和處理。

1.交易性金融資產,因其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所以不需要計提減值準備。

2.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等金融資產發生減值時,應當將該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資產減值損失,待其價值回升時可以轉回已計提的減值準備。

3.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問題屬于較為復雜內容,考生要注意在掌握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在持有期間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正常的波動,不需要計提減值準備,計入資本公積即可。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大幅的、持續性的下跌時,則應判斷是否需要提減值??晒┏鍪劢鹑谫Y產發生減值時,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中的因公允價值下降形成的累計損失,應當予以轉出,計入資產減值損失。對于已確認減值損失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在隨后的會計期間公允價值已上升且客觀上與確認原減值損失確認后發生的事項有關的,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沖減資產減值損失。但是,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

第七章長期股權投資

本章內容與原會計準則比較有很大變化,屬于非常重要的一章,特別容易與合并會計報表問題結合出主觀題,尤其是以綜合題方式出現。考生應特別注意: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和成本法的應用范圍發生了重大變化。

重要考點1:初始計量按合并時和非合并時產生長期股權投資兩種情況進行劃分,甚至于再將合并時產生長期股權投資按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兩種情況,分別確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初始計量這一新內容貌似復雜,但其實還只是兩種情況:一是按賬面價值,二是按公允價值。

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所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按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的份額確定長期股權投資入賬價值。投出的資產價值與長期股權投資入賬價值之間的差額通過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來調整,不足部分調整留存收益。與投資相關的直接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即管理費用。

2.除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所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入賬價值均按公允價值。但仍應注意下列問題:

(1)以不同資產對外進行投資會因其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產生不同的損益,以固定資產進行投資,產生損益確認營業外收入;以商品進行投資,產生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以金融資產進行投資,產生損益確認投資收益。

(2)與投資相關的稅費,一般而言稅費應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但以發行權益性證券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手續費、傭金等應自權益性證券的溢價發行收入中扣除,溢價收入不足的,應沖減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重要考點2: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分為成本法和權益法??忌⒁鈪^分兩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并熟練把握投資時、被投資方宣告凈利潤時、被投資方宣告分配股利時、被投資方發生其他權益變動時投資企業的會計處理。兩種方法的比較見表1。

第八章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本章內容雖與原會計準則比較有很大變化,也相對比較重要,但內容比較簡單,本章知識點多以客觀題形式考查,但也可以與其他章節結合出現主觀題。

重要考點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界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指交易雙方主要以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該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少量通常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于25%作為參考。即,以補價除以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較高方的交換資產公允價值之和,若比例小于25%,則認定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若比例高于25%(含25%),則認定為以貨幣性資產取得非貨幣性資產。

重要考點2:確定換入非貨幣性資產的入賬價值。確定換入非貨幣性資產的入賬價值有兩種處理模式:一種是公允價值模式,另一種是賬面價值模式。

1.模式的選擇。當同時符合交易具有商業實質并且換出資產或換入資產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兩個條件時,應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來處理。其他情況,應采用賬面價值模式來處理??忌⒁饫斫馍虡I實質的判斷。

2.在賬面價值模式下,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的確定的基礎,不產生損益。

3.在公允價值模式下,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的確定的基礎。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更可靠,則也可以直接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其入賬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當期損益會因換出資產不同也會不同,如換出資產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當期損益為營業外收支,如換出資產為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當期損益為投資收益,如換出資產為庫存商品當期損益為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如換出資產為原材料當期損益為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成本。

4.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涉及補價的,支付補價在上述計價基礎上加補價,收到補價在上述計價基礎上減補價。

5.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發生的應負擔的相關稅費,應在上述計價基礎上加相關稅費。

6.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涉及存貨的,換出方作為銷售,計算銷項稅額,換入方作為采購,計算進項稅額。在上述計價基礎上加銷項稅額或減進項稅額。

7.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涉及多項資產時,先確定換入的多項資產的入賬價值總額,再按比例確定每一項資產入賬價值。計算比例時,如果在確定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時,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思路來處理,比例也按公允價值計算;如果在確定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時,采用賬面價值模式的思路來處理,比例也按賬面價值計算。

第九章資產減值

本章內容是會計準則新增內容,2007年考試中出了一道綜合題,2008年考試中出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

重要考點1:期末必須進行減值測試的資產包括因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這兩類資產,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都應當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除此外的其他資產都應在存在減值跡象時進行減值測試。

重要考點2: 資產可收回金額的估計,應當根據其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以確定的可收回金額和資產的賬面價值比較,若可收回金額低于原賬面價值,則差額為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計入資產減值損失。適用《資產減值》準則的資產,一旦計提減值準備后,即使價值回升,也不得轉回已計提的減值準備。

重要考點3:資產組的認定及減值處理,這是本章的重點與難點,考生應重點掌握。

1.資產組的確定。資產組是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資產組應當由創造現金流入的相關資產組成。資產組的認定,應當以資產組產生的主要現金流入是否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的現金流入為依據。因此,資產組能否獨立產生現金流入是認定資產組的最關鍵因素。資產組一經確定后,在各個會計期間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

第7篇

《財務管理》

一、大綱基本結構和主要變化

結合理財實踐的需要,將原教材中投資與籌資的順序對調,教材部分章節的內容適當刪減和增加。

第一章財務管理總論。本章變化較小,主要是把原來四節內容調整為三節,將原教材中財務管理環節的內容合并到第一節,財務管理概述全面介紹財務管理的內容和環節,由此搭建“干”字型課程體系。“干”字型字頭是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縱向是財務管理環節,橫向主干是財務活動。調整了第二節和第三節的順序,先講財務管理的目標,并強調在確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時不能忽視其他群體利益,然后再介紹財務管理的環境,并在法律環境中添加公司治理方面的內容。

第二章風險與收益分析,相當于把原來教材第二章的第二節的風險價值,和第五章投資概述的相關內容重新組合成一章。從內容上來講刪除了風險因素和風險類別的介紹,補充了風險偏好。

第三章資金時間價值與證券評價,這一章內容主要是將原教材中第二章第一節資金的時間價值,和原教材第七章第二節和第三節,即股票評價和債券評價重新組成一章新的內容,主要講關于債券和股票價值估價和收益率計算的問題。在結構上也是做了調整,主要補充了“股票估價的三階段模型”。

第四章項目投資,是原教材第六章內容。這章最大變化是計算投資項目現金流量公式,將原書中以“凈利潤”為基礎調整為新教材以“息稅前利潤”為基礎,等于將原來的“利潤總額”調整為“息稅前利潤”,將原來“凈利潤”調整為“息前稅后利潤”,并在運營期現金凈流量計算公式法的最后部分減掉“該年維持運營的投資”,這章變化較大,考生應引起注意。

第五章證券投資,相當于把原教材第五章第一節和第七章的有關內容重新進行整合。主要介紹股票、債券、基金投資的一些特點,基本不涉及計算,與此有關的計算指標在新教材第二章中掌握。另一個明顯變化就是新增了第五節“衍生金融資產投資”,涉及到商品期貨、金融期貨、期權投資、認購股權證、優先認購權和可轉讓債券等,并在第二節股票投資里增加了“股票投資的基本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方法及其兩者區別”方面的內容,所以本章新增內容比較多,考生也要特別關注。

第六章營運資金,是原教材第八章的內容。本章最大的變化就是第四節“存貨的管理”將原來存貨日常管理模式中的儲存期控制方面內容刪除,將ABC分析法調整到存貨控制方法中,并增加了關于“再訂貨點、訂貨提前期、保險儲備和及時生產的存貨系統”等內容。

第七章籌資方式,是原教材第三章內容。本章主要做了以下調整:一是將原教材第三章第二節權益籌資中的“認股權證”和第三節負債籌資中的“可轉換債券”抽出,單獨組成了第四節“混合證券籌資”;二是把原來“負債籌資”進一步劃分為長期負債籌資和短期負債籌資,分別用兩節內容來介紹(其中在第五節中新增了“短期融資券、應收款項的轉讓”等一些短期籌資方式,并在第五節新增了關于“短期籌資與長期籌資的組合”策略);三是將原教材第四章第一節中關于“個別資金成本”計算的內容也調整到本章相應籌資方式下。

第八章綜合資金成本和資本結構,主要介紹原教材中第四章資金成本和資金結構的內容。所做的調整:一是將原第一節“個別資金成本的計算”內容調整到第七章;二是把原“資金結構”改為“資本結構”,主要介紹長期資本結構;三是在資本結構理論中原來七種理論減少為五種理論,刪掉了“平衡理論”和“傳統的折衷理論”。這章雖然變化較大,但沒有增加新內容。

第九章收益分配,就是原教材第九章的利潤分配。本章變化主要有:第一,在第三節“利潤分配的程序”中取消了“提取法定公益金”,而是在“提取任意公積金”中描述;第二,將原書第一節三種股利理論(股利重要論、股利無關論、股利分配的稅收效應理論)重新調整概括為四種理論(股利相關論、股利無關論、所得稅差別理論和理論);第三,對股票回購的動機、股票回購的影響,新教材重新做了表述。

第十章財務預算,是原教材的第十章。這一章變化最小,只在個別文字和個別表述方面做了適當完善。

第十一章財務成本控制,這章也是原教材中的第十一章。這章變動最大的是新增了第三節“成本控制”,內容涉及到“標準成本的制定、標準成本的種類以及成本差異的計算和分析”以及“成本控制的其他方法”。這一補充非常重要,應該重點關注。

第十二章財務分析與業績評價,相當于原教材第十二章財務分析的內容。這章變化主要有:第一,在第三節“財務指標分析”中增加了一些指標,如長期償債能力方面增加了“或有負債比率、帶息負債比率”,營運能力增加了“其他資產質量指標”,發展能力中增加了“技術投入比率”等;第二,將原書第四節“財務綜合分析”的內容調整到第三節;第三,增加“業績評價”一節。

以上是根據新的考試大綱,就各章節一些主要變化給考生做的一個概括性的介紹。其中提到需要特別注意的章節,將可能是今年考試的重點,大家在復習時一定要認真對待。

二、考試命題規律總結

針對今年的教材變化,考生在今后的復習當中哪些章節是要著重注意的?從歷年考試的分值分布情況看,各章內容都會考到,但分值相差懸殊,一般考試的重點在決策章節和財務控制、財務分析與業績評價幾章。結合今年的具體變化,建議考生重點關注下面內容:第二章風險與收益分析;第三章資金時間價值與證券評價(尤其是其中股票估價的三階段模型);第四章項目投資;第六章營運資金(尤其是其中存貨管理);第八章,綜合資金成本和資金結構;第十一章,財務成本控制(尤其是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第十二章,財務分析與業績評價。這幾章是比較容易出計算題和綜合題的地方。

三、學習方法及應試技巧

在學習這門課程中,考生普遍認為公式難記。實際那些公式是有群族特征的,考生一旦理解公式的根本,就能舉一反三。

例如:(1)學會時間價值,清楚現金流量、具體發生時間點及折現率等因素,掌握終值和現值的概念,那么第三章中股票、債券的價值計算、收益率的確定和第四章項目投資的凈現值、凈現值率、獲利指數、內部收益率等動態指標,包括在決策中應用到差額內部收益率、年等額凈回收額法、計算期統一法等都是依據時間價值推的,掌握了時間價值這個“根”就掌握了一系列計算公式,所以考生切忌死記硬背;(2)營運資金管理一章所涉及到的公式多與計算利潤的指標有關,但由于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和最佳存貨批量等問題,追求成本最小化,而應收賬款的管理則以利潤最大為出發點,所以只要掌握了解決每一個問題的“相關成本”,這章的公式就迎刃而解了;(3)如果掌握了成本按習性劃分的原

理,那么第六章中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第七章中用資金習性分析法確定現金需要量、第八章中經營杠桿系數的計算等一系列公式就因為成本習性這個“根”記住了;(4)第十章編制財務預算的公式的“根”是“期初余額+本期增加:本期減少+期末余額”;(5)第十一章成本差異的計算以“連鎖替代法”為公式的根,只要記住“量差”和“價差”兩個公式就可以輕松應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用成本差異的計算;(6)第十二章財務指標分析中短期償債能力的根是“流動負債”,只要將各種短期資產與流動負債相除,就可以得到各種短期償債能力,而長期償債能力的根是各種不同外延的“債務”,將其與有關資產(凈資產)相比,就可以得到一系列評價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的根則是“營業收入(成本)”,將其分別除以不同外延的資產平均值,就可得到一系列不同資產的周轉率指標;而盈利能力則是以“凈利潤(或息稅前利潤)”為根,除以占用的相應資源,就可以評價盈利水平;發展能力指標則是對2―3年收入(或利潤)進行對比,計算跨期增長速度。因此,只要你搞清楚每一族公式的根和來龍去脈,然后再理解和運用這些公式就變得相對容易了,所以,建議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快速、準確地掌握重點和難點問題,大大地節約記憶的時間,提高考試成績。

《中級經濟法》

一、大綱基本結構和主要變化

今年中級經濟法考試大綱由原來的十二章調整為九章,表面來看“章”變少了,但內容和篇幅非但沒少,而且增加了。

第一章經濟法總論,新增了第三節“法律行為和”,將去年考試大綱中的第三節“經濟法的實施”調整為第四節。

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由原來的七節增加至十二節,分別為第一節公司法律制度概述、第二節公司的登記管理、第三節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第四節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第五節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第六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和轉讓、第七節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和義務、第八節公司債券、第九節公司財務會計、第十節公司合并分立增資減資、第十一節公司解散和清算、第十二節違反公司法的法律責任。其中每~節在內容上都與去年相關內容不完全一樣,變化相當大,望考生能加以注意。

第三章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法律制度,刪除了去年相關章節中的“企業的概念和分類”一節。調整為第一節個人獨資企業法律制度和第二節合伙企業法律制度。其中第二節合伙企業法律制度根據新修訂的《合伙企業法》在內容上做了比較大的調整。

第五章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由原來的四節增加至十一節,并在內容上也做了很大調整。分別為第一節企業破產法律制度概述、第二節破產申請和受理、第三節破產管理人、第四節債務人財產、第五節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第六節債權申報、第七節債權人會議、第八節重整、第九節和解、第十節破產清算、第十一節違反破產法的法律責任。大家在學習這一章時,一定要結合一些案例學習,它們可以幫助你很好的理解相關的制度法規。

第六章證券法律制度,共有證券法律制度概述、證券發行、證券交易、上市公司的收購、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等五節內容,并且根據新修訂的《證券法》在內容上做了較大調整。將原第六章票據證券法律制度分為兩章,即第六章證券法律制度和第七章票據法律制度,在內容和篇幅上比去年增了兩倍。

第七章票據法律制度,增加了“票據法律制度概述”這一節,使得這章的內容更加詳細、具體。

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將第五節“合同的擔?!眱热菁毣?,增加了有關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本章增加了第九節“具體合同”。

“第九章相關財政法律制度”為新增內容。包括第一節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第二節國有資產管理法律制度;第三節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法律制度。

把去年考試大綱中的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所有關于稅收及其征收管理的內容全部刪除。根據修訂的《公司法》、《證券法》、《企業破產法》、《合伙企業法》等相關法律,中級經濟法這四章考試大綱的內容進行了較大調整。

2007年中級經濟法考試大綱中有些章節的內容變化不是太大。如第一章經濟法總論只是增加了第三節“法律行為和”,其他內容變化不大;第四章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幾乎沒有什么明顯調整,其他章節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

二、復習時注意事項

首先,考生要樹立信心,建立一次考過的決心,不要因為內容調整而有畏難情緒。《經濟法》內容易變,今年內容調整較大,這并不能保證明年就不變了。應當在戰略上蔑視、戰術上重視《經濟法》,這樣才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迎接考試。

其次,去年沒有考過的考生,要爭取將去年的內容忘掉,不要帶著舊內容的痕跡來準備今年的應考。因為今年考試大綱的內容調整太大,很多細節都變了。為此,千萬不要用去年的教材和復習資料,以免產生誤導。考生可以到北京安通學校的網站的查看最新的輔導班講義和配套練習。

最后,注意經濟法特性:一是需要記的內容較多,但決非“死記硬背”,比較相關內容記憶、做題是經濟法的記憶訣竅;二是專業術語多,如不安抗辯權、連帶責任、無限責任等,基本要求是弄懂含義,習慣使用,專用術語在答題中有重要意義;三是操作性強,案例題多,選擇判斷也出案例。

《中級會計實務》

一、大綱基本結構和主要變化

第一章總論,修訂了六要素的定義及特征,新增了利得和損失的定義,新增了四個會計基本假設,對十三個會計處理原則作了重新分類,財務報表的體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章存貨,取消了后進先出法,減值計提的變化,商業企業的進貨費用作了調整。

第三章固定資產,規定了棄置費的會計處理,取消后續支出的確認原則,資本化條件參照資產確認條件,修正了“分期付款購買固定資產的核算”和減值的會計處理。

第四章無形資產,修正了無形資產的定義,取消原準則第10條中的“但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入賬價值”的規定。對研究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進行修訂,增加有關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會計處理規定,增加了分期付款購入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修正了減值的會計處理,引入了殘值的界定,設置了“累計攤銷”核算無形資產的攤銷價值。

第五章投資性房地產,此章為今年新增內容,考生應該格外加強復習,應該作為考試的重點。

第六章金融資產,本章為新設的章節。涉及過去的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債券投資等,但現在不按過去的分類,而是稱為金融資產。按金融資產持有目的不同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準備持有至到期金融資產、應收款項及貸款、可供出售金融資產?,F在教材中所講的與原來所講的不僅僅是分類標志不同,而是從內容本質上發生了變化。

第七章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與權益法的適用范圍發生改變,權益法下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變化,權益法下投資方應享有

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的份額以被投資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確認。

第八章非貨幣易,無補價非貨幣易的會計處理,有補價的非貨幣易中支付補價方的會計處理,有補價的非貨幣易中收補價方的會計處理和多項資產的非貨幣易的會計處理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第九章資產減值,本章為新設章節,其中包括資產減值的適用范圍、資產減值的確定方法、可收回價值的確認標準、資產組的減值認定。

第十章負債,本章新增了辭退福利的核算,對應付債券和可轉換公司債券采用實際利率法核算。

第十一章債務重組,主要對以現金清償債務會計處理原則、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會計處理原則、債轉股方式的會計處理原則、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的會計處理原則和混合清償的會計處理原則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其中涉及的會計處理原則比較多,考生在記時不要把它們弄混了。

第十三章收入,這一章主要修改了分期收款購入商品的會計核算方法。

第十四章借款費用,單獨設置第十四章,與原來相比內容上雖沒有過多的增加,但內容卻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借款范圍、借款費用的范圍、資本化的范圍及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核算都與原來的內容有本質的區別。

第十五章所得稅,本章為新設章節。較以往取消了應付稅款法,采用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其中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程序是考試的重點,考生在學到這時一定要認真理解教材的內容,可以在北京安通學校網上安通輔導班上的講義做為參考資料,上面給大家做了詳細的總結。

第十六章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及前期會計差錯更正,這一章較去年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第十七章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較去年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第十八章外幣業務,為新設章節。較以往修改了授受外幣資本投入時的匯率選擇標準。

第十九章財務報告,報表體系的內容發生了改變:(1)原來的“財務狀況說明書”換成了“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即原來的利潤分配表由附注轉成了正式報告;(2)資產負債表的內容作了調整、利潤表的格式作了改變、現金流量表增加了兩項。

第二十章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新增了國庫集中支付的核算。

二、復習建議與方法

今年會計職稱的教材出版的非常晚,考生在未拿到新教材之前可以先對大綱中變化不大的章節進行提前復習,這些章節包括:(1)存貨除后進先出法以外的內容;(2)固定資產除分期付款購入方式及期末計價的核算;(3)無形資產除分期付款購入方式及期末計價的核算;(4)應收及預付款項;(5)負債;(6)收人中除分期收款核算方式外的內容;(7)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8)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的核算;(9)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核算;(10)事業單位會計核算。

今年是會計職稱考試變化最大的一年,很多考生都通過參加輔導班的方式進入了提前復習階段,尚未展開復習的考生一定要抓緊時間,等新教材下來可能就來不及了,大家也可以到北京安通學校網站上去查看最新的會計輔導資料。

今年特別需要關注的章節及內容主要有:(r)資產減值準備的核算;(2)財務報表的編制;(3)合并報表的編制;(4)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5)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核算;(6)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7)應付債券及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核算;(8)金融資產的核算;(9)會計政策變更、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會計處理;(10)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核算。這些章節出題的可能性比較大,請大家在復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第8篇

【典型案例5】甲股份有限公司為上市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系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甲公司2008年度財務報告于2009年4月10日經董事會批準對外報出。報出前有關情況和業務資料如下:

(1)甲公司在2009年1月進行內部審計過程中,發現以下情況:①2008年7月1日,甲公司采用支付手續費方式委托乙公司代銷B產品200件,售價為每件10萬元,按售價的5%向乙公司支付手續費(由乙公司從售價中直接扣除)。當日,甲公司發了B產品200件,單位成本為8萬元。甲公司據此確認應收賬款1900萬元、銷售費用100萬元、銷售收入2000萬元,同時結轉銷售成本1600萬元。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轉來的代銷清單,B產品已銷售100件,同時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但尚未收到乙公司代銷B產品的款項。當日,甲公司確認應收賬款170萬元、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70萬元。②2008年12月1日,甲公司與丙公司簽訂合同銷售C產品一批,售價為2000萬元,成本為1560萬元。當日,甲公司將收到的丙公司預付貨款1000萬元存入銀行。2008年12月31日,該批產品尚未發出,也未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甲公司據此確認銷售收入1000萬元、結轉銷售成本780萬元。③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對丁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1800萬元,擁有丁公司60%有表決權的股份。當日,如將該投資對外出售,預計售價為1500萬元,預計相關稅費為20萬元;如繼續持有該投資,預計在持有期間和處置時形成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總額為1450萬。甲公司據此于2008年12月31日就該長期股權投資計提減值準備300萬元。

(2)2009年1月1日至4月10日,甲公司發生的交易或事項資料如下:①2009年1月12日,甲公司收到戊公司退回的2008年12月從其購入的一批D產品,以及稅務機關開具的進貨退出相關證明。當日,甲公司向戊公司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該批D產品的銷售價格為300萬元,增值稅額為51萬元,銷售成本為240萬元。至2009年1月12日,甲公司尚未收到銷售D產品的款項。②2009年3月2日,甲公司獲知庚公司被法院依法宣告破產,預計應收庚公司款項300萬元收回的可能性極小,應按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甲公司在2008年12月31日已被宣告知庚公司資金周轉困難可能無法按期償還債務,因而相應計提了壞賬準備180萬元。

(3)其他資料:①上述產品銷售價格均為公允價格(不含增值稅);銷售成本在確認銷售收入時逐筆結轉。除特別說明外,所有資產均未計提減值準備。②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假定預計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于抵扣暫時性差異。不考慮除增值稅、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相關稅費。③甲公司按照當年實現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要求:(1)判斷資料(1)中相關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哪些不正確(分別注明其序號)。(2)對資料(1)中判斷為不正確的會計處理,編制相應的調整分錄。(3)判斷資料(2)相關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哪些屬于調整事項(分別注明其序號)。(4)對資料(2)中判斷為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的,編制相應的調整分錄。

【答案及解析】

(1)資料(1)中交易或事項處理不正確的有:①、②、③。

(2)對資料(1)中判斷為不正確會計處理的調整分錄如下:

業務①的調整分錄(單位:萬元,下同):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0-100)×50%] 950

貸:應收賬款 950

借:發出商品(1600×50%) 8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800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950-800)×25%]37.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7.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1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12.5

借:盈余公積 11.2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1.25

業務②的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000

貸:預收賬款1000

借:庫存商品78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780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20×25%) 5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5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6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65

借:盈余公積 16.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6.5

業務③的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

貸: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2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20×25%) 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5

借:盈余公積 1.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5

(3)資料(2)中相關日后事項屬于調整事項的有:①、②。

(4)資料(2)中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的調整分錄如下:

業務①的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3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1

貸:應收賬款351

借:庫存商品24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40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60×25%) 1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4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45

借:盈余公積 4.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4.5

業務②的調整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20

貸:壞賬準備12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3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0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9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90

借:盈余公積 9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9

合并報表專題

以四組固定的抵銷分錄的編制為設計主內容。

【典型案例6】甲股份有限公司為上市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2007年度和2008年度有關業務資料如下:

(1)2007年度有關業務資料。①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以銀行存款1 000萬元,自非關聯方H公司購入乙公司80%有表決權的股份。當日,乙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相同,所有者權益總額為1 000萬元,其中,股本為800萬元,資本公積為100萬元,盈余公積為20萬元,未分配利潤為80萬元。在此之前,甲公司與乙公司之間不存在關聯方關系。②2007年3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銷售A商品一批,不含增值稅貨款共計100萬元。至2007年12月31日,乙公司已將該批A商品全部對外售出,但甲公司仍未收到該貨款,為此計提壞賬準備10萬元。③2007年6月,甲公司自乙公司購入B商品作為管理用固定資產,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折舊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0。乙公司出售該商品不含增值稅貨款150萬元,成本為100萬元;甲公司已于當日支付貨款。④2007年10月,甲公司自乙公司購入D商品一批,已于當月支付貨款。乙公司出售該批商品的不含增值稅貨款為50萬元,成本為30萬元。至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購入的該批D商品仍有80%未對外銷售,形成期末存貨。⑤2007年度,乙公司實現凈利潤150萬元,年末計提盈余公積15萬元,股本和資本公積未發生變化。

(2)2008年度有關業務資料:①2008年1月1日,甲公司取得非關聯方丙公司30%有表決權的股份,能夠對丙公司施加重大影響。取得投資時,丙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相同。②2008年3月,甲公司收回上年度向乙公司銷售A商品的全部貨款。③2008年4月,甲公司將結存的上年度自乙公司購入的D商品全部對外售出。④2008年11月,甲公司自丙公司購入E商品,作為存貨待售。丙公司售出該批E商品的不含增值稅貨款為300萬元,成本為200萬元。至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尚未對外售出該批E商品。⑤2008年度,乙公司實現凈利潤300萬元,年末計提盈余公積為30萬元,股本和資本公積未發生變化。

(3)其他相關資料:①甲公司、乙公司與丙公司的會計年度和采用的會計政策相同。②不考慮增值稅、所得稅等相關稅費,除應收賬款以外,其他資產均未發生減值。③假定乙公司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均未分配股利。

要求:(1)編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時按照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調整分錄。(2)編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的各項相關抵銷分錄。(3)編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時按照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調整分錄。(4)編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的各項相關抵銷分錄。(5)編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時對甲、丙公司之間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抵銷分錄。(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1)編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時按照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調整分錄。

乙公司調整后的凈利潤=150-(150-100)+50÷5×6÷12-(50-30)×80%=89(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89×80%)71.2

貸:投資收益71.2

(2)編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的各項相關抵銷分錄。

①對長期股權投資抵銷

乙公司調整后的所有者權益總額=1000+89=1089(萬元)

借:股本800

資本公積100

盈余公積(20+15)35

未分配利潤――年末154

商譽(1000-1000×80%)2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71.2

少數股東權益(1089×20%)217.8

②對投資收益抵銷

借:投資收益 71.2

少數股東損益 17.8

未分配利潤――年初80

貸:提取盈余公積15

未分配利潤――年末154

③對A商品交易的抵銷

借:營業收入100

貸:營業成本100

對A商品交易對應的應收賬款和壞賬準備抵銷

借:應付賬款100

貸:應收賬款100

借:應收賬款――壞賬準備10

貸:資產減值損失10

④購入B商品作為固定資產交易抵銷

借:營業收入150

貸:營業成本100

固定資產――原價 50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50÷5÷2)5

貸:管理費用 5

借: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150

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150

⑤對D商品交易的抵銷

借:營業收入50

貸:營業成本50

借:營業成本[(50-30)×80%]16

貸:存貨16

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50

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50

(3)編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時按照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調整分錄。

乙公司調整后的凈利潤=300+50÷5+(50-30)×80%=326(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 332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89×80%)71.2

投資收益(326×80%)260.8

(4)編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的各項相關抵銷分錄。

①對長期股權投資抵銷

乙公司調整后的所有者權益總額=1089+326=1415(萬元)

借:股本800

資本公積100

盈余公積(35+30)65

未分配利潤――年末(154+326-30)450

商譽(1000-1000×80%) 2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00+332)1332

少數股東權益(1415×20%) 283

②對投資收益抵銷

借:投資收益(326×80%) 260.8

少數股東損益(326×20%) 65.2

未分配利潤――年初 154

貸:提取盈余公積 30

未分配利潤――年末 450

③對A商品交易對應壞賬準備抵銷

借:應收賬款――壞賬準備 1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10

借:資產減值損失 10

貸:應收賬款――壞賬準備 10

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 100

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100

④對B商品購入作為固定資產交易抵銷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50

貸:固定資產――原價50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1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50÷5÷2)5

管理費用(50÷5)10

⑤對D商品交易抵銷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50-30)×80%]16

貸:營業成本16

(5)編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財務報表時對甲、丙公司之間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抵銷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300-200)×30%]30

貸:存貨 30

三、綜合題命題規律解析

(一)2010年中級會計實務綜合題的知識點分布 見表15。

(二)綜合題的設計特征 一是2010年的綜合題更象計算題。第一個題目是會計差錯更正與特殊銷售方式下收入的確認,該題的設計核心是收入的實務操作的正誤辨析,所涉章節以收入為主以會計差錯更正為輔。第二個題目測試的是資產組、總部資產和商譽的減值測試,此題目是對資產減值章節知識的全面測試,其題目涵蓋知識點未出現跨章情況,難度相當于一個計算題,但由于商譽減值通常不被人重視,使得很多學員忽視了這個知識點,顯得題目比較難。二是分值與2009年持平。2009年和2010年的綜合題均為33分占分值的33%。不僅如此,這兩年的計算題分值也一模一樣均為22分,整體的主觀題分值均占到了55分。

(三)綜合題設計模式 以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為設計平臺的多項業務調整分錄的編制及報表編制專題

該模式以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為設計平臺,加入了4至6項會計業務的甄別和修正,最后落腳在年報的修正上。

【典型案例7】宏遠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簡稱宏遠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所得稅稅率為25%,所得稅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除特別說明外,不考慮除增值稅、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相關稅費;所售資產均未計提減值準備。銷售商品均為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交易價格為公允價格;商品銷售價格均不含增值稅;商品銷售成本在確認銷售收入時逐筆結轉。宏遠公司按照實現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宏遠公司2009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經董事會批準于2010年4月25日對外報出,實際對外公布日為2010年4月30日。

宏遠公司財務負責人在2010年4月6日對2009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復核時,對2009年度的以下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有疑問:

(1)1月1日,宏遠公司與甲公司簽訂協議,采取以舊換新方式向甲公司銷售一批A商品,同時從甲公司收回一批同類舊商品作為原材料入庫。協議約定,A商品的銷售價格為300萬元,舊商品的回收價格為10萬元(不考慮增值稅),甲公司另向宏遠公司支付341萬元。

1月6日,宏遠公司根據協議發出A商品,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商品價格為300萬元,增值稅額為51萬元,并收到銀行存款341萬元;該批A商品的實際成本為150萬元;舊商品已驗收入庫。

宏遠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341

貸:主營業務收入29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1

借:主營業務成本150

貸:庫存商品150

(2)10月15日,宏遠公司與乙公司簽訂合同,向乙公司銷售一批B產品。合同約定:該批B產品的銷售價格為400萬元,包括增值稅在內的B產品貨款分兩次等額收??;第一筆貨款于合同簽訂當日收取,第二筆貨款于交貨時收取。

10月15日,宏遠公司收到第一筆貨款234萬元,并存入銀行;宏遠公司尚未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該批B產品的成本估計為280萬元。至12月31日,宏遠公司已經開始生產B產品但尚未完工,也未收到第二筆貨款。

宏遠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234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

借:主營業務成本 140

貸:庫存商品 140

(3)12月1日,宏遠公司向丙公司銷售一批C商品,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銷售價格為100萬元,增值稅額為17萬元。為及時收回貨款,宏遠公司給予丙公司的現金折扣條件為2/10,1/20,n/30(假定現金折扣按銷售價格計算)。該批C商品的實際成本為80萬元。至12月31日,宏遠公司尚未收到銷售給丙公司的C商品貨款117萬元。

宏遠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應收賬款117

貸:主營業務收入1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7

借:主營業務成本 80

貸:庫存商品 80

(4)12月1日,宏遠公司與丁公司簽訂銷售合同,向丁公司銷售一批D商品。合同規定,D商品的銷售價格為500萬元(包括安裝費用);宏遠公司負責D商品的安裝工作,且安裝工作是銷售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12月5日,宏遠公司發出D商品,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D商品銷售價格為500萬元,增值稅額為85萬元,款項已收到并存入銀行。該批D商品的實際成本為350萬元。12月31日,宏遠公司的安裝工作尚未結束。

宏遠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585

貸:主營業務收入5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85

借:主營業務成本 350

貸:庫存商品 350

根據上述資料,完成如下要求:(1)判斷四個事項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2)對不正確的會計處理編制調整分錄;(3)修正宏遠公司2009年的利潤表,表格如表16。

【答案及解析】

(1)事項①、②和④的會計處理不正確;事項③的會計處理正確。

(2)對不正確的事項①、②和④作出如下會計調整:

事項①的調查處理(單位:萬元,下同):

借:庫存商品 1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5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7.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7.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0.75

貸:盈余公積 0.75

事項②的調整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

貸:預收賬款 234

借:庫存商品 14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40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00-140)×25%]1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4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45

借:盈余公積 4.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4.5

事項④的調整處理: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500

貸:預收賬款 500

借:發出商品 35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50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500-350)×25%]37.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37.5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12.5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12.5

借:盈余公積 11.2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1.25

(3)利潤表相關項目的調整金額見表17。

合并報表專題。合并報表專題的設計規模一旦加大就成了綜合題,其間會加入所得稅的會計核算和資產減值的處理,甚至會以合并報表若干項目的編制為數據推算終點。

【典型案例8】甲股份有限公司(本題下稱“甲公司”)為上市公司。為提高市場占有率及實現多元化經營,甲公司在2007年進行了一系列投資和資本運作。

(1)甲公司于2007年3月2日與乙公司的控股股東A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主要內容如下:以乙公司2007年3月1目經評估確認的凈資產為基礎,甲公司定向增發本公司普通股股票給A公司,A公司以其所持有乙公司80%的股權作為支付對價;甲公司定向增發的普通股股數以協議公告前一段合理時間內公司普通股股票的加權平均股價每股l5.40元為基礎計算確定;A公司取得甲公司定向增發的股份當日即撤出其原派駐乙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由甲公司對乙公司董事會進行改組。

(2)上述協議經雙方股東大會批準后,具體執行情況如下:經評估確定,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于2007年3月1月的公允價值為9625萬元;經相關部門批準,甲公司于2007年5月31日向A公司定向增發500萬股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l元),并于當日辦理了股權登記手續。A公司擁有甲公司發行在外普通股的8.33%;2007年5月31日甲公司普通股收盤價為每股16.60元;甲公司為定向增發普通股股票,支付傭金和手續費100萬元;對乙公司資產進行評估發生評估費用6萬元。相關款項已通過銀行存款支付;甲公司于2007年5月31日向A公司定向發行普通股股票后,即對乙公司董事會進行改組。改組后乙公司的董事會由9名董事組成,其中甲公司派出6名,其他股東派出l名,其余2名為獨立董事;乙公司章程規定,其財務和生產經營決策須由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表決通過;2007年5月31日,以2007年3月1日評估確認的資產、負債價值為基礎,乙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及其賬面價值除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外全部一致,見表18。

乙公司固定資產原取得成本為60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3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至合并日(或購買日)已使用9年,未來仍可使用21年,折舊方法及預計凈殘值不變。乙公司無形資產原取得成本為l5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l5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直線法攤銷,至合并日(或購買目)已使用5年,未來仍可使用l0年,攤銷方法及預計凈殘值不變。假定乙公司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均為管理使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折舊(或攤銷)年限、折舊(或攤銷)方法及預計凈殘值均與稅法規定一致。

(3)2007年6月至l2月間,甲公司和乙公司發生了以下交易或事項:①2007年6月,甲公司將本公司生產的某產品銷售給乙公司,售價為120萬元,成本為80萬元。乙公司取得后作為管理用固定資產并于當月投入使用,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假定該項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折舊年限及預計凈殘值均符合稅法規定。②2007年7月,甲公司將本公司的某項專利權以8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乙公司,該專利權在甲公司的取得成本為60萬元,原預計使用年限為l0年,至轉讓時已攤銷5年。乙公司取得該專利權后作為管理用無形資產使用,尚可使用年限5年。甲公司和乙公司對該無形資產均采用直線法攤銷,預計凈殘值為零。假定該無形資產的攤銷方法、攤銷年限和預計凈殘值均與稅法規定一致。③2007年11月,乙公司將其生產的一批產品銷售給甲公司,售價為62萬元,成本為46萬元。至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將該批產品中的一半出售給外部獨立第三方,售價為37萬元。④至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尚未收回對乙公司銷售產品及轉讓專利權的款項合計200萬元。甲公司對該應收債權計提了10萬元壞賬準備。假定稅法規定甲公司計提的壞賬準備不得在稅前扣除。⑤乙公司6月1日至12月31日實現凈利潤600萬元。

(4)除對乙公司投資外,2007年1月2日,甲公司與B公司簽訂協議,受讓B公司所持丙公司30%的股權,轉讓價格300萬元,取得投資時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均為920萬元。取得該項股權后,甲公司在丙公司董事會中派有l名成員,參與丙公司的財務和生產經營決策。2007年2月,甲公司將本公司生產的一批產品銷售給丙公司,售價為68萬元,成本為52萬元。至2007年12月31日,該批產品仍未對外部獨立第三方銷售。丙公司2007年度實現凈利潤160萬元。

(5)其他有關資料如下:①甲公司與A公司在交易前不存在任何關聯方關系,合并前甲公司與乙公司未發生任何交易。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權前,雙方未發生任何交易。甲公司與乙公司、丙公司采用的會計政策相同。②不考慮增值稅;各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均為25%,預計在未來期間不會發生變化;預計未來期間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③A公司對出售乙公司股權選擇采用免稅處理。乙公司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在合并前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相同。④除給定情況外,假定涉及的有關資產均未發生減值,相關交易或事項均為公允交易,且均具有重要性。⑤甲公司擬長期持有乙公司和丙公司的股權,沒有計劃出售。⑥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按凈利潤的l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積。

要求:(1)判斷甲公司對乙公司合并所屬類型,簡要說明理由,并根據該項合并的類型確定以下各項:①如屬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確定甲公司對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并編制與企業合并相關的會計分錄;說明在編制合并日的合并財務報表時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應涵蓋的期間范圍及應進行的有關調整,并計算其調整金額。②如屬于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確定甲公司對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并編制與企業合并相關的會計分錄;計算在編制購買日合并財務報表時因該項合并產生的商譽或計入當期損益的金額。(2)編制2007年甲公司與乙公司之間內部交易的合并抵銷分錄,涉及所得稅的,合并編制所得稅的調整分錄。(3)就甲公司對丙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別確定以下各項:①判斷甲公司對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的后續計量方法并簡要說明理由。②計算甲公司對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在2007年l2月31日的賬面價值。甲公司如需在2007年對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確認投資收益,編制與確認投資收益相關的會計分錄(本題會計分錄中單位為萬元)。

【答案及解析】

(1)該項合并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理由:甲公司與A公司在交易前不存在任何關聯方關系。

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500×16.6+6=8306(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8306

貸:股本5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7700

銀行存款 106

購買日應確認的商譽=8306-10000×80%=306(萬元)

(2)對子公司個別報表的調整分錄

借:固定資產2100

無形資產1500

貸:資本公積3600

借:管理費用 145.83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2100÷21×7÷12)58.33

無形資產――累計攤銷(1500÷10×7÷12)87.5

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調整分錄

應確認投資收益 ={(600-145.83)-[(120-80)-(120-80)÷10

×6÷12]-[(80-30)-(80-30)÷5×6÷12]-[(62-46)÷2]}× 80% =290.536(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290.536

貸:投資收益 290.536

編制抵銷分錄

抵銷長期股權投資和子公司所有者權益

借:實收資本 2000

資本公積(1000+3600) 4600

盈余公積 490

未分配利潤(2970+363.17-60) 3273.17

商譽 306

貸:長期股權投資(8306+290.536)8596.536

少數股東權益

[(2000+4600+490+3273.17)×20%]2072.634

抵銷投資收益

借:投資收益(363.17×80%) 290.536

少數股東損益(363.17×20%)72.634

未分配利潤(5月31日) 2970

貸:提取盈余公積60

未分配利潤 3273.17

抵銷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無形資產、存貨的抵銷

借:營業收入120

貸:營業成本80

固定資產――原價40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40÷10×6÷12)2

貸:管理費用 2

借:營業外收入50

貸:無形資產――原價50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50÷5×6÷12)5

貸:管理費用 5

借:營業收入62

貸:營業成本54

存貨[(62-46)÷2]8

上述事項在合并報表中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40-2)+(50-5)+8]×25%=22.75萬元。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2.75

貸:所得稅費用22.75

債權、債務的抵銷

借:應付賬款200

貸:應收賬款200

借:應收賬款――壞賬準備10

貸:資產減值損失10

借:所得稅費用 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2.5

(3)甲公司對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的后續計量方法應采用權益法核算。理由:取得該項股權后,甲公司在丙公司董事會中派有l名成員,參與丙公司的財務和生產經營決策,對丙公司具有重大影響。

甲公司對丙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在2007年12月31日的賬面價值=300+160×30%-(68-52)×30%=343.2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43.2

貸:投資收益43.2

在甲公司編制的合并財務報表中,應作如下調整:

借:營業收入(68×30%) 20.4

貸:營業成本(52×30%)15.6

投資收益 4.8

大號的計算題專題,計算題的設計模式如果在信息上加大容量就會成為綜合題。

【典型案例9】甲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發生如下經濟業務:

資料1:為擴大生產能力,決定新建一生產線,所需資金通過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籌集。2007年1月1日,甲公司經批準按面值發行5年期到期一次還本、分期付息、票面年利率為6%的可轉換公司債券5 000萬元,假定不考慮發行費用,款項于當日收存銀行并專戶存儲。債券發行1年后可轉換為普通股股票,初始轉股價為每股10元(按轉換日債券的面值轉股,假設轉股時應付利息已全部支付),股票面值為每股1元,余額退還現金。2007年1月1日二級市場上與公司發行的可轉換債券類似的沒有附帶轉換權債券的市場利率為9%。(PV9%,5=0.6499;PVA9%,5=3.8897)

資料2:乙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稅率17%)取得了甲公司該生產線項目的承辦權,并與甲公司簽訂了總金額為5 000萬元的固定造價合同。乙企業合同完工進度按照累計實際發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預計總成本的比例確定。工程已于2007年2月1日開工,預計2009年9月完工。最初預計的工程總成本為4 000萬元,到2008年底,由于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調整了預計總成本,預計工程總成本已為5200萬元。乙企業于2009年7月提前兩個月完成了建造合同,工程質量優良,甲同意支付獎勵款200萬元。建造該工程的其他有關資料如表19所示。

資料3:甲公司該項目所需的一臺關鍵設備系向丙公司融資租賃而來。租賃條款如下:(1)租賃開始日2008年1月1日。(2)租賃期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共4年。(3)租金支付自租賃開始日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500萬元。(4)該機器在2008年1月1日的公允價值為5500萬元。(5)租賃合同規定的利率為7%(年利率)。(6)承租人與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費用均為l0萬元。(7)租賃期屆滿時,某公司享有優惠購買該機器的選擇權,購買價為l萬元,估計該日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為800萬元。(PVA7%,4=3.3872,PV7%,4=0.7629)

根據上述資料,完成如下會計處理:(1)根據資料1,作出甲公司的會計處理;(2)根據資料2,作出乙公司2008年的建造合同的會計處理;(3)根據資料3,作出甲公司2008年的融資租賃會計處理。(會計分錄中單位為萬元)

【答案及解析】

(1)根據資料1,甲公司會計處理如下:

可轉換公司債券負債成份的公允價值=5000×6%×(PVA9%,5)+5000×(PV9%,5)=4416.41(萬元)

權益成份的公允價值=5000-4416.41=583.59(萬元)

可轉換公司債券轉換時的賬面價值 = 4416.41- (5000× 6%-

4416.41×9%)=4513.89(萬元)

轉換的股數=5000÷10=500(萬股)

甲公司資本公積的增加額=4513.89-500=4013.89(萬元)

甲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付債券――面值5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583.59

貸:股本 500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5000-4416.41)-(4416.41×

9%-5000×6%)] 486.11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4597.48

(2)乙公司建造合同的會計處理如下:

2007年的完工進度=1000÷4000×100%=25%

2007年確認的合同收入=5000×25%=1250(萬元)

2007年確認的合同費用=4000×25%=1000(萬元)

2007年確認的合同毛利=1250-1000=250(萬元)

2008年的完工進度=3640÷5200×100%=70%

2008年確認的合同收入=5000×70%-1250=2250(萬元)

2008年確認的合同費用=5200×70%-1000=2640(萬元)

2008年確認的合同毛利=2250-2640=-390(萬元)

2008年確認的合同預計損失=(5200-5000)×(1-70%)=60(萬元)

影響營業利潤的金額=2250-2640-60=-450(萬元)

乙企業2008年的會計處理為:

登記實際發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640

貸:原材料、應付職工薪酬、機械作業等 2640

登記結算的合同價款:

借:應收賬款 1800

貸:工程結算 1800

登記實際收到的合同價款:

借:銀行存款 1800

貸:應收賬款 18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2640

工程結算382.5

貸:主營業務收入225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39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82.5

借:資產減值損失 60

貸:存貨跌價準備 60

影響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的金額=(2640-390)-(1800-382.5)-60=772.5(萬元)

(3)甲公司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如下:

租賃期開始日的會計處理

最低租賃付款額= 1500×4+1=6001(萬元)

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1500×(PVA7%,4)+1×(PV7%,4)=5 081.56(萬元)

根據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孰低原則,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應為資產公允價值5081.56萬元。

租賃資產最終的入賬價值=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5081.56+初始直接費用10=5091.56(萬元)

2008年1月1日的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5091.56

未確認融資費用919.44

貸:長期應付款 6001

銀行存款 10

按期支付租賃款、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

期末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5081.56×7%=355.71(萬元)

會計分錄:

2008年12月31日,支付第一期租金:

借:長期應付款 1500

貸:銀行存款 1500

借:財務費用355.71

第9篇

1、堅持原則,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2、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有關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無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3、履行崗位職責,熱愛本職工作。

4、取得大學??茖W歷,從事會計工作滿5年。

5、取得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4年。

6、取得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2年。

7、取得碩士學位,從事會計工作滿1年。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0篇

在所有資產減值中,存貨減值是最常見的一種,現將存貨減值的特點歸納如下表1所示。

在計提存貨減值時,應注意:一是在確定可變現凈值時應分為外售和自用二條線:外售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存貨的估計售價一估計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稅金;自用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存貨的估計售價一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稅金。二是預計售價的確定主要分二種情況:已經簽訂不可撤銷合同的,預計售價即為合同價;沒有簽訂合同的,預計售價為市場價格。三是對于自用的存貨(如材料、半成品),只有在用其生產的產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產品成本時,才需要計提減值。

[例1]說明自用存貨計提減值

2009年12月31日,甲半成品成本為500萬元,將甲半成品加工成甲商品還需發生其他成本300萬元,甲商品的估計售價為780萬元,估計甲商品銷售費用及相關稅金為20萬元,年末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前,甲半成品的存貨跌價準備余額為50萬元。則甲半成品年末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如下:甲商品可變現凈值=甲商品的估計售價一估計甲商品銷售費用及相關稅金=780-20=760(萬元),因甲商品的可變現凈值760萬元低于甲商品成本800萬元(500+300),甲半成品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甲半成品可變現凈值=甲商品的估計售價一將甲半成品加工成甲商品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一估計的甲商品銷售費用及相關稅金=780-300-20=460(萬元)。甲半成品成本為500萬元,可變現凈值為460萬元,應保留存貨跌價準備40萬元;年末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前,甲半成品存貨跌價準備余額為50萬元,應沖回存貨跌價準備10萬元。企業的賬務處理是(單位:萬元):

借:存貨跌價準備 10

貸:資產減值損失 10

二、金融資產計提減值的特點

金融資產可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人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四類,金融資產減值的特點歸納如表2所示。

在計提金融資產減值時,虛注意:

一是短期應收款項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與其現值相差很小的,在確定相關減值損失時,可不對其預計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

[例2]說明應收賬款計提減值

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應收A公司貨款賬面價值2000萬元,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為1700萬元,則計提300萬元壞賬準備。賬務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300

貸:壞賬準備 300

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應分為兩種情況:

(1)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股權類時,計提減值的金額為金融資產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當前公允價值和原已計入損益的減值損失后的余額,同時將原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的金額轉入“資產減值損失”;如果以后期間價值回升轉回計提的減值準備,應通過“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回,不得通過損益轉回。

[例3]說明股權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

甲公司于2009年8月5日購入股票100萬元,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賬務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 1013

貸:銀行存款 100

2009年9月30日,該股票的公允價值下降為95萬元,屬于正常波動,則應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00-95) 5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5

2009年12月31日,該股票暴跌到60萬元,累計損失40萬元,甲公司判斷該股票發生了減值,應計提減值準備,將損失反映在當期損益,不能“藏”在資本公積中。賬務處理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100-60) 4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5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35

2010年3月末,該股票公允價值價值回升到48萬元,應沖回減值: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8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48-40) 8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債券類時,計提減值的金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計提減值準備前債券攤余成本之差;如果以后期間價值回升轉回計提的減值準備時,可以通過損益轉回,沖減資產減值損失。

[例4]說明債權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

2009年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從債券二級市場購入乙公司公開發行的債券10007~元,票面利率6%,利息按年支付,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假設不考慮相關稅費,實際利率等于票面利率,購入債券時的賬務處理如下(單位:萬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 1000

貸:銀行存款 1000

2009年,乙公司因金融危機發生嚴重財務困難,但仍可支付該債券當年的票面利息。2009年12月31日,該債券的公允價值下降為800萬元,甲公司判斷該債券發生了減值。賬務處理是:

借:應收利息(1000×6%) 60

貸:投資收益 60

借:銀行存款 60

貸:應收利息 60

借:資產減值損失(1000-800) 2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200

注:如果不是判斷為減值,則應該將公允價值變動沖減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010年,甲公司財務狀況好轉,2010年末該債券公允價值上升到920萬元。甲公司的賬務處理是:

應確認的利息收入=2010年初債券攤余成本800×實際利率6%期限1=48(萬元)

借:應收利息(1000*6%) 60

貸:投資收益 48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 12

借:銀行存款 60

貸:應收利息 60

轉回減值損失前該債券攤余成本=1000-200-12=788(萬元);因債券公允價值上升到920萬元,應沖回減值準備132萬元(920-788):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32

貸:資產減值損失 132

三、建造合同計提減值的特點

如果合同預計總成本超過合同總收入,應提取損失準備,并確認為當期費用?,F將建造合同計提減值的特點歸納如下表3:

[例5]說明建造合同計提減值

甲公司于2009年4月1日承建乙公司的一棟鋼結構倉庫,合同總收入1000萬元,合同預計總成本700萬元,工期1年半,至2009年末該工程已完工40%。由于2009年下半年鋼材價格發生暴漲,預計總成本為1080萬元。則甲公司年末計提減值的會計處理為:

應計提減值=(合同總收入1000―合同預計總成本1080)×未完工比重60%=48(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48

貸:存貨跌價準備 48

注: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在建的項目相當于工業企業的在產品。故建造合同計提減值,應計入存貨跌價準備。

四、固定資產等計提減值的特點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規范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商譽、長期股權投資(對沒有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除外)等大部分長期資產減值。現將其特點歸納如表4所示。

在計提固定資產等資產減值時,應注意:一是除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每年都應進行減值測試外,其他資產只有出現減值的跡象才應進行減值測試,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工作量。二是計提固定資產等減值,關鍵是確定可收回金額。三是有跡象表明一項資產可能發生減值的,企業應當以單項資產為基礎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企業難以對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的,應當以該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如果資產組賬面價值高于資產組可收回金額,就應確認減值損失。資產組計提減值時,首先應該沖減商譽;商譽不夠沖減的,在組內資產中按資產賬面價值比重計提減值,即賬面價值越大的資產,計提減值越多。四是總部資產和商譽因為沒有獨立現金流量,不能按單項資產計提減值,應該將總部資產和商譽分到與其相關的資產組去進行減值測試;如果不能按照合理的方法往下分,則應該以整個企業作為一個資產組。五是固定資產計提減值后,應該以固定資產賬面價值作為計提折舊的基數,重新計算折舊額;同理,無形資產計提減值后,應該以無形資產賬面價值作為攤銷的基數,重新計算攤銷額。

[例6]說明固定資產計提減值

(1)2009年12月20日甲公司購入一臺大型電子設備用于生產(有獨立現金流),價款為2000萬元,增值稅額為340萬元,用銀行存??钪Ц读巳控浛?。

借:固定資產――設備 2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40

貸:銀行存款 2340

(2)假設該設備的預計使用年限5年,預計凈殘值為0萬元,按直線法計提折舊。2010年計提折舊如下:

2010年計提折舊額=(2000-0)÷5=400(萬元)

借:制造費用 400

貸:累計折舊 400

2010年末沒有出現減值跡象,無需進行減值測試;2011年計提折舊同上。

(3)2011年末計提減值

2011年12fl 31日。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更新換代很快,該設備生產的產品滯銷,該設備出現了減值的跡象。

在減值測試中,該設備的公允價值為1150萬元,可歸屬于該設備的處置費用為22萬元;預計尚可使用3年,預計其在未來2年內每年年末產生的現金流量分別為500萬元、420萬元,第3年使用中產生的現金流量以及使用壽命結束時處置形成的現金流量合計為400萬元。綜合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及相關風險確定折現率為10%。則可收回金額計算如下:

①設備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1150-22=1128(萬元);②設備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500/(1+10%)+420/(1+10%)2+400/(1+10%)3=1102.18(萬元);③根據就高原則,該設備的可收回金額為1128萬元。

因該設備的賬面價值為1200萬元(2000-400×2),高于其可收回金額1128萬元,應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72萬元(1200-11280):

借:資產減值損失 72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72

(4)2012年計提折舊

2012年初固定資產凈額為1128萬元,假設預計使用年限為3年,預計凈殘值為O萬元,仍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則2012年應計提折舊額為376萬元[(1128-0)/3]。

第11篇

一、所得稅的知識結構圖

二、本章主要考點

本章是新增章節,難點是暫時性差異的確認,應注意區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處理;掌握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處理方法;理解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處理程序。

考點三: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的確認以及計量:

1.資產的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資產的賬面價值=資產負債表中的金額

資產的計稅基礎=將來收回資產時可以抵稅的金額

考生需要注意:

第一,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資產賬面價值。

第二,資產的初始會計成本與初始計稅基礎一般情況下是相同的。

第三,資產的期末賬面成本與其計稅成本可能存在差異。

(1)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固定資產初始成本-稅法規定的折舊費

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固定資產初始成本-會計規定的折舊費-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固定資產的暫時性差異主要取決于會計與稅法規定的計算的折舊是否相同以及是否存在減值準備

固定資產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也可能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無形資產的初始成本-稅法規定的攤銷金額

無形資產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也可能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3)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計稅基礎=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取得成本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期末該資產的公允價值

=取得成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當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上升(大于取得成本)時,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當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小于取得成本)時,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2.負債的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負債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未來期間可以抵稅的金額

負債的賬面價值=資產負債表中的金額

考生需要注意:

在計算負債計稅基礎時,應注意會計確認的負債,從稅法角度看,可能存在會計確認的負債在將來實際發生時全部予以認定和將來發生時不予以認定兩種情況。

負債的計稅基礎存在兩種情況。

即負債的計稅基礎=0

或負債的計稅基礎=其賬面價值

暫時性差異僅僅存在與會計與稅法都允許扣除但扣除時間不同的情況。例如:預計售后服務費用的處理。

(2)應付職工薪酬的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應付職工薪酬的賬面價值=列之在成本費用中的應付職工的酬勞(未支付前)

應付職工薪酬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0(職工薪酬的多少不影響企業以后的損益)=賬面價值

應付職工薪酬的暫時性差異=0

考點四: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以及計量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以及計量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

2.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3.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一、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理和會計差錯更正知識結構圖

二、考點分析

(一)會計政策變更

1.會計政策的概念: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

2.可以進行會計政策變更的條件

(1)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要求變更。

(2)會計政策變更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3.追溯調整法在會計處理時有四個步驟

(1)計算確定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

(2)進行相關的賬務處理,即將累計影響數及相關項目記錄到變更年度中。

(3)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

(4)附注說明。

(二)會計估計變更

1.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

2.企業發生會計估計變更的情形

(1)賴以進行估計的基礎發生了變化。

(2)取得了新的信息、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以及后來的發展變化。

3.對于會計估計變更,企業應采用未來適用法

4.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會計估計變更有關的下列信息

(1)會計估計變更的內容和原因。

(2)會計估計變更對當期和未來期間的影響數。

(3)會計估計變更的影響數不能確定的,披露這一事實和原因。

(三)會計差錯更正

1.會計差錯的類型

(1)會計差錯分為本期差錯和前期差錯。

(2)前期差錯通常包括計算錯誤、應用會計政策錯誤、疏忽或曲解事實以及舞弊產生的影響以及存貨、固定資產盤盈等。

2.前期差錯的處理辦法

(1)企業應當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

(2)確定前期差錯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也可以采用未來適用法。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一、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知識結構圖

二、考點分析

(一)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概念

1.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是指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項。

2.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分為兩類:調整事項和非調整事項。

(1)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是指對資產負債表日已經存在的情況提供了新的或進一步證據的事項。

(2)資產負債表日后非調整事項,是指表明資產負債表日后發生情況的事項。

(二)調整事項的會計處理

1.涉及損益的事項,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

2.涉及利潤分配調整的事項,直接調增、調減“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不涉及損益和利潤分配的事項,直接調整相關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三)非調整事項的會計處理

1.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涉及的法定盈余公積,應作為調整事項處理。

2.資產負債表日后,企業利潤分配方案中擬分配的以及經審議批準宣告發放的股利或利潤,應作為非調整事項處理,在附注中單獨披露。

外幣折算講解

一、外幣折算知識結構圖

二、本章主要考試點

本章屬于教材新增加章節,考試題型以客觀題為主,主要考點有:(1)投資者以外幣投入的資本的折算;(2)資產負債表日外幣貨幣性項目、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的不同折算要求;(3)外幣財務報表中不同項目的折算方法;(4)境外經營處置的會計處理。

三、重點以及難點講解

考點一:外幣交易的概念

外幣交易是指以外幣計價或者結算的交易。外幣是企業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外幣交易包括:

(一)買入或者賣出以外幣計價的商品或者勞務;

(二)借入或者借出外幣資金;

(三)其他以外幣計價或者結算的交易。

考點二:外幣交易折算匯率的選擇

1.即期匯率:通常是指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外匯牌價的中間價。企業發生的外幣兌換業務或涉及外幣兌換的交易事項,應當按照交易實際采用的匯率(即銀行買入價或賣出價)折算。  2.即期匯率近似匯率:是指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通常采用當期平均匯率或加權平均匯率等。

考點三: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1.外幣交易日的會計處理

基本原則:采用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近似匯率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

考生需要注意:接受外幣投資時,不管是否在投資合同中約定匯率,一律在收取投資款時按照即期匯率加以折算,不產生匯兌損益。

2.資產負債表日的會計處理

(1)貨幣性項目,采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因匯率變化而產生的匯兌差額作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增或調減外幣貨幣性項目的記賬本位幣金額。

資產負債表日匯兌差額的賬務處理

匯兌損失:

借: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貸: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

匯兌收益:

借: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

貸: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2)非貨幣性項目

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仍采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不改變其記賬本位幣金額,不產生匯兌差額。

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如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基金等),采用公允價值確定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折算后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原記賬本位幣金額的差額,作為公允價值變動(含匯率變動)處理,計入當期損益。

【例】甲公司12月1日以每股3港元的價格買入乙公司H股10000股,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當日匯率為1港元=1.2元人民幣。當月31日,該H股股價為每股3.5港元,匯率為1港元=1元人民幣。

初始確認時: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36000

貸:銀行存款 36000

期末計量時: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1000

注:36000-3.5×10000×1=1000

2.惡性通貨膨脹經濟條件下的財務報表折算

(1)對資產負債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予以重述,對利潤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變動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

(2)在境外經營不再處于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時,應當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價格水平重述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

財務會計報告

一、財務會計報告知識結構圖

二、考試重點、難點

本章屬于教材重要章節,重點內容包括:(1)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及其和項目的計算;(2)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3)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確定原則;(4)編制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的有關抵銷分錄;(5)關聯方的判斷原則和披露要求等。其中,每股收益的計算方法、合并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格式等為教材新增加的內容。

三、重點、難點解釋

考點一:資產負債表期末余額的填列方法

1.直接根據總賬科目的余額填列;

2.根據幾個總賬科目的余額計算填列;

3.根據有關明細科目的余額計算填列;

4.根據總賬科目和明細科目的余額分析計算填列;

5.根據總賬科目與其備抵科目抵銷后的凈額填列。

考點二:每股收益的計算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

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當期新發行普通股股數×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股數×已回購時間÷報告期時間

2.稀釋每股收益

在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應考慮調整當期凈利潤、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考慮潛在普通股轉換為已發行普通股的數量)

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行權價格×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

【例】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日發行4%的可轉換公司債券,面值8000萬元,每100元債券可轉換為面值1元的普通股90股。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為40000萬股,所得稅稅率為33%,2007年度實現的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5000萬元。

(1)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45000÷40000=1.125元

(2)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釋每股收益計算如下:

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利息影響的凈利潤

=8000×4%×(1-33%)=214.4萬元

假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已發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數=8000÷100×90=7200萬股

那么,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釋每股收益

=(45000+214.4)÷(40000+7200)=0.96元

考點三: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

1.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編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的現金流量的計算程序:

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增值稅銷項稅額+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款項的調整+預收款項的調整+特殊項目的調整(壞賬準備、債務重組、非貨幣資產交換等項目)

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的計算程序:

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增值稅進項稅額+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調整+應付款項的調整+預付款項的調整+特殊項目的調整(債務重組、非貨幣資產交換等)

2.投資活動現金流量的編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投資時已經宣告的現金股利(已經過期的利息)的現金支出的列之項目;投資成本的列之項目;收到現金股利(利息)的列之項目;收回投資取得現金的列之項目。

3.籌資活動現金流量的編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借款籌資的現金流量的列示項目;股權籌資的現金流量的列示項目。

考點四:合并資產負債表的抵銷分錄

1.調整投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的金額

假定初始成本相同的情況下,需要根據被投資企業的當年凈利潤和其他非利潤因素的變動金額,按投資比例進行調整。調整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投資收益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長期股權投資項目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抵銷

將投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與被投資企業的“所有者權益”項目對沖,差額調整“商譽”、非全資子公司情況下需要調整“少數股東權益”。

3.內部債權與債務項目的抵銷

考生需要注意:

應收賬款抵銷時,應將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調整至原賬面余額,再抵銷“應付賬款”。同時,將“應收賬款”與“資產減值損失”進行抵銷。

4.存貨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的抵銷

將為出售商品的內部毛利在“營業成本”與“存貨”之間進行抵銷

5.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的抵銷

在抵銷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內部利潤的同時,抵銷當期多計提的折舊額。

考點五:合并利潤表的抵銷分錄

1.內部營業收入與內部營業成本項目的抵銷

考生需要注意:

如果集團內部之間銷售的商品已經全部銷售給集團外部的企業時,只需要抵銷“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即可。

如果集團內部銷售的商品,在資產負債表日仍然存放在集團內部,則在抵銷“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的同時,還應抵銷“存貨”中的未實現毛利。

2.集團內部購買和銷售商品的性質發生改變(銷售方作為商品銷售,購買方作為固定資產使用)

在抵銷時,應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固定資產”抵銷的同時,應將當期多計提的折舊予以抵銷,即抵銷“固定資產”和“管理費用”。

3.內部投資收益與籌資費用的抵銷

內部的投資以及籌資行為,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全部予以抵銷,即沖減“投資收益”和“財務費用”。

考點六:連續編報的處理

由于合并會計報表是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各個獨立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的合并調整,只是調整報表,不調整會計賬簿信息。在以后年度再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首先需要對期初表中的信息進行統一,為此,需要抵銷“未分配利潤—年初”的金額。

主要涉及“壞賬準備”、“內部購進商品”和“內部交易固定資產”等的抵銷。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

本章屬于一般性章節,考試題型為客觀題,分值較少,主要考核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負債、凈資產和收入、支出的核算。

一、資產核算的特點

1.固定資產的核算。

2.材料的核算。

二、凈資產的核算

1.凈資產的構成。

2.凈資產的核算。

三、收入、支出的核算

第12篇

十、投資項目評價指標的比較

投資項目評價指標有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之分,考生主要掌握動態指標的運用。

(一) 靜態評價指標

1.靜態投資回收期。靜態投資回收期(簡稱回收期),是指投資項目收回原始總投資所需要的時間。它有“包括建設期的投資回收期(PP)”和“不包括建設期的投資回收期(PP′)”兩種形式。只有靜態投資回收期指標小于或等于基準投資回收期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2.投資收益率。投資收益率(ROI)=

只有投資收益率指標大于或等于無風險投資收益率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二) 動態評價指標

1. 凈現值(NPV)

凈現值=(第t年的凈現金流量×第t年的復利現值系數)

只有凈現值指標大于或等于0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2.凈現值率

凈現值率(NPVR)=

只有凈現值率指標大于或等于0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3.獲利指數

獲利指數(PI)= 或=1+凈現值率

推導:設A表示各年經營現金凈流量現值之和,B表示原始投資額的現值之和,

則:PI= ,NPV=A-BNPVR= = = -1=PI-1

只有獲利指數指標大于或等于1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4.內部收益率。內部收益率(IRR),是指項目投資實際可望達到的收益率。實質上,它是能使項目的凈現值等于零時的折現率。IRR滿足下列等式:〔NCFt×(P/F,IRR,t)〕=0

具體計算時可以通過逐步測試法和年金法獲得內部收益率的值。

只有內部收益率指標大于或等于行業基準收益率或資金成本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三) 動態評價各指標的相互聯系

凈現值、凈現值率、獲利指數和內部收益率指標之間存在同方向變動關系。即:

1.當凈現值>0時,凈現值率>0,獲利指數>1,內部收益率>基準收益率;

2.當凈現值=0時,凈現值率=0,獲利指數=1,內部收益率=基準收益率;

3.當凈現值<0時,凈現值率<0,獲利指數<1,內部收益率<基準收益率。

例1:XYZ公司擬進行一項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現有甲、乙、丙、丁4個可供選擇的互斥投資方案。已知相關資料如下:

資料1:已知甲方案的凈現金流量為:NCF0=-800萬元, NCF1=-200萬元, NCF2=0萬元, NCF3~11=250萬元,NCFl2=280萬元。假定運營期不發生追加投資,XYZ公司所在行業的基準折現率為16%。部分資金時間價值系數見表1:

資料2:乙、丙、丁3個方案在不同情況下的各種投資結果及出現概率等資料見表2:

資料3:假定市場上的無風險收益率為9%,通貨膨脹因素忽略不計,風險價值系數為10%,乙方案和丙方案預期的風險收益率分別為10%和8%,丁方案預期的總投資收益率為22%。

要求:

(1)根據資料1,指出甲方案的建設期、運營期、項目計算期、原始總投資。

(2)根據資料1,計算甲方案的下列指標:

①不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

②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

③凈現值(結果保留小數點后一位小數)。

(3)根據資料2,計算表2中用字母“A-D”表示的指標數值(不要求列出計算過程)。

(4)根據資料3,計算下列指標:

①乙方案預期的總投資收益率。

②丙方案預期的總投資收益率。

③丁方案預期的風險收益率和投資收益率的標準離差率。

(5)根據凈現值指標評價上述4個方案的財務可行性。XYZ公司從規避風險的角度考慮,應優先選擇哪個投資項目?

【答案】

(1)甲方案:

建設期為2年,運營期為10年,項目計算期為12年,原始總投資為1 000萬元

(2)計算甲方案的指標:

① 不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1 000÷250=4(年)

② 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4+2=6(年)

③ 凈現值=-800-200×(P/F,16%,1)+250×[(P/A,16%,11)-(P/A,16%,2)]+280×(P/F, 16%,12)=-800-200×0.862 1+250×(5.028 6-1.605 2)+280×0.168 5≈-69.4(萬元)

(3)A=57;B=2 400(或2 399.63);C=0.4;D=60.59%

(4)①乙方案的總投資收益率=9%+10%=19%

②丙方案的總投資收益率=9%+8%=17%

③丁方案風險收益率=22%-9%=13%

丁方案投資收益率的標準離差率=13%/10%×100%=130%

(5)因為甲方案的凈現值小于0,乙方案、丙方案和丁方案的凈現值期望值均大于0,所以甲方案不具備財務可行性,其余3個方案均具有財務可行性。又因為在乙、丙、丁3個方案中,丙方案的風險最?。ɑ騼衄F值的標準離差率最低),所以,XYZ公司的決策者應優先考慮選擇丙項目。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項目投資決策中有關項目的評價指標的計算和決策、風險型決策中有關標準差、標準離差率、風險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的計算和決策。

十一、項目投資決策評價指標的運用

(一) 獨立方案投資決策

1.獨立方案評價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1) 完全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⑦ROI≥i。

即:動態指標和靜態指標均可行。

(2) 完全不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

即:動態指標和靜態指標均不可行。

(3) 基本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或⑦ROI

即:動態指標可行,但靜態指標不可行。

(4) 基本不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

即:動態指標不可行,但靜態指標可行。

2.獨立方案進行財務可行性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

(1)在對獨立方案進行財務可行性評價時,當凈現值等主要評價指標與投資回收期等次要指標在評價結論上發生矛盾時,應以主要評價指標的結論為準。

(2)利用動態指標對同一個投資項目進行評價和決策,會得出完全相同的結論。

(二)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1.凈現值法。凈現值法適用于原始投資相同且項目計算期相等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2.凈現值率法。凈現值率法適用于原始投資不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3.差額投資內部收益率法。差額投資內部收益率法適用于原始投資不相同但項目計算期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4.年等額凈回收額法。年等額凈回收額法適用于原始投資不相同,特別是項目計算期不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5.計算期統一法。計算期統一法適用于項目計算期不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計算期統一法包括方案重復法和最短計算期法。

(三)多方案組合排隊投資決策

多個投資方案組合的決策的總體原則是:在確保充分利用資金的前提下,力爭獲取最多的凈現值。

1.當投資資金總量不受限制時,按每一項目的凈現值的大小排隊,確定組合順序。

2.當投資資金總量有限制時,可根據凈現值率的大小排序,并根據組合的投資額與限定的投資總額進行適當調整。

例2:某企業擬進行一項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決策,設定折現率為12%,有4個方案可供選擇。其中甲方案的項目計算期為10年,凈現值為1 000萬元,(A/P,12%,10)=0.177;乙方案的凈現值率為-15%;丙方案的項目計算期為11年,其年等額凈回收額為150萬元;丁方案的內部收益率為10%。最優的投資方案是( )。

A.甲方案B.乙方案

C.丙方案D.丁方案

【答案】A

【解析】乙方案凈現值率為-15%,說明乙方案的凈現值為負,因此乙方案經濟上不可行。丁方案的內部收益率為10%小于設定折現率12%,因而丁方案經濟上不可行。甲、丙方案的計算期不同,因而只能求年等額凈回收額才能比較方案的優劣,甲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1 000×(A/P,12%,10)=177萬元。丙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為150萬元。甲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大于丙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因此甲方案最優。

十二、現金管理

在現金管理這部分內容中,主要掌握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的兩種模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

特點:只考慮因持有一定量的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和短缺成本,而不考慮轉換成本和管理費用。

(二) 存貨模式

存貨模式是指將存貨經濟定貨批量模型用于確定目標現金持有量。這種模式下的最佳現金持有量,是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與證券變現的交易成本相等時的現金持有量。

最佳現金持有量(Q)= 最佳現金管理總成本(TC)=

式中,T為一個周期內現金總需求量;F為每次轉換有價證券的固定成本;Q為最佳現金持有量(每次證券變現的數量);K為有價證券利息率(機會成本);TC為現金管理相關總成本。

特點:只考慮因持有一定量的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和轉換成本,而不考慮短缺成本和管理費用。

注意:T與K的期間必須匹配。

例3:已知:某公司現金收支平穩,預計全年(按360天計算)現金需要量為250 000元,現金與有價證券的轉換成本為每次500元,有價證券年利率為10%。

要求:

(1)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

(2)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現金管理總成本、全年現金轉換成本和全年現金持有機會成本。

(3)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價證券交易次數和有價證券交易間隔期。

【答案】

(1)最佳現金持有量= =50 000(元)

(2)最低現金管理總成本=

=5 000(元)

轉換成本= ×500=2 500(元)

機會成本= ×10%=2 500(元

(3)有價證券交易次數= =5次

有價證券交易間隔期= =72(天)。

【解析】本題的考核點是最佳現金持有量確定的存貨模式。

十三、應收賬款管理

(一)應收賬款的成本

1.機會成本。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是指因資金投放在應收賬款上而喪失的其他收入。機會成本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1)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平均每日賒銷額×平均收賬天數

(2)賒銷業務所需資金=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3)應收賬款機會成本=賒銷業務所需資金×資金成本率

2.管理成本。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是指對應收賬款進行日常管理而耗費的開支,主要包括對客戶的資信調查費用、收賬費用等。

3.壞賬成本。壞賬成本是指應收賬款無法收回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二)應收賬款信用政策的決策

1.信用成本前收益=賒銷收入-非信用成本

=賒銷收入-(變動成本+現金折扣成本)

2.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前收益-(機會成本+壞賬損失+收賬費用)

其中:機會成本= ×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資金成本率

結論:以各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的高低作為決策的依據。

例4:某公司預計的年度賒銷收入為5 000萬元,信用條件是(3/10,2/20,N/45),其變動成本率為40%,資金成本率為10%,收賬費用為120萬元,壞賬損失率為2.5%。預計占賒銷額60%的客戶會利用3%的現金折扣,占賒銷額18%的客戶利用2%的現金折扣。一年按360天計算。

要求:

(1)計算平均收賬期;(2)計算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和維持賒銷業務所需的資金;(3)計算應收賬款機會成本;(4)計算信用成本;(5)計算信用成本前收益;(6)計算信用成本后收益。

【答案】

(1)平均收賬期=60%×10+18%×20+22%×45=19.5(天);

(2)應收賬款平均余額= =270.83(萬元);

維持賒銷業務所需的資金=270.83×40%=

108.33(萬元);

(3)應收賬款機會成本=108.33×10%=10.833(萬元);

(4)信用成本=10.833+120+5 000×2.5%=255.833(萬元);

(5)信用成本前收益=5 000-5 000×40%-

5 000×60%×3%-5 000×18%×2%=2 892(萬元);

(6)信用成本后收益=2 892-255.833=

2 636.167(萬元)。

十四、存貨管理

考生主要掌握存貨成本、存貨經濟批量模型以及再訂貨點的計算等內容即可。

(一)存貨成本。存貨成本主要包括進貨成本、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

(二)存貨經濟批量模型

1.存貨經濟進貨批量基本模式

在沒有商業折扣,同時不允許出現缺貨的情況下,變動性進貨費用與變動性儲存成本總和最低時的進貨批量,就是經濟進貨批量。相關計算公式有:

(1)經濟進貨批量(Q)= (2)經濟進貨批量的存貨相關總成本(Tc)=

(3)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W)=PQ/2=P

(4)年度最佳進貨批次(N)=A/Q=

式中,Q為經濟進貨批量;A為某種存貨年度計劃進貨總量;B為平均每次進貨費用;C為單位存貨年度單位儲存成本;P為進貨單價。

2.允許缺貨時的經濟進貨模式

允許缺貨的情況下,企業對經濟進貨批量的確定,不僅要考慮變動性進貨費用與變動性儲存成本,而且還必須對可能的缺貨成本加以考慮,能夠使3項成本之和最低的進貨批量便是經濟進貨批量。

(三)再訂貨點、訂貨提前期和保險儲備

1.再訂貨點

再訂貨點,即發出訂貨指令時尚存的原料數量,其計算公式為:

未設置保險儲備下的再訂貨點=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數量×原材料的在途時間

設置保險儲備下的再訂貨點=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數量×原材料的在途時間+保險儲備

2.訂貨提前期

訂貨提前期,即從發出訂單到貨物驗收完畢所用的時間,其計算公式為:

訂貨提前期=預計交貨期內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險儲備

保險儲備,即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貨延期等意外情況而進行的儲備,其計算公式為:

保險儲備量= ×(預計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預計最長訂貨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訂貨提前期)

保險儲備的存在雖然可以減少缺貨成本,但增加了儲存成本,最優的存貨政策就是在這些成本之間進行權衡選擇使總成本最低的再訂貨點和保險儲備量。

例5:某企業每年需耗用A材料45 000件,單位材料年存儲成本20元,平均每次進貨費用為180元,A材料全年平均單價為240元。假定不存在數量折扣,不會出現陸續到貨和缺貨的現象。

要求:

(1)計算A材料的經濟進貨批量;

(2)計算A材料年度最佳進貨批數;

(3)計算A材料的相關進貨成本;

(4)計算A材料的相關存儲成本;

(5)計算A材料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

【答案】

(1)A材料的經濟進貨批量=

=900(件);

(2)A材料年度最佳進貨批數=45 000÷900=50(次);

(3)A材料的相關進貨成本=50×180=9 000(元);

(4)A材料的相關存儲成本= ×20=9 000(元);

(5)A材料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240×=108 000(元)。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存貨經濟批量控制基本模式下有關經濟進貨批量、最佳進貨批數、相關進貨成本、相關存儲成本和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的計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黄浦区| 嘉兴市| 锡林郭勒盟| 揭东县| 庄河市| 延吉市| 晴隆县| 巩义市| 宽城| 房产| 闵行区| 高雄县| 阿瓦提县| 巴林右旗| 灵丘县| 北宁市| 磐石市| 辽阳市| 哈密市| 乌什县| 南雄市| 衢州市| 普洱| 弥渡县| 阳朔县| 浦东新区| 辽源市| 贡嘎县| 利川市| 寿阳县| 佛冈县| 隆尧县| 平乐县| 宁夏| 聊城市| 延吉市| 佛冈县| 弥勒县| 通州市|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