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1 08:54: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探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引言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與《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的有關文件精神,同時也為了適應高考制度與大類招生培養方面的改革,各高校應堅持大類招生、寬口徑的人才培養原則,構建大類學科平臺,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實現有效對接,逐步實現由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模式轉變[1]。與此同時,2018年1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頒布的第一個國家標準,它明確了各專業類所有專業應該達到的質量標準,也是設置本科專業、指導專業建設、評價專業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在國標頒布之際,山西財經大學在國標指導下進行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會計學院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學科特色與教學資源等實際情況,對學院四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詳細的修改與完善,確定了2018版的人才培養方案。與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不同,2018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增加了通修課程的學分與課時,壓縮了專業課程的學分與課時。《中級財務會計》作為會計學院專業優秀課程之一,也進行了較大的壓縮。在此背景下,《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目標會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做出相應調整,其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也要做出相應改變。本文就通識教育視域下的《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進行研究,以期提高《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發展能力。
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辯證關系
1.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不同經濟社會環境下,社會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認識存在顯著差異,兩者始終是在矛盾中相互交融、共同發展。追根溯源,通識教育起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崇尚的自由主義理念,其是通識教育的最初形態。長期以來,自由主義教育一直是貴族階級的特權,屬于精英教育,其主張培養學生對于客觀事物的鑒別與審美能力,認為實用是不合于自由主義精神的[2]。也就是說,19世紀之前是排斥專業教育的。19世紀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與政治革命的爆發,社會對于職業的劃分越來越細,對于專業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人們不再排斥謀生性的專業教育。人們認為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人類知識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發生了飛躍,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一切知識、通曉一切學問,只能精通某個專業領域。為了維護傳統的自由主義教育觀念,帕科德于1829年首次提出了通識教育,認為大學教育應該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但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無法阻擋專業教育的發展,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沖擊著大學教育理念,職業培訓在市場上流行,專業教育開始走向主流[3]。到20世紀中葉,專業教育已實現全面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過分強調專業教育的弊端日益突顯。專業教育的功利性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以及全人塑造,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以及價值塑造,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的要求。于是,專業教育開始受到質疑,通識教育開始受到更多關注。
2.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對立。通識教育的優秀理念是全人塑造,注重的是知識的廣度;專業教育的優秀理念是技能培養,注重的是知識的深度。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與教育理念方面存在顯著不同:(1)就教育目標而言,通識教育脫胎于自由教育,其關注人的整體,包括人的理性與感性、道德與情感,其追求的是人的個性發展與價值觀塑造,目的是培養具有批判精神,在各個領域具有辨識能力、健康人格的人。而專業教育是根據社會現實需要而發展的,其關注于學生技能的培養,旨在培養具有某一專門知識與技能,滿足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4]。(2)就教育內容而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最大的爭論焦點表現在“有用”與“無用”方面,具體體現在人文與科學方面的矛盾與沖突。由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研究對象不同,對于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也不相同。一些人認為通識教育是“無用”的,認為通識教育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專業教育帶給學生的是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專業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知識,具備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術與本領。為了迎合社會對于有用性的需要,現代大學教育在不斷弱化通識教育,大學的教育體系充斥著功利主義思想[5]。(3)就教育理念而言,通識教育超越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是為了傳授共同的價值觀念,其倡導將通識教育理念滲入各項專業課程,甚至可以融入理工科專業課程中,成為理工科教育的一部分。而專業教育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其認為經濟社會的需求對于專業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大學應按照職業與社會需求劃分為不同專業與學科,彼此之間條塊分割,這些是與通識教育的全局性相對立的[6]。
3.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統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這并非是向學生灌輸虛幻的理想,它同樣需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統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從人的角度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教育的兩個方面,實質上不能完全分離。人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不能離開職業化的教育,專業化程度越高,其競爭力越強,生存條件越好,社會地位越高。這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需要。然而,要想成才必須先成人,之后才能獲得融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人只有具有健康的心態、良好的人際關系、廣博的知識,才能在社會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可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成才與成人關系下統一的協調發展[7]。(2)從社會的角度看。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助力器,專業教育熱衷于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正是社會變革的驅動力;現實生活需要更多的技能,這些技能一直在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變革服務。而專業技能強調的是經驗性的知識,缺乏對于基礎性理論方面的研究。事實上,大多數專業技能知識最初是以理論與假設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可以認為專業教育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通識教育對專業性基礎知識也會進一步拓展與深化。第二,在以專業教育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學歷水平越高,專業化程度越明顯,對于專業化知識的學習理解越為深入,但在知識的廣度上卻表現一般,容易造成視野狹隘。在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與學者,他們通常精通、擅長某一領域,但并不能夠對相關領域的知識有一個全盤認識,這不利于從整體出發考慮與處理公共事務。學生接受的教育應該是“廣博”與“專門”的統一,只有既擁有廣博的知識又具有某種特長的人才,才能更有效地處理復雜事務,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的發展[8]。
三、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1.通識教育對《中級財務會計》傳統教學方式的“倒逼”。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的教學理念逐漸偏離人才培養目標要求。2018年山西財經大學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實施大類人才培養。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變化,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能夠在工商企業、金融企業、中介機構、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勝任會計及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和創新型專門人才。傳統教學理念遵循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在特定環境中聯結發生時學習就此形成。該理論把學習看成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個體發生反應,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該理論比較適合于低層次的教育教學活動,在該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教學理念比較適合于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被動學習的“滿堂灌”教學方式,整個學習過程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方式單一。教師是《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設計者與組織者,整個教學過程完整體現了教師重講解輕引導、重理論輕素質教育的“填鴨式”教學理念。在該教學方式下,課堂講授、進度安排、作業布置完全由教師掌控,答案預先設置,學生機械模仿,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9],抑制了學生的創新熱情與探索意識,人才培養目標很難實現。
2.側重于技能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中級財務會計》作為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與優秀課程,其專業性與實務操作性較強,課程設置比較注重教師親和力、學生信任度、教授時間、學生受眾數量等方面,但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的培養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中級財務會計》授課教師理念存在偏差。《中級財務會計》是會計學院的優秀課程,技能與操作性較強。尤其是在專業教育與職業導向下,更多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無用的,使得學校與教師偏向于學生技能的培養,將精力與時間放在如何讓學生順利通過中級會計職稱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等方面。這一培養模式旨在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知識,具備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術與本領。為了迎合社會對于有用性的需要,現代大學教育表現為弱化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培養,大學的教育體系充斥著功利主義思想。殊不知,這種職業技能導向從長遠來說對學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滲透思政理念比例較低,從根本上來說,是思想認識的問題[10]。(2)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在《中級財務會計》緒論部分涉及。在目前的課程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滲透僅限于緒論部分。緒論部分被安排在課程的開始,這一部分教師會講授財務會計基本理論方面的問題,比如:財務會計的本質與特征、財務會計的概念框架、財務會計的目標與社會環境、財務會計規范、財務會計法律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緒論部分的授課過程中可能會涉及道德倫理與價值觀方面的內容,思想政治方面的元素可能在這部分內容中有所體現,而在后面課程設計中一般很少涉及,從而形成“頭重腳輕”的現象,效果自然不好[11]。
3.《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繁雜且陳舊過時。(1)《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繁雜,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整。《中級財務會計》教材是會計學院教師自編的教材,共二十一章內容,內容較多且繁雜。為了迎合大學生考學與就業的要求,教師授課多側重于專業知識的講授,使得課堂的大部分內容由于課時受限,無法按照教學日歷完成教學任務。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中《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壓縮了1學分,這使得問題變得更為嚴重。如果按照以往教學內容進行授課,更多內容將無法予以講授,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知識不能形成完整的、合理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必須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要求。(2)《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陳舊過時,不能適應經濟發展變化。2018版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指出,應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和創新型的專門人才。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遠遠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陳舊過時、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等。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貫徹實施,企業的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我國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得到全方位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具體,局限于技能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方法將無法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不能向企業經營管理層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4.通識教育對《中級財務會計》傳統教學空間與互動的挑戰。傳統教學模式遵循的是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理論,該理論是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形成的。該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場所主要是學校,學習活動主要在課堂上完成,遵循刺激與反應的行為主義方式。而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學習的空間將不再拘泥于學校,學生的學習途徑可能是多元化的,課堂上聽講將不再是唯一獲取知識的渠道。媒體提供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在沖擊學生的視野,學生接受信息的深度與廣度不斷增加。打開手機、電腦就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任何想要的信息,學生將不再是被動學習者,教師將不再是《中級財務會計》教學資源的壟斷者。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主要發生在學生內部,是內化學習者活動。該理論認為學生生理活動對于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忽視了外部信息作用的發揮。在該理論指導下,整個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講的形式開展。雖然有時候教師也會讓學生就某個專題進行討論,但由于缺乏相關背景知識,學生對于授課內容不了解,課堂討論也流于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互動。
四、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方案
通識教育視域下增加了通識課程的比重,大幅壓縮了《中級財務會計》的總課時與總學分。這就需要在通識視域下轉變教育理念、重構教學內容、與MOOCs課程建設相結合、改革教學形式,以此適應大類招生下人才培養的方案與目標。
1.通識教育視域下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與資產評估四個本科專業,2013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在會計學專業有7個學分,計112個學時;在財務管理、審計與資產評估專業有6個學分,計96個學時。2018版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中級財務會計》總學分與總課時做出了調整:會計學專業調整為6個學分,計96個學時;財務管理、審計與資產評估專業調整為5個學分,計80個學時。上述4個專業都壓縮了1個學分,計16個課時。《中級財務會計》大幅壓縮總學分與總課時,這意味著必須重構教學內容,改變授課方式,轉變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通過課堂單純傳授技能性專業課程知識的方法變得不再可行。新的教學方式下,大部分教師將從臺前轉到幕后,成為學生的指導者、策劃者與服務者,這種轉變使得部分教師不適應,對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方案采取消極態度。此時,學校以及各教學部門應該積極宣傳大類招生、通識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讓教師主動轉變教學理念,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教學改革帶來的變化。學生應該改變以往的學習方式,認識到自身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課堂權威應該受到挑戰。這種模式下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培養其成為能夠在工商企業、金融企業、中介機構、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勝任會計及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和創新型專門人才。
2.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要與MOOCs課程建設相結合。2018年山西財經大學實行了大類招生培養與通識教育教學改革。通識教育模式下增加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與學時,壓縮了專業課學時,如果按照原有大綱、教案進行知識點傳授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質量,不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鑒于此,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應該充分利用會計學專業課程特色與資源,創新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2013年8月,《中級財務會計》成為山西省本科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7年《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被山西財經大學選為首次MOOCs課程建設的6門課程之一;通過1年建設,《中級財務會計Ⅰ》的MOOCs課程門戶建設、教學基本資源、教學拓展資源、資料庫建設已經全面完成;目前正在啟動《中級財務會計Ⅱ》的MOOCs課程建設工作。可見,《中級財務會計》線下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完全跳出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重新塑造[12],發揮了優勢互補作用,提高了教學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可分為“MOOCs教學+班級研討+教學輔導”三個階段,體現了課堂教學為主、MOOCs平臺教學為輔的理念。教學中可將會計職業道德、職業判斷等知識放在課堂上讓學生與教師面對面交流,避免了MOOCs平臺教育導致的道德情感缺失問題與知識點的遺漏問題,有利于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13]。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間存在知識領悟差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將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通過MOOCs平臺課程教學予以補充。
3.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專業課應融入思政元素。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專業課應加強四個方面的工作,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1)提高教師的思政理念與教育水平。《中級財務會計》課堂教學是實施思政教育的優秀環節與主要渠道,高校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策劃者與服務者,是開展思政課程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理念與教育水平是將思政元素融入《中級財務會計》課堂的著力點與切入點。(2)在專業課教授過程中挖掘思政的理論元素。《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并不是專門安排某一時段進行與課堂內容無關的說教,而是明確目標,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中盡量挖掘課程與思政相關的元素,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每門專業課程都有思政方面的素材,這就要求專任教師在備課與授課過程中細心觀察與研究,深刻領悟專業知識背后隱藏的道德與價值觀,有意識地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入專業知識的教學中,并建立考評機制。(3)邀請思政專業教師參與《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與素養比較低的教師,可以主動與思想政治課的教師進行溝通,讓其參與到《中級財務會計》大綱、教案等的編寫工作中;也可以邀請思想政治課的教師參與聽課、評課活動,通過溝通協作,共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4)加強《中級財務會計》與思政課程融合的課題研究。加強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的課題研究,切實做到以科研為指引、以教學為載體、以課題為抓手。《中級財務會計》授課教師需加強思政課程的學習,關注深入融合研究,重視教學活動與科研成果的融合。同時,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形成的課程思政方面的教學經驗加以理論化、系統化,使之形成具有普遍指導價值的新理論與新觀念,逐步步入“科教相融、教研相長”的深度融合教學發展道路。
4.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的改革。山西財經大學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總學分為180個,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變更為150個,壓縮了30個學分,壓縮的學分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上。《中級財務會計》作為會計學院主干課程,也相應壓縮了1學分,計16個課時。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特色方面對大學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求學生具有實踐能力和溝通技巧,能夠在工商企業、金融企業、中介機構、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勝任會計及相關工作。在此情況下,如果按照原有授課方案與教學形式授課,顯然不可能講授全部的教學內容。單純專業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已經無法適應人才培養要求,這就需要重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以適應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對大學生的要求。另外,現代財務會計既沿用了傳統會計模式特有的程序與方法,又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完善,使得財務會計基本理論與實務面臨越來越多的現實問題。《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應該體現財務會計的理論性、現實性與前瞻性,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因此,《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應該以財政部和有關立法機構最新頒布實施的一系列會計規范文件為基礎,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修訂與補充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新性。
5.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方式的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認為課堂是大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該種學習方式是建立在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理論基礎上的。隨著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利用現代化的互聯網資源,實現了學習的革命,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由此產生。聯通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伴隨學生一生的,大學階段只不過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個階段,學習不應只限于課堂。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在課堂教學課時受限的情況下,可以把學生的學習領域拓展到家庭、企業與社會等場所,而不再拘泥于學校。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可以采取交談、調研、訪問、查閱資料等各種方式開展,比如,課堂上側重于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資產與負債的確認計量及會計處理方法等基本知識的講解,大部分工作由學生課下來完成;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啟發與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讓學生主動到圖書館、互聯網等地方查找資料,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去發現企業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課堂上讓學生們踴躍發言,可通過自由討論、頭腦風暴式等學習方式來完成;不再拘泥于單純專業知識的講解,而是拓展到《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之外尋找答案,通過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來拓展學生知識面[14]。
五、研究結論與展望
山西財經大學2018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會計學院4個專業的總學分都從180個學分降至140個學分。在總學分壓縮的情況下,通識課程學分基本沒有變化,壓縮的學分主要體現在會計專業課上,這體現出大學教育在向通識教育方向轉變。通識教育背景下《中級財務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優秀主干課程如何進行教學改革,這是本文關注的焦點。本文首先探討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辯證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通識教育視域下《中級財務會計》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方式、學生價值觀塑造、教學內容、教學空間、教學互動等方面存在的明顯問題,由此提出轉變教學理念、《中級財務會計》教學要與MOOCs課程建設相結合、專業課應融入思政元素、重構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等建議。當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不平衡給兩者之間的融合帶來諸多困難,《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同樣面臨著如何融入通識教育理念的問題。但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教師,由于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少有人能夠掌握廣博的通識性知識并且將其融入《中級財務會計》教學設計中。外在的求學、升學壓力以及專業技術導向使得學校、教師、家長很難顧及學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15]。由于受到傳統理念以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很少有精力并且自愿參與到教學改革浪潮中,未來《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還會面臨很多問題,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
主要參考文獻:
[1]祃海霞,周增慧.大類招生條件下本科專業分層培養教育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2):43~45.
[2]陸一.從“通識教育在中國”到“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兼論中國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多種可能的結合[J].中國大學教學,2016(9):17~25.
[3]崔金貴.大學的卓越靈魂:通識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哈佛大學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劉易斯教授訪談錄[J].高校教育管理,2014(4):1~6.
[4]哈瑞?劉易斯著.侯定凱等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00.
[5]王建昕,帥石金,王志.大學通識教育模式下本科生專業課教學方法的探討——提高“汽車發動機原理”專業課教學質量的若干體會[J].中國大學教學,2010(4):55~57.
[6]郭均英.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1(8):56~58.
[7]謝應光,王方.通識教育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理念與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67~70.
[8]李有亮.通識教育視閾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J].高校教育管理,2014(1):59~64.
[9]吳維仲,關曉輝,曲朝陽.“慕課”浪潮引發的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15(2):190~194.
[10]洪巖,陳淑賢.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育工作者協同育人的途徑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2017(2):86~88.
[11]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7(12):99~103.
作者:楊瑞平 吳秋生 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