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辯論題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保證具有實用性,避免紙上談兵。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其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新課程改革形勢下,對于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清晰的認識到口語交際訓練的重要性,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英語語法的掌握水平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全面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工作與初中階段有很大不同,詞匯量和語法知識更加豐富,并且學習任務和壓力更大。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中,需要在培養學生基礎英語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且讓學生進行主動的英語交流,培養學生全面的英語運用能力,對于詞匯以及語法知識進行鞏固。口語交際訓練作為英語課堂中學生鍛煉的重要機會,其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教師必須要予以高度的重視,并且通過不斷的創新和豐富,提高口語交際訓練的開展效果。
一、小組合作進行話題的討論
小組合作討論是學生對于英語知識運用的有效檢驗和練習手段,同時也通過與同學教師之家的交流,提高對于語言的掌握能力,并且更好地完成英語知識的遷移。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中,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些和教材相關的比較熱點的內容和問題。通過組織學生發表獨特的思路和見解,來組織學生進行溝通和互動,完成話題的討論。例如,對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2中“奧運會”這一話題的討論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歷年來各國舉辦奧運會的時間、地點,并且分組討論不同國家所取得的成績,就我國優秀項目進行討論,讓學生自主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相互溝通和交流。
二、組織相關演講活動
演講活動是鍛煉表達能力的重要活動之一,可以對于學生的交流信心、膽量進行培養,并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結構,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演講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對于語言進行組織和概括。教師通過組織演講活動,可以有效地保證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教師可以定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舉辦相關的演講活動,并且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具有足夠的即興演講機會。通過演講活動,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口語交流的重視程度。在完成演講之后,教師對學生演講過程內容、表達方式、邏輯性等方面進行評價,給予學生后續學習意見。
三、設置引入情景活動
情境活動是英語課堂口語訓練的一個具有帶入性的活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富有情感和故事情節的環境中,完成英語知識的學習和口語的鍛煉。情境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例如,對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5中Unit 5 First Aid一節的學習上,教師可以創造一個醫務室的小情景,讓學生扮演醫生和傷者,并且讓學生主動的對于常見的問題進行獨立的處理,通過英語進行交流,提高學生對英語詞匯的記憶效果,并且掌握更多的相關語法知識,提高英語口語能力。
四、組織辯論比賽
英語辯論比賽也是英語口語交際訓練中的重要一部分,屬于拔高型的訓練項目。辯論的過程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情況,制定一些具有討論性的辯論題目,并且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和參與。教師要提前對辯論題目進行制定,并且指導學生進行相關辯論材料的收集和組織,并且按照相關辯論的規則給予學生進行講解。在開展課堂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評定,對學生辯論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英語口語運用能力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參與。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項語言知識運用的過程。高中課堂的英語教學工作,必須要針對于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行培養。如果教學過程只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忽略實際口語的運用,就難免會造成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啞巴。口語交際訓練是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教師要提高重視,深入研究活動開展思路,有效地提高口語交際訓練的開展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靜.淺談英語課堂中的互動交際[J].新課程(中),2011,(01).
[2]潘紅磊.交際教學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技巧[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1,(07).
【關鍵詞】 高中英語 口語交際 訓練模式
高中英語教學面臨考大學的升學壓力,教師普遍重視語言學習中解題技巧的培養,口語教學一直未能成為教學的重點,而學生在日常交際中不敢說,不會說的書本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缺乏使用語境完全用不上。他們雖然學習英語很多年,但是跟外國人交流時存在很大障礙,學生口語交際水平普遍不高。而隨著現代社會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顯著,口語交際的能力越來越重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成為時展的需要,以下筆者就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對于高中英語口語交際訓練模式的幾點認識。
1. 增加課堂語言實際演練,培養正確英語語感
語言是根據特定語境使用適合的表達方式,而英語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發生的一種語言交際現象,英語聽力中有很多熟悉的場景,例如采訪(Interview)、購物(Shopping)、旅行(Travel)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增加特定場景的現場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產生對知識學習的強烈欲望。
高中生因為經過幾年語言訓練,對英語有一定的認識,語言的駕馭能力也有一定提升,在課堂上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可以主動展開話題討論,在課堂設置上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有話題效應的題目展開自由討論,例如選擇“the importance of study”,這個學習重要性的話題是很有積極意義,學生可以表達的內容也很多,對這個話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打開思路多角度思考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表明自己的態度。通過每節課的話題訓練,學生的語言習慣逐漸形成,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思維能力不斷開闊,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加強,話題討論有利用課堂氛圍搭建,在高中訓練中有很好的反響。
2. 設置情景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景表演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學生不是僅僅因為好玩才參與表演,在表演的時候學生還可結合適當的場景加入自己的感情和動作,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語言習慣。高中英語有多篇文章的可讀性很強,如《Turandot》《Dying to be thin》《Important paper》等等,故事很生動,可組織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學生不再像過去僅僅將課文原封不動背誦出來,而是結合自己的記憶和認識對文章的故事積極的反饋,教師也可以對他們進行評分,對于語言中出現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及時糾正。情境表演的方式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被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很好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英語課堂上部分內容故事性并不強,但是還是可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些日常熟悉的情景,結合同學們感情興趣的話題進行課堂的互動活動,學生之間可采用互問互答、自由隨意的方式,也可以生問師答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情景對話在課堂上的利用率很高,增加課堂上口語練習的時間。為了保證課堂英語口語訓練的效果,英語教師在課前的準備也很重要,事先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與課堂知識匹配的情景表演,不要使用過于復雜的語言模式,模式一定要可操作性強,對英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開展即興演講和英語辯論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堂的情境表演對日常課堂教學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手段,每天可采用提前制定的辦法,學生提前對演講的內容熟練演練,在課前短短的5分鐘時間內,學生在即興演講過程中可以鍛煉自己膽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極短時間內表達清楚內容,邏輯性和思維活躍性加強,這是一種鍛煉口語的很好手段,學生在對話中語言流暢性和準確性不斷提高。教師在學生的5分鐘演講結束后,可對他們的表現進行綜合評估,從學生的語言準確性,流暢性、邏輯性、生動性等方面展開分析。在不斷的一次次的演講中,是學生真正的認識到英語學習不關是照搬課本內容,自己簡單的組織語言一樣可以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
高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本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供幾個辯論題目,在班里征集兩組學生進行小型的辯論賽,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辯論題目,會在課前搜集大量的資料支持自己的論點,同時因為在辯論賽的現場,學生需要將搜集海量的資料進行整理,組織成有一定邏輯性和說服力的論點,辯論賽的現場時比較激烈的,為了使得自己的觀點立住腳,辯手需要在語言表達上特別注意技巧的使用,學生需提前設想對方可能提出的反駁的觀點,很積極回應對方的辯手的提問,教師在辯論賽的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各組的表現,對雙方的表現給以相對客觀的評價,雙方辯手的語言表達能力、反應能力、言談舉止等方面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口語的訓練模式中來。
4. 結束語
總之,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口語的應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的交流中說話是最關鍵的,開口說話能力體現語言熟練性和流暢性,在今后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積極加強對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而前面筆者提及諸多有效的模式來加強口語能力的提升,成功的訓練模式可以培養英語實用的語言習慣,還可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語言的運用中表現出來的從容和大方是語言與實際生活貼近的表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培養;創造性活動;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8-0219-01
培養和造就無數有慧心,有靈氣,能創新的人才,是老師的神圣使命,而引導學生會科學思維的方法,借以挖掘自身的潛能,提高學習質量,效率和整體素質是研究的新課題,英語作為一門特殊而又重要的工具學科,在其教學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則具有更鮮明而緊迫的任務,對學生而言,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主要在課堂中進行,因此,老師選擇適合學生特點和興趣的教學活動,則尤為重要。Creative activities and craf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neral curriculum,as they not only stimulate children’s imagination but also develop the imagination.(Serah Phillips 1993)結合英語本身作為一門交際性的語言這一功能,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活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巧設導入法, 培養創新能力
導入法是上課常用開場語,新穎而有個性的導入法不但可以使學生在剛開時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思考中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相反,若用一直不變的導入語開始上課。例:Good morning,every one.Good morning teacher “Ok,sit down。Let’s begin our class.” 類似這樣重復的開頭,沒有一點創造新思維的空間,創新能力從何說起?因此,導入語非常重要,它是衡量老師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也是衡量學生知識在思考后加工,進而進行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老師應該結合所學的知識以及涉及文章的內容來設計巧妙的導入語。例講family 時,老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得到這句“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像這樣具有概括性的詞有很多,例:chinacome here,I need affection
二、設計情景教學,創造自由會話
設計情景指老師在創新思維的指導下,設制一個情景讓學生投入到這個角色進行自由發揮的過程。此活動可以使學生把已學過的知識點(input)在特定的情景下,經過短暫思維加工后,自由輸出(output)。例:上高一Unit13 Healthy eating 時,老師可巧設冰箱中有一堆食物,由此引起討論: Junk food=》unhealthy food =》healthy food=》reasons=》what we should do?
三、圖片教學法
圖片教學是老師借助于圖片,把學生引入教學情景與故事內容之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調節教學氣氛,喚起學生的注意和情趣,可以使課堂教學做到“動”與“靜”的互相轉化,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它可以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進行自由發揮,組成對話,進行短文訓練,不但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訓練思維力和駕馭語言能力。
四、字詞擴展法
字詞擴展法就是老師給學生幾個單詞或短語,然后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發教性思維,將其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段落或短文的方法,該方法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答案或內容無固定答案。例:上高一Unit 22可給出:park,popular adventure,explore.這四個詞進行限時擴展訓練,之后檢查會發現,班中每位學生都有不同內容,不僅復習了學過的單詞,語法,句型,而且擴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的創造性能力表現的淋漓盡致。
五、設計討論,辯論題目,激發思維能力
英語教學課本中有好多可以引發辯論的題目,老師可以根據這些題目來組織學生進行大量辯論,如在學習“Art and architecture”時,可以以 “Is it good to live in country or city?”為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這樣每組同學將會集體協作,竭盡所能把已學或了解的情況運用正確的句子結構恰當地表達出來,全班同學情緒高漲,積極動腦思考,即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加強了已學知識的鞏固。
六、聯想法
【關鍵詞】高中英語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傳授者、解惑者,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徹底轉變思想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種思想已經被大多數老師所認同,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實施得并不理想。有些教師總是擔心學生學得不夠多,理解得不透徹,擔心課程進度無法完成,擔心學生考試成績會下降。所以,并沒有給學生提供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條件。教師應當徹底改變思想,相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是對的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實施的前提條件。
二、創造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營造主動性
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能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應努力營造和諧教學氛圍。一方面,教師要堅持師生關系平等及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的原則;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關注學生不同的需求。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研究新課標、教材、大綱外,還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需要、生活經驗、智力水平等。綜合多方因素,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從而使每個學生盡可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機會,滿足他們的需要,真正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氛圍和環境。
三、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就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要努力把教師講變成學生學。讓學生自己去研究、探索、討論,自己去領會理解知識,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中。當然,老師一定要當好“導演”。
1.設計多樣課堂活動。
如教師在教授book1 unit3 時可以設計一節辯論課。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一:導入引出辯題――課文中的一個細節即細心的王坤與愛冒險的王薇對出行準備工作持不同意見。由此,我們想到自己出去旅游時的情況,我們大多是參加旅游團,很多事自己不用操心。但有的學生說自己出游不參加旅游團更好玩,更能鍛煉我們。所以這一單元的辯論題目是:When we are making a trip,is it better to join a tour party or not?
步驟二:提供辯論教學組織形式,辯論的評分標準與要求,辯論的常用句型。然后,把學生按正反方分成兩組,每組選好一辯、四辯,其余同學都可以做二辯、三辯,因為自由答辯時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安排好七個學生做評委。然后學生就分頭去查資料,查完資料整理好思路。一辯和四辯要預備好陳詞,其余同學要預備好質疑的問題。
步驟三:開展辯論。
步驟四:辯后反思及教師總結。例如在學習《百萬英鎊》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們分角色表演,這樣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上復習課,可以采用競賽的方式。這種形式符合高中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
步驟如下:把學生分成A、B、C、D四組,然后用多媒體呈現競賽題,可把題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老師當裁判并統計分數,競賽結束給第一、二名小組同學發獎,以此鼓勵。這種教學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做到有效地查缺補漏,對教學效果做到及時反饋。
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注意學生的英語實踐活動能力,充分體現英語的交際能力,學生的思維能活躍起來,學生也很自然地成了課堂的主體。
2.精講多練。
精講是指教師講解要精而少,學生才有時間多練。精講要講重點、難點、關鍵點、學生容易疏忽混淆出差的地方,學生會的不用講、學生通過思考可以解決的也不要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充分備課,精心設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力求簡明易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從時間上保證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3.運用評價手段,激勵學生熱情。
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反饋,是促進教學必不可少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激勵性評價,激發興趣。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生在學習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教師發現自己的優點并給予表揚。因此,在教學中,多給學生些鼓勵,多一些喝彩,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愉快得學習知識。成功帶來的愉快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能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現在,中學英語教學的突出問題是“聾啞英語”。應試教育促使教師要在規定的時間里,使學生考出好成績,所以,教師只好抓知識的掌握和寫作訓練,因而較大程度地忽略了聽、說、讀的訓練,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環境,除了課堂上學習外,很少有英語交流的環境。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有畏難情緒,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差,更缺乏交際能力。
語言運用是通過長期的語言訓練獲得的,而不是作為知識教給學生的。學生的交際能力也是通過聽、說、讀、寫的教學實踐培養出來的。因此,語言訓練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沒有語言訓練活動,就不能培養學生運用英語口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就必須通過課堂互動教學,為學生創造讀、說和交流的語境。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對初中英語教學的互動途徑進行了探討。互動的過程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師必須抱著融入和平等的心態實施教學,必須有較高的駕馭課堂、控制局面的能力。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一般用以下幾種途徑實施互動教學。
一、 通過設置角色進行互動
教師在互動教學中不是和學生的簡單相加,而是真正的“學習伙伴”。我在教學中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讓學生在課前3分鐘用英語講講小故事或新聞,或在課尾3分鐘嘗試總結,在課中讓學生主講,或用其它方式更多地進行角色互動。我還讓學生表演劇本,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根據教材當中提供的資料,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角色,參考課文,編輯對話情節,完成情景劇表演。通過設置角色,有效進行了互動,這些互動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 通過小組討論進行互動
互動教學注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更讓學生學會合作。在實踐中,我經常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游戲、競賽、辯論等活動。有時我讓4-5名學生自發組成小組,用英語開展辯論賽,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同時在查找資料和討論的過程中,又充分發揮了小組的互動與合作,讓學生在互助互愛的氛圍中,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在互動中掌握了知識。
三、 通過設計話題進行互動
在互動教學中,通過設計話題,讓話題成為互動的主線,讓學生打開“話匣子”,可以更好地實施互動教學。教師在設計話題時,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既和所學的目標語言知識相關聯,又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我在講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時,讓學生課前準備好家庭照片,在課堂上互相介紹自己的親人。學生運用新學的語言,進行自由交談,在話題的談論中達到交際的目的。
四、 通過設置情景進行互動
在教學中,通過設置引人入勝的情景,讓學生在一種情景中學會情景交流,可以較好地進行互動。例如,我在上第三冊Unit 13的第51課時,將事先準備的多種品牌的小汽車圖片展示給學生,將寫好的價格隱藏在圖片后,讓學生猜價格(英語中大數字的表達法為本單元重點),然后出示一些二手車的圖片,給出討論題目:如果你買車,你寧愿買新車還是二手車,為什么?由學生先自由討論再表明自己的觀點。通過以上活動,學生已基本了解了本課的內容,于是在進入對話朗讀的環節時,他們已能自己猜出其中新短語prefer to ... rather than, as little as, as much as和單詞worth的含義,也能熟練使用關于價格的提問和回答的交際用語,從而也達到了本單元的教學目的。這堂課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嚴密細致的組織教學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在互動過程中學生也體驗到了收獲。
一、情境法
使用“情境”法的關鍵在于“巧”和“新”。所謂“巧”,即根據所學內容,抓住關鍵,巧妙構思,努力使所設的“情境”新穎別致。而所謂“新”,一方面指我們所設置情境的形式別具一格,不落俗套;另一方面指情境內容應盡量是學生所感興趣的、新近發生的,使學生宛如置身于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用英語表達感情的需要。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我們所設的情境感興趣,學生的參與意識才強。
二、懸念法
設置“懸念”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懸起問題,然后設法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老師在設置“懸念”的時候,應使“懸念”充滿誘惑。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思考,主動配合,誘發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課堂結構的優化。
三、幽默法
我們都知道,幽默不但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調節劑的作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松愉快,而且具有幽默感的老師和充滿幽默感的課堂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不過,上課時老師的幽默不等同于庸俗。課堂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老師應分清他們的界限。
四、電教法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與深入,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較便利地展開感性材料,從而對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行刺激,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會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思維空間。
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擴大英語課堂容量,創設學習英語的情境。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應切忌以下幾點:避免把英語課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力求提高英語課件制作的質量;避免把投影屏幕當成黑板,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其指導作用。
關鍵詞: 口語教學 心理語言學 言語生成 辯論賽 公眾演說
一、引言
在歷史上,馬丁?路德?金曾以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喚醒了在種族問題上沉睡的美國民眾;在電影中,美國著名影星阿爾?帕奇諾在《女人香》中在短短五分鐘的時間里以精湛雄辯的演說折服了整個會場和學校的紀律委員會,挽救了一個受到冤屈的學生的前途;而在學術性辯論賽中,來自復旦大學的兩名男辯手以有理有據的幾次演說征服了在座的觀眾和評委,獲得了第11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總決賽冠軍。好的公眾演說會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共鳴,能夠改變人們看待事物和世界的眼光,甚至能夠改變個人和社會的行為方式。
自從2004年以來,筆者有幸受到邀請,每年赴北京參加“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的評委工作。在這幾年中,筆者深深地被一些優秀辯手們折服和打動:他們可以在短短30分鐘之內準備好一個臨時通知給他們的辯論話題,建設好己方的論點和論據,并且充分預測對方的論點和論據。而這一切的過程都是在沒有網絡協助、沒有電話外援的封閉情況下進行的。尤其是2007年5月初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的總決賽,正反雙方(復旦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英語是否要被定為中國的官方語言”這一話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復旦大學代表隊(反方)的兩名男辯手以出眾的表現征服了觀眾和評委,捍衛了他們所辯護的信念“英語不應該被定為中國的官方語言”。
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筆者從上述的經歷中學到很多。其中,最為直接的收益就是在英語口語教學上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和動力。
二、理論綜述
無論是辯論,還是公眾演說(下文均稱為“演講”)都與人際交往上的言語生成密不可分。根據《心理語言學》對于言語生成的觀點,Speech Production is a“process from thought to speech;a far more elusive process,with more human facilities(brain,muscles of articulatory organ,facial expression,body gesture,etc.) are involved;a more difficult subject to study”.(言語生成是一個從思維到言語的轉化過程,涉及到人類的大腦、發音肌肉、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等多方面因素,是一個比較困難的研究對象。)Carroll認為,言語生成大體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Conceptualization(概念形成機制),Formulation(形式合成機制),Articulation (發聲機制)and Self-monitoring(自我監察機制)。
1.概念形成機制(Conceptualization)是言語形成的第一步,涉及到需要傳達的概念。事實上,一旦需要被傳達的概念產生了,一個言語語篇就算是有了一個開始(a meaning to be conveyed occurs then the speech starts)。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成功的言語形成的關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概念或者沒有好的概念,將沒有言語形成的原料和對象。
2.形式合成機制(Formulation)的過程就是將想要傳達的概念以具體的形式予以表現(give a form to the ideas that we want to deliver)。這一過程涉及到對于思路的整理,對于句式、時態、語態、詞匯的選取。好馬配好鞍,好的概念也需要好的組織和形式來呈現。
3.發聲機制 (Articulation)就是將已經存在和生成的概念和形式通過發聲系統表達出來,形成言語。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大腦指揮人體的發聲器官,同時結合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將已經準備好的信息輸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在執行計劃和準備計劃之間來回運作,以確保準備好的信息得以傳達,并且積極地準備和計劃下一秒鐘將要輸出的言語。(We alternate between planning speech and implementing our plans.)
4.自我監察機制(Self-monitoring)就是講話者在講話過程中持續不斷地對自己所講的內容進行監察和評估,在發現任何錯誤的時候及時進行修正。自我監察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我們發現失誤后,自行打斷說話(self-interruption);其次是我們通常說一些表示正在編輯的插入語,可稱為編輯語(editing expressions),如:“呃,對不起”,“我的意思是……”;最后是糾正話語(self-repairing)。
三、言語生成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1.概念的形成(Conceptualization)
Sue Kay在她的《實用演講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提到開始演講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而作為眾多需要準備的事項之一,做記錄 (note-taking)是非常重要的。[2]事實上,做記錄的過程就是進行一次頭腦風暴(brain storm)的過程。在一張空白紙上迅速而且盡可能多地寫下所有跟演講主題有關的字詞、短語、句子等,不分前后順序,不需要任何邏輯關系;然后再系統地整理這些零碎的信息。這事實上就反映了演講者在這一領域中最大的知識范圍和框架。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演講者形成概念,以順利地完成言語生成的第一步。
外研社近幾年開始在國內推廣英美國家的議會制辯論賽制。在議會制辯論賽中,評委們對正反雙方評分的時候著重從Matter(內容),Manner(風度)和Method(策略)三個方面去考慮。[3]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Matter(內容,即what you say)。一個好的辯論隊伍可以在僅有的30分鐘之內準備好攻擊性和防御性俱全的即興演講,其中很大的功勞要歸功于強有力的立論。對于Matter,Sue Kay的概括性說明如下:所謂Matter,包含了實際的材料、論點、推理、舉例、案例調查和事實列舉、反駁、Point of Information,當然還包括對論題的定義。[4]
除了做記錄以外,形成好的概念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大量地閱讀。人類的語言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接受外界信息并積累下來的總合,同時加上一些原創性的靈感。本次獲得辯論賽冠軍的復旦大學的兩名辯手平時經常翻閱很多英文讀物,例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Readers’Digest,Times Magazine等。從這樣的大量閱讀中,他們既獲得了大量有時代意義的信息,又增強了他們的英語語感。
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大量地浸泡在英語的環境中:大量地閱讀英文讀物,大量地收聽英文廣播,大量地觀看英文電影等都將有助于學生們構建寬廣的知識框架。
2.形式的合成 (Formulation)
包括Palmer和Michael West在內的國際知名語言教學專家們共同認為詞匯對于語言教學非常重要,Coleman Report(第一章)也提到了對于詞匯的重視。Palmer與West聯手合作,根據詞匯出現和使用的頻率,提取了大概2000個核心詞匯,并且于1953年出版了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該書自出版以來,一直被看作是開發教學材料的標準參考文獻。Sue Kay在她的《實用演講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也強調了準備一個演講之前對于詞匯的搜集和整理:通過運用詞典和頭腦風暴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演講相關的詞匯,以備使用。
此外,Palmer還根據他在日本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結論,認為英語的語法對于將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學習者們來說非常重要。 同時,Hornby,Gatenby,以及Wakefield等學者也在各自的著作中強調了英語語法的重要性。[5]他們的理論為TEFL/TESL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多查詞典,多做頭腦風暴和多監察自己語法的習慣。在課堂上,給大家即興地出一個演講題目,留出5-10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使用詞典,使用手頭的參考資料(包括教科書、報紙、雜志等)盡力去準備。然后,當一名同學在作即興演講的時候,鼓勵其他的同學仔細聆聽,并且積極地指出該同學演講中出現的詞匯和語法錯誤。即使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學生們都很難對一些時事問題作出深刻地思考和評論,更何況還有詞匯和語法上的障礙。
3.發聲的過程 (Articulation)
發聲的過程就是將思維中已經準備好的言語通過人體的發聲器官以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涉及到對于發聲器官的使用(即嗓音的使用)和肢體語言的使用。
一個人的嗓音是這個人性格的內在部分,因此,不要嘗試著去改變自己的嗓音或者假裝別人的嗓音。但是,要在作演講的時候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例如每句話后面都說一個OK)。在演講的時候,盡力身體站直,以保證肺部有暢通的氣流進出;在演講的不同部分,可以使用不同的語調,以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講話的時候張開嘴,以確保發音清晰――很多的人演講的時候咕噥著嘴,因此發音不夠清晰。Sue Kay認為使用肢體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強調力度或者是為了協助表述。因此,一個呆板木訥的獨角戲式的演講不會贏得聽眾的共鳴,同樣一個過于放松的手叉口袋的演講又會顯得很不專業。
因此,在英語教學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們保持自己原有的嗓音,多多使用不同的語調,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甚至目光交流。避免為了提高自己的語速而犧牲發音的清晰度。寧可語速放慢,也要盡力張開嘴,做到發音清晰。必要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將一個單詞按照音節拆分成很多零碎的部分,對每個音節實行夸張的放大,對每個音節的發音都做到準確和清晰到位。
4.自我監察 (Self-monitoring)
自我監察是一個有意識的、自我覺醒的過程,目的是為了確保講話者知道自己上一秒鐘都說了什么,怎么說的,從而達到“自知、自省和自制”的效果。
在教學中,應當努力提高學生的“糾錯意識”。不但是糾自己的錯,也包括糾他人的錯。具有很強“糾錯意識”的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在逛街時看到街邊商鋪的中英雙語招牌的時候、在聆聽他人進行英語演講的時候都會主動、自覺地去搜尋和發現錯誤。當然,在自己演講和寫作的時候,更是要有意識地去搜索和發現錯誤,以便改正。
需要指出的是,沒有人不犯錯誤――即使英語本土國家人士也會在講話中犯各種錯誤。因此,不需要求全責備,更不是要通過糾錯來進行人身和名譽攻擊。應當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結論
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仍然面臨著“口語難”的處境。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學生卻無法通暢地與英語國家人士進行交流,以致于全社會開始對于持有四、六級通過證書的學生采取謹慎保留、甚至懷疑的態度。這個問題亟需英語教育界高度關注,并且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采取措施。言語生成理論可以為英語口語教學的提高帶來積極影響。英語口語教學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合理的理論指導和大量的實際操練。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能夠鍛煉自己英語言語能力的活動,例如參加一個小型的英語演講俱樂部,一個英語辯論協會等,并且不斷地使用“概念的形成、形式的合成、發聲的過程和自我監察”等步驟指導自己的口語練習。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積極地應用言語生成理論,提高學生在概念形成、形式合成、發生機制和自我監察機制四個方面的意識,學生的英語口語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David 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47-279.
[2]Sue Kay,Practical Presentat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34.
[3]http://省略.
進入三年級下學期我校一月進行一次大型月考,組內每兩周一次小考,講評課是這一階段的主要課型之一。因此,上好講評課對提高英語整體成績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談談筆者上試卷講評課的一些做法。
考后及時統計分析,做好講評課的準備工作
試卷的統計與分析,不僅僅是分數的統計與分析,更要對試卷中的正誤情況進行統計,哪些題錯的較多,哪些題錯的較少,對這些要了如指掌。在進行精心統計的基礎上,還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牢固,還是老師沒有講到位等等。只有把握了這些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上好講評課。
試卷的講評要及時,不要拖的時間太長。這是因為剛閱完卷,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心中有數。就學生而言,此時他們對于試卷所考查的知識點還沒有淡忘。而且測試后他們不僅急于知道自己的分數,更急于知道正確答案,如果時間過長,教師對試卷所考查的知識點就會逐漸淡忘,學生也就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講評課要突出重難點,不能面面俱到
每份試卷都有考點和一定的知識覆蓋面,講評時應把考查的重點、試題所覆蓋的主要知識點向學生完整、系統地概述一下,使學生明確考查的目標,知道每道試題應用哪些知識,根據什么方法,解決了哪些問題。講評過程要始終抓住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把出錯的根源挖掘出來,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剖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啟發探索準確解題的技巧,講解答題的基本思路,使學生逐步掌握答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清思路,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講評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切忌“滿堂灌”
在評課時應打破“滿堂灌”現象,引導學生參與試卷講評。有的時候,比較典型的題目,可以請解答得比較出色的同學講一講他們是如何分析的,為其他同學進行思維示范。
有的時候,可以請出現典型錯誤的同學談談他當時是怎樣思考的,了解他們出現錯誤的原因,其他同學聽了有利于糾正自己思維上存在的偏差,老師聽了有利于增強以后教學的針對性。有時課堂上還有必要引導學生對認識比較模糊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解題經驗和技巧。 轉貼于
四、講評課要幫助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和技巧
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種題型,都應有具體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該學科每一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因此,講評課要重在培養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講評時不能就題論題,而要把題目的知識點向深度和廣度上加以引申,使學生能利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樣的講解才能提高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達到解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同時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題海戰術”弊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保證講評課取得最佳效果。
此外,講評課還要善于拓寬知識思路。為了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每道試題的相關內容,講評時,教師可以該題為基礎,加強知識的縱橫聯系,進行歸納,加大知識攝入量。以短語和慣用法為例,如考題是考“used to do sth”的搭配和用法,教師可以進一步提醒學生回憶與其相關的其它搭配的用法,如:be / get used to doing sth, be used to do sth, be used for doing sth, be used as…等等,這種歸納列舉便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強化做題的實際效果,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課后做好三落實
1. 落實好知識消化
學生試卷中反映的問題大多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不大可能一次講評后學生就完全掌握。因此,每次講評后,要求學生對錯題加以訂正,做好記錄,建立檔案,并注明正確答案及解題思路,以便學生在下次考試前對過去的錯題及時復習,不至于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落實好知識鞏固
選出試卷中出錯率較高的問題和知識點,通過變換角度設計出有一定針對性的鞏固練習,有意識地放在下一次考試中,增加知識點的再現率,通過反復強化,鞏固講評效果,以幫助他們真正掌握。
(廊坊師范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集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課外實踐和特色評價體系于一身的“多維立體”教學模式在作為英語專業必修課程的《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很大程度上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辨能力,并對其高年級專業課程的學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綜合英語;多維立體;自主學習
《綜合英語》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集英語知識教學和英語語言技能訓練于一體,既涵蓋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知識,又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語言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其主題涉及方方面面。該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的專業學習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加高效的進行《綜合英語》教學,使學生樂于學習、不斷提高,成為英語專業教師一直以來所研究的問題。筆者通過參與本校《綜合英語》精品課程建設,結合實際教學,與團隊其他教師共同摸索出了一套包括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課外實踐和特色評價體系的“多維立體”教學模式。在此,對該模式的效果進行簡要闡述。
1《綜合英語》的教學內容及傳統教學模式
本課程為英語專業一、二年級的核心基礎課程,是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一門綜合性技能課。它將英語基礎課程、英語應用技能型課程、語言文化素養類課程、與泛讀,聽力課程有機地結合,致力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綜合素養。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語篇學習,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學生通過參與課堂的各種語言交際活動以獲得基本的交際技能,并達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新《大綱》所規定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要求。
本校選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大學英語》(1~4冊)作為教科書,通過第一學年(1、2冊)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音、語調和朗讀技巧。掌握基本的構詞法,擴大詞匯量。盤活中學所學語法知識。使學生在逐漸適應英語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聽、說、讀的技能。同時,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第二學年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第二學年(3、4冊)的教學,使學生詞匯量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掌握較為全面的語法知識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熟悉英語的記敘文和議論文的結構、特點,并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掌握基本的讀、寫、譯技能,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直以來,《綜合英語》教學困擾英語專業教師的一大難題。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導,采取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最終上演一場教師分析文章、解釋詞匯的獨角戲,而學生真正掌握吸收多少知識,自身提高幅度的大小,僅僅取決于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
2“多維立體”教學模式及其理論基礎
根據多年的《綜合英語》教學經驗,結合本校英語專業學生特點及學時安排,我團隊教師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多維立體”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建構主義”作為理論依據,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認知和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意義建構只起到幫助和促進作用。有效地安排、組織、協作也是建構主義教學的關鍵性因素。正如Schmucks(1997)曾指出,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分組以及如何幫助學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多維立體”教學模式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2.1課內教學模塊
課堂教學圍繞語言基礎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訓練兩個主題開展。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取角色演繹、小組討論、辯論、閱讀、寫作模式等方法進行教學,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積極性。主要教學方法有:
1)演繹法:適用于難度大、文化背景陌生的課文,教師先講授相關知識,或激活相關知識,然后層層引導、講解。
2)角色扮演式:適用于低年級學生以及難度適中并富有戲劇性的課文。通過讓學生演戲的形式,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
3)討論式:根據課文內容,教師提出討論題目,分組討論分析,之后集中闡述,讓學生充分陳述各種觀點,教師點評、總結重點。
4)辯論式:適用于論說文、辯論文以及有爭議話題的課文內容。事先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全班分正反兩方,在課堂內進行辯論:由陳述觀點、自由辯論、總結三部分組成;辯論結束后老師給予點評并總結要點。
5)閱讀/寫作模式:通過分析課文語篇結構、用詞特點等,傳授相應的寫作、翻譯技巧與方法。
2.2自主學習輔助模塊
充實網絡資源信息,如課件、習題、教師講課錄像資料等,為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提供較好的條件。推行導師負責制(Office hour),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供一對一輔導,尊重個體差異,力求兼顧學生專業發展與個性發展。
2.3課外實踐模塊
增加以課本主題為主的演講比賽、朗誦比賽以及短劇表演等實踐活動。
2.4評價體系
為了對課內教學、網絡自主學習和課外實踐進行及時的反思和調整,建立了全面的評價系統。總結性評價占期末總成績的60%,形成性評價占40%。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課內外表現實施檢測,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平時表現進行反思。
3“多維立體”教學模式的效果
3.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通過上述課內、課外教學模塊的推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得到均衡發展并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復習預習一改往日查單詞、背單詞的模式,而是有針對性的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知識的補充。在掌握詞匯方面,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課上學習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通過大量的閱讀提升寫作、翻譯技巧,真正做到聽、說、讀、寫、譯相輔相成,各項技能全面的提高。
3.2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思辨能力的是英語教學《大綱》總對學生提出的又一項重要的要求,通過談論、辯論、演講等方式,學生的思辨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主要表現在:近幾屆外研社杯英語演講比賽中,學生均取得可喜成績,在2011、2012和2013年的比賽中分別有兩名同學獲得一等獎,多人分獲二、三等獎;在2010~2013年全國高師學生英語教師技能大賽中,我院共有十余人次獲得一等獎,多人分獲二、三等獎;此外,通過近幾年“多維立體”教學模式的應用和完善,我專業學生的專業四級通過率平均為67.8%,高出全國同類院校17個百分點,而且突破了數年專業四級無優秀等次的局面,有七名同學達到優秀等次。同時,學生們積極參加校內校外的各種相關比賽,均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3.3對后續課程產生的積極影響
學生一、二年級所打下扎實的語言、文化功底,對高年級的許多專業課程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一方面,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詞匯基礎和語言知識;另一方面,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如《英美文學》課程詞匯量大,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學生們通過一、二年級《綜合英語》課程的訓練,能夠輕松地應對解決。再比如《英語教學法》課程中的實踐環節,有了一、二年級各種小組展示的基礎,學生走上講臺已是駕輕就熟的表演了。
關鍵詞:多媒體;法律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2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2
一、引言
傳統的法律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課堂上的唯一信息源,學生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限制,語言練習的機會很少,難以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從而學生種受壓抑的學習氛圍,勢必在心理上產生障礙而影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運用所學知識在不同場合下對不同對象進行有效地交際。法律英語教學是一門,為了克服傳統法律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就必須采用一種新的模式來代替它。根據認知主義論,語言學習的立體輸入強于單一的視覺或者聽覺的輸入,教師在正常的語言教學中部分地采用多演示語言現象,尤其是采用圖、文、聲、像多媒體立體語言教學,其優勢比較明顯,它具有形象化化、生動化的特點,有利于語言教學的多方位立體輸入、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記憶力。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多媒體技術在法律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有其顯著的優越性:多媒體可以將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一體,充分調動多種感官的處理功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數據和內容用形象化的、動態的方式加,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同時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大量的英語素材,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提的學習材料,從而有利于因材施教,為他們提供充分的練習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多媒體運用,優化了教學方法,教師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這種交互式教學方法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使精講、多反饋相結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水平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進行學習和練習,從于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能力。
自20世紀70年代交際法奠定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關于第二語言習得(SLA)的研究在20世紀80以蓬勃發展以后,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研究也隨之在更廣闊的范圍鋪開。美國心理學家ner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他認為,“學習是學生積極的創造性活動語學習是與學習者個人不懈努力和不斷實踐分不開的,而且主要依賴于學習者的主觀努力。正如科:“有效的語言教學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并促進學習。不能讓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也就是說,我們教的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而不是教科書。他明了語言教學的客觀規律,“以學生為中心”應該成為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把“情境”、“協作”、“會話意義構建”作為學習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者真正進入教學的真實情境,通過學習者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索與分析研究,提出問題和設想驗證,發現規律以及對某些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組織學習者運用語言和文字向行表述,讓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從而實現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對容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以學生為中心的法律英語教學模式,正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交際教學法,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
三、多媒體在法律英語教學實中的運用
法律英語課程的涵蓋面非常廣,既要介紹英美法律制度和法院系統,又要涉及各部門法,如憲法、刑法、、合同法、侵權法、財產法等。在講解介紹法律制度的同時,結合英美法系所具有的判例法特征,一起分析案例,并配以相關視頻教學,可以使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法律英語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認效地掌握法律英語。
(一)老師的課前準備
為了在法律英語教學中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教師和學生要完成各自應承擔的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充兩個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通過課件提前將上課所要涉及的法律制度、原理做簡單介紹,告訴學生該單元的學習目標,指出該單元的學習重點與難點,使學生從學習過程的開楚地知道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應掌握的知識點。同時提供相關英美影視作品給學生下載,并指出重內容和相關討論題目;要求學生課下首先應將本課所涉及的詞匯及法律原理領會掌握,其次觀看老視頻材料,并按照老師要求分組完成相關資料搜集和給定討論題目的準備工作。
(二)課堂中多媒體資源的使用
在多媒體資源中,視頻資料包括法律英文電影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資料,也是最能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不同律制度、程序的資料。教師要充分備課,結合法律英語的教學主題,挑選出適合學生觀看的法律英資料;視頻資料挑選完畢之后,教師課前必須將視頻先觀看一遍或幾遍,并有目的地去備課,對資現的涉及法律英語的人物稱謂(如法官、檢察官或律師等的不同詞匯表達方法)、故事梗概(案情、精彩對白(法庭上律師的辯護詞)、部分詞匯短語(法律英語專門術語)等,都是教師必須熟悉,并在課堂上學生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適時地使用暫停鍵,提醒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注意。同時要提出觀看過程中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看,以求提高觀看效果。
例如在法律英語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美國的法學院的招生過程和法律課堂教學過程,老師在進行該講授的中可穿插放映美國視頻資料《律政俏佳人》的片段,讓學生對美國法學院的入學考試(LSAT國法學院的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美國法學院的診所教育(Legal Clinical Education)生的實習(Internship)等內容有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要求學生就中美兩國的法學教育做出自己和評價;在講授陪英美的陪審團制度時,可以讓學生觀看美國影片《金牌律師》的有關片段,使同陪審團成員的挑選、陪審團的職責范圍、陪審團的工作、法官對陪審團的指導以及陪審團的裁決等清晰的認識,并比較與中國的陪審員制度的不同:在學習到勞動就業歧視等方面的內容的時候,可學們放映《費城故事》的有關片段,使同學們對民事審判的聽審過程加以熟悉,了解英美法國家的理過程,觀察雙方律師如何進行案情陳述、法庭辯論、證據提交以及如何做出結案陳詞等。同步調的視覺、聽覺和想像力,取得直觀、生動和深刻的效果,使得學生在觀賞法律英語視頻資料的過程臨其境之感。例如在學習陪審團制度的時候可以提供學生課下觀看影片失控陪審團(Run Away y),同時要求學生準備課堂討論題目,陪審團制度下法官的作用與我國審判制度下法官的作用有何不在輕松愉快的影視觀看中,枯燥晦澀的法律原理變得直觀容易理解,平時難得一見的英語單詞也變得活生。學生剛剛學過的單詞和法律原則在影片中得到了體現,在看懂視頻資料的同時提高了學生法律英的信心。英美法律制度不再遙不可及,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可供選用的影視作品主要有法律與1~18季)、波士頓律師(1~4季)、律政狂鯊(1~2季)、金牌律師以及坎特伯雷法則等律政題材的電和其他相關視頻資料。以上劇集的共同特點是與現實聯系緊密、題材廣泛、觀賞性很強、經久不衰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關視頻材料,由于情節性很強,學生會情不自禁觀看下去,并愿意反復觀看。這樣,學生的法律英語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很大提高。
(三)學生的參與
學生在觀看原版視頻資料的過程中,要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看,觀察故事中的人物,注意人物使用的對考片中的法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在觀看完視頻資料之后,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回答問題等任務。如在觀賞視頻資料《金牌律師》之后,可以要求學生寫出案情摘要和評述等,也可以將學若干小組;分別就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加以列舉并做出分析和評價;或讓學生就同一案例的同一問此陳述自己的見解,發現對方的矛盾,以便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謀求最佳的解決對策,從而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訓練其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某一案件中的各個角色(雙方的律師、檢察官或法官等),處理案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和達能力。
由于英美法的判例法傳統,學習法律英語離不開判例的學習,案例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實際題的模擬實戰機會,培養學生縝密的思維和思辨能力。發揮多媒體手段的優勢,通過豐富的音頻、案例的種種細節詳細地展示出來,更有助于學生的認識和理解。案例學習的目的是要找到解決法律最佳方案,學生為了解決問題,需要像真正的法律從業者那樣認真分析案由、找到法律上的切入點量的法規和判例資料中搜索出相關的法規、判例,分析比較其效力的范圍和大小后,確定最終適用,作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有機會以控、辯、審三方的角色體驗訴訟程序和法律得到充分職業化的思維和技能訓練。通過案例教學,不但能使學生掌握英美法律知識,而且能學以在充分理解、領會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的同時,使學生提高英語的實際使用能力。由于以上活動都英語進行,學生應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Swain(1993)發現學習者在說或寫目,如果有來自外部的壓力,迫使他們將要輸出的語言進行句法加工。這樣的語言輸出才更加準確、當和更加完整。外語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對目的語作出各種假設的過程,而說、寫目的語是檢測假設方式。根據交談對象的反饋,學習者會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輔助法律英語的教學,調整了學生的學習心態,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課余利用率,將各種知識、活動“真實地”顯現出來,既生動又具體,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學習主動性,使枯燥乏味的法律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有足夠多的機會積極地參加語言實踐活動,滿足其表現欲,使其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胡隆.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黃若妤.建構主義與多媒體外語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2000,(6).
[3]李萌濤.多媒體投影英語課堂教學初探[J].外語界,2001,(3).
[4]李萍.語言輸出假設研究二十年:回顧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
[5]李世令,劉亞非.淺談英美原版視頻資料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7,(3).
關鍵詞:地方高校;分析化學;小組討論式教學;雙語教學;卓越工程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3-0086-02
雙語教學模式是在課程教學中運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的方法,如在教材選用、講授、考核評定等教學環節中采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所進行的教學。[1]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各領域需要既熟悉專業技能,又有較好英語表達能力的人才。隨著中外教育交流的日益頻繁和教育國際化趨勢的逐漸增強,英語教學之外的專業英語交流及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漢、英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受到普遍關注。很多高校進行了雙語教學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果。近年來隨著各層次雙語教學在我國的推行,如何將專業學習、英語學習與人才培養有機、有效地結合起來,實現雙語教學的目標,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個重點。[2]
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就是將學生按一定方式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和課外討論,充分利用教學中的互動,促進學生的興趣學習,強調團體協作,共同達成教學目標。這是目前許多西方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成效的教學理論與方法。[3]
“分析化學”是化學工程與工藝等化學類專業的必修學科基礎課程,在工科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化學工程與工藝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化學化工工程技術人才。[4]目前中外教育交流日益頻繁,“分析化學”課程的多名教師均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如留學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國,親身體驗了海外的高等教育模式。為了適應化學工程與工藝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本文結合地方高校教學特點,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分析化學”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改革,將課內與課外、科學與人文、教學與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一、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組織形式
1.授課初期準備
因為學校留學工作的推動,“分析化學”課程已具備教學改革的基本師資條件。在教材選擇方面,除積極引進國外優秀教材外,教師還自己查閱文獻,準備豐富的素材,甚至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發表的研究論文也在選擇之列。同時也配備了相應的中文《分析化學》本科教材,以方便中英對比。
2.小組討論模式
雙語教學開始期間,以選修此課的大學生作為試點,并將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按興趣愛好、性別和宿舍等均衡分組,每組4~6人,每組設一名組長,以同屆中文教學班的學生作為對照。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采取教師主體授課、講解的方式外,主要采用小組討論學習的教學方式,分為課堂討論和課外討論(作業)兩部分。
(1)課堂內討論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示例教學和其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重點與難點,還需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3]每次新課后都留有小組討論的主題或任務,主要針對課堂所學內容或相關知識點,在小組長的帶動下,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主題問題用英語進行討論,討論后形成共識,最后選擇一名代表用英語回答問題并進行歸納總結。如教師講到電化學傳感膜的制備與修飾方法時,可提問:如何將石墨烯材料修飾到電極表面,制作基于石墨烯材料的電化學傳感器。每個學生將根據所學知識,互相討論和補充,鞏固和了解一些電極的制備方法。另外,在此節教學內容中,教師還需另外查閱相關的電化學研究現況以及相應科學名人等,在課堂上為學生風趣地講解科學人文,以激發學生追求科學,崇尚卓越的良好情操。[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注意將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要求學生盡量用英語討論和匯報,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從多方位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在知識運用中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的東西掌握的也更牢固。
(2)課外討論教學。課外討論相當于課外作業。一般由教師根據所學內容或相關熱點問題擬定題目,或者由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選題目,在課外廣泛查閱文獻,在宿舍或食堂飯桌等地進行小組討論后形成文字材料,再推選1名代表做成PPT文件,在課堂上用英語講解,同組其他同學可做即時補充,形成團隊效應。其他組同學盡量用英語簡單提問,英語詞匯不夠時,可以用中文展開討論或辯論。例如布置課外討論題“霧霾的分布特征及危害?”結合熱點問題,讓學生查閱文獻,先分組討論形成結論,再在課堂上講解和展開辯論。每完成一個主題問題,教師都將根據各小組同學發言情況進行評述,必要時對主題問題進行補充或進一步深化闡述。這種討論授課方式促使學生課外查閱大量文獻,增大了閱讀量和知識面,不僅使他們更深刻了解霧霾的分布特征及危害,熱心關注身邊環境,同時對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寫作、溝通能力也大有裨益。
3.科學考核
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出發點,注重能力的形成過程,所以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動機有強烈的激勵與導向作用,因此考核方式必須與其適應。[3]鑒于此,建立了以下綜合評價考核模式:以課堂討論、課外主題查閱報告、小組評價等為主體的平時考核(30%),期末考試(70%)。平時成績(30%)的評定以小組為單位,即學生的成績不僅只是單獨個人的表現,還根據小組的共同表現來決定。平時成績考核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課堂內表現,包括學生參與的課堂問題回答和準備情況。二是課外主題的分組討論學習,以小組整體完成專題情況和個人對小組的貢獻為考核依據,考察其對所選課題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組內成員間的團隊協作情況。三是對組內每個成員都要進行考核評價,包括成員間互評以及個人表現評價,即小組成員在學習討論過程中展示出來的對問題的總結、理解和表述能力。期末考核即學生參加的由試卷分決定的期末理論統一考試部分。
二、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的效果及意義
通過在地方高校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將課堂內外、科學與人文、教學與研究充分結合,建立了一支以留學歸國人員為主體、受學生歡迎、穩定而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另外,本課程組以教學內容和教材為中心,在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綠色微型實驗化學等方面行了多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課程建設,深化了“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為評價效果,學工部輔導員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選修此課的校內大學生(2011~2013級)評價經過教學改革的“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知識豐富、理論聯系實際、科學與人文結合、課堂互動多,學生獲得的知識面廣,學得扎實,英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該結果充分說明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良好。
以近三年選修此課程教學改革班的大學生與其他中文傳統授課模式班的學生對比為例,選修雙語教學改革班的大學生外文文獻閱讀能力普遍增強,團隊協作、表達和溝通能力較好,有很多大學生還被推選為學生會干部。學工部輔導員教師對選修了“分析化學”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改革班的學生印象非常好,認為他們肯吃苦,善表達,溝通能力強,做學生會工作能讓人放心。
將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用于雙語教學中,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單維交流,教師壟斷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只是被動接收的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出來,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寫作的能力也得以顯著提高。另外,實施小組式討論雙語教學模式,也有利于教師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從一個傳統理論的灌輸者轉變成了一個理性的傾聽者、分析者、引導者,教師從學生不同角度的闡述和分析中得到了啟發,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綜上所述,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可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英語表達、團隊協作和溝通交流訓練,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高素質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卓越工程師打下了良好的分析化學理論基礎。
三、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中的新鮮事物,教師教學準備工作量很大,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學生的閱讀量和英語要求也比較高,因此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他的一些相關問題也需要注意。[6]如:一是討論題材設置要合理。如“分析化學”課程中可選擇“食品添加劑”“湘江衡陽段核素或重金屬污染物”等物質的檢測方法作為討論內容,以及選擇一些熱點、前沿的研究課題作為討論主題,將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二是需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三是需要包容多樣性討論結果。四是要注意與其他教學模式相結合。如啟發式教學、問題教學、多媒體示例教學等,更加合理有效地將“分析化學”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五是要加強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和信息反饋等。
四、總結與展望
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雙語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較好地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英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鄧健,劉慧玲,魏傳晚.普通高校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南華大學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的個案研究[J].廣東化工,2012,39(4):217-218.
[2]王擎.多維互動式:大學生金融雙語教學模式探索[J].學位與大學生教育,2006,(7):60-64.
[3]張蓉,左曉園.試論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01(1):161-163.
[4]蔡恒玲,龍雙漣.“卓越工程師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2):11-13.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建構主義; 視聽說課程; 課堂討論; 教師職能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2)02-0106-03
視聽說課程是為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大二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目的是通過直觀可視性、形體語言、行為動作以及逼真活動的人物影像,多維度地去了解學習和研究西方語言與文化[1]。針對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缺乏語言環境的現狀,把原版電影情景教引入課堂學,真實而立體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讓學生接觸到大量形象生動、標準地道的生活和社會交際語言,聽到英美人士地道的語言和純正的語音語調,有助于學生英語口語、聽力、寫作等能力的鍛煉和提高[2]。
然而,現階段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只對影片欣賞的環節感興趣,只關注電影情節本身,卻對影片中的語言表達,文化歷史等內容漠不關心,對影片欣賞后的相關口語練習更是缺乏動力和興趣。因此,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視聽說課程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要改變目前的這種教學現狀,使學生真正達到“看電影,學英語”的目的,首先在教學法上,必需要改變傳統的注重課本知識和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演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把他們的興趣轉移到語言學習和口語交流中來。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恰好可以有效的解決這樣的問題。
一、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是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一種外語教學法。任務型教學視任務為教學法焦點的核心,視學習過程為與課程目標密切聯系并服務于課程目標的任務。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既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語言,又可以在一定意義上發展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3]。任務型教學法把語言學習和信息獲取變為“任務”交給學生,將課堂演變為一種真實的場景,肩負任務的學生在這種場景中為達到某一目標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統一認識,增長知識。這完全符合教學大綱“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句子水平上的語言訓練,還要逐步發展在語篇水平上進行的交際能力”目標[4]。任務型課堂模式使學生除了關心自己所說的句子是否正確外,更多的重視如何以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來完成任務,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習者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標準,良好的完成結果使其產生成就感。這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其哲學心理學的依據是當前流行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建構主義主張要通過互動與合作建構知識,特別強調要通過社會的互動和合作學習,認為孤立的學習不能導致知識的增長,學習只有通過與周圍的人進行互動、與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各種內在的因素。以建構主義為理念的教學應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真實自然和有交際意義的活動,由他們去尋找知識,提出問題,構建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 [5]。因此在任務型教學法的指導下,課堂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學習者在那里參與活動、構建語篇和進行反思。
二、 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專業視聽說課程中的應用
根據任務型教學法,在視聽說課程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展開活動,盡力營造有利于交際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而教師的任務僅限于組織和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確保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并有足夠的練習機會。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參與。
為了使任務型教學法可以切實有效的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來,筆者在分析總結了視聽說課程的特點后,在為安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2010級1-4班118名學生開設這一課程時,將“任務”轉化成圍繞影片進行的課堂討論。即,師生問答,小組討論,辯論比賽和角色扮演四個部分。
首先,在開始討論之前,要求學生帶著任務認真欣賞影片。在影片的放映方式上,要根據影片的內容合理的采用形式多樣的放映方式。既可以整體放映又可以局部放映。但由于時間的限制,不能完整地呈現全部內容,因此對影片的次要部分可以用聽力或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簡介,讓學生對此部分內容有著總體的了解,而把重點放在影片的主要部分。在放映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每人準備電影筆記簿,把影片中發現的關鍵詞和劇中人物的名言妙語記錄下來。
影片放映環節,即為“視聽”的過程,而視聽說課程的重點應放在“說”之上。視聽是說的前奏,又是說的基礎,為說的環節提供了素材,創造了語境。因此,視聽的過程可以說是準備階段,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應在“說”的部分集中體現。
第一階段是師生問答,學生可就記錄下來的難點詞匯,口語表達,文化背景等進行提問,既可以由教師解答,也可由班級其他同學解答。如果教師認為影片中有需要特別講解的片段,或背景知識等,也可以在這個環節中稍作交待。
第二階段是小組討論,全班被分為若干小組,每組4-5人。先由任課教師提出若干個問題,每個小組選取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并向全班匯報。在任一小組匯報過程中,其余組可針對匯報的討論結果提問。某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多種。問題主要涉及到影片所剖析的社會現象或某個主要人物的人物性格等。這部分討論學生是主體,教師則要在討論結束后,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總結。
第三階段為辯論比賽,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辯論題目,學生抽簽決定自己是哪一種觀點的持有者,然后進行辯論,這一環節與前兩個階段可分開在不同的學時進行。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在課外閱讀一些相關材料,有充分的準備,辯論效果會更好。這種形式使學生無論持正方觀點還是反方觀點,都不僅在知識面上得到了擴展,還理清了思緒,更加深入的認識到了影片的思想內容,鍛煉了口才和交際能力。
最后一個階段是角色表演。學生就某個故事情節進行模仿或改編,也可將影片的結局放在這一環節后播放,讓學生自己根據前面的情節,及自己對影片的理解,來構想出結局并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現出來。
在任務型教學法的指導下,課堂變成一個真實的場景。學生通過完成以上四個階段的任務,交流互動,達到學習語言,獲得信息,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 任務型教學法對視聽說課程的意義
將任務型教學法應用到視聽說課程的教學之中,在經歷了一個學期的實踐之后,筆者發現與過去采用傳統的教學法相比,任務型教學法可以使得視聽說課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1)任務型教學法將課堂變為場景,將學習過程轉化為任務的完成過程。學生在欣賞影片時,在電影情景和學習任務相結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從電影情節上轉移到任務完成上來。學生不再把欣賞電影情節當成課程的重點,而是把影片視為任務完成的基礎;2)在以往的教學中,視聽說課程最大的問題在于學生對“說”的環節缺乏興趣。而采用了任務型教學法,學生在帶著任務欣賞完影片之后,對任務的完成產生了極大的渴望。他們表現出想要通過交流來表達出自己思想認識的欲望。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由以前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3)課堂上,學生在由任務營造的情境中進行自覺的交流,他們更加注重交流的效果,和任務的完成,而不是只關注語言結構本身,從而鍛煉了學生解決現實交際困難的能力。更符合開設視聽說課程的初衷。
因此,任務型教學法對于視聽說課程的開展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任務型教學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采用分配各種各樣任務的形式,使學生在某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和氛圍中以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在交流中注重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上,以運用語言和完成任務為最終目標。以任務貫穿視聽說課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學習目標,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逐漸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在模擬真實的情境中創造性地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知識,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其次, 傳統教學法特別重視語言結構,教師常采用分析和翻譯的方式,對影片中的一些語言表達進行講解。教師在課堂上是主體,學生只在課堂氣氛內學習。而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是激發學生用一種嶄新的方式抓住影片的思想中心和語言要點;提供機會訓練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學生變成了課堂上的主體,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學生面對各種情況,在一種模擬的真實社會環境下學習,欣賞影片的目的在于抓住信息,擴大視野,激活思維和改進交流。
最后,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教師職能的轉變。在任務型教學法下,課堂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變成了學生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由傳統的課堂主導者的角色,轉變為任務的發起者和討論的組織者。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不做過多的干涉,只在必要的時候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和點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有能力駕馭課堂這個模擬真實的社會場景,能夠及時而準確的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導,從而確保任務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由、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創造展示和發揮自主學習能力的充足空間,創設多層次的任務目標,進而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發揮[6]。
四、結語
在視聽說課程中使用任務型教學法,使傳統的課堂變成一個模擬真實的社會場景,學生在其中,以影片的內容為基礎,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最終達到豐富語言,擴展知識,鍛煉口語表達,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激發了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視聽說課程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法,不代表排斥其他一切教學法。如傳統的演繹教學法就可以在“師生問答”的環節中適當使用。對于影片對白中精彩的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等內容,即使沒有學生提問,教師也應當進行適當的講解。再如差異教學法,在“角色表演”中就可以體現。這一環節可以不要求全班參加,只需一些志愿者,在熟悉電影情節后臨時編一些臺詞進行表演,對某個情節或影片的結尾進行改變,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這樣做的目的主要為了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將差異教學的理念貫徹到任務型教學法指導下的視聽說課程的教學中來。
參考文獻:
[1]張軍.西方影視藝術與英語教學的多維度發展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 (11):209-210.
[2]陳渝.原版電影與英語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 (1):123-124.
[3]Douglas Brown H.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翟穎璐.任務教學法在英語專業泛讀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