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電力工人之歌

電力工人之歌

時間:2023-05-30 09:15: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力工人之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電力工人之歌

第1篇

今天晚上8點,《指環》第一部——前夕劇《萊茵的黃金》在國家劇院開始演出,獨幕,無中場休息,本次制作首演于2012年2月4日。

一部歌劇的開頭往往是一場重頭戲。本制作導演安德烈亞斯·克里根堡(Andreas Kriegenburg)、舞臺設計哈拉爾德·B.托爾(Harald B.Thor)和編舞岑塔·黑特(Zenta Haerter)齊力為觀眾呈現了令人大開眼界的創意——以現代舞來表現舞臺布景,甚至一個道具。如《萊茵的黃金》第一場,身上涂抹了藍色油彩的群舞演員,用現代舞的動作和姿態來表現波濤起伏、奔騰不息的萊茵河,三位身著藍色連衣裙的萊茵河少女則在萊茵河的“布景”中漫游嬉戲,唱出了歡快的“搖呀搖,河水的波濤”三重唱,而萊茵的黃金則是由群舞演員托舉著由舞蹈演員飾演的小金人。

終身從事瓦格納歌劇布景設計的瑞士舞臺設計師阿庇亞,在《瓦格納樂劇的演出》中指出,一些長期適應了自然主義表演的觀眾已經“變得優柔寡斷,陷入消極被動的狀態,這種被動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出來,首先是不愿放棄傳統形式的那種惰性”。可以說,本制作以現代舞的表現形式實現了阿庇亞的理想。

在《萊茵的黃金》第四場中有不少可以破解全劇的詠敘調唱段。如,為了獲得自由,阿爾伯里希(由波蘭男中音托馬斯·科尼岑飾演)在沃坦(由丹麥低男中音約翰·里特飾演)的逼迫下,最終不得不交出手上的指環,之后,幸災樂禍地唱出了“阿爾伯里希的詛咒”:“這指環實在該死,它倒運地落到我手里!它賦予我無限的權力,如今它會使戴它的人死去!”在埃達(由英國女中音凱瑟琳·溫-羅杰斯飾演)的警告下,沃坦不得已將指環交給巨人贖回弗萊婭(由波蘭女高音阿加·米科拉飾演),而巨人弟弟法夫納(由美國男低音史蒂文·休姆斯飾演)在指環的爭奪中又將巨人法索特(由德國男中音托斯騰·格呂姆貝爾飾演)擊倒打死,獨吞了指環。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沃坦不由倒吸一口冷氣:“我驚懼地看到詛咒的魔力!”

當晚,舞臺上最受人矚目的無疑是眾神之王沃坦的飾演者丹麥低男中音約翰·里特(Johan Reater)。

7月14日 星期日

為了在9點之前趕上圣彼得大教堂周日的彌撒,聆聽大教堂男童合唱團的演唱,一大早,我們乘坐的小巴就沿著A9和A93高速公路出發了,一個半小時后,到達了距離慕尼黑以北120多公里的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是多瑙河邊一個美麗的古都,雷根斯堡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巴伐利亞和德國南部哥特式建筑的主要代表。大教堂建于13世紀,到14世紀才完工,內部色彩鮮艷的彩繪玻璃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教堂北面的石橋和橋門是中世紀最重要的橋梁建筑之一,也是12世紀到13世紀許多大型石頭橋梁的范例。石橋長336米,寬8米,平均高度15米,共有16個橋洞,總重約10萬噸,曾經是雷根斯堡唯一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橋梁。

雷根斯堡大教堂男童合唱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男童合唱團之一,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作為唱詩班,每個周日和節假日,都可以聽到他們在圣彼得大教堂歌唱,在教堂音樂會、音樂廳演出和大型巡回演唱方面,其聲譽早已超出了教會的范圍。在當天的彌撒中,明亮、舒緩的管風琴聲伴隨著男童合唱團清純、空靈的歌聲在整個教堂內彌漫、飄蕩,令人心曠神怡。

今天的演出是一部大戲,時間較長。下午5點《指環》第二部——第一日劇《女武神》開始演出,三幕,中場分別休息35分鐘和45分鐘,本次制作首演于2012年3月11日。本制作的一個亮點是以現代舞來表現兩位角色之間的相互動作。如第一幕第一場,舞蹈演員從站立在舞臺右側的齊格琳德手中將水和蜂蜜酒傳遞到站立在舞臺左側的齊格蒙德的手中等。

當晚出場的主要角色大都不是首演時的原班人馬。令人矚目的齊格蒙德由新西蘭男高音西蒙·奧尼爾(SimonO'Neill)替換在當今德國新生代英雄男高音中最具影響力的克勞斯一弗洛里安·沃格特(Klaus-Florian Vogt)出演。對我們來說,這是本屆歌劇節最大的缺憾。沃格特在本屆歌劇節上出演《漂泊的荷蘭人》中的年輕獵人艾瑞克和《羅恩格林》中的劇名主角,但我們沒有機會觀賞。另外兩個換角則給我們帶來了彌補和驚喜。一個是由威爾士男中音布萊恩·特菲爾(Bryn Terfel)替換托馬斯·J.邁爾(Thomas J.Mayer)出演沃坦,另一個是由德國男低音漢斯-彼得·柯尼希(HansPeter K6nig)替換艾因·安格爾(AinAnger)出演洪丁。特菲爾曾在倫敦皇家歌劇院版的《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中第一次出演沃坦,后來因故中止,之后,紐約大都會版的《指環》圓了他第一次以沃坦一角演完全本《指環》的夢。柯尼希兩年前受邀在紐約大都會版的《指環》中成功出演了洪丁,在本屆歌劇節上出演《漂泊的荷蘭人》中的挪威船長達蘭德和《羅恩格林》中的國王海因利希,目前已成為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臺柱子。只有卡塔琳娜·達萊曼(Katarine Dalayman)飾演的布倫希爾德和索菲·科赫飾演的弗麗卡沒有換角。

當晚有兩場戲是演出中的亮點。一場是第一幕第三場,齊格蒙德在講述了自己的不幸身世后,與齊格琳德(由女中音彼得拉·朗飾演)兄妹相認并相愛,兩人緊緊相擁,齊格蒙德深情地唱出了“春之歌”——“冬日的寒風已經過去”,以及與齊格琳德的激情“愛情二重唱”。另一場是第三幕第三場“沃坦的告別”,一方面布倫希爾德因違抗父命將受到懲罰,另一方面沃坦又舍不得愛女,于是命火神“用火海包圍起巖石”,父女依依惜別的唏噓場面,使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第三幕還未演奏前奏曲,大幕就打開了,隨即一群舞蹈演員在尸橫遍地的戰場上有節奏地跺腳、甩頭并發出氣聲,從臺后步步緊逼到臺前,釋放出強烈的焦慮、急迫的情緒。這一段突如其來的現代舞顯然感染了臺下一部分觀眾,激起了一陣掌聲。然而,緊接著便是另一部分觀眾發出“Boo”聲,對此喝起了倒彩。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此起彼伏,幾乎持續到舞蹈結束。鼓掌的觀眾覺得在女武神騎著戰馬從空中飛馳而來的前奏曲之前增加這樣一段現代舞很過癮,而喝倒彩的觀眾則反對除劇本和總譜之外添加任何其他成分。事后,有人在國家劇院的博客中感嘆說:“實在太狂熱了!”

7月15日 星期一

今天的演出又是一部大戲。下午5點,《指環》第三部——第二日劇《齊格弗里德》開始演出,三幕,中場各休息40分鐘。本次制作首演于2012年5月2了日。

本制作的一個亮點是以舞蹈演員加上實景作為新布景的表現手法。如,第一幕第一場中由舞蹈演員手持部分墻體三面圍合而成的鍛造諾通劍的房屋,第二幕第二場中由從舞臺上方降下的鐵架上多名舞蹈演員組合而成的守護尼伯龍根人黃金的巨龍頭,第二幕第三場中由手持樹權的舞蹈演員使用疊羅漢甚至吊威亞的方式組合而成的森林,以及由一女舞蹈演員手舉一根頂端帶有鳥模型的竹竿制成的森林鳥,等等。舞蹈演員雖然在舞臺上頻頻表演,組合成干姿百態的各種布景,但完全是一種虛角。

此次重演的主要角色陣容與去年首演相比,最大的遺憾是齊格弗里德飾演者蘭斯·雷恩(Lance Ryan)的缺席。2010年,雷恩在拜羅伊特音樂節上首次亮相,在蒂勒曼執棒的《指環》中成功地出演了齊格弗里德,緊接著在科隆歌劇院《指環》上海首演中出演齊格弗里德,之后,2011年在法蘭克福歌劇院和2012年在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指環》中又先后擔綱了齊格弗里德的重任,可以說,雷恩已經成了目前瓦格納歌劇舞臺上出演齊格弗里德的專業戶。米梅和布倫希爾德沒有換角,仍由奧地利男高音沃爾夫岡·埃布林杰一斯佩哈克(WolfgangAblinger-Sperrhacke)和美國女高音凱瑟琳-內格爾斯塔特(Catherine Naglestad)出演。最令筆者感興趣的是出演埃達的中國女中音張秋琳(Qiulin Zhang)。這是筆者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看到由中國人飾演的瓦格納角色。來自西安的張秋琳在歐洲舞臺上除了出演意大利歌劇的角色外,還出演過《眾神的黃昏》中的第一位命運女神和《女武神》中的羅斯韋絲等瓦格納角色。

當晚舞臺上最風光的是剛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指環》中成功出演了齊格弗里德的美國男高音斯蒂芬·古爾德(Stephen Gould)和飾演布倫希爾德的內格爾斯塔特。在第三幕第三場中,齊格弗里德在森林鳥的指引下,排除了旅行者的阻撓,穿過火海,終于來到山頂上的巖石,用深情的吻將沉睡中的布倫希爾德喚醒。古爾德以其雄渾、濃烈的嗓音和難以抑止的火一般的熱情唱出了對布倫希爾德的愛慕之情:“你這可愛的人已歡笑著醒來,布倫希爾德活著,布倫希爾德在歡歌笑語!”內格爾斯塔特以其金屬般光澤的嗓音滿懷激情地唱出了對生命和愛情的禮贊:“我看到齊格弗里德這顆星辰升起,他永遠是屬于我的。”熱烈歡快的“愛情二重唱”將全劇推到了。

7月16日 星期二

今天游覽的景點是鷹巢和國王湖,上午小巴離開旅館,兩小時不到,我們到達了貝希特斯加登的上薩爾茨堡,距離北面的薩爾茨堡僅20公里。

1938年初,希特勒副官馬丁·鮑曼開始在海拔1,834米高的鷹巢山崖頂上建造希特勒的私人別墅。整個工程由工程師弗里茨·托特主持,數千名工人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花了一年多的工期,耗資3000萬馬克才得以完成。建成后的鷹巢作為納粹黨獻給希特勒50歲生日的禮物。整個鷹巢由會議廳、餐廳、廚房、警衛室和休息室組成,從這里可以盡情地觀賞阿爾卑斯山脈令人難忘的壯麗景色,如今,大部分房間已經辟為餐館和茶室,供游人用餐和休息。通往鷹巢必須經過山體內的一條隧道,乘電梯才能到達。

下了鷹巢山,驅車來到美麗的國王湖。游覽國王湖最佳的途徑自然是坐船。為了避免發動機的噪聲,所有的游船都使用電力驅動。寧靜的國王湖,只有當船只行駛到兩邊陡峭的懸崖時,才會由船長吹號引起的陣陣回聲。為了節省時間,我們選擇了較近的圣巴托洛梅教堂航線。回到旅館已是晚上6點多,雖然離國家劇院步行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換上正裝,顧不上吃晚飯,我們還是匆匆加快了腳步。

晚上了點《奧賽羅》開始演出。為了向威爾第200周年誕辰致敬,本次演出采用的是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1999年了月1日首演的版本,這是自1888年以來《奧賽羅》在慕尼黑的第十個制作,由世界歌劇界老資格的美國導演弗朗西斯卡·贊貝羅(Francesca Zambello)執導。

大幕打開,在舞臺上一一呈現的港口、城堡、大廳、花園和臥室等舞臺布景以及所有演員的服裝等都是經典的傳統制作。綜觀目前的世界舞臺,除了各大歌劇院的保留劇目外,幾乎很少看得到新的傳統制作的演出。一個原因自然是制作人的理念發生了變化,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現代制作有利于拉近戲里情節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在戲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人生,進而引起共鳴和深思。

當晚舞臺上的明星是苔絲黛蒙娜飾演者德國女高音安雅·哈特羅絲(nniaHarteros)。哈特羅絲是1999年卡迪夫國際聲樂比賽獲得金獎的第一位德國人,在莫扎特、威爾第和普契尼的女高音角色表演方面頗有建樹。從2009年開始,哈特羅絲涉足輕量級的瓦格納女高音角色,在理查·瓊斯(Richard Jones)執導的《羅恩格林》中成功地出演了與飾演羅恩格林的考夫曼演對手戲的埃爾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本屆歌劇節上,除了當晚在《奧賽羅》中出演一場苔絲黛蒙娜外,哈特羅絲還在6月2了日《游吟詩人》的開幕演出中出演女侍官萊奧諾拉,與飾演曼里科的考夫曼聯袂演出,連演三場之后,了月25日和28日在《唐卡洛斯》中出演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公主,與飾演唐卡洛斯的考夫曼和飾演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勒內·帕佩同臺共演。在本屆歌劇節上,哈特羅絲可謂紅透了半邊天。

此外,奧賽羅的飾演者南非男高音約翰·博塔(Johan Botha)在尾聲中悔恨交加的“不用怕我,雖然我還有武器”的演唱,和亞戈的飾演者意大利男中音克勞迪奧·斯古拉(Claudio Sgura)充滿邪惡的內心獨白的“信經”演唱,也都是可圈可點的演出亮點。

7月17日 星期三

今天要參觀期待已久的米滕瓦爾德小提琴制作博物館和理查·施特勞斯故居。雖然米滕瓦爾德的小提琴制作博物館建立于1930年,但米滕瓦爾德開始制作小提琴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1685年,馬蒂亞斯·克洛茨在意大利克雷莫納師從小提琴制作開山鼻祖阿馬蒂學成歸來后,建立了自己的小提琴作坊。之后,又受到當時德國南方小提琴制作大師施泰納的影響,到他兒子和學生塞巴斯蒂安的全盛時期,具有個性的克洛茨琴終于成型了。但漸漸地,一直深受歡迎的“克洛茨型”琴遭到了業內的一些非議,原因是這種外形較小且拱度較大的類似“施泰納型”琴音量偏小。1994年,華盛頓史密森學會進行了一項引人注目的實驗,由美國弦樂四重奏團用一組施泰納琴和另一組斯特拉迪瓦里琴輪流演奏。結果“證明施泰納的琴的強度和傳送力,過去可能一直被人們所低估”。如今,提琴制作業已成為米滕瓦爾德的一個驕傲。

晚上了點《弄臣》開始演出,此次采用的是本演出季全新制作的版本,2012年12月15日首演于國家劇院。

新版本的制作與前幾天觀賞過的《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的制作相似,特點是簡單、實用。除了兩個可分可合的幾乎占據了整個舞臺的五層梯形看臺和臺口中央一個稍突出的矩形小平臺外,舞臺上幾乎沒有其他的布景裝置。大幕打開,給人巨大視覺沖擊力的是在五層梯形看臺上坐滿了戴著面具的有180人之多的合唱隊。隨著劇情的發展變化,兩個梯形看臺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又排成八字或丁字,梯形看臺上合唱隊員的隊形和人數也會隨之變化。一些主要角色的重要唱段,如第一幕第一場中的公爵詠嘆調“這位小姐,那位太太”,第二場中里戈萊托的“我倆都一樣!我用舌頭,他用刀槍”,公爵與吉爾達的二重唱“再見吧,再見吧”,吉爾達詠嘆調“親愛的名字”,第三幕中公爵的“女人善變”和吉爾達的“父親,我欺騙了你”等等,都是演員坐在梯形看臺上或站在臺口中央的矩形小平臺上表演的。演員穿的都是現代的便裝,里戈萊托的外形特征也不是駝背。整個制作比情景歌劇要簡單,甚至可以和歌劇音樂會版相提并論。

原來,今晚的演出陣容除了波爾薩這一次要角色外,其余全是首演時的原班人馬。誰知開演時臨時公告,稱里戈萊托的飾演者佛朗哥·瓦薩洛(FrancoVassallo)和指揮法比歐·路易西(FabioLuisi)因病分別由安德策葉·多貝爾(Andrzei Dobber)和弗里德里希-海德爾(Friedrich Haider)頂替。真是可惜!

當晚,舞臺上最出彩的并不是救場的由波蘭男中音多貝爾飾演的弄臣里戈萊托,而是由馬耳他男高音約瑟夫·卡列加(Joseph Callqia)飾演的曼圖亞公爵。此外,觀眾還現場領略了絕妙的威爾第合唱和重唱藝術。如,第二幕中那首有聲有色的男聲二部合唱“我們走進了一條偏僻的小路”,第三幕中那首充滿戲劇性的吉爾達(由法國女高音帕特里夏·佩蒂邦飾演)、瑪德萊娜(由保加利亞女中音納迪婭·克拉斯黛娃飾演)、公爵和利戈萊托的四重唱“自從我那天見到你”,等等。

7月18日 星期四

今天要參觀的地點都在市區,一個是位于國王廣場的古代雕塑展覽館,另一個是筆者和王亞東律師心儀的安聯球場,按興趣兵分兩路。

安聯球場目前的主人是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由總部在慕尼黑的贊助商安聯保險集團冠名。據說,當拜仁慕尼黑主場比賽時,能容納了1,000名觀眾的體育場在照明系統映射下將成為一個紅色的發光體,幾公里外都可以看到,如果塑料氣墊外表的燈光加強,遠遠地就可以知道主隊進球了。

拜仁慕尼黑是世界足壇最富盛名的球隊之一,也是除了鮮美的啤酒和誘人的香腸外,慕尼黑的又一張城市名片。特別令人興奮的是今年6月2日,已經奪得德甲聯賽冠軍和歐洲杯冠軍的拜仁慕尼黑在德國足協杯決賽中3比2戰勝斯圖加特,獲得本賽季冠軍,成為德國第一支獲得“三冠王”的球隊。一個多月后的今天,當我們來到安聯球場時正好休賽,場外場內一片安靜,好在天氣晴朗。

開演前一小時,國家劇院門庭的走廊里已經站滿了舉著手寫的“SucheKarten”(德文:找票)紙牌等退票的人群。

《指環》有不少是套票,四天的觀劇,周圍的鄰座彼此間都成了熟人,除了西方人外,還有從日本和韓國來的東方人,入座時大家不免會心一笑,相互點頭致意。

《指環》第四部——第三日劇《眾神的黃昏》演唱量更大,演出時間更長,經過兩天養精蓄銳的休整,演員們準備好了最佳的演出狀態。下午4點演出開始,三幕,中場各休息40分鐘,本次制作首演于2012年6月30日。

除了序幕結尾處“齊格弗里德的萊茵之旅”中由全身穿藍色衣服的演員用現代舞來表現波濤起伏的萊茵河等場景外,本制作其他三幕都是實景,其中有幾處尤其引人注目,似乎點明了戲的主題。如,第一幕在吉比孔人現代化客廳的右前方有一個金色的歐元符號形狀的木馬,第二幕在滿目都是名牌展示櫥窗的現代化商廈內,或在白領們行色匆匆、緊張忙碌的現代化寫字樓里,擺放了一個金色的歐元符號形狀平臺,甚至在巨大的背景上由小到大、連續不斷地打射出德文“GEWINN”(利潤)的投影,這一切明白無誤地告訴觀眾,當下充滿了激烈競爭的德國商業社會與當年爭奪指環的時代無異,只不過爭奪的是商業市場,是歐元和利潤而已。

當晚的演出陣容,除了飾演阿爾伯里希的德國男中音沃爾夫岡·科赫(Wolfgang Kock)被波蘭男中音科尼岑替換外,其他主要角色,尤其是布倫希爾德的飾演者瑞典瓦格納女高音尼娜·斯特默(Nina Stemme)、齊格弗里德的飾演者美國男高音古爾德和哈根的飾演者德國男低音柯尼希等,幾乎都是首演時的原班人馬,并且是活躍在當前瓦格納歌劇舞臺上的大牌明星。真是機會難得!

能在現場觀賞斯特默的演唱是我們此次音樂之旅的最大收獲。自從2003年在尼古拉斯-萊恩霍夫(Nikolaus Lehnhoff)執導的格林德伯恩演出中第一次成功地飾演了伊索爾德以來,斯特默就一直受到觀眾和媒體的追捧。2010年在米蘭斯卡拉巴倫博依姆執棒的《女武神》中,斯特默第一次出演布倫希爾德,2011年在舊金山歌劇院的全本《指環》中,斯特默第一次實現了飾演完整的布倫希爾德角色。當晚,斯特默飾演的布倫希爾德表現得異常光彩,尤其是在全劇結尾“布倫希爾德的殉死場景”——“我要將火炬扔到沃爾哈拉的城堡里”,觀眾無不為斯特默寬厚、嘹亮的嗓音和氣吞山河的演唱所感動、所折服。斯特默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瓦格納英雄女高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确山县| 通城县| 汨罗市| 石柱| 大余县| 古蔺县| 新建县| 永州市| 南岸区| 临高县| 郁南县| 澄迈县| 长兴县| 齐齐哈尔市| 沾化县| 鲁山县| 高碑店市| 双鸭山市| 甘南县| 盐山县| 若羌县| 宣汉县| 潜江市| 扎囊县| 个旧市| 九龙坡区| 綦江县| 山阴县| 海淀区| 安顺市| 衡阳县| 元氏县| 通州区| 淮阳县| 阜新市| 宜君县| 莱西市| 邯郸市| 巴中市|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