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郭沫若爐中煤

郭沫若爐中煤

時間:2023-05-30 09:06: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郭沫若爐中煤,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聽力受損棄醫從文

郭沫若早年的留學生涯都還是輕松愉快的。單說官費生,生活其實頗優越。不少拿著官費的留學生,衣食無憂,東游西蕩。郭沫若本來也可以這樣。但1917年起,他有了安娜,翌年又得子和夫,都靠“三十二圓官費”養活,頓時“捉襟見肘”起來。

偏偏身體也與他為難。他去日本,選了學醫。可是17歲那年,因傷寒致聽力嚴重受損,原先在高等學校時,教室小,尚可勉強聽課,升入九州帝大,都是大課,而“所有講義都是口授筆記”,讓他簡直無法學下去。于是想改學文――大概學文基本可靠自修,不必依賴聽課。然而,學文的出路較諸學醫,何啻天淵之別,安娜就一直堅決反對。

郭沫若急于向妻兒證明,手里握著筆而不是手術刀,同樣可以養家。于是,他開始奮力的筆耕。從1919年起,郭沫若便詩名大振,《鳳凰涅》《地球,我的母親!》《匪徒頌》《天狗》《爐中煤》等名作,都已發表。許多人大概以為此時他早已名利雙收,但真實情況卻大相徑庭――名頭足夠響,然而在經濟上、生活中,卻每況愈下。1920年7月,他意外收到《時事新報》主筆東蓀來信,說幾個同仁組織了共學社,擬介紹海外名著,因見過郭沫若零星譯過一點《浮士德》,特請他譯全,報酬則稿費、版稅聽其自便云。“我得到這封信時異常高興,安娜不用說也喜出望外。”當時郭沫若正四顧茫然、不知所措,險些拋妻別子獨自跑回國去,找個中小學教師之類的事掙錢。

十年窮困充滿屈辱

1920年春,終于跑到福岡訪友。郭沫若說:“他來的時候正逢我第二個兒子博孫誕生后才滿三天,我因為沒錢請傭人,一切家中的雜務是自己在動手。他看見了我那個情形似乎感受著很大的失望。他那時候還年青,還是昂頭天外的一位詩人,不知道人生為何物。”回去時,路過京都,與鄭伯奇見面。鄭問其觀感,答以:“聞名深望見面,見面不如不見。”為什么呢?我們來看這次造訪的最精彩的一瞬――那是兩人無意間一句對詩。經過如下:

“當他初來的時候,我正在燒水,好等產婆來替嬰兒洗澡,不一會產婆也就來了。我因為他的遠道來訪,很高興,一面做著雜務,一面和他談笑。我偶爾說了一句‘談笑有鴻儒’,他接著回答我的便是‘往來有產婆’。他說這話時,或者是出于無心,但在我聽話的人卻感受了不少的侮蔑。……當時的壽昌大約是嫌我太不清高,太不自重,往來的是產婆下女,關心的是柴米油鹽。”

這么逼仄地度日,既受著“有產階級”的刺激,連親近的朋友也給以“侮蔑”,以郭沫若的自期,這種生活豈應屬于他這樣的人。后來他不是寫過有名的戲劇《屈原》么?這個“屈原情結”,也是這時燃燒起來的。

就謀個職業論,郭沫若在上海四個月,硬是沒有覓著任何機會。之后,連續三次回國經歷同樣糟糕。這接近十年時間的窮偃不起,不特造成生計的艱難,也深刻作用于他的性格和心理,令他充滿屈辱。在這種生活中的郭沫若,開始變得富于敵意,以致“自卑”。

重返日本想“棄文從醫”

第2篇

七年級《天上的街市》:馳騁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理想的藍天。

當現實不如意,令人心灰意冷、幾近絕望之時,人們便喜歡馳騁想象的翅膀,來描繪心中美好的理想藍圖。東晉末年,戰亂紛紛,民不聊生,詩人陶淵明憂國憂民,不滿于現實,他懷揣著理想,驅遣想象為世人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和平安樂、寧靜淳樸的世外桃源,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心中向往與追求的理想樂園。現代文學家郭沫若也是如此,由于對當時中國現實的不滿,他描繪出了心目中的美好藍圖——《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日本留學,和那個時候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思念,有著對理想未來的迷茫。在一個夜晚,詩人走在海邊,仰望星光點點的美麗夜空,這夜空觸發著他的幽思遐想,讓他以審美化的態度與無限的宇宙進行更直接的交流,他的心情變得開朗起來,似乎暫時忘卻了現實的苦悶,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天上的街市》一詩中通過想象將這種理想寫了出來,那似乎是天國樂園般的想象。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漆黑的夜空,街燈與明星交相輝映,說不清哪是街燈、哪是明星。詩的開頭,作者巧妙地以街燈和明星互喻,隨著迤邐遠去的燈火和繁星,把讀者引入“那縹緲的空中”,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這時正當天黑,這是有象征意義的,詩人面對的社會現實,不正處在黑暗之中嗎?明亮的“街燈”和“明星”不正寄寓了作者對沖破黑暗勢力的那股光明力量的渴望與向往嗎?

接下來的十二行詩句中,詩人描繪了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詩人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其肯定的語氣讓讀者追隨著詩人的想象,模糊著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的界限,從而在其中汲取到無窮的精神力量。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美麗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作者馳騁想象的翅膀,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比現實世界美好許多的地方:熱鬧繁華的街道上商鋪林立,攤鋪滿街,珍品奇物,琳瑯滿目,商販吆喝,此起彼伏,來往百姓,怡然自得,好一個熱鬧祥和的太平盛世。這樣的太平盛世,對于當時生活在軍閥混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百姓來說,具有多么大的誘惑力啊,作者是多么希望看到這幅美好的街景啊!

詩中描述的不僅僅是一個街市,更是一幅自由幸福的生活場景:“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在一片繁華的“天街”上,詩人更關心的顯然是此間人們的生活狀況,尤其是那被淺淺的天河分隔著的,對愛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織女,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還在礙于專制的王母,守著銀河,默默相望嗎?不,作者運用想象之筆,讓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形象煥然一新,讓他倆騎著牛兒越過了銀河,提著燈籠,閑游天街,無拘無束地共度起自由幸福的生活。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顛覆了流傳千古的神話,化解了那場悲劇和千年的相思與哀愁,描繪了一幅百姓和樂、安閑、舒適的生活場景,我想這也是當時飽受戰亂、生活困苦的中國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詩人大膽的想象和對幻美的追尋,反襯出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憤怒以及幻滅的悲哀,更寄托了詩人對光明幸福的熱烈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翹首期盼,表現出詩人在艱難處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懷與品格。

馳騁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理想的藍天,可以讓人暫時忘卻現實的痛苦,從中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

千百年前的詩人陶淵明如此,現代詩人郭沫若亦如是。

課文背后的故事: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情感強烈著稱:他的《鳳凰涅槃》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但《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如細流,如漣漪,作者盡情馳騁美好的想象,表達出了對舊社會的堅定信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第3篇

一.五四新詩脫胎于舊體詩,它是我們民族自己的形式

新詩是在古典詩歌、民歌和白話文的基礎上受到白話小說和外國詩歌的啟發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劉半農說,“白話詩是‘古已有之’,最明顯的如唐朝的王焚志和寒山、拾得所做的詩,都是道地的白話。”新詩雖然從古典詩歌脫胎出來后受到外國詩歌的影響,但我們并覺察不到有多重的“西味”,新詩的民族性并沒有暗淡下來。

二.五四新詩撒播性靈的種子,奏出時代的強音

新詩是在中發生的,是在啟蒙救亡和的這個大背景、大環境中運行、發展的。新詩走出了書齋,走出個人自我玩味的象牙塔而面向生活,將表現心靈與反映現實統一起來,將審美功能同啟蒙救亡的功能統一起來,喚醒了那潛藏于人們內心深處的自由的性靈。

郭沫若的詩集《女神》是“五四”時代呼喚的“女神”。郭沫若感到“個人的郁結,民族的郁結,在這時找到了噴火口,也找出了噴火的方式”。那種“天狗”式的絕唱,“鳳凰涅”似的再生,“爐中煤”燃燒般的感情……一個個形象感人的博大隱喻,凸現著思想解放和“人的覺醒”的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

聞一多先生1925年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誠愛心轉化為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和渴望改變舊中國的激情:“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一句話》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創造了人類自由性靈所依戀的“康橋世界“――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這一意味彌深的音樂境界,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

朱湘的《采蓮曲》中微風拂柳,荷葉映翠,夕陽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樣妖嬈”,妖嬈的荷花一般的人兒和人一般妖嬈的荷花呼應,采蓮女的嬌羞和天上人間的美景疊影,典雅清純的東方少女和幽遠雅致的樂聲歌聲交融。花香伴著衣香,漿聲和著歌聲,構成了一幅平和、寧靜、安詳的圖畫,創造出一種閃光欲滴的奇麗境界。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聲――他向往著采蓮女的“不諳世事”和“與世無爭”。

詩歌是創作主體最真摯、最原始、最沖動的感情的抒發。五四優秀新詩表現性情,追求靈氣,是身逢變革之世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給予我們崇高的精神啟迪!

三.五四新詩融合傳統詩理,創造優美形式

五四白話詩人、劉半農、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新詩倡導者們在打破了舊詩的囿制后,在西方文學的影響下,還將新詩和中國傳統詩學理論基點“契合”起來,提出新的詩論。如、劉半農、康白情等都認為新詩要有自然的平仄、用韻等,不自覺的把傳統詩論轉化成新詩的審美標準,并以這種“契合”點來生產現代新詩。

劉半農一方面吸收歌謠的散體或者外國的詩歌特點,另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特點和手法――重視意境的營造,運用比興等。《教我如何不想她》每一段的開頭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發,每一段都營造了優美的詩歌意境,實感的景色引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同時詩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詩的一些特點,反復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話來抒發心中強烈的感情。而則向宋詩學習,如《蝴蝶》、《贈朱經農》等,顯得清新自然。

戴望舒的前期代表作《雨巷》,將法國早期象征派詩人魏爾倫追求語言的音樂性、意象的朦朧性與我國晚唐的婉約詞風相融合,使“中國舊詩風”發生了現代意義的“創造性轉化”。葉圣陶稱贊《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第4篇

郭沫若先生曾在《爐中煤》中這樣寫到: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燒到了這般模樣……

莫名就喜歡上了句段里那些樸實無華的字眼,那來自心尖之上的點點溫度,如一股春風般吹綠了我們人生的原野,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溫柔感觸。

愛情,那是一種怎樣驛動的美?你不敢將其開啟,怕它的芳香一下子都跑掉,怕它的溫度一下子都消失。怕那個背影忽然被現實的風兒吹遠。

它叫人充滿了渴望,又充滿了矛盾。既熱烈,又憂傷。既瘋狂,又躊躇。那心底噴薄而出的巖漿般的熱情,只能夠借一次次追憶的潮水撫慰平復……

任何一個理智的人,任何一個聰明的人,在愛情面前都顯得那么的笨拙與羞澀,那是愛情里最純最美的神情。

渴望見到那個魂牽夢系的身影,哪怕每一分每一秒,都喜歡被他的一切占滿和充斥。有時候距離,恰恰美麗了一份愛情。

“最真最深的愛,不一定要得到他,而是他幸福就好”。懷著這樣善良的心愿去愛的人,無論結果如何,都該得到深深的祝福。

夜越深就越想你,多少次拿起又放下,多少次夢里還有你。午夜心房里那股強烈的沖擊感,只能借助深沉的文字來平息。

熱戀中的人,哪個不神經敏感?愛情的天空總是風雨陰晴,琢磨不定。那是愛情的天空特有的氣候,有著它無法說出的特點。或許,這就是真愛的另一種真實的體現吧。

因為生命中一個人的到來,猛然把自己的一切都改變了,那種改變很突然,很難以預料……

一個發自內心對你好的人,永遠不會忍心丟下你的一切。他會用火熱的胸膛,給你一生最渴望的溫度。任你的純情在他的掌心開出了花蕾,任你的詩箋在他的夜色里縱橫吟唱……

多少愛的文字,不是為一個人在夜深敲打而出?那是一條長長的心路。其實有些東西不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那灼熱的靈犀,早已印證了兩顆心相戀的癡狂。

我把我的每一顆文字都精心打扮梳妝,是為了那個心愛的人兒來看她,讀她,念她。今生能用詩行將愛情的種子播進另一個人的心房,那就是我擁有的一份不一樣的幸福。

那個擁于夜色闌珊中的名字,它將我們一生的歲月都照亮。愛,不求來生,只在有生之年完美綻放就足夠。

你是我前世未盡的牽絆,你是我今生苦苦尋覓的肩膀。你的一切已刻在我記憶的基石,留在我月光照耀的夢里。

倘若沒有愛,人生不過一具簡單的軀殼。人生,因為愛而美麗。相遇時彼此善待,不嗔怪,不怨尤。愛情對于人生,何嘗不是一份潛移默化的修行?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刻,情感的閘門悄然打開,只因你內心的一縷芳香,總令人聞之神往。

重逢是畫,離別是詩,生命中能有一個人詩意了你的生活,畫意了你的生命,有愛相伴的歲月,品出的都是甜甜的味道。一生有愛相隨,何求其它?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自己人生的作品,我們把自己的心留在了作品中,我們把愛留在了作品里,便無悔這崢嶸的歲月了。

人生沒有真正的暮年,只要心態年輕,你的人生永遠是一輪噴薄而出的日出。讓每個熱愛生命的胸膛,永遠升騰起一輪太陽吧,讓那愛的溫暖永存。

遇見,永遠不晚。我無處將你收藏,只能將你藏在我的心里。因為這里最溫暖,最安全,距離我的靈魂最近最近。

愛的時光里最大的幸福,就是你孤單的時候有人陪,你無助的時候有人安慰,你流淌在眼角的熱淚有人為你擦拭,你冷在寒風里的身體有人加衣,有人心疼……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一個人的聲音和足跡,如果能被另一個人深深的懷念和銘記,這就是永恒。”

每一個故事的開始,都期待一個完美的結局。每一份情感的萌芽,都期待花開的一刻。花開在枝頭只是美麗的一現,開在心頭才是永恒的綻放。愛掛在嘴上只是甜蜜的糖衣,藏在心間才是一生的牽絆……

第5篇

如何利用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影像于一身的現代教育技術,來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利用它那色彩鮮艷的動態視頻、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靈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一直受到老師們的關注。我們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探索。

1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重要之處就在于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學資源的感染力是必不可少的。而針對學生特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尤其是歷史年代久遠,又飽含激情的文章,就能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以郭沫若的爐中煤》一詩的教學為例:這首詩是詩人愛國主義情感一往情深的動人的表白,為了祖國,即使把自己燃成灰燼也在所不辭!這是何等誠摯而熾熱的情懷!而對于學生來說,要在感情上產生共鳴,讀出詩歌的意蘊,單憑老師對作品背景的介紹和自己的揣摩、朗讀練習,是不夠的。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就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見,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把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美妙和諧的音響,化抽象的文字為可觀的圖像,創設出最佳的教學情境,以直觀的形象觸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對作品深層的理解與感悟,而且在朗讀、講演等方面也起到了最佳的示范效果。

2優化教學重點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關系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處理得當,就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對于課堂教學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可謂形式各異,其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它獨特的直觀、直截、直露的優點,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尤其是它能化動為靜,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可感可視之物,所以在處理一些動態環節方面,其示范性往往能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

如《蛛網》一課,其教學的重點環節是要求學生了解觀察對描寫的重要意義。文中有兩處觀察,第一處是觀察蛛網,此點學生較易掌握;第二處是觀察蜘蛛織網,這是本課的重難點,應先要求學生對照文中說明的文字,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蜘蛛,用筆在紙上“織”一張網。雖然最后大多學生“織”成的網的形態與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沒什么差異,可實際上這種織網的動態過程是五花八門的,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如何把抽象的文字正確地轉變成動態的過程,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讓學生動手之后,適時地播放了利用flash制作的蜘蛛織網的動畫,并且還配有文字解說,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能有效地架設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難點,而且圖像、文字、音樂、朗讀等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也能使學生大腦各區交替處于興奮狀態,充分調動其各種感官的積極性,使得他們更加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的主人。

3豐富教學資源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重新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打破課堂與課外的界限,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改革課程結構,豐富教學資源提供了契機,教師可以尋找相關事例及資料,對原有的教材資源加以補充、豐富。在學習的過程中穿插介紹,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豐富了教學資源,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4進行知識遷移

教學的過程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對原有的教學資源加以補充、豐富,可以根據能力點、主題活動、探究的課題以及其他要求自由地選擇和重組課程資源,使得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形成知識能力的遷移。

第6篇

“以意造象”,在古典文學創作中十分常見。

如《詩經·關雎》中開頭四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寫了水鳥歡快的應和嗚叫,表達了對美麗善良的姑娘的贊美之情。“關關,水鳥叫聲。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魯》說日:關關,音和聲也。’……《玉篇》:‘關關,和鳴也。”《集傳》:‘雎鳩,水鳥。”,(詩中用起興手法,寫水鳥的嗚叫,是為了表達人的情感。或者說,是為了表達人的情感的“意”,才造了水鳥的嗚叫“象”。

又如杜牧的詩《長安秋望》:“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這是一曲對秋天的贊歌,贊美了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詩人對秋的思想情感是要表現的間接對象。詩中寫詩人登高遠望,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貌,并用南山這個有名的歸隱之地來作襯托,使“秋”的形、神都得到了具體的描繪,更表達了詩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這首詩的好處,還在于它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 “秋”之高遠無極的景色與詩人曠達胸懷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讓人心有所悟。

還有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中對“綠肥紅瘦”的描寫,皆為表達女詞人暮春時節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綠”和“紅”是冷暖互襯的兩種顏色,“肥”和“瘦”是差異明顯的兩種形狀,這樣的描繪對比鮮明,生動形象,憐春惜花的情感被抒發得淋漓盡致。

“以意造象”,在現當代文學創作中也十分廣泛。如郭沫若的詩歌《爐中煤》,用“黑奴的外表”、“燃燒”的模樣表達了詩人眷戀祖國的熾熱情感;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了青翠、挺拔、永不低頭的井岡山的毛竹,以表現英雄的井岡山人以及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精神;許地山的《落花生》,則以平常事物比喻做人——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以此寄托希望。思想情感的表達,通過“以意造象”的外化技巧,都有了具體的形象,看得見,摸得著,更有感染力。

作為文學創作的一種技巧,“以意造象”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突出主題,塑造形象,完成文學作品的整體藝術構思。因此,以意造象是有目的的創作,它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體現的是作者對生活的理解、感受和認識,需要受生活本身的觸發。有了較為明確的立意,進而加工、提煉出符合生活本質的藝術形象,使立意得到生動的表達。

“以意造象”是一種積極的文學創作技巧,它強調先有“意”再“造象”,重視“意”的統帥作用,古人所言“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正是此理。如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就強調了“造象”要先有“意”的重要性:“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后人意在筆后,故至手腳忙亂。”…“就是說,前人創作往往先有“意”,再“造象”,所以從容不迫;后人反之,所以手忙腳亂。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把握事物的本質,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運用“以意造象”的技巧也容易帶來三個問題。一是先人為主。就是在立意之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所塑造的形象往往如“瞎子摸象”,先摸到什么就以為是什么,只表現一個側面,有失偏頗。二是生編硬造。就是在立意之后,將一些并不十分貼切的形象生拉硬扯地往上套,七拼八湊,象個拼盤,缺乏鮮活靈動之氣。三是平淡枯燥。因為先有立意,后有形象,抽象的東西先于具象,掌握不好就可能導致理性過多,感性缺乏,賦予形象的感彩不夠,而表達思想情感和主題思想的愿望又很強烈,“意”強“象”弱,就是平淡枯燥。

所以,要注意“意”和“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形象的塑造貼切生動,思想情感的表達才可能深刻感人。

那么,怎樣才能運用好“以意造象”的寫作技巧,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呢?

從“意”的方面來說,有兩個要求:

一是要有新穎、深刻的立意。如丁芒的詩歌《家書》,這是一封作為老軍人的父親寫給在部隊的兒子的信。沒有象一般的信那樣,寫報告親人平安、家鄉建設等老一套內容,而是寄給兒子“還燃著的青春的記憶”,“閃耀著壯歲風華的巨大的愛情”,鼓勵兒子安心駐防,不忘過去,繼承革命的傳統。詩歌包含著父輩的深情,引人思索。父親的“禮品”是珍貴的,特殊的,情感強烈,寄寓了老一代軍人的期望。詩中的“硝煙”、“刀光”、“血影”、“英姿”等,形象生動,如在眼前。詩歌立意新穎、深刻,能觸發人的聯想和想象,引起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情動與中,感人心魄。

二是要有深厚、強烈的思想情感。如張常信的《秋雨》,這是一首寫豐收的詩,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又顯然是對家鄉的牽掛,是對家鄉豐收景象的贊美。但他不直接寫抽象的思想情感,而是寫“灑灑揚揚”的“中秋雨”,寫“家鄉的美酒”、“黃黃的谷子”、“紅紅的高粱”,還有心中無比思念的“她”,以及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老鄉們,寫他們慶祝豐收的醉人場景。一幅幅的畫面,象電影鏡頭般一幕幕地閃現,表達了詩人濃濃的鄉情,思想情感深厚、強烈的,打動人心。

從“造象”的方面來說,有三個要求:

一是造象要符合事物本質。所造之“象”符合事物的本質,才有典型性,才具有文學的魅力。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需要出發,“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塑造了時期農民的典型形象。阿Q渴望革命,卻又不了解革命;他痛恨被欺侮,卻又總是欺辱比他弱小的人;他對自己受到的欺壓無力改變,就用精神勝利法聊以;他希望通過革命過得好一些,但最終只能在被判處死刑之時嘆息畫押的圈兒不夠圓……作者通過這個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因脫離民眾而招遭受失敗的根源,阿Q的愚昧及其悲劇命運亦引起讀者深長久遠的思索。小說的形象極為真實生動,符合事物本質,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體現了深刻的主題。

二是造象要有象趣。象趣,就是指形象應具有濃厚的情趣。它要求用生動、有趣的形象,表達出某種深刻的思想觀點,寓情于象,寓理于象,使讀者在輕松愉快中獲得教益。所以,象趣既包括作者塑造形象時所帶有的情趣趨向,也包括讀者在接受形象時所獲得的審美情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获嘉县| 铁力市| 广德县| 阿克苏市| 汶川县| 贡嘎县| 玛纳斯县| 西宁市| 文化| 孝义市| 多伦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乌审旗| 万源市| 灵石县| 阿拉善盟| 桦南县| 图木舒克市| 五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谷区| 临潭县| 富民县| 灵宝市| 吉安县| 务川| 马关县| 凤凰县| 金溪县| 长子县| 峨边| 湖南省| 灯塔市| 武威市| 永顺县| 阳曲县| 噶尔县| 抚州市| 洛扎县| 高碑店市|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