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拿來主義原文

拿來主義原文

時間:2023-05-29 18:01: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拿來主義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公示語;翻譯目的論;漢英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7-0091-02

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它由德國翻譯理論家凱瑟琳娜?賴斯和漢斯?威米爾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目的論認為:原文和譯文是兩種獨立的具有不同價值的文本,會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作者通過源語文本提供信息,譯者則將源語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有條件的傳遞給目的語的接受者。目的論的核心在于翻譯的目的和譯文的功能。根據目的論,所有的翻譯都必須遵循三個法則:一是目的法則(skopos rule),這是目的論的首要法則。它認為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是由翻譯行為所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一項翻譯任務的目的決定了翻譯一個文本需要直譯、意譯或者兩者中和。這樣就解決了千百年來人們關于是直譯還是意譯的爭論。二是連貫法則(coherence rule),是指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能夠讓譯文讀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三是忠實法則(fidelity rule), 指原文和譯文中應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譯文在內容上一字不差。(賈文波,2004:5)

一、目的論三法則與公示語翻譯

翻譯策略要因為翻譯的目的和功能不同而作調整。公示語翻譯的目的主要在于傳達信息給公眾。公示語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強制性、召喚性五種應用功能。在公示語的翻譯中就目的法則而言,原文和譯文具有相同的目的。忠實法則是翻譯者應首先考慮的。連貫法則是公示語翻譯中最難達到的目標,因為它要求原公示語和譯入公示語在所起的示意功能上一致,同時也指受眾對譯入公示語和本國公眾對原公示語的反應最大程度一致。例如,“游客止步”的兩種翻譯:“Tourists don't enter.” 和“Staff Only”。按目的法則,兩者都可。按忠實法則判斷,似乎前者更可取。若用連貫法則判斷,則后者的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語氣加溫和。

二、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漢英公示語翻譯的解決對策

功能對等、情境相同,對象一致,目標明確,轉換對應,觸景傳情是公示語漢英翻譯所遵循的原則標準。“功能對等”,指的是靜態和動態的功能一對一的對等;“情境相同”是指承認宏觀環境差異情況下關照微觀環境的趨同特點;“對象一致”是指在宏觀語境不同的條件下針對的是同質的受眾;“轉換對應”是“形式服從功能”,溯本追源,對應相同對象,將漢語公示語實現一對一準確“還原”源語轉換;“觸景傳情”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使受眾產生符合邏輯的情感反映。(王穎,呂和發,2007:16)

除了這些基本的原則標準之外,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漢英公示語翻譯的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遵循借譯原則。公示語翻譯要盡量采取拿來主義。戴宗顯認為 “對待交通等國內外一致的標識,完全可以實行拿來主義,找一些專家到國外把他們的表達用語拿過來使用。” 國家技術監督局編制、翻譯、的國家公共標志與標志語提供了廣泛應用于道路、旅行、安全、環保、儲運等方面的標準漢英翻譯規范, 翻譯人員可現學現用,嚴格參照執行。如:有的譯者把“請勿疲勞駕駛”誤譯為 “Don't drive with fatigue.” 或“Don't drive when tired.”;而英美的說法是:“Tiredness kills. Take a break (BrE)” 或 “Stay alert, stay alive.(US)”。所以我們對這些地道的說法應采取拿來主義,而這種異化的翻譯策略就在無形中遵循了目的論三法則。根據漢英公示語的特點,下面總結幾種漢語公示語翻譯的具體翻譯方法:

(1)增詞法。增詞法就是在忠于原文內容,保持原文風格,體現原文目的和功能的前提下,為譯文規范化,表達通順自然,而采取的一種詞的增補方法。如: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下的虎跑泉,為了詮釋此泉背后的歷史文化,我們用音譯加注法,在把它翻譯成Hupao Spring然后再加上關于虎跑泉的注釋A monk named Xingkong Dreaming of Tigers here.

(2)反譯法。反譯法就是漢語里有些從正面表達的詞和句子,英譯時要從反面來表達;從而使原文盡量保持其風格。如:無煙車站(Smoke Free Station)、非公莫入(Authorized Personnel Only)、山大威海分校的風雨操場譯為“Indoor Playground”。

(3)詞類轉換法。詞類轉換法就是英漢兩種語言中詞類的轉換譯法。英語公示語和漢語公示語比較起來,英語公示語名詞用的比較多,而漢語公示語動詞用的比較多。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詞性有所轉換。如:注意行人(Caution Pedestrians)、停車限時10分鐘(10 Min Parking)、暫停服務(Out of Service)。

2.重視文化差異,把譯文讀者的文化習慣放在首位。中英文化屬于全世界各國文化之間差異最大的兩種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帶有不可磨滅的文化痕跡。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就在詞語搭配、句型結構、文化底蘊、風俗習慣上存在差異。漢語中四言八句風格的公示語如:“注意清潔,謹防故障”譯為 “Cleaning! Prevent Breakdown!”;又如江蘇蘇州的寒山寺被譯成了“Cold Mountain Temple”好象是通過意譯遵循了目的論三法則中的連貫法則,符合了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但卻違背了忠實法則,沒有在原文和譯文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對應關系。因為眾所周知,寒山寺是唐代僧人寒山而出名,所以在翻譯寒山寺時應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用漢語拼音音譯加意譯“Han Shan Temple”, 盡量給外國人一種中國文化的熏陶。

3.適當注意修辭。公示語除了簡單的提示、警告等功能以外,還應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如 “小草默默含羞笑,過往游客莫打擾”可翻譯成 “We are tiny, we are shy. Step on us and we will die.”,這種翻譯不僅準確表達要傳達給游客的信息,而且把原文包含的神韻也表達了出來,特別是譯文注意到了中文的押韻,并在英譯時考慮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北竹,單愛民. 談英語公示語的語言特點與漢英翻譯 [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5):26-29.

[2]陳剛. 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6)

[3]賈文波. 應用功能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2)

第2篇

語文教學現代文閱讀解答技巧現代文閱讀試題在各種語文考試試卷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分值比重比較大。從歷年的各地中高考答卷統計情況看,考生該方面能力普遍偏低,失分率甚至高于作文,出現“讀寫倒掛”現象,癥結何在呢?主要是考生在做此類題時,一方面材料不熟、感悟不深、揣摩不透、不得要領、表達“粗放”,不能“精耕細作”,同時缺乏必要的答題技巧和良好的答題習慣。

一、充分感知閱讀材料,深刻理解語段內容

考生常常是朦朦朧朧讀材料,迷迷瞪瞪看題目,稀里糊涂做答案,結果雖然題目都做上了而真對的沒幾個,可謂是“光開花,不結果”。其實做閱讀理解題,閱讀感知是首要的第一步,要對閱讀材料充分整體感知,培養速讀能力。讀時要帶著求知、明道、鑒賞的樂讀心態:社科文要帶著“好奇”心理、文學語段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去讀,達到“入境始與親”“潛心會本文”的閱讀境界,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多的文本信息。讀題順序是:10秒內掃讀題目、正文、出處、寫作時間、題干,標出段序號;然后正式閱讀,不要在個別生字、新詞、難句上糾纏,邊讀邊圈點勾畫重要句子、關鍵詞,如中心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尤其注意首尾段,注意“總之”“因此”等關聯詞,讀后自問:文段寫了啥內容,能否在心里用簡潔幾句話概括;閱讀第三遍,結合題干有針對性閱讀,無關的描寫、舉例、詮釋內容可跳讀,選準答題坐標區域,準確對號入座。三遍閱讀三要求在5~10分鐘左右。

二、細心把握文后題目,認真審清題干要求

要逐字逐句解析題干,準確提取題干的關鍵詞,格外注意修飾限制性詞語。萬不可草草一看,便去做題。多數考生往往對自已過于自信,似乎一搭眼就全部理解了,“跟著感覺走,常常搭錯手”。還有的考生平時語文基本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藝術特色、說明方法、反襯與鋪墊、對比渲染烘托、詞性及詞的感彩等弄混,問東答西,張冠李戴。審清審準題干是“方向性”問題,方向錯了,受累不討好,白搭時間,其實這只是粗心細心的易事,但考試中因此失誤失分卻不在少數。

三、明確考點知己知彼,選準角度對癥下藥

社科文語段要明確干擾項,知己知彼,知道出題人怎樣干擾“使壞”。干擾方式有:無中生有,即原文沒涉及,想當然得出結論,答案是“不明飛行物”;篡改原文,即以偏概全,顛倒黑白,如把設想說成現實,把偶然說成必然,把可能說成一定,把部分說成全部,把過去說成現在或未來等,考生要有“火眼金睛”;偷換概念,即偷梁換柱、移花接木、“貍貓換太子”;丟三落四,即故意“舍妻棄子”,造成信息缺失;語法“犯罪”,即故意顛倒語序,偷換主語,改變句意;即小題大作或大題小作;即顛倒因果或強加因果。社科文題目其實重點考查的是考生的“性格”:細心專心精心。記住:“答案在原文中,不在自己頭腦中。”——即基本題目都可在原文中找的對應印證答案語句,要強化題干信息與對應區域文本信息的印證意識。

文學語段鑒賞題是難點,而鑒賞角度又是關鍵:從修辭角度看,有比喻、比擬(擬人、擬物)、排比、對比、夸張、反問、設問、反復、借代;從表達方式角度看,有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表述語言,如夾敘夾議、情景交融、細節描寫等;從結構角度看,有首尾呼應、設置懸念、承上啟下、詳略得當等;從表現手法看,有對比映襯、烘托渲染、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以樂寫哀、欲揚先抑、鋪墊等;從語言角度看,有含蓄雋永、平實質樸、清新雅致、幽默犀利等。答題模式=表現手法+通用好處表述+結合文本內容的具體效果分析。答文學語段題目時要結合全文內容主旨,重視上下文具體語言環境,反復權衡比較揣摩推敲,以求思考上細、深、全。要慎對“一見鐘情”,做題時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組織答案時,要抓關鍵詞,以關鍵詞為核心組織答案。

四、規范答題語言,學會“搬”“拼”“造”

語言應準確嚴謹、周密規范、字面整潔。從考生實際答卷看,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是語文閱讀題丟分的重要因素。答卷應做到書寫工整,語言成句,不寫錯字別字,對于要改的字詞句,一律用統一標準修改符號,絕不亂涂亂抹,畫“黑蛋蛋”或“亂拉線”。可改可不改絕對不改。

第3篇

在蘇教版的教材中,實用類文本總共十多篇,主要集中在必修三“文明的對話”和必修五“科學之光”兩個專題中,只占總量的9.7%。而其中《拿來主義》《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與《〈物種起源〉緒論》是重點篇目,一直被列入會考范圍,2012年的會考篇目中依舊保留了這三篇課文。雖然高考的實用類選文是來自課外的,但是只有平時在課堂上學會閱讀的方法與技巧,才有可能準確有效地去解讀課外的文章。因而實用類文本的課堂教學這一環節我們必須要抓牢。

在這十多篇課文中,《拿來主義》是魯迅的作品,比較容易引起老師和學生的關注,但是另外幾篇就沒如此待遇了,甚至個別篇目可能直接被越過。因此我想選擇《〈物種起源〉緒論》作為例子,來談談自己對怎樣去上好這類課文的一些想法。

記得剛擔任老師工作的時候,有位老教師告訴我,每一堂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貫穿這個課堂的靈魂。那《〈物種起源〉緒論》的教學目標應該如何設定呢?

讀懂文章最基本的方法是理思路。實用類文本是一類在工作與生活中常常被需要的文章,因而會比其它文章說理更清晰,闡釋更有條理。也就是說,整理實用類文本的脈絡是相對容易實現的。

《〈物種起源〉緒論》文章的脈絡層次更清晰,作者的態度更明確。因而在通讀文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邊看邊畫出每段的關鍵句子。那什么是關鍵句呢?關鍵句主要有三種,一是從內容看,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特征或點明主要事理的語句是關鍵句;二是從結構看,總起句、總結句和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三是從出現頻率看,反復出現的句子是關鍵句,它能表示需要強調的內容。畫出關鍵句后,再以此為輔助,歸納段意。這種能力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在高中課堂上只需及時喚醒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再加以一定的強化,是可以讓學生達到駕輕就熟的境界的。這樣,整理文章脈絡的過程就會完成得比較順利。

此后,我們還需要透過結構去尋找文章的靈魂。在每一個段落中,在文章的每一個層次中,都表現了達爾文的個人品質。逐點分析,主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謙遜審慎的態度、嚴肅認真的態度、親身實踐的精神、尊重事實的態度、毫不動搖的決心。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位個性鮮明的作者。

常常有學生甚至是老師,會覺得整理脈絡是很無趣的低水平的閱讀方式,其實不然,正是這種基礎的技巧方式,幫助我們更有效得讀懂文章,看到文章的主旨。這樣的閱讀過程無疑可以增強學生閱讀這類文本的信心。

當然,認識情感世界可以通過想象和沖動,但認知客觀世界就需要理性與科學了。因而實用類文本除了讀懂文章之外,更要注重詞句、表達的科學性、準確性,甚至要達到精準的程度。所以在課堂上可以更多一些咬文嚼字的內容。

課堂教學是否真有成效,應該通過課外閱讀來考查。現代文閱讀是浙江高考語文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實用類文本閱讀和文學作品閱讀兩類形式。近三年高考對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的考查相對穩定,考查的題型是兩道客觀題加一道主觀題,分值是9分,考綱對這類文本閱讀的考查要求也基本穩定。

有人說“一百個讀者,一百個哈姆萊特”,這誠然是不錯的,但是不要忘記,每一個哈姆萊特都是從《哈姆萊特》中走出來的,也就是說學生見解的提出是有前提的――對文本有深入的研讀。這個就需要用到我們課內學到的實用類文本的解讀方法――通讀文章,理清脈絡,看清作者想說什么,觀點和態度是什么。唯有在這個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自己的見解才有可能被認可。

例如在2011年紹興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實用類文本的主觀題是這樣的:根據文意,你認為古代書院對中國現代大學建設有哪些重要啟示?

通讀原文,文章逐段講的是中國古代書院的興起,書院的人文精神、結構特征以及其對現代大學的效用。在這樣的思路整理中,不難發現最末一層有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從語段中找出關鍵句,從而歸納出書院精神與書院制度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可以為中國現代大學所借鑒。但是文章其它部分是否與這個問題毫無關聯呢?這就需要學生依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分析,從而提出自己的見解。

找到文中其它層次的關鍵句。這些句子表面的意思是說明古代書院的特征,但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這些是否對現代大學建設也有著重要啟示呢?基于作者的觀點,學生結合自己對中國現代大學的了解,作出自己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得出這些啟發:汲取中國特色的書院精神營養,以重建中國現代大學的人文精神;不單純追求“舉業”即應試成績,應重視人文精神的養育和光大;書院辦學的獨立性、自、自由性,可以為建設大學提供參照等。

第4篇

關鍵詞:魯迅;林語堂;翻譯思想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204-01

一、引言

晚清是中國翻譯史初創并迅速繁盛的時期。這個時期所確立的翻譯思想及相應的原則和方法,影響了此后幾十年的中國翻譯事業。后來的“”打破了翻譯界的固有思維,在此期間,多數翻譯者旨在以新文化沖擊傳統文化、開啟民智并進行社會改良。魯迅和林語堂就是五四中兩位很有代表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中國翻譯理論的發展都做出了各自的杰出的貢獻。本文就從比較兩人的文化觀、翻譯目的,以及翻譯標準這三個方面,探討兩人截然不同的翻譯思想。

二、迥異的文化觀

作為一個嚴峻的解剖者和批評者,魯迅對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則充滿著沉郁的憂患意識和復雜的自省精神。他認為,中國積弱與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由國民性造成的。對作為封建統治級工具的正統儒家文化,他從總體上持否定態度。對孔子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魯迅則與林語堂持完全相左的態度,指出其危害性在于“中之治,理想在不攖”。對道家思想,他認為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其惡果是“不攖人心”,這正是造成國民弱麻木的根源。(魯迅,1981:327)

而林語堂對中庸思想推崇備至,還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其藝術思想的四個支點,即非功利、幽默、性靈與閑適,是由道家文化將它們匯為一體的。比如,莊子的“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之無羈絆”就是他向往的境界。處于這種境界的人在做文章時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得不止”,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字里行間都會跳躍著作者鮮明的個性。至于道家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生,把生活藝術化,更是林語堂所追求的美學內涵。

魯迅對外來文化持推崇和“拿來主義”的態度。他認為,歷史的重荷、傳統的束縛已窒息了中國人的靈魂和創造力,只有求新聲于異邦、構成中國文化發展的一種參照系,才能喚醒沉睡中的國民,改造中國舊有的文化。因此魯迅一生在堅守創作的同時,一直堅持熱情傳播外來文化。他堅持對外國文化進行原質性的追求,而他所用的方式就是直譯。魯迅甚至認為中文文法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要通過翻譯進行改造,從外國引進新的表現法,這就是他堅持語法歐化的原因之一。

在西方表現主義美學的影響下,林語堂走上了他隨感式的東西美學綜合的基本路線。一方面,他將西方的幽默引入中國文化,在他所創辦的《論語》雜志上,薈萃了莎士比亞的《人生七記》、尼采的《市場的蒼蠅》、法國民間故事《尼姑》等許多英、法、美式的諷刺。另一方面,他又將深奧難懂的中國儒道經典文獻,以通俗化、大眾化的策略介紹給了西方,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同西方文化進行交流。

三、翻譯目的的差異

早在譯《域外小說集》時,魯迅就有一種“茫然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魯迅,1981:155)。翻譯作為對世界文化的引進,作為文藝的一種重要形式,自然成為實踐這一理想的重要手段。魯迅通過介紹外國進步文藝為我所用,改造國民性,改造社會。翻譯在其中承擔著破舊、迎新這兩項任務,一面引進外國文化的新因素,一面鏟除舊有文化的痼疾。魯迅曾談起過,他最初從事文學譯介的目的“不過要傳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聲和激發國人對于強權者的憎惡和憤怒而已,并不是從什么‘藝術之宮’里伸出手來,拔了海外的奇花瑤草,來移植在華國的藝苑”。(魯迅,1981:208)。為此,他追求直譯,反對歸化,反對照顧國人的陳舊思維方式,他要國人張開眼睛看世界。

而諳熟西方文化的林語堂,他的目的是把西方文化介紹給中國人,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人,“不僅在認識功能上填補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情況的知識空白,而且擺出了一副為西方文化人生價值取向的弊端尋找療效的架勢,以東方文明的休閑哲學來批評美國高度工業機械化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孟建煌,2003:378)他要把中國人生活的各方面,大至儒道哲學,小至品茶燒飯的生活哲學,帶入西方人的大眾生活里去,改變他們頭腦中對中國歪曲和變形的認識,使他們對中國的理解不再限于小腳、辮子之類的東西。

可見魯迅和林語堂兩人的翻譯目的都是為了文化的傳播,只不過魯迅是為了引進異域文化從而建立新文化,而林語堂則是為了東西方文化更好的交流。魯迅要借西方文化米修正中國文化的陳腐性、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林語堂則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努力向西方人宣講中國文化。

四、翻譯標準的不同

魯迅于20世紀20年代末提出“硬譯”的概念,在魯迅的理想中,“逐字譯”是當時最好的翻譯方法,甚至往往以英文的構詞法來規范漢語的使用。他認為譯文要保持原作的神韻和表達方式,不能為了適應中國讀者的口味而隨意刪改或歸化,翻譯“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所謂“洋氣”。然而,這種對字字忠實的過分追逐,必然會造成譯文晦澀難懂的境地。魯迅后來又進一步闡釋道,“他主張‘直譯’,但并不贊成晦澀和拘泥;而對于‘潛心研究’的‘意譯’,他是求之不得的。”(陳福康,2000:290) 魯迅從文化進步的角度,從中國語言所標示的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發展不相適應的角度來看待白話文的弱點希望給白話文引入“歐化”的成分,從而改革中國語言。

林語堂在他的《論翻譯》里提出了“忠、順、美”三條標準。其中,忠實有四義:①忠實不是字字對譯,是句譯,以該句的“總意象”為基準下筆,而非字義。②絕對忠實之不可能。③忠實不僅求達意,還須傳神,即忠實原文言外之意。④忠實非說不通中國話之謂,即講求歸化,按照中國人的行文心理翻譯。這也就是其“順”的含義。此外,林語堂認為文字除了聲音、意義等質感之美,還有文氣文體形式之美,因此,還要追求風格與內容的美,要求譯文能引起讀者如臨其境的審美沖動。

針對魯迅提出的“逐字譯”,林語堂認為,字義是與上下文連貫融合而隨時隨地發生變化的,如果一味逐字譯,必然會產生斷章取義的錯誤,因此譯者無字字對譯之必要,從根本上否定了字譯的可行性與可能性。他提倡句譯:先要將原文全句的總意義體會出來,其次才能去找尋合適的字辭組合完成表達,這是語言和文字表達的必然程序。對于魯迅所說的引進歐化的表達方法,林語堂提出:“歐化之大部分工作在詞匯,若語法乃及不易歐化,而且不能句句皆歐化也。”(林語堂,1984:429)他認為,過分注重引進西方的表達方式和句法來改造中國的語言,則會拘泥于原文的心理和句法,使譯文洋味十足而遭致華人的閱讀興趣全無。他強調譯者必須完全根據中文心理,將原文的思想譯成有意義的、地道的中國話。

五、結語

魯迅和林語堂翻譯思想的差異反映了新文學陣營內部不同作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文化抉擇。作為中國翻譯史上兩位大家,他們盡管翻譯思想、翻譯方法、翻譯技巧各不相同,但在中國的翻譯文學方興未艾之際,都以其各自的巨大貢獻,推動了中國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日趨進步和成熟。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魯迅.魯迅全集(第一至第四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第5篇

論文關鍵詞:文學批評;文學翻譯批評;翻譯;分析手段

隨著譯學的發展,翻譯批評(尤其是文學翻譯批評)成為一個各受關注的領域。貝爾曼在《翻譯批評論:約翰·多恩》中提出翻譯批評是文學批評的一種新形式,批評行為與翻譯行為之間具有某種親緣關系。《文學翻譯批評論稿》也說:“文學批評作為文學翻譯批評的近鄰和基礎,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系列的思路和借鑒。’文學批評為文學翻譯批評服務,甚至為草創中的文學翻譯批評學科提供框架性的指導,這是我們翻譯研究者的一個“拿來主義”的態度。有意思的是文學研究者,尤其是比較文學的研究者們也試圖從翻譯中尋求新的視角。馬瑞林.力口蒂斯·羅斯(Mari/ynOaddisRose)的著作《翻譯與文學批評——翻譯作為分析手段》(TranslaitonandLiteraryCriticism--TranslationasAnalysis)就是這樣一個思路下的產物。

一、內容簡述

《翻譯與文學批評》(1997)最初由英國圣·哲羅姆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我國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得到授權影印出版,屬于外研社翻譯研究文庫中的一本。作者羅斯是紐約州立大學一賓漢姆頓分校的有突出成就的比較文學教授、翻譯研究與教學項目主任。

本書主要闡發了翻譯和文學批評的關系,從以比較文學為本位的角度指出翻譯和文學批評的結合可以豐富閱讀活動、教學活動。通過大量個案的細致分析,作者集中有力地論證了翻譯(譯文)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批評和教學起著積極作用。全書共l0l頁,分成前言、正文、后語、附錄術語表和參考文獻幾個部分。

前言以作者翻譯法國象征主義文學代表人物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的小說《未來的夏娃》中的一句獻詞開始,開章明義地指出翻譯和文學批評的結合可以豐富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學作品和修辭學著作的閱讀活動,并宣揚一種“stereoscopic”(三維的)閱讀方式,也就是閱讀時一邊看原文一邊看一種或幾種譯文。

第一章是文學批評的幾個基本假定。第一個假定引入了閾際文本(interliminaltext)這個概念,即處于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抽象文本。在簡要評述了注重實踐、過程、產品和本質的各種翻譯理論基礎上,作者提出了第二個假定:自己的理論是重視過程和產品的,并且非常依賴對翻譯本質的直觀認識。接著作者劃分了現代翻譯史。

第二章討論了翻譯和文學批評的兼容性。作者認為在這兩者中,翻譯的作用是引導、伴隨和支持文學批評。而翻譯和文學批評說到底都是為文學研究服務的,但在嚴肅的文學研究中三者應被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作者澄清了兩個誤區:第一,創作不是完全自發自覺的行為,翻譯也不是只適合二流作家去做的徹底功利性的行為;第二,翻譯和文學批評不分高低,它們也不比創作高級。并為翻譯幫助進入文學指出了兩個方法。

第三章從個案中進行歷史回顧。作者認為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看,翻譯研究史是一部對流行文學口味迎奉的歷史,所以翻譯“理論”不是真正的理論,只是要求譯文符合“為大眾接受的修辭手法”的建議。作者認為譯本采取的不同翻譯策略反映了文學史的歷時變更,文學翻譯史就是一部文學的斡旋史。具體例子有法國存在主義作家阿爾伯特·加繆的《局外人》,以及兩個譯本(英國現代主義者斯圖亞特·吉爾伯特1945年譯本和美國后現代主義者馬修·沃德1988年譯本)。

第四章譜寫了文學史平衡——調整——平衡的循環旋律。作者指出這個三部曲是人類生命運動的軌跡,就像心跳一樣。翻譯一般隨著文學史上各流派的收縮.擴張的交替而存在。反常的翻譯行為即為偽譯,偽譯的出現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盡管譯者和編輯容易走保守路線(收縮),新的規范和選擇(擴張)一直會出現在循環運動中。通過分析波德萊爾譯愛倫·坡的翻譯策略,作者指出英國文學停留在擴張期比法國文學更長、英語比法語更具開放性。

第五章主要講述波德萊爾作為詩人和翻譯家的情況。波德萊爾翻譯和研究愛倫·坡的作品與他自己的詩歌創作幾乎處于同一時期:《奇異故事集》的譯本出版在1853年,詩歌集《惡之花》是1857年。作者對愛倫·坡的《厄爾大宅的倒塌》(TheFalloftheHouseofUsher)第一段中的幾個句子做了具體分析,通過英語原文——法語譯文——英語簡單回譯的比較,得出結論:通過波德萊爾對翻譯,坡的故事合理性增加了。而翻譯家的經歷對波德萊爾的創作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六章重點討論波德萊爾作為詩人,其作品被翻譯的情況。作者認為雖然真正令人滿意的英譯本尚沒有出現,波德萊爾在德國的譯介卻為翻譯理論樹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沃特·本雅明因此沉淀出關于語言和翻譯的思考。通過對《惡之花》中小詩《沉思》的譯文對比,作者指出本雅明譯本(1923)太過直譯所以并不成功;斯坦凡·喬治譯本(1891)則是譯作超過原作的證明。作者還評價了多元系統論和描述譯學,并肯定了闡釋學和解構主義的策略對三維閱讀的積極作用。.

第七章轉向小說的翻譯。她選取了三個著名小說作為例子:司湯達的《巴馬修道院》(1838.40),譯者是斯科特·蒙克利夫(1928);福樓拜的《情感教育》(1869),譯者是羅伯特·巴爾蒂克(1964);波德萊爾的《拉·芳法羅》(1847、1869),譯者是卡門·斯沃夫·皮娜(1996)。作者說,前兩部小說的經典地位通過譯者高超的譯法和敏銳的靈性得以鞏固。后一位譯者的譯文雖從未出版,但女性的譯本為理解原作增添了新的視角。

第八章結論部分討論了原文和譯文的平等關系。作者指出,地位的平等并不是強調任何形式對等或功能對等,它與本雅明關于語言和翻譯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也符合當代文學批評和思辨哲學的發展趨勢。最后作者再次強調原文和譯文中間存在一個有著豐富意義、典故和聲響的閾際空間,對譯文的理論.分析研究有助于文學作品的批判性閱讀。

后語中作者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在選擇例子時刻意避免了下列因素:贊助人、政治不平等和非文學翻譯,僅僅少量提到了性別不平等。第二,明確表示自己支持“新直譯”(neoliteraltranslation),推崇三維閱讀。作者也意識到翻譯在豐富文學閱讀的同時造成了更復雜更棘手的問題,因此她提出了兩點希望。

教學附錄針對教育領域一個容易出現的問題(即年復一年面對相同的教材和方法老師們可能缺乏熱情,從而影響教學質量)提出三點策略。

二、論著的主要特色和貢獻

1.跨學科研究的方法

本書的作者是比較文學方向的教授,全書以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為本體。在此基礎上,作者試圖從翻譯中尋找新的批評手段、新的閱讀途徑,最終為研究文學作品服務。“文學批評依賴翻譯;反之,翻譯從文學批評的嚴謹中獲益。”作者指出在所有的閱讀活動中,唯有譯作的閱讀帶有最深的時間和人物烙印。文學作品本是二維的閱讀,作品兩端聯系著作者和讀者,譯者這個維度的加入使閱讀行為變成三維閱讀:人物和時間都是三維的。同樣是英法雙語讀者,閱讀愛倫·坡的原著TheFalloftheHouseofUsher和閱讀波德萊爾的譯作LaChutedelaMaisonUsher不一樣。這種從別的相關學科尋找研究新視角的做法值得我們翻譯研究者借鑒,也是翻譯研究文庫最初引進本書的原因之一。

2.集中緊湊的微觀論證

本書的主要論點其實只有一個,即譯文(或翻譯策略)能為文學閱讀、文學批評和文學教學提供新的途徑,使閱讀、批評和教學具有更豐富的意義。全書正文共八章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論點展開,因此全書的結構顯得十分緊湊,論證集中有力。作者的選例是不至于使問題復雜化的純文學作品,即那些“我在教學和研究經歷中接觸和熟知的中性西方經典名著”。對一些具體個案的分析細致到了單詞的理解和翻譯,如司湯達小說《巴馬修道院》開篇處出現的詞volupt6。

3.形象生動的理論比喻

作者對文學作品有著生動的比喻:文學作品是根有彈性的中轉軸,對它的閱讀是圍繞這根軸做水平或垂直運動的圓周。原文的圓周和譯文的圓周問存在一個閾際空間(interliminalspace),處于這個空間的文本就是interliminaltext,這個文本是譯文貢獻給原文讀者的禮物、也是翻譯理論獻給文學批評的禮物。另外,對西方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作者比喻為心跳(heart-beat)。“整個西歐和北美的文學史都在擴張和收縮之間交替。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屬于收縮期。…后現代主義…顯然進入了擴張期。”如果說收縮代表著保守和理性、擴張代表著開放和非理性的話,西方的文學史確實有著鮮明的收縮——擴張軌跡。

4.對文學翻譯批評的啟發

韋勒克與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指出,“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準等問題的研究;“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研究具體的文學藝術作品(其批評方法經常是靜態的)。“文學批評”立足于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有文學或作品為物質依托;但現在有的翻譯批評活動逐漸脫離具體的文本或文本反映的現實,其批評對象變成了空泛的理論或抽象的整體。《翻譯與文學批評》始終立足于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論證緊密圍繞翻譯如何為文學批評提供新視角這個論點展開,是以小見大的扎實研究。這為文學翻譯批評敲響了警鐘,“翻譯批評也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評價眼光…只是它的理論思維的指向始終是具體的、特殊的對象,而不是指向一般的、普遍的規律。”我們的文學翻譯批評應該立足于具體可感的對象,建立扎實的實證研究基礎。

三、不足與遺憾

1.選例的體裁太局限

作者在第一章里說,選例局限于詩歌和小說體裁,因為小品文和演講雖然可以提供少許例子但與讀者的個人喜好、觀念有太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太通俗。刻意避開戲劇的原因有三:第一,戲劇翻譯可以是從劇本到演出,也可以是從一種文字的劇本到另一種文字的劇本;第二,該問題在一些專著中早以有所論述;第三,作者只關注閱讀習慣而非其他。誠然,戲劇較之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情況更為復雜。首先,它是民間、民族特有的;其次,它以表演為主要形式;最后,它突出對話而簡略其他敘事語言。但戲劇無論從時間還是藝術形態上說都不次于小說,如果將它文學批評中剔除無疑使得該書的研究范圍殘缺了一大塊。作者避開它的真實原因也許是戲劇這種民族性太強的作品不管在舞臺上還是文字上只能通過歸化的手段來表現,而作者倡導的“新直譯”的翻譯策略在這部分無法自圓其說。

2.理論稍顯薄弱、與翻譯聯系不密切

論點的單一或者說集中是該書的優點也是缺點。本書實際上的核心論點只有一個,即翻譯可以作為分析手段使比較文學的閱讀和教學活動得到豐富和深化。全書用大量的個案分析加上形象生動的理論比喻強有力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比起外研社翻譯研究文庫中其他理論性著作來說,該書的理論深度稍嫌不夠;比起其他實踐性著作來說,該書的主體研究對象不是翻譯。當然,這都是從我們翻譯研究者的角度出發所做的苛求了。

第6篇

一、尊重實際,在選擇中體現課外作業的層次性

生命個體的差異性是不爭的事實。不同的學生由于智力發展水平、生活經歷的不同,他們所形成的閱讀能力和興趣愛好也就不盡相同。面對幾十個不同的生命,如果教師還是采用大一統的作業模式,必然會導致眾多學生要么無法在作業中滿足自身的認知需要,要么就是消極怠工,胡亂應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作業的結構模式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設置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作業。教師可以將所有的課外作業設置為三個檔次:甲檔為基礎類作業,主要歷練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歷練學生的基礎能力;乙檔為提升類作業,主要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置,練習的難度稍有提升,旨在歷練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丙檔為選擇性作業,旨在引領學生在自主性探究過程中完成學習。不同的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到兩項完成。

以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為例,教師在課外作業中就為學生設置了逐層升級的作業類型:甲檔為背誦課文第二與第十三自然段直接描寫園子的語段,積累語段中典型的句式結構;乙檔則為推薦閱讀人教版課文《祖父的園子》以及《呼蘭河傳》中的相關原文,找出差異之處進行對比,感知不同的表達方式形成的不同表達效果;丙檔模仿課文中蕭紅對“自由”的描寫方法,運用課文中的典型句式描述自己周末獨自在家的感受,在遷移練筆中提升學生的語用實踐能力。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愛好與實際能力,自由選擇,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各取所需,讓層次分明的作業契合自身的認知需要。

二、多維并進,在合作中強化課外作業的自主性

尊重學生的自主能力,并不意味著對學生采取放縱的方式任由其發展。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由于不少學生缺乏相應的控制能力,總是喜歡漏做或者是故意選擇簡單的作業去完成,專門鉆這種形式的空子,導致這種模式在實踐中難有真正的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與每一個學生家長做好解釋溝通工作,如果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就會給這一方式的踐行帶來不少的消極元素,甚至形成不必要的誤解。只有取得家長的認可與支持,這種創新式的作業模式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望月》一文時,教師依據課文練習題的要求,布置了自主練習聽寫課文第二自然段的任務,在規定了統一要求的基礎上,教師對完成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或通過自主聽寫檢查的方式完成,或借助自由背誦的方式完成。檢查下來,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完成得較好,但有兩名學生卻認為自己已經會聽寫,就沒有采取任何的方式完成作業,導致最后的聽寫并不理想。此時,教師當著全體學生的面與他們的家長進行了溝通,并取消了其一周自主選擇的權利。

至此之后,不僅這兩個孩子的作業積極性更高了,其他學生面對自主選擇的作業也顯得尤為重視。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狀況自主設計作業,從而使課外作業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好地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服務。

三、交融練習,在整合中提升課外作業的綜合性

雖然知識由于其內在性質的不同,隸屬于不同的學科,但生命個體在汲取、悅納知識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思維方式則可以貫穿于整個知識領域。教師則可以將課外作業的設置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信息交叉滲透。如在教學《莫高窟》一文后,教師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莫高窟”的圖片、文字等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將這一要求與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中的內容進行整合,借助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的語文作業提供支援。

另外,教師設計課外作業也應該具備大語文觀的視角,關注課堂內外的整合與鏈接,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關注語文,發展能力。教師可以在每篇課文教學結束之后,引導學生由“篇”向“書”過渡,從而讓課外閱讀為課堂的教學增加效益。如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拓展推薦蕭紅的原著《呼蘭河傳》,讓學生在深入感知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在整體關照原著的視野中回歸課文,從而為全方位地解讀文本提供了資源。

第7篇

關鍵詞:《道德經》;文化概念;翻譯;譯者主體性

《道德經》是西方世界除《圣經》外流傳最廣的著作。對于道德經英譯的歷史劃分,不同學者的具體年代雖不盡相同,但大致上主要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世紀到一戰前,主要是西方傳教士將《道德經》向基督教的歸附。第二個階段是兩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學者對道德經功利性的利用。第三個階段是自帛書道德經出土后,再一次出現了翻譯的熱潮。在這三個階段中,前兩個階段的翻譯過于注重從意識層面上對道德經作功利性的傳播,尤其是在第一個階段中,“西方傳教士對道德經的翻譯宗教化,基督化,偏差與謬誤比比皆是。”(章媛,2011)

從以上簡單的歷時性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盡可能地排除意識形態的干擾,客觀地反映原作者精神。這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了。如今,在解構主義的強烈沖擊之下,譯者主體性已成為目前的熱門話題。然而我們不能在還沒有深入領會理論內涵的情況下就運用“拿來主義”,生搬硬套,隨意擴展其范圍,這樣的話,不僅沒有領會外來理論的精髓所在,同時也會對我們自己積累下的優秀理論思想產生懷疑,妄加批判。

那我們就來看看韋努蒂的翻譯理論對于道德經 文化概念的翻譯有什么可借鑒的地方。(蔣童,2012)介紹了韋氏由一條環環相扣的術語鏈逐步發展而成的翻譯理論。首先是借自于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的''癥候式閱讀法''。這種閱讀法“就是要抓住相互對立的問題結構,給被隱藏的言說以生命,并對其進行重構。” (蔣童,2012)也就是說,原文中的某些內容并不是我們“打開書馬上就能理解的”。韋氏將這一概念引入翻譯領域,從而揭示出歸化造成的對譯入語文化的''策略性干預''。也就是必須反常地使用本土價值觀。這一點在我們分析道德經翻譯上面就有幫助,尤其是在一些特有文化概念的翻譯上,能讓我們看到不同譯文的優劣。

當然對于韋氏關于翻譯的通順性問題上,我們也不能不加批判的接受。(孫藝風,2003)就曾反對道,如果不向譯語系統作出必要的妥協,“直接的沖突就不可避免,自然難以被譯入語文化系統接受。”(孫藝風,2003)這樣就不利于我國古代典籍的傳播。其實有些地方做出適當的變通也是必要的。

對于意識形態的問題,韋氏的理論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比如說“存異倫理”,就強調了“在翻譯中不應該只考慮那些在本土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群體的利益,而應該考慮到異域文本之所以產生的文化,并且面向本土內不同文化群體”(蔣童,2012)但最后韋氏也意識到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這種''''的復雜性,終于提出了“因地制宜理論”,也就是對于翻譯實踐顯然絕對不能“單單關系到采用哪一種話語策略―是流暢的翻譯還是抵抗翻譯,它還應包括翻譯的意圖和效果,也就是通過翻譯究竟是否達到了促進文化更新和變化這一根本目的。”(同上)也就是說歸化如果能促進某些邊緣文化的發展的話,是值得我們肯定的。而另一方面,在附屬文化翻譯外來作品時,由于過分強調自己豐富的文化傳統,也可能陷入“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危險境地。這其實對與我們國內學者將中國典籍外譯同樣也有一定的啟示。我們也不能陷入民族中心主義之中,而應客觀地對待我們豐富的傳統文化。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阿瑟威力,顧正坤和林語堂三人的譯文,主要從文化概念的翻譯等方面來對比。

1.“玉”的文化含義。

中華民族對于玉的崇尚和喜愛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而且一直傳承至今。有學者就指出玉文化是先于文字的中國文化“大傳統”。玉在《道德經》中也有多處體現,我們以第六十二章和第七十章為例對以上三者的譯文進行對比。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第六十二章)

其中“拱壁”的意思是'“拱抱的玉壁”,在三個譯本中分別體現為'' disc of jade", "jade disks"和"jade". 都只是翻譯''拱壁''表層的意思,而拱壁作為極其重要的禮器這一層意思并沒有翻譯出來。玉是中華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符號,我們可以從考古發掘出的玉琮,玉玨直到各代帝王的玉系中了解到它的重大意義。它是一個國家政權的象征,古代君子所追求的道德標準。在本章中雖然老子強調的是道的重要性,但正是因為與的意義本身已經很重要,兩者對比才能顯出道的至高地位。所以這里有必要“賦予被隱藏的言說以生命”。

還有在本章中,威力和顧正坤的譯文中“立天子”分別譯成''Emperor's enthronement" 和"the emperor ascends the throne"。筆者以為要比林譯的"on the crowning of an emperor"要好。因為如此以來西方讀者會以為中國先秦時代的皇帝即位時也會被加冕以金冠。所以林語堂的譯文在處理文化概念時似乎有些迎合西方的價值觀。

如果說以上一例還不足以說明玉的重要文化含義,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章中三者對于玉的翻譯。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披和而懷玉。(第七

十章)

從三個譯文的對比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出,只有顧正坤的譯文將玉加了括號解釋,強調“玉”就象征這“道”,而威力和林語堂都沒有說明。威力對''披褐懷玉''加腳注解釋道''to 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 to keep one's knowledge to oneself"意思是“才能不外露”,也就是將“玉”當“才”來解。但筆者以為此處的玉就是“道”的象征,同意顧氏的觀點。原文中“披褐懷玉”應被看作是“與'反樸歸真','和光同塵'一樣的意思”。(許結,2008)那么“玉”就不應該片面地被理解為才能,而應上升為微妙渾成為“道”。陳鼓應也在 《老子注釋及評介》一書中指出其實老子在本章中是感嘆“世人多惑于燥進,迷于榮利,和這些道理背道而馳。”接著陳鼓應又說雖然這道理用文字表述出來很簡單樸實,但卻含義豐富,“猶如褐衣粗布里面懷藏著美玉一般。”所以“玉”在此處理解為“道”似比“才能”更恰當些。

2.何謂“玄同”?

許結在 《老子講讀》中列舉了各家對于“玄同”的注解,其中“王道 《老子意》謂:'玄同這者,與物大同而又無跡可見也。'此'以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解玄同,即玄妙齊同的道的境界。”陳鼓應也說道:“玄同的境界是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于世俗偏狹的人論關系之局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陳鼓應,2003)那么我們就來對比一下三者對這一概念的處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第五十六章)

威力的譯文將玄同譯成''the mysterious levelling'',顧正坤和林語堂則分別譯成''subtle identification''和''the mystic unity''。雖然三者都有''同''的意味,但側重不同是“與…同一水準”,“與…同樣”。''identification''除了有“身份”的意思外還有認同,支持,同情之意。所以威力的譯文除了將“同”的意味表達出來,也將“玄同”上升為和“道”同樣高的境界。而且還加了注釋,說明了這是一種“未受到個別感覺影響的整體感知”。對比之下,顧譯和林譯則沒有表達出這一層含義。

在處理文化概念這類比較棘手的問題時,我們首先要理解清楚原文的含義,透過措辭,句法等這些導致“不連續”的表層,深入到原文的本意。本文對于翻譯文化該概念的討論也只是一些初步的個人觀點,方法也只涉及添加腳注等方面。“但用腳注說明這種模糊不清的性質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數實例中也證明是正當的。”(奈達,2001)除了加腳注的方法外,也可以考慮用譯入語的文化概念替換。

參考文獻:

[1]Lao Tzu. Tao Te Ching.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d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2]Nida,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詳介[M].中華書局,1984.

[4]顧正坤.老子道德經[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蔣童.術語鏈:韋努蒂翻譯研究生成[J].外國語,2012(1):54-61.

[6]劉全福.當“信”與“化境”被消解時---解構主義翻譯觀質疑[J].中國翻譯,2005(4)16-20.

[7]孫藝風.翻譯規范與主體意識[J].中國翻譯,2003(3):3-9.

[8]譚靜.道德經翻譯中的中西思維差異[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3):81-84.

第8篇

一、考查目標與考點說明

《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在關于論述類文本閱讀部分的內容表述三年之間大致沒有變化,關于文體范圍的理解表述為:“論述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后面相關解說可總結為“兩種能力(理解、分析綜合),六個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①,考查目標與考點內容還是明確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題的具體變化

1.分值和題型的變化

僅從題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為三題15分,第一題為一道3分的選擇題,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選做題形式并給出了實用文本,考生有不選做論述類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則在命題上就為學生選定論述類文本。最重要的變化是2011年本題分值上升為18分,題型也變為三道簡答題,比起前面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總分值只少2分,而題目卻少一道,單小題平均達6分(3題分值分別是4分、8分和6分),超過文學文本閱讀。可以說,此題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簡答題的題量也是對考生的一個挑戰。

2.選文的特征及變化分析

為了便于說明選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蘇高考論述類文本材料的相關來源如下:

2009年為《說“異”》,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匯報》,長5000余字,經刪改約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學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談靜》,選自現代美學家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寫于上世紀20年代作者旅歐期間,原文1800多字,刪改為872字;2011年《捧與挖》,選自《魯迅全集?華蓋集》中的《這個與那個》一文的第二部分“捧與挖”,寫于1925年,文本略有刪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時候,我在S城,來了一個都督。”改為:“民元革命時候,S城來了一個都督。”第三節刪去“火神瘟神不待言,連財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駭人的畜類”②一句,表意無大變化,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在行文上更流暢或語言上更近于當代的習慣,便于考生閱讀。

作為文學大家,魯迅的雜文首次進入高考閱讀材料,這個變化似乎更加強調了論述類文本考查的文化內涵文學傾向,三年以來,自從剔除了科技說明文之后,論述類文本以論述為主的特征愈加明顯,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論文,另一方面與以論述說理為主的文學類文本則相互滲透。其實《談靜》就作為文學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試題中考查過,另外2006年江蘇卷《波茲曼的詛咒》、2008年山東卷的《歌德之勺》,當時作為文學文本考過,同樣也可以看作論述類文本。由此可見,滲透文學文本特征的論述類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題者關注的。

這類文本內容主要涉及文藝評論、雜感及社會自然科學論文等。選材的共同特點是:(1)學術性強,有專業性、系統性,信息量大,語言也比較規范;(2)文化底蘊厚。近年所選的論述論文,其作者多為一流學者或作家,文本表現見解獨到,體現作者鮮明的個性風格,而且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3)主題明確突出。所論述的多為某一領域的重要問題,思想深刻,經命題刪改后主題更加明確集中,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體驗機會。

3.文后命題的變化分析

從科技論文到美學論文再到雜文,這并不體現出一個選文的變化方向,只是實踐和驗證了考試說明中關于命題范圍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的這個解說,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選文將再出現優秀的科技論文等。事實上,更該引起關注的應當是文本后的考查題變化。

(1)變中不變――論證思路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試看2011年與2010年兩題的比較。2011年的第15題對應2010年的第16題,都是考查文本的議論寫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題對應年的17題,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觀點態度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題也同樣考了“作者認為應該持什么態度?”③,這足以說明,論述文本的議論思路與作者的觀點態度在命題人心中是相當有分量的。這當引起以后備考的足夠重視。

(2)新增題――更鮮明體現議論文考查的本質特征

考題刪去選擇題變為簡答,這不單是個形式上的變化。在分別對應了兩道題之后,余下這道由客觀題變化來的8分題(第16題)考了什么?原題是:“文中的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遞進關系?(8分)”④這道題已經非常像平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議論文的分析提問了,問題具體細致,涉及內容理解的點也較小,可以說,新增的這道題,再加上前面的論證思路及作者的觀點兩題,更加鮮明地體現了重視對議論文本質特征的細致考查。

三、應試思考

1.重視議論文本特征的閱讀把握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鍛煉

高考對論述類文章閱讀考查側重于邏輯思維能力,主要讓考生借助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正確理解、捕捉、篩選、判斷與轉述論證信息,鑒于三年的考查的重點和方向變化,要為學生認真扎實地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鍛煉,確立把握議論文基本特征的閱讀與訓練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煉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論證結構、把握議論思路,發現材料和觀點之間的邏輯聯系,等等。

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訓練中要注重向學生進行議論文本質特征的分析引導,如理論上的“建構”性,說理的結構和條理性(邏輯性),等等,不妨把一些經典的課內議論文再與學生一起做溫習,諸如《拿來主義》、《師說》等,在閱讀中,尤其要注意引導多進行一些深入文本具體論證內容的理解和訓練,掌握分析結構、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總括、過渡、照應作用的標志性語句;把握語句銜接的特點,明確句群所表達的重點;強化文本結構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層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進而明確作者的態度觀點;學會按文體特征分析,如議論文常按引論、本論、結論組織文章結構,等等。

2.注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答題心態的養成

閱讀訓練中要多接觸文學性強的文本,對文化名人文化現象及文學風格等多有涉獵,對學術知識,文學藝術作品形成對路的理解,有了較強的文化底氣,才能從容應對高考的論述類文本。

另外,學生往往缺乏對文章逐段逐層閱讀理解的耐心,喜歡作跳躍性閱讀,對應題目尋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現概括片面、膚淺、作答不準確的問題。因此要力避畏懼、浮躁的不良心態,通讀全文,立足于整體感知和把握作好細部的分析,運用恰當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法進行解讀。

注釋:

①相關內容引自2011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

第9篇

關鍵詞:美劇;字幕翻譯;異化;歸化

中圖分類號:H08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2-0120-02

近些年,越來越多由美國制作的電視劇作品進入中國市場,吸引了眾多中國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眼球,掀起了一股“美劇熱”。這些電視劇作品的特點包括幽默詼諧、懸念重生、想象豐富、變幻莫測等。而美劇的熱映也催生了對其字幕翻譯的探索。盡管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外國(包括美國)電視劇早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現象,但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翻譯領域,“影視翻譯研究成果卻是寥寥無幾”(李和慶,薄振杰,2005:45),故有必要對美劇字幕的特征進行分析、梳理,進而得出可供借鑒的翻譯策略。

一、字幕翻譯特點分析

1.整體性。不難理解,影視作品屬于一門綜合性藝術(錢紹昌,2000:62),是由表演者的對白、表演者的神態動作、背景畫面及音響等多個元素構成。而字幕是嵌套在屏幕畫面(通常是底部)的符號,其必須要與聲音、圖像吻合一致才能完整表達劇情信息。因此,觀美劇者必須要能夠同時完成看畫面、聽聲音和讀字幕三項內容。概括而言之,觀眾要想全方位地欣賞劇情,就必須要做到將劇中的非語言信息和語言信息感受和領悟到位。

2.制約性。兩大因素在制約著字幕翻譯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空間和時間。一方面,翻譯者及字幕制作者必須要考慮到畫面上可承載的字符數量及大小,絕對不能影響到視覺整體效果。所以每張畫面上的字幕內容不宜過多,字號不宜過大;誠然,字號也不能過小而難以辨認。另一方面,應盡量保證字幕語言和圖像信息的協調一致。盡管字幕不需像配音那樣去嚴格地遵循與發話者時長的吻合,但也不能出現較大“時差”。同時,還要拿捏好每片圖像上字幕的停留時間,“一般以2~3秒為宜”(李運興,2001:39)。

3.即逝性。轉瞬即逝是電視劇中有聲對白的物理特性。劇中英語這一有聲語言的中文翻譯也是一閃即過。文學作品的語言通常以印刷體形式展現,讀者可以反復品味。但電視劇觀眾則無法享受這樣的奢侈。如一行字幕從出現到消失還沒被觀劇者看完、看明白,觀劇者的心情及思路就會受到負面影響,觀劇效果便大打折扣。

4.易讀性。字幕翻譯的另一特點是譯語語言的通俗易懂,切忌過于生澀。因此,字幕語言從總體上而言應自然明了,決不能高頻地讓觀眾感到費解。但不可否認,一些美劇的題材所屬某特定專業領域,如《犯罪現場調查》或《實習醫生格蕾》,則刑偵術語或醫療術語便成為慣用詞匯。

二、異化與歸化

1813年,德國哲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rcher)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書中提出:“翻譯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Schleiermarcher,1992:42)。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譯者的隱形》一書中將第一種方法稱為“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將第二種方法稱為“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Venuti,1995:20)。作為翻譯的兩種方法,異化是以原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歸化則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Venuti,1995:20)。概括地說,異化法要求譯者向原語作者靠攏,盡可能采用作者所使用的原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而歸化法則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盡量采取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來傳遞原文的內容。當異化歸化作為具體的翻譯方法時,常常被用于微觀的具有鮮明獨特文化內涵的語句(文化特色語句)的轉換;作為一種特殊翻譯方法,異化為翻譯時不顧譯入語習慣,將原文中獨特的異域文化內容如實搬進譯入語,即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歸化將原文中獨特的異域文化內容化歸為譯入語自身明白流暢的表達,盡量減少譯語讀者的陌生感(黃艷春,2010:117-118)。

三、歸化異化法于美劇字幕翻譯之應用

1.歸化之適用性。如上所釋,“歸化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使譯文表達的內容和形式在讀者對現實世界了解的知識范圍之內”(張沉香,2006:43),目標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考慮到美劇字幕翻譯“整體性、制約性、即逝性、易讀性”(尤其是“即逝性”和“易讀性”)的特點,美劇中出現的英語文化特色語句常常要以歸化法的方式譯出,由此以保證字幕譯語的易接受性;以此為基礎也更易于實現譯語觀眾的感官體驗,有利于滿足其對美劇情節、聲效的審美情趣追求。例如:①Well,if you got such big guns on your side backing you up,what do you need me for?如果你有了靠山,還要什么?(《尼基塔》第一季第01集)②So how is Mark handling all of this?The usual way throwing himself into work.Mark.怎么樣?老樣子,一心撲在工作上。(《未來閃影》第一季第03集)③I thought...maybe my mind...was playing tricks.我以為……也許我……是在自己嚇自己。(《犯罪現場調查紐約篇》第七季第15集)顯然,以上幾例所含的地道英文表達都根據具體的語境被轉換成讓中國觀眾倍感親切、清晰易懂而地道的漢語表達,是歸化翻譯法的結果。無疑,這一選擇可大大降低觀眾理解字幕的難度,從而騰出余力及時跟蹤并更好地欣賞劇情。

2.異化之可行性。如前所析,“異化著眼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堅持文化的真實性,旨在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性和語言風格特色”(張沉香,2006:43),目的是保留異國情調,讓譯語讀者最大限度地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體會語言傳統及民族文化的差異性。盡管字幕翻譯會受到苛刻的限制和制約以導致譯者沒有足夠的空間對劇中蘊含特色文化的詞句進行詳細解釋,觀眾也被剝奪了自由的時間對譯語反復揣摩玩味,譯者仍應也仍有可能借助異化的手段以保留并傳達美語中的文化意象和語言特色。例如:④It looks like a cell phone but it is really like a digital black hole―wireless hard drive that swallows up any electronic data within ten feet of it.它看上去像手機,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數碼黑洞―無線硬驅,可吞噬任何離它十英尺內的電子數據。(《越獄》第四季第02集)⑤You’re gonna be our golden goose,ok?你要做我們下金蛋的鵝,懂嗎?(《反恐24小時》第八季第08集)⑥There is nothing more dangerous than a wounded animal.受傷的野獸最可怕。(《反恐24小時》第八季第22集)可見,以上美語中的文化意象和語言特色都較好地得到了保留及再現,是異化翻譯法的結果。這一做法的前提是要保證觀眾在劇情脈絡的幫助下能夠迅速理解較生疏的異域表達,不會造成模棱兩可、不知所云的尷尬。這一選擇之所以合法有效,是因為其有利于傳達異域語言及文化,達到跨文化交流的深層次目的。

3.歸化異化相交融之必要性。實際上,在各類型文本的翻譯實踐中,歸化法和異化法都有其各自存在的根據、意義及價值;同時兩者又具有互補性。“本來歸化異化策略就沒有明確的界限,而且在翻譯實踐中也沒有絕對的歸化與異化”(朱安博,2010:119)。美劇字幕的翻譯實踐也同理:沒有哪一部美劇的翻譯是完完全全以目的語語言文化為歸宿,也沒有哪一集劇情的譯語可以徹頭徹尾地再現源語語言文化。很多情況下的翻譯都表現為譯者在處理源語語言文化信息時所采取的一種策略取向,是對歸化法和異化法一個“度”的把握。在美劇字幕翻譯過程中,如何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處理好劇中的語言文化因素,在母語中盡可能忠實地再現源語語篇中的詞語特征和文化特色,成了美劇字幕翻譯中的一大挑戰。這必然要求譯者對源語進行歸化或異化的處理,盡量發揮歸化和異化法的優勢,盡力避免歸化過度所造成的源語風格和文化因素丟失,或異化過度所造成的譯語“外國腔”太重而降低譯語的可接受性。例如:⑦You’ve announced so loudly your opposition to me.你那么高調地跟我對著干。(《囚徒》第一季第03集)⑧You single-handedly saved three lives. If it was me,I’d be floating on cloud nine right now你單槍匹馬救了三條命啊。換了是我,現在已經得意得飄飄欲仙啦。(《英雄》第四季第01集)⑨That’s what stirred up the hornet’s nest.這簡直就是捅了馬蜂窩。(《反恐24小時》第八季第22集)誠然,譯者在以上幾例的翻譯中對歸化異化法把握得還是相當好的,較為巧妙地綜合了兩者的特點和優勢,既保證了譯語的自然流暢與可接受性,又關照到了源語風格和文化因素,實為美劇字幕翻譯的范例。

美劇依靠其懸念感、幽默感、生動性和娛樂性而受到我國年輕人的厚愛,劇中語言的翻譯問題也逐漸進入越來越多的英語學習者和翻譯研究者的視野。在分析梳理了字幕翻譯特點、歸納總結了異化歸化內涵及關系后,文章通過選取美劇字幕翻譯的具體實例來解析歸化法及異化法對美劇字幕翻譯的借鑒作用,結論如下:譯者應在客觀受限的情況下結合美劇具體情境靈活有度地運用歸化及異化法,以期有效完成美劇字幕的翻譯。

參考文獻:

[1]李和慶,薄振杰.規范與影視字幕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2):45.

[2]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62.

[3]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39.

[4]陳小燕.從互文性角度談美劇字幕翻譯[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14.

[5]高彬.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看影視字幕翻譯的原則和策略[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8.

[6]Schleiermarcher 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A].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Schulte,R & Biguenet,J.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42.

[7]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8]劉艷麗,楊自儉.也談“歸化”與“異化”[J].中國翻譯,2002,(6):23.

[9]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econd Ed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10]郭建中.異化與歸化:道德態度與話語策略――韋努蒂《譯者的隱形》第二版評述[J].中國翻譯,2009,(2):36.

[11]黃艷春.異化歸化要義[J].外語學刊,2010,(4):117-118.

[12]張沉香.論異化與歸化的動態統一[J].語言與翻譯(漢文),2006,(4):43.

第10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常態課 瓶頸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9-0033-02

作者簡介:張林(198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真正決定教學質量的往往不是花團錦簇的公開課,而是與教師日日相伴的常態課。因此,直面常態課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化解其中的瓶頸問題,可以讓小學語文教學更趨合理與規范,可以讓師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成長。

一、常態課設計的瓶頸問題與對策

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校長、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李希貴先生曾說,有些教師工作三十年其實相當于工作了一年,因為他只是將一年的教學經驗重復了三十遍而已。這一振聾發聵的提醒告訴我們,即使在常態課的教學中,也要高度重視每一次的教學。而教學一定是從教學設計開始的,因此要研究常態課的瓶頸問題,首先就要研究常態課教學設計的瓶頸問題。在筆者看來,常態課的設計瓶頸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學觀念、教學思路的守舊上。由于種種客觀與主觀的原因,運用原有的教學經驗去備課,總是成本最低的教學設計方式。因此,這一瓶頸問題可謂是瓶頸中的瓶頸。

來看一個例子:蘇教版(下同)小學語文第三冊下冊有《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文,筆者曾多次聽有關本文的校內教研課,甚至是一些場合的公開課,但都在強調同一個主題,即看待一件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有沒有用處。這樣的主題當然是正確的,但在多位教師的解讀下只有這唯一的主題,顯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在教研課或公開課后的評課環節中,聽到上課老師闡述自己的教學思路時,大抵有這樣的一些內容:一是本文教學中關于字段的工具性問題,重在解決三年級學段學生在字與段的掌握上存在的問題,尤其是由于認知能力有異,有的學生還需要在字上花功夫,有的學生則可以瞄準段去培養新的能力;二是將小駱駝的情感變化當成教學的一條脈絡,通過情感變化來點明文章主題。

如果我們跳出本文來觀察這樣的教學思路,就可以發現教師缺乏個性化解讀,其宣講的還是教參上觀點的重復與變式。這種類似于拿來主義的教法在常態課上是比較多見的,也是亟待改進的。筆者以為解決的關鍵在于教師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并用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去引領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譬如本文的教學設計,筆者以為可以采用這一對策去衍生出相應的教學設計。如:小紅馬為什么瞧不起小駱駝?小駱駝為什么覺得委屈?駱駝媽媽是怎樣教育小駱駝的?小駱駝為什么感到自豪?這些問題可以作為常規問題來促進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如果你是駱駝媽媽,你會怎樣教育小駱駝?(或者換一種問法:駱駝媽媽沒有簡單地跟小駱駝說大道理,只是帶駱駝到沙漠里走了一趟,你覺得這種教育方法好嗎?)小駱駝最后悟到了道理,但這個道理它并沒有說出來,而是“默默地想”,為什么是“默默地想”呢?

無論是對于本文而言,還是對于其他文本而言,小學語文教學的設計必須抓住一點,就是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教師要采用引領性的問題去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思考,而這些引領性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顯然首先來自于教師不拘一格的、開放的教學理念。

二、常態課實施的瓶頸問題與對策

有了良好的設計,其后的關鍵就是教學實施。教學實施的挑戰在于課堂上的生成,因為生成是教師無法把握的,有時還會讓教師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有意無意地維護自身的權威,那就有可能屏蔽課堂上的生成。果真如此,那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生成課堂的精彩。因此從課堂實施的角度來看,筆者以為一個重要的瓶頸問題在于教師的教學態度。

教材上有一則《爭論的故事》,講的是兄弟倆面對空中飛過的大雁,爭論是煮著吃還是蒸著吃,結果爭論不休,而大雁早就飛走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對于成人而言可謂是耳熟能詳,可對于孩子來說卻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在一次教學共同體的研討當中,當我們提出以開放的態度來實施本文的教學時,有教師提出不同的意見,其理由是那樣教學很容易發生偏移,最終結論還是不開放的好,只有教師牢牢把握文章主題,才能讓教學過程不偏離正軌。

應當說這是一個容易得到很多人認同的認識,因而也可以看作是常態課實施中一個確實存在的瓶頸問題。筆者以為解決這類問題的對策在于本著開放的態度,認真對待學生的想法。筆者在教這一課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但及時采用了一些引導策略,結果課堂教學進行得依然很順利。

三、常態課評價的瓶頸問題與對策

上完每一節課后,每個語文老師都會評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尤其要評價這節課是否能夠應對考試,這也成了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瓶頸!那么,怎樣消除這一瓶頸問題呢?筆者以為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用發展來驅動評價走向科學。

比如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老師講完《槐鄉五月》后提問:你是從文中哪些詞語體會到“到處都是槐花”的呢?學生回答因為山坡上開滿了槐花。作者為什么說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槐花是槐鄉孩子們的寵物,它飽了孩子們的口福,香了孩子們的村子,甜了孩子們的生活”。這樣的評價我們認為是符合教學需要的,但忽略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于是在另一節課上,老師對同樣的問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槐鄉五月是孩子的季節,槐鄉是我們大家的槐鄉,雖然我們并不生活在槐鄉,但我們的家鄉也有同樣的風景。槐鄉是美的,我們的家鄉也是美的,同學們能否用筆寫出自己家鄉的美呢?

這樣的評價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對學生內化本文的主旨,對觸動學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之所以能夠如此,正是因為評價的著力點不是放在對原文結論的記憶上,而是放在學生感知文本時的認知過程上。

第11篇

[關鍵詞] 浙江外貿人才培養模式

一、浙江省外貿人才的總體需求論證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對外貿易正在經歷新一輪快速發展的黃金周期,特別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貿法”,允許個人經營進出口貿易,外貿準入門檻大幅降低,外貿人才需求趨旺。與大幅增長的貿易業務不協調的是,我國外貿專業人才的供需嚴重失衡。

從智聯招聘網招聘的職位需求看,貿易人才“倉儲”不足。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開放省份較集中的地區,外貿企業密集,而高層次的國際貿易人才嚴重缺乏,培養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成為當務之急。浙江省是我國的外貿大省之一,外向型經濟發達,僅寧波市的外向型企業的產值就占寧波市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但這些企業中大多數仍停留在靠轉手訂單維持生產階段,無力自行開拓國際市場,這與以外貿作為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極不相稱,主要原因是緊缺高層次應用型的國際貿易人才。

二、浙江省外貿人才的需求特點分析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外商投資企業多。我們在浙江省選取有代表性地區的數家外貿外資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特點進行了調研分析。本次調查所涉及的調查范圍,選取了杭州、寧波、溫州和義烏四個有代表性的地方。問卷共發放50份,回收30份,問卷有效率100%。調查結果分析:

1.人才需求的總量不斷上升,人才的層次不斷升高

在調查的30家企業中,2006年平均每家外貿企業需要新增外貿專業的人才為2.5人,2007年每家外貿企業預計需要新增外貿專業人才3.5人,比2006年增加40%,到2008年,每家外貿企業預計需要新增外貿專業人才為4.2人,比上年增加20%。由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渡期的結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這帶來了外貿專業人才需求數量上的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會逐年降低,趨于平穩。

在調查的30家企業中,2006年一共需要外貿專業的人才為75人,其中研究生學歷的人才為5人,占6.6%,本科學歷的人才為44人,占需求人才總數的58.6%。2007年,這30家企業預計人才需求量為115人,其中需要研究生學歷的人才為9人,占需求的總數量的8.8%,比上年增加 80% ,本科學歷的人才為78人,占需求總數量的74.3%,比上年增加75%。這主要是因為近幾年我國高校的普遍擴招,高校培養的學生數量和學生的學歷層次在不斷地上升,人才市場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給,這使得企業人才需求的層次不斷上升。

2.企業對于外貿人才的需求更傾向于有實際經驗的人才

在對30家企業解決國際貿易人才的方法進行調查時,其中選擇依托社會的人才市場招聘的企業為13家,占所調查企業數量的86.6%;選擇接受高校畢業生的企業為5家,占所調查企業數量的30%,通過熟人推薦的企業為2家,僅占企業總數的6.6%,選擇自己在工作中培養的企業為8家,占所調查企業總數的53.3%。由于人才市場的充分發育,人才流動性的增強,企業更愿意在人才市場上尋找自己滿意的人才,選擇自己培養人才的企業為53.3%,低于企業在人才市場上尋找人才的比例,這說明我省的很多外貿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不愿意花費時間和資金去培養自己的人才,更傾向于拿來主義。值得關注的是在這30家外貿企業中,僅有30%的企業愿意從高校畢業生中直接招聘人才,這表明現在高校培養的人才還不能直接滿足外貿企業的人才需求。

3.精通外語和計算機是外貿專業人才必備的知識

外貿專業的人才需求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外貿企業對于精通英語和計算機的外貿人才更是青睞。在對3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中,86%的企業都認為自己所需要的外貿人才要精通外語,尤其是口語要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貿企業對于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數量不斷上升,上年外貿企業對于小語種的人才需求數量只占總人才數量的6.2%,今年上升到15%,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在眾多的小語種中,阿拉伯語、日語、德語排在前三位。這是由于近年來,浙江企業加大了同中東,非洲等地區的貿易往來。小語種人才更受歡迎是外貿地區多元化的表現。

外貿企業對于人才的考慮因素中,計算機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調查企業都認為外貿人才要熟悉常見的計算機軟件,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辦公軟件,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更加注重應用軟件的學習,調查的30家企業中只有3家企業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過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僅占總企業數量的10%,這表明我們高校在培養外貿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計算機實用能力的培養。

三、基于浙江省外貿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根據浙江省個體和私營企業發達,外商投資企業多的現狀以及現有的辦學條件,結合調查數據,我們認為浙江省外貿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的模式應該構建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和素質拓展課程體系三維一體的培養模式。浙江萬里學院是國有高校實行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試點單位。在西方經濟學的視角里,“公共產品盡可能讓私人來提供,最近一些年來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浙江省悠久的經商歷史和全面開放的現狀,涵養了學生們較強的商業觀念和經營能力。為發揮學生這個特點,根據市場的需求狀況,應設置柔性化專業方向模塊,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成為有用之才。圍繞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和素質拓展課程體系三維一體的培養模式,制定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應的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上強化學生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綜合運用外語和計算機兩種工具,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做貿易和解決貿易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松:WTO與中國教育發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滕玉梅: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與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3](美)亨利?埃茲科維茨夏道源譯.(荷)勞埃特?雷德斯多夫編: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第12篇

因此,在本篇iOS系統美化攻略中,小編將用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來美化一成不變的系統(iPhone需越獄),讓初次接觸iOS系統的用戶也能輕松的美化手機。在美化系統前,預先下載ifunbox與iBeauty For iOS5這兩款PC端工具, 接下來的美化操作就得靠它們了。

一鍵式iOS系統美化

iBeauty算是iOS系統美化工具中,最傻瓜也是操作最簡單的應用,不用記住復雜的文件保存路徑、文件名,也不需要層層打開各文件夾更改替換,并且帶有完善的備份、恢復功能,但是它需要配合WinterBoard使用(進入Cydia下載即可)。

鎖屏界面美化

在iBeauty中美化iOS系統最簡單,最直接的操作便是美化系統的鎖屏界面。在鎖屏界面中修改字符陰影、透明滑塊以及鎖屏相機都不是難事,點擊iBeauty主界面左側的“系統原生界面美化”動作條,在彈出的子菜單中找到“更改鎖屏界面”項并點擊,便可進入鎖屏界面的修改窗口(如圖3)。

首先在鎖屏相機按鈕與鎖屏界面透明兩欄中點擊“透明”按鈕,將鎖屏界面中的多余元素去掉,讓鎖屏界面盡可能的變得簡潔。然后我們就可以利用滑塊資源欄中的“下載滑塊”按鍵進入到滑塊下載頁面,選中符合自己口味的滑塊圖標,右鍵點擊將其保存到本地電腦,將圖標復制三份,分別將其重命名為“bottombarknobgray@2x(對應解鎖滑塊)”、“bottombarknobgreen@2x(對應接聽滑塊)”“bottombarknobred@2x(對應關鍵滑塊)”,在更改解鎖滑塊一欄中一一對應替換后(如圖4),點擊“上傳滑塊”,待手機重啟后,解鎖界面的滑塊就修改成功了。

界面透明處理

在系統美化方案中,全透明處理是最能體驗美化風格,也是最簡單的美化手段。利用iBeauty中的全透明處理操作應該是現階段最簡單的操作了。首先在iBeauty左側選擇更改其他界面,在其他雜項窗格找到Dock背景欄,點擊“透明”便能輕松修改(如圖5)。然后切換至更改撥號鍵盤界面,在修改主界面中找到通話界面透明欄,點擊“透明”即可完成通話界面透明處理。接下來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撥號鍵盤資源中選擇“制作撥號鍵盤”,系統會自動打開瀏覽器,這時用戶就可自行選擇一款字體作為自己的撥號界面,點擊等待頁面跳轉后,系統會提示用戶上傳撥號界面背景(如圖6)。為了實現透明處理,建議用戶選擇與手機桌面一致的壁紙,上傳完畢后,頁面會提供半成品給用戶預覽,點擊“下一步”,用戶就可手動為撥號字符調色,建議使用色彩反差較大的色調作為字符色(如圖7)。最后選擇正確的系統版本,確認后便能將制作的撥號主題下載到本地電腦中了,在iBeauty中點擊“選擇鍵盤文件夾”,選擇下載的撥號界面并上傳,就完成透明撥號界面的美化了。

文件夾界面與通知提示條的透明處理,在iBeauty中無法實現,需要用戶進入Cydia中分別下載FolderEnhancer與BlurriedNCBbackground插件,再進入手機設置中自定義為透明即可。習慣使用ifunbox的同學可以刪除/System/Library/CoreServices/SpringBoard文件夾中的BulletinListLinen@2x.pn與/private/var/moblie/Library/Caches中的com.apple.SpringBoard.notificationCenterLinen兩個文件后(刪除前注意文件的備份,忘記備份的同學可以使用iBeauty恢復),并注銷桌面來實現通知中心的透明處理。

細節決定美化成功

鎖屏界面與透明處理的美化僅僅是搭建了美化操作的一個大的框架,接下來便是進行系統的細節上的調整,比如運營商圖標、充電圖標以及程序圖標特效的修改。iBeauty針對這一修改給出了一個很完整的解決方案,在更改運營商圖標、更改充電圖標以及更改程序圖標中有大量的圖標資源,利用云端上的圖標能輕松的對這些細節作出完整的修改。

iBeauty并沒有提供運營商圖標,用戶可以在各大iOS手機論壇中找到海量的資源,再在更改運營商圖標中就能快速修改。在上傳修改圖標前,選擇正確的運營商,依次通過“深色運營商圖標”“淺色運營商圖標”兩個選項選中圖標(如圖8),最后點擊“上傳”就能完成修改。

更改程序圖標是美化操作中最繁瑣的一步,好在iBeauty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供用戶使用。在更改程序圖標界面中,建議用戶去除圖標陰影與圖標模板,這樣能使整個界面變得更加干凈,最后再通過“下載圖標”項獲取需要的圖標,用來替換系統程序圖標(如圖9),在替換與更改圖標前建議先將圖標一一備份,免去不必要的麻煩。不光是系統圖標的更改,為了使整體美化風格更加相近,接下來還要進入用戶程序窗格,將本機所安裝的應用圖標也一一修改(如圖10),此步驟修改時間相對較長,需要有一定耐心完成。

充電圖標相對于運營商圖標修改要容易許多,通過頁面的“制作電池圖標”按鈕就能利用網頁上的模板制作獨特的圖標(如圖11),操作也與制作撥號鍵盤相似,此處就不再贅述。

拿來主義的修改

相對于利用系統原生界面美化一項項的修改,WinterBoard美化則提供了全面而簡單的系統美化方式。在iBeauty主界面中點擊“WinterBoard美化”按鈕,在彈出的下拉菜單中選擇主題安裝管理,在管理界面中點擊“下載主題”,在JOYiPhone主題主頁上為用戶提供了大量的主題元素,并按照主題類型的不同分類列出。比較實用的Widget主題能彌補iOS系統無法在桌面上添加插件的短板,通過主題封包直接替換平淡的默認UI,選擇滿意的主題下載并解壓,便完成了主題元素的獲取(如圖12)。

接下來,通過“選擇主題”項添加成功下載的主題,當界面上出現可安裝:“下載主題名”,便說明主題包中所有文件齊全。點擊“上傳主題”,當彈出“進入WinterBoard選擇主題”的提示窗口時,就說明主題已經成功安裝(如圖13)。

進入手機的設置界面,按下“WinterBoard”進入主題設置界面后,點觸“選擇主題”,選擇安裝的主題并注銷手機(如圖14),即可完成全面的美化操作。

Tips

在WinterBoard,你可以同時選擇多個主題元素來組成你的系統美化,同時加載獨立的撥號主題、鎖屏主題、短信主題、天氣主題、電池主題,能獲得不錯的視覺效果。

更加自由的封包與解包

iBeauty的一鍵化操作固然很簡單,但它的能力也非常有限,狀態欄的透明化、WiFi圖標與電池圖標的修改是它無法實現的操作。因此我們需要利用ifunbox、python-2.7 以及PIL-1.1.7.win32-py2.7來提取系統文件,解開系統文件并利用第三方圖標替換后,再打包還原。

artwork文件是iPhone美化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它集合了狀態欄、系統UI效果在內的眾多圖片,需對其解包后方可進行修改。前文所描述的iOS系統界面美化都只是一般的基礎美化,如要進行深層美化必須解包artwork文件。

首先分別下載安裝python-2.7和PIL-1.1.7.win32-py2.7,再利用ifunbox工具進入手機中的/System/Library/Frameworks/UIKit.framework/文件夾,將Shared@2x.artwork文件拷貝到本工具所在文件夾(如圖15),這時就可運行事先準備好的artwork解包工具。解包操作比較簡單,按照文字提示即可完成(如圖16),等待封包解封完畢后就會發現存放工具與artwork文件包的目錄中內多名為Perfect文件夾。此文件夾中存放的圖片元素就是iOS系統UI以及狀態欄的圖標,通過縮略圖與文件名便能識別它們的用途。修改與替換文件夾中的圖標時,必須保持文件名絕對一致,并且圖標的尺寸也要保持一致,例如原文件為366×186,我們替換或修改的文件也必須為366×186,否則無法完成封包。

封包操作就是對上述過程的逆操作。封包完成后,文件夾中多出的Perfect.artwork文件就是修改后的文件。最后將修改后的文件復制到原文件所在目錄/System/Library/Frameworks/UIKit.framework中覆蓋原文件即可(覆蓋前備份原文件是不可少的操作)。

Tips

字體修改是美化操作中比較簡單的操作,用戶只需將字體包下載后,利用ifunbox進入系統文件中將原字體替換即可。

文字替換路徑/System/Library/Fonts/Cache(如圖17)

STHeiti-Light.ttc和STHeiti-Medium.ttc為中文字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德江县| 繁峙县| 岳西县| 叶城县| 永宁县| 孝感市| 左权县| 苏州市| 武功县| 收藏| 邢台县| 吉林省| 莱州市| 河津市| 禄丰县| 高陵县| 吴旗县| 温宿县| 天峻县| 西乡县| 安仁县| 原阳县| 东明县| 南平市| 广德县| 闵行区| 滦南县| 民丰县| 凤庆县| 肇庆市| 肥东县| 沁水县| 墨竹工卡县| 手游| 汉阴县| 阜南县| 玉溪市| 滨州市| 襄汾县|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