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1: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香菇栽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刺槐;香菇;菌絲生長;產量
中圖分類號:S64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9-511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9.057
Abstract: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Lentinus edodes cultured with Robinia pseudoacacia,the effect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on the hyphal growth and yield of L. edod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Tingxiang 18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ak material, but the growth rate of Senyuan 135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ak material. The yield of Tingxiang 18 and Senyuan 135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ak material. In a conclusion, it was feasible for the L. edodes culture with the R. pseudoacacia instead of traditional oak material.
Key words: Robinia pseudoacacia; Lentinus edodes; hyphal growth; yield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刺槐屬(Robinia)的落葉喬木,喜暖濕潤氣候,最適宜生長在海拔400~1 200 m的丘陵山地;適應性很強,栽植廣泛,生長快,是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和經濟林樹種。刺槐樹冠濃密,水平根系呈放射狀伸展,交織成網狀,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刺槐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飼料添加劑。刺槐花是重要蜜源,釀造槐花蜂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刀豆酸、黃酮類等。刺槐樹皮和根中含有多種黃酮類活性物質,可供開發藥物,治療疾病。刺槐豆莢種子胚乳可提制槐豆膠,與其他食用膠復配用作增稠劑、持水劑、黏合劑及膠凝劑等[1]。
香菇(Lentinus edodes)是擔子菌綱傘菌目(Agaricales)側耳科(Pleurotaceae)香菇屬(Lentinus)的食用真菌。香菇素有“植物皇后”美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D、多糖等,具有可治貧血,預防佝僂病和抗腫瘤等藥用功效[2]。然而,香菇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生長緩慢的櫟類資源,與天然林保護工程、現代生態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必然的矛盾。積極尋求合適的香菇替代栽培材料,降低對傳統櫟木資源的過度依賴,促進香菇產業可持續發展,提高香菇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因此,本研究擬采用刺槐基質栽培香菇,分析刺槐基質對香菇菌絲生長和產量的影響,探討刺槐基質栽培香菇的可行性,為刺槐資源替代傳統櫟木資源進行香菇栽培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香菇品種為夏菇汀香18和冬菇森源135。栽培培養基為78%木屑;18%麩皮;1%白糖;1%石膏;1.5%玉米面和0.5%生石灰[4]。
1.2 香菇栽培方法
栽培培養基中采用50%、70%、90%和100% 4種比例的刺槐木屑替代傳統櫟木屑,以櫟木屑作為對照,按照常規香菇袋料方法進行栽培。
1.3 刺槐基質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按照香菇栽培常規拌料方法拌料,分裝于250 mL廣口瓶,用封口膜封口后于121 ℃高溫滅菌2 h,冷卻備用。用直徑12 mm打孔器在活化菌落邊緣打取菌絲塊,將菌絲塊接種在滅菌瓶裝培養基中央,置于27 ℃、RH=70%培養箱中恒溫培養。待菌絲生長到第12天時,在瓶壁用記號筆劃線標記,連續培養8 d(菌絲生長第20天)后,測量菌絲生長距離,計算菌絲生長速率。
1.4 刺槐基質對香菇產量影響
在袋料發菌過程中,觀察記載袋料菌絲生長速度、轉色過程的情況。袋料發菌完成后移栽到大棚架,記載出菇批次及產量結果。
1.5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表格作圖。采用DPS軟件分析刺槐代料不同比例對香菇菌株菌絲生長的影響,并用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比較不同處理的差異顯著性(P=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刺槐基質對夏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夏菇汀香18能夠在不同比例的刺槐基質上正常生長,生長速率均高于對照100%的櫟木培養基(圖1)。汀香18在50%、70%、90%和100%刺槐基質上的菌絲生長速率分別為3.79、3.71、3.68和3.92 mm/d,而對照100%櫟木屑上的菌絲生長速率為3.57 mm/d。在刺槐基質和對照100%櫟木基質上,汀香18菌絲粗壯有力,顏色潔白。
2.2 刺槐基質對冬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冬菇森源135在不同比例的刺槐基質上能正常生長。與對照100%櫟木屑(生長速率3.94 mm/d)相比,森源135在100%刺槐基質上的生長速率為3.92 mm/d,50%刺槐基質生長速率為3.75 mm/d,70%刺槐基質為3.50 mm/d,而90%刺槐基質為3.0 mm/d,差異顯著。在對照100%櫟木基質上,森源135菌絲粗壯有力,顏色潔白。在刺槐基質上,森源135菌絲相對略細,顏色相對略暗。
2.3 刺槐基質對夏菇產量影響
夏菇汀香18在不同比例刺槐基質上能正常生長并出菇(表1)。從菌絲滿袋時間來看,夏菇汀香18在傳統櫟木基質菌絲滿袋時間為45 d,略早于刺槐基質(50%和70%刺槐基質為47 d,90%和100%刺槐為49 d)。從轉色完成時間來看,不同比例的刺槐基質與櫟木基質轉色完成時間基本一致,均為70 d。從香菇產量和優質菇比例來看,夏菇汀香18在不同比例刺槐基質略低于櫟木基質(平均產量為560 g/袋,優質菇比例為85.80%)。
2.4 刺槐基質對冬菇產量影響
冬菇森源135在不同比例刺槐基質上能正常生長并出菇(表2)。從菌絲滿袋時間來看,冬菇森源135在櫟木基質上菌絲滿袋時間為45 d,略早于刺槐基質(50%和70%刺槐基質為48 d,90%和100%刺槐基質為49 d)。從轉色完成時間來看,冬菇森源135在刺槐基質上的轉色時間除100%基質(73 d)早于櫟木基質(75 d)外,其他比例刺槐基質(79 d)略晚于櫟木基質。從平均產量和優質菇比例來看,冬菇森源135在刺槐基質平均產量和優質菇比例略低于櫟木基質(平均產量為655 g/袋,優質菇比例為90.98%)。
3 小結與討論
從刺槐基質對香菇菌絲生長影響的試驗結果來看,夏菇汀香18生長速率優于對照100%櫟木培養基,而冬菇森源135生長速率略低于對照100%櫟木培養基。從刺槐基質對香菇產量的試驗結果來看,無論夏菇汀香18還是冬菇森源135都略低于對照100%櫟木培養基。對刺槐基質栽培的香菇品質進行的分析結果顯示,香菇品質基本一致,且香菇多糖含量優于傳統櫟木(另文發表)。總體而言,只要選擇好適宜的香菇菌種并保證高效栽培管理措施,采用刺槐資源替代傳統的櫟木資源進行香菇栽培是可行的[5]。
刺槐常作為速生用材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蜜源林和園林綠化樹種,均可發揮巨大作用,其生態效益將十分顯著,但由于其產品附加值沒有充分體現,產業鏈的綜合效益降低,經濟效益的總體表現偏低。本研究結果證明了刺槐可為香菇栽培提供重要的、可再生的替代資源,為林業多元化經濟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宋永芳.刺槐資源的開發利用[J].林業科技開發,2002,16(5):11-13.
[2] 張 峰.香菇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工程,2008(2):28-30, 40.
[3] 魏銀初,班新河,王 震,等.河南省香菇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食用菌,2011(5):4-6.
一、栽培方法
香菇生產一般都采用陰棚或果林間地等比較陰涼的地方作為出菇場所。
1.基料配制 一般采用篩過的硬木闊葉木屑500千克,麥麩100千克左右,玉米粉12千克,過磷酸鈣12千克,尿素2千克,石灰粉6千克,石膏粉12千克,蔗糖6千克。
2.基料處理 木屑一般不要混入松樹、杉樹、柏樹等含有芳香族物質的木材。原料應盡量新鮮、干燥、沒有霉變,顆粒均勻。根據原料干濕情況采取相應的加水方式和速度。加水后進行拌料,有條件的盡量采用機械操作,盡量使基料均勻,PH值均勻。拌好后的基料,堆放12個小時以上,使原料進一步吸水、軟化。
3.裝袋 香菇袋裝栽采用的是兩頭開口的塑料筒,裝袋可以在機械或者人工拌料的基礎上,使用裝袋機進行裝袋操作。裝袋前要檢查塑料袋是否漏氣,應保證袋子完好無損。裝袋要松緊適宜,要均勻。在裝袋的時候還要防止木屑刺破塑料袋,每裝完一袋,在扎口前,要把袋口內壁清理干凈,不要讓基料沾在上面。扎口的時候,扎緊不得漏氣。
4.滅菌 裝好基料的袋子必須馬上進行滅菌處理,要將基料中的微生物活體殺滅后,才能進行后面工序。在香菇生產上常用的滅菌方法,主要是加熱滅菌法中的“濕熱滅菌法”。在滅菌的過程中應注意料袋的堆放,一般都應“#”形排列,以便于蒸汽能均勻滲透,滅菌不容易出現死角,在大批量生產中,滅菌包可堆放2000袋以上,滅菌包內一定要呈“空心型”擺放,周圍最多可放5排左右,中間形成2~4個料袋空間的方形空心,以最大限度地積蓄蒸汽。在開始加熱升溫時,火要猛要大,鍋內溫度達到95℃的時間最好不超過3個小時。當達到95℃時,火勢可以稍微控制一下,保持該溫度20個小時左右,滅菌基本就可以結束了。
5.香菇壓塊式栽培管理
基本要領:將側面打穴接種香菇料袋運到接種室內壘排起,每壘排一層就往料袋上噴灑一次0.2%多霉靈,消毒40分鐘。菌袋培養期可在室內(溫室)、陰棚里發菌,發菌地點要干凈、無污染源,干燥、通風、遮光等。進袋發菌前要消毒殺菌、滅蟲,地面撒石灰。待菌袋內壁四周菌絲體出現膨脹,有皺褶和隆起的瘤狀物,且逐漸增加,當接種穴周圍稍微有些棕褐色時,表明香菇菌絲生理成熟,可進菇場轉色出菇。
轉色管理:香菇菌絲生長發育進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絲在一定條件下,逐漸變成棕褐色的一層菌膜,叫作菌絲轉色。轉色的深淺、菌膜的薄厚,直接影響到香菇原基的發生和發育,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環節。
出菇管理:氣溫在20℃以上時,大約一個半月時間香菇菌絲即可長滿袋。菌絲發滿料塊后可以適當揭開膜,以增加塊內氧氣和溫度,菌絲成熟后即可出菇。
二、病蟲害及雜菌的綜合防治
香菇的病害防治以預防為主,注意栽培場所的環境衛生,降低環境雜菌數量,嚴格控制香菇生產的各個環節,盡量選用健壯、高品質的菌種,提高菌種抗雜菌的能力,規范各種操作流程,避免在接種過程中遭遇污染,強化菌種檢查,對污染菌袋應及時清理。
香菇的蟲害也是影響香菇生產的重要原因,有很多昆蟲絲蟲等的成蟲或幼蟲都喜歡食取香菇的菌絲或子實體。因此,采取合適的方法防治這些蟲害是香菇生產中的重要工作。
1.環境上防控:棚室內及周圍環境保持干凈整潔,室內地面要撒施石灰粉吸潮,并定期打殺蟲劑。菇棚或生產區盡量遠離飼養場垃圾場等環境較差的地方,以避免蟲害的傳播。
【關鍵字】:大棚 香菇 秋冬季 栽培技術 需要
引言:隨著生活的水平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是日漸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種植技術的提高,像我們需要的香菇的大棚種植技術,這種技術占地面積少,生產的成本也低,并且管理也比較方便,而且栽培出的香菇產品的質量也是特別好,所營造的經濟效益也高,這也驅使著我們的大棚香菇種植技術不斷的提高,秋冬季可能是香菇少產季節,而且香菇在低溫的季節會很少出菇或生長緩慢,所以便采用了大棚的種植技術,而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構建合適的大棚溫室,這也是我們能成功構建大棚栽培香菇技術的關鍵。
一、大棚栽培香菇技術的發展
香菇是屬于菌類的食物,又稱冬菇、香菇,而且香菇的營養價值特別高,還能預防和治療人體的多種疾病,有著很好的保健作用,并且市場的潛力也是非常大的,產品的銷量的前景也有著很廣闊的領域,所以更促使了我們利用大棚技術發展我們目前的香菇事業,而且也發現,利用大棚技術栽培出的香菇,口感,質量也都是特別好的,生物轉出率也很高,香菇的生產的時間周期的也長,所以大棚栽培的香菇生態品質也好等等很多優點,也是深受目前消費者的青睞,也是一種實用的栽培技術。我國大概是從九十年代開始慢慢培養大棚種植香菇的技術,具有良好的保濕報溫的性能,用的人工之類的也少,成本也是比較小的,還有管理方面等等都有很多的優點,而且利用大棚的種植,也能節少很多空間,方便種植。我們應該選好我們所需要的場地來搭建合適的帳篷,我們在搭建的時候應該選擇背風向陽之地,這樣的環境有利于香菇的種植。經過這么幾年的大棚技術的發展,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大棚種植的好處以及栽培的香菇帶給我們各方面的好處,而我們也不應該僅僅止步于此,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我們應不斷的順應時代的需要,發展我們的大棚栽培香菇的技術,使得這項技術更加適合廣大消費者的需要。二、大棚栽培香菇技術常見的一些問題
1、對于大棚栽培的場地的選擇要合適
香菇是屬于真菌類的,我們也需要選擇合適的場地才能有利于香菇的生存,所以選擇通風的,陰涼的地方,而且最好的是我們要選擇接近水源,并且選擇具有遮陽的地帶,這樣的地方是最有利于香菇的生存的,我們盡量找這樣的有利于香菇生產地方,這樣也會很方便后面我們栽培香菇時的人力、物力和資源的節省等,所以場地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很多人可能一開始種植香菇沒有經驗,又是在秋冬反季種植的香菇,所以在一開始可能會大意,可能會對一開始只是隨便的選取,沒有注意很多的細節問題。比如選擇大棚的場地不通風或者向陽面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香菇最后的栽培的質量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香菇的在種植的過程中可能會不生長等等。
2、大棚栽培香菇搭建過程以及栽培的香菇的條件問題
進行好大棚需要栽培場地的選擇,下面就是我們搭建的過程中,對于一開始并且沒有經驗的栽培戶來說,我們需要注意不可大面積的種植香菇,而是根據一部分的需要或者我們只是初學的經驗來種植,可以先小面積的種植,然后吸取一些經驗才能為后面大量的種植提供保障。栽培好后進行的便是最重要的過程了,我們進行菌袋的制作,首先是菌袋的配方主要是一些楊木屑等還有石膏,還有一些多菌靈的使用等等,要注意這些木屑,最好在半年以上,也最好是一些陳木屑,配料的一些麥麩要新鮮,有的麥麩可能會有蟲子的腐蝕和霉變之類的,還有下面的拌料問題,可能會出現攪拌不均勻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濕料攪拌的不均勻,營養也會散失好多,下面就是進行菌料的裝袋了,要注意一些細節。
3、在栽培香菇的過程中滅菌和接種問題
滅菌是栽培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建造一些土蒸鍋之類的,利用蒸進行滅菌,但是有的溫度可能會很高,也影響我們滅菌的質量,所以一定要適當些我們才能發揮好它的作用,進行一些起火來進行滅菌,也要注意一下滅菌的時間要適當,對于一些人可能時間觀念不強,或者有的感覺時間長的效果會更好,但是結果并不是這樣的,我們需要采取一些合適的時間和方法才會有利于我們栽培香菇的進行,另外是需要接種,對于消毒的房間、接種的時間和接種的程序都需要注意,一定要嚴格進行,最后需要的就是進行一些發菌的培養,注意好合適的溫度,時間,在接種的時候要注意大約在接種16天左右用牙簽進行刺開,不可提前刺開等。最后是要轉色了,但是最后的過程也不可大意,需要通風。
三、針對大棚栽培香菇的問題我們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對于場地的選擇一定要嚴格
場地的選擇影響了后續步驟地進行,我們對于場地的選擇嚴格遵循場地的要求,必須選擇通風性強而且背陽的地方,我們要嚴格得遵循這些問題,不可因為一時的偷懶忽略這些問題。比如選擇大棚的場地不通風或者向陽面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香菇最后的栽培的質量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香菇的在種植的過程中可能會不生長等等,這些一開始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都會影響香菇的質量以及生長,所以對于一開始場地的選擇扮演著整個過程很重要的角色,通風、陰涼以及水源等問題一定要選擇謹慎。
2、香菇的滅菌和接種要嚴格
滅菌和接種也是重中之重,我們需要注意進行的大棚或者房間進行消毒,時刻想著時間的問題和嚴格的溫度要求,接種的時間在30度開始,時間也最好安排在早晚進行,接種的程序不可錯亂,我們可以先進行一小部分然后再進行大量的接種,必須熟知這些程序。
結語:對于我們采用的大棚栽培香菇的技術正在逐步的發展和成熟,也是不斷 的有利于我們消費者的發展,這樣的栽培技術也是順應了我們廣大消費者的需要,栽培技術也是在不斷的發展成熟之中,我們也不應止步于此,而是不斷的發展應更多我們消費者的要。
參考文獻
關鍵字:香菇;反季節;栽培技術
1 香菇市場的現狀
香菇是一種典型的應季型菌類。因為香菇屬于變溫結實性真菌,所以每顆香菇的保鮮期大約為3-5天,而香菇的盛產期在每年的5-10月份,每到這個季節香菇就會出現供過于求,而過后又會出現鮮香菇供不應求的現象,甚至無貨可供。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采用反季節大棚種植香菇技術,可以使香菇這種應季型菌類蔬菜能夠全年候供應鮮菇。
2 香菇品種的選擇及栽種時間
2.1 香菇品種選擇
最好選擇早熟耐高溫性的品種,并且適宜在12月中旬至第2年2月下旬種植。這段時間正是鮮香菇的空缺期,生產出的香菇必然暢銷。選用的品種不僅要適應本地氣候,而且要求抗逆、抗高溫,如金選1號、金選2號、LE202、LC236、LC2161等高溫、中溫菌株。
2.2 合理安排制袋時間
如香菇的出菇期大約是5-6月,需在3月下旬-4月上旬制袋,這樣5月末就可以出菇,制袋地點要選取地勢平、酸堿度適宜、通風好、水源足、太陽照射時間較短的栽培場地。
3 香菇栽培技術
3.1 “三勻一充分”技術應用
3.1.1 栽培料配方:木屑76%、麥麩皮17%、玉米面3%、糖1.2~1.5%、石膏2%-2.5%、尿素0.3%、硫酸鎂0.5%。配料的含水量以55%為宜,要求達到手握即可成團,松手后出現裂縫而又不會松散為最佳,一定要注意不能偏濕。
3.1.2 配制方法:首先要按照配方準確稱取各種配料;其次進行拌料,要求先進行干拌再進行濕拌。步驟如下:①將石膏和麩皮混合均勻;②將混合物再與木屑進行干拌混勻,一般拌混2—3遍;③將其余物質溶于水中,均勻地噴灑在料上,并要一邊噴灑一邊翻料,以保證濕度適宜,酸堿度適中,直到完全均勻才可以裝袋。
3.2 栽培料裝袋成型
調制好的栽培料一定要及時裝袋,要求當天調好的料一定要當天裝袋,并且上鍋進行滅菌處理。袋子的選用規格為:內袋17cm×35cm,厚6絲;外袋19cm×38cm,厚2絲。裝袋前,先將內袋一頭扎緊,裝袋完成后再將另一端扎緊,以防內袋漏氣;裝袋時一定要注意密度保持均勻,不能太松也不宜太緊;裝袋完成后人工整理時,袋下要放麻袋片或者小枕木,放袋過程要小心保持袋的完整性,以避免造成微孔。內袋裝好封嚴套上外袋,外帶兩端均扎成活結。
3.3 料袋滅菌
采取常壓蒸氣滅菌法,袋裝好后及時裝鍋滅菌,將培養基裝入滅菌鍋后,用較厚實的麻袋片之類的材料將鍋筒包住,培養基一般放入3-4層以后中間用薄木片墊住,以防止受熱不均勻,然后用猛火旺燒,爭取在4-6小時內使下部溫度達到100℃,這個過程一般持續8-10小時,以保證滅菌徹底。
3.4 香菇的搶溫接種
3.4.1 所用物品滅菌。待滅菌料袋降至28℃后,將接種所用的用具、菌種、衣服等物品放入接種室,同料筒一起薰蒸滅菌。
3.4.2 菌種處理。一是入接種室前用75%的酒精或其它殺菌藥劑將菌種袋(瓶)擦洗1遍。二是接種前再用75%的酒精將菌種袋擦1遍。三是接種時從瓶(袋)底開始接,上部留1~2cm不用。
3.4.3 操作規范。一是接種必須3人一班,一人運袋擦袋,一人打眼封口,一人接入菌種。二是接種速度要快,隨打眼,隨接種,隨封口。三是接種時間安排在晚上9點以后或陰天,以免灰塵大增加污染。四是短時間內1次接完,接完后再用氣霧消毒劑薰蒸1次。
3.5 培菌方法
培菌期間保持室內干燥、暗光、通風良好,菌袋一般擺5-6層,不要壓住接穴,影響菌種呼吸。在整個培菌階段,推廣采用“發菌階段和轉色促熟階段”2段管理培菌法。發菌階段主要是增溫、降濕,室溫保持20~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溫度偏低發菌時,可刺孔增氧,提高袋溫,促菌快發。發菌前期當接穴的菌絲直徑達到4-5cm左右時翻堆1次,促使發菌均勻一致;當接種穴之間菌絲連接后即可去掉外袋。轉色促熟階段主要抓好袋溫管理,適宜溫度是15-25℃,最適溫度為18-22℃,此外,還要求給一定的光照并保持通風良好。通過這個階段的管理,要求3月底以前轉色結束,菌絲生理充分成熟,在此基礎上進入出菇期。
4 反季節香菇栽培設施
4.1 大棚降溫設備的運用
目前有一種多功能水溫空氣調節器,具有夏季降溫、冬季升溫雙重穩定溫度的作用,實驗證明這種調節器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在菌種發育的7-8月間,可以使培養室的溫度保持在13-25℃;而在低溫季節進行升溫操作時,只需要少量的煤、柴等燃料。
4.2 下田覆土技術的運用
為防止菌棒底部出現生菇情況,在下田之前要查看天氣,要求在溫度較高的晴朗白天下田,盡量避開早晚的低溫,下田后最好保持一段時間的晴好天氣;若天氣預報下田后幾天有陰雨天氣,則不要下田,防止菌棒立即長菇。
4.3 菌袋轉色
按常規生產程序進行菌種生產以及菌袋生產,待其全部完成發菌后,可以將菌袋以四邊形形制逐層碼高,并覆蓋塑料塑膜、草席等使其升溫,但注意通過調節草席的多少和塑料薄膜的覆蓋與否以及夜間的揭蓋,來促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絲倒伏以及增加菌袋的溫差,促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轉色完成。
5 反季節香菇栽培出現的問題與預防措施
5.1 香菇的燈罩形菌蓋有時表現出尖頭的燈罩形狀,明顯薄或者又小又薄
此類菌蓋即使采用延長生長時間也無法長大,并且在食用時不會表現出鮮香菇所應有的香味。這是由于基料營養不足,或者生長的溫度偏高所引起的。出現這種狀況的一般是沒有轉色或者轉色不完全的菌袋,補救措施是一定要調控外部條件,促使菌袋盡快轉色。可在浸泡菌袋時適當延長時間或補充營養劑,另外也可采取人工“葉面施肥”的辦法,如噴灑食用菌專用的營養精素;在夏季氣溫較高的情況下,則應采取有效地降溫措施,如夜間通風,人工制冷等,會收到較好效果。
5.2 香菇的茵蓋不周正
具體表現出菌蓋歪七扭八,或長短不一,或三角四方等等。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香菇在幼蕾階段沒有及時切開菌袋,致其菌蓋在生長過程中直接頂在菌袋上導致擠壓變形,或者所產生菇蕾比較多,沒有及時對菇蕾進行梳理處理,等到其長到一定階段,菌蓋分化后擠在一起,致使其變形,無法再重新圓整。預防措施:及時割破菌袋,并對菇蕾及時梳理處理,一般只選留2-3個幼蕾,不要保留過多。
5.3 香菇的茵柄從裂縫中長出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菌袋含水率過低,導致培養基開裂,形成條狀裂口,而子體可以在裂口內長出,有的在沒有完全鉆出來的情況下就出現菌蓋,菌蓋在裂口內逐步生長,導致無法實現其應有的商品價值。預防措施:一定要堅持進行菌袋浸泡處理,不使培養基形成裂口。
5.4 香菇的茵柄扭曲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菇棚空氣濕度偏低,受光照較強或光線角度變換過于頻繁。預防措施:菇棚內空氣濕度保持在相對穩定的范圍內,并保持較穩定的光照。
5.5 香菇的茵柄空心
主要表現有菌柄細長、空心,從而引起菌蓋偏小,主要原因是培養基料含水率不足以及菇棚濕度達不到要求等原因所致。預防措施:每次采收后,即應對培養基進行泡袋處理,一般浸泡23-25h即可,使基料恢復原狀,并保持菇棚空氣濕度在85%或者更高水平。
5.6 香菇的茵蓋波浪形
關鍵詞:袋料香菇;配料;滅菌;接種;栽培技術
袋料香菇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香蕈的子實體,屬擔子菌綱傘菌科,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含有一種特有的香味物質——香菇精,形成獨特的菇香,故稱為“香菇”。其營養豐富,香氣沁脾,味道鮮美,素有“菇中之王”的美稱。香菇菌蓋傘形,直徑3~6cm,表現呈黃褐色或黑褐色,菌褶白色,菌柄黃色,并生有棉毛狀的白色鱗片,干燥后不明顯。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特點,且味道特別鮮美,屬老百姓餐桌上的常用菜肴。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 物質條件
1.1 原料 (1)各種新鮮無霉爛、無變質的闊葉樹木屑和農作物秸稈等;(2)麩皮、米糠、玉米粉,新鮮、無霉變、無蟲蛀均可。
1.2 藥品 硫磺、甲醛(或氣霧消毒劑)、酒精、石灰等。
1.3 生產用器材 塑料袋15cm×55cm×0.05cm、接種鉗、棉花等。
2 設備設施條件
2.1 發菌室 需符合3個條件:①房間清潔干燥;②保溫性能好,調溫方便;③使用方便、環境衛生、無污染源。
2.2 滅菌灶 信陽市淮河以北目前廣泛采用常壓滅菌灶,即將3~4個油桶裝上約3/4的水,作產生蒸汽的發熱源,用管子將蒸汽直接通入用塑料膜緊緊包圍的料袋堆內完成滅菌,每次可滅菌2500~3000筒料袋。
2.3 菇棚建造 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氣暢通,距水源近,空氣流通,環境衛生好的空閑區域為好。菇棚大小以排放500~800袋(1t料)為宜。一般長5~6m,寬2.6~3.0m,高2.5m,總面積在13~18m2,棚中間留60cm的人行道,有條件的可在棚下面建火道,以便冬季氣溫低加溫促菇生長。床架可分5~6層,層距30~40cm。每層床架上可橫放2排菌袋。床架每隔1.5m用立柱和橫梁支撐,菇棚頂部修成拱形,用寬幅塑料薄膜將整個菇棚頂蓋至地面,并用土壓封嚴實。
3 栽培期的選擇
春季栽培香菇的的優點是:制種和發菌期均在低溫季節進行,污染率低,菌絲生長健壯。由于發菌時間較長(120~180天),菌絲積累營養豐富,出菇整齊,畸形菇少,可有效地提高香菇產品質量。選擇最佳栽培期是依據接種后在高溫季節到來之前要完成發菌和轉色。接種時間宜在12月~翌年4月。春栽香菇品種應選擇中溫遲熟品種,菌齡一般在150天以上。這些菌種約經6個月的發菌至6月底以前完成轉色。7~8月份高溫天氣,可安全越夏,至9月份氣溫轉涼便可出菇。
4 袋料春栽香菇的工藝流程
袋料春栽香菇的生產工藝流程為備料、配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管理、越夏管理、出菇管理、采收與加工以及常見雜菌害蟲的防治等。
4.1 備料 根據香菇營養學原理,不同樹種的營養成分含量不同,因此,除含芳香油脂的松、柏、杉、樟禁用、空心樹少用外,不分種類,混合運用,營養更全面。
4.2 培養料的配制 培養基配方為木屑79%、麩皮20%、石膏1%,水55%。料水比例為1:0.8~1.2。將料稱好混勻,再加水充分攪拌,使含水量達55%。
4.3 裝袋和滅菌以及冷卻 先將袋一端用繩子扎牢,在火焰上熔封嚴密,然后裝入拌好的料。邊裝邊壓實,裝至距袋口6~7cm時,扎緊袋口。每袋裝干料1.1~1.2kg。拌好的培養料要在4~6小時裝完袋,并立即進行滅菌,以免料發生酸敗。滅菌用大火猛攻,爭取在5小時內使溫度上升至100℃,并維持10~20小時。停火后,當溫度降至約70℃時,迅速將料袋轉入接種室降溫。
4.4 接種 接種是一項要求嚴格而細致的工作,接種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菌袋的成品率。因此,整個接種過程要嚴格無菌操作,接種環境應進行消毒,達到干凈而無菌。⑴接種室進袋前的消毒:使用前3天,室內打掃干凈,將接種用具放入接種室,然后用硫磺熏蒸消毒(點燃硫磺后,密閉門窗直到進袋)。⑵接種室進袋后的消毒:當菌袋溫度降至50℃時,再用甲醛進行2次消毒。每房間用甲醛0.5~1kg。先將甲醛放入容器內,加入約1/3清水,然后加熱使甲醛汽化。⑶接種:當料溫降至30℃以下時,可開始接種。接種前應當將接種場所及接種工具進行徹底消毒。接種室門口鋪上石灰,以杜絕外界的雜菌感染;接種人員應搞好個人衛生,一般3~4人配合接種,第一人用酒精棉球擦料袋表面進行消毒,并用打孔器或木錐打接種穴。每袋上打5~9個穴,交錯排列;第二人用酒精棉球將菌種瓶壁和瓶口消毒后,去掉封口,挖除上層菌皮,用接種工具將菌種取出,迅速放入接種穴內,并填滿稍微壓實。第三人用蠟封好接種口;第四人將接好的菌袋運走。每接完一瓶菌種,接種工具要經消毒后再接另一瓶菌種。接種結束后,要立即打開門窗通氣。接過菌的袋,稱作菌袋或菌筒。接好的菌袋要輕拿輕放,以“井”字形堆放于發菌室內,每層擺4~5袋。
5 發菌期管理
首先調節培養室的溫度、濕度、光照和通氣條件使之適合菌絲生長,其次還要進行翻堆和刺孔增氧等管理措施。
5.1 控溫 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4~26℃,除經常觀察室溫的變化外,要特別注意袋內溫度的變化。控制袋溫不超過28℃。若溫度過高,可進行翻堆、散堆和通氣等,嚴防袋溫過高而燒堆。
5.2 控濕 培養室的濕度控制在70%以下,經常進行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培養室門窗遮光,制造黑暗條件,有利于菌絲健壯生長。
5.3 翻堆 接種后7天左右,當接種穴周圍長出白色菌絲時,可進行第1次翻堆。將菌袋上下、內外調換位置后重新堆疊。發現接種穴不發菌的或漏接的,應及時補種。以后每隔7~10天進行1次翻堆。根據室溫和堆溫度變化,改變堆形和堆高,以防溫度過高或過低。
5.4 刺孔增氧 隨著菌絲的生長,袋內氧氣逐漸被消耗,要適時進行刺孔,以增加袋內供氧量。刺孔一般進行3~4次。在菌絲發滿袋時,刺20~40個孔,孔深1.5~2cm。6月20日以前結束刺孔。若此時,發菌仍未結束,不要再進行第4次刺孔,以免高溫造成雜菌感染和爛袋。刺孔后,菌絲呼吸作用增強,袋溫可升高2~5℃甚至更高,要加強通風降溫,疏堆散熱。室溫在28℃以上時,應停止刺孔,以防由于溫度過高而燒堆。
5.5 轉色和生理成熟管理 菌袋轉色適宜的溫度20~23℃,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之間。在此條件下,表面菌絲漸倒伏并分泌褐色素,使菌絲體慢慢由白色變為棕紅色。轉色時間需要10~15天或更長。在轉色過程中,若溫度過高,會大量分泌黃水,要及時將黃水排除,以免造成爛袋或感染雜菌。
6 菌袋越夏管理
春栽香菇于6月底完成發菌和轉色后,已進入7、8月份高溫季節,要保證菌袋能安全越夏,使菌袋不感染,不爛袋,不燒堆,并盡可能保持菌袋內水分不喪失。菌袋越夏可在室內、室外蔭棚、樹林和果園中。除注意控制溫濕度外,要創造遮蔭條件,用遮陽網搭建蔭棚。室內越夏是將菌袋置于陰涼干燥的房內,控制室溫不超過28℃,濕度70%以下,通風避光。菌袋以“井”字形堆放,堆疊層數要少,堆與堆之間疏散開或單個排放。
7 出菇管理
7.1 秋菇管理 前期菇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降溫保濕,具體措施是早、晚或午夜等溫度較低時開窗掀膜通風換氣,白天蓋膜關窗噴水,后期氣溫轉冷,主要是保溫保濕、減少通風、掀膜次數,控制每次時間。力爭使菇房溫度在10~20℃間變動。
7.2 冬菇管理 主要是防寒保溫。菇房通氣應在中午氣溫高時進行,時間不宜過長。另外,菌筒由于前期出過幾批菇,營養消耗大,此時在管理上要注意讓其“休養”以積蓄養分。
7.3 春菇管理 春季氣溫由低至高,且雨量充沛。自然的溫濕度恰好適合香菇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形成。經過秋、冬兩個干燥季節的出菇及自然蒸發,菌筒失水嚴重。當菌筒含水量下降至30%~40%時,就要作浸水處理。
8 采收與加工
香菇采收與加工直接關系到香菇生產的經濟效益問題,根據市場的需求,采收和加工方法也不同。從加工的種類來說,可把香菇烘干脫水制成干菇;也可把香菇保鮮,就是新鮮香菇采收下來,采取凍庫保鮮,進行篩選后直接包裝銷售。
關鍵詞 陜南地區;香菇袋料;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5-0181-02
香菇、木耳、平菇、金針菇等菌類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常食用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對多種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如香菇可補鈣、預防佝僂病、防癌,香菇提取的多糖對多種疾病有很好的療效;正因為如此,香菇價格連年攀升,促使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我們根據多年的種植試驗,特推出以下袋料香菇種植模式,技術要點如下:
袋料香菇的種植需要三分種七分管,同樣的菌種同樣的種法,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經濟效果大不一樣。每生產1 000袋(17m×58cm)袋料香菇為例,其他規格參照以下比例
傳統配方:木屑+麩皮+石膏粉+營養素
科學配方:木屑+麩皮+石膏粉+防霉營養+寶玉米粉
1 種植季節
依據菌絲生長特點,生產接種以氣溫達到8℃以上為宜,一般在陽歷3~4月為宜,4月底結束。4月份以后由于氣溫回升快,雜菌較活躍,菌絲容易受高溫損傷,成活率降低,生物轉化率也不高,因此應把陰歷的正月、二月、三月作為黃金的種植季節,并且合理安排生產。
2 配方與拌料
2.1配方
1 000袋需鮮木屑2 000kg左右,麥麩250kg,石膏10~15kg,生長素10~12袋,綠霉凈3~6袋。
2.2配方要求
1) 木屑、麥麩要求新鮮,無霉變、蟲蛀;2)各種原料藥稱量準確;3)粗細適宜,無粗塊,針刺。
2.3拌料
先將麩皮、石膏粉、玉米粉按比例稱取攪拌均勻,按所需水量再將含有防霉?營養寶的水均勻灑到預先拌好的干料中,邊灑水邊翻料,翻料三次力求干濕均勻。檢驗方法是抓一把料輕力捏手中有水印,松開手料自然散落,干濕合適。若水較多,成團不散則太濕,應攤開讓其散發一些水分。拌料過干則出菇較密,過濕則影響成活率且出菇較晚影響產量。
3 生產菌袋
3.1料袋選擇
折寬18cm筒袋,厚0.006cm,長58cm低壓聚乙烯袋為宜,要求料袋薄厚一致,韌性好,無微孔。
3.2裝袋
1)要求當天拌料當天裝袋,裝袋松緊一致,扎口先將袋口清理干凈,然后用扎口機扎口。
2)爛袋挑出膠布粘好另放,裝灶時放最上邊;
3)采用袋料香菇免割保水膜的方法是,裝袋機上先套香菇免割保水膜,再套外袋。香菇免割保水膜適宜規模化種植模式,省時省力,每袋降低成本達0.2元。
4滅菌
1)裝好菌袋要及時滅菌,不能放置過久,防止料變酸,料袋排放以直疊式為好,裝穩留通氣道,常壓滅菌要做到“攻頭、保尾、控中間”,即大火攻頭,點火后4h~5h要使爐溫升到100℃,四角底部菌袋料溫達到80℃以上,保持12h~16h以上方可停火,并在最后2h再燒大火,如遇中途降溫要適當延長滅菌時間3h~5h。在燒灶中間應嚴守崗位,注意觀察水位,及時補充預熱水入鍋,嚴防燒干鍋和爐溫下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停火后,當溫度降至70℃~80℃時可以出鍋。裝鍋及出鍋過程,應仔細檢查破損料袋,發現后及時用膠布貼好,雨天出鍋應采取防雨措施;
2)每灶3 000~4 000袋以內,否則因堆垛過大,長時間燒不上溫,導致料發酸,接種后菌絲不吃料或吃料緩慢,甚至全袋感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停火后,不要急于出灶,不要馬上揭開塑料棚,繼續燜住5h以上,待自然降溫冷卻后再出灶,注意不要讓菌袋淋雨或露夜
5 接種
1)接種是袋料香菇種植的又一關鍵環節,決定成活率的高與低。養菌室要徹底清掃,養菌棚要求暗光、干燥通風,最好遠離禽舍、倉庫、廁所等雜菌較多的地方。菌袋絕對不能放在陰暗潮濕棚內,更不能用塑料薄膜鋪地(防潮);
2)出灶時,挑出有損傷的菌袋,及時用膠布粘好,避免雜菌感染。待料袋降到26℃以下時搶溫接種,三天內全部接種結束;
3)接種時應把接種棒、小刀、剪刀等用酒精消毒并在酒精焰上烤干。菌種應用酒精消毒,從底部開始接種,打一穴接一穴,嚴禁打一排再接種,接種時應靠近兩頭打穴,以利于快速封口,接種時一定要用菌種把的薄膜壓實封嚴。
6 養菌
養菌的好壞直接決定產量的高低。菌絲生長怕高溫、耐低溫,生長過程中需要氧氣,怕強光。菌袋在養菌棚內要堆成“#”,兩邊留人行道通風又便于檢查。菌袋培養15天以后要進行翻堆,堆高不超過6層。待菌絲生長完全連接后進行刺孔增氧,每袋刺8~10個孔,深度4cm~6cm。待菌絲長滿后不要急于刺大孔,當菌袋表面1/3生長瘤狀物后再刺最后一遍,俗稱放大氣。
7 越夏管理
1)室外越夏,菌袋發滿后不怕淋雨,不需在菌棚上加蓋薄膜,菌棚用遮陽網遮陰,三分陽七分陰,遮陽物離菌袋60cm~90cm以上;
2)采用保水膜的,在菌袋上架后將菌袋兩頭或一頭環割開,以利于增氧和排出積水。袋料香菇越夏管理是種植的最后一個關鍵環節,往往被菇農忽視,菌袋轉色決定香菇產量和質量。正常的轉色是紅褐色,手感輕軟,若轉色過重,過深則不易出菇或出菇較少,若轉色過輕則出菇較密,個頭小且畸形多。
8 出菇管理
1)出菇安排:在自然條件下春栽可收5~6茬,從發生季節可分秋菇、冬菇、春菇3種,春栽生產的重點是秋菇和冬菇。
9~11月出菇為秋菇,9月份開始,氣溫由高到低,出現菇蕾后分別采培育厚菇或花菇的技術措施。空氣濕度大時先培育厚菇,天氣晴朗要抓住時機培育花菇,催花采取白天遮陰控溫18℃~20℃,山區采取5陰5陽,平原6陰4陽,調節光照,降低溫度。
第一茬菇采完后,清除菇腳重新養菌,一周后待采菇后柄部發白在催第二茬菇。催菇時只需把菌袋翻身即可,時間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5點后催菇效果較好,若菌皮較厚、出菇較少可采用兩袋相撞用力要適當。
2)出售鮮菇每袋留15~20朵,銷售干菇每袋12~15朵菇較合適,其余應連根剔出。每茬菇出過后應敞棚養菌7~10天,在根據菌袋輕重適量補營養水,補水量應為原重的90%為宜,在高溫季節,水分過重易引起菌絲缺氧而自溶。
香菇; 哈茨木霉; 抗性; 高溫脅迫; 菌絲生長; 菌棒腐爛
高溫脅迫導致包括食用菌在內的各種生物體的活性氧氧化生物膜,產生多種具有傷害作用的不飽和醛酮產物,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細胞膜穩定性,造成一系列生理紊亂,是生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12]。食用菌對高溫脅迫的耐受性是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特性[3]。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香菇菌絲培養期間最為常見的木霉種類[45],前人已經注意到香菇菌絲生長及存活能力與環境條件及木霉菌存在某種關系;TOKIMOTO研究了碳氮源對木霉和香菇菌絲互作的影響[6],BADHAM研究了環境和栽培條件對哈茨木霉和香菇的長速和競爭性影響[7]。香菇菌棒腐爛病在生產中時有發生,但其發生原因研究多基于現場調查與經驗判斷,將其歸結于氣候異常、通風散熱差、木霉菌感染或高溫燒菌等原因,尚未見系統的研究[89]。通常情況下,湖北省隨州市及其周邊地區香菇栽培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制袋,秋冬季及翌年春季棚內出菇,稱之為秋栽模式。2012年以來,由于勞動力資源不足,為了錯開制袋高峰期,部分農戶將秋栽制袋時間提前至7月中下旬,香菇菌絲在培養期間遭遇高溫,導致菌棒腐爛病在湖北省大面積發生,每年爛棒達到2000萬棒以上,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筆者在驗證了香菇菌棒腐爛病與菌棒石膏含量、刺孔次數、補水時間及補水方式等不具有相關性的基礎上,研究了高溫脅迫對香菇菌絲生長及其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明確了秋栽香菇菌棒腐爛病的發生原因。
1 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株
香菇供試菌株秋栽7號(Q7)、L607和雨花2號(Y2)菌株均由華中農業大學菌種實驗中心提供。哈茨木霉(T. harzianum)菌株系筆者自湖北省隨州市隨縣香菇腐爛菌棒上分離,經過形態學和ITS序列鑒定,保存于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
1.2病害癥狀觀察
2012~2014年筆者在湖北省隨州市隨縣草店鎮、殷店鎮和三里崗鎮等秋栽香菇產區進行了現場調查。觀察了香菇菌棒腐爛病的癥狀特征及變化規律,對發病菌棒表面和橫切面特征進行了觀察,調查了不同栽培棚中香菇菌棒生產管理措施及發病情況,分析了解菌棒腐爛病發生規律。
1.3高溫脅迫處理Q7菌絲與哈茨木霉的對峙培養
將培養料(79%木屑,20%麩皮,1%石膏)裝入200 mm×20 mm的雙頭開口玻璃管中,橡皮塞封口,滅菌;用直徑8 mm的打孔器從PDA上取供試菌株Q7經過活化的菌絲片,每支玻璃管一端接3塊菌絲片;25 ℃下培養20 d之后,分別置于37 ℃條件下處理6 h和24 h作為高溫脅迫處理,以25 ℃培養相同時間為對照。在高溫脅迫處理之后,在玻璃管另一端接入同樣大小和數量的哈茨木霉菌絲片,25 ℃下培養,觀察香菇菌絲與哈茨木霉菌絲相互接觸時的對峙反應。試驗設3次重復。
1.4高溫脅迫處理對Q7菌絲生長能力的影響
在18 mm×180 mm的單頭開口試管中裝入香菇栽培的培養料,滅菌,按1.3方法分別接入Q7的菌種;25 ℃下培養至菌絲長滿試管,再分別置于30、33、36、39、42 ℃五個溫度梯度下,分別處理6、12、18、24、30、36、42、48 h,以25 ℃條件下培養相同時間為對照。之后從試管中挑出黃豆大小的培養物接種于PDA平板,25 ℃培養觀察菌絲生長情況。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培養7 d后不同處理下香菇菌落直徑,每個處理設5個重復,采用SPASS 20.0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1.5高溫脅迫處理對3個供試菌株菌絲存活及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
參照1.4的方法,對3個供試菌株(Q7、L607和Y2)長滿培養料的菌絲體,在39 ℃條件下脅迫處理18、24、30、36、42、48 h,在42 ℃條件下脅迫處理6、12、18 h, 以25 ℃條件下培養相同時間為對照。之后從試管中挑出黃豆大小的培養物,接種于PDA平板,25 ℃培養觀察菌絲生長狀況。參考1.3方法,在試管中已脅迫處理的香菇菌絲表面接入哈茨木霉菌絲片,25 ℃下培養,觀察哈茨木霉侵染香菇菌絲的情況。
1.6香菇菌棒培養溫度及其腐爛病發生情況
試驗在隨州市隨縣殷店鎮秋栽香菇生產基地進行。2014年7月20日接種香菇栽培菌株Q7共600個栽培袋,其中300袋置于室內(25 ℃)培養,另300袋置于栽培棚進行培養(栽培棚采用白色塑料薄膜和黑色遮陽網各一層進行覆蓋,菌袋分別置于栽培棚第1~6個層架上,菌袋之間保持4~5 cm距離)。7月28日進行菌袋第一次刺孔,同時開始對栽培棚內氣溫和菌袋內部溫度進行抽樣測量。室內培養(25 ℃)的菌袋于10月15日轉入同一個栽培棚中,在層架上隨機擺放。采用常規方法對菌棒進行轉色和出菇管理,觀察菌棒腐爛病發生情況。
曹現濤,等:高溫脅迫對香菇菌絲生長及其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病害癥狀與發生情況
香菇菌棒腐爛病一般在當年秋冬季至翌年4月發生。在第一潮菇采收之后,菌袋表面出現零星的灰白色菌落,之后菌落擴大,菌落中央出現綠色或淡綠色分生孢子堆,并散發出強烈的霉味;被感染的菌棒深褐色,水浸狀,松軟,腐爛;菌棒橫斷面上腐爛部位深褐色,感病部位與正常菌絲之間有紅褐色拮抗線;病斑可以逐漸向菌棒表面及內部的正常菌絲部位擴展,直至完全感染整個菌棒,致使菌棒腐爛松散,易折斷(封三圖1)。
調查表明,香菇菌棒腐爛病在隨州市及周邊各個種植區域均有發生,但以桐柏山南側低丘河谷地帶種植區發生最嚴重,而大洪山及周邊丘陵山區發生較輕。菌絲培養場所對發病率有明顯影響,磚房室內培養菌絲時發病率明顯較低,而栽培棚中培養菌絲時發病率較高。隨著采收次數增加,菌棒發病率迅速上升,至第四潮菇時發病率達到60%~80%,個別菇棚可以達到90%以上,原因是前期高溫脅迫使菌絲活力衰退,抗木霉能力下降,每次出菇后菌絲營養被進一步消耗,浸水補水時菌棒被更多的木霉孢子感染,加快菌棒腐爛病傳播速度。
A:菌棒表面腐爛呈褐色;B:菌棒橫切面出現紅褐色拮抗線;C:菌棒表面出現淡綠色分生孢子堆
A, Brown rot on log surfaces; B, Redbrown antagonistic streak in log transsection; C, Cluster of light green conidia on log surface
圖1 香菇菌棒腐爛病的癥狀
Fig.1 Symptoms of log rot inL. edodes
圖2 Q7菌絲37℃脅迫處理后與哈茨木霉菌絲的對峙培養結果
Fig.2 Antagonistic reaction between L. edodes Q7 mycelia treated at 37 ℃ and T. harzianum mycelia
2.2高溫脅迫處理Q7菌絲與哈茨木霉對峙培養的拮抗反應
在試管培養料中,當Q7菌絲在37 ℃處理6 h時,它與哈茨木霉菌絲接觸部位產生明顯的黃褐色拮抗線,表明香菇菌絲抵抗哈茨木霉的能力強,且與對照處理(25 ℃)一致(封三圖2)。當香菇菌絲在37 ℃處理24 h之后,菌絲迅速被哈茨木霉菌絲覆蓋,表明其失去了抵抗哈茨木霉感染的能力。
2.3高溫脅迫處理對Q7生長能力的影響
與對照相比,受高溫脅迫后恢復生長的香菇菌絲,其長速快于處理前。高溫脅迫可導致香菇菌絲抗逆性迅速減弱,超過一定閾值會使香菇菌絲死亡。在香菇菌絲未致死的條件下,這種高溫脅迫是可逆的,在適宜條件下能恢復生長活力,甚至生長速度加快(表1),未觀察到菌落形態有明顯變化。
**不同溫度處理相同時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相同溫度不同時間處理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 0.01);/表示菌絲死亡
Values are the means (mm/d)±SD (n=5);*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among differ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s for the same time period; different higher case letter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among different time treatments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 nonviable mycelium
2.4高溫脅迫處理對3個供試菌株存活及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
G: Growth; D: Nonviable;+: Resistant;-: Sensitive
從表2可以看出,在39 ℃下處理不超過24 h,3個供試菌株菌絲轉管至25 ℃后均能恢復正常生長。但39 ℃條件下Q7處理達到30 h,以及L607處理達到36 h時,菌絲均無法恢復生長,但雨花2號處理48 h菌絲仍然可以恢復生長。在42 ℃條件下,秋栽7號和L607在處理6 h后,菌絲可以恢復生長,但3個供試菌株在其它處理條件下均已死亡,不能恢復生長(表3)。
在39 ℃高溫下脅迫處理菌株Q7 18 h和24 h、脅迫處理菌株Y2 24 h和48 h,兩個菌株(Q7,Y2)菌絲體雖然還能繼續生長,但已失去了抵抗哈茨木霉感染的能力(表2)。哈茨木霉菌絲能迅速感染受39 ℃高溫脅迫處理24 h的菌株Q7的菌絲體。但在39 ℃高溫脅迫處理時間不超過30 h時,L607既能繼續生長,又保持了對哈茨木霉的抗性。
3個供試菌株對42 ℃高溫脅迫的耐受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在42 ℃下處理6 h時,Q7和L607菌絲生長和抗哈茨木霉能力均沒有受到顯著影響,但Y2菌絲已死亡,而3個供試菌株處理12 h以上菌絲均全部死亡。
上述試驗表明,溫度和處理時間共同影響供試菌株高溫脅迫反應的結果。短時間的高溫脅迫對香菇菌絲的生長和抗哈茨木霉能力均沒有顯著影響。隨著脅迫溫度上升或脅迫時間延長,菌絲抗哈茨木霉能力下降,甚至失去生長能力。
2.5培養溫度對香菇菌棒腐爛病發生的影響
25 ℃條件下室內培養菌絲時,Q7菌棒在出菇期沒有發生爛棒現象。在栽培棚中進行菌棒培養的條件下,第一潮至第四潮菇采收后的菌棒腐爛率分別為18%、39%、57%和76%。溫度測定發現,7月28日至8月6日中午14時前后棚內不同位點氣溫高于棚外氣溫2~3 ℃,而菌袋內部溫度高于棚內氣溫3~4 ℃。氣象資料表明,7月28日至30日當地連續3 d最高氣溫達到35~36 ℃,在此期間棚內最高溫度達到37~39 ℃,而菌袋內部最高溫度達到40~43 ℃,表明秋栽7號在菌絲培養期間受到了高溫脅迫,引起抗哈茨木霉的能力下降,部分菌絲死亡,導致了菌棒腐爛病發生。
3 討論
張美敬等人(2015)研究表明,側耳屬菌株受高溫脅迫后,在28~40 ℃處理0~48 h菌絲體內硫代巴比妥反應產物(TBARS)與溫度和時間呈正相關,與隨后的菌絲恢復生長率呈負相關[3]。本研究首次進行較系統的室內外試驗,證明香菇菌絲在短時間高溫脅迫時生長能力及抗哈茨木霉能力沒有受到顯著影響,但隨著脅迫溫度上升或處理時間延長,菌絲抗哈茨木霉能力下降,甚至死亡,這與張美敬等人對側耳屬高溫脅迫的研究結果相似。
香菇不同栽培菌株對高溫的耐受能力不同,尚需進一步測定各個栽培菌株耐受高溫脅迫的能力,為預防香菇菌棒腐爛病奠定基礎。哈茨木霉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只有在香菇菌絲活力下降時才能感染。在湖北省隨州市等秋栽香菇產區,由于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資源出現短缺,部分種植戶為了避開用工高峰,將制袋時間從8月下旬提前至7月中下旬,導致香菇菌絲培養處于炎熱的夏季高溫季節,而部分菌棒培養在沒有良好遮陰及通風條件的栽培棚中進行,使得菌袋內部菌絲體受到高溫脅迫,導致香菇菌棒腐爛病近年來在產區大范圍嚴重發生。
MOLLER IM, JENSENPE, HANSSON A.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to cellular components in plants[J]. Annu Rev Plant Biol, 2007, 58:459481.
[2] FERREIA AS, TOTOLA MR. BORGES AC. 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rehalose in the ectomycorrhizal fungus Pisolithus sp. under thermal stress[J]. J ThermBiol, 2007, 32(1):3441.
[3] 張美敬,劉秀明,鄒亞杰,等.側耳屬高溫脅迫條件優化研究[J].菌物學報.2015,34(4):662669.
[4] 吳小平. 食用菌致病木霉的鑒定、致病機理及防治[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8.
[5] CAO XT, BIAN YB, XU ZY. First report of Trichoderma oblongisporum causing green mold disease on Lentinula edodes (shiitake) in China[J]. Plant Dis, 2014, 98(10):14401440.
[6] TOKIMOTO K, KOMATSU M. Effec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in media on the hyphal interference between Lentinus edodes and some species of Trichoderma[J]. Ann PhytopatholSocJapan, 1979, 45(2):261264.
[7] BADHAM ER. Growth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Lentinus edodes and Trichoderma harzianum on sawdust substrates [J]. Mycologia, 1991,83(4):455463.
年,縣就種植袋料香菇9000多萬袋,產業收入達4億元,全縣農民年人均食用菌產業收入到達農大家均收入的50%,森源在科普惠農、服務產業中所做的工作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近幾年來,公司先后榮獲“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科研單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星火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市科技興農先進單位”、“縣鄉村科普工作先進單位”、“縣小康建設先進單位”等殊榮。近幾年來,森源公司在鄉村科普惠農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發揮人才優勢,常年免費技能服務
一方面,搞好科技培訓,提高菇農科技本質。為提高廣大菇農種植技能,緊扣食用菌栽培治理進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采取專家現場指導、科技人員下鄉、創辦培訓班、印發材料等多種方法,增強對農民群眾的技能培訓。年,公司突出代料食用菌、反季菇等生產技能服務,對菇農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發展技能培訓講座30余場次,發放技能材料2萬多份,技能員上門指導800多個工作日,培訓菇農2萬余人次,使全縣的菇農都能成為食用菌栽培的里手行家。另一方面,堅持服務收集系統,完善服務功能。公司依托本身的技能人才優勢,成立了食用菌技能服務中心,負責全縣的技能服務工作;還分別在全縣7個鄉鎮和30個食用菌生產專業村設立了食用菌技能服務站,主要依托鄉鎮科技服務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發展技能服務工作。別的還專門延聘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傳授按期對中心和技能服務站的技能人員進行培訓,平常由公司技能人員對一切技能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各地服務站的食用菌技能人員直接指導服務于菇農,各服務站每年集中培訓農民不少于5場次,切實處理菇農在食用菌種植進程中的技能難題。使全縣有食用菌種植的當地,村村有技能強人,戶戶有技能清楚人,家家都走上了致富路。
二、發揮企業科研優勢,不斷研討推行新種類
森源公司是省菌協確定的“省菌種選育推行基地”,是華中農業大學科研教育練習基地,經過校企協作,使企業的科研設備設備完全,技能力量較為雄厚。我們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依據市場和菇農的實踐需求不斷選育高產優質的菌種,不斷研討高產優質的栽培技能,經過公司構成的技能服務收集實時地教授推行給廣大菇農,讓菇農不斷地更新種類,改變栽培形式,改進采摘加工方法,依托科技不斷節省資源、提高質量、增加產量、提高效益。一是做好食用菌新種類的選育和推行工作。公司堅持自立研討開發適用的食用菌新技能、新種類,運用單孢雜交和單核原生質體雜交等技能,培養食用菌新種類;年公司新選育出菇形圓整,菇肉嚴密,個大柄短的中低溫香菇新種類“森源16”號,當前正在進行中試階段,估計2010年將大規劃面向市場;還選育出順應當地栽培的黑木耳等新種類5個,當前正在品比實驗。二是組織施行各類科技攻關項目。年公司圍繞我縣食用菌發展實踐,申報國家、省、市、縣各級科技方案項目5個,組織施行了“年產5000噸食用菌優質代料菌種產業化開發”國家星火方案項目以及“省主栽食用菌優秀菌株挑選與高產栽培技能研討”,“市低海拔反時節香菇新種類的選育”,“縣香菇低耗材配方研討、縣應用當地原資料生產茶樹菇技能研討”等項目,均獲得了優越結果。三是發展食用菌深加工的研發。年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結合研發了菇精調味料等香菇加工產品,應用等級低菇、菇柄加工成具有香菇共同風味的新型調味品,當前已實驗成功,估計2010年進入試產期,逐漸處理了等級低菇、香菇柄等資源未充分應用的問題,提高香菇產品附加值,推進香菇產業鏈向更深條理發展。
三、發揮企業技術優勢,實行示范引導推廣
任何一項新技能,一個新種類的推行運用都有一個漸進的進程,為了縮短這個進程,我們以為最好的方法是堅持示范基地,以點帶面,以理服人。近幾年重點做了香菇標準化生產技技能示范、菌種提純復壯及新種類選育、食用菌優質袋料菌種的產業化開發、香菇培育基替代品開發、香菇食品研發工作。一是大力履行香菇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能。遵照“科學治理,提高質量,節制規劃,繼續發展”的制度,重點在增強治理、提高香菇的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公司采取專家現場指導、科技人員下鄉、專題培訓、發放技能材料等方式,增強無公害香菇袋栽技能的普及推行,提高廣大菇農的標準化生產認識,保證農民群眾種植技能的無公害化,提高食用菌生產的標準化程度。二是大力推進茶樹菇生產技能。近年來,公司將發展茶樹菇生產作為推進食用菌產業構造調整的打破口,茶樹菇具有林木資源耗費少、治理難度小、經濟效益好、栽培原料起原普遍等特點,適合作為資源節約型示范新種類加以推行。還發展栽培技能攻關,堅持規劃化、標準化茶樹菇生產示范基地,采取各類有用行動大力推進,獲得了優越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大力推行反時節香菇新法栽培技能。反季香菇栽培是一項周期短、奏效快、風險低、收入高的代料食用菌栽培新形式,比代料越夏香菇的單位效益增加50%。公司經過不斷創新栽培技能,使反時節香菇種植形式被廣大菇農承受。該技能摒棄了傳統栽培形式,將放在棚架上的香菇排放在地表,再經過噴水降溫,使香菇夏日高溫期間成功出菇,生產周期也從本來的18個月縮短至10個月,每畝純利潤到達3-5萬元。還,結合我縣實踐,在全縣履行標準化生產基地種植形式,年共協助興修5個100萬袋食用菌標準化科技示范基地,從香菇的配方標準化、建棚標準化、出菇治理標準化、銷售環節標準化為示范,帶動農民發展食用菌生產,有力推進了全縣食用菌標準化生產。
總之,近幾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雖然在科普惠農興村工作上做出了必然奉獻,然則與黨和人民的要求還相差很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一直把科普惠農興村工作做為我們的第一要務,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奉獻。
毛頭鬼傘(雞腿菇); 菌渣; 酒糟; 生長; 產量
貴州省印江縣食用菌的栽培面積逐年擴大,其中以規模化栽培香菇(Lentinula edode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為主,而采收結束后的大量廢棄食用菌菌渣被堆置致發霉腐爛。貴州青酒廠產生的大量白酒糟除部分用作飼料外,大部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利用途徑,長期堆置滋生大量的蚊蠅,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且污染環境。毛頭鬼傘(Coprinus comatus)又名雞腿菇,其菌絲分解木質素、纖維素能力極強,抗逆性較好[1,2]。筆者用廢棄菌渣、酒糟作為替代栽培主料生產毛頭鬼傘,考察毛頭鬼傘的生長狀況,以期能將該地區廢棄菌渣、酒糟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1材料與方法
1.1菌株
川雞腿菇1號(C. comatus)由四川省食用菌菌種場提供。
1.2培養料
以常規配方(80%玉米芯,10%麥麩,6%玉米粉,2%石灰,1%石膏,1%過磷酸鈣)為對照。配方1: 廢棄40%香菇菌渣,40%玉米芯;配方2:廢棄40%黑木耳菌渣,40%玉米芯;配方3:40%酒糟,40%玉米芯,各配方均添加10%麥麩,6%玉米粉,2%石灰,1%石膏,1%過磷酸鈣。香菇和黑木耳廢棄菌棒來自惠水縣高鎮食用菌栽培基地,采收結束后的香菇和黑木耳廢棄菌棒曬干后粉碎備用。香菇菌棒原始配方為:78%雜木屑、20%麥麩、1%紅糖、1%石膏。黑木耳菌棒原始配方為:83%雜木屑,15%麥麩(或米糠),1%石膏粉,1%白糖。酒糟由貴州青酒廠提供。酒糟的處理方法為將石灰、石膏、過磷酸鈣均勻拌入酒糟中發酵5~8 h,攤開晾涼后拌入其它輔料,裝袋、滅菌,作為替代栽培料。
1.3栽培實驗
試驗于2012年1月5日至6月10日在貴州大學園藝實驗室和蔬菜園進行。按配方拌勻培養料,含水量為60%~65%,用45 cm×17 cm×0.05 cm的聚丙烯袋裝料,每袋折合裝干料0.5 kg,120 ℃,0.15 MPa滅菌2 h。待袋溫降至30 ℃以下后接入毛頭鬼傘菌株,接種量4%,每處理60袋,栽培種制備參照王賀祥的方法[2]。接種好的培養袋立即移入發菌室遮光培養,溫度控制在25 ℃左右,濕度為70%。記錄菌種塊的萌發時間,用劃線法測定菌絲的生長速度[3],觀察菌絲長勢色澤和整齊度,記錄接種至滿袋時間,統計菌袋污染率。
菌絲滿袋、菌包變硬后移至貴州大學蔬菜園栽培大棚內,脫袋進行覆土出菇管理,每個處理為20袋/3 m2,隨機排列,3個重復。覆土時在菌棒間填滿土,澆一次重水使土壤濕度達55%以上,再在菌棒表面覆蓋3 cm厚的沙壤土,再澆一次水,使覆土濕度在20%。大棚內控制相對濕度在75%~80%,溫度在20 ℃左右,注意通風換氣。記錄覆土至出現原基的時間。
子實體七分熟時采收,每潮菇采收后,清除土面殘余菇腳,停水養菌4~5 d。待菌絲發白,再噴重水增濕,按前述方法進行出菇管理。每次采菇時觀察子實體色澤及感官并分別測量菌蓋長度和粗度及單個子實體重量,統計各處理的產量。菌柄、菌蓋及單菇重量的測定:每小區按大、中、小不同形態的子實體隨機挑選30朵進行測定,并計算平均值。記錄轉潮時間,統計產量和生物學效率。
2結果與分析
2.1各處理菌絲生長情況
由表1可知,對照培養料上菌絲平均生長速度最快(0.51 cm/d),菌絲滿袋時間短(55 d),試驗小區的菌絲長勢最好,菌絲生長最為濃密、粗壯、潔白,且輻射的點數最多(7個);除對照外,配方3的菌絲生長情況最好;配方1和2的菌絲生長狀況差別不大。覆土后30 d,配方1、2、3的小區土面菌絲擴散點數相同,都小于對照。配方1、2雜菌污染率較高,其次為配方3,對照的污染率最低。結果表明,以廢棄香菇菌渣、黑木耳菌渣和酒糟代料栽培毛頭鬼傘,菌絲平均生長速度、菌絲滿袋時間、菌絲在覆土面長勢等方面表現都弱于常規栽培料。
2.2各處理子實體生長情況
3小結
以廢棄香菇菌渣、黑木耳菌渣和酒糟作為主料栽培毛頭鬼傘,菌絲能正常生長發育,但菌絲平均生長速度、菌絲滿袋時間、菌絲在覆土面長勢等方面表現都弱于常規栽培料。配方1、2的污染率最高,配方3次之,對照組最好,這可能是菌渣、酒糟含雜菌較多,雖經過滅菌也比較容易污染所致。以酒糟為主料的配方3較以香菇菌渣為主料的配方1、以黑木耳菌渣為主料的配方2的子實體生長性狀表現好,且配方3與對照的單菇重沒顯著差別(P
胡文華.菌中新秀——雞腿菇[J]. 中國土特產, 1999,(2):20.
[2] 張晉剛,常玉璽,張晉豐. 雞腿菇栽培中的問題及對策[J].食用菌,2000,18(1):30.
1、香菇切成片,青椒也切成片。
2、豬肉切片之后,放入淀粉,攪拌均勻后腌制十分鐘。
3、油鍋倒入豬肉翻炒至變色。
4、加入蒜、香菇、青椒、胡蘿卜后翻炒均勻。
5、最后倒入醬油50毫升,繼續翻炒均勻后,即可起鍋。
香菇分布概況我國的香菇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人工栽培幾乎遍及全國。世界上的香菇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側的一個弧形地帶。
北至日本的北海道,南至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到尼泊爾的道拉吉里山麓。此外,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也有香菇變種,新西蘭分布著類似的香菇,南美的塔哥尼亞也有栽培。
(來源:文章屋網 )
焯水浸泡法:剪去香菇的蒂頭,燒一鍋開水,將香菇在熱水里面焯水一分鐘左右,再將香菇放進涼水中浸泡,中間換2-3次水即可。
鹽水浸泡法:用水沖洗一下香菇,把香菇表面的灰塵泥土洗去。找一個空盆,倒入2勺鹽,兌入半盆清水,把香菇放入鹽盆里,浸泡15分左右,用手輕輕搓揉香菇的表面,再用干凈的水沖洗干凈即可。
香菇:
香菇屬擔子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香菇屬,起源于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菇,也是我國久負盛名的珍貴食用菌。我國最早栽培香菇,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香菇也是我國著名的藥用菌。歷代醫藥學家對香菇的藥性及功用均有著述。
香菇肉質肥厚細嫩,味道鮮美,香氣獨特,營養豐富,是一種食藥同源的食物,具有很高的營養、藥用和保健價值。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香菇;慶科212;周年化出菇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128-02
2015年以來,香菇工廠化生產成為我國食用菌行業的重要議題。潢川九龍春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2014年秋開始,利用杏鮑菇出菇房設施進行了香菇新品種慶科212周年化出菇技術研究,該技術的主要內容如下。
1 品種特性
慶科212由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選育成功,2015年12月由浙江省第12次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會議通過,早熟中偏高溫型,菌齡60~70 d即可成熟出菇。其菌齡短、抗性強、產量高、菌肉組織致密、口感佳,深受各地菇農歡迎。
2 設施設備條件
出菇房規格為6.0 m×9.0 m×3.6 m、容重18 kg/m3的聚苯乙烯泡沫庫板、具有一定坡度的耐磨地坪地面及排水口、內設LED白光燈帶、外徑為25 mm的PPR給水管;每間安裝1臺10HP的空調控溫,每間安裝600 m3/h外轉子軸流風機8臺(進風扇和排風扇各4臺);作為轉色管理的菇房,每間需要安裝6 kg/h的超聲波加濕機1臺。
3 菇房周年化出菇技術的特征與優勢
3.1 菇房周年化出菇技術的內涵
菇房周年化出菇技術的內涵,即通過冷庫順季出菇和冷庫反季節出菇2種出菇模式的搭配,實現香菇的周年化不間斷出菇。其中,菇房順季出菇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低溫條件和復合板菇房的保溫性能來降低能耗成本,并培育個大、肉厚、柄短、含水量低的優質香菇,通過精包裝直供大型超市等高端市場,以錯開公司產品與供給農批市場的大量順季統菇的競爭,提升袋均利潤率和品牌附加值。菇房反季節出菇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利用復合板保溫菇房、空調和超聲波加濕機等設施設備,創造人工可控的溫度、光照、濕度、氧氣環境,實現高溫季節香菇的不間斷出菇,以滿足市場對夏季高品質香菇的消費需求。菇房反季節出菇模式的主要技術目標有降低電費成本、增加每茬商品菇產量、縮短茬間養菌時間等[1]。
3.2 菇房周年化出菇技術的優勢
菇房周年化出菇技術的核心理念在于通過現代工業化設施設備條件下的精細化管理提升成品菇的品質和商品價值,這與傳統的散戶經營、管理粗放、重視產量的大棚出菇技術根本不同。具體表現:生產環境上,該技術利用保溫板房、工業空調、超聲波加濕機等設施設備,實現了全年可控條件下的周年式出菇,使香菇出菇環節擺脫了自然氣候條件的限制,為香菇的全工廠化周年生產提供了可能。而傳統的大棚栽培模式,在出菇管理的各個環節始終難以突破氣候條件的限制,每年因環境氣候突變或農戶對氣候條件把握不準確等原因造成的損失都在數億元以上。
品種選擇上,選擇菌齡短、肉質厚、朵型大而圓正的單生品種,如新品種慶科212,有利于形成每個環節在可控條件下的標準化操作規程、保證產出穩定的高品質商品菇。而傳統的大棚出菇模式,品種紛雜、菌齡長短不齊、各種技術差異大、栽培過程中的變數大,難以保證商品菇的高品質。
轉色方式上,通過在空調控溫的菇房內、引入超聲波加濕機的使用,創造了新的菇房統一轉色技術,在轉色時間、色膜厚度、轉色一致性等轉色質量的關鍵判定因子方面,具有傳統的帶袋轉色和脫袋轉色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2-3]。
催蕾方式上,采用空調輔助控溫,增強菇蕾發生和生長的一致性,以縮短生產周期、增加復種指數;使傳統大棚出菇的1年1批次,逐漸轉變為1年2批次或1年3批次。
疏蕾方式上,菇蕾發生后及時進行疏蕾,每棒保留最圓正健壯的菇蕾5~10個,使菇蕾均勻分布在菌棒上表面。相對于傳統的大棚出菇方式、顯著減少了留存的菇蕾數量。減少留存菇蕾數量,有利于減少菇房內有限氧氣的消耗和廢氣積聚,從而有效緩解菇房排風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時減少因菇蕾多、菇房缺氧造成的長腿菇、薄蓋菇以及菇質綿軟等情況。成菇管理上,在氣候適宜時如2―4月,充分利用自然低溫和晝夜溫差等條件,降低電費等綜合消耗;在春末夏初如4月上旬,秋栽香菇基本結束、反季節香菇尚未大量上市,或每年10月上旬反季節香菇基本結束而大棚秋栽香菇尚未大量上市,或每年大年前后各半個月,這3個時期香菇價格很高,可充分利用菇房空調和保溫設施條件、提前做好催蕾和出菇計劃,提升生產的綜合利潤水平[4]。
轉茬管理上,以恒溫養菌、避免溫差為原則,在維持中溫以縮短轉茬養菌時間、提高設施利用率的同時,減少商品性差的尾菇發生率、降低尾菇造成的營養消耗和水分消耗、提高優質商品菇綜合產出率。
4 菇房周年化出菇技術
4.1 菇房統一轉色技術
豫南地區每年10月菇房內自然溫度為18~22 ℃,每年4月菇房內自然溫度為16~20 ℃;這2個時期庫房溫度接近轉色溫度,可在基本不使用空調控溫的條件下完成轉色。
為標準化管理,使用15 cm×55 cm聚乙烯折角袋制棒,進行常規的滅菌、接種和發菌管理。當第3次刺孔后,菌絲雪白、菌棒恢復彈性時,將脫袋后的菌棒插入網格架。前3~5 d,控溫20~23 ℃、不通風、超聲波加濕器開30 min,關60 min,以中溫、缺氧、高濕環境促進菌棒表面氣生菌絲旺長;5~15 d時逐漸降低庫房濕度,超聲波加濕器開20~30 min、關120~180 min;當菌棒表面開始出現密集黃水珠時,每天為菌棒噴水1~2次,每次噴水后開門、開風機通風10~20 min,造成干濕差并補充新鮮氧氣,促進菌絲倒伏和醬色液的分泌以加快轉色。脫袋后18~23 d,轉色即可完成[5]。
4.2 菇房出菇技術
豫南地區菇房順季出菇時間為當年10月至次年4月,當地為秋末、冬季和早春氣候,基本可不使用空調培育優質香菇;菇房反季節出菇時間為當年5月至次年9月,當地為春末、夏季和早秋時節,氣候特點為長期高溫,需要使用空調控溫。催蕾期,白天關門保溫、設定排風5 min/2 h,夜間開門降溫、增加排風為10~15 min/2 h,白天噴水2~3次、晚上噴重水1次,造成溫差和濕差,刺激菇蕾發生,白天可開燈4~8 h光照輔助菇蕾發育;一般2~5 d,菇蕾即可發生。此后,及時將畸形蕾、叢生蕾剔除,每棒保留8~15個健壯菇蕾,把留有菇蕾的一面轉向上。
成菇期,排風15~20 min/2 h,光照3~6 h/d;逐漸減少噴水量以防菇面發黑,少量多次、薄水養護;保持開門狀態,同時隨著菇體長大逐漸增加通風量以硬化菇體、優化菇質。
慶科212品種首茬出菇后期,菌棒明顯變輕、出菇量已經很少、成菇明顯變瘦小且開傘早時,需要及時采掉尾菇,結束出菇以提前進入轉茬養菌階段。養菌2~3 d,菌棒采摘凹陷處菌絲變白時,為菌棒噴涂液體保水膜。
轉茬管理,上膜后,保持轉茬最適溫度20~22 ℃,減少通風為排5 min/2~3 h,減少噴薄水為1~2次/d,滿足菌絲修復和營養積累的需要。暗光培養,避免光照刺激菇蕾發生。轉茬期間出現的菇蕾,要及時剔除,以免消耗過多營養。15~20 d后,第2茬菇即可發生。
5 參考文獻
[1] 黃毅.香菇工廠化栽培的難點[J].食藥用菌,2016(24):1-6.
[2] 羿紅.利用周年栽培發展香菇生產(譯文)[J].食藥用菌,2014(22):311-312.
[3] 黃毅.中國香菇工廠化栽培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食藥用菌,2014(22):2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