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0 08:59: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等中醫藥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趨勢下惟有不斷深化綜合改革,方能抓住戰略窗口期,利用改革契機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具體而言,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呈現出以下特點。
1.1注重協同發展
通過爭取政策、改革試點等方式,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河南、河北、山西、廣西等省市地區一批高等中醫藥院校通過與國家中醫藥主管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積極溝通,達成了地方政府與國家中醫藥局共建院校協議。通過共建,這些中醫藥院校的發展得到了較好的支持與保障,共建為改革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上述共建高校不少也入選了2017年9月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6]。此外,高等中醫藥院校也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科技等優勢,積極與企業、醫院、科研院所、政府部門等共建合作,達到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協同發展的目的??梢哉f,當前注重協同,推進綜合改革已成為很多中醫藥院校的自覺行動。隨著多領域的綜合協同,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醫藥院校在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機制、現代大學制度、考試招生制度、服務保障能力等方面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社會力量辦學、拔尖人才培養、大學章程制定、優勢學科與品牌專業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以及特聘教授計劃等重大專項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1.2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
近年來,高等中醫藥院校高度重視教育教學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從最近一期的2014年部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情況來看,在高教類僅有的兩項特等獎中,就有上海中醫藥大學參與的一項“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同時一等獎中有兩項由中醫藥院校作為獨立完成單位獲得。中醫藥院校還積極推進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比如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率先啟動了全國中醫藥院校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建設。中醫藥院校參與修訂了“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規劃,招收培養農村定向中醫學本科生。2015年南京等6所中醫藥院校入選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9年制)項目試點單位。高等中醫藥院校還積極創新拓展師承教育新模式、新舉措,探索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良性結合;積極開展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工作、參與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推進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等。
1.3積極參與畢業后繼續教育
隨著國家層面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培養工作的開展,中醫藥院校廣泛參與對中醫藥從業人員的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同時,順應中醫全科醫學研究生“5+3”培養模式的改革,做好研究生教育與“單位人”畢業后規培教育的協同推進。近年來,高等中醫藥院校聯合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全國中醫藥骨干人才培訓項目、基層中醫(民族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項目等,對不同階段的醫療從業人員進行中醫藥(民族醫藥)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這些方式,拓寬了人才培養渠道,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2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因為高等教育處于終身教育體系的頂端,所以院校教育這些方面的改革,有力帶動了中醫藥教育其他相關方面的改革進程,對其他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發揮著較好的傳導和示范作用。雖然高等中醫藥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收獲很多經驗,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其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也更加凸顯,很多新的情況和難點還有待深入研究分析、科學謀劃。
2.1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面臨新的國際形勢
隨著歐美等國掀起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教育強國對高等教育引領創新發展的期盼更加緊迫。比如,我們在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的過程中,很多中醫藥院校通過創建海外中醫孔子學院、中醫中心等形式傳播中醫藥,此舉促進了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加強了中醫藥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中醫藥文化傳播,中醫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海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搭建了較好的發展平臺[7]。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隨著西方教育強國對中醫藥的逐漸了解和接受,他們借助原始教育、科研等優勢對中醫藥的開發和利用,對中醫藥學科以及專業變革的深層次影響,對當前中醫藥教育模式的沖擊和融合,以及對中醫藥人才的集聚分布等產生的作用必須引起重視??梢哉f,面對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國際化的新趨勢,能否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取長補短,迎頭趕上,縮小與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某些領域方面的差距,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考驗。
2.2高等中醫藥教育內涵式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雖然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機制的建立健全,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也在不斷增多,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人民群眾的期盼以及與國內外快速發展的形勢相比,高等中醫藥教育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創新能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強、師資隊伍素質不夠高等,其中最為主要的還是人才培養質量問題。當前中醫藥人才供給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高等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尤其是臨床專業技術人員的診療能力堪憂、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還較為突出,比如很多醫學生醫和藥兼修不夠,只懂醫而不懂中藥,醫藥融通存在差距[8-9]。出現這些問題與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前一階段的規模擴張不無關聯[10],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缺乏整體觀念、整合思維,規模、結構、質量與效益的不相協調,其中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不健全、不盡合理不能不說是一個至關因素。探索以評價機制的改革來促進高等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讓評價機制改革與培養機制改革整體協同推進顯得尤為關鍵。因此,強化內涵建設,致力于院校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通過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綜合改革,以點帶面拉動中醫藥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師承教育和職業培訓等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質量,是擺在高等中醫藥院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3對策與建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總方向和要求,即堅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重要目標,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谶@一使命,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更加注重布局結構的合理完善、努力構建現代大學制度、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分類管理與評價機制、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強化辦學經費等保障工作,同時主動對接、服務“中國夢”“一帶一路”建設,助力醫改。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應有新氣象、新舉措,特別是在當前“雙一流”高校建設背景下,筆者認為高等中醫藥院校在實踐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圍繞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主要職能,應著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3.1注重醫教研融合、產學研結合
醫學是科學,同時又具有社會學、心理學、藝術等人文特征,整合醫學代表著醫學發展新時代的一種趨勢和方向[3,11]。醫學內涵的界定固然復雜,但是它一定離不開實踐,必定是基于實踐而形成的一種學科門類。中醫藥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也是實踐科學,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管理手段,既注重理論知識學習,更重視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要探索通過第二課堂等形式,鼓勵在校大學生更多地走向臨床、深入實驗室、接觸社會,提升臨床實踐和創新動手能力。在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中,培養學生們的中醫思維習慣和能力,提高他們的臨床診療水平和開展科學研究的素養。做到這些,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知識體系和質量標準,同時要落實一套科學的人才評價辦法,堅持素質和能力作為人才評價的導向,并且強化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監管。總而言之,一種是基于醫學類臨床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統籌好醫療實踐與教學過程、科學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關聯、互為補充和支撐的,要促進這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另一種是基于藥學類理工方面人才的培養,則要統籌好生產轉化與教學過程以及創新研究三者間的密切聯系??傮w而言,無論是醫教研融合還是產學研結合,它們的共同點均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2注重傳承,重視協同創新
中醫藥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同志在2010年6月20日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曾提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12]。這就鮮明地指出了中醫藥學的科學本質,同時又兼具哲學和文化的屬性。我國古代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各家學說的產生、名醫大家的輩出,都與幾千年來中醫藥的傳承密不可分,這其中中醫師承則是中醫藥學術傳承和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13]。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提出中醫藥傳承具有隱性知識傳播的特點,這就為中醫師承找到了現實的理論依據[14-15]。因此,時至今日我們仍要時刻牢記傳承,這是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的前提和初心。傳統的中醫傳承是以跟師學習、言傳身教、習在臨證、學有所長、異彩紛呈為特點的,而當前我們高等中醫藥教育要解決好中醫藥傳承的問題,就是要以建立中醫師承制度為根本,突出學術傳承和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的特殊規律,以跟師學習為主線,重在臨床、突出經典,不斷探索建立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結合的新模式。既然注重傳承,那要不要創新,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創新必然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出新的舉措,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倡導協同創新。黨的報告強調,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廣大中醫藥院校,要緊密結合行業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需求,圍繞生命科學前沿和醫學發展的重大課題,面向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服務地方發展的戰略部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需求,大力開展協同創新。要努力建設一批優秀的科研創新平臺,這里要解決三個面向:一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特別是中醫藥發展戰略需求;二是面向中醫藥學科,特別是生命科學的前沿;三是面向科研成果,特別是新藥研發的高效轉化,鼓勵高校科研人員與醫藥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創業,通過協同創新支撐和引領高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斷推進校企合作、技術轉移平臺和大學科技園的建設,探求高校與企業優勢的共享和疊加效應,從而推動教育、科技與產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3.3注重地方特色的對接與融合
這里主要是解決接地氣、服務地方社會、彰顯辦學特色的問題。全國共有24所獨立設置的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這些高校如何辦出水平、辦出特色,關鍵就是要扎根地方,這樣根深才能葉茂。高等中醫藥院校既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搖籃,又是中醫藥拔尖人才集聚的高地。當前,各省市都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聚力綠色經濟發展。作為高等中醫藥院校,就是要發揮中醫藥人才的優勢,主動適應轉型發展的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為醫藥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這里還要統籌解決好結構和層次的問題。廣大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發展自身的優勢學科、品牌專業。學科和專業是體現高校辦學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每個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的長處或優勢,中醫藥院校在不斷發展的同時,應當好好研究和分析其優勢在哪里,特色在哪里,找一找所在省市區域有哪些支撐學科與專業發展的地方,是藥材資源多,還是人力資源豐富;是具有地緣交通優勢,還是信息技術較為發達;是現代醫學基礎較好,還是傳統民族醫藥具有優勢,等等。另外還要看有沒有政策或其他潛在優勢,如國家、行業、地區扶持促進的利好條件等。找準了優勢,明確了目標,下一步就是要全力去爭取,打造優勢學科和品牌專業,匯聚高端人才,進而追求卓越。另外在科學研究方面,要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圍繞地方醫藥產業的關鍵優秀技術,以問題為導向,組織科技攻關,努力形成一批技術創新成果,讓優秀的科研成果在本地區結出碩果,進而有效反哺行業、社會發展。此外中醫藥院校還要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研究,通過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彰顯我國綜合國力[16];努力產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成果,成為地方政府乃至行業決策、破解難題的優質智庫。當前,內涵式發展是高校發展的方向和主旋律。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院校內部要主動聚焦改革,研究改革,踐行改革;另一方面,學校各項事業要考慮如何能為地方,還有教育、科技,乃至中醫藥行業的發展更好地貢獻智慧和力量,特別是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出示范、出經驗。總而言之,高等中醫藥院校綜合改革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質量與速度并重,實事求是、統籌兼顧,改革發展的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許崇波,韓美君,劉為國,等.醫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大連大學學報,2012,33(3):110-114.
[2]陳蕾,張珂.內涵建設促進醫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4):654-655.
[3]樊代明.HIM,醫學發展新時代的必然方向[J].醫學爭鳴,2017,8(1):1-10.
[4]洪凈.遵循規律,傳承創新,積極推進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紀念新中國中醫藥教育60年[J].中醫教育,2017,36(5):1-4,9.
[5]張伯禮.面向未來:世界需要中醫藥[J].醫學爭鳴,2016,7(1):1-4.
[6]秦宇龍.6所中醫藥院校11個中醫藥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9):45.
[7]張洪雷,張宗明.中醫孔子學院與中醫藥文化傳播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9):718-719.
[8]李敏.對中醫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1):1-4,21.
[9]肖小河.中醫藥科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J].醫學爭鳴,2011,2(1):11-15
作者:孫東東 周景玉 程海波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