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2 04:33: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預防醫學教學模式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 目的:對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方法:對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在進行社區衛生預防醫學教學以及社區衛生服務預防實踐教學時,積極有效地引入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將理論教學、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科研活動、課外實踐教學等方法融合在一起展開教學,探索預防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結果:通過不同教學方法的融合及實踐應用,培養出了大批的創新型醫學人才,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養成優秀的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結論:通過對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了預防醫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有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 創新能力;教學模式;預防醫學
在新形勢下,要求預防醫學工作人員一方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以及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其應該有一定創新能力,能夠解決新問題。目前在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T作就是對預防醫學專業模式進行改革。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針對某院對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教學改革。在進行社區衛生預防醫學教學以及社區衛生服務預防實踐教學時,積極有效地引入新型教學模式。
方法:①將理論教學應用到工作實踐中:截止到日前,很多醫院的理論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的“講授式”為主,雖然在最近幾年,多媒體技術教學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是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教師也只是將課本上的內容簡單地移到屏幕上而已。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往往都是其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地講,很少跟學生進行交流,作為學生,只能很被動地去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幾乎就不思考到底是為什么。最終就會造成學生對本學科失去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非常的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著手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那種教學套路,可以在對學生講授社區衛生服務預防的實踐課程時,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可以穿插講一些工作中的具體案例,從而讓學生能夠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很好的理解,且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T作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在講解一些重點的注意事項時,可以巧設情境,將學生假定為實踐工作的主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能夠身臨其境,進而就能夠集中精力地學習并深刻記憶教材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夠將教材中學到的知識合理熟練的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②改革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社區預防實踐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預防醫學實踐實驗,一方面,可以對課堂的理論知識進行很好的鞏固,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以及實事求是的學習怍風。但是,目前社區預防實踐教學實驗的主要上作是做驗證性實驗,并且在前后的實驗項目之間缺乏縱向聯系,具有相對較差的系統性。在進行實驗時,學生不善于發動腦筋,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不利。但是,在日前的大學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想象理要比其所擁有的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具有有限性,而想象力卻包含著世界上的一切,其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同時想象力也是知識進化的重要源泉”。針對以上問題,就需要對實驗教學進行一定的改革。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我國的教學體系中,實驗教學一直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并且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不能夠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所以,我國的實驗教學水平從總體來說,一直都很低。而要想構建出創新性的實驗教學模式,一方面要注重理論教學的輔助作用,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傳統的實驗教學的附屬地位,使實驗教學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同時還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分析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具有創新理念的實驗,使學生的創造性以及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地發揮,在社區衛生預防方面,展開研究以及探索,積極開展一些新穎性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的形成,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創新不等價于一種新理論以及新思想觀念的確立,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學生通過白己已掌握的知識對一種新事物的認識以及對一種新本領的擁有,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④參與科研活動,進行課外實踐調查:為了對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進行一定的提高,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個人的興趣成立很多興趣小組,來開展一些科研攻關活動。例如,面對當前越來越嚴重的農藥污染問題,部分學生對新型的除草劑一易炳秀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其發表的論文也獲得了獎項,這為學院開創了先例。進行課外實踐調查一方而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為了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針得到更好的落實,對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進行一定的培養,在課余時間,可以帶領學生到工廠以及社區進行實踐調查。例如,為了使學生很好地理解外源化學物在人體內的生物轉化過程,可以組織學生到加工聚氯乙烯的工廠進行實地的觀察以及檢測。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來深刻理解化學物污染環境以及損害人體健康的全過程。讓學生參與傳染病疫情發展及防控措施制定落實的全過程。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其工作的社會意義。通過科研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理論知識加深了認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進行了很好的培養,為學生能夠盡快地適應將來的T作崗位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結果
通過對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在新的教學方法應用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見,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對于培養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具有促進作用。
討論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今時代,社會所賦予高等教育的一個既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對于我國的預防醫學教育,同樣也要跟隨時代的發展潮流,要對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模式進行改變,積極探索出全新的、高效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在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預防醫學實踐的基地。通過對社區衛生服務教學模式進行的一番改革,為這一探索積累了經驗,同時也指明了方向。
總之,要及時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經驗進行總結,促進預防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而為國家培養出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以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創新型預防醫學人才,最終使我國的醫療事業得到很好的發展。
2003年SARS的爆發,2009年甲型H1NI的爆發以及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促使人們意識到預防醫學人才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重要性;同時“健康中國2020”戰略強調了培養優秀預防醫學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加強對預防醫學人才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如何培養出一支高質量的預防醫學人才隊伍是對預防醫學教學提出的一項挑戰。為了迎接這一挑戰,我校增設了《空氣理化檢驗》課程。該課是我校預防醫學本科生的優秀專業課,旨在應用現代醫學理論和科學技術手段并依據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和檢驗方法來監測環境的衛生狀況和污染危害、為衛生監督法和疾病防治提供可靠科學依據的一門學科。為使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計劃相吻合,增強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就業能力,本課題組對該課程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空氣理化檢驗課程教學現狀
空氣理化檢驗課程具有很強的實驗技術性和應用性,側重學生現場處置能力的培養。該課程的教學分為理論、實驗和實訓三部分。對于該課程的教學目前存在幾個問題:1)課程設計不合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別進行,出現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需求脫節。2)教材內容更新緩慢。目前廣泛選用的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空氣理化檢驗》,其中缺乏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無法跟上現場處置技術上的新變革。3)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教學側重理論,這與現場處置側重應用的要求脫節。使得學生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無的放矢”,從而產生抵觸及厭學情緒。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本課題組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性改革。
二、“雙語教學模式”在空氣理化檢驗教學中的應用
預防醫學專業是為培養具有檢驗檢疫專長的良好素質的初級公共衛生醫師而設立的,因而課程設置應符合預防醫學人才的就業特點?!半p語教學模式”的采用具有幾個優勢:1)增強了教學的職業化。預防醫學人才主要從事國境衛生檢驗檢疫,疾病預防與控制,物理、化學與生物學危險因子的檢驗檢疫,衛生保健、健康促進等工作;特別是從事疾病預防與控制、改善人群環境衛生條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現場快速檢測、口岸和機場的現場檢疫。因而,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會用到英語?!半p語教學模式”的采用使得學生能夠游刃有余地在工作中發揮其作用。2)有利于職業素養的提高。在教學中用中英文介紹多媒體幻燈片以及檢驗技術的視頻材料,并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共同瀏覽外文網站,解讀新技術方面的信息。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熱情,又可以更新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閱讀英文原版書籍和新發表的專業論文,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和分析專業文獻的能力。因而,“雙語教學模式”的采用可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性。
三、“室外課堂模式” 在空氣理化檢驗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學知識。空氣理化檢驗課程的教學包括空氣概論、樣品的采集、氣象條件的測定、空氣中顆粒物、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的測定方法、空氣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快速檢測、空氣檢驗質量控制等。與之配套的實驗課程有氣象條件的測定(氣溫、氣濕、風速、氣壓),空氣中粉塵濃度的測定(重量法);空氣中粉塵分散度的測定(濾膜法);空氣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測定(堿熔鉬藍比色法);空氣中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的測定(現場快速檢測儀);空氣中氧化氮的測定(鹽酸萘乙二胺比色法);空氣中汞的快速測定(碘化亞銅試紙法)等。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到室外采集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到公路旁采集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粉塵等。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導學生如何記錄實驗數據如氣溫、氣濕等;教導學生如何用不同的采樣方法去采集不同的樣本;教導學生如何獨立書寫分析報告等。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室外課堂模式”(下轉第81頁)
(上接第32頁)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又提高了學生現場處置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進行良好的預備。
四、“實戰教學模式” 在空氣理化檢驗教學中的應用
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置實際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案例進行學習。參照PBL模式,首先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選一個案例,讓學生們自己去查閱相關國內外資料后,小組內進行討論分析,最后以“課堂答辯”的方式進行考核??己朔譃閷<姨釂柡推渌〗M成員提問兩個環節。答辯的專家由本科室的老師及博碩士學生組成,一共三人。答辯的專家要詳細記錄下這個小組組內成員的分工情況、課堂參與情況、量化“實戰教學”的考核,對每個組員進行評分,計入期末成績。老師跟進學生課堂演示的準備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實戰教學模式”的優點:1)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答辯”環節的貢獻多少直接影響他們最后的成績,因而學生在備戰階段都積極參與。2)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3)提高學生的演講能力。只有清晰闡述問題、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通過“答辯”考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演講能力和表現能力都有所提高。
總的來講,本課題組探討了將雙語教學、室外教學和實戰教學融入空氣理化檢驗這門課的教學模式,并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該門課程注重實際應用,因而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將優化該課程內容設置,在增加實驗教學比例、增添現場處置模擬教學等方面進行新的嘗試,使學校教學與未來現場處置工作相接軌。
摘要:文章針對本校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社會醫學課程興趣不足、內容陳舊等教學問題,進行了本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建立社區教學基地。通過社區教學基地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社會醫學;教學改革;社區
近幾十年來,經濟和科學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醫學的社會化、疾病譜和死亡譜的改變、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醫學學科的內部融合與外部交叉發展,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學角度去觀察和處理醫學問題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由多元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學角度綜合觀察和處理醫學問題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它是應用基礎醫學、環境醫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運用流行病學、統計學、毒理學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及其作用規律,并予以評價,進而采取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或傷害,促進身心健康、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預防醫學面向社會、面向人群,在新的醫學模式里,它的作用越來越大。而預防醫學自身也要發展、完善,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其中,預防醫學專業必修課《社會醫學》的教學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一環。社會醫學是從預防醫學中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它是在適應疾病譜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預防醫學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醫學側重于社會預防,重點研究社會環境、衛生服務、行為生活方式等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制定綜合性的社會預防策略和措施[1]。社會醫學就是完整體現醫學模式從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會型的轉變的一座橋梁。目前,《社會醫學》這門課程是我校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安排在第三學年學習。本課程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四版李魯主編教材,全部為理論課教學,共32學時,理論課由教師按教材和大綱進行課堂講授。為了能更好地培養出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醫學教學的改革就變得迫在眉捷。
一、教學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較舊。本課程教材已改編了4版,總體上來說,無論是結構還是內容均有所變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節,擴充了一些新的知識。但是,教材的編寫出版周期往往較長,每次改編的教材對新的專業發展動向仍不能及時反映,一些新的知識在教材中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2.教學方式單一。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的“講授式”授課為主,學生聽課時要做的就是記筆記,考試也主要是考記錄的重點內容,這只是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作一種考查。由于這些知識主要是通過被動的途徑獲得的,印象不深,考試結束后大部分很快又忘記了。雖然有一些內容也采取討論式教學,但由于學時上的限制尤顯不足。這種純灌輸的教學方式不能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其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對本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他們提出問題、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也欠缺。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
當今社會更注重能力、素質教育,一個人有良好素質和各方面能力比單純掌握某方面知識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學生的培養應從知識型教育向知識、能力和素質型教育轉變[2]。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校對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嘗試,即建立社會醫學社區現場實踐教學基地,構建了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社會醫學教學方法,經過實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社區現場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就是讓學生走進社區,參與社區的日常衛生服務工作,進一步掌握初級衛生保健和預防醫學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國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及其基本對策,使學生能建立社會大衛生觀念。
1.具體方法。社區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是:根據社區機構的工作安排,輔助參與社區居民家庭健康檔案的建立。根據實際情況主要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進行,學生每2~3人組成1個小組,設組長1人,以轄區所有居民為主要對象,以面對面訪談方式為主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問卷內容主要是個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現存主要健康問題、既往病史、主要用藥情況等;體格檢查主要包括腰圍、臀圍、身高、體重測量,血壓測量,心、肺聽診和腹部觸診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規的檢測,并在調查中進一步對居民感興趣的保健問題進行適時的解答。要求學生在調查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和帶教老師溝通,并將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帶回課堂一起和老師、同學們討論。參與社區教學的老師平均2~3天即召開學生討論會,把同學們在實踐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匯總起來進行討論,各組同學互相交流各自情況,幫助大家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使調查可以順利完成。
社區現場實踐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在現場,邊學邊干,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加深了學生對社會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了理論聯系實際;社區實踐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素質[3]。
2.教學效果。社會醫學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社區現場實踐完成后,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成績分析以及社區實踐基地評價等,對社會醫學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教學模式的改革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1)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成績明顯提高。通過與學生交流及現場問卷調查發現,90%以上的學生都較支持這種教學方式改革,認為這樣不僅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是給了他們積極思考、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機會,使他們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績考核也顯示,學生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實行教改前的學生,說明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
(2)著重能力培養,提高學生掌握獨立開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區現場實踐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實際工作能力,知識上收獲比較大,也比較扎實。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討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3.不足與期待。現階段,我校社會醫學教學模式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在教學改革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和困難。如師資的問題:規范地建立社區教學基地需要一定的師資力量,我校就是由于師資的原因遲遲未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基地建設;經費問題:學生參與社區實踐缺乏資金的支持,只能在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中試行,而大批學習社會醫學課程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未能獲益;當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協調解決。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如何構建適合我校的社會醫學教學模式更值得我們探索。
作者簡介:張雷(1973-),女,河北醫科大學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社會醫學、全科醫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