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日常護理

精神病的日常護理

時間:2023-05-16 11:14: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的日常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精神病的日常護理

第1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類的疾病構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在19 世紀, 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是肺病; 到了20 世紀, 則是癌癥及心腦血管疾病; 至于21 世紀, 由于自然環境急劇變化以及社會壓力持續增加, 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 精神病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由于迄今為止醫學界對精神病的病理及治療方法缺乏統一的認識, 致使精神疾病不僅治療周期偏長而且治療效果也難以保證。 各類精神疾病的發生不僅嚴重困擾了患者及其親屬的生活, 也大大增加了整個社會的疾病負擔。

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精神病的發病率、提升精神病的治療效果并縮短精神病的治療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而作為治療精神病的重要場所,精神病醫院的建設在整個精神病的防治體系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關鍵作用。

從建筑設計的視點, 醫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為復雜的建筑類型之一,而精神病醫院不僅兼具普通醫院與療養院的特點, 更因其服務對象與治療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設計方法難以套用其他醫院類型。

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國家頒布的精神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使得我們實際設計工作中沒有法定的標準,各個設計項目均采用醫院原有經驗和具體要求為參照,帶有一定的摸索性。

下面就從我的兩個設計實例入手,探討一下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設計實例二都江堰市精神衛生中心

1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的主要特色

1.1管理模式行動的限制

普通醫院護理單元中對病人的行動不加以限制,病人可以自由的行動,出入護理單元之間。精神病醫院的病人因其特殊性,有些病人甚至具有一定的攻擊性,所以對其行動需要加以監管和控制。

精神病醫院的室外活動場地需要加以防護,并保證一定的隔離手段。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樓層之間的樓梯,需要采取控制手段,保證病人在一定監管下才能使用。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內部不同功能區域之間設有隔離和防護設施,保證病人能夠安全的被控制在一定區域內。

1.2治療模式護理單元內完成主要治療

普通醫院的住院病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依靠醫院內的醫技設備和手術治療,護理單元內的治療作為輔助手段。精神病醫院的病人,除去一部分軀體合并癥病人外,其主要治療手段為藥物和心理治療,在護理單元內部完成主要治療。這種治療模式對建筑的平面設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護理單元內分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

治療區內還根據病癥的程度設置重癥治療區。

1.3交流模式多種規模空間組合

研究表明,空間的多樣性與選擇性對于提高精神病的療效非常重要。若能在護理單元中分化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等不同層次的空間來模擬不同層次的社會生活,則患者通過接受不同層次的空間刺激,進而可以感知和把握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同時患者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停留場所,自主地通過參與不同層次的人際交往來豐富住院生活并喚起心底的生活感覺,這對于患者的康復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內部需設置各種不同規模,不同開敞程度的的空間,供患者日常交流活動之用。

2護理單元的設計原則

2.1嚴格的分區布局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按功能分為病房區,治療活動區和醫生區,病房區主要供病人休息,治療區是病人白天的主要活動區域,醫生區為醫生日常辦公所在區域。

三個區域聯系緊密,病人主要來往于病房區和治療區之間。為了便于醫生對病人的治療和監控,醫生區可以直達病房區和治療區。

在上海市南匯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布置中,將治療區中的重癥治療區域獨立設置,醫生區設置在病房區,重癥治療區和治療活動區中心部位,方便了日常的治療護理工作。

2.2合理的流線組織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的流線可分為人流和物流兩類,人流包括病人流線,醫生流線和探視流線。物流包括供應流線和污物流線。

人流設計

在護理單元內的病人流線主要往來于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之間,醫生流線往來于醫生區、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之間。在這兩個項目中,結合醫院的具體情況和管理模式,流線組織略有區別。在上海市南匯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內,病人流線穿過醫生區,便于醫生更加直接的監護病人行動。在都江堰市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中,病人往來于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的流線不穿越醫生區,這樣醫生區相對獨立和安靜,便于醫生開展工作。相比較而言,將醫生區獨立于病人流線之外的布局更加科學一些。

探視流線一般通過垂直交通到達護理單元主要電梯廳后就停止,不進入護理單元內部。上海市南匯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在電梯廳旁設置了探視接待房間。

物流設計

供應流線和污物流線嚴格分離,互不干擾。

護理單元的供應流線通道垂直交通到達主要電梯廳,然后到達活動治療區的配餐間。護理單元內污物主要產生于病房區,通過污洗間收集處理后通過護理單元端頭的污物電梯運出護理單元。

2.3特殊的細部設計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區別于普通醫院護理單元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其特殊的細部設計。因精神病醫院病人的特殊性和監護的需要,護理單元內很多部位要采用特殊設計,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為了便于醫護人員的監護,一類是為了提高病人的使用安全性。

監護相關的細部

主要體現在護理單元內部的窗和門上。

病房區和活動治療區外窗均采用一定的限位措施,限制開啟角度,在保證通風的前提下限制人員進出窗口。同時外窗提高玻璃的安全等級,采用夾膠安全玻璃,防止被暴力破壞。護理單元內部也在用安全玻璃窗,在護士站設置安全玻璃圍欄。

護理單元內的樓電梯和不同區域之間的通道門以及醫生區房門設置磁卡門禁,由醫護人員掌控。同時,這套門禁系統和消防報警系統聯動,在火災報警時均能保持暢通。

使用安全相關的細部

在特殊護理區病房內減少墻體凸角,采用整體軟包裝潢,減輕沖撞帶來的危害。

護理單元內所有部位墻地面盡量保證平整,減少突出部位和構件,并保證所有裝修部件的緊密固定。

護理單元內病人所在區域均不設置電氣開關,所有開關設置于醫生區內統一管理。所有區域沒有外露的電線。

從建筑設計的視點, 醫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為復雜的建筑類型之一,而精神病醫院不僅兼具普通醫院與療養院的特點, 更因其服務對象與治療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設計方法難以套用其他醫院類型。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國家頒布的建筑設計標準。使得我們實際設計工作更加的困難,帶有一定的摸索性。

第2篇

【關鍵詞】 住院精神病患者;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94

由于近些年來生活節奏的加快, 生活壓力也越來越重, 在這種情況下, 精神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1]。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 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 因為其伴有大量的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易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這樣就需要醫護人員找到其潛在的安全隱患, 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制定相應的對策, 從而提升精神病患者住院接受治療期間的安全性。

1 臨床資料

抽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接受治療的65例精神病患者, 通過對該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其中男30例, 女35例, 年齡最大65歲, 最小23歲, 平均年齡(45.16±7.31)歲。65例患者入院接受治療的時間為2個月~ 5年不等, 并且堅持藥物治療。對醫護人員的交接班記錄分析得到, 患者住院期間發生的不良事件20例, 主要包括:自傷4例, 藥物錯服、漏服2例, 毀物2例, 外逃10例, 暴力行為2例。

2 安全隱患及其發生的原因

2. 1 自身原因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思維處于一種病態的模式, 在日常的生活中, 其具體表現為自制力下降、大多否認自己患有精神病, 對醫院的治療方案產生抵觸, 有時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2]。如果經歷長時間這種心理的影響, 郁積在患者心里的負面情緒會更多, 從而為了達到目的, 就會出現情緒失控、容易暴躁。最為嚴重的就是出現暴力行為, 例如傷害自己、損壞物品等。另一方面, 大量的精神病患者存在被害妄想, 在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治療過程中, 受到該種癥狀的支配, 患者會對醫護人員有抵觸心理, 可能拒絕配合治療, 嚴重的會對醫護人員發起人身攻擊。個別的精神病患者, 還患有幻聽, 在指令性幻聽的支配下, 傷人或者傷己。還有一部分患者處于恢復期, 因為想念家人, 急于出院, 病情會出現波動, 心情相對低落、抑郁, 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自殘、逃跑等[3]。

2. 2 家屬 據相關數據統計來看, 很多患者的家屬對精神衛生知識并不了解, 更不要說對精神疾病的認識。許多家屬對精神病患者的行為不能正確理解, 對患者也不能給予耐心和關心, 有些家屬對于患者出現的異常行為給予批評教育。患者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受到刺激, 極易造成自殘、傷人或毀壞事物等情況。除此之外, 還存在較少數的患者家屬對患者過分的寵愛, 在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 總是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法不支持, 不配合護理人員制定的護理方案的執行, 有甚者還會反對護理人員, 這就極易造成患者發生沖動行為, 也有一些家屬對于陪護的方法以及要領并不了解。對于上述這些情況, 為了能夠減少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與醫院發生糾紛, 就會允許患者出院, 但是由于患者沒有得到完全的治愈, 所以就會促使患者不斷的受到外界刺激, 從而導致情緒反常和出現過激等行為。

2. 3 醫護人員 在對精神病患者施以護理的過程中, 會有個別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較差, 很多護理程序都沒有按照規程操作。同時還有一部分護理人員在記錄患者的病情時, 沒有做到詳盡、仔細, 主要的原因是在觀察患者的病情時不夠仔細, 沒有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在書寫護理記錄時, 沒有做到重點突出、內容詳細, 對患者的病情反應不夠準確。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 沒有對患者進行仔細的檢查, 忽視患者身上所攜帶的危險物品, 患者進入住院區后, 埋下較大的安全隱患。最后一個方面就是醫生對患者的患病情況沒有詳細的了解, 所以在護理級別的判定以及藥物劑量的使用上, 沒有做到“五防”的要求, 最后導致患者住院期間出現安全問題。

3 防范措施

3. 1 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出現安全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不端正以及與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的掌握不全面。針對這種情況, 醫院應該主動提高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 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知識以及護理技術的培訓。與此同時, 還應該對護理人員進行思想教育, 以此來提高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

3. 2 改善家屬的態度 由于精神病患者在患病的過程中給家庭以及家屬帶來了大量的負面影響, 所以很多患者的家屬對患者的態度都是冷漠的, 這其中也包含著一定的失望、無奈。因為這些消極情緒的影響, 很多家屬都會故意疏遠患者, 這樣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 很容易影響到患者的治療配合情況。針對這種情況, 護理人員應該主動與家屬溝通, 并及時給予心理疏導, 改善家屬對患者的態度[4]。

4 小結

因為精神科的患者有著其特殊的情況,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 應該加強對其的管理, 不容半點馬虎。在對精神病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 要嚴格的按照安全及護理制度進行, 從而確保護理人員以及患者的安全。因為患者易受病態思維的影響, 其危險的發生多難預測, 在護理過程中, 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有靈活的護理方法。護理人員還應該對這些患者予以更多的關心, 保證能夠及時的發現患者的異常, 同時還要對患者日常治療做好記錄, 并且還要對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隱患盡量排除, 防止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1] 丁曉平.精神康復科護理安全的細節管理.中國臨床護理, 2011, 3(1):58-59.

[2] 夏芳.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當代醫學, 2013, 19(7):120.

[3] 顧珠萍.精神病患者在外科住院期間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3(7):89-91.

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專科醫院住院病人合并傳染性疾病的基本情況,對傳染病安全隱患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對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期間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病人366例,包括有病毒性肝炎189例,肺結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傳染病20例。結論:精神病合并傳染性疾病病人逐年增加,精神病專科門診應加強收治病人傳染病的排查,做好入院歸口管理及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職業安全與防范意識。

關鍵詞 :精神疾病;傳染病;護理管理;調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usdiseases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LI Mei-hua,XIE Guang-pi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Ganzhou3410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 put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safety hidden danger of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The merger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3 were infect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During the period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15 893 cases,3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mainly of viral hepatitis in 189 cases,and 98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42 cases of syphilis,17 cases of chicken pox,20 cases of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Conclusion: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psych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do a good job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training, improve the nurs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safety awareness.

Key wordsPsychiatric patients;With infectious diseases;Nursing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我院是一所全市醫院規模最大的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一直承擔著全市精神病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包括政府委任的由110公安收送的肇事車禍病人以及流浪乞討病人,這些精神病病人往往合并有其他軀體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本研究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其中合并有傳染性疾病366例,男236例,女130例。年齡14~77歲,平均年齡(49.62±4.85)歲。農民197例(53.83%),農民工106例(28.96%),學生35例(9.56%),其他28例(7.65%)。各種傳染病中,病毒性肝炎189例,為肺結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傳染病20例。

1.2方法根據傳染病網絡直報病例數,對傳染病診斷報告卡以及病歷資料逐例逐項登記其年齡、性別、職業、主要診斷、實驗室及影像檢查結果、住院時間等基本資料并進行歸納匯總。

1.3統計學處理采用描述性數據分析。

2結果(表1)

3討論

3.1精神病病人傳染性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

3.1.1社會環境因素精神病病人是受社會冷落的弱勢群體,他們可能受到家庭與社會的多重歧視。近年來,我院每年平均收治由公安110收送的流浪乞討精神病病人約500例,由于病人長期流浪,生活不穩定,缺乏相應的照顧與管理,形成不良的衛生習慣,沒有固定的食物供給,營養得不到保障,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合并貧血、低蛋白血癥、惡液質等營養性疾病,從而加劇其自身抵抗力受損[1],因此,這類病人容易合并有乙肝、肺結核,甚至因有吸毒與亂性行為而感染梅毒、艾滋病等傳染病。本調查顯示,男病人患病率明顯高于女病人,農民及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發病率高,均與其外界流浪生活或疏于家庭與社會的管理有關系。

3.1.2精神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屬于慢性病,需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而此類藥物有免疫抑制作用,易使其防御機能減

退[2],其中有些傳染病為感染潛伏期或病原攜帶者,入院后或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展為傳染病,如水痘、流感等。本調查結果還顯示,精神分裂癥合并傳染病占45.36%,而情感性精神障礙次之,這與病人的思維、情感、行為的紊亂有密切關系,例如:肺結核病人往往是因為精神病急性期,病人過度興奮躁動,抵抗力下降而極易感染結核桿菌。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如酒精所致的精神病病人,大部分肝臟功能受損較嚴重,因此合并乙肝等疾病比例較高。

3.1.3住院環境的影響精神病病房大多為密閉式管理模式,而精神病醫院在建筑設計上很難符合要求,住院病人活動空間較小,人員密度大,病人住院時間長,戶外活動也較少,這就加劇了病人機體免疫力的下降,病區一旦有傳染性疾病病人,標準的隔離措施難以實施,易導致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例如水痘、流感、腹瀉等傳染病。

3.2安全管理對策

3.2.1門診把關由于精神病人缺乏主述,不能真實反映病狀,配合能力差,容易漏診或誤診,有資料顯示,合并肺結核疾病的誤診率高達78.81%[3]。因此,醫師首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對有野游史、長期流浪在外且家庭疏于管理的病人,應給以常規做胸片、CT,艾滋病、梅毒、乙肝五項等實驗室定性檢查。胸片或CT是及時發現或排除肺結核檢查的重要手段,對有疑似肺結核病人要留取痰液送肺結核定點醫院檢查,明確肺結核診斷。對有性生活不潔,有嗜煙、酗酒、吸毒史的病人進行梅毒、艾滋病定性檢查,以便采取有效的隔離防范措施。

3.2.2做好病人入院衛生處置工作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合并傳染病的發生率比長住人口高,收治長期無人照顧、四處流浪、蓬頭垢面、衣不遮體的病人時應徹底進行衛生處置,仔細察看病人是否患有皮膚病、性病等傳染性疾病,及時做好病人的隔離處置。

3.2.3對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病人嚴密隔離為防止患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人入院后對其他病人造成傳播,我院每個病房設置了一個單獨的隔離觀察間,針對疑似傳染病的病人進行隔離觀察1周,待排查后再安排入住普通病房。另外,醫院還設置了一個收治復雜性病種的病區,病區設有若干個隔離治療病房,對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提供隔離治療環境,避免因患有傳染病而引發病人交叉感染[4]。

3.2.4加強病房傳染病病人消毒隔離管理按照標準預防的要求做好病房的日常消毒工作,如空氣、地面、物品、食品、餐具等日常生活衛生用品的消毒管理,嚴格按規定處理病人醫療廢棄物,避免因醫院感染引發的醫療糾紛,防止給醫患雙方造成經濟損失。

3.2.5加強醫務人員傳染病知識培訓由于傳染病有其發生、發展、流行病學特征,因此要建立健全醫院傳染病管理制度,開展傳染病相關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培訓,我院每年至少二次針對所有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包括《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消毒隔離規范》《手衛生規范》等。加強傳染病網絡直報,實行首診負責制,對新上崗人員進行傳染病知識、醫院感防控知識崗前培訓。對衛生清潔人員進行消毒知識、潔污處理程序和消毒劑的使用等培訓,強化飲食衛生及個人防護技能的培訓,以減少和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對陪伴家屬與探視人員做好傳染病衛生知識宣教。

3.2.6嚴格制度化管理將科室醫院感染控制情況與傳染病報告及管理情況納入醫院目標與考核體系,按制度進行考核獎懲,以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措施的執行與管理力度。

總之,由于精神病病人的主要疾病特點是自知力較差,治療不配合,而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往往需要長時間、多療程、系統化治療,在住院期間還難以治愈,出院后仍需要給予其督查指導,使病人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促進其全面康復。

參考文獻

[1]潘錦環,蘇保育,陳光玲.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軀體疾病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0,8(22):2043.

[2]費靜霞,曹珍珍.老年精神病患者醫院泌尿道感染目標性監測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6):3376.

[3]龔劭工,劉紅,蘇建寧.對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結核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23):2802-2803.

[4]何彩霞,趙毅基.“護士首診負責制”在流浪乞討精神病人接診中在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3.

第4篇

【關鍵詞】康復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273-02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身邊的瑣事和家庭負擔逐漸加重,精神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精神衛生問題越來越突出。在精神科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已被患者廣泛接受。康復期精神病人隨著病情的改善,自知力的恢復,將要面臨許多社會和家庭方面的實際問題。總結多年臨床經驗,根據各種精神疾病特點,我們將健康教育應用于康復期精神病人的護理當中,通過改變患者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培養其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認知功能、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為患者重返社會和家庭創造條件。

1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特點

1.1通俗性的特點。即健康教育的語言、形式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因精神病人的起病原因不同,情緒多不穩定,加之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內容中少用或不用醫學術語,遇有特殊的醫學語言,應細心加以解釋,使健康教育達到最佳的效果。

1.2隨機性的特點。健康教育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及疾病類型不同,我們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針對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而定。

1.3強化性的特點。針對精神病人記憶力差、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們采取反復強化的宣教的方式,并隨時觀察病人的表情、意識、神態,判斷病人是否清楚、明白。

2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內容

2.1精神衛生知識宣教。包括有關精神疾病的病因、癥狀及藥物治療,了解相關精神科藥物的有效作用。讓患者正確認識精神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2.2注重培養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鍛煉患者自己洗衣服、疊被子,洗頭、洗臉,打掃病室內衛生。教育患者要自強、自立,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病房內務。

2.3社會交往技能教育。包括如何與家庭成員、朋友、親屬進行交往,有效溝通,如何向他們傾訴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幫助。

2.4工娛活動教育。可根據患者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有效利用周圍環境加以選擇。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打撲克、下象棋、聽音樂等,這些娛療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緩解病人的緊張、急躁情緒。

2.5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各種類型精神疾病的特點,掌握其臨床主要護理癥狀,因病施治,通過與病人交談,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對患者關注的問題進行解答,消除其不良情緒,逐漸實現角色轉換。

3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方法

3.1集中式健康教育。選擇病情相同、癥狀相近的患者,采集有共性的問題,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開展群體健康教育,講授精神疾病的發病機理,早期癥狀,藥物應用,社會功能培養等相關問題,讓患者主動配合護理人員,有效的接受健康教育。

3.2互動交流式健康教育。精神科護理人員通過熱情、誠懇的工作態度對康復期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交談中了解患者的自然情況、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治療程度,傾聽患者心聲,與患者進行互動交談,并給予耐心解答,幫助患者消除消極情緒,體諒患者正常的心理活動。在交流的同時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有無情緒波動及隱性癥狀發生。及時對癥處理,減輕病人痛苦,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促進疾病的康復。對將要出院的康復期病人,護理人員一定要囑咐病人按時服藥,定期復查,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掌握自我調控技巧,保證睡眠。如果患者特別擔心出院后被家人和朋友嫌棄,護理人員要幫助其增強自信心,樹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3.3 個性化健康教育。精神疾病類型很多,癥狀各異,故應因人施教。根據個性化程度如:文化水平,傳統觀念,性格差異,生活方式選擇適宜的教育方法。找準切入點,向患者介紹合適的書籍、娛療活動,引導病人走上正規的生活方向。有針對性的對病人進行個性化教育,深入淺出的講事實、擺道理,誘導其適應健康教育活動。

3.4示范式健康教育。為了使康復期病人能順利走入正常生活軌道,護理人員應對病人在料理生活中的某些不規范行為進行糾正和示范。如:指導患者正確使用病房備品,如何料理病房內務,講解如何使用交通工具及使用家用電器的基本常識等等。同時鼓勵患者主動去幫助別人,傳承家庭美德。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另外,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為醫院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意見,有利于醫護人員及時改進工作方法。

4 康復期病人健康教育評價方法

4.1與病人交談的方式。責任護士、護士長通過采用與病人日常交談的方式了解和檢查健康教育執行的程度和質量。

4.2晨會交班時重點介紹。在交班時定期請責任護士介紹所屬病人的基本情況,檢查責任護士的掌握程度,工作責任心和工作能力。

4.3發放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卡。定期向住院病人發放有關護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的滿意度調查卡,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總結經驗,達到促進護理質量提高的目的。

第5篇

精神病是病程較長的疾病,為了精神病人早日康復,正常生活,需要家屬的協助。精神病復發是患者家屬所擔心的問題。許多精神病患者反復發病,多次住院,這不但給患者帶來了痛苦,也給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經濟上的負擔。從患者住院和在家的時間來看,住院是暫時的,而在家護理則是長期的,因此,家庭護理便顯得很重要。在出院患者中,我們觀察到只要家庭護理做得好,療效鞏固的時間就長,復發率就低,那么家屬要掌握哪些家庭護理知識呢?

避免精神刺激

急劇精神刺激,精神過度緊張,均可誘發精神失常。因此,家屬要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使患者精神愉快,始終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但我們指的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對患者的精神刺激,決不是什么事都順著患者的意愿辦,而是對患者正當的心理需求給予滿足,對過分和根本辦不到的要耐心解釋,使之不背包袱。有些患者因思想矛盾沒能徹底解決常會影響情緒和睡眠,家屬應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和正確處理這些矛盾。家屬對患者要親近、諒解、關心、愛護,給患者一些輕便的工作,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條件,喚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去除一切發病誘因,減少發病的機會,防復發于未然。

長期堅持服藥

精神分裂癥的病程較長,因此,抗精神分裂癥的藥物,不能輕易停服。有些患者常常因為自覺癥狀消失,或者因為任性而自行停藥,這種作法是不利于康復的。據統計,任意自行停藥是造成疾病復發的主要原因。所以,家屬應協助醫生治療,耐心地對病人解釋,有條件的最好是家屬幫助掌握藥物,以便能做到按時、按量、不間斷地用藥。一般精神分裂癥的復發時間多數是在急性癥狀緩解以后的一至兩年內,故應堅持吃藥二年左右,直到醫生認為可以停藥為止,以鞏固療效。另外在病人服藥期間,家屬應該注意觀察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別忘了定期去醫院復查及定期做肝功檢查和化驗血象。

做好生活護理

對患者的飲食起居都應給予周到的關心和照顧。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讓他們適當地做些家務活和參加體育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提高神經活動的靈活性和增強中樞神經系統調節肌肉、關節等活動的能力,對防止退化大有好處。還可以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使患者接觸社會,接觸生活。逐漸培養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做到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早期發現復發苗頭

患者復發前會出現一些早期癥狀,如能早發現及時處理,可以避免復發。因此,要求家屬要會觀察癥狀,通過細心觀察及早發現患者異常的言語和行為。對失眠、飲食不佳、消瘦、情緒不穩、幻覺、妄想等癥狀不可忽視,要及早就醫治療,以避免和減輕疾病的復發。

第6篇

【關鍵詞】 精神科; 護患溝通; 傾聽; 技巧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3-0088-03

doi:10.14033/ki.cfmr.2015.13.043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癥狀的影響,缺乏自知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和情感障礙、行為異常等,這些均給溝通帶來了較大的難度[1]。但在精神病的治療和護理中,許多陽性癥狀均需要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才能被獲悉。因此,有效溝通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精神科護士必須增強溝通意識,提高與患者溝通的效率,尊重患者的權利,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患者得以康復,回歸社會。

1 精神科護患溝通現狀

1.1 主觀上,部分精神科護士缺少溝通意愿

1.1.1 部分護士認為不需要與精神病患者溝通 受社會觀念影響,許多人均認為精神病患者就是個“瘋子”,沒法與他們溝通,也沒必要和他們溝通,常常忽略了對他們基本權利的尊重,不分場合的對患者橫加指責。

1.1.2 工作積極性缺乏,對溝通有抵觸心理 精神病患者往往缺乏自控力,容易突然出現情緒波動,產生攻擊別人的行為。精神科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時常會受到各種傷害,缺乏安全感,在心理上產生了抵觸心理,機械地完成護理任務后不再愿意接觸患者。另外,精神科護士普遍認為自身社會地位低,待遇不高,工作壓力大,付出的得不到回報,導致護士工作積極性低,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與患者深入溝通。

1.2 客觀上,與精神病患者溝通困難

在社會生活中,精神病患者經常受到歧視、嘲諷、冷落,使得他們不愿意與周圍的人流,甚至會產生敵意,影響了護患之間的正常溝通。另有部分精神病患者精神異常,說話經常顛三倒四,讓人捉摸不定,導致護患交流異常困難。

1.3 精神科護士工作繁忙,缺少時間溝通

目前大多醫院護士編制不足,精神病醫院也不例外。病區護士只能疲于應對日常的護理治療工作,沒有充裕的時間與患者溝通。

1.4 溝通技巧缺乏,尤其是年輕護士

護士的不良態度和不恰當的交流技巧是導致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護士無耐心、聆聽不充分、過早評判患者講話對錯、使用醫學術語過多、過度向患者發問和否定患者的觀點均在調查中占有極高的比例[2]。萬恒靜等[3]對上海閔行區精神衛生中心部分工作人員調查表明,精神科年輕護士(工作年限1~5年)與患者溝通時容易出現生搬硬套,在自主回復患者,快速做出回應方面明顯欠缺,精神科護士的溝通能力并不能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

2 護患溝通的基本原則

2.1 尊重

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普遍認為患精神疾病是一件被人瞧不起的事情,他們害怕被社會歧視,在心理上迫切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情。事實上,精神病患者飽受歧視,他們對周圍的人和物較為敏感,極容易產生敵視別人的沖動,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因此,精神科護士要特別注意尊重他們的人格,關心愛護他們,撫慰他們心靈的創傷,使他們的自尊得以滿足。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部分權利喪失,但他們的基本權利仍應受到尊重。在護理工作中,護士要特別保護患者的隱私權,不要放任或者侵犯他們的權利。

2.2 真誠

精神病患者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受到冷落,容易產生防御心理。在精神科住院多為封閉式管理,與外界聯系困難。因此,他們更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護士在護理服務過程中,不論患者的身份地位,都要用心與患者去溝通,同情、理解患者的行為、態度,真誠的為他們服務,讓他們在溫暖的環境中接受治療、護理服務。

2.3 因病而異

處于疾病不同時期溝通的對象各不相同。對于重型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喪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患者雖然仍享有部分權利,但其行為不能代表其真實的意思表達。因此,護士應選擇患者的法定監護人進行溝通。如果患者病情緩解,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護士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斷,選擇患者本人及其監護人進行溝通。對于患者已在康復期,有自知能力,屬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則要和患者本人溝通。不同患病對象的溝通重點也大相徑庭。對于首次發病的患者,溝通的重點要以促進患者痊愈、預防復發為目標;對經常復發或慢性期患者則要以提高其生活能力,恢復其社會功能,減少精神殘疾的發生為重點[4]。

3 護患溝通技巧

3.1 選擇合適的交流時機和語言方式

由于社會及家庭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加上疾病的影響,住院期間的患者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緒障礙[5]。溝通過程中,護士要選擇通俗化的語言,形象化的傳遞給患者及家屬,盡可能的避免使用醫學專業術語。工作中,要根據患者的癥狀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以期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對于躁狂癥患者,護士要時刻保持冷靜,態度和藹,言語平緩;對焦慮、抑郁患者要進行引導,鼓勵其表達內心感受;對有幻覺、妄想患者,不要過度熱情,也不要隨意打斷其說話,更不要與其爭辯。精神科護士要選擇時機與患者溝通,如急性期患者否認有病,無自知力,情緒不穩,不適合溝通交流,更不能說敏感的話題;康復期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和藥物知識宣教,并做好心理護理,穩定情緒,讓患者安心住院,預防病情復發[6]。溝通中,精神科護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使用傷害患方的語言,更不要刻意去改變患者的觀點,以免加重患者的抵觸心理。

3.2 重視非語言方式的作用

有資料表明,高達93%的溝通是非語言的,其中55%是通過面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傳遞的[7]。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癥狀的支配,常表現為焦慮、躁狂、猜疑、沉默等,甚至還會暴力傷人,尤其是新入院患者。精神科護士在接待患者時,要保持足夠的寬容。工作中,護士整潔大方的儀表能使患者深感安全并受尊敬的感覺,從容沉著的舉止、親切的目光、熱情的態度能使患者在心理上、情感上距離拉近[8]。與患者溝通中要善于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洞悉患者行為舉止的變化,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或者改變治療方案。當患者寂寞憂傷時,護士默默的陪伴能給患者帶去暖意,增進相互間情感的交融。與精神分裂癥患者溝通時,面帶微笑,充滿鼓勵的眼神可激發他們交流的欲望。完成治療任務后,護士合理分配時間與患者適當的娛樂,可以增加相互交流的機會,使患者倍感溫暖,產生信任感,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3.3 耐心傾聽

精神病患者行為異常,說話天馬行空、不著邊際。護士要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特點,用一種認可的心態傾聽患者的表述。在傾聽過程中通過適當的點頭、微笑作為信息反饋,讓其感受到護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心,增強信任感。通過傾聽可以收集有用的信息,及時對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斷。如有些患者因幻聽、幻覺,表述與事實不符,護士不要急于糾正他們,更不要去批評、指責他們,而應積極認真地去傾聽;對于不合作、難于接觸或被動接觸較差的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患者,以觀察、沉默之溝通技巧為主,將觀察到的結果傳達給患者[9]。

3.4 換位思考

精神病患者無論性別、文化程度、住院次數都有對情感交流的強烈渴求,希望護士理解他的處境,關心他所關心的,接受他所體驗的,能傾訴內心的痛苦[10]。精神病患者在社會生活中經常遇到不被理解的情況,在心理上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幫助。精神科護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實現情感的共鳴。特別對于發病初期的患者,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精神疾病,對住院非常恐懼,不愿意住院。一旦住進病房,抵觸周圍的一切,吵鬧甚至暴力傷人。通過換位思考,精神科護士可以真正的理解患者、接納患者,能誠懇、熱情的服務患者,緩解其疑慮,減輕其情感上的痛苦。

研究表明,臨床上80%的護患糾紛均是由于護士與患者溝通不良或溝通障礙所引起的[11]。良好的護患溝通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增進相互間的信任感,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筆者所在醫院在認真貫徹執行“三好一滿意”活動、落實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精神科護士能合理安排時間,把握溝通時機,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同時,醫院也加大對護士溝通能力的培訓,尤其是年輕護士,使她們在護理服務中能恰當的運用溝通技巧。實踐表明,精神科護士在護理服務中態度溫和,時常微笑,耐心傾聽,遇事經常換位思考,能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保證護理活動的高效開展,真正讓患者感到滿意。

參考文獻

[1]胡小燕,溫曉春,李云峰,等.精神科護士自我效能與臨床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7):487-488.

[2]袁金蓮,彭芙蓉,潘梅.精神科護患溝通障礙的護士因素調查及對策[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2):134-135.

[3]萬恒靜,閔衛紅.精神科護士實施人文關懷護理狀況的質性研究[J].上海護理,2013,13(4):26-29.

[4]袁國楨.醫患溝通實踐指導手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216.

[5]王秀娟,王玉芹,于冠禮.精神科病房護患溝通的技巧[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0):2563.

[6]韋月琴,張素專.精神病患者溝通不良的原因、影響及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8):97-98.

[7]李心娥,趙健英.非語言溝通在護理工作中的運用[J].青島醫藥衛生,2008,40(1):65-66.

[8]陳愛華.精神科護患心理溝通技巧[J].黑龍江護理雜志,1999,5(10):25-26.

[9]潘君玲,周秀娟.精神科護-患溝通技巧[J].浙江臨床醫學,2001,3(2):141.

[10]張美蘭.精神科護患溝通障礙分析及溝通技巧[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0):149-150.

第7篇

【關鍵詞】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精神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目前全世界約4億人受到精神、社會心理問題以及神經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人數達到6000萬左右。2005年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1600萬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為我國發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僅20%到醫院就醫,另外80%流散在社會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精神病是人腦功能產生障礙,使患者精神紊亂,對周圍的環境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見的有躁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周期性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神經官能癥等。許多精神病患者經過一段時間在醫院系統的治療,病情穩定后,也適宜出院回家休養。但由于各種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會出現反復,其中多數是由于出院后對患者的護理不當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做一簡要綜述,如下:

1 醫院護士要做好出院指導

精神病患者經過住院觀察治療后,若病情穩定,自知力逐漸恢復,即可出院,進行下一步康復。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動異常復雜,常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會發生意外[ 1 ]。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復和減少復發,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指導工作。

1.1 恢復期精神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隨著治療的深入與鞏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漸緩解,其自知力也逐漸恢復,病人不再否認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關知識,對以前的病態表現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復雜,常會感到羞愧、自責,有的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嚴重者可能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所以,護士應當體貼、安慰、同情病人,這樣不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還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復病情和鞏固療效。

1.2 對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指導

1.2.1 出院前醫護人員對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醫護人員應多接觸和關心病人,向病人講解精神疾病的知識,并給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療。讓病人了解發病的原因和機制,明白治療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紹一些治療后未再復發的病例,增強病人的康復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

1.2.2 家屬對病人的健康指導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導的重任就從醫護人員轉移到家屬的身上。家屬在病人的完全康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時,要加強對其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病人回歸社會,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1.2.3 及時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 家屬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負擔重,性格變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誤會,因此,家屬的態度對病人至關重要。要多關心體貼病人,凡事為病人著想,幫助病人逐步走陰影。

1.2.4 維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飲食非常不規律,需要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熱量的食物來維持其機體正常的營養需求,并囑咐患者多飲水。由于患者過于清閑,造成精力旺盛,常會出現入睡困難,甚至失眠。這時,家屬要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因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復。

1.2.5 督促病人按時定量服藥,講解堅持服藥的重要性 精神科醫生都主張精神病人即使在癥狀完全消失后也應堅持較長時期維持劑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但很多病人對此認識不夠,或者覺得長期服藥麻煩,或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堅持,或者不規則服用,達不到預防復發的目的。因此,家屬一定要監督病人服藥,并向病人講明藥物鞏固的必要,從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 提高病人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藥物的鎮靜作用,多表現為生活懶散、被動、好臥床,不愿外出活動,造成體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護士需要指導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細心照料病人并為其安排一些輕度的家務活,家屬應為病人制定嚴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規律生活、根據患者的特長和愛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動與鍛煉。帶病人有意識的與社會接觸,與他人交談,指導病人正確掌握應激事件的應對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質,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1.2.7 保管好危險物品,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顧慮多,稍不順心,情緒便會波動,嚴重者可能悲觀厭世,作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如自傷、自殺等。因此,護士應教會家屬怎樣保護患者的安全,嚴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險品,防止意外事故發生。若病人病情波動,應及時與醫院聯系,帶病人返院繼續接受治療。

1.2.8 定期門診復查 告訴患者一定要定期進行門診復查,及時向醫生反饋病情,病人還要配合醫生進行必要的檢查,以便醫生了解藥物的副作用,從而進行藥物種類和劑量的調整,使病人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2 社區干預是治療新趨勢

精神衛生社區干預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負擔和經濟負擔,顯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復率。是當前精神疾病治療的新趨勢,它以社區為基礎,發動家庭與社會的力量,采取針對性的社區護理,恢復患者的社會、心理和生理疾病[2]。對患者實施“個案管理”,是精神衛生社區干預的重要環節,即幫助患者參與社區性活動,治療合并的疾病,監督和回顧干預的情況,協調好不同服務群體對患者的照顧。

作為精神疾病治療的新趨勢,精神衛生社區干預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鍛煉了患者的勞動能力,從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得到恢復。

3 家庭護理是康復的關鍵

正確有效的家庭護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長期穩定,從而恢復其身心的健康,同時也能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

3.1 掌握精神病的常識,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患者的親屬要正確認識與對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對患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與同情心,既要防止對患者過分遷就附和,又要避免過度忽視而棄之不顧。患者親屬應了解一些簡單的觀察病情方法、服藥注意事項等。同時親屬還應幫助患者正視自身疾病,正確對待他人言行,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戰勝疾病的信心。

3.2 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

精神疾病要堅持長期服藥維持治療,患者與親屬不能任意停藥或增減藥量。所有藥物都應由親屬保管,監督患者服藥。引導患者戒除煙酒,保證其攝入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藥物的不良反應。一般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較大,應定期帶患者復診,由醫生根據復查結果及時調整治療計劃,以減輕患者服藥后的身體不適,增加治療依從性。

3.3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養良好的個人自理習慣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養期間,親屬應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習慣。首先應保持足夠的睡眠,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日間根據其喜好安排適當的生活和勞動,鼓勵其與社會環境保持密切聯系。引導患者做一些家務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勞動。這樣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態思維,改善情緒,避免生活懶散。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親屬更應多予關心,督促并協助做好個人衛生,但決不能包辦代替,防止其產生“無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穩定,親屬要隨時掌握其思想動態,注意安全防護。妥善收存家中的貴重物品、刀、剪、繩等危險物品,防止自傷、傷人等意外事件發生。對于患者的病態言行,親屬必須有正確認識,給予同情和諒解,適當滿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如發現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復發的早期癥狀,應及時帶患者復診。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住院精神病;出走

外走行為一直都是精神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突發事件,主要指住院患者沒有經過醫生的批準同意,趁機逃離醫院。而在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出現外走行為屬于護理管理上出現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的減少及控制精神病患者外走行為發生一直是護理質量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院將品管圈活動引入到護理管理的工作當中,之后再在各個科室廣泛推行,其應用效果顯著,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9月的精神科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結果進行有效的評估分析,并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將品管圈活動引入到護理管理的工作當中,分析品管圈活動前、后精神病患者的出走情況及護理管理質量。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活動 小組精神科管理人員在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前,應成立相應的活動小組,由院護理部主任及各個病區護士長推選出1名圈長,10名品管圈成員,其中圈長及圈T主要由各個病區的護士長與經驗比較豐富的護理人員所組成。

1.2.2確定品管圈活動主題 品管圈活動小組成員將品管圈活動主題確定為“減少精神病患者出走率”并每周開展一次品管圈活動,活動時間控制在1-2 h。小組成員分析之前已出現的精神病患者出走的原因,進而制定相應的護理管理對策。

1.2.3品管圈活動的開展

1.2.3.1加強護患溝通 因精神病患者的行為比較異常,且患者的病情比較復雜,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更高。因此,精神科護理人員在和患者進行溝通的時候,事先要掌握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包括既往史,患者年齡、職業、文化水平、喜好以及此次住院發病原因以及最終的治療方案等,按照不同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對該患者開展一對一的交流溝通,以便取得患者的理解及信任,從而消除患者的顧慮。

1.2.3.2加強護理安全管理 精神科護理工作與其他科室相比,對患者的病情診療護理更為特殊,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應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安全防護意識。同時院方應加強對實習護士的崗前培訓,對于剛剛住院及病情反復發作的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力度,嚴密觀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在護理工作中,一旦發現具有出走傾向的患者,應立即采取防護措施,并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尋求外援干預。

1.2.4品管圈活動開展的改進環節 ①品管圈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為患者發放相應的病號服,加強對患者的宣教指導,叮囑患者在活動的過程中,應穿好自己的病號服;②患者若外出進行輔助檢查,應對病情進行預先評估并限制外出人數,醫護人員共同參與,保證一帶一進行檢查。

1.2.5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 因精神病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于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與護理服務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品管圈小組成員應不斷更新護理觀念,適當的加大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學習,以便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及業務水平,從而減少精神病患者出走發生率。

1.3觀察指標 嚴格記錄2013年1月~9月、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兩個時間段的精神病患者出走例數。利用以下指標對在精神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效果進行對比。其中,護患溝通率:>80分;基本操作技能達標率:>85分;病情掌握達標率:>90分;護理知識考核達標率:>95分,一共考核評分200次。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難以準確識別患者、護理工作流程不規范、患者認可度低等。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12.0軟件統計數據資料,以均數(x±s)作為計量數據表示,完成t檢驗,使用x2進行計數數據檢驗,P

2.結果

2.1對比品管圈活動開展前、后護理人員考核合格率 對住院精神病患者開展品管圈活動后,精神科護理人員的護患溝通、基本操作、病情掌握等考核合格率明顯優于品管圈活動前(P

2.2對比管圈活動開展前、后住院精神病患者相關因素及出走率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難以準確識別患者、護理工作流程不規范、患者認可度低等。經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患者出走因素發生率明顯低于活動前(P

3.討論

第9篇

[關鍵詞]慢性精神分裂癥; 整體護理; NOSIE評定; 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206-02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病情穩定后,盡管精神藥物能有效控制精神癥狀,但對受損的社會功能及精神殘疾卻無能為力,會有明顯的社會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行為退縮、興趣缺乏、孤獨、情感反應平淡,學習、生活、工作及社會能力下降,很難適應家庭生活,近年來,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逐步由單一藥物治療向藥物治療與心理社會干預的綜合治療康復措施方面發展。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對15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行整體護理,并與145例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1];②病情控制;③SSPI評定精神殘疾三級以上;并排除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及智能障礙者,共295例,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組150例,年齡22~71歲,平均46.7歲;病程10~42年,平均21.6年,服藥折合氯丙嗪為380 mg/d。對照組145例,年齡19~69歲,平均45.2歲;病程12~39年,平均19.8年,服藥折合氯丙嗪為320 mg/d。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服藥劑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干預組150例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基礎上予以整體護理,對照組145例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常規護理。

整體護理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理論為指導,把患者看作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考慮患者的問題,根據不同問題予以相應的護理措施。精神分裂癥患者整體護理的具體內容[2]: (1)健康教育: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如疾病誘發因素,臨床表現及如何防治復發的知識。②用藥的注意事項: 按醫囑用藥,常見的藥物副作用。③心理衛生知識。(2) 行為技能訓練方面,其方式采用引導、示范、評估、矯正指導等,訓練目標可與患者協商制定。主要包括:①加強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由護士督促患者按時起床,洗漱衛生,衣著整潔,同時整理好個人床鋪,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等,目的是矯正患者生活懶散,臥床少動及不良的衛生習慣,及時糾正各種不良行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采用代幣療法,物質獎勵,矯正行為。②加強社交能力提高的訓練:護士應該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增進護患感情,改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積極與別人溝通,主動與他人交流,逐步提高患者的社會交往的能力。③加強行為技能的訓練:根據患者的個人特點、愛好及精神狀態,由護士積極組織患者參加一些簡單的勞動或手工制作等等。如制作工藝品、繪畫、做玩具或者其他。可以采用獎勵制度,按勞取酬,以增進患者的自信與自強,并激發患者的勞動創造性及積極性,增強行為技能,適應現實生活。④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工娛療活動:根據病人的愛好、興趣及需要,制定不同的文體娛樂活動,盡量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如打撲克、下棋、唱歌等,以分散其注意力,減輕不良情緒,鼓勵定期寫心得體會,并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技能,提高其心理安全感,調動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其自信心及自我護理的能力。⑤定期每周與家屬見面,家屬的探視人員可以不固定,提倡親戚朋友輪流探視,在探視后要求患者相互談論心得,以改善情感平淡的現象,并要求患者提出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⑥采用獎勵制度,要求患者每周進行互相評比,盡量做到讓每一位患者發言,對表現突出的予以獎勵,對于表現差的予以精神上的鼓勵。

1.3評定工具 用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3](NOSIE)在入院時、入院后1月、3月、6月、12月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評定。此量表主要是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進行評定,用于觀察患者的表現治療后變化,可評定治療及護理后的效果。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x±s表示。

2 結果

NOSIE 測評,在干預后的1月、3月兩組在改善患者的癥狀、生活自理能力、適應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6月、12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患者NOSIE評分總分比較,見表1。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以思維、情感及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精神病[4]。本病病程快慢不一,約有25%的患者可臨床痊愈,約有16%的患者衰退。本病的特點是慢性遷延、反復發作,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精神分裂癥的恢復過程實際上是患者社會再適應的過程[5]。長期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缺損的嚴重程度與其住院時間有一定關系。本人用社會功能缺陷量表對住院8個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連續6個月的社會功能測評,結果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發生率為100%,PANSS總分、病情嚴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時間及住院次數相關[6]。目前我國大部分精神病醫院為封閉式管理,患者活動于病房與工娛室之間,生活單調而刻板,再加上住院時間長,不能感受外界生活事件的應激,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技能出現嚴重退化。臨床實踐證明,恢復期只停留在單純藥物治療加常規性護理不能解決疾病的康復問題[7]。本資料研究發現,整體護理的實施有助于社會能力、社會興趣,保持衛生整潔及穩定的情緒,而在初期與常規護理無明顯差異。隨著時間延長,干預組療效明顯增加,同時社會功能缺陷程度也明顯降低。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業務與管理的各個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發現和解決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諸方面存在的健康問題。整體護理的開展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了復發率,對恢復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有顯著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2] 郝偉.精神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1-92.

[4] 蔡紅霞,王曉慧.現代精神疾病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

[5] 劉美玲.現代護理與臨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2.

第10篇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護理;安全管理

老年精神病隨著社會發展呈逐年上身趨勢,如不細心護理將進一步加重患者心理異常狀況及自殺率[1]。常規護理老年精神病對緩解患者病情無明顯效果,不能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所以護理安全管理對老年精神病治療及安全護理有明顯意義。本次研究與探討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護理安全管理對治療及護理的影響,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研120例,2014年~2015年在我院治療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隨機分表法分為2組(對照及觀察組),60例/組;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觀察組中男32例,女29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為(57.69±5.47)歲,病程6個月~3年;對照組中女性37例,男性23例,年齡是58~80歲,平均年齡為(56.99±5.35)歲,病程8個月~3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進行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一級護理(1h巡視病房,測生命體征),常規交接班,飲食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安全管理:①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白班護士詳細向夜班護士解釋患者白天身心情況及有無病情復發,耐心向患者介紹夜間護士。②責任護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性格特點,做好安全防護工作。③心理護理,責任護士注意與患者溝通時需溫和的態度及語氣開朗;注意患者在與人交流時的異常舉動,并采取積極措施預防患者病情復發。④例行安全檢查/周;每月組織科內人員進行安全護理分析,發現事故隱患及時處理[2-3]。

1.3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數據,查看兩種護理方法對患者治療的幫助及患者住院時間和費用。其中患者日常生活評分使用PSP-CHN量表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醫護人員的細心護理下,病情穩定較快,患者發病次數較少;患者恢復基本生活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狀況數據統計明顯優于對照組,詳情見表1、2。

3討論

隨著社會及醫學技術發展,世界人口朝老年化發展,老年性精神病發病率在不斷蔓延。老年精神病主要和患者腦組織不斷萎縮引起的交流障礙、情緒易激動躁怒、偏執、抑郁等心理異常癥狀有關[4]。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對患者病情診治療效不顯著,患者常發生不良事件。為改善患者病情及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安全管理對老年精神病治療至關重要。常規護理中檢測患者生命體征,為醫師治療患者提供數據支持,有效降低患者其他并發癥發生率;飲食護理是為患者配合治療提供營養支持;但僅行常規護理,治療期間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加重患者住院期間費用及時間。所以在常規護理期間,需加強對安全管理,并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護理安全管理是在常規護理上進一步加強患者安全防護,有效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其中,安全管理小組不定期檢查科室內物品及危險環境的安全防護,為患者治療提供安全治療環境,降低患者跌倒、墜床發生率;床旁交接班,為患者介紹護士,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為患者提供熟悉環境及人物,降低患者防備心理。心理護理中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及心理安撫降低患者自殺傾向,使患者與他人之間防備降低,改善患者之間及醫患之間的誤傷率。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在醫護人員的細心護理下,病情穩定較快,患者發病次數較少;患者恢復基本生活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30.00%)數據統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護理安全管理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環境,溫和的交流降低了患者急躁易怒的情緒,從而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但需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溝通技巧培訓及自我保護培訓,加強醫護和醫患之間的交流及科室內的安全防護管理。綜上所述,護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并為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安全治療的環境;值得在醫院內推廣。

作者:趙美蘭 單位:內蒙古包頭市第六醫院

參考文獻

[1]李明芳,葉澤文.護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

[2]王偉卓.精神科老年病房護理安全風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3,6(30):89.

第11篇

關鍵詞 康復期 精神病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37

Abstrac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people's mental pressure,then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morbidity of the mental disease year after year.Psychiatric patients who stay at the recovery period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emand.We can properly deal with the demand,and give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right guidance in time,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the recovery period;mental disease;nursing

慨 述

精神病是由于人體丘腦、大腦功能的紊亂及病變,導致患者在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出現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等異常。致病因素常有:先天遺傳、個性特征、體質因素、器質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等多方面。康復期是指精神病患者經抗精神病藥物、心理等系統治療,精神癥狀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復,病情穩定后的鞏固和維持治療時期。常見的精神病有多種類型,如精神分裂癥、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

康復護理的意義

精神病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有間歇發作,有持續進展,并逐漸趨于慢性化,復發率高、致率高,如不積極治療,可出現精神衰退和人格改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完成對家庭和社會應擔負的責任。精神病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在一次性的治療結束后就對患者放任不管,不再對其進行必要的康護期護理,病情復發的可能性較大。

有關研究證實病情復發因素很多,與遺傳、依從性、社會支持度等因素有關。整體來看,文化程度越高,對精神病的相關知識知曉越高,復發率就低;社會支持度高,人際關系和諧,可有效緩沖有害的應激作用;康復期精神患者存在對環境的再適應過程,心理負擔較大,康復期精神病患者有煩惱、憂慮、緊張等焦慮情緒,且其認知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未完全恢復,因此這一時期對其進行護理干預, 可協助其正確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矛盾和問題,最大限度減少有害應激對其沖擊,有利于其維持心理平衡。

康復護理的方法

日常病情護理:①觀察患者的精神、情緒變化、飲食和睡眠情況、意識和思維狀況,接受治療的程度,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情變化;②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物和劑量,督促患者堅持服藥,是保證病情穩定,防止復發的重要措施;③向患者及家屬講清楚出院后堅持服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證在出院后服藥治療的依從性,并視病情維持服藥治療2~3年,個別患者則需更長;④在建立咨詢熱線電話,及時給予家屬在需要時的幫助和指導,并定時以電話等形式對已出院的患者進行訪問,跟蹤其病情恢復動態,實施即時干預。

心理護理:采取集體座談或一對一聊天的心理治療方式,給予安慰、疏導、支持、鼓勵和針對性暗示,解決患者的心理困擾,減少其焦慮、憂郁、恐慌等精神癥狀;幫患者樹立生活的信心,消除思想顧慮和自卑心理,增強自我調節的能力;鼓勵患者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提高自護能力,使他們逐步向身心健康過渡,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和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更好的適應社會、家庭生活和工作。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精神分裂癥的正確認知程度。一方面以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也可使患者掌握一些識別疾病復發及波動的方法,能在病情發生變化時及時有效地與家屬溝通,心理問題及時干預;另一方發面可加強家屬對患者關心、支持、理解的程度,使家屬知道怎樣協助患者重新回歸社會。同時要經常向社會各界加大宣傳工作,改變他們對精神患者的不良認識,避免家庭及社會的不良刺激,并讓社區協助做好患者康復期的治療和護理。

技能訓練護理:①生活技能訓練:從程序簡單、技術要求低、形式比較單一、內容適合的工作開始,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受教育程度和原職業情況分別安排。通過讓患者做些簡單的生活事情,如洗碗、掃地、拖地等實際的技能訓練,矯正其不良生活習慣,使其重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重返社會生活。②職業技能訓練:在患者病情穩定,且具有相當受教育程度的條件下,在取得家屬的同意和支持后,根據患者的精神狀態、個人愛好和技能特長,組織患者參加具有針對性的簡單職業勞動訓練。在訓練中應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進行耐心的指導和幫助,通過專業人員的多次示范,強化完成順序的規范性、統一性。通過開展職業勞動訓練,可激發患者的創造力,增強才智,培養興趣及穩定情緒,使其對自我、人生及社會的認知都發生改變,為逐漸完全回歸社會、重新就業打下基礎。

康復護理的效果

有資料研究顯示,若只在其求助時給予幫助,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兩年內的復發率36%,而對其進行系統護理后,兩年內復發率降低22%。且接受康復護理的患者的緊張、煩惱等焦慮情緒的改善狀況明顯優于未接受護理的患者,表明康復護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焦慮情緒。因此對康復期精神病患者進行多形式的護理,對其改善心理狀態、提高心境、緩解焦慮情緒、促進康復、降低復

發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王繼紅,曹,宋新勤,等.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干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3):5595.

2 崇勇,劉浩強,袁晶.大學生社會支持與焦慮及抑郁關系叫.中國公共衛生雜志,2007,23(12):1518-1519.

第12篇

【關鍵詞】精神科女病房;護患關系; 溝通技巧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5-0117-01

1護士整體素質是護患溝通技巧實施的必備條件

護士的個人素質,在對女性精神病人護理服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護患關系是醫療活動順利開展的堅實基礎。精神科護士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感,并熱愛精神科護理專業,這是提高護患溝通的紐帶。完備的護士業務素質與技能是保證護理服務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在平時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和修養,利于與患者進行圓滿地溝通。

2保持健康的工作情緒

對于女性精神病人尤為重要。女性病人由于疾病的關系,大多比較敏感多疑,健康的工作情緒利于增加病人對護士的信任感,以發展良好的護患關系。

3根據女病人特點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實施人性化管理

例如,因化妝品瓶多為玻璃類,出于安全考慮,女性患者入院后常常不被允許化妝,臨床工作中可實施由護士代為保管化妝品,患者每天化妝時取出,工作人員在旁看護,用完后放回。再例如通常患者18:00左右就上床睡覺,根據正常的生活規律,可將患者晚間服藥時間推遲至20:00。各項人性化管理可使病人感受到溫暖和重視,可促進護患溝通。

4重視對首次入院患者的護理溝通技巧

女性精神病人首次入院時常常表現出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等,護理時應格外小心。積極、主動、細心、耐心和恰到好處是順利溝通的手段,要運用適當的語言技巧去了解,通常大部分病人都會樂于接受;有極個別病人不合作時,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由家屬來完成。做入院介紹和衛生處置時,盡量滿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與權利,保守醫療秘密和個人隱私,讓患者安心入院。

5爭取患者社會支持系統的配合

女性精神病人尤其需要家庭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長期照料和支持,強大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對病情的康復至關重要。處理好這種護患關系的溝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屬,社會關系和諧溝通,提高患者的家庭滿意度應從關懷、疏導、支持和鼓勵等方面入手。對于那些受精神癥狀支配存有自殺、自傷或傷人風險的患者,更應充分與家屬做好溝通,避免矛盾和糾紛的產生。在對家屬進行危險物品管理教育并取得配合的前提下,調整原來每周3次固定的探視時間,只要不影響患者的治療護理及休息,家屬可隨時到院探視。

6切勿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癥

對于控制穩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時處理合并的器質性疾患是改善護患關系的促進劑,不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提高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進一步融洽護患關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尊重病人的人格,盡力維護其自尊心

由于社會及家庭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加上疾病的影響,入院期間的患者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緒障礙,護理人員運用心理學的方法維護患者的需要是改善護患溝通,融洽護患關系的有效手段。通過觀察患者的、步態、手勢、動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1],交談中運用目光接觸技巧時,護理人員要注意視線的方向和注視時間的長短。一般目光大體在對方的嘴、頭頂和臉頰的兩側這個范圍活動為好,給對方一種很恰當地、很有禮貌地看著他面部的感覺,并且表情要輕松自然。維護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把握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狀態,依據不同特征在適宜的場所予以適當的贊揚和鼓勵,以激勵患者的自信心和滿足感,維護患者的自尊心。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達到時要誠懇的給予耐心的解釋,避免傷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患者能主動地改善護患關系,更好地配合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丹县| 绿春县| 钟山县| 丹棱县| 叶城县| 武定县| 双鸭山市| 昭平县| 来宾市| 华宁县| 阿荣旗| 通河县| 新兴县| 江油市| 宜宾市| 旌德县| 客服| 游戏| 皋兰县| 黔西县| 蓝田县| 洪湖市| 祁门县| 固阳县| 邢台市| 天祝| 太保市| 高陵县| 嘉善县| 双江| 长寿区| 新野县| 迁西县| 石首市| 新和县| 宜丰县| 乐亭县| 咸丰县| 靖宇县| 大荔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