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1:0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貨幣研究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正在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重要影響,一些經濟學家預測,數字貨幣有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周小川行長指出需要密切關注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對金融Ю吹撓跋臁S紗耍支撐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研發的關鍵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引發多方關注,各方對區塊鏈的關注程度甚至不亞于對數字貨幣本身。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經從數字貨幣領域逐漸進到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在國內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熱潮。
一、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內涵
作為支撐比特幣的重要技術,區塊鏈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提出。以比特幣應用為例,區塊鏈是指一串使用密碼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結構,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過去十分鐘內所有比特幣交易的信息,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并生成下一個區塊。
有學者(秦誼,2016)認為,區塊鏈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基于計算機程序的公開的總賬數據庫。它的特點是數據庫可以記錄區塊鏈上發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區塊鏈中的每個節點都可以將其記錄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網絡并保存,每個參與維護的節點都能復制獲得一份按照時間順序記錄的完整數據庫儲存,這就構成了一個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數據庫,這種數據庫能夠在無須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實現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與人之間點對點式的交易和互動。
也有研究(穆啟國,2016)認為,區塊鏈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這種數據庫方案以涉及系統中的任意多個節點,把一段時期內系統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關數據,通過特殊的算法和密碼方法計算并記錄到一個數據區塊(block)中,同時產生該數據區塊的防偽識別碼用于鏈接(chain)下個數據塊及校驗,系統的所有相關節點來共同驗證交易信息記錄是否為真,生成的數據區塊不可篡改。實際上,區塊鏈技術是一種類似于TCP/IP協議的互聯網底層技術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它的出現有望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遞向價值傳遞的突破。區塊鏈技術最大的顛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數據存儲、傳輸和證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儲存的數據區塊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務器,使全部數據信息都被記錄并儲存在云系統之上,無須第三方驗證即可實現數據的自我證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幣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創造的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因此無須基于信用來實現貨幣的發行和交易。
對于數字貨幣的認識,有學者認為(王永紅,2016),數字貨幣是“法定電子現金”,即由貨幣當局發行、存儲于電子設備、具有現金特性的價值載體。數字貨幣區別于與銀行賬戶相關聯的電子貨幣,與價值完全由市場決定虛擬貨幣不同。同時,從數字貨幣體系建設的需求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要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須具備區別于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的顯著特點,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復性、系統無關性,并且要在開放互聯環境中達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謝平和石午光(2015)認為數字貨幣是基于密碼學和網絡點對點(Peer to Peer)技術,由計算機程序產生并在互聯網上發行和流通的一種貨幣。
二、區塊鏈應用于數字貨幣的優勢
新貨幣經濟學認為,貨幣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職能可以分離,比特幣的應用可以被視為此觀點的一次嘗試。該理論提出,所有的經濟活動在沒有中央銀行和法定貨幣的情形下一樣存在,基礎貨幣的記賬和交換職能可以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媒介,前者僅為衡量價值的標準化的記賬單位,可以同所有的經濟交易之間建立起映射關系,而后者則是內生的,可以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實現交換。從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比特幣或許只是貨幣職能分離的一次大膽的實踐,離誕生真正意義上能廣泛流通的數字貨幣還有十分遙遠。但是無論如何,基于數字貨幣的比較優勢,創建一種成熟、穩定、可靠的數字貨幣體系是未來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方向。無疑,區塊鏈技術為創立穩定可靠數字貨幣提供了技術基礎,受到了各國央行的關注。
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展數字貨幣具有明顯的優勢。有學者(蔡釗,2016)認為,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字貨幣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較高交易流通價值,并能夠通過開發對沖性金融衍生品作為準超貨幣,從而保持相對穩定的價格。數字貨幣建立了貨幣背書下的數字貨幣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頻繁,數字貨幣交易信用就基礎越發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圍實現了區塊鏈信用體系,數字貨幣自然會成為類黃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使得貨幣變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統容易遭受電腦黑客的攻擊,安全成本高且難以防御。但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創立數字貨幣,它去中心化的特點能夠實現全網絡記賬,有效預防故障與攻擊。另外,區塊鏈信息的時序記錄、不可追溯和難以篡改的特點,使得貨幣防偽變得十分簡單。這一防偽特性在與數字貨幣相關的票據、憑證應用上有更為廣闊的前景,這使得金融詐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鄧迪,2016)。
有學者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的優勢(肖風,2016),認為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聯盟鏈發行數字貨幣,這種聯盟鏈是由幾個中心化機構共同發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時讓分布式網絡節點得到控制的區塊鏈。在這種區塊鏈中,讓所有參與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心共同構建聯盟鏈的分布式網絡,單中心變成多中心,從而實現安全穩定運行。另外,零知識證明技術和共識機制能夠保證所有參與者的信息保密,鏈條各節點網絡通過賬本網絡共享機制確保達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結合。這種設想一旦實現將十分有利于人民幣有序、可控地實現國際化。同時,人民銀行可以通過外接端口將認可的全球金融機構接盟鏈,可實時監控人民幣流動,并且可以節省人民幣印刷和儲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據區塊鏈技術實現信息流與資金流的統一,實時結算、逐筆交割與無間斷運行,初步構建一個科學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幣登記結算與支付清算網絡,這將極大提高人民幣結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反洗錢領域,區塊鏈技術的作用突出。秦誼(2016)認為,借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各金融機構的交易都必須有客戶提供電子身份信息(私鑰)同銀行掌握的公鑰共同驗證,并且與用戶地址進行匹配,確保每筆交易都有完整的記錄。在這種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機構間實現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環節都無法脫離監管機構的視線,黑錢將無法洗白。
但是,也有學者對區塊鏈應用于貨幣創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從貨幣價值的角度分析,認為區塊鏈在貨幣方面的應用只能是被設計為一般等價物的分布式系統,但如果未來貨幣的發展不再是一般等價物,那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與貨幣發展從貝殼到黃金再到紙幣一樣,只是貨幣在形式上的創新。而未來貨幣的流動性將必須在利用、使用、服務應用中體現價值,表現在更為具體的價值體現。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比特幣上,相當于設計了信息量機制,卻沒有設計信息流速機制。吳曉靈(2014)認為算法貨幣目前只是解決了貨幣信用問題,但尚無法適應社會經濟需求的調節需要。在當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價值傳遞。
三、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貨幣創新的實踐:比特幣
區塊鏈技術最廣泛也最為成功的應用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從中本聰開發出第一個創世區塊開始,到比特幣區塊的誕生,再到比特幣作為投資工具價格飛漲,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廣受追捧,凸顯了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的廣闊前景。英格蘭銀行的研究認為中央銀行未來可以考慮發行流通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操作得當可以增強金融的穩定性。
對于比特幣是否為數字貨幣的判斷,Yermack(2013)的研究結論比較具有代表性。作者認為,比特幣在履行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方面仍然面臨重大挑戰。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幣的流通范圍小;從價值尺度看,比特幣價格波動十分劇烈,因而尚不能視為具有穩定的價值尺度;從支付手段來看,比特幣仍未被廣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幣的貨幣和資產屬性,認為持有者更多視比特幣為一種投資和資產。因此,比特幣從根本上來說仍不是貨幣。
不少學者肯定了比特幣對于創新貨幣形式的重要作用,張春霞(2016)認為去中心化、非國家化是未來貨幣的發展方向之一。貨幣去中心化是指一種貨幣不通過中央銀行等中心機構發行流通,交易過程不依賴銀行或中央清算機構等第三方機構的協助。類比特幣的非國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機構造成的貨幣多發,以及信用風險和人為因素導致的貨幣危機,從而根本上保證了幣值的穩定與流通的自由。比特幣去中心化、數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區塊鏈技術最為成功的應用。姜立文等(2013)認為比特幣有效解決了在經濟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與交易費用的問題。交易可以實現全球同步,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有學者(閔敏和柳永明,2014)從貨幣價值與職能的角度分析認為,比特幣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價值,在當前的比特幣的交易中,衡量商品價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貨幣。現實中絕大多數可以使用比特幣交易的實體店都同時使用法幣和比特幣標價,實際上是法幣提供價值尺度,而比特幣充當流通手段。從這個方面講,比特幣實現了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分離。而貨幣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分離,則價值尺度退化為記賬單位,商品的價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對價格,從而避免受到貨幣價值波動的影響。
許多外國學者從比特幣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Ron et al.(2013)通過跟蹤分析比特幣持有者的數量、賬戶變動、交易和儲蓄特征,發現大多數的比特幣從產生到現在,并沒有參與流通,大多數的比特幣被少數人集中。Smith(2014)對比特幣的價格波動進行了分析,發現比特幣同直接貨幣市場之間存在套利行為,同時比特幣與其他貨幣的直接匯率波動更加明顯。這些現象表明受比特幣數量的稀缺性、升值預期和流通限制影響,比特幣的持有者愿意選擇持有而不是交易,價格波動也更為劇烈。
四、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貨幣面臨的挑戰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創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優勢。盡管如此,應用區塊鏈技術創立一種廣泛流通的數字貨幣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安全性仍是區塊鏈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比特幣遭黑客攻擊失竊和被盜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在技術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飛躍(2016)認為,雖然實際系統中為掌握全網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遠超成功實施攻擊后的收益,但受攻擊的安全性威脅始終存在。另外,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機制也將隨著數學、密碼學和計算技術的發展而變的越來越脆弱,隱私保護也不是絕對的安全。
從法律上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受現有的國家制度的制約。益言(2016)認為,一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國家和監管的概念,對現有的貨幣制度造成很大沖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對國家的貨幣發行權威構成嚴峻挑戰,而且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效果。監管部門對區塊鏈技術缺乏充分的認識和預期,與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缺乏相關法規的保護,增加了市場主體的風險。
從監管上講,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讓中心化的政府對數字貨幣的監管變得非常困難。孫建鋼(2016)認為,虛擬貨幣數字化的價值代表屬性決定了其很難確定監管主體,去中心化的屬性使原中心化的傳統監管模式不再適合,跨國界市場參與及交易的屬性更是增加了監管的復雜性,從而給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
另外,陳一稀(2016)的觀點比較獨特。文章認為,區塊鏈技術存在與傳統貨幣銀行學中相類似的“三元悖論”,即無法同時達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個要求,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同時,文章提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從本質上來說不是去中心,而是換中心或是多中心。
隨著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強勢崛起,新興的區塊鏈技術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熱點研究課題。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編程等特點,使其在數字貨幣的應用上具有廣闊的前景。目前,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多數研究集中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對于數字貨幣創新的重要意義,與傳統貨幣的比較優勢,以及未來面臨的安全、法律認可、政府監管的挑戰,但都沒有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同時,對于未來數字貨幣如何實現一般貨幣職能,構建數字貨幣與現有貨幣體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實現數字貨幣廣泛流通的分析和討論不夠充分。本文對有關區塊鏈技術用于數字貨幣的創新做了粗淺的歸納,以期為未來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發與借鑒。
參考文獻
[1]穆啟國.區塊鏈技術調研報告之一:具有顛覆所有行業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解析和應用場景暢想[J].川財研究,2016,1.
[2]謝平,石午光.數字加密貨幣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鄧迪.數字貨幣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區塊鏈與貨幣哲學的發展[J].互聯網周刊,2016,04:70-71.
[5]陳一稀.區塊鏈技術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風.從公有鏈到私有鏈:區塊鏈回歸現實[J].當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誼.區塊鏈沖擊全球金融業[J].當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紅.數字貨幣技術實現框架構想[J].中國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幣對傳統貨幣理念的挑戰[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吳曉靈.從信息網絡到價值網絡――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J].三亞?財經國際論壇,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關鍵詞:數字貨幣;支付功能;差異對比;發展空間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3-0079-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17
一、數字貨幣的概念特征及支付基礎
(一)數字貨幣的概念
1.理論內涵。目前,理論界對數字貨幣尚未形成專門的學術定義,但對數字貨幣基本形成三種認識:一是數字貨幣等同于電子貨幣;二是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的一種;三是數字貨幣是一種獨立的支付工具[1]。不同的認識源于兩方面原因:一是數字貨幣是新興事物,且主要是依托于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專業性和獨特性使得其被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紗”;二是數字貨幣早期的理念創立者提供的僅僅是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而技術的長期價值讓數字貨幣展現于世人面前,顯現出其蘊藏的巨大能量。
2.實踐概念。從最早的Bit Gold、B-money等數字貨幣實驗,到將數字貨幣概念首次大規模引入公眾視野的比特幣,顯現出數字貨幣發展的速度之快。基于此,數字貨幣可以定義為依靠密碼技術來創建、發行和實現流通的電子貨幣,它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目前,流行于世界各國的數字貨幣有上百種,如比特幣、萊特幣、無限幣、夸克幣、澤塔幣、元寶幣等。
(二)數字貨幣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化。與傳統貨幣不同,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特征十分突出。一是數字貨幣運行、發行不依賴于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等機構組織的支持或信用擔保,而是依賴信息技術、密碼算法、網絡協議等來實現,理論上確保了任何個人、機構、政府等都不可能操控數字貨幣總量或制造人為通貨膨脹。以比特幣為例,它的貨幣總量按照預定設計的速率逐年增加,并最終在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上限。二是數字貨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通過網絡節點的計算產生,理論上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參與制造數字貨幣,如比特幣每10分鐘向網絡中釋放50個(后調整為25個),并逐步減半。
2.匿名性強。不同于以法定貨幣為基礎的電子交易時身份的驗證,數字貨幣具有較強的匿名性特征[2]。一是數字貨幣交易可以在購買初期就實現匿名,用戶僅需提供資金或通過信用卡就可以購買數字貨幣,交易過程中較少涉及到用戶的身份信息。二是數字貨幣的匿名性還在于其有不同于傳統電子交易的替代支付方式,使得整個交易過程中外人無法辨認用戶身份信息。如在Ukash支付平臺,用戶申請時不需擁有銀行卡或賬戶,也不需要注冊和提供任何個人信息,即可將現金兌換成19位編碼的代金券,在所有支持Ukash支付系統的國際網站上均可以使用,較好地實現了數字貨幣交易過程的匿名性。
3.支付便捷。數字貨幣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快捷方便且低成本的實現境內外資金的快速轉移,整個支付過程更加便捷有效。以貨幣跨境轉匯為例,傳統貨幣轉匯境外需要通過銀行機構進行較為復雜的手續,如金融電信協會的業務識別碼、特定收款地的國際銀行賬戶號碼等,同時,完成整個資金轉移過程耗時較長,一般為1-8個工作日,并且需要支付較高的手續費;而數字貨幣則能實現境外轉匯的低成本便捷化服務,如通過Paypal辦理境外轉匯業務時,可以在接受支付命令后即時將轉匯金額記入到收款人的Paypal賬戶,實現業務交易的即時性。
(三)數字貨幣的支付基礎
數字貨幣依托信息技術構建了分布式價值傳導網絡,形成新型的支付網絡――分布式支付系統(見圖1)。整個分布式支付系統中存在數量不定的支付節點,用于交易、支付等信息的存儲維護,并形成公開、透明、無法偽造“區塊鏈”,促使支付交易不依賴第三方中介機構順利實施[3]。
1.技術層面。數字貨幣是依托于區塊鏈技術完成點對點的價值傳輸,并以區塊的形式記錄全網數據庫的所有交易行為,確保不會發生重復支付和虛假支付的情況。一是數字貨幣區塊鏈是以巨大的運算力和維護成本為代價,在互聯網上構建一個可靠的數據源,沒有中心化的概念,能夠被各個行業所應用;二是分布式支付網絡體系中,單一支付節點完成交易有效性的初步確認,再經由互聯網傳播獲取認可后,最終確定交易的有效性。這其中,由于數字貨幣的固有屬性和信息技術特征,能夠保障交易雙方的隱蔽性,且可以避免重復支付和虛假支付的情況。
2.應用層面。數字貨幣以算法來模擬貨幣,突破法幣增發的風險和區域局限,且能夠有效解決跨境支付的便捷性,實現交易的無摩擦支付。一是數字貨幣通過互聯網避免了來自傳統銀行系統與國家邊界的資金轉移障礙。一方面,傳統跨境支付需要經過多個機構,且交易數據會被記錄下來,而數字貨幣則只需通過網絡進行交易確認即可,不經過任何第三方機構,也不會形成任何資金跨境交易記錄;另一方面,法幣的使用面臨現金額度、地理區域等的限制,而數字貨幣則突破了這些障礙,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無障礙轉移流通。二是數字貨幣實現了無摩擦支付,提升了資金跨境支付與轉移效率的同時,降低了資金跨境支付與轉移的成本。這一點,由數字貨幣支付便捷的屬性特征就可以很好的說明,跨國貿易、跨境支付為數字貨幣支付提供了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
二、數字貨幣在支付領域的發展狀況
數字貨幣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Bit Gold、B-money等,伴隨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比特幣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數字貨幣發展更加迅速。基于數字貨幣交易屬性來看,數字貨幣在支付領域發展呈現出新狀況。
(一)支付應用更加廣泛
近年來,數字貨幣在全球及我國越來越受到關注,支付應用更加廣泛。一是從使用者來看,企業支持數字貨幣支付應用的有所增加,以比特幣為例,2014年,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維基百科、旅行服務網站Expedia、假日酒店、英國電商Cex、美國在線電商Tiger Direct、法國連鎖零售商Monoprix等數以萬計商家開始嘗試采用比特幣支付。二是從供給方來看,國內參與數字貨幣支付事業的創業者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支付平臺大約有10家(見表1),其中,以GemPay、YardPay發展最為迅速,二者數字貨幣(比特幣)的支付量提升也較為明顯。
(二)平臺功能日益完善
伴隨數字貨幣的不斷發展,其支付平臺的功能也在不斷的完善,促使商家、客戶更加容易的接受和使用數字貨幣進行支付。一是多個數字貨幣平臺的業務推廣和應用,豐富了數字貨幣支付平臺的功能。如Coinbase可以提供錢包支付、交易匯兌、安全存儲等業務;Blockchain.info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錢包和區塊信息查詢網站;比特幣ATM機的推出使用等。二是輔助的推陳出新,提升了商家、客戶對數字貨幣支付的認可度和使用度。如數字貨幣支付平臺GoCoin推出電子郵件和短信賬單功能,商家可以通過GoCoin平臺的電子郵件和短信賬單功能創建發票進行支付,與此同時,短信賬單可以為客戶提供實時查看他們賬單信息的鏈接,便利客戶對信息的掌握和了解。
(三)平臺融資數量增加
數字貨幣的廣泛關注度以及業務拓展的空間性,為數字貨幣支付平臺贏得了資本的青睞,這一點在國外發展較為成熟的數字貨幣支付平臺融資上尤為明顯。根據《2014年國內數字貨幣行業發展報告》的統計顯示,2014年比特幣錢包和支付的融資額占到數字行業全部融資額的40%左右。其中,比特幣OnChain的錢包服務商Blockchain.info獲得融資3050萬美元;比特幣支付處理商BitPay獲得融資3000萬美元;比特幣支付處理商獲得融資1450萬美元;多重簽名BitGo獲得融資1200萬美元。
(四)監管爭議依然不斷
有鑒于數字貨幣的各類風險以及監管的缺失,各國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態度、策略存在較大的爭議。具體包括四類:一是全面禁止型。以泰國、俄羅斯、臺灣等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明確表示了對數字貨幣(比特幣)的抵制和封殺,不承認數字貨幣且不得在境內進行支付等一切行為[4]。二是積極支持型。以巴西、韓國、肯尼亞等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對數字貨幣(比特幣)的發展采取“友好”政策,積極支持其發展。三是審慎觀望型。由于缺乏對比特幣行業的規范和監管規則,部分國家對比特幣發展采取審慎觀望的態度,如日本、印度等。四是適度監管型。部分國家和地區對比特幣監管進行積極探索,采取適當監管策略。如歐盟、德國、法國著重對數字貨幣(比特幣)的風險關注,給予適當的風險警告和提示;澳大利亞、新加坡、西班牙則利用現有的稅法、電子支付法等對數字貨幣(比特幣)的發展進行約束管理;美國則是主張推動立法監管的,加利福尼亞、紐約先后出臺AB-129法案、“BitLicense”法案對數字貨幣(比特幣)進行立法的監管。
三、數字貨幣支付與各類支付的比較
(一)數字貨幣支付與傳統支付的差異
數字貨幣以分布式支付系統為基礎,試圖構建一個完全開放的支付體系,與傳統支付的差異性較為明顯(見表2)。
1.支付系統。數字貨幣支付是基于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平臺運作,能夠在全球范圍進行支付,不受時間、區域的限制;傳統支付是在較為封閉的系統中運行,支付行為多以境內為主,且易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提供全天候、跨境的一些支付服務。
2.交易媒介。從流轉媒介來看,數字貨幣支付是利用信息技術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款項支付,而傳統支付是通過現金、票據、銀行卡等物理實體流轉來完成款項支付;從支付媒介來看,數字貨幣支付以最先進的網絡為基礎,而傳統支付則是傳統的通信媒介。
3.支付效率。數字貨幣支付流程較為簡單,用戶只需要一臺連接網絡的PC機,就能夠方便、快捷、高效的完成支付行為;而傳統的支付受限時間、空間以及操作流程等多重限制,難以實時完成資金支付流轉,尤其是應對跨境交易和支付的時候。以比特幣跨境支付為例,它可以實現實時到賬,而使用Visa、Master等支付工具則需要1-3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到賬,同時,在提現時間上比特幣也有優越性,能夠從5-7天縮短到2-3天。
4.支付成本。數字貨幣支付的流程簡單化、操作便捷化以及支付的實時性、跨區域等特征,使得數字貨幣的運作成本、交易成本等都比較低,因此,整個支付成本也會相應大幅的降低。對應地,傳統支付由于依賴傳統銀行及支付網絡,需要繳納由銀行及其他支付網絡收取的跨境費,支付成本相對較高。仍以比特幣跨境支付來看,發送比特幣只需要支付0.001個比特幣(折合人民幣僅需幾毛錢,且與支付額度大小無關),而使用Visa、Master等則需要支付總金額5~8%的高額手續費。
(二)數字貨幣支付與網絡支付的差異
網絡支付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興起與發展,是現代支付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其在支付體系、交易媒介、支付效率等方面有著傳統支付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某些屬性特征與數字貨幣支付較為相似。對比來看,數字貨幣支付與網絡支付最大的差異集中在兩個方面:支付成本與跨境支付。
1.支付成本。數字貨幣通過互聯網繞開某些來自傳統銀行體系與國家邊界的資金流動障礙,尤其是在進行跨境貿易的時候,資金劃撥與支付僅承擔少量的費用,潛在地為商家與客戶節省手續費。反觀網絡支付,盡管相較傳統支付已經節約了很大的支付成本,但費用的節省相對有限(見表3)。
2.跨境支付。2013年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發《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后,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開始試點,允許參加試點的支付機構集中為電子商務客戶辦理跨境收匯和結售匯業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跨境業務支付,但《指導意見》同時對跨境業務范圍、交易金額等做出了規定和限制。但數字貨幣支付則不受時間、區域、金額的限制,能夠實時完成跨國貿易和跨境支付,顯示出其在跨境支付的優越性。
四、對數字貨幣支付功能發展的幾點思考
數字貨幣的出現推動了支付體系的創新發展,在國際貿易、跨境支付等方面尤其有優勢,能夠通過互聯網快速實現全球范圍內價值的交換,未來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推動數字貨幣及其支付功能發展需要強有力條件支撐,我們認為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討。
(一)數字貨幣的穩定性:如何保持
數字貨幣匯率不穩定、幣值波動大,是數字貨幣支付功能規模化實現的最大障礙。幣值的不穩定既會影響消費者持有數字貨幣的信心也容易造成交易中的某方出現“隱性”損失,而這些都會最終影響數字貨幣支付功能的實現及推廣。
從支付功能實現的角度來看,保持數字貨幣幣值穩定可以循著三個思路:一是短期內可以考慮“幣值鎖定”模式,即在交易過程中以與交易額(數字貨幣)等值的法幣來對幣值進行鎖定,以此來維護交易過程中因數字貨幣幣值波動給賣家造成的經濟損失(見圖2)。二是中期內構建數字貨幣消費“生態圈”,奠定數字貨幣支付的基礎。數字貨幣支付是服務于數字消費的,沒有消費的支付是虛假的、無基礎的,由此,打造如同“淘寶+支付寶”運作模式的“跨境電商+數字貨幣”模式,將數字貨幣支付應用到真實支付場景,形成“貨幣―支付―消費”的生態圈。三是長期來看需要探索對數字貨幣的立法監管,從規范金融市場發展、防范系統性風險以及金融犯罪等方面對數字貨幣進行監管,維護數字貨幣的相對穩定性,保障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支付手段有效運行。
注:N表示買家交易確認時數字貨幣,M表示賣家收款時數字貨幣,X表示兩種情況下的等值法幣數量。
(二)數字貨幣成本優勢:如何延續
前文分析顯示,數字貨幣支付的突出優勢之一在于支付成本較低,但伴隨監管的強化、經營的推進以及外界的競爭,數字貨幣的成本優勢能否延續值得關注。一是監管的強化會增加數字貨幣的經營成本,這部分成本將會被分攤到用戶身上;二是數字貨幣與傳統支付的成本累積過程與階段不同,未來可能會面臨網絡管理成本和經營成本的增加,增長的成本也將會分攤到商家或者用戶身上;三是傳統支付面臨競爭壓力,也可能會降低收費或者吸收數字貨幣的技術,數字貨幣成本優勢會被縮小。
不可否認,成本優勢為數字貨幣的推廣使用帶來契機,中短期來看這一優勢還是會顯現,但長期來看,成本優勢將不再是數字貨幣的“專美”,因此,從發展持續性來看,數字貨幣未來發展不能“偏安一隅”,除了拓展和發揮信息技術帶來的成本、效率、時空等優勢以外,還需要構建更加匹配數字貨幣發展的戰略理念,與支付系統中的同行“合作競爭”,應對來自銀行、支付平臺的競爭。
(三)數字貨幣支付應用:如何推廣
數字貨幣支付應用依賴于用戶群,用戶數量的多少決定數字貨幣支付能否持續發展。據統計,目前全球最大的兩家比特幣錢包公司Blockchain.info、Coinbase擁有用戶約600萬,而這得益于國外對比特幣的合規建設和立法監管。比較來看,國內比特幣支付生態環境相對匱乏,用戶群體和數量相對有限,一方面,比特幣還是一個小眾概念,一般人尚難以理解,接受度也不高;另一方面,受幣值波動、政策不明確等影響,公眾對比特幣的認知上還存在一定的誤區。
有鑒于此,推廣數字貨幣及其支付應用將成為數字貨幣相關平臺(公司)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一是相關平臺(公司)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對數字貨幣進行宣講、介紹,讓普通大眾對數字貨幣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提升對數字貨幣的接受度。二是挖掘數字貨幣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場景,重點關注支付應用環境,探索推進數字貨幣應用場景發展。
(四)數字貨幣風險防控:如何監管
數字貨幣潛在的風險伴隨其應用逐步顯現出來,如幣值波動風險、技術平臺風險、洗錢犯罪風險等。風險的暴露既不利于數字貨幣發展,又對社會金融秩序造成影響。首先,風險的產生使得部分國家對數字貨幣采取“堵截”或“全面禁止”的監管策略,不利于數字貨幣的推廣應用。其次,風險不確定性使得社會大眾對于數字貨幣的應用態度較為謹慎,持有或利用數字貨幣進行交易、支付等行為也會減少。最后,數字貨幣的潛在風險還容易引發社會金融秩序的不穩定,如利用數字貨幣洗錢犯罪、數字貨幣幣值的暴漲暴跌等。
基于風險防控及發展視角來看,有效的監管對數字貨幣發展應用十分必要。一是借鑒國際上有效監管實踐經驗,如美國加利福尼亞的“AB-129”法案、紐約的“BitLicense”法案,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亞的稅收政策等,結合國內數字貨幣發展實際情況,適時完善我國數字貨幣立法監管路徑和體系。二是監管體系構建方面,可以考慮將數字貨幣納入相對成熟的金融監管體系當中,如將數字資產交易平臺納入到互聯網資產交易平臺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1]樊云慧,栗耀鑫.以比特幣為例探討數字貨幣的法律監管[J].法律適用,2014(7):48-52.
[2]蒲成毅.數字現金對貨幣供應與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2(5):81-89.
區塊鏈技術的內涵
目前,對區塊鏈技術的闡述都比較生澀。直觀地說,區塊鏈技術是使用密碼學并通過不同算法產生新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過去約定時間內所有交易信息,驗證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個區塊。在信息層面,區塊鏈是利用計算機程序在全網記錄所有交易信息的分布式結構公開賬本;在網絡架構層面,是去中心化協議,能安全地存儲各類交易數據,信息不能篡改。
假如把郵票視為區塊鏈,那么每一枚郵票就是一個數據區塊,如此,區塊鏈技術可以做以下五個方面的理解。一是去中心化,即沒有中心化的郵政局來發行,在網絡上也沒有中心化的域名。每個參與并持有郵票的持有者視為各個節點,相互之間信息暢通。二是開放匿名性,即郵票持有者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匿名外,每一枚郵票的數據信息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公開查詢每一枚郵票的信息內容。三是契約性,每一枚郵票的產生并不由郵政局發行,而是采用不同的算法形成。交換郵票在所有的郵票持有者之間點對點形成持有者之間的經濟契約關系。四是安全性,每一枚郵票連號,但這個連號卻是依靠不同算法形成鏈接密碼,使得任何持有者對每一枚郵票內容的修改無效,可以確保郵票信息安全可靠。五是效率性,借助算法,通過分布式模式,每個持有者之間點對點進行郵票交換無需任何信任的程序中心和行政中心的許可,交易效率高。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探索
自2009年區塊鏈技術出現以來,其已經從區塊鏈1.0的加密數字貨幣應用,到區塊鏈2.0即股票、債券的非貨幣應用,逐步擴展到區塊鏈3.0即在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應用。在技術架構上,目前的區塊鏈技術已經超越了類比特幣的單位區塊系統。Tendermint建立起第二代區塊鏈的架構。微軟建立Aure區塊鏈服務平臺(BaaS)。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公司加入這個平臺,如以太坊、Lisk、Bitpay等等,形成全球區塊鏈集合平臺。
國外金融機構看好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前景,提前布局,紛紛探索優化金融交易過程的契約要素,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銀行、證券等行業的應用,包括支付結算、智能債券、財務審計等方面。2015年12月末,包括富國銀行、花旗金融集團、法國巴黎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德國商業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在內的全球42家大型商業銀行(金融集團)加入金融技術公司R3區塊鏈計劃,致力于金融領域區塊鏈的開發應用以及全球清算一體化行業標準的制定。2015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批準了在線零售商通過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發行股票的計劃。納斯達克將在納斯達克私人市場開啟區塊鏈技術在股票市場的應用測試。Smart Token Chain(STC)公司推出智能合約結算交易所(Smart Contract Settlement Exchange),通過使用智能令牌和區塊鏈技術將全球所有的銀行和其他支付系統連接起來。一些銀行也在開展獨立探索:花旗銀行試水“花旗幣(Citicoin)”的加密貨幣;瑞銀集團在倫敦成立了區塊鏈金融研發實驗室,探索區塊鏈在支付結算等方面的應用。
國內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2016年1月,中國區塊鏈企業BITSE了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真假校驗平臺(VeChain)。2016年3月,陽光保險用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技術架構推出“陽光貝”積分,成為國內第一家區塊鏈積分的發行方、首家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金融企業。
針對區塊鏈技術變革銀行業的舉措
對于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創新,我們不僅僅只在表面上分析銀行經營活動中新型經濟契約關系如何構建,如何優化銀行現有的要素組合,更應該追根溯源,深入研究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體系給銀行業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探索銀行業的升級方向。
形成新的混合型數字貨幣體系
哈耶克一直堅持貨幣非國家化的理想。區塊鏈技術在事實上驗證了數字貨幣跨國界運用的可行性,帶來信息共享和透明化,讓理想照進現實。但從國家的視角,國際化的貨幣仍然難以構建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從比特幣的認可度看,德國在2013年承認比特幣的貨幣地位,其他國家比特幣卻都被訴諸法律。在國內,2013年12月,五部委聯合發文防范比特幣風險,明確比特幣不具有貨幣屬性,是一種虛擬的商品,不具有法償性。
數字貨幣雖然難以國際化,但區塊鏈技術卻受到各國央行的重視。英國央行推出類比特幣的加密貨幣RSCoin,荷蘭央行正在開發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持的DNBCoin,中國央行計劃推進數字貨幣。這種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更可能是混合型的,發展前景可能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一是混合型數字貨幣。有中心,即由中央銀行發行,其發行規模和匯率都將由中央銀行掌控,形成一個以法幣為基礎、以數字貨幣為補充的多元化貨幣體系;其核心是數字貨幣的國家。二是形成不同金融場景的虛擬貨幣,催生虛擬金融的交易規則和流程,進一步繁榮實體經濟。當然,具有國家信譽的商業銀行參與到場景創造虛擬貨幣更能夠讓不同的消費者接受這些金融創新產品。三是混合型數字貨幣。其產生的規則可變,并不以挖礦為基礎的形式產生,比如Peercoin(PPC)采用權益證明取代工作量證明,來維護網絡安全。
4月份的宏觀經濟數字,居然只公布一個價格回升的數據,這是非常奇怪的做法。
幾部委聯合出臺控制打包貸款,這個措施非常重要。打包貸款是什么概念?就是銀政聯合。
今年一季度數據公布之后,我們看到的是增長、投資、消費、貨幣還有固定資產數字。增長為10.2%,但還沒有達到過快的程度,三年以來增長都在10%上下。投資是在2003年的時候比較高,占30%多;2004年下半年來一直在30%以下;去年降到了25%~6%,這――次上升到了29%。這是近兩年來的變化,所以,大家都很謹慎。從今年投資增長來看,經濟還是上升的。
消費低了一點,2004年是13%,去年是12%多,今年3月份以來又回到了13%。增長當中,工業增長快到上限了,但還沒有過頭。工業中最快的是水泥,達到了23.3%;鋼鐵去年最高的時候達到28%,現在是17%,鋼材增長21%,也下落了,去年是在25%以上;其他的都下落了,只有水泥上升。投資中,房地產下落了,雖然房地產價格上漲,但房地產投資增長變成了20%。所以,從整個情況來看,宏觀經濟是熱,但還沒到過熱的程度。
沖擊最大的是貸款
現在沖擊最大的是貸款。我們第一季度貸款數量超過了預定目標的多少――14%。從2004年下半年來一直在14%,按照通常看法,不快,三年前數字就超過20%。所以,按照增長速度,貸款并不快。
但是大家知道,貸款是一個最危險的因素,貸款是用預定日標數量來比,還是跟我們的增長速度來比,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貨幣。現在的貨幣增長,M2(包括儲蓄)已經達到18%了,非常高。有兩個解釋:M2高了,可能貨幣流通寬松,是通貨膨脹的危險因素;或者退出貨幣流通領域,在貨幣市場里空轉,比如儲蓄在M2里面,M2越多貨幣流通越慢,反而有經濟下滑的表現。貸款變化比M2更加重要,因為貸款進入了實際經濟。因此,只有一個危險因素引起大家討論,就是貸款的數量過快。
貸款數量快到什么程度呢,快到到處能夠感覺到,一個季度用了半年的貸款。也就是說,一個季度用了兩個季度的貸款。第一個季度用的數量過了一倍。我們在各個地方問一些銀行,都在放款。銀行為了盈利,為了解決貸款貸不出去的壓力,加上存在著資本的支持,都在放款。于是,第一個季度的投資上來了,貸款上來了,我們也看到了三個措施:
第一,發改委說過剩,我們對過剩的產業采取監督。這不叫過剩,叫熱門產業的控制行政措施。第二,央行5月提高利率o.27個百分點。第三個措施,“五?一”節后幾部委聯合出臺了控制打包貸款,這個措施非常重要。打包貸款概念是什么呢?就是銀政聯合,地方政府把自己大量的基礎設施和銀行綁在一起,有地方則政的支持,第一季度已經大規模鋪開了。然后央行規定,在1月15日截止,以前的有效,以后的無效。這個判斷是有效的,因為貸款的大幅度上升,與銀政結合起來放貸、大規模項目放貸有關。
因此,我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是,現在經濟還在熱度上,但沒有過線,如果貸款再不好好控制,有可能在下面一段時間里突破,但現在還都在可控范圍內。下一步與我們的政策有決定性的關系。因此,經濟分析模型要把政府將采取的措施對經濟的影響放在里面。
通貨緊縮壓力存在
現在分析一下我們的價格。價格低了以后,政府覺得有空間,會想盡辦法提高能源價格,來填補價格下降。貸款也是這樣,上升了一段時間,就會下降,下降了之后,就會上升。
5月12日公布了消費價格指數,是1.2,這和我的判斷方向相反。為什么呢?我一直認為中國出現了嚴峻的通貨緊縮壓力,其他的數據很高,但價格下降到了1%以下,原材料都在下落。今年不要看別的數字都在上升,但是價格在下落,我們需要解決。
4月份的宏觀經濟數字,居然只公布一個價格回升的數據,這是非常奇怪的做法。我們國家是這樣的,什么數字好,先出什么樣的數字,一定是這樣的。這次價格數字第一個出,是從來沒有過的。去年價格下落的時候,價格數字最后出。別的先出完了,最可能要加強通貨緊縮的時候,價格就出來了。結果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是價格先出。這個數字肯定是有利于國事,或者有利于解釋我們不存在通貨緊縮的壓力。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數字的內部在各個分項發生了什么變化。
目前來看,影響價格下落的主要是日用品,它一直在下降,是負的,這是通貨緊縮的可能。第二個是食品,最近我們聽到,像肉食、糧食價格還在下降。反過來說,能夠抵消通貨緊縮壓力的是服務,包括各種運輸、通訊、醫療、教育、文化,包括我們的公共物品。但是這一部分也在下降。比如說,手機通訊價格下降很厲害,會遠遠抵消其他的上漲。只有一個因素,石油價格,由油價引起的出租車價格上漲。我覺得這次4月份價格上漲是不是跟價格上調有關,而不是真正的市場需求回升的結果,目前這還只是我的猜測,再過一段,我們再看。
第二個判斷的是消費。消費的增長速度,3月份是12.8%,是比較高的數字,現在4月份的數字還沒有出來,如果數字是下降的,我們說,我們經濟通貨緊縮的壓力仍然存在。
為什么呢?因為通貨緊縮壓力有兩個,一個是消費不足,增長速度減慢。第二是生產品過剩。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需求下滑,弱于供給增長,這兩個因素都有可能存在。而且我們看不到工業品的上漲能夠推動消費品價格上漲的積極因素,如果消費品價格上漲了,工業品價格才會上漲,現在還看不出來。盡管4月份的回升到了消費價格指數到了1.2,但價格繼續低落的趨勢還繼續存在。為什么呢?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解決消費需求軟弱的根本因素:農民的收入還要繼續下滑,城市的收入和消費傾向沒有解決。
下半年經濟的矛盾
關鍵詞:網絡銀行;傳統銀行;金融服務;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6-000-01
前言
在網絡銀行產生之初,人們對網絡銀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網絡銀行的運營成本盡可能的降低和相關銀行業務的技術研究與應用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些關于網絡銀行最終會替代傳統銀行業興起并迅速發展的說法開始出現在金融行業中,并被一些學家認可。現今,網絡銀行對傳統銀行業產生了巨大沖擊,它不僅為銀行銷售產品以及服務提供了一條新的銷售渠道,而且它還改變了傳統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模式與思想觀念,形成了一種新型的銀行產業組織形式,它是信息革命導致的金融領域變革的一個具體體現。
一、網絡銀行興起的原因
1.傳統銀行業發展遭遇瓶頸
由于現今世界經濟發展迅速,銀行與各類客戶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也不斷增多,交易數額巨大、交易程序繁瑣為交易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并且人工操作復雜、支付手段落后,使銀行的經營成本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率降低,最終導致利潤較低,這就使得網絡銀行有了立足之處。
2.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20世紀末期,信息時代來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迅速發展,Internet使用的普及等等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元素,同時也給經濟活動帶來了更多樣的方式和手段,這就給傳統銀行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而此時網絡銀行則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最大限度的滿足客戶的需要,為客戶提供各種便捷的、安全的業務服務。
3.消費者行為發生了變化
1996年全球就有將近四萬人連接因特網絡,1997年人數達到1億,2003年人數達到5億,據統計截止至2014年,全球已有29億人連接進入到因特網絡。這使得消費者習慣了使用因特網,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而網絡銀行抓住了這個特性,從而占領了市場。
二、網絡銀行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數字化
網絡銀行各種各樣的業務都是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等的高科技的基礎上開展完成的,這就使得它的數字化程度比傳統銀行高,人工部分幾乎為零。高度數字化減少了運營管理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變少
由于網絡銀行服務的高度數字化以及互聯網的普遍性,使網絡銀行在交易時受到的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變少,在全球范圍上,只要消費者連接進入因特網,他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得網絡銀行的業務服務。
(三)平均成本不斷減少
高度數字化使得網絡銀行服務的平均成本呈現遞減的趨勢。構建一個網絡銀行的初期成本巨大,因為要將信息數據化花費極多,而在后期,網絡銀行的服務的邊際成本則極小,幾乎為零。
(四)客戶價值差異化
網絡銀行的價值不僅有網絡銀行本身決定,還取決于客戶自身的特性,這就使得網絡銀行漸漸將客戶差異化。網絡銀行的服務為自助型的服務,不同的客戶根據自身的需要以及他們的信息知識、消費程度和技術水平高低不同會獲得不同的服務。
三、我國網絡銀行的發展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信息指出,至2008年底,我國使用網絡銀行的用戶已達到5800萬戶。2014年中國居民使用互聯網絡的總規模達到64875萬人,全國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47.5%。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互聯網的使用率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網絡銀行的使用率也在不斷地增加,仍具有廣闊上升空間。
四、網絡銀行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市場風險
網絡銀行市場上主要的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兩種,與傳統銀行相比,網絡銀行對市場上利率和匯率的波動反映更為敏感。網絡銀行為了是資金運用更為有效,所以面臨著巨大的“逆向選擇”風險。并且由于網絡銀行的互聯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際化特性,所以涉及到匯率問題,從而面臨匯率風險。
(二)信用風險
網絡銀行的信用風險包括:第一,遠程貸款的客戶違約不還款。這會使網絡銀行將授信擴大到一般常規市場以外的一些客戶,這些客戶的信貸系統不完善,則會使網絡銀行獲取其信用信息等其他信息獲得極大的難度,造成成本的大量增加;第二,開放性的網絡銀行信用業務,從多樣化的角度來看,網絡銀行的信用業務可以將風險分散,同時由于信用產品有同質化趨勢,又反向使風險分散變得不易;第三,電子貨幣發行人可能存在違約風險。網絡銀行擁有的電子貨幣,由于電子貨幣的發行人不需要也不可能保持用于贖回電子貨幣的100%的傳統的實際意義的貨幣,一旦電子貨幣的發行人遭遇了財務危機,發行人可能就無法贖回客戶要求的電子貨幣,從而形成信用危機。
(三)流動性風險
網絡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第一,電子貨幣的流動性風險;第二,傳統貨幣在網絡銀行中可能存在的流動性風險。前者指的是所發行的電子貨幣因為流動性不足或者是網絡銀行無法滿足突然增加的客戶對電子貨幣兌換成傳統貨幣的需求,后者指的是網絡銀行交易的便捷性導致其各個貨幣層次間的貨幣性差異縮小,另外高速發展的網絡銀行、低廉便宜的交易成本、快捷的期限結構等因素也進一步加大了流動性風險。
(四)戰略風險
它是網絡銀行中影響最大的風險之一,主要涉及到其介入時機和戰略模式的選擇。網絡銀行在制定發展模式時必須定位好自己傳遞價值方式,網絡銀行可以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技術供應商、環境供應商、內容供應商和便利供應商等,它必須考慮未來將發展成為網絡金融百貨公司,或者是發展成為網絡金融專賣店。
關鍵詞: 電子貨幣 反洗錢 措施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金融的發展,利用電子貨幣進行洗錢已經成為當前洗錢活動的重要形式,它不僅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和合法的商業活動,而且加大了全球金融業的風險,因此,加強對電子貨幣流通下的反洗錢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電子貨幣的概述
電子貨幣是適應人類進入數字時代的需要應運而生的一種數字化貨幣,是貨幣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這種貨幣從形式上看,早已與錢幣無關,是一種通過0與1的排列組合,運用網絡載體進行金融交易的貨幣。目前關于電子貨幣的概念有許多不同的觀點,這里引用世界銀行巴塞爾委員會對電子貨幣做出的定義:通過銷售終端、不同的電子設備之間以及在公開網絡上執行支付的儲值和預付支付機制。所謂儲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質(硬件或卡介質)中可用來支付的價值,如Mondex智能卡等。而預付支付機制則是指存在于特定軟件或網絡中的一組可以傳輸并可用于支付的電子數據,由多組二進制數據和數字簽名組成,可以直接在網絡上使用。
目前電子貨幣的使用是電子貨幣使用者用一定金額的實體貨幣從發行者處兌換并獲得代表相同金額的數據,將現金價值預存在集成電路芯片內,通過使用某些電子化方法直接轉移給支付對象從而能夠清償債務,可見現在的電子貨幣還是以實體貨幣為基礎的。按照電子貨幣的支付方式劃分,電子貨幣有以下幾種:一是儲值和信用卡型,如儲蓄卡和信用卡;二是電子支票型;三是智能卡型,如IC卡;四是數字現金型,指依靠Internet支持在網絡上發行、購買、支付的數字現金。第一種與第二種電子貨幣進行支付時由于離不開基本賬戶需要把存款或其他資金劃分另一個賬戶,只能視為查詢和劃的劃撥銀行存款的電子工具或對現存貨幣進行支付的電子化工具。第三種IC卡型的電子貨幣是把金額和相關的信息記錄在鑲在該卡上的芯片或磁條上,取代了紙幣在特定的范圍內使用,但其受限在于流通范圍有限,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終端設備。第四種可以認為是一種真正的電子貨幣,它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可以脫離銀行賬戶并且可以循環使用,貨幣所有人對該數字現金的控制體現在對包含有該貨幣數量的信息的密碼控制上,這種貨幣正在形成和發展當中。如發達國家的CybederCash、DigiCash、NetCheque等。
二、電子貨幣流通下的洗錢問題
凡隱匿或掩飾犯罪行為所取得的財物的真實性質、來源、地點、流向及轉移,或協助非法活動有關系之人規避法律應負責任均屬于洗錢行為。一般的洗錢方法主要是通過貨幣走私、利用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洗錢。然而隨著各國反洗錢措施的不斷加強及傳統洗錢犯罪方法的弊端日益明顯,洗錢者正在尋找新的洗錢方式,而在電子貨幣流通條件下其本身的無形性、網絡性、匿名性、快速性等特點為洗錢者提供了新的機會。
從洗錢犯罪的基本過程來看,一個典型的、完整的洗錢過程應經歷三個階段即為放置階段、離析階段和融合階段。對于洗錢來說,利用電子貨幣洗錢模糊了這三個階段的界限,而且加大了反洗錢的難度,主要表現在:
1.處置階段
此階段一般被認為是洗錢犯罪的最脆弱環節。即對來自犯罪活動的收入改變成便于控制而且不易被懷疑的形式,其傳統方式主要有:將現金存入國內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或將現金走私出境存往國外賬戶;或購買飛機、貴重金屬等高價值物品。在使用電子貨幣的情況下,洗錢者可以將現金先存入銀行,然后通過使用智能卡或數字現金直接兌換外幣或購買商品等,由于電子貨幣支付體系有嚴密的密碼體系保證了這些交易表現為較強的匿名性。
2.離析階段
作為洗錢活動的核心階段,即通過復雜的金融交易,以隱瞞或掩飾犯罪收益的真實來源和真實的所有權關系,模糊犯罪收益的非法特征。其傳統方式主要有:現金電匯銀行后用存款購買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房地產及其他合法行業的投資等。而在電子貨幣支付體系下,可通過一臺簡單的個人PC就能實現這一階段的目標,也不會留下任何賬目痕跡,電子貨幣的交易能即時完成,也會不受到任何地域、時間的限制。
3.融合階段
即將上一階段“離析”過的犯罪收益與合法資金結合在一起混入經濟、金融體系中去,讓非法所得以合法的面目出現。其傳統的方式主要有“前臺公司”將資金“”貸回原主,增開或偽造發票等,或以在外國金融機構的存款為國內貸款提供抵押。在電子貨幣的環境下,洗錢犯罪不需要任何金融機構,只需要一臺簡單的個人PC機就能將資金用于投資或購買其它資產。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電子貨幣所具在的特點已經使傳統洗錢的三個階段融為一體,洗錢活動已從現實世界轉向虛擬空間,利用電子貨幣能夠輕而易舉地將犯罪所得轉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電子洗錢已成為了更為隱秘的洗錢手段,而由于洗錢犯罪活動的危害性極大,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電子貨幣流通條件下反洗錢的對策
1.限制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
現在各國的貨幣發行權一般都規定由本國的中央銀行或準央行壟斷發行。而電子貨幣目前各國還沒有統一的規定,商家、企業或非金融機構也可以發行電子貨幣,而且實現跨界流通,這必將侵害一國的貨幣發行權及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必須控制電子貨幣的發行權問題,由中央銀行或中央銀行授權的機構發行電子貨幣,但必須要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并進行嚴格控制。
2.建立一套完善的密鑰托管機制
必須建立一套密鑰托管機制,使政府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夠獲得電子貨幣密碼技術中的私人密鑰。由于電子貨幣的加密性給政府機構的監控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由政府機構對所有的私人密鑰進行托管,在一定條件下如為了追蹤洗錢犯罪分子的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就可以從托管機構那里獲得私人密鑰,破解相關的信息,從而較好地監控犯罪分子的洗錢活動。但其中必須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壞消費者的隱私權,否則就會動搖消費者的信心,因此,只有政府機構才能建立密鑰托管機構,統一管理私人密鑰,并允許執法部門在一定的條件下獲取密鑰,才能保證打擊洗錢等犯罪。
3.擴大反洗錢的范圍
關鍵詞:電子貨幣網絡金融電子商務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電子商務相關的電子支付工具越來越多。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電子貨幣類,如電子現金、電子錢包等;另一類是電子信用卡類,包括智能卡、借記卡、電話卡等;還有一類是電子支票類,如電子支票、電子匯款(EFT)、電子劃款等。本文將針對電子支付的工具之一———電子貨幣在電子商務中的適用性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電子貨幣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
1.電子貨幣的基本概念。電子貨幣作為當代最新的貨幣形式,從20世紀70年代產生以來,其應用形式越來越廣泛。電子貨幣是一種在網上電子信用發展起來的,以商用電子機和各類交易卡為媒介,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手段,以電子脈沖進行資金傳輸和存儲的信用貨幣。通過網上銀行進行的金融電子信息交換,電子貨幣與紙幣等其他貨幣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費用低,標準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優勢。尤適宜于小金額的網上采購。電子貨幣技術解決了無形貨幣的存儲、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術問題,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美國的MarkTwain銀行是美國第一家提供電子貨幣業務的銀行,早在1996年4月就獲得了一萬個電子貨幣客戶。
2.電子貨幣的主要形式。電子貨幣有兩種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如Mondex)和數字方式的貨幣文件(如E-Cash和Cyber-Coin)。前者主要用于網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網上的支付。
Mondex即是E-Mondex(電子現金),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額消費的鈔票及硬幣。Mondex卡除了擁有現金的特性以外,同時還具有一個比現金更優良的特點,即是它能安全地通過電子管道(如電話、因特網等)來作為人對人、人對商家、人對銀行的遠距轉值。我國的電子商務正在起步,網上金融服務開展較少,電子貨幣系統的建設進展緩慢。Mondex是目前最接近于現金的電子貨幣。
E-Cash是由Digicash開發的在線交易用的數字貨幣。它是一種數據形式流通的貨幣。把現金數值轉換成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數,通過這些序列數來表示現實中各種金額的幣值。用戶在開展電子現金業務的銀行開設賬戶并在賬戶內存錢后,就可以在接受電子現金的商店進行購物。
二、電子貨幣的發展
1.電子貨幣的發展概況。電子貨幣的產生是經濟和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電子貨幣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現金的發行,使得貨幣的發行費用降低;二是發行主體將由中央銀行向其他主體轉變。
目前的電子貨幣主要有銀行卡和網上電子貨幣兩種。現在,銀行卡已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應用。對于客戶來說,利用銀行卡購物付款、提現、存款、轉賬,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獲得咨詢和資金融通的便利。同時,世界上由網上電子貨幣帶動的網上金融服務正在迅速發展。據統計,網上金融業務在2000年占傳統金融業務量的10%~20%,其中美國的網上金融業務發展最快,歐洲國家也在大力發展;在亞洲,新加坡等是發展電子貨幣的先進地區。新加坡貨幣委員會的官員稱,該國將力爭于2008年全部改用電子化貨幣,貨幣將包括一種“電子數字脈沖”,發射裝置安裝在手機、掌上電腦甚至手表上,然后發射脈沖信號進行支付活動,屆時所有商業和服務機構都將依法接受電子貨幣。歐洲央行也指出,電子貨幣的應用范圍將越來越廣,推廣電子貨幣將成為歐洲央行未來貨幣政策的組成部分之一。
2.我國電子貨幣的發展情況。從總體上講,我國電子貨幣的發展情況相對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尚處于起步階段,網上金融服務開展較少,電子貨幣系統的建設進展緩慢。由于國情的緣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國商品經濟發展初期沒有市場基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銀行被推向市場,商品經濟的生存競爭意識才迫使中國的銀行界開始思考電子貨幣的發展策略。
在我國,目前發展的重點主要仍在信用卡業務上。我國的第一張銀行信用卡,是1985年6月由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的“中銀卡”,與國外相比,銀行信用卡發展歷史很短。近年來我國銀行卡業務發展迅速,到2001年6月底,全國共有55家金融機構開辦了銀行卡業務,發卡總量達3.3億張;銀行卡賬戶存款余額3742億元,僅2003年上半年交易總額達4853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4%;全國受理銀行卡的銀行卡的銀行網點12.9萬個,商戶約10萬戶;各金融機構共安裝自動柜員機4.9萬臺,銷售終端33.4萬臺。
3.電子貨幣的發展趨勢。目前電子貨幣的發展十分迅速。據專家預測,美國在近十年內可能有12%~15%的交易將以電子方式進行,并且該發展趨勢仍將不斷加快。2000年有約10%的人用電子貨幣進行商業交易。在我國,也有業內人士分析電子商務將會蓬勃的發展。可見,電子貨幣將會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支付方式也會趨于簡單化和統一化,電子貨幣必然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電子貨幣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面對已經到來的數字化時代,隨著金融電子化和Internet的迅猛發展,網絡作為一種新的貿易領域正在逐漸成為商務的一大發展趨勢。電子貨幣系統是電子商務活動的基礎,只有正確認識電子貨幣的優勢,建立和完善電子貨幣系統,才能真正開展電子商務活動。1.電子商務流程的簡單描述。電子商務是一種采用最先進信息技術的買賣方式。整個電子商務過程并不是工業經濟階段商務活動的翻版,電子商務是將“通信服務”、“數據管理服務”、“安全服務”等三項基本服務融為一體的商業服務。在電子商務過程中,消費者和商家(即買賣雙方)將自己的各類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輸入電子商務網絡,電子商務網絡便會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尋找相關信息并提供給消費者多種買賣選擇。一旦消費者確認,電子商務就會協助完成合同的簽定、分類、傳遞和款項收付等全套業務。同時,為保證交易過程的安全,認證機構對在互聯網上交易的買賣雙方進行認證,確認其真實身份。電子商務實質上形成了一個虛擬的市場交換場所。
2.電子貨幣與電子商務。電子貨幣與電子商務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電子商務中,網上銀行、在線電子支付和數據加密、電子簽名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為支付工具的電子貨幣應用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們通過電子商務的流程可以看到,電子商務不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時也涵蓋了資金流的范疇。在支付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過網絡進行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利用電子貨幣可以安全、靈活地把貨幣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儲在自己的硬盤上,并在支付過程中使用。它將消費者和商家(買賣雙方)與銀行聯系在一起,消費者可以在有關銀行開立賬戶,在需要使用電子貨幣的時候,可以安裝相應的軟件或預存現金,但消費者與商家洽談好以后,簽定訂貨合同,就可以使用相應的電子貨幣支付所購買商品的費用。其中認證機構保證了交易過程的安全。
3.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電子貨幣的應用和發展使網絡上現貨、現金交易成為可能,促進了企業營銷結構、營銷方式、結算方式的創新;而方便、快捷、輕松的購物方式,也將極大地刺激消費,擴大需求,給零售商帶來了無限商機;同時,由于實施開放式的網絡經營,大大加劇了市場競爭,促使企業為市場提供優質價廉的商品、優質高效的服務。
在電子商務中,使用電子貨幣進行支付與傳統的貨幣支付方式相比有許多的優勢。首先,在同樣的空間內,電子貨幣可以存儲的面值是無限的;而傳統貨幣面值是有限的。其次,電子貨幣受時空的限制比較小,能夠通過通訊系統在短時間內進行遠距離傳遞。第三,電子貨幣可以采用計算機進行管理,彌補了傳統貨幣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電子貨幣的匿名性比傳統貨幣要強,避免了面對面的交易。另外,作者還認為,電子貨幣與傳統的貨幣相比具有信息承載量比較大的優點。通過在交易過程中使用電子貨幣,商家、廠家以及消費者都能夠從中得到比傳統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網絡上迅速、及時地統計熱銷產品的銷售量,可以通過用戶注冊信息準確地看出參加瀏覽或購買的用戶資料,甚至可以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的形式進行后續的市場調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同時消費者也可以獲得快捷的反饋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
但是,就目前而言,作為支付工具的電子貨幣應用于電子商務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這一問題上,普遍存在著很多觀點。比如,安全問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電子商務的發展還不很成熟、系統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數字認證技術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將會對電子貨幣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要使電子貨幣能夠迅速、健康的發展,必須盡快解決出現的這些問題。不僅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互聯網絡的普及率;同時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進而帶動電子貨幣的發展;另外,也要盡快出臺并且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給網絡安全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規范網上交易程序,正確使用數字證書。
另外,作者通過對電子貨幣的研究,認為電子貨幣的產生和應用對傳統的價值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未來的發展,將會由于電子貨幣的應用,使得中央銀行不能再通過調節貨幣的發行量這一手段來調節市場經濟,新的價值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將會產生,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也將會有新的詮釋,以適應未來網絡經濟的發展。電子貨幣將會形成一門全新的學科,沖擊經濟金融界的傳統理論、理念。
四、結束語
拓展電子貨幣的業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不斷加快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貨幣金融體系電子化的實現將是一個必然趨勢。目前,與信息技術有關的電子商貿、電子商務、基于安全數據交換協議的各類網上購物系統、供應鏈管理以及網絡營銷等活動的不斷興起,使得原先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系統、貿易體系結構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帶動下,電子貨幣也將會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旭濤,沙濟彰.電子貨幣的技術問題.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學報,2000(1)
2.翟鳳榮.電子貨幣與電子支付.價值工程,2000(5)
3.白靜.試論電子貨幣及其在我國的發展.甘肅理論學刊,2001(5)
4.陳紅.電子貨幣發展情況初探.廣西金融研究,2001
5.許小勇.電子貨幣的發展及其風險防范.浙江金融,2001(2)
6.潘郁.網絡經濟———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南京化工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
該網站還將十大高科技公司人員流動情況用數字表現出來,結果如下(括號內的數字,表明的是每1人離開該公司,將有多少別公司人才流入):
贏家:Twitter (10.9)、Facebook (8.1)、Zynga (8.0)、LinkedIn (7.5)、Groupon (3.9)。
輸家:Intuit (1.2)、Google (1.2)、eBay (0.8)、Microsoft (0.4)、Yahoo(0.3)。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谷歌推出吉他琴弦的主頁圖標后,由于很多上班一族“開小差”,導致全球生產力的損失高達2.6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33億元)。
為了紀念電吉他大師萊斯?保羅,谷歌主頁于6月9日和10日設計了一個可以發聲的吉他琴弦圖標,用鼠標和鍵盤都能夠彈奏樂曲。谷歌公司為了設計這個圖標共花費了9300英鎊(約合人民幣9.7萬元)。數據統計公司的數字顯示,在9日和10日,谷歌首頁瀏覽者的停留時間比以前多了26秒,兩天下來就意味著全球上班族花費在“彈琴”上的時間為1070萬個小時。假設平均每個網友的平均小時工資為25美元(約合人民幣162元),那全球的生產力損失將達2.68億美元。
一個小小的虛擬貨幣,在短短兩個月內從每個0.92美元被炒到18美元。從推特到新浪微博,成千上萬人瘋狂討論,趨之若鶩。為了“挖礦”――這是得到該虛擬貨幣的唯一方式,淘寶上一款據稱挖礦性價比最好的顯卡“ATI5870”被搶購一空,北京中關村的電腦電源庫存甚至一度告急。
它就是比特幣(Bitcoin),一種具有類似紙幣等價交換、支付職能的虛擬貨幣。比特幣的計算機算法決定了其稀缺性,即到2140年這種貨幣最大發行量為2100萬個,而生成比特幣的過程也會越來越難。這兩點保證了比特幣的價格能一直以向上的趨勢浮動。1比特幣初始價格大概相當于0.92美元,到最近這兩個月,價格曾一度升至32美元,幾乎是比特幣最初價格的35倍。
近日,位于英國劍橋的威康信托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和兩個分別位于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機構公布了一項聯合研究成果,成果認為,普通人的體內一般都會有60種基因突變特征。同時,在人體內的1億組DNA編碼過程中,每一代人都會有1組發生突變,而這些突變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會真正形成。
全球領先的在線招聘網站Monster最新調查發現:全球范圍高達6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曾在工作中遭受欺負,而在沒有遭遇直接欺負的員工里,也有16%的人表示曾經目睹這種情況發生。
Monster在調查中還發現,在不同地區和文化中,員工在公司遭到欺負的概率存在差異。
關鍵詞:信用貨幣制度;內在規律;全球M2/GDP;倒“U”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9)01-0014-05
一、問題的提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遠遠超過GDP的增長。截至2007年底,貨幣供應量(M2)為403401.30億元,而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246619億元,M2/GDP的比值為1.64。針對這一現象,學者們對M2/GDP的水平、趨勢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它主要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是M2/GDP的比值為多少是合適水平以及它的變化趨勢:二是導致中國M2/GDP的比值增大的因素有哪些。
關于第一個問題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M2/GDP的比值究竟為多少是合適的沒有定論,M2/GDP的變化趨勢也很難預測。羅納德?麥金農(1993)認為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深化過程中,M2/GDP會不斷上升,但并沒有給出上升的極限。李揚(2001)的觀點是M2/GDP的比率相對降低和資本化率相對上升可作為現代化金融制度的一個標志。韓平等人(2005)指出,M2/GDP的演進軌跡將呈現Logistic曲線形狀,將經歷先加速上升,后增長速度逐漸減緩,最終趨于穩定狀態的變化過程。在符合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并且下降速度遞減的條件下,中國的M2/GDP上升路徑將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前半期(2011年至2015年)出現折點,此后增長速度開始遞減,并收斂于增長上限(3.4或2.6左右),開始在一個基本穩定的水平運行;目前中國仍處于M2/GDP加速上升的階段。
研究第二個問題的文獻相對較多,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貨幣供應的角度人手,如易綱(2002)認為,間接融資(銀行信貸)太多,直接融資太少,是導致中國M2增速快于GDP增速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從貨幣需求角度入手,如劉明志(2001)認為,M2/GDP反映的是貨幣需求的力量而不是貨幣供給的力量,M2/GDP較高意味著中國的貨幣需求比較高,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貨幣供應量過多。
但是,這些解釋大多只針對中國的情況進行了研究,并沒有與其他國家進行橫向的比較,且在M2/GDP的比值為多少是合適水平以及全球該數值變化趨勢難以確定的情況下,難免會有所局限。本文希望通過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與分析,理清以下問題:以1971年作為信用貨幣制度確立的重要時點,比較1971年前后世界平均M2/GDP的水平和趨勢;不同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的國家的M2/GDP的比較;以兩組國家為代表驗證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是否有國家的M2/GDP呈現倒“U”型趨勢。最后,對導致貨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背離,即M2與GDP的差距日趨擴大的“喇叭口”現象進行更深入探討,這涉及我們對信用貨幣制度內在規律的判斷。
二、世界各國M2/GDP的水平和趨勢(1961-2006)
(一)世界平均M2/GDP趨勢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的數據,1961-2006年世界平均M2/GDP的情況如圖1-1所示(其中1973、1975、1979、1980、1990、1991和1992年的數據缺失)。從圖中可以看出,世界平均M2/GDP比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在1999年和2000年超過了100%,2006年該值為96.49%。從圖中可以看出,1971年以前,貨幣規模與經濟規模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比例關系,而1971年后,世界各國M2/GDP開始迅速上揚,居高不下,總體水平持續上升。
數據來源:WDI Online
對比歷史數據,共有63個國家1961年、1971年、1981年、1991年和2001年的M2/GDP數據齊全,其頻數分布如圖1-2所示。根據圖1-2,各區間內的國家個數依據時間推移,有向M2/GDP高比例方向移動的趨勢。在M2/GDP40%的區間內。隨時間變化。國家個數基本呈遞增趨勢。如M2/GDP>I的國家,1961年僅為1個,1971年和1981年為2個,1991年有4個,2001年則達到了7個。由具體數據,可以發現這63個國家M2/GDP的峰值和平均值在不斷變大。1961年,M2/GDP的最大值僅為127.79%,1971年為149.75%,1981年為180.83%。1991年上升為233.23%,2001年更是達到了288.06%。同時,其平均值1961年為23.47%,1971年上升為30.29%,1981年和1991年分別為36.83%和41.95%,2001年則達到了53.27%。
(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M2/GDP的變化趨勢
進一步細分,對全球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分類,可得到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M2/GDP的變化趨勢(見圖1-3),其每年的具體劃分情況可參照《世界發展報告》。如在《2004年世界發展報告》中,使用《世界銀行圖表集》方法按2002年人均國民總收入來劃分不同收入組別的國家或地區:低收入為73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736美元一2935美元;上中等收入,2936美元―9075美元;高收入為9075美元及以上。
由圖1-3可見,低收入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有較大起伏,這與落后地區的政治動蕩、經濟體制不完善有較大聯系,如莫桑比克由于內戰在1985年M2/GDP高達2,206.87,且這種異常值在計算平均值時沒有進行處理。忽略低收入國家的異常波動,可知這四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M2/GDP均值都出現上升趨勢。
三、M2/GDP“倒U”趨勢的實證檢驗
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從總體上看,通貨(包括
硬幣和銀行券)與國民財富的比例先是上升,然后趨于平穩甚至下降,銀行貨幣(支票存款)的比例也經歷過相似的歷程,即M2/GDP會隨一國經濟發展呈現一種“倒U”關系。后來一些學者如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82)通過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假說。早期的研究表明,英美等國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其貨幣化指數在1946年出現“折點”,“折點”處的值為0.9,而后便趨緩下降。盡管此后一些國家(如意大利1969―1979年和日本1972以后1的貨幣化比率有過接近甚至超越0.9或者1的記錄。西方主要國家的貨幣化比率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也經歷了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但平均來看,都未曾超過1946年的“折點”值。
從理論上講,M2/GDP會隨一國經濟發展呈現一種“倒U”趨勢是合乎邏輯的:貨幣的主要職能在于充當交易和支付的工具,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市場化處于發展中時,貨幣化程度較低,M2/GDP的比值相對較低;而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達,尤其是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日趨完善時,各種金融票據和資產都極易變為流動性較好的支付工具,從而會減少貨幣需求量。所以,M2/GDP的比值伴隨著經濟成長和金融市場的完善,會經歷從低到高,然后從高點下降的過程:但是,圖1-1表明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M2/GDP的比值實際狀況與學理不符,下面我們將進一步證明M2/GDP“倒U”軌跡是不成立的。
首先來驗證1946年的“折點值”是否成立。對世界2006年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世界銀行數據庫(WDI Online)共包含了209個國家,128個國家有2006年的M2/GDP數據。其中,有19個國家的M2/GDP比例超過100%(表1-1),包括了瑞士、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均超過了1946年的“折點”值。同時,對經歷了“倒U”過程的英國進行分析,英國國家統計在線(national statistics onlinkuk)的統計數據顯示,英國的M2/GDP也已經大于1,超出了所謂的“折點值”0.9。
其次,如果僅僅考慮信用貨幣制度下的M2/GDP,是否有國家出現了倒“U”趨勢?以兩組國家為例,第一組是以加拿大、日本、瑞士、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第二組是以“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為代表的迅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分別如圖1-4和圖1-5所示。根據圖形顯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經歷了完整發展過程的亞洲四小龍,均沒有出現完整的倒“U”曲線。
四、信用貨幣制度內在規律的探討
也許不同的國家在貨幣化進程中,影響M2/GDP上升的原因會有所差異,但是由于信用貨幣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基本貨幣制度,并且世界各國普遍呈現M2/GDP持續上升趨勢,那中國M2/GDP的變化趨勢除了某些特殊因素外。也應該遵從于信用貨幣制度的內在規律。我們有必要對影響M2/GDP上升的根本原因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筆者認為,世界平均M2/GDP持續上升的趨勢揭示了信用貨幣制度的內在規律:貨幣數量無限增長與實體經濟運行所需貨幣量相對減少。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論證:
(一)貨幣數量無限增長的原因
1、信用貨幣的數字化。先前的貨幣無論是商品貨幣還是金屬貨幣都具有實實在的物理屬性,充當貨幣的布匹、鐵、銅、銀和金等,其數量增長都會有一個自然的極限,而信用貨幣從紙幣演變為電子貨幣,進而成為的數字符號;貨幣數字化的結果使得信用貨幣增長具有不可逆性,即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符號貨幣數字一旦降生不會消逝,而不像其他實物貨幣會隨著歲月磨損最終失去價值。緊縮的貨幣政策通常對金融市場非貨幣形態的支付工具產生收縮作用,而對已經形成的貨幣數量不會減少,貨幣沉淀已經形成;如果從財務報表角度來看,貨幣資產數量表現為貨幣當局與商業銀行的負債,一旦形成債務,即儲戶的凈存款(社會公眾和組織擁有的扣除負債后凈貨幣數量)不會因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減少,覆水難收,其數額伴隨著信用貨幣制度生命的延續而無限增長。
2、信用貨幣數量的調節功效不對稱性。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給容易實現,減少貨幣供給的努力則會大打折扣,其結果對于相同貨幣乘數,擴張貨幣數量大于減少貨幣數量,這是因為中央銀行貨幣調整的擴張彈性大于收縮彈性(新劍橋學派),即中央銀行一般可以輕易達到增加貨幣供應的目標,但是要收縮貨幣供應量卻未必能實現,原因主要是貨幣需求旺盛時。銀行體系會逃避中央銀行控制而主動增加貸款,擴大貨幣供應,中央銀行在貨幣供應形式、金融機構控制上存有漏洞,無法實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收縮性的貨幣政策對貨幣數量增減的不對稱性增加了貨幣數量,為更大的資產泡沫積累動能。從根本上講,貨幣當局奉行的貨幣政策與工具是治標不治本,是一場“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游戲,流動性過剩與流動性短缺交替出現,但流動性過剩是主基調。
3、信用貨幣的內生性。內生性是指伴隨經濟運行而自動產生的貨幣。古典綜合派提出了“內生貨幣供應論”,其主要命題是“貨幣當局無法對信貸的供應實行完全的控制,貨幣供應量已成為一個內生變量”。貨幣內生性的理由主要基于金融媒介的創新可以動員閑置資金、節約頭寸、改變貨幣流通速度和企業創造非銀行形式支付,通過擴大信用規模推動貨幣供應量增加。信用貨幣內生性使得貨幣具備自我繁衍功能。能及時滿足經濟運行所需,彌補了貨幣當局貨幣供給的僵化和遲滯,這也是信用貨幣制度的長處,但卻不受貨幣當局的控制,無拘無束伴隨經濟運行而增長。
4、信用貨幣無“錨”的制約。信用貨幣制度與先前的貨幣制度的根本區別在于對貨幣供給是否有所制約,即所謂“錨”。在先前的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數量受限于貨幣材質的制造成本,如金屬貨幣制度下,金屬資源的開采、冶煉、提取和加工等需要付出代價。弗里德曼(1994)在分析金屬貨幣制度為何沒有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原因時認為:不管金屬有多“賤”,仍然要耗費某種東西進行生產,這一成本就是對貨幣數量的一個限制。而在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量由貨幣當局決定,即貨幣的外生性是信用貨幣制度下唯一的“錨”,遺憾的是這也是貨幣濫發的源頭之一。貨幣史表明,自從政府掌管貨幣發行大權始,發行貨幣就成為對付各種經濟困局最便利的手段,很難指望政府會對貨幣發行自我約束,即便是具有自律且奉行獨立貨幣政策的美聯儲,也很難實施弗里德曼的“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即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相一致,把貨幣供應量(貨幣存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以物價指數與經濟指數這兩個“錨”來調控利率與貨幣供應量。時至今日,美聯儲同樣造就了美元全球泛濫。事實證明,政府或央行能夠理性控制貨幣發行量的假設過于天真,貨幣政治化難以避免:“壓力團體各有各的企圖,赤字財政可用貨幣供應湊數,通脹可
作為間接抽稅,等等,而什么大選在即,增加幣量刺激一下經濟是司空見慣的。”(張五常2003)。這恰恰證明了唯一能對貨幣發行起到“錨”的作用的美聯儲也是無能為力的。全球貨幣都以世界貨幣美元為“錨”,而美元這個“錨”卻靠不住,可見全球信用貨幣制度就是一個無“錨”的制度。
(二)經濟運行所需貨幣量相對減少的原因
1、貨幣流通速度的提升會減少貨幣需求量。費雪的貨幣數量方程表明貨幣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采用記賬方式和信用卡方式會提高貨幣流通速度,在互聯網技術支撐下,全球每時每刻無數筆的交易支付瞬間完成。貨幣利用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許多文獻驗證貨幣流通速度為常量甚至下降,這與數量方程MV=PT中的貨幣數量M選取有關,其實M不僅包含了交易所需貨幣數量,也包括了沒有參與實體經濟運行的冗余貨幣量,即貨幣供應量的相當一部分沒有被用于商品和勞務的交易,而是被用于支持金融資產(特別是股票市值)的大規模擴張可能是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Dow和Savillo1988)。貨幣沉淀現象廣泛存在于居民儲蓄、證券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外匯結余規模、居民收入分配和非組織金融等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杜子芳2005;陳華良2005)。
2、非貨幣形態對貨幣形成的“擠出效應”減少了貨幣需求量。按照美聯儲對流動性資產的定義――資產能以低交易費用轉換為現金來衡量,貨幣的具體形態分別為M0、M1、M2、M3和L;但從充當交易的中介和支付功能角度來考察,貨幣就會超出上述范疇,金融和資本市場日趨完善為非貨幣形態的支付創造了條件,任何一項資產都有可能替代貨幣充當支付功能,即便是那些沒有擁有狹義貨幣的貨幣需求者,運用信用方式就能達到交易的目的,而這些交易活動的完成并不涉及存量貨幣,由此對貨幣形成了“擠出效應”,減少了貨幣需求。除此之外,從絕對數量上考察。貨幣需求數量與經濟增長按一定的比例增長,但與毫無約束的貨幣供給量相比卻相對減少。
信用貨幣制度內在規律反映了信用貨幣制度與生俱來的矛盾:作為降低交易費用的貨幣,充當人類社會相互交換活動中所需的媒介,其數量能滿易需要即可,而現實是數額龐大的貨幣遠遠超出交易需求。當貨幣從商品貨幣、金屬貨幣演化到信用貨幣階段,貨幣也從最基本中介支付功能進化為財富儲藏和占有的主要形態,更異化為掠奪資源和財富的權力工具。貨幣數量超過經濟規模的無限增長會直接引發兩種結果:一是通貨膨脹。使得貨幣的價值尺度變化不定,吞噬經濟增長成果,降低社會公眾財富;二是大量冗余貨幣游離于實體經濟活動之外,沉迷于虛擬經濟,成為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經濟危機的形態也由生產過剩的危機演變為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動性過剩將會愈演愈烈,直至信用貨幣制度的終結。
長時期以來,學者們一直對信用貨幣制度感到困惑和好奇,“這種貨幣體系的最終結果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米爾頓,弗里德曼)。對于這一常見的貨幣泛濫現象,學者們見怪不怪,沒有從根本上探究其產生的原因。一生都致力于貨幣研究的弗里德曼認為:只要奉行固定規則就可治愈通貨膨脹:現有貨幣政策大都從技術層面加以處理,如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方法。對于貨幣數量無限增長與實體經濟運行所需貨幣量相對減少這一現象,本文認為這是信用貨幣制度的內在規律運行的結果,這一結論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信用貨幣制度:只要是在信用貨幣制度框架下,經濟學家開出的調控貨幣的政策和工具的藥方是有其局限性的。實踐證明,各國政府都極力控制貨幣發行量,但收效甚微,貨幣泛濫并非僅為美元,全球各國貨幣都無法擺脫信用貨幣制度的內在規律的束縛。
近年來,美元肆意泛濫引發了一些經濟學家和政府重構國際貨幣體系的設想,如歐元之父蒙代爾(2008)提出了世界貨幣的構想:以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人民幣5個主要經濟體的貨幣為基礎,構建一個世界貨幣,并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組為可以發行貨幣的世界中央銀行。對此我們應該持謹慎態度,如果新的貨幣體系依然是信用貨幣制度,那該制度就不可能違背信用貨幣制度的內在規律,新的世界貨幣同樣會重蹈美元泛濫的覆轍。
四、結論
本文主要結論如下:
1、1971年布雷頓森林制度終結后,世界平均M2/GDP持續上升,居高不下;M2/GDP的比值大于1不只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至少有19個國家的M2/GDP比例超過100%,我們由此預測會有更多的國家出現M2>GDP的現象,且M2與GDP之間的差距會增大,即呈現喇叭口趨勢。
2、自1971年信用貨幣制度確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M2/GDP呈現完整的“倒U”型,并且“折點值”遠遠低于信用制度下的M2/GDP值,即使是經濟與金融資本市場最為發達的美國也沒有呈現此種趨勢。
3、貨幣數量無限增長與實體經濟運行所需貨幣量相對減少是信用貨幣制度的內在規律,這一規律是世界平均M2/GDP持續上升的根本原因。
4、“流動性過剩”將長期伴隨人類社會,直至信用貨幣制度終結;“流動性短缺”間或出現只是對“流動性過剩”的短期矯正,不改變“流動性過剩”這一長期主要態勢。
一、通脹因素分解的實證分析
對于一個開放的經濟體,通脹的因素可以分為國內和國外因素,國內因素主要是國內貨幣和工資的通脹,國外因素包括實際匯率和進口價格。
在筆者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張延群,2012),運用1993Q1—2011Q3的季度數據,從超額貨幣供給、超額工資增長和外部因素三個來源對我國的通脹進行了量化分析。按照貨幣需求和工資決定的經濟學理論,分別針對貨幣需求和實際工資決定理論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通過協整分析技術識別出能夠代表貨幣需求和實際工資決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分別將實際貨幣總量和實際工資與其長期均衡值的偏離定義為超額貨幣需求(或稱為過剩流動性)和超額工資增長。長期均衡工資由勞動生產率、預期的通貨膨脹率、預期的名義利率以及預期的實際匯率決定。貨幣需求由實際GDP、通脹預期以及存款利率決定。然后建立單方程的季度環比通貨膨脹模型,將滯后的超額貨幣需求和超額實際工資,當期的進口價格增長率,以及滯后兩期的季度環比通貨膨脹率作為解釋變量代入通貨膨脹方程。這樣建立的CPI通脹率方程,不僅總體解釋效果較好(判定系數為0.82),而且所有解釋變量都是顯著的。由于方程中所有的變量都是平穩的I(0)變量,因此不存在偽回歸的問題。
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實際工資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如下:
Wt=prt+4.75dpt-0.20rert+6.0Rt
(1)
(4.5) (-2.74) (2.65)
估計系數下方括號中的數字為t-檢驗值, 各個變量的定義為:
wt:wt=log(Wt)-log(CPIt),Wt為人均名義工資,CPIt為CPI價格指數
dpt:dpt=log(CPIt/CPIt-1)
prt:prt=log(Yt)-log(Lt),Yt為實際GDP,Lt為從業人數。
rert:rert=st+pf-pd,st為名義匯率,pf和pd分別為國外和國內消費品價格指數。
Rt:季度儲蓄存款利率,定義為Rt=Rt’/4,Rt’為一年期存款利率。這里就業人數和名義工資的口徑是城鎮單位就業人數和名義工資。
超額工資增長定義為:
ecm(w)t=wt-prt-4.75dpt+0.20rert-6.0Rt (2)
貨幣需求函數的長期均衡關系為:
mt=1.34yt-3.79dpt-12.23Rt
(3)
(36.7) (-3.34) (-5.72)
m1t、yt、Δpt和Rt分別為實際貨幣總量M1、實際GDP、CPI通脹率和儲蓄存款利率。
超額貨幣需求定義為:
ecm(m)t=m1t-1.34yt+3.79dpt
+12.23Rt (4)
ecm(w)t和ecm(m)t的滯后值作為解釋變量進入通脹方程,反映了長期因素對通脹的影響。對數的進口價格指數PIM的變動dpim(dpim=log(PIMt/PIMt-1))也包含在解釋變量之中,用于解釋進口價格變動對CPI通脹的短期影響,得到的估計方程為:
dpt=0.55+0.62dpt-2+0.063dpimt
+0.049ecm(w)t-2+0.040ecm(w)t-1
(5)
方程(5)中估計系數下括號中的數字為t-檢驗值,判定系數R2=0.82。ecm(w)t-2和ecm(w)t-1都是顯著的,說明超額工資增長和超額貨幣需求在滯后一段時間后會推高CPI通脹率,進口價格的變動以及通脹慣性對CPI通脹率的變動也會產生顯著的影響。
二、當前通脹因素分析
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運用最新數據(截止到2012Q3),從超額工資增長、過剩流動性、輸入型通脹以及通脹的翹尾因素四個方面對當前的通脹壓力進行分析。
近兩年來名義工資總額出現較快上漲,2011年工資總額增長達到26.8%的高水平,2012年1—3季度的增長率也達到23.6%,即使考慮通脹因素,實際工資增長也大大高于同期實際GDP的增長速度。工資總額的快速上漲一方面反映了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2011、2012年人均工資增長率分別為14.4%和12.0%,同時也是勞動力由農村向城鎮單位快速轉移的結果。如果勞動生產率能保持前幾年的水平不出現下降,那么較高的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也會相應地帶來實際GDP的快速增長。但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卻是,伴隨著城鎮就業人數以及工資總額的快速上漲,實際GDP的增長率卻出現了下降的趨勢,2012年1—3季度,實際GDP增長7.7%,而工資總額增長為23.6%,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出現勞動工資相對于勞動生產率出現過快增長,成為未來通脹的潛在因素之一。
按照(2)式計算超額工資,結果顯示2009年開始出現超額工資,特別在2011和2012年,出現超額工資較前更大幅度的增長,成為未來物價上漲的推動力,應當引起充分的重視。
2012年M1和M2的增長速度分別僅為6.5%和13.8%,都幾乎處于歷史最低水平。M1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利潤水平下降,企業經營活躍程度降低,從而導致企業活期存款增速大大降低。
按照(4)式計算M1的超額水平,結果顯示,2012年貨幣需求低于均衡值,不僅不會對通脹起到向上的推動作用,而且還能減緩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通脹。
進口價格增長率在2011年中期達到最高值之后開始持續下降,2012年12月的最新數字顯示,進口增長率同比下降2.4%。盡管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連續出臺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有可能對國際石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帶來上漲的壓力,但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復蘇剛剛企穩,歐洲經濟至今沒有走出歐債危機的陰影,仍然處于低速調整時期,因此,2013年出現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以及進口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食品價格占CPI指數的權重超過30%,豬肉價格又是近幾年來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豬肉價格的變動對于分析食品價格以及總體CPI的走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別加以分析。
2012年豬肉價格保持平穩。豬肉價格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以及養殖周期的影響較大,2012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僅為2%,是近幾年的較低水平,不會對2013年豬肉價格的上漲產生較明顯的推動作用。另外豬肉價格經過近幾年連續快速上漲,其中2009、2010年分別上漲27%和15%,國內價格已經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12年末國內豬肉批發價格為每公斤20元左右(農業部數據),而國際市場價格為每公斤12元左右(IMF實際市場價格),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他肉類價格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比如國內羊肉的平均市場價已經高達每公斤60元(農業部數據),遠遠高于國際市場每公斤15元左右(IMF實際市場價格)的價格。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差異對國內豬肉價格的大幅上漲會起到抑制作用。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分析,我們得到以下結論,目前引起通脹的潛在因素主要在于工資相對于勞動生產率的過快增長,其他因素,比如來自超額流動性、進口價格上漲和通脹的翹尾因素(2013年為1個百分點)等方面的風險和壓力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防止工資總額在短期內過快增長應當成為目前通貨膨脹管理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反映了黨和政府將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發展根本目標的先進理念,是應當堅持和追求的。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將收入分配向勞動者報酬傾斜已經成為進一步改革的目標之一。在提高勞動者收入和報酬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水平相匹配,超出勞動生產率的工資上漲將對物價產生向上的推動力。在保持平均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適應的前提下,應當使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得到更快提高,縮小收入差距。
按照我們的分析,以貨幣需求衡量的流動性水平不會對近期的通脹產生壓力,M1的低水平增長反映出企業利潤水平下降以及較低的企業活躍程度,即使考慮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2012年增長22.8%,目前企業總體資金需求仍處于較低水平,因此,目前應當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應以支持經濟增長企穩回升為主要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外匯儲備;物價指數VAP模型
作者簡介:周 浩,男,合肥學院經濟系,合肥230022
朱啟貴,男,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上海200052
一、引 言
我國外匯儲備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6000億美元,2005年達到8189億美元。我國外匯儲備超常增長究竟會對我國物價指數帶來怎樣的影響以及影響程度會有多大?對這一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李揚、余維彬(2005)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當然包括中國)為了既實行浮動匯率,又同時維護匯率穩定,必須擁有高額的外匯儲備并有新的匯率制度與之相適應。[1]王傳綸、閻先東(1998)通過研究得出,外匯儲備和物價指數不存在相關關系,[2](3-11)戴根有(1995)分析指出,外匯儲備高速增長與高物價指數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3](103-106)但是國內也有很多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王元龍(2004)認為,外匯儲備增加是以增加中央銀行外匯占款形式的基礎貨幣投放為代價,基礎貨幣投放速度加快將影響和制約中央銀行的金融調控能力。[4](29-30)胡祖六(2004)指出,外匯儲備資產的不斷增加,遲早會導致貨幣供應與信貸的過度擴張,引發通貨膨脹從而使當局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成為徒勞無功。[5]安佳(2005)認為,2004年我國物價指數的升幅為4.7%,從數字上尚且不足考慮,但是這個數字是我國政府采取了各種調控手段的結果,尤其是中央銀行通過大規模的公開市場操作使貨幣回籠;實際上這種控制政策下的價格穩定并不表示價格上漲壓力的減輕。[6](43―45)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大致有二:一種結論認為外匯儲備與物價指數之間沒有相關關系;另一種結論認為外匯儲備與物價指數之間有相關關系。本文將利用我國現有的數據,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多變量VAR方法對我國外匯儲備與一般物價指數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理論模型
自從費雪(Fisher,1911)在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中指出;一般物價指數與全部商品交易量、流通中的貨幣量以及貨幣流通速度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關系以來,現金余額數量說的代表馬歇爾(Marshall,1924)和庇古(Pigou,1917)用幾乎相同的方法研究出一般物價指數與貨幣存量、總產量相關。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1936)的流動偏好學說及其學派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得出貨幣需求是受國民收入、利率等因素的密切影響。貨幣主義學派代表弗里德曼(M.Friedman,1977)認為,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指數上升)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7](45―91)國內學者王元龍(2004)、王傳綸等(1998)、曹伯龍(1999)等通過研究指出一國外匯儲備與該國一般物價指數有很強的相關關系。基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一國的物價指數主要受該國的總需求、外匯儲備數量和貨幣供應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構造如下函數:
P=Kf(Y,FR,Ms)
其中,P表示一般價格指數,K為常數,Y表示一國總需求,FR表示一國外匯儲備,M,表示貨幣供應量。
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供應量層次,劃分為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由于M1僅包括流通中現金和活期存款,較難完全反映出商業銀行的派生貨幣量,因此,本文把M3設定為M2;又由于數據的可得性,把一般物價指數設定為我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為了實證研究的需要,我們建立了半對數模型:
lnP=alnY+βlnFR+ylnMs+InK (2)
其中α、β、γ為常數;用相應地的小寫字母表示自然對數,再令c=InK,則有
p=ay+βfr+γms+c (3)
如果我們把(3)式建立成協整方程,那么可以應用多變量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多元協整分析。一般建立協整方程有兩種方法:一種基于單一方程的EG兩步法(Engle、Granger,1987),這種方法將變量區分為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當變量個數大于2時,則存在多個協整方程,可能出現不同的變量而得到不同的協整向量;另一種方法是基于多變量VAR系統的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Jo-hansen,1988),該方法對整個系統極大似然估計,不需要事先區分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并且能夠找出所有協整向量,這樣就可以避免EG兩步法的偏差。鑒于此,本文擬運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建立協整方程和誤差修正模型,在此之前,先對各變量作單位根檢驗并利用方差分解方法考察各個變量的隨機沖擊對一般物價指數預測誤差方差的貢獻率,來判斷在物價指數變動過程中各個變量的相對重要性。
三、理論模型的數據及事件檢驗
(一)樣本數據的選取和研究方法
我們選取1985―2004年的年度數據進行檢驗,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各期)》,其中CDP指數以1985=100,消費物價指數(CPl)以1985=100,貨幣供應量設定為M2,M2=M1+準貨幣,外匯儲備為每年年底余額,為了消除異方差,我們采用各變量的自然對數形式進行檢驗。在檢驗過程中,采用Jo―hanson協整檢驗法對上述三個變量和物價指數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協整檢驗,并在協整的基礎上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這樣既可以消除對非平穩變量做回歸時出現的偽回歸,又可以考察各變量間的短期和長期關系。
(二)檢驗過程
1.單位根檢驗
在分析之前,首先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對各個變量的自然對數以及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作平穩性檢驗。從檢驗結果來看(見表1),各變量的水平值除了p外都接受單位根假設,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均在10%顯著性水平上平穩,因此不能用傳統的計量方法檢驗變量的關系,應當采用協整方法。對此我們建立四向量VAIl模型,并用赤池信息(AIC)和施瓦茲信息(SC)標準確定滯后階數m,經檢驗結果為2。
2.預測方差分解
根據上述向量自回歸模型,我們先對p的預測誤差的方差作進一步分解,來
考察各個變量的隨機沖擊的貢獻程度。
從方差分解結果來看(見表2),第2期至第10期,價格指數預測誤差的方差由自身解釋的成分從58.38%衰減至19,32%;GDP實際產出y的解釋力從第2期的38.52%增至第9期的61.65%,從第10期開始下降;外匯儲備fr的解釋力從第2期的0.59%增至第10期的4.81%;貨幣供應量的解釋力在10期內呈現出先從第2期的2.5%升至第5期的20.95%,然后下降到第10期14.31%。這表明,在實際產出y、外匯儲備fr以及貨幣供應量nm這三個變量中,對物價指數的貢獻率數實際產出y最大,幾乎始終占50%強,外匯儲備fr對物價指數的貢獻率只占5%左右,貨幣供應量ms的貢獻率占15%左右。
3.協整檢驗結果
我們使用Johansen方法對多變量向量自回歸模型中各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結果見表3所示。
極大似然統計量檢驗結果表明,向量[P、y、fr、ms]的VAR模型中存在四個協整向量,這說明各個變量之間是協整的,也即一般物價指數與實際總產出、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這四組協整向量系數如表4。一般來說,第一組協整向量最具有代表性,我們將其正規化,即為
其中,括號內為t檢驗值。
從協整方程式(4)所顯示的內容看,一般物價指數與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總需求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外匯儲備與物價指數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具體來說,外匯儲備每增長1%會直接使物價指數上漲0.09%;貨幣供應量與物價指數之間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即貨幣供應量每增加1%使物價指數上漲1.68%,這同時也說明貨幣供應量有很強的乘數作用。從式(5)、式(6)可以得知,誤差修正系數為―1.66,這表明上一年一般物價指數與各變量之間的非均衡誤差以1.66的比率對本年度物價指數的增長做出修正。那么,是否可以認為外匯儲備對一般物價指數的影響較小而不用考慮呢?
我們不這樣認為,還需要進行進一步分析。雖然外匯儲備的增長對物價指數直接影響程度較小,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到,在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和外國資本大量流入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被動人市進行干預,外匯占款已經成為投放貨幣供應量的主要渠道。由于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量(M2)的比重較大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1990年的3.9%到2003年的15.8%。再者,從我們的經驗研究結果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可以使一般物價指數上漲的幅度較大。國內學者王傳綸、閻先東(1998)指出,當外匯儲備增加使外匯占款增加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回收對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再貸款使基礎貨幣以及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適應經濟的發展的需要。[2]我們不否認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發行大量的央行票據可以對沖外匯占款的壓力,但是由于結構剛性和其他原因,央行對沖操作難度不斷加大,當外匯占款的增長不能再被央行的對沖操作完全抵消時,過多的貨幣供應量必然導致一般物價的上漲。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外匯儲備的增加,會使外匯占款增加,由于外匯占款使基礎貨幣的投放量增大,使一般物價指數上漲。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對物價指數的影響程度則相當大。
四、結 論
從模型結論來看,外匯儲備與一般物價指數之間呈現出正相關關系,物價指數與貨幣供應量、一國總需求之間具有相關關系。
研究結果也表明,雖然外匯儲備的增加對物價指數的直接影響程度并不大。但由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物價指數的影響程度很大,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使以外匯占款形式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將間接的影響物價指數,因此不能忽視外匯儲備對物價指數上漲的間接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李 揚,余維彬,發展中國家高外匯儲備具有合理性[N].經濟參考報,2005―11―12.
[2]王傳綸,閻先東,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中央銀行的對沖可行性分析[J].財貿經濟,1998(3).p3―11。
[3]戴根有,我國的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J].戰略與管理,1995(5)103―106.
[4]王元龍,對我國外匯儲備問題的若干思考[J].中國金融,2004(23).29―30
[5]胡祖六,人民幣靈活匯率促進全球調整[J].財經,2004(23).
貨幣電子化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出現的一種以電子貨幣取代現有紙幣的現象和趨勢。關于電子貨幣,國內外許多機構(如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European Central Bank[3])和學者(如趙家敏[4]、尹龍[5]、陳雨露和邊衛紅[6]以及王春雷[7])從不同角度進行過定義和分類,其中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電子貨幣是由銀行等主體以數字形式發行的存儲在銀行卡或網絡中并通過網絡以數字傳輸方式實現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貨幣;電子貨幣的類型較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是現金替代型電子貨幣,它是由銀行發行的存儲在各種銀行卡中,代替現金發揮支付功能的貨幣。本文所說的電子貨幣就是指以銀行卡存款形式存在的現金替代型電子貨幣,本文所謂的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用銀行系統的電子支付清算來代替現金支付結算的過程。
流動性是一個含義比較廣泛的概念,它一般是指一種資產轉化為某種支付手段的難易程度。夏斌和陳道富[8]從可測量、可統計的角度,對流動性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界定:一是將流動性界定在銀行體系內,指超額存款準備金;二是將與實體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貨幣供應量視同于流動性;三是將社會經濟中一切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變現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資產視為流動性。本文所說的流動性主要包括前兩者,即超額銀行準備金和貨幣供應量,特別是狹義貨幣供應量,流動性效應是指由某種原因引起的銀行體系準備金或流通領域貨幣供給量,特別是狹義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現象。
貨幣電子化過程中電子貨幣取代現金貨幣,會影響貨幣供給的諸多方面,可能產生明顯的流動性效應,容易導致流動性過剩。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問題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實際問題,但一直以來學者們對此問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只有少數學者在有關研究[9]-[13]中有所涉及。研究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問題,不僅對于完善貨幣電子化環境下貨幣供給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于加強貨幣電子化環境下流動性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因此,本文以下部分,將首先從理論上探討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產生的原因、影響因素及其大小;在此基礎上,根據理論研究的結論,利用我國的實際數據,從實證上進一步分析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在我國的表現及大小;最后得出結論并提出有關建議。
二、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的理論研究
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將手中的現金貨幣存入銀行卡,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來取代手中的現金貨幣。這一過程不但會通過減少流通中的現金貨幣、增加銀行準備金而改變基礎貨幣結構,而且會通過改變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及電子貨幣與存款貨幣之間的比率而影響貨幣乘數,還會通過向狹義貨幣中加入電子貨幣這種新型貨幣形式而擴大狹義貨幣的范圍,改變狹義貨幣的構成,進而擴張貨幣供給量,產生流動性效應。這一部分將通過分析貨幣電子化對基礎貨幣結構、貨幣乘數因子和狹義貨幣范圍及構成的影響,在理論上探討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產生的原因、大小及影響因素。
(一)對基礎貨幣結構的影響
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首先來自于它對基礎貨幣的影響方面。基礎貨幣是商業銀行體系借以創造和供給最終貨幣的貨幣,它由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C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準備金R兩部分構成。貨幣電子化對基礎貨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基礎貨幣結構的影響方面。
由于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將手中的現金貨幣交給銀行,存入銀行卡中,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因此這一過程會對基礎貨幣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客戶向銀行交出現金貨幣,會使這一部分現金貨幣退出流通領域,這會使式(1)的基礎貨幣供給余額B中的現金貨幣C減少;另一方面,這一部分現金貨幣返回銀行體系,則會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增加,這又會使式(1)的基礎貨幣供給余額中的銀行準備金R增加,形成超額準備。
B=R+C(1)
在上述過程中,雖然現金貨幣的減少額等于銀行體系準備金的增加額,兩者的數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基礎貨幣的總量不變,但基礎貨幣結構卻發生了變化:現金貨幣在基礎貨幣中所占比重下降,銀行體系準備金在基礎貨幣中所占比重上升。而銀行體系準備金的增加,則會刺激其發放貸款,進而產生派生存款,最終成倍放大貨幣供給量。
可見,從基礎貨幣角度看,貨幣電子化是通過改變基礎貨幣結構,來影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和派生存款貨幣創造能力,進而擴張貨幣供給量,產生流動性效應。
(二)對狹義貨幣范圍、數量和構成的影響
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還來自于它對狹義貨幣的影響方面。貨幣電子化對狹義貨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狹義貨幣的范圍、數量和構成方面的影響。
首先,從狹義貨幣范圍方面看,在傳統貨幣環境下,狹義貨幣M1的范圍只包括現金貨幣C與活期存款貨幣Dd。
M1=C+Dd(2)
在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由于貨幣電子化是指公眾將手中的現金貨幣C存入銀行卡中,用銀行卡存款這種電子貨幣E來代替現金貨幣,而客戶將現金存入銀行卡與客戶將現金存入銀行活期存款賬戶并無多大差別,銀行卡存款與活期存款本質上也并沒有什么區別:活期存款是銀行對客戶的負債,銀行卡存款也是銀行對客戶的負債;活期存款可以通過簽發支票進行對外支付,銀行卡存款則可以通過電子信息傳輸進行對外支付,所以以銀行卡存款形式存在的電子貨幣可以看做是獨立于活期存款之外的一種新的“存款帳戶”,應該包括在狹義貨幣內。這樣,在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狹義貨幣的范圍就不僅應該包括現金貨幣與活期存款貨幣,而且應該包括電子貨幣。因此,如果將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的狹義貨幣用M*1表示,則:
M*1=C+Dd+E(3)
其次,從狹義貨幣數量方面看,在貨幣電子化過程中,隨著現金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返回銀行體系,銀行體系會產生大量超額儲備。而超額儲備則會被銀行用來發放貸款,產生派生存款,這會使式(3)中的活期存款貨幣Dd增加,進而使貨幣M*1也相應增加。
最后,從狹義貨幣構成方面看,雖然在式(3)中電子貨幣E代替現金貨幣C的電子化過程中,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的減少額正好被電子貨幣的增加額所抵消,兩者的數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貨幣M*1不會因此而改變,但貨幣M*1的構成卻因此而發生很大的變化:現金貨幣在M*1中所占比重會下降,電子貨幣所占比重會上升。此外,由貨幣電子化所引起的派生存款的額外增加,還有可能使活期存款在貨幣M*1總額中所占比重上升,從而進一步改變貨幣M*1的構成。
可見,從狹義貨幣角度看,貨幣電子化是通過改變狹義貨幣的范圍、數量及構成,提高銀行體系的存款貨幣創造能力來擴張貨幣供給量,產生流動性效應。
(三)對狹義貨幣乘數因子及大小的影響
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還來自于它對貨幣乘數的影響方面。貨幣乘數是反映銀行體系運用基礎貨幣,創造和供給最終貨幣,進行貨幣擴張的倍數,它用最終貨幣與基礎貨幣之間的比率來衡量。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乘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狹義貨幣乘數因子及大小的影響方面。
在傳統貨幣環境下,假定中央銀行規定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分別為rd、rt,公眾持有的現金貨幣C與活期存款Dd之間的比率即通貨比率為 c,定期存款Dt與活期存款Dd之間的比率即定期存款比率為t,銀行持有的超額準備ER與活期存款Dd之間的比率即超額準備金率為h,則傳統貨幣環境下貨幣M1的乘數:
比較式(4)與式(5)可以看出,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的貨幣M*1的乘數比傳統貨幣環境下的貨幣M1的乘數多了一個影響因子e,并且與e成同向關系。
從貨幣電子化對K*1的各因子的影響來看,由于貨幣電子化是公眾用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用銀行體系的電子貨幣支付清算來代替現金支付結算,因此貨幣電子化的快速發展,銀行體系電子清算系統的高效運轉,以及電子支付清算的方便快捷,一方面會使公眾更多地選擇用電子貨幣來代替現金貨幣,通過銀行體系電子清算系統進行支付結算,這會使通貨比率c降低,同時使電子貨幣比率e上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公眾得以盡量減少滿足未來支付所需的現金持有量,并相應地增加收益率較高的定期存款的持有量,這也會使通貨比率c降低,同時使定期存款比率t上升;還可以使商業銀行盡量降低滿足清算所需的超額準備金,這會使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h下降。雖然定期存款比率t的上升會使貨幣乘數下降,但通貨比率c及超額準備金率h的下降,以及電子貨幣比率e的上升,則會使貨幣乘數上升,特別是使M*1的乘數出現更大幅度的上升。
(四)在狹義貨幣供給總體變動方面的表現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貨幣電子化對狹義貨幣供給量的總體影響大小,可以用狹義貨幣供給對貨幣電子化的彈性系數(即當流通領域的現金貨幣余額因貨幣電子化而減少1%時,狹義貨幣供給量增加的百分比)來衡量,所以為了考察貨幣電子化的流動性效應在我國狹義貨幣供給總體變動方面的表現,這里根據表2中 2006年的有關數據,c=0274,e=0267,t=0391,以及wind資訊提供的2006年數據h=28%,rd=rt=85%,運用式(11),計算2006年貨幣M*1的供給對貨幣電子化的彈性系數dM*1dC/M*1C=-c(rd+t·rt+h)(1+c+e)=-122。這表明,在2006年的貨幣環境下,當流通領域的現金貨幣余額因貨幣電子化而減少1%時,貨幣M*1的供給余額會增加122%。
四、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第一,貨幣電子化影響貨幣供給的諸多方面,能夠通過改變基礎貨幣結構、提高貨幣乘數、提升銀行體系派生存款創造能力、擴大狹義貨幣范圍及數量等途徑,產生明顯的流動性效應。傳統貨幣環境下的貨幣供給理論和模型已經不能完全正確地描述和概括貨幣電子化環境下的貨幣供給實際,亟需改進和完善。第二,我國貨幣電子化的快速發展,已使電子貨幣成為我國狹義貨幣領域一種新的重要的貨幣形態,并對我國狹義貨幣供給的諸多方面造成了明顯的影響,產生了顯著的流動性效應。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第一,學術界需要深入研究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積極探索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產生的原因、大小和影響因素,努力提出一整套能夠全面正確反映貨幣電子化環境下貨幣供給實際的貨幣供給理論和模型。第二,管理部門需要重視貨幣電子化對我國貨幣供給的重大影響,明確貨幣電子化流動性效應在我國的具體表現,加強對電子貨幣的立法、監督、統計和分析,提高貨幣電子化環境下流動性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R]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Working Paper,1998
[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R] BIS Working Paper,No2027,1996
[3]European Central BankReport on Electronic Money[Z]European Central Bank Press,199813-16
[4]趙家敏論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0,(11):19-24
[5]尹龍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0,(4):34-41
[6]陳雨露,邊衛紅電子貨幣發展與中央銀行面臨的風險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2,(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