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6 16:10: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延伸服務的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延伸護理服務;腦卒中;偏癱;康復指導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80
腦卒中為突發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病癥, 其發病率及致殘率較高, 且病情恢復較慢, 康復周期較長, 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腦卒中康復治療是一個持久、連續的過程, 需要專業醫師治療與指導的同時, 還需要患者積極配合。偏癱為腦卒中主要臨床癥狀, 因患者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 易產生悲觀、抗拒等負面情緒, 治療配合度不高, 不利于康復治療。因此, 選擇一種合理有效的護理方式對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康復指導尤為重要[2]。本研究在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康復指導中開展延伸護理服務, 取得效果頗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出院的56例腦卒中伴偏癱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 各28例。常規組男15例, 女13例, 年齡43~82歲, 平均年齡(61.89±8.65)歲;研究組男16例, 女12例, 年齡44~83歲, 平均年齡(61.96±8.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予以常規護理、康復指導, 出院時進行健康教育宣傳, 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康復訓練知識、并發癥預防、飲食指導及服藥指導等。常規組出院后由患者家屬進行疾病護理及康復訓練。研究組出院后開展延伸護理服務, 包括:①建立護理檔案, 于患者出院前, 收集其臨床資料, 包含姓名、年齡、性別、地址、聯系方式、家庭情況、文化程度、診斷結果、出院時間、責任醫師等。②建立延伸護理服務小組, 由專科醫師及護理人員組成, 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對護理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及考核。③制定服務計劃, 依據患者出院時自我護理能力及功能障礙評估情況, 制定針對性康復訓練計劃及個體化鍛煉目標。④隨訪與心理指導, 隨訪3個月, 第1個月電話隨訪1次/周, 第2個月短信健康教育1次/周。偏癱患者多存在較大心理壓力, 易情緒激動, 此時應及時予以患者人性化關懷, 盡量滿足其提出的合理需求, 隨訪中, 應用溝通技巧, 及時了解患者心理變化, 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服務中, 消除患者負面情緒, 使其以積極心態面對治療及護理。護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 及時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宣傳, 并指導、糾正患者康復訓練, 講解正規康復訓練方法, 要求家屬從旁監督, 定期提醒患者實施正規化訓練, 并被動活動肢體關節, 促進其功能恢復。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由責任護士于患者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收集數據, 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采用ADL、FMA評價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其中ADL由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表和軀體生活自理量表組成, 得分越低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FMA評分越高, 說明患者恢復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延伸護理服務開展3個月后, 比較兩組患者ADL、FMA評分, 出院時兩組患者ADL、FMA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027, t2=0.038, P>0.05);出院后3個月, 研究組ADL、FMA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163, t2=3.134, P
3 討論
腦卒中為神經系統常見、多發病, 可引起失語、偏癱等功能, 其中偏癱對患者危害較大。腦卒中伴偏癱經過臨床治療后, 可一定程度的提高其生存率, 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語言、運動功能障礙。目前, 多數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后, 回到家中無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的指導, 且康復過程漫長, 康復任務艱巨, 易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失去信心[3]。
延伸護理服務由康復護理人員執行, 其在住院期間已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保證患者康復指導連續、完整, 不受環境轉換的影響。在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康復指導中開展延伸護理服務, 可明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這可能是由于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心理變化, 消除其不良情緒, 使其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在專業護理人員的康復指導下, 患者始終保持正規化康復訓練, 避免訓練錯誤, 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及造成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 延伸護理服務可保證腦卒中伴偏癱患者得到系統康復指導, 可保持其住院期間取得康復治療的同時, 進一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參考文獻
[1] 彭立偉, 謝仁明, 曹紅桂, 等.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8): 2040-2041.
[2] 趙亮, 胡亞軍, 朱江, 等.老年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介入與并發癥的關系.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3):801-802.
[關鍵詞]護理延伸服務;乳腺癌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1-118-04
乳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多見于女性,近年來,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常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以達到預期根治目的。但由于乳腺癌根治術需要切除大量的組織,手術創傷面較大,從而可以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嚴重的創傷,進而導致患者術側肢體功能發生障礙及改變患者的軀體形象等并發癥,以致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常規護理措施不能夠顯著地改善乳腺癌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護理效果欠佳。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延續護理服務是現代護理的一種典型,也是醫療護理走向社區服務的擴展,從而延續護理服務可以顯著地提高患者的術后肢體功能鍛煉依從性率及滿意度[41。我院就護理延伸服務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實驗,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5例乳腺癌行乳腺改良根治術患者,按照護理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45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研究組患者45例,年齡21~49歲,平均(37.6±4.9)歲,其中小學學歷13例,初高中文化12例,大專以上學歷20例;對照組患者40例,年齡為20~47歲,平均年齡為(37.2±4.7)歲,其中小學學歷15例,初高中文化8例,大專以上學歷17例。兩組患者年齡及各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行常規入院指導、健康指導及出院指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告知患者功能鍛煉方法及健康指導,出院后定時進行電話回訪患者的功能鍛煉情況。研究組患者給予延續護理服務進行護理,具體措施為:(1)心理護理干預: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同時邀請治療效果理想的患者為其講解在各治療期間的心理調整方法;為同患乳腺癌的病友提供有效的溝通渠道及接觸氛圍,使患者擁有積極的治療心態,從而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率,對治療充滿自信。此外多角度的指導患者,從主觀上改變患者的不良治療心態。(2)行為干預:術后初期為限制患者的肩關節活動,需要對患者術肢體行肩關節包繞;抬高患者術肢體,指導并協助術肢體伸指、腕部關節活動;護理人員連接好負壓吸引裝置,及時發現患者是否存在血塊凝結的現象。(3)認知干預:講解圍術期相關知識和手術肢體功能鍛煉的作用,減少或者消除患者的恐懼和焦慮,引導患者進行正確緩解疼痛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患者手術部位的腫脹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術后護理:術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詢問患者的身體、心理狀態及精神狀態、家庭支持、社會關系等等情況,及時為患者的需要提供正確的護理措施和護理指導、并囑咐患者堅持術肢體功能鍛煉,定期電話回訪,及時反饋患者的情況。
1.3評價指標
生存質量評分:采用生存質量量表(s17-36)進行評分,主要包括:功能狀況、軀體狀況、附加關注、社會及家庭、情感狀況等項目。
依從性評價標準:完全依從主要是指患者主動按時完成規定動作鍛煉;部分依從主要是指患者處于被動,同時動作不完整或者鍛煉次數減少;不依從主要是指偶爾進行功能鍛煉或者不進行鍛煉;依從率=完全依從/總例數×100%。
優良率評價標準:根據患者的患肢上抬高度與健側肢體的差值進行評價,優主要是指患肢與健側上肢高度差值≤5cm,良主要是指患肢與健側上肢高度差值在6~10cm,差主要是指患肢與健側上肢高度差值在10cm以上。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數據,(x±s)的形式來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功能狀況、軀體狀況、附加關注、社會及家庭、情感狀況等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功能狀況、軀體狀況、附加關注、社會及家庭、情感狀況等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率的情況分析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功能鍛煉依從率為82.2%,對照組為5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1.3585,P
研究組患者的功能鍛煉優良率為91.1%,對照組為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3.9954,P
3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臨床上常表現為乳腺腫塊、乳腺疼痛、皮膚發生改變、溢液、凹陷變形、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異常等現象。臨床上常采用外科手術進行乳腺癌的根治治療,以達到提高患者生存率,但由于乳腺的切除會給患者身心巨大的創傷,導致術后由于不積極配合治療而出現的并發癥,最終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生存率降低,預后效果不佳。因此,圍術期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方案非常關鍵,常規的護理方案不能夠顯著地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治療依從率較低,功能鍛煉較差。而本次實驗數據顯示,常規護理方案護理患者的治療依從率僅為52.5%,所以常規護理方案不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率。
【關鍵詞】延伸性護理;子宮內膜癌;生活質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38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腫瘤,主要治療手段為根治性子宮全切除術,治療目的不但是要延長生命,更重要的是要保證患者生活質量[1]。本文筆者對本院行根治性子宮全切除術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給予了延伸性護理,觀察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診治并行全子宮切除的子宮內膜癌患者85例,術后經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患者年齡45~80歲,手術切除治療后患者已出院并自愿參與本研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平均年齡(64.87±7.88)歲,病理類型:子宮內膜樣腺癌40例,腺鱗癌7例,透明細胞癌3例;對照組35例,平均年齡(65.11±6.37)歲,病理類型:子宮內膜樣腺癌25例,腺鱗癌7例,透明細胞癌3例。所有患者排除合并有精神性疾病,無理解障礙,預計術后生存時間大于1年,無遠程臟器轉移。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理分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僅給予常規的癌癥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和術后注意事項的交待。觀察組給予延伸性護理:根據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相關護理措施,并建立檔案資料由專人跟蹤隨訪,隨訪時間1~3年,隨訪內容包括常規體格檢查、詳細的問診及必要的影像學檢查,隨訪過程中注意消除患者的抵觸情緒,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消除患者術后的對癌癥及術后并發癥的恐懼情緒,對疼痛患者指導其合理使用鎮痛藥物,并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融入家庭生活中,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注意休息,加強運動。聆聽患者的咨詢,并給予專業耐心的解答。對于合并尿潴留患者,指導其進行正確的腹部盆底肌肉的收縮與舒張訓練,減少尿潴留的發生率,提高排尿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率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術后護理干預后排尿功能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和殘余尿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術后排尿功能的比較
組別 排尿困難例(%) 殘余尿量(ml) 尿潴留例(%)
觀察組(n=50) 4(8.00) 120±22* 3(6.00)
對照組(n=35) 9(25.71) 350±41 6(17.14)
*與對照組比較,P
2.2兩組術后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的比較觀察組出院6個月軀體、情緒、社會、角色及認知功能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延伸性護理是在患者出院后繼續給予專業的指導和督促,促進繼續治療和復查,預防病情的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涉及方面較廣,去是指個人或群體感受到的心理或精神、社會和軀體各方面的總體主觀感覺狀態良好,是一個主觀的、動態的和多維的概念[2-3]。延伸性護理是針對影響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及出院后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并建立個人檔案,由專人負責和隨訪,并定期給予相關專業知識的宣傳教育,使臨床護理工作延伸到院外,拓展護理服務的領域,并與患者建立長期咨詢、溝通和指導的關系,護理人員依據自身專業知識,從患者日常生活、飲食、運動等方面展開護理,給予合適的心理護理干預、運動干預及后續的治療計劃等,在增強護患關系的同時,促進了患者病情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5]。
子宮內膜癌根治性全子宮切除及廣泛盆腔淋巴結清除術患者,常常傷及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出現不同程度的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礙,導致尿潴留和排尿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7]。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要給予合適的護理干預,根據患者自身排尿習慣和心理狀態,制定合適的排尿訓練計劃,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護理人員防治尿潴留。本研究結果表明,給予患者有效的術后及出院后的延伸性護理,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和殘余尿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常常需輔助化療或放療,由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疼痛或放療引起的腹瀉、嘔吐陰道狹窄及燒灼感等也嚴重的日常生活[8]。對于年輕患者,性生活功能障礙及由此引發的不良情緒等也是影響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9]。因此,對于癌癥患者,在行手術切除病灶的同時要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術后延伸性護理有現實必要時,在患者術后及出院后繼續給予專業的護理指導、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并給予合適的護理干預和督促,從患者飲食、運動及社會活動等方向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有效提高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0]。本研究結果表明,給予延伸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出院6個月軀體、情緒、社會、角色及認知功能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對于子宮內膜癌子宮全切除患者,術后制定并實施有計劃的延伸性護理,可顯著降低尿潴留發生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開江,劉青,李培全,等.腹腔鏡手術治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8):803-806.
[2]蔣小安,劉瑛.我國護理人員對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研究現狀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7A):1773-1774.
[3]王志芹,杜占軍,卜玉華.心理干預對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1B):130-132.
[4]毛惠娜.對出院患者實施跟蹤護理服務的成效[J].中國護理管理,2007,7(6):58-59.
[5] Erelson E A,Sung V W,DiSilvestro P A,et al.Urinary symptoms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in woman after treatment for endometrial cancer[J].L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9,20(2):159-163.
[6]紀妹,單家治,武惠敏,等.宮頸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后尿潴留防治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230-231.
[7]劉廣麗,董文霞.護理干預對減少廣泛子宮切除術后發生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2009,15(24):33-34.
[8] Aalders J G,Thomas G.Endometrial cancer: revisiting the importance of pelvic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s[J].Gynecol Oncol,2007,104(1):222-231.
[9]趙淑萍,馬德花.子宮內膜癌術后生存質量影響因素[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1,27(11):857-859.
目的:對人性化護理在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加以探討。方法: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醫院骨外科收治的患者72例,將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實施人性化護理,對2組患者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加以對比。結果: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分別為97.2%與7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32,P<0.05);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4.4%與69.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04,P<0.05)。結論:對骨外科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既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還可促進護理質量的提升,使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度得以提高,實現護患關系的有效改善,故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骨外科;應用效果
隨著當前臨床護理模式日益趨近人性化,護理質量的提高也極為重要。而骨外科患者由于多需長期臥床,其對生活護理及臨床護理需求更高,護理人員的護理任務及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護患糾紛發生率也更高。人性化護理將患者作為服務中心,以人性化護理服務為突出重點的針對性護理。骨外科患者病情多較嚴重,故合理高效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痛苦的減少與臨床護理滿意度的提高意義重大。本文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以對人性化護理在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加以探討,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患者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齡21~69歲,平均(41.9±1.7)歲;23例為上肢骨折,26例為股骨骨折,23例為脊柱骨折。將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例,2組患者在年齡及病情等方面并無顯著差異(P>0.05),故可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
該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
該組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即:①護理人員將“以人為本”作為護理理念,以患者為服務中心,使用文明用語,以微笑服務患者,熱心、耐心、誠心對待患者,細心照顧患者[1];②注重行為規范,護理人員應積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專業知識,加強有效溝通,促進整體護理質量的提升;③人性化服務,即根據患者病情實施針對性護理,注重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2]。將住院環境、探視陪護、飲食及安全等向患者、患者家屬詳細、耐心地進行介紹。主動同相關部門聯系,合理安排患者,為患者節約檢查等待時間。若患者病情嚴重,護理人員則需加強主動詢問,適當加以解釋以幫助患者理解。針對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護理人員應盡量予以滿足;④人性化溝通,即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時應結合其具體病情,注重語氣與用詞,以高效易懂方式同患者交流[3]。當家屬對護理工作有所誤會時護理人員應面帶微笑、耐心聆聽并解釋,以實現護患糾紛的減少;⑤建立舒適就醫環境,即病房應保持整潔、干凈,可將溫馨提示掛于墻上,為其提供書刊、雜志等讀物,以幫助其轉移注意力。還可將疾病相關健康教育手冊置于床頭,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⑥堅持回訪,即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出院后,在患者出院的3周內分管護士或者護士長對其予以電話回訪[4]。針對患者病情進行針對性康復指導、疑問解答、科普宣教,囑咐其復查時間。此外,征詢其對醫護服務意見及建議,幫助其適當掌握家庭護理的方法,為其家庭護理實際困難的解決提供幫助。
1.3觀察標準
對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加以對比。護理效果判斷標準:①顯效:患者可在拐杖等的支持下展開無負重活動,經X線及CT檢查結果顯示其骨折已基本愈合;②有效:即患者病情有一定緩解,但未達到顯效;③無效:即患者病情無好轉,甚至有加重跡象。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通過(x±s)表示并行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示并行χ2檢驗,P<0.05提示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對比
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分別為97.2%與7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4.4%與69.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科住院患者多需長期臥床進行治療,故對生活及臨床護理具有較高需求,這就使得臨床護士心理壓力較大,且護理任務更為繁重,致使護患糾紛發生率更高。人性化護理是“以人為本”的臨床護理模式,以人性為基礎,以患者為護理主體,尊重患者,進而實現個人與集體的全面發展。隨著近年來醫學模式自生物模式逐步轉變成生物-社會-心理的模式,以患者為中心也逐漸成為臨床護理的指導思想[5]。人性化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同患者、患者家屬進行主動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更好地配合臨床醫護;向患者講解手術必要性及相關注意事項,幫助其緩解內心恐懼,樹立正確心態。向其講解成功病理,促使其樹立信心;手術完成后進行相關護理,對褥瘡、壓瘡等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6]。告知其定時翻身與拍背,以防止發生嚴重并發癥。人性化護理為臨床新型護理模式。相關研究指出,骨科患者住院期間實施人性化護理有助于護患間距離的拉近,促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7]。另一方面,護理人員在實施人性化護理中其服務意識能夠得以強化,工作主觀能動性能夠得以充分調動,進而促進護理質量的有效提升。本次試驗通過對36例骨外科住院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通過對護理服務加以規范、實施人性化服務、注重人性化溝通、建立舒適住院環境及將護理服務延伸至患者出院后等措施發現,觀察組患者在實施人性化護理后其護理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相比于對照組患者均存在顯著優勢,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骨外科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將患者作為護理服務主體,以人為本,既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還有助于護理人員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進而實現護患關系的改善,促進護患糾紛發生率的降低,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作者:常青 單位:黃梅縣中醫醫院
參考文獻
1趙紅霞.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8(7):222~223.
2孫曉娥,孟祥丹,趙秀霞.淺談人性化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09,7(6):143.
3龍正蘭,羅麗莉.淺談人性化護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6):52.
4高明杰.骨外科開展多方面優質護理服務的體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3(5):481.
5鄒穎,趙明蕊.人性化管理模式在骨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的臨床效果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
【關鍵詞】 延伸護理; 出院高血壓; 依從性; 效果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8-0098-02
doi:10.14033/ki.cfmr.2016.28.053
高血壓是非傳染性慢性疾病,臨床上對于高血壓尚無根治方法,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傳統觀念認為對患者的護理只限于住院,出院后就終止護理服務,但出院高血壓患者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許多高血壓患者不能堅持遵醫治療[1],對病情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也會因反復住院而增加經濟負擔,因此,提高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對于患者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本問對高血壓出院患者開展延伸護理,取得理想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的100例出院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4例,女46例,年齡47~81歲,平均(64.45±14.51)歲;高血壓病程3~25年,平均(12.32±7.03)年。高血壓疾病診斷均符合中國高血壓治療指南建議當中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3],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暈眩等不適;既往無精神病史或嚴重認知障礙,能配合研究,方便上門家訪;家屬或本人可用電話溝通。排除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將100例患者按照出院時間分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程、應用降壓藥物種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進行隨機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出院時給予常規指導,在門診醫生處接受常規門診。觀察組除在門診處接受常規診療外,出院時建立高血壓患者健康檔案,發放電話聯系卡,定期進行電話回訪及舉行健康講座,發放高血壓健康教育手冊,必要時上門服務,延伸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高血壓知識教育 加大對高血壓患者疾病防治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定期為高血壓患者普及專業知識,使得患者掌握高血壓基本的并發癥預防措施和血壓測量方法,定時測量自身血壓,一旦出現血壓異常情況要及時就診;科學合理的日常飲食指導,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減少鈉鹽攝入、補充鈣和鉀鹽、減少脂肪攝入[4];引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和鍛煉,做強度合適的有氧運動,據高血壓病情、并發癥情況及體力等情況而定,如散步、慢跑、跳舞等,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減輕體重;戒煙、限制飲酒。
1.2.2 降壓藥物應用指導 依據病因、病情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用藥方法交代到位,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藥物的名稱、劑量、劑型、注意事項及毒副作用等,教會患者及家屬處理毒副作用的應急方法,不能擅自停藥、減量或更換藥物,強調按時服藥的重要性,指導患者調整藥物并督促正確用藥。患者健康檔案中記載用藥情況,以便系統觀察療效。
1.2.3 心理護理 通過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與高血壓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工作,講解不良心理狀態對于血壓指數影響,強調負性情緒不利于病情恢復,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控制患者情緒的變化,培養患者自我控制的能力,以確保高血壓患者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與遵醫性,從而更加的愿意配合醫生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1)高血壓知識掌握程度。(2)降壓藥物應用依從性[5],依從性好:應用降壓藥物過程中,堅持長期規律用藥,不隨意改變治療計劃,停藥、換藥,增減藥等均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依從性差:患者不按照醫醫囑長期規律用藥,包括忘記、拒絕、錯誤服藥及自行換藥等。(3)血壓控制達標率[6]。(4)護理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出院以后觀察1年,觀察組高血壓知識掌握度為92.00%、服藥依從性好占84.00%、血壓控制達標占78.00%、護理滿意度為96.00%,均高于對照組的64.00%、60.00%、56.00%、78.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血壓疾病本身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而且長期的高血壓持續狀態也極易導致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是一種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和致死率均較高的疾病,由于現在人口老年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也是越來越多,高血壓一旦確診需要終身服藥,高血壓治療的重點就是對患者血壓的有效控制,其治療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正確醫療方案及合理的降壓藥物應用,還取決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7],住院高血壓患者住院期間有醫務人員的指導和監督,降壓藥物應用依從性好,但出院后高血壓管理轉移到自身及家屬支持照顧,由于缺乏高血壓相關知識及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和管理,患者依從性降低,80%左右的高血壓患者在出院后回歸到原來生活方式中[8],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未起長期效果,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血壓患者的恢復。
高血壓延伸護理是近年來提倡的一種人性化護理模式,其意義在于使患者院內護理和院外服務成為無縫隙過程,可以幫助患者加強自我管理能力。高血壓患者由于病程較長,又因降壓藥物治療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部分患者因不能承受降壓藥物不良反應,對高血壓疾病認知不足,誤認為長期服用高血壓藥會成癮,從而失去治療的信心,表現出厭煩、懈怠的心理,而導致患者的遵醫行為差[9],患者得到的主觀和客觀社會支持越多,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治療的依從性就越好,生活方式越健康。實施延伸護理堅持長期性和經常性與患者及家屬通力合作,及時、有效的為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得到社會及家庭支持和鼓勵為患者遵醫用藥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重視程度,增強患者控制高血壓的信心,達到提高依從性目的[10-11];定期開設健康講座,進行高血壓知識講解及普及,使患者充分認識到堅持、規律用藥治療的重要性;通過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癥狀,評估病情,并預約時間、督促復查,及時了解復查情況,為進行有效治療措施提供依據。結果顯示出院以后觀察1年,觀察組高血壓知識掌握度為92.00%、服藥依從性好占84.00%、血壓控制達標占78.00%、護理滿意度為96.00%,均高于對照組的64.00%、60.00%、56.00%、78.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普遍存在患者用藥依從性差的情況,而高血壓患者若用藥依從性差,則可導致患者血壓控制不佳,這也是導致諸多并發癥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將護理延伸于出院高血壓患者中,能夠改變了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通過高血壓相關知識掌握,強化患者對治療依從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同時能夠監督高血壓患者治療情況,增加了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降低血壓水平,同時也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紅梅,方淑貞.延續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出院后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社會適應狀況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4,13(5):482-484.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580.
[3]張積慧,杜莉萍,葉綠,等.延續護理對高血壓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5):227-228.
[4]劉曉霞,夏明,艾娟.探討延伸護理可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的依從性[J].當代醫學,2016,22(9):108-109.
[5]張紅,胡杰.對高血壓出院患者開展延伸護理服務的體會[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4,22(10):42-43.
[6]劉米賽.老年原發性商血壓118例個性化延續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7):31-32.
[7]曹政英.延伸護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6):161-162.
[8]吳亞雪.影響社區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物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9):1177-1178.
[9]范凱健,龔萍,夏亮,等.社區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醫藥,2015,36(12):40-41.
[10]陳孝良.影響高血壓藥物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及干預對策[J].北方藥學,2015,12(3):157-158.
1.1觀察項目(1)兩組護理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比較顯效:患者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煩躁不安心理明顯改善;有效:患者疼痛癥狀有所減輕,煩躁不安心理有所改善;無效:癥狀及心理未明顯改善甚至有所加重。(2)護理前后抑郁、焦慮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情進行評定,各20個項目:>50分為焦慮,>53分為抑郁;分數越高表示程度越重[1]。(3)兩組護理滿意度。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為84.0%;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焦慮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無顯著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100%,對照組為84.0%,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手段[2]。人文關懷是針對惡性腫瘤晚期患者采取的一種人性化的護理措施,用來減輕患者由于疾病產生的痛苦,因而惡性腫瘤患者護理質量好壞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產生直接的影響。
人文關懷能夠給人以尊嚴,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態,符合人性的要求。人文關懷應用在護理中是一種創造性、個性化的體現,是對以往護理的補充和延伸。人文關懷的實質是以患者為中心來實施的一種人文互動行為。隨著護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優質護理的實施和運用,人文關懷在日常護理工作當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其已成為護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臨床實踐發現,要為患者提供優質、貼心、滿意的護理服務,除了要擁有熟練地護理技術外,還應為患者提供情感、精神服務。因而護理工作人員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依據人文關懷的要求給予患者人性化的護理,真正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緩和護患關系,使護理滿意度獲得有效提升[3]。
【關鍵詞】 延伸護理干預; 骨折; 康復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exten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of fracture discharged patients. Method:A total of 120 fracture patients was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3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of 6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discharge guidanc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both routine discharge guidance and exten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ix months.Result:The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knowledge in patients and the families of patients , the rehabilitation conditions of limb function, the degree of fracture healing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Exten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骨折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康復的疾病,現階段,優質護理服務僅局限在患者住院期間,在院時患者可接受到醫護人員專業的治療護理,出院便意味著患者與醫院的關系結束[1-2];但由于社會保險及商業保險的特點,決定了患者住院時間的有限性,由于患者及家屬知識水平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用以滿足出院后康復的需求,很多患者對出院后怎么進行功能鍛煉?什么時候鍛煉?如何早下床?如何使用助行器、拐杖、輪椅?如何完成由床上到輪椅及由輪椅到床上轉移?什么時候來復查……等等都不是很清楚。患者只能通過回院復診才能得到相關的治療康復信息,因而常因照護不周而造成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及骨質疏松等廢用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造成極重的家庭負擔。為了幫助患者實現自我護理,近幾年來,本院建立了較完善的“患者隨訪制度”,通過隨訪搭建平臺,為出院后的患者繼續實施護理,即延伸護理[3],延伸護理突破了傳統護理模式,讓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真正感受到護理在疾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1-6月,對60例骨折出院患者進行家庭延伸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20例骨折患者,男72例,女48例。年齡15~92歲,平均(38.7±8.2)歲。受傷原因:交通傷76例,砸傷16例,高處墜落傷24例,摔傷4例。骨折部位:上肢骨折45例,下肢骨折75例。其中,開放性骨折23例,閉合性骨折97例。治療方法采用骨牽引術、夾板固定術、內固定術及關節置換等。住院時間9~26 d,平均(15±3.5)d。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受傷原因、骨折部位、及手術治療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出院時實施常規出院指導:包括飲食、休息、復查、康復訓練指導等注意事項,以口頭宣教為主。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6個月的家庭延伸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建立院外延伸醫護小組 由高年資、具有熟練掌握骨科專業知識以及心理學、社會學、公共關系學等多方面知識的骨科主治醫師2名、主管護師2名及護師2名共6人組成,科主任和護士長負責組織、管理,醫務科、護理部進行監管。醫院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化、系統化培訓,讓大家熟練掌握骨折遠期護理技巧,并邀請國內知名專家為大家講解目前國內外功能康復訓練和整體護理的新技術和趨勢,以拓寬小組成員的護理思路。
1.2.2 建立健康檔案 小組成員在患者住院期間即可搜集患者的詳細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診斷、文化程度、家庭成員、住址、電話號碼、所患疾病等。出院前通過翻閱病歷、會談等形式評估患者的病情、有無其他軀體疾病、心理狀態、家庭環境、手術方式、手術日期、切口愈合情況、關節活動度、肌力、患肢末梢血液循環、出院時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程度、康復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康復愿望、自護能力、有無并發癥出現等。與患者和家屬按照因人而異、因病而異的原則共同制定出系統、全面、漸進和個性化的延伸護理計劃[4],并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出院后延伸護理的相關內容,以便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1.2.3 發放出院愛心聯系卡 包括簡明扼要的溫馨提示,專科醫生簡介及坐診時間,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病區醫生辦公室及護士站的聯系電話;以方便患者聯系、咨詢,患者如有疑問可隨時撥打電話。
1.2.4 延伸護理干預方式 (1)定期電話隨訪。患者剛出院后因為失去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和關懷,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患者的治療和訓練[5]。因此,電話回訪時間周期應前密后疏,一般在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內每周回訪一次,以后根據患者疾病恢復情況酌情增減回訪次數,一般每半月或1月回訪1次,持續6個月;回訪內容包括:了解患者出院后狀況,指導正確的生活方式,用藥、休息、飲食、跌倒防護知識、疼痛處理、壓瘡防護、關節功能康復、、使用拐杖、助行器、預防關節脫位、預防關節感染等指導[6-7]。提供心理疏導,提醒復診時間,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電話回訪時應語言簡潔、柔和、有親和力,讓患者感到放松,有信任感[8]。(2)定期家庭訪視。在電話回訪的同時,小組成員在患者出院6個月內每月一次上門家庭訪視,跟患者和家屬面對面交流,全面、準確評估患者的整體狀況,針對患者的即時評估結果,根據患者疾病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所處環境、心理狀態等個體差異進行個體化教育[9]。與患者和家屬動態制定延伸護理指導方案,強化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并對不健康行為進行干預。另外,要根據其接受能力分階段逐次予以指導,根據不同的對象確定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免短期內傳授大量的信息使患者和家屬難以接受,造成混亂[10]。
1.2.5 延伸護理干預內容 (1)心理護理。康復不僅與疾病本身和手術操作的技術有關,還與患者的信心、精神狀態及對康復治療配合程度密切相關[11]。患者由于受到創傷的打擊,體態的改變,想到今后不能再像患病前那樣行動自如,害怕出院后受到親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歧視,自尊心受到挫折,出現情緒煩躁不安、恐懼及憂慮,發生生理機能及心理功能障礙。使學習、工作能力下降,業余生活缺乏以及社交活動減少,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12]。醫護人員應針對這些狀況對患者進行耐心解釋,消除其心理顧慮,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13],主動配合功能鍛煉。(2)預防并發癥。長期臥床的患者,應保持皮膚清潔舒適,保證內衣和床鋪的整潔干燥,教會家屬定時為患者翻身更換,并做有效的按摩,防止褥瘡發生;注意防寒保暖,教會患者練習吹氣球和吹氣泡的方法,進行深呼吸訓練,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和深呼吸,教會家屬為患者叩背,有效清理呼吸道,以防發生墜積性肺炎;保持會清潔衛生,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沖洗尿路,經常變換預防尿路結石的形成,留置導尿患者,保持導尿管通暢,協助患者訓練膀胱反射及排尿功能,以預防泌尿系感染;患者長時間不動,可導致下肢靜脈血流緩慢,從而有可能導致髂靜脈血栓形成[14],鼓勵患者早期進行有關肌肉和關節的功能鍛煉,同時密切觀察肢體情況,如發現下肢腫脹,肢端溫度降低,發紫或發紺,疼痛等,應立即采取措施。(3)康復鍛煉。“復位、固定、功能鍛煉”是創傷骨科骨折患者的三大治療原則,而其中功能鍛煉是術后最重要的康復治療手段,關節功能恢復能否達到患者和醫護人員共同的預期臨床效果,除了保證有良好的手術技能,合理有效的功能鍛煉對關節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15]。其意義在于恢復肌肉收縮生理效應,肌肉收縮及關節活動可以增加骨折端的軸向應力,有利于骨折愈合。另外,功能鍛煉還可以促進淋巴和靜脈回流,促進出血重吸收及腫脹消退,減少關節的滲出,從而防止關節及軟組織粘連,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及骨質疏松的發生[16-17]。大部分患者有骨折治療以靜制動、修養為主的傳統觀念,并且由于害怕疼痛而不愿活動,還有一部分患者缺乏相關醫學知識,擔心功能鍛煉可導致骨折移位、加重腫脹,甚至造成軟組織和筋骨的再次損傷而對關節預后不利,不敢鍛煉或鍛煉不到位。醫護人員在住院期間及時向患者和家屬說明功能康復訓練在恢復中的重要性,并與患者一起制訂恰當的康復訓煉計劃,護士可予以示范,教會患者功能鍛煉的方法、注意事項,運動量、開始時間、具體鍛煉部位等,并鼓勵患者遵循早期規范、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不懈地完成功能鍛煉計劃和內容,并對癥加強適應生活的訓練,以提高自護和生活能力。(4)門診復診。定期復查,攝X線片,觀察假體或內固定物有無松動或位置有無改變及骨折愈合情況。(5)飲食指導。根據不同病情、體質、年齡,制定飲食計劃,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并戒煙戒酒,多選擇富含蛋白質、鈣質、維生素C及維生素D的食物。
1.3 觀察指標 根據患者的不同骨折類型科室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于研究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康復效果實施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相關知識知曉率、肢體功能康復狀況、骨折愈合的程度、有無并發癥發生及護理滿意率等。總分100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低于70分為差。該問卷采用開放性回答。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度、肢體功能康復狀況、骨折愈合的程度比較見表1。
3 討論
現代護理要求以往僅著眼于院內患者健康已不適應護理學的發展,骨折患者出院并非意味著治療、護理工作的全面結束,而只是初步完成第一個療程。出院后的護理、休養、功能鍛煉等,對骨折最終痊愈、功能恢復都起著重要作用。延伸護理干預在醫院和患者之間乃至家庭成員間建立了有目的的互動,縮短了醫患之間的時空距離,使護理內涵和外延真正滲透到社會和家庭的各個領域,使患者得到無縫隙的優質護理服務,真正達到維護和促進健康的目的[1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肢體功能康復狀況、骨折愈合的程度及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進行延伸護理干預,可以使骨折患者在院外得到正確、系統、科學的專科指導和治療干預,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關懷、理解和信任,激發起訓練動力,提高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的積極性[20],從而提高患者對出院康復鍛煉的認知及依從性,消除治療康復過程中的不良因素,縮短康復時間,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減輕了家庭和社會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秋霞,張金梅,蓋書君.系統健康教育在骨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2):452-453.
[2]金焰.優質護理服務實施模式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59-60.
[3]李海燕.延伸護理服務在護理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3,21(1):125-126.
[4]王旭蓉,楊翠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J].護理研究,2008,22(1):394.
[5]王紅,丁勇,田娟.早期康復訓練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諸因素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3,12(7):1326-1327.
[6]宋玉芝,董業利,魯勁松,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護理雜志,2011,28(15):9-11.
[7]李玉萍,潘亞芬.運用臨床護理路徑降低老年骨折病人便秘發生率[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6):82-83.
[8]張燕,張勇.淺談語言藝術在醫患溝通中的運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9):130-131.
[9]任連英.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9,6(21):110-111.
[10]李惠萍.走出健康教育的誤區[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2):22-23.
[11]董玉靜,尚少梅,么莉,等.國外延續性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9):20-23.
[12]馬衛紅,吳江艷,梅靜.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7):146-147.
[13]徐飛.健康教育對骨折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J].醫藥前沿,2012,2(4):71-72.
[14]吳群英.護理干預在改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72-73.
[15]劉紅艷,楊曉杰,張麗杰,等.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中的作用[J].醫學創新研究,2008, 5(24):184-185.
[16]胡三蓮,許鑫.人工全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7B):1797-1798.
[17]馮麗君,王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J].黑龍江醫學,2010,34(1):73.
[18]陳梅,陳曉文.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訪視與康復指導[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683-684.
[19]任連英.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9,6(21):110-111.
【關鍵詞】 人文關懷; 老年人; 高血壓; 健康行為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mpliance of humane care of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healthy behaviors,provide the basis for better treatment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Method:The 268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from June 2015 to Nov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to be studied.While outpatient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over the same period 253 cases,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models of care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e care model based on this intervention, were and "health behavior scale","medication compliance behavior scale " and "self-reported medication simple assessment scale" total three scales were used and 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chang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lost 25 cases,4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lost a total of 450 cases of subjects completed this follow-up.After the intervention,health behavior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26±0.45) score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1.08±0.79) score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1.09±0.68)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medication compliance behavi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11±0.53) score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2.13±0.79) score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2.37±0.62)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self-reported medication scor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ir ow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 blood pressure of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Humane care; Elderly; Hypertension; Health behaviors
First-author’s address:Jingdezhen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22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罹患慢性疾病的幾率在不斷增加。其中高血壓是一種發病率、致殘(死)率較高,而治療率、控制率較低的慢性病,也是腦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導致人類死亡的常見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給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盡管目前降壓藥物的上市,血壓在治療上已取得顯著的效果,但由于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服藥依從性及健康行為依然是臨床面臨的問題[2]。研究資料表明,長期服用低劑量的降壓藥能顯著減少心血管事件及腎臟疾病的發生率[3]。由于高血壓的不可逆性、永久性,且會不斷復發,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和護理,在漫長的治護過程中,患者是否遵從醫療健康建議常直接影響到健康行為的效果。本組研究采用人文關懷的護理模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干預,旨在探討其對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壓患者268例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WHO/ISH高血壓判定標準,同時選取同期門診老年高血壓患者253例進行對照。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以及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對照組男148例,女105例,年齡60~85歲,平均(68.4±5.2)歲,平均病程(11.7±3.4)年;觀察組男167例,女101例,年齡60~85歲,平均(69.1±5.3)歲,平均病程(12.3±3.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門診常規的護理服務,定時監測血壓、指導按時服藥,出現癥狀時采取對癥護理措施,加強健康宣教,囑注意休息,避免情緒過于激動,注意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等基本保健知識,1個月后進行回訪。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人文關懷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即將人文關懷融入到病房優質護理服務中,具體如下。
1.2.1 住院環境的改善 老年人由于心理的因素,要根據其個性特點選擇合適的病房。考慮到高血壓病與精神緊張有很大關系[4],因此,讓患者入院時有如家的感覺,消除其陌生感、緊張感。由于多半老年患者睡眠質量差,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控制噪聲。控制醫務人員的交談聲,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窗輕,有可能的話增加單間病房的設置,降低呼叫鈴的響起次數,盡可能降低儀器的警報設置[5]。(2)保持晝夜節律。白天拉開窗簾,保持室內光線充足,沐浴大自然陽光和微風,調節心情,夜晚注意關燈,為確實有需要晚上治療操作的患者床頭準備好小型日光燈,避免對其他患者光線的刺激[6]。
1.2.2 情感與心理的支持 處處關愛、鼓勵、尊重患者,經常與患者溝通,深入其內心,了解壓力與擔憂,并給予及時疏導,從而減少患者的焦慮、抑郁;人文關懷貫穿整個研究過程,使患者感到護士和藹可親,認識到護士工作的重要性;善于傾聽患者和家屬的心聲,與家屬一同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2.3 相關疾病知識的講解 根據患者既往治療情況、對高血壓病知識了解程度,將高血壓病健康教育處方放于患者易見、易取的地方,便于患者隨時閱讀,強化、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及預防意識。根據患者不同文化水平,提供個體化的信息,使患者充分認識到疾病的轉歸和進展,提高疾病應對能力,告訴患者有關降壓藥的名稱、劑量、用法、作用和副作用,教育患者服藥劑量必須遵醫囑執行,不可隨意增減藥量或突然撤換藥物,對于患者仍存在的疑問隨時給予耐心解釋、示范。另外,針對患者其他方面的知識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盡量避免太專業性的詞匯,避免不必要的多次詢問,讓患者及其家屬輕松明白,并教會自測血壓。
1.2.4 加強護患溝通 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護理工作注重細節,從細微處保障患者的舒適感,讓患者感覺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體貼。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流,且要針對不同的患者選擇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控制血壓的重要性和終身治療的必要性,同時做好家屬思想工作,使患者在生活上得到關心和照顧,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減輕對高血壓病的恐懼和長期服藥的顧慮 ,自愿、樂觀地接受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1.2.5 健康教育 飲食與運動是治療一切疾病的基礎,尤其是老年疾病,適當的運動和飲食的調節,對血壓的控制有著較好的作用。要定期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和教育,尤其是無肉不歡的患者。同時,需要指導患者及家屬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1.2.6 出院后隨訪 對血壓控制較為穩定的患者可以出院,出院后10 d內進行電話回訪,詢問疾病各方面情況并解答患者遇到的問題,針對患者不同情況,督促其進行正確的呼吸功能鍛煉、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1個月后進行家庭隨訪,傾聽患者的感受,問卷調查患者健康行為的養成情況,必要時給予監督、指導,達到提前干預,防止或減少出現不利因素。
1.3 評價標準 采用《健康行為量表》、《服藥遵從行為量表》及《疾病自我報告簡易評估量表》共3個量表和監測血壓值變化,觀察并比較兩組相關情況。
1.3.1 健康行為量表 健康行為量表主要包含營養、運動、心理安適、健康責任等4個層面,以5點計分法進行計分(0~4分),得分越高說明健康行為能力越高[9]。健康行為的調查,主要通過問卷的形式對患者服藥依從性、飲食情況、運動情況、測量血壓的次數以及門診復診率等進行作答,根據患者的回答來進行營養、運動、心理安適、健康責任等
4個層面的評定。
1.3.2 服藥遵從行為量表 服藥遵從行為量表用于測量患者服藥次數、種類及劑量的醫囑遵從程度;其評分采用Likert scale 5分法,“每天吃藥”5分、“每星期5~6 d”4分、“每星期3~4 d”3分、“ 每星期1~2 d”2分、“從來沒有這樣”1分表示,得分越高,表示服藥遵從行為越好[10]。
1.3.3 疾病自我報告簡易評估量表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調查患者對高血壓防治知識的掌握情況,問卷主要包括高血壓的診斷、控制標準、預防和治療、飲食控制體重的方法、戒煙限酒的意義和方法、堅持治療和復診情況,共10道題,每題1分,得分越高說明效果越好[11]。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錄入數據后,應用SA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健康行為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結束時,觀察組失訪25例,對照組失訪46例,共450例受試者完成本次隨訪。干預后,觀察組健康行為評分為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干預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服藥遵從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服藥遵從行為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干預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疾病自我報告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疾病自我報告均分有明顯的提升,自身前后及與對照組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 干預及治療后,兩組患者24 h平均血壓、白天、夜間平均血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目前高血壓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盡管控制高血壓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全世界仍然有16%~50%的高血壓患者在診斷為高血壓病后1年內中斷治療,而其他繼續高血壓治療的患者中只有50%~80%的患者遵照醫囑服藥,在各年齡組中,以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遵從性差,其服藥遵從性僅為26%~59%[4]。不遵從服藥不但會引起老年高血壓患者自身發生嚴重并發癥,給患者的健康行為帶來嚴重的損害[6]。
隨著護理模式的改進及人性化服務模式的出現,目前研究發現[12-14],良好的護理干預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最佳辦法之一。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病、常見病,它的發生機理、發展、治療效果與轉歸,與工作、生活環境因素關系密切,故良好的干預措施在其長期治療中有著重要價值。
人文關懷的目標是為患者提供包括生理、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護理服務及護理教育,要求護士的言行更合乎患者的健康服務需要,尊重患者的權力,讓患者參與治療過程,體現出護理的專業性和獨立性,同時將護士職業的品質、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智慧在護理過程中體現出來,以達到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呵護健康、奉獻社會的服務理念[15]。
通過本研究發現,實施人文關懷后,觀察組健康行為評分為(3.26±0.45)分,高于干預前的(1.08±0.79)分和對照組干預后的(1.09±0.68)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高血壓是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維持治療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壓、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且研究發現[7],患者易怒、急躁、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導致高血壓發病的主要誘因之一,是其發生、發展或轉歸的一個獨立的預測因子。
實施人文關懷的優點在于:(1)人文關懷正是從患者的心理進行干預,通過與患者交談,傾聽患者的訴求,了解其心理需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糾正不良情緒,形成積極向上的正確心態,從而達到平穩心態的目的,也讓患者從被動治療變為主動治療[16-18]。(2)實施人文關懷干預后,患者可全程得到監督、指導,時刻清楚自己血壓的狀況,以及目前的治療效果,讓患者對戰勝高血壓充滿信心,從而達到提高對治療方案的依從性。(3)通過人文關懷還可讓患者重視自己的健康教育,防控知識,以及結合患者實際生活情況,采用通俗易懂的宣教方式,使患者熟悉高血壓病的防治知識,掌握正確的血壓自我監測技能,認知服藥與血壓控制兩者間的關系,從而積極配合護理和治療。(4)通過人文關懷,讓患者戒掉不良習俗。通過宣教使得患者認識一些不良習俗對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讓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平衡的心理狀態,自覺自我管理健康行為。(5)通過人文關懷還可讓家屬參與其中,讓患者即使出院后也得到了較好的監督和指導作用。據現有的資料表明,高血壓患者在親屬的參與下服藥依從性可達94%[19]。(6)人文關懷不僅在院內實施,還延伸到出院后關懷。有報道表明[20],延伸護理可進一步提高服藥依從性和高血壓知識知曉率,同時,出院后的關懷可增強醫患間的親密感,使患者盡可能將其所有的訴求或想法向醫務人員傾訴,便于幫助他們解決不利于控制高血壓的因素,達到提前干預,防止或減少出現不利因素的目的。(7)人文關懷對改善醫患關系,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護理質量的提高和護理專業的發展必須以護理服務中人文關懷的廣泛開展為依托,人文關懷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能有效提高老年患者服藥遵從行為,有助于血壓控制在理想范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健康行為,可明顯提高和鞏固高血壓病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Shaya F T,Dongyi D U,Gbarayor C M,et al.Predictors of compliance with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in a high-risk medicaid population[J].J Natl Med Assoc,2009,101(1):34-39.
[2] Thusitha M,Jim W,John K.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poor adherence to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medi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8):745-756.
[3] 王冬梅,王雪蓮.社區護士與家屬聯合干預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6):130-131.
[4] Dena E R,Laws M B,Rao M,et al.Medication adherence behavior and priorities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CKD: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study[J].Am J Kidney Dis,2010,56(3):439-446.
[5]越琦.專科健康教育延伸護理在高血壓綜合健康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8):104-106.
[6]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2):1060-1064.
[7]王巖,楊仙榮.人文關懷對老年超聲乳化白內障術后并發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5):1076-1077.
[8] Xi B,Liang Y,Reilly K H,et al.Trends in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mong Chinese adults 1991-2009[J].Int J Cardiol,2012,158(2):326-329.
[9]王穎,丁淳,呂莉慧,等.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用藥依從性差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醫學,2013,41(9):656-658.
[10]黃祥中,王映芬.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0):62-63.
[11] Banning M.A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used to improve adherence to medication in older peo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11):1505-1515.
[12]越琦.專科健康教育延伸護理在高血壓綜合健康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8):104-106.
[13]楊瑛.人文關懷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治療效果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0):13-17.
[14]白彝華,蔣紅櫻,楊敏,等.人文關懷對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2013,34(6):93-94.
[15]劉志慧,黃通,周華.心理社會因素對社區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4):30-32.
[16]《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基層版)編撰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1):11-30.
[17]陳靖,黃萬琪,劉琦,等.護理措施和護理結局分類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運用[J].護理學雜志,2013,27(8):72-74.
[18]杜文娟,李新輝,毛曉潤,等.標準化護理語言在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家庭訪視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4(10):5-9.
[19]孫停瑞,李紅.高血壓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俱樂部對病人知信行影響的質性評價[J].全科護理,2014,9(8):2057-2058.
江蘇省漣水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淮安 223400
[摘要] 目的 分析和探討助產士組人員對孕婦實施連續性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用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2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而實驗組由專門的助產士組人員為其提供連續性的護理服務,對兩組孕婦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依從性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都明顯好于對照組,并且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孕婦實施系統性、連續性的護理服務,不僅可以提高孕婦的分娩質量,而且還能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促進醫院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
關鍵詞 ] 助產士組人員;孕婦;連續性護理;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c)-0098-03
The effect of the midwife groups for pregnant women to provide continuity of care
ZHUANG Jun
Lianshui county of jiangsu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Jiangsu, Huaian 2234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midwife group to implement the effect of continuity of care for the pregnant woman. Methods Chose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3-January 2013 received 62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care,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professional midwife groups to provide continuity of care services, nursing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regnant wome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natural births,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servic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systematic, continuity of care for pregnant women,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livery of pregnant women, but also can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hospital, thus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
[Key words] The midwife groups;Pregnant women;Continuity of care; Effect analysis
孕婦從懷孕到分娩的全過程都需要護理人員為其提供連續性的護理服務,而且經驗豐富的助產士知道如何做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孕婦風險,保障孕婦的順利分娩。助產士為孕婦提供護理質量的高低將會直接決定孕產婦能否安全度過圍生期。而助產士組人員為孕婦提供連續性的護理服務可以增加孕婦的分娩信心,保證母嬰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2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年齡在20~38歲,平均年齡為27.5歲,其中14例初產婦,17例經產婦。小學文化6例、中學文化8例、高中文化11例、大學文化6例;實驗組中年齡在21~40歲,平均年齡為28.5歲,其中16例初產婦,15例經產婦,小學文化4例、中學文化7例、高中文化13例、大學文化7例。兩組孕婦在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的常規護理方法為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入院常規檢查等。而實驗組由專門的助產士組人員為其提供聯系性的護理服務,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產前健康宣傳教育 首先設立助產士專科門診,由醫院資質比較深、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員組成,然后對其余助產士組成員進行系統性的教育和培訓,具體內容主要是針對孕婦的心理和生理變化等方面實施系統性的宣傳和教育,同時還要對孕婦的所有疑問進行解答,根據孕婦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連續性、系統性的健康宣傳教育,保證孕婦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分娩階段的相關知識,如:分娩前的征兆、分娩階段如何配合醫生、產后如何進行護理以及如何通過呼吸來減輕分娩過程中產生的疼痛感等,而且還包括嬰兒出生之后如何進行照顧,如何對孕婦進行心理護理從而消除孕婦內心的焦急、憂慮等心理情緒,增加孕婦分娩的信心[1]。其次,建立孕婦學校。每隔1周可以聘請專門人員對孕婦進行分娩宣傳講座,通過講座的形式可以讓孕婦掌握分娩技巧,學會分娩減痛法,傳授給產婦育嬰的基礎知識和哺乳技巧,通過適當的情景教學來幫助產婦掌握相關知識。通過設置相關的互動游戲來讓孕婦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并委派專門人員對其進行解答,盡可能為孕婦提供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平臺,通過孕婦之間的交流和鼓勵來緩解他們自身的緊張情緒。在分娩之前,護理人員要到孕婦到產區進行參觀和熟悉,從而消除孕婦手術過程中的焦慮、恐懼感。
1.2.2分娩時全程責任制陪伴 對于參加助產士孕婦學校的產婦在進入到產房之后,需要由專門的助產士組長或組員來對產婦實施全程陪伴責任制,盡可能的為孕婦提供連續性的助產服務,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指標變化,對出現的各類異常及時采取措施給予解決,同時還要給予患者連續性的生理和心理護理,指導正確運用呼吸減痛法,從而更好的消除孕婦的陌生感,使他們愿意配合醫院的各項工作。
1.2.3產前、產時連續護理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更多助產士門診和學校的成立,連續性護理服務也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其逐漸從產時護理向產前護理延伸,從而形成一套產前、產時系統性、連續性的護理模式,而對于產后的連續性護理比較少,同時也成為了我院應該注重加強的地方。助產士通過對孕婦進行相關的知識的宣傳和教育、產前檢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孕婦的各項指標,這樣不僅能夠為孕婦的分娩帶來較大的好處,而且還能逐漸豐富產前助產護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孕婦的分娩效率,保證孕婦和嬰兒的生命安全。
1.2.4產后連續性護理 助產士組人員要為產后孕婦進行相關的教育和宣傳指導工作,盡可能保證孕婦長時間臥床休息,產后24 h對孕婦進行自護能力指導及訓練,內容主要包括生活調節、喂養技巧、會陰傷口護理、母乳喂養指導、嬰兒喂養姿勢,同時還要告知產婦早吸吮、早接觸、母嬰同室的重要性。指導產婦做好臍部護理、換尿片、新生兒沐浴等方法和技巧,出院時助產士組人員還要對產婦及嬰兒進行各項指標的評定,一切合格之后才允許出院。
1.2.5產后宣教及隨訪 對產后孕婦也要進行系統性的宣傳和教育,為每位孕婦制定宣傳卡,而且分娩之后要由專門的助產士組成員密切觀察產后孕婦的身體變化情況,并給與孕婦育嬰指導,與產婦交談,進行母乳喂養的貼身指導,促進母親心理調適,這樣可以有效的預防產后抑郁和情緒低落。除此之外,還要給予孕婦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以及產后運動指導,從而更好的促進孕婦產后康復。產后1周或2周之后要進行家庭隨訪,隨訪的主要內容包括孕婦產后恢復情況、產后情緒變化情況以及避孕情況等,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心理指導、育嬰指導、喂養指導等,從而確保產婦的順利康復和嬰幼兒的健康成長[2]。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采用了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的計數資料采用了χ2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依從度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都明顯好于對照組,并且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3討論
國際助產專業倡導的護理服務理念是“助產士主導模式”,崇尚自然分娩,并且認為妊娠屬于一項比較正常的生理過程,助產士不僅可以降低產婦的分娩危險,而且還能提高產婦的分娩質量,保證孕婦和嬰幼兒的生命安全。國內外的大量研究結果表明[3],由助產士組人員對孕婦實施連續性的護理服務可以確保孕婦有個良好的分娩結局,并使孕婦享受到優質服務。連續性的助產服務模式可以提高孕婦的耐受力和滿意度,同時在孕婦和助產士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孕婦對分娩的信心,促進其自然分娩。而本文的研究結果與上述一致,通過為產婦提供連續性的護理,不僅可以提高孕婦的依從性、順產率,而且還能提高母嬰的安全,提高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4]。
與此同時,“助產士診所”的服務屬于專科護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效,而且其逐漸成為未來護理發展的美好途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增加了助產士的專業成就感和工作熱情。臨床上影響孕婦分娩的因素主要包括產道、產力、胎兒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四個方面,如果每一項因素都比較正常而且相互適應性比較強,那么胎兒就能夠順利的進行正常分娩。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對照組中的初產婦一般缺乏分娩常識,極易造成臨產前情緒緊張,常常處于恐懼和不安的精神心理狀態,影響了孕婦機體內部的適應力、平衡力及健康能力,而且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常常會造成不協調宮縮及宮縮乏力而導致難產[5]。這時就需要助產士組人員對孕婦實施連續性護理服務,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孕婦的焦慮恐懼情緒,而且還能提高孕婦對分娩的認識,提高醫院的融洽關系,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提高了孕婦的依從性和信任度,保證了助產質量[6]。
助產士組人員對孕婦護理模式的轉變可以有效的改善孕婦的分娩結果,而且也有效的提高了產婦及家屬的滿意度,本次研究結果表面,實驗組產婦的順產率(93.55%)、依從性(96.77%)和滿意度(96.77%)都明顯好于對照組的74.19%、45.16%、70.97%,并且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7]。
綜上所述,助產士組人員為孕婦提供孕期、產時以及產后所需要的幫助、護理和服務,并且在助產士職責范圍內為其提供連續。該項服務不僅能夠提高助產士與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而且還能進一步明確產科醫生的職責,從根本上降低孕婦的危險,提高母嬰的安全分娩[8]。除此之外,連續性的護理服務還更多的倡導分娩回歸自然的意義,這樣可以避免孕婦心理情緒的變化,保證分娩環節的順利進行,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
[
參考文獻]
[1] 徐名妨,涂晉梅,吳素紅.助產士組人員為孕婦提供連續性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6(14):89-90.
[2] 李姣.探討助產士組人員為孕婦提供連續性護理的[J].基層醫學論壇,2013,6(20):132-133.
[3] 馮曉玖.探討助產士組人員為孕婦提供連續性護理的效果[J].醫學信息,2014,8(10):93-94.
[4] 武曉丹.助產服務模式的實踐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4):413-414.
[5] 劉嵐,梁小勤,徐晉梅,等.助產士組服務對分娩結局影響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15(12):112-113.
[6] 成娟,鐘小玲,傅瑪麗.助產士組連續性護理模式的應用與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2,14(5):258-259.
[7] 顧春怡,武曉丹,張錚,等.助產服務模式的實踐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4):1144-1145.
【關鍵詞】細節護理;婦產科護理管理;實施效果
引言:為提高婦產科護理工作和服務質量,確保病人安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高度重視和加強細節護理,不斷提高護理水平,以提高護理的滿意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本研究對我院婦產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分析了婦產科實施細節護理的護理服務模式的重要性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婦產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8例患者,將19歲以下及60歲以上排除在外。并將其依照入院奇偶數分成兩組,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在20~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2±10.6)歲。其中有33例患者為剖宮產,16例患者為順產。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21~5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6±10.4)歲。其中有34例患者為剖宮產,15例患者為順產。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生產方式等各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注重細節管護理服務,具體操作為:1)做好患者入院環節的細節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切實做好接待工作,進行詳細的入院介紹,包括醫院病房環境、設施,作息時間,開水供應情況,熱飯菜的地點、責任醫生和護士等,并予書面告知,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盡可能將便捷優質的服務提供給患者;2)做好病情觀察治療中的細節護理。由于婦產科臨床患者病情變化速度較快,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進行密切的觀察,正確實施診療措施。在護理和交談中要善于傾聽患者的主訴,從細微處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充分吸收各科醫療知識,增強預見患者病情變化的能力,盡早發現患者出現的各種細微變化,盡力做到前瞻性診療,根據醫囑及時予相應治療和護理,保證正確、及時地將醫療護理工作落到實處,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問題給予合理恰當地解決;3)做好患者出院時的細節護理。在患者出院時,切實做好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詳細告知出院用藥,注意事項,復診要求。對出院患者的藥品種類、數量進行嚴格查對,并詳細介紹具體使用方法,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正確使用,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指導,按照出院醫囑要求,根據需要或有特殊不適時及時復診。
1.3 評價方法
依據我院護理部在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危重護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督查的綜合評分,對護士的護理質量進行評分,滿分100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采用我院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最后對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X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SPSS 20.0軟件包進行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3 討論
細節護理在臨床護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辨認、分析、延伸、超越細節,從而對管理戰略進行有效實施的過程。其實質是要求臨床護理人員保持科學的精神和認真的態度,在每一個管理環節都精心做到數據化、精確化處理,給予細節上的問題以充分的重視。細節護理的目標是“以患者為中心”,將優質服務提供給患者,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的顯著提升[2]。在婦產科開展細節護理的同時,醫院還應該加強管理制度建設,不斷地完善細節護理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工作規范、考核評分標準、激勵機制等,強化監督管理,保證各項規章制度貫徹落實,提高細節護理水平,進而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3]。
護理人員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將對患者有關的治療和護理詳細講解給患者,從而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隨時隨地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心理疏導,消除產婦顧慮,促使其在面對產生中的各種不適時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之間差異顯著,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婦產科實施細節護理的護理服務模式能夠有效提高醫院的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雪華.婦產科實施優質細節護理服務總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06(15):127-128.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2年1~12月采取“無縫隙護理”模式的80例手術室患者為觀察組,另選擇實施“無縫隙護理”之前的80例手術室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14~77歲,平均(47.1±9.3)歲;患病情況:頭顱外傷18例、急性闌尾炎14例、急性膽囊炎11例、急性胰腺炎13例、膽結石7例、腎結石9例、其他類型8例。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13~79歲,平均(47.3±9.6)歲;患病情況:頭顱外傷19例、急性闌尾炎13例、急性膽囊炎12例、急性胰腺炎14例、膽結石8例、腎結石9例、其他類型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兩組護士各20例,對照組護士年齡21~35歲,平均(29.9±5.0)歲;學歷:中專(包括職業高中)8例,大專9例,本科3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30±1.22)年;觀察組護士年齡20~34歲,平均(28.3±4.2)歲;學歷:中專(包括職業高中)7例,大專11例,本科2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27±1.09)年。兩組護士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無縫隙護理”管理方法
1.2.1積極轉變服務理念
在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之前組織全科護理人員認真學習關于“無縫隙護理管理”的相關資料,將“無縫隙護理”理念及原則融入及貫穿于整個圍術期,與患者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零距離接觸”,為手術患者提供一個“優質、安全、舒適”的手術環境以及護理服務。
1.2.2開展民主化管理
無縫隙管理過程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在實行“無縫隙護理”管理之后提出科室全體護理人員人人都是護理質量小組成員的理念,人人都能參與質量控制,人人都為雙重角色——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人人都需要為科室的護理工作獻計獻策,盡量積極主動地去做。護士長應經常性地同護士談心、交流,聽取多方的意見,并組織科室所有護士集中地進行探討與分析,形成工作制度大家頂,預防對策大家提的工作氛圍。
1.2.3實行規范化管理
首先,應使制度標準化: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管理需求,結合科室實際工作狀況不斷地修訂職責、護理常規以及制度等。其次,護理行為合法化:在圍術期延伸擴大了護理工作的基本內涵,修訂了術前探訪——術中個性化護理——術后回訪工作的護理流程。整個流程由手術室的護士親自執行,改變了往常由手術室護工到病房接患者的危險行為。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事先向患者進行告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肢體暴露。再次,實行彈性排班周末安排制度:改變傳統的排班模式、減少固定班次以及增加可調控的班次,在制度上應將每班工作職責加以細化,每天按照手術任務合理地安排手術人員,并合理地配備護理人員。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準備情況、醫患滿意度、護士考核成績。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準備情況對比分析
觀察組手術時間、手術物品準備完善率、記錄合格率及工作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3.267,x2=5.228,4.386,4.397,P<0.05)。
2.2兩組醫患滿意度及護士考核成績對比分析
觀察組醫患滿意度及護理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x2=4.209,5.271,t=3.995,P<0.05)。
3討論
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與增強,醫療安全問題被提上日程,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與關注。醫護工作人員應該保持較高的警惕性,努力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及其他手術風險事件的出現,確保風險因素,對實際病情進行觀察,并作出相應的充分準備。然而由于很多患者對手術了解的知識很少,目前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消極負面問題,不良情緒往往會對治療的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不僅要求具有熟練掌握技術操作的能力,同時也對護理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護理工作已從單純的疾病護理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無縫隙護理”是一種嚴密銜接的護理過程,護理人員術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針對其存在的心理顧慮及提出的問題逐一解釋,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術前做好充分準備工作,術中積極主動地配合臨床醫生和麻醉師,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指標及病變部位的變化,護送患者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班工作,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不斷提高護理質量,為術后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奠定了基礎。在手術中實施“無縫隙護理”能夠提高護理效率,縮短手術時間,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不僅要求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要求提供的服務注重患者的感受,護理工作已從單純的疾病護理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無縫隙護理”是一種嚴密銜接的護理過程,護理人員術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主動服務意念、提高了護理工作人員的考核素質,大大提高了患者及醫生對護理的滿意度。
4結語
【關鍵詞】乳腺癌;延伸性護理;個案管理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162-02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細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出現異常增生現象,以致超過自我修復限度而發生癌變的疾病,臨床上以乳腺腫塊為主要臨床表現。乳腺癌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據統計乳腺癌在我國女性所患癌癥疾病患者中居首位,而且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長,且發病率開始趨于年輕化。傳統觀念認為,對患者的護理只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就終止了護理服務。研究[1]對新疆自治區7所醫院的護理人員及患者的調查顯示,有33.3%的護理人員認為患者出院意味著護理服務的結束,40.5%的患者出院時沒有獲得相應的指導,說明國內部分地區屬于護理常規的出院指導尚未真正落實。事實上,雖然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大部分健康問題都得到解決,但很多患者在回家后仍不同程度的出現健康問題,因此出院后的患者仍有很高的健康照護需求[2]。延伸性護理是整體護理的一部分及出院護理的延伸,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療后的恢復期中得到持續的衛生保健,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因病情惡化出現再住院的需求,增加衛生服務成本,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3,4]。個案護理管理(Case Management)的產生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為了解決醫療費用上漲的問題,通過推出個案管理方式,在有效降低醫療費用的同時亦保證了患者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得到必需的醫療服務。個案管理是一個充分合作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評估、計劃、執行、協調、監督和評價來選擇醫療服務,以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通過多種交流和選擇治療條件而達到醫療服務高質量,收費又合理的結果。
對乳腺癌患者的個案管理中,采用延伸性護理,具用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出院的60名乳腺癌患者建立個人檔案進行延伸性護理管理,以期獲得指導臨床護理工作的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以2009年5月31日為界,前后各隨機抽取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0人,之前收治的患者30人設為對照組,之后收治的患者30人設為實驗組,患者全部為女性,均為能清楚表達自己意愿的成年女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建立健康檔案 在建立病案信息的同時,對實驗組的30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進行個案管理,包括入院個人信息、手術記錄、病理報告、免疫組化、化療方案、置管記錄、檢查結果原件復印件記錄、復查報告和出院電話隨訪記錄,以及對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各種需求滿足情況的記錄。
1.2.2 心理輔導 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治療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緩解各種壓力以提升患者延長生存的信心和積極性。
1.2.3 電話隨訪 每半年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提醒復查時間,鼓勵患者樹立與疾病斗爭的信心。
1.2.4 信息咨詢 護士隨時幫助乳腺癌患者解決傷口問題、導管護理、門診預約、報告查詢、治療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詢。
1.3 數據收集 運用我院護理部根據患者對護理服務工作治療的評價及個人對所獲服務的期望設計的患者出院滿意度調查問卷,分別對兩組病人進行問卷調查。由負責此項工作的護士向病人講明調查的目的,填寫要求,統一發放和收回。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60人,最小年齡30歲,最大年齡75歲,平均年齡42.6±3.86歲,含其他合并癥12例,轉移2例,無死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60份,全部收回。有效問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 患者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22人對護理服務滿意,滿意率為73.3%,實驗組患者28人對護理服務滿意,滿意率為93.3%,兩組滿意度差異有顯著性( =4.32,P=0.038<0.05),實驗者患者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2.3 3年內患者復診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隨訪期間的復診人數第一年為25人,復診率83.3%,第二年為17人,復診率56.7%,第三年為12人,復診率40.0%;實驗組復診率第一年26人,復診率為86.7%,第二年為28人,復診率93.3%,第三年為29人,復診率96.7%.兩組比較第一年復診率相當,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復診率差異有顯著性P均<0.01結果見表1:
2.4 3年內患者復診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者復診時間呈漸長趨勢,3年內復診時間從120±4.21增加到150±5.66h,實驗組復診時間也呈增長趨勢,但增長幅度低于對照組,3年內復診時間從30±4.36h增加到35±4.94h,兩組間就診時間三年均有顯著性差異,(t=81.33,P<0.01;t =80.25, P<0.01;t =83.84, P<0.01),結果見表2:
3討論
目前,乳腺癌的治療手段多種多樣,化療、生物治療、放療、康復心理治療等非手術治療手段與手術治療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并延長了生存時間。然而這些治療手段的結合,針對每個患者的個體是千差萬別的,需要采用的治療方案,在規范化的基礎上也應該進行個體化的調整。個案管理是一種適應臨床和市場需要,建立在掌握病人信息基礎上的護理模式。
個案管理中對病人連續性保健護理的服務管理和運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個案管理”是一種全新護理模式[5,6],由科護士長和其他個案管理護士一起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個案服務。從患者的基礎體征來講,各人身高、體重不一樣;器官的功能、藥物在體內所達到的血藥濃度所需要的時間和代謝率甚至一些遺傳的因素都不一樣;治療效果也不一樣;從病理類型分析,有容易轉移的,有容易復發的;所有這些因素決定治療方法的差異性調整。而這些患者的個體信息,醫生是很難通過短的問診過程中得到充分了解的,需要護士長時間同患者的接觸溝通中全面了解,即開展延伸性護理,并同醫生進行及時的溝通。患者出院后的內分泌治療都是在院外進行,個人檔案的建立作為延伸性護理的手段之一,方便醫生了解一段時間內患者的病情的變化,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和服藥劑量。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并且每半年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提醒復查時間,鼓勵患者樹立與疾病斗爭的信心,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滿足感和被關愛感。通過個人檔案的建立,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復診率、提高工作效率、患者滿意率,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全程的最佳治療護理措施,延長生命時間。個案管理護士會全程跟蹤乳腺癌患者治療的全過程,專家小組(科主任和患者原主管醫師)對個案病例進行討論,制定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監督患者的治療是否按計劃完成,并且是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溝通的橋梁。當患者確診乳腺癌后,面對突然的巨大壓力,各方面的因素影響,負面情緒需要發泄,此時護士會傾聽并耐心開導;當患者對乳腺癌的治療感到恐懼和焦慮時,護士會及時提供必要的治療流程、疾病概況、康復問題等信息支持。患者不僅能從醫生那里獲得醫學上關于乳腺癌疾病的治療信息,還能從護士那里得到心理和營養等方面的知識支持;并能從病房的病友那里得到互助互愛、互相勉勵方面的精神支持。同時護士可以隨時幫助乳腺癌患者解決傷口問題、導管護理、門診預約、報告查詢、治療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詢,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治療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緩解各種壓力以提升患者延長生存的信心和積極性。
延伸性護理乳腺癌病人個案管理的全程治療護理中,對提高患者滿意度是行之有效的,可以達到護理工作的追求目標,更是現行創建優質護理病房服務的有效措施,但是,本次研究我們也發現在短期內各方面效果不明顯,但延伸性護理在乳腺癌患者個案管理中具有長期效應,可以為醫療護理工作積累一定的臨床資料值得推廣使用。
4 結論
對乳腺癌患者實行個案管理是有效的;延伸性護理在個案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延伸性護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滿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復診率,可以縮短患者復診時的就診時間。
參考文獻:
[1] 毛惠娜,邢譽,王曉陽.初產婦出院后延續護理.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r7.22(14):73.74.
[2] Chow S, Wang FK,Chan T,et al.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s for postdiseharge chronically ill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08.17(7b):260-271.
[3] 吳宇殊,王穎,江婷. 鼻咽癌放療病人的延續性護理,實用腫瘤學雜志[J],2011,25(4):375-377
[4] Naylor M, Brootenn D, Campbell R, et al. Comprehensivedisscharge planning and home follow-up of hospitalized elder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JAMA, 1999,281(7): 61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