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7 09:34: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學研究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精神分析;催眠大師;意識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2-192-01
當代眾多的心理學家都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在臨床的實踐中多次借助了這一理論。由陳正道導演的懸疑劇情片《催眠大師》正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論。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國外已經出現過多部催眠題材的電影。在電影《催眠大師》中,兩位主人公心理的變化也在隨著對方的催眠在夢境中不斷深入,從中可以看到導演巧妙的構思以及對弗洛伊_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應用與拓展。整部電影主要運用了精神分析理論的“意識與潛意識”“人格結構理論”“夢的解析理論”闡述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一、關于電影
2014年4月9日上映的電影《催眠大師》吸引了大批心理學研究者以及電影愛好者的關注,同時在社會各界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整個故事的情節主要圍繞徐瑞寧和任小妍的對話與回憶展開,整個氣氛充滿懸疑、神秘與驚悚。通過借鑒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兩位催眠師通過對對方的催眠,潛入對方潛意識中設置多個虛擬空間喚起對方的回憶。催眠師首先有意識地潛入對方無意識的潛意識中,消除對方的戒備心理,然后通過多層次的對話與催眠,幫助患者走出心理陰影,獲得心理的白我釋放。影片中的徐瑞寧和任小妍都在對方不斷的催眠中,使白己深藏內心的情感、故事不斷地出現在意識中,從而獲得意識的解放。
二、關于情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又稱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弗洛伊德早期理論和弗洛伊德晚期理論。
弗洛伊德早期理論(1895-1913年),主要是包括弗洛伊德理論的產生期、奠基期、形成期。其主要內容主要是弗洛伊德理論的內容和治療方法、潛意識理論、壓抑和抵抗、泛性論、夢的解釋、行為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
弗洛伊德晚期理論(1914-1939年)。在該時期特別是在1920年之后,弗洛伊德理論得到豐富和完善,發展成為弗洛伊德主義。主要包括人格結構學說的創立、本能理論的發展、社會文化理論的形成。
在所有的理論中.其理論基礎主要包括潛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夢的理論、本能論、焦慮論、防衛機制理論和神經癥的心理病理說。
1.潛意識理論。潛意識是處于心理的最深層次,主要指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及其替代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潛意識的主要特點是非理性、沖動性、無道德性、性、非邏輯性、非時間性、不可知性、非語言性。這些與人類社會、宗教倫理、法律法規相悖的觀念,有著強烈的心理負荷,一味地按照快樂的原則尋求內心的滿足。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全部有意識的生活,是整個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基石。
在影片一開始講述的是一位中年婦女拉著一位小女孩在躲避一位的追趕。這為中年婦女在無意識中跑入了徐瑞寧的工作室,并向徐瑞寧強調那位是追趕她與女兒的“兇手”;而徐瑞寧則懷疑,中年婦女手里拉著的小女孩兒是放入女兒,他勸說中年婦女放手,將女孩兒還給;一則10年前的新聞報道了一位粗心母親倒車誤將6歲女兒碾死的事件;這為中年婦女就是當時那位粗心的母親,而則是10年前的自己;徐瑞寧告訴中年婦女女兒已經原諒了多年前的自己,十年前的自己也已經原諒了現在的她。夢境過后,中年說出了隱藏在自己心中10年的秘密,充滿內疚與白責的內心也在那一刻得到釋放。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意識是心理可以直接感知的部分,心理感知的部分,人們往往認為他是真實存在的。潛意識是我們無法直接感知的,但它在一定時候是在活動著的,我們一般通過某種結果來推斷它的存在。影片中任小妍在內心深處一直在思念著拋棄自己的父母以及己故的男友,但是這種思念卻無法得到滿足。在現實生活中,她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帶上了自己個人的情感因素。半夜里突然出現的玻璃彈珠以及路邊的小女孩都是自己的另一種外化形式。
三、總結
在生活中,以催眠為題材的電影并不少見。比如,之前在各大影院熱播的《盜夢空間》,通過夢境的層層深入探索隱藏在人們心理的秘密。瑞典以催眠為題材的電影《催眠師》也是一部經典影片。為調查一起謀殺案件,警察邀請了心理醫生進行催眠了解案件的經過,沒想到這些卻喚起了心理醫生一些不愿意而對的過去。所有這些電影都營造了一種夢幻的氛圍,將觀眾從從現實拉入了夢境中。
參考文獻:
[1]周欣媛.一次脆弱心靈的自我救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9):28-30.
[2]金軍偉.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概況評述[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研究生論文專刊,2007(3).
[3]談曉琴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4]崔金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與西方心理史學[D]濟南:山東大學,2008.
[5]馬廣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社會心理學論題[J]丈史哲,2001(4):55-59
[6]熊國榮精神分析理論與電視劇批評[J]現代傳播,2010(6):87-90
[7]賴干堅西方文學批評方法評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
[8]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新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9]榮格.心理類型學[M].華岳文藝出版社,1989
[10]郭本禹.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