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思想法律基礎論文

思想法律基礎論文

時間:2023-03-27 16:58: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法律基礎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思想法律基礎論文

第1篇

關鍵詞:高職生 法律意識 養成措施

正文:

隨著近幾年高職院校的迅猛發展,招生數量巨增和招生質量下降,高職生的道德、誠信、法律意識等程度不同存在下滑的趨勢。開學初,我們學校的一個四人間女生宿舍同學鬧矛盾了,三個女生反應說她們丟失的手機卡和洗面奶在第四個女生的化妝袋里找見的,所以她們三人疏遠并宣稱她是“小偷”,教室、宿舍的同學都知道那個女生是“小偷”,誰都向她投去鄙夷、唾棄的目光。導致這個學生后期的學習、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出現這樣的狀況,三個女生也沒有意識到詆毀人家的聲譽違犯了法律,被認為是小偷的同學,也沒提出任何異議,沒有拿出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尊嚴,她們都沒有法律意識,所以談不上尊法、守法和用法了,這樣的現狀,在高職學生中很普遍,由此可以看出高職生的法律意識期待提高。[1]

1.高職生缺乏法律意識的原因

1.1 高職生自身的原因

從高職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來看,一方面,由于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父母溺愛,缺少吃苦耐勞鍛煉,怕苦、怕累、怕難,往往存在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不善與人交往的問題,并表現出一定的自卑感等。另一方面,作為剛剛邁入成年的大學生,還處于一個心理斷乳期,思想上還很不成熟,他們既想擺脫家庭的束縛獲得獨立,同時又仍然對家庭存在著較強的依賴性。并且他們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霸道性格和懶散的習慣。遇到事情,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不管是否合理合法,不愿受紀律約束,一遇不順心就易怒易躁且容易走極端。當他們進入高校遠離父母一切靠自己時,他們的性情和習慣就成為他們違法犯罪的隱患。[2]

1.2應試教育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對于我國現階段的初、高中階段的教學仍然在圍繞著中考、高考的指揮棒轉,中考高考考什么,校老師教什么。高分進好學校,低分只能進次等學校,受此影響,一些學校片面注重應考科目的教學,而嚴重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致使許多學生高中畢業了,法律知識卻知之甚少,甚至有一些學生仍是法盲。

1.3 法律知識貧乏

進入大學校園的高職生,雖然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但他們的法律水平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他們多數注重專業課而忽略法律基礎課,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高職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整體來說法律水平仍然較低。當前在法律知識方面,有些學生還存在“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現象。再一個原因,高職院校專業課和實訓課任務較重,法制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受師資和學分的限制,法律課的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1.4社會上的負面影響

現代社會信息化的運行,網絡、媒體等各種途徑的負面消息報道,比如“我爸是李剛”、公務員考試筆試成績第一,面試因體檢不合格拒之門外的事件的報道等,讓學生看到了法律的不公正性和情大于法的負面效應,還有一些金錢之上的理念,讓學生認為只有權和錢是王牌,法律意識便拋之腦后,更談不上用法了。

2 加強高職生法律意識的養成措施

2.1.增強高職生的法律意識

對高職生進行較為系統的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利用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時間,較系統的向學生傳授法律的基本理論知識,使他們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與其關系密切的一些法律,并能夠在學習生活中遵紀守法,同時懂得在自己和他人遭到非法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

2.2.利用校園廣播進行培養

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有限,如果要讓學生頭腦中的法律,意識不會隨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結束而減弱的話,就必須經常性地提起他們的注意,而校園廣播就是最好的辦法。通過設定法律知識專欄,每天利用一定的時間廣播分析一些案例或講授一些法律小常識等等。[3]

2.3.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基礎作用

社會實踐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知識和能力、書本和行動的橋梁。在社會實踐中,高職生不僅可以學到學校、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且可以檢驗十幾年求學成果。參加社會實踐,是高職生邁入社會大門前的奠基石,也是實現高職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對培養高職生的法律意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在教學內容上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外,還要在教學途徑上創新。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使法制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加強高職生法律意識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加強社會實踐,在做中學,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參與和體驗的重要性。

2.4.家長的言傳社身教

高職生從法律層面來說,雖是成年人,合法的公民。但因涉世不深,不懂的怎樣處理一些事情,這就要求做家長的,從自己的言談舉止,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此方面的知識,讓孩子們知法、懂法、用法,這不僅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更是孩子們培養法律意識的一個有力的途徑。[4]

2.5.高職生自身的學習

作為一名高職生,通過大學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能力。自己應主動、自覺地學習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內容。不僅是做一名合法公民的需要,更是求職、工作的法寶,比如會計專業的同學,如若《財政法規》這門課程不合格,就拿不到會計從業資格證,也就沒法從事會計相關職業。所以作為高職生的自身要學習法律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

2.6.社會的正能量影響

社會上的新聞媒體、網絡等一定要發揮正能量的作用,多報道一些正面的、積極的事件,熏陶教育學生知法、懂法、用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總之,對高職生來說,要想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水平,社會、學校、家長、學生本人,都要發揮作用,齊抓共管,促使法律意識養成。

參考文獻:

[1]劉秀紅.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對策探討[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報.

[2]陶紅.高素質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硬件構成及存在問題分析[EB/OL]中國高職高專網:.cn/search.action.

[3]劉曉光.高校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制教育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1):31.

[4]金賢亮.學校法制教育略論[EB/OL].中國論文中心:.

第2篇

關鍵詞:高職教育;“辯論式”教學法;法律專業課程改革;辯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052-03

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不僅要求法律專業畢業生具有一定的法學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高職法律教育不以培養法學研究型人才以及法官、檢察官、律師為直接目的,而是培養以掌握法律知識為基礎的法律輔助應用型人才。要將高職法律教育辦出特色,真正體現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就必須摒棄傳統法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不斷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把學生從被動聽課的角色轉變為主動學習的角色。筆者以為,“辯論式”教學正是這一教學理念的體現,是培養高職學生法律職業素養及提高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辯論式”教學法的含義

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辯論式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反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為特征,教師、學生就某一教學內容以問題為紐帶而展開分析、討論、辯駁及總結,從而獲得真知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展開辯論;學生要開動腦筋對教師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辯論并提出新的問題,實現師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知識的互動。將“辯論式”教學引入到法學課堂上,則是指教師在講授某一法理知識或法律規范時,結合案例,進行案例導讀、案例設問、模擬辯論、法理點評和總結歸納的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應用。“辯論式”教學法是一個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總結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過程,包含了“導讀―提問―分析、辯論―總結”這樣一個基本的思維過程。“辯論式”教學法的特點如下。

1.它是一種參與式教學,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隨著現行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再起主導作用,而是起引導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辯論式教學則能更好地體現教與學的關系,打破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辯論式教學中,教師擺正了位置,教師是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學生是主角,教師尊重學生的話語權,把課堂還給學生,評價課堂好壞、效率高低重要的標準是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因此,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使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真正體現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學觀。

2.它是以問題為紐帶、以案例為導入的實踐性教學。辯論式教學要求學生就同一問題用多項思維模式來考慮并由學生結合案例歸納總結,用問題來穿針引線,以典型案例、真實案例為基礎,以課堂討論、激烈爭辯來使學生充分積極參與到法律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法律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規發現問題,并形成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方式分析法律關系,解決法律問題。“辯論式”教學法是聯系法學理論與法學實踐的一種最佳方法。

二、“辯論式”教學法在高職法律教育中的作用

高職法律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加注重實用性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更加突出學生的主動性,課程改革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辯論式”教學法具有其他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首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和熱情,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基礎比本科差,學習興趣不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其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必須要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辯論式”教學給了學生充分的能動空間和平臺,使其有自我表現的機會,迫使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查找資料,以求在課堂上能夠展現獨特的看法和觀點,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口才和思維。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質問、辯論會形成熱烈的氣氛,激發學生的熱情,訓練其思維能力,逐步培養其不斷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興趣。

其次,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辯論的過程是一個訓練學生懂理、說理、尚理的過程,同一個辯論題目,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課堂教學中不同觀點的爭論、認識,最能培養學生發散性的思維和訓練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辯論式教學法,以其真實案例的現實性、爭議性,以課堂討論、激烈爭辯的直觀性和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優化知識結構。用辯論的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性,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雙向思維、立體思維,有利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科學的思維方式,改變學生習慣性的單向思維模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最后,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目前高職院校法律專業教學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等。案例教學法采取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進行,一般不涉及辯論環節。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學過程是一種知識和信息的單向傳輸過程,教師關注的是對教材內容的把握以及課堂教學中的講授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則洗耳恭聽,很少有參與課堂的機會,只能被動地跟隨教師的講授和思維。單純課堂講授,教師既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也無法準確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辯論式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互動的知識傳遞與反饋過程,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精心準備教學中的問題和案例。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和案例進行討論和辯論,學生是論辯教學的主角,針對問題和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識,提出自己的主張,并列舉事實依據或法理依據,教師就可以從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中了解其學習狀況,進而及時予以糾正和澄清,對暴露出的突出問題還可以重點講授,教學的針對性明顯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明顯提高。

三、“辯論式”教學法的應用

“辯論式”教學法在高職法律專業基礎課,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課程中均可嘗試探索,部分實務課程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實務》、《仲裁與公證實務》更可以廣泛大膽的應用。采用小班靈活授課方式來組織實施辯論式教學法,由于辯論活動費時費力,一門課程的教學也不能采用辯論式教學,因此在法律專業課程教學中也不能排除講授式教學法。

1.辯題的設計。要把辯論課上好,最為關鍵的是辯題的設計。辯題的選擇一般應選能夠突出教學內容的核心問題,且是中性的、存在爭議的問題,如搶劫與搶奪罪名的認定問題、見死不救的刑事責任問題、犯罪形態的辨別問題等,既要能夠反映出講授課程的教學內容,又要體現法律思維和法律邏輯。法律案例的可辯性很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基礎課、實務課等均可以采用辯論的方法。辯論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所選辯題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掛鉤,通過辯論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

2.辯論的組織準備。教師要加強引導,要給學生充分的搜集資料的時間,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提前2~3周將案例或者辯題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閱讀、查閱資料、準備提綱及辯題發言。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對案件加以剖析、判斷、分析和闡釋,起引導作用,使得學生在后續的收集資料及辯論中更有針對性。分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可以在開課時即告知學生的課程要求并進行分組;可以由學生自行組成小組,教師適當調整;也可以在每個選題確立后一并分組;或根據選題采取角色扮演的分工方式。正反兩方,每組成員相等,一般4~5名。這樣的組織準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鍛煉學生人際溝通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同時學生分組參與,又能夠增加參與辯論的覆蓋率,使得一門課程的辯論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擔任辯手。

3.課堂辯論。課堂辯論是辯論式教學的中心環節。首先,在課程教學中給學生一些經典辯論賽的視頻讓其學習觀摩,同時根據選題確立辯論規則,在辯論式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借鑒國際辯論比賽的基本規則,并根據每次辯論選題的實際情況,適當進行調整和改變。在雙方辯手展開辯論中,應適當給臺下的同學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可以作為正反方的親友團,在本方辯手不能及時作出反應時挺身而出,反駁對方的觀點或者質疑對方。在整個辯論中,教師要有效地控制好辯論的節奏,不能放任和產生混亂。

4.歸納總結。辯論式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辯論獲得真理性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因此,在學生形成了自己的結論后,教師要進行點評并歸納總結,每次辯論結束后,教師都要當堂進行點評,教師的點評應當客觀、公正地指出雙方在辯論過程中的優點及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要把學生分散的見解、認識集中起來進行系統化的點評,對整個教學的知識點做細致的講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讓學生將自己的看法或辯論情況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案例評析或者小論文,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或案例的辨析力,提高辯論教學的效果及質量。

參考文獻:

[1]莫負春.關于法科大學生素質教育與法學教育觀念轉變的思考[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3).

[2]張先梅.淺析互動教學模式下辯論教學法的運用[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0,(1).

[3]任守義.辯論式教學嘗試與反思[J].現代教育,2012,(5).

第3篇

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高校如何建立科學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創設有利于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實現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密切聯系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實現科技創新,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教育領域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新生事物,正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的一種新形式,成為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本研究以南郵—紐約理工合作項目為例,分析了在人才培養方面中方存在的問題、美方的特點和優勢,并就中方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具有國際化氛圍的人才培養環境等方面提出了筆者的意見和建議。

1 中方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1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沒有深入貫徹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開始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然而,這樣的培養理念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由于學校招生和管理體制的限制,學生在選擇專業、選擇課程等方面還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學生在被大學錄取時,所學的專業就是確定下來的。入學后,只有在大一和大二年級可以申請轉專業,具體名額所占比例在5%以內,同時還必須滿足“智育排名在本專業前10%(含10%)以內”等條件,總體來說輻射面窄,很難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目前,大學所提供的選修課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方面,總體來說數量少,因此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志向。

1.2 過于強調專門人才的培養

在個人發展上,中方比較注重專業教育、忽視人文教育,導致自然科學與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割裂,大學生被培養成“有知識、沒文化”的人,整體來說人文素質偏低。在社會發展上,由于過分強調培養專門人才,導致學生形成“專業上的狹窄”和“狹窄于專業”的情況,知識面窄。②在課程設置方面,學科基礎課程比例約占近20%,專業課程比例近40%。如此高比例的學科相關課程所帶來的問題是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局限在專業上,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不能做到很全面。

1.3 忽視實踐能力的鍛煉

我國高校普遍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傳授,課后的作業也比較偏重于唯一答案,對于綜合性分析的要求比較低。因此,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思考比較淺顯,也偏向于停留在書本上。盡管開設了實驗、設計、實踐等課程,總體來說實踐教育類課程所占的學時比例偏少,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欠缺。因此,在學生畢業后從任職單位的反饋來看,所學知識在實際操作的運用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甚至有學生反饋學校中所學的知識與社會上工作時需要的知識存在很大的脫節。

1.4 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嚴重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形成,大學的校園也受到了社會上浮躁之風的不良影響。隨著科技的創新和網絡等媒體的飛速發展,在為大學生查閱資料和共享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學生作業和論文抄襲、剽竊、篡改等現象的大量產生。在各類考試中,出現了很多學生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進行作弊、幫別人代考等不良行為。盡管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和規章制度,制約和處罰學術不誠信的行為,但整體來說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處罰力度偏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 美方人才培養的特點與優勢

2.1 美方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

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一切為了服務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教育。無論是調課、安排考試、任課教師請假等,都會把學生的要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盡量征詢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就多方面綜合考慮后再作出相應的安排。教師會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個人演講、小組匯報等形式讓學生充分表現;在課堂上學生如有問題可以隨時打斷教師進行提問;課后也可以通過Blackboard平臺、電子郵件等方式和教師保持交流。通過貫徹“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這樣的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2.2 美方的課程設置強調綜合素質課

在南郵—紐約理工合作項目中,美方課程的比例占三分之二以上。通識教育類課程平均占40.52%,除了公共基礎課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外,特別強調綜合素質課程。無論是文科專業,還是工科專業,都開設了多門綜合素質課程,包括:大學寫作、基礎口語交流、科學處理過程、批判思維研究方法、哲學、心理學、文學。對于綜合素質課程,任課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進行預習、進行大量的閱讀等準備工作,在課后為了完成作業也必須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整體上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上,任課教師除了知識講授外比較注重集中在一些主題上展開討論,要求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培養學生具有好奇心、反思和懷疑精神,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學生對于知識和信息的深刻理解,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識和水平。

2.3 美方的教學管理體制相對靈活又不失規范

如果學生不到課且又沒有履行請假手續,任課教師將會反映給教學秘書,教學秘書會電話聯系學生了解具體原因。如果理由合理,也會接受,但會要求學生補課并提交作業。當然,在學生請假制度方面,還是比較規范的,都有具體的請假程序規定。在每門課程第一堂課上,任課教師都會說明 :學生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到課,必須履行請假手續,審核也比較嚴格;如果學生缺課達到三次,該門課程將無法通過,必須重修。

2.4 美方注重學生在學術方面的發展,格外強調學術誠信

第一,經常舉行批判性思維的講座、寫作比賽、團體項目等,從教師上課的思維方式導向、作業的指導等方面,培養學生具備開闊的視野,引導學生跳出中國式的角度,從國際化的視角思考問題。第二,在課程作業要求和考試標準上,嚴格執行規范,從來不會降低要求或標準。當然,不同的教師對學生的考核標準也存在差異。每位任課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考核方式非常具有個性,不同課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且不同任課教師的考核方式和具體標準也不同。第三,對于學生作弊或抄襲等學術不誠信的行為都一致反對,制定了《作弊問題處理辦法》,積極致力于在校園內營造誠信的學術氛圍,包括學習上的誠信和評估過程的誠信,認為學生及全體教職工都有責任為保持校園的學術水準而盡一份力,積極宣揚[( dylw.NET) 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的服務,歡迎光臨]誠信品質。對于學生們所提交的作業、論文或者報告,都會通過專門軟件檢查是否存在抄襲或剽竊,如確實存在學術不誠信的情況將立即判為零分。在測驗、考試等其它學術活動中,一旦發現存在作弊或不誠信的行為,將嚴格懲處。

2.5 美方特別重視學生的寫作訓練

無論是工科還是文科專業的學生,在第一和第二個學期都開設了寫作課程,共計6個學分。寫作課程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完成,并且要針對閱讀素材,提煉自己的觀點。寫作課程在擴大學生知識面、開拓學生視野、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同時,美方設立了寫作輔導中心,專門安排教師值班。任課教師也要求學生經常到寫作中心,與教師進行交流,并接受專門的輔導。通過寫作課程和課外寫作指導,學生們的英文寫作能力得到了鍛煉。通過閱讀很多英文的文獻,學生們逐漸變得“敢說”,因此對外交流和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加強。

3 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

3.1 改善辦學條件,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為了從根本上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改善高校現有的條件,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教學環境。第一,通過網絡、電子郵件等方式公開校務,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開設更多高質量的選修課程,給學生提供更寬的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選擇課程,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第二,實行彈性的學制,打破專業壁壘,改變目前轉專業難和不同專業互認學分難的問題,允許學生延長學習年限或分階段完成學習,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④第三,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權,通過座談、調查、公開信箱等方式,鼓勵學生針對教學管理、教學過程提出個人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的管理中來。作為教育主要服務對象,學生的心聲應當被聆聽與重視。

3.2 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

21世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發揮科技的持續創造力,我們還應處理好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的關系。現代科技學技術擁有巨大的力量,但它的作用方向并不是科學自己能完全決定的;高科技與人的高索質必須協調發展才能為人類帶來幸福而不是災難;要加強人文教育,使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使科技教育人文化,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⑤高校不僅應開設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類課程和大學英語、體育等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的課程,而且應該參照美國的大學,適當開設寫作、文學、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等課程,開展有創業精神和自由學習的文科教育,加強了一些專業的社會科學課程,從而整合學生的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關注第二課堂,加強實踐教育

課外活動是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習途徑。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體制中,學科專業知識的教學是第一課堂,往往有著明確的培養目標。第二課堂以學生教育活動為主,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⑥第二課堂以第一課堂為基礎,是對第一課堂的鞏固、提高和實踐,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第一,開展形式多樣的入學教育活動,介紹各專業的情況,包括:專業特點、培養方案、學科要求等,使新生盡快了解并適應新的環境。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組織作用,通過開展講座、報告、參觀、討論、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方式,增強學生的職業認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第三,開設“文獻檢索”輔導報告,組織具有科研優勢的學生定期交流與研討,同時在導師的幫助下,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開展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等科研方面的研究,提升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

3.4 加強學術誠信制度建設

學術誠信是學生的基本品質之一,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標。面對目前存在的學術誠信缺失的現象,高校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和管理。只有強調誠信,才能保障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第一,在學生中進行學術誠信制度的宣傳,包括學術不誠信行為的界定、以及相關懲處方面的管理規定,使學生們從思想上真正建立學術[( dylw.NET) 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的服務,歡迎光臨]誠信的意識。第二,教師要率先做到學術誠信。同時教師對于學生開展學術活動應做好指導工作,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各個環節貫穿學術誠信的理念,形成健康、積極和向上的學術氛圍。第三,運用先進的軟件和科技手段,有效制約學生剽竊或抄襲論文的行為,使學生在心理上主動杜絕學術不誠信行為。第四,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在制定學術誠信管理規定時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使得學術誠信教育最終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一部分。

3.5 構建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要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重任,必須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校園文化,要有一種能容忍并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質疑和批評的人文環境。⑦課堂上,通過運用交際 式、互動式等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自由主動的發言,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質疑教師的觀點。讓學生們最大程度地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要樹立師生平等的關系觀念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還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較強競爭能力,具有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有能力從事科學研究并發揮才能,并能勝任高級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國際型人才。

基金項目: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0921 3JX50“中外合作辦學中外課堂教學模式與課程評價體系比較研究——以南郵—紐約理工項目為例”;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D/2011/01/070“中外合作辦學中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注釋

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 朱曉江,陸遙.通識教育,人才培養必經之路——中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比較[J].咸寧學院學報,2010(9):107.

③ 崔崇芳.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1(5):157.

第4篇

目前公共思政課的課堂秩序和效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上課時睡覺、看手機、說話、甚至打鬧的在課堂上并不少見;也有上課不帶課本或者帶了其他專業課本的;遲到、早退、曠課在公共思政課上也經常發生;甚至有的學生上了一學期課不知道老師是誰,去辦公室交作業都不知道哪個是自己的老師。作為一名公共思政課的教師筆者在教學之余也聽過很多老師的課幾乎都存在上述某一種或多種課堂亂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此類課程大都是大班教學,人數多教室大,教師與學生距離較遠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也很難關照到每個學生甚至只能照顧到一小部分學生,課堂參與度和一些教學環節的實施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有些學生坐在教室的最后排或者角落位置,離老師較遠很難與老師有目光與表情的交流,在聽課過程中容易走神或者干脆不聽課找個“安全”的角落干自己的“私活兒”。第二,公共思政課教學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說教性,教材內容也比較簡單學生在高中階段有了一定的基礎缺乏對教材內容的重視,加上一些教師不注重引導或是照本宣科或是偏離教材,不但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興趣反而令很多學生產生反感和厭倦心理。第三,一些公共思政課老師并不是專門從事公共課教學的而是在專業思政課教學之余肩負公共課教學任務,本身就重視程度不夠。甚至有些專門從事公共思政課教學的老師也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所授課程并不重要既不能突出學校特色又不像專業課那樣實用。教師的這些想法難免會無意間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更加不注重此類課程的學習。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課下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的一些想法:有的說,公共思政類的課混一下就好了考試一般都是論文的形式在網上查一些資料拼湊一下就完成了,跟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關系并不大,所以上課時可以看看小說打打游戲什么的或者干脆吃點東西再睡一覺,不想上課就不去教室,點名就找人答到,反正老師離得遠人又多看不到的;也有學生說,本來感覺這類課對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可是看看課本內容感覺真的枯燥乏味,老師講課時間長了就聽不下去了,感覺也沒什么意思,慢慢的也就從希望到失望再到不想學了;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由于考研要考公共政治理論所以希望老師能結合考研多講一些實用性的。但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希望這類課程能多一點互動,多與老師和同學交流。

二、加強公共思政課課堂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思政課的課堂現狀及教學效果令老師和學生都深表擔憂,所以加強課堂管理就變得尤為重要。近年來,課堂管理也不再是一味強調規章制度,而是由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轉化,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加注重教學規律與學生身心特點相結合。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現實成果,展現出了有效課堂管理對教與學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第一,有效的課堂管理能夠引起學生對此類課程的足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課堂管理會使學生意識到課堂上是有規范和要求的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進一步形成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第二,有效的課堂管理能增進師生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通過課堂互動的有效開展與管理能增進師生間的彼此了解建立起良性的師生關系,同時增加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重視與學習的興趣。第三,有助于教學內容的開展。公共思政課本身就包含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本身就是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并且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公共思政課課堂管理的策略與方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教育研究領域就興起了對有效課堂管理行為的研究,從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總體走向看,主要是朝著靈活而民主的方向邁進,呈現出由剛性向柔性的轉變。公共思政課的課堂管理也是在朝著這一趨勢發展,而且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公共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特點及筆者的課堂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種策略僅供公共思政課老師參考。

(一)結合學校規定與課程特點制定教師本人特色的管理制度并堅決執行目前學校都有自己的課堂管理規定對學生和教師的行為做了一定的要求,但是針對有些學生并不了解學校的規定而且學校的規定并沒有具體到課堂中的一些具體行為或者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所以作為公共思政課老師要管理好一兩百人的大課堂,針對課堂或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良行為制定出自己的課堂管理要求就變得尤為重要。首先,在上第一次課之前結合自己對課堂效果的預期針對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制定出相應的規定和要求并提出獎懲方法。如學生的最終成績除了考試之外還有一定比例的平時成績,我們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權利,將平時成績的加分和扣分作為獎懲手段。針對上課說話、戴耳機、看手機、沒帶課本等不同情況扣除不同的平時分,對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經常坐在前排聽課比較認真的給予一定的加分獎勵。然后,在第一次課上課時明確提出自己的課堂要求和獎懲計劃,作為以后課堂管理的依據,使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是獎勵的什么情況下是有懲罰的。最后,在平時上課時一定嚴格按照標準去執行。如果發現了違反課堂紀律的情況就按照標準去懲罰,如果有積極的表現就按照標準去獎勵。需要注意的是,標準一旦提出對同一個班不可輕易更改。

(二)良好的教學設計促進有效的課堂管理。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時間分配。良好的教學設計使整堂課內容充實環節緊湊而又能很好的把握時間。同時利用好多媒體,除播放課件之外也可播放相關的音視頻,但時間要把握好。公共思政課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與學生的生活和思想道德的發展息息相關但內容并不難,學生通過看書也能理解,要上好這類課就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活動,留出一定時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傾聽學生觀點和想法,將課本上的知識點落實到學生實際。可以留出固定的時間開展小課堂給學生一些鍛煉的機會,這樣學生們就會積極的自學并準備相關資料。事實證明這一形式不僅鍛煉主講學生的能力而且下面學生對小課堂的參與度也很高會積極回答“小老師”的提問,或主動提出一些問題。另外也可以設置一個時間段和學生一起把相關內容的考研真題做一做并做適當講解。此外還可以設置辯論內容、討論內容或表演等內容。

(三)重視情感在課堂管理中的作用。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情誼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普遍重視,而師生之間的關系卻慢慢淡化,尤其是公共思政課,教室大、人數多,很多學生一學期下來還不知道老師的名字,走在路上不認識老師,更別說建立師生情誼了。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建議公共課老師在課堂上利用學生看書的時間在教室里轉一圈了解學生的狀態,課間走到學生中間去聊聊天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講課的時候結合公共思政課的內容特點舉一些與學校和學生相關的例子,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或者可以舉教師本人的一些經歷和見聞,使學生能更加立體的了解老師增進師生感情。無論課堂上人數有多少我們都應該一視同仁,用真誠和關愛之心開展課堂管理,當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情感認同,他們才能正確的對待老師的夸贊與懲罰,才能自覺自發的保持適宜的課堂秩序。也更有利于教師傳授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避免反感心理。

(四)維持良好課堂秩序的一些簡易方法。在課堂管理過程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們結合教學經驗及聽課學習做了總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在第一次上課就講明公共思政課的重要性,比如考研要考,或者期末閉卷考試而且平時成績占一定比例。

2、在學生說話聲音較大的時候,教師可以停下來,一兩分鐘之后學生會自動安靜下來。

3、針對課堂秩序混亂的大教室上課可以指出一兩個具體的學生,以一儆百。

4、適時的走到學生中間轉一轉,有睡覺、看手機等情況的及時制止,情節嚴重的進行適當教育或懲罰。

5、在講課過程中設置幾個相關問題,隨時點名提問。

6、不定具體時間的抽查點名或者全部點名。當然這些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情況,教師可以參考借鑒或改進運用。

第5篇

一、IS-CDIO模式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在國際上被很多國家推廣,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教育工程培養模式。200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大學共同研究創立。2005年,汕頭大學對CDIO工程教育進行研討并加以實施,取得顯著成績,在2006年成為中國第一個CDIO成員的高校,是教育部極力倡導的先進工程教育模式[2]。它代表了從想法、設計到實現的整個過程。以工程項目從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使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結合的方式學習工程項目。IS-CDIO人才教育模式是在CDIO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現階段對信息安全人才培養的特點,以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的全新信息安全教育模式。其集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設計、開發、應用、管理于一身,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實踐地、各環節有機聯系地學習和研究,主要分為從理論到技術、從技術到實際應用的過程[3]。IS-CDIO已經注意到抽象的理論知識的“教”和“學”及在教學過程中的“做”。該模式能增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項目設計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IS-CDIO教學模式用于一些學校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典型職業崗位任務分析

職業崗位分析是基于IS-CDIO模式的高職專業核心課程來構建的[3]。分析的質量結果將會影響到課程體系開發,為避免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失敗,由學院組織專家,成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小組,通過對企業、行業調研和同行教師溝通和交流學習,確定信息安全技術專業學生培養的職業崗位群,主要有網絡安全管理、IT取證分析、網絡管理、信息系統安全測試、信息安全工程師等崗位。對職業崗位的主要任務及考取的相關證書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三、IS-CDIO模式下信息安全專業教學的實施

基于IS-CDIO模式的人才培養方式,以任務驅動為導向,職業崗位為目標,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在IS-CDIO人才培養上與傳統的培養方式體現出眾多優勢,為了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學以致用,對信息安全專業實施IS-CDIO模式的教學改革和舉措,如圖2所示。

(一)IS-CDIO課程體系

在職業崗位任務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高職信息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按照IS-CDIO模式將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重新整合,可以分為四個模塊:大學生信息素養課程、職業素養課程、專業技能課程、職業拓展課程。在四個模塊中采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方式實施教學,使信息安全專業由四個模塊組成完整的有機整體。1.信息素養課程信息素養(informationliteracy)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1974年美國信息工程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Zurkowski,1974)首次提出,有信息素養的人必須能夠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且具有一個檢索、評價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4]。信息素養首先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是傳統個體基本素養的延續和拓展,個體在獨立完成獲取信息任務的情況下,對獲得的信息能夠加以運用,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積累有價值的信息,完成對信息的評估,從而做出自己的決策。因此,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從自身加強,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針對信息安全專業學生,關于信息素養的培養,更應在信息獲取和安全方面進行項目驅動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技能。2.職業素養課程職業素養從理論上可以分為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通過合適的時間、地點、方式等來做正確的事,使在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心理上符合職業規范和標準。職業素養基本包括:職業道德素養、職業素養行為規范、職業素養技能三部分內容。大學生必須具備以上的職業素養要求,涉及職業素養的課程主要包括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大學體育、法律、職業道德、創業培訓教育等課程。信息安全專業學生必須具有很強的職業操守,遵守職業道德,在IS-CDIO模式下進行職業素養訓練,使學生達到人才培養目標。3.專業技能課程依據現有的職業崗位的相關要求,制定符合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的開設要與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等銜接。以培養能力為原則,以培養崗位核心技能為主導,課程涵蓋了職業核心技術課程、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崗位實訓等相關的課程,通過IS-CDIO模式將課程劃分為C、D、I、O四個階段的教學過程。專業基礎課(C),主要對信息安全專業進行構思性實踐,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進行理解,形成對信息安全學習興趣;專業核心課(D),主要在信息安全技術的設計性和開發性實踐階段,要求學生能夠建立一個團隊,對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設計、開發等方面的學習,通過教師提供的案例和教學對學生進行培養;職業技能訓練(I)是實踐性階段,通過參與實際應用項目開發和應用,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團隊的協作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頂崗實習實訓(O)是運作性實踐階段,學生在企業中融入到新的團隊,完成企業所安排的項目,使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將所學知識得到應用和驗證,能夠在實際環境中鍛煉和提升自己,培養學生在步入社會前的務實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4.職業拓展課程為學生開設專業課的同時,增加一些課外的選修拓展課程,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專業課的基礎情況,結合IS-CDIO模式,學生可以選擇性參加一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針對性的課程,例如,開設的網絡工程實訓、網絡安全管理工程師等與證書相關的課程,既提高學生的崗位應聘競爭力,又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IS-CDIO教學方法

新課程體系下的教學要求以產教結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將原有的教學模式改變為教、學、領、做一體化的教學。1.結合IS-CDIO的質量工程項目,推動教學改革依據IS-CDIO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通過IS-CDIO的質量工程項目,將參與項目的教師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通過項目推動、任務驅動、案例分析等形式實施教學。對應IS-CDIO模式的教學體系,結合信息安全專業,規劃并申報了4個省級項目獲得審批。IS-CDIO體系的子項目是對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通過項目促進教師對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改革的興趣,鼓勵教師參與項目的培訓、學習,在各自的IS-CDIO體系的子項目中取得一定成果來推動IS-CDIO的教育模式,通過改革取得的成果,教師以撰寫論文形式來全面推廣IS-CDIO模式的發展。2.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領做”一體化教學IS-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初衷,為解決學校與企業零距離的對接,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機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校企能夠針對崗位和產品進行溝通和交流,學校需要了解企業文化、企業對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技術基礎,以及人才的綜合素質等方面,學校通過頂崗實習,將學生送到企業實習,企業可以將工廠、車間搬到學校,學校和企業軟硬件資源達到最大共享,學校和企業可以聯合辦學,企業幫助學校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學校為企業培養優秀的人才,為企業服務,為社會服務。結合國際和國內對信息安全的最新技術,與國內信息安全相關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校內資金和企業贊助等多種形式,建立適合培養IS-CDIO模式的信息安全人才的實驗實訓基地,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指導教師,培訓教師和學生,面對面教學,形成學中做、做中學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使培訓基地成為企業人才需求的儲備庫,校企能夠達成共識,為企業培養出信息安全專業人才。3.教科研相輔相成IS-CDIO模式教育鼓勵教師將科研引入教學改革中,講師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中,改變對傳統知識的傳授方法,將科研成果以實驗的方式講解單一的概念,通過科研項目,要求學生及時掌握信息安全最前沿的知識、不斷更新知識,在課堂上,科研團隊的教師可以集體教學和研討,學生可以參與互動,同時組建創新小組,學生可以自主探索新的知識。

(三)IS-CDIO教育模式的教材建設

在新課程體系標準下,部分課程不能單一的教學,需要課程進行整合,現在還沒有整合過的課程教材,所以,需要授課教師根據整合課程的課程標準來確定教學內容,并在以后逐漸完善,以IS-CDIO教育模式編寫教材,教師將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在教學研究中不斷更新,為今后適用于高職學生的教材編寫等工作做準備。

(四)IS-CDIO教育模式的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高水平、愛崗敬業、創新精神強、具有團隊合作的高素質的IS-CDIO教育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刻不容緩的任務。隨著新課程體系標準的出現,教學模式發生了改變,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首先,教師要與企業對接,教師既是企業的工程師,又是學校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學校的教師要到企業去掛職鍛煉,企業的工程師可以到學校任教,實現師資力量的校企合作;其次,加強同類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獲得其他高等學校的對口支持,對教師進行系列講座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再次,加強學校內部原有教師的培養,教師培訓以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骨干教師培訓等形式,提高教師的學術和教學水平。

四、結語

第6篇

    《法國民法典》以簡潔著稱,其侵權行為法領域為第1382-1386條這5個條文所囊括,其中四條很短且自1804年以來一直未變,[1]至今仍是法國侵權責任的“普通法”(droit commun),也是實質規范法國侵權損害賠償問題的主要依據。[2]

    傳統上,法國侵權行為法以過錯責任為原則,集中規定體現為《法國民法典》第1382-1383條。其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致他人受到損害時,因其過錯致行為發生之人,應對該他人負賠償之責任。”第1383條規定:“任何人不僅對因其行為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而且還對因其懈怠或疏忽大意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不過,這一原則并沒有排除危險責任的存在,在法國,類似于德國危險責任的概念為無過錯責任(liability without fault, responsabilite sans faute)或法定責任(liability by virtueof law,responsabilité de plein droit)。[3]

    在《法國民法典》中,這一責任形態首先體現為第1385條規定的動物所有人或使用人責任:“動物的所有人,或者牲畜的使用人,在使用的時間內,對該動物或牲畜造成的損害,不論該動物或牲畜在其管束之下,還是走失或逃逸,均應負賠償之責任。”第1386條則規定了建筑物所有人責任:“建筑物的所有人,對建筑物因維修不善,或者因建筑缺陷、塌損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二者可以說是古典的危險責任類型,性質上屬于無過錯責任。[4]但僅此二者并不足以應付現代工業社會所帶來的危險。因此,尋求更妥適的法律基礎就成為法國法院所面臨的任務。

    《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的規定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責任轉變的實定法依據,[5]這一規定實際上包括三種責任類型:“自己行為責任”、“對他人行為的責任”、“物的管領人責任”,[6]其內容為:“任何人不僅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而且對應由其負責之人的行為或其照管之物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這一規定具有兩大特色:其一是造成損害的原因事實,不是自己行為,就是他人行為或是牽涉某特定物,因此,此種責任類型劃分方式,相當完整,幾乎已經可以全部涵蓋不同時代中各種可能的侵權行為態樣,而沒有創造新的責任類型的必要;其二是它僅是一種抽象的原則宣示或政策指引,在文字上極盡抽象概況,而且欠缺明確的構成要件,此一特色,使得法國學說或實務在面對各種新興的侵權責任問題時,擁有相當大的解釋適用空間,可以隨著時代不同、社會變遷與發展需要,注入新的內容,賦予新面貌,以彈性解決各種疑難問題。[7]在歷史上,第1384條第1款曾被認為沒有獨立的規范功能,只是提醒人們過錯不僅能來自自己的行為,而且可以來自沒有防止他人或物引起損害。[8]特別是對其后半段,法院簡直把它視為處理未成年人、雇員、動物或建筑物倒塌所致損害責任的專門規定;[9]該段的第二項選擇被認為只是在確認、開啟其后第1385條(動物所有人或使用人責任)及第1386條(建筑物所有人之責任)規定的內容而已。[10]但后來,流行的觀點認為,第1384條第1款明確承認責任可以基于過錯之外的基礎而得以正當化。[11]法國法院正是通過對這一規定后半段的近乎曲解的最大膽解釋,確立了一項新的原則:如甲照管或控制的物致乙損失,則無過錯亦須負責任,[12]即所謂的物的管領人責任(guardienhaftung)或無生命物責任(responsibilite du fait des chose inanimées)。[13]這一責任成為了法國法院發展危險責任的基礎規范,也因此成為了法國侵權法最顯著的一個特征。

    二、物之管領人責任的確立

    物之管領人責任的興起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程,它是對工業革命所引致的嚴重工業事故的一種司法回應。19世紀末,“由于機器的操作和作用,工廠中的事故日有發生,隨著鐵路和后來機動車的發展所帶來的事故亦成倍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過錯責任原則“已完全不適應社會條件的需要”。[14]日益增多的工業傷害、機動車輛事故和火車碰撞迫使法院將“過錯”(faute)擴展至了難以承認的程度。[15]

    對法定責任的擴展最初是通過擴大解釋《法國民法典》第1386條規定的建筑物所有人責任來實現的。1877年7月20日,巴黎上訴法院作出了關于harty案的判決(harty v.ville de chalous-sur-marne)。在該案中,一棵維護不善的樹傾倒引起了損害,法院依據《法國民法典》第1386條判決樹的主人負有賠償責任。這是第一則將民事責任擴展到《法國民法典》規定之外的案例。[16] 1887年4月10日法國最高法院[17]作出的lejon v.société des usines de la providence一案又將已擴大的建筑物的范圍擴及至機器設備。該案的簡要事實為:被告工廠的機器破損傾毀,其碎片傷及在現場工作的原告的丈夫,致其死亡。法國最高法院認為,接連于建筑物之“機器”,既已連接于廠房,即為廠房的一部分,因此,機械瑕疵發生之損害,應視為建筑物本身之瑕疵發生的損害,被害人毋庸證明所有人有過失,亦得主張賠償。[18]

    但擴大解釋第1386條規定的建筑物所有人責任的做法顯得非常牽強,1896年6月16日法國最高法院民事庭對the teffaine一案作出的判決對此作出了突破。在該案中,受害人是一名水手,他在被告guissez及cousin所有的一艘蒸汽拖輪上工作,因該船上存有缺陷的鍋爐爆炸而受傷死亡。受害人的妻子以鍋爐導管的熔接有瑕疵而向被告訴請賠償。引擎制造商oriolle在訴訟中以被告關系人的身份參加訴訟。[19]

    一審法院以被告無過失駁回了原告的起訴;二審的巴黎高等法院以事故原因為機械瑕疵而類推適用第1386條規定,判決被告承擔無過錯的賠償責任。在第三審中,法國最高法院直接適用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后半句,駁回了被告的上訴,其理由為:事故之原因,既為機械構造之瑕疵,則鍋爐所有人及制造人,依第1384條規定的意旨來看,僅于損害系出于偶然事故或不可抗力時,才可免責。被告縱證明其損害系出于制造者之過失或其瑕疵隱秘難見,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20]在這一判決中,法國最高法院放棄了類推適用其民法典第1386條的想法,它意味著法國法承認在適用第1384條時“并不要求物件有包含于其內部的易于造成損害的缺陷”,因為這一條文是與物之監管者的責任相聯系,而不是與物件本身相聯系。[21]邱聰智教授認為,該判決在法國侵權行為法史上,至少具有三項意義:一是確立了第1384條在侵權行為法體系上的獨立地位;二是制止了對建筑物概念的濫用,使法律的解釋更見妥當;三是確立了危險事故在侵權行為法體系上的地位,使無生命物責任類型得以依無過失責任原理,在民法典上奠定基礎,且該責任為“責任推定”(présomption de responsibilité)之見解,也得以由本判決首開其端并告確立。[22]達維教授也認為,這一判決邁出了引人注目的一步,《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后半段被賦予了獨立的含義,借助這段話,法院在法國法中確立了一項新的適用范圍廣泛的嚴格責任原則。[23]但馮·巴爾(von bar)教授認為,這一判決可能被認為僅適用于工業事故這一狹窄領域,因而管領人責任在當時仍未被確認。[24]

    上述判決涉及的都是勞工災害,延續這些判決對勞工災害的合理救濟的思路,1898年4月9日,法國議會在工會的壓力下通過了勞工保險法(loi concernant lesresponsibilites des accidents dont les ouvriers sont victimes dans leur travail),該法建立在事故風險與既定職業相關的前提上,它規定對于雇員蒙受的與工作有關的損害,應由雇主和雇員共同承擔。該法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它結束了運用合同責任理論來解決工業事故責任的思路,二是,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看,它奠定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石。[25]但遺憾的是,這一法律對勞動事故之外的情形沒有涉及,管領人責任仍只好由法院在采納諸如巴黎和里昂的saleilles和josserand兩位教授的法學著作中的建議基礎上繼續進行發展。[26]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法國最高法院不斷擴展無生命物責任的做法,特別是針對法國最高法院1920年11月16日針對波爾多火車站的火災事件作出的判決,法國議會通過在第1384條中增加第2款(關于火災責任的規定,采過錯推定)、第3款,表達了“對最高法院的指責”。[27]

    最終物之管領人責任只是在與其有關的不斷增長的道路交通事故方面取得了突破。[28]正式確立物之管領人責任的是法國最高法院1930年對the jand' heur v. lesgaleries belfortaises案所作出的判決。[29]該案的事實為:被告公司所有的火車,由其職員駕駛,在執行職務過程中,將一個橫穿馬路的小女孩撞傷,原告作為小女孩的法定人向被告公司訴請賠償。一審法院適用了《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的規定,判決原告勝訴;二審的里昂高等法院則認為本案涉及的是人的行為而非物之行為,應適用1382條的一般過錯責任,從而改判被告勝訴;法國最高法院在其第三審中認為:第1384條第1款就無生命之動產致生損害于他人時,對于保管人系課以“過失推定”之責任,僅于損害系出于不可歸責于被告之不可抗力或外在原因(causes etrangerés)時,始得推翻。……再者,發生損害之“無生命物”,是否因“人之行為”的介入而運轉,于決定是否適用時并非重要。若該“物”具有損害第三人之危險,而有保管之必要者,即為已足,從而廢棄了二審判決,發回重審;但里昂高等法院仍堅持原見,駁回了原告的起訴;法國最高法院又根據原告的上訴組成了大聯合法庭(chambres reunie)進行第二次三審,再一次廢棄里昂高等法院的判決,并移送第戎(dijon)高等法院。大聯合法庭在1930年2月13日作出的判決中認為,“第1384條第1款規定,無生命物致生損害于他人者,其保管人應負‘責任推定’之責任,故被告僅于證明該損害系出于不可歸責于其的偶然事故、不可抗力或外在原因時,始得推翻該推定。……原審判決雖認為如不能證明該汽車具有固有的瑕疵,即與第1384條所謂的‘人監管下之物之行為’并不相當,而排除該條之適用。不過,依法律之規定,決定是否適用上述推定時,對于發生損害之物,是否因人之行為而運動,并未設任何差別。再者,第1384條責任之構成,以物之‘監管’為決定標準,而非物之本身。是以決定是否適用時,物之本身在性質上是否有內在足以發生損害之瑕疵實無必要。”這一見解對第戎高等法院有著約束力。[30]

    從這一判決看,它實際上將“物之監管”作為了責任成立的標準,并擴及至所有的無生命物。基于此一規定,法國最高法院“發現”另一項一般性的侵權責任原則:因“物的原因事實”(le fait des choses)所造成的損害,包括動力車輛在內,不問有無人為過錯,物的管領人即須負責。在歸責原則上,此種責任是一種“當然責任”、“客觀責任”或“無過錯責任”。[31]達維教授對這一原則的表述則是:如果某種損害是由一個人控制或監管之下的物所造成的,則該人即便無過錯,仍須負侵權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管領人不能通過舉證自己無過錯而免責,除非它能夠證明損害系由不可抗力(不可預見和非由人力所能控制的事故)或完全由于受害人自己的過錯所致,而這種證明極其困難。[32]

    經由這一判決,汽車交通事故正式被納入到物之監管者責任領域,自此,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確定朝向“責任嚴格化“的方向發展。[33]同時,在法國最高法院作出jand'heur案的判決后,議會并沒有采取類似的對抗行動。因此,法國法院在發展物之管領人責任上便沒有受到太多的羈絆。[34]法院“不僅以此為基礎處理交通事故,而且在那些由某人監管下的物致人損害的無數案件中,管領人也負有責任:例如煤氣罐爆炸,高爾夫球擊傷人,水庫中儲存的水決堤,一棵樹倒下妨礙了交通,手術后將手術工具遺留在患者體內,以及工廠的煙氣或酸性物質對鄰近居民造成損害,等等”。[35]學者阿扎尼亞(azarnia)因而認為,從這一判決之后,“嚴格責任在法國不再是一種有爭議的問題,而變成了一種在不同情況下均為法院承認的責任。現在,確立這樣的責任已變為原則,而不再是例外。”[36]

    三、物之管領人責任的構成及其發展

    《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確立的物之管領人責任構成要件包括如下三項:被害人受有一定損害;該損害因一定的責任原因事實所造成;損害與責任原因事實二者間具有因果關系。其中的責任原因事實為肇致損害發生的物,如車輛(指的是各種交通工具)。[37]這里的物并不限于危險物,而被擴展至了一切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也包括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毫無危險性的物,如塑料袋、椅子和平底雪橇,不適用的僅動物和建筑物以及其他由特別法調整的物。[38]

    物之管領人責任的責任主體為物的管領人,即在損害發生時,對于物事實上獨立行使“使用、指揮及控制權限”之人。他原則上是物的所有人,但不以此為限,只是在證據法上,推定物的所有人為對于物事實上獨立行使使用、指揮及控制權限之人而已。其他物的現實占有人或利用人,無論其為法律上的占有人或利用人,如地上權人、借用人、承租人、承攬人等,或為事實上的占有人或利用人,如偷竊者、強盜者或侵占人等,均得為物的管領人。[39]

    就物之管領人責任,存在三項免責事由:不可抗力(cas fortuit force majeure)、第三人行為(fait d' un tiers)和被害人過錯(faute de la victime)。承認此等免責事由,主要是基于“因果關系”的觀點,重新界定責任范圍。因為損害的發生如果是不可抗力、第三人行為或被害人過錯所致,這些因素往往在損害實現過程中扮演一定積極角色,而使得責任原因事實與損害間,不是完全欠缺因果關系,就是欠缺一部分因果關系。從“公平分配損害風險”的角度而言,至少應由被害人承擔風險的全部或一部。[40]監管者自身能力的欠缺不構成免責的事由。如在法國最高法院1982年2月10日作出的一則判決(lindini案)中,一個男孩將瓶子當作足球踢,法院仍然認定他是該瓶子的監管者。[41]

    可以說法國法院對物之管領人責任做了非常寬泛的擴展,但這樣一種過于寬泛的危險責任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對它的過濫使用會不當地侵入本應由過錯責任調整的領域,給企業造成不當的經濟壓力。法國比較法學家勒內·達維即認為,對第1384條第1款的這一擴展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有違于法典起草人的初衷,民法典中關于動物或建筑物致人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現在似乎成為確定物的監管者承擔侵權責任的障礙。因為根據該法典,管領人可以通過證明他無過錯,從而主張應免除責任。”[42][43]

    在當代法國法院關于物之監管者責任的判決中,越來越多地引入了過錯責任的成分,特別體現對物之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之間的區別上。物必須對損害的發生發揮積極的作用,單純的消極作用尚不足夠,監管者無需對無任何“舉動”的物承擔責任。而在判斷物是否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個問題上,法國法也越來越受到過失認定的影響。如在法國最高法院民事審判庭1997年4月2日的判決中,作為摩托車同乘者的一青少年將頭盔提在手下臂上,鉤住了從旁邊超車的另一輛摩托車,最高法院因而認定了同乘者的過錯,但同時指出,“頭盔的行為是不正常的,對事故的發生發揮了作用,因而是損害發生的工具。”即監管者的過失構成了頭盔的積極作用。[44]法國學者丹尼斯(denis)就此認為:“物位于它所處的位置、環境上或使用過程中舉止正常時就是發揮了消極作用;相反,不正常舉動則體現了在導致損害發生上的積極作用。將物的不正常舉動等同于監管者的不當行為事情就簡單多了。物有不正常舉動就表明監管者實施了監管行為。”[45]

    四、特別法中的危險責任

    除《法國民法典》第1384-1396條的規定外,法國還制定了大量的特別法來規范危險責任,除前面提及的1898年的勞工保險法外,它們還涉及民用航空(code de 1' aviationcivile et commerciale 1924)、核能設施(loi du 30 octobre 1968 relative d la responsabilite ci-vile dans le domaine de 1'enegie nucleaire,該法補充了法國加入的關于核能責任的巴黎公約和布魯塞爾公約)、水污染(loi du 26 mai 1977 relative d la responsibilite et at 1' obligationd’assurance des proprietaires des navires pour les dommages resultant de la pollution par leshydrocarbures)、纜車(loi du 8 juillet 1941)、機動車輛(loi du 5 juillet 1985,dite loi band-inter)、人體試驗和血液收集(它們分別經由loi du 20 decembre 1988和loi du 4 janvier1993兩部法律引入到code de la sante publique中)等。[46]產品責任則經由立法(loi du19 mai 1998)納人到《法國民法典》第1386條(art. 1386-1 a 1386-18 du code civil)中。[47]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的bandinter法(loi bandinter,第85-667號法律—以改善交通事故被害人地位以及加速損害賠償程序為目的的法律)。該法突破物之管領人在該責任上存在的缺失,創設了“動力車輛駕駛人或管理人的責任”,旨在更妥善地規范和解決機動車輛交通事故責任,因而成為了目前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要法律依據。

    具體而言,在機動車輛交通事故上,物的管領人責任存在如下的缺失:[48]

    首先,在責任主體問題上,物之管領人指事實管領人,而非法律上的管領人,不利于交通事故被害人。一方面,事實上的管領人判斷或舉證上往往有困難;另一方面,以法律上的管領人為責任主體,有助于經由“責任保險制度”,解決損害賠償問題。物的管領人的真正問題,是“誰應該或比較合適承擔因物肇致損害所生的風險”,而不是“誰不當地行使物的管領權限因而使物肇致損害”在車輛被竊取、被強盜或被侵占情形,不利于保護受害人。

    其次,在責任要件的問題上,按法國實務上關于因果關系的判斷,并沒有采取統一的判斷標準,而是委諸于個案中,由法院依事件類型需要,決定從寬或從嚴判斷因果關系是否存在,在實務上沒有明確放寬因果關系判斷標準的情形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事件適用物之管領人責任規定的結果,被害人有時會因法院從嚴認定因果關系之故,而不容易向車輛管領人請求損害賠償。

    第三,在免責事由的問題上,法院也往往從寬認定“不可抗力”或“被害人過錯”等免責事由。

    因此,有學者批評,物的管領人責任因實務的立場,越來越失去其規范功能與存在價值;交通事故被害人是弱者,以被害人過錯為由減免賠償金額,與一般國民正義感情明顯不合;該責任創造誘因,鼓勵或促使車輛管理人或其他責任保險人,幾乎是習慣性地在每一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事件,幾近挑剔地主張不可抗力或被害人過錯,拒絕賠償損害或只同意賠償一部分損害,造成無以數計的爭執與訴訟。[49]

    經過改革,法國議會制定了1985年7月5日的法律(第85 -667號法律—以改善交通事故被害人地位以及加速損害賠償程序為目的的法律)創設了“動力車輛駕駛人或管理人的責任”,成為目前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要法律依據—badinter法。

    根據該法,承擔機動車輛交通事故責任的主體為動力車輛駕駛人或管領人,傳統侵權責任法上對人的責任(車輛駕駛人責任)和物的責任(車輛管領人責任)的嚴格劃分方式自此被打破。傳統侵權責任法上的歸責原則—過錯責任(車輛駕駛人責任)與無過錯責任(車輛管領人責任)的明確區分藩籬,也因此被超越。[50]

    該法規定的責任要件有三項:損害;因果關系,該法以概念上比較寬松的“牽連關系”(implication)代替了因果關系;物,但僅限于“不依固定軌道行使”的路上動力車輛。[51]

    在免責事由上,該法大量禁止或限制傳統侵權責任法上可以提出的免責事由抗辯,不可抗力或第三人行為均非免責事由。對非駕車人而言,在人身損害的情形,被害人的過錯不構成免責事由,除非被害人的過錯已經嚴重到“不可原諒” (inexcusable)的地步,而且又是交通事故發生的惟一原因時,才例外地構成免責事由。所謂的“不可原諒”是指受害人必須自愿在極為重大的過失的情形下行為并且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使他們暴露給傷害的風險。而在被害人是道路交通上的“特殊弱勢者”[青少年小孩(16歲以下)、老人(70歲以上)、身心障礙者]的情形,“被害人過錯”絕對不構成免責事由,除非他們意圖傷害自己(recherche volontaire du dommage) 。 1985年7月5日的法律改革,即是經由大量禁止或限制傳統侵權責任法上可以提出的免責事由抗辯,企圖超越傳統侵權責任法的思維方式,揚棄“因果關系”此一要件,創設出另一種獨特的、更嚴格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52]

    這樣一種責任嚴格化的發展趨勢背后,有其法律、社會、財務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須在平衡兼顧此等因素的基礎上,搭配其他相關周邊制度,才有可能圓滿解決問題。此所以法國侵權責任法在朝向責任嚴格化的過程中,往往經由立法,搭配責任保險、擔保基金等制度,具體落實責任嚴格化所追求的目標。[53]

    從損害賠償負擔的問題上看,侵權法適用全部賠償原則的適用,而未采用最高賠償限額或固定賠償金額,這造成了沉重的賠償負擔。事實上,從應負責任者的角度觀察,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將交通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害風險,予以分散轉嫁,以減免應負責任者的賠償負擔,而不是一味追求責任嚴格化,并由其個人獨自承擔責任嚴格化后的全部不利益。否則,責任嚴格化的另一面,即是責任的嚴苛化,或許可以解決被害人的損害賠償需要問題,卻不能解決應負責任者的損害賠償負擔問題。

    因而侵權責任法本身,有其極限,無法完全解決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問題。在責任嚴格化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有責任保險制度的介人,二者互相搭配,共同協力運作,才有可能解決賠償負擔過于沉重的問題。20世紀30年代法國最高法院將物的管領人責任適用于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事件后,動力車輛責任險或交通事故責任險,開始成為保險市場上迫切需要的商品。1959年4月i日起,法國國會通過立法,全面強制動力車輛所有人或管領人必須投保,而成為具有“強制性質”的政策保險。

    責任保險制度的存在,在財務面上,可以解決責任嚴格化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賠償負擔問題;在法律面上,也促使責任嚴格化更加取得其正當性基礎。責任保險對法院在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所采取的態度,也具有重大影響。如果應負責任者已經投保責任保險,實際出面負責賠償的,將是“責任保險人”,法院在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時,往往更容易同情被害人,關心其損失是否已經獲得填補的問題,而相對比較容易忽略是否會過度加重賠償負擔的問題。此一態度,自然容易促使法院盡可能放寬責任要件、擴大責任范圍,使損害賠償責任容易成立,而朝向責任嚴格化的方向發展。責任保險制度的存在,是促使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朝向嚴格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責任嚴格化的發展方向,也使得動力車輛或交通事故責任保險制度,逐步趨于健全發達。[54]

    五、法國2005年債法改革草案對危險責任的重構

    在近年來法國出現的民法典重編的學術努力中,值得注意的是,下述兩個學者建議稿對危險責任制度作出了創新性的設計。

    2005年,在法國巴黎二大皮埃爾·卡塔拉(pierre catala)教授的主持下,部分法國學者提出了亨利·卡比唐協會[association henri capitant《債法和時效制度改革建議草案》avant-projet de reforme du droit des obligations(articles 1101 a 1386du code civil) et du droit de la prescription(articles 2234 a 2281 du code civ-il)],并于9月22日提交給了法國司法部。該草案涉及民事責任部分系由巴黎一大教授熱納維埃夫·維內(genevieve viney)女士負責起草,簡稱卡塔拉-維內草案。

    就危險責任,該草案值得注意的有兩條—第1354條和第1362條。[55]二者的規定如下:

    第1354條

    物的管領人應對其管領之物造成的損害承擔法定責任。

    根據起草者的說明,本條旨在正式承認既存的判例法的解決方案。

    第1362條

    除有特別規定外,從事異常危險活動的人應對該活動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即使該危險活動是合法的。

    創設可能同時給大規模人群造成嚴重損害之風險的活動被視為是異常危險活動。

    從事異常危險活動的人不能通過證明第1349條、第1351-1條規定的受害人過錯而免除責任。

    根據起草者的說明,本條是一條具有創新性的規定。但對該條,起草者之間存在相當大的爭議。支持者認為,納入這一條款有助于使法國法向周邊大多數國家的法制靠近,并與法國行政法院的判例看齊。反對者則認為,其他條款,特別是第1342條對物的管領人責任的規定使得該條幾乎成為無用的條文。支持者則反駁認為,該新規定主要涉及工業災難,而物的管領人責任更傾向于處理發生于個人之間的損害。最后,起草小組的一致意見是,該條規定主要適用于異常危險活動所導致的大規模損害。[56]

    在兩個學者建議稿中插入一個沒有權威的信息報告,不妥,最好刪除。2011年巴黎二大弗朗索瓦·戴黑francois terré教授主持起草的法蘭西政治與道德科學院《民事責任法建議稿》問世,簡稱戴黑草案。該草案涉及危險責任類型的條文如下:

    第20條對物責任

    物之管領人就其管領的有體物對人的身體或者精神的完整性所造成的侵害負法定責任。

    物的原因事實須由原告證明。該事實可以是由于物的瑕疵,也可以是由于物的位置、狀態或行止的非正常性所引起的。

    管領人是指于損害事實發生之時對物已經或者應該實施使用和控制行為的人。

    第23條被分類之設施責任

    除非法律另有規定,《環境法典》所歸類之設施的經營者,當損害系明確地由決定該歸類的風險所導致時,[57]對其活動給人之身體或精神的完整性或者給物所造成的侵害負法定責任。

    需要說明的是,該草案徹底突破了法國侵權責任法上自己過錯行為責任、對他人行為的責任與對物責任三分天下的學理構造模式,而建立起以過錯責任之一般條款為普通法,同時規定特別法制度的模式。法國侵權責任類型的劃分是建立在責任原因事實之上的,這種傳統學理被草案所擯棄。起草者認為,對他人行為的責任的特征不在于責任原因事實,而在于賠償義務的課予方式,其歸責根據毋寧是,依據自己過錯行為責任或對物責任規定負責之人與被課予對他人行為責任者間的關系。在對物責任,物之原因事實這一概念本身極不確定;[58]作為民法典外特別法、脫胎于對物責任類型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上的介入或稱牽連關系(implication)要件是否是一種責任原因事實,頗有疑問。此外,各種特別法上責任類型之間的區分標準,既可能是存在責任原因事實的區別,也可能是存在損害性質或者責任免除事由的差異。因此,草案決定放棄將責任原因事實作為侵權責任類型的區分標準的傳統做法。這樣,過錯責任條款與對物責任以及特別法上的民事責任類型均將構成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尤其是,為了彰顯過錯責任規定作為真正一般條款的地位,對物責任作為無過錯之法定責任,被規定在主要的特別侵權行為一章,自然屬于過錯責任規定的特別法。

    泰雷草案第20條關于對物責任的規定,與前述卡塔拉-維奈草案相比,在適用范圍上作了限縮,將其適用限制在人身損害賠償領域。理由是,特別法上諸如1898年《勞動災害事故法》以及1985年《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等制度實際上掏空了對物責任規定在人身損害賠償領域的適用價值,實踐中對物責任規定更多地被引為經濟利益之損害賠償的法律根據。然而,以無過錯責任規定作為經濟損害的救濟方式,是與工商營業自由原則背道而馳的。因為,在企業經營領域,無過錯致人損害在原則上屬于合法行為。當然,草案并未完全否認判例開發的對物責任的存在價值,而是在人身賠償領域維系了對物責任之無過錯責任的規定,以強調法國法對于維護人身或精神的完整性這一憲法性利益的重視。[59]

    同時,就第23條規定的對被歸類之設施的責任,泰雷草案的起草人考慮到卡塔拉-維奈草案第1362條對于危險活動未下定義而可能導致概念涵蓋范圍過寬,將危險活動局限于環境法典第5編第1章所規定的為環保目的而被歸類之設施(installationsclassées)。[60]盡管《環境法典》所規定的系環境損害預防制度,但是其所涉及的設施實為可能引發嚴重損害的異常危險活動。這些設施包括可能對人體健康、公共衛生、自然環境和景觀保護等造成危險的工廠、倉庫、工地以及其他一切設施。[61]為了平衡設施經營者的利益與受害人的利益,草案把可獲賠償的損害限制在對人身和精神造成的損害,以及對有體財產的損害上,而且,把來自受害人和第三人的免責事由局限在受害人不可宥恕的過錯,以及滿足不可抗力要件之第三人的故意行為上。

    六、對法國危險責任的評價

    從上面對法國危險責任的介紹可以看出,法國侵權責任法近二百年來的演變發展,即是不斷朝向“責任嚴格化”的方向發展。[62]雖然法國法在危險責任一般理論的發展上不如德國,但法國法院更愿意引入非基于過錯的責任。[63]法官通過對《法國民法典》法律條文的寬泛解釋,不斷擴大其適用范圍以適應新的情勢,并促使法典“自然演變”。而且,這一法官造法的合法性很少受到嚴格的質疑。[64]有學者評價認為,在他們所考察的所有法系中,法國法系可能是法官對嚴格責任的發展貢獻最多的法系。[65]不過,法國學者suzanne galand-carval認為,對立法者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為在當今的法國,很多嚴格責任領域都已經成文化。但他也承認,在嚴格責任的創設上,立法者并沒有發揮和法院一樣的決定作用。[66]

    法國的物之管領人責任正是法國法官造法的產物,它實際上是披著成文法外衣的法官法。在法國法院的發展下,它呈現出一般危險責任條款的寬度。對此,法國學者su-zanne galand-carval認為:“法國(適用第1384條第1款)的經驗表明,一般形式的嚴格責任對受害人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自20世紀初期以來,大多數人身傷害案件都是以該條款為依據加以處理的。不過,我們關于物的嚴格責任自身也確實存在著不足,但這種不足可以通過危險活動的一般責任很方便地得以彌補。”[67]

    不過對物之管領人責任的過度擴展如果沒有相配套的措施(如責任保險、社會保障制度)予以輔助,必然會造成責任的泛濫,影響社會經濟的運行。法國法院在這一責任中引入過錯的觀念以及巴丹戴爾(bandinter)法的制定可以說是一種最好的說明。

    正是考慮到物之管領人責任帶來的過分優待受害人,進而危及行為自由的弊端,法國學理上開始出現限制甚至取消物之管領人責任的意見。前述戴黑草案可以說是這種意見的一次有力的表達,而卡塔拉-維內草案則更加眷念法國判例百余年來對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的發展。在未來的法國侵權立法改革中,如何理順民事普通法和特別法上紛雜的民事責任制度之間的關系,第1382條之過錯責任一般條款和判例創造的物之管領人責任間是繼續并立還是代之以普通特別關系,均有待于我們繼續觀察。

 

 

 

注釋:

[1][法]勒內•達維:《英國法與法國法—一種實質性比較》,潘華仿、高鴻鈞、賀衛方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頁。

[2]五:“新世紀法國侵權責任法的挑戰—以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發展為例”,載《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2期,第115頁。

[3]沃爾特•范•戈溫、杰里米•利弗和皮埃爾•拉胡什:《侵權法》(walter van gerven, jeremy lever and pierrelarouche, tort law,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 hart publishing, 2000, p.539.)

[4]也有法國學者認為二者是不可推翻的過錯推定責任,參見理查德•阿扎尼亞:“法國侵權法:一種文化與比較的視角”[see richard azarnia, tort law in france: a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overview, 13 wis. intl l. j. 471(1994-1995), p. 484];邱聰智:《從侵權行為歸責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頁;張民安:《現代法國侵權責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194頁。

[5]同注3引書,第554頁。

[6]同注2引文,第115頁。

[7]同注2引文,第116頁。

[8]同注3引書,第554頁。另參見[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卷),張新寶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0頁。

[9]同注1引書,第189頁。

[10]同注2引文,第120頁;邱聰智:同注4引書,第150頁;同注3引書,第554頁。

[11]同注3引書,第554頁。

[12]同注1引書,第180頁。

[13]邱聰智所著前引書多采無生物責任這一概念,參見該書第150頁以下。

[14]同注1引書,第118頁。

[15]同注4引文,第479頁。

[16]王軍:《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實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頁。

[17]五的文章中將之稱為廢棄法院。

[18]邱聰智:同注4引書,第152頁;吳兆祥:“侵權法上的嚴格責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度博士論文,第二章第9頁。

[19]邱聰智:同注4引書,第154頁;王軍:同注16引書,第65頁;[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1頁。

[20]邱聰智:同注4引書,第155頁。另參見[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2頁。有學者介紹,法院判決所依據的理論是所謂的“風險中獲益”的思想:即通過從事風險活動而獲益的人,必須承擔由該活動所引發的風險。參見王軍:同注16引書,第65頁。

[21][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2頁。

[22]邱聰智:同注4引書,第155頁。

[23]同注1引書,第189頁。

[24][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2頁。

[25]同注4引文,第480頁,腳注54;王軍:同注16引書,第65頁;另參見邱聰智:同注4引書,第155-156頁。

[26]同注1引書,第188頁。

[27][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3-154頁;王軍:同注16引書,第68頁。

[28][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3頁。

[29]同注3引書,第558頁;阿扎尼亞認為harty v. ville de chalous-sur-marne案和the teffaine案是點燃通向jand' heur案的兩座里程碑,它們成為了適用于引起損害的所有無生命物的責任推定的跳板。阿扎尼亞:同注4引文,第480頁,腳注48。

[30]邱聰智:同注4引書,第158-159頁;[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3-154頁;王軍:同注16引書,第67頁。

[31]同注2引文,第120頁。

[32]同注1引書,第189頁。

[33]同注2引文,第121-122頁。

[34][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4頁。

[35]同注1引書,第190頁。

[36]阿扎尼亞:同注4引文,第481頁。轉引自王軍:同注16引書,第67頁。

[37]同注2引文,第122頁。另參見[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4頁:“監管者”也是“受制于習慣以及使其具有監管者特征的監督和控制權的”。

[38][德]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卷),第414-415頁及腳注[70]。

[39]同注2引文,第122頁。

[40]同注2引文,第122-123頁。另參見[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4頁:“物的保有者只有在證明不可抗力、真正的意外事件或者類似的因果關系被阻斷的情形,方能免于責任。”

[41][德]馮•巴爾:同注8引書,第156頁。

[42][法]達維:同注1引書,第190頁。

[43]王軍教授在此引用了馮•巴爾教授所著的《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卷)第418頁注[93]的一個例子:法國蒙皮利埃法院1994年5月9日也作出一則判決,在該案中,被告將一臺游泳池清潔機放在了其經營的游泳池旁,從而使顧客絆倒,法院認為,該機器不應放在那個地方,因為那里通常是“放松一下的游泳者”呆的地方。法院因此認定被告是該機器的監管者。他認為,這顯然是一個僅借助過錯責任即可導致同樣結果的案件。參見王軍:同注16引書,第70頁。

[44][德]馮•巴爾:同注38引書,第408頁及該頁注[41]。

[45]轉引自[德]馮•巴爾:同注38引書,第415頁。

[46]b. a.科赫和赫爾穆特•科齊奧爾編:《侵權法的統一:嚴格責任》(see b. a. koch and helmut koziol eds.,uni-fication of tort law: strict liabilit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 pp. 133-134);弗朗茲•韋羅和弗農•瓦倫丁•帕爾默編:《歐洲侵權法中的嚴格責任的邊界》(franz werro and vernon valentine palmer ed.,the boundaries of strict liability in european tort law,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4, p. 30, footnote96);阿扎尼亞,同注4引文,第4781-482頁,腳注60。

[47]b. a.科赫和赫爾穆特•科齊奧爾編,同注46引書,第131頁、第133頁。

[48]同注2引文,第124-127頁。

[49]同注2引文,第128頁。

[50]同注2引文,第131頁。

[51]同注2引文,第131-132頁。

[52]同注2引文,第133-134頁。另參見弗朗茲•韋羅和弗農•瓦倫丁•帕爾默編,同注46引書,第406頁。

[53]同注2引文,第135頁。

[54]同注2引文,第136-138頁。

[55]此處參考了兩位英國學者約翰•卡特賴特(john cartwright)和西蒙•維塔克(simon whittaker)對法國債法修訂草案的英譯本以及孫麗娟的中譯本,載[德]布呂格邁耶爾、朱巖:《中國侵權責任法學者建議稿及其立法理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頁下。

[56]《債法和時效法改革建議》( proposals for reform of the law of obligations and the law of prescription, p. 180)。該說明由熱納維耶芙•維內(genevieve viney)教授撰寫。

[57]環境法典第1311-2條規定,法國國家參事院(conseil d' etat)根據各項設施之經營所帶來的風險或不便的嚴重程度,對其進行歸類。按照風險嚴重程度,從高到低可分為三類,需要獲得政府特許的設施,需要登記的設施,以及需要申報的設施。

[58]這里,透過以下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窺知物之原因事實的難以捉摸。其一,何為對物責任上的物?法國判例先后開發出四種標準,具有內部缺陷者為物,為事故之惟一原因者方為物,帶危險性者為物,處于運動狀態中的物方為對物責任之物。然而,迄今尚無確定標準。v. ph.馬洛里、l.艾奈斯和ph.施托費爾-蒙克:《債法》(v.ph. malaurie, l. aynes et ph. stoffel-munck, les obligations, 2e ed.,defrenois, 2005,n°191,p.95-96)。其二,物之管領人必須是有可能對物予以監管,而且能夠采取措施預防損害的人。因此,如果損害是由物之結構缺陷造成,管領人則不負責任。反之,當物之行動導致損害發生時,才應由其負責。損害原因究竟是物的結構,還是物的行動?判例的復雜性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v. malaurie et aynes, infra, n°203, p. 106-107.)。物的因素與行為的因素實在是交織一處,剪不斷,理還亂。

[59]弗朗索瓦•戴黑(主編):《民事責任法改革》[ francois terre ( sous la direction de),pour une reforme du droit de laresponsabilite civile, dalloz, 2011,p. 173-175]。

[60]同注59引書,第177-178頁。

[61]環境法典第1511-1條(article 1511-1,code de 1' environnement)。

[62]同注2引文,第117-118頁。應特別注意該文的注5:“責任嚴格化≠無過錯責任,它僅在描述責任比較容易成立這一現象。即是責任已經嚴格化到采用“無過錯責任”的地步,惟鑒于無過錯責任依其責任原因事實形態及免責事由多寡,仍有不同程度之分,其責任嚴格化程度仍有不同。”

[63]同注3引書,第551頁。

[64]弗朗茲•韋羅和弗農•瓦倫丁•帕爾默編,同注46引書,第29頁。

[65]弗朗茲•韋羅和弗農•瓦倫丁•帕爾默編,同注46引書,第3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平顺县| 高密市| 阳朔县| 平山县| 尉犁县| 广水市| 水城县| 肥西县| 漳州市| 周宁县| 巩义市| 大理市| 紫阳县| 遵化市| 黄陵县| 渭源县| 康平县| 巴彦淖尔市| 怀安县| 中超| 绵竹市| 渝中区| 永平县| 古蔺县| 衢州市| 江都市| 盐城市| 论坛| 晴隆县| 公安县| 武平县| 达拉特旗| 维西| 达孜县| 翁源县| 阜宁县| 绥江县| 呼伦贝尔市| 来凤县| 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