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7: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綜合實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于“綜合性學習”我一直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即課本每一單元后面所涉及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其實不然??v觀眾多考題,我將其分為了兩類:一類是以行為活動為表現形式的綜合性活動,如:辦刊、辯論、參觀、采訪、甚至演出等。另一類是以問題探究為活動目的的綜合性活動,實際就是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這類活動就是課本提供的每一單元一次的綜合性學習形式。
考試說明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出的要求是:“能將語文知識與能力綜合運用于語文實踐中,實現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通”。從中我們注意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實踐性、語文性、綜合性、開放性。“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命題范疇,即利用語文工具,自主而富有創意的策劃語文活動,學會交際、合作,通過探究發現并解決問題,并以恰當的語文形式表達自己的思維結果。2011年中考說明中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考查的說明是:9. 能圍繞一定的專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活動策劃能力、學科整合能力、計劃實施能力、反思總結能力。
命題特點:
1、在內容上注重對能反映考生生活的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機的擴展考生自我表達的答題空間。
2、在試題的呈現方式上以獨立的綜合性學習考試板塊出現,題目所需的學科間知識的綜合交叉比較充分。
3、題干設置的文字量較大,富含信息,表述比較親切,注意拉近與考生的距離,具有一定的審題難度。
4、在評價上關注考生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考生的語言表述、對跨學科知識的整合以及各種思維能力的綜合運用都是重要的采分點。
學生現狀:
從語文實踐論的觀點來看,語文素養的形成需要實踐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有論述:“當兒童跨進校門以后,不要把他們的思維套進黑板和語文課堂的框框里,不要讓教室的四堵墻壁把他們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因為世界的奧秘中包含著思維和創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而我卻越來越發現:盡管自以為是的做了很多工作,如:始終堅守如一的課前演講,詩文誦讀會,手抄報,剪報,節日探源等等活動,實際距離理想還是那么遙遠。確切地說是學生的答題能力摧毀了我的自信。學生做題中存在三大方面的欠缺,且每一個欠缺都是致命的:(一)答題不規范。答題沒頭沒尾,如:(二)積累不夠。如:(三)不能準確的闡述個人觀點,基本表意都不清。如:
用艾葉包粽子;升旗儀式第一步是站隊;家鄉特產說不出;地方特色不知曉;一提防震就是聽老師指揮不擁擠,鉆桌子底下;連最熟知的網絡新語:給力,神馬都是浮云等都不能解釋等等。學生的表現給我的感覺是:不讀書不看報,不看有意義的電視節目等。學生表現出的是麻木、被動,對生活缺少基本的敏感和思考。滿眼只認識分數,卻在語文學習方面又沒有能力去爭取分數。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元的,但是,作為語文老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經常叫囂著:生活即語文,但是真正做到了多少。不舍得放手,不舍得時間,唯恐語文課上成班會課,上成政治課,上成地理課。由于種種原因,語文課常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學生則“靜聽為主”。
措施建議:
1、夸張的搞活動。
活動方式:
組織辯論會;撰寫調查報告或科技小論文;探究成果展覽(圍繞某個主題,學生搜集材料,利用各學科知識,選定角度,提出問題并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合作下解決問題,形成研究成果(可以是論文、報告、課件等),最后進行成果展示,匯報交流,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情景表演;游戲等。
2、讓老師的指導落到實處。
初中生正處于心智成長、求知的階段,知識結構并不完善,還不完全具備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難篩選出有價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老師不能只做一個旁觀者,單純地追求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育學生探索精神。在操作上教師更要適當引導。
很多時候,教師對綜合性活動的關注度主要集中在課堂,而對活動前的準備、資料收集與探究階段重視得不夠。每次定了一個主題,師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轟轟烈烈地去圖書館、閱覽室找資料,回來把這些資料一剪一貼(如墻報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從網上下載,剪貼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動成績。匯報起來洋洋灑灑,殊不知這些都是“舶來品”。忽略了活動過程的意義。
1 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意識。
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仍充當課堂的中心和主宰,學生只起到“配角”作用,師生間仍是那種“授受關系”。因此,這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真正的實現多向的師生互動,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
2 突出學生主體意識、體現學生主動參與性。
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體驗學習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要求將“教室”轉變成“學堂”,課堂教學由“教”向“學”轉化,讓學生達到由吃“魚”到用“漁”,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合作和學會創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把有限的時間貫穿到具體的目標學習中去,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問題的情境,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體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初中政治課堂中調動學生體現主體意識的參與性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
2.1 調動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只有在興趣濃厚,有強烈的熱情和求知欲時,才會樂于動腦、樂于討論和爭論,樂于用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去解釋和表達所學到的知識,才能積極主動參與解決開放性問題,才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2.2 調動學生的參與方式。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交叉進行,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參與提出并確定有意義的學習目標,制定有效的計劃和策略,獲得情感體驗,并通過認知活動進行調控。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和團隊中分工合作,交流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探究學習是指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思維的想象,從中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形成各種能力。例如:我在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課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2.3 注重學生參與的時間與廣度。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學習的時間至少應該在一半以上,高的可達2/3以上。學生的主動參與包括獨立閱讀課本、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回答問題和合作交流討論以及完成課堂練習等。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注意涉及學生的人次是否廣,要使每名學生都有參與的時間和空間,使全體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2.4 注重學生參與的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知識掌握的達成度如何;注重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的程度;注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實現情況。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達到預期目標。
3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由于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導致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因此教師要努力促使結論教學向過程教學轉化,突出“學”在教學中的地位。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程序和方法將成為中學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探索路徑,逐步誘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
4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造思維習慣。傳統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注意的是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其次才注意其主體性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改革則完全相反,把培養孩子的創造性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就應該首先注意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的培養。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
4.1 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思維訓練是創新教育課堂教學的靈魂。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創新,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并鼓勵學生大膽的嘗試創新,在嘗試中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知識、原理,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系,并指導自己的實踐中去。如在進行“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將所學的課本知識、原理,用于分析現實社會中的經濟所有制形式及企業的經營模式緊密聯系;在進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將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不斷走向富裕的事實聯系起來。通過運用理論分析實踐,運用實踐論證理論,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的信度和效度。
4.2 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鼓勵學生不斷制造“閃光點”。學生的“閃光點”是創新的源泉,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有效的實施創新教育,并鼓勵學生不斷的制造“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