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網絡系統論文

網絡系統論文

時間:2022-11-17 23:43: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系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絡系統論文

第1篇

1列車網絡系統拓撲圖

基于TCN為通信標準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拓撲有3種,第一種是二級網絡(圖1),具備重連運營功能,后2種為一級網絡(圖2、圖3)。基于ARCNET、RS485等通信標準的列車網絡系統拓撲有環形網絡拓撲和總線型網絡拓撲2種,都為二級網絡拓撲(圖4、圖5)。以上拓撲中,基于TCN應用較多的是一級網絡拓撲結構,基于ARCNET等技術應用較多的是二級網絡拓撲結構2。

表1為網絡拓撲及系統功能對比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ARCNET系統功能以監視和診斷為主,網絡系統結構為兩級。由于系統功能以監視為主,所以網絡傳輸的信息也相對簡單,主要為系統狀態信息,網絡系統設備無冗余配置。而TCN網絡系統則相反,系統功能有控制、監視和診斷,網絡系統結構以一級為主,網絡系統傳輸信息既有控制指令,也有系統狀態及診斷信息,信息全面,網絡系統主要設備中央控制單元冗余配置,通信線路采用雙路冗余。

22種網絡系統對比

2種網絡系統采用的總線形式見表2。ARCNET和TCN總線在技術特性上的對比見表3。表4為各圖中縮略語的中英文對照。2種列車總線通信控制網絡分別在不同地區得到不斷發展,歐洲采用TCN,而日本采用ARCNET。現階段2種列車總線控制技術都較為成熟,但兩者間存在較大差異。TCN網絡是專門為列車設計的,而ARCNET是為辦公自動化而設計的網絡,因其優越的過程處理能力而被移植到列車控制網絡當中。TCN只能組成總線型網絡,而ARCNET可以組成總線型或環型網絡,但在列車控制網絡中一般都采用總線型網絡。TCN網絡中,WTB總線只能作為列車級總線,MVB總線作為車輛級總線(可承擔部分列車級總線功能)。

ARCNET網絡中,ARCNET作為列車級總線,其車輛總線由RS485總線或其他總線組網。在數據通信差錯控制方面,兩者一般均采用循環冗余校驗碼(CRC)。在介質訪問控制方式方面,TCN網絡采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ARC-NET采用令牌傳遞總線(Token-PassingBus)方式。這2種介質訪問控制方式中,ARCNET的令牌傳遞總線方式最為穩定,因為它采用的令牌方式是一種按照一定順序的在各站點傳遞令牌的方法,誰得到令牌,誰才有發起通信的權利,從而避免幾個結點同時發起通信而產生的沖突,特別適合在數據流量巨大的情況下應用。編碼方式上,TCN采用曼徹斯特編碼,而ARCNET一般采用NRZI(NoReturnZero-Inverse)編碼(非歸零反相編碼)。

3結束語

分析了國外主要地鐵車輛制造商采用的列車網絡系統的結構和總線類型,并對2種總線類型的網絡系統及總線特性進行了對比分析。

作者:于浩然單位: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有限公司營銷中心

第2篇

一、關于CAN總線技術的具體介紹

(一)CAN總線在汽車網絡系統中的架構CAN總線在汽車網絡系統中的架構主要分成兩部分:一個是面向地層電子控制單元的CA節點,另一個是實現高低速網絡數據共享以及網絡管理目的的網關。現代汽車的電子控制單元主要包括有主控制器,發動機、懸架、制動防抱死、牽引力控制系統,以及儀表管理、故障診斷、中央門鎖、座椅調節系統等,把這些子控制系統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個實時控制系統,必須要保證由各個控制單元發出的指令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得到響應,不然就非常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發生。在汽車的實際運行中,多數節點間的大量實時數據是需要進行交換的,如果汽車的所有節點在進行通信時全都通過一條CAN總線,信息管理稍微出現一點配置不當的現象,就會容易造成總線的超負荷使用,進而降低系統的實時響應速度。這種情況在實時系統中是不允許發生的,所以需要在分析汽車上各個節點的實時性后,以各個節點對實時性的要求為根據,為CAN通信網絡設計高、低不同的兩個速率,把其余對實時性要求較低的節點連接組成一個低速的CAN通信網絡,并且在架設網關時,把兩個不同速率的通信網絡連接在一起,達到所有節點間共享數據的目的。

(二)CAN總線接口的設計CAN總線的控制單元,除了需要承擔總線上和其它智能設備的聯絡通信,還需要采集和控制連接到基本單元上的儀器設備數據,因此控制單元應該設置成為帶有微處理器的智能單元。在選擇CAN總線的智能控制單元時,需要選用如PCA82C200,SJA1000等獨立的CAN控制器。但是,獨立的CAN控制器需要在外部CPU的控制下才能運行,這就使得其芯片需要外接一個微處理器。由于汽車的工作環境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在選擇單片機時必須要考慮到汽車的溫度范圍以及性價比,這種單片機的芯片可以通過CAN控制器簡化系統的硬件設計,同時也對系統的可靠性起到了促進作用。設計系統的關鍵步驟是軟件的設計。設計過程需要使用MPLABIDE開發軟件、ICD2仿真器以及簡便靈活的C語言。在運用模塊化程序設計思想時,為了使控制單元的可靠性和可理解性增強,可以把整個程序劃分為四個部分:由系統初始化程序和監控程序組成的主程序;由報文發送以及接收程序和CAN出錯管理程序等組成的CAN通信程序;包括:接口芯片的驅動程序、開關信號識別程序等的接口程序;還有中斷服務調用程序。在設計過程中,CAN接口的初始化程序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重點,若是設計的不合理,系統很有可能無法正常工作。

二、CAN總線在汽車網絡系統應用中的前景展望

汽車網絡應用前景的大致趨勢是網絡化。主節點眾多、架構屬于開放式、以及能夠檢測錯誤和具有自我恢復能力等優點,使CAN總線成為汽車網絡應用的焦點。CAN總線是一個由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以及應用層組成的三層網絡。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CAN總線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規范才開始逐步標準化。在現階段的CAN應用層上,根據應用場合的不同,出現了一些如針對載重汽車應用而提出的J1939等著名協議。在國外,CAN總線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得到了快速普及,支持CAN總線標準的公司也在逐漸增多,使其成為一個汽車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也正研究和制訂在通訊協議編碼方面的CAN網絡應用層標準,這對我國的CAN網絡技術的應用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CAN總線是一種可靠的汽車網絡總線,在很多汽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CAN總線的眾多優點,使汽車的電子控制單元能夠進行數據共享。在國外,CAN總線技術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推廣與應用,而我國對其的研究相對較晚,目前正處于一個發展的階段。但是隨著CAN總線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我國的汽車網絡控制中的應用一定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推廣。

作者:羅振華蔣芬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

第3篇

1.1各節點交換機的命名

為便于交換機數據配置和后期維護,應根據站點、間隔、安裝屏柜,功能應用等設置交換機的名稱。如220kV林海變GOOSE中心A網交換機。

1.2交換機管理VLAN及管理地址的規劃

智能化變電站的二層交換機均具備管理地址配置功能,合理規劃管理段的IP地址將給后續運行維護帶來便利。由于二層交換機的管理IP與VLAN關聯,需要選擇一個VLAN作為管理地址VLAN,建議劃分一個C類網段作為交換機管理地址段,并可與節點名稱形成一定的對應關系。對于星型網絡,建議按網絡層次分配設備管理地址,如中心節點分配較小的IP地址,非中心節點可根據對應中心節點的端口順序依次分配IP地址。對于環型網絡,可規劃中心交換機為始發點,以較小端口連接設備開始分配IP地址。

1.3交換機時間同步的設置

對于交換機本身而言,時間戳對網絡故障判斷、安全事故調查意義重大,對此有幾種設置方式:無時間服務器的情形,需手動調整交換機的系統時間和時區;通過SNTP同步時間,需配置NTP服務器地址,并保證路由可達。

1.4交換機的端口分配策略

1)交換機級聯端口的分配

對于星型網絡,中心節點與其它節點的級聯端口分配順序建議與其它節點的編號順序相對應,便于識別。對于端口模塊化的中心節點設備,如果端口資源充足,建議每個模塊僅接入一個節點,以降低單個端口模塊故障的影響范圍。而對于接入節點,建議分配相同編號的端口。對于環型網絡,每個交換機需分配2個級聯口,建議采用高帶寬的光纖端口互聯,為提升可靠性,建議將2個級聯端口分配在2個端口模塊上,且整個環網的互聯關系有規律,如順次采用前一節點的1號端口連接下一節點的2號端口。

2)交換機連接各種裝置的端口分配

連接各裝置的端口可根據實際情況分配,但建議相同類型功能的裝置連接在同一編號的端口,便于數據配置時提高效率和避免錯誤。

1.5VLAN劃分及配置策略

VLAN的規劃和配置是二層交換機的核心配置部分。根據業務類型確定VLAN的劃分和VLAN間的通信策略至關重要:對于IEC61850-9-2組網模式,要求對采樣的劃分非常精確,控制裝置的報文范圍一般可按間隔或者按母差的一個板卡來劃分,同時應盡量避免采樣數據流量通過級聯口;對于GOOSE組網模式可根據各站點的電壓等級、業務分類進行合理規劃,不同電壓等級宜對應不同的VLAN范圍,對于同一電壓等級內的二層設備可根據功能、間隔、母線等實際情況結合通信需求劃分不同VLAN,實現數據的隔離或互通,不同間隔只能收到母差跳閘等公共信號,不收其它間隔信號,特別情況如相鄰線閉鎖除外。根據端口連接設備/裝置的數據規劃和VLAN能力確定端口的VLAN屬性:對于交換機級聯口配置成trunk,并通過forbidden控制VLAN轉發端口;對于連接裝置的端口,如裝置不具備VLAN配置能力,則交換機相應端口配置為edge/untagged,如裝置具備VLAN配置和處理能力,則可將交換機端口配置為trunk/tagged;所有VLAN都需要的端口設置trunk(如錄波器、網絡記錄分析儀,公用測控)。另外,A/B網對稱規劃設計,A網的VLAN和PVID,均宜小于B網。

2交換機主要配置實施及檢測

2.1VLAN配置檢測

當交換機所有VLAN劃分完成,裝置組網開機后,用調試軟件登錄交換機參看實際配置;同時也可在裝置和站內網絡分析記錄儀上查看是否有GOOSE,SMV斷鏈;對同一VLAN內通信異常端口,可在相關交換機端口上外接調試筆記本,并采用Ping命令,來測試相關交換機端口互通狀況;對于跨交換機VLAN內出現通信異常時,則采取逐級回查的辦法,從接受側裝置開始,通過網絡包分析軟件捕捉網絡報文的辦法,逐級逐臺交換機往源頭查,直到發送側裝置。

2.2端口廣播風暴抑制配置實施

1)廣播風暴概念

由于網絡環路、網卡故障及病毒木馬等原因,致使交換機端口接收到大量的廣播包,進而引發廣播風暴(即指過多的廣播包消耗了大量的網絡帶寬,導致正常的數據包無法正常地在網絡中傳送),導致網絡癱瘓或數據包超時。借助于對端口的廣播風暴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損壞或鏈路故障導致的網絡癱瘓。目前,交換機廣播風暴抑制通常有阻塞端口的帶寬上限值、端口的帶寬下限值及端口啟用的傳輸速率下限值等方式。

2)廣播風暴抑制配置及檢測

配置:對過程層采樣網(SMV)、GOOSE網及站控層MMS網內交換機可進行端口速率限制(入口速率限制、出口速率限制等),以防范網絡廣播風暴,但交換機端口限速閾值與正常的網絡數據流量須恰當配合,以免誤過濾正常數據,造成相關信息丟失和數據實時性下降。在指定端口啟用傳輸速率下限值時,該值應當小于或等于下限值。當廣播、多播或單播傳輸低于每秒若干比特(bps)時,端口將恢復正常傳輸。通常,該取值范圍為0.0~10000000bps。檢測:根據交換機端口速率限制閾值大小,可用專用測試儀(或網絡數據包模擬軟件)來模擬多個間隔SV和GOOSE發生相應流量網絡數據(數據量應滿足端口所設置的閾值要求),以檢測交換機端口廣播風暴抑制配置功能是否正常。

2.3端口鏡像配置實施

端口鏡像功能將交換機上1個或多個端口(被鏡像端口)的數據復制到1個指定的目的端口(監控端口)上,然后將鏡像目的端口與網絡分析記錄儀(或網絡管理軟件)相連,以進行網絡流量分析和故障排除。端口鏡像分為本地端口鏡像和遠程端口鏡像2種鏡像方式。

2.4生成樹協議及鏈路保護檢測

1)生成樹協議概念生成樹協議,利用STP算法(生成樹算法),在存在交換環路的網絡中生成1個無環的樹形網絡。運用該算法將交換網絡冗余的備份鏈路邏輯上斷開,當主要鏈路出現故障時,能夠自動切換到備份鏈路,保證數據的正常轉發。目前,常采用生成樹協議(STP)或快速生成樹協議(RSTP),來避免形成環路、引發廣播風暴。

2)生成樹協議配置策略及檢測方法

配置:在過程層網絡中網橋ID最小的交換機將被選舉為根交換機,而網橋ID由優先級和MAC地址組成,一般通過調整交換機的優先級來保證中心交換機的網橋ID最小;給每臺交換機選舉1個根端口(根交換機除外),開銷(Cost)最小的端口就是根端口;每個網段中選舉1個指定端口,同一網段中離根交換機開銷最小(cost值最小)的端口就是指定端口;將所有既不是根端口也不是指定端口的端口設置阻塞狀態,其余端口則經由學習狀態進入轉發狀態。檢測:模擬多臺交換機間環接、2臺交換機間多條鏈路環接及單臺交換機上多個端口環接3種環境,對生成樹協議配置策略進行測試。通過監測相應交換機端口流量變化情況,并查看交換機設備日志,來判斷生成樹配置策略的有效性。

3結束語

第4篇

1.1信息功能設計提出的綜合布線方案實現了大廈設備在物理層上的互相聯系,滿足系統間信息共享的要求,為大廈與Internet的連接及集中管理奠定了基礎設施。

1.2建設目標綜合布線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針對工程特點,制定規范的組織機構,保障施工順利進行[4]。綜合布線系統是網絡信息傳輸的基礎,是體現于網絡物理層的信息傳輸系統,具有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一些網絡特點和結構特征[5]。根據設計方案,大廈綜合布線系統的目標課定為:以標準為指導、以領先為技術、以自動化為支撐和以高集成為系統。把大樓信息網絡系統建設成為一個高起點、高標準的和高設施的,并有一個平滑的升級和高開放的網絡平臺。

1.3設計原則設計原則有:①開放與先進原則:整個程序設計的目標決定了系統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反映今天的水平,但也有發展潛力。另外,方案必須具有開放性。開放性的布線系統不但能適應不同功能的要求,而且又能支持不同廠家對應的設備;②靈活與實用原則:程序需要考慮系統當前和未來的技術發展,不僅要實現通信的數據和語音,而且也滿足靈活的升級的要求;③擴充與模塊原則:設計方案要求,除固定的傳輸線纜外,其他所有的插件均采用模塊化的標準件,以適應將來需要擴展時,方便地將設備添加進去。

1.4設計標準設計標準是:①GB/T7427-87國家通信光纜的要求;②EIA/TIA-568、569、607網絡標準;③IEEE局域網標準、TPDDI銅線分布接口局域網標準等。

2信息結構設計

在大廈的信息建設過程中,本著“服務與管理提供高技術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實現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務與管理,提供安全舒適的家居環境”的理念。將實現無線與有線靈活匹配,從而將有線局域網和無線WIFI的優勢充分發揮,使大廈的信息環境最大化的延伸。方案采用“萬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房”智能化的布線系統。數據機房和大廈各樓層垂直部分采用多模光纖連接,水平系統采用超五類網絡電纜。辦公空間使用有線互聯網接入,在公共場所使用標準的無線接入方式,以靈活的環境,滿足客人的不同需求。(1)核心機作為網絡核心的中心交換機采用的是專為企業網絡核心設計的思科CiscoCatalyst4500企業萬兆核心交換機,設在大廈6層的信息機房內。采用了CenterFlex技術的CiscoCatalyst4500系列交換機能夠通過安全、靈活和不間斷的通信,提供可以擴展的無阻礙L2-L4層交換,從而幫助部署了關鍵業務應用的企業、中小企業(SMB)和局域以太網客戶實現業務永續性。由于CiscoCatalyst4500能夠為企業配線間和SMB接入/核心層提供先進的動態服務質量(QoS)功能和配置靈活性,因而能提供可以預測和擴展的高性能。硬件和軟件中的集成式永續特性有助于提高網絡可用性,以提高勞動力的生產率和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保證客戶成功。(2)匯聚層匯聚層交換機選用思科SR2024千兆以太網交換機,提供24個10/100Mbps端口,背板帶寬達到4.8G,2個SFP插槽,完全具備服務器或光纖骨干連接可選的端口,將平層之間的每一行,通過光模連接到核心交換機。(3)接入層接入層選用思科SLM224G2具備增強的網管、安全和服務質量(QoS)功能的百兆智能網管交換機,提供24口10/100Mbps端,2個擴展槽,可以選配GBIC口用于服務器或光纖骨干連接,并且可以通過堆疊進行擴展。根據個人或建筑物和樓層接入信息點的需要,放置在單位堆疊開關組的相應數量之間的接線通過超五類網線上聯到匯聚交換機。(4)無線AP大廈的公共區域采用騰達W301A無線AP提供接入服務。騰達無線AP采用天花板安裝,300Mbps無線上傳和下載速率、提供千兆以太網LAN接口、支持以太網供電(POE)或者外置電源適配器供電,具備無線中繼器,點對點無線網橋,點對多點的無線橋接模式,內置高品質獨立模塊天線,無線信號有保障。根據大廈的實際情況進行AP的合理布點安排,在所有大廈要求的范圍內為用戶提供了無盲點和無縫漫游的無線寬帶網絡覆蓋。

3綜合布線及驗收

大廈信息布線采用綜合布線方案,根據結構化標準,網絡由設備間系統、干線系統、工作區系統、水平布線系統和匯聚系統組成。(1)設備間系統設備間系統由主配線間和分配線間組成。語音主干采用單元接線板,使用數據骨干光纖終端盒安裝架,所有設備均安裝在19inch標準24U機柜內并采用不同色標做好標記。(2)干線系統主干系統工作區系統之間的集成,水平布線系統、聚合系統、設備系統及5個子系統的骨干系統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化布線系統。其中語音主干采用三類大對數非屏蔽UTP雙絞線銅纜,數據主干采用室內多模光纖。(3)工作區系統工作區布線系統主要由水平雙絞線組成的系統,雙絞線從配線架出發,通過立管從地面或金屬托盤到指定位置上的出口連接到房間信息模塊。方案中要求超五類線的最長距離不超過百米。具體終端網絡采用超五類RJ45模塊、語音采用RJ11模塊。水平布線的語音部分采用兩芯電纜。(4)水平布線系統樓層過道的頂上采用金屬橋架和塑料阻燃防火波紋管相結合的設計方案。進入房間時,從橋架或波紋管引出以金屬管暗裝方式由墻壁而下到各個信息點。(5)匯聚系統由每層操作間的機柜上的配線架,通過跳線將信息線路定位到樓層的不同部位。其中水平層的數據和語音部分均采用24口TCL模塊式配線架(根據需要配RJ45/RJ11模塊),保留10%的余量用于未來的擴展。垂直層網絡連接數據主干采用光纖終端盒,語音垂直層使用鴨嘴跳線和電信電纜110配線架連接。所有樓層操作間都配備了在線不間斷電源插座。方案的驗收參照《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312-200)及國家通信行業標準《綜合布線系統電氣特性通用測試方法》(YD/T1013-1999)實施[7]。

4結束語

第5篇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 信息化平臺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1(c)-0072-02

改革開放以來,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互聯網、云計算及社交網絡等層出不窮,使當前社會發展所接觸到的數據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且數據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這意味著人們漸漸邁入了大數據時代。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受到社會及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和研究,且在此種背景下,可促進高校信息化平臺的構建工作能夠較好地開展,同時還可推動教育改革。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做好學校內部信息化平臺構建工作顯得很有必要。

1 大數據

當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各界對大數據缺乏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維基百科籠統的定義成,主要由巨型的數據整合構成,這些巨型的數據已超出人們可在接受的時間內,來收集、儲存及處理數據的能力,且數據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因此,將其稱為大數據。

1.1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量快速上升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2007年,全球網絡系統的儲存數據超過350 EB,如果將其換算為GB,則高達3 200億。在所存儲的數據當中,只有少量數據保存在以往的網絡媒介上,如報紙、雜志以及書籍等,其他的都是數字數據[1]。

1.2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們思維方式改變

以往的計算機水平非常低,人們只能通過隨機選擇的方式來研究大量數據,以利用較少的數據,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但該種采集信息的方式所獲取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從采集的數據中,得到事先所設計好的答案,得到的答案并不是適合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很難了解到更多深層次問題。若把計算機網絡當作隨機抽樣對象,則很難找出一個最佳數據抽樣標準;若抽樣網絡比較小,則利用抽樣數據研究得出的結果,就很難體現網絡系統的結構特性。

2 大數據時代下建設高校信息化平臺中出現的問題

現階段,高校網絡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校園辦公系統和校園網屬于其中非常關鍵的構成部分,且在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中,與大數據時展越來越近,這就使得高校內部擁有大數據的可能性逐漸提高,加強對高校信息化平臺的構建非常關鍵,但隨著建設工作越來越復雜,在建設中常常會出現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下述方面。

2.1 信息化系統安全系數偏低

各個高校在構建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所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非常多,主要有機密數據、敏感數據以及隱私數據等,數據屬于高校的一項核心資產。在大數據時代,如果數據被隨意破壞或是篡改,則會對數據真實性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從而影響數據挖掘結果在信息化平臺構建中有無價值,數據一旦泄露,則會直接影響其建設效率[3]。因此,保證高校信息化平臺構建過程中,各種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非常關鍵,這也是信息化平臺構建過程中應解決的一大難題,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如網絡安全、數據權限管理、用戶應用習慣及加密技術等。

2.2 信息化平臺建設保障機制較差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常常會忽視信息化平臺的穩定性以及實用性,根據單一的部門業務需求來規劃及建設相應的信息化平臺,這就常常會使得平臺內的信息系統、軟件、硬件以及數據庫等互相分離,獨立地支撐各種信息系統。而且,高校信息化構建因規劃不夠完全,造成很多頂層的設計、專業人員以及保障措施方面的投入較小,進而影響整個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

2.3 信息化平臺系統不夠集中

在大數據飛速發展的環境下,數據即資產,各高校內部的數據量非常大,由大量數據當中提取數據價值水平的高低可充分反映出各高校內部的信息化平臺構建水平的高低。因以往高校對于信息化平臺的構建規劃并不完善,盡管構建了相關的圖書館管理系統、校園網站、一卡通系統以及教務系統等,但是每一個系統之間的數據比較分散,各個軟件、硬件均獨立運行,這就導致大量有用的數據難以較快匯集,從而形成單一的數據信息平臺。而高校的信息化平臺建設要求校園內部和信息化的系統之間實現各種數據信息共享,以便獲取較多數據源,從而為高校提供可靠、真實的數據源[2]。

2.4 信息化平臺建設數據準確度不夠

高校經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應用系統以及感應器等數據工具來收集相關的數據,且把所收集的信息變得更加數字化,但是在采集期間,相關人員應保證所收集數據的可靠性、真實性,避免人為篡改數據。而且所收集的大量數據中,可以直接使用且價值高的數據信息相對少,且數據的結構類型較多,應把原先非結構化的數據直接轉化成結構化的數據,由于數據的格式轉化中會將部分的源數據當中所蘊含的各種信息丟失,從而影響整個數據收集及挖掘結果的準確性,從而削弱整個數據在高校信息化平臺構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平臺建設規劃

3.1 建設統一數據平臺,優化配置資源

由于之前高校內部的管理人員在構建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信息化意識,對于頂層的設計未進行較好地部署及計劃,這就使數據不夠規范,各個業務系統在運行期間相互獨立,缺乏關聯。而在大數據背景下,經構建相應的云技術數據中心,于校園網絡的基礎之上和物聯網互相融合,于全校范圍內部署各種類型的數據采集器,如感應器,以快速收集設備、人員、設備、餐飲、交通及學習等方面的信息,實現信息化的系統和原有系統之間互相連通,共享各N數據信息,并將所獲取的數據直接導入整個數據中心,從而實現數據化轉變,以便為高校構建一個面向老師、學生提供科學管理、在線教學的信息化教學平臺。

3.2 合理編排課程,促進平臺建設

對于高校而言,改革教育的課程體系屬于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但在大數據時代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教育環境越來越開放,因此,構建高校信息化課程體系,可突破傳統的模式,即邀請一些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隨意、自由搭配課程,這種方式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強,很難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與水平。

因此,高校領導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自身的發展情況,并結合所處環境,收集大量的數據,對其進行科學、合理整理并分析,并對之后的發展情況做一些適宜的預測,以便了解高校學生應學習的內容,進而編訂相關的學習課程,促進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4]。而且,在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在進行課程編訂的過程中,可適當融入相應的信息化技術,且將數據分析作為重點,構建相關的數據庫,以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學習情況,從而適當調整主要課程。

3.3 更新數據系統,確保數據精準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發展越來越迅速,在此種發展環境下,大量數據(機密、敏感及隱私數據等)的安全變更非常關鍵。信息安全與加密技術、網絡安全、權限管理、數據識別技術以及用戶認證等方面有直接聯系,這就使得高校在構建信息化平臺期間,應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安全信息體系,主要表現為:

第一,構建數據收集設備或是數據軟件監管體系,針對所收集的各種軟件、設備做相應的標識和身份認證,保證所收集設備或是軟件使用的安全性,同時對所收集的設備或是軟件內的各項指標做相應的安全測量評估,以保證設備或是軟件處于正常的運行狀態,從而保證數據源的精準性。

第二,構建校園網使用設備及用戶監測體系,做好用戶登錄認證體系,針對校園網用戶或是終端所出現的數據異常情況做實時檢測,以免校園網中出現不安全的用戶,同時嚴格監管校園網內部使用情況,進一步健全網絡安全管理、應急以及數據的備份等相關制度,以免高校信息化平臺構建過程中出現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的問題[5]。

3.4 合理規劃流程,實現數據共享

目前,高校在進行信息化平臺構建的過程中,需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信息化部門,以便為信息化構建戰略提供相應的保障。首先,主要由領導小組做相應的統計部署、統計規劃、頂層設計等,以制定相對應的構建流程,從而為建設提供相應的保障;其次,由信息化部門積極落實各項信息化平臺構建方案以及較為詳細的步驟;最后,各個部門根據信息化構建方案的要求,規范化地分析及整理各個數據、師生信息以及檔案等,以便為獲取校園信息化數據及導入提供保障,快速解決各個信息化平臺和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從而實現數據信息統一。

4 結語

綜上所述,該文從大數據定義及發展特點展開分析,進一步了解基于大數據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如信息化平臺建設數據準確度不夠、信息化平臺系統不夠集中、信息化系統安全系數偏低、信息化平臺系統不夠集中等,深入探究大數據視野下構建高校信息化平臺的重要舉措,主要包括:合理編排課程,促進平臺建設、更新數據系統,確保數據精準、建設統一數據平臺,優化配置資源等。經對該文進行闡述,重點凸顯信息化平臺構建在我國高校管理中所表現出的優勢,這對于之后進一步推動大數據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平臺構建工作的持續開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欣,陸虹,曹建清,等.基于信息化平臺的高校科研項目協同管理模式探析[C]//2013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

[2] 楊劍鈞.基于免疫系統論的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平臺的構建[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24(31):46,83-84.

[3] 魏培文.云計算在高校就業信息化平臺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10(3):74.

第6篇

【關鍵詞】楚雄;彝藥產業;發展經濟

一、問題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是我國僅有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地處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復雜、地勢雄奇、江河縱橫,境內因烏蒙山余脈逶迤于東北、百草嶺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綿亙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蕩東流、禮舍江順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環流”之稱。全州地處北緯24°13′到26°30之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變化不明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復雜,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年均輻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對濕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堪稱天然人類歷史博物館和古生物寶庫。境內有以一億八千萬年以前的祿豐恐龍化石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萬年以前的‘元謀人’為代表的古人類和以彝族十月太陽歷為代表的古文化等豐富的“三古”旅游資源。楚雄州的彝族醫藥具有三早一多的特點(民族藥普查最早、發掘彝藥文獻最早、出版彝族醫藥專著最早、研究彝族醫藥成果最多)。“現存于北京圖書館、臺灣、日本、美國、德國等海內外的彝醫藥文獻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轄9縣1市,2015年總口272553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種少數民族。境內東西最大橫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47.5公里,全州總面積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2%,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半山區。文化程度不高,市場經濟發展緩慢,貧窮、落后、科技含量低,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工業基礎單一和脆弱,思維觀念落后,是楚雄經濟的主要特征。經過38年的改革開放,楚雄州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加之中國政府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中國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將楚雄列為云南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楚雄)基地”,為楚雄州生物彝藥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外部環境。2016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多重困難疊加的特殊挑戰,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州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面對楚雄彝州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奮斗目標,全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全州呈現經濟平穩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全面進步的良好局面。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醫藥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42.98億元,增長7.7%,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帶一路創新”發展現代彝藥經濟的突破口,有利于促進彝藥經濟繁榮與區或經濟合作,共同發展。

二、研究的問題

《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研究》這一課題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轄區內就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發展規模化種植業、制藥業、加工業、市場營銷、彝藥品牌等為核心所進行的經濟發展研究,在對產業發展趨勢構成影響的相關因素進行綜合思考和彝藥市場經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醫藥重要骨干支柱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發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筆者父輩出身于云南省雙柏縣哀牢山一個民間中醫世家的環境影響下,深知農村文化教育、科學枝術、市場經濟發展落后,農民缺醫少藥、增收致富非常困難,所以奮發讀書《醫藥、教育、哲學、MBA工商管理碩士、法學博士專業》。筆者全心全意為人類造福、建設國家、發展企業經濟報效祖國的心愿始終堅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醫藥、農業、企業經濟、法學、科枝創新的發展而積極努力奮斗,時時想著,應積極投入楚雄彝藥產業經濟發展研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又時感知識智慧不足,因此,筆者考入澳門大學在職MBA工商管理碩士三年的學習畢業后,又考入中國政法大學在職民商法博士專業三年的學習畢業。哈佛有句名言稱之為:“為增強智慧走進來,為報效祖國走出去!”筆者特別是對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創新彝藥市場新經濟等領域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其目的是為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研發更好的適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共建彝藥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云南省醫藥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實施楚雄州政府發展彝藥產業提供理論依據,指導該產品健康有序地開發,努力把該產品培植成集天然藥物種值、制藥、加工和營銷、彝藥市場經濟為一體的新的現代生物醫藥經濟支柱優勢產業和做出彝藥品牌。研究本課題的同時,筆者在認真尋找資料分析研究和國內、外醫藥市場營銷和市場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密切聯系楚雄彝藥開發現狀及其發展潛力對其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研究。力圖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全州的市場經濟繁榮做出筆者應有的貢獻。

四、研究的范圍和限度

尋找資料分析研究和國內、外醫藥市場營銷和市場經濟現狀及復合增長率為26%。相較之下中國仍有較大整合空間。今后的一個時期世界藥品將以8%的速度增長,顯示出良好的成長性。2013年整個中國藥品消費市場總規模達到11463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萬億規模。2016年中國醫藥行業發展回顧2017年中國化藥總體市場預測已向1萬億元以上邁進。2015年,楚雄州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總產值63.02億元;力爭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增加值10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民族醫藥產業集群基地和民族醫藥融資上市孵化基地。中國已全面運行在與世界醫藥市場經濟軌跡中。我國作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醫藥市場,無疑具有強頸的市場潛力。隨著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管理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藥品種在貫性作用下繼續升溫,剛性需求將推動著滾滾車輪前行。

五、結論及建議

筆者從理論到實踐再到認識以后,經過市場經濟調研的基礎上收集資料,用科學方法,對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的基本情況及成長現狀進行了分析;對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彝藥產業存在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發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是事關楚雄州國民經濟增長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發展潛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產業。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藥產業建設發展相關的科學數據,理論依據、實踐成果,經驗總結。產業發展情況等從理論的高度首次進行了系統論述,為產業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經驗借鑒。第三,產業研發符合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符合“一帶一路”發展現代彝藥產業經濟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順應了中國加入WTO和“國藥”走出國門的時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工業強州,農業富民”的經濟發展戰略,已具備產業研發的基礎條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藥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38家中藥企業全力以赴進行GMP技改,已具備產業的基本條件,研制開發的彝族新藥數十種,彝州有關部門將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藥工業龍頭企業發展。產業已形成以市場經濟為目標,多種經濟成分共存,貿工農一體化,集科研攻關與彝藥開發,已形成多門類綜合協調發展的生態型經濟產業。第五,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種植基地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種植農戶GAP種植意識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暢,技改資金嚴重匱乏,三是制藥企業缺乏名牌產品和創新力不足,競爭能力脆弱,四是產業發展高端人才數量嚴重不足,高層次復合型專門人才奇缺;五是市場開拓滯后,營銷隊伍力量薄弱,支撐體系尚未形成;六是種植、藥制加工、市場開拓、營銷等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2016年楚雄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藥品管理法》、《藥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以及國家總局、省局的相關要求,及時對未能通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版)》的三家藥品生產企業進行了停產核查,防止藥品生產企業的違規生產。筆者建議: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農戶”的產業種植鏈,使種植業形成大規模;二是改制認證完成GMP的制藥企業與國際制藥標準接軌,在國內、外市場上銷售;三是盡快加強產業發展以產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的創新體制為建立“彝藥重點名牌戰略,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藥中藥材交易批發市場,發展提供大的市場環境;五是加強信息化網絡系統;六是要規范人力資源管理,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以產業持續發展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為戰略,打入國內、外市場有利于促進彝藥經濟繁榮昌盛。

作者:彭萬澤 單位:昆明萬澤教育培訓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H(huang)黃津孚編著.《學位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嚴誠忠主編.《MBA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學期論文精選》,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鴻鳴著《MBA畢業論文精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葉振東主編.《畢業論文撰寫與答辯》,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5]L(liu)劉巨欽編著.《經濟管理類學生專業論文指導》.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暢編著《加入WTO就這樣辦好公司》.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爾斯•希爾(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務》,機械工業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編.《現代企業戰略管理》,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中心(實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編著.《哈弗商典-經濟管理學》延邊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張衛峰撰寫.《求實雜志》中國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場營銷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國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晉著.《人力資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業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經濟學原理》下冊,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15]G(gao)[澳門],高德敏著《投資項目策劃與基本動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7篇

默頓受邏輯經驗主義和內史主義影響,走向了科學社會的內在主義,20世紀60年代形成了頗有影響的功能主義的美國傳統即默頓學派;貝爾納受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史外史主義的影響,走向了科學社會外在主義,并影響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形成的社會建構主義的英國科學知識社會學的愛丁堡學派和巴思學派。不同觀點、不同思想、不同傳統的相互碰撞與合流,使科學社會學得到迅速發展。80年代后的一些科學社會學家受庫恩(T.S.Kuhn)歷史主義、系統論、整體論和語境論(contextu-alism)的影響,開始進行科學社會內在主義與科學社會外在主義的整合研究。于是,出現了社會語境意義上的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

概括地講,科學社會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默頓傳統的現代科學社會學走向了英國傳統的后現代科學社會學;由非認知科學社會學走向了認知科學社會學”[1];由科學結構研究的社會學走向了科學知識研究的社會學;由社會功能主義走向了社會建構主義;由宏觀研究走向了微觀研究;由科學的社會學研究走向了更廣闊的科學的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2]。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我們認為,科學社會學經歷了從不成熟到成熟、從單一的定性和單一的定量到定性與定量的結合,從單一的科學社會結構分析到整體的科學社會語境分析的發展。具體地講,科學社會學方法論經歷了科學內部因素分析方法、科學外部因素分析方法、科學社會語境分析方法三個發展階段。

1 科學內部因素分析方法

我們把對科學進行內在社會結構分析和對科學知識進行社會學分析的研究流派稱為科學社會的內在主義,其研究方法稱為科學內部因素分析方法。它包括結構—功能分析方法、計量分析方法和人類學方法。

1.1 結構—功能分析方法

這主要是默頓及其學派的方法論,其實質是從結構出發分析功能。他們把科學看作是具有復雜結構的社會系統,對其社會體制的結構做精細的分析,由結構解釋功能,而很少研究科學知識的內容及其與社會因素的關系,被稱為科學社會學的功能主義,形成了科學社會學的美國傳統”[3]。從1938年發表《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到1973年出版的文集《科學社會學——理論和經驗的研究》,默頓運用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對科學的社會建制、科學的精神氣質、科學的規范結構、科學交流、科學獎勵制度、科學家的行為模式、科學中的優先權之爭等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內容構成了科學社會學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傳統。其他學者如本·戴維(Joseph Ben-David)的《社會中的科學家角色》、巴伯(Benard Barber)的《科學與社會秩序》、克蘭(Diana Crane)的《無形學院》、科爾兄弟(Jona than Cole,Stephen Cole)的《科學界的社會分層》、加斯頓(Jerry Gaston)的《英國和美國的獎勵制度》等,進一步運用了結構—功能分析方法,發展了默頓的思想,成為默頓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這種方法的保守性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它只能從科學的現存社會結構出發,依據結構決定功能的假設進行某些功能的預測,而對于過去和未來的科學的社會結構的研究不能令人滿意;它只研究科學的宏觀社會結構,而不研究科學知識產生的微觀認識過程,其方法論說到底是“黑箱式”的。

1.2 計量分析方法

計量分析方法是運用數學、統計工具對科學進行定量描述的方法,包括數學統計分析、引證分析、內容分析、多變量分析。

數學統計方法就是運用數學、統計工具對大量數據進行處理,從中得出結論的方法。默頓在《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博士論文中廣泛采用數學統計方法,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統計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說明十七世紀英國上層社會特別是知識界對科學興趣的普遍轉移,有力地說明了當時英國科學的社會結構隨著科學興趣的轉移而發生的微妙的變化。普賴斯(Dreek J De Solla Price)在1961年發表的《巴比倫以來的科學》和1963年發表的《小科學,大科學》中,廣泛運用數學分析和統計方法研究科學的整體發展,揭示了科學由小科學到大科學的發展規律,說明了科學機構與科學組織的不斷規范化、規模化、國家化。

引證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利用科學引文索引(SCI)所提供的資料進行數量分析得出結論的方法。在科學社會學中,廣泛運用引證分析研究引證數與科學獎勵的關系、引證率與論文影響度的關系、科學發現前后的繼承關系、科學共同體內部科學家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引證的網絡分析還用來研究不同學科間的相互交叉與滲透關系,譬如普萊斯運用引證分析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關系,發現自然科學近五年的文獻引證率遠高于人文科學,說明不同學科內部的體制與進步程度是有區別的。克蘭在《無形學院》中用引證分析研究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結構,發現知名度高的科學家的論文被引證率高。科爾兄弟利用引證分析研究科學論文的質量、科學界的社會分層情況以及獲獎情況等[4]。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對傳播交流的內容進行精確的數量分析的方法,它最早出現在新聞學,隨后在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眾多學科中廣泛應用。科學社會學中還只是初步使用這一方法。這種方法不研究行為,也不研究語言、符號的語義,只是通過語言、符號的數量分析如篇幅長短、篇數多少的統計來達到研究的目的。薩頓(G.Sarton)在《科學史導論》中運用內容分析考察先前科學史著作中各組成部分不同時代所占的篇幅數量的多少,以此來說明科學的加速發展。默頓在《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中也運用了此方法說明科學興趣的轉移現象。

總之,計量分析方法對科學進行統計學的概括,注重數量關系分析,通過數量關系研究科學內部各個要素的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講,計量分析方法是一種通過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科學的內在關系的宏觀方法。

1.3 人類學方法

這主要是法國哲學家拉圖爾(Brune Latour)和美國社會學家謝廷娜(Karin D.Kno-Cetina)研究科學實驗室情況的方法。人類學方法的引入,使科學社會學發生了人類學轉向。謝廷娜把這種方法稱為微觀—傾向發生學方法,因為人類學對科學的研究關注的是科學家信念的形成過程[5]。

他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進入實驗室,把一個具體的實驗室看作一個部落進行考察,把看到聽到的如實記錄下來,再應用語言分析方法對所記錄的情況進行分析。拉圖爾的研究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實驗室可以描述為一個文字標記系統,因為儀器具有標記能力,每個標記的裝置是機器、儀器和實驗人員的組合,科學論文就是這種文字標記系統的產物;其二、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科學事實不過是實驗人員的構造物,是儀器產生出的文字標記被人為地解釋為事實,因此科學實驗不是發現事實而是創造事實[6]。前一個結論是對實驗室活動的自然主義描述,后一個結論是對實驗結果的哲學說明。

謝廷娜(K.D.Knorr-Cetina)運用人類學方法提出了科學的建構主義綱領,認為科學是人為的,實驗室的一切都是人們事先精心準備好的,即決策負荷的,這樣科學實驗就是主觀建構活動,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她特別強調科學實驗的社會網絡不是科學共同體,而是超認識的資源關系形成的社會網絡。[7]因此,人類社會學的方法就是要說明科學認識過程、科學知識形成過程無不與社會有關,無不說明社會因素向科學的滲透。

然而,這種方法仍是一種經驗描述方法,因為它關注的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對科學實踐過程進行微觀研究而不注重宏觀研究;傾向于對科學家言論的主觀分析而不注重科學研究的客觀實在性。因此,人類學方法的語言學轉向、認知轉向也是十分明顯的。

2 科學外部因素分析方法

我們把對科學與其外在諸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傳統稱為科學社會外在主義,其方法論就是科學外部因素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論的特點是把科學當作一個“剛體或黑箱”,不考慮科學本身所包含的意義,只考慮科學與其周圍其他因素的相互關系。謝廷娜把這種研究稱為宏觀—定向相一致方法即宏觀方法,它包括歷史背景分析方法、歷史主義方法、文化分析方法。

2.1 歷史背景分析方法

這主要是貝爾納(J.D.Bernal)考察科學及其社會功能的方法。貝爾納是一位對科學的歷史及其社會功能進行全面考察與研究的科學家,他認為對于科學的分析應放到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進行,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已不是個人的事業,它已成為大工業集團甚至整個國家的事業,科學發現與發明不再是個人的發明與發現,而是科學共同體的共同成果。因此,科學的作用、功能必須結合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來加以認識。正是從這種科學觀出發,貝爾納反對當時流行的兩種對立的科學觀:一種是理想主義科學觀,認為科學是追求真理的純粹智力活動,其功能是建構與經驗世界相符合的意義世界,即創造能解釋經驗事實的理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科學觀,認為科學是人們用來認識自然、支配自然并為人們所利用的手段,這實際上是一種實用主義,幾百年來人們一直這樣看待并利用科學[8]。

2.2 歷史主義方法

庫恩(T.S.Kuhn)把歷史注入科學的方法不僅影響了科學哲學的歷史主義轉向,而且也影響了科學史的外史轉向,反映在科學社會學中就是科學的外部因素分析傾向。美國哲學家阿伽西(J.Agassi)把對科學的這種研究稱為社會學主義。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不約而同地從社會維度研究科學,一方面說明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大,另一方面說明對科學的理解絕不能脫離社會歷史環境。我們認為歷史主義可分為內在的歷史主義和外在的歷史主義。前者指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它著重科學理論結構、科學發展模式的演化研究,如庫恩的范式轉換模式、勞丹(Larry Laudan)的研究傳統進化模式等,較少研究社會因素對科學的影響。后者指科學史的外史論和科學社會學主義,它關注科學與其之外的社會因素的互動關系,而很少關注科學內部的歷史演化。但不管哪種歷史主義,從動態而不是從靜態,從歷時而不是從共時,從整體而不是從部分考察科學的方法和立場值得肯定。

2.3 文化分析方法

這是一種從文化學角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代表人物有巴恩斯(B.Bames)、布魯(Da vid Bloor)、懷特(Leslie A.White)、李克特(Maurice N.Richter,Jr)。

巴恩斯以愛丁堡學派的代表人物著稱,他在《科學知識和社會學理論》一書中主張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知識形態的觀點,科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占統治地位的文化思想的影響。他把科學看作一種亞文化的集合,是人類整個文化的一部分,科學文化是在文化的氛圍中生成的[9]。在他看來,文化影響科學家的信念和想像,從而影響到科學知識,通過對整個文化進行分析就能弄清科學的發生與發展。不過,他把科學看作是一組程序和方法論的約定,由約定主義走向了文化相對主義。

以提出科學知識社會學強綱領而著稱的布魯把科學當作文化現象,把真理看作文化符號,而不是把科學看作智力形態。他主張在整個人類文化的框架中審視科學及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10]。他的強綱領的四個內容因果性、對等性、對稱性和反身性就是要說明科學知識產生和評價的社會文化原因。

懷特在《文化的科學》中認為科學是一種人類行為,是把握經驗的活動,科學不是實體本身,而是解釋經驗世界的方式。科學依賴于文化,而文化依賴于符號,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在使用符號中產生的。從這一觀點出發,他進一步認為正是文化而不是社會才是人類與眾不同的特性,文化對于科學較之社會對于科學有更直接和更重要的作用。一種發現與發明是已經存在的文化要素的綜合或是將一種新的要素吸收到一種文化系統中。每一種發現和發明都是文化經驗積累過程的有組織的表現,計算機的發明不可能出現在牛頓時代,因為當代就沒有發明計算機的文化積淀。由此,他得出兩個推論:一是當文化積累還沒有到達產生發現與發明的條件前,任何發明與發現都是不可能的;二是當文化積累到成熟,發現與發明便必然產生。這是典型的文化決定論,一種絕對的文化主義。

李克特在《科學是一種文化過程》一書中闡明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科學是一種方法,一種社會建制,一種專門職業。他把科學定義為過程,認為科學是作為個體的認知發展在文化上的對應物,是作為傳統文化知識的一種生長物,是作為文化發展的一種認知形式。在他看來,科學發展的方向類似于個體的認知發展方向,科學發展的起始點是傳統的文化知識,科學發展的結構一般類似于進化過程的結構,特別是類似于文化進化過程的結構,科學是一個從個體層次向文化層次的認知發展的延伸,是一個傳統文化知識之上的發展生長物,而且是一個文化進化之特殊的認知變異體和延伸。

我們認為科學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過程,但文化并不能決定科學的一切,文化決定論是一種絕對主義,一種外在主義,過分夸大文化對科學的決定和滲透作用,忽視了科學的內在自主性.

3 社會語境分析方法

將科學置于社會歷史中進行考察,從內因和外因、歷時和共時的綜合上分析科學與其外在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科學社會語境分析方法,主要表現為社會實踐方法、系統分析方法、功能—結構分析方法、社會修辭學方法、行動者—網絡方法和實在論的建構主義方法。

3.1 社會實踐方法

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科學的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生活在19世紀,但他們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就運用實踐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當時的科學技術,把科學作為社會的內在因素來考慮的。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科學的社會實踐的分析,東、西方的社會學家都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作科學社會學的鼻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許多論著中研究了科學技術,他們的著眼點是考察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及社會變革的關系。他們對科學技術的研究表現出社會實踐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學的發生與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科學在社會生產中產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它反過來又通過改造技術來推進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引起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的變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實踐方法為我們研究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生產、科學與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的關系提供了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論。

3.2 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是把研究對象當作一個系統進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擇優化研究的方法。在科學社會學中,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對科學及其社會因素的關系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綜合,并給出科學與社會諸因素互動的模式。魏因加特(P.Weingart)研究科學外部控制的非科學目標內化方法和科勞恩(W.Krohn)的科學目標化方法都屬于系統分析方法。

魏因加特的非科學目標內化指把科學以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社會目標在國家和政府的干預下轉化為科學內部的研究準則,或者說科學的環境目標被科學有選擇地吸收、消化、整合。他以美國癌癥研究為例進行個案研究,運用系統方法詳細地分析了非科學目標內化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大致為:社會問題——政治阻力——政策規則——科學政策規劃——機構阻力——研究[11]。這種系統地研究非科學因素轉化為科學內部問題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科勞恩的科學目的化指國家和政府有意識地把科學的外部目標導入一個學科的發展之中,使之成為科學理論發展的主導線[11]。科學的目的化使科學與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問題緊密相連,使科學致力于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這樣一來,科學便與整個社會一體化。因此,對于科學目的化的研究必然要運用系統分析方法。

3.3 功能—結構分析方法

這是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Luhmann)創立的一種與結構—功能方法相對立的方法[11]。它不是從結構出發分析功能,而是從功能出發分析結構。魯曼把科學看作一個社會系統,運用功能—結構分析方法研究了科學的社會運行機制。他認為科學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具有自治性、適應性和學習能力。科學的自治性是指科學能夠根據自己特定的規范去行動、根據自己特定的價值標準去選擇。科學的適應性指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作出反應的能力。適應性是科學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不適應環境的學科遲早會消失,因為科學是一個開放系統,需要不斷與其環境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從而與環境保持動態平衡,既發展自身同時又高效地影響環境。科學的學習能力指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從根本上講是科學的創造力,被動地適應環境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是缺乏創造力的學習。

3.4 社會修辭學方法

這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英國出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代表人物馬凱(M.Malkay)的研究方法。它是在科學哲學的反實證主義、現象主義等哲學思潮影響下形成的。它不同于默頓傳統方法論的地方在于科學知識社會學依據傳統社會學的方法對科學知識本身進行社會考察與分析。馬凱在對科學知識作社會文化的解釋時,提出了“科學社會修辭學”這個新術語,其含義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科學家行為并不能用統一的規范來說明,而只能以科學家各自的利益和目標來說明。[12]也就是說,科學家的行為和科學的行為并不是依據科學語言來說明的,而是依據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社會語言或文化資源來說明的;科學規范不是用默頓所說的科學體制來保證的,而是用科學的文化資源來說明的。在他看來,科學是一種解釋性的事業,客觀世界的本性是社會地建構起來的,科學知識是經科學家磋商(negoiation)建立起來的。磋商就是科學共同體內的科學家之間運用共同的文化資源提供的節目單(repertoire)或字典(vocabul ary)進行的協商和交流。通過科學“磋商”建立起來的結論并不是對物理世界的確定性說明,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中的科學家們認為是正確的主張而已。

我們認為,馬凱的社會修辭學就是社會語境(social context),科學家的行為規范要在其社會語境中得到說明。科學知識的意義以及它產生的過程都要用社會修辭學來說明。這種社會修辭學方法說到底就是一種社會語境分析方法。

3.5 行動者—網絡方法

這是拉圖爾和卡龍(M.Callon)研究科學實驗室生活的方法[13,14]。行動者—網絡(Actor-Network)的含義有三:一是微觀網絡,指生產科學知識的場所——實驗室。在實驗室中,實驗者、實驗儀器、實驗材料、實驗環境應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行動者(實驗者)與其他因素相互關聯,構成了實驗語境,也就是一個行動者—網絡。這個行動者—網絡系統不斷構造自然,不斷生產新的科學知識;二是宏觀網絡,指實驗室與其之外的社會的關聯,形成社會語境。在宏觀網絡中,行動者不僅是科學家,也包括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這些行動者共同編織成自然—社會之網絡;三是微觀網絡和宏觀網絡是雙向互動的。實驗室通過建構進而塑造社會,即把科學知識社會化;社會以它特有的方式支持、支撐和資助實驗室。他們認為,科學論的研究不應停留在對已經形成的“科學文本”的哲學考察,而應對正在建構中的“科學實踐”即實驗室活動進行考察。他們由對科學的哲學建構走向了社會建構;由科學知識的微觀研究走向宏觀研究;由自然、實驗室走向了自然、實驗室、社會的語境化建構。

3.6 實在論的建構主義方法

這是當代美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科爾(Stephen Cole)研究科學的方法論[15]。他認為科學上長期存在著兩大傳統;一是實證主義或實在論傳統的“默頓學派”;另一是建構主義傳統的“西歐學派”。實證主義科學觀把科學看成是純理性的事業,理性的認識結果必須由經驗事實裁決,即科學是由自然界決定的,人只是被動地反映自然,而且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無關。建構主義科學觀把科學看成是完全由社會建構的事業,科學知識不是對自然的描述,而是社會性地建構起來的;科學不是由理性和規則支配的活動,科學知識的真偽也并非由經驗證據裁決,而且自然界對科學知識沒有影響作用,科學知識是科學家社會行為“磋商”的結果。科爾既不贊成極端的實證主義立場,也不贊成極端的建構主義立場,因為前者是絕對主義,后者是相對主義,它們的錯誤在于“非此即彼”。科爾明確宣稱他的科學觀介于“右翼的”社會建構主義和“左翼的”傳統實證主義之間,是實在論的建構主義。在他看來,科學知識是社會和自然界共同決定的,是理性和經驗共同決定的。我們認為,科爾的方法是一種語境化方法;他在社會、人和自然之間建立了必要的聯系,突破了實證主義的“人—自然”框架和建構主義的“社會—人”框架,建立了“社會—人—自然”語境化的框架。 參考文獻

[1] 浦根祥,狄仁昆.科學社會學的認知轉向[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5):29-34.

[2] 劉jùn@①jùn@①.科學社會學的人類學轉向和科學技術人類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1):24-30.

[3] 劉jùn@①jùn@①.科學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7,75.

[4] 喬納森·科爾,斯蒂芬·科爾.科學界的社會分層[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5.

[5] Karin D Knorr-Cetina,Michael Mulkay.Science observed[M].SAGE Publication,1983:115,117.

[6] Bruno Latour.Laboratary Lif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58-64.

[7] Karin D Knorr-Cetina.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M].Pergamob Pre,1981:152.

[8] 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5-37.

[9] Barry Barnes.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ological Theory[M].Routledge Press,1974:63.

[10] David Bloor.Knowledge and its Social lmagery[M].Routledge Press.1976:4-5.

[11] 李漢林.科學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308,311,97.

[12] Michael Mulkay.Science and the Sociological Knowledge[M].George Allen and Unvin Ltd.1979:62-63.

[13] Bruno Latour.Science in action[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7.

第8篇

過程管理方法有別于傳統管理方法,它是以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為理論基礎,從“橫向”將項目管理的每一業務過程按一定方式組成的過程網絡系統。過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組實踐方法、技術和工具來策劃、控制和改進過程的效果、效率和適應性。卓越績效是項目過程管理的最終目的,因此,應當實時地對管理過程進行策劃,建立過程績效評估指標和過程控制方法,并持續改進和創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基金項目)申請量越來越大,對基金項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綜合運用管理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手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對基金項目管理的有效性,服務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績效目標。

二、基金項目管理的特點

基金項目除了具有科技項目的一般特性外,還具有如下特點:(1)基金項目是基礎研究,其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簡單的量化管理是不適合的。(2)基金項目管理除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外,離不開依托單位、專家的支持,而基金委與依托單位、專家是一種松散的關系。(3)基金項目的體量大。2011年基金項目申請量達到了15萬項左右,2011年資助項目34000項左右。(4)基金委負責組織科學基金項目管理的整個業務過程的運轉,并對依托單位的具體管理工作進行宏觀指導。(5)基金委依靠評審專家對基金項目進行評價與遴選。(6)依托單位具體負責基金項目實施的管理和監督。

三、“科學基金共同體”在基金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作用

“科學基金共同體”是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規范和制度,建立和協調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實現科學知識生產的松散組織[1]。韓智勇等[2]闡述了科學基金共同體的“四支隊伍”(研究專家隊伍,評審專家隊伍,基金委工作人員隊伍,以及依托單位、聯絡網、地方科技主管部門)、“三類機構”(依托單位及其聯絡網、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和聯合資助機構與基金委)和“兩大系統”(專家系統和管理服務系統)的內涵和作用。科學基金共同體的各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部分相互協作、相互依存,各自在基金項目過程管理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專家系統是“基金制”的基礎

“宏觀引導、自主申請、平等競爭、同行評審、擇優支持”是科學基金制的基本特點。包括申請者、承擔人和評審專家在內的專家系統是過程管理的主體,是基礎研究的承載者,是科學基金項目績效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專家系統既直接參與基金項目整個生命周期,又參與業務過程的評估和信息反饋。專家系統的學術水平、科研道德水平決定了這個群體能否尊重科學規律,自由探索,甘于寂寞,潛心從事“敢為天下先”的風險性強的研究;能否尊重首創精神,發揚學術民主,公平、公正、無私地評價和遴選出探索性強的項目。

2.管理服務系統是科學基金的保障

包括基金委、依托單位及其聯絡網、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和聯合資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內的管理服務系統是科學基金項目運行的保障。基金委是一個學術性管理機構,是基金項目管理過程中的協調者和政策制定者,其職責是制定、解讀、宣傳政策和各類基金項目的管理辦法,組織專家系統和服務管理系統開展各項工作,保證科學基金項目的順利實施,實現科學基金項目的績效。由于基金委工作人員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跟蹤每一個項目,因此科學基金項目具體實施必然離不開依托單位及其聯絡網、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和聯合資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他們與基金委工作人員一道組成科學基金項目的保障系統。

四、建立基金項目過程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基金項目管理的特點,特別是隨著科研人員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基金項目申請量與資助量逐年增加,資助經費也逐年快速增長,項目管理的復雜度和工作量大幅提高,對科學基金的專家系統和管理服務系統提出了挑戰。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也越來越關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積極研究和探索對基金項目的管理規律,對基金項目管理過程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從而不斷改進和創新基金項目管理過程,以適應基金項目的不斷發展,充分發揮自然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基金項目過程管理,就是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共同體的作用,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對基金項目業務流程的跟蹤、監督,在建立較為科學、可行、規范的評價體系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改進基金項目管理的每一個業務過程的績效,從而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績效,實現基金委的“卓越管理戰略”。

五、基金項目過程管理構建設想

1.建立基金項目業務過程的評估體系

過程管理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不間斷地監控各業務過程的運行情況,進而實時評價和優化業務過程。對各業務過程進行信息采集是優化管理業務過程的基礎性工作,對各業務過程進行評估是優化業務過程的必然要求。基金項目管理的業務過程主要包括項目申請、項目評議(包括通訊評審與會議評審)、項目批準與實施、項目中期檢查與結題驗收、后期成果跟蹤。為了有效地評估基金管理各業務過程,需要采集基金管理業務過程的信息,建立各業務過程的績效目標和評估方法。需要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

(1)“項目申請”業務過程采集的信息包括:項目指南、申請書內容、管理辦法、年度申請通告等。

(2)“項目評審”業務過程采集的信息包括:評審要求、通訊評審意見、通訊評審專家信息、會議評審意見、會議評審專家信息。

(3)“項目批準與實施”業務過程采集的信息包括:項目計劃書、調整計劃書、進展報告、項目信息變更等。

(4)“項目中期檢查、結題驗收”業務過程采集的信息包括:中期檢查意見、中期檢查專家、結題驗收意見、結題驗收專家信息、經費使用情況等。

(5)“后期成果跟蹤”業務過程采集的信息包括:延續研究的進展情況、后期發表的論文、專利、獎項等。2007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中明確指出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績效是:“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使用效益,促進基礎研究,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基金項目管理的各業務過程的績效目標是:

(1)“項目申請”業務過程的績效目標是:便于申請者獲得項目申請的有關信息和政策導向,鼓勵和引導申請者自由申請,勇于提出高風險性的研究項目。

(2)“項目評審”業務過程的的績效目標是:公開評審標準和程序,公正、公平、透明地遴選出風險性較強、創新性較強的研究項目。

(3)“項目批準與實施”業務過程的績效目標是:按照審批程序批準項目,及時啟動項目研究,組織協調并處理項目執行中需要協調、處理的問題。

(4)“項目中期檢查、結題驗收”業務過程的績效目標是:及時了解項目進展情況,監督、規范項目經費的使用,恰當評價項目進展情況,促進項目研究過程不斷改進,達到項目預期研究目標。

(5)“后期跟蹤管理”業務過程的績效目標是:了解項目的后續進展情況。由于基礎研究項目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對基金項目管理的業務過程的評價宜采取定性的評估方法,不適于定量的評估方法。建議由第三方定期對科學基金項目管理的業務過程,根據業務過程績效進行評估。

2.優化基金管理的業務過程

業務過程優化的目的是:根據組織的管理目標,管理層能夠有效地監督和控制各個業務過程,優化資源的分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達到最佳的管理目標。假定把整個基金項目管理整體看做是一個業務過程,筆者認為優化基金項目過程管理的標準是:(1)是否能將原始創新項目遴選出來;(2)是否凝聚和培養了基礎研究隊伍;(3)是否給專家更多專心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4)遴選項目過程是否公開、透明、民主;(5)業務過程是否便于公眾監督與檢查;(6)是否有利于自由的學術研究氣氛的營造;(7)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8)是否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9)是否充分利用了先進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

3.完善基金項目管理的反饋系統

反饋就是由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將反饋的結果與預期目標進行比對后,對再次輸出的信息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其作用的結果接近理想的目標。過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升和改進項目績效。對基金項目是否進行了有效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個實時、準確、靈敏的反饋系統,及時了解各業務過程的運行情況,不斷分析研究實際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因素,優化基金項目的管理過程。

4.完善基金項目的評價系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績效由每一個基金項目所取得的進展和成果匯集而成,因此如何遴選出原創性的項目是整個業務過程的核心。筆者認為項目評價系統分3個部分:評價標準、評審專家和評審環境。為加強和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建立健全科學技術評價制度,規范科學技術評價活動,正確引導科學技術工作健康發展,2003年科學技術部頒布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評價辦法》)。《評價辦法》主要明確了評價目的、原則、分類方法、評價準則及監督機制。

(1)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的評價體系項目的評價體系包括項目的資助評審標準和績效評估標準,應根據不同的項目體系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在建立評價體系時,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第一,學科前沿層面———對相關科學領域的推動作用;提出了哪些新的理論;提出了哪些新的實驗方法和技術路線。第二,國家需求層面———促進了國內薄弱領域的發展;解決了經濟發展的重大基礎問題;解決了國家安全中的重大基礎問題;解決了地方特色難題,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第三,人才培養層面———凝聚、培養了相關領域的后備人才;穩定了基礎研究的隊伍;提升了研究人員的科研素質;向公眾普及了科學前沿知識。科學基金共同體要對基礎研究的科學評價標準達成共識,并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統一標準,不能急功近利,共同推動基礎研究健康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武邑县| 寻甸| 湖南省| 馆陶县| 漳浦县| 会泽县| 沧州市| 绥芬河市| 墨脱县| 彰化市| 建平县| 屏南县| 邵阳县| 云南省| 镇康县| 巧家县| 榕江县| 马尔康县| 宣武区| 平阴县| 余干县| 鱼台县| 邹平县| 高碑店市| 延安市| 和平县| 洪湖市| 铅山县| 元氏县| 天峻县| 都匀市| 金坛市| 丰镇市| 克拉玛依市| 洱源县| 神农架林区| 西乌珠穆沁旗| 石台县| 科技|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