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教師學轉促剖析

教師學轉促剖析

時間:2022-04-15 18:43: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師學轉促剖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師學轉促剖析

第1篇

【關鍵詞】黑葉荔枝;大小年結果;原因;克服措施

黑葉荔枝是粵東地區的重要栽培品種,近年來,在管理水平上有較大提高。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粵東地區黑葉荔枝在生產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許多果園單產仍偏低,特別是大小年結果現象比較嚴重,如何克服荔枝大小年結果現象成為當地黑葉荔枝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多年的觀察和調查研究,筆者現就黑葉荔枝大小年結果的原因及其克服措施提出幾點看法。

1 荔枝大小年結果原因剖析

結果母枝的數量、生長狀態以及營養積累與成花的數量和質量有密切關系,只有生長健壯且適時老熟的枝梢才可能有足夠的營養積累來進行花芽分化。根據末次梢抽出的時間不同,生產上主要有3種類型:①一次適時秋梢:采果后只抽1次秋梢,末次梢于9月上旬至下旬抽出,至11月上旬,結果母枝已充分老熟。②二次秋梢疊:采果后抽2次秋梢,末次梢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抽出,至11月上旬,結果母枝不很充實。③一次遲秋梢:由于當年掛果過多、管理不當或天氣干旱等原因,采果后樹勢弱、抽梢慢,末次梢遲于10月上旬抽出,至11月上旬時,僅有一次短、小的秋梢。

影響荔枝大小年結果的反常氣候主要有:①夏秋干旱型:采果期前后干旱,影響結果母枝正常抽出,枝梢質量差,影響坐果。②暖冬型:11~12月的暖冬天氣誘發冬梢的發生,影響成花。③早春低溫型:抽穗期臨界低溫,花芽受凍退化而沖梢。④早春高溫型:花穗抽生期氣溫偏高,花芽退化引起沖梢。

從枝梢觀察結果可以看出:一次適時秋梢的營養積累充足、花芽分化程度較好,若無冬梢發生,則可抽生較為優質的純花序,即使遇到早春高溫型天氣花芽也不易退化沖梢。若花穗抽生早,早春低溫型天氣易引起花芽受凍而影響成花。在冬季控梢期間,枝條處于過熟狀態,遇暖冬天氣容易抽生冬梢。二次秋梢疊需要在11月上中旬繼續完成其老熟進程,一般不抽生冬梢,11月份較為暖和的天氣有利于枝條繼續充實老熟,早春較低的溫度有利于花芽分化。因枝條營養積累不充分,依進入花芽分化時的營養積累狀況抽生不同質量的花序,成熟度較差的只有在1月份天氣好時才能成花,早春高溫型天氣下的花序退化率較高。一次遲秋梢的枝條弱小且花穗質量差、坐果困難(表1)。

2 克服荔枝大小年結果的技術措施

針對黑葉荔枝大小年問題,當地近年來采取了一些針對性技術措施,對穩定黑葉荔枝產量有較好的效果。

2.1 培養適時健壯的結果母枝

2.1.1 施好促梢肥

幼年樹、當年掛果少且樹勢壯旺的壯年樹和空懷樹,可放兩次秋梢,施肥宜早,可在采收前后施第一次,芽眼飽滿后施第二次,爭取在8月中旬放第一次秋梢,在霜降前后放放第二次秋梢。若第一次秋梢萌發過早,則可采用深土壤斷根或剪頂芽等措施延遲第二次秋梢的萌發。樹齡15年以上的當年有掛果的樹只能放一次秋梢,采取弱樹早施、壯旺樹遲施的方法調節抽梢期,力求在9月中下旬最適秋梢期抽出。在具體實施上要靈活掌握施肥量,促梢肥占全年施肥總量的七成以上,以每產100kg鮮果計施尿素1~2kg、磷肥和鉀肥1kg,配合長效有機質肥(如豆餅、草木灰、垃圾糞肥等)混合施用。

2.1.2 適時采收,實行短枝、少量帶葉采果

果實開始著色后的15d內盡快采收,采取短枝、少量帶葉采摘的方法,在果穗葫蘆節下帶1~2葉采下,促發較少而粗壯的秋梢。

2.1.3 采果后清園

剪除去枯枝和病蟲枝,清除地面落果、落葉,清園后施1次石灰,按每667約50kg的量全園撒施。一般在秋梢前完成清園工作。

2.1.4 “一梢二藥”,重點保護秋梢

新葉展開后噴藥,防止食葉害蟲與角頰木虱為害,10d后再噴1次,藥劑可用殺蟲雙+敵百蟲或辛氰乳油。

2.2 提高成花率

黑葉荔枝最遲轉綠時間(不見紅葉期)為11月25日前后。在冬季管理上,要針對不同的枝梢類型采取“促”、“控”、“殺”等不同的技術措施。

2.2.1 “ 促 ”

對末次梢在10 月中下旬抽出、11月初尚處于紅葉期的植株,采取“促”的技術措施,根外噴施磷酸二氫鉀、尿素或復合型核苷酸,10d噴1次,連續噴2~3次,促使葉片盡快老熟,葉片老熟后噴花果靈促花。

2.2.2 “控 ”

對末次梢已正常老熟的植株,采取“控”的技術措施,防止冬梢的發生。主要措施包括:

(1)深耕、斷根制水。在末次梢熟后,全面控制肥水,促使枝葉停止營養生長,在11月底至12月初冬梢未發生時進行。12月常有小陽春天氣帶來雨水,雨后用耕牛全園犁翻斷根。

(2)縛扎、環割。在骨干枝或主枝上進行環割或縛扎鐵線,這樣有利于調節生長勢,可增加枝、葉碳水化合物的積累,提高碳氮比,從而促進花芽分化。環割時以剛達到木質部為準,這一措施多用于青壯年樹,一般在冬節前后進行。

(3)激素控梢。用B9加40%乙烯利100g,再加硼砂50g,對水50kg噴霧,或噴荔枝控梢促花素或花果靈控梢,以抑制冬梢發生,一般每隔25~30d噴1次,連續2次。若有冬梢抽出,可人工摘除冬梢后再噴控梢靈。

2.2.3 “殺”

幼齡樹與強壯樹的二次秋梢疊,末次梢最遲應在10月底前抽出,遲抽者則用梢即枯噴殺。11月下旬,對不能按時轉綠的枝梢用梢即枯將紅葉全部噴殺。

2.3 提高坐果率

克服荔枝花而不實是保證其豐收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必須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來達到保花保果的目的。

2.3.1 及時施壯花肥

這一措施有利于增強樹體的抗逆能力,保證抽出健壯、發育健全、雌花比例高的花穗,從而提高坐果率。壯花肥一忌偏氮、二忌偏早,為防止出現沖梢現象,壯花肥應在葉腋現白點后或現蕾時施用,每100kg果樹面施尿素0.5kg、過磷酸鈣2kg、氯化鉀2kg或單施復合肥2~3kg,宜在雨后撒施或在樹冠內穴施,或加適量的草木灰、土雜肥等。

2.3.2 及時防治病蟲害,重點是防治荔枝霜霉病

立春前后進行1次修剪和清園,剪除枯枝、病蟲枝和纖弱蔭蔽枝,修剪后噴1~2次0.8~1波美度石硫合劑或其他殺菌劑,以減少病蟲源。在開花前,用58%瑞毒霉錳鋅1000倍液或80%乙磷鋁800倍液等殺菌劑噴灑樹面,防治荔枝霜霉病,隔7~10d后再噴藥1次;越冬荔枝蝽蟓活動時,用3%快殺敵10ml或敵百蟲100g,對水50kg噴1次,防治蝽蟓和其他新梢害蟲。噴藥后,有條件的地區可再分批釋放平腹小蜂,以防治蝽蟓若蟲提高防治效果。

2.3.3 應用微量元素保花

試驗表明,在現蕾期應用硼、鋅、磷酸二氫鉀等進行根外追肥,可有效提高花的質量,起到壯花、?;ā⒃黾哟苹〝盗康淖饔?,特別是對遲、弱秋梢或遇到不良氣候條件時,效果更明顯(表2)。有關微量元素的使用方法參考(表3),施用硼肥時也可采用根系施用。

2.3.4 做好花期放蜂、雨天搖花等技術措施

花期放蜂可以提高坐果率21.4%,從初花到結束,一般每箱蜜蜂可管半徑250m。在荔枝開花時遇雨要及時搖樹,搖落凋謝的花朵和雨后積水,防止漚花,減少霜疫霉病的侵染。開花期間若遇天旱或吹過夜西南風,要在早上8時前噴清水。

2.4 保果

2.4.1 應用生長調節劑保果

根據生理落果產生的時期和原因應用生長調節劑保果,一般在雌花謝后10~15d與謝花后45~50d各噴1次藥。保果劑種類較多,常見的可參考表4,噴保果劑可結合根外追肥進行(參考表2、3),以提高保果效果。

2.4.3 追施壯果肥

于謝花后(即4月底)施1次壯果肥,壯果肥一般不施或少施氮肥,而以磷鉀肥為主,以防止抽出夏梢而引起落果,但花多或弱樹則可適當增加氮肥。每100kg掛果樹面施磷肥1.5kg和氯化鉀2kg,或單施復合肥2~2.5kg。在果實膨大期(5月中下旬)再施1次壯果肥,每100kg掛果樹面施尿素0.5kg、過磷酸鈣1.5kg、氯化鉀1.5kg,或單施復合肥2~2.5kg,可在樹冠內地面撒施或穴施。果少壯樹應減少施肥量或不施壯果肥。

2.4.4 排灌

遇雨時應注意樹盤周圍的排水,連續干旱時應灌跑馬水。

2.4.5 防治病蟲害

近幾年來,導致荔枝嚴重減產失收的主要病蟲害是荔枝蒂蛀蟲和霜霉病。在防治蒂蛀蟲上,應加強預測預報工作,在成蟲羽化率達40%和80%時各噴藥1次進行防治。無測報條件地區則分別在果實轉蒂前和轉色期(果實成熟采收前20d和10d)各噴藥1次。藥劑可選用3%快殺敵1000倍液,或毒死稗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滅掃利,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注意不要與堿性農藥混用。

防治霜霉病,應在謝花后每隔15d噴藥1次,藥劑可用58%瑞毒霉錳鋅1000~1500倍液,或86.2%氯化亞銅大師1000倍液,或60%惡霜錳鋅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40%瑞毒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雨雪要抓緊搶晴噴藥,防止病情擴展蔓延。

《寵物繁殖》是我國高等院校寵物醫學專業的必修課之一,是在《關于加強高職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與《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等高職教育文件精神指導下編寫的教材。《寵物繁殖》課程主要是對犬、貓等寵物的繁殖生理基礎與生理調節等內容的概述,旨在讓學生對寵物繁殖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我國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是面向社會、以就業為導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還要結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為理論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的社會型人才。

1 《寵物繁殖》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特點

1.1 《寵物繁殖》課程的教學目標

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是做好教學改革與創新以及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一步?!秾櫸锓敝场氛n程的教學目標是全面掌握寵物的生殖生理基礎,深入了解寵物繁殖的生理變化、發育階段與生殖激素變化的外在表現。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也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定的,如何對有效課時進行合理地安排和分清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教師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1.2 《寵物繁殖》課程的教學特點

高職教育的課程教學都要圍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進行,教學不能單純講授理論知識,還要以實踐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對課程有直觀的了解,這就對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之外,《寵物繁殖》的授課老師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寵物資源,親身參與到寵物飼養與繁殖的工作中去,在實踐中深刻掌握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提高實踐技能,全面提高個人專業素養,以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寵物繁殖》的課程設置以貓、犬為主,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常遇到魚、鳥、蟲等其他類型的寵物,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相應地補充,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課堂趣味性和學生的積極性。

2 《寵物繁殖》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寵物繁殖》課程是寵物養護與疾病防治的專業基礎課程,是隨著近年來寵物養殖與診療的興起而出現的一門新興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面臨以下問題:首先,整個教學體系并未形成完整和統一的教學理論,教師的教育培訓工作有待加強,教師的專業水準有待提高。其次,由于教學資源的匱乏,《寵物繁殖》教學多依托于經濟動物或牲畜類動物的養殖與繁育,學生的實踐過程受限。

要解決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首先應要求學校的資源與政策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傾斜,在保證常規實驗教學的基礎上,盡量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社會實踐,多接觸寵物臨床,提高臨床實踐能力。

3 《寵物繁殖》課程的教學方法

3.1 課程教學手段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了課程教學更多可行的方法,使教學過程更加多元化、趣味化。在《寵物繁殖》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寵物繁殖過程的圖片或者錄像,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在親自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對寵物的繁殖培育過程進行攝錄,結合自身的實踐內容和從互聯網上搜尋的其他人對寵物繁殖過程的記錄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不同并探究原因,從而加深了解。

除了多媒體教學之外,教學重點要放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將理論教學中的困惑放到實踐教學中解決,讓學生對疑難問題有實際解決能力。

3.2 課時的合理分配

《寵物繁殖》課程的內容設計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寵物的生殖器官、生殖激素的基礎介紹,另一部分是貓、犬的生殖過程與生殖激素變化的外在表現,如母貓、母犬的鑒定以及發育階段的等。在課程講授過程中要做到循序漸進,前后呼應。貓、犬的生殖器官與生殖激素是寵物繁殖的基礎,應讓學生對寵物的解剖結構、位置等做相應地了解,這樣才能有效掌握寵物的繁殖過程;而寵物的發育、、妊娠與分娩過程是需了解的主體,教師應在授課中分清重點和難點,合理分配課時,做到重點深刻、難點清晰。

《寵物繁殖》課程是基礎課程,合理分配有限的課時,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這樣才能為以后的繼續學習打好基礎。

3.3 有效的考核方式

《寵物繁殖》課程的考核不能以卷面成績作為惟一的判斷標準,而要采取理論考核與實踐評估相結合、課上評價與課后作業完成度共同評價的方法,對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做全面的評定,這樣一方面可有效督促學生的課上學習,另一方面可通過卷面成績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有效反饋。

總之,《寵物繁殖》課程的教學應做到多元化、趣味性,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狄和雙,王利剛.高?!秾櫸锓敝场氛n教學方法探討[J].考試周刊,2011(36).

[2]曾長軍,張明,賴松家,周光斌,李金月.高等農業院校動物繁殖學教學改革問題與思考[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2(3).

[3]丁嵐峰,閆慶健,王懷友,袁逢新,易本馳,徐向明.高職高專院校寵物醫療專業理論教學體系與課程設置模式的研究[J].教學研究,2008(8):128-130.

第2篇

一、管理思想必須換“血型”

“老師,我不想當班長了……”

“紀律委員就知道管我們,他做的還不如我……”

“做班主任真是太累了,全班那么多學生,我總不能一個個跟在他們屁股后面吧!……”

學生干部的“辭職”,學生的牢騷,教師的慨嘆,都引起了校委會一班人的深思。于是,一封封問卷、一次次座談,換來了一個個沉甸甸的問題:對教師來說,“事必躬親”未得到學生的理解與支持,偶有疏漏便問題橫生……;對學生來說,教師對自己理解不夠,統得過死,管得過多,沒有自己的一點空間……顯然,教師的教育與學生的管理之間融合不力、“血型”不配。

“欲流之遠先浚其源”。對此,學校組織教育干部、班主任及學生代表召開“群英會”,深入剖析了根源:學生管理的被動化、單純的他律式管理,體現了管理錯位――背離了學生“民主”意識的覺醒,未給學生創造自主的機會與空間,讓學生缺失了責任意識,也加劇了“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現象;并且,這種錯位的管理文化已受到了學生的質疑和現實的挑戰。

幾輪研討,幾番論證,他們決定從更新管理思想入手,融合學生年齡與思想特點,以“回歸生活、回歸生命”為主導,以“化被動為主動,變他律為自律”為主旨,以激發學生成長與成功欲望及發展潛能為推手,以“揚展學生民主意識,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為目標,提出了“學生自主管理”構想,以此實現管理思想與學生實際的“血型”相配。

二、學校管理文化必須轉“基因”

實現學生自主管理,關鍵是要給學生一個自主的“平臺”,讓學生能通過這個平臺,在自主管理的過程中體驗民主、發展民主,體會責任、增強責任,從而播下民主與責任的“種子”, 為學校管理文化培植民主意識與責任意識的“基因”。對此,他們實行了“設崗”與“確責”同步推進策略。

設崗,就是設立學生自主管理崗位,為學生打造平臺。通過對學校和班級管理實際的分析,將涉及到學生的各種自主管理崗位進行了歸并整合,分學校和班級兩個層面設置了學生自主管理崗位。學校層面,主要設立管理崗位,就是將文明禮貌、日常行為、車輛擺放、衛生清掃等由政教處、團總支、學生會負責督導的崗位加以切割,設立了督導崗位,由學生與原管理部門共同負責;班級層面,除設立衛生清掃、車輛擺放等執行性崗位及相關的督導性崗位外,重點推出了“班委會成員值周制”,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獲得班級管理崗位。崗位類別與數量,主要視學生意愿與能力,由學生民主討論后予以動態調整。

確責,就是將管理職責明細到每一名學生,讓他們能夠明確自主管理責任。首先是明確了崗位職責,主要由學校結合學校管理思路、學生成長與發展目標等,擬定相關引導性草案,由班級組織學生民主討論,對各個崗位的職責進行界定,從而使職責確定的過程演化成為了學生強化自主管理意識、明確管理要求、提升責任感的過程。其次是全力放權,凡是學生個人的自主管理崗位,其操作、監管、評價等,全部由學生依據崗位職責進行自主管理,學校與教師只承擔指導與引導作用,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為確?!霸O崗”與“確責”兩大管理“基因”正常生成,避免發生畸變,他們跟進了崗位聘任制、崗位輪換制、崗位督導制、崗位增減制四項保障措施。

崗位聘任制,就是以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自主管理實效性為目的,針對學生管理崗位分別開展崗位競聘活動。第一步,進行班級干部管理崗位的競聘,即“值周班委制”,學生先行提交申請,面向全班學生進行競聘演說,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及全班學生平等評議投票,最終確立相應人選。第二步,進行學生會干部競聘,由各班當選班長、團支部書記提交申請,向由學校干部、班主任及各班學生代表組成的評委會提交競聘報告,經綜合評議而確定人選。第三步,進行一般自主管理崗位競聘,采取學生自行申請、各班向學校推薦的方式,由政教處、團總支及學生會綜合確定。由此在學校和班級建立起了立體化、全方位的學生自主管理體系,形成了“人人有崗,崗崗有人”的自主管理格局。

崗位輪換制,就是以擴大學生管理參與面為目的,讓學生體驗不同崗位管理職責,在增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會干部崗位輪流一般為每學期兩次,值周班委每兩周輪流一次,一般學生自主管理崗位每兩月輪流一次。學生會干部崗位每次輪流半數成員,既保持了管理的連續性,又給了更多學生鍛煉的機會;一般學生管理崗位每次一般輪流在半數及三分之二之間,基本保證每名學生在學年內能參與多個崗位的管理。

崗位督導制,就是以確保學生“在其位,謀其事,履其職”為目的,強化監督效能。對此,他們分別組織了學校和班級兩個層面的管理督導小組,對學生自主崗位履責情況進行督導。學校管理督導小組主要由政教處、團總支及定期更換的各班學生代表組成,班級管理督導小組主要由班主任及學生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責就是發揮指導、糾偏作用,以避免個別學生“以權亂為”。

崗位增減制,就是以引領學生生成新的良好習慣為目的,實現學生自主管理不斷躍升到新的臺階。對此,他們在定期調研自主管理工作運行情況的基礎上,對崗位設置實現“進入退出”機制,實現崗位設置動態化。對學生自主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通過民主交流會設立相應的督導崗位,對學生業已形成良好習慣的督導崗位,則及時予以退出,以避免學生“有責難為”。

三、學校管理教師必須變“角色”

學生自主管理了,那么教師做什么才能使它可持續發展?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通過探索,明確提出了教師必須變角色,即演員角色變成導演,主要抓了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完善信息反饋體系、用活激勵評價機制三件事。

民主與責任,必須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對于一個心理扭曲,真善美與假惡丑不分的學生來說,怎么能正確行使民利?怎么能擔當社會責任?所以在推行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教師首先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上下功夫,通過主題班會、手抄報,將歷史與現實的英雄事跡、感動人生介紹給學生們,同時還對身邊的積極典型進行宣傳,為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做到了有效引領,也為孩子們能有效自主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3篇

【關鍵詞】悅讀;低段孩子;探索

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①

有一根“魔杖”,它確實是有魔力的,哪個孩子一旦被它點中,就會變得更為聰明,在學習和才能上更有潛力。

摘錄:“魔杖”是什么,就是課外閱讀。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是表現出平淡;哪怕是寫作業速度,一般來說他們也比那些閱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

探索:悅讀閱美越讀越樂

去年接手一年級,為了讓孩子們早日進入閱讀的狀態,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起:營造讀書氛圍,實現“悅讀”

讀書,需要持之以恒。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見成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熱愛讀書,就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老師要鼓勵學生讀書,家長要支持學生讀書。讓學生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皆是書。我的實施辦法有:

1.每周推薦

孩子們看書有時就是圖一時新鮮,這個新鮮感過了,書就往往被隨處一丟,任它身上滿是灰塵也無人問津。很多家長反應給孩子買了很多的書,但真正用心看完的卻很少。我們班也做過圖書角,可發現很難吸引低段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機會給孩子們推薦了《火鞋與風鞋》,沒想到引起巨大的轟動,孩子們都爭著看。之后,我就嘗試著進行每周給孩子們推薦一本好書,然后作為班級的“漂流圖書”,讓它在孩子們中間競相傳閱,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的價值??赐旰笤陟轫撋虾灻幻恐芡▓髮W生的借閱量,表揚愛讀書、愛護書的學生,激勵讀書少的學生,在班級里形成喜歡讀書的氛圍。

2.午讀二十分

一二年級的孩子比較浮躁,不容易靜下心來看書。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尤為重要。每天午后二十分中,播幾首輕松的音樂,讓孩子們一起靜靜地看書。鼓勵愛看書的孩子,一個學期后很多孩子慢慢跟上了?,F在,班里孩子最享受的就是這午后的悅讀時光。

3.閱讀需要誘惑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達不到目的,做得事與愿違,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前段時間,推薦孩子看《夏洛的網》,先給他們介紹書中的主要人物,激起他們強烈的閱讀興趣。接著,答應孩子們只要班里20位同學看了此書,我們就可以看同名的電影,孩子們可興奮了!悅讀的激情一下子被點燃,看電影的同時也幫助了孩子進一步理解書中的內容。

二、承:由課內到課外,實現“悅讀”

我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圍繞專題組織內容,在選文上有不少的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古詩等,這為學生感受閱讀樂趣搭建了廣闊的平臺。讓閱讀成為快樂的天地。

1.在讀中感受樂趣

先請看《雨點兒》的教學片斷:

師:過了不久,大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看,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場雨……(課件出示雨前到雨后的情景)

師:在沒有花也沒有草的沙漠上,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漸漸的,雨停了……(課件演示情景)看著圖畫,你能說說下雨后的美麗景象嗎?

師:書本是怎么說的呢?

(學生自讀課文)

師:為什么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生:因為下雨后花草的心情很好,所以更漂亮了。

師:為什么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會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呢?

生:因為花和草長出來要澆水。雨就是水。

師:誰愿意美美地朗讀第五自然段?(一個學生讀后)他讀得怎樣?你能自己找對手比賽讀嗎?一起加動作表演讀一讀。

師:這一切都是誰的功勞?你喜歡雨點兒嗎?

師: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些什么呢?

在本段教學中,運用課件的動畫效果,再現雨前雨后的情景,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用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了教師的講解分析。在課堂上關鍵還在于朗讀的指導,讓學生美美地讀、比賽讀。在整個過程中既有朗讀,又看圖,交流時還加入自己的動作,充滿了情趣。

2.在想象中感受樂趣

《泉水》這篇課文很美。一位教師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流水的聲音,配上富有鄉村氣息的柔美音樂和人們的歡聲笑語,想象這水、這景、這人、這情,開啟了學生的想象之源;然后初讀全文,認讀生字,了解泉水流經之處,它的所見、所聞和泉水的語言及行為,感知想象之奇;接著誦讀課文,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品味泉水,同時又以說演作輔,體會想象之美;再想象說話,承接作者的思路,進行口語交際,啟動創新之門:最后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激創新之情。

3.在表現自我中感受樂趣

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也愿意從小伙伴那里獲得閱讀的信息。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們在教學中應給學生搭建交流和展示才能的舞臺。在學完了《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后,我在班級里開展“太空生活”匯報活動。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上網找資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太空里有趣的事。

課外閱讀和課內交流的緊密結合,不僅擴展了孩子們的讀書領域,也使他們感受了讀書的樂趣。

三、轉:轉變功利性的想法,實現“悅讀”

據報道,有不少的高中畢業生高考結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教科書和習題書撕掉,有的甚至全部燒掉。“聽著撕書時發出的吱吱聲,感覺就特別爽,每撕一頁,心中因為考試所產生的壓力就減少一分?!庇形粚W生這樣說。他們有了一時的成績,但是也種下了厭書的心理。這教育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對此,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的陳偉新總編表示了憂慮。他認為當下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功利閱讀”的現象占主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時間相對較短,品種也不夠豐富。有的家長一看孩子長時間讀課外書,就怕影響學業,其實應該鼓勵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增強課外閱讀能力,快樂閱讀是最為重要的。

四、合:閱讀與寫作結合,實現“悅讀”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就提出了讓學生對寫話產生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這便要求我們從一二年級開始就應以閱讀和寫作為中心,閱讀與寫話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協同發展。小練筆就是讓學生在本子中記錄下自己讀書后的一些想法、生活中的發現和感受,或對文童的補白和仿寫等。當然學生在“創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閱讀中積累的好詞佳句,堅持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豐富積累,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結尾:不是尾聲

余秋雨說:“有效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我們才二年級,悅讀之路也才剛剛起步。悅讀閱美,越讀越樂是我們低年級老師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

注釋:

①尹建莉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作家出版社.2009.8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

關鍵詞:《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課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8-0240-02

一、理工科院校開好《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課程的重要性

1.《電工與電子技術》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河南工業大學是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是面向筆者所在學校非電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包括“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兩大部分,涉及電路、電機、電控、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知識面寬、范圍廣,既是連接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起承上啟下作用必不可少的重要課程,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2.《電工與電子技術》的學科性質決定其實驗課程的重要性。從學科性質上看,《電工與電子技術》既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又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極其重要的一環,對學好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能力起著重要作用,為今后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和科學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電氣工程學院《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的成功嘗試

由于《電工與電子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物理,機械、計算機、電機、電氣及自動控制等不同學科,理論性強,應用性強,同學們普遍認為概念抽象、難學難理解。實驗課時又少,怎樣在短短的2學時內,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實現改善實驗教學效果的目的呢?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探索。下面以三相鼠龍異步電動機正反轉控制實驗為例說明。

1.認真備課,精心安排,做好實驗準備。實驗目的:①通過對三相鼠籠式異步電動機正、反轉控制線路接線,掌握由電氣原理圖接成實際操作電路的方法。②加深對電氣控制系統各種保護、自鎖、互鎖等環節的理解。③學會分析、排除“繼電-接觸”控制線路故障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接線;對保護、自鎖、互鎖概念的理解與實際操作。

本實驗接線比較多,由于理論和實際的脫離,特別是控制部分,學生們接的線是五花八門,錯誤百出。其結果是一次實驗課有一半同學做不出來,有的最后“比葫蘆畫瓢”湊合完事,根本達不到教學目的。

為此在備課時,筆者不僅自己多次做實驗,找出難點和各種易出現的故障,還結合筆者校實驗室的設備和儀器儀表特點,給同學們編寫了通俗易懂、詳細明確、可操作性強的實驗指導書,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操作,達到教學所設定的目標。

同時針對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原理圖和實物進行梳理,根據多年在企業工作的經驗和國家標準,將原理圖劃分為三部分:主電路、正轉控制部分、反轉控制部分。針對學生接線混亂、故障多樣、效率低,不能很好的完成實驗的現狀,統一規范設計,即連線時主電路用黃綠紅顏色的線,正轉控制部分用藍顏色的線,反轉控制部分用黑顏色的線,并將線的顏色、規格、數量平均分配到各個實驗小組,實驗結束要求學生放回原處。用顏色區分各個部分,提前避免了很多錯誤。這一精心安排的舉措解決了實驗混亂,課堂效率低,實驗效果差的問題。還有充分的時間將點動和自鎖控制,競賽考核加入進去,使電控實驗形成了一個整體,提高了課堂效率,達到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2.講解透徹到位,抓住重點和要點。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講授為引導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按照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標準及其理念的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大的方面來說,基本可定位在“自主、合作、探究”這樣的學習方式。實驗課老師講解一定要講透徹,首先對本次實驗內容和方法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實驗的具體步驟與方法;其次對實驗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重點和難點、常見故障進行講解,關鍵是理論與實際要緊密結合起來,將各種參數、工作狀態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最后對實驗中所使用的新儀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要進行較詳細的講解,以免發生儀器損壞的現象。本實驗的重點是接觸器控制原理,自鎖和互鎖的實現,接觸器聯鎖與按鈕聯鎖正反轉控制的區別,等等,難點是控制電路的接線。在短短的15分鐘內講好,要求教師語言精練,風趣幽默,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

3.精心演示,設置懸疑,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本實驗學生們感覺有點難,無從下手,在講解中加以演示,同時設置懸疑,會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有興趣,才能將“要學生學”變成“學生要學”。比如,熱繼電器的作用是什么?選用交流接觸器的主要根據是什么?在電機正、反轉控制線路中,為什么必須保證兩個接觸器不能同時工作?在控制電路中,短路、過載、失壓、欠壓保護等功能是如何實現的?還有,不說話,用動作怎么表示你成功的實現了自鎖和互鎖功能?學生在合作、探討的氛圍中很容易將課堂上枯燥的、難懂的理論知識理解了。

4.嚴格過程管理,把好實驗質量關。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嚴格要求學生遵守紀律,按規范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本實驗分為主電路接線、控制電路接線、正反轉實驗、自鎖互鎖、點動實驗幾個過程,每個過程盡量檢查。對出現故障的,先自行檢查,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對出現漏做、錯做的必須重測、重做。實驗結束后必須把儀器、連接線等整理就緒,放回原處,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5.引入考核競賽機制,鞏固實驗成果。實驗課的開設一般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配合理論課,結合授課內容插入安排,所以對于實驗課的考核要有一系列的規定,要達到“以考促教”和“以考促練”,以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為此,本實驗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以競賽代替考核,方法是最后10分鐘,任意抽取一名學生代表本組參加競賽,要求5分鐘完成各項實驗內容,學生興致非常高,練得非常積極、熟練,總結經驗,討論最佳方案,鞏固了實驗成果。

經過多次實驗證明:上述方法使絕大部分學生很好地完成了實驗,有效地提高了實驗課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實現了改善實驗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儀器設備方面的問題。實驗設備總的來說,數量能夠滿足教學要求,但是電控實驗臺只有16套,一次只能上1個班,學生課多時間緊,有時排不開,要中午或晚上排實驗課,影響教學效果。有時也影響其他課程。

2.教學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課時少內容多,學生電學基礎薄弱,動手能力不強,興趣不高,及格率低。另一方面,《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實驗的開設主要以驗證性的實驗為主,輔以選修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往往片面地強調理論驗證,忽視了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獨立性和重要性,致使在該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驗”、“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

3.其他方面的問題。目前學校開設課程多,學生時間緊,沒有充足的時間預習,疲于應付實驗。實驗老師任務重,待遇低,師資薄弱。

四、解決《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儀器設備方面。希望學校進一步重視實驗教學,加強校內實驗室建設,完善實驗設備,提高實驗課效率,讓實驗室充分發揮實驗、實踐和科學研究的作用。

2.教學方面。增加經費支持,增加教師開設實踐課程的積極性。根據筆者所在學院的老師們的上課情況來看,絕大多數老師喜歡上理論課程,而不喜歡承擔實踐類課程,這說明了一是老師對實踐課程不熟悉,二是與傳統教育對實踐課程不重視有關。實踐課程勢必要費較大功夫和很多精力,建議學校對實踐課程在經費支持、課時費等方面進行支持,形成不是“要筆者上”,而是“筆者要上”的局面。

3.其他方面。加強正面宣傳,糾正實驗課教師低人一等的偏見,通過職稱評定傾斜等措施提高實驗教師待遇,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王魯云,等.教學過程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6).

第5篇

分析檢查階段有三個關鍵環節,一是開好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二是開好黨員組織生活會;三是搞好分析檢查報告的群眾評議工作。三個關鍵環節環環相扣,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中心任務”就是要突出抓好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主題是分析查找本園和個人在“做合格教師,辦人民滿意的幼兒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重點圍繞召開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形成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兩個環節,梳理提煉問題、深刻剖析原因、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形成高質量的指導我園今后科學發展的分析檢查報告。

二、總體要求

分析檢查階段是學習實踐活動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分析檢查階段既是學習調研階段工作成效的檢驗和深化,又是抓好解決問題、完善機制階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全體黨員要繼續保持在學習調研階段的熱情和干勁,統籌兼顧,再接再厲。要繼續深入學習,按照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把深入學習、提高認識貫穿始終,進一步增強參加學習實踐活動的內在動力,做到學習實踐活動進度服從質量,能快不能慢,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特色,嚴格按照區委、區教育局黨委的要求和幼兒園整體部署推進下階段的活動。

三、時間安排

分析檢查階段的時間安排:2009年11月中旬~2009年12月下旬。

四、工作安排及方法步驟

1.組織開展“回頭看”工作(11月中旬-11月下旬)。針對第一階段的學習實踐活動,著重開展四個方面的“回頭看”工作:一看黨員參加學習實踐活動是否做到了全覆蓋;二看科學發展觀是否進了課堂;三看學習調研階段的各項任務是否全面完成;四看是否認真查找了在辦園理念、辦園思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認真開展“回頭看”工作的基礎上,對學習實踐活動第一階段的工作全面總結,形成書面材料。

2.繼續深化學習調研工作(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整個分析檢查階段,要繼續深入學習我園《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實施方案》規定的學習內容和所發的三本資料,堅持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推動實際工作相結合,把深入學習、提高認識、解放思想貫徹學習實踐活動的始終。同時要緊密聯系工作實際,結合查找突出問題,進一步深化、細化調查研究工作。

3.召開轉段動員大會(11月30日)。根據《區教育第二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二階段的工作安排》,制定分析檢查階段工作方案,認真召開由全體黨員參加的轉段動員大會,回顧總結學習調研階段工作,全面部署分析檢查階段任務。

4.做好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各項準備(12月上旬)。領導班子在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前要做好充分準備:一是繼續采取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對征求到的意見要認真匯總、梳理,分別整理出對個人和班子的意見。二是領導班子成員之間深入開展談心活動,通過談心,溝通思想、增進團結、找準問題、形成共識。三是領導班子成員分別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分析檢查存在的突出問題,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撰寫發言材料。黨支部在組織生活會前,黨員之間也要相互談心,交換看法,做好充分準備。

5.組織召開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和黨員組織生活會(12月中旬)。以緊扣“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打造精品幼兒園”為主題召開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民主生活會上,領導班子成員要結合分工,重點查找個人和班子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查找黨性黨風黨紀方面教職工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刻分析原因,開展嚴肅認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在黨員組織生活會上,要緊扣“做合格教師,辦人民滿意的幼兒教育”的主題,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對專題民主生活會既要嚴格要求,提高質量,又不搞人人過關,注意保護黨員和領導干部科學發展的積極性。會后,要將專題民主生活會情況進行總結匯報。

6.起草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12月上旬)。撰寫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要做到“四個寫清楚”:一要寫清楚在學習調研基礎上,緊密聯系工作實際,進一步明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我園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形成了哪些共識;二要寫清楚我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情況,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產生突出問題的主要根源;三要寫清楚我園科學發展的主要思路,列出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可以立即解決和經過努力在一段時間內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舉措;四要寫清我園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改進作風的具體措施。分析檢查報告要突出“檢查”和“分析”這兩個環節,明確發展思路和改進措施兩個重點,落腳點放在我園的科學發展上,避免寫成工作總結或工作報告。起草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時要系統梳理與我園有關的問題和建議,使分析檢查報告符合我園的實際,體現教職工意愿。

7.反復修改完善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12月中旬)。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初步形成后,要通過有效形式征求教職員工意見,然后召開園黨支部擴大會議,討論修改分析檢查報告。園黨支部擴大會議召開前,要將分析檢查報告送到參會人員手中。開會時要組織討論,確保參會人員能夠充分發表意見。

8.認真組織開展教職工評議(12月下旬)。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基本形成后,要組織教師代表參加評議。評議內容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一要評議領導班子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深不深,調查研究和聽取意見的范圍廣不廣;二要評議領導班子查找的問題準不準,原因分析得透不透;三要評議領導班子對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工作措施行不行等。

9.修改完善并公布分析檢查報告(12月下旬)。對教師評議中提出的意見,要認真研究,充分吸收正確的評議意見,并通過一定形式公布對領導班子的評議結果和修改后的分析檢查報告。

五、具體要求

1.要繼續深入學習,深化調研。學習調研工作要貫穿于分析檢查階段的始終,學習調研階段活動進行的深不深是分析檢查準不準,透不透,清不清,行不行的基礎。因此,黨員干部在第二階段仍然要把深入學習調研作為一個重要的活動內容。

2.要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黨政主要負責人要共同對第二階段的工作全面負責,切實做好日常組織協調工作,注意掌握推進節奏,確保各個環節的工作要求落到實處。

3.堅持以查促改、以評促改。

繼續在深化學習上下功夫,要把學習貫穿于活動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在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增強科學發展信心、凝聚科學發展共識上取得新進步,切實達到黨員及廣大教職工受教育的目的。在深入分析問題上下功夫。要深入分析班子和個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黨性黨風黨紀、師德師風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對分析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能及時解決的及時解決,暫不能解決的明確序時進度,逐步解決。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重點,抓緊制訂出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家長、服務幼兒的新舉措。對管理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清理,健全完善,為下一步整改落實階段的工作打好基礎。對作風上存在的問題,一律嚴肅查處,確保整糾到位。

第6篇

(2019年5月10日)

初夏五月,又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我們學校在上級有關部門及彪角鎮教委的正確領導下,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追求目標,努力加強了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強化“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服務意識,不斷促進教育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常態化。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下面我簡單的總結一下前半學期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情況:

一、堅持德育為首,開展了特色德育教育活動,加強了師德師風建設

1.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本學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學習新《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十不準》等政策,增強教師的法律知識,依法執教意識;其次,通過聆聽一些教育戰線的先進事跡、感人事跡,和自主閱讀有關的教育先進的事跡心得與感悟,以熏陶教師的心靈,從而增強教師職業的責任感、歸屬感。再次,我校通過中期考試及時召開質量分析經驗交流會,讓教師暢開心懷,暢談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與苦辣,逐人逐科進行剖析自己工作中的得與失,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2. 進一步完善德育陣地建設,發揮德育陣地育人作用,開展了特色德育活動。首先,本學期學校及時更新了有關標語牌和宣傳欄的內容,各班級及時更換了圖書角、黑板報;其次,我校根據工作安排開展了特色德育教育活動:一是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二是開展了第二十五個學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三是開展了以“敬懷先人、孝敬長輩、禮貌待人”為主題的清明節活動;四是扎實開展美德少年推薦評選工作;五是學校舉辦了春季傳染病防控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活動。

3.加強三結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續與補充,因其在學校德育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其次,學校對每個班級建立了有關的微信群等家校聯系新途徑,加強了與家長的溝通。

二、強化規范管理,提升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立校之本。本學期,學校通過完善制度、規范管理,集中優勢,正視問題、重點督查等措施,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本次中期考試成績如下:一年級語文65.36分,數學59.00分;二年級語文73.40分,數學86.40分;三年級語文75.88分,數學74.50分,英語86.00分科學58.80分;五年級語文70.50分,數學71.42分,英語89.86分,科學70.00分;六年級語文76.11分,數學81.36分,英語68.70分,科學81.50分。全??偡e分74.22分,在全鎮12所學校中排名第八。

1.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只有制度的建設不斷完善,才有管理上規范的保障。為此,我校進一步完善小學素質教育評價實施細則、學生作業抽查評價制度、教師學生的評價制度、規范小學“零起點”教學制度等。

2.正視問題,重點督促。在關注全局的同時,也不放過局部的薄弱環節。學校根據本次中考的成績情況,對個別成績較差、管理不力的班級進行重點跟蹤督促。首先,學期初與相關班級的班科教師共同分析、尋找落差根源,有針對性地制定提高措施。做到早計劃、早主動;其次,加強對相關班級的課堂、學生作業、家校聯系等方面情況的督查與指導,以致能早發現問題、早解決,避免出現新問題,從而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整體的提升。

4.從嚴細實抓好畢業班教學工作。學校通過召開畢業班任課教師座談會,共同分析畢業班教學工作的現狀,及時建言獻策,學校制定出畢業班教學工作管理細則,各科任教師認真謀劃,再添措施,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提高質量措施并且認真抓好落實。

5.全員參與、做好教學成果展評活動。在縣局的引導下,在教育辦的組織下,全校師生全員參與,迅速在全校掀起課改展評熱潮。在展評中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課件、論文、課例展示,從而可以看出在新課改的成績顯著。

三、立足校本教研,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自始至終,我校極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引領。主要有以下作法:

1.積極做好縣級課題研究工作,破解教學難題。積極做好今年縣級課題研究工作,有效的破解教學難題、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平時,同科目教師間定時間定主要發言人聊一聊近期新的教育信息或暢談自身工作的得失與困惑;如有公開課,從課前準備、教學流程設計、試上等環節全體備課組成員全程參與、共同探討、反復推敲。使執教者與參與者都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2.立足課堂、加強常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課堂是校本教研的主陣地,又是教師展現教學才能、風格、理想的主平臺;更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源頭。為此,我校進一步落實“上課制度”,和發揮備課組的作用。加強對常態課的監督、指導,引領教師對常態課教學有效性的關注與研究,提高自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利用網絡資源,引領教師拓寬教學視野。引導教師大量閱讀有關教學書籍、報刊的同時,我校還鼓勵、引導教師記錄個人的學習工作心得、生活故事、思想歷程,促進教師教學視野的拓寬、教研水平地提高和理論知識的豐富。利用網絡資源制作課件,下載優秀的課堂教學實錄等,引領教師拓寬教學視野。

四、加強安全與衛生工作,構建“平安和諧校園”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衛生工作關系學生的身心健康。兩者都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為此我校全方位、多方面抓好工作。

1.明確職責,落實責任。為了學校的安全穩定工作。本學期開學初,學校與學生家長、教師、班主任鑒定了有關安全協議書。為了進一步強化安全工作學校繼續結合國旗下講話、班會、放學集會等形式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活動。每學期初,各班主任與學校簽訂班級安全責任狀。每逢節假日放假學生家長與學校簽訂安全責任書。從而,明確各自的責任,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2.加強宣傳安全、衛生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活動。首先,我校充分利用班隊會、黑板報、國旗下的講話等平臺。加強對學生宣傳安全防范小常識,以及衛生防病小知識。同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如:安全主題黑板報比賽、安全知識競賽、防突發事件緊急疏散演練。既增強學生安全、衛生防范小知識,又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能。其次,我校扎實開展了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反恐怖宣傳教育和學生防震演練、防火演練等活動。

3.高度重視學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我校根據縣局安全工作安排充分利用校務會議、學生大會、教師例會、班隊會等平臺不斷地加強了學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4月29日~4月30日學校組織各班主任老師及時開展家訪活動,將防溺水學生安全責任書、防溺水“六不”常識在學生家中張貼,隨時提醒防溺水安全工作。

五、用心實施好學生營養午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為改善我校學生的膳食營養,增強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我校于4月15日實施全面實施營養午餐,我校享受營養餐的學生共47人,每生每天補助4元,我們的做法是:一是加強領導和監管工作,確保責任落實。按學生實際人數擬定菜譜、落實加工、做好食品驗收,并做好各類登記;做好學生用餐情況統計,學生用餐情況匯總;做好留樣及登記,確保安全,實行每周統計,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二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三是強化安全意識,確保食品衛生安全。

六、積極謀劃學校下半學期工作思路

1.安全工作長抓不懈,繼續加強安全管理的力度,創造一個安全有序的教育教學環境。

2.依據本次期中質量監測,認真分析,制定改進措施,認真開展“促優轉困”工作。

3.持之以恒抓好學校常規管理工作,確保質量不下滑。

4.加強復習工作的指導及調控,創設平臺,整體提升。

第7篇

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途徑之一。培訓必須體現有效性,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人力資源發展的“瓶頸”。作為人力資源部門,應該堅決拒絕負效培訓,努力避免無效培訓,革除低效培訓,追求高效培訓。

1 有效培訓的理念

何謂有效培訓?本文以上海醫藥分銷控股有限公司實施的有關培訓為例,從培訓投入(或稱培訓所耗)與培訓產出(或稱培訓所獲)的關系來界定。著眼于這對關系,便找到了“有效”的界定渠道。按通常的理解,有效培訓是指通過一定的培訓投入(時間、物力、精力等)獲得最好的培訓效果,即遵循認知的建構邏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物力和精力投入,獲得盡可能大的培訓[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培訓目標,滿足企業發展和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價值需求。根據這一理念,就應關注培訓的全過程,以“出”量“入”。因此,有效培訓與其說是一個概念,倒不如說是一種價值取向。本文試圖借助實踐經驗,給出判斷的標準,提供判斷的策略,明確“有效”考量的維度、方式和主體,從而積極地推進員工的培訓工作。

在中文中,“有效”解釋為“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英語對”有效”(effective)的代表性解釋是:“足夠實現某一目的;實現預期或所期望的結果?!敝型庹Z境下的解釋都包含“accomplish”(實現)的含義。換言之,在員工培訓工作中,要對活動結果的有效性進行判斷并作出結論,要體現培訓活動對預期結果的實現程度。

判斷培訓是否有效,除了在培訓活動的投入與產山這條橫坐標上考量“效率”,還應在價值取向這條縱坐標上考量“效益”。由此提示,界定員工培訓有效性的內涵,以下兩條標準是必須達到的:1)有滿意的培訓效率。相對于培訓投入而言,培訓產出的“質”和“量”都達到一定的預期目標。2)有滿意的培訓效益。價值取向符合企業發展和員工個體發展的積極需求。

2 有效培訓的實例

實例1:網上學習平臺(E-Learning)培訓形式結合內部管理,提升培訓效率

我公司一直重視對300多位銷售代表的藥理知識培訓,以前通常以組織大型講座的形式為主。而大型講座的形式,須花費較大的人力、精力,還須投入會務費、課酬費,每年僅舉辦兩次,主要講授藥理知識,授課時無互動內容;而E-Lemming這種形式的培訓,幾乎沒有顯性成本,每月舉辦1次,學習的內容不僅有藥理知識,還有涉及銷售的其它業務知識包括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另外,還組織各部門進行考試競賽,這樣既達到復習的目的,又能激發銷售代表的學習積極性。為了取得更高的培訓投資回報率,最近對培訓模式進行了革新,通過E-Learning結合一定的管理實踐,在降低培訓成本的同時,也切實增加了培訓普及率、課時、頻次;同時提升了培訓質量,鞏固了培訓效果。

實例2:內化專業銷售技巧(professional sales skill,PSS),提升培訓效益

我公司對新人職的銷售代表都要進行全員PSS培訓。通過對課程的內化(即設計成為符合公司需求且符合內部開展的課程),授課方式逐漸從外部講師為主轉換為內部講師為主。內部講師側重授課和操練,培訓對象是全體銷售代表,在課酬方面幾乎無花費;外部講師則側重協訪和點評,培訓對象是新人職的銷售代表,課酬費用達3萬元。培訓方式和講師角色的轉變,為公司與員工的發展需要提供了正向的支持。

實例3:物流中心6S現場管理,促進管理能級提升

我公司的物流中心追求的是現場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這項培訓中,由培訓工作者牽頭,開展了物流中心現場6S(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管理項目。具體做法是:請有關專家提供各種管理和分析的丁具;帶領主管到現場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并且實時跟進。通過這樣的培訓,明顯改善了物流現場的整體風貌和環境,并且通過整改規避了許多安全、質量方面的隱患。在推行這一培訓期間,物流中心成為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季節性流感疫苗冷鏈配送服務項目的唯一中標單位。

實例4:通過內部拍攝視頻錄像,再現并規范業務流程

以我公司對外窗口崗位之一的物流中心裝卸工為例,對該崗位的培訓目的強調業務流程的重塑和規范。通過與相關部門商討,決定以視頻錄像的形式體現培訓內容。該視頻錄像中,匯總了所有工作流程的要點并且予以總結,內部員工充當演員,制作了實用性、觀摩性都很強的培訓素材。在此基礎上,還利用午休時間對裝卸工進行現場培訓,即以游戲競賽、角色扮演的形式,營造快樂輕松的氛圍,在這過程中,要求體現標準的業務流程和規范的用語。

在執行跟蹤裝卸工的服務期間,得到相關客戶較高的滿意度:重要客戶和周轉箱客戶的平均滿意度為9.08/10;有35.5%的客戶反饋意見顯示,配送服務相比上年有顯著提高。

總之,在考量效率時,必須始終關注企業與員工雙方的投入和收益;在效率優先的情況下,必須始終以效益為前提,衡量培訓內容和形式的價值。

3 有效培訓關鍵點的剖析

由負效、無效、低效向有效、高效培訓的轉變,取決于培訓模式的變革。下文僅作若干關鍵點的剖析。

3.1 目標取向

培訓模式的變革將越來越強調培訓對象以高階思維為核心的高階能力發展,主要包括創新、問題求解、批判性思維、信息素養、協作、獲取隱形知識、自我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系列能力。人力資源部門在開展員工培訓工作中,必須以促進學習者高階能力發展為己任,將能否促進學習者高階能力發展作為衡量培訓價值的主要標準。

3.2 培訓理念

更加強調培訓對象是學習的責權主體,并創造條件使其實現主體角色。

在對員工進行培訓中,要做到:1)使接受培訓的人員培養對學習負責的態度。接受培訓是自主的、自我調節的。接受培訓者要確定有意義的學習目標,參加與目標相關的特定活動,用高標準反思、評價培訓過程。2)應激發員工的內部動機。學習動機主要是由學習本身激發的,而不是僅依靠獎勵或由外在因素牽引的。要使接受培訓者能從學習活動中體驗樂趣且對問題求解保持持久的激情。3)應講究策略。要求通過培訓使接受培訓者能持續不斷地運用、開發和完善學習策略和思維方法,包括構建有效的關于知識和資源獲取與利用的心智模式,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并在不同層次上,建立起關聯。4)協作建構。能使接受培訓者充分理解學習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活動和過程,通過學習,能使他們更善于與他人交流,與他人協同丁作、共同學習。

3.3 培訓任務

在設定培訓任務方面,應注重具有挑戰性的、真實

的、綜合的學習任務。

挑戰性的任務:任務本身的難度和引發的興趣相互平衡,培訓任務與學校教育中的學習任務顯然有很大的差異。恰當的、具有挑戰性的培訓任務,應有足夠的難度,要求學習者持續地學習、延伸或拓展相應的思維技能和社會技能。

真實的任務:員丁培訓應將項目驅動構建在真實下作情景中,應該是工作過程的實例。

綜合任務:要求培訓對象在問題求解的過程中,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要求培訓師運用綜合化教學,并將不同學科知識整合成專題或基于問題的學習目標,把項目方式貫穿于培訓內容中。

3.4 評價傾向

給予績效方面的評價:通過建構知識和完成工作任務來展現培訓過程與結果:培訓對象可以而且應當參與培訓績效標準的制定,并在設計、評價中有相應體現:

深層性的評價:評價的最重要目標是改善學習,因此培訓須緊扣培訓目標,須體現重要的知識、能力、內容和主題。并且為培訓績效的產生創設真實情景。

一體化和過程的評價:評價是培訓中的一個部分。要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使培訓對象在評價過程中學習。評價過程和培訓的關系是相互交織的,評價涵蓋學習績效中一切有意義的方面,其中包括個體和小組的成績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態度評價以及作業、作品形成過程和最終形式的評價,通過多種方法評估培訓對象的學習收獲。

3.5 培訓方式

培訓模式的變革要求培訓方式向下列兩個方面發展:1)交互的方面,即充分激發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熱情。培訓師、培訓內容符合培訓對象的需求。并且能為其提供、創設互動的機會。2)適配的、深層的方面。即創設有利于培訓對象深度投入的培訓環境,提供多樣化適配的有意義的活動或經驗,應考慮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智能優勢有助于產生多種問題求解的觀點,營造優勢互補和共享共贏的氛圍。

3.6 角色認知

培訓模式的變革呼喚教和學角色的轉換或拓展。

培訓者的角色:幫促者――為學習創設和提供豐富的環境、經驗和活動。為培訓對象的問題求解、真實任務的完成、知識共享等方面整合各種資源和機會。指導者――在需要時通過示范、講解、提供選擇等方式幫助學習者排疑解惑,根據學習者需求給予支持,幫助學習者改進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研究者――培訓師的專業成長超越教書匠角色,應不斷在實踐中完善。成為專家。合作學習者――敢于探究與自我提升,善于與培訓對象共同參與學習,成為知識建構共同體中的生產者。

培訓對象角色:學習的管理者――能有效地規劃、監控、調節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情緒、努力程度,并在有必要時尋求他人支持。探究者――從事真實的研究,認真觀察和思考世界、對象或概念的構成、屬性;認真模擬現實中實踐者的思維和行為。教師――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培訓對象應敢于扮演培訓者角色以幫助其他學員。

3.7 技術支持

信息技術將有機融合于培訓過程,尤其要注重信息技術的認知工具、知識建構和智能伙伴的作用。

第8篇

關鍵詞:弟子規 傳統文化 英語課堂 中職學生

有言道,“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相輔相成”,表現形式雖各有不同,但其宗旨皆為“教育人人為善,教育人人求仁”。《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以《論語》“學而篇”孔子語為總敘,引出孝悌、謹信、泛愛、親仁、學文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中職業學校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教育傾向,基于“精神貧血” “德育沙漠”的現狀,加強中職學生人文教育,已經成為當前中職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傳統文化并非獨立而行的人文教育,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教師應以學促教,學習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的精華,應將之與學科相結合,更好地反饋與學生,讓學生從方方面面學習、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

英語向來是中職教育的一大難題,我們應以此為契機改變教育模式,在教授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轉變教學觀念,使學生不僅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同時可以用英語流利地介紹中國及當地豐富、特色的文化,能夠實現在灌輸外來語言載體的基礎上正確進行本土文化輸出。英語課堂是傳播、介紹文化知識的優良載體,因此,如何在英語課堂上不斷滲透“弟子規”及傳統文化思想,是我們迫切需要探討、試驗的課題。以下是筆者對中西文化思想融合滲透途徑提出的幾點見解。

一、潛移默化育人,潤物無聲立德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傳統文化與人文教育相輔相成、息息相通,新課標對中職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中職學?;A文化學科的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滲透與傳統德育課中的教育大不相同。因此,應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實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文化素材,把知識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明確了把傳統文化滲透放在首位的主觀愿望,通過鉆研教材挖掘出深藏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設計出恰當、新穎的思想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才能真正實現“傳道、授業、解惑”。同時,通過對中西文化的對比和糅合,能讓學生對英語課產生濃厚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課堂主導力量,有效激活英語教學過程。學科知識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而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反過來會對學生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兜茏右帯犯髌路謩e以家庭規范、處事準則、修身目標及發展基礎作為社會做人的基本教導,是立人之本,英語課堂中可以從這幾層面入手將人文教育滲透。

1.修身齊家的人生信念

《弟子規》中以孝悌開篇,足以可見“孝”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靶ⅰ弊衷熳纸Y構,是一個“老”字為上意為父母長輩,“子”字為下意為子女,表示子女要侍奉父老。《弟子規》中教導我們要效法、照顧、孝順、孝敬父母,才能秉承父母的志節、志向,落實父母的期望。

在《新模式英語1》教材中的Describe family relationship章節,課文目標是向友人介紹自己的親屬,在講授完英語中的介紹用語之后,可以穿插中國的傳統禮節講解,如何有禮貌、正確地稱呼長輩,對中西方描述家庭人物的詞匯進行對比及文化差異剖析,使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的家族觀念。同時,讓學生獨立完成描繪自己家庭的family tree,引起學生進一步提高對家庭成員、對父母的關注度,將家庭關系與英語詞匯相關聯,不少學生在繪圖過程中思考并向老師請教家庭人物關系。老師在總結環節順勢引出《弟子規》中關于孝悌的經句共同誦讀,這便是傳統文化的無形滲透。

2.恬淡物外的人生修養

中華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層面的鍛造,《弟子規》中“謹信、泛愛”篇章傳遞做人的基本準則,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規范,要求我們待人平和、創設身心和諧向善的環境。文化導入是語言與思想習得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利用環境背景的創設可以使得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跨文化交往,從中感知外來文化背景,獲得文化知識,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識。同時,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傳統文化產生謹慎、平等的文化態度。

節日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巧借話題之力,充分將節日背景與傳統文化有效結合。例如感恩節來臨之時,老師除了介紹豐富的節日文化外,還可引入《弟子規》中的“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讓學生感知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讓學生知道感恩生活,倡導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責任意識。

3.向善進取的人生規范

《弟子規》中“親仁、余力學文”篇章展示了傳統文化中的親善去粕及學習延續性,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看待求學與如何有效學習,學習內容不限于書本知識,還包括向仁才者、品德者學習。

大部分中職學生對學習英語抱有消極的態度,不認真對待英語課堂上的學習與操練。通過對《弟子規》中經句的了解,如“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等,引導學生提高對英語學習的敏感性,教會學生正確教授習得方法,并鼓勵學生要在實踐中運用,繼而達到接受和掌握英語,且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積極創造積極的仿效對象、實踐和鍛煉的平臺,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踐自己的所學內容,激發興趣和動力,獲得學習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學習的意義。

二、以身立教,立德樹人

《弟子規》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痹趯W科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前提,需要教師首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的學習,正己才能化人,樹己才能樹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行為的示范者,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人格素養也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近幾年,筆者學院成功舉辦了大大小小、多種有關傳統文化傳播的活動,筆者有幸參與其中進行學習弘揚。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一次新進教師培訓活動中的傳統文化專題,有位傳播者提出了“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的議題,讓教師們共同探討挖掘深意,傳播者用了一天時間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并轉幸于他人,讓我們茅塞頓開。作為教師應具有的良好德行雖謂可以利益學生一生,但何嘗不是對自身的教化。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但一流的技工不僅是技術一流,而應同時具備社會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是好孩子、在企業是好員工、在社會是好公民”的德才兼備之人,作為范之者,我們是否得扮演好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先成為一名好子女、好夫妻、好父母、好公民,其次才是好教師、好的工作伙伴呢?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我們肩上所擔負的重任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應是以國學典范、傳統文化精髓進行“長善、救失”,做到修身為本、以身作則,對學生做出更多的良好德行示范,正可謂“上所施、下所效”。日后,我們可以從傳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汲取更多的感悟和正能量,且能讓我們自己修德正身,才是學習傳統文化并于學生心中開花結果的真正意義所在,道“教學相長”即亦為此吧。

在課堂上,從踏入教室到走下講臺的九十分鐘,抑或是走在校園校道上與學生的擦身而過,都有太多細微時刻可以做到言傳身教:撿拾紙屑、整理講臺、鞠躬相禮、善言善語、含笑問候、待物以禮、言出必行、有禮有節、相尊互愛……以身作則即為無聲的教員,強師德、建師風,才能真正做到正人、樹人。

三、寓教于樂,施愛于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亦為文化的寫照。” 目前中職課堂倡導任務型、行為導向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行為感知、親身體驗、動手實踐、主動參與及合作互助等方式,實現教學任務目標。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課堂的特色,設計合理有趣的英語互動活動,讓學生實現有效交流、學習,感受成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此語言活動訓練基礎上,引入傳統文化的德育行為準則,使學生做到思行合一。下面以《新模式英語1》教材內容為例,配以《弟子規》經句進行融合教學,供參考之用,詳見下表。

教學內容 《弟子規》經句

Pre-unit: Greet your friends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p>

Unit1: Express preference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p>

Unit1: plan a study schedule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p>

Unit3: Express needs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p>

Unit2: Describe clothing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p>

Unit3: Place order “對飲食,勿撿擇,食適可,勿過則?!?/p>

Unit4: Describe parts of a home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p>

Unit6: Identify illness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Unit7: Write your job interview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p>

Unit8: Evaluate study habit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p>

在現如今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對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的依賴性逐年上升,不管是課前課后,甚至是課中,學生對手機眼手不離,因而造成了諸多行為弊端,如對活動冷漠化、交流鮮少,言行粗暴、遲到早退等現象屢有發生。而中職學校的學生踏上工作崗位的年紀偏早,如不能在校園期間對其進行心靈改造和德育教化,使其成為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那么踏上社會他們將處于被動之勢。

中職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勢在必行,以優質文化改變學生思維、提高文化素養、淡化學生物欲追求、抑制惡性發展、美化心靈、引導向善健康。筆者對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立下規矩,如課上遲到須用英語說出歉語,并引出經句“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進入教室時著裝不得體,須用英語說出身上所著衣物的詞匯,并告之“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課上玩手機游戲、看課外不良書籍,必以“非圣書、屏勿視,弊聰明,壞心智”來教導學生,糾正其不良行為。這樣一來,既讓學生復習了所學的英語知識,又能讓學生以此反思其過錯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科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注意掌控氣氛,態度應真誠、理解、尊重學生;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狀態;注意針對性并從實際出發;講求幽默、客觀性;把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過程;應正確體會好“度、時、效”;淡化德育痕跡,隨時調整教學形式和方法。反之,會產生反效果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抵觸、消極心理。

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黨的十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了時代的新主題,我們應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之間的共同成果,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乘著教育改革之風,筆者所在學院自2012年推行《弟子規》入校園活動以來,努力培養全院師生學生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把核心價值觀和《弟子規》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開展以傳承漢文化中“成人禮”等系列活動,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載體,校園上下、師生一體學習力行“弟子規”,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皆因這場革命性的方向引導受益匪淺;推行“全人教育、全面育人”的教育舉措,以“全人教育”理念結合傳統文化滲透引領基礎教育改革,英語課堂作為基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了解傳統文化之精髓,能用英語向世人正確介紹我們的文化瑰寶、智慧結晶,并與具有時代特征、促進發展的西方文化相匯通,讓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大智、大真、大美,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社會正是需要全體國民提高自身文化素質,以德正身、修身養性,繼而傳承文化瑰寶、精神之根?!把浴睘閷W生之師,“行”為學生之范,我們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采用形式多樣、活潑生動的課堂形式進行教育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認同感,實現中華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第9篇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創新;三步球運動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5-0073-03

Case and Enlightenment: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 Phys 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DONG Cuixiang1,WANG Liya2,JI Yanzhong3

(1.P.E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 0241,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Normal Univers ity, Nanyang 473061,Henan China; 3.Experimental School of Hightech Zone in Puy ang,Puyang 457000,Henan China)

Abstract: Innovating sport ev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develop the res ources of P.E. curriculum. It has been vigorously advocated by a new round of fu ndamental sports course reform.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pr ocess,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of threestep ball ev ent. The enlightenment i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is the experimental fiel d of the innovat 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wisdom of the students in the innovati on of curriculum deserves our consider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 m should bring the role of the community into full play. The sports innovation i s not only from sports practice but also from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 words: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reestep ball

進入21世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力改傳統《體育教 學大綱》的編寫思路,在指導思想、目標設置、課程內容、評價方法、課程實施及管理等方 面都提出了新的、明確的要求,尤其是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具有指導性的 建議。建議每個學校在實施國家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過程中,對現有運動項目進 行改造使之適應本校學生體育需求的同時,還可以發揮體育教師及學生的創造性,引入當地 傳統體育項目或開發新的運動項目,以豐富本校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校本課程[1 ]。

在這一精神指導下,近10年的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全國各地學校創新出許多各具特色 的運動項目,其中河南省濮陽高新區實驗學校(簡稱高新實驗學校)開發的“三步球”運動 項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在對這一案例的研發背景及過程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 引發出對當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1 三步球運動的研發背景

河南是經濟較為落后的省份,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相對缺乏,不少體育器材都是體育教 師和學生親手制作的。其中,沙包是最為普及的、簡易的體育鍛煉用品,是中小學生游戲和 鍛煉身體的良好器材,無論是在學?;蚴窃谕ピ航值?到處都有孩子們玩沙包的身影。

在沙包的制作過程中,由于制作者思維方式不同,所制作的沙包大小、重量、質地、 顏色及填充物,五花八門,形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個性特征,但投擲沙包具 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局限性。2002年10月份,在高新區實驗學校的體育課沙包單元教學中,出 現沙包打傷學生臉部的教學事故,這引發了任課教師擬改進沙包及其運動方式的設想。這種 設想得益于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賦予體育教師可以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權力。此時,政策導 向與解決體育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在這個節點上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體育教師們研發三步 球運動項目的內外動因。幾年以后,讓體育教師們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次教學事故,使他 們真正體驗到校本教研帶來的成功和快樂,但在研發過程中,教師們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2]。

2 三步球運動研發過程

2.1 嘗試探索階段(2002-2003年)。三步球活動項目名稱的演變與形成

為了避免傷害事故的再次發生,體育教師向學生提出改變沙包內填充物的要求,由原 來的玉米、沙子、大米等易造成傷害的物品改為輕軟的、衛生的棉、線、布等物品。這樣以 來,不僅增加了練習器材的安全性,還由于沙包體積的相對增大,更加有利于學生進行抓、 握或踢等運動,這就是三步球活動用球的雛形。

當他們將特制的沙包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時,發現學生喜歡把它作為足球或毽子踢著玩, 這又引起了教師們的思考,因此,體育教師就模仿米盧帶領國家足球隊員玩的“網式足球” ,創編了以毽球為原型的“二人制足式沙包運動”,后又更名為“軟布球包”運動。但在“ 軟布球包”運動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掌握踢、停等動作時不如毽球易掌握,經過長時間的練 習,不能形成具有觀賞性的比賽,導致學生的活動興趣不高。但體育教師卻發現,學生在課 間活動時把“軟布球包”用來當作籃球玩,這又給體育教師以啟發,因此,就將“軟布球包 ”運動由以腳為主的活動,改為以手為主的活動,這是三步球運動最早的演變過程。

此后,學校體育組教師從學生平時愛玩的沙包游戲出發,結合手球、籃球、五人制足球 的技術動作和比賽規則,開始了研發“三步球運動”的路程。

2.2 初步研發階段(2003-2005年)。三步球項目理論與實踐體系初步形成體育組老師們的研發活動,得到了濮陽市教育局體衛科領導及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 校長和書記帶領下,成立了“三步球”運動項目研發小組,制定“三步球”活動的實驗研究 方案,研討“三步球”的技術、戰術、競賽規則和裁判法、專項素質訓練方法和教學指導等 課程資料,其設計理論及原則是[3]。

2.2.1 設計理念:配合才能前進,協作才能成功

現代社會是一個以競爭為主流的社會,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但它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特征,社會生活另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是人與人的協調合作,是在 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沒有協調合作事業就得不到發展,社會就不可能進步,這是現代社會發 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學校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

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體育教師非常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協 作意識。因此,在體育課程內容開發中,這一設計理念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體育教師在訓練 和比賽中,使學生逐漸養成只有配合才能快速前進,只有協作才能體會到團結合作帶來的成 功和愉悅感的良好習慣。

2.2.2 設計的基本原則

1) 符合廣大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2) 簡便易行原則;3) 全面發展身體原則;4) 競技性和觀賞性相結合原則;5) 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原則。

根據以上設計思路及原則,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到2005年11月份快樂三步球項目 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及比賽規則基本形成。經河南省科技情報所進行科技查新(報告編號 :200541b0101191)認為:“快樂三步球”屬于原創性體育項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創 新程度較高,在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和群眾性健身活動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4] 。

2.3 規范研發階段(2006-2007年)。三步球運動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完善

在三步球運動取得初步成效之后,面臨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此時,正值河南師范大 學體育學院的教授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開題,高新區實驗學校接到 了河南省教育廳體衛處下達的參加這次開題報告的會議通知,并有幸成為這一科研項目的合 作學校,承擔了“創新運動項目開發體育校本課程”的子課題研究任務。從此,高新區實驗 學校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得到了體育課程專家的理論指導,使課程開發進入了規劃研發階段 。

為了進一步完善三步球運動理論與實踐體系,總課題主持人和合作學校領導、體育教 師多次交流研討。交流形式主要有:一是總課題主持人帶領部分課題組成員到學校進行現場 指導,二是市體衛科領導、學校領導帶領體育教師到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進行拜訪。重點 探討如何進一步規范三步球項目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研討內容涉及用球體積與重量的確定、 場地規格標準的設置、球門大小以及比賽規則的制定等。

通過課題組的理論研究,結合多年來三步球在本校實施的情況,依據中小學生年齡、身 體、心理等特點,設計了幾種實驗方案,經過幾輪的實驗,最終確定了較為科學的三步球項 目場地、用球、球門標準及競賽規則等,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三步球理論與實踐體系,并于20 07年7月出版了《三步球理論與實踐》專著。2007年8月《三步球項目的后續研發》獲濮陽市 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4 推廣實施階段(2007-2009年)。三步球運動在中小學得到推廣實施經過幾年的研發與實驗,在濮陽市教育局體育衛生科的大力支持下,三步球項目已經在 濮陽市中小學和五縣二區普及開展,并在市“曙光”、“晨光”活動中應用兩年。河南省有 六所試點學校試驗、開展了三步球教學和不同形式的比賽。國內有南京秦淮區、內蒙古安慶 鎮總校、浙江新河鎮、吉林琿春市六小等地方和學校試用該項目。

3 三步球運動及場地器材標準介紹[5]

3.1 三步球運動介紹

三步球是一項用手進行傳、接配合,三步之內必須完成傳、接或射門動作的新型球類運 動項目。運動技術主要包括:移動、傳接球、斷球、射門、守門、戰術等。

三步球比賽是采用由兩隊在同一個場地進行競爭的比賽形式,每隊出場6名隊員,目的 是將球射入對方球門得分,并阻止對方獲得球或得分。在比賽中隊員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 拋,可用除小腿和腳以外的任何部位進行傳、接、射等動作,可以持球向任何方向跨、轉兩 步突破,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須傳球或射門。開球時,雙方隊員站在各自半場,開球隊員腳 跨中線站在中圈,當裁判鳴哨后,將球擲回后場,比賽開始。比賽時間為30 min,分為三小 節,每小節各10 min。比賽結束,以進球的多少判定勝負。

3.2 用球體積及重量

通過實驗研究和實踐驗證,三步球小學生用球,周長30 cm、重量200 g;中學生用球 ,周長40 cm、重240 g;由六塊類似于橢圓的皮革制成的,用安全、衛生的輕軟物質填充 的圓形物體。

3.3 球門規格

最初,場地的大小是借鑒手球、足球等常規性球門的外形來設計的,但在實驗和推廣過 程中發現,方形球門的邊框棱角與中學生的身高接近,在激烈的爭搶和防守過程中,存在不 安全隱患。經過反復的比較實驗,最終設計出圓弧形狀的三步球專用球門,并獲國家實用新 型專利(CN201082340Y)。正式比賽的球門是圓弧形的,用三種顏色裝飾,小學組為1.5× 2.2 m;中學組為1.8×2.4 m,并用紅、黃、藍三種顏色裝飾門框,使球門更加醒目。

3.4 球場規格

三步球發展初期,場地沒有太多嚴格的限制,借用過籃球、五人制足球、手球的場地。 但根據運動量的大小,以及邊線與端線交叉四個角的利用率,經過重新實驗設計、改進,最 終形成三步球專用的活動場地。三步球活動比賽場地呈長方形,場地長28~35 m,寬18~2 5 m,由邊線、端線、球門線、中線、中圈、射門、限制區和8 m線構成(簡稱五線、 三區、一圈)。

3.5 主要競賽規則

競賽規則的設計與場地、器材的設計同樣重要,也經歷了設計、實驗、再設計、再實驗 ,在實驗中不斷改革和創新的過程。而競賽規則的設計更多的吸取了籃球、五人制足球、手 球等眾多球類比賽項目的長處。如:在三步傳球、射門的設計上,汲取了籃球的“三步上籃 ”的技術特點,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須將球傳出或射門。這樣既有利于體育教材之間的銜接 ,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跑位意識、配合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把個人與整體的利益緊密的聯 系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現在學生單打獨斗、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更好地培養學 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突出強調“配合才能前進,協作才能成功”的設計理念。

3.6 三步球運動的特點

1) 側重于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及投擲技巧。2) 注重培養學生之間的配合、協作能力。3) 三步球的柔軟性使學生易接、易抓、易握,且具有安全性。4) 安全、衛生的廢棄物重新利用,體現了節約、環保的特點。5) 具有運動技術易掌握、比賽易組織、活動易開展的特點。6) 場地器材的簡易性。7) 比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4 三步球運動的開發與實施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4.1 體育課堂: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是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實驗田

體育課堂中存在著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等多向的交流活 動,他們在教與學之間相互啟發思維,激發靈感。學生無意的練習行為引發體育教師的諸多 思考,從而實現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創新。體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努力尋求解決體 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精神,不僅使自己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在較大程度上踐行了體育 課程改革的創新理念,將課程改革理念轉變為實踐行動??梢?體育課堂是發生這些行動的 主要場所,是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實驗田。

4.2 學生:體育課程實施及研究的盲區應該得到關注

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認為:課程是教師與學生體驗到的教育經驗,課程變革的出發點和 歸宿是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成長、發展與變化,教師與學生應成為課程和課程變革的唯一的、 真正的主體[6]。從目前體育課程改革的現實情況來看,體育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影 響被日 益關注,但學生卻始終處于課程實施和研究的關注區域之外,成為盲區。正如富蘭指出的那 樣,“當成人考慮學生時,他們把學生往往當做變革的潛在受益者,而很少將學生視為變革 過程與學校組織的參與者[7]”。從這一案例來看,學生在三步球運動開發過程中 ,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自己制作沙包到自己動手制作“三步球”,從學生在課外搜集材料, 準備工具,到依照各自的興趣、愛好進行設計、制作和評價;從幾人一組游戲活動和自主組 織比賽到“三步球”各項技術的確定,學生自主演練、總結和推敲技術和規則,都滲透了學 生的思想。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生具有參與課程實施和創新的能力,學生的參與有利于促 進體育課程改革走向成功,有利于對課程的理解,最終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4.3 共同體: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新區實驗學校三步球運動項目的開發得益于由領導、體育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團 結協作的課程開發共同體。濮陽市教育局體育衛生科領導及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創新三步 球運動的關鍵,本校體育教師們求真務實、不斷進取的精神是創新三步球運動的保證,全體 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創新三步球運動的基礎。對于每所學校而言,只有這一共同體的作用得以 充分發揮時,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才能保證順利推進。

4.4 理論研究:體育課程創新不僅來源于實踐,還需要理論的指導 三步球運動的研發案例告訴我們,解決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課程改革的目 標,也是現代教育理念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教師對自身教學進行反思性研究的結果 。要達到這些目標、要求和結果,就必須有理論研究作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又指導實 踐,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因此,體育課程創新來源于體育課程實踐,但必須有 理論的指導,這樣的創新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1.

[2]董翠香.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實踐研究報告[C].研究報告,2009,12 .

[3] 姬彥忠.有趣的“三步球”[J].中國學校體育,2006(3):65-67.

[4]河南省科學技術研究所 科技查新報告:三步球技術研究與應用,2005,12.

[5] 王金明,姬彥忠.三步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07,7.

[6] 馬興亞.高等體育院校課程改革中教師課程觀念更新論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 009,28(2):86-89.

[7] 郄捍烈,馮兵.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對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評述[J].北 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4):95-98.

[8] 周仕德.論課程實施基本取向與教學設計的轉變[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9.1:88-92.

[9] Fulian M.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ed.) [M].New Yor 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151.

第10篇

高三物理教學工作總結一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轉眼間高考已經過去6天了。這些天我都是在無所事事中度過,過著豬狗般沒有思維的日子。今天忽然覺得對不住這漸漸消失的青春,寫個教學總結應該是必要的吧。

高三第二學期時間相當短暫,這些天完成的任務是(1)一輪復習的尾聲——《傳感器》以及選修3-4、選修3-5。(2)二輪復習(3)專項訓練及綜合性訓練。在復習中我個人也曾經盡心盡力采取了一些方法、策略,也曾經產生了一些積極的效果。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得有失,需要總結反思,以期取得較大的進步。

一、 一輪復習的尾聲-----《傳感器》、《選修3-4》、《選修3-5》

1.一輪后期復習選修部分容易拿分,見效快,引起了本人足夠的重視。

幾次大型考試的二卷成績和總成績是讓人痛心的,我們班級中半數以上的學生二卷成績要靠選修部分支撐,失去這個支撐,學生的成績是不可想象的。舍得花時間去給學生在這個地方復習,也就確保了班級的平均分,確保了班級的過C、B的基礎?,F在看,再適當加強也是可以的。

2.由于這幾塊知識難度較低,講講練練無疑是非常好的復習方法。

復習時按照課本的順序能夠引起學生對課本的重視,練習題從課本和學生的復習資料中選取可以減輕學生選修學習負擔,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學習語數外。存在的不足之處是:

(1)復習時不??嫉膬热葸€可以再簡潔一些,沒有必要過分耽誤時間。如:《傳感器》可以縮短為一節課,加2節課練習。有些內容??紝W生常錯要適當增加課時。如:動量守恒定律的相關計算、原子核能量的計算等。這些問題,只要稍稍注意,學生就有可能突破這個瓶頸。

(2)有些知識僅僅讓學生記憶效果是不大的。如:相對論、動量等。

(3)復習時教師把知識點復習到位了學生該不會還是不會,這讓當老師的非常尷尬。我想,讓學生動起來效果可能會更好。

3.復習完這部分之后,我采取了專項練習的方法,效果很好。具體做法是:按高考的形式編排12套綜合練習,一節課兩套,讓學生在25分鐘內做完,及時給出答案并講評。不足之處是:

(1)應該留一些時間讓學生去總結反思,這樣學生在方面會進步得快些。

(2)練習跟蹤及時,效果才能更加顯現。

二、二輪復習

1.時間受限決定了二輪復習的不完整性。

一輪復習結束已經到了4月份,所以二輪復習任務很緊。把二輪復習中的知識點、習題與高考聯系不緊密的統統簡化去除,這是很重要的方法,有舍才有得。

2.二輪復習更應該重視物理方法、解題的規范性。

這一方面我做得還是比較好的。如:xxx高考9題,b球擺動到最低點的過程中,重力對小球的功率變化。我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功率的定義推出重力功率的表示式,然后運用不等式使學生明白重力的功率為什么先增大后減小。

3.二輪復習與專項訓練的結合更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成績。

事實證明,空洞地把物理知識的結構展現給學生,學生已經聽不下去了,學生需要的是成績的大幅度提高。二輪復習與專項訓練的結合更容易使學生成績快速提升。我在操作中的不足是:

(1)選擇題、實驗題各做了12套,實驗題沒有啥說的,這是必須要做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完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選擇題6、7套以后學生準確率下降。應該酌情減少選擇題的份數。

(2)計算題沒有專項練習。計算題在高考中分數多、難度大,不容易拿分,但前兩題還是可以拿到的,最后一題也可以拿到部分分。應該設置強化訓練加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三、綜合訓練及收尾復習

1.到綜合訓練時間已經很短,所以我們也沒有做多少練習,以后在時間安排上要適當增加。時間從何而來?那就是二輪復習與專項訓練的結合勻出一部分。

2.綜合訓練中的不足:改完之后,沒有認真總結、分析學生錯在何處。只是大概看了看,稀里糊涂就講了。徐州市三檢閱卷分析 給了我很好的啟迪,按那里面的方法實施執行是可以的。

3.考前的概念、知識點回顧以講義的形式印發給了學生,但是太多,學生不容易看完。

高三物理下冊教學工作總結二一、領會綜合理科的要旨

理科應該如何進行綜合,應充分注意在理科綜合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理科的修養和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對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學發展現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設計和完成實驗的能力,能解釋實驗現象和結果,能通過分析和推理得出實驗結論,能根據要求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

3.能讀懂自然科學方面的資料。包括能理解圖、表的主要內容及特征,能讀懂一般性科普類文章,并能根據有關資料得出相關的結論。

4.對自然科學基本知識的應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解釋和說明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能夠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對有關見解、實驗方案、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二、設計綜合題,促學科間融合

理科綜合包括文理學科的大綜合、理科之間的大綜合和各學科中各分學科的小綜合。至于物理學科教學如何體現在理科綜合課程中,一方面應當重視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還要重視物理學科本身各分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在綜合理科的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種物理問題,以及多學科綜合問題所涉及的物理問題,可以促進各學科的融合。

為了更好地適應理科綜合的教學,高中課程雖然是分科教學,為了適應高考的綜合類題目,教師應當尋找相關科目的那些學科交叉點進行探討,學生考試時可適當增加一門綜合理科考試,這樣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養學生由掌握知識向培養能力轉化的作用。其實,在初中階段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了;這樣做一方面是為進入高中的綜合作準備,另一方面,現在高考的綜合理科試題有不少是初中知識就可以解決的了。

三、根據理科綜合的特點,調整物理教學思路

理科綜合關于綜合命題的原則和內容很多,但整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沒有很大變化的前提下,命題應該遵循客觀事實,有一個逐步深入,加大學科滲透和綜合的過程。綜合首先是學科內的小綜合,其次是理科之間的綜合,最后,是文理科之間的大綜合。在教學中須防止把學科間交叉、綜合放到過高的傾向,各科教師用過多精力去處理別的學科的知識,或者過于關注學科之間的聯系問題上,這樣將會造成各學科知識教學效果明顯下降的后果。學生耗費過量的精力陷入新一輪綜合試題的題海中去。

這樣一來,學生各學科的修養跟不上,更談不上有很好的綜合能力了。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綜合理科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效果有一個程度問題,把握好這個程度,將是獲得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在高中階段,傳統教學方式講究學生如何能夠掌握好各門學科的知識?,F在,還要求如何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這是考好理科綜合題的的關鍵所在。作為學科教學的物理教師,應立足于本學科,重視本學科知識的傳授和專門能力的培養,并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能力。我們作為中學物理教師的應當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重視物理基礎教育

中學物理內容豐富,它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還包括許多實驗,教學中既要扎實地掌握各個部分的基本知識,又應注意各部分知識的滲透和綜合,高三復習時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同時覆蓋的知識為重點,必須引導學生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抓住主線,理清線索,把知識進行條理化,系統化地復習,讓學生掌握好學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和基本方法。

在基礎復習過關后,進行科學第二階段的復習,這階段要以學科內的綜合為主,把學科知識與學科能力緊密結合起來有講有練,講、練結合的專題復習。小綜合復習。

綜合測試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能力測試,一道試題跨越了兩三個(或更多)學科,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去分析、說明,從宏觀上去推敲考察,這種能力,決不可能在短期時間內突出出來,而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教師在上新課時,要講清物理知識點的內涵,章節復習時,應較全面地論述其外延;總復習時,應與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掛鉤,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實現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綜合,由淺入深,有易及難,若能持之以恒,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知識得以升華。

2.與相關學科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以及與自然、社會問題進行大綜合。

首先,要找出物理與其它學科的知識交匯點,“綜合試題”多在知識網絡的交匯點設計試題,這些試題要求學生注重對事物整體結構、功能的認識,以及對事物變化發展過程的分析理解,如下例中的光發動機問題,這種交匯點在理、化、生知識網絡中是大量的,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研究,做這些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在物理贊賞中更準確地進行跨學科之間的綜合。

其次,綜合試題多以現實中的問題立意命題,這些試題大多綜合社會的熱點、焦點以及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以強調人與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如上例中的生物光源問題,這類試題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關心國家、社會和全人類的自下而上與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到社會中去學習,增設一些科普性的專題講座,如“科技發展史與科技前沿”,“空間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環境與人類的自下而上和發展”等等,以拓寬學生視野。

3.進一步深化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理科綜合的命題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由“以知識立意為主”向“以能力立意為主”轉變,注重創新。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點燃學生探求知識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則不斷地“誘導、激勵、點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高三物理下冊教學工作總結三轉眼間,短暫的一學期時光又即將過去。本學期我執教高三1班物理課和高三4個班的物理綜合課,本人按照教學計劃,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試卷、講評試卷,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已經如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揚長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績,現將本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組織好課堂教學,努力完成教學進度。

二、加強高考研討,實現備考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本學期,物理備課組的教研活動時間較靈活。備課組成員將在教材處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法學法的設計、練習的安排等方面進行嚴格的商討,確保教學工作正常開展。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商討綜合科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知識點和練習。二是針對物理課上的教學問題展開研討,制定和及時調整對策,強調統一行動。另外,到外校取經,借鑒外校老師的經驗,聽取他們對高考備考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力求效果明顯。三是多向老教師學習,多聽他們的課,學習他們的課堂組織學習他們的教學思路,加強交流,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教學水平

三、對尖子生時時關注,不斷鼓勵。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更要多給一點熱愛、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微笑。

四、經常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讓他們遠離學習上的困擾,輕松迎戰高考。

五、構建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識的重點、難點。

物理學科知識主要分力、電、光、熱、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學是基礎,電學與熱學中的許多復雜問題都是與力學相結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練掌握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以便在復雜問題中靈活應用。力學可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以及振動和波。

靜力學的核心是質點平衡,只要選擇恰當的物體,認真分析物體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來解決即可。

運動學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幾種特殊運動。基本概念中,要區分位移與路程,速度與速率,速度、速度變化與加速度。幾種運動中,最簡單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可直接解決;稍復雜的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只要將運動正交分解為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后,再運用勻變速公式即可。對于勻速圓周運動,要知道,它既不是勻速運動(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也不是勻變速運動(加速度方向不斷變化),解決它要用圓周運動的基本公式。

力學中最為復雜的是動力學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動力學的3對主要矛盾:力與加速度、沖量與動量變化和功與能量變化,并在解決問題時選擇恰當途徑,許多問題可比較快捷地解決。

振動和波是選考內容,這一部分是建立在運動學和動力學基礎之上的,只不過加入了振動與波的一些特性,例如運動的周期性(解題時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個),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現象等等。

電學是物理學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為:靜電、恒定電流、電與磁、交流電和電磁振蕩、電磁波5部分。

靜電部分包括庫侖定律、電場、場中物以及電容。電場這一概念比較抽象,但是電荷在電場中受力和能量變化是比較具體的,因此,引入電場強度(從電荷受力角度)和電勢(從能量角度)描寫電場,這樣電場就可以和力學中的重力場(引力場)來類比學習了。但大家要注意,質點間是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而點電荷間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關于電勢能完全可以與重力勢能對比:電場力做多少正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為了使電場更加形象化,還人為加入了描述電場的圖線---電場線和等勢面,如果能熟練掌握這兩種圖線的性質,可以幫助你形象理解電場的性質。

場中物包括在電場中運動的帶電粒子和在電場中靜電平衡的導體。對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學方法來處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種機械力之外加上電場力罷了。對于后者要掌握兩個有效的方法:畫電場線和判斷電勢。

恒定電流部分的核心是5個基本概念(電動勢、電流、電壓、電阻與功率)和各種電路的歐姆定律以及電路的串并聯關系。特別強調的是,基本概念中要著重理解電動勢,知道它是描述電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為電源中的非靜電力將一庫侖正電荷從電源的負極推至正極所做的功。對于功率一定要區分熱功率與電功率,二者只有在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時才相等。歐姆定律的理解來源于功能關系,使用時一定要注意適用條件。

電與磁的核心是三件事:電生磁、磁生電和電磁生力,只要掌握這三件事的產生條件、大小、方向,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這一部分的難點在于因果變化是互動的,甲物理量的變化會引起乙物理量的變化,而乙反過來又影響甲,這一變化了的甲繼續影響乙……這樣周而復始。

交流電這一部分要特別注意變壓器的原副線圈的電壓、電流、電功率的因果關系,對于已經制作好的變壓器,原線圈的電壓決定副線圈的電壓(電壓在允許范圍內變化),而副線圈的電流和功率決定原線圈的電流和功率。

電磁振蕩、電磁波部分的難點在于l c振蕩回路中的各物理量變化,只要弄清電感線圈和電容的性質,明確物理過程,掌握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問題就不難解決。

在物理學科內,電學與力學結合最緊密、最復雜的題目往往是力電綜合題,但運用的基本規律主要是力學部分的,只是在物體所受的重力、彈力、摩擦力之外,還有電場力、磁場力(安培力或洛侖茲力),大家要特別注意磁場力,它會隨物體運動情況的改變而變化的。

六、高三復習策略

1、全面復習,打好基礎,降低難度,以不變應萬變。

高三復習要設法落實每一知識點,強化學科雙基,只有強化雙基才談得上能力,談得上多元目標。由于時間緊,帶領學生復習應重在概念、理論的剖析上,側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識的基礎上,落實每一個知識點。

2、指導學生,學會復習,提高能力。

學生應自覺編織知識網絡,自己總結,強化用已學知識解決未學問題,再進一步提高到用新學知識解決未學問題。理綜物理考試雖然考查得比較基礎,但題目比較新,基本上是沒有做過的原題,故學生應該掌握總結、檢索、遷移、演繹、推理和歸納等學習方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3、創新、質疑,強調聯系實際,強化實驗。

建議在高三復習階段重做高中階段已做過的重要實驗,開放實驗室,但不要簡單重復。要求學生用新視角重新觀察已做過的實驗,要有新的發現和收獲,同時要求在實驗中做到一個了解、五個會。即了解實驗目的、步驟和原理;會控制條件(控制變量)、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會解釋結果得出相應結論,并會根據原理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以實驗帶復習,設計新的實驗。

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明確認識結論、過程和質疑三要素,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打下基礎。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和結論,特別是書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視角地觀察、思考、理解生活、生產、科技和社會問題,學會知識的應用。

第11篇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集群式;發展心理學

作者簡介:秦澎(1984-),男,廣西桂林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評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5-0034-05

中等職業學校肩負著培養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秶医逃綄蟾妫宏P注中等職業教育》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仍不充分,專業建設的適應性需進一步加強[1]?;诖耍\用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點進行分析,進而以生本視角對課程設置加以審視,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建構與專業適應性強化或有裨益。

一、發展心理學視域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征分析

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年齡階段特征與所處的時代特性出發,對學生的心理、認知和價值取向進行理性分析,將有利于從生本的角度審視課程設置。

(一)中職生尋求自我獨立階段的心理表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且與年齡有密切的聯系,既表現出連續性,又表現出發展的階段性,形成了年齡特征。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16—19歲),不僅在身體外形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臟機能趨于健全,而且性成熟,標志著人體全部器官接近成熟[2]。隨著身體機能的成熟,中職學生內心世界越發豐富,在尋求自我獨立的過程中,學生心理出現了暫時的不平衡性。

1.排他性心理強烈,自我意識高漲。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經驗的增加,中職學生自我意識高漲,主觀較為偏執,感覺自己是正確的,而別人總是用尖刻的態度對待他們,難以接納其他人的意見。

2.神經過分敏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急切想要獲得證明自我獨立的機會,但由于中樞神經系統過于活躍,對別人的態度又過分敏感,在某些想法或行為不被現實接受時,會產生偏激的想法,形成逆反心理。

3.自律性與心理輔導缺失,心理抗干擾能力較弱。中職學生由于存在生源層次各異、學習環境多變、專業差異明顯和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3]的特點,而且接受心理輔導普遍不足,導致了其群體依賴過強,感覺跟隨在群體當中會更有安全感,造成了心理輔導與自律控制的雙向缺失,使得中職學生心理抗干擾能力普遍較弱。

(二)中職生形式運算階段的認知特點歸因

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心理發展相輔相成,遵循心智發展的一般規律,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及最近發展區考慮,最大限度的實現認知能力向知識能力轉變,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外部建構,并依賴內部建構形成知識結構,達到將表象經驗內化為個體知識的目的,將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由于中職學生年齡階段與社會角色的特殊性,其認知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職階段學生的自我同一性處于發展形成的關鍵期。在客觀條件上,中職學生只有進入青春期后,心理和生理趨向成人化,才有可能體驗到區別于兒童“感知”的“獨立個體的我”和“發展而來的我”,并最終體察到“自我設想的我”與“社會人眼中的我”的同一性(如圖1)。從社會視角來看,由于中職學生受到社會輕視的現象普遍存在,而學習過程中與社會接觸的頻度又較高,導致了其受外界影響的增強,從而在對自我認知與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定位有可能被外界刺激“催熟”,逐漸形成較為穩定的人格特征。

2.中職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發展形成期。根據皮亞杰的個體智力發展年齡階段理論,中職學生(16-19歲)的思維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思維的主導方式已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發展成為抽象邏輯思維[4]。抽象邏輯思維是認知能力發展的高級階段,即理性認知階段,中職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對事物進行本質規律分析、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可以使其在同化與順化的調適中更好的認識客觀世界。

3.中職階段學生的認知與情緒控制走向成熟。正如Ruckmick(1936),Hunt,Cole和Reis(1958),Schachter(1959)以及其他研究者提出的,認知因素可能是情緒狀態的主要決定因素[5]。在中職學校,由于學生的健全人格與邏輯思維能力都獲得了較大發展,學生個體可以進一步地以從未經驗過的事項,運用因果關系等邏輯理論構成命題、建立假說,即表明其認知能力已逐步成熟[6]。隨著認知能力的逐步成熟,將使得處于青春后期的高年級中職學生從偏激的情緒化階段慢慢趨向于自控與理性。

(三)中職生個性彰顯與社會價值的博弈分析

博弈是各對局者在充分或者有限理性(Full or Bounded Rationality)條件下依據自己的邊際成本選擇策略,進行盈利最大化的生產過程。在博弈論中,“理性人”是博弈論眾多變量中最為關鍵的假設,所謂“理性人”是指“從參加博弈的局中人眼光看來,他們試圖去實施自己認為可能最好的行為,盡管這樣的行為有可能損害了其他局中人”[7]。博弈的過程,即是對局者以“理性人”假設為前提,雙方或多方在一定的環境條件和規則下進行利益的追逐與沖突,并通過選擇與決策尋找博弈均衡解的過程。因此我們知道,博弈的對局過程,不僅需要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還需要存在對局者之間沖突的利益關系,進而尋求對局者之間的利益均衡解。

1.中職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已經具備了理性認知的條件,可以對事物進行分析與假設,并選擇相應的博弈策略,在生理層面符合“理性人”假設的要求。

2.中職生由于受到心理發展、認知程度、社會經驗等條件的制約,容易形成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二元對立”觀,在認知層面有“理性人”定位趨勢,并構造了博弈的對局者。

3.中職生以“零和博弈”認識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認為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個體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勢必會對個體價值的追求造成損傷,于是造成了兩者沖突的利益關系。

4.在特定條件下,中職生即使尋求到了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暫時的NASH均衡策略,但由于學生較為貧瘠的社會經驗,此NASH均衡往往被視為“具有不可信威脅性”的均衡解。一般而言,解決“具有不可信威脅性”均衡解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選擇尋求子博弈的完美均衡;二是采用后退歸納法剔除這種“不合理”的NASH均衡。由于尋求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社會復雜性,中職學生一般會選擇剔除此種“不合理”均衡,以消極逃避的態度加以對待,造成了“負和博弈”效果。

中職學生存在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零和博弈”的觀點,雖然其原因具有年齡階段的客觀局限性,但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中職學生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獲取途徑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以至于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價值觀的偏失,造成“負和博弈”現象。

二、生本視角下的中等職業學校集群式課程審視

在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生本視角審視課程設置,將有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實現課程的優化建構。

(一)集群式課程應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認知特征

1.集群式課程應關注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皮亞杰認為,主體通過動作對環境的適應是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由此可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青春期的叛逆、排他等行為,正是其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心理發展的外部表征。中職生心理敏感而又個性張揚,自我意識高漲而社會經驗又不足,表明其內心充滿了矛盾與困惑,是心理由矛盾向成熟發展的關鍵時期。中等職業學校要實現面向就業的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更應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對課程進行設置。集群式模塊課程以“寬基礎,活模塊”為基本構建,以寬泛的基礎知識接納學生張揚的個性,以靈活的模塊設置吸引學生表達“自我的獨立”,并將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為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達到化不利為有利的教學效果。集群式模塊課程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既要借鑒國外的行業導向型(如MES、CBE)和階梯訓練型(如雙元制)職業教育優勢[8],又要吸收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才能符合教育內在規律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雙重要求。

2.集群式課程應關注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特點。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此時,他們已經能夠根據假設進行推理,而不只是把思維固著于具體物體之上,他們建立了新的命題邏輯運算,并獲得了新的結構——“群”水平的認知結構。基于此,集群式模塊課程應通過從多個相關職業中選擇一群通用的知識,構建較為完善的“寬基礎”群知識模塊,為學生的職業選擇和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此同時,集群式模塊課程還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情況,從具體職業的崗位特征出發,以強調專業領域的職業素質培養、專業技能學習和技術等級、上崗資格的獲取為主要目標,設立了“活模塊”課程,從而實現了學校與市場、教學與就業的接軌,體現出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寬基礎,活模塊”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出發點,分別實現“關鍵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發展過程中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可以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多個維度實現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二)集群式課程應體現“個體”與“社會”雙贏的價值觀

集群式課程的“寬基礎”與“活模塊”對學生的要求雖各有側重,但二者是辨證的統一。從課程發展看,“寬基礎”是“活模塊”深層次發展的必要途徑,而“活模塊”的探究過程在某些情況下又將激活“寬基礎”的知識系統,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構造起集群式模塊課程的發展與衍生體系(如圖2),實現了學生“知識的涌現生成”(個體)與“課程的衍生發展”(社會)的雙贏效果。

1.集群式課程實現了學生知識學習的涌現生成。正如霍蘭所表述,涌現反映了大來自小,或多來自少,或者復雜來自簡單的各種形態的趨向。集群式課程設計以“寬基礎”向“活模塊”的發展遞進為方式,使學生從以輸入為主的課本知識學習轉向以輸出為主的專業技能訓練,是學生對“寬基礎”知識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的小塊知識結構進行統整、歸納和創新,實現信息整體增量的過程,體現出學生知識的整體涌現性效果。

2.集群式課程實現了課程的衍生發展。集群式課程的實施過程,既符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要求,也實現了課程本身的發展與衍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寬基礎”向“活模塊”的發展,使課本知識從理論層面具體到技能層面,知識在專業運用的過程中逐步內化為學生的個體經驗;另一方面,學生在“活模塊”的探究學習過程中,為尋求獲得更為全面的技能途徑,形成了“新寬基礎系統”,進一步拓展了“寬基礎”的知識外延;第三,隨著新系統的衍生并發展,在基礎拓展的同時,由于技能提升的需要,又將促使模塊升級,從而激活了“模塊”與“基礎”的跳轉程序,形成了課程可持續發展的環路優勢。

集群式課程整體涌現性與發展衍生性的雙贏價值體現,不僅從課程實際上為“學生”和“課程”營造了互惠互利的價值體系,而且還以“雙贏”的社會價值觀為學生價值觀的發展做出標榜,從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起“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正和博弈觀點。

圖2 集群式課程發展衍生體系

三、中等職業學校集群式模塊課程建構的四重奏

中等職業學校集群式模塊課程的建構,既需要對學生特點和課程特征進行合理分析,更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在課程設計、學生培養和社會需求的三維體系中進行優化配置,才能實現課程的優化建構,彰顯職業教育本意。

(一)課程的旋律:中職學生心理發展與課程設置

課程體系的設置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培養的質量和學生所學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心理發展較為活躍,在課程設置上既要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特征,又要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特征,還應符合學生社會性發展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達到“職業能力”的要求,也要實現“關鍵能力”的培養。基于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目標,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上,應體現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要通過實訓課程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知識技能的客觀性,使得教學過程切合中職學生年齡特征需求,避免學生由于主觀臆想、逆反心理等因素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第二,通過實際操作與理論講解,將專業技能知識形象化、現實化,以現象來表征抽象的知識結構,并通過由現象到本質的知識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第三,以學校為紐帶構建學生成長基站,開展以工促學、學以致用的工學結合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將“教、學、做、研”聯系起來,構造“學校、學生、企業”三位一體聯合發展模式,為學生成長鑄造從學校學習到社會發展的一體化平臺。

(二)技能的協奏:中職學生全職發展與關鍵能力培養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化生產的勞動技能分工進一步細化,職業類型劃分也更為專精,任何勞動成果都不再只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許多人一起合作的獲得。因此,在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和日益緊湊的生產環節中,社會對專業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職業技術工人要做好本職工作不僅需要具備勞動崗位所必須的技能知識,還需要對自己工作內容的外延知識也應該有所涉獵,才能在團隊合作中更為融洽,這些除了專業技能以外的通用技能即是我們稱之為的“關鍵能力(Schluesselguali-fikation)”。所以,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是合作勞動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生跨職業、跨崗位的能力要求,更是學生社會性發展和多元能力培養的必要保障。在中等職業學校的“關鍵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從兩方面進行考慮:第一,我們需以“面向所有專業的公共課”和“面向一個專業或數個相近專業的公共專業課”[9]作為“寬基礎”的教學內容,從而對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再綜合,為中職學生“關鍵能力”發展提供必要的客觀環境;第二,我們要依靠和充分調動中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展教學活動。原因在于,一方面,主觀能動性是“關鍵能力”存在的前提條件。主觀能動性是學生主體對外部事物進行認知、應用和經驗提升的主觀態度因素,它決定著學生角色的定位與方向,并為后續發展性學習提供內部動機;另一方面,主觀能動性是“關鍵能力”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能力的發展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觀能動性作為學生發展的內因,在與客觀知識、工作環境相協調的情境下,使得原有的“關鍵能力”繼續發展,對學生質的轉變具有決定意義。

(三)時代的強音:中職學生專業發展與職業能力訓練

中等職業教育的“職業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y)”培養目標能否達成,是學生專業發展是否有效的直接指標?!奥殬I能力”是中職學生就業的客觀要求,也是學生的習得能力蛻變為社會認可能力的必然途徑,應使學生個性與專業能力發展相結合,體現多模塊選擇的發展構架,讓學生通過專業必備知識的學習提升“職業能力”,從而增強職業競爭力,完成學生從習得的能力向社會認可能力的蛻變。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能力”培養,區別于培訓機構的職業培訓,是受教育者在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對以上兩個方面探討如下:首先,中職學生要體現的是包含職業操守、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交互能力等四個因素協調發展的綜合能力表征:一是,學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應對崗位職責、義務較為明晰,強調了敬業精神;二是,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懂得利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強調應用性與操作性;第三,是方法能力,包括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強調邏輯性、高效性和多樣性;第四,是學生的社會交互能力,反映學生適應和融入社會的能力,從受教育者的生活態度和社會適應性來體現。其次,學生需要具備職業能力發展所需的創新能力。因為“創新能力”是“職業能力”進一步發展的生命力,而“職業能力”又是“創新能力”得以發展的基礎和載體。一方面,創新能力是改進職業方法、拓寬職業領域的創造性勞動過程,它不僅需要大量職業實踐經驗作為基礎,更需要依靠“職業能力”這一載體對創新思維與方法付諸于職業實踐才能開展創新工作;另一方面,創新能力的直接目的就是優化與改進已有“職業能力”,使“職業能力”獲得升華是“職業能力”在創新發展帶動下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具體表現形式。

(四)社會的和弦:中職學生個體發展與社會價值的回歸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個體的發展過程,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亦是學生社會價值的體現過程。學生個體的社會化是學生掌握和積極再現社會經驗與社會聯系,展現個體中的社會品質、價值、信念以及社會所贊許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交互過程中,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逐步成長,并形成了人格特征,掌握了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包括通過學習、適應和交流,發展自己的社會屬性、參與社會生活的一切過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社會的基本規范,并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形成社會職能,成為特定的社會角色,才能獲得個體發展與社會價值的回歸。具體而言,為順利獲得中職學生個體發展與社會價值的回歸,達到“雙贏”的效果,需要做好以下相關工作:第一,需要為證偽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零和博弈”而證實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正和博弈”,即價值加量具備整體涌現性效應。第二,在個體價值加之于社會價值之后,其個體價值盈利(非絕對物資)符合帕累托最優,即獲得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雙贏”的效果。第三,需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國家部門應該在輿論引導、校園環境建設、社會就業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營造學生價值觀健康成長的大環境;第四,要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價值觀培養機制建設。中等職業學校應該通過提高相關教師素質、開設專門課程、建立專項教學管理機制等,積極開展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育活動;第五,家庭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指引。通過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圍,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追求,將對學生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關注中等職業教育[EB/OL]..

[2]林崇德.從兒童心理學到發展心理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1).

[3]李慧文.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29).

[4]俞曉林.略論皮亞杰理論對科學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1997(01).

[5]俞國良.社會心理學經典導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34.

[6]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0,204.

[7]施錫銓.博弈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长宁县| 林甸县| 龙江县| 宁阳县| 靖江市| 珠海市| 安顺市| 吉木萨尔县| 内黄县| 新闻| 巴林左旗| 云龙县| 镇坪县| 秦安县| 商洛市| 仪陇县| 三穗县| 荥经县| 红安县| 天门市| 弋阳县| 连江县| 黎川县| 达拉特旗| 清苑县| 沙河市| 车致| 永善县| 德安县| 龙江县| 汉中市| 罗江县| 郧西县| 南汇区| 奎屯市| 威远县| 朝阳市| 安西县| 湖北省|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