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評價一個人的詞語

評價一個人的詞語

時間:2023-01-23 04:47: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評價一個人的詞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評價一個人的詞語

第1篇

一、科學價值觀的含義

隨手翻翻書刊,也許就能看到“價值觀”這個詞語。在被用來評說當今青年一代的言論中,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如此一個與人的評價相關的詞語,它的合理含義是什么呢?

我個人認為,價值觀反映的是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觀點,是關于物質世界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反映了一個人的認識結構,屬于認識的范疇。哲學指出,人生價值觀就是關于人生價值的見解,它反映了人們的人生目的。行為對集體,社會所具有的意義,是對人的價值觀念的表現。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是哲學的重要概念,的科學價值觀是與資產階級的人生價值觀存在著原則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在于無產階級的人生觀是以集體主義為其價值原則的,它首先強調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同時也維護個人的正當權益。在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是具有統治地位的,它強調個人本位,萌芽于古希臘,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而成為西方文化的價值核心。社會主義人生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既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尊重個人的正當利益,發展和實現人的的個性。綜合馬克思的理論觀點,我認為科學的價值觀及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認同與價值取向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是用科學的態度總結出來的關于人的發展趨勢。

二、人的主體能認識自身

關于人對自身的認識,在人類的哲學史上有段曲折的演變歷程。我個人認為,人是完全可以自我認知的。這里我想用自身的認識精力來加以闡明。

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求學階段時的自我認識過程,第二個階段是適應社會的自我認知過程。求學階段的自我認知過程是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小心階段,每當被老師當場提問而且沒有回答上來時,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羞愧與自責,然后就會默默地在課下補上來以爭取下次在被老師叫到的時候正確地回答上來。這是對自身落后于其他同學的一種認識。當看到書中或影片中某個人物經過一段坎坷與磨難后,最后實現了某種讓人羨慕的結果時,內心中就會把自己的一些經歷與之相比較,看是否具有相同之處,如果與自己的某種經歷相似,內心便會被深深觸動,并暗自下定決心,也要換取與之等價的結果。這是一種對自身榮譽感的認知。

哲學關于人類自我認識的解釋是上溯到人的本質的問題,認為人是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的統一。它從實踐著眼,從人與人的關系入手,科學地揭示人的本質,證實了人是可以自我認識的。

三、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對主體具有促進作用

這里所說的主體能動性是指人在總結、認識其自身在過去某個階段發展趨勢下的價值取向后,反觀其在過去的發展趨勢,反思其中的肯定因素與否定因素,并有意識有目的的將其中的肯定因素整合為某種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合理因素,使主體向著既定規劃的趨勢發展,以達到自身理想的發展方向,促成主體科學價值觀的形成。

哲學關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自身的作用的觀點是人的本質和價值實現。它指出,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社會的活動,是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活動,在不同程度上表現著人的本質。在觀念上和實踐上,個人對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把握造成社會的文化、文明,確證著人的本質力量。人們在創造和發展歷史是同時,也創造和發展了自已的存在本質,正是人的這點特殊存在和特殊本質,決定著人的價值或意義。自在的自然物不是為人的存在,不具有滿足人作為人的需要的價值屬性,只有通過人的能動性的創造活動,才賦予物以能夠滿足的需要的價值意義,物對人的意義即人的活動對人自身的意義。人的價值即人對自身的意義,就在于人能夠創造價值以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價值不同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價值,人的價值是一種能夠創造價值的價值,是一切價值中最高的價值。人在實踐中使自身的潛力發揮出來,變成創造客觀價值的現實力量,人也就成為現實的主體,而實現了自身的創造價值。

第2篇

關鍵詞:目 字 詞語 詞義 文化

讀書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悅讀”,“悅讀”是在“閱讀”基礎上的快樂體驗,“閱讀”變成了“悅讀”,文本中的字詞在讀者眼里也就有了獨特的魅力。因為語言是悅讀文本構成的基礎,而在語言諸要素中,詞匯對文化的反映表現卻最為直接與敏感。美國語言學家恩伯就曾指出:“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表現在詞匯內容或者詞匯上。”這一特點在漢語言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此通過對詞語“目”的悅讀分析,我們可以透視漢民族的部分文化特征。

一、目字詞起源

《說文解字》目部: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屬皆從目。目,人的眼睛。象形。重(chón潰:《段注》:“嫌人不解二,故釋之曰:‘重,其童子也。’”《段注》引江沅:“外象匡,內象其目。”目是一個象形字,起源很早,據資料考證目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目在甲骨文中畫的就是人的一只眼睛,外邊輪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到小篆中變成一只豎著的眼睛,后來演變成現在的“目”字。先秦時期多用“目”,兩漢以后,用“眼”逐漸多起來。但“目”字多用于書面語,口語逐漸被“眼”取代。而“目”字也不再被局限于名~義“眼睛”,如“四海注目。――《晉書?孫惠傳》”,“目”主要做“眼光、目光“義等,目開始有了更多的詞性及含義。最典型的是可做動詞,如“指目陳勝。――《史記?陳涉世家》”“目”做注視、觀看義講,“數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目”做“使眼色”義,“不敢以說書目敬亭。―清?黃宗羲《柳敬亭傳》”“目”做“看待”義等。后來隨著語言的發展’“眼”在口語中多與“睛”連用在了一起,“睛”:本作“精”,《玉篇》云:“目珠子也。”指目中瞳子,古人認為人的瞳子是人眼精華之所在,故稱“精”,后分化出“睛”。在這里我們無需細究“目”字詞背后詳細的演化過程,但整體上“目”的這些變化就已經衍生出了更多的目字詞含義,極大地豐富了語言,也彰顯了漢民族文化。

二、目字詞與漢文化

字詞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也是字詞組合、集聚、碰撞在一起的最美體現。傳承下來的字詞在反映先民智慧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中現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依據。漢語字詞是漢文化的載體,在其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早已被深深地烙上了漢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印記。透過悅讀“目”字詞,我們不難發現由“目”字詞所承載的漢民族的多彩文化。

(一)目與人們的認知心理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中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漢字中的象形字主要是古人對最初經常接觸的事物的最原始的文字表達。作為最早“目”字的構字方法――象形,就足以說明“目”這一人體器官與人類淵源的密切關系。

1.單目視知覺的崇拜:

《大荒北經》說:“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此一目人在《海外北經》中作“一目國”,《海外北經》中做“鬼過”,鬼、威通借,本義出于立竿測影的晷影,比喻觀測晷影用一只眼,猶如今射擊時睜一眼,閉一只眼,匠人看直線也是如此。甲骨文“直”字作一只眼睛上畫一條直線,以示用一只眼可以看準直線;再看古文“臣”,雖畫得像個人形,但突出的是人的一只眼睛,不管是臣服也好,還是反抗也罷,單目的突出足以讓后人展開古人造“臣”字的想象;再看“民”,突出一人眼睛被箭射中,有人說“民”是盲的古文,也有人說“民”的本義是“奴隸”,這些無需在此論個明白,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目”對人的重要性,目瞎即盲,淪為奴隸可能性也就更大;再看金文中的“單”字,有在兩側與上面加“目”字的,表示四方中央測影均用一目。再如“蜀”或解釋為蠶,或解釋為人首之一目,下為蛇身。這種單目崇拜現象也遺留到了現代漢語中,如現代漢語詞匯中至今還存在著“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目盡天涯”等這樣的詞語。雖然此時的“一目”已不再指一只眼睛,而是指雙目,但是我們仍可以從中有所感悟。

2.多目視知覺的崇拜:

在古文字中有許多雙目、奪目的構形,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對多目視知覺的崇拜。如“睽”的古字構形中就突出其兩只眼的特征;在《說文解字》中還有雙目字組成的漢字部首■部;■:左右視也。從二目。凡■之屬皆從■。讀若拘。又若良士瞿瞿。目圍也。從■、紓。讀若書卷之卷。古文以為丑字。目~也。從■從大。大,人也。如今這種多目視知覺的崇拜現象在一些少數民族依然存在。據調查在巴蜀、甘肅南部以及地區,有所謂的縱目三眼神受到民間廣泛的信仰,蜀人始祖燭龍就是三只眼睛。對三眼神的崇拜,在川、甘、藏地區的氐羌族民族中十分盛行。據衛聚賢言:“縱目人現在及不丹尚有”。這多目視知覺的崇拜,還體現在我們漢民族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及英雄人物中,如二郎神,有三只眼,而且第三只眼還是神眼,神力無邊。再如項羽:滿臉虬髯,面色微黑,目光如電,尤其那對環眼天生異相,竟是雙瞳仁。

(二)目與人們的審美

目是人心靈之窗,觀察一個人首先吸引你的地方也是他的眼睛。為此通過對一個人眼睛的評價也就無形中滲透了觀察者的審美觀。晉代大藝術家顧愷之說:“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就是強調美目的重要性。《詩經?鄭風?野有蔓草》的“有美一人,清揚婉兮”,“揚”是“明”的意思,“婉”即“美好”。《詩集傳》云:“清揚,眉目之間,婉然美也”, 眼睛明亮傳神即美;《楚辭?招魂》的“止忭鶚櫻目曾波些”,目光如層層水波一樣,眼睛靈動即美。在《說文?目部》眾多的與“目”有關的字詞中我們也可以從中參透古人保留在“目”上的審美觀。

■:大目也。從目非聲。 ( 目大而美)

:目小也。從目坐聲。 (目小而丑)

O:大目出也。 (眼睛大但突出而丑)

:目精也。從目郎。案:勝字剩,皆從朕聲。疑古以朕為。

“(精”即精神,眼中有神、明亮,自然令人賞心悅目。)

盼:《詩》曰:“美目盼兮。”從目分聲。 (目中黑白分明而美)

g:目少精也。哪棵聲。《虞書》耄字從此。

e:多白眼也。從目反聲。《春秋傳》曰:“鄭游e,字子明。” (目中無精神,丑。)

這些相似的審美理念同樣也反映在現代漢語詞匯中:目光炯炯、目光如炬、耳聰目明、明目達聰、蠶眉虎目、劍眉虎目、清眉朗目、細眉朗目等,表目中有神、明亮而美;美目盼兮、秀目黛眉,表眼黑白分明而美;濃眉大眼、劍眉大眼、明眉大眼、秀眉大眼,表眼大而美;賊眉鼠眼、小眼彌縫,表目小丑;目眢心鰲⒛抗獯糝停表目中無神而丑。等等。

(三)目的種種隱喻義

目是人體中的最主要器官之一,人們是通過眼睛來觀察感悟這個世界的。古人也說過:“眼(目)為一身之日月,五內之精華。”人的喜、悲、驚、怒、恐、盼,各種表情都可以從眼睛里看出來。為此目這一詞語不再僅僅局限于人的一個感覺器官意義上,目與人生活的多層面都發生了關系。

目瞪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結、目瞪口歪、目目相覷……目表示驚訝;

目呲盡裂、怒目而視、怒目切齒、橫眉怒目……目表示憤怒;

目注心凝、目注心營、目不轉睛、目不斜視……目表示專注;

悅人耳目、悅心娛目、娛耳悅目、適心娛目……目表示高興;

耳聰目明、明目達聰、閉目塞聰……目與一個人的智慧有關;

慈眉善目、心開目明、私視使目盲……目與一個人的心境有關;

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目光如鼠(豆)……目與一個人的內心城府有關。

……

另“目”可以代指章程、別類,如:巧立名目、目別匯分;可代指以假亂真,如:魚目混雜;可代指視覺對象明顯,如:醒目、觸目、奪目;可代指視覺對象多,如:目不暇接、觸目皆是、目不暇給、目不給賞、目迷五色;可代指視覺對象明顯,如:眾目共睹、眾目共視、眾目具瞻、眾目睽睽、眾目昭彰、有目共見、有目共睹、一目了然,等等。

(四)目的種種褒貶色彩

語言學家索緒爾曾指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以常見物比喻人,是語言發展中一個極為常見的現象,為此也就構成了種種帶有人感情成分的字詞文化。這一點漢語言也不例外。

以“目”比喻人也很常見,用于褒義的如:目無全牛、目全無牛,表一個人的某方面的技術嫻熟。慈眉善目,表一個人心地善良,從眉毛和眼睛上就可以看出。當然這個詞在特定的語境中也是可以表示貶義的。如:你千萬別相信他,他呀,外表長得慈眉善目的,心里面毒著呢。用于貶義的還有:目不識丁,表一個人沒有學問。目不見睫,表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也可表示一個人行為做事只見遠處,不見近處;水母目蝦,表一個人沒有主見,隨聲附和;三年不目月,表一個人懶于修養,不求進取;目短于自見,表一個人難有自知自明。等等。

總之,通過悅讀發現:由人對“目”這一人體器官開始感到好奇之時,由“目”字詞就順帶而衍生出了眾多“目”相關的文化,在《說文解字》中有專門的“目”部字,且與前后系聯成一個龐大的“目”語義場。到了近現代漢語中,與“目”相關的詞語更加的豐富和多彩。對之系統梳理一番后我們更多的就是對漢語這種特有的與眾不同的語言詞匯而感到驚嘆,同時也期待有更多的發掘漢語詞匯有關的文章問世,從而彰顯我們漢語語言詞匯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古敬恒人體詞與人的秘密[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2] 楊立華.“目”字家族常用字辨析[J].林區教學,2010(4).

[3] 方一新.“眼”當“目”講始于唐代嗎?[J].語文研究,1987(3).

[4] 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3篇

關鍵詞:培養;傾聽;受益

傾聽,一個人的文明修養,一種重要的交際素養,一種接受信息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規定,我們必須加以重視。我們知道:讀不懂,可以再讀;寫不到,可以停筆思索;說不清,可以補充。但是,聽話卻是“風吹耳邊過”,說話的人不可能為了你把每句話聽清都重復多遍。所以,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傾聽能力,在課改的今天顯得十分重要。怎樣培養這種能力呢?筆者談幾點膚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重手段,激發興趣

1.言語激發興趣

平時要善于觀察,及時表揚正在傾聽的學生,用一些簡單的語言給予贊賞、激勵。如,“某某同學聽得好專心!”“某某同學把別人的話都聽懂了,不簡單!”“這么一點兒小毛病都聽出來了,老師就沒有發現,你真令人佩服。”

2.榮譽激發興趣

每天或每節課,教師都給傾聽表現好的學生獎勵一顆小星、一面小紅旗;在“練耳”中對表現好的學生評為“小醫生”;聽故事后,對重復最完整、最生動的學生授予“順風耳”;聽記詞語最多的學生給個“小博士”稱號。激勵學生參與到傾聽中來,抓住閃光點,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學生的傾聽興趣就一定會培養起來。

二、重過程,培養習慣

1.教師語言,力求生動

為了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教師對自己的朗讀和說話要高標準、嚴要求。教師必須說普通話,讀準字音,說話完整、連貫,運用修辭手法,力求把話說得悅耳動聽。如果教師的語言枯燥無味,就很難打動學生,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就會大打折扣。

2.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

在教學中,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對學生的發言要洗耳恭聽,用好體態語言(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時,可以用面部表情、手勢來表達感情),不打斷學生的話,評價時要做到準確無誤。

3.注重引導,教給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給予引導,使學生盡早掌握傾聽的方法:(1)要專心致志,全神貫注,這是對說話人的一種禮貌;(2)傾聽時,應處于輕松自如的狀態,認真聽完別人的講話后回味思考;(3)在聽時,要細心傾聽發言人的每一句話,不打斷別人的發言,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也要等別人把話說完,這樣做是對人的尊重和理解。

三、重訓練,形成能力

1.強化訓練

(1)聽說結合。聽完故事,比一比誰把故事講得最好;聽錄音后,看誰記得詞最多等。(2)聽寫結合。找一些優秀作品,在學生讀后,選擇好詞語聽寫,選擇好句子聽寫,聽寫一小段話,由邊聽邊寫逐步過渡到先聽后寫。(3)聽讀結合。要求學生聽出味道,當別人讀后,能夠根據傾聽的信息,模仿他人的語氣,讀出基本相同的味兒來。選擇朗讀的人時,一般選朗讀能力強的學生或教師自己本人。

2.注重實踐

第4篇

【關鍵詞】公益廣告,評價性資源,評價理論

【中圖分類號】H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28-01

一、公益廣告的歷史及發展

從1987年,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廣而告之》至現今,中國公益廣告已有三十年的歷程,其內容和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從先前的生硬的、口號化、標語性的廣告,到如今電視公益廣告,從先前的政府參與廣告的制作及播出到現在企業的紛紛加入。由此看出,我國公益廣告事業發展速度之快。本文則是在央視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再一次,為平凡人喝彩》為研究語料,對其文中的態度資源分布進行分析。以達到對此則公益廣告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評價理論

評價理論(The Appraisal Theory)是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屬闡釋性(interpretative)研究。(王振華:2001,6)。Halliday(1985,1984)以小句為基點研究英語語法,總結出英語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由及物性實現,人際功能主要由語氣實現,語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系統實現(胡壯麟,朱永聲,張德祿 1989;Halliday 1985,1994)。在人際功能方面,通過語氣,情態狀語等可以揭示人與人之間親密程度。但對于作/讀者或者說/聽著的態度立場則不明確,為此,James R. Martin 看到這一盲點(王振華:2001,6)在90年展了功能語法,并和同事一起創立評價理論。改理論主要關注的是敘述語篇中的情感(affect),后來被運用于其他比如:文學批評,廣告話語等語類研究。此理論由三個次系統組成即:介入(engagement),態度(attitude)和級差(graduation)。各次系統又可再分為下次系統。態度系統次系統化為情感(affect)、判斷(judg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 級差次系統化為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另外,語勢又可分為強勢(raise)和弱勢(lower),聚焦分為明顯(sharpen)和模糊(soften); 介入次系統化為自言(monoglossia)和借言(heteroglossia)。

三、《再一次,為平凡人喝彩》中評價性資源分布分析

(一)態度資源

態度系統是指說話者對人類的行為、文本/過程及現象作出的判斷和鑒賞。故其可再分為判斷系統、情感系統和鑒賞系統。情感系統是用來表達說話者對面某種行為,文本/過程作出的情感方面的反應。主要是通過一些表達品質的形容詞、心理過程等語法形式表現。由于此公益廣告是在于激勵每一個平凡人。為此,文中的態度資源較多。在表達對現實的殘酷以及付出沒有回報時,文中出現了“平凡人”、“希望”、“失望”“不諒解”等表示消極性的態度資源,展現出現實的殘酷。而為了展現出不氣餒,不放棄的品質時,出現“完美”、“成功”等表達積極性的態度資源,表明只要不放棄,就能取得勝利。對于判斷,及鑒賞等態度資源的次系統,則主要表現平凡人的堅強的品質,在文中主要有“責任”、“擔當”“追逐”和“分享”等詞,表現出平常人的性格特征。

(二)介入資源

介入資源是語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調節其對所說或縮寫內容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語言使用者常使用的投射(projection)、模糊詞語(hedging)和情態(modality)等手段來進行評判。(王振華:2001,6)。研究文本《再一次,為平凡人喝彩》則多用的是廣告發行者一個聲音。通過對生活現象這一直白的描述,表現出平凡人的平常的生活狀態。但是對于模糊詞語的應用,本文本中則出現多次,比如:“你甚至一度認為,沒有人比你更加的不容易漸漸地你會開始不自信,不勇敢不愿向前”在這個句子中,“認為”一詞是對人意見的表達,所以屬于“借言”,這樣可以是廣告發行者減少說話的責任。更加客觀的闡述一個人的觀點,不帶任何主觀因素。

(三)級差資源

級差資源是對態度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包括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兩個子系統。語勢調節可分級的態度范疇的力度(volume),如是強勢(raise)還是弱勢(lower)。聚焦則分為明顯和模糊兩種。本文本中的級差資源出現的頻率較多。比如:“總會有些時候”中,“總”和“有時候”這兩個詞語都是用來表示強度的。可將之視為級差資源。類似的還有:“更“ “多”“再一次”“一個”等.。

四、結束語

本文簡單介紹了一則在央視播出的公益廣告《再一次,為平凡人喝彩》。通過對廣告詞的研究,研究發現廣告語中出現大量的評價性資源。這對于對此則公益廣告的研究,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這樣,利用廣告發行者,創造出更多優秀的公益廣告。同樣,也有利于我國公益廣告事業的發展。使公益廣告這一特殊文本在人類社會中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Martin,J. R. and D. Rose. Working with the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Sydney; Hong Kong: Continuum Press, 2003: 23.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 London, Arnold, 1994.

[3]Martin,J. R.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A].In Hunston, S. and G. Thompson (eds.). Evaluation in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 2005

[5]齊穎.應用評價理論解讀李開復致女兒的一封信[J].呼倫貝爾學院院報,2009.

[6]王振華.評價體系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J].外語研究,2001.

[7]吳志芳.態度資源的評價理論視角-解讀奧巴馬致女兒的一封公開信[J].建雄職業技術學院,2009.

第5篇

在我16歲的門坎上,經歷過多少分別。

見的,不見的。忘的,沒忘的。

對某個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卻忘記怎么稱呼。

看見某個人的名字非常的熟悉忘記了面容。

更嚴重些的,

當某某人跑來說是n年n班的小學同學時完全沒有印象。別說名字,甚至連眼前闊別n年的面容是否出現過都深表懷疑。

記憶褪色還是模糊。

………………………………………………………………………

——總要有人離開。

各種各樣的理由。各種各樣的人。

就連再次見面都變得客套起來,打鬧的姿勢也變得緩慢滯鈍。句子的開頭由“那時候……”“以前啊,……。。”連接。

不再是原先熟悉的樣子和人。

陌生中的熟悉。熟悉中的陌生。

記憶,到底斷層。

……………………………………………………………………

看見了*年級的同學不敢去打招呼。

“是不是她呢?”“好像變樣了啊。”找不到合適的對白。

由于膽小而擦身而過。

放棄想要確認的想法繼續朝前走。

夕陽垂暮時留下的慘烈紅艷。

背影從回憶里溜走。

很多事情都在變化。

“是,又怎么樣呢。”

………………………………………………………………………

——總有人要離開。

…………………………………………………………………………………………

<memory三>

曾經喜歡過一個人。

近純黑色的瞳仁和長卷的睫毛。應是非常漂亮的。

當時內心青澀的悸動而今尤記。

見到時緊張的心情。

不見時煩躁的猜想。

被鮮明的記在腦子里。

當時,的確是非常喜歡的。

………………………………………………………………………

——只是眼下,也只是用“曾經”開頭,“當時”結尾的句子。

那段鮮明的印象,如今也只能算作過去而已。

………………………………………………………………………

——他現在好嗎?

——還是那個樣子吧?

——不知道怎么樣了現在。

與他有關的一切從未觸及。即使擺放在過去,對他的了解也是五米之外的距離。

距離和遙遠并列存在。

……………………………………………………………………

自己的確不是淑女型的一類。

按朋友話說,往往用大條,活潑,玩起來有些瘋傻這樣的詞語修飾吧。

很喜歡這樣的評價。認為是率性的。盡管很多事情不敢做。

——不敢和喜歡的人講話。看到的時候會臉紅。不想讓他看到自己瘋鬧的樣子。

羞澀的,激動的,緊張的,興奮的內心按耐不住。

眼下的自己大概只會罵當時的自己矯情吧。

為了所謂的矜持。

——如果自己當時的喜歡可以算作一種聯系的話

第6篇

可以說,在造化的安排下生老病死,世間萬物何曾有過絕對的自由?我們需要在不自由的夾縫中自由地生存。

是的,肉體無法徹底地自由,只有靈魂才可以“逍遙游”!

很喜歡《一個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羅德,一輩子未獲升遷,既無較多的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妻子住在英國鄉間,生活平靜,夫妻情感疏離。有一天,他卻意外地收到一位身患絕癥的老友的來信。在親自寄送回信時,他不由得思考現實的種種,并越走越遠,一直從英國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正如作品中所說:“他明白了,在這段旅行中,不但腳下的土地,連其他的一切都是對他開放的。”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縛,就像沒有任何動物愿意被關在籠子里一樣。人的一生,是掙脫某種束縛、爭取一定的自由的過程。只是,別忘了,自由的野馬一定要有“韁繩”。

套上“韁繩”,然后在無邊的草地上策馬奔騰,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給野馬套上韁繩》

問題診斷

上述片段雖然很好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但在論證過程中,只有事例的呈現,沒有相關的分析。對此,我們可以采用意義分析法。所謂意義分析法,是在敘述事例之后,用精練的語言評判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境界或其行為的價值、意義等,也可以通過提示論據所蘊含的意義,或予以高度評價,或揭示其危害,從而證明論點提出的看法和主張的影響、價值、效果等。標志性詞語通常有:“從……中,發現……感受到……”“……告訴我們……”。

【化蝶之作】

可以說,在造化的安排下生老病死,世間萬物何曾有過絕對的自由?我們需要在不自由的夾縫中自由地生存。

是的,肉體無法徹底地自由,只有靈魂才可以“逍遙游”!

很喜歡《一個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羅德,一輩子未獲升遷,既無較多的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妻子住在英國鄉間,生活平靜,感情疏離。有一天,他卻意外地收到一位身患絕癥的老友的來信。在寄送回信時,他不由得思考現實的種種,并越走越遠,一直從英國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正如作品中所說:“他明白了,在這段旅行中,不但腳下的土地,連其他的一切都是對他開放的。”一個在精神上禁錮已久的人,跳出了自己原本乏味的生活圈,走出了一段不可思議的人生旅途。我們似乎可以把這種旅行稱為一種靈魂的釋放。生活讓這個老人太過壓抑,他用一次“出走”告訴大家,靈魂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自由地飛翔。在不自由的肉體內,擁有一顆追求無限自由的心,這才是我們應該學習、效仿的。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縛,就像沒有任何動物愿意被關在籠子里一樣。人的一生,是掙脫某種束縛、爭取一定的自由的過程。只是,別忘了,自由的野馬一定要有“韁繩”。

套上“韁繩”,然后在無邊的草地上策馬奔騰,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給野馬套上韁繩》

第7篇

我是中國人

藍天下,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心中所蕩漾的那一層層漣漪,那是什么?驕傲還是自豪?當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的身份,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是中國。

我一直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有權利去為國家的興而笑、亡而哭。為國家的點點滴滴而自豪、驕傲。畢竟,我們都有權利去維護國家的尊嚴,愛國不是一個人的事。

總理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世界上最偉大的美德就是熱愛祖國。是啊,如果一個人連祖國的尊嚴都不顧,那他也不能配稱得上“人”,更有愧于“中國人”。

曾經,我對姚明并沒有什么好感,后來,我聽說了一件事,一件讓億萬中國人為之感動的事,那徹底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

有一次,姚明在一場籃球比賽中受了傷,記者采訪他:“請問,你什么時候回美國?”就是這么一句簡凡的話,姚明卻堅決地說:“不是回美國,而是去美國,回中國”。就是這么簡簡單單的“回”“去”又體現了他對祖國多大的熱愛。一字一句雖平凡,可這愛國之心卻難能可貴啊。有人可能會說,這話人人都會說,但是,如果當你頂著耀眼的光環,背負這世界名人的身份時,你還會說嗎?在外的游子千千萬萬,是什么日日夜夜時刻縈絆游子們的心?是祖國,是什么讓他們寢食難安,同樣是祖國。

想必大家在觀看08年北京奧運會時,都會對愛國有更深層次的感受,隨著中國人民的勝利而歡呼、而雀躍,隨著中國國旗的升起而激動、而沸騰。然而,我們對祖國有太多太多的熱愛,太多太多的情懷,又是哪能用幾個簡單的詞語所能表達的了的。

就在前幾天,在東南衛視播放了一部愛國劇《精武陳真》,我對此很感興趣。打開電視,正放到東洋人在中國的領土上公然和我們搶工人。因為他們知道,工業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何等的重要,他們仗著自己出的薪水高,就在中國的領土上任意妄為。然而,你們知道中國百姓是如何答復他們嗎?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好個“中國人要幫中國人”。這是多么簡樸的話語,又是多么令人感動的豪言,我聽了不禁熱淚盈眶。是啊,我們是中國人。民族尊嚴——這是從歷代愛國英雄手中傳接下來的一面神圣旗幟,難道又是幾個人所能破壞的了的嗎?

過了一會兒,爸爸進來了,他告訴我一件他吃飯時遇到的事兒:他吃的那家飯店叫“毛家飯館”,每有客人來吃飯,店主總會送幾個紀念章,只因為這是湖南的一家連鎖店,而是湖南的象征,更是中國的象征。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紅巖》。鄧穎超同志曾經這樣評價過《紅巖》“紅巖精神,永放光芒”。至今我們也仍被紅巖精神所吸引、所感動、所激動、所振奮。

現在,想想看,日子過得可真快。轉眼間,我的祖國竟迎來了她的60華誕,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動的事啊,回首往日經歷的坎坎坷坷,跌蕩起伏,中國都熬過來了,那又是多么的令人辛酸。然而,我只能默默地祝福我親愛的祖國,越走越好

第8篇

一、評價應以鼓勵為主

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存在著需求激勵的欲望,而這種欲望則要通過激勵來完成。學生在校學習是通過教師的評價而獲取成功感。在課堂中,教師在評價時應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來肯定學生的行為,樹立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我班有個學生,剛入學時,膽子比較小,對自己沒信心,課堂上發言也不積極。我和她媽媽交談了多次,得知她也很想回答問題,但就是特別緊張,害怕回答錯誤。了解了問題癥結后,當她在課堂上發言時,出現了緊張和語無倫次的情況,我為了鼓勵讓她下次還肯主動回答問題,就評價道:“這位同學能主動舉手回答這道題真是了不起! 其他沒舉手的同學要向她學習!只是老師希望這位同學下次能把話說慢點,讓老師和同學能聽得更清楚,好嗎?” 后來,這位同學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就慢慢變得大方和積極了,成績也提高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對于這樣上課回答問題不完整或錯誤的學生,教師千萬不能說:”“你真笨!怎么搞的,豬腦子呀”!這樣的貶義詞語很傷人的。要換一種說法,可鼓勵說:“你雖然只做對了一半,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趕上來。”“你的答案雖然不是很正確,不過沒關系,你能勇敢地站起來回答問題,已經很了不起。”“你回答得離正確答案只差一點,再坐下想一想!”這樣的語言充滿鼓勵、真切感人、讓學生深受鼓舞,覺得自己能行,也樹立了自信心,親其師,信其道,從而喜歡上數學這門學科。

二、評價要富有啟發指導性

學生回答問題時會顧此失彼,不夠嚴密、周全。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回答正確的內容予以肯定,然后用“如果……就更……”的句式點撥。如學生回答內容正確,但是重復且缺乏邏輯性,可以評價說:“回答基本正確,如果再簡單明了一些就更好。”有的學生在表述時,會出現語速過快而導致前后不連貫,此時教師不妨這樣評價:“你講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語速放慢—點,我們就能聽得更清楚。”如果出現不敢舉手發言的學生,教師應當從側面鼓勵:“你看,很多同學把心里那個膽小鬼打倒了,舉起手來了!”有的學生表達時,由于緊張一時語塞或說錯了,則可以這樣緩解鼓氣:“別急,再想想,你一定會說好!”“開動你的小腦筋去想一想,說錯了沒關系,老師喜歡肯動腦筋的同學!”用委婉的語句指出了不足,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加注意,其他學生也能從中受益。

三、評價要盡量機智巧妙

1.課堂評價往往需要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機智,巧妙對學生進行評價。在一節練習課上,有一道題是:”這筐蘋果有多重?”有個學生回答:”這筐蘋果有50重。”教師沒有簡單肯定或否定,而是笑問:“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8歲。” “不,應該說你今年8大。” “你有多高?”“身高大約120厘米。” “不,你身高大約120高。”“ 不能那么說……”這個學生有些著急了。在幽默的對話中教師機智巧妙引導,學生便理解了該怎樣正確使用單位名稱。

2.學會避重就輕。當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或答非所問時,教師不必就答案本身直接否定,而是就學生發言過程中其他細小環節的可取之處予以肯定,如聲音洪亮、語言組織好、大膽探究等。我們不妨可以這樣做:

第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如一位教師指導學生讀“R2”時,一學生讀成了“R2”,有同學指出他讀錯了,應該讀“R的平方”。這時,教師對這個學生說:“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收獲的過程!你現在會讀了嗎?你再來讀一讀。”多好的評價啊! 注重課堂教學的評價,不僅僅是針對一個人,而是每一個人,不僅包括回答問題精彩的,還包括那些回答不出來或是回答錯誤的學生。

第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是否洪亮、吐字是否清晰、用詞是否準確、句子是否通順、表達是否自然等語言和語態方面的狀況,是教師評價的內容。有這樣一則實例:教師請一個主動要求發言的學生回答問題,而學生答非所問。此時,教師繞開了問題的內容,表揚學生發音準確、嗓音好聽,不僅有磁性,而且有魅力,最后還說:“希望在下一輪的討論中,還能聽到你動聽的聲音。”當時,課堂上發出了一陣善意的笑聲,這位學生也笑了,臉上呈現出幾分自豪。也許正是這位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激勵了全體學生,這節課學生發言踴躍,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9篇

評價的主要形式有:①口頭評價;②體態語言評價;③物化獎勵評價……什么時候,哪種年齡階段用哪種評價方式,教師應當視具體教學的情境及年齡特點恰當運用。

一、口頭評價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口頭評價時,首先應學會賞識、鼓勵學生。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長。”生活中、學習中,很多孩子都喜歡聽表揚,不愿意聽批評的話語,甚至有的孩子只要一聽到批評的話語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我想: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如果我們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態度和做法,那么,所得的結果肯定也不同。

贊揚孩子的核心是讓每一個學生擁有成功的體驗,形成強有力的內部動力機制。以激勵孩子不斷地去爭取機會,參與活動,取得成功。我所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女孩膽子很小,自信心不強,但我發現她挺聰明的。課堂上多多地給她機會,比如:有朗讀的機會時,我總會鼓勵她讓她來給大家朗讀,每次讀完我都會盡可能的表揚或鼓勵她。久而久之,在我的贊揚與鼓勵之下,她變得活潑開朗了,膽子也比以前大了,語文課上為大家示范朗讀時自信心更足了。后來,我讓她每天早上帶領全班同學進行早讀,效果十分理想。看到她的變化,我不得不感嘆賞識與贊揚、鼓勵的作用。

其次,要抓住時機,利用自己的教育機智,給學生一個及時的、恰當的、積極的、激勵性的評價。例如,我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讓學生體會“熱情好客”是什么意思。一個孩子說,如果有朋友到家來做客,我首先會笑臉迎接客人,把客人請到屋里坐下,立刻拿出我們家里好吃的好喝的招待客人。這就是“熱情好客”。聽了這個孩子的解說后,我評價道:你能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來理解詞語,方法真是太妙了。你這么熱情的招呼客人,連老師都想到你家去做做客呢。聽了我的話后孩子眼里閃過一絲興奮。其他的孩子聽了我的話后,針對這一問題發言的積極性一下提高了,都爭先恐后的舉手想要訴說自己的答案。

第三,口頭評價時關注的面應該廣一些,不能僅僅停留在少數學生身上,要讓更多學生感受到自己正被老師關注。一年級教孩子們識字時,為了提高孩子學習與參與的熱情,我讓孩子們以各種形式讀生字、生詞。“開火車”讀時,我會說:“這組的孩子不僅把字音讀的很準,而且我聽到了每一個人的聲音。”全班齊讀時,我會說:“啊,原來我們班54個人讀書的聲音是這么清脆、好聽,你們每一個人都功勞不小喔!”

二、體態語言評價

出了口頭語言評價外,我們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進行評價。比如,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都能起到評價的作用。這種方式我在低端教學時運用的較多。例如,在一年級時,由于孩子年齡較小,上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于是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們教師會多次進行組織教學。每次,我在讓孩子跟我做完“請你照我這樣做”的游戲后,對于坐的筆直的孩子或大組,我會走到這個孩子或這個組前豎起大拇指,其他孩子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義,為了得到同樣的表揚,他們會馬上照著被表揚的組坐的直直的。又如,三年級時,我要求孩子們在朗讀課文時一定要把書成45°角立起來讀,這樣既能讓孩子把背挺直,又能保護孩子的視力。但有時候往往有極個別的孩子會忘記,在不影響其他孩子朗讀的情況下,我會走到這個孩子面前,輕輕的幫他把書立起來,當孩子與我四目相對時,他一定會從你會意的眼神中明白你對他的督促。

三、物化獎勵評價

所謂“物化獎勵”就是一些物質的獎勵,比如“小五星”、“小紅花”、“表揚卡”、“本子”、“鉛筆”等等。

第10篇

據此我們不難推斷:這個“情”字在高考詩歌鑒賞中的重要地位。

江蘇考綱要求:(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雖然這里找不到一個“情”字,但此處無“情”勝有“情”。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會抒發一定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詩歌,它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最具抒情性的一種,這個“情”就像空氣、水之于生命一樣,看似無有,實際處處皆是,須臾離開不得。這也正是江蘇高考古詩鑒賞年年都考思想情感的原因。所以鑒賞一首詩,就像和一個人打交道一樣,只要我們彼此間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就什么話都好說,什么問題都有辦法解決。

首先是一個字“望”。上天的安排也好,國家的規定也罷,你和一首古詩相遇了,而且99.999%是初次相見,就像你碰上了一個陌生人。注定的是,你們不能擦肩而過,你們必須有所交流。怎么辦?先望望這個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哦,來者是個方正的律師(律詩),抑或是首裊娜的雌女(詞)……

再近一點,看看面部長相(標題)如何,這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噢。有時一眼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人臉上充滿了“怨”情(《征人怨》),那個人一臉喜相(《春夜喜雨》),那個人正沉浸在思念回憶中(《春日憶李白》)。詩歌標題是他們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碼。

當然大多數情況我們很難僅憑一眼便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么。這就需要我們問一問(知人論世)。你姓啥叫啥?多大了?哪兒人?哦,是唐朝的柳中庸,跟那個王昌齡一個時候的人,雖然他們都怨恨在邊塞走,但心中也有些許豪情。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詩人的人生經歷、思想抱負以及所處的時代有關。

接下來,我們得仔細地看看他們的穿著打扮——看看這首詩都有哪些花花“意象”。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詩人情感的載體,讀詩自然要注意意象。當然這里的前提是我們要有一定的察言觀色的經驗。比如,《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詩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意象,他們都是唐時邊塞的地名,這就告訴我們這首詩是寫征人的戍邊生活,表達了征人的怨情的。古詩里常有一些意象往往跟一定的情感有關,如月,常是思鄉的代名詞;杜鵑鳥,多是凄涼哀怨的象征;鴻雁,往往跟游子思鄉和羈旅傷感有關……這些都需要我們平日加強積累。

當然只有經驗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鍛煉見微知著的本領。一個人的性情如何,往往通過一兩個關鍵的細節就可窺知,也就是要善于抓住關鍵詞或關鍵句,也即抓詩眼。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尋找和斷定詩眼,首先要注意字、詞語或句子的以下特征:一是統攝全篇的情調,二是深化詩句的意境,三是集中體現作者的感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的“愁”字。其次要瞄準詞類活用。詞的活用,往往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最后,要體察精當的修辭。辭格的運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處的敘事狀物、傳情達意,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的詩眼“知”字,雨本無知,因人而知,擬人手法寫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妙趣橫生。

一般來說,按內容可以把詩歌分為:送別抒懷詩、羈旅思鄉詩、思婦閨情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詠史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人生感慨詩、民生疾苦詩、哲理詩及其他。據此我們可以把握不同的情感:征夫思婦之幽怨(《征人怨》《夢江南》),羈旅思家之親情(《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寂寞依依之友情(《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鷓鴣天·送人》《送魏二》)……

第11篇

再次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發現自己能與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產生更多的共鳴。

“許多教師經常抱怨說,兒童在上課時調皮,做小動作……這些話總使我覺得困惑莫解。如果你們,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么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甚至調皮搗蛋的現象,尤其是低年級兒童,的確非常令人頭疼。我們也知道應該在課堂上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設計出不同的作業,但真正實行起來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恒心的!可以說任重而道遠!于學生的教育,特別是自我教育,值得好好琢磨,教師的引領尤為重要,“教育要給予孩子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詞語和創造精神。”。現在的孩子個性鮮明,基于成長的時代特點,我們的教育真的給予了孩子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詞語和創造精神了嗎?捫心自問,我們所做的微乎其微。先進教師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周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而首先是不能用來去獲取新的知識。

在許多教師的教學和教育工作實踐中,形成了這么一種慣例: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就是為了能夠正確地回答所提出的問題或者能夠完成作業。這種觀點迫使教師片面地評價學生的腦力勞動和他們的能力:誰能夠把知識保存在記憶里,一旦教師提出要求,就能把它們“倒出來”,誰就被認為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這在實踐中會導致什么結果呢?結果是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按照認知事物的一般觀點,只有當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這樣一條規律性才開始起作用: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去獲取新的知識就越容易。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我教育開始于兒童對人的道德高尚和偉大的向往,這種崇尚高尚,崇尚偉大的觀念從哪里來?記得他在書里也特別強調學生需要多讀書,為了讓學生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對學生應該在不同階段讀哪些書都有明確要求,書目詳盡,內容豐富,其中必定蘊含著那些高尚與偉大的思想,對于學生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了。魏書生將自我教育寓于教育細節,將其發揚光大,他的樸實無華的理想,持之以恒的堅持,讓我們對自我教育的強大力量不得不嘆服!遺憾的是,在實踐中正好相反:學生每過一年,他們的學習就變得更為艱難。

從這些事實中能夠引出什么樣的實際思考呢?

應當努力做到,使知識既是最終目的,又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識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活起來,在急速發展的、經常不斷的精神財富的交流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很難設想會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審美的發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當實際地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呢?

有經驗的教師們在實際工作中總是遵循這樣一個方向,就是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占居首位的,不應當是背誦,而是借助詞語來進行思考,進行生動的創作,認識客體、事物、現象和周圍世界,并且認識其極細微的差別,深入思考這些細微的差別。在小學里,從教學一開始,詞語就成為兒童知識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確切地說,這就是通過思維和詞語而表達和反映出來的周圍的現實世界。這個世界不斷地以其越來越多的、在兒童入學以前所不了解的新方面展現在他的面前。兒童借助觀察、借助生動的直觀、借助詞語而在認識的道路上邁出最初的、也許是最寬大的步伐。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識變成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以免它阻礙兒童在認識的階梯上繼續前進,那么你就要使詞語成為兒童創作的工具之一。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部經典名著。為作為后人,我們沒有理由躺在蘇氏為我們準備的搖籃上睡覺,我們應該在搖籃中慢慢長大,將蘇氏對教育的理解推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張遠東,教師,現居湖北保康。

第12篇

【關鍵詞】課外閱讀;評價形式

評價是促進學生閱讀的一種手段。閱讀評價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占很大比例。然而就閱讀教學的現狀看,閱讀評價的缺失甚為嚴重。既沒有具體評價模式參考,也沒有權威讀物為課外閱讀評價指明方向和路徑。只有師生讀書的過程,缺少成果的展示,也沒有課外閱讀系統的評價方式。如何提高閱讀評價的有效性,筆者就小學生課外閱讀評價的多元性進行探究。

一、活動式評價

皮亞杰認為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實上,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使學生產生閱讀的需要,并將需要轉化為動機,激發學生主動閱讀;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把學生閱讀的內容展示出來,在活動式平價中,學生才能全方位展示自己,教師也才能最客觀、最公正地評價學生。

1.童心童話――故事會、詞語接龍、古詩吟誦賽

在學生閱讀了一定量的課外書后,知道了許多故事,積累了豐富的詞語,會吟誦唐詩宋詞了。該如何讓孩子們把自己課外所學的知識展現在同學眼前,這就值得我們做老師的認真去思考,總不能以單一的考試為檢測手段吧!于是在通過民意調查,決定每個月在班級舉行“童心童話”系列活動。諸如:“故事長廊”――講故事比賽、“妙語連珠”之詞語接龍、“聽!我們的聲音”――古詩宋詞吟誦等等。這樣讓學生將自己閱讀到的內容在班級中和同學共同欣賞、交流。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引起學生對他人的閱讀內容的興趣,產生閱讀的渴望和沖動,拓展閱讀的內容。

2.讀書階梯――閱讀成長記錄手冊

我們都知道兒童的閱讀和成人不一樣,它具有層次性、階段性和發展性。因為讀書,一個人的心靈空間開始擴大,但是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擴得很大,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走一步,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對小學生來說,他們處于累計知識的階段。因此,可根據每次閱讀的特點,設計活潑多樣且閱讀層次感清晰的閱讀記錄表。通過這些閱讀記錄單使學生養成循序漸進閱讀的習慣,每個問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閱讀記錄單也是由簡變難,如最早期的閱讀記錄單只要學生填寫書名和閱讀時間,兩個星期后增加了摘錄好詞好句,依次每隔兩周就增加一項內容,這樣學生就不會把填寫閱讀成長記錄手冊看成一種負擔,而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就會養成看書寫記錄單的習慣。

3.心靈雞湯――讀書摘記、手抄報大比拼

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閱讀量的積累對于提高閱讀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學生每人要備一個摘抄本,隨時記錄在閱讀中學到的優美詞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定期展示。除了讀書摘記外,我知道本班的孩子喜歡動手,于是決定讓孩子們編輯小報。確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成果、閱讀心得以小報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進行展示評價,從內容到形式,這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的一個綜合考察,也是對學生閱讀以后語文綜合能力的檢閱。展示以后,學生互相評價,起到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作用。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我心更快樂!”

二、主體參與多元化評價

多主體評價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能力。其次,學生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最后,多主體評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

1.自我評價

每周學生要填寫自評卡外,還請同學們認真回顧一個月的課外閱讀情況,從閱讀內容、閱讀數量、閱讀態度、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等方面作書面評價。孩子們進行自我評價時總結了經驗,學會了反思,這種由衷的體驗將激勵著他們更加投入其中。

2.學生互評

學生每天對自己的課外閱讀情況做一個自我評價以后,在第二天的小組交流以后由小組成員共同進行相互評價,對各自的閱讀情況給出星數。一周后組內進行小結,并由小組長填寫本小組對該組員的評價表。

3.教師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根河市| 皋兰县| 凌源市| 彩票| 界首市| 聂荣县| 郓城县| 乐业县| 台江县| 攀枝花市| 凤山市| 温泉县| 墨玉县| 西和县| 千阳县| 云南省| 阳西县| 舞阳县| 黄山市| 视频| 临朐县| 怀仁县| 曲麻莱县| 马公市| 汤阴县| 保定市| 清河县| 申扎县| 滦南县| 齐齐哈尔市| 吴川市| 辽阳县| 汉源县| 敦煌市| 舒城县| 庄浪县| 牙克石市| 平乐县| 云龙县| 泾阳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