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詞匯學論文

詞匯學論文

時間:2022-12-09 02:05: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詞匯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詞匯學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 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過問卷調查、詞匯測試的方式,調查了非英語專業大學新生在詞匯學習時所采用的學習策略,對三大詞匯學習策略以及三大策略下的學習策略的頻率分別進行了統計,并對詞匯學習策略與詞匯測試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英語詞匯學習毋庸置疑非常地重要,但因學習的難度較大,一直困擾著很多外語學習者。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詞匯學習策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Ellis(1994)認為,學習者使用學習策略是為了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善學者能靈活地使用學習策略。國內的一些研究探索了中國學生使用詞匯策略的情況,如文秋芳(1996)等等。這些研究因研究目的、對象、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另外,這些研究對非英語專業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詞匯學習策略所做的研究很少。本文將探索他們詞匯學習策略使用情況,并為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一些反饋意見。

1 詞匯學習策略的理論基礎

認知和記憶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知識、技能的習得是遵循一定過程的。詞匯習得也遵循這一過程。詞匯學習策略的作用是讓學習者去關注沒有意識到的信息,也就是尚未習得的詞匯,并幫助更有效地處理詞匯信息詞匯學習策略可能包括關注新信息的某一方面,分析或控制習得過程中的信息,或者在任務完成后進行評估。它影響到學習者從接觸一個單詞到習得的整個過程,影響到學習者選擇、組織、整合、習得的方式,有助于學習者加深詞匯信息的處理,對詞匯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同詞匯習得一樣,詞匯學習策略的習得也可以看作技能的習得。在早期掌握詞匯學習策略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注意,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變成無意識的行為,轉變為過程性知識。從了解到能夠熟練使用要經歷一系列的過程。所以,詞匯學習策略的選擇與使用同樣受到學習者自身對學習策略的熟悉程度的限制。

基于上述,筆者進行了一次關于非英語專業大一學生詞匯學習策略使用的調查。

2 研究方法和數據收集

(1)調查對象。本項研究的受試者者是109名大學一年級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其中女生40名,男生65名。

(2)調查工具。工具有兩個:一是英語詞匯學習策略調查問卷;二是詞匯測試卷。

詞匯學習策略問卷借由O’Malley & Chamot (1990)的策略分類,并根據問卷試測進行了調整。其原始分類表中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三大類,這些策略又細分為19種策略。本研究將從這三大類策略和19種細分策略進行研究。調查問卷的選項根據利克特量表的設置;詞匯測試采用的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的詞匯測試,共100道題,每題1分,總分為100分。

問卷和詞匯測試共收回各109份,其中105份有效。然后采用SPSS 13進行分析,主要進行了描述性統計,計算平均數和標準差,用來調查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并對詞匯測試成績和策略使用進行了相關性分析。

3 結果和討論

(1)詞匯學習策略中三大策略-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頻率的平均數和標準差。本研究中顯示,認知策略(M = 3.1394, S.D = 0.8527)是非英語專業大一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策略,而元認知策(M = 2.8883, S.D = 0.8014)略次之。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頻率(M = 2.3379,S.D = 0.7188)最低。

(2)詞匯學習策略各個小項使用頻率的平均數和標準差。本研究中顯示,運用語音規則(M = 3.9295,S.D = 0.7692),重復(M = 3.8584, S.D = 0.8952),單詞表(M = 3.5492, S.D = 0.9053)是非英語專業大學新生最常用的三項學習策略,而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人交流(M = 1.3098, S.D = 0.5426),關鍵詞法(M = 1.5774, S.D = 0.6735),合作(M = 2.3239, S.D = 0.7124)是最不常用的詞匯學習策略。總的來說,本研究所調查學生群體策略運用的基本特點是認知策略的使用明顯高于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與第一項的調查結果剛好吻合。

(3)詞匯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的相關性。把19種學習策略作為自變量,詞匯測試成績作為因變量,運用皮爾森相關分析法計算詞匯學習策略與成績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元認知策略都與詞匯測試成績高度相關,認知策略與詞匯測試成績相關性按從強至弱排列依次是:上下文、推測、構詞法、分類、復習、使用字典、運用語音規則、聯想、重復、關鍵詞法、單詞表,而在社會/情感策略中,除與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人交流這一分類外,其余分類都與詞匯測試成績顯著或非常顯著相關。

4 結語

綜上所述,元認知策略與學習英語詞匯成績密切相關,而學生對于元認知策略中的自我監督、自我評估使用頻率偏低,所以教師首先有必要提高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應用水平。教師與學生制定計劃,包括自我評估、設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以及采用何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標,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規劃、答理和監控。

認知策略中學生們使用頻繁的重復和單詞表不與詞匯成績顯著相關,所以教師有必要引導同學們盡量避免死記硬背, 并把單詞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這樣才能取得比單純記單詞表有用得多。認知策略中的上下文,推測,構詞法,分類,復習,使用字典,運用語音規則,聯想與詞匯成績明顯相關,所以要鼓勵學生在詞匯學習過程中多使用這些策略,促進詞匯量的增加和詞匯學習能力的提高。

社會/情感策略中的三個自變量與詞匯成績相關,說明合作,詢問和自我激勵能夠給幫助詞匯學習。因此,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多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多和同學們交流學習經驗,在遇到困難時,學習自我鼓勵,以減輕學習的焦慮感,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2篇

子長縣芽坪小學 高永峰

一、問題的提出

現在小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其表現在高年級,根源卻在中年級,關鍵在于拼讀未能及早過關。大多數學生不知道英語單詞的拼寫跟發音之間的密切聯系,往往不是科學地從音到形去記單詞,而是從字母到拼寫形式去死記硬背,就這樣忘了又記,記了又忘。另一方面,用漢字注音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我教過的學生中就出現過用“破爛”給“飛機”注音的情況,讀出來的單詞和句子令人啼笑皆非。在底中年級不打好語音基礎,給以后的英語學習就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到了四,五年級,甚至六年級,有許多學生還要求老師給他們補上語音課。但是,盡管有了良好的愿望,由于在起始階段失去了機會,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后果是:學生單詞念不準,缺乏自學能力,學習興趣銳減,最后導致放棄不學。

二、理論思考

1.有關概念的理論分析。

語音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而音標是基礎中的基礎。扎實的音標知識是進行英語詞匯學習的前提,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和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條件之一。教會學生英語國際音標,教會學生拼讀記憶單詞的正確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單詞“音”、“形”之間對應關系,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尋找小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效率低下(詞匯記憶不牢固;詞匯理解應用能力差。)的原因。

2)探求提高英語詞匯教學有效性的。

3)通過研究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

4)降低英語詞匯學習的難度,提高小學中、高段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保證措施

1、師資力量優化配備:本課題組成員有較好的師資配置,全部是專業專職小學英語教師,是一支年青又富有經驗,且富于創新精神的隊伍,是學校的青年骨干教師,在學校擔任班主任主任、教研組長、學科帶頭人,分別獲得市、縣各級優秀教師稱號。

2、基礎條件保障: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干,實現了“班班通”;學校部分教室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屏幕、多功能講臺等,能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在課題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過調查測試,分析了解小學各階段,各層次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并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實效。

2、行動研究法:用分段,分層次,小組對比的方式進行研究探尋,從而找到適合并有效提高小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效率的途徑、方法、措施,根據研究中遇到的具體情況,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推進課題研究順利而有效地開展。(用于中期實施階段)

3、文獻資料法:在研究初期,對相關研究材料進行學習,收集英語詞匯教學成功經驗,尤其是英語英標教學有效方式作為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幫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4、經驗總結法: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結題鑒定階段)

五、研究計劃

本課題研究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確定課題研究內容。

2、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研究第一階段

1、查閱資料進行理論學習,搜集相關文獻。

2、擬定問卷測試題,了解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的情況,統計結果,并進行原因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3、課堂實施,課堂觀察,并作好記錄。(做好課題研究準備)

(2)研究第二階段

1、學生詞匯學習效率低的成因的分析研究;

2、建立相應的詞匯學習比拼機制;創設良好的詞匯學習氛圍;

3、收集小學三至六年級教學的初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及時反饋調整實驗方案。

(3)研究第三階段

1、進行小學英語詞匯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2、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實踐并修改教學活動方案,進行課堂實施;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

4、收集學生詞匯學習競賽;收集并記錄實驗所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及時反饋調整實驗方案保證下階段實驗順利進行。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對實施階段進行情況總結、反思與改進,進行階段小結

2、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論文。

六、研究組織

組長:高永峰

做好課題申報;做好組織實施工作,每月至少組織一次課題組成員碰頭會議,反饋信息,積累資料,階段總結,修改方案;收集整理課題組研究成果;做好結題工作。

組員:折麗麗:負責各項課題研究任務的按計劃執行

李艷玲:負責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

七、預期研究成果

1.《優秀案例設計》

第3篇

【關鍵詞】學生現狀 教學方法 實踐探索 課程考核

英語詞匯學是專為英語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它作為高等院校英語專業課程之一,其開設時間有50年之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2月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許國璋教授開設的詞匯學。那時,詞匯的系統知識由前蘇聯引進,從八十年代初,詞匯學的研究與教學才在我國逐步開展。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英語詞匯學屬于英語專業選修課程之一,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院校作為選修課開設,有的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不同高校對其重視程度不一。具體到四川師范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該課程開設為選修課。作為專業理論課程之一的英語詞匯學,其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理論與實際脫節,教學方法傳統而且單一,又加之該門課程術語生僻難懂,理論抽象。這些突出問題亟待我們去解決。為此,筆者將從授課對象的現狀,教材的選擇,教學過程及方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課程考核幾個方面對該門課的教學改革進行探索,與同行共勉。

一、授課對象的現狀

在探索這門課程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應用技術學院學生現狀作一些簡單介紹,因為該課程的改革是針對我院專升本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的,因而針對性很強。應用技術學院專升本英語專業學生是來自省內十幾所高職院校,他們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基礎知識就相對薄弱,其高考成績普遍在200-380這個分數段,即使后來被高職院校錄取,經過三年的專科階段的學習,但因高職院校的師資、課程開設,教學質量,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被錄取到我院的學生其質量方面仍然參差不齊。同時,我院的學生相對我校外國語學院的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相對較差。因此,以上這些因素讓我們更有理由在詞匯學的教學方面進行改革。

二、教材的選擇

國內已出版的可供選擇使用的英語詞匯學材料很豐富,早在1983年,陸國強就出版了《現代英語詞匯學》,在同一年汪榕培出版了《實用英語詞匯學》,繼之后有林福美的《現代英語詞學》,張韻斐與周錫卿合著的《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林承璋與劉世平合著的《英語詞匯學引論》,林良生與秦大維著的《現代英語詞匯學導論》,曹務堂的《簡明現代英語詞匯學》,張維友的《英語詞匯學教程》,以及汪榕培的《英語詞匯學教程》。以上這些教材因出版時間較早,內容、知識結構、教學方法和手段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而且這些教材設計多數基于學科內在邏輯和系統性,較少考慮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后來,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建新對詞匯學的一些傳統內容進行了合理整合,同時又吸收了近年來詞匯研究的諸多新成果,編寫了《現代英語詞匯學教程》。該教材涵蓋了詞匯與語法的關系、英語詞匯的詞源學研究、詞的意義及意義關系、詞的語用研究、多詞表達(含搭配,詞組和習語)及利用語料庫考察詞匯型式等主要論題,還附有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學習詞匯十分有用的一些工具性內容,如常用詞根表,詞綴表等。結合我院專升本英語專業學生的狀況,綜合多種因素的考量,我們選擇了丁建新的《現代英語詞匯學教程》(A Course in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

三、教學過程及方法

就具體到《英語詞匯學》這門學科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多教材結合,跨學科,跨章節授課,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知識體系體會更加完善,知識面更加寬泛,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該門課的重難點知識。

1、所謂的多教材結合,前面已經提過,詞匯學專業教材種類多,其教材體系的編排不盡相同,側重點也有很大差異,但主要內容不會有很大變化,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參照更多教材,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就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對自己的知識拓展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時未必能講到位。其實,作為英語專業的詞匯學教師,可以將陸國強的《現代英語詞匯學》,張維友的《英語詞匯學教程》,林承璋與劉世平合編的《英語詞匯學引論》,張韻斐的《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和丁建新的《現代英語詞匯學教程》結合起來,這幾本教材都講述了英語詞匯的起源(the source of the English vocabulary),構詞(word-formation),詞義和語義關系(word meaning and semantic relations),英漢習語(English idioms),英漢詞搭配(English collocations), 他們唯一不同的是章節編排和表達相同意義的不同英語表述方式。老師在授課前把這幾本教材通讀一遍,這樣既會豐富老師的專業知識,又會使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如魚得水,從而避免了教師照本宣科的現象發生。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應提倡將常用的教材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教材的不同側重點取長補短,使老師在授課階段更能得心應手。

2、所謂的跨學科教學指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詞匯學中某一個單元,而是把該單元的知識點與相關學科聯系起來,如英語詞匯學的第一章講詞的定義與分類時,我們可以把該章節與《語言學教程》中的第五章形態學或詞法(morphology)聯系起來,該章節對三個關鍵概念morpheme,morph和allormorph進行詳細解釋,并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三個術語的區別,然而英語詞匯學并沒有作詳細的區別;又如,在英語詞匯學中,Bloomfield 放棄了從語音和書寫這兩種傳統形式給詞下定義,而是純粹依靠形式標準(formal criteria)給詞下定義,雖然該定義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不足以讓學生充分理解其定義,而由胡壯麟所編的語言學教程中就明確講到,由于人們對詞的識別和定義有不同標準,所以很難給出科學的定義,盡管如此,大家同意在說明詞時要涉及三種含義,即,詞是自然的有界限的單位;詞是支配一組形式的共同因素;詞是一個語法單位,這些知識在詞匯學上沒有提及,另外,語言學教程上除了給出詞的三個含義,還給出了可以幫我們識別詞的一些因素,即詞具有穩定性,相對性,最小的自由形式,而詞匯學籠統地把他們概括為詞的特征。不管以哪種方式講解,老師在授課時把跨學科相關章節聯系起來,這無疑會拓展學生的認識視野。

3、除了上述多種教材結合,跨學科教學外,在授課階段,教師也應該重視跨章節教學,跨章節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這樣既可以把相關章節揉合在一起,同時又可以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成系統性,另外這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否則,學生將不能跟上老師上課的思路。如在授課時可以把《現代英語詞匯學教程》(由丁建新編著)中第一章第二節中詞匯場(lexical field)與第六章中上下位關系(hyponymy)和語義場(semantic field)放在一起講解,這樣做是因為這幾個知識點是相互聯系同時又相互區別。又如,在講解第三章時,可以把三、四、五章結合起來,因為英語詞匯的擴充不外乎有兩個途徑,其一是從其他語言中借詞(Borrowing as a source of English word-stock),其二是主要構詞方式和次要構詞方式,主要構詞方式有兩種,派生(derivation)和合成(compounding);次要構詞方式有拼接法(blending)、逆成法(back-formation)、 首字母縮略法(initialism)、首字母拼音法(acronym)、縮短法(clipping)、詞首非重元音構詞法(aphesis),類比法(analogy)。把這三章放在一起,就很容易使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擴充的途徑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知識體系越發完善。

四、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 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對課堂教學,原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用相互聯系的觀點進行過分析,指出:“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作為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教程。割裂教與學的聯系就會破壞這一過程的完整性,使其喪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條件。”因此,教學過程中,只有把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真正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課堂。具體到詞匯學這一門課,老師應該怎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呢?我個人認為教師可以選取理論性不是特別強的章節,有針對性的挑選少數英語基礎知識比較好的學生到講臺前講解,起示范帶頭作用。其具體操作是這樣的:筆者從班上挑選了四位學生并指定了理論性不是很強的Chapter3 Morphology,給她們兩周的時間準備該單元的教案和ppt,她們在完成教案和ppt后,我要對她們的ppt和教案進行審閱并指出教案和ppt所存在的問題,經過她們幾次修改,這樣才讓她們走上講臺。此次學生課堂教學實踐的優點是參與授課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對該章的理解遠遠好于其他幾章,從學生層面來說,遠遠好于沒有參加此次活動的學生;其不足之處在于這種活動的范圍小,即參與活動的學生人數少,活動缺乏連貫性。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能力,這樣的活動應該成為教學中的常態。

五、課程考核方式

考試不僅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次檢查,更是對所學內容的一次回顧和反思。考核方式得當,有可能會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針對詞匯學的學科特點,考試方式可以靈活多變,英語詞匯學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因此考試形式可以呈現多樣性。比如說學生學完一個單元,可以進行一次考試,這種考試可能是開卷或閉卷,也可能是小論文的形式,這需要具體而論,如果該章理論性比較強,可以以論文形式;如果該章實用性比較強,采取考試的形式。這樣既可以考查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情況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匯學的理解。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英語詞匯學是英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其地位不可小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切實引導學生重視詞匯學的學習,同時還應該從教師的教學過程及方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課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對這門課程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探索,使該門課程的教學朝著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Ruth Gairns, Stuart Redman. Working with Words A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8

[3]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4]汪榕培,李冬.實用英語詞匯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6

[5]王宗炎,英語詞匯教學初探.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

[6]戴煒棟,何兆熊.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上海:上海外

語教育出版社,2013

[7]張維友.英語詞匯學教程.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第4篇

【關鍵詞】英語“學困生”,詞匯量,擴大,學習習慣,學習策略

一、研究概述

1、研究時間。本小組于2012年5月1日向外國語學院申請科研課題“非英語

專業英語‘學困生’詞匯學習現狀調查與方法研究。”根據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以樂山師范學院為例。該課題研究時間為一年。

2.研究現狀。據調查,雖然不少學者就詞匯學習策略和詞匯教學方法等做了不少研究,但很少有人關注英語“學困生”的詞匯學習現狀。即使有些學者和教師關注英語“學困生”,并發表了相關論文,但他們主要關注的是初高中英語“學困生”。即使莊帆(2010)的“高校英語學困生詞匯學習策略研究”涉及了高校“學困生”,但該研究旨在對高校“學困生”這一群體的詞匯策略現狀有較全面的了解。而課題“非英語專業英語‘學困生’詞匯學習現狀調查與方法研究”旨在調查非英語專業英語“學困生”的詞匯學習現狀,并針對他們詞匯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教、學建議。

3、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調查高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困生”的詞匯學習現狀,尋找有效擴大“學困生”詞匯量的教、學方法,讓更多的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困生”能夠成為英語學習的優等生。

4、研究結果。該問卷課后發放,20分鐘后回收;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58份,其中有效問卷53份。調查結果如下:

表四 學習背景

5、結果分析

(1)詞匯學習態度的結果與分析。詞匯學習態度主要是指學習者對詞匯學習及其影響因素的認識和看法。從表一可以看出,大約有81%的“學困生”在英語學習中顯得很被動,沒有主動學習英語的意識,甚至他們中大多數人沒意識到詞匯學習的重要性。大約87%的“學困生”認為詞匯學習比較枯燥,但他們中大多數人知道要學好詞匯就離不開可行的詞匯學習策略和自身的努力。

(2)詞匯學習習慣的結果與分析。從表二可以看出,66%的“學困生”并沒有可行的英語詞匯學習計劃,即使有的同學有學習計劃,但由于管理能力差,缺乏自我約束力,所以并沒有加以實踐。這就導致了他們在詞匯學習中目標性不強,學習散漫。

(3)詞匯學習策略的結果與分析。從表三可以看出,79.2%的“學困生”至今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單詞記憶策略,他們所采用的記憶策略單一或采用了相對機械的記憶策略——背單詞表、查詞典策略,而很少有同學采用需要歸納總結的詞匯記憶策略——歸類策略、構詞法策略;需要靈活應用的記憶策略——練習策略、運用策略;拓展記憶策略——誦讀策略、廣泛閱讀策略。由此可以看出,“學困生”在學習詞匯時大都采用了死記硬背的方法。

二、詞匯學習方法探討

從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可以看出,非英語專業英語“學困生”的詞匯學習現狀與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有著密切關系,也與他們的英語學習背景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1、對“學困生”的建議:(1)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2)養成良好的詞匯學習習慣;(3)學會嘗試不同的記憶策略。

2、對教師的建議:(1)給予“學困生”更多關注;(2)以人為本,因材施教;(3)改革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

三、結束語

非英語專業英語“學困生”只是我們給那些在英語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非英語專業學生貼上的一個標簽。事實上,他們的專業課或其他方面可能都很優秀,只是由于英語學習方法不當,或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英語學習暫時出現了一些困難,只要我們加以正確引導、指導,他們完全能成為優等生。因此,雖然本次研究只涉及了文理科共5個學院約60名學生,研究樣本不夠大,但希望本次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大學英語教師和英語教育工作者關注非英語專業英語“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希望大家共同探討,努力盡快找到讓“學困生”“脫困”的更簡單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曉琳.學困生詞匯學習策略使用現狀的調查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2).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吳霞,王薔.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詞匯學習策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01).

[4]張殿玉.英語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J].外語教學,2005(01).

[5] 莊帆,高校英語學困生詞匯學習策略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

附件:

問 卷 調 查 表

為了真實的反映問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我們做了這份問卷調查,希望你能給我們提供真實的信息,非常感謝你的配合。謝謝!

學院: 性別:男( )女( ) 學了幾年英語: 年

1、 你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怎么樣?( )

A、主動

B、不主動

2、你覺得詞匯是英語學習中重要的部分嗎?( )

A、是

B、不是

3、你覺得要學好詞匯最重要的是什么?( )

A、記憶力好

B、記憶策略

C、自身的努力

4、你怎樣看待詞匯學習?( )

A、 比較枯燥

B、比較有趣

C、記憶單詞對我來說不是負擔

5、你有可行的英語詞匯學習計劃嗎?( )

A、有 B、沒有

6、你怎樣選擇英文課外閱讀材料?( )

A、只要是英文原著都會看

B、老師推薦的有針對性的以及對自己有幫助的英文文章

C、只看自己喜歡的某一方面的書籍

D、除英語教科書外,從不閱讀英文課外書籍

7、你會定期(1或2個月)復習以前學過的詞匯嗎?( )

A、會

B、不會

8、除了在英語課堂上,你會花時間學習詞匯嗎?( )

A、會

B、不會

9、上英語課你會認真聽講嗎?( )

A、會

B、不會

10、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原因是什么?( )

A、老師的教學方式呆板

B、討厭英語老師

C、沒興趣,不想學

11、課前有否預習新單詞?( )

A、有

B、否

12、你是怎樣學習詞匯的?( )(多選)

A、背詞匯表

B、通過單項詞匯練習

C、通過背誦固定短語,習語及篇章

D、通過查閱詞典

E、借助詞根、詞綴、詞源等構詞知識學習詞匯

F、將單詞按照語義,語用關系進行歸類后學習

G、通過大量閱讀,有意識的增加詞匯量

H、在日常的聽、說、讀、寫、譯活動中增加單詞的出現頻率,進而學會單詞

13、我嘗試過多種記憶單詞的方法,通過對比找到了比較好的單詞記憶法?( )

A、是 B、否

14、你所就讀的中學重視英語教學嗎?( )

A、很重視

B、較重視

C、不重視

15、你中學英語教師的英語知識與英語技能怎么樣?( )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第5篇

論文摘要: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學好詞匯是學好英語的基礎但同時也是“瓶頸”,要快速有效的記憶單詞,必須從認知角度掌握科學的方法策略,了解記憶和遺忘規律,以達到詞匯記憶的最佳效果。

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Wilkins)說過:“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可見學好英語詞匯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基礎。詞匯學習不能靠死記硬背,而應改變機械地背單詞的傳統觀念,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本文主要探討了什么是記憶和遺忘,它們有無規律可循?以及如何更好地認知和記憶詞匯,如何運用正確的學習策略?希望能夠幫助英語學習者更快地提高詞匯記憶能力,提高英語語言水平。

一、記憶和遺忘規律分析

記憶和遺忘這對矛盾的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對需要記憶的重點內容要反復記憶,對不需記的東西要善于忘記,否則無用信息會影響有用信息的存取,使得記憶模糊。但是,不管怎樣,進入記憶的東西被遺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樣才能克服遺忘呢?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記憶遺忘規律表明,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艾賓浩斯還得出了不同性質材料的不同遺忘曲線,他證明了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在以后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容易,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的也越慢。既然遺忘的速度隨時間的推移而減慢,因此復習的時間要有一定的間隔,間隔時間最初要短,以后逐漸加長。一個生詞首次記憶時,在頭腦中的信息痕跡可能保持幾秒鐘,這是一種瞬時記憶,如果在未遺忘之前復習一次就可保持記憶幾分鐘。這樣,依此類推,保持記憶的時間則不斷延長,從幾妙到幾分、幾小時、1-2天、4-5天、8-9天、半個月、一個月…….最后達到牢記,首次記憶后的第四天,通常是遺忘率最高的時間,在此之前要特別注意復習,因為,只有多次適時的復習鞏固,才能形成長時記憶。現在英語詞匯學習中常采用的循環記憶就是這個原理。

二、學習策略的選擇和應用

O’Malley和Chamot把學習策略分為兩個層次: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元認知就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等方面的認知;同時,元認知又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由于英語詞匯學習是個系統工程,具有持續性,所以需要積極采用元認知策略,合理安排詞匯學習計劃,不斷監控詞匯學習過程,及時調整詞匯學習方法。認知策略是關于學習、記憶和思維過程的技能的,主要由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三個部分構成。教學中運用有效的認知策略進行,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外語認知策略應用意識,從而促使他們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1.元認知策略的應用短時記憶對信息的貯存時間很短,只有30秒左右,而且容量極為有限,只有7±2個信息單位,如果學習者不及時復習、鞏固,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就不能進入長時記憶,自然就被遺忘了。Nation認為,詞匯的復現率與記憶相關,學習者一般要經過5—16次甚至更多的重復學習才能記住一個詞。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也說明:學習者對所學習知識的遺忘規律是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根據以上理論,學習者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元認知策略應用意識。首先,實事求是地確定詞匯學習目標,然后制定詞匯學習計劃。目標和計劃可以激勵學習者學習,克服學習的盲目性。其次,要嚴格監控學習過程。學習者每周或每月要自我檢查一下,有沒有圓滿完成任務;也可以與同學互相合作,互相監督,循環復習,以免遺忘。通過監控,學習者還能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進展情況,有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一學期結束,學習者應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肯定取得的成績,以增強自信心。另外,也要充分認識到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適當調整學習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2.認知策略的應用

詞匯學習中,使用最多的是認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通過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內在的深層意義并促進記憶的一種策略,如對材料補充細節、舉出例子、作出推論或使之與其它觀念形成聯想等,旨在為知識的檢索提供新的途徑,為知識的構建提供額外的信息。精加工策略的關鍵是將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與要學習的詞匯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已有的經驗對要學習的詞進行深水平的加工,使其合理化、富有意義,進而達到理解、記憶的目的。最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是聯想記憶。我們知道客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在復雜的關系和聯系之中。人們回憶某個客觀事物的時候,總是按照它們彼此的關系和聯系去記憶、保持和重現。如果某些事物被直接連續地或同時感知、思考著,在它們之間就會形成聯想。此后,如果其中的某一個知覺、思想出現了,就必然在意識中引起其它的知覺或思想。如果把這個聯想規律運用到詞匯學習中,在詞匯之間建立這種聯想關系,必然會加深對詞匯的記憶。

第6篇

關鍵詞:對外漢語 詞匯教學 認知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2

1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現狀分析

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詞匯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語言水平。有學者曾提出,“詞匯學習在教學中應居于中心地位”,也有學者反對該觀點,認為詞匯必須教,但絕不能成為語言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甚至全部內容。不管是否應將詞匯置于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心位置,詞匯教學都是掌握漢語的重要基礎。

然而,當前詞匯教學卻并沒有引起對外漢語研究者和教學者的廣泛重視。據統計(張旺熹,2002),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核心期刊《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年至1999年20年間,漢語語法研究類的文章共355篇,而漢語詞匯研究類論文共104篇;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類全部279篇論文中,專門論及詞匯教學的論文14篇,僅占5%。至今,這種研究失衡的現象尚未發生重大轉變。

2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難點

漢語的詞匯教學屬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起步階段,詞匯學習也是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將經歷的持續過程。詞匯教學的難點主要在于漢語詞匯量大、難于理解記憶。

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有甲級詞1033個,乙級詞2018個,丙級詞2202個,丁級詞3569個,累計8822個詞。然而大綱所規定的詞匯量卻遠不能滿足留學生的交際需要。據調查(王又民,2002),中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在課本中接觸到的詞匯量遠不及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小學六年級學生在課本中接觸的詞匯量。要想滿足日常交際的需要,留學生必須盡可能學習記憶更多的詞匯。而記憶龐大的漢語詞匯體系,對于學習者來講是不小的挑戰。在8000多詞中有不少詞有多個義項,多義詞在詞目中占比例近1/3,更增加了學習記憶的難度。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詞語的理解率、記憶率以及擴大詞匯量成了重要的課題。

3 認知心理學角度有效促進詞匯學習的策略

詞匯學習需要高效、有序的理解與記憶,雜亂無章地逐詞學習是無效且費時的。以下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分別從促進詞語理解以及加深詞語記憶兩方面來具體闡述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方法。

3.1 利用正確情境,教習詞匯

情境(Context)是人在認知識別過程中環繞在刺激模式周圍的各種刺激物。在語詞的識別中,情境即上下文。正確的情境對于詞語的學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情境為詞語的釋義提供了很好的背景依托。許多詞如果單靠注釋來理解依舊是不明確的。呂叔湘先生曾針對這一問題說道:“這有一半的確是由于注解的人注的不到家。……可是,有許多詞的意義,要完全靠注解來說明,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所以不得不用例句來闡發……。”這里所說的“例句”便為詞語提供了情境,從而幫助理解其準確的含義,避免因多個義項或詞義相近而產生混淆。帕爾梅(Palmer,1975)從一個實驗中得出結論:當人們對正在感知的對象產生歧義時,知覺系統傾向于選擇與情境一致的知覺,從而擺脫由歧義帶來的困難。他的實驗結果表明,在詞匯的教學中,正確的上下文確實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詞義。例如,對于在英文中都可以被釋為“often”的兩個常見副詞――“常常”和“往往”,給學習者的理解帶來較大困難。但若把兩者放入具體的句子,反復比較,意思就會明了許多。例句:

①他常常在花園里散步。

②今后你一定要常常來看我!

③每到暑假,小明往往去河邊游泳。

④游客到了杭州,往往要領略一番西湖的風采。

通過多個例句的比較,學習者便會從中體會到兩者的不同。“常常”著重表示動作的重復頻率高,但并不一定具有規律性,而“往往”則說明在某種情況下某件事情時常存在或經常發生,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3.2 運用“深層分析法”有效記憶

語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交際。在正確理解詞語的前提下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加深記憶,對于提升語言水平是有益的。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Lockhart,1972)提出了記憶的單一儲存模式的加工水平模型(Level of processing model),認為人的所有記憶內容都在單一的記憶系統中被處理。材料在該系統中儲存時間的長短,由這個單一系統所進行的加工或操作的數量所決定:加工操作的程度越輕,就形成越弱的代碼(Code)形式;反之,加工越多,代碼的形式就越強。一個詞,如果對其加工水平較淺,則可能導致與瞬時記憶相聯系的代碼形式,加以更深層次的處理后,則有可能變為更強的語意碼。由此可知,記憶代碼的強度與對該詞的加工分析水平成正比,即:分析程度越深,記憶效果越好。

海特和詹金斯(Hyde& Jenkins,1969)用實驗檢驗了這種設想,并從實驗結果分析得出:只要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就會產生較好的記憶效果。因此,如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引導學習者進行對所學詞語的深層次分析,便能延長詞語在人的記憶系統中儲存時間。例如,記憶以下十個表現人的心情的詞語或成語:

快樂、幸福、憂傷、焦慮、痛心疾首、激動、樂滋滋、煩惱、興高采烈、矛盾。若分配學生分組按照不同的任務去記憶,如:屬于“積極”還是“消極”,是否含有部首“忄”,每個詞中所包含的漢字數是多少等等。使學生有意地學習這些詞,并在相同的時間之后要求被試者回憶這些單詞。根據海德和詹金斯的實驗結論,回憶結果最好的是按照“積極”或“消極”的感受來評定每個詞語的分組,理由是分析加工水平上的差異:判斷是否含有部首“忄”或者含有幾個漢字僅停留在詞的外形結構上,屬淺層加工;而判斷一個詞屬于積極色彩還是消極色彩,不僅要思考詞的含義,還須進行更深層次的語義色彩的加工,由此形成較前兩者更強的語意碼,產生更好的記憶效果。

雖然加工水平模型提出后受到各種質疑,有學者認為這種從淺到深逐步加工的假設并不完全成立。但是,許多實驗表明,用“深層分析法”記憶信息,確實能有效延長信息的儲存時間,提高記憶效率。

參考文獻:

[1]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和生.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研究述評[J].語言文字應用,2005,(9).

第7篇

[關鍵詞]輸入理論;輸出理論;積極詞匯;消極詞匯

一、引言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石和根本,沒有詞匯無法表達思想和觀點。在英語學習中,詞匯是聽說讀寫譯的基礎。但英語學習者普遍存在著詞匯學習效率低、詞匯輸出水平差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英語專業學生詞匯習得日益得到教育領域的關注;到了90年代有人提出把詞匯學習作為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語言學家劉易斯指出“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沒有詞匯,語篇和語法均為空中樓閣”。作為外語學習的基礎,詞匯是構成句子和語篇的核心要素。Nattinger,R.(2001)曾提出“了解基本語法、并且擁有大量詞匯的人比那些幾乎掌握全部語法結構而擁有較少詞匯量的人在閱讀理解和基本語言交際中更為有利”。由此可見詞匯在日常交際和閱讀理解中舉足輕重,值得研究和探討。

二、詞匯教學的現狀

(一)詞匯教學研究的發展

受高考指揮棒的左右,我國英語教學過度強調語法而忽視詞匯。但是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和普及,專家和學者開始關注詞匯學習的地位和作用,詞匯教學研究呈遞增趨勢。1980到1990年間共有285篇與詞匯相關的論文,但主要是探討如何記憶詞匯,多數是基礎層面研究:少理論支持,多經驗總結;1990年到1995年的5年間論文數量增加一倍,并且出現理論層面的探討;1996到2006文章增加了5倍;到2013年文章增加6倍,出現了日新月異變化。

(二)詞匯教學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高職高專類英語專業學生要掌握5,000個消極詞匯和3,500個積極詞匯。要熟練自如地操作和運用3,500個詞匯,并且能夠正確地輸出。大綱同時規定,本科英語專業要開設詞匯學,了解詞匯的發展、構成和綜合要素。

詞匯教學是英語語言特性決定的。英語語言由大量的詞匯構成,沒有詞匯就構不成英語語言,更談不上英語文化。詞匯的學習能夠促進認知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發展要素。

詞匯教學是英語基本技能得以有序進展的保障,聽、說、讀、寫、譯都與詞匯休戚相關。詞匯量過于貧乏,無法提高英語基本技能,從這種意義上分析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礎。只有搭建好詞匯教學的平臺,才能引領英語學習者攀上英語學習的高峰。

三、輸入輸出型詞匯習得方式

語言學家克拉申(s.Kranshen)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語言輸入假說:習得與學習假設、監察假設、自然順序假設、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該假設指出:要想學好外語必須有大量可理解性輸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輸入信息,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實現知識內化。語言輸入為語言學習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對學生的知識內化形成有意識引導。

克拉申提出輸入理論后,語言學家Merfil Swain(1993)提出了輸出理論,該假設指出語言輸出有利于語言學習者流利和準確地使用語言。通過輸出型語言運用手段,對學習者施以壓力,迫使學習者調動學習和運用語言積極性,實現可理解性輸出。

(一)詞匯習得輸入模式

可理解性輸入既要與學習者已有知識有一定聯系,又要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既要與已有知識相關,又要與新授知識相關,同時兼顧輸入信息量的大小。充分考慮輸入理論的各種要素,采取生動、有趣和適量的原則輸入詞匯。

直觀法:利用實物介紹新詞匯。如:Look,this is a watch.(用手指著手表);利用圖片或簡筆畫介紹詞匯,如:面部(faces),簡筆畫要畫得快,邊畫邊交流;利用模擬、示范動作或面部表情介紹詞匯。

直接法:直接介紹講解詞匯,讓學生重復。如:介紹新單詞wrist,老師:(Pointing to wrist).This is my wrist.Can you say it?學生重復說wrist兩遍。

定義法:如:breakfast――the first meal of a day.

關系法:利用事物的特征:Ice is cold.Water turns into ice inwinter;利用因果關系Xiao Li has not taken his lunch,so he ishungry.利用先后關系或自然順序Spring comes before summer.

圖像法:對于某些較難理解和解釋的單詞,如Vacuumcleaner這樣的詞匯可以通過現代多媒體網絡的幫助直接把圖片或影響呈現給學生。

(二)詞匯習得輸出訓練

學生輸入詞匯后,教師運用各種策略進行輸出訓練,幫助學生形成內隱型詞匯,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和場合進行輸出。

①創造輸出型詞匯習得環境,營造內隱詞匯習得氛圍在教學實踐中,以新穎、有趣的方式引入詞匯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引導思考,讓學生不斷地將“新詞匯”與頭腦中的“舊詞匯”聯系起來,激活信息庫,印發反饋式輸出。比如在international這個詞匯的介紹中,就可以利用inter和nation、national的關系來進行介紹。

②憑借語法知識輔助,促進詞匯語境應用英語教學中最主要的外顯性規則是語法知識。語言交際能力可以依賴規則運用升華為學生的自動性能力,這種自動性能力屬于無意識內隱認知能力。在語法知識教學中,加強語言輸出實踐,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形成內隱知識。語法知識及其基本句型具有相對穩定的規則和形式,是形成特定語言交際技能的基礎。輸出型詞匯教學可以通過詞匯在語法中的應用得到加強。

③利用各種網絡環境,模擬現實英語場景詞匯的學習最終是為了應用,同時提高學習成績。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為學生創造一切可能的虛擬場景,提高詞匯運用能力。在詞匯呈現和記憶之后,經常設計一些可以利用所學詞匯的畫面和場景,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故事接龍、圖片描述或連詞成句。經過集中訓練,學生詞匯量顯著增大。

四、實證性學習效果分析

培養高職學生英語詞匯習得能力不僅是高職教育目標,也是現代語言教學理論的要求。在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十分豐富,為輸入輸出型詞匯習得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經過一年的實證性研究,我們達到了預定目標。

(一)拓展了詞匯習得途徑,提高了學習效果

多元的詞匯呈現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畫面。在詞匯學習技巧中實行:意向性學習與附帶性學習相融合;自我評估與自我檢測相輔助;網絡學習與課堂學習相呼應。學生實行自我評估,定時檢測學習效果,在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分析學習策略的利弊,取長補短,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后,學生詞匯量大幅度上升,在各類考試中成績顯著提高,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詞匯量達到5000左右,閱讀理解正確率達84.5%,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及格率為84.9%、六級考試及格率為63.2%。

(二)分析實際測試成績,證明詞匯教學價值

經歷2個學期輸入輸出型詞匯習得訓練后,學生詞匯習得效果大幅提高。實踐中我們進行了3次測試,分別為前測和后測。測試樣本為14級英語教育1、2班,1班采用傳統習得方式,2班實行輸入輸出型詞匯教學方式,測試平均結果有明顯提高。測試初期2個班最初的平均成績基本持平,甚至1班還略占優勢,但是隨著新型詞匯學習模式的運用,2班的成績突飛猛進,進步明顯。由此可見新型詞匯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學習效果的好轉。

輸入輸出型詞匯習得模式不僅有利提高學習成績,而且改變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了學習態度。我們對實行輸入輸出型詞匯習得的2班35名同學進行了學習態度和學習目的的調查,并且與之前的學習態度和目的相比,結果出現了巨大變化。

我們設計了問卷調查,探究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后明顯的變化是突出的變化是“沒有目的”和“目的明確”,“沒有目的”從32%遞減到4%,而“目的明確”從17%上升到54%,提高了37%。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學生就有了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

第8篇

伴隨著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的出現,人類社會早已開始了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過渡。目前,電影、電視已經普及,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已在全球逐步滲透,孕育著巨大潛力和動力的信息時代已經降臨。信息時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類與計算機之間要進行各種信息的傳遞和交換。因此,電影電視文化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結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廣東省興寧市。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校務委員。他眼光敏銳,早在十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對現代漢語研究和中文信息處理的結合研究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經過深思與總結,遂成專著《詞匯語義和計算語言學》(語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該書按照從虛到實,從整體到局部,從小到大的邏輯思路安排內容,條分縷析,以詞匯、語義和計算語言學為重點,主要講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時間和體會,同時也講述了跟詞匯、語義研究有關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特別是計算語言學最基本的知識以及跟計算語言學密切相關的語法領域的一些新理論和新方法,順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呼吁為搶占信息時代的制高點而進行語言研究,處處顯示了語言學家的高度責任感。

下面,我們根據對其理論體系脈絡框架的個人理解,以《詞匯語義和計算語言學》第一、九章為著眼點,談談我們的一些看法。

二、內容要覽

《詞匯語義和計算語言學》是一個邏輯思路清晰的體系,內容也十分豐富,但為篇幅所制約,我們只能擇其要而概括如下:

1.電影文化和其他文化語言倡導人、機兩用,為計算機研究語言

林杏光先生清楚地看到了時代的特點,認為在信息時代,語言研究應該注意人、機兩用,也就是選擇研究課題時,既要考慮人際交流的需要,也要考慮人機對話的需要。

八十年代末期,林杏光先生就順應計算機界的呼聲,著手進行為計算機處理語言的需要選擇課題,不斷向計算機處理語言的需要靠攏,以迎接信息革命的重大挑戰。后來林杏光先生在《為計算機研究語言》(《漢語學習》,2001年第3期)等論文中又多次倡導了該論點,呼吁語言學界和計算機界的專家采取有力措施,打一場獨領的跨越式大仗,搶占信息時代高級階段的知識處理制高點。可以概括地說,注意人機兩用,為計算機研究語言是適應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廣闊市場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語言研究工作者的新的歷史使命。同時,從計算機研究課題中所存在的大量語言問題來看,我們今天的語言研究工作也應當充分注意人機交際的需要問題。

2.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

林杏光先生很重視方法的總結和提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要查閱《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要查閱《詞匯學論文索引》;要了解詞匯語義的研究現狀:研究詞匯和語義,不但要了解本領域的論文和專著目錄以及研究現狀,而且還要了解我國語言學界的狀況。另外,也要注視世界語言學發展的新潮流,等等。他堅持一條原則:“不能只講結論,還應講得來的過程。”堅持“誰的就是誰的”的做學問的態度。他認為“誰的就是誰的”是一種學美德,而且一直認為“學問與品格共存”。從專著的字里行間,乃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能看出林杏光先生的嚴謹與認真。

3.電影以及其他計算詞匯學的產生與實踐

計算詞匯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自然語言理解的發展,需要大型詞典和有科學標注的語科庫來支撐,因此詞匯便顯得特別重要。另外,很多語法理論都強調詞匯的重要,主張減少語法規則,把許多信息放到詞匯上去描寫。面對這種情況,再不進行計算詞匯學的研究就會影響自然語言理解的發展,于是產生了計算詞匯學。它的一個重要實踐就是在學科的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動。在美國、日本、西歐、德國等都進行了實踐,開展大型機器詞典的研制,出現了一系列計算詞匯學的研究工程。在信息時代,不但需要人用詞典,而且需要機器詞典。林杏光先生參與、領導的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以《動詞大詞典》、《現代動詞大詞典》為基礎,研制了《現代漢語述語動詞機器詞典》,可以服務于信息技術、學術研究、語文教育等方面。

4.電影以及其他義類和三個義類系統

義類是林杏光先生多年來研究工作的重點,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字面上看,義類就是語義分類。現代語義學關于語義分類的術語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將語義劃分為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修辭意義。林杏光先生所講的義類不是這種語義類別,而是有一種特定含義的語義類別。詞義在詞匯中呈現出種種復雜的關系,這種復雜的關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就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來考察詞義,有同義關系、近義關系、反義關系、相關關系等。把意義相同、相近以及相關的詞語匯集在一起,即成為一種類別,這種類別就是林杏光先生所研究的義類。他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把所得研究成果編著成了三部書:《簡明漢語義類詞典》、《四字語分類寫作詞典》和《漢語多用詞典》,并建立了三個義類系統:(1)是《簡明漢語義類詞典》的分類系統。整個系統分成18大類,1730小類。每一個大類內部的小類排列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小類或小組內部條目與類名或組名較親近的在前,較疏遠的靠后。18個大類包括:人物,品德,智能,情感,感覺,儀容,處境,交往,爭斗,語言,信息,物質,運動,時間,空間,數量,程度,性質。這18大類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2)是《四字語分類寫作詞典》的分類系統。他選取10000余條四字語,從寫作的角度建立了一個四字語的分類系統。共五大類:表達、寫人、寫物、寫時間、寫數量。每一個大類再分若干小類,共1200小類。(3)是《漢語多用詞典》的分類系統。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漢語詞義分類系統。世界分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再分為9類:物質、存在、運動、變化、時間、空間、數量、性質、關聯。人工世界分為個體和社會。自然世界的第二層分為9類,人工世界的第四層分為29類,共38類,這是義類的綱。每一個綱又分若干目,每一個目又分若干細目,整個系統共有3500個細目。林杏光先生在書中還介紹了鑒別詞義分類系統的原則、鑒別義類系統優劣的標準,詞義分類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義類研究成果的用途,等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也很有啟發意義,對電影文化語言和其他語言的運用,產生深刻影響,是林杏光先生學術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特點評議

從電影文化語言以及社會語言的角度看,《詞匯語義和計算語言學》一書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點:

1.嚴密的邏輯性。本書嚴格按照從虛到實,從整體到局部,從小到大的邏輯思路,采取層層推進的方式去行文。即寫出了研究任 務、研究方法、研究態度,也講到了具體問題:即寫了詞匯,也講了詞匯語義:即寫了語義構成,也講了語義聚合、組合等等。

2.完備的系統性。以格關系為例。格系統是一棵樹,經歷了由18個格到22個格的完備過程。第一個層次是角色和情景,第二個層次是圍繞著述語動詞的七要素(如主體、客體、領體等),第三個層次是七要素的進一步的分類,共有22格(如施事、領事、系事等)。另外,最低層次是“格標類”(施事之下分“被”類、“由”類、“φ”類等)。

3.鮮明的創新性。以格關系為例。林杏光先生等人的研究促使格關系的研究取得了三方面的進展:把格關系描寫成有層級的一棵樹;采取層層控制和層層推進的劃分格的方法:從理論探討落實到語言工程。還提出,句子在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層面上分別有各自的成分的觀點,即,如果說主、謂、賓、定、狀、補是句子的句法成分,那么它也應有句子的語義成分和語用成分,等。另外,林杏光先生在課堂教學的方法上也有創新,他曾多次指出“不能只講結論,還應講得來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4.強大的融合性。該書是林杏光先生十余年心血的結晶,也是十余年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外化。他在研究格關系時,廣泛搜集國內外資料,兼收并蓄,取其精華,旁征博引。他的研究工作是在前人時賢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說融合了海內外諸家之大成,也運用了交叉學科的方法,把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融為一體。另外,也融合了他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編纂義類詞典、搭配詞典、動詞格關系詞典、述語動詞機器詞典等的心得和體會。

5.平白的深奧性。此句乍看很模糊,但事實確是如此。林杏光先生用平白易懂的話語講述深奧博大的理論。正如胡明揚先生在序中所說:“因為大部分有關的理論和知識都是作者在工作中經過消化了的,所以寫得簡明扼要,明白易懂。”林杏光先生用平白的語言介紹了國外有關領域的最新動態,概述了國內外有關領域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本人對格語法的落實、改進等。林杏光先生也常用精辟的概括來形容人情世態和學問所得。如“我希望你做一個碗,不做一個盤子”,“語言就象一個調皮的孩子”,都在樸素中透露著深奧的道理。

6.敏銳的敏感性。林杏光先生有敏銳的眼光和判斷力,當聽到人工智能專家說“語言學不能只研究語法形式,還應研究語義的組合”時,竟怦然心動。于是為了適應計算機處理語言的需要,下決心研究詞語搭配,終于編著成引起計算機專家注意的系列搭配詞典。林杏光先生在尋求新的技術路線的時候,偶遇研究HNC(概念層次網絡)的黃曾陽先生,于是便集中精力投入到HNC理論產業化的研究之中。書中各章節也隨處彰顯了林杏光先生敏感的觀察力。

當然,本書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一些方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比如:

情態的研究還要加強:槽關系的研究還要加強;格關系完備性的研究還要加強:義類系統完備性的研究還要加強:語言研究和計算機、數學、邏輯的結合研究還要加強;形式取向和功能取向,國內的研究和海外的研究,理論興趣和應用目標等相結合的研究還要加強;等等。

四、結語

第9篇

張玉梅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學,吉林  松原   138000)

張玉梅

    摘  要:初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開展素質教育、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階段,所以社會各界都極為重視初中教育。初中英語學習能夠為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提供重要的基礎,初中對于英語詞匯、語法的掌握將決定著以后學生學習英語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詞匯的學習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不論在何時,準確掌握語言詞匯都是學習的前提,同時,語言詞匯也是影響學生準確掌握該種語言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我國當前的初中英語詞匯教材中,沒有根據對詞匯要求而改變原有的教學策略,這不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本次論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語法的教學內容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如何準確掌握英語教材詞匯及正確的學習策略。

關鍵詞: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詞匯掌握;學習策略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語音、詞匯和語法,這三者缺一不可。作為三類中的重要內容——詞匯,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更應該引起特別的重視。詞匯就像構建房屋的磚塊一樣,在語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語學習離不開詞匯的學習,而且這貫穿于語言學習的始終。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足夠詞匯量,就不能能順利的進行聽、說、讀、寫等學習活動。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英語詞匯的掌握,就如英國語言學家秉承的一句格言:“不能準確的掌握語法,人的思想就不能正確的表達;沒有了詞匯,那么什么都不能表達。”1由此可以看出,詞匯是承載人類思想的載體。在當前教育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只有掌握了豐富的詞匯,才能保障英語的水平,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國初中學生通常都是通過單純的記憶來保障英語詞匯的掌握程度,但是這種方式不能保障英語詞匯掌握的長久性,還需要在學習英語詞匯的過程中運用一定的策略。

一、詞匯學習策略的概述

(一)詞匯學習策略的基本內涵

“策略”一詞是舶來品,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意指領導者的權利和職責,隨著社會的進步,策略所體現的內容更加豐富,逐漸表現為有計劃、有意識的操控,實現自己目的的行為或者思想。這里所說的學習策略是指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學習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或者方法。詞匯學習策略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采用各種對自己掌握詞匯有利的方法進行學習,這里所講的策略具有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即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策略本身具有難以確定的因素。

(二)詞匯學習策略的特征

詞匯的學習策略具有多類特征,在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第一、詞匯學習策略具有實用性。2詞匯的學習策略是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所選擇的,能夠為自己的準確掌握詞匯提供切實的幫助。第二、具有多樣性。一個固定的策略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學生,所以,具體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第三、詞匯學習策略有利于教師教學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策略就是一種方法,方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

二、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詞匯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教材的新理念理解清楚

新教材對英語詞匯的編寫相比之前有很大的改變,大致將詞匯分為三類,第一是在教學中必須掌握的詞匯,就是通常說的核心詞匯;第二是話題拓展詞匯,屬于認讀詞,一般只要求聽懂、會讀,教材詞匯表中一般都以白體字出現;第三是在課文中出現的詞匯,只需要求學生了解即可。這三層詞匯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在教材中也有不同的規定,但是,教師對這一問題卻沒有明確的認識,不能突出重點,造成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效率低下。

(二)學生學習方法單一,缺乏創新和效率

英語學習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當前教材中雖然對詞匯進行了分類,但是,學生很難自己創新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都是記憶,這種方式只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很快就會忘記。因此,學習方法單一是阻礙學生牢固掌握英語詞匯因素,也是影響學習效率的重要方面。

(三)灌輸式教學和依賴式學習現象嚴重

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只是單純的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在課堂不予余力的講授,學生處于次要地位,這就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不會獨立的思考問題,而是全部依賴教師的講解,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對策和措施

(一)改變傳統的教材使用理念,按照詞匯的分類進行教學

在當前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中對英語詞匯進行了三類劃,。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的設置進行詞匯教學,將核心詞匯作為教學的重點,充分理解教材內容設置的思想。同時,要熟悉課標詞匯表,因為課標詞匯表是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學會運用。3對于話題拓展詞匯,學生只要知道其意思即可,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聽、說、讀、寫活動中簡單運用,但不作為考試要求。

(二)指導學生創新詞匯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時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正確的策略能夠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多知識,因此要充分重視策略創新的重要性。同時,每個學生有自己的學習特點和習慣,指導老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引導其選擇學習的方法,保障學習的質量。

(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新課改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發揮,教師只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比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課前預習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能夠讓老師發現學生學習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通過教學的特定場景設計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等。

參考文獻:

[1]李強.新世紀教材背景下初中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應用的實踐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2)。

第10篇

1主要研究發現

研究表明,圖式理論應用于英語詞匯教學,對于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具有積極意義。研究發現概括如下:首先,基于圖式理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有積極影響。在詞匯教學中,學生會對新舊知識進行重組完善,因此可以輕松的掌握新的英語詞匯。其次,圖式是系統的知識結構。教師運用圖式這一概念進行詞匯講解時,注意詞匯的系統聯想記憶。讓詞匯形成圖式,逐步形成詞匯系統,為學生語言技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再次,圖式應當被引入英語詞匯教學。該研究讓學生由傳統的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去探求知識,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潛能。學生積極探尋詞匯學習策略,通過上下文在語境中猜測詞義,并會注意拓展。同時,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某些認知策略的使用效率。如聯系法,分類法,猜測詞義法等。

2研究的應用

通過調查問卷、測試和訪談結果,可以得出關于高職高專英語詞匯教學的一些建議:

2.1新舊詞匯相互配合圖式理論更強調新舊知識整合的過程。在詞匯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加強新舊詞匯之間的銜接,學生通過回憶,在已記憶的詞匯中尋找與之相近的詞匯,通過比較學習。

2.2語義圖式語義的研究主要包括兩部分:語義本身和語義間的關系,也就是語義圖式。語言心理學家指出,關于語義的圖式其實更注重整體信息的整合。一個單詞不僅有字面意思,還有引申的、上下文的、以及社會意義等。通過運用圖式,某些詞匯可以與指代的物體相連,有些可以與學習者已有經驗相關。例如:當我們聽到“花”這個單詞時,花的形象就會很快出現在我們腦海里。當我們看到“學習”這個單詞時,不同經歷的學習者腦海中就會出現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詞語圖式也不一樣。

2.3文化圖式①激發學生已有的文化圖式文化是促進不同語言背景的人相互理解的一個橋梁。一旦話語雙方擁有相同的文化圖式時,雙方就會達到理解的高峰。如果教師講解比較了中國和英國的文化差異,學生可以更容易找到以前的文化圖式,并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所學詞匯。單詞和短語與文化密切相關,對文化背景的講解可以將外語學習變得更加簡單有效。②幫助學生構建新的文化圖式每個國家的語言都與其文化密切相關,而由于英語國家與我國文化的巨大差異,教師在幫助學生構建新的文化圖式時可能會產生誤解。比如英語中有好多關于宗教文化的詞匯,如:彌撒,洗禮等等。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不存在相應的文化圖式,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果學生可以從已有的文化圖式中找到類似圖式,語言理解就變得簡單起來。

3研究的局限性及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以淄博師專為例,目前基于圖式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首先,師專學生數量較少,信息獲取渠道有限,有些研究數據不夠詳盡。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也有些不盡人意,仍然需要在這一領域繼續深入研究。其次,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本篇論文的語言材料僅限于書面語,并沒有涉及英語口語詞匯。再次,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師專學生英語普遍較差,該研究沒有就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做過多分析,比如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情感因素以及已有知識等。這些因素無疑會影響詞匯教學和圖式理論的應用。盡管有這些不足,但是對于圖式理論和詞匯教學的深入研究仍能起到綱領性的作用。英語學習策略和圖式理論的應用關系密切,希望更多地理論和實踐研究能證明這一點。

作者:張薇薇 單位: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第11篇

關鍵字:二語詞匯;習得水平;習得策略;習得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090-03

一、引言

二語詞匯習得因為詞匯本身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習得者的心理認知、學習習慣的差異而顯得非常復雜,備受國內外學者們的關注。進入21世紀,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掌握至少一門外語特別是英語成為了教育個體自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學習工作的需要促成了二語習得特別是詞匯習得方面的研究和新發展。曾有很多研究者對二語詞匯習得方面的研究寫過綜述(如:李慶觶2007;張萍,2006等),本文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統計和分析2004至2013年發表在國內九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并對其結果整理和歸類,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展望。

二、國內二語詞匯習得研究回顧

(一)材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筆者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集了2004―2013年的國內9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上關于二語詞匯習得的文章,統計如下:

從統計表可以看出來,二語詞匯習得研究這十年中被關注的程度有所起伏,但相對平穩。目前,研究者們把研究類型分為三類:定性研究(以文字陳述呈現)、定量研究(以數字形式呈現)、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兩者結合進行論文撰寫的多。這185篇論文中,有的以定量研究為主(增建湘,2007;張淑靜,2005等),有的以定性研究為主(李紅,田秋香,2005;張萍,2009),不過絕大部分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王改燕,2009;牛瑞英,2009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屬于實證研究的范圍,它以系統的、有計劃的材料收集和分析為特點(Punch,1998)。由此可見,實證研究是一種基本的研究類型。研究者通過收集書面、口頭相關或者是利用語料庫,采用測試、問卷調查、教育實驗、訪談、個案調查等具體研究方法來驗證某個假設,證明或反對某個觀點,或構建新的理論等。通過研究者們的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實證研究逐漸增多,并成為研究的主要形式。

(二)研究范圍

二語詞匯習得研究范圍很龐大。從檢索的核心期刊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在關注詞匯本身如詞匯廣度、深度的同時注重對詞匯習得策略方法,特別是詞匯認知層面的研究。習得理論介紹,論證比較普遍,但理論構建相對趨緩,這和理論創新的難度性分不開。在這十年間,人們對習得過程中母語的遷移以及基于語料庫的二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的詞匯比較的研究研究還不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李妍,2011)。因為篇幅有限,下面只對詞匯水平,詞匯習得策略和詞匯習得理論進行探討。

1.詞匯水平,詞匯的寬度和深度決定了一個人的二語水平。很多研究者設計或借助各種調查詞匯量和詞匯深度的測試工具(如,Nation,1990;鄧昭春,2001等),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英語詞匯量和詞匯深度進行過調查。目前,我國詞匯習得的主要研究對象有六大類:研究生(包括英語和非英語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生、大學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高職高專層次的專科生、中學生、小學生(李慶觶2007)。A:詞匯寬度,我國關于英語詞匯量的研究從80年代開始(鄧昭春,2001)。大學本科生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對象(李慶觶2007)。2004年,教育部印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實行稿。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被分為三個層次:大學生基本詞匯量需達到4500詞和700個詞組;較高要求需達到5500詞和1200詞組,更高要求需達到6500詞和1700個詞組。B:詞匯深度,詞匯習得者掌握的詞匯知識越全面,他的詞匯接受和產出能力就越強。張文忠、吳旭東(2003)認為,詞匯知識深度代表詞匯信息聯系的豐富程度。如果學習者對詞匯習得程度越深,那么二語詞匯與母語詞匯之間,二語詞匯相互之間的信息聯系就越緊密,習得者的心理詞庫所具有的吸附性就越強,這就越有利于習得者詞匯習得能力的發展。作為二語習得者,在擴大自己詞匯量的同時必須有意識地深化對已認識的單詞和不認識的單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詞匯理解力和詞匯產出能力。

2.詞匯習得策略,做任何事情都講究策略方法,二語詞匯習得也不例外。要掌握龐大而復雜的二語詞匯,二語習得者最想知道的就是什么方法和策略最有效,因此,詞匯習得策略和方法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張萍(2006)總結過這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運用試驗方法探討元認知策略和部分認知策略與詞匯量和詞匯知識的顯著關系;單個詞匯策略的使用與二語詞匯的關系;學習者的詞匯學習策略變化和使用差異比較分析以及不同學習者在詞匯習得過程中使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模式和效果的研究(張萍,2006)。O’Malley &Chamot(1990:44―45)將學習策略定義為“個人用來幫助其理解、學習或保留新信息的特定思想或行為”。學習策略主要分為三種: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交中介策略或社交情感策略(陳崢嶸、王立菲,2006)。陳崢嶸、王立菲(2006)利用這一理論在對兩名母語為英語的雙語者進行了調研和分析,指出了他們中文詞匯習得的具體有效方式和策略。調研結果是雙語者在習得中文詞匯時運用了元認知詞匯習得策略(譬如預先計劃、自我評估、自我監督等);認知詞匯習得策略(譬如死記硬背、查字典、猜測等);社交中介詞匯習得策略(或社交P情感詞匯習得策略)包括合作等。兩位被調研者在習得中文詞匯時都多少運用了這些策略。杭菊、李瑞芳(2002)也利用了元認知策略(計劃、自我調整、選擇性注意);認知策略(重復背誦、查找、猜測、擴展聯想、直接聯系、分類、練習、單詞卡片、應用)通過對清華大學非英語專業的203名大一新生對英語詞匯學習的觀念以及策略使用的情況,歸納了學生使用的一般詞匯學習的策略,如:學習課文時重點注意某些認為很重要或經常出現的單詞;閱讀課外讀物時重點注意某些認為很重要或經常出現的單詞;通過反復讀、寫或拼讀來記單詞;構詞法策略;閱讀時遇到生詞根據上下文來猜詞義;記單詞時記住常用搭配詞或表達方式等。詞匯學習者在詞匯習得中有意識無意識的交替使用,形成了自己的詞匯學習習慣,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詞庫和語言使用風格。他們在調查結果中指出,學生的詞匯元認知策略,文化策略較弱,有待于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和提高。

3.詞匯習得理論,詞匯習得理論性研究包括理論介紹、理論驗證、理論構建。

A:理論介紹。從核心期刊中關于詞匯習得方面的文章(無論是理論性的還是實證性的)都或多或少地引用和借鑒了國外的相關理論。我國這方面的研究最初就是從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開始的。二語詞匯習得理論介紹和應用常見于各大學術期刊中,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詞匯知識定義和詞匯組塊。如:王海華、孫智(2007)引用了Nation(1990)對本族語者所應掌握的詞匯知識進行的定義:①詞的口語形式;②詞的書寫形式;③詞的語法行為;④詞的搭配形式;⑤詞的使用頻率;⑥該詞所應用的文體;⑦詞的意義;⑧詞的語義聯想網絡。(王梅,2004);(2)詞匯能力的定義和衡量標尺。如張文忠、吳旭東(2003)引用的Richards(1976)關于詞匯能力(lexical competence)的假設和Nation(1990)在Richard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詞匯知識框架。他認為詞匯能力由四個維度的知識構成:形式(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位置(語法行為和搭配行為)、功能(頻率和語體語域限制)和意義(概念意義和詞的搭配)以及Paribakht & Wesche(1993)提出的體現詞匯能力的詞匯知識標(vocabulary knowledge scale)。他們將詞匯習得分為五個階段:①對這個詞不熟悉;②這個詞熟悉但不知道其意義;③能給出這個詞相對應的一語翻譯;④可以在一個句子中適當的使用這個詞;⑤無論從語義上還是句法上都能使用這個詞(汪春艷,2009);(3)詞匯習得方式策略。如:增建湘(2007)在研究詞匯呈現方式對刻意學習英語單詞影響時引用了Lafer(2001)的刻意學習和順帶學習的定義;(4)詞匯的認知加工,表征,發展。如:張萍(2009)對“心理詞庫”的界說和闡釋引用了諸多國外的相關理論;郭亞莉,周星(2006)在詞匯習得實證研究中應用了“投人量”理論(workload);“加工水平”理論(levels of processing)和“信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陳曉湘、許銀(2009)對多義介詞習得的實證研究中采用了Saceed(2000)意向圖式理論,包括容器圖式和路徑圖式;(5)詞匯測試。如最著名的詞匯量測試是Nation(1983)設計的Vocabulary Levels Test。該測試包括2000詞、3000詞、5000詞、10000詞以及學術詞匯5個部分,其中2000詞和3000詞部分代表英語中的高頻詞,5000詞處于高頻詞和低頻詞之間,10000詞代表低頻詞(王改燕,2009)。詞匯深度知識測試主要有詞頻概貌測試(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簡稱LFP)、詞匯聯想測試(Word Associates Test)和詞匯知識5 級量表(Vocabulary Knowledge Scale,簡稱VKS)3種測量工具。(轉段世平,2009)。

B:理論驗證和構建。理論驗證主要是一些實證性的研究,主要是運用試驗方法,采用實驗步驟,統計數據,以驗證某個理論假設的正確與否或受某些理論的激發并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就二語學習者詞匯習得的狀況進行研究。涉及到這方面的文章很多。如:郭亞莉、周星(2006)通過實驗法證明詞匯直接學習是對間接學習的有效補充;王改燕(2009)通過量化研究證明二語詞匯綜合水平和詞匯知識水平與二語閱讀過程中詞匯附帶習得呈正相關;陳曉湘、許銀(2009)實驗證明了意向圖式理論對英語多義介詞詞匯教學十分有效等。理論構建是對于研究者來說難度較大,這方面的文章并不多。

三、對詞匯習得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梳理和闡述可以看出,2004至2013這十年國內針對詞匯習得研究有了明顯的發展。純理論研究較少,更多的是結合我國國內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對我國大學生的二語詞匯習得現狀進行了探索。但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無論從理論引進還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的研究和創新都還有值得探討的空間。既然我們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借鑒國外的研究理論,那么研究者們應該對國外的相關理論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把握。但從核心期刊的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研究者們對于某些習得理論也只是初略涉入,沒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要提高國內期刊(絕大部分都是中文版)的研究水平和質量,有必要加強相關著作的翻譯,盡管研究者們大多是精通雙語者,因為這樣既可以統一某些術語翻譯,又能提高研究者查閱材料的速度。為了服務于二語詞匯教學,大部分研究都在探討課堂授課時二語詞匯知識的習得過程和發展模式,研究者們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由于研究者們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不同、規模不等、方法和統計的差異,出現研究結果相矛盾的情況,對于這些矛盾的結論,有必要進行多次研究論證。對于處在求學階段的二語學習者來說,課堂是學語詞匯的主要陣地,但在這個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詞匯學習和積累還將延續到課堂之外,滲透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因此,研究在自然環境下自然習得詞匯的策略方法、詞匯知識的發展模式和詞匯注意、信息加工、記憶儲存、提取也有深遠的意義。從期刊中關于詞匯習得的方面的文章內容和相關統計來看,實證研究將仍占主體,并將為理論性研究提供更多有力的證據,這也必然促進相關理論的發展。隨著知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邊緣學科像心里語言學,認知神經學也為研究者們提供新的研究視角,詞匯認知層面的研究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心理詞庫的框架模式、母語詞匯、二語詞匯和概念之間的映射和連接方式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研究,相關理論將會更加豐富。二語詞匯教學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二語詞匯習得研究。隨著二語詞匯習得研究的不斷深入,二語詞匯教學也將受益匪淺,教學者的業務技能將得到很大提高,研究水平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同時二語詞匯習得研究又深深依賴于二語詞匯教學實踐,學習者的習得狀態、效果將引起教學者和研究者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探索。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石化現象 英語詞匯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075-02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在語言的三大要素:語音、詞匯、語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著名的語言學家Wilkins說:沒有語法,可以表達很少的東西;沒有詞匯,任何東西都不可以表達。因此,詞匯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在當今英語詞匯學習中,普遍存在詞匯學習的停滯問題,或是思維的固定化模式問題,形成詞匯的對應模式,造成學生英語詞匯水平停滯不前,此現象稱為英語詞匯的石化現象。

一 石化的概念

1969年,在劍橋國際會議上,美國著名語言學家Selinker 最早提出了“石化”一詞。1972年,在其學術論文《中介語》中進一步對石化現象進行了闡述,也因此奠定了“石化”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地位。Selinker認為:“石化就是母語的詞條、規則和詞系統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不管學習者的年齡有多大,這種傾向都不會改變。”Selinker在1996年重申對石化現象的定義時說:“語言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過渡語中一些語言項目、語言規則和系統性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

英國語言學家Leech在其著作《語義學》中指出:石化現象指詞匯在長期使用中意義的固定化。通過對這一術語的定義,Leech解釋了英民族使用英語詞匯時常使其外延意義縮小的現象。

綜上所述,石化現象就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達到一定程度時,所學詞匯或語法在頭腦中形成固化形式,處于的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影響著學習者的進一步發展。

二 石化現象的分類

Selinker從形式與性質對石化現象進行了分類。首先,Selinker在形式上將石化現象分為個體石化與群體石化。而個體石化又進一步分為錯誤重復和語言能力石化。錯誤重復指的是已經修改糾正了很多次錯誤的重復出現。語言能力石化指的是過渡語的停滯不前,通常表現在語音、詞匯、句法等方面。當語言能力石化在某一地區具有普遍性,成為該地區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就形成群體石化,導致新的方言的出現。其次,從性質角度,石化現象又可以分為暫時性石化與永久性石化兩個方面。暫時性石化又被稱為穩定化,它是石化的前兆。

三 詞匯學習中石化現象的表現

1.完全誤等

這種現象常出現于詞典的詞條翻譯中,經常導致交流的兩個人因不能理解對方的意思而無法繼續交際。如漢語中的“銀河系”在英文中翻譯為“milky way”,而英文中的“black coffee”在漢語中則被翻譯為純咖啡。如果學習者不能很好地掌握這種中英文翻譯中的特殊例子,很容易產生歧義。

2.部分等同

英漢兩種語言中很多意思僅是部分等同。一個英語單詞可以翻譯成幾個漢語意思,同理,一個漢語詞也可以用幾個相應的英語單詞來解釋。如英語單詞“observe”可翻譯為觀察,注視;說話,評論;遵守;慶祝,歡度。漢語詞“欣賞”一詞在英語中可翻譯為appreciate,enjoy,admire。

3.感情差異

英漢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兩者語言上的情感差異。如英語中的“fox”僅指動物的一種,狐貍。而在漢語中,人們通常用其來指狡猾或心思多的人。

四 詞匯學習中石化現象的成因

詞匯學習中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多種,許多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這一現象。如Selinker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了詞匯學習中石化現象出現的成因:母語遷移;培訓遷移;學習策略;交際策略;目的語的籠統化。

1.母語遷移

母語遷移指語言學習者將母語的語言學習規則或規律應用于目標語的學習中,對目標語學習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也可稱為正遷移或負遷移。如很多中國學生初學英語時,為了方便記憶英語發音,會標注與其接近的漢語,借助漢字的語音幫助記憶,產生的影響則為母語遷移中的負遷移。

2.培訓遷移

培訓遷移指由于受教師的教學方式或教學中使用的材料影響而形成的詞匯石化。許多教師未接受過正規的語音訓練,而導致學生學習中錯誤的模仿,形成了語音方面的石化。教學材料的使用不當也可導致過渡語石化。如英語教科書中用“he”的使用頻率遠遠大于使用“she”,一些學生就會生疏關于“she”的使用,常常用“he”代替,導致石化。

3.學習策略

學習者在學習詞匯中應用各種學習策略,而如果應用不當就會造成石化現象的產生。如許多學習者在記憶英語單詞時,常常按照一對一的模式去死記硬背,結果導致單詞的石化現象,不能根據不同的場合去翻譯恰當的釋義,產生歧義。

4 交際策略

外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在達到一定水平后,就會避免使用復雜句式,而使用回避或簡化的方法來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語言使用方面的僵化。如大多數學生面對“How are you?”這樣的問題都知道如何作答,而面對“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時卻顯得手足無措。

5.目的語的籠統化

語言學習者將已經學過的語法規則生搬硬套地運用到其他語境中,這一現象我們統稱為目的語的籠統化。如將名詞復數規則用于特殊變化的名詞中。英語單詞“foot”復數應為“feet”,有些學習者將目的語籠統化就會出現“foots”,造成低級的錯誤。

五 詞匯學習中應對石化現象的策略

1.重視文化背景教學

由于不同的國家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學習一門外語時,我們要相應地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傳統,以確保能正確適當地運用該國家的語言。因此,教師在教授英語詞匯時應適當講解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學習到更地道的語言。

2.利用雙解詞典,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英漢、英英解釋可起一個很好的互補作用,雙解辭典可幫助我們準確理解詞義,尤其是一些同義詞、近義詞的區分,而這些恰恰是正確使用語言,提高言語能力的基礎,也是達到我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手段。

3.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如今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為英語學習者帶來了福音。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原聲電影或電視劇,聽英語講座,聽英語歌曲等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看英文版著作,讀英語文章等來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Selinker. Interlangau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3)

[2]Sims,W.R..Fossiliz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Z].ERIC Document,1989

[3]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启东市| 宁夏| 凤凰县| 桃园县| 大同县| 武清区| 宜春市| 天津市| 舞阳县| 涿州市| 龙江县| 泰州市| 同仁县| 东源县| 万州区| 淄博市| 大姚县| 梁河县| 墨竹工卡县| 湖州市| 阿拉尔市| 新郑市| 景洪市| 白河县| 平乡县| 华坪县| 潜山县| 鄂州市| 醴陵市| 泊头市| 班戈县| 城市| 敦化市| 北安市| 邵武市| 正安县| 盐边县| 鄂温| 通江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