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6 05:35: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學實習自我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創新精神,讓學生形成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質量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核心,大學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有效教學是為了提升教師的工作效益,是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新形勢下,教師積極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活力。果樹栽培學課程包括理論教學環節、實驗環節、實踐環節三部分,既有抽象、理解難度較高的理論知識,又有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技能,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課程。近年來,河南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學教學團隊結合果品產業發展現狀和現代果園新技術,堅持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逐漸完善了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采用大班(2~3個行政班級)分專題集中授課、小班分組(2~4個學生一組)實踐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近年來,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十分短缺,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本科院校要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高質量人才。因此,積極探索適應農業院校發展的果樹栽培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在有限的課時下,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實現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1有效教學策略在果樹栽培學課程中的實施
有效教學的內涵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1.1更新教學內容,銜接社會需求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課程內容主動對接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銜接現實需求和就業需求,加強農林實踐教育和科學研究,讓更多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
(1)在理論教學中,根據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每年更新的數據,制作餅狀圖、曲線圖等,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世界果樹以及中國果樹發展的最新動態,奠定堅實、寬泛的專業基礎。借鑒《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果樹學報》等專業學術期刊的文章,擴展學生的專業視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在實踐教學中,利用“果樹栽培”“病蟲害防治”“新技術應用”等公眾號,向學生介紹果樹生產中的新品種和新技術,讓學生學習農業管理措施。在課程實驗和實習環節,深化實踐技能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3)在課外創新訓練中,根據學生興趣成立多個興趣小組,如果實品質調查、果樹物候期調查、果園綠色防控、網絡銷售等小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總結能力。
1.2培養職業素養,加強“三農”服務
教書和育人是高校教師的雙重職責。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農林人才培養全課程、全過程,是高校教師不容忽視的責任。果樹栽培學教學團隊結合院團委開展的“我為什么上大學”“園藝文化節”“參觀現代化果園”等一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農、愛農、知農、為農,全面增強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3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用課前三分鐘展示幾張圖片或者播放一小段視頻,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更好地融入課堂,而教師則變成學生的“聽眾”和“評委”。
(2)合理運用“四疑”探究法。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能觸動學生的思維,引發他們思考和探究,避免設計只要回答“是”或“否”的問題。例如果樹的疏花疏果技術,首先設疑——用不同石榴花類型圖片提出問題:“石榴花有幾種類型?生產中應當如何管理?”然后析疑——結合花的發育特點,從花的形態特征分析保留正?;?、疏除退化花的原因。接著解疑——解釋學生可能提出的新問題,如“所有正?;ǘ家A魡?rdquo;“一棵樹應留多少朵花”。最后置疑——引出如何確定果樹的負載量、如何理解滿樹花半樹果和半樹花滿樹果等問題。通過有層次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構建動態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法是以書本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為中心的一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應對傳統教學法進行改革,比如在講解“秋施基肥”時,先進行實例分析和講解,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利用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秋施金、冬施銀,春天施肥是爛鐵?”讓學生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其中的本質。
1.4豐富拓展活動,提高實踐技能
立足課堂內容,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豐富多樣的拓展活動推動課堂教學向社會實踐延伸,實現專業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統一。
(1)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通過學校實踐教學基地和校企合作平臺,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如利用水果網絡營銷、果園修剪、綠色防控等活動,強化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責任感,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拓展學習的途徑。設立相關科研項目、創新實踐項目,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2)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專業競賽,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果樹栽培學課程組培訓的四名本科生,在2019年全國高等學校果樹嫁接與修剪技能大賽中,獲得果樹修剪競賽團體特等獎、理論知識競賽團體特等獎、果樹嫁接技能競賽團體一等獎等七項大獎,達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實現了師生均有提高的良性效果。
1.5全面考核,有效測評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強調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促進從知識向能力的轉變,培養新型農林人才,是果樹栽培學課程有效測評的目標。
(1)章節結束后進行口頭測評和在線測評。每一章節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對學生進行口頭測評;利用在線平臺進行線上測驗,試題不應過分偏重知識記憶類,建立測評大數據,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2)實踐環節進行項目實測。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點評為升華,為小組或個人布置相關任務,測評完成任務的質量。例如果樹疏果實驗,要求學生拍攝同一個枝條疏果前和疏果后的照片,以實驗報告的形式上交,教師根據圖片精準把握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領悟程度和實際操作水平。再如葡萄扦插實驗,根據兩個月后扦插苗的成活率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聚焦學生的優點,引導學生從整地、插條處理、扦插后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自我總結,并提出優化方案。
(3)期末考試進行書面測評和書面反饋。試卷分析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果樹栽培學教學團隊借助微信平臺和在線教學平臺,將試卷分析以書面形式反饋給學生,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新型農林人才培養目標。
2實施效果與分析
果樹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對園藝專業教學的重要改革實踐,是對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河南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學課題組通過多年改革和實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完善實踐環節,有效測評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了預期目標。
(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果樹栽培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案。通過春季實習周和冬季實習化學生的實踐技能,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實現了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計和有效教學策略具有推廣、普及和應用價值。
(2)構建了有效的教學情境和豐富的課外拓展活動,推動課堂教學向社會實踐延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果樹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有效教學策略在2016—2019級園藝專業本科生教學中的實施,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