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3 15:38: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工業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業化是指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及其就業人口比例不斷下降,工業及其就業人口比例不斷上升,整個社會經濟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按照國際慣例,工業化進程一般是從人均GDP、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鎮化水平四個方面衡量。
1.1人均GDP
按照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劃分標準,工業化初期人均GDP為1060-2120美元,中期為2120-4230美元,后期為4230-7940美元按。2007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9075.16億元,首次突破9000億元大關,人均GDP為25424元。按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6.90:1換算,福建省人均GDP為3685美元,工業化處于中期階段。
1.2產業結構
按照西蒙o庫茲涅茨的三次產業結構與工業化階段對比,工業化初期一次產業比重高于20%;到工業化中期,一次產業比重降到20%以下,且二次產業比重高于三次產業比重;進入到工業化后期,一次產業比重降到10%,二次產業上升到最高水平后比重相對穩定或有所下降,而三次產業比重處于上升階段。
2007年,福建省三次產業全面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5%,比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8.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7%,比上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3.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8%,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
1.3就業結構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勞動力的就業結構是衡量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將由一次產業轉向二次產業,再由二次產業轉向三次產業。據配第-克拉克的勞動力產業分布表條件可以判定,福建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從1978年75.1:13.4:11.5轉變為2007年32.7:35.1:32.23,這反映了福建省工業化階段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1.4城鄉結構
一般認為,在工業化前的準備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增長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間;在工業化后的穩定增長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至2007年,福建省城鎮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為48.7%。這說明福建省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與國際水平比較還處于較低水平。
2福建省實施名牌戰略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2.1福建省實施名牌戰略現狀分析
據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100個中國名牌產品、66個中國馳名商標,267個國家免檢產品,1026個福建名牌產品,1148個福建著名商標,18家企業獲得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有23個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福建省擁有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及出口名牌的數量已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五位,并因此躋身名牌大省行列。
在我省歷年獲得的中國名牌產品中,產業集中度高的行業如紡織服裝、旅游鞋、水暖器材、食品等都擁有“中國名牌”。產業集中度高并在全國具有相對優勢的主要有三類:旅游鞋產品占全國同類中國名牌產品的80%;紡織服裝產品約占全國同類中國名牌產品的10%;水暖器材的總產量約占全國的35%,經銷量占近60%。
2.2福建省實施名牌戰略存在的問題
福建省爭創中國名牌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成績,位次在全國也居前列,但與廣東、浙江等長三角、珠三角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的名牌產品在數量、規模、市場占有率、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2.2.1名牌企業整體規模較小
我省獲中國名牌產品數雖處于全國第五位,但與第四位的江蘇省比相差1倍多,并有進一步拉大距離的趨勢。而與第六位的上海沒有拉開距離。同時,名牌企業的整體規模也較小。2007年,全省41個中國名牌產品,2006年總銷售額為556億元,每項平均年市場銷售額為13.56億元。2007年的中國世界名牌評選,我省企業沒有一個自主品牌能夠達到年市場銷售額達100億元、出口額達5000萬美元的申報條件要求。
2.2.2勞動密集型的名牌產品居多
我省的中國名牌產品有三分之二以上為鞋服、傘、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核心競爭力不強,容易受到市場、原材料等因素的影響。
2.2.3品牌運營能力不強
部分名牌企業還停留在爭“名牌產品”稱號上,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的意識不夠、能力不強,不能有效地進行品牌運營和產品技術創新。
2.2.4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從目前我省名牌產品群體的情況看,全省東西兩翼區域的差距拉大,泉州、廈門、福州、莆田成為我省中國名牌的主要集中地,4個設區市擁有的中國名牌產品占全省的88%,泉州市占到全省中國名牌產品總數的46%,其他地區則較為分散。
3實施名牌戰略對福建省工業化進程的貢獻度分析
3.1實施名牌戰略對培育產業集群的作用
福建省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培育競爭優勢明顯的“中國名牌(馳名商標)”企業,帶動了產業聚集,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了產業鏈的整體質量。
3.1.1引導培育了以福建重點產業集群為主力的名牌企業
廈華、福耀、龍工、七匹狼、安踏、達利園等一批著名品牌名揚全國,在名牌企業的帶動下,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飛速發展,出現了諸如“紡織城”、“鞋都”、“水暖城”、“瓷都”等極具產業特點的區域品牌。
3.1.2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
通過名牌產品帶動效應的發揮,推進名牌企業增加投入、資產重組、專業化生產與協作,擴大企業規模,促進了資源的合理流動和產業結構調整,拉動了福建經濟發展。
3.2培育產業集群對促進福建工業化進程的作用
3.2.1有力推動各縣市工業經濟的發展
福建省在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后,以產業集群建設為著力點,大力推進全省工業化進程。截止2005年底,福建省已初步形成大小產業集群60個,其中產值超百億的14個,比上年增加3個。同年,32個重點產業集群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46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2.6%,比上年增長19.7%;完成出貨值1267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的4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5個百分點。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了石材、石雕,鞋業、服裝,電子、汽車等十大特色產業集群,且初具規模,已成為福建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2.2提高專業化與協作水平
集群內的企業可以集中于該產業的某一個工序或某種中間產品的生產,從而達到規模經濟效益,節約制造成本。以晉江為例,晉江有制鞋生產經營企業3000多家,年產鞋7億多雙,其中運動休閑鞋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產量的20%以上。在晉江,皮革、炬膠、吹塑、EVA、電腦制繡、織標等各種與鞋有關的產業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3.2.3實現資源共享
企業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道路交通、電力設施、專業市場、信息、人才等資源,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集群企業競爭優勢。
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為推動力,全社會參與,打造“品牌福建”形象。
4.1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實施名牌發展戰略
首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一要切實增強名牌意識,二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三要不斷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其次,堅持政府推動。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繼續推進名牌戰略的深入實施,做好名牌產品的創建工作;要加大對名牌企業的扶持和對名牌產品的保護力度;要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力度。第三,堅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一要擴大名牌宣傳,二要加大名牌保護力度,三要建立和完善名牌戰略社會化服務體系。第四,實施品牌戰略要重點突出。一是要突出具有經濟“優勢”的行業和產品,二是要突出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產品和企業,如陶瓷、工藝品、竹木制品等特色產品的企業。三是要突出優勢品牌的提升。
4.2圍繞發展產業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做好名牌發展戰略規劃和名牌培育工作。推動優勢產業集聚,著力塑造石雕石制品、紡織服裝鞋業、工藝美術品、休閑食品、建筑陶瓷、水暖器材、電機電器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區域品牌,在這些優勢產業集群的龍頭企業中培育一批中國名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聚。
4.3強化名牌產品管理,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要進一步加強對獲“名牌產品”稱號企業的管理。首先,督促企業持續加強質量管理。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督促名牌企業持續苦練內功,強化質量管理;其次,加強質量跟蹤。充分利用國家和省級監督抽查結果,加強對名牌產品質量的跟蹤管理,督促名牌企業加強質量管理,確保產品質量;第三,實施年度回訪制度。
4.4成立品牌競爭力研究機構,推進“品牌福建”建設
為推動福建企業品牌價值提升,幫助福建企業更好地建立自主品牌,我們建議成立“福建企業品牌競爭力評價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充分發揮福建省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企業、立法執法機關、輿論機關、咨詢機構等多方面的力量和作用,為品牌精英提供一個研究性的交流平臺和引入合作機制,并針對福建市場進行專業、獨立及客觀的品牌價值研究和評估。
摘要:分析了福建省新型工業化進程,探討了實施名牌戰略對推進福建省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作用。指出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名牌產品的扶持力度;圍繞發展產業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強化名牌產品管理。
關鍵詞:名牌戰略;產業集群;福建新型工業化
實施名牌戰略,是加快產業集聚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將有力推進福建新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做好福建省品牌工作,實施品牌戰略,是凸顯福建在全國區域生產力布局中的區位特點和優勢,推動福建省經濟發展與加快福建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路徑之一。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深入分析信息化、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從論和時間的視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業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結合我國經濟社會實際,針對如何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新型工業化,提出了對策建議。
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速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未來相當長時期指導各項經濟工作的基本方針。但在許多地方的實踐中看,在對什么是新型工業化、怎樣才能走上新型工業化路子等問題的認識和把握上還有差距。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導下,本文根據理論分析和調查研究,分析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業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圍繞如何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問題提出建議。
一、對新型工業化的理解和認識
黨的十六大對新型工業化的完整表述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業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信息化、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等概念及其內涵。
所謂“化”是指由一種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續的、內在的改變,在形態上表現為一種趨勢,一種進程。在“化”的過程中,這種力量與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簡單的疊加或混合,而是通過滲透達到融合,成為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使事物發生某種質變。信息化是指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出現的、以信息作為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源的一種持續的社會改造和進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和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引起社會結構各個方面發生深刻變化。而工業化是相對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形態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以機器大生產和城市化為主要特征,不斷增加工業經濟比重,普及工業產品的應用,改變生產方式,改變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過程。它是就整個社會形態而言的,不僅包括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且包括社會、文化、觀念、心理等等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
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兩個重要發展階段,是現代化的兩個基本標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業化基礎之上的,是工業化和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業化,更不能代替工業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帶動工業化,加速工業化進程,并使其運行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國際上,信息化和工業化正在處于相互促進、相互融合中?!耙孕畔⒒瘞庸I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站在戰略高度提出來的,符合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情況的一種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觀規律基礎上的跨越式發展戰略;是適應時代變化, 利用后發優勢,加速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決策。
所謂新型工業化是就工業化的實現方式而言,是對工業化的質的描述和要求,它區別于傳統工業化的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黨的十六大明確表述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實現途徑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既不是工業經濟比重的簡單增加或工業內部結構的簡單調整,也不是單純的采用新技術、新方法。而是像黨的十七大強調的那樣:“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信息化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貫穿于新型工業化的始終,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須圍繞“信息化”這個核心手段展開。離開信息化,無論怎樣的高技術化,怎樣的經濟結構,都不可能成為新型工業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裝起來的工業化才是新型工業化。及時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帶來的機遇,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是時代的需要。為此,各級政府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把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
我省面臨經濟和社會轉型與發展的雙重壓力,必須強化各方面對新型工業化的認識和理解,統籌考慮經濟與社會、國際與國內的各種因素,把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雙重任務統一起來,落實到各項方略和實際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作用
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過程表現出極為強大的普適性、擴散性、滲透性、融合性和創新性。這些特性決定了信息技術對工業生產的影響無處不在,信息化能夠持續地、全方位、全過程地進行,并不斷深化對工業化的影響,形成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的新型工業化。因此,信息已經同能源、材料一樣成為基本的生產要素,并且成為現代經濟競爭、市場競爭的核心和關鍵要素。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實現途徑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指明工業化的方向。新型工業化必須在信息化的框架內進行,以信息化為方向,不能脫離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進工業產業的增長。信息技術的引入,帶動技術創新,一方面通過增加制造能力、豐富產品、適應個性化需要,擴大工業生產;另一方面直接帶動整個信息設備制造業的市場需求。三是促進結構調整。利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改造原有的工業格局和工業企業的生產、管理和銷售,使整個工業領域資源配置有效、結構合理。四是提升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通過信息化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企業運轉效率,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能力,提升整個產業的活力。五是節約交易成本。通過電子商務,打破地域限制、縮短交易時間,減少交易成本。六是擴大市場需求。通過信息技術的采用,可以創造需求、創造市場,帶動工業化的更大發展。
三、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著力點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信息化的帶動作用主要應體現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技術水平低、產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場效率低、競爭力差等突出問題上,并以此作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著力點。
1、以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突破口,加速制造業信息化
產業升級是個漸進的有序流動過程,傳統產業正在從發達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向正在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轉移,我國這種產業的轉入國。把握新的歷史機遇,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走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產業優化升級的新路,是建設新型工業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進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加以優化改造,就能夠大大節約傳統工業升級換代的時間和成本,后來居上,發展出先進的工業生產力。
信息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對傳統制造業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導致了制造系統智能化?,F代智能化的企業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軟件企業,大量的智能企業是依靠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消減成本、節約能源、減少浪費,生產傳統產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屬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業。
要采用各種措施,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術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在生產、制造方面,應用信息技術對原有裝備進行技術升級,以適應工業生產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術改造工業流程,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生產能力。三是用信息技術提高傳統產品的電子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優化價值鏈,延長傳統產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和信息手段,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術作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領域,導致了管理由科學管理向信息管理轉變,實現了管理學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過去無法實現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實現?,F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內容主要可歸納為幾方面:一是管理結構的扁平化。信息技術在管理領域的應用,實現了信息傳遞、處理的電子化,導致了管理結構由金字塔結構向扁平結構轉變。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規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塊化的電子信息系統替代,能夠很容易地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調整,以適應形勢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過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數人壟斷,使管理的公開化、民主化、科學化成為可能。
目前我國企業管理尚處在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時期,進入到信息管理層次的企業還不是很多,這說明在我省用信息技術改進管理還有很大的空間。
3、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擴大市場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現代電子商務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商務活動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所創造新的商務模式。一是極大地降低了傳統交易活動中的產品搜尋和價格談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網絡與傳統交通網絡相結合形成的現代物流系統,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動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節約了物流的時間。中小企業與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的通道難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業的市場空間。電子商務是解決這類企業市場通道的最佳選擇,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人的信息化
我國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進行大量投入的同時,信息化對傳統工業化提升作用不明顯,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盡快促進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組織手段,提高各級領導對信息化戰略地位的認識,加深他們對信息化作用、如何發揮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決策能力。二是提高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知識水平,增強他們把信息化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相結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會對信息手段、工具、設備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會對信息化管理的適應性和自覺性。
參考文獻
十六大報告2002-11-8
2.十七大報告2007-10-15
一、FDI理論與工業化理論
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相對于傳統工業化道路有四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中完成工業化的任務,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實現工業化;二是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三是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設;四是在工業化過程中盡力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而不是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基于我國現階段國情所提出的,他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更加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
對外直接投資是二戰以后提出來的,美國經濟學家S.H.海默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一項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中,提出了壟斷優勢論,也為國際直接投資奠定了發展的基石。鄧寧后來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繼承了先前海默的壟斷優勢論,吸收了巴克萊和卡森等人的內部化理論,又引入了區位理論;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又是對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延伸,他認為一國的凈國際直接投資地位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關關系。錢納里是以人均GDP為標準來劃分工業化階段,將此標準與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相結合,可以發現,在工業化的各個時期,國際直接投資形式是不同的。(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國際直接投資情況與工業化的發展水平是緊密相連的,根據工業化程度的不同,我們可以分析出不同程度下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所具有的優勢,從而影響FDI的規模大小,以及決定是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引進國外直接投資。
而我國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就是在走工業化發展道路的同時,妥善處理好可持續發展、信息化發展、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發展相互之間的關系。從長期來看,可持續發展、信息化發展、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環境,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積極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外商的直接投資也會為我國的企業帶來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術和科技,具有優化產業,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效應,他們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二、遼寧工業化發展及利用FDI現狀
遼寧是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期的主要重工業基地,它對推動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我們在深入研究FDI對遼寧工業化的影響之前,首先判斷一下遼寧在工業化進程中所處的階段,也為更好地發現FDI在工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更有效的依據。
(一)遼寧工業化進程判斷及其與全國的比較。2004年遼寧人均GDP是1,968.24美元(2004年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8.2765),從表1中我們也可以判斷出,遼寧的工業化水平已經超過了國際直接投資階段3的1,500美元的底線,說明遼寧工業化發展已經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段,即工業化的加速發展期,此時利用FDI主要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我們也可以根據一些數據,從而得出能夠體現經濟效益、資源與環境、工業信息化等反映新型工業化的評價指標。通過對2005年遼寧和全國部分相關指標的對比,大部分的指標都大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遼寧省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工業企業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2006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167.57億元。除此之外,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能源產品生產量都較前一年有很大的提高。通過遼寧工業產值與國民生產總值關系的比較,我們也很容易看出,在改革開放初期,遼寧國民生產總值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工業生產總值,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遼寧國民生產總值保持著一個較高的發展速度,但從趨勢上看仍然與工業總產值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相關關系。(表2,圖1)
(二)遼寧利用FDI現狀分析?!哆|寧省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指出,2006年年末遼寧的對外貿易國家(地區)217個,對外出口額位于前五名的是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和香港。其中,全年對日本出口6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2%;對美國出口4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0%;對韓國出口33.7億美元,增長16.9%;對新加坡出口1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8.6%;對香港出口10.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3%。我們從改革開放開始的遼寧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趨勢來看,總體上處于一個上升趨勢,尤其在近幾年保持了一個較為快速的增長,在2003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282,410萬美元,2004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540,677萬美元,2004年是2003年的1.91倍。(圖2)
三、FDI在遼寧工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遼寧所走的工業化道路,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建成了以鋼鐵、機械、石化等產業為支柱的重工業基地,這種產業結構在一段時間內對于遼寧的工業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結構似乎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工業化水平技術含量偏低,產業結構升級緩慢。遼寧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初期的重工業基地,普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過程按照工業化演進的一般規律,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必須經歷由原材料工業為中心向高加工度化工業為中心轉變,由傳統產業為主向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轉變的過程,很多遼寧傳統的重工業企業仍然沒有完全轉型,很多低效率的重工業生產仍然在運作,整體產業結構升級較慢,在煤炭、鋼鐵等具有壟斷優勢的行業,并沒有積極利用外資,改進技術升級。
(二)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日趨突出。遼寧作為工業化發展的大省,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日趨加劇,這對于更好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中,環境問題也是一直關注的焦點,由于過去的產業結構所決定的重污染企業比較多,雖然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三)市場機制不完善,外商企業進入障礙多。首先,由于遼寧大型的重工業企業的性質仍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體制僵化,效率低下問題很顯著,而且由于各種原因,國有企業并不能與外商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很多國外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并不能被國有企業所運用。其次,目前外商投資雖然有很多優惠政策,但是政府的審批環節之多,低效率的審批手續還是挫傷了很多外商企業投資者的信心。
四、利用FDI促進新型工業化政策建議
我們倡導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針對遼寧的具體情況,利用FDI促進新型工業化的政策是很值得借鑒和參考的,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擴大FDI規模,改善政策環境。對于每一個省份或者地區,要加快工業化的進程,離不開外商直接投資,而要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資,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投資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外商投資者的信心。同時,還要不斷改善政策環境,對于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外商投資,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為外商直接投資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利用外資加快實現工業化進程。
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南建筑產業集團在建筑工業化NPC技術的探索、研發、專利申報、成果轉化等綜合方面先人一步,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已影響了國民的生活與健康,制約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為環境治理敲響了警鐘。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是促進建筑業、房地產業實現節能降耗和環境友好的必由之路。中南建筑產業集團在NPC技術的探索、研發、專利申報、成果轉化等綜合方面先人一步,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推廣NPC.技術,走一體化道路
中南建筑早在2006年就已意識到“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技術(簡稱“NPC技術”)將代表我國新型節能環保、低碳安全建筑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建筑行業技術轉型的必然趨勢?!睆亩鴮⒔ㄖI化提升至戰略轉型的高度。發展至今,其建筑工業化技術、管理標準體系已得到全面升級,N PC技術更是走在行業前列。
中南建筑與澳大利亞康諾克公司于2007年合作引進澳洲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技術,并結合國內規范予以消化吸收,海門工廠的成立標志著中南住宅產業化行動正式啟動。迄今為止,由中南建筑自主研發的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技術已形成論文19篇,獲得13項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國家級工法2項、省級工法6項,由中南建筑主編的《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體系技術規程》已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1年11月1日頒布實施,同時公司參編了遼寧省省級規范的編制工作。目前,中南已成立了一個住宅產業化專業集團公司(NPC公司)下設三個核心構件加工廠(分別是沈陽、南通、海門)、二個具有甲級設計資質的設計院、一個專業運輸公司。
區別于一般的產業化專業型公司,中南建筑現代化走的是一體化道路,從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部件生產、裝配化施工到產品銷售等主要環節都實現自我主導、一體化運作。
中南建筑產業集團以前瞻性眼光,大力推廣NPC(全預制裝配)技術,預制裝配率達95%,并已實現多幢全預制裝配樓宇施工與銷售,實現了傳統建筑業顛覆性革命,開啟了全預制裝配樓宇產業化新紀元。自2008年以來,中南建筑完全以NPC技術成功開發建設的高層住宅、多層住宅、公寓、酒店、辦公樓等各類型綠色建筑項目達二十余個,其中已竣工項目達100萬平方米,在建項目達100余萬平方米。憑借中南建筑品牌的整體影響力、建筑工業化制造的建筑品質、精準高效的裝配施工、工業化環保優勢,中南建筑所用NPC技術建設的綠色建筑得到了國家、省市級政府、業主單位等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典型案例:中南世紀城96號樓
作為預制裝配住宅的代表作,由我公司承建的中南世紀城96號樓是建筑工業化的產物。它按照大工業生產方式,實現了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組織管理科學化,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勞動生產率高,建設速度快,工程質量高;節能節材、省地省力,是建筑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權威部門和專家認為,“之所以說它是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一座里程碑,因為它達到了100米,代表著我們可以用建筑工業化的方式建到25層以上,達到100米了?!彬炇諏<椅瘑T會得出結論:“該工程能夠提高施工工效、減少質量通病、降低材料損耗,同時,具有降低施工噪音、防止揚塵、減少環境污染等特點,符合國家‘四節一環保’的綠色建筑要求,對推進我國建筑業綠色施工、節能環保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中南世紀城96號樓并非夜成名,它的核心價值和引領性在于這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預制裝配技術住宅誕生于建筑業、房地產業的轉型年代,它對傳統建造方式的巨大變革,在國內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實現了三個突破,矗立了三座行業里程碑。
高度——國內預制率最高的全預制裝配住宅。海門中南世紀城96號樓高32層,建筑面積28000余平方米,建筑高度達到100米,預制率超90%,為全國首創。之所以稱其為高度,不僅僅是96號樓達到了建筑物在物理條件下的100米高度,而是科技含量和技術集成創新方面也有著自己的高度。
廣度——國內建筑工業化中商業純度最高的全預制裝配住宅。在我國房地產行業,25層被視為投資開發的臨界點。之所以稱之為廣度,不僅僅是它在技術方面的領先,而是它突破了阻礙商業力量大規模進入全預制裝配住宅的 “禁區”,以往全預制裝配技術的建筑都以小規模的政府公建項目為主。這樣就能夠為今后建設這類建筑在節約用地、降低成本、減少造價方面破解更多難題,起到了示范效應,形成了廣泛的推力。
維度——國內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體系(NPC)領先產品。96號樓符合長壽命、好性能、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和理念,是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開拓者和領跑者,除了其高度、廣度外,還有其維度方面發揮的作用,即在建筑中可以實現在復雜條件下的多樣性選擇,在各類房地產新業態中應用。96號樓作為全國首幢百米全預制裝配住宅工程在維度上發揮的作用,有可能超過其工藝和技術方面的價值。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209-04
土地資源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無疑是一種十分稀缺且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實現“中國夢”必需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與各種形式用地需求增加,土地的剛性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突顯,尤其是與農業生產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將會更加激烈。如何在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切實保護好土地資源,大力促進集約節約用地,走出一條建設占地少、土地利用效率高、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湖南建設“兩型社會”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視角下的土地集約節約研究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基于我省是人口密集的區域,又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如何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是我省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問題;第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新型城市的重要內容,其實質是深化對新型城市化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型城市化實施質量;第三,通過對湖南省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研究,為“兩型社會”在新型城市化的實施效果和未來發展方向和改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提供依據。
本文以湖南省新化縣為例,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新化縣的土地集約利用情況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土地集約利用的建議。
一、新化縣概況及土地集約現狀
(一)新化縣概況
新化縣位于湖南省婁底市西部,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1.69%,占婁底市面積的43.94%。新化縣境內多為山丘盆地,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開發礦產主要包括煤、硅、鎢、砷、石墨、錫、鉛、鋅、銅、銻、鎂、黃金、高嶺土和石灰石等,素有“湘中寶地”之稱。
在經濟發展方面,新化縣的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及相關配套產業,工業體系已初步形成機械、電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紙、竹木加工等10大工業支柱。在農業發展方面,作為特色產品的茶葉、烤煙、中藥材等,已建成了“基地+農戶”的生產格局。
(二)新化縣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根據2015年8月份新化縣國土資源局的土地變更調查報告,截止2015年8月全縣共有國有土地22691.76公頃(34.04萬畝),集體土地339301.82公頃(508.95萬畝)(具體見表1)。
在土地利用方面,新化縣根據《土地調查條例》和國土資源部、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統一部署,制定了本縣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新化縣的地理特征和非農建設用地的現狀與特點,新化縣在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的原則下,對非農建設用地按照“一心”“一軸”“三線”戰略進行布局調整。
二、對新化縣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的設立與評價方法的選取
評價指標的設立應從影響新化縣土地集約利用的相關因素中找出有關對應的指標,我們可以借鑒國土資源部頒布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規程》來進行初步評價。在評價中,其關鍵問題是如何確定各因素權重值,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來開展土地集約利用度進行評價。
(二)運用層次分析法設定評價指標權重
1.建立層次模型。
2.求積法計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方根。
(1)正規化后的判斷矩陣為:
0.569 0.429 0.524 0.702 0.3600.080 0.061 0.035 0.036 0.1200.112 0.184 0.105 0.059 0.2000.186 0.306 0.315 0.178 0.2800.062 0.020 0.021 0.025 0.040
(2)按行相加得:
J=1
W1=0.569+0.429+0.524+0.702+0.360=2.584
W2=0.080+0.061+0.035+0.036+0.120=0.332
W3=0.112+0.184+0.105+0.059+0.200=0.66
W4=0.186+0.306+0.315+0.178+0.280=1.265
W5=0.062+0.020+0.021+0.025+0.040=0.168
(3)將向量W=〔2.584, 0.332, 0.66,1.265, 0.168)T正規化,得
EW=2.584+0.332+0.66+1.265+0.168=5.01
J=1
W1=2.584/5.01=0.515
W2=0.332/5.01=0.066
W3=0.66/5.01=0.132
W4=l.265/.015=0.253
W5=0.168/5.01=0.034
求得特征向量W=〔0.515,0.066,0.132,0.253,0.034〕
(4)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姿max
AW= 1 7 5 3 91/7 1 1/3 1/5 31/5 3 1 1/3 51/3 5 3 1 71/9 1/9 1/5 1/7 1 0.5150.0660.1320.2530.034
(AW)1=1×0.515+7×0.066+5×0.132+3×0.253+9×0.034=2.702
(AW)2=1/7×0.515+1×0,066+1/3×0.132+1/5×0.253+3×0.034=0.337
(AW)3=1/5×0.515+3×0.066+1×0.132+1/3×0.253+5×0.034=0.687
(AW)4=1/3×0.515+5×0.066+3×0.132+1×0.253+7×0.034=1.389
(AW)5=1/9×0.515+1/3×0.066+1/5×0.132+1/7×0.253+1×0.034=0.175
?姿MAX=(AW)1=2.702+0.337+0.687+1.389+0.175
Nxwi 5×0.515 5×0.066 5×0.132 5×0.253 5×0.034
=1.049+1.021+1.041+1.098+1.029=5.238
(5)一致性檢驗結果
CI=?姿max-n=5.238-5=0.238=0.060
n-l 5-1 4
CR=■=■=0.053
CR=0.01 排序合理。
同時我們采取與以上同相的方法,經過一致性相關檢驗,分別得出該縣商業用地、工業用地集約利用度的各因素權重值。該縣這三類用地集約度權重值分別如表3,表4、表5。
(三)對新化縣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
依據該縣土地利用呈帶狀分布特點及相應建設特征,我們經選定、劃定的各用途樣本片區的實際數值,經調查統計,計算分析得出如表7、表8。
(四)對新化縣土地集約利用總體評價
通過以上分析與評價,我們看到新化縣在土地集約利用方面,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工業用地集約度水平差異較大。中部工業園區最優,指標值為97.2,北部園區指標值為75.45,南部產業區指標值為75.43,北部與南部有較多的有待盤活的工業用地,這兩個區域都有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總體上講,該縣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不盡合理。該縣在城市發展布局過程中,城市建設用地各用途之間缺乏統籌規劃,沒有形成和發揮輻射力、吸引力較強的商業中心的帶動功能,商業布局呈現分散、零亂局面,不利于第三產業的集約發展。
3.在工業經濟發展方面,過于側重于建設新的經濟開發區,而忽略了原有城市土地及設施的再利用和改造升級,使得原有存量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時,原有城區由于投入不足,城市功能沒有提升,經濟效益與居住功能低下。雖然梅苑經濟開發區發展較快,但與城市整體發展不協調,影響整體城市形象,且造成土地使用的不節約、集約。
三、對新化縣土地集約利用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實施城市土地置換力度,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置換是在滿足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的基礎上,根據城市將來經濟發展和空間格局規劃,以城市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對城市土地利用機制的轉變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的不斷調整,逐步轉變城市土地功能,改善投資環境和城市生活環境,更新城市空間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從而實現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和限定城市邊界的手段。
通過這樣的土地置換方式,調整對城市的土地利用強度和布局,從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過同一城市不同級別土地利用的效益劃分,降低城市土地閑置率,加強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實現城市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
新化縣城區很大部分的土地被傳統的工業企業所占據,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這些工業企業土地使用數量巨大,但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傳統型的生產企業從事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大量的污染。傳統型的工業企業地理位置優勢明顯,但對土地優勢利用明顯不足,同時在生產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負外部性現象,土地綜合利用效益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增強土地效益,調整土地結構,挖掘深層潛力尤為重要。如何對新化縣城市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突出城區土地位置優勢,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政府部門采用行政干預和經濟杠桿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興優勢產業而進一步發展,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量土地。通過土地結構調整,可以促進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減少土地浪費,從而提升土地集約化水平。
(二)要完善并嚴格執行土地使用制度
要加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首先要加強立法,完善法律法規。依法創新土地管理模式,根據城市建設發展的現狀,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政策,增強土地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集體建設用地在土地流轉中的交易價值,減少土地閑置和低效利用;加強土地執法力度,設定專門的國土資源公安執法人員,讓國土違法和浪費行為得到應有的遏制;要構建一套完善的激勵體系,對那些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個人和部門進行獎勵,通過資金和土地指標這兩個內容的獎勵來組成鮮明的獎懲措施,從而讓集約利用土地工作能夠快速步入正軌。
(三)加大城區建成區土地監察力度,盤活區內閑置土地
新化縣的土地利用的現狀主要是低度和粗放利用,@種低效的利用方式讓新化縣的土地利用出現了嚴重的浪費,所以對全縣的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查顯得非常有必要。利用土地監察和清理等方式將這些浪費的以及閑置的土地盤活。對于那些已經停滯且投入大量資金的項目來說,政府在審核同類項目時可以將這些項目考慮進來,將資金投入到這些半截子工程上,這樣不僅節約資源,而且還能夠縮短建設周期,加快形成產能,從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重點推進耕地保護
1.加大對耕地保護力度。讓耕地保護指標全面納入到縣鎮村的考核體制中去;認真落實耕地保護目標,真正做到“占一補一”,通過占補平衡來最大限度的節省耕地資源,從而為今后的土地利用奠定基礎;加強土地整治工作,在積極的工作中讓百萬畝低產土地得到應有的整治,最終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雙重提高的目標;要對各種違法違規用地實施零容忍。
2.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首先做好土地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讓土地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夠深入村組;組織人員對區域內的農村土地利用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然后在調研的基礎之上根據實際來制定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計劃。其次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村鎮建設規劃這兩個規劃的要求出發,以空心村改造、中心村合并等方式來實現舊村改造的整體目標,同時還要引導村民的住宅向城鎮集中;對農村宅基地的審批程序進行完善,對宅基地的申報和審批程序進行公開;要強化動態巡查的制度,對違法占地行為進行及時有效的查處,如果出現了非法占地建宅的情況一律嚴查。第三,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用地管理。對申請條件進行極其嚴格的審查,對土地利用的審批程序進行嚴格規范,保證新農村建設用地能夠依法使用;認真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閑置宅基地處置工作,推動舊村改造的步伐,做好村內空閑地利用的工作。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新化縣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使得土地資源非常緊張,通過層次分析法建立相關模型,對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層次模型中的求積法計算特征向量和特征根,經過一致性檢驗,分別得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集約度各因素權重值。包括居住功能區集約度權重值、商業功能區集約度權重值、工業功能區集約度權重值,之后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依據呈帶狀分布特點及建設特征,經選定、劃定的各用途樣本片區的實際數值經調查計算分析,得出目前新化縣域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即在城鎮中,工礦用地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對于區域內的土地利用相對不合理;區域內的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而且在這個基礎上還無限制擴大城市,隨意進行開發區建設,使得過多的優質土地被占用。新化縣正處在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而且也是工業化極其重要的時期,所以從保護耕地的角度出發,我們必須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行集約和節約用地。這不僅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需要,也是經濟轉型效果的表現。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南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湖南縣域城市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研究》(12YBB199)的課題成果之一?!?/p>
參考文獻:
[1] 戴均良,高曉路,杜守帥.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擴張和土地利用控制[J].地理研究,2010
[2] 張遠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鄉土地市場統籌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2013
[3] 孫平軍,丁四保.中國城鎮建設用地投入效益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3
[4] 王克忠,周澤紅.論新型城市化道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 馬曉河,胡擁軍.中國城市化的若干重大問題與未來總體戰略構思[J].農業經濟問題,2010
[6] 李園.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7] 王玉靜.周口市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研究.華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2
[8] ⑶蹇.新型城市化視角下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9] 陳遞寧.西安高新區建設用地供應效率分析及優化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59)
論文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 學習型社會技術與就業
近代職業和技術教育是伴隨著產業革命和工業社會的興起而逐步發展的,隨著產業結構高度化和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提高,經歷了以技能為主向以技術技能為主的轉變;從為制造業服務向同時為制造業和服務業服務的轉變;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職業技術教育也必然要經歷這種歷史性的轉變。
1 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社會需求
(1)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當前,我們既面臨著國內市場的需要,又面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這種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我們培養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由于境外教育機構的進入,使我國的職業教育面臨國際教育的競爭。
(2)技術進步和勞動就業。工業化的發展必然要求技術進步,技術進步要求我們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人才。但是,我國的技術進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質勞動者、教育問題非常嚴重的對比下來推動技術進步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兩難”問題:推動技術進步就會加劇低素質勞動者的失業,而要滿足低素質勞動者的就業,就必然會影響技術進步的推動,所以,職業技術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條新路,既能為技術進步加快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又盡可能地適應中國的實際,為解決低素質勞動者的就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3)二元結構和城鄉教育統籌。工業化過程中,要面臨一個從二元結構轉向發展城鎮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包括城鎮制造業的相當一部分就業人員向工業轉移的問題,均影響到職業技術教育結構的調整。
(4)工業化與信息化。我國的工業化處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網絡發展的背景下,因此我們需要新型工業化發展。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加快信息化發展,用高新技術來改造產品,要求我們在發展職業教育、為工業化服務的同時,為加快信息進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2 建設學習型社會過程中,職業教育必然經歷相應的轉變
建設學習型社會是社會形態和教育形態的深刻變革,它是以知識革命、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的興起為前提的,將從以制度化教育為主要形態的工業社會,轉變為以終身教育為主要形態的知識社會。這個轉變是覆蓋全社會和全部教育的,職業教育也必然會經歷相應的轉變。
2.1學習者
制度化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的學習者主要是學習某種職業技能(技術)的謀職者,學習只是他謀生(職)的手段,習得某種知識和技能就實現了學習目的。而在學習型社會的終身學習體系中,學習者面對的是職業、職業崗位以及職業知識和技能不斷變化的環境,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各種職業崗位的知識含量也不斷提高。這種情況一方面對學習者的綜合素質會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斷變化的有預見的應變能力。按照這個要求,我們在對學習者的培養上提出幾個問題。
(1)近期需要與長遠發展的問題。我國的職業教育要針對崗位群的需要來培養人,但是這種針對性地培養人和一個人的長遠發展是不可兼顧的,我們既要把學生培養成能夠勝任某種職業的人,同時又能夠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里面有一個近期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學生應在現有的職業學校里更好地學習各門基礎課,打好基礎,具備再學習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以及再學習以后轉換經驗的能力。同時,在普通學校教育中,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計劃,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選擇。(2)培養職業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關系。(3)技術技能與人文道德的關系
2.2學習機構
在制度化教育體系中,學校是惟一的學習機構,而在學習型社會中,各種社會機構都應該建設成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即所謂的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不是僅僅靠學校來支持的,各種社會機構都應該成為學習型機構。所以,需要探討的是在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環境中,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習機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1)學校
這是職業教育的主要載體。由于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學校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會有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學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傳授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而是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基礎;二是學校教育具有相對穩定性,且受經費、信息等因素的影響,常常不能與企業和工作場所的技術更新同步,所以實行學校與企業合作教育或者學校教育與工作場所的交替學習,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
(2)工作場所(企業)
在逐步建設學習型組織的條件下,企業將成為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機構,其主要作用是:與學校聯合進行職前教育,企業應該成為職前教育的合作伙伴;進行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為學習者提供終身學習的場所。未來的職業教育應該是不斷的繼續教育。
(3)社會教育培訓機構
(4)網絡(虛擬學校)
依托互聯網開展的網絡教育,正在成為新的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它既可以作為學校教育和企業教育的技術補充,又可以獨立承擔某些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尤其是它在未來教育發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關注的。
利用網絡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公共場所教育的一個補充,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當然職業教育如何利用網絡這個問題還有待探討。
【關鍵詞】信息化;區域經濟;兩化融合;自主創新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信息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全球信息化開創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時代。信息化關系到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國家安全的全局,已成為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現代化程度、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十二五”時期,加快推進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是創新發展模式、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落實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
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區域工業轉型升級
重點任務是工業領域的結構調整,主要包括行業結構調整、企業結構調整和以產品品種質量為重點的產品結構調整。推進工業結構調整,主要是抓好六個方面:一是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引導企業把技術改造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兼并重組結合起來,圍繞改進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推動工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躍上一個新臺階。二是抓好企業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完善產業政策,加快技術標準制修訂,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支持有優勢的大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三是充分發揮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實施行業重大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四是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支持中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向“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集聚方向發展。五是加強工業產品質量管理,促進開發品種、提高質量、創建品牌和改善服務,從而引導消費,提升消費結構。六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加強電子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推廣應用,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
二、推進“兩化融合”,探索實施新型工業化道路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一項長期持續的系統性工作。推進“兩化融合”,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企業、地區、行業三個層面選準切入點,抓好試點,典型示范,總結推廣。在企業層面,就是要圍繞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新型業態培育、企業技術改造等七個環節,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力度,提升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在地區層面,就是要繼續推動“兩化融合”試驗區工作,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物流發展、工業園區建設四個切入點,把促進“兩化融合”納入地方發展規劃。
三、大力培育新興支柱產業
信息通信產業方面,重點培育和壯大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軟件業、數字內容等新興產業群;新材料產業方面,重點發展新型光纖通信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特種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等新材料,支持大企業不斷創新;高端服務業方面,重點發展產品技術研發及工業設計服務、信息技術研發及外包服務、技術性業務流程外包、工業軟件開發應用、電子商務、信息安全服務、工程總承包等高端生產業。
四、加強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實踐中,再一次使我們體會到,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必須把加快提升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一要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通過產業聯盟、公共技術平臺等方式,促進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合作,推動企業聯合創新。二要加強科技創新園區建設,提升科技創新園區在資產、資源、環境、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創新能力,搭建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平臺。三要在推進行業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中,組織開展重大科技攻關,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四要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為契機,整合科技資源,突破制約工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優先啟動能起到引領支撐作用的重點課題,加速推進產品研發和產業化。五要強化標準管理,做好標準與規劃、產業政策的協同,促進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銜接,形成技術創新、標準與知識產權的互動。六要創新發展思路,要充分借重我國工程科技專家的智力資源,組織開展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謀劃大思路、大舉措。
【參考文獻】
[1]王玉珍.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問題分析[J].辦公自動化,2008(8).
宋寶莉(1976.3-),女,漢,管理學博士,西華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講師,主持并完成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項,主持相關領域的橫向課題4項,校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級重點項目1項,參與橫向課題多項。在國內期刊公開16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9篇,作為副主編編寫過教材一部。
摘要:基于協調發展理論,對成都市2007-2011年的“四化”同步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搜集相關關鍵指標數據,定量地研究了成都市“四化”協調發展狀況,結果發現,成都市總體上“四化”同步發展的狀況較好,但是每一個子系統發展的狀況均不盡人意,因此,目前的協調是一種低水平上的協調。最后,理清各個子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協調發展;“四化”同步發展;實證研究;現狀
一、“四化”同步發展相關理論
(一)“四化”同步發展理論
十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即“四化”同步發展?!八幕蓖桨l展的思想是對我國舊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刻反思。
“四化”同步發展是一種均衡發展、協調發展思想,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融合,達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最優效果?!八幕蓖桨l展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動力。
因此,抓住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契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成果,促進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驅動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實現“四化”的耦合協調。
(二)協調發展理論
協同論是由著名學者哈肯于1969年創立,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論認為,一個系統中各子系統通過相互作用產生協同現象,形成新的時間和空間結構,實現系統由混亂到有序的轉變。系統走向有序的機理,不在于系統現狀的平衡或不平衡,也不在于系統距平衡態有多遠,關鍵在于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問相互關聯的“相互作用”,它左右著系統相變特征和規律,協調度正是這種系統作用的量度。
1.協同效應。協同或稱協作,協同效應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對千差萬別的自然系統或社會系統而言,均存在著協同作用。協同作用是系統有序結構形成的內驅力。任何復雜系統,當在外來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質的聚集態達到某種臨界值時,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能使系統在臨界點發生質變產生協同效應,使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從混沌中產生某種穩定結構。
2.自組織原理。該原理是相對于他組織而言的,自組織是系統在不受外部影響的條件下,其各子系統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功能結構。自組織原理解釋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質流輸入的條件下,系統會通過大量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結構①。
二、成都“四化”同步發展的實證分析
基于上述協調發展理論,將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看做四個子系統,通過搜集相關關鍵指標數據,研究了成都市“四化”協調發展狀況,為課題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一)“四化”協調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四化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反映個子系統的自身屬性,也要兼顧其他子系統,因此,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遵循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原則,同時兼顧數據的可得4.利用效益平衡理論構建“四化”協調發展狀況
效益理論是指各子系統效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同步發展,實現系統綜合效益最大化。平衡理論則強調需實現各子系統自身協調發展,實現系統間的帕累托最優,即一方效益增加不以另一方效益的減少為代價,稱之為集合效益。通常以三種效益之和表示綜合效益,之積表示集合效益,目標就是在綜合效益最大的基礎上,求得最大集合效益.構造以下公式:
其中,B1代表信息化系統發展狀況,B2代表工業化系統發展狀況,B3代表城鎮化系統發展狀況,B4代表農業現代化系統發展狀況。C是四化的協調度,C介于[0,1]之間。越接近于1,系統協調度越高;C越接近于0,系統協調度越低。當C=l時,系統協調度最高,形成新的有序結構;當c=o時,系統協調度最低,系統處于混亂崩潰狀態。
根據上述理論計算的四化的協調狀況如表4所示。
三、研究結論
由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成都2007-2011年五年間,信息系統發展協調狀況2007-2010年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2011年有所下降,總體來看,系統自身協調協調度仍然很低;工業化系統的協調度五年中也是有所起伏,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系統的協調狀況也是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協調度并不高。
根據表4的數據,四化的協調同步發展狀況較好,五年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1年的協調度達到0.962553。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盡管總體上四化同步發展的狀況較好,但是每一個子系統發展的狀況均不盡人意,因此,目前的協調是一種低水平上的協調。
1.“四化”各自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可聯系前面實證數據)
一是工業化發展不充分。產業高端化發展不足,高技術產業及生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歷史上一直沒有經歷過工業化充分發育階段。二是城鎮化質量不優。城鎮布局與產業布局不協調,縣城和重點鎮發展不足,城市二元結構與城鄉二元結構并存。三是信息化應用不足。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尚未得到充分運用,社會總體信息化水平還不高。四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產業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組織程度和服務社會化水平不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低。
2.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不足
一是工業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供給能力的作用發揮不足。2011年,成都人均GDP為7654.4美元/人,在15個副省級城市排第13位。二是就業非農化進程與人口城鎮化進程協調性有待進一步提升。2011年,成都“工業就業占比/城鎮人口占比(IU)”②和“非農就業占比/城鎮人口占比(NU)”分別為0.28、1.21,NU與經驗標準值1.20較接近,而IU與經驗標準值0.50差距較大。三是空間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化為工業化創造的需求不足。2011年“建成區面積增速/城鎮化率增速”達到3.13,遠高于經驗標準值1.12,城鎮化通過人口聚集創造需求的能力尚未有效發揮。
3.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不深
一是信息化與產業發展融合度較低,尤其對傳統制造方式的改造提升不夠。成都市信息產業發展較快,但信息化與產業發展融合度較低,在各行業個領域運用不夠,對工業化、城鎮化的推動力仍顯不足。一是信息化與產業發展融合度較低,尤其對傳統制造方式的改造提升不夠。2011年,成都市大中型企業實現數字化設計、數控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營銷的比例依然較低,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普及率只有50%和40%;高技術工業及四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僅占全市的38.8%,遠低于北京的51.5%和上海的67.3%。二是信息化對智慧城市貢獻不足。特別是光網城市、無線城市和地理基礎數據庫建設滯后,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普及和信息消費水平的城鄉差距較大,信息化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領域應用不夠,智慧城市建設任重道遠.三是信息技術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城鄉管網等領域運用不夠,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普及和信息消費水平的城鄉差距較大,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4.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一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對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保障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2011年,成都農業勞動生產率僅2.2萬元/人,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14位,相對較低的農業生產能力造成土地及勞動力資源的實際浪費,難以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給保障。二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不足。2011年,全市農業產業結構偏離系數③高達0.14,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9位,表明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加快推進,非農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與非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差距在拉大。(作者單位:西華大學管理學院)
注解
①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測度及路徑選擇:11-13
關鍵詞 壓縮型工業化國家;人口紅利:中間技術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4-0035-05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落實,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城市就業壓力將更加嚴重,中國就業壓力將進入新的高峰期,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失業與環保、社會穩定、產業結構調整等一系列問題以更加復雜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對改革、穩定和發展形成巨大壓力。針對這一系列問題,以張坤為代表的學者率先提出中國經濟存在“壓縮型”特征[1],這種特點表現在經濟、社會、人文等各個層面,對中國人口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課題。
1 壓縮型工業化社會的一般特征
聯合國開發署環境專家D?O?Conner指出,早期發達國家經歷了幾個世紀完成的工業化,在東亞國家卻只花了數十年,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顯著縮短,這種縮短的工業化被有關專家稱為“壓縮型工業化”[1]。壓縮型經濟社會典型特征是工業化進程超速發展,產業結構急劇轉變,就業矛盾突出,資源環境問題復雜。
1.1 工業實行“跨越式”發展,產業結構變動幅度大
工業的快速崛起是“壓縮型”工業化社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現在工業突然而快速地替代農業,與“非壓縮型”工業化國家相比,缺乏自然成熟的過程。如:英國的工業革命自18世紀開始,到 21世紀仍處于工業信息化階段,而工業后進國[2]則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如韓國1965年的GDP中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5%,1990年已迅速上升到了45%,同期農業部門在GDP中的比值從39%下降到9%;我國自50年代開始工業化,到2005年,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20.9%上升到47.3%,與此同時,農業總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從50%左右下降到12.4%
1.2 人口膨脹與結構性失業并存
工業發展初期,經濟快速增長和對勞動力的需求造成人口出生率急劇上升,隨著世界工業朝著自動化、信息化方向的發展,工業產業對簡單勞動力的需求下降,而巨大的人口基數使勞動力的供給增加,使就業與失業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以我國為例,從1952-199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都超過10‰,總人口從57 482萬人激增到130 756萬人(2005年),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導致就業問題出現。從“九五”期間開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出現失衡,下崗失業人口大幅上升,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進入“十五”,就業與失業問題更為突出,不僅總量供求失衡,而且結構失衡。
1.3 人口增長結構演變歷程縮短
從東亞人口發展史上看,后進工業國家的人口結構變化(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再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所經歷的時間僅為發達國家的1/3。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一個低生育階段,標志著我國用不到3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現代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根據聯合國(2002)預測[3],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從10%增至20%,各國所用年數為:中國20年(2017-2037);日本23年(1984-2007):德國61年(1951-2012):美國57年(1978-2028)。
2 壓縮型工業社會的“人口紅利”特點
2.1 “人口紅利型”經濟期的縮短
發達工業化國家“人口紅利”期出現的時間與工業化進程大致相同,持續時間為100年左右。由于后進工業國家經濟增長“追趕效應”作用,人口急劇膨脹,“人口紅利”期迅速到來,持續時間縮短。以我國為例,由于政策和社會因素,在經歷20世紀50~60年代生育高峰期后,從8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進入了“人口紅利期”,“人口紅利”期最多持續60年(見表1),而以我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在60年內完成工業化過程尚不可知。人口撫養系數[5]在短期內趕超發達工業國家。如在20世紀5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撫養系數比為0.7~0.8,到2000年,撫養系數比降低到0.6左右,同期發達國家人口撫養系數比僅下降了0.039,基本穩定在0.55左右。人口結構的黃金時期也被“縮短”,意味著勞動力資源減少,經濟發展必定受阻。
2.2 “壓縮型”工業化與“人口紅利”期的交織
“壓縮型”工業化帶來的人口老齡化負效應將使社會總儲蓄開始減少,繼而總投資下降,通過乘數作用影響經濟持續發展,同時,人口撫養比上升、勞動力資源開始減少、日益龐大的養老金使政府開支增加。
顯然進入老齡化社會需要一定的“社會積蓄”才能支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費用”。因此,經過充分工業發展和財富積累的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都較為富裕,如英國等發達國家從成年型社會向老年型社會轉變用了80年,同期人均CDP為5 000~10 000美元,而后進工業化國家完成這種轉變只用了發達國家1/3的時間,我國完成這種轉變用了大約20年,人均CDP只有1 000美元左右。這種“未富先老”正是“壓縮型”工業化國家所獨有的。
工業化后進國家的“追趕效應”和“結構效應”使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節奏快、社會轉型幅度大、經濟畸形發展,致使在“人口紅利”期內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獲得“人口紅利”,相反卻出現了“壓縮型”綜合性的問題:自然新增勞動力+城鎮失業勞動力+城鎮化帶來的農業勞動力,與產業結構改變、城鎮化和因過快工業化導致的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后進工業化國家獨特的人口特點,如果不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人口紅利”將迅速轉變為“人口負擔”。
2.3 人口“紅利”中存在泡沫現象
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只是獲取“人口紅利”的必要條件,社會要享有“紅利”還需要與本國勞動力資源相匹配適合的制度環境、政策措施、人文環境和足夠的工作崗位等,這些條件和“人口紅利”一起構成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源泉。
大多數后進工業化國家為了盡早獲得“人口紅利”,在工業化起步階段鼓勵生育,如戰后日本人口在1947-1949年出現了持續三年的生育高峰期。這三年共出生約806萬人,出生率由1945年的23.2%猛增至33%~34.3%,我國在1952年人口出生率高達37%。同時各國政府大力發展教育,1990年,日本大學毛入學率為29.6%,2003年大學毛入學率達到了47.7%,同期韓國大學毛入學率從386%上升到77.6%,新加坡從18.6%上升到48.3%,中國從3.0%上升到7.5%[6],到200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9%,但當我們考察教育科研經費的投入時卻發現,從1990-2005年,盡管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由569億元增加到3 951.59億元,增長了5倍多,但是財政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全國教育經費占GDP比重從2002年最高點3.32%下降到2005年的2.16%,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教育投入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教育投入占GDP 4%的水平,這種急于求成的教育發展模式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低下和教育層次的單一化。同時,由于后進工業國急于實現產業現代化,是知識技術引進的主要國家,急需技術創新,導致對高素質人力資本的需求,而本土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所處的地位要求實用性中檔人才,這種多樣化的需求與本國單一的人力資源素質不相匹配,導致大部分勞動力資源沒有形成與本國經濟相適應的人力資本,出現了“人口紅利”泡沫。
2.4 長期非自愿失業人口的存在使實際撫養系數高于理論數據
實際撫養系數計算公式中分子為0~15歲幼兒和65歲以上老人,該公式暗含的前提條件是充分就業。只有當社會自然失業率低于6%時,理論撫養系數才與實際相符。但當大量失業勞動力存在時,被撫養人口就不僅僅限于少兒和老人了。另一方面,后進工業化國家普遍存在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的問題,目前,我國每年有80萬~120萬的出生缺陷嬰兒,15年后,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先天性缺陷人口也要從系數公式的分母中扣除,這時實際撫養系數往往要高于理論撫養系數(見表2)。
3 人口紅利壓縮的后果―大量持續性失業的經濟學分析
人口基數大,勞動力資源豐富正是獲取人口紅利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可以通過生產和消費行為為經濟增長提供不竭的動力,因此,人口基數大不應該是導致失業的直接原因,只有當它同不合適的產業結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出現勞動力供大于求現象。孤立地判斷人口和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不科學的,只有將他們納入一個系統之內來考察,這樣的判斷才有意義。由于人口總量是既定現實,界定人口與產業是否適應就涉及到重新判斷發展中國家現行產業是否適應人口的問題。
以我國為例,我國屬于壓縮型工業化國家,產業結構在50年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農業社會步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這種轉變是部分和不均衡的)只用了幾十年時間[8],就業形勢也相應發生變化,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經過一個短期的就業高峰,從1997年開始失業率開始進入風險區,并一直持續居高不下。對這個問題本文的理解是現行產業結構和我國的人口特征不相適應。
3.1 現代化的產業結構要求與勞動力現代科學素質[9]普遍低下不相適應
在國際產業自動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隨著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后進工業國家也順應潮流,大力發展自動化、信息化工業,一方面提高了本國資本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顯示出后進工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后進工業化國家處于國際產業轉移的低端,勞動力素質低下,基本上沒有能力為本國要求現代化的企業提供必須的高技術產品,勞動力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發揮生產,相反,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和大量人口的存在為發達國家的生產性產品和消費性產品提供了市場。因此,就業壓力、人口紅利期縮短、人口泡沫等問題從表面上看是勞動力供大于求,總量失衡,實際上是“趕超型”工業化過程中,整體產業結構升級太快、太陡,缺乏相應的人力資源支撐造成的。
3.2 生產性消費的盲目跟進
在自動化、資本化、信息化的全球性的呼聲中,大部分學者一致推崇通過技術和資本投入帶動經濟增長,于是幾乎各行各業開始千方百計地爭取項目、更新設備,期望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通過解雇員工、增加投入來達到改資本廣化為資本深化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這種生產性高消費導致大量勞動力富余,一方面,由于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使就業結構發生轉變,一部分崗位永久性地消失;另一方面,由于高科技產品的生產知識含量較高,需要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技術人員,而人口素質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業結構無法及時調整,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工業不是在大量吸納勞動力而是開始飽和吐出勞動力,第三產業緩慢增長的就業機會,難以容納同時來自農業和工業外溢的勞動力。生產性的消費向發達國家產業盲目跟進導致了各產業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直線下降。
3.3 對西方理論的“非本土化”借用
工業化和信息化是全球化趨勢,但是實現這種目標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應該因國而異。
早期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資本替代勞動力所獲得的巨大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后進國家希望通過模仿他們的發展模式達到本國經濟的騰飛,甚至用急進的方式企圖將“失去的工業化時間”抓回來。因此,相應出現了一批介紹和推崇西方理論的學者和官員。但是,引介理論首先要理解理論,而要對西方理論進行充分的理解必須從歷史的角度研究其出現時的社會整體背景。
早期工業化國家進行技術創新的背景是:①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生產能力低下,工匠們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彌補勞動力資源的不足;②技術創新路徑自下而上,是自發創新,沒有行政干預;③具有“歐洲特色”的科舉制度是技術創新的制度背景。工業革命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文化鼎盛時期,由于歐亞文化和生產力水平相差太遠,歐洲社會無法直接模仿借用類似中國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只能通過手工藝創新來達到快速從學徒“升級”到業主的目的,因此,工藝技術創新成為手工作坊的生存之道,之后的工業革命在此基礎上展開;④自由、開放的經濟是技術創新的宏觀經濟條件。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人文背景與西歐大相徑庭,如果只重視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而忽視技術的同化和吸收,將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假設把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按照其價值定義為“一千英鎊”技術,把發展中國家的本地技術定義為“一英鎊”技術[10],如果發展中國家貿然引進“一千英鎊”技術會給本地的“一英鎊”技術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基礎和國情,“一千英鎊”技術不能馬上被當地經濟消化和吸收,大量勞動力失業和經濟增長放緩將在一段時間里存在,社會穩定將受到威脅。
4 通過產業結構創新解決人口問題
目前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是:早期工業化國家分階段出現的社會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同步爆發,如人口問題、就業問題、環境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等,這些問題不僅多而且盤根錯節、相互交織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而且與本國國情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問題團”,現有的國外理論難以有效解決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境。綜上所述,發展中國家要使經濟和社會持續地發展,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以我國為例,可以嘗試創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發展道路解決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
4.1 明確本國國情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基數大、國民現代科學素質普遍低下、地區發展不平衡、典型二元經濟結構。為早日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通過學習和模仿西方經濟發展方式和管理制度,實行了大規模的產業自動化,用機器代替人力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產量,并將這種方式廣泛地推廣到工廠和農村,這一方面使我國在短期內經濟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另一方面導致社會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使社會整體消費水平低下,繼而影響自動化的最初目的―經濟增長,同時,大量剩余勞動力的長期存在又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
4.2 構建包含國家專有要素的本土經濟學
我國失業理論的發展代表了后進國家學界“洋為我用”的覺醒歷程,特別是后兩種模式正是立足于我國實際、反思西方理論、獨立思考后的結果,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有這樣一種思維慣性:通過模仿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路徑,考察我國實際經濟社會中存在卻相悖于他國發展路徑的“不當之處”,給予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看似有道理卻難以實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面臨的問題。經濟和人口理論的作用在于為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提供智力支持,其中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是主體,理論、政策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而不是通過改良社會去適應理論,然后按照理論設計進入另一發展模式。這里并不反對借用他國發展模式,但是首先應該選擇真正適合本國的模式,且在實施前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去偽存真,選擇其中與本國國情相融部分,在此基礎上再對理論進行創新性的完善。
4.3 創新型產業模式為人口問題提供了解決之道
根據本國國情選擇,創新理論是壓縮型工業化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關鍵在于政府和學界思維方式的改變,對國際經典理論不迷信不盲從,采取審慎的態度對待“舶來品”,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創建適合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
以人口問題為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素質、失業等方面,走入了因果倒置的誤區,從根本上講失業、人口數量、人口質量等問題是相對存在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偏離本國國情導致的結果,并不是人口本身就存在問題。因此,研究不應繼續糾纏于問題的表象,而應該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如失業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當國民整體經濟社會水平不高的條件下,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全面盲目自動化,忽視了我國人口眾多、正處于人口紅利期的特點,無視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舍本逐末,花費有限的資金外購昂貴的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力,導致失業現象大量存在,而且由于這種結構性失業是外生因素(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引起的,與早期工業化國家不同,很難在短期內通過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容納失業人群(產業國際自由轉移與勞動力要素的不能自由流動造成這一問題),即“一千英鎊”技術摧毀了“一英鎊”技術,經濟和人口問題以扭曲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因此,只有建立適合本國的中間技術產業,即“一百英鎊”技術型產業才能充分利用本國充裕的勞動力,使經濟真正獲得“人口紅利”。這種中間技術型產業可以將科技含量高的“一千英鎊”技術分解為若干能適應本地產業、本地技術和本土教育水平的新型“一百英鎊”產業,這種新型產業一方面提高了本地“一英鎊”技術型產業的技術含金量,幫助提升國內經濟和技術水平,使發展中國家盡快與世界經濟接軌:另一方面,大量中間技術產業的存在能充分吸收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勞動力,使社會能平穩地渡過產業結構轉型期,使發展中國家延長“人口紅利期”,充分享受經濟與人口發展帶來的福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張坤.推行循環經濟是解決我國復合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A].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論文集[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32.[Zhang Kun Recycle economy style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solve our countries’ composite environmental problem [A].Zhang Kun Recycle economy theory and practice papers[C].Beijing:The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press,2005:32.]
[2] 胡鞍鋼.國情與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74.[Hu Angang Nation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M].Beijing:The university of Tsinghua Press,2006,5:74.]
[3] 王文軍,李蜀慶.建立循環經濟解決壓縮型工業化社會中的環境問題[J].中國工業經濟,2005,(9).[Wang Wenjun,Li Shuqing.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 Issue in the Condensation Model Industrialization Society[J].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y,2005,(9).]
[4] 蔡防,王德文.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與勞動貢獻[J].經濟研究,1991,(10).[Cai Fang,Wang Dewen.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y increase versus the labor’s contribution[J].Economy Research 1991,(10).]
[5] 宋豐景.國內失業問題研究最新進展[J].經濟問題,2005,1[Song FengjingThe latest research on the unemployment in China[J]Economy Problem,2005,(1)]
[6] 陳淮.我國勞動力市場政策的主要指向[J].中國勞動,2004,(5).[Chen HuaiOur countries’main policy direction on the labor market[J].China Labor,2004,(5).]
[7] 姚裕群,莫榮.中國城鎮失業率為7%已進入風險區[J].熱點研究,2002,(10).[Yao Yuqun,Mo Rong.China’s urban unemployment ratio has reach 7%,and is going to risk area now[J]Hot Research, 2002,(10).]
[8]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China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group. From a huge population country step into a strong human resources country[M].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3]
[9] Kelley. Allen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the Third Worl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8,126:1685~1728
近日,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口氣拿出20余萬元重獎2011年度科技創新成果。創下枝江市屬企業專項獎金之最。獎勵金額208389.50元,其中,合理化建議獎124項,獎勵76889.50元;有效專利申請22項,專利獎勵44000元;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獎14項,獎勵金額79000元;科技12篇,獎勵8500元。這是湖北三寧化工繼去年對上一年度獲得國家授權的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給予2.6萬元的獎勵之后,對2011年度科技創新成果進行獎勵。
據了解,去年以來,湖北三寧化工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職工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先后出臺了《專利管理制度》、《職務發明專利獎勵辦法》,對取得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的員工分別給予20000元、12000元、6000元的獎勵。同時,成立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下設四個專業委員會,即煤化工專業委員會、磷化工專業委員會、化工設備專業委員會、電儀控制專業委員會,明確科技發展路徑、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重大科技項目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獎勵。設立湖北三寧化工首席專家職位和科學技術進步獎,旨在不斷加速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加快捷的技術支撐。
2011年,湖北三寧化工科技創新不斷攀登高峰,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湖北省技術中心,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年共開展科技開發項目17項,完成16項。其中,“CO2壓縮機無油技術研發及應用”、“NDC法脫硫技術研究及工業化應用”、“磷石膏濕排干堆及濾液回用技術開發及應用”等13個項目被鑒定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0項成果為國內領先,3項成果為國內先進?!叭妥?等溫)變換新工藝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工程”作為石化行業低碳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2000萬元資金補助;“10萬噸/年濕法磷酸精制新技術及產業化”申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已通過湖北省科技廳初步審核,列入2012年湖北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將獲得配套科技經費500萬元。
2011年,湖北三寧化工積極派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參加氮肥和磷肥行業的各類專業會議,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將高新技術,好技術新經驗引入公司;同時積極參與行業的經驗交流。去年,湖北三寧化工還累計在《小氮肥》、《化肥設計》、《化肥工業》、《磷肥與復肥》等期刊雜志以及各種協會會議共發表科技論文12篇,極大地提升了公司在行業的知名度。
湖北三寧化工董事長、總經理李萬清表示,2012年,湖北三寧化工將進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和研發機制,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努力提高技術創新和研發水平。通過不斷地引進新技術,實施技術改造項目,提升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同時,將加大公司科技人員在技術創新、專利申請上的獎勵力度,積極推進科技論文的發表,嚴肅合理化建議的評審制度,規范評審工作,將各項科技工作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力爭湖北三寧化工科技創新工作再創新高。
論文關鍵詞: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常德市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建設新農村的重要途徑。常德地區1988年撤消,建立常德市后,縣域經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但在發展中存在著經濟回升基礎不牢固,城鄉居民增收壓力較大,工業經濟增長仍然乏力,資源環境和就業壓力依然較大,因此,加大對常德市縣域經濟的研究,將有利于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實力。
一、常德市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共有縣級行政單位9個,其中縣域單位為6縣1市,包括安鄉縣、漢壽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和津市市。常德市總面積為18190平方千米,縣域國土面積1544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4.9%。2009年末,常德市總人口達到616.69萬人,其中縣域總人口為492.79萬人,占總人口的79.9%。2009年常德市完成地區CDP為1239.2億元,其中縣域CDP總值為 646.79億元,占常德市CDP總值的52.19%,只有桃源縣、澧縣、石門縣三個縣的CDP超過100億元,其中桃源縣以CDP總值為118.4億元,位于湖南省2009年GDP總量第15名的縣市;湖南省2009年人均GDP為20226元,常德市人均GDP為達到22496元經濟學論文,而常德市縣域人均GDP只有15571元,分別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76.98%,常德市平均水平的69.21%,且只有津市市的人均GDP超過2萬元。2009年常德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0.0億元,其中縣域財政總收入為27.7089億元,占常德市財政總收入的39.58%,財政總收入超過7億元的縣(市)有津市市l個,2009年湖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10元,常德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909元,而常德市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4810.57元,均低于湖南省和常德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只有漢壽縣、澧縣和臨澧縣過5000元;略超過湖南省和常德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31元,常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9元,常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996.42元,均高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有澧縣和臨澧過20000元。桃源縣和安鄉縣的農業總產值超過了工業總產值。
目前,常德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實力不強,經濟規模小,競爭力較弱,突出表現為大多數縣域為農業經濟,其發展水平仍然是低水平,低層次的。
二、影響常德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1、縣域基礎設施條件差,競爭能力弱
由于常德市位于湘西北地區,屬于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相比,缺少對外開放的地緣和人緣優勢。同時,常德市又是傳統的農業地區,縣域工業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加上各縣(市)財力不足,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后,造成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明顯落后,制約了縣域經濟發展。
2、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滯后,工業化程度仍然較低
常德市農民在縣域居民中占有較大份額,農業和農村經濟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缺乏鮮明個性,產品、產業結構趨同,停留在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上,而工業企業少而不大,特別是龍頭企業和拳頭企業少,支柱產業發展緩慢,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范圍十分有限,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和產業化經營效益,對縣域經濟拉動力較弱,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3、人才匱乏
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是人才匱乏。目前,常德市縣鄉創業人才、實用鄉土人才嚴重短缺,勞動力素質不高,大多數農民缺乏發家致富的實用技術和技能。區域內懂市場、懂經濟、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管理人短缺才,造成農民增收緩慢。
三、促進常德市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更新發展思路,搶抓發展機遇
與時俱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的首要動力。目前,常德市縣域經濟已從原來低層次、“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逐步過渡,經濟發展已進入市場配置資源、需求引導生產、質量決定效益的新的發展階段,但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自主發展能力不足。因此,常德的各區縣市應牢牢把握緊緊抓住中部崛起,以及湖南“3+5”城市群發展的戰略機遇,積極承接“長株潭”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經濟學論文,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資源型工業為支撐,以集群化發展為手段,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大力優化工業結構,提高工業效益,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推動常德縣域經濟加速發展。
2、立足縣域農業自身的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應以農業繁榮為前提。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縣域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結合縣域實際,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農業,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富民強縣的重要途徑。目前,常德市形成了以桃源縣、澧縣等為主的糧食產區;以澧縣、安鄉縣等為主的棉花產區;以各縣城郊及石門高寒山區為主的優質蔬菜產區;以石門縣、桃源縣等山丘區為主的柑桔產區;以桃源縣、石門縣、臨澧縣等省定煙葉生產區為主的優質烤煙產區;以山丘區自然草場和濱湖灘涂草場為主的草畜區。因此,各個區縣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 ,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為方向,打造生態品牌,加快農產品深加工業的發展步伐,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
農業產業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經。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農產品加工,常德市的各個區縣要延伸農業產業鏈,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的連接點,作為農業產業調整的重點,作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3、發揮縣域旅游資源的優勢,帶動區域發展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以快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擴大開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加快區域脫貧致富。常德市的西北部屬于武陵山系的低山區,挺拔俊秀;西南部為雪峰山余脈,逶迤綿延;東部為洞庭湖平原。沅水、澧水兩大河流橫貫境內,支流眾多,具有水鄉的特色,這些特征造就了區域內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常德市的各個區縣應發揮區域內旅游資源的優勢,強化各級政府對旅游發展的認識,完善旅游服務系統,進行旅游開發的招商引資,將常德建設成為以山水田園風光為主體的觀光、休閑度假、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旅游城市,從而促進常德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4、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縣域工業可持續發展。
由于常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與城市、工業與農業、礦藏開采與加工的相互依存關系。發達的農業、豐富的礦藏資源,為常德的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形成了以加工業為主的工業格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追求的目標,而發展循環經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因此,常德市各個區縣發展循環經濟,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觀念,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突破口,重點建設好縣域內的主要工業與工業園區(見表1),合理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
表1. 常德市縣域主要工業與工業園區統計表
縣域名稱
主要工業
主要工業園區
安鄉縣
造紙、棉紡、油脂化工、橡膠、建材、機械、
安鄉縣工業園區
漢壽縣
紡織、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機械制造、食品加工
漢壽經濟開發區
澧縣
水泥、煤炭、氧化鋅、芒硝、農產品深加工、輕工業機械制造
澧縣工業園
臨澧縣
水泥、煙花、食品、陶瓷、機械、紡織、食品
太平工業園、安福工業園
桃源縣
鋁業、農產品加工、紡織、建材、電力能源、機械制造
創元鋁業工業園、漳江、熱市、陬市工業小區
石門縣
電力、食品、建材、化工、機電、硅砂(石膏)
石門縣工業園區
津市市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1 [文獻標識碼] B
一、前言
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必須依托高度發達的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鎮社會逐漸轉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要想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必須縮小城鄉經濟社會的差距,促進城鄉的統籌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核心作用在于減少農民數量,增加農民收入,富裕農村。同時有利于統籌城鄉建設,縮小城鄉差距,轉移多余的農業人口進入小城鎮,城鎮化水平得以提高。推進農業產業化,統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是解決新時代農村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前國家鼓勵加快新農村建設,把新農村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極大有利條件,農村發展遇到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加之國內產業轉移,城鎮居民數量逐漸增加,加速消費結構升級,農業發展產生了廣闊的市場需求。我們一定要抓住有利契機,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
二、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的相互關系
農業產業化是以整合農業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方式,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農民自主決策的合作社等為組織形式,以主導產業為重點,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對于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對農村的城鎮化發展,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城鎮化是實現農村工業化的載體和農業現代化的顯著標志
生產基地的集約化和農業人口向城鎮的遷移,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撐,彼此之間相互依存。采取大規模、機械化、集約化現代產業化生產方式,對人員素質,管理規范化要求高。生產資料的集約化使用,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排斥了低素質勞動力,迫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業生產方式轉移,在獲得一定經濟補償后進入城鎮居住就業,從而推動了城鎮的形成。
(二)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對應關系
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必然大力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領域剝離出來,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同時得到了促進,提供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廣闊空間。此外,進入城市的農業人口,提高了生活質量,城鎮化進程得以進一步推動。另外,農村城鎮化也必須以顯著的農業產業化成果為支撐。農村城鎮化集聚了的各種要素資源,是打造農業規?;堫^企業的必要條件。
(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對城市化進程的積極推進作用
農業產業化對農村城鎮化起主要支撐角色,一是農業產業化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導致農業剩余勞動力出現。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中逐漸形成第二和第三產業。農業的產業化為農村小城鎮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資金、市場和食物,農村小城鎮的發展進一步增加商業交易的商品供應的需求,從而促進小城鎮進一步的繁榮。二是高度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導致非農業產業相對集中,空間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的疊加等因素,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城市化。
三、當前我國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面臨突出的問題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業產業化雖然取得一定成效,城鎮化推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資源緊張,城鎮化盲目擴張等問題。農地產權的明確界定難、農村工業化水平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困難等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一)農業工業化和城市化f調發展的影響力難以發揮
在推進農業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戰略中,兩者發展不對稱、不協調,忽視了兩者之間存在的內生機理性。突出表現在:一是農村鄉鎮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布局不科學。國內各地區雖然逐漸建立了產業集聚區,但農產品加工企業聚集不科學帶來規模化效應差,生產加工范圍窄,產業鏈條短。二是簡單地規劃和發展小城鎮建設,缺乏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和鄉鎮企業的大力支持,小城鎮經濟發展緩慢。三是小城鎮產業的人口吸納能力弱。由于城鎮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落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空間和產業轉移缺乏依托,導致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受阻。
(二)產業結構升級困難
產業結構升級困難,難以全面實施農業產業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狀況難有起色。我國城鎮化規模小且分散、發展水平低,難以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小城鎮財政收入全部投入行政支付也難以維持正常性開支,小城鎮人均行政管理成本高,城鎮化水平低、規模小,經濟積累有限,促進產業化的財政支出困難,城鎮化的聚集效應難以顯現。城鎮嚴峻的就業狀況和相對狹小的就業空間,使農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質低的劣勢更加突出,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形勢更加嚴峻。
(三)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受城鎮化水平整體滯后的嚴重制約
以土地為依托的農業生產的規?;?、集約化經營處在徘徊之中,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土地難以集中,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被嚴重阻滯,最終難以發揮社會發展的整體效應。
(四)城鎮化資源聚集能力不強
由于農業工業化的支撐能力弱,城鎮化缺乏相應的產業支撐。全國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輻射帶動能力弱,產品質量檔次欠佳,難以滿足農業生產和消費大國的要求。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資金、技術方面欠缺,發展后勁不足。運行機制有待改進和管理體制有待理順,與農戶利益分享制度欠缺、關系松散、業務流程規范性程度偏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加工技術含量低,對周邊產業的拉動差,出口能力需進一步加強。
四、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對策
協調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一致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三大”功能:一是服務升功能,發展城鎮第二、三產業,吸納剩余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流通貿易功能,農業轉移人口從農產品生產者轉變為農產品消費者,對農產品消費需求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的貿易提出進一步要求,農業產業化對產品的銷售貿易環節管理更加現代化;三是加工功能,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的商業價值,利用現代的農業技術手段,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升級,提升農業產業化的“智造”技術含量;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新型城鎮化的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和戰略方向。
(一)處理好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當前,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城鎮化建設。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避免城鎮盲目擴張。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為農業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創造條件。二是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問題要積極妥善予以解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農民權益保護,打破城鄉居民身份壁壘,改革戶籍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三是強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狀況,政策上繼續強農惠農富農,生產要素要在城鄉之間合理有序流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四是拓寬融資渠道。改變單一靠政府投入的格局,建立包括政府、企業、集體、個人的多元投資機制,引導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和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引多元投資主體特別是返鄉創業農民工參與農業產業化。
(二)結合當地農產品優勢和特色,實施區域布局規劃,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
一是集約利用各種資源,整合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節省分散經營成本,支持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兼并、收購、租賃、轉讓等多種形式的改革,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增強企業發展后勁。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產業結構,發揮城鎮體系的聚集和輻射效應。城鎮布局要科學規劃,依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區位優勢和人才聚集等因素,以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為基礎發展支柱型產業。形成有層次的城鎮體系結構,各個城鎮要發展支撐產業,健全城鎮功能,發揮城鎮體系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
(三)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緩解農業人才的結構性缺陷
廣大農村雖然存在著巨大的適齡就業人口,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勞動技能缺乏,與城鎮就業崗位要求不符。從長遠看,成為城鎮化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減少農村人口,使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到城鎮,推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的同步快速發展。樹立“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基礎教育工作。提高其教育質量,農村人口綜合素質需大幅度提高,實用的技能型人才需大量培養,農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賴以依靠的人力資本基礎才能真正建立起來。農村教育、科技、經營、衛生、生產、金融等多方面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要切實加強,使農村實用人才的總量與結構與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相適應,推動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
(四)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城鎮土地使用制度
改革農村的產權制度,降低農民的進城成本。農村方面,改革農村現有的產權制度,進城的農民可以轉讓或者出售其土地的經營使用權,取得定期的土地財產的收益權作為進城就業的保障,推進城鄉統籌繳納養老、醫療等保險,農民進城就有了基本的經濟基礎。城鎮方面,健全城鎮的土地利用制度,使農民享有土地作為財產的所有者的收益權。當農村土地由農用轉為其他用途時,將其土地的增值收益返還給農民。積極采取股權合作,允許農村集體土地作為股份參與城鎮開發,使土地作為一種資產投資使用,農民能夠得到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帶來的收益。
五、結語
縮小地區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等是我國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新時代下我們要統籌協調發展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參 考 文 獻]
[1]郭建宇.農業產業化研究的國際比較[J].生產力研究,2007(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