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任務型語言教學

任務型語言教學

時間:2022-05-09 05:45: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任務型語言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任務型語言教學

第1篇

Willis(1996)曾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劃為三個步驟并予以簡明的闡述。

第一,前任務(pre-task)。教師導入任務,介紹學生不太熟悉的有關學習任務的話題,學習和復習與任務相關的語言,布置學習任務并使學生明確任務的目標和結果。

第二,任務環(task cycle)。①任務:學生結對子或分小組執行任務;②計劃:各組學生準備以口頭或筆頭的形式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教師告知學生匯報的目的,以語言顧問的身份幫助學生糾正口頭、筆頭語言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反饋;③報告:學生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或交換報告。

第三,后任務(post-task)。①分析:學生討論課文或錄音材料的細節,進行新單詞、短語以及句型練習;②操練:教師指導學生練習語言難點。

一位英語教師的一節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Step 1: Students sing a song.

Step 2: The teacher raises the question: Why is it not easy to become a pop star?

Step 3: A group of students put on the play: At the Tailors Shop.

Then students discu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lay and give their opinions of the play.

Step 4: Listen to the tape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Step 5: Interview. Two students act as Spielberg and his wife while other students ask them questions.

Step 6: Group Discussion.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Spielberg so successful?

Step 7: Create Dialogues.

Group 1: a dialogue between a newspaper reporter and Steven Spielbergs wife Group 2: a dialogue between Mr. and Mrs. Spielberg

Group 3: a dialogue between Spielberg and his child

Step 8: Discussion. Who do you think will possibly be a successful person like Spielberg in our class? Why do you think so?

第2篇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國內;國外;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7)01-0024-01

1.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國外研究現狀

近幾十年來,國外的多位專家和學者從未停止過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的研究,由于研究者頗多,無法一一贅述,筆者從其中挑選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論成果進行論述。

1987年時,Prabhu在自己撰寫的書中明確了“任務”的概念,指出“任務”是基于思考和對所提供信息的分析,得出結論的活動,這種活動包括規則中心、形式中心、目標中心以及意義中心四大類活動,這種活動能調控學生思考的過程。在他所得出的這一理論結果中,意義中心活動最受他青睞,他認為在利用這一理論進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須過分關注語法規則,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語言意義的理解實現對語法的掌握。但是,他的理論并非十全十美,在任務選擇、等級評定等方面還存在隨意性。

在Prabhu的理論基礎上,Candlin重新界定了“任務”的概念,認為“任務”這一特殊的活動實際上是師生通過認知和交際尋求解決方案從而達到掌握新知識的目的。他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也存在瑕疵,因為他根本沒提到語法教學,而是把交際放在了明顯重要的位置,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他的理論指導下過于依賴交際,而忽視語法的學習,不利于語言教學的平衡發展。

四年后,Long和Crookes對“任務”的概念有了更新的詮釋,他們將需求分析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任務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的緊密性。之后,他們又在交互修正理論中闡述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可行性,強調為了任務的完成也要注重語言的形式。他們認為,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能夠產生語言習得,使語言輸入變為可理解輸入的最重要途徑就是交際雙方在會話交互過程中不斷相互協同,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交互修正,在交互過程中引起對語言形式的注意。這個理論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問題,如果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未出現語法問題,教師或許永遠不會進行語法知識和語言形式的講解。

上述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研究顯然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未能為教師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導。Willis恰恰幫助教師解決了這一問題,她提出了任務實施需要遵循接觸實用性的語言,要鼓勵學生的語言運用,要對語言本身引起注意,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對語言進行突出這幾個原則。她的理論研究最大成果在于提出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開展語法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2.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國內研究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引入任務型語言教學以來,該理論一度受到關注,國內學者對它的研究主要圍繞理論基礎、核心概念、教學流程、任務型大綱的討論展開。

關于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比較重要的幾個概念,如任務的含義界定、特點及分類的闡述與國外語言學專家的認識有所不同。例如,賈志高指出“任務”指的是學生運用目標語設計信息處理的課堂交際活動的總稱,這較之國外學者對任務的概念的闡述存在較大差異。同時,阮周林等幾位語言教育專家通過對任務特點的研究,為語言教師更好地進行課堂交際任務的設計提供了有益指導,是提高語言教學實效性的有力保障。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程可拉于2003年提出了自己對任務設計的見解,認為應借助多媒體技術對任務設計進行輔助,使所涉及的任務通過多媒體技術生動、逼真地展示給學生。

關于對任務大綱的研究,我國與國外的理論研究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只有極少數的學者對此有所研究,其中張宇翔認為沒有統一的任務分級標準,任務型大綱實際上會受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無法有效保證語言學習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3.結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在國內外的研究情況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與多種因素有關。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語言教學的有效性。

⒖嘉南祝

第3篇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含義 步驟 要求 觀念問題 效果

英語新課程改革猶如一股颶風,滌蕩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催生著嶄新的教育理念和

模式,《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中,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等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本文主要就“任務型語言教學”方式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及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些思索,以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學的需要。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含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通過運用語言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輸入與互動”的理論基礎上,強調語言在交際活動中使用的結果,而不是單純關注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筆者認為,英語課堂中語言教學的任務就是在“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中而形成的。學生通過可以理解的輸入與輸出的“對語性互動”,來完成教師設計的各項任務,進而產生語言運用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為學而用,在用中學,學了就用”。它是一種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是語言交際教學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學習過程。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步驟

任務型語言教學有三個主要環節:前任務、任務環和后任務。

1、 前任務

前任務就是教師引入任務,即使學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務情景的氛圍中,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能力狀態,觸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迫切需要,此時學生就進入了學生模式的“參與任務”環節。

例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 Ⅱ 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isc?時,教師出示“不良社會公德”的宣傳畫或播放制作的“不良社會公德”的圖片內容問學生:What should we do ? 誘導學生說:we can say:Would you mind (not)…?could you please(not)…?

將學生分成兩組,準備一些小紙條,在紙條上面寫一些動作,每組輪流讓一人上講臺來抽取紙條,在本組的同學幫助下完成紙條上的任務(必須使用英語)。

2、任務環

任務環就是在任務實現后,學生能進入到學習新知識環節。在學習新知識環節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是隨意的,而是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來進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習環節完全讓學生自主學習,很難把握好方向。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事先設計好的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步驟進行學習。

例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 Ⅱ 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時,將學生分成6人小組,教師宣布明天是學校開放日,到時會有多位外校的教師和家長到校觀摩。小組討論:需要做哪些工作,并將所需要的內容列表(為學校開放日做準備)。

3、后任務

后任務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新知識后,還必須對其進行鞏固。在對新的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熟練之前,學生是很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因而要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結合任務,共同進行對話交流等活動,能對學生新知識的掌握,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在學生對新知識基本掌握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相似的、具備新知識點遷移的活動情景,供學生自主運用。這一環節是學生形成新知識遷移,達到活用的關鍵。對于教師來說,主要是起組織點撥作用,并對其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一種發展自我的成功體驗。

例如:教學《新目標英語》Book Ⅱ 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時,通過以上學生帶著各種任務進行合作學習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看哪組細致,評出等級獎勵。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對老師的要求

(1)教師要用流利的口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不能按照課本和準備好的教案上課。他們不再是知識的化身,而必須從“演講者”變成“交流者”,必須能夠在課堂中用流利的英語與學生自然地交流。這樣才能下達清楚的命令,適時引導,提出建議。

(2)教師要調控管理課堂。

任務型語言教學給教師的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務完成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調控。比如,確定參與任務的人數,雖然課前有所準備,但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發生變化。

(3)教師要及時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任務完成的效果。對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使學生在語言交際中得到鍛煉。

(4)教師要適時評價結果。

有人說,“評價之于教學,猶春風之于花木。” 然而,教師設計活動時往往會忽略對活動結果的激勵。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的結果應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可因任務而異,有口頭形式的鼓勵,有小組或班級及時評比,有的要具有觀賞性和持久性等。

(5)教師要投入真正情感。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要求師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教學各環節應充分體現伙伴關系,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更多的是鼓勵、平等和寬容,而不是命令式或強制式。并且,教師不能有任何偏向,不要總是提問成績好的學生,忽略了差生。另外,教師要有良好的教態和體態。

四、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要解決的幾個觀念問題

1、教師要跨越狹隘的科學界限,建立起“大學科”的觀念。如果將外語教學理解為僅僅是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必然對思維訓練、對審美情趣熏陶、對自然和社會知識的擴展、對合作能力的培養、對情感體驗置于不顧,甚至會覺得它們浪費學習時間。這種觀念在保證語言訓練時間的表象下,學習環境的內容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被削弱,教育情景的浸潤性功能被降低了。

2、學生需要以自己速度接受語言。大部分的教科書要求學習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規定的內容。這可能對學習者造成壓力。任務型的學習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接觸英語的機會,但允許學習者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吸收和產出的語言。它打破狹隘的單目標意識,允許學生有個沉默階段,允許他們在有把握時才輸出語言。

3、語言學習過程的嘗試與錯誤是有價值的。學生語言學習是一個嘗試與糾錯的過程。嘗試中的錯誤往往是學習發生的標志。錯誤的語言可能是學生的“中介語”,這個“中介語”系統一直處于向目標語系統的變動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假設,積極地嘗試使用語言,促使他的“中介語”系統的形成和發展。任務型的活動重在信息的傳遞和做成事情,語言形式是第二位的,這在無形中鼓勵了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創造性地使用他們的語言經驗,如果他們能有機會接觸正確的語言形式,他們的“中介語”系統會自然地朝著目標語系統改進。

4、沉默不等于沒學習。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前期,學習者可能有一個沉默階段。學生可以在情景中理解語言,可以順利地完成任務,但他們可能說不出來。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可能迫切希望看到學生會說外語,并將此作為學習發生的證據。教師如果沒有在一節課內教“會”幾個單詞和句子,他們也會有未盡職責的內心壓力。事實上,沉默不等于無知,學生可能是在內部加工和理解所聽到的東西,當他們有了足夠的語言輸入,有話可說的時候,他就會開口的。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效果

長期以來,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的教師,多數是遵循傳統教學模式。如何改變這種模式,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通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但高漲且還持久,并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同程度地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筆者任教的班級,不但英語成績在學校同學科評比中獨占熬頭,而且還有幾位基礎好、語言能力強的同學當上業余英語導游。

綜上所術,選擇恰當的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是《新課標英語》的要求,也是大勢所需。在新課程改革的機遇與挑戰面前,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要提倡課堂研究,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進一步朝著教學藝術化的高水平、高境界邁進。

[參考文獻]

1.《選擇“任務型”教學途徑,在英語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 趙淑紅

2.《英語任務型教學之我見》 于森

3.《初中英語教學的情趣教育初探》 新課程教育網

第4篇

關鍵詞: 任務型語言教學 任務理解 任務設計 任務實施 任務評價

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掌握和運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方法?我們現就教學中任務的理解、任務的設計、任務的實施及任務的評價等方面談幾點反思。

一、正確理解任務概念

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完成任務,達到學習和運用語言的目的。活動由任務而產生,任務通過活動來完成。然而,任務不等于活動。任務包括籠統的教學任務,即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活動泛指進行教學的全部活動:從導入到真實交際的各種活動。任務是選取、組合、規范活動的前提;活動是完成、再顯教學中的交際化任務。任務是掌握語言功能的落腳點,其方式和渠道就是教學活動。任務型教學指按不同主題的交際化需要去組合成套的、反映完整語境的教學活動。在任務型教學中完成任務的目的是解決具有實際意義的交際問題。

二、精心設計任務

精心設計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任務型活動是成功實施任務型教學的關鍵。

Wills(1996)認為,一般來說“任務”可分為六種類型,它為任務活動的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樣式。

1.列舉式任務(listing)

學生圍繞所學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或關系羅列有關事實。

2.整理型任務(ordering;sorting;classifying)

把所了解的語言材料按順序排列。這需要學生有十分強的分析、歸納和綜合等能力。

3.比較型任務(comparing;matching)

學生對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相似和不同之處。

4.解決問題型任務(problem solving)

這類任務集中于提供學生一個問題和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探討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它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一種開放型和創造型任務。

5.分享個人經驗型任務(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

學習者就某個話題進行討論,交換意見,不必達成統一意見。

6.項目型任務(project)

學生體驗“條件輸入過程體驗產出”的經典探究方式,進行任務型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從而在實際應用的層面上引導學生體驗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任務的設計應關注任務的完成,任務應難度適中,有層次,指令簡明扼要,便于操作。盡可能地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好地用英語去完成任務,從而學習語言,積累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任務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語言水平,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產生親切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任務要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有關,從而讓學生愿做、能做、樂做;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設計的任務活動要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任務活動不應僅限于課堂教學。任務還可以從課堂上的活動延伸至課堂之外,任務所設計的活動內容,可以沖破教材內容的局限,帶給學生拓展、想象和創新的空間。

在設計任務時著重分析教材,分析教學內容,在把握教學內容的知識性目的的同時,應明確教學內容的運用性目的。教師從教學內容,從教材提供的任務建議中選擇適合的任務,并根據不斷變化的教育和教學因素調整任務,設計出具體的運用性任務。目前牛津版教材編選的材料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內容涉及諸多領域,具有極強的時代感和可讀性,很合學生的胃口,學生總是有話想說,有感可發。牛津版教材每個單元緊緊圍繞一個中心話題開展聽、說、讀、寫活動,由不同課型組成的整體。其中,每個單元的Reading部分都可以設計成一系列聯系學生實際的任務,以便學生將與本課相關的知識和內容運用于真實情境,達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目的,充分挖掘教材為開展任務型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三.合理施行任務型教學

根據Willis的觀點,任務型教學一般有三個步驟。

1.前任務(pre-task)

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是確保活動順利進行的條件。在這一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主題和要達到的目標,例如可以通過圖片或談論個人經歷等引入主題。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解決任務中可能出現的障礙,例如提供某些詞語或詞組、給學生時間思考、聽錄音或讀課文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詞語,給他們時間組織將要表達的內容,有利于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

2.任務環(task cycle)

任務環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可以結成對子或分成小組完成任務。教師的角色是給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但不干預學生的活動或糾正學生的錯誤;第二階段是策劃階段,以為第三階段做準備。學生可以草擬或預演第三階段要說的話或要提供的書面內容。策劃的重點是使第三階段的匯報內容清楚、恰當、有條不紊。教師可以來回察看活動情況,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老師提問題;第三階段教師請一至二對或組學生匯報成果,其他學生可以補充遺漏的內容,然后由教師對匯報內容進行評議。

3.后任務(Post-task)

這一步驟的教學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即“分析”和“練習”。“分析”學生通過記錄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并記下一些陌生的重要單詞、短語或句型。同時,對個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估。“練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所謂“分析”,并非我們通常以為的語法分析,而是教師根據課文或聽到的內容,設置某些與語言點有關的任務。在“練習”階段,教師可以根據黑板上分析的內容或課文/聽力原文中的例子,組織必要的練習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探索語言奧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詞匯,并通過練習鞏固所學內容。

在實際應用中教師不宜生搬硬套這一框架,應當學會靈活應用。一般來說,應及時呈現任務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內驅力,增強小組合作的凝聚力,學生在完成任務時也會有一種“有備而戰”的自信,完成任務的效率和效果會大大提高。任務一般由易到難,前后關聯,層層深入,構成一個“任務鏈”,使整個教學呈階梯式推進。這種真實運用任務的準備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在任務實施時,老師適當地給予學生指導、點撥,甚至個別的幫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維互動交際,形成互動性課堂教學。

四、科學地評價任務

評價是英語新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機制能夠積極地促進教學,提高學生參與任務活動的熱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增強自信心,培養團隊精神。

評價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能否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促進作用為評價的宗旨,強化評價的激勵。

為此,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形成性評價的權重,將學生在任務性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表現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評價標尺,充分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應舍棄傳統的分數評估法,激勵學生樹立競爭意識,注重活動中的形成性評價。

同時,教師在課堂內外的即時性評價應具有鼓舞性,用欣賞的眼光肯定學生的點滴努力,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的失誤,對不足不要苛求,對夸獎不要吝嗇,從而幫助學生增強用英語交流的信心,有效地掌握并靈活運用學習策略,較好地完成一系列任務。

參考文獻:

[1]梁承鋒,張丹.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第5篇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和《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職業場景出發,倡導嘗試、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體現教學的成就。簡單地說,任務就是做事,就是運用英語做事。然而,教學本身是個性化的過程,是一個發揮教師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過程,是一個實事求是、把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英語教師應當積極地學習并運用“任務型教學”的理論,設計符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言學習規律、生活和職業活動場景,且有意義的任務型教學活動,并在探索中不斷總結提高。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

任務型教學就是通過設計語言學習任務,讓學生用語言完成任務,即用語言做事,以達到掌握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的目的。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任務參與者參與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盡量利用各種語言和非語言資源進行意義共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完成任務的過程能促進學習者自然地應用有意義的語言,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習得和內化的最佳環境。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步驟

任務型語言教學有三個主要環節。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它指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前,呈現給他們新的語言材料,即語言的輸入,讓學生獲得第一次感知。這個環節要求教師為學生創造適宜的教學環境,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處于積極、自覺學習的心理狀態,充分準備感知新的內容,需要為學生輸入一定量的語言材料以確保他們準確地掌握,成功地使用新學的語言。在教學外研社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5“Let’s Do Some Shopping”時,教師可先把自己課前準備好的購物場所的圖片及商場中部分商品的圖片,例如“a drugstore,a shopping mall,a shopping center,market,supermarket”等和不同的物品的圖片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在哪些場所可以買到哪些物品,并讓學生分組練習:A:Where do you usually buy...B:We usually buy it...

2.任務環(Task-cycle)。任務環是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部分。任務的設計是實施“任務型”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設計任務時應該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應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毫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職業場景中的交際問題,應與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職業場景實際密切相關,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教學活動的形式有信息溝通、小組競賽、調查報告、記者采訪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課文的主題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任務的教學設計。例如,在教學外研社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5“Let’s Do Some Shopping”時,可四人一組,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練習本節課的重點,即購物的交際用語,并輪流替換角色,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激發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3.后任務(Post-task)。后任務包括學生分析其他各組完成任務的情況和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這時教師的任務是帶著知識要點、疑難點進行講讀。在教學外研社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5“Let’s Do Some Shopping”時,在學生帶著各種任務進行合作學習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在講臺上模擬購物場景練習購物對話,并由同學選出最佳售貨員和顧客若干名。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完美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應具以下特點。

1.通過交流學會交際。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中心,實行課堂教學任務化,課外作業項目化,評價方法過程化”。各項任務的完成離不開真實的交流,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能力的提高。任務型練習才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使學生在職場中真正學會運用。

2.將具有真實性(authenticity)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的環境(learning situaion)。情境教學是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而要保證情境設置的效果,莫若再現真實場景,真實的場景能使學習者在輕松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約束地真正體會語言、理解語言并大膽地運用語言,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自主表達才是英語學習的最高境界。

3.既關注語言本身,又關注學習過程。任務型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task),讓學生在教師的授意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學生在具體目標下完成各項任務并不是單純孤立的,完成任務的過程既是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又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具體檢驗。任務完成的好壞直接體現著教學效果的優劣,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也正是當前學習評價趨于完善、科學化的原則。

4.學習者個人的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因素。任務型語言教學謀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學習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自覺的語言實踐中,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歷程,這是語言教學的最高層次。

5.試圖把課內語言的學習與社會語言活動結合起來。社會語言活動是中職生語言學習的良好素材,它是語言學習的老師、助手和源泉。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走向社會、適應社會、融于社會,并最終在真正的職業場景中熟練地運用,離開了社會語言活動的語言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

四、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的設計

1.任務的設計要有興趣性、真實性。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及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而設計的活動根本喚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達不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量以職業場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興趣為出發點。

2.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任務越容易,參加任務的人就越多,獲得的成功體驗也就越多,學習興趣就會越濃厚。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剛開始設計的任務應簡單些,讓大部分學生參與進來。隨著任務的漸漸深入,學生對任務信息的了解不斷加深,稍難的任務也會顯得容易起來。

3.任務的設計要有多樣性。語言交際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多設計一些能符合中職生的職業場景需要和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任務型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4.任務的設計還應延伸到課堂之外。根據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任務型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展現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實際,可組織英文歌曲、英文書法、英文手抄報、英語技能競賽、英語晚會等多種活動,還可把學生帶出教室,走出校園,到企業、商店、工廠、餐館、外企等真實的環境中,讓他們大膽地與店員、工人、服務生和外國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讓他們痛快淋漓地體會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樂趣。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只有根據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才能達到交際效果。

2.教師應設計出各種激發學生講話的沖動及表達的欲望的活動。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空間,指導他們在有表達欲望的活動中得到結論。

3.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難合理。任務太容易或太難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任務型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完成較難任務時對學生也不能使用母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講英語。

4.任務必須有一結果。在任務完成以后,學生應該有一個成果。可用分小組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教師進行評價等方式展示出來,使完成任務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和學生發展為目標,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培養學習能力,提高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逐步提高學生在職業和生活場景下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突出“用中學”,容納和吸收其他教學法的優勢,靈活而務實地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英語課堂必會產生真正的變化,教學效率也必然會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版,2009年4月修訂.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生出版社,2001.

第6篇

顧名思義,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指的是一種以學習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途徑,然后以這一教學途徑為重要依據,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交際任務,而并不是在編寫語言教材和進行語言教學大綱的設計時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或羅列語言項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引導學生完成各種各樣的教學任務,而不是對各個語言項目進行逐一學習。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任務學習當中來,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做中學”和“用中學”,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在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開展教學時,雖然教師已不再占有課堂的主體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順利的完成任務。第二,學生的參與互動性強。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動機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將學生的語言應用潛力挖掘出來,使他們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第三,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在教學中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最大優勢是能夠使語言應用于真實的交際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第四,具有較強的目的性。于其他交際教學模式最本質的區別是,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更加強調采用具有明確目標的各種學習任務來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必要性

(一)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大學英語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目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普遍存在著英語能力較低的現象,雖然教師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積累了許多的專業素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充分結合交際法、情景教學法以及聽說法等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教學非常呆板無趣,無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同時,由于資金和時間的限制,英語教師缺乏必要的業務培訓,導致他們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將語言與學生的專業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制約了學生專業英語水平提升。第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通常情況下,大學英語課程往往被設置在大三或大四進行,那時候學生已經完成了公共英語的學習任務,英語學習的閱讀量少,沒有什么壓力,使他們的聽說能力和寫譯能力逐漸降低,從而對他們交際能力的提升產生嚴重的影響。同時,由于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恰當,花費大量的時間卻收獲不到理想的效果,從而逐漸失去了學習的信心。第三,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單一。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語言教學的思維定勢,在設置英語課程時缺乏創新,而且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而過分側重學習語言自身,無法培養出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優秀人才。

(二)在大學英語中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高校學生的特點提供了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條件。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不僅具備了較為豐富的英語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英語實習經歷。因此,他們在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時能夠將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快速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且質量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能夠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課程的實用性要求為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提供了依據。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要求所學的課程必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注重在實際操作中學習。開展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有效應用英語來完成工作任務。因此,這一教學目標為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提供了重要依據。第三,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完全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原則相符合。培養出具有豐富的英語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能夠熟練掌握英語語言的應用技能,并能夠在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翻譯、交流以及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培養目標。該培養目標完全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原則相符合,有利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途徑

(一)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通常情況下,英語學科的英語術語會涉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更多詞素,其中“前綴詞根”和“后綴詞根”是最常見的模式。因此,教師在開展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時,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正確拆分單詞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反復不斷地練習,通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生能夠非常準確地拆分詞匯的每一個部分。同時,教師應該在學生充分掌握詞匯拆分方法的基礎之上,有效開展詞綴和詞根的記憶教學,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并合理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也手段,通過PPT課件的形式將英語詞匯的各種組合方式展示給學生。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記憶方法和記憶技巧,教師應該適當舉出一些詞根相同的相關詞匯的例子加以詳細講解。

(二)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要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還必須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會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而更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會對學生開展學習以及日后開展工作帶來一定的制約。相關調查顯示,雖然有65%的學生能夠看懂專業英語的原版材料,但是在這其中有高達80%以上的學生并不能運用英語直接進行口語交流。因此,對于這種現狀問題,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際教學當中應該將相關的視聽資料有效應用起來,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反復進行視聽練習,并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練習,比如“實際工作的情景模擬”等。同時,教師在進行情景模擬的設置時,應該全面考慮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設置合理的難度,確保所設置的情景能夠適應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模擬情況進行及時的評價,針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促使所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三)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要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還必須在閱讀教學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開展大學英語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因此,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將精讀和快讀有機結合起來。首先,學生在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時,教師應該充分結合閱讀的內容科學合理地設置相關的學習任務,如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閱讀內容,即讓學生進行定時定量的閱讀學習。同時,應該要求學生對閱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進行分析與總結通常情況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精讀主要針對的是句型較為復雜和專業詞匯比較多的情況下,教師應該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并適當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指導學生快速高效的完成閱讀任務,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理解閱讀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尋找到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英語閱讀量,掌握豐富的英語科普知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四、結語

第7篇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中職英語 英語教學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定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的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課堂教學始終圍繞既定的教學任務展開,使每節課目的明確、內容實在、效果最佳。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被概括為任務型教學模式。

二、任招陀镅越萄特點與實施方法

任務型語言教學以任務為基本單位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呈現任務――學生參與任務、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學習新知識、師生合作鞏固新知識、教師組織練習和點撥評價――學生主動學習和操練運用以及實踐運用過程。

1.任務型語言教學有以下特點:

(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

(2)強調學習活動和學習材料的真實性;

(3)強調學習活動以表達意義為主;

(4)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語言;

(5)鼓勵課堂教學創設情境、開展活動。

2.在任務型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在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意味著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向了學生,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策劃者、管理者、同時也是學生的交際伙伴。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必須參與策略指導、內容推薦、結果評估三個環節。

3.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

(1)課堂教學以任務為主線。下面介紹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①Warming up Activities(通過視頻、圖片或提問等形式來引入本課主題)

②Pre-task Stage(教師呈現完成任務所需要語言知識,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步驟)

③While-task Stage(學生個人或小組形式完成幾個微型任務,形成任務鏈,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扮演任務的組織者、完成任務的監督者以及助學者和學生完成任務的伙伴等角色)

④Post-task Stage(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的形式向全班匯報或展示完成任務的結果)

⑤Homework(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布置相關的作業給學生個人或小組)

(2)課外作業以實踐作業為主導。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深化,我們除了在課堂上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外,課外作業也將在適當的抄寫練習上設計任務式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課外完成與本單元主題有關的能解決實際問題或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如:Make a name card; Make a book of your favorite food; Make a fast food menu according to what the pupils like to eat.實踐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課外作業與任務型課堂教學融為一體。

(3)在任務型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比較豐富,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①教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技巧

②對學生交際過程的促進

③參與者、活字典、資料庫

④觀察、監控課堂活動的進展

三、在中職英語課中應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示例

任務型語言教學事例分析:下面以外研社《中職英語修訂版》第二冊第二單元為例,闡述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步驟和實施方法。

1.布置任務階段。開始上課時,教師要圍繞話題進行提問導入,討論澳大利亞的首都,動物和自然風景區分別是什么,并且總結出相關詞匯,標注出不能回答的問題;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澳大利亞,引入本課任務。

2.解決任務階段。將班級學生4人分為一組,學習對話,討論對話中的重點單詞和句子。翻譯對話,同時熟練朗讀對話。此時,教師擔當監控者的角色,巡視全班,給學生必要的幫助、提示,以便方便學生解決任務,要確保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執行任務的過程;匯報環節,每組找一名同學進行回答,哪些是重點單詞和句子,應該怎么樣發音,如有不同意見,其他組內同學也可以補充糾正。

3.教師歸納總結。由教師講解對話中的重點詞匯,對同學們的匯報進行總結和糾正;再次詢問是否有沒有解決的問題,并且詳細講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練習知識點,可多種形式,如朗讀短語、句子,記憶力考驗,播放對話音頻等等。

4.實踐分析。通過對大連市烹飪職業中專2016級4個班級學生展開為期一年的任務型語言教學實踐,發現學生的整體英語學習水平確實有所提高,尤其是在聽說方面,并且英語自學能力方面進步顯著。

四、結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把傳統教學理論的優勢與現代教學反思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摒棄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它有利于師生在英語課堂上開展變化性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意識的訓練、培養和加強。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8篇

英語學習不可能完全依賴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因此,必須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學習任務參與學習過程,并通過學習任務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當一個學生完全被任務活動吸引時,會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只對清晰的目標和具體的反饋有反應,甚至渾然忘我而無暇去思索其他問題。學生愉快地學習狀態就產生于這種完全沉浸在一項任務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學生對來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動特別感興趣,并且有強烈的參與欲望,以學生最為熟悉的事物構成詞匯句型,以游戲的形式再現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習生活化、游戲化,使學生愉快地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任務型語言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產生愉快學習狀態的因素及實施:

(一)學生產生愉快的學習狀態需要有清晰的任務目標。這一目標特征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和課件上的提示實現,教師給予學生明確的任務和要求。由于有了明確、具體的任務目標,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而使用語言,學生不再是被動地隨著教師的指揮棒做各種活動。

例如:我在教He/She likes…句型時,就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游戲,我先找一位同學以耳語的方式,用學過的I like…句型告訴我,他/她喜歡什么顏色,或什么運動,或什么玩具,然后讓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她的喜好,學生自然而然地用到了He/She likes…因為學生活動內容是以游戲的形式模擬他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學生感到學習英語不再是負擔,興趣非常濃厚。

(二)學生產生愉快的學習狀態需要為完成任務的完全專注。讓學生完全投入課堂,教師可以設計有趣味性、挑戰性或有懸念性的任務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專注于當前從事的活動,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最終甚至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

這就要求設計的任務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感相結合。人的交際是在內容與情感的兩個層面上進行的,不聯系生活實際,照本宣科的英語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尋找語言材料與生活的結合點就是以教材為框架,以學生面臨的實際為內容。學生完成某一項具有探索性、開放性或實踐性的創造性任務。利用學生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和不同經歷,在英語教學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使語言教學在內容和情感兩個層面找到最佳結合點。

例如:在學習了食品的名稱和比較級、最高級后,給學生一個任務:假如我們明天要舉行一個Party,給你們每組100元錢,小組討論要買些什么,看哪一小組能把100元錢充分利用,不浪費,而且所需要的東西都買齊。他們,必須先去商場做調查,按實際價格來計算,每個小組列一個list(單子),最后每一小組派一個學生做匯報。這種任務可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真實情況相結合,鍛煉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培養了其語言運用能力。再例如:在元旦前夕,我給二年級學生布置一個課外任務,讓學生自己制作新年賀卡,在元旦那天互相贈送。卡片的設計要新穎,獨特,可手工制作,也可用電腦制作卡片上面祝愿的話,可自己發揮,也可去圖書館或上網查找。在送賀卡時,還要求學生說上幾句祝愿的話,學生對此任務非常感興趣。學生會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充分準備。有的學生說:Happy new Year,有的學生說:You are my good friend,此任務不但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及獲取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而且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

(三)學生產生愉快的學習狀態需要為完成任務的掌控感覺。教師給予的任務與學生技能之間是平衡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有把握處理好新情況,自然出現掌控的感覺,使學生的技能一直處于能夠完成挑戰的狀態,對自己很自信。

以I’II draw the pictures,(“我將畫畫。”外研社《新標準》,一年級起,四年級下冊)一課為例,我圍繞教學目標,從易到難,從淺入深,分層次的設計教學任務。在熱身階段,我設置的活動目的是調動學生頭腦中與本課任務有關的舊知,并不斷滲透為完成本課任務所需的句型。而在練習階段筆者又設置活動來鞏固短語的掌握,以便為下面完成任務學生能輸出完整的句子做堅實的儲備。這種分層次的設計教學任務方法,使一節看似較難的課程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了。

通過實踐效果得出結論:任務型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愉快的學習狀態。首先,任務型教學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學習任務參與學習過程,并通過學習任務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其次,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有助于教師實現愉快的教學環境。任務型教學對各種教學法有很大的包容性,適合各種活動類型。不但利于獨立操作,也有利于合作學習。最后,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為學生們提供了較大的實踐空間以便使學生完全投入課堂,專注于當前從事的活動,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9篇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中學英語教學 任務設計

按照教育部下達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中學英語教學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文化修養。因此,新時期的教學模式應體現英語教學實用性、知識型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特別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傳統的3 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在教學中強調語言知識的操練,教師主要對英語單詞、詞組、語法以及句型進行詳細地講解和練習。“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是傳統英語教學留給大家的印象。這種模式將學生至于被動的位置,這不能適應時代英賦予英語教學的要求。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是新時期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求和目標的最佳方式和途徑之一。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及其特點

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鄄based Language Teaching )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初,由英美國家外語教學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人員在做了大量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一種語言學習模式,也是對交際語言教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的成果。在我國,自2001年教育部頒布英語教學標準以來,各地的教師在探討這一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特定的語言目標設計出明確而又具體、可操作性強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詢問、交流、協商等多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習得語言,從而培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是有效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現狀的最佳途徑之一”(Nunan,1989)。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鄄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模式,融合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它增加了復習單元、文化背景知識和學習策略等部分,并增加了任務型學習成分和語篇輸入。教材每個單元都列出明確的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與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和B 兩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運用。每個單元還附有Self Check部分,學生可用來自我檢測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為了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設置了具有跨文化內容的語篇及相關聯系。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設計及其實踐

1. 任務設計的幾點要求

Nunan (1989) 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法,具有結構性,它由教學目標(goals)、信息輸入(input)、活動方式(activity)、師生角色(teacher & student role)、教學環境(setting)等要素組成。首先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任務型語言教學以任務為中心,所以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和需要決定每一課的目標任務。其次,輸入材料應該源于現實生活,任務必須盡量真實、實用、有趣且形式多樣化,這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這些任務活動可以直接來自于教材,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將教材內容進行改編、重新整合,或是補充網絡教學資源,加以融合拓展。再次,在設計任務時應該從學的立場出發,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合適難度的任務,使學生樂于參加,(任務太簡單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太難則會挫傷其自信心,打擊其積極性)。此外,任務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主要擔任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的角色。活動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是強調學生使用何種形式,重點應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對任務進行評估的標準是任務是否成功完成。總之,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培養用英語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踐

根據任務型語言教學理念,我將我的課堂教學設計了六個基本步驟:

(l)Warming?鄄up(引起學生興趣的熱身):通過熱身讓學生逐漸進入狀態,感受英語的氛圍,如講小故事,做小游戲等等。

(2)Pre-task(呈現和學習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具體步驟):向學生介紹學習目標和活動任務及其要求。

(3)While-task(設計出數個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個人、倆人或小組形式完成各項任務): 讓學生自行開展具體活動。

(4)Post-task(各小組向全班展示任務結果):各組選派代表展示任務。

(5)Check(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最后評價反饋。

(6)Homework(布置課外作業,根據課堂任務內容,以個人或小級組形式做相關項目)。

任務設計要好就一定要把握好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及所需要的輔助材料,進行總體規劃。然后思考如何設計各個具體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較為真實的活動情境提高語用交際能力,但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基礎離不開語言的形式。也就是說,語言準確性和流利性既依賴任務的完成,也依賴語言形式的學習和操練,如學習有關任務的詞匯、短語、句型和語法,或通過特別設計的語言練習為任務的完成做鋪墊等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任務過程中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困難,增強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另外這些不完全是真實生活的“語言學習任務”,操練對完成真實任務亦有很大幫助。例如,新目標英語九年級教程的Unit 9,是關于某物何時被發明的話題。首先我設計了一個預習方案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課堂活動所需的重點詞匯、以及重要的表達句式、句法等;通過閱讀需把握的重要信息(answering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passage/finding the key sentence of some paragraphs/the passage)。在課堂上,任務的引入我設計的是一個情景劇:There is a new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that has promoted recently. One of your classmate wants to get one, so you accompany her to the shopping center. Work out a dialogue between you two and the sales assistant about the product. 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談論生活中的產品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positive & negative effects on their lives),討論結束時須形成書面報告(report),各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對各小組表現給予評價;之后進一步檢查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掌握情況;最后就是課后作業布置: 1)以6人小組為單位,發揮想像,設計一個大約10分鐘的情景劇(優勝組給予獎勵);2)記憶重點詞匯,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的相關練習。

第10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語法教學;教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4-0053-01

學習語法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基礎,是規范使用語言的準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對語法的教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教師多采用的是以“呈現、操練、成品”為主體的3P模式,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遠離生活實際,收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出爐后,對教學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一種全新理念下的教學方式。

一、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記單詞、背句子、背文章,并將記憶的知識進行運用,這是傳統的英語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思路注重單詞和句子積累,卻忽略了語法教學。因此,長期以來英語語法教學便存在很多問題。第一,在教材的編排上,語法內容的安排不夠合理,凌亂無章,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致使教師在講解時也缺乏系統性。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發揮的空間,雖然課堂內容豐富,教師講得繪聲繪色,但大多數是教師獨自講解,學生一味接受,沒有給學生很多在實際交際中運用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遠離生活,紙上談兵居多。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原則

(1)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原則。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一定的原則可循,任務型語言教學亦是如此,而這些原則的提出是建立在學者對語言本質的研究上,對英語語法的任務型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第一,任務的真實性。只有來源于生活的、具有真實性的任務才會給學生親切感,也會使學生應用起來更有實際意義,更具主動性,在做任務的時候,才能夠培養學生真實交際的應對能力。第二,形式與意義并重。任務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法,學好英語這門語言。因此,在設計任務的時候不能忽視語言的形式。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本著練習應用語言的原則,抓住學習任務的重點,學生在做任務的時候才能得到具有針對性的鍛煉。第三,注重任務的趣味性。興趣往往是學生學習中的最大動力。因此,教師在設計英語任務的時候應注意任務的趣味性,使得設計的任務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與積極性,這樣學生才能夠更主動地做任務,更高效地完成任務。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適當豐富任務的形式以增添不同的趣味。例如,在學習“picnic”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班級將要舉行一場“picnic”,甚至在真實地進行。在準備的時候讓學生思考選擇什么樣的地點,需要購買什么食材,計劃出行的時間表等等,并將這些寫下來,在野餐結束后還可以以日記的形式記錄這美好的一天。第四,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明確教學目標,這樣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要盡量設計具體的任務,讓學生能夠明確所要完成的任務,并獲得相應的知識鞏固和能力的提升。第五,任務的難度要適中。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任務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應該能夠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能夠真正運用英語。在設計的時候,對于任務難度的把握也很重要,太難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太容易又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程度不同,存在個體差異,教師還可以分層次設計不同的任務,使每一類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訓練。

(2)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模式。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是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中的三個階段,按照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才能使任務發揮最大的教學功效。任務前的重點是任務設計和課堂準備,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話題引入。教師先根據課堂要點進行設計,然后在課堂上向學生引入交際話題,提出任務,同時引導學生討論出相關的重點詞匯等以明確任務內容和目標。接著教師將任務分配下去,學生自主組合相互合作,運用英語知識共同完成任務,書寫任務過程與任務結果的書面報告,全班共同進行交流。在任務結束以后,教師及時進行總結,結合班級學生的英語報告等內容提煉出語法重點,教給學生新的語法知識點。例如,在學生大部分還只會使用簡單的單句時引入定語從句等復合句式,豐富學生書面報告的內容,同時教給學生使用從句的概念。

三、結束語

從傳統的呆板枯燥的學習語法、記憶語法、模仿句式等一系列被動的學習方式到更具實踐意義、更為靈活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英語語法教學進行了新的變革,教學水平也有了全新的提高。在真實有趣的英語任務的帶領下,學生將激發出對英語學習和應用的興趣,激勵自己積極參與任務,完成任務,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學生投入到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任務的樂趣中去,甚至忘了任務的本身是為了學習原本枯燥的語法知識,在很自然的環境中便鞏固了知識,甚至會自己探索更多的知識,教學的效果便會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 任務型 語言教學 高中英語 運用

任務型教學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不再是只會做題的“啞巴英語”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激勵,產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轉化為繼續進步的動力。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任務一般有五個部分組成:

(1)教學目標: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預期達到的目標。

(2)信息輸入:輸入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如課文或對話,也可以是非文字材料,如圖畫,或與任務輸入相關的一個活動等。

(3)活動方式:參與者所進行的一系列相關行為。

(4)師生角色: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生是交際者,主要任務是傳遞與接受信息,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

(5)教學環境:環境是指課堂教學環境或學習任務本身所隱含的環境,后者又可分為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通過交流來學會交際。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各項任務的完成離不開真實的交流,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能力的提高,只有任務型練習才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的環境。真實的場景能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約束地真正體會語言,理解語言并大膽地運用語言,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而情景教學是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的有效途徑。既關注語言本身,也關注學習過程。任務型語言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具有師生角色。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為了使學生成為交際者,教師應扮演助學者,任務的組織者和完成任務的監督者等。學習者個人的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因素。任務型語言教學追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四、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課堂教學上的嘗試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課堂角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實例:SEFC BookI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Us根據本單元的中心話題――“環境保護”,可以設計相應任務。

任務:關注瀕危動物行動

任務目的:

1.加深學生劉瀕危動物的了解,提高保護瀕危動物的意識。

2.運用有關語言,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時間:學完“熱身”“口語”“閱讀”“語法”之后。

語言知識要求:

(1)詞匯:

名詞:antelope,jungle,hippo,wolf,kangaroo,giraffe,endangerment species,fur,habitat,etc

動詞:endanger,reduce,respond,etc

短語:deal with,die out,make a difference set free,adapt to,take a measure etc(2)句型:

a.When...be cut down...can no longer...

b.Many...are kill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c....are hunted for their wool.

d.There are few areas left where...can live

語言技能要求:讀、聽、說、寫。

活動形式: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

操作過程:

(1)班級活動:采用brainstorming形式,列出瀕危動物。任務分工:各小組負責關注一種瀕危動物,具體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附圖片)、生活習性、分布情況、瀕危原因、提出拯救瀕危動物的建議和保護措施。

(2)小組活動:討論任務的計劃和工作分配,如有的同學負責了解動物的形態特征、有的了解動物的習性等。

(3)個人活動:上網查找,或走訪動物園。

(4)小組活動:小組交流、信息整合、運用電腦媒體、設計課件。

(5)班級活動:各組派代表在班上介紹一種瀕危動物。師生共同評價,把有關課件放入學校的校園網。

任務后(Post-task)階段有很多教學選擇,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重做任務;也可以鼓勵學生反思任務的完成情況;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關注一些形式問題,尤其是那些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發現的問題。 五、任務型教學的意義

對任務型教學的研究在國內才剛剛起步,要真正體會到任務型教學的奇妙所在,還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理解、品味、適應。單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任務型學習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任務型學習是雙邊或多邊的交互式活動,在活動中所學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其價值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對學習英語的價值直接感受,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自覺性。任務型學習有較為明確的具體目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容易看到成就,體驗成功,有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感到自我的不足,有利于激發自我完善的欲望,啟動不斷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因此有利于培養責任心。在任務學習中,有較多的人際交往,有較多的機會思考、決策、應變,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性格和情感,發展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同時,每個學生都扮演著一個角色,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利于語感的生成。在任務型學習中不可能單純使用一種技能或一項語言知識,因此有利于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中,學生更注意語言的恰當性、得體性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六、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只有根據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才能達到交際效果。教師應設計出各種使學生講話的沖動及表達的欲望的活動。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難合理。任務太容易或太難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任務型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完成較難任務時對學生也不能使用母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講英語。任務必須有一個結果。在任務完成以后,學生應該有一個成果。可用分小組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教師進行評價等方式展示出來。使完成任務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任務型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對單元話題有更深刻的了解;學會用英語開展調查研究,探究未知領域;培養學生從眾多信息中篩選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對所獲信息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其對生活、對科學、對自然和對祖國的熱愛。

參 考 文 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第12篇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及協商等各種語言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掌握英語這一想法是1987年由印度的普拉布首次提出并實施的,發展至今成為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教學方式,它的理論基于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課堂中師生和學生之間互動有助于學生運用語言,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特征

Nunan在其發表的《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一文中將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特征概括如下:

1.強調通過目的語進行互動,學會交際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本身強調的是在任務的過程中去感知、體會和習得目的語。著名語言學家Herbert H. Clark說:“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語言是用來做事的),詞匯和語法都是為“做事情”和“完成任務”服務的,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恰恰體現了“在做中學”這一原則。在履行任務的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從而提高交際能力。

2.將真實文本引入學習環境

任務所使用的輸入材料、履行任務的情景以及具體活動應來源于真實生活或盡量貼近現實生活。語言情景和語言形式要符合實際的功能和規律,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和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同樣能得到有效的應用。

3.為學習者提供關注語言和學習過程本身的機會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瓶頸,充分反映語言交際教學思路和外語教學目標與功能的轉變,讓外語教學從關注教法轉變為關注學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注重語言本身轉變為注重語言習得。它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運用語言的空間和機會,使學生更加關注語言,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領會語言。

4.增加學習者個人經歷,為課堂學習提供重要素材

學習者通過完成各種形式的任務(任務可以是課前的、課堂上的或是課后的),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不僅豐富了生活經驗,增加了個人經歷,而且積累了更多的學習素材,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使學習者充分參與課堂活動。

5.將課堂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激活聯系起來

任務型語言教學要求學生在一定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通過表達、溝通、交涉等各種語言活動來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發表對事物的看法,活動內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個話題必將聯系到另一個話題,在操練語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課堂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激活聯系起來,從而豐富了語言的內涵和外延,使語言習得的效果更佳。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徹底顛覆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更加注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它采用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了充分使用目的語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確了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體會成就感。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使課堂氣氛積極活躍,還可間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四、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Willis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前階段(Pre-task)、任務環階段(Task-cycle)和任務后階段(Post-task)。任務前階段包括引進話題和任務,任務環階段包括任務、策劃和匯報,任務后階段包括語言焦點、點評分析和練習。

筆者根據Willis設計的任務教學法模式,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五單元為教學內容,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探討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Task1Pre-task

本課的課題是“Get Rich Quick, Marry in May”,講的是中西方婚禮的講究與習俗。課前要求學生利用書籍和網絡搜集相關的信息,整理成一段文字或制作成幻燈片,由各組代表在課堂上發言介紹。

(設計分析:學生對中國的婚禮習俗并不陌生,再搜集一些西方的婚禮習俗知識,對比兩種文化的異同,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對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內容等方面的拓展。Feez認為任務型教學法的焦點在過程上,而非結果上,學生課前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2.Task2Group Work (Discussion)

(1)作報告。請各組代表介紹中西方婚俗的內容特點和異同,如演示所做的幻燈片,并加以介紹和說明,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并拓展,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設計分析:這種作報告的任務活動,能夠使學生充分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參與教學,感受成就,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理念。)

(2)對話或采訪。本環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設置若干個以中西方婚俗為中心的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快速閱讀課文,之后兩人為一組,以對話或采訪的形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分析:語言的出發點是語言知識,終點是語言能力,課堂語言教學應實現由語言形式到語言運用的轉變,這種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夠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3)小組討論。本環節4人一組,討論并總結中西方婚俗的異同及意義,之后每組推選一名學生代表進行發言,教師給予點評和補充。

(設計分析:此項任務有助于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學習者合作意識和團隊能力。)

3.Task3Post-task

(1)語言焦點。讓學生找出文章中與主題相關的或難理解的單詞、短語、表達或句型,學生個別提問,教師一一講解,可將語言點寫在黑板上,學生做筆記,還可設置一些像填空、連線或改寫句子等練習,對知識點進行進一步鞏固。

(設計分析:本環節使學習者對在文中遇見并使用過的語言點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為語言交際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也是對前面的學習的總結與鞏固。)

(2)課后作業。對課文內容進行簡要復述,要求結構完整,重點突出,將重點詞匯與句型運用其中,可加入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做到發音準確,流暢自然,下節課請學生發言展示。

(設計分析:此項任務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讓學習者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并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五、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宁县| 永吉县| 宝兴县| 吉木萨尔县| 扶绥县| 湖南省| 黔江区| 洛南县| 千阳县| 浪卡子县| 永城市| 巴楚县| 黑水县| 芦溪县| 五峰| 漯河市| 城口县| 肃宁县| 衡阳市| 庄河市| 咸宁市| 陇南市| 竹北市| 奈曼旗| 龙口市| 平江县| 乡城县| 共和县| 宣武区| 兴安盟| 龙江县| 东港市| 吉林省| 双流县| 崇阳县| 连城县| 邳州市| 拜泉县| 皮山县| 沾益县|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