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00:18: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成功學習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管理策略的培養對學生英語學習成績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通過培養與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管理策略可以使學生對英語更加感興趣。 學習管理策略包括認知活動管理策略和情感活動管理策略。本文通過對高中英語學習管理策略的培養研究與探析,旨在指導學生用所學的管理策略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調控,使學生增強自我管理意識,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高中新課程改革諸多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學習效率的最關鍵的因素是學生是否會學,也就是學習策略的問題。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也把學習策略列為課程目標之一,同時把外語學習策略分為管理策略、認知策略等幾類。在各類學習策略當中,管理策略除了管理認知過程,又管理情感過程。它是學生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學習過程或學習結果的策略;如引導學生自我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正確樹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等。它是其它學習策略成功實施的前提和保證。因此,在高中新課改中,管理策略的作用的充分發揮與否將對英語學習的效果具有決定意義。
一、學習管理策略的內涵
學習管理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有效地組織和安排學習活動而采取的行動和步驟,分為認知活動管理策略和情感活動管理策略。(文秋芳,1996: 55)管理策略是英語學習策略的子系統之一,它影響和控制語言學習策略和情感策略。管理策略的使用對學生英語學習成績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管理策略是學習者為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步驟,是學習者通過計劃、監控和評估等方法對學習過程進行的調整和自我管理,管理策略指導包括制定計劃、自我評價、自我激勵、反思以及情緒的自我調整等方面。認知活動管理策略包括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成效、調整學習行為。情感活動管理策略包括調動積極情感因素,如學習者的自信心和毅力;克服消極情感因素,如焦慮、怕丟面子、怕失敗等。在語言學習的三個階段——處理輸入、儲存輸入和產生輸出中,每個階段都有管理策略、語言學習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參與。管理策略對語言學習策略和情感策略的使用具有制約作用,處于語言學習策略和情感策略之上。
二、學習管理策略的培養
文秋芳(1996: 55)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競爭不再單純是科技的較量,管理的優劣常常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同理,學習成績的差異并不純粹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是否善于管理學習已成為眾多因素中的關鍵因素。” 管理策略是學習者為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步驟,是學習者通過計劃、監控和評估等方法對學習過程進行的調整和自我管理,管理策略指導包括制定計劃、自我評價、自我激勵、反思以及情緒的自我調整等方面。為此,筆者根據《英語課程標準》中的有關管理策略的目標描述制定的調查問卷,對筆者所任教過的高一年級好、中、學困生三類學生英語學習管理策略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說明大部分學生不能自覺的有效的運用管理策略。這些情況也反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忽視了學習策略的運用,更多只是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學習。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相應英語學習管理策略的培養顯得尤其必要。
(一)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制定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是實施預定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藍圖。古人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管理策略指導中,一定要幫助學生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制定詳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因為人在認知過程中需要成功感、成就感和進步感以及從中獲得的鼓舞和激勵(夏紀梅,2003: 503)。如果計劃不切實際、目標遙不可及,學生就不可能產生成就感,就無法堅持執行計劃,這無益于毅力的培養。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確定適合自己的中、短期目標,以此制定詳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目標可以是周學習目標、月學習目標、學期學習目標;目標既可以是每個單元的也可以是每一課的,完成了一個目標,才能升入上一層的目標。學生有了努力的方向,就一步一個腳印向前奮進,這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和努力方向,才會隨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朝自己的目標邁進。確定好目標后,老師應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即經過周密安排,策劃好在什么時間去做什么,打算怎樣做。要搞好學習,有了學習計劃,一切工作就會有條不紊地進行,在時間和精力的安排和分配才能作到合理。同時教師在指導初期要嚴格要求學生每兩周交一次學習計劃,以便教師了解學生的課外學習情況,督促學生在完成計劃、朝目標努力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一定要堅持按計劃行事,逐步訓練自己的毅力。讓學生慢慢養成制定學習計劃的好習慣。
(二)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
自我評價,就是學習者采用各種方法考查自己在某方面達到何種水平,同時找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所得的結果不僅可以反饋給教師,使其改進教學,學生也可根據這個結果對自己的學習或改進或調整,從而促進整個教學活動的進展。自我調整是個體認知發展從不平衡到平衡狀態的一種動力機制。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的內容包括自我測評學習的進步、檢測方法的成效和監控學習行為。教師要教會學生自己對學習的成敗做出客觀、恰當的歸因。學生應充分認識自己的進步、成功,哪怕是自己現在與過去相比所取得的微小進步、點滴成功。都要從中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獲得成就感,進而提高自信心。鼓勵學生努力找出自己的閃光點,努力發現自己的優點。讓學生知道可能無法一次就直接達到目標,但可以將目標分解為一天之內可以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每達到一天的目標后,就自我肯定一次。使學生相信自己的無窮的潛力,人的潛力是驚人的。對暫時的失敗,則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反思,找出原因,學會自我心理安撫,自我鼓勵,減低焦慮,不灰心泄氣。再通過調控學習策略和行為,去爭取新的成功。為了讓學生學會自覺地對自己學習進行階段性的監控和評估,筆者還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表,來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紀律、參與合作及創新等方面進行自評,不斷強化學生自我激勵,形成良性循環。
(三) 指導學生培養學習信心和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不少學生認為自己英語基礎較差,無法學好英語,這是沒有自信心的表現。在指導中筆者利用賞識教育觀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經常對自己說“我行,我能” (周弘,2004:35)。因為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尊重、相信、鼓勵他們,可以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越強,學生通常為自己設置的學習目標就越高,對學習的自我調節能力也越強。(龐維國,2003: 50)與此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意識。Little(1990:7)指出,自主學習基本上是一種對學習過程與學習內容的心理反應,是一種學習態度。告訴學生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以及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制訂實現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其核心是提高學習者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指導,讓每個學生都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在整個學習決策過程中的中心地位,意識到應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四)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自我反思
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維過程等方面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以及對自己學習進度、學習心理的自我監控。自我反思是主體意識發展的充分體現。” 學生的學習反思與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是相統一的,都是新課程的精神。反思能力是建構主義學習的一個核心特征。筆者要求學生寫階段學習反思,告訴學生反思學習過程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的具體內容,比如,某階段是否能夠按計劃學習,采取何種學習方法去達到自己的目標,學習效果如何,有否達到目標。如果沒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問題出在何處并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如果目標已達到,應考慮重新設定自己的目標,讓目標不斷與自己的需求一致等。筆者在每篇反思上,肯定其成績,指出其不足之處,并提出適當的建議。并要求學生寫一份學年總結,以此進一步了解學生自主意識是否有所提高,是否已開始懂得管理、調控自己的學習和情感。
三、結語
學習策略是一種心理加工過程,不是一種可觀察的解釋,教師在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過程中要使策略變得盡可能的詳細。根據中學英語教學的特點,教師的指導可以通過直接介紹,解釋并舉例說明,通過真實的學習任務有機聯系策略,給學生提供機會,評價他們自己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等實際操作來實施。筆者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管理策略的培養指導,他們的成績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學生已開始有意識地根據任務特點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而且嘗試著去評估自己的學習策略、思考學習過程,從而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并根據自己的學習成效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改進學習方法。
總之,管理策略是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把學習管理策略浸透到教學中來,真正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培養與指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一定會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計劃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學習計劃的設計方法正是學習掌握計劃制定技能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學習、生活的效率,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成就未來事業的根本保證。
學習計劃的設計包括價值意義的認定、基本的設計方法和計劃時間的安排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價值意義這屬于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即:為什么要制定學習計劃?有無學習計劃對大學生的人生發展會有什么影響?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為了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具有廣泛意義的人生理想目標。無論古今中外,對于人生有一個共同的度量標準:時間!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可以用分分秒秒的時間來計算的,這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絕對公平的,而且具有不可回溯的特性。所以有人講,人生最大的資本是時間,人生最短缺的資源也是時間。在智力正常的前提下,每個人的人生成就的大小,人生價值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時間觀念,以及對于時間的支配能力。所以,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往往感嘆人生苦短,終生勤勉有加,才成就了記載青史的人生偉業。正是由于時間對于人生如此重要的價值意義,所以人們對于時間的哲理性思考才從未有停止過。如:“時間就是生命”,這是人生哲學的命題;“時間就是金錢”,這是經營哲學的命題;“時間決定著成敗”,這是成功學和失敗學的共同命題。有了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則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涵蓋于其中了。有無學習計劃,能否嚴格地執行即定的學習計劃,對于未來的人生發展顯然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梢哉J為,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掌握計劃時間的基本方法,科學的利用和支配寶貴的時間,是我們必修的第一課!有一門新興學科就叫做“時間學”,這必須認真地學習研讀才是。
二、學習計劃的設計要點就是要解決好計劃項與時間分配的問題。計劃項是指我們需要時間耗費的學習、生活的內容確定與劃分,,可以概括為課業學習、課外閱讀、課外活動和生活雜務等四項內容。課業是支撐未來人生職業發展最基本的基礎性知識、技能體系,由一系列的課程所組成。課業學習是國家對大學生硬性規定的學習任務,有專業課與公共課之分,必修課與選修課之別。盡管課程的性質不同,對大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有所不同,但課業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即各門課程的學習均包括預習、聽課、復習、練習和考試五個環節,學習計劃設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根據學習的進度,對每門課程的每個學習環節做出適合于自己的具體的時間分配,不得有遺漏。否則,就必然會出現一系列影響課業學習成效的問題,如偏科、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不理想甚至不及格等等課外閱讀是現代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手段與途徑,是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的學習形式之一,在我們的素質養成過程中與課業學習具有同等重要的積極作用,對于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而言,其意義更大。課外閱讀的計劃項范圍包括:專業核心讀物、專業相關讀物、新興學科讀物、興趣愛好讀物及完善知識、技能結構的其他學科讀物等。閱讀有一個“量”的問題,即讀多少為好?理論上講是開卷有益、多多益善。但受時間的限制,所以不可能是無限量的。我覺得每學期至少要精讀40本書,即平均每周要讀兩本書,寒暑假要按一個學期的閱讀量安排閱讀計劃,其中不包括報刊雜志的閱讀量。如此算來,四年本科相當于16個學期,可閱讀640本書,加上教材和其他讀物,相當于1000本左右的讀書量。這就是大學學習期間必須完成的最基本的知識積累。當代大學生課外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如各種社團活動,班級、系、院、團委、學生會組織的各類文體活動,還有自行安排的各種社會實踐、兼職活動等,可以使我們學到許多從書本上和傳統觀念的課堂上學不到的豐富的知識技能,對于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技能結構,積累職業生涯的寶貴經驗,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教育界、學術界把課外活動稱之為“第二課堂”,是很有見地的。所以,參加課外活動也應該列入學習的計劃之中。如有有時間應積極參加院、系、班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參加一兩個影響較大或者自己非常感興趣的社團組織,認真地參入其各項活動,努力爭取對其決策產生某種影響,努力進入其決策層,這樣就可以通過社團活動比較全面地鍛煉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抱負。此外,從二年級開始,從事些社會兼職活動,如做家教,這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際職業性勞動體會勞動者的酸甜苦樂,領悟父母兄妹師長等勞動者的艱辛,培育勞動者的情感和敬業精神;還可以通過社會兼職增加一些收入,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緩解家庭的經濟負擔。課外活動可以為我們脫掉“學生裝”成為“社會人”提供先期的磨練機會。進年來高等院校為大學生提供的此類相關服務越來越全面,但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任何他人所不可替代的,是必須由個人學習掌握的。所以,學習必要的生活技能,處理好自己的生活事務,應在學習計劃之中,認真對待,不可敷衍草率。否則,或影響個人的美好形象,或有害于個人的身體健康,都是父母師長乃至個人非常不愿意發生的結果。
三、計劃時間的安排第一、按計劃項的重要程度分配時間的原則。重要的計劃項多分配些時間,反之則相對少分配些時間。第二、計劃可支配的時間,忽略不可支配的時間。第三、連續累計滿30分鐘的時間,最好把它納入計劃之中。第四、不要忽視零碎的短小時間,可將某些學習內容安排在這些零碎時間中解決,如背詠外語單詞,思考問題等。我國古代先哲們在時間的利用上總結的“三上”即鞍上、枕上和廁上的著名經驗,值得借鑒。第五、留有余地的原則,就是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計劃的絲絲相扣,每天都應有適當的機動時間,每周留有一段機動的時間,以處理預想不到的某些事務,才能更有益于保證計劃的實施。
【關鍵詞】醫用化學;課堂教學;主體
1醫用化學課堂教學應符合社會需求,培養創新、實用型人才
本文結合我校醫用化學課堂教學教學經驗,以教學環節為介入點,對醫用化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探索。以教師和學生兩大教學要素作為教學模式設計的基點,兼顧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組合關系,以期引發對醫用化學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的更深層次和更具操作性的研究,最終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醫用化學課堂教學模式。
1.1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是有計劃的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文化基礎、學習能力以及經歷等方面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因此,根據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制定符合個體實際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習的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的醫用化學課堂教學模式計劃的制定,應以學生對自身情況的把握為前提,以教學大綱和教學實施計劃為基礎,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的安排、學習環節、學習方法等。這當中,教師通過導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去認識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要求,還特別要注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而不能象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樣只注重課堂上的幾十分鐘??刹捎脝柧碚{查、個別訪談、檢查作業等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
1.2教師通過編寫提綱,讓學生初步完成章節知識的自學由于醫用化學講授的對象是剛剛進入中職的新生,具有自主化學習的能力的只有少數學生,大部分學生則需要引導和培養。因此,教師要扮好導學者的角色。除了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數,教師必須切實指導學生掌握如何閱讀、做摘要、做小結、做練習,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學提綱是教師在充分研究教材、教學大綱和實施計劃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學生的情況,對一個學期進行整體規劃。可以把教材按章節劃分成學習單元,每個單元又劃分成若干個知識點和知識鏈,從便于學生自學的角度出發,對每個單元進行梳理,形成多角度、多層次的自學引導材料,指導學生初步完成章節知識的自學。
1.3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合作學習就是在強調自學的基礎上互幫互學,共享信息,共擔責任,共同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較大,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各不相同,理解知識的角度也有區別,學習小組為他們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和主動發展的空間,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合作探索知識,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大化。教師在引導學生采用協作學習時,應注意確定每次小組活動主題,建議采用互評、互查、互考等合作方式,安排記錄,作為期末考核的依據之一,并適當地介入小組活動,對小組活動進行評述,推廣成功學習小組的經驗,切實加強教師對小組的引導和監控。
2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環境下的學習
課堂教學仍然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的對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課堂教學是輔助學習的環境。教師在上課前準備了大量導學材料,供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上課時則主要講解重點、難點和學習方法,教師起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醫用化學的學科特點,采用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2.1教師講授重點、難點:教師力爭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解決盡可能多的問題,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目標。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不意味著講得越多越好,事實上,課堂教學任務完成得好壞不能只看內容豐富程度,關鍵應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2教師選擇典型習題進行解析: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可精心編選典型習題,通過引導學生解題,消化學習內容,檢測學習效果,并在問題的解決中,掌握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習題解析包括作業講評和隨堂測驗等多種形式。在習題解析教學策略中,應當注意必須在學生自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只有學生對教學內容初步把握,習題解析才能順利進行,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另外,應注意習題的典型性,真正科學地反映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策略有很多種,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更豐富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時間緊迫的前提下,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中職人才,是當前中職教育的重要課題。在中職醫用化學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醫用化學教學模式,在教師主導學生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雙向互動中,整合個性化學習計劃制定、自學、協作學習、課堂教學、綜合練習、定期考核和開放實驗等教學環節,實現多種教學形式和多種教學媒體并存的新型教學模式,旨在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水平中職人才。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了主動參與學習的條件和環境,使教與學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不僅可以克服學時短帶來的講授困難,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小麗;淺談醫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導課法[J]廣州化工,2010。
關鍵詞: 高職高專 非英語專業 元認知策略
1.引言
通過對高職生英語學習習慣的觀察發現:作為二語學習者,高職生在高中時期就已經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進入大學后沒有老師、家長的督促,也沒有高考這個門檻要跨越,很多學生卻對英語茫然不知所措,學習沒有計劃,或開始時一味蠻干,后期不能堅持,學習沒有成效,感覺英語在一段時間后不進反退。這些都反映出學生沒有從過去老師傳授、學生學習的模式中走出來,還沒有體會到只有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學好這門語言。 正如文秋芳在《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中所言:“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最重要的差別是在管理策略上(即元認知策略)。學習成功者能成功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而不成功者則缺乏成功的語言學習所必須具備的內在的語言學習能力,如自我意識、宏觀調控能力等,即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控制遠未達到意識層面。”(文秋芳,1995)所以要改善高職生的學習狀態不再是多教會他們一些語言知識,而是要讓他們學會怎樣獲取知識,怎樣管理自己已有的知識。
2.前人對元認知的研究
元認知理論最早出現在心理學界,開始由弗拉維爾定義為任何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為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它之所以被稱為元認知是因為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Flavell,1985:103-240),后來有些學者對其基本組成做了增加,如加入動機、自我效能、成就歸因等。還有些學者使用了另一些類似的理論,比如戴斯等人在1999年提出的人類智力活動三級認知功能系統中的計劃系統。
元認知在外語學習中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由外國的一些學者如:Forrest Pressley&Waller,Wenden,Oxford,Victori &Lockhart,O’Malley&Chamot等起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和教師加入到對外語學習的元認知策略研究中來。有前文提到的文秋芳,在英語元認知策略研究中發現英語學習成功者使用元認知策略的意識較強,學習主動性和計劃性強,而英語學習不成功者在元認知策略使用上意識淡漠,英語學習盲目、被動。文秋芳沿襲O’Malley&Chamot的觀點,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元認知策略使用的成敗”(文秋芳);另外,一些在元認知策略方面投入了較多關注的中國學者還包括:桂詩春、董奇、皮連生、張慶林、武和平、楊寧則等。他們都從不同的側面對元認知策略在英語學習者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3.1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Oxford 的學習策略問卷――語言學習策略量表(R.Oxford,1990)發放試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73份,受試學生的專業覆蓋面廣,文理科比例文科略多。并對量表使用統計軟件SPSS15.0 對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八項元認知策略相關項目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3.2調查結果
可以看出,總體上學生使用元認知學習策略的頻率并不高,屬于有時使用水平,另外,對開放性話題的回答中可發現:很多學生不知道學習策略是什么,把學不好英語歸咎于周圍沒有適合英語學習的環境,還有一些學生沒有意識到元認知策略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學習還處在中學時期老師、家長牽著走的狀態,覺得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全部的學習內容;另外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所謂的計劃和組織也不外乎是圍繞著考試所從事的一些活動而已(袁鳳識,2004 ( 5):)。
八項元認知策略按照使用從多至少的順序排列依次為:
元認知32:我注意別人說英語。
元認知33:我試著去了解怎么樣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英語學習者。
元認知31:我注意我的錯誤而且利用它幫助我做得更好。
元認知38: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我思考我的進步。
元認知37:我對提高我的英語有清楚的目標。
元認知34:我做計劃,這樣我就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英語。
元認知30:我試著找出能利用英語的盡可能多的方法。
元認知36:我盡可能地去尋找閱讀英語的機會。
元認知35:我尋找一些我可以用英語和他們交談的人。
4.教學中的元認知策略訓練
4.1元認知概念
元認知策略是一種管理與評價策略。使二語學習者具有能夠自覺、主動的管理自我的能力。具體包括,對學習新知識前的積極準備,對學習目標的自主了解,制訂學習計劃,集中注意力在目的語學習上,能對自己的學習風格、學習水平、學習目的、學習材料作出準確的評判,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學習目的、學習計劃、學習方法等。
元認知策略被歸為學習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第二外語采取的管理措施,如,計劃、監控、評估。O’Malley & Chamot(O’Malley & Chamot,2001),Oxford(Oxford,1990),Flavel(1987:22-23)從學習者、學習任務和學習策略三方面給元認知知識下了定義,即學生對自己認知能力的了解,也就是自己擅長哪方面的學習,如是文字能力還是空間能力;對學習任務及要求的判斷,即不同難度的任務需花費不同氣力去解決;以及對如何以最佳方式達到目的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學習性質的元認知意識也屬元認知策略(Wenden,1987a:160)元認知知識或意識是使用元認知策略的基本。Flavel 曾定義元認知知識,認為是學生對自我認知能力的了解,對學習任務的判斷,對達到學習目的所要使用的最佳方法的了解。
4.2元認知策略訓練模式探討
4.2.1評估學生現在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是非常必要的。上文中發現高職學生的學習策略使用頻率不高,還需要老師的引導。
4.2.2接下來讓學生了解各種學習策略,增強策略意識(Strategy Awareness-Raising)。鑒于研究表明單純培養元認知意識效果不佳(Wenden,1987a:164)。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元認知策略前還要向他們介紹各種其他的策略。比如認知策略,因為元認知實際上就是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認識,是認知的認知。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來自認知策略,例如,培養學生善于采用各種手段去學習,除了課堂活動還要通過電視、電影、報紙、書刊、廣播、演講等方式,創造豐富的語言習得環境輸入和產出語言。情感策略的引入,可以告訴學生學習中的“情感過濾假設”,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自信、不焦慮的心態。社交策略的介紹,告訴學生語言失去交際作用是不利于學習的,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語言實踐的環境和機會。以及記憶策略,介紹更多的記憶單詞的方法等。
4.2.3接下來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元認知策略。因為(O’Malley & Chamot ,1990)曾經指出:“缺乏元認知策略的學習者,根本沒有方向或機會計劃他的學習,監控他的進展情況,或評價他們的學習效果和確定未來學習的方向?!?大量對成功的外語學習者的研究(O’Malley&Chamot,2001;Oxford,1990;Naiman,1975;文秋芳,1995)都直接或間接地表明,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與外語學習的成功有緊密聯系。因此在第二步的基礎上要開展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良好的自我監控、管理和評價能力。按照Oxford所說,元認知策略的培訓可分為制定學習重點、安排和計劃學習及評估學習效果三類(Oxford,1990)。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幫助學生指定學習目標和計劃,調查發現,很多高職從開學就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多數目標是通過各種等級考試,這種強烈的工具型動機更加需要學生后期做計劃,反思自己的學習??梢詭椭鷮W生進一步的指定短期學習目標,根據目標指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安排每期的重點突破口。
2)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包括自己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鼓勵他們多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向老師咨詢學習方法,并在每個短期目標結束時考核自己的學習效果。
3)教師可以一學期為單位通過問卷調查、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學生對使用的具體學習策略,以及學生對自己學習效果的評價的評價。再根據使用情況學習效果進行調整、完善。
以上元認知學習策略培訓主要幫助學習者選擇和使用最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完成英語學習任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5.結論和啟示
通過對高中高專學生學習策略特別是元認知策略的了解發現:他們的元認知策略屬于有時使用階段,不利于英語的語言學習,學生缺乏主動性、計劃性、獨創性及策略性。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元認知策略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诖朔N情況,以及元認知策略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我提出了一些具體辦法。這些策略的培訓和教學旨在“改變學生對自己能力的態度,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失敗不是自己能力差或不用功,而在于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Jones,et al,1987)。教師在分析學生的同時要研究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風格、教學計劃,在教學中貫穿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特別是元認知策略的培養。使他們學會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安排、計劃、監控、調節和評價,不斷完善與調整,最終學會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Flavell,J.H.Cognitive development,Znd.Englewood Cliffs[M].New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5:103-240.)
[2]Jones,B.F.et al.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M].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87.
[3]Naiman,N.et.al.,The goo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J].TESL Talk,1975,6,(1):58-75.
[4]O’Malley ,J.and A.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O’Malley,J.M.,and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7]Wenden,A.Incorporating learner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A].Wenden,A.&Rubin,J.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87a.
[8]袁鳳識,劉振前,張福勇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策略差異研究[J].外語界,2004,(5).
[9]文秋芳.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 [M].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1-66.
[10]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論文資金來源:武漢商業服務學院2010??蒲许椖浚ㄇ嗄觏椖卡D―培養高職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
一、家庭原因
1.家庭成員不良因素的影響。父母的發展對孩子有影響,家庭中各成員的發展,對未成年的孩子都有影響。家庭各成員的氣質、愛好、品德、思想、學業、成就、奮斗目標常常比耳提面命式的教訓更容易被接受。
2.兩代人之間存在著代溝,相互之間的溝通困難。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存在著許多障礙。父母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疏于管教和關心自己的孩子。
二、學校原因
1.學習遭受挫折后,教師過多的責罵,使其喪失了學習信心。
2.某些愛好、特長受到壓抑,使其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3.學校采取的某些管理手段嚴重地傷害了后進生的自尊。
三、社會原因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不少兒童青少年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2.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影響了部分家長對兒童青少年培養的投入。
3.消費文化的巨大影響,其消極的方面對兒童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針對后進生形成的幾點原因,我們在轉化后進生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要辯證地看待后進生
全面正確地看待后進生是教育工作的起點。后進生由于在思想和學習上表現較差,往往得不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尊重。但他們又渴望得到尊重,這樣就產生了要求尊重卻得不到尊重的矛盾。這種矛盾使他們內心產生一種很深的痛苦,他們在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時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從而破罐子破摔,而越發走向后進的一面。后進生盡管在思想、學習上落后,但是他們仍有未被人注意的“閃光點”。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發展的觀點來對待他們,認真細致地找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鼓勵,信任他們,不斷地幫助他們,并委以重任。只有全面正確地認識后進生,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才可收到良好效果。
二、多給后進生一份真情實愛
成績不好的學生比成績好的學生更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尊重、信任、愛護與理解,老師一定要關愛他們,真誠地向他們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動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逐步增強他們的信心、勇氣,并耐心細致地培養他們,以便他們在學習上早日趕上其他同學。只有尊重和愛護“后進生”,才能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恢復理智和自尊,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勇氣,從而轉變為人們期待的優生。對于“后進生”,老師一定要深入了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要了解生理原因,又了解心理特征,以便對癥下藥。因此,教育的關鍵是疏導、遷移,促使他們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學習上。
三、使用賞識教育,重塑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進步的動力之一。每個人都渴望自尊。自尊心對于后進生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對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同時,成功學告訴我們:自信是一種信念,是一種力量,是成功的基石。要轉化“后進生”,首先要尊重、理解他們,增強其自信心?!昂筮M生”也有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只是需要教師去發現、去捕捉,及時給予真誠的表揚,使他們體驗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樂,讓他們體會到教師的一番愛心、誠心,從而迸發出奮發向上的決心和力量。
四、幫助制定學習目標,改進學法,促使其提高學習成績
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要優化其學法。對于找不到好的學法的學生,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給他們提供一些好的學習經驗與方法。教師要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多矯正、勤表揚”,讓他們的成績逐步提高,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五、扎實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形成優良的行為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作為道德素養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時期沒有成為習慣,那么,所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笨梢娏己眯袨榱晳T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巨大。一般來講,后進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尚未養成。因此,在轉化后進生時,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落實到實處。
六、對后進生的批評要講究方法
在教育轉化工作中要整合資源,使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形成合力。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的積極影響,尤其要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取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只有真正為其營造和諧的“精神家園”,才能使他們摘掉后進生的帽子,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關鍵詞:自主學習;制約因素;教學對策;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11-0064-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16
Henri Holec在其著作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自主與外語學習》)中提出了“自主學習”。在我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教學生“學會學習”,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了現代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績斐然,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比以往有了顯著提高(徐錦芬,2011)。然而,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本文對制約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外語教學的一些重要理論及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教學對策。
1 . 理論依據
1 . 1 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人是學習的主體;人類獲取信息的過程是感知、注意、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的信息交換過程。Bruner的“認知―發現說”、Ausubel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及Gange等人的信息加工理論等是主要認知學習理論。他們認為,學習是通過認知、獲得意義和意向形成認知的過程,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張大均,1996)。
1 . 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瑞士學者皮亞杰(J. Piaget)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建構主義較好地說明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學習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構建者。學習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信息的量的積累,它同時包含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過程也不僅是信息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學習的質量取決于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大小。
1 . 3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觀點強調學習者內心世界的重要性,并把個人思想、意愿與情感放在所有人發展的中心地位(Williams & Burden,1997: 30)。學習者的需要、情感、意愿必須得到充分重視與滿足。Maslow指出:首先,學生學習有困難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家里或在課堂上某些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其次,應該鼓勵學生思考(認知需要),不能因為學生與眾不同或標新立異(對美的需要)而懲罰他們。Rogers認為,只有當學習者感覺到所學內容與他個人相關并積極參與時,學習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學習才能持久、深入(Williams & Burden, 1997: 35)。
總之,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習者自主是一種起源于人本主義,而隨著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而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的新的教學理念。
2 . 制約學習者英語自主學習的主要因素分析
全面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發展與提高已成為每個學習者及教師的目標。然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2 . 1 自主學習意識欠缺
傳統學習模式突出接受和掌握,忽視發現和探索,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了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同時,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師、課程和課堂為中心,而學生并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于此情況下,學習者便形成了一種被動的學習風格,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其主要表現為:缺乏學習動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熱情,錯誤的學習觀念等。
2 . 2 元認知策略運用不當
元認知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管理步驟,如制訂學習計劃、監控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效果(O’Malley, J. M. & Chamot,A. u., 1990)。只有當學生對所學語言特點和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才能制訂符合自己情況的學習目標,隨時監控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最終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學習者在元認知策略運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2)學習計劃的制訂和執行情況較差。(3)缺乏自主選擇學習材料的能力。(4)學生對自主學習的監督檢測情況不佳。
2 . 3 學習方式的差異
就大學英語學習而言,對語言的本質特征及外語學習過程的片面認識直接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者的學習“哲學”操縱著他們在學習中的做法和具體學習策略的選擇(Ellis, R., 1999)。有許多學生把語言僅僅看成是語法加詞匯;還有些學生明確認為只有積累足夠的語言知識才談得上語言的運用。因而,他們普遍采用重形式、重知識而輕意義、輕運用的學習策略。
2 . 4 社會情感策略不足
外語學習過程中,教師所給予的指導與關心、同學所提供的幫助與支持以及集體所營造的和諧、溫暖的氛圍都有助于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主動內化和主動發展,促使他們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然而,多數學生缺乏對社會情感策略的學習和認識。他們認為自主學習是自己的獨自學習,忽視了自主學習的社會性特征。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學習者不能很好地利用外語學習者的內在認知心理機制與由教師、同伴以及所在集體等要素構成的外在環境相互作用,影響了自主學習開展。
3 . 提高學習者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對策
為提高學習者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針對上述制約學習者英語自主學習的主要因素,本文從教師、教學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3 . 1 轉變教師角色,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
如果教師沒有轉變觀念,缺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那么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社會環境和課堂環境就會缺失。倡導自主學習,教師的角色更多了?!皞鞯馈⑹跇I、解惑”僅是教師職能的一部分,其角色要從知識的傳授者的單一職能轉變為多種職能,如課堂的組織者、管理者,學習顧問,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成果的評估者等等。因此,自主學習的理念是對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和社會角色的巨大挑戰。
3 . 2 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機
自主學習是對教師傳統觀念及其角色的巨大挑戰,同時也要求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首先,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習者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勇于創新。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還要善于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設置一些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的問題,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進一步強化其內在的學習動機。
3 . 3 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學習者固有的觀念也是影響其自主學習的因素之一。錯誤的觀念會給學習者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Cotterall(2000)強調對學習者觀念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他們自主學習的愿望。要想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必須先向他們傳授相關的英語語言的本質特性和英語學習規律的知識。于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教師應先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的本質,幫助學習者以積極的學習態度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英語學習存在許多誤區,教師應幫助其走出誤區,更有效地對英語語言進行學習。
3 . 4 對學習者進行元認知策略的培訓
對元認知意識和策略的培養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本文在此提出的元認知策略的培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學習的計劃性是元認知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幫助學習者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并確保學習計劃具有可行性。(2)監控是元認知策略之一,是自主學習的重要技能。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要經常檢查階段性目標的執行情況、學習進展和結果。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的師生交流,對學習者的自我監控加以指導。(3)學習者評估自己外語學習效果的能力也是外語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教師應引導學生做自我評估,發現學習中的難點和弱點為他們下一步制訂目標和計劃做好準備。
3 . 5 增強社會支持及學習者的班級歸屬感
“社會支持主要為他們在學校所獲得的教師及同學對其學業的關心與幫助、精神上的鼓勵與肯定”(Ghaith, 2002)。學習者所感知的社會支持有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在與同學的朝夕相處中認識到同學的情誼、鼓勵、關心、幫助與支持能推動其主動學習、主動內化和主動發展。班級歸屬感是指學生對自己的班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愿意承擔作為班級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樂于參加班級活動(包克冰、徐琴美,2006)。Goodenow的研究(1993)發現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對其學習動機、學習投人和在面對艱難學習任務時的持續努力有顯著影響。英語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學習者的班級歸屬感,引導合作學習,弘揚團隊精神。
3 . 6 教師的自主發展
現代外語教學的不斷發展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時間發展和研究的深入,“教師自主”被認為是實現學習者自主的必要條件。教師自主要求教師:(1)能夠駕馭英語語言,靈活、系統地運用英語語言知識。(2)把終身學習作為自己的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3)具備創新素質,以研促教。不斷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設計課堂活動。(4)在教師自主的過程中,擺脫外界的束縛和干擾。教師自主的發展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并最終為實現學習者自主服務,對外語教學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4 . 結論
自主學習能力是每一個語言學習者必備的能力。對于英語學習而言,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分析這些制約學習者英語自主學習的因素,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英語學習的不同情況,靈活調整其教學方法及策略,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不斷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Cotteral, S. 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through the curriculum: 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s[J]. ELT Journal, 2000(54).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9.
Ghaith G.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ve learning,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System, 2002(30).
Goodenow, C. 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s: Relationship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3(13).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O’Malley, J. M.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Rogers, C.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1969.
Williams, M. & R.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包克冰、徐琴美.學校歸屬感與學生發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元認知 策略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04
1 元認知和認知策略
1.1 元認知的概念
1956年Tarski引入元的概念,197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Flavell依據元的概念在《認知發展》中提出了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這一新的概念在教學實踐中的使用,表明如果學習者能夠具有較高的元認知水平,那么他們的學習效率會得到較高的提升。
Flavell認為,元認知是指“人之主題關于自己認知過程、認知結果及其相關活動的認知,其中包括對當前正在發生的認知過程(動態)和自我認知能力(靜態)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認知,也包括對這些過程的積極檢測和調控。”
1.2 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管路步驟,它分為計劃策略(planning)、監控策略(monitoring)和評估策略(evaluating)三大類。①計劃策略——包括制定學習目標、學習材料、發現問題以及分析完成學習內容。②監控策略——包括對學習時的注意力加強追蹤、對學習內容進行自我發問、在測試時進行實踐的掌控。③調節策略——根據監控的結果找出認知上的偏差,進行調整和修改。
2 元認知和英語專業四級聽力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學習者的外語交際能力,其中聽說能力尤其是中國外語學習者的弱項,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習者也是同樣的情況。在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聽力的分值比例由原來的20%提升到35%,且題型多樣化,考核內容全面,包括短文聽寫、長對話、短文理解和新聞聽力,因此,對專四英語聽力能力和技巧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心理語言學家的長期研究表明,人們在進行有效的聽力理解過程中會下意識地積極預測要聽到的內容,并且在聽的過程中進行認知、篩查、調整和自我總結。因此,有效率的聽力理解就是一個元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
3 如何利用元認知策略促進英語專業四級聽力教學
3.1 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加強元認知意識
心理狀態準備的情況和學習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準備越充分,學習的效率就會越高。因此,專業英語四級聽力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學習考試大綱,了解考察的重點和難點,以及需要的聽力策略。第二步是學習者結合自身的情況,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聽力學習特點和弱點。分析出自己需要提高的部分是什么。是詞匯量不夠,還是缺乏對篇章的把握或者是書寫速度跟不上,還是不能區分信息的重要、次要性。第三步,教師要幫助學生一起來制定符合個人實際情況的階段性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目標的計劃。可以按照聽力考試進行的題目順序,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弱勢排列。比如,從聽寫開始,先是聽寫單詞、詞組然后是分句,接下來是簡單句、復雜句?;蛘呤菑淖约旱谋∪醐h節開始,擴充詞匯量、加強對篇章的理解、熟悉新聞題材和詞匯、適應考試音頻的語音語速。
3.2 監控自己的練習過程,采取恰當的聽力策略
元認知監控是指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進行積極、自覺地見識、控制和調節。監控自己是否領會了學習內容、自己采用的學習策略是否恰當、自己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抓住了重點。在短文聽寫部分,要注意對于句子結構的掌握,加快書寫速度,學會在心中反復重復聽到的當前句。在對話和短文聽力理解部分,要培養自己根據題目關鍵詞記筆記篩點信息的能力。在新聞部分要根據題目關鍵詞,鎖定聽力重點,注意干擾項。
3.3 進行自我監控和自我評估
這個過程是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的過程。元認知的核心之一是認知主題對認知活動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有效的學習離不開這個過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聽力練習結束后記錄自己在聽力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第一是檢查自己聽懂的比例,第二是評估自己的階段性進步。學生可以從整體分數的提高上看到自己的變化,或者是在某一方面的技能提高上進行評估。短文聽寫部分的整句準確率,對話部分的對主題猜測和跟聽能力,短文聽力理解的整體把握,新聞詞匯的即時反應速度這些方面是否有了提高。
4 結語
聽力理解是個復雜的過程,在專業英語四級聽力里尤其涉及到程序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主要涉及各種聽力技能,條件性知識是什么時候使用相應的聽力技能或策略。元認知對于這兩方面的知識提高和監控有著良好的指導作用。教師在專業英語四級聽力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元認知策略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更加有效地進行聽力訓練,增加學生獨立控制聽力學習過程的機會,最后達到提高聽力學習成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J].英語教學與研究,1993,(3).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M].上海英語教育出版社,1995.
[3]賀夢依,包克紀.重點大學與普通院校學生英語聽力策略的比較:個案研究[J].外語研究,2006,(2).
關鍵詞: 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 “優秀語言學習者” 學習策略
一、引言
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以下簡稱網考)是指采用以試卷庫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測試系統,其運用技術手段使聽和說、聽和寫等能力的考核融為一體,從而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更好地體現現代應用語言學在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金艷,2009)。自2008年12月開始采用并不斷推廣以來,效果顯著。正如全國大學四、六級考試委員會主任金艷指出,科學的測試能夠推動教學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大學英語網考有利于實現考試管理信息化、規范化、公正化、簡單化,能夠更全面更科學地考查考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較之傳統紙筆考試,其信度和效度均得以提高。因此,如果能夠揭開在大學英語網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的成功奧秘,對這些“優秀語言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加以分析與總結,并將之應用與推廣,就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進行高效學習,不斷增強教學效果。
二、“優秀語言學習者”研究成果概述
優秀語言學習者(Good Language Learner,以下簡稱GLL)的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多種研究手段試圖探索出優秀語言學習者的某些特征。美國學者Rubin(1975)發現,優秀語言學習者在心理特征、交際策略、社交策略和認知策略等方面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Naiman(1978)認為,語言學習的成功并不取決于“內在天賦”,而在于學習者的主觀努力和參與。1983年,加拿大學者Stern將成功學習者策略歸納為四大類,即主動計劃策略、“學術性”學習策略、社會學習策略及情感策略。上述開創性的成果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為人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
三、網考環境下“優秀語言學習者”所采用的學習策略
1.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一種管理策略,包括制訂學習計劃、監控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效果等。網考的不斷推廣促使各高校日益完善以多媒體網絡為支撐的英語學習課程。而這種在線多媒體課程中的單元測試、階段測試,以及級別測試的設置加大了形成性評價在考核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中的比重。學生通過自主上機進行學習、操練和自我檢測,在此過程中,系統會對每一個學習階段中聽力、詞匯、語法、口語、語音語調等全方位的學習狀況提供分項得分報表。GLL能夠借助這種更加系統化與科學化的量化方式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與自我評估。GLL樂于確立總的學習目標和分段目標,了解學習進展情況,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而元認知策略對其他學習策略的使用起著定向調節和整合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GLL的學習效果。
2.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指掌握一門語言需要應用的最基本的策略,屬于信息處理和加工過程中直接和具體的行為,即學習者在完成學習活動中用到的具體解決辦法。首先,網考中“跟讀”題型的出現對學生以往“動眼不動口”的學習習慣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針對網考中取得525分以上的學生學習策略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8%的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非常注重語音語調的學習。這些學生樂于不斷進行聽覺再現,積極采取讀音記憶單詞策略及同音詞記憶策略。其次,受訪的GLL在課下非常愿意接觸各種多媒體資源,包括電影、電視新聞、音樂電視等,大多能夠意識到利用圖像幫助理解、記憶新信息的重要性,幫助提高理解力與記憶力。因此,針對網考中視頻語料的大量出現,GLL能夠很好地適應,并出色完成相關測試。
此外,GLL愿意采取筆錄策略學習英語。例如,在進行聽力練習時對關鍵詞或概念做筆記,設計簡單的縮寫、符號等速記標識,對聽過的內容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做一個小結等,以更好地檢測對材料的理解,并借此提高詞匯、聽力、記憶、篇章理解、總結提煉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而網考突破了傳統紙筆式四六級考試中聽、讀、寫相對獨立的三大模塊的設置,將聽與寫有機結合,作文的內容是對視頻的轉述,包括提煉論點并表達觀點。網考題型的設計能更好地測試學生不同層次的語言技能,全方位地考查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3.社會策略
社會策略指的是學習者為了完成任務與他人合作從而有效培養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而采取的策略。GLL非常樂于運用語言進行真正的交際,樹立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和交往的手段的意識。雖然能夠在地道的真實英語語境中操練語言的可能性非常渺小,但GLL仍會積極尋找交流和實踐的機會,意識到要真正提高聽說能力,同學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是必經之路。因此,GLL會通過課上課下的小組學習和團隊合作來學習英語。而網考的所有命題語料均來自于英美國家原聲語料,既有單人陳述,又有雙人陳述或多人集體討論等交互式的語料。這無疑是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交際能力的有效考查。GLL通過對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語言操練,相對比較熟悉其形式與特點,從而從容應對交互式語料的命題內容。
4.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是指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情緒、態度、動機等個體因素來影響語言學習??梢哉f,聽說能力無疑是大部分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軟肋。GLL大多認為語言的流利性比正確性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交往中,能夠克服害羞心理,多鼓勵自己,并進行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大膽地張嘴說英語,而不考慮說話內容是否符合語法規范。而這種冒險精神恰恰是提高聽說能力的要素之一。即使是遇到難以溝通的場合,絕大多數GLL能夠積極調控自己的負面消極情緒,發揚阿Q的自我安慰精神,減輕自己的壓力,在日后以輕松卻積極的態度加強聽說練習。而網考中對聽說能力的考查處于核心位置毋庸置疑。因此,毫無疑問GLL能夠在網考中取得較為優異的成績。
四、結語
研究優秀語言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已經證明是研究策略如何影響語言學習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嚴明,2009)。通過對網考環境下GLL學習策略的探索與總結,借此引導不成功的學習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授人以漁”的做法,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全面提高英語教育質量,培養更多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全方位人才。
參考文獻:
[1]J.Rubin.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ll Us.TESOL,1975.
[2]Naiman,N.& Frolich,M.et al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Toronto:Modern Language Center,1996.
[3]O’Malley,J.M.&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傅政.二語學習成功者策略研究初探[J].外語教學,2001(3).
[6]韓玉群.英語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中的教師角色[J].繼續教育研究,2011(6).
[7]金艷,吳江.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的設計原則[J].外語界,2009(4).
古之成大事者,必有過人之嚴謹。嚴謹,是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好習慣。細節,往往決定成敗。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關于細節決定成敗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關于細節決定成敗心得1沙漠中,一個駱駝朝著綠洲走去。
在路途中卻不幸被一小塊石頭劃傷了腳,駱駝瞟了瞟傷口,絲毫不在意。
陽光無情的照著駱駝的傷口,隨著時間的拖移,傷口越來越疼了,血流的越來越多了,駱駝的血腥味引來了許多的紅螞蟻和另外的動物。
“切切切,這些小東西,我一腳就能踩死。”他輕蔑地說,把眉毛挑了挑,嘴角咧了咧,繼續往前趕路。
不知不覺中,螞蟻和許多動物把駱駝包圍了起來,傷口更大了,讓駱駝的臉有些扭曲。
一大群動物向著駱駝靠近了。
“滾開,你們這些卑賤的東西!不然我一腳踩死你們!”說著,他抬起前蹄,準備給他們一個迎面痛擊。
突然,駱駝停住了。
“疼!疼!疼!”他縮回腳,往后退了退,后蹄顫抖起來,臉扭曲得恐怖。
已經有數只螞蟻爬上了駱駝的腿上,殘忍地一大口咬了下去。
“啊!”駱駝尖叫著,拼了全身力氣四周跳動著,本想趁這股氣一下把卑賤的小東西都抖下去,不料卻被崴了腳,碰的一聲,倒在了如火的沙漠上,他已被死神握在掌心中。
“啊啊啊,不!!”隨著越來越談的聲,駱駝往天空使勁瞪了一眼,似乎在狠這如火的陽光。
沒多久,駱駝變成一堆森森白骨,只有那眼神,仿佛還帶著什么。
細節決定成敗,你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關注細節,必須抱著一顆美好的心,你就會發現,通往成功的船正擺在你面前。
關于細節決定成敗心得2我們的生活總是由一個個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構成的。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一首兒謠---“缺了一個馬釘,掉了一個馬掌。少了一個馬掌,倒了一匹戰馬。倒了一匹戰馬,摔了一位將軍。摔了一位將軍,輸了一場戰役。輸了一場戰役,丟了一個國家。”
這講的一個發生在英國戰役中的一個故事:1485年英國國王查理三世即將出擊迎戰里奇蒙德伯爵亨利,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將統治國家,為此,查理在出發前命令部下將所有的戰馬都釘好馬掌、喂好草料。在出發的前一刻,查理的戰馬被送往鐵匠鋪,鐵匠在釘第四個馬掌的時候發現少了一枚馬釘,他跟前來的士兵說等等讓他找找馬釘,但是前來的士兵聽到了出發的號角,認為少個馬釘不會損失什么,不顧鐵匠的勸說強行牽馬離去,鐵匠看著遠去的馬背影說:“少個馬釘事關重大著呢!”
事實正如鐵匠所言,查理在戰場上沖鋒的時候,少一顆馬釘的馬掌掉了下來,戰馬跌翻在地,查理也隨之倒地,不明就里的士兵們以為查理受傷敗陣,紛紛倒戈投降。最終,里奇蒙德伯爵亨利贏得了戰爭。
百分之一的錯誤導致了的的失敗,一釘損一馬,一馬失社稷,你可聽到一個遠去的王朝在空中悲鳴?——一個細節決定了興亡,決定了歷史的-!
或許,你會認為,這與你沒有多大關系,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重視在我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任何一個甚至微不足道的細節,因為它很可能就是導致你日后失敗或成功的潛在因素。習慣總不是憑空而生的,那是需要我們日日養成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學習生涯中,也能做到在作業寫完后及時清理我們的書桌,在出門前仔細整理下自己的著裝之類的小事情。這只需要你簡單的動動手,彎彎腰罷了,但它可以改變的,卻是你這一整天的精神面貌,也是給他人良好印象的一個直接體現。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細節做起,也許就能挽救全局。
關于細節決定成敗心得3去年暑假,我躊躇滿志地參加了古箏八級的考核。面對“八”級的考核,我卻滿不在乎:怕什么啊?那么多年的“風風雨雨”都經歷過了,八級?小菜一碟!在等候的那段時間中,我漫不經心地在通道里走來走去。
“終于”輪到我嘍!我沉著冷靜地坐在古箏前。當我美美的奏響第一個音時,我呆住了:我大拇指上的指甲片竟然缺了一個角!我呆呆地望著這片“殘廢”的指甲片:天啊……我這可是在考級耶……唉,不過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在那段等候時間中,我像個沒事人一樣的在通道里晃來晃去,而別人呢?復習譜子的復習譜子,檢查指甲的檢查指甲??墒菬o聊的在通道里走來走去的我,卻遲遲沒有發現被我磕斷的指甲片。唉……再抬頭看看考官,一臉“冷漠無情”的看著我。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氣。算了算了,這次就將就地彈著吧。我無奈的搖了搖頭。
我帶著這片“殘廢”的指甲片,硬是硬著頭皮把整首曲子彈完了。雖然彈完了,但是要知道,這音色可是“慘不忍聽”的啊!連我這種考生都對這音色連連搖頭,評委老師們會怎么評價,可想而知!這次就等著媽媽來找我“算賬”吧!我耷拉著腦袋,幾乎要“崩潰”了。
考級成績單發下來了,等第那一欄……唉,別提了,真的不出我所料------不合格!而考不合格的原因……理所當然,音色的問題。就是這指甲片------我考級不合格的導火線。
指甲片------這個看都不用看,瞟都不用瞟的微不足道的細節,決定了我考級的成敗?!凹毠潧Q定成敗”真是名不虛傳啊!吸取了這次教訓,以后我做任何事都要多留一個心眼兒。也許,就是這多留的一個心眼,為你抹去遺憾,為你帶來成功的體驗!
關于細節決定成敗心得4從幼時起,我做事情就有點缺乏毅力。拿學鋼琴來說,我鄰居家的女孩和我幾乎是同時開始學琴的。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她練習的聲音,節假日也不間斷。而我只是在父母催促下才裝模作樣彈幾下,沒人督促的話干脆碰都不碰。結果可想而知:她鋼琴已過八級了,而我只有可憐的四級。
上初中后,我缺乏毅力的毛病使我在學習成績進一步提高方面舉步維艱。老師要求我們制定學習計劃,一周閱讀多少時間,做課外習題多少時間,聽英語錄音多少時間等等,計劃不可謂不周全。剛開始也曾信心滿滿,可總是堅持不下去,漸漸就放棄了。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日本馬拉松選手山田本一連續獲得馬拉松比賽冠軍的故事,領略了他化大目標為小目標的智慧,我終于明白我該怎么做了。論耐力與身體素質,小個子的山田本一并不出色,他的成功之處在于將賽程分為若干個小目標,逐個擊破,最終在心理上戰勝了其他對手,取得了比賽的成功。我想我也可以把我的學習計劃看成是一個大目標,將計劃所面臨的一個個困難看成小目標,逐個加以克服。這樣不但完成起來簡單些,完成后的喜悅感足以支持自己完成下一個目標。這樣一步一步走下去,最終走向成功。
按照這個方法,我開始直接面對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并有計劃地分步實施,學習上果然取得了一些進步。比如說,語文閱讀和寫作是我的弱項,我著重抓這個薄弱環節,語文成績穩步上升后,總成績也跟著上去了。我最好的成績是班級第二,一般都能確保班級前五。分步實施的辦法有助于增強信心,鞏固毅力,它讓我真正體驗到了成功學習的快樂,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我想只要堅持下去,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關于細節決定成敗心得5俗話說得好,“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比倭?,無論做什么,細節決定著成敗。
古今中外,細節決定成敗的例子屢見不鮮。一個跨國大公司高薪招聘人才,群英匯集,巾幗不讓須眉。董事長對應聘者進行面試,試題很是簡單,應聘者一個個的自信滿懷,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那些研究生、博士后竟都沒能入選,泱泱離去。這時,有一位應聘者,走進房門后,看到地毯上有一個紙團。地毯很干凈,那個紙團顯得很不協調。應聘者毫不遲疑的撿起紙團,準備將它扔到紙簍里??脊倥d奮地對他說:“朋友,請看看您撿起的紙團吧!”這位應聘者遲疑的打開紙團,只見上面寫著:“歡迎您到我們公司任職。”幾年以后,這位撿紙團的應聘者成了這家著名大公司的總裁。
面試試題只是應聘的一個幌子,重要的是做好細節,一些志在必得的應聘者紛紛在這里敗下陣來,因為他們忽視了一個不經意的細節。事實證明,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是成功中必不可少的,飛船有一個零件疏漏就會機毀人亡,大軍無意迷路就可能全軍覆沒,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每增加一厘米的傾斜,就會導致古塔傾覆。1%的疏忽,可能會導致100%的失敗。
再高的建筑也是由一塊塊鋼筋組成的,再難的題目也是由一道道基礎的題目拼湊而成的,甚至連整個宇宙都是由一個個細小的微粒構成的。所以,請記?。骸凹毠潧Q定成敗!”
關鍵詞: 學習能力 自我管理 興趣激發
在高中的眾多科目中,英語和數學、語文一樣,是三大基礎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門外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高中有些重要單詞形式復雜,難以理解,記憶困難、語法掌握不準確,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學習質量差。高中教師面對這樣的英語學習狀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實現教學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中英語教學效率,真正達到高中英語教學目的。
一、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明確規定,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高中英語新課程順應新課改的有關規定,倡導英語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注重學生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課堂活動,比如針對某個課題展開小組討論賽,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他們以不同的觀點為核心展開討論,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均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另外,還要注重提升教師素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在課堂授課之前要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注重師生情感的培養,加強課堂內外的師生交流,構建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高中英語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至關重要。在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時,注重興趣的激發,增強學習動機,多媒體的恰當應用能很好地起到該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多元文化雜糅,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復活節逐漸融入國內,學生對這些節日的興趣遠遠高于傳統節日,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順應學生的興趣,利用多媒體介紹外國節日、風俗,通過中國風俗與外國風俗的對比,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外國文化知識背景,為以后英語學習提供文化背景基礎。利用多媒體教授學生一些經典的英文歌曲,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感受歌詞所表達的美,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蛘呓處熆梢赃x用優秀的英文詩歌,讓學生模仿、領悟,讓學生從詩文中感受美式和英式發音的不同。多媒體運用方法手段多種多樣,這種形式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讓學生快樂學習。這種方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很高,需要有精心的教學設計。在新課程要求下,教師應主動更新教學理念,調整知識結構,轉變角色,以人為本,引導和監督學生,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和監控,培養學生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很有必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可以應用元認知策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自我管理。元認知策略主要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評價策略??偟膩碚f,元認知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管理步驟,如制訂計劃、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其功能如下:(1)元認知策略幫助學生分析制定英語自主學習的目標,制訂學習計劃。(2)元認知策略引導教師監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過程,并指導學生進行自我監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元認知策略重視詞匯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自主評價。(4)詞匯自主學習能力需通過元認知策略培訓獲得。
四、優化教學策略
在學生學習英語期間,教師除了教授學生豐富的教學內容外,必要時還要為學生提供有用的學習策略。在高中英語學習中,最簡單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難的事情,比如單詞記憶就是大部分成績差學生的首要問題。因此,教師要在適當的時候為學生提供單詞記憶方法,教學生如何聯系實際生活,使用視覺聯想或語義聯想記憶單詞,讓學生探尋單詞記憶的規律,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所學單詞,促使復習方式實現多樣化。以學生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中心,注重語言的交際能力,讓學生多參與課堂,以鼓勵和監督為主,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反思,從而強化高中英語教學效果。
五、結語
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生涯中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固有的教學模式。好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能助力學生,讓學生積累知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高效課堂。高中英語作為高中學習的三大主課之一,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急需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以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胡慶芳.英語課堂教學的問題診斷與實踐改進[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03).
[2]楊小花,孫曉敏.新形勢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J].基礎教育參考,2007(05).
[要害詞]: 英語教學、元認知、自主學習、學習策略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所學的知識,筆者所在學校曾嘗試過多種課堂教學方法,如 “傳統式”教學模式、“開放式”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等。不管用哪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效果大相徑庭,為此筆者曾用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的形式走訪了一些學生,發現多數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熟悉和策略預備比那些學習效果好的人要差。他們對學習成就缺乏客觀評價,幾乎沒有什么學習方法可言,這可能是長期以來教與學失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的一個直接原因,那么如何改善教與學的關系,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試將元認知練習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教學生如何學,提出一些設想。
一、元認知練習的理論基礎
元認知的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 J.H Flavel(1971)在元記憶的基礎上提出的,指學習者以自身的認知系統為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評價和調節。Flavel發現,元認知能解釋不同年齡的兒童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學習任務。也就是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對自己思維過程的知曉,但元認知能力不會隨著年齡自動發展。這一結論啟示我們從新的角度來考查造成學習者學習狀態和能力差異的內部因素。J.HFlavel把個體的元認知分為認知主體、認知客體和認知策略三方面。根據這個模式,我們將學習者的元認知分以下內容:(1)對于自己作為一個學習者的了解;(2)有關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性質、特點及難度的熟悉;(3)有關學習策略的知識。
有關研究表明,元認知適用于各種學習任務,是保證學習活動成功的更高級的執行技能。有關數據還表明,所有的學習者都運用策略結果的差異在于策略的運用是否靈活和恰當,而靈活和恰當取決于學習者對學習作出的自我評價和調整的能力。 Peter Skehan認為:反思、監控和評價是運用學習策略的關健因素,缺乏這些因素,學習者的策略進步就很不理想。文秋芳在優生和差生的研究中發現,優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杰出的宏觀和微觀調控的能力,對自己的學習進步和策略成效能經常反思,而差生在這些方面明顯欠缺。因此,元認知能力與學生的自我了解,自我治理的策略密切相關,是學會學習、成功學習的重要方面。對學習者進行系統的元認知練習有助于其自主能力的開發。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元認知練習
在國外,通過元認知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水平是 20世紀80年代末才興起的事,在國內亦是剛引起注重,而把該練習應用于中學英語教學也只是初探。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認知的階段性特點,高中學習者的特征以及高中階段的英語大綱要求,有關練習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心理自覺
眾所周知,學習效果與學生的心理預備狀態密切相關,預備狀態越好,學習效率就越高。要想學生有良好的心理預備狀態,就要讓學生在學習活動前熟悉學習任務、制訂學習計劃、預備學習條件。在進行高中學習之前,學生基本上是被動學習,學習觀念與策略比較模糊,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低,因此學生被動地也比較輕易完成了學習任務。而高中階段對學生的要求則不同,它要求學生具有用英語進行交際和思維的能力。由于高中課程設置的特點 (既要發展知識,又要發展能力)以及語言必須實用的特點,沒有一定的學習意識與策略,很難圓滿地完成該階段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熟悉了這一點,就能讓學生的學習由無意識轉為有意識地學習,從而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為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即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時熟悉教學大綱與自我需要,了解學習的重點與自己的弱點,制訂學習計劃,課外學習關活動等的形式、內容與必要性以及可供利用的輔助材料、教學設置及各種相。
(2)行動的執行控制。
行動的執行控制包括兩個方面:理解學習行動和執行學習行動即選擇學習策略兩個方面。高中階段英語學習的任務很重,既要學習英語語言特性和規律,又要在實踐中有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運用中既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的能力,又要培養他們推理的能力;既要培養他們有健康的情感,又要教育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假如老師在教學中能向學生說明教與學的任務就能讓學生理解教學環節的意義,同時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有效控制并吸收。
選擇學習策略時,首先要讓學習者了解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有哪些可供選擇的學習策略。學習的策略有共性策略如記憶與保持、集中學習與間隔學習、工具書、音像資料的應用等,還有英語學習策略,如借助聯想和對比學習記憶單詞和相關知識、視聽結合、聽說結合、閱讀、寫作、聽說的技巧等。這兩種策略既可集中練習又可分散進行。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愛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自主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
學習策略要真正落實必須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這樣通過學習反饋,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更有助于自主學習。
(3)結果的評估與調節
關鍵詞:《機械制圖》教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TH1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9-108-001
職業中學的專業課程對于學生,特別是剛從中學進入職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困難、迷惑、不知從何下手的課程。對于職一的新生學習專業課,關鍵是教師能否在授課時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習斗志,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本文就中等職業學校機電專業一年級開設的《機械制圖》這一課程的教學情況,總結一點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體會。
一、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創設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
《機械制圖》課程對于職一學生是屬于全新的課程內容,它以生產實際的機械為依托,對機械進行拆分,并根據視圖的基本原則,想象并繪制該零件的其他視圖,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扎實的制圖基本功。如何在規定的課時教學時間發揮出更有成效的教學,就必須在教學前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更合適的學習環境。
1.充分利用實訓室模型現場教學,做到講練結合。在實訓室教學,利用真實零件或模型,在《機械制圖》的初期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提供豐富的技術資料和支持。我們以多媒體教學和計算機房等網絡教學環境為支持,利用PPT圖片給學生直觀的零件外形,利用AUTOCAD和CAXA軟件制作零件的多面外觀和剖分表達。在班級QQ群里向學生提供網絡參考例題和練習,向學生推薦有關的課件,使學生不受時空限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3.有效利用真實零件。到車工和數控車間進行參觀和實訓,以真實的零件加工和設計圖,來考察和檢驗學生對零件的認識和學習效果。通過對零件的測量、檢驗、分析和比較,把書本的平面知識和實際的立體物體之間的尺寸表達、形狀表達、面與面間的特征表達一一對應起來,從而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為后續《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從學生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幫助學生建構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用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般性的整體策略或規劃,掌握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和整體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自覺調節和控制。
1.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目的。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目的,可以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幫助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因此,教師在每個章節開始教學時,必須明確告知學生該章節的學習要求,在每個授課課時明確教學和學習目標、重點和難點知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要使學生明白自己要參與的是什么樣的活動,可以獲得哪些經驗和知識,從而避免盲從和不知所措。
2.向學生教授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梢栽陂e暇時傳授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如筆記法、提綱法、循環法、復習法等,通過教師自身學習和他人的成功學習,和學生討論什么樣的情況下用哪些學習的方法比較合適,從而推己及人的在學生自身的學習情境中使用這些方法。
3.理清學習步驟,自覺調整學習過程。根據認知活動的特點,教導學生學會在學習前,制定學習計劃,科學的安排學習時間,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根據教學目標,學生進行內容的預習,根據教師的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知識要求,教會學生如何有效聽課,并在課堂和課后的練習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控制和反思。
三、通過“教學做”的有機融合,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尤其如此。
1.用“做”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中,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機械零件實訓室、零件生產車間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認識范圍,了解到形形形狀的零件。在授課過程中,也運用相關的零件實物和模型進行投影演示。通過切割橡皮泥、積木組裝搭建,觀察并思考物體如何用線條表達。利用實訓周進行車工和鉗工訓練,加工制造一些零件,在加工制造的過程中又滲透了尺寸標注和尺寸的計算。讓學生通過動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從而激起對知識的探索興趣。
2.用“做”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在安排授課進程時,往往因為課時原因,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內容進行時間的安排,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效果。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可能在實施中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做”在課堂上等一等學生,讓學生經過思考去發現問題、大膽想象、總結規律,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發現學習,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3.用“做”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競爭和表現自我。教師通過組織教學活動,采用行為引導教學法等方法,引導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嘗試、獲得,通過活動的進行正確認識他人、協調合作,正確評價自我發展,達成目標程度。
四、注重因材施教,對學生分類指導
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個體能力,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由于學生的基礎不一,接受知識的先后有異,在教學中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也不適合用同一的評價標準去衡量學生。因此,教師要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制定分類指導方案。尤其是對于基礎較差、對全面掌握課本知識缺乏信心的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力求每個學生在每個階段在學習中都有收獲。
總之,在中職一年級的專業課教學中,根據中職培養目標,注重實用知識和能力培養,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用強烈的責任心,扎實的專業技能,勇于開拓、勇于創新,那么,在專業課的教學和學習中必然能收獲到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