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信息計量學論文

信息計量學論文

時間:2022-04-24 07:58: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計量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信息計量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替代計量學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06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2-0032-06

〔Abstract〕Bibliometrics is finding wider and wide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eca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bibliometrics.The conclusions were that as being outcomes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 and altmetrics inheri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methods and enrich the subject system of bibliometrics,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branch characteristics.Bibliometrics in China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especially in measuring methods,studying objects,research contents and applications which have followe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However,theoretical studying was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remains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bibliometric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altmetrics

由于人為因素,很多文獻難以定量化,特別是文獻系統高度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使得有效信息難以得到足夠獲取,也就無法揭示文獻的宏觀規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推動了數學計算工具和統計學的應用與發展,依賴數學工具和統計學技術的文獻計量學順勢得到更快的發展與應用。因此,信息技術進步是文獻計量學發展的保障。本研究以信息技術發展脈絡為序,對文獻計量學在不同時期和技術條件下的發展進行文獻梳理和觀點總結,以期理清兩者的關系,并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1 文獻計量學的提出

1911年,俄國化學家、院士瓦爾金使用引文分析研究化學家對化學的貢獻[1],被認為是文獻計量學的開端。1917年文獻學家科爾(Cole F.T.)和伊爾斯(Eales N.B.)使用“比較解剖學的歷史――對文獻的統計分析”,介紹了目前仍在沿用的書目計量技術――對出版物按出版國家和學科進行計量與分類[2]。1923年英國圖書館學家霍姆(Hulme E.W.)在科爾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書目統計學”[3]。1926年美國洛特卡(Lotka A.J.)論述了科學生產率的經驗規律,旨在通過對發表論著的統計來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產能力及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貢獻[4],稱為“洛特卡定律”。1934年英國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Bradford B.C.)率先提出描述文獻分散規律的經驗定律[5]。1949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齊普夫(Zipf G.K.)提出詞頻分布定律[6];1955年,加菲爾德(Gaifield E.)系統提出引文索引和引文技術的概念,以及檢索科技文獻的方法,打破分類法和主題法在檢索中的壟斷地位[7]。

直到1969年,英國情報學家阿倫?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才正式提出“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這一術語[8],標志著文獻計量學的正式誕生,開始從學科角度來研究文獻計量問題,并將其定義為“把數學和統計學用于圖書和其他文字通訊載體的科學”[9]。隨著信息技術在文獻檢索中的應用,以及1963年《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創刊,以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和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相繼在1973年和1978年出版,為文獻計量研究在圖書館和情報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階段,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文獻計量學的大部分工作為人工統計,研究者無法同時處理過多的數據,文獻計量學的應用不太普遍。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基本圍繞以上幾個著名的定律展開,一方面是檢驗、修正這些經驗規律并使之完善和更加具有普遍性(即理論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將這些規律應用于圖書館、情報機構文獻管理的具體工作(即實踐發展方向)。為了加速文獻計量學的普及進程,1980年,國際文獻聯合會(FID)設立情報計量學委員會并制定近期計劃,1982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召開會議研究文獻計量學的課程設置。

2 現代信息技術是文獻計量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文獻計量學是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來定量分析一切知識載體的交叉學科。計算機的發展促進了統計方法的普遍有效應用,也使數學計算方法和手段取得突破性進展。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直接推動了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許多有用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成為文獻計量學創新的核心動力。信息技術進步對文獻計量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文獻計量學研究基礎支撐的變化、研究方法的改進,以及文獻計量學科體系的完善上。

2.1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文獻計量研究基礎支撐的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文獻計量學已經突破對篇、冊、本為單位的文獻計量,深入到文獻內部知識單元和相關信息上,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越來越豐富和多樣:

2.1.1 文獻資源建設

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文獻載體和傳播渠道的多樣化。文獻資源建設促進了文獻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文獻數據的開發利用。在現代信息技術面前,文獻資源的地域分布和院校機構的館藏多少不是問題的關鍵,文獻數據資源的存取利用與服務能力才是至關重要的。

2.1.2 檢索語言與檢索系統

文獻計量的檢索語言從文獻分類發展到主題法、引文索引、內容分析等,檢索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得益于計算機技術在機器語言上的應用。從信息技術出發,網絡搜索引擎提高了檢索的時效性;人工語言與機器語言的結合,提高了查全率和查準率[10]。

2.1.3 軟件工具與技術實現

隨著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改進,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統計分析,計算機輔助文獻計量分析軟件與工具的出現,包括MATLAB、SAS、SPSS、EViews、Incites、JCR、DA等,使得文獻計量分析的內容越來越廣泛。

2.2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文獻計量研究方法的改進

從最初的資料收集到數據的分析處理,現代信息技術為文獻計量研究的每一階段都提供了研究方法上完善改進的機會:從最初的文獻統計擴展到數學模型分析、鏈接分析、系統分析、矩陣分析、網絡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使得文獻計量學與計算機科學、系統學、廣義信息科學等緊密聯系,使得文獻計量學向個性化、集成化、模型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其應用也從原來的核心期刊評價、信息收藏管理與利用,擴大到研究科學發展特點、評價學科競爭力、預測學科發展等方面,從而迅速發展成為一門重要的應用學科。

2.3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文獻計量學科體系的完善

在現代信息技術影響下,文獻信息呈現多種狀態與存在形式,其計量分析的研究領域和途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獻計量學的傳統研究領域發生重心的轉移,一些新領域、新分支開始出現:科學文獻評價的出現,催生了科學計量學;依托信息測度和信息論,信息計量學應時而生;網絡信息資源的即時利用,產生了網絡計量學;在線科研環境的出現,促進了替代計量學的出現。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和替代計量學等分支學科的出現,豐富和完善了文獻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如圖1所示)。

3 信息技術催生文獻計量學出現眾多新分支

由于文獻計量學家來自情報學、圖書館學、科學學、社會學、化學、心理學、物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信息技術進步促使“文獻”概念不斷擴展,國際文獻計量分析迅速發展并成為圖書情報領域最活躍的分支學科。“引文關系”既是文獻、科學,又是情報,對引文關系的計量分析,使得利用相似信息技術的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和情報計量學等成為具有“相同血緣關系”的近親,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相近甚至完全重合的地方。作為文獻計量學的新發展,它們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等方面各有特色[11]。為此,本研究對信息技術發展催生的文獻計量學各分支進行了闡釋。

3.1 科學計量學

科學文獻的迅速增長,使得研究者對科學進行定量研究,開創了科學計量學。1968年,蘇聯學者納利莫夫和穆利欽科首次提出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術語。1978年匈牙利學者布勞溫(Braun T.)創辦《科學計量學》雜志,主要發表有關科學學、科學交流和科學政策的定量研究成果,探討科學計量學的各種方法,并為科學計量學研究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2001年溫克勒(Vinkler P.)給出基礎的科學計量及其學術領域的專業術語[12]。

科學計量學主要用于學術期刊影響研究、學科或機構的論文與引文分析、國家和地區研究與發展狀況計量及科技政策研究、各種定律與分布的揭示等,以及對新數據庫建構和數據處理方法的創新、新描述性和解釋性模型建立、科研績效評估等方面[13]。一般來說,它與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非常相似,有時完全一致,但在研究對象和目的上仍有所區別。文獻計量學把圖書、期刊等視為正規的有形文獻,主要目的是定量分析圖書館等藏書和文獻服務活動,增進科學文獻、科學情報和科學交流的影響力;科學計量學則分析科學情報(信息)產生、傳播和利用的量的規律性,以更好地理解科學研究(作為一項社會活動)的機制[14]。科學計量學不僅可用于學科評價,也可用于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評價研究[15]。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Internet和Intranet上的超文本鏈接和應用鏈接產生了知識地圖,突破了以往只是對地理分布的知識地圖界限的描述,逐漸演化為知識圖譜。知識圖譜理論與方法是近年來科學計量學最前沿,將應用數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及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理論方法與傳統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方法結合起來,用可視化圖譜形象展示科學學科的結構與發展。因此,科學知識圖譜是在信息技術推動下,新近發展出來的科學計量學新領域。主要用途是學術共同體及其網絡研究,學科領域發展研究,研究課題的衍生、滲透與擴散,作者、機構、出版物與期刊等之間的關系等[16]。

3.2 信息計量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信息論研究出現了回歸為信息的量和質、語法和語義、傳輸和使用相統一的變化趨勢,不僅克服了申農信息論(即狹義信息論)的局限,而且推動廣義信息論的形成與發展,這為信息計量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詳盡的計量方法。信息計量學最早由德國學者昂托?納克(Otto Nacke)在1979年提出,他呼吁將數學方法用于測度信息現象,提出信息計量學是與信息科學有關的信息測度科學,并不斷宣傳術語Informetrics。同時,信息科學家說服國際文獻聯合會設立“信息計量學委員會”,擬定一個長期的信息計量學教學與研究工作計劃。1988年布魯克斯提出用信息計量學(Informetrics)代替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原因是文獻計量學僅拘泥于“數目的計量”,已不適用于現代電子化載體文獻的計量。我國最初在1981年將Informetrics譯為情報計量學,1992年才將其改譯為“信息計量學”。

信息計量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信息計量學”主要探討以廣義信息論為基礎的廣義信息的計量問題,“狹義信息計量學”主要研究情報信息或文獻情報的計量問題,即應用數學、統計學等定量方法來分析和處理信息過程中的矛盾,從定量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動態特性并找出內在規模[17]。但目前對信息計量學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狹義信息計量學”,還帶有較濃厚的基于文獻情報的文獻計量學色彩。在未來的發展中,信息計量學將更加依賴現代計算技術和更深層次的數學分析,探索信息的本質以及信息計量的基本模式、方法技術、模擬驗證等方面[18]。

3.3 網絡計量學

隨著計算機與信息科學技術如數據挖掘、信息可視化、Web2.0、云計算等發展,網絡學術信息傳播體系得到快速發展與完善,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專著以網絡為媒介的信息傳遞已經成為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使得文獻計量學的測度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又發生了巨大變化。1997年阿爾明(Almind T.C.)和英沃森(Ingwersen P.)描述了一系列進行Web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參數,以丹麥和其他北歐國家為案例,提出信息計量方法完全可用于萬維網,只不過將萬維網看作引文網絡,傳統引文由Web頁面取代,首次使用“Webometrics”并將其定義為包括所有使用信息計量和其他計量方法對網絡通信有關問題的研究[19]。1998年英沃森(Ingwersen P.)提出將期刊影響因子用于網頁評價,為文獻計量學的經典概念和研究方法成功用于網絡信息分析開創了新的研究思路[20]。2004年本杰伯恩(Bjrneborn L.)和英沃森(Ingwersen P.)構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網絡計量學概念體系,標志著網絡計量學開始進入發展的成熟階段[21]。2004年,《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學報》專門出版網絡計量學專刊,2005年,《信息科學技術年評》出版了“Webometrics”專題。英國、比利時、加拿大、新西蘭、荷蘭等國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推動了網絡計量學的發展[22]。

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計量學是信息計量學在網絡上應用的一門學科,信息計量學構成了網絡計量學的學科基礎。網絡計量學研究的理論問題主要是網絡信息分布的集中與離散規律、著者規律、詞頻規律、增長和老化規律、引證規律、多媒體信息規律,以及這些規律的理論解釋和數學模型研究等。其研究對象不僅包括網上信息本身,還包括網上文獻、文獻信息及其相關特征信息,以及網絡結構單元的信息計量問題,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網絡計量學已經引起了足夠重視,且與文獻計量學傳統領域的聯系很強,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23]。

3.4 替代計量學

隨著學術出版數量和方式的增加,發現和選擇最相關資源的難度越來越大。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傳統同行評議和引文檢索,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研究者的需要。利用社會媒體、追蹤學術產出的在線科研環境,促進替代計量學的產生。2010年,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圖書情報博士生普里姆(Priem J.)首次在Twitter上使用Altmetrics,隨后在網站上發表宣言[24],正式提出“Altmetrics”術語。2011年起不僅召開研討會,而且在社交網站上建立討論組和發表博文,充分討論替代計量學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以及論文層面計量、科研成果計量、科研發現計量等相關研究內容。2013年,皮沃瓦(Piwowar H.)認為替代計量學會給科研影響力帶來全新的變化[25],Elsevier等機構也對替代計量學表示公開支持。到目前為止,不僅理論上對眾多指標進行了有效性及關系分析,而且對Mendeley、PLOS、Peer Evaluation、CiteULike、Twitter等網站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同時,開發了ImpactFactory、TotalImpact、Altmetrics等應用平臺用于搜集和分析網上各大社交網站和開放存取平臺的數據,提供替代計量學指標。

替代計量學研究處在良好的開放存取和開放科學的大環境中,通過建立“研究對象”、“科學發現”等新的計量單元,采用復用率、解答問題程度、使用頻率、CoRank-LinkCount、基于點擊流數據知識圖譜等新型計量指標,充分利用Twitter等在線科研交流網站來收集數據和分析,為替代計量提供堅實的數據源和基礎,因此,替代計量的數據并不缺乏。但是,要從政策、過程、技術整體來控制數據質量仍有很大的難度。同時,盡管替代計量學有著很好的前景,仍然會受到學者遵循小數定律和注意力空間限制規律的影響,增加同行評議的復雜性[26]。替代計量的研究和發展框架已初步形成,隨著新一代學者在網絡環境下的成長,在線科研交流將超越線下科研交流成為主體,替代計量學的地位將日益凸顯,在圖書館文獻服務中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強大[27]。

4 信息技術進步與中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

中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相對較晚,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介紹國外文獻計量學的論文。1964年,《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兩篇文章翻譯介紹了美國的“科學引文索引”[28-29],這是國內最早介紹文獻計量學研究[30]。1979年,沈中和再次介紹了“科學引文索引”,大力提倡使用的種種好處[31];趙紅州提出科學家最佳年齡定律和科學勞動智力常數,其著作《科學能力學引論》為我國科學計量學的杰出代表作品[32]。

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介紹性和應用性論文,如劉植惠1980年撰文向國人介紹了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對象(即社會實踐中不斷產生和利用的各種文獻)和具體應用(即估測某一學科或知識領域的發展動向及其前景;探索文獻資料的增長率;確定核心期刊等)[33];王崇德將文獻計量與情報預測結合起來進行研究[34]。1983年胡昌平和邱均平對科技文獻的分析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探討[35],并以化學文獻為例進行了分析與推斷[36]。邱均平對文獻計量學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發展過程及術語界定[37]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并編輯了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教材《文獻計量學》。

同時,為推動學科建設發展,《情報科學》和《情報學刊》在1980年創刊,1982年《情報學報》問世,1983年以專門介紹國外情報科學動態的《國外情報科學》編輯出版,帶動了國內文獻計量學的發展。總之,這一時期主要是相關專家學者向國內介紹文獻計量學的相關知識和學科內容,論文數量比較少(1979-1989年有關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文章僅有547篇),研究基礎相當薄弱,缺乏自主性系統研究和綜合性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緊跟國外研究前沿與發展趨勢,開始了相關基礎理論的研究。王崇德等人在《情報理論與實踐》上連續發文,對文獻計量學的演變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邱均平等人對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情報計量學的發展進行了介紹[38]。1995年梁立明的《科學計量學――指標?模型?應用》,1999年龐景安的《科學計量研究方法論》、羅式勝的《科學技術指標與評價方法――科學計量學應用》和婁策群的《社會科學評價的文獻計量理論與方法》,以及2000年蔣國華的《科研指標與指標》是科學計量學的重要理論研究成果。1999年,徐久齡等最早向國內介紹網絡計量學[39],2000年邱均平對網絡計量學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同時,對分析方法和應用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側重,邱均平等2008年對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進行了探討[40],2013年蔣穎對人文社科領域的文獻計量學發展進行了解讀[41]。

隨著信息技術主要是計算機利用及其廣泛普及,我國自主開發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及軟硬件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計算機輔助的文獻計量分析發展加速,文獻計量學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計算機輔助文獻計量學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著重進行計算機輔助文獻計量軟件的設計與開發,特別是大批數據庫數字化的研究與出版,也為文獻信息的自動化統計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條件。目前在國內的應用與發展,主要是期刊評價、數據庫的建設等。北京大學圖書館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在1992年啟動編制,是期刊定量評價在國內全面推進的重要標志,全面拉開國內大規模期刊定量統計與評價工作的序幕。此后,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推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推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中國引文數據庫”等等。期刊評價是信息“膨脹”的結果和必然,隨著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期刊評價更加具有國際化、信息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等特點[42]。另一重要方向是將文獻計量學指標用于評價科學生產率,評價科技人才、成果質量、科研機構乃至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與影響力等,使得決策者能夠進行有效的定量管理和分析[43]。

伴隨著數據挖掘、可視化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文獻計量學學者更加重視可視化研究與應用。陳定權、李運景等人對可視化技術與工具進行介紹[44-45],周萍等人利用國外軟件和國內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使用可視化方法揭示深層內容[46]。科學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過程與結構關系的圖形,大連理工大學對知識圖譜與可視化方法進行系統研究,并出版《科學計量學知識圖譜》、《科學學知識圖譜》、《管理學知識圖譜》、《隱性知識計量與管理》和《專利計量與專利制度》等專著。CiteSpace、Pajek等免費開放的可視化軟件的廣泛應用,使得文獻計量分析應用越來越普遍。在高校,為了定量衡量學校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影響,機構知識庫也在不斷改進計量方法,借助替代計量學等指標進行更廣范圍的影響力評價。

從對1991-2000年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研究論文(共2 069篇)分析來看,研究論文主要是文獻或引文的統計與分析等應用領域,對于基礎理論、經典定律的討論相對較少。盡管文獻計量學研究出現了新領域,如網絡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等,但大量研究是對已有理論、方法的檢驗或簡單套用,創新較少[47]。從2001-2014年的期刊論文來看,使用“篇名”或“關鍵詞”檢索出含有“文獻計量”或“計量分析”的論文共1 713篇,發文量較上世紀90年代有所減少。但其新的研究領域,如科學計量學、網絡計量學、信息計量學、替代計量學的文章則呈現大幅增長的趨勢。

5 結 語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等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文獻統計逐漸摒棄枯燥、繁瑣、低效的人工統計方法,開始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文獻計量學得以快速發展,并在信息服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和替代計量學是在特定信息環境和技術條件下,由文獻計量學逐步演進而來,它們繼承了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方法,豐富了文獻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分支學科特征。

在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我國的文獻計量學發展在短短50年時間里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文獻計量學的測度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應用范圍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理論研究仍有待深化,對網絡環境下的計量分析有待加強。可以預見,信息化和網絡化是文獻計量學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全球視野下的學術合作與資源共享,必將推動我國文獻計量學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崇德.文獻計量學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8.

[2]Cole F.J.and Eales N.B..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anatomy.Part I-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Science Progress,1917,11(44):578-596.

[3]Glenn R.Wittig.Statistical bibliography――A historical footnot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78,24(3):240-241.

[4]Lotka A.J..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1926,16(12):317-323.

[5]Bradford S.C..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5,10(4):176-180.

[6]Zipf 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al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Mass:Addisson Wesley,1949.

[7]Garfield E..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3159):108-111.

[8]Pritchard A.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Documentation,1969,25(4):348-349.

[9]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10]李偉超.信息技術對情報學的影響與推動[J].情報科學,2007,25(2):208-232.

[11]劉廷元.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的聯系與區別[J].圖書與情報,1994,(1):19-24.

[12]Vinkler P..An attempt for defining some basic categories of scientometrics and classifying the indicators of evaluative scientometrics[J].Scientometrics,2001,50(3):539-544.

[13]劉國棟,羅長坤,吳培紅.科學計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5,18(3):137-140.

[14]Braun T.et al.Scientometric Indicators[M].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85:4-6.

[15]Jochen Glser,Grit Laudel.Integrating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 into sociological studies:method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J].Scientometrics,2001,52(3):411-434.

[16]侯海燕.基于知識圖譜的科學計量學進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1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一)[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23(1):75-80.

[18]郭強,劉俊友.信息計量學導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5-7.

[19]Almind T.C.,Ingwersen P..Informetrics analy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bo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7,53(4):404-426.

[20]Ingwersen P..The calculation of web impact[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8,54(2):236-243.

[21]Bjrneborn L.,Ingwersen P..Toward a basic framework for webometr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55(14):1216-1227.

[22]邱均平.網絡計量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13.

[23]蔣穎.1995-2004年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共詞分析[J].情報學報,2006,25(4):504-512.

[24]Priem J.,Taraborelli D.,Groth P.,Neylon C..Altmetrics:A manifesto[EB/OL].http:∥/manifesto,2010-10-26.

[25]Piwowar H..Altmetrics: Value all research products[J].Nature,2013,493(1):159.

[26]邱均平,余厚強.替代計量學的提出過程與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9):5-12.

[27]余厚強,邱均平.論替代計量學在圖書館文獻服務中的應用[J].情報雜志,2014,33(9):163-167.

[28]Garfield E.科學引文索引[J].王恩光,譯.綜合科技動態?情報工作,1964,(5):8-13.

[29]Kpbijioba H.B..美國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J].張琪玉,譯.綜合科技動態?情報工作,1964,(5):14-15.

[30]梁國強.國內文獻計量學綜述[J].科學文獻信息管理,2013,(4):58-60.

[31]沈中和.新穎的《科學引文索引》[J].自然雜志,1979,2(5):322-323.

[32]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33]劉植惠.文獻的定量分析研究[J].情報科學,1980,(4):7-13.

[34]王崇德.計量文獻與預測情報[J].情報科學,1980,(3):43-45.

[35]胡昌平,邱均平.科技文獻分析研究初探[J].情報學刊,1983,(4):104.

[36]邱均平,胡昌平.化學文獻的歷史發展及其趨勢[J].圖書情報知識,1983,(4):28-32.

[37]邱均平.關于“文獻計量學”術語及其定義[J].圖書情報知識,1985,(3):22-25.

[38]邱均平.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情報計量學的發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1999,22(3):217-219.

[39]徐久齡,劉春茂,劉亞軒.網絡計量學的研究:情報學進展(第三卷)[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9:78-107.

[40]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69.

[41]蔣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獻計量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20.

[42]林樹文,曾潤平.期刊評價的產生與我國期刊評價的發展[J].情報探索,2013,(5):43-47.

[43]曹學艷,胡文靜.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4,48(2):106-111.

[44]陳定權.同引分析與可視化技術[J].情報科學,2005,23(4):532-537.

[45]李運景,侯漢清.引文分析可視化研究[J].情報學報,2007,26(2):301-308.

第2篇

【摘 要 題】理論縱橫

【 正 文】

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數字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綜合而成的現代信息技術,引發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類業已邁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社會環境使包括情報學在內的學科研究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新的理論和方法來加以研究和利用,情報學的傳統方法在面對新的問題時,就要進行自身的轉化。如面對浩瀚的網絡信息資源,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相應地網絡信息計量學(Webmetrics or Cybermetrics)就應運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鏈接分析法來描述和組織網絡信息世界。

1 網絡信息計量學

網絡信息計量學是在網絡信息環境下迅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作為信息計量學的一個新的發展和重要的研究領域,它的出現使傳統的基于文獻和信息的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面臨著新的變革。關于其定義主要有:網絡計量學是一門計算機科學,是一門研究互聯網上數據相互引用的科學,是一門對網絡文獻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的科學,基于Web和軟件計量分析工具,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計量學方法、統計學方法于一體,其應用范圍覆蓋了所有基于網絡通信技術的信息測度。網絡計量學是綜合采用文獻計量、信息計量、統計學方法、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網絡文獻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的一門科學。網絡信息計量學是采用數學、統計學的各種定量方法,對網絡信息的組織、存儲、分布、傳遞、相互引證和開發利用進行定量描述和統計分析,借以揭示網絡信息的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主要是由網絡技術、網絡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與信息計量學等相互結合、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叉性邊緣學科。

2 鏈接分析法研究現狀

2.1 鏈接分析法的內容

鏈接分析法是網絡信息計量學中一個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獻計量學中引文分析法在網絡環境中的應用。網絡超文本通過鏈可以將結點鏈接起來,一般使用兩種方法——索引鏈和結構鏈進行鏈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間的關系,又是構成網絡的手段。在將網絡相關信息資源內容鏈接起來形成新的信息鏈或信息集合的基礎上,融合了參考文獻鏈接功能,并通過引文關系來分析鏈接網絡信息資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權威信息源來分析,在網絡信息組織、檢索、評價、服務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1.1 鏈接分析法在網絡信息組織方面的作用

網絡信息資源生產者如網頁創作者使用鏈接分析,創建一些對訪問者有用的鏈接,可以鏈接到不同主題或相同主題質量更優秀的網頁。一般來說鏈接類型大致有:合作鏈接(被鏈接網站和鏈接網站之間存在合作關系)、友情鏈接(網站之間可能由于在資源或其它相關方面有關系,相當于影視術語中的友情客串)、推薦鏈接(被推薦網站由于質量好、人氣旺、訪問用戶多或是熱門網站等原因鏈接)、內容鏈接(被鏈接網站和鏈接網站在內容上存在著互補或相通關系等),可以起到網絡導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戶在網上沖浪。Google還通過鏈接分析來確定網絡上的權威信息源來進行相關的排名。Google認為網頁制作者僅創建他們認為重要的網頁的鏈接,鏈接到另外的網頁就像一本書的引文,網頁之間的這種引文關系“像是對網頁進行評論的過程”。例如,網頁的制作者們創造了幾千個Yahoo的鏈接,困此Yahoo被當作一個重要程度點;如果許多重要的網頁都指向Yahoo,則其重要程度會更高。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網頁制作者不可能誤導網站的排序,并且擴展性極好——當網絡增長時,產生更多的重要網頁的鏈接,自然更能確定該網頁是否是權威的信息源。

2.1.2 鏈接分析法在網絡信息檢索方面的作用

鏈接分析主要應用于網絡信息檢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檢索結果的排序等。網絡信息檢索為用戶提供海量信息多媒體數據庫,采用超文本技術使檢索空間比傳統的信息檢索范圍更廣泛,以結點為單位組織,以超鏈接的方式鏈接相關內容,更加符合人們的思維方式,打破了線性存儲的限制,真正實現多維檢索。Web信息檢索系統可以利用鏈接信息來優化對相關文獻的查詢,能夠極大地提高檢索結果的相關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過程中,J.Kleinberg認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訪問Web提取出權威頁(Authority 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權威頁,這需要一個原始積累和評價過程。先給出一批起始網頁,Robot從這些源網頁開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優先或廣度優先的算法進行。當網頁提取回來后,采用鏈接分析技術(具體用遞歸算法)來計算出權威頁。有了權威網頁,Robot在收集Web信息時,就有針對性地、高效率地訪問Web網頁。搜索引擎檢索結果排序方面也運用了鏈接分析技術,由于索引數據庫容量大,若用戶輸入一個關鍵詞,有可能會有成千上萬條記錄相匹配,搜索引擎對如此龐大的結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關的幾十條記錄顯示出來?搜索引擎按記錄號的順序提取結果集中的前幾十條記錄,再按鄰近圖(Neighbor Graph)算法對這幾十條記錄排序,最先顯示給用戶。這種檢索結果排序就是利用鏈接分析技術,大大減輕了搜索引擎的負擔,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鏈接分析技術來對檢索結果排序。

第3篇

關鍵詞:情報科學;載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獻計量學

《情報科學》是教育部主管、中國科技情報學會與吉林大學共同主辦,是集理論性、實踐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學術性刊物,是我國情報學研究領域較具影響的專業核心期刊。先后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吉林省科技類一級期刊,并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著名數據庫收錄。他所刊載的論文基本反映了我國情報學領域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動態。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選取《情報科學》2012年(1-12)期所刊載的387(書評除外)篇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從載文及引文兩個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統計分析,并從中總結一些規律和特點,為促進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學術交流提供參考數據。

1 載文統計分析

1.1 載文量

載文量就是某種期刊在一定時期所刊載論文數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種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情報能力的主要指標[1]。一般來說,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標是期刊的載文篇數、平均每期的載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頁數及篇密度等。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總頁數1907頁,載文量為387篇,期均發文量為32.25篇,篇均頁數為4.93,篇密度為0.20。以上數據表明該刊文獻數量較多,文章篇幅適中,讀者獲取信息量相對較高,是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學術交流的重要學術性期刊平臺。

1.2 基金論文統計

基金論文的生產力是衡量一個學科科研實力的水平、科研組織能力及學科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2]。基金論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載的基金論文在刊載論文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論文率數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納基金論文的能力,同時也可從側面間接反映刊物報道本專業領域最新研究動態的能力。期刊刊載的基金論文率高,說明期刊學術水平較高,這是評價期刊和論文質量與學術水平的重要而客觀的指標之一[3]。統計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所載基金論文192篇,占論文總數的49.61%,在同類期刊中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國家基金論文77篇,占論文總數的19.90%,有效地保證了《情報科學》明顯的創造性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1.3 關鍵詞

關鍵詞是文章檢索點的入口,同時也是論文論述的核心及重點,它為研究該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檢索此文獻的最便捷的路徑。統計結果表明該刊2012年全年標引關鍵詞為1468個,篇均關鍵詞3.79個。說明該刊比較注重提示論文的主題和標引深度,為用戶檢索利用和文獻的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表3列出的是使用頻次前十名的關鍵詞,從表3可以看出關鍵詞詞頻最高的是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這充分表明《情報科學》發表的學術論文,是以圖書情報學為主的刊物。

2 引文統計分析

引文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論文的科學依據和歷史背景,又能顯示一個學科的發展歷程以及多個學科之間在內容上的聯系與區別;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對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發展與創新[4]。由此可見,引文是衡量學術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滲透能力的重要指標。本文從引文數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專著分布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1 引文量統計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作者對本學科和相關學科文獻情報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況下,引文量越大,說明作者吸收文獻信息的能力越強。從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篇均引文量13.46條,遠高于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這說明《情報科學》作者掌握的相關資料全面,注重科學知識的繼承和發揚。

2.2 引文類型統計分析

引文類型把引文分為期刊、圖書、網絡、論文集、學位論文及其他(包括報紙、報告等),統計結果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情報科學》的引文主要來自期刊,占總數的68.46%,略高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學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來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為引文中的主要情報來源,是與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內容新穎、傳遞速度快、出版連續和檢索方便等特點分不開的,今后期刊仍將是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獲取信息的首選情報源。隨著各種文獻資源開放存取的不斷擴大及人們對網絡資源的認可,網絡信息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占總數的12.00%,略高于圖書。這也是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強的具體體現。

2.3 引文語種統計分析

引文語種的分布是測試期刊發文作者利用國內外文獻和情報吸收能力的指標。從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全年引文外文文獻達35.73%,說明該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國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載文具有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語種較單一,獲取英文以外的外文專業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統計分析

對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獻的傳播利用及老化規律,從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引文高峰區在09-11年,這與國際公認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觀點吻合。同時普萊斯指數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學科普賴斯指數的平均值50%高[6]。說明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識,保證了本刊知識更新的速度,同時也說明本刊是圖書情報界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統計分析

從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種,引用次數合計達1255次,占總的期刊被引次數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報科學》,為174次,其次是《圖書情報工作》、《情報理論與實踐》、《情報雜志》、《中國圖書館學報》和《情報學報》,被引次數分別為165、119、105、102和94次,這六種期刊的被引次數遠高于其他圖書情報學刊物,說明這六種期刊是目前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利用的主要情報源。他們代表著我國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情報科學》,被引次數最多,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時也說明了該刊辦刊比較有連續性,有自己的學術風格和專業特點。

參考文獻

[1]董小燕.2003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的統計分析[J].情報科學,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基金論文產出力調查研究與定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圖書館論壇》基金論文產出力的定量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6,(4):40-44

[4]董文鴛,袁順波.2002-2004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統計分析[J]. 情報科學,2005,(9):1348-1352

[5]趙陽.《圖書情報工作》1989-1996年載文、作者和引文的統計分析與評價[J]. 圖書情報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獻計量學引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71.

第4篇

[關鍵詞]書評 引文分析 科研評價 亨克?莫德

[分類號]G31

科研評價是科學技術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推進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必要保證。如何科學、合理、公正地對不同類型的評價對象實施鑒別、判斷、排序,是一個長期困擾科學學理論與科技管理實踐的難題。引文分析作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科學計量學方法之一,逐漸進入到科研評價的視閾中。SCI、引文量、期刊影響因子等術語成為學術界耳熟能詳的“硬通貨”。但由此衍生的困惑乃至置疑之聲也越發使引文分析方法處于風口浪尖之中。著名科學計量學家,1999年度科學計量學最高獎――普賴斯獎獲得者,原荷蘭萊頓大學EWTS教授,現受聘于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高級學術顧問的亨克?莫德(Henk F.Moed)撰寫的Citation Analysis in Research Evaluation《科研評價中的引文分析》一書,2005年由出版界巨頭施普林格(springer)公司出版,2010年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引入版權,并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翻譯出版。該書對于國內學術界全面了解引文分析的本質、引文指標的構建,以及引文分析在科研評價中的優缺點展開了系統深入的闡述,對于厘清當前我國學術界和科技管理實踐中的某些誤區,指導科學理性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全書共分2大部分27章。第一部分介紹了全書的基本觀點和一般結論,第二部分是關于引文分析的基本觀點和結論的一些理論分析、案例舉要和實證研究。全書的研究對象具有覆蓋面廣的特點,既關注自然科學領域的評價問題,還討論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引文特征;既涉及了單篇論文、期刊的評價,又探索了學科、團隊等中觀評價,還剖析了國家層面的科研產出及其科研合作等宏觀問題。此外,秉持確定性和商討性的態度也是本書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寫作風格。

作者指出,引文應用于科研評價的前提是,必須做到正式、公開、學術性。正式就是在進行引文分析之前,使被評價者和決策者明確引文分析所運用的各種指標的內涵;公開是指評價者使用的各類數據務必準確,并接收被評價者的核檢;學術性是指任何評價必須要有明確的理論假設、研究路線以及對結果意義和局限性的討論。學術質量是科研評價的中心話題之一。作者認為,“引文主義”所確立的研究質量和同行專家們所認定的學術質量都具有片面性。在引文分析與科技政策領域的關系上,引文分析畢竟屬于純學術領域,需要在理論框架下尋求適合的研究方法,而政策領域更關注的是可行性和政策相關性。作者認為,評價性的引文分析利用方式最好排除在政策領域之外。因為數據采集過程很容易出現錯誤,簡單的統計指標容易受到較強偏態分布數據的影響。對于廣為使用的期刊影響因子,作者認為,不存在一個衡量期刊績效的完美的單一指標。某個特殊指標的有效性隨使用的場合不同而變化。學科差異、引用時間窗口、期刊類型、標準化處理等都是利用影響因子必須考慮的因素。他強調,盡管影響因子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仍不失為一個較為可靠的指標。ISI收錄文獻的充分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對來源期刊的統計發現,分子生物學、與人類相關的生物科學、化學等學科收錄的期刊十分全面,數學、地球科學、工程學等相對全面,而人文與藝術、社會科學的期刊覆蓋面較欠缺。對于前者,使用引文分析方法通常是恰當的,對于次者,作者建議應將非ISI來源期刊的引文補充進來,對于后者,應擴展引用文獻范圍,增加書籍和國際會議論文集的引文。尤其對于被分割為不同學派思想的學科領域,或者受民族和語言所阻礙的領域,不以引文分析數據為分析和評價依據可能效果更好。因此,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績效評價中,尤其是在定性研究主導的子學科中,尤其應慎用ISI引文索引。關于引文數據的準確性問題,如作者姓名、機構名稱和子領域劃分的模糊性,都會影響到結論的可靠性,作者認為,有必要運用更高級的引文數據處理。

以往在科研評價中我們有一個預設,即引文數量等同于質量。但果真如此嗎?莫德大膽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引文數量究竟測度了什么?這是一個與“科研績效”、“學術質量”、“影響力”相關聯的重要理論問題。作者在全面梳理了加菲爾德(Garfield)、斯莫爾(small)、朱克曼(Zuckerman)等人的觀點基礎上,認為盡管對引文的測度功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說引文分析就是缺乏理論基礎的。當然,“引文主義者”的觀點對探尋引文分析的學術理論基礎將產生負面影響,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科研評價中運用引文分析,其目的不是要捕捉個人動機,而是要研究個體引用者共同表達其對學術活動結構和績效的社會觀點。當引文分析用于微觀和中觀層面評價時,可能會歪曲真實結果。即使擴大樣本也不一定排除所有偏差。原則上,用學術影響來解釋引用情況是行得通的,但是引用影響和學術影響的概念有時并不一致。筆者同意作者的謹慎態度,認為科研績效是與投入產出密切相關的概念,學術質量反映學術研究成果內在的創新性,而影響力則反應了學術成果的傳播和使用程度。引文數量對上述三個概念均有一定的測度功能,但更傾向于影響力測度。

盡管同行評議作為傳統的被認為是有效的一種評價方法而廣為使用,但是仍然受到學術權威、政治壓力、思維模式的影響,使同行間達成一致意見的程度偏低。作者通過大量案例研究指出,文獻計量指標應該被用作監測和研究同行評議過程的工具,并且在大多場合,同行評議和引文分析結果具有較強的統計相關性。筆者認為,在同行專家道德水準值得信賴的前提下,發揮專家主導作用并將引文分析作為輔助工具是值得嘗試的。而在學術規范尚未成熟之前,將文獻計量指標引入評價過程,發揮“鏡子”的映射職能非常必要。

此外,在引文分析的宏觀研究方面,作者也得出了一些相當有趣的結論。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全球科技論文數量由于科學合作(共同署名)逐漸上升。這可能是受到科研評價中的“毛”數指標激勵使然,當然在醫學和生物學領域也可能由于受到強調在高影響因子頂級期刊發文導向發文數有所下降。通過國際科學合作,使得合作國都提高了本國的引用影響。但在雙邊國際合作中,強國與弱國合作從短期看可能會削弱強國的被引率。關于國家自引,作者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國家都過度引用本國論文,因此,所謂美國學者更傾向于引用本國論文的結論缺乏實證依據。至于其他國家更多引用美國論文,可能是一種引用偏見的影響,但不必強制取締。筆者認為,在

我國,通過與強國科研合作,可以提升我國的科研國際影響力,亦可以形成創新力強的科研團隊。但是在科研評價的成果數量導向下,可能會催生大量“偽合作”,這必然會曲解科研合作的初衷。

再者,作者對發展新的引文指標提出一些設想。如探索處理合作問題、測度知識庫的廣度、一致性及深度指標,有意與新生科學家鍛煉成長的指標,“定性的”引文分析指標等。此外,新的電子出版形式、數據庫和搜索引擎,在引文分析中作為來源文獻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盡管如此,仍應注意,來源文獻的多樣化并不支持學者對知識進步所做的貢獻越大這一結論。

最后,本書再次強調,政策制定者和公眾對學術質量信息的需求是合理的,但敘述學術質量不像其他社會領域的績效那樣可以直接測度,單靠文獻和引文排名,并不足以反映各評價對象間的關系,以及這些關系是如何影響個體對象的績效。

總結本書得出的基本觀點主要有:學術研究質量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引文測度的并不完全是實際的質量;引文評價和科技政策的價值取向不同;引文分析應用于科研評價時,數據的透明性和文獻計量學者的中立性是必要的;引文分析方法更適合宏觀層次評價,與同行評議方法各有利弊。

總之,這部著作為我們提供了使用引文分析方法應用于科研評價的富有啟發性的思路。對于解決我國科研評價中引文分析方法使用的越位和缺位問題,將給予極為有益的指導。

通過本書對引文分析與科研評價諸多復雜關系的系統闡述,筆者認為,引文分析在科研評價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已有的引文分析手段仍存在某些缺陷,但是它畢竟拓展了科研評價的視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行評議方法固有的封閉性和主觀性帶來的評價偏差,使科研評價建立在客觀、公開、定量、可操作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學者必須承認,SCI對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事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SCI本身沒有錯,關鍵是如何理解SCI及其引文分析的內涵和功能,并智慧地而不是絕對使用這些工具和方法。尤其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領域,反對SSCI、A&HCl的不在少數。與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相適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理應承載向國際學術界展示我國經濟、社會、歷史文化成果和爭取對國際問題研究的話語權的責任和使命。在特定階段,從科研管理角度適當給予激勵,至少是不壞的選擇。

引文分析仍有大量的理論和實證問題需要探索。從國際科學計量學界近年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書觀點看,引文分析要想在科研評價中有更大的作為,未來的工作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進一步拓展引文數據庫源,如Google scholar、Scopus、ScienceDirect、開放獲(存)取等數據庫,并檢驗同一指標在不同引文庫的表現。對中文人文社會科學文獻,建議盡快建立中國學術著作數據庫。畢竟書籍是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前書籍中的引文數據尚不能準確獲得。這對于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科研績效是個缺憾。第二,進一步開發和設計新的評價指標,如類H指數、特征影響因子等,并檢驗新指標與經典引文指標的一致性和差異性。第三,進一步探討引文分析等科學計量方法與同行評議在科研評價中結合的機理,并提供可操作性的現實路徑。第四,科學計量學者有必要向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者、學科研究者乃至公眾普及基本的引文分析理論和方法。當前實踐中出現的評價爭議和評價失誤與使用引文數據的簡單化、絕對化、過度化無不關系。歐洲科學計量學夏季學院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第5篇

1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

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是指網絡信息資源中情報的有效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衰減,利用率逐步降低。這與傳統文獻的老化一樣,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造成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們大致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情報學家M.勞恩曾說過:“文獻增長得越快,文獻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資源的增長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信息資源的動態變化。眾所周知,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速度極其驚人。以我國為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2002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為157,091,220個,字節總數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為311,864,590個,字節總數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就達到了650,682,300個,字節總數增長到20,537,214,718KB,與2003年相比,增幅分別為108.6%和238%[3]。

(2)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是指網絡信息資源在載體形態、數據組織方式、網址等外在特征不變的情況下,所含知識和情報在內容上的變化。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對信息計量學領域網絡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個月內近50%的網頁發生了變化[4];而WallaceKoehler的觀察結果更為顯著,他發現97%的網站6個月內會發生變化,如觀察時間為1年,則比例上升為99%。對于網頁而言,這組數據分別為98.3%和99.1%[5]。應該指出的是,網絡信息資源更新并沒有引起網絡信息資源總量的增長。

(3)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是指網絡信息資源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被從系統中刪除,不能再被訪問和利用。文獻[4]表明,68%的網頁1年內將被從網上移除;而文獻[5]發現,有12.2%的網站和20.5%的網頁6個月后不能再被訪問到。1年后,分別上升到17.7%和31.8%。并且,每周有0.5%的網頁和網站消失。與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不同,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意味著網絡信息資源總量的減少。

(4)替代性網絡信息資源的出現。隨著人類對客觀事物和社會運動規律認識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識不斷被完善和突破。同時,由于技術的進步和社會信息需求的共同推動,網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來越大,原有的知識和情報被包含在新的知識和情報之中,因而,原來不完善、不全面的陳舊信息資源逐漸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網絡信息資源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原有信息資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現為網絡信息資源中,蘊含新知識和情報的信息的出現和信息總量的增長。

(5)網絡信息資源的吸引力。網絡信息資源的吸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絡信息資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對象所處的發展階段。處于誕生和發展初期的事物,相關網絡信息資源的數量往往呈指數增長,老化遵循負指數函數關系。進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長速率變小,老化曲線也變得平緩,半衰期加長。當對該事物的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將出現質的飛躍,相關信息的增長進入新一輪的指數增長階段,相應的,老化曲線也恢復成負指數曲線。二是網絡信息資源的受關注程度。對于網絡信息資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對象而言,受關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著知識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則越長。對于網絡信息資源自身而言,其受關注程度遵循“Winnertakesall”法則,受關注程度越高的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說信息更新越快,質量和數量也穩步提升。

1.2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特征

網絡信息資源老化與傳統文獻資源老化既有相同之處,又有顯著的差異,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

(1)非累積性。傳統文獻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續性,即使這些載體上的知識和情報完全失去了使用價值,它也不會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與更新、替代信息的生產以及新信息的產生必須依靠新的載體。因此,傳統文獻資源從數量上來說,總是不斷增長的。而網絡信息資源則不然。網絡環境中的信息是介于產生后永續存在與即刻消失兩種狀態之間的第三類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運動的常態。在網絡環境下,新信息的出現并不一定意味著信息總量的增長,而且,相當一部分信息在喪失其使用價值之后會徹底消失,引起信息總量的減少,呈現負增長狀態。所以,我們認為網絡信息資源具有非累積性,這表明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時間點或時間段,難以系統地回溯其歷史狀態。

(2)動態性。動態性與非累積性是內在統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態與所含內容的統一體。記錄信息的載體和信息的組織方式是信息資源的外在形態,而內容,即其所蘊含的知識和情報才是核心。傳統文獻資源的外部形態和內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積性。而網絡信息資源的外部形態和內容可以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在網絡信息資源載體的形態、信息組織方式、網址等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內容可以不斷更新,甚至刪除,這就體現為它的非累積性。眾所周知,半衰期、普賴斯指數的測定都是依據特定領域文獻資源的被利用情況,而網絡信息資源的動態性使其老化規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內容,即對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傳統文獻,的生產和傳播是受控的,由相關機構統一審核和管理。因此,在傳統文獻資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對象的范圍一般相當清晰,在數量上也是可數的。而在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對象的不完全性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絡的開放性決定了網上信息的基本上處于不受控制的狀態,因此,任何研究者都無法確知網絡信息資源的精確構成和分布狀況,在研究特定領域的網絡信息資源時,也就不可能準確地劃定研究對象的范圍和數量。二是網絡信息資源的非累積性和動態性造成了研究對象在時間維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難以系統地回溯研究對象的歷史狀態。

2衡量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狀況的指標

根據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們從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網絡信息資源被利用情況兩個方面,建立衡量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狀況的指標。

2.1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的老化狀況,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兩項指標衡量。

2.1.1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學領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我們借用這一概念,將網絡信息資源的半衰期定義為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半數發生變化所需的時間。根據是否考慮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量部分,網絡信息資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為靜態半衰期和動態半衰期。

(1)靜態半衰期。靜態半衰期是指在不考慮增長的情況下,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半數發生變化(含消失)的時間。例如,以網頁為基本構成元素,考察網站A的靜態半衰期。假設網站A有10000個網頁,每個月有1000個不同的網頁發生變化,并且有100個網頁消失。根據上述定義,網站A的靜態半衰期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動態半衰期。動態半衰期是在考慮增長的情況下,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中較新的一半產生于多長時間內。例如,在上例的基礎上,假設網站A每個月新增500個網頁。根據動態半衰期的定義,網站A的動態半衰期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0.32(年)。

當然,半衰期的計算在實際研究中情況會復雜得多。首先,網頁不會勻速地發生變化、消失和增長;其次,一個網頁可能連續多次發生變化,由于我們考察的基本元素是網頁,因此只能將其計為一次;第三,在計算動態半衰期時必須認識到,新增網頁也會發生變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們可能會選擇在信息組織上比網頁粒度更細的單元作為基本構成元素,譬如知識單元、網絡鏈接、單詞等。

2.1.2生存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網絡信息資源的URL存續時間。如同人的遺傳密碼一樣,URL是區分不同網絡信息資源的唯一標識,因此,我們認為URL是判定網絡信息資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據。根據該定義,只要URL保持不變,無論內容如何變化,都視為同一個網絡信息資源。在極端情況下,特定URL所對應的網絡信息資源內容甚至可以為空反之,即使內容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要URL被改動,我們就視為原信息資源“生命”的終結和新網絡信息資源的誕生。當然,如果特定網絡信息資源及其URL同時被刪除,同樣也意味著該網絡信息資源生存期的終止。

2.2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的計量依據是其被利用的狀況,這與傳統文獻資源老化規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獻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為學科文獻的半衰期和論文的半衰期。學科文獻的半衰期是指某學科(專業)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論文半衰期是指引用這篇論文的全部其他論文的二分之一是在這篇后的多長時間內發表的。需要強調的是,學科文獻的半衰期是相對于被引文獻而言,而論文的半衰期是相對于引用文獻而言的[6]。與此相對應,我們仍然以“半衰期”為指標衡量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并按研究對象分為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和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

(1)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根據學科文獻半衰期的概念,我們將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定義為某主題領域網絡信息資源所含鏈接的鏈宿所指資源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內產生的。例如,如果我們說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們進行統計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網上的網絡信息計量學文獻中的鏈接所指資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內發表的。

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網絡信息資源中的鏈接。由于網絡信息資源中的鏈接與文獻的被引文獻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事物,因此,在借鑒其研究思路的同時,我們應該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第一,必須明確鏈接的目的,也就是鏈源與鏈宿之間的關系;第二,當鏈宿的時間晚于鏈源所在網絡信息資源的時間時應當如何計算;第三,是應該采用網絡信息資源中所有的鏈接,還是只考察出鏈;第四,從理論上來說,我們需要獲得該主題領域的所有網絡信息資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鏈接。由于網絡信息資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結果可能與客觀實際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

(2)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參照論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該網絡信息資源的全部其他網絡信息資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長時間內出現的。例如,網上某文檔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著該文檔所獲得入鏈的鏈源所在網絡信息資源的50%出現于其后的1.5年內。

與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研究所面臨的問題相對較少。根據上述定義,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鏈,并且基本不會出現入鏈的鏈源所在資源的時間早于研究對象出現時間這樣的情況。因此,需要考慮的問題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決或盡量縮小網絡信息資源的不完全性。盡管有研究表明,網絡鏈接的使用動機與文獻引用動機存在巨大差異,但筆者認為,無論處于何種動機,網絡信息資源獲得入鏈就意味著其使用價值的實現,我們在計量其半衰期時不必做過多的區分[7]。

3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展望

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與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分布與利用研究共同構成了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對豐富與完善網絡信息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同時,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管理和利用的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才剛剛起步,所見文獻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報理論與實踐》第4期所發表的《關于網絡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問題》一文[8]。因此,在現階段應該借鑒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認識網絡信息資源與傳統文獻資源所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建立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為探索網絡信息資源老化規律和實踐應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2002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html/Dir/2003/11/22/1393.htm

2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Bar-Ilan,PeritzB.C.ThelifespanofaspecifictopicontheWeb:thecaseof"informatrics"aquantitativeanalysis.Scientometrics.1999,46(3):371-382

5WallaceKoehler.AnAnalysisofWebPageandWebSiteConstancyandPermanence.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9,50(2).

6邱均平編著.文獻計量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第6篇

【關鍵詞】數字城市;文獻計量分析;研究熱點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數字城市(Digital City,DC)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指城市信息化;狹義上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網絡等關鍵技術,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1]。數字城市的提出成為我國城市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亮點,隨著數字城市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信息化的高度發展,我國數字城市的建設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1 研究方法、數據處理

1.1 研究方法

1.1.1內容分析法。通過對文獻特定主題內容進行定性定量剖析,提示該主題內容的實質,系統、客觀地把握其研究動態和趨勢[2]。

1.1.2文獻信息統計分析法。利用統計學方法對文獻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以數據來描述或揭示文獻的數量特征和變化規律,從而達到一定研究目的的一種分析研究方法。它是在統計學原理的指導下,在長期文獻信息統計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3]。

1.2 統計來源

本文選取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以“關鍵詞”為檢索項,“數字城市”為檢索詞,時間跨度選取2006-2011年共6年的數據,即檢索條件:關鍵詞=數字城市*全部期刊*年=2006-2011。檢索出符合條件的論文共計1704篇,剔除通知、會議、紀要、講話等,共獲得有效論文1117篇。

2 數字城市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2.1數字城市研究發文量分析

在cnki學術趨勢搜索中以數字城市為主題檢索,數據整合分析后得到該領域論文數量在1997-2011年的變化趨勢,經分析得:

1998-2003年我國數字城市領域的研究一直呈現增長態勢, 2000年國民經濟“十五”規劃將信息化列為專項之后,論文數量明顯增長,2003年達到頂峰;2004-2006年間研究呈現下降趨勢且發文量相對平穩,該階段論文對數字城市發展中的瓶頸及對策進行了分析;2006年之后該領域的研究總體呈現增長態勢,2011年達到歷史高峰。

2.2論文作者分析

通過對2006-2011年間數字城市領域論文作者進行統計,獲得有效論文作者1771位,其中,李琦發表文獻9篇,排在第2、3位的分別是鄒逸江、黎林峰,這些作者均為數字城市研究領域的積極型研究者,豐富和發展了數字城市理論。

2.3論文期刊分布分析

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揭示了文獻信息集中離散分布規律,該規律有助于選擇和確定核心期刊。所謂核心期刊,實質刊載與某一學科領域有關的信息較多,且水平較高,能夠反映該學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動態[4]。

載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中《中國建設信息》、《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與《地理空間信息》載文量最多,載文數量189篇,占論文總量的16.92%,《中國建設信息》刊載量連續3年處于領先地位,為研究者快速查找數字城市領域的研究熱點提供參考。

2.4關鍵詞分析

通過采用內容分析法和詞頻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對當前的研究熱點進行分析。近6年數字城市文獻中出現的關鍵詞共計1380個,列舉出現次數較多詞并對相近的詞進行歸類,結果如表1所示。

表1:關鍵詞統計結果表

序號 關鍵詞 出現次數 所占比例 序號 關鍵詞出現次數 出現頻率

1 數字城市 48234.93% 6數據庫503.62%

2 地理信息系統 17512.68% 7應用302.17%

3 虛擬現實 977.02% 8 地理空間框架 221.59%

4 城市規劃 63 4.57% 9 數字化 211.52%

5 信息化 594.28% 10電子政務 201.44%

3 數字城市未來研究熱點

3.1智慧城市的研究是數字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

數字城市領域中核心作者李琦認為:數字城市是智能城市的初級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數字城市也將向智能城市發展。通過一些核心作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作為數字城市發展高級階段的智慧城市將成為未來研究熱點。

3.2地理空間框架的研究作為數字城市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持仍是研究熱點

通過對數字城市刊載量較多的期刊特點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與地理空間信息相關的研究日益增多。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作為數字城市的一部分,為整個數字化城市管理搭建了一個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可以有效的促進地理信息共享應用,數字城市領域的地理空間框架研究仍是未來研究熱點。

3.3數字城市的應用研究將日益增多。

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了解到,截止2012年5月23日,全國已有260余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數字城市建設。數字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政府在城市建設領域的決策,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因此,在數字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研究方面,建成后如何依托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如何使數字城市建設更好的服務民生方面的研究將日益增多。

4 結語

回顧國內近六年來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數字城市研究文獻的數量呈逐年增長態勢,研究主題涉及數字城市的理論、支撐技術和應用等多方面,未來也將逐步向較高層次的智慧城市領域研究,更好的促進城市建設,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數字城市信息共享的幾個問題[J].《北京測繪》,2007(4):1-5

[2]王知津,閆永君.網絡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6.(6):2-5

第7篇

關鍵詞 化學計量學 發展 中國

化學計量學(Chemometrics)在我國發展已有20多年的歷史,是一門化學與統計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交叉所產生的新興的化學學科分支。它運用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優化化學量測過程,并從化學量測數據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學信息[1]。它與基于量子化學的計算化學(Computational Chemistry)的不同之點只在于化學計量學是以化學量測量為其基點,實質上是化學量測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學[2]。

由于“”的影響,使我國在化學計量學的發展方面略遲于歐美,但在化學界前輩的積極倡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80年代以來,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得到了飛速發展,到現在已發展成為一門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獨立的化學學科分支,已出版了多本化學計量學方面的專著和相應的教材[3],并在中國科學院的多個研究所和國內多個知名大專院校建立了隊伍穩定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8年前,我們曾在第二屆斯堪的那維亞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上對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發展主要成果進行過一次綜論[4],在此,僅就近10年來化學計量學在我國的發展情況作出簡要介紹。

化學計量學為化學量測提供理論和方法,為各類波譜及化學量測數據的解析,為化學化工過程的機理研究和優化提供新途徑,它涵蓋了化學量測的全過程,包括采樣理論與方法、試驗設計與化學化工過程優化控制、化學信號處理、分析信號的校正與分辨、化學模式識別、化學過程和化學量測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化學定量構效關系、化學數據庫、人工智能與化學專家系統等,是一門內涵相當豐富的化學學科分支。化學計量學的發展為化學各分支學科、其別是分析化學、環境化學、藥物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工程等,提供了不少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

化學計量學發展成為化學與分析化學學科的一個獨特分支。兩個重要的條件與因素推動了這方面的發展。首先,化學與分析化學中大量涌現的現代化學量測儀器,使化學與分析化學家比以往任何時侯都更容易獲得大量化學量測數據。這種情況,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到20世紀80年代,在分析測試或化學量測中,人們第一次發現,取得數據甚至大量數據已不是最困難的一步。最難解決的瓶頸問題是這些數據的解析及如何從中提取所需的有用化學信息。化學家與分析化學家首次遇到類似行為科學家或經濟學家所遇到的大量數據如何處理的問題。化學家與分析化學家比較幸運。因為大量現代分析測試儀器出現帶來“數據爆炸時代”,也正是計算機普及的時代。這就構成了化學計量學發展的第二個條件。為了對極為復雜的化學量測數據(其中負載著在分子水平上表征物質世界的信息)進行解析,化學家、分析化學家利用可在計算機上實現的許多強有力的數學方法,包括一些相關學科發展的數據與信號處理新方法,從多維化學量測數據中提取有用的相關化學信息。如果說經典分析化學是得首先依賴費時而麻煩的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對很多復雜化學體系進行純組分分離,即采用單變量校正方法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話,那么,現代分析化學家面對的則是各種將分析分離技術集于一體的高維儀器所產生的巨量分析信號,藉化學計量學發展的新型分析信號的多元校正與分辨方法[5]來進行復雜多組分體系的定性定量解析,高維數據解析的化學計量學方法現已進入可用來解決分析化學中實際難題的程度,將這些方法用于復雜環境樣本、中草藥中單位藥及復方分析等[6],取得了很多令人振奮的結果。繼續進行高維數據、特別是針對可產生三維數據的新型儀器的化學計量學算法的研究現仍是一個研究的熱點,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在此方面取得了居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7]。多元校正與分辨一直就是分析化學計量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在此方面,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沈陽藥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江西大學、西北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將化學計量學方法固化于新設計的分析儀器之中,以構建新型智能分析儀器,是一個值得繼續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科學的長足發展,它們的發展也為化學計量學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國在分析信號處理新方法,其別是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的引入,為分析信號的壓縮、去噪、分辨及背景消除等帶來新思路和新方法,從對近年來在此方面的綜述來看,可以說,我國在小波分析用于分析信號處理研究的方面是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單位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在此方面作出了大量有水平的研究[9]。另外,有關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10]新技術、基于自然計算的全局最優算法如模擬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 SA)和遺傳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11],信息科學中的圖象分析(image analysis, IA)方法,統計學中研究熱烈的穩健方法(robust methods, RM)[12]等新型化學計量學方法的引入也取得很多可喜的成果。采樣理論這一重要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分支,過去未引起必要的重視,近期有關研究小組如南開大學等單位倡導開展了這方面研究[13]。

化學模式識別的研究提供的是對決策和過程優化很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為我國石油化工、材料化學等帶來了解決研究難題的新思路,人工神經網絡的新方法,為化學模式識別提供了研究的新機遇。無論在化學模式識別的方法和應用方面,我國都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先后用化學模式識別的方法成功地解決了50多個石油化工過程優化、材料設計等方面中的實際難題。化學模式識別方法用于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藥物化學、食品化學、農業化學、醫藥化學和環境化學等學科的研究在我國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沈陽藥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湖南大學等單位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4]。

轉貼于

化學定量構效關系(QSAR)的研究,是一個涉及到化學學科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即如何從物質的化學成分與結構來定量預測其化學特性,也可以說是理論化學研究中的一個最重要目標。目前,由于藥學發展的需要,將基于量子化學計算的分子模擬與QSAR研究結合起來,為尋求有生物和藥理活性的先導化合物提供了一個新途徑,我國在這方面也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15]。將全局最優算法如模擬退火和遺傳算法的引入分子力學的尋優,以指導最佳先導化合物的尋找,是化學計量學家的貢獻,現已在QSAR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QSAR通過直接研究可量測化學量及某些量化參數與化合物的某些已知化學特性之間的已知數據,采用統計回歸(多元校正)和模式識別的方法來建立一種模式,從而達到預測化合物特性的目的, 建立起某些化學結構與性能的關系來指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目前,用ANN來進行QSAR研究頗引人注目,在模式分類與定量構效關系研究中展現了很好的應用前景。在QSAR的研究中,南開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將分子模擬與QSAR研究相結合,并直接用于指導實際的藥物合成,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16]。在QSAR研究中,化合物結構的拓樸表征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采用圖論和數值方法來表征各種化合物分子,并將所得數值結果與實際量測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連接起來,也是目前化學計量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有意義的工作[17]。

波譜化學是分析化學與有機化學家都十分關注的一個領域,怎樣利用現存波譜數據庫,如質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譜、色譜的保留時間庫以及吸收與發射光譜等為復雜分析體系進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學家們努力的目標;而如何利用上述各種波譜為新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定結構,則是有機化學家們手中必不可少的解析手段。計算機技術,其別是智能數據庫與化學專家系統技術為此提供了進行上述解析的新途徑。我國的化學計量學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果的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都先后建立了多種波譜的數據庫和專家系統[18],如13C NMR譜圖數據庫和結構解析專家系統(ESESOC)、高效液相色譜專家系統、紅外、質譜數據庫與專家系統、ICP發射光譜專家系統等,他們用計算機進行各類波譜(包括核磁共振譜、質譜、紅外光譜等)模擬,并用聯合波譜庫和專家系統進行結構自動解析與推導,選擇各類儀器(色譜與光譜)的最佳量測和分離條件、進行各類波譜數據庫的知識開發,并在各類數據庫的網絡化上也做了大量工作[19]。

1997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全力支持下,由湖南大學與挪威Bergen大學合作,在張家界舉行了我國的第一次國際化學計量學會議,與會代表120多人,其中來自歐美及亞洲各地14個國家的境外代表60多人,會議的議題幾乎覆蓋了前述化學計量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還特別為化學計量學在工業中的應用開辟了一個專門議題。該會議已在國際化學計量學刊物“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出版了會議論文專輯[20],收集了44篇會議,其中我國作者占了28篇,第一次較系統地向國際化學計量學界展示了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的實力,說明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已與國際接軌。

化學計量學誕生至今,已有近30年歷史,其發展前景亦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從分析化學與化學計量學的關系可以看出,化學計量學的發展將對分析化學產生深刻影響,已構成分析化學第二層次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化學計量學的發展還將為分析儀器的智能化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新型高維聯用儀器的構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是21世紀分析儀器軟件主體化發展的新突破口。此外,隨著微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化學波譜庫的建立與檢索方法以及化學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的研究也將取得長足進步。在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多種波譜儀器連接的基礎上,將數值化計算技術(近年來化學計量學方法學發展的主體)與傳統的基于經驗的邏輯推理方法的有機結合,可望解決化合物結構自動解析的難題,并使得長期困擾分析化學家的混合物波譜同時定性定量解析成為可能。在分析化學領域中,化學計量學的發展前景十分誘人。另外,化學計量學與其他化學學科分支,如環境化學、食品化學、農業化學、醫藥化學、化學工程等學科,將產生更密切的聯系,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隨著各化學分支學科的發展,可以預期,化學計量學也將繼續得到更蓬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S Wold. Chemometrics: what do we mean with it, and what do we want from it? Paper of InCINC'94. emsl.pnl.gov:2080/docs/incinc/homepage.html

[2] 俞汝勤.化學計量學導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 羅旭.化學統計學基礎.沈陽:遼寧出版社,1985;俞汝勤.現代分析化學的信息理論基礎.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陳念貽,許志宏,劉洪霖,徐樺,王樂柵.計算化學及其應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相秉仁.計算藥學.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0;許祿,郭傳杰.計算機化學方法及應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0;盧佩章,張玉奎,梁鑫淼.高效液相色譜法及其專家系統.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許祿.化學計量學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陸曉華.化學計量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梁逸曾.白灰黑復雜多組分分析體系及其化學計量學算法.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周聲勱,梁亮,梁逸曾.合成計量學與化學化工系統優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劉洪霖,包宏.化工冶金過程人工智能優化.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9;梁逸曾,俞汝勤.分析化學手冊(第十分冊)化學計量學.北京:化工出版社,1999.

[4] Yu R Q(俞汝勤).Chemometrics in china. Chemom. and Intell. Lab. Sys., 1992, 14: 15.

[5] 袁洪福,陸婉珍.現代科學儀器,1998, (5):6~8;徐廣通,袁洪福,陸婉珍.現代科學儀器,1997, (3): 9;Shen H L(沈海林), and Liang Y Z (梁逸曾). Chemom. and Intell. Lab. Sys., 1999, 45: 323~328;Wang hongyan (王洪艷). The Analyst, 1995, 120; 梅雨,朱仲良,李通化.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2000, 17:116; 方慧生,吳玉田,黃春明.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0,17:122;方慧生,吳玉田.分析化學,1999,17:14;Liang Y Z(梁逸曾), Kvalheim. O M et al. Anal. Chem., 1992, 64: 946~953; Liang Y Z(梁逸曾), Kvalheim O M. The Analyst, 1993, 118: 779~790; Liang Y Z(梁逸曾) et al. Anal. Chim. Acta, 1993, 276: 425~440; Xie Y L(謝玉瓏), Liang Y Z(梁逸曾),Yu R Q (俞汝勤). Anal. Chim. Acta, 1993,272: 61~72. Xie Y L(謝玉瓏), Liang Y Z(梁逸曾), Yu R Q(俞汝勤). Anal. Chim. Acta, 1993,281:207~218; Xie Y L(謝玉瓏), Liang Y Z(梁逸曾),Yu R Q(俞汝勤). Anal. Chim. Acta, 1993,276: 273~282. 龔范,張林,梁逸曾,俞汝勤.化學學報,1998, 56: 500~506.

[6] 沈海林,梁逸曾,俞汝勤.中國科學,1997, 27: 556~563; 龔范, 彭源貴, 崔卉, 梁逸曾, Leung K M(梁開梅) and Chau F T(周福添).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99, 20: 199~203; 龔范, 彭源貴, 崔卉, 梁逸曾, Leung K M(梁開梅) and Chau F T(周福添). 藥學學報, 1999, 34 :214~217.

第8篇

1.學術價值

體育科技論文參考文獻是指為撰寫體育科學研究學術論文而引用的有關文獻信息資源。參考文獻最主要的作用是它所具有的學術價值,從而起到提升體育科技論文學術質量的作用。

2.信息價值

體育科技論文引用參考文獻可以讓作者精煉文字,因為所需表達的內容凡已有文獻所載者就不必詳述,只需引用并標注、規范地加以著錄即可。這樣既節約篇幅,又提高了信息密度,增加了論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價值。

3.情報價值

體育科技論文參考文獻是對所載期刊論文引文進行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情報源,規范地引用參考文獻和進行標準化著錄,有利于通過引文分析對期刊及其所載論文的學術水平做出客觀評價,有助于科學情報研究和文獻計量學研究,從而促進體育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提高,對整個學科的發展也起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二、引用方法

掌握參考文獻的引用方法是體育科技論文規范化寫作的重要內容。

體育科技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方法首先是規范化問題,是體育科技論文寫作應遵循的基本規范,但同時它也是一種寫作手法,運用得好尤其是用對地方可以充分發揮參考文獻的作用。如在正文中通過引用最佳證據可以增加論證強度,尤其在分析與討論部分,可以巧用知識背景(引文)材料,闡述作者的觀點,使之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最終達到感性認識的理性升華。

三、著錄方法

體育科技論文引用參考文獻,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注,并在文后按標注方法列出參考文獻表,這項工作稱為參考文獻著錄。

1.標注法

體育科技論文涉及已有成果的指出登載這個文獻的出處,稱為引用參考文獻,簡稱引文;在引用處進行標注,稱為參考文獻標注;標注的方法稱為標注法。我國科技期刊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標注方法主要采用順序編碼制。

2.順序編碼制

第9篇

關鍵詞:碩士學位論文;過程管理;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2-0011-02

碩士學位論文是衡量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是檢驗學業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和必要環節。碩士學位論文從選題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時間來進行思考、研究和撰寫提煉,是一項系統的科研工作。為保證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必須加強碩士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目前碩士學位論文過程管理一般包括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撰寫、評審和答辯等環節。本文對碩士論文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結合中國計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工作實踐,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碩士學位論文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選題匆忙,開題把關不嚴。開題報告是對學位論文質量管理和監控的首要環節,不僅關系到學位論文的質量,還關系到論文能否做得下去的問題。但目前很多研究生臨近開題才與導師協商論文選題,導致開題報告時文獻綜述不全面,無具體的實施方案,出現選題過大,甚至個別選題偏離本學科范疇的現象。另外,開題報告無統一規范的評判標準,有的考核老師提問隨意,缺乏實質內涵,未能切實起到發現問題、及時糾偏的作用,開題報告把關不嚴。

2.中期檢查流于形式。中期檢查是保證論文研究進度的一個重要措施,對碩士研究生和導師的一種潛在督促。中期檢查時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寫中期檢查報告,對前一階段論文所做的工作及階段性成果進行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明確后期的研究計劃。在實際考核過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報告導師審核簽字就算通過,沒有組織嚴格規范的考核,中期檢查流于形式。

3.論文撰寫研究生態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碩士學位論文的執行者,研究生的態度直接關系著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好壞。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關心就業,從入學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就業有關的資格考試或實習中,忽視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鍛煉,對自己的碩士論文要求低。平時很多研究生對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處于放松狀態,對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不夠重視,導致碩士學位論文整體結構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實驗數據缺乏,格式混亂。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存在抄襲和剽竊他人成果的現象。在學位論文最后階段,研究生往往對評審專家提出的意見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對論文進一步修改,導致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不能提高。

4.導師指導力度不到位。碩士研究生導師是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學位論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的指導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導師教學和科研壓力都比較大,工作忙,經常疏于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有的導師忙于自己的業務,把研究生當作勞動力使用,做一些對提高科研能力幫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學位論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導致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不合格。有的導師在論文送審前才開始審閱,對不成熟或存在問題的學位論文,不是阻止學生提交評審,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的學位論文能通過評審。

5.論文評審制度不完善。學位論文評審一般采用雙盲評閱和公開評閱兩種方式。雙盲評閱一般由學校研究生部將論文送給校外同行專家或對口高校研究生學位管理部門,送審論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導師的個人信息,評閱專家與論文作者和導師均不了解對方情況。公開評閱由學科或導師直接送給校內外同行專家,送審論文中包含研究生、導師的個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雙盲評審和兩本公開評審相結合的論文評審制度。但是公開評審的評閱方式中,有些評審專家不能充分指出論文存在的問題,對論文總體評價成績過高,使學位論文評審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學位論文評閱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論文整體的評價結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評閱的難度,影響了客觀性。由于公開評審有失公正性,同一論文的評閱成績,會出現較大區別,使研究生和導師對評價結果產生異議。

二、碩士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的改進措施

1.進行選題管理,分批開題,嚴把開題關。為避免研究生在開題報告之前匆忙選題的現象,研究生入學后就應與導師協商學位論文選題,并于第一學期末或第二學期初初步確定學位論文選題,第二學期開始進行文獻綜述的撰寫和方案論證。為使師生重視開題,學校實行分批開題制度,第一批為第二學期末進行,第二批為第三學期初進行。為保證開題報告質量,首先,要求開題報告前,研究生先填寫開題報告表,在導師組內進行開題論證,經論證通過后才能參加開題報告。其次,開題報告由各學科以研究所為單位分小組公開組織,考核小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老師組成。再次,學校制定了開題報告評價體系,要求考核小組從選題和文獻綜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礎、開題報告撰寫情況和答辯情況等五大方面進行考核,并對每方面的具體評價要素進行了細化,便于考核小組客觀評判。另外,學校要求考核小組形成書面意見,對研究生論文研究和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估計,對不足之處提出意見。研究生需根據考核小組意見進行修改完善,并填寫開題報告修改反饋意見情況,經導師審核通過后才能進入課題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開題。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導師對開題報告的重視,有效防止了開題報告把關不嚴。

2.建立中期檢查反饋整改制度。碩士學位論文中期檢查于第四學期進行,學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寫中期檢查報告外,各學科需根據學科自身特點采取現場演示驗收、材料評審、PPT匯報等不同形式組織檢查。檢查結束后,各考核小組需根據研究生的論文進展總結和分析情況做出成績評定,并給出書面意見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指導性建議。書面意見由學院研究生教學秘書匯總后反饋給研究生和導師,導師需指導研究生根據考核小組意見在后續工作中采取改進和補救措施。對于問題比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檢查。

3.建立嚴格的預答辯審查制度。為對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進行提前把關,學校建立了嚴格預答辯審查制度。參加預答辯的研究生除修滿學分,通過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外,還需達到以下三個條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學科規定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科研業績;第二,碩士學位論文格式需通過學科組織的格式審查;第三,論文中涉及到的實驗裝置、軟件和實驗數據等需通過學科組織的實物現場驗收。預答辯的組織各學科嚴格按照正式答辯的要求進行,并且通過預答辯者需根據預答辯考核的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導師審核同意后才能進入下一環節。未通過預答辯者,延入下一批次畢業。經過實踐,嚴格的預答辯審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導師對碩士學位論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論文送審前才臨時包佛腳,促進了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

4.引入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為有效防止碩士學位抄襲現象,學校自2009年開始在全校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啟用CNKI的“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送審前都必須參與學術不端檢測,文字復制比大于20%的論文延入下一批送審。經過實踐,該措施對打擊學術不端和學術抄襲行為效果非常顯著。

5.規范和完善論文評審制度。為保證學位論文評審的客觀公正性,學校不斷改進論文評審制度。首先,對論文評審方式進行改進,為防止論文評審走過場,2011年我校將原來的1本雙盲評審和2本公開評審相結合的方式轉變為2本論文雙盲評審的方式,論文送審工作全部由學校研究生部負責,并對有爭議的論文進行加送,保證了論文評價的公正性;其次,對論文評審體系進行了優化,評價體系由以前單一的整體評價改為整體評價與分項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要求評審專家對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知識與能力、工作量與創新性、寫作能力等5方面進行評價,減少論文評價的客觀性。再次,盲審意見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據盲審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完善,并針對評審專家給出的修改意見逐條寫明修改反饋情況,導師審核通過才能參與答辯。通過以上措施,減少了論文評審的主觀性,保障了評審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導師對評審的重視。

6.建立學位論文過程考核督導制度。為規范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學校將教學督導制度引入研究生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的各個環節。研究生教學督導組成員由學校各學科領域有一定威望的專家組成。各二級學院組織各學科對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進行過程考核前,需將考核安排報學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導組成員到考核現場隨機抽查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期檢查、預答辯和正式答辯。經過幾年的督導實踐,我校各二級學院碩士學位論文過程考核基本規范,促進了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為提高研究生對其學位論文的重視程度并加強對導師的監管力度,學校將學位論文過程考核結果作為研究生評獎、評優的參考條件,并且每年評選校級優秀學位論文,對獲得優秀學位論文的學生頒發證書和獎勵,同時對其指導教師給予相應獎勵。為保證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學校實行彈性學制,優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畢業,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畢業。另外,每年進行校內學位論文抽檢制度,抽檢比例不少于當年畢業人數的20%。

三、結語

實踐證明,學校碩士學位論文過程管理措施的不斷改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近年來,中國計量學院參加浙江省碩士學位論文抽檢中,抽檢成績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檢平均成績和優秀率均為全省高校第一。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資源環境科學;文獻計量學;發展態勢;

作者簡介:王雪梅(1976-),女,重慶永川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學計量學、GIS與文獻計量學集成研究.

資源與環境科學以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地球系統特別是地球表層系統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涉及地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以及生命科學、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及管理科學的諸多分支學科領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科學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國科學院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相關的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問題,在資源環境和地球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臺SCI-E數據庫,對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及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進行統計,并與全球及中國論文產出相比較,了解中國科學院在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產出及其發展狀況。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從WebofScience的251個學科分類中遴選出與地球科學、環境/生態學相關的學科,根據學科分類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數據庫檢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相關論文,應用美國湯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制圖,對全球和中國的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產出進行統計分析。

地球科學(Geosicence)領域包括:能源與燃料(Energy&Fuels)、地質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學(Geography)、地質學(Geology)、地球科學多學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學(Limnology)、氣象與大氣科學(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礦物學(Mineralogy)、礦產與礦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學(Oceanography)、古生物學(Paleontology)、遙感(RemoteSensing)、水資源(WaterResources);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領域包括:土壤科學(SoilScience)、生態學(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數據庫對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產出進行檢索和統計,中國科學院檢索范圍包括署名中有“中國科學院”的論文,包括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技大學論文。

2中國科學院論文產出總體態勢

2009—2014年期間,SCI-E共收錄論文955.6萬篇,其中署名中國的論文有113萬篇,署名中國科學院的論文有15萬篇。圖1反映了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2009—2014年年度論文產出量變化。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分別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長。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球SCI論文增長近11%,中國增長約為93%,而中國科學院增長了62%,由圖2可見中國SCI論文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論文增長速度。

圖3統計了中國SCI論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占中國百分比,表明中國論文占全球的份額持續上升,而中國科學院論文占中國的份額則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占中國科學院的份額穩中有升。從圖2也可見,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14年與2009年相比,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SCI論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國科學院整體的論文增長速度。

將2009—2014年環境/生態學和地球科學領域各年論文按照被引頻次高低統計TOP1%,TOP10%,TOP20%和TOP50%論文的數量,以及中國和中國科學院相應級次TOP論文的數量,并統計中國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圖4)。

根據論文全部著者統計的結果表明,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地球科學領域TOP論文數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環境生態學領域,并且地球科學領域TOP1%的高水平論文比例很高。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基于SCI學科分類,分別對2009—2014年全球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中國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中國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以及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各學科領域中,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發文最多,發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主要側重于醫學和生命科學等,相比之下,中國產出偏重于材料科學以及化學、物理等相關學科領域,中國科學院在環境科學方面論文產出數量比例較高。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占全球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8%左右,中國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SCI論文比例接近10%,中國科學院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比例約為20%(圖5)。

2009—2014年,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而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其中,環境科學是全球、中國和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最主要的領域。此外,中國在能源與燃料、遙感、地質學等方面論文產出占全球比例相對較高,而在生態學、古生物學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最高,達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論文占中國的比例也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不足10%(圖6)。

圖7中,氣泡的大小表征資源環境各子領域占全球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份額的大小,即點越大,該子領域論文數在全球資源環境領域中的比例越高;X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占全球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越高。氣泡大的那些子領域(如環境科學等)是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比較多的熱點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領域(如能源與燃料等)是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領域(如古生物學等)是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09—2014年發表的SCI論文主要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學、工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農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化學、水資源、科學與技術、海洋與淡水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海洋學等。

4主要研究機構的科學貢獻

中國科學院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都在SCI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發表過論文,2009—2014年根據全部著者統計超過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個,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表SCI論文較多的前10個研究所見表1,這些較多的研究所都屬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機構。

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27個資源環境類研究所以第一著者發表的SCI論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較多,第一著者的SCI論文數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6.03次/篇,表2中的“表現不俗的論文篇數”統計的是這些研究所高于基準值的論文篇數,即當前總被引次數除以從年至2014年的累積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論文[4]。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表現不俗論文都在150~200篇。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被引頻次位于前10%的論文篇數,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論文篇數,也是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參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前沿分析中心設計科學貢獻指數[5],定義:

式中:Ci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第i個研究所科學貢獻指數,P10%i為第i個研究所被引前10%論文數量,Citedi為第i個研究所論文被引總頻次,n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數量。結果顯示,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學貢獻指數較高,都在0.1以上。

5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增長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長率,低于中國93%的增長率,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論文增速相接近。

(2)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較高。

第11篇

關鍵詞:農經專業;數據分析;教學改革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部署了用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數字化改造的發展戰略,將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目標[1]。農業農村的數字化建設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有農業經營單位、面向農業農村的政府管理部門、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隨著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戰略的推進,給傳統的農經人才培養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2]。在數字經濟和智慧農業的時展背景下,數據分析能力是農經專業學生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提升農經專業學生數據分析能力,是農經專業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重要課題[3]。

1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戰略給農經人才培養帶來的挑戰

1.1對農經人才的數據思維的更高要求

在大數據時代,無論是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還是農村的行政管理中都有大量的數據資源。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經營組織、農產品產銷數據、農產品溯源數據為農業經營者提供了生產、物流、銷售環節大量的數據資源。經營者需要認識到數據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要調動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屬性,讓數據分析為管理決策服務[4]。在數字中國的建設進程中,各級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通過各級各部門的行政管理智能,收集了大量省、市、區、縣級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社區網格化管理下收集了微觀層面的農業經營單位數據、農村常住人口數據、醫保數據、扶貧數據、農村小額信貸數據。這些數據資源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務服務質量的寶貴資源。

1.2對農經人才的數據分析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大數據時代,每天都有海量數據生成,如何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數據,讓數據能發揮其為管理決策服務的功能,與數據使用者的數據分析能力是密切相關的。例如,農業經營單位在農業生產環節的農業投入數據、農產品銷售數據、電商平臺的客戶反饋評論、農產品庫存的動態數據,如何整合分析這些數據,要求農業經營者系統掌握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文本分析等多元化的數據分析方法。政府管理部門掌握的農業人口的遷移數據、農村常住人口網格管理數據、農村居民醫保數據、扶貧數據等,數據類型豐富,數據量龐雜,如何實現數據庫的整合,要求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掌握數據庫管理、大數據分析技術。

2農經專業數據分析課程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課程之間連貫性不足

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為農經專業本科生開設的數據分析類課程,見表1。數據分析課程群包括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來看,涵蓋了數據庫、統計學、經濟計量學、多元統計、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內容豐富。數據庫應用由計算機學院開設,是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在授課時教師往往將其視為一門計算機類的入門課程,在教學中沒有針對農經專業學生的特質,將數據庫的教學與其在農經領域的應用結合起來。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覺得該課程與專業聯系不夠緊密,教學內容枯燥,缺乏學習興趣。

2.2學生學習的軟件種類繁多,但不夠深入

在統計學和多元統計課程中,學生將學習EXCEL、SPSS或者R語言的應用,在經濟計量學課程中學生將學習Eviews或STATA的應用,在數據挖掘與大數據分析課程中學生將學習Python語言的應用。在每一門課程中學習的軟件都不同,對于軟件的學習缺乏連貫性和延續性,雖然學生接觸的軟件種類多,但是由于學時所限,每一種軟件都只是入門級的介紹,無法進入到深度學習。

2.3與專業課學習聯系不夠緊密,缺乏應用機會

學生缺乏在專業課學習中運用數據分析類課程所學知識的機會。數據分析類課程主要介紹數據分析方法和軟件的應用,但大部分都安排在第5學期和第6學期。學生在學習了數據分析方法后,缺少在專業學習領域里運用這些方法的機會。例如學生若要完成產業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產品國際貿易學的專題研究、課程論文,需要用到統計學、經濟計量學、大數據分析的方法,但在第2-4學期開設大量專業課的學期,數據分析類課程還沒有開設。若能將數據分析類課程盡量靠前安排,學生可以在后續的專業學習、課題研究中運用所學的方法,一方面夯實數據分析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

2.4排課不夠科學

在大三階段,學生可以選修多元統計、數據挖掘與大數據分析、Python語言三門選修課。但到了大三,學生專業課的學習任務重,選修課種類考慮繁多,學生選課可能出于興趣、學分安排或者準備考研保研考慮,并不是每一位同學都會選修上述課程。尤其是計算機能力不太強、對數學類課程感到困難的同學,會傾向于選擇難度小的課程。

3基于項目驅動式教學理念的數據分析課程群改革

3.1開展項目驅動式教學的意義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基于行動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將真實的或模擬的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結合課程內容將項目分解為若干工作任務,創設工作情境,引導學生完成任務,進而實現項目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4-5]。項目驅動式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完善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目標更清晰明確,可避免傳統課堂教學的被動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性[6]。在數據分析課程群中引入項目驅動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據分析方法分析現實問題,創設數據分析情境,加深對所學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創設圍繞“三農”問題的數據分析項目,讓學生從數據分析中加深對“三農”問題的感性認識,培養對農經專業學習的興趣,提升對農經專業的認同度。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對數據分析課程群的改革[7]。

3.2統籌規劃教學內容,加強課程間的連貫和遞進

農經專業數據分析課程群目前主要包括必修課數據庫應用、統計學和經濟計量學,選修課多元統計、數據挖掘與大數據分析,以及實踐課R語言與統計應用、Python語言。統計學教學的重點在于對基礎性的統計方法的運用,經濟計量學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經濟計量分析的范式,如何利用經濟計量模型開展實證分析。多元統計強調對復雜多維數據信息的提煉。數據挖掘與大數據分析教學的重點在于大數據時代數據挖掘方法的應用。此外,針對于目前學生所學的軟件門類過多,軟件操作不夠熟練,建議在統計學、多元統計、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中統一采用R語言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幾門課程的學習,能夠熟練掌握一種統計分析軟件。

3.3基于項目驅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及優化,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例如統計學課程介紹了基礎性的統計分析方法,在后續課程經濟計量學、多元統計、數據挖掘與大數據分析中引導學生運用基礎性統計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和整理,為經濟計量分析、多元統計、數據挖掘做好數據處理上的準備,讓學生體會到關聯課程中所學知識的聯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三下鄉”活動,開展田野調查實踐,圍繞“三農”開展調研,運用統計和計量方法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

3.4建設“項目驅動”實踐教學模塊

結合農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數據分析課程群“項目驅動”實踐教學模塊。在農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開設的農業經濟學、農產品貿易、農村社會學等專業性課程對大量的“三農”問題進行了探討,這類課程中涉及的城鄉差異問題、收入和消費問題、農產品價格波動、農產品貿易等現實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基于現實數據的定量分析。因此,在農經專業的數據分析課程群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專業課學習中熱點問題的研究,圍繞課程教學大綱,建設“項目驅動”實踐教學模塊,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研究項目中運用所學的數據分析方法,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4農經專業數據分析課程群優化方案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能力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數據分析類課程在建設中要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能只是將教學停留在課堂上,引入體現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數據分析課程群的優化:第一,數據分析基礎類必修課安排在大一學年。在第1學期,可以安排R入門、Python入門、數據可視化課程,讓學生盡早接觸當前主流的數據分析軟件,激發學生對R或Python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我拓展學習空間。R入門、Python入門、或者數據可視化課程都屬于數據分析的基礎課程,無需其他先修課程。在這一時期,讓學生開始接觸數據分析軟件,學習數據可視化的分析工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數據意識和軟件實操能力。第二,將與農經專業課有關的專業必修課統計學、經濟計量學安排在第3-4學期學習。統計學課程需要學生先行修讀高等數學和概率論課程,經濟計量學需要學生先行修讀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因此可安排在第3-4學期。讓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后,可以更好地體會統計學、經濟計量學方法論學科的應用價值。第三,將數據分析進階類選修課多元統計、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課程安排在第5-6學期。為高年學生提供豐富的數據分析類選修課,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未來的發展規劃學習更加多元化的數據分析技術。鼓勵學生能在專業論文習作、學科競賽中有更多的機會運用自己所學的數據分析方法,增加學生的收獲感和成就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第四,改革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采用項目式管理和評估的思路,由學生自主開展一個數據分析項目,從收集數據、提出問題、分析數據到提煉研究結論,開展小組團隊成員互評。教師跟蹤學生的項目開展過程,從學生的學習態度、投入程度、數據分析質量等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5結束語

將項目驅動教學引入到農經專業數據分析課程群的建設,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突破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的局面,讓學生通過參與項目,運用數據分析方法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不再對數據分析類課程望而生畏。本文的研究對于農經專業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數據分析的高階能力,也能為同類課程開展項目驅動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19-12-25)[2020-4-14].

[2]李虹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智慧農業導刊,2022,2(7):110-112.

[3]馮開文,陶冶.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以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7,4(23):54-56+63.

[4]杜洪燕,陳俊紅.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數字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南方農業,2021,15(21):213-214.

[5]金娥.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學習框架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6]胡靜,王昌鳳.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構建[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9):59-64.

第12篇

關鍵詞期刊評價 引用質量 影響因子 H指數 IF(sub)wh(/sub)指數

1 引言

學術期刊評價是優化學術期刊使用,提高學術期刊內在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學術影響力與科技評價的重要手段。學術期刊評價方法主要有專家主觀評價與利用引文分析的定量評價,引文分析法比較客觀,是當前評價學術期刊的主流方法。文獻計量學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期刊評價引文計量指標,如傳統的文獻計量指標: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等;現代最新發展的文獻計量指標:H指數、SJR指數與Eigen-factor等。其中E.Garfield提出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稱IF)影響最廣,現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但隨著文獻計量學、計算機與期刊數據庫的深入發展,影響因子越來越暴露出其不合理一面,如引用質量、自引、跨學科比較、統計源期刊等問題。

鑒于IF與H指數不能反映引用質量以及SJR指數與Eigenfactor計算復雜,筆者(201:1)曾經提出使用熵值法將IF與H指數結合起來構建HIP指數評價科技期刊,該方法仍然沒有彌補IF與H指數將期刊之間的引用同等對待的缺點。本文構建一種新的學術期刊評價指標:加權影響因子(IF(sub)wh(/sub)指數),該指數既能反映IF與H指數計算簡便、設計巧妙的優點,又體現SJR指數與Eigenfactor計算中考慮引用質量的思想,實現IF、H指數、SJR指數與Eigenfactor的優勢互補,得出更為簡便、合理的評價結果。本文余下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對期刊評價計量方法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第三部分介紹IF(sub)wh(/sub)指數設計思想及其計算方法;第四部分以20種CSSCI收錄圖書情報學期刊為例,計算它們的IF(sub)wh(/sub)指數值,在此基礎上研究IF(sub)wh(/sub)指數評價與IF、H指數評價以及CSSCI評價的關系;第五部分是對本文及其未來發展方向的總結,以期為IF(sub)wh(/sub)計量指標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 期刊評價文獻計量指標研究綜述

進入21世紀以來,期刊評價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在文獻計量學界影響最大的首先是美國物理學家Hirsch(2005)創造性地提出H指數來測評科學家的成就,H指數兼顧了論著數量和質量。隨后,Braun等將H指數引入并應用于期刊評價,即期刊的H指數是該期刊所發表的全部論文中最多有h篇論文至少被引用了h次。短短幾年,H指數就已成為文獻計量學中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H指數與IF一樣,未考慮引證期刊的質量差異,也即對于不同質量的期刊引用某一被引文獻是同等對待的,這顯然與不同期刊得到的認可度差異較大的現實相背離。因而,隨后誕生了考慮引用行為質量的SCImagc Journal Rank(SJR指數,又稱期刊聲望指數)與Eigen-factor(特征因子)。SJR指數是借鑒Google網頁排名的PageRank算法結合Elsevier的Scopus數據庫的數據應用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期刊評價指標,該算法賦予高聲望期刊的引用以較高的權重,并以此規則迭代計算直到收斂。SJR指數同時衡量了期刊被引數量和質量,如果一種期刊越多地被高聲望期刊所引用,則此期刊的聲望也越高,該指標2008年得到了Nature的報道并被認為是對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Institute(ISI)的期刊影響因子的強有力的挑戰。因此,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團于2009年推出了增強功能的2007版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并新增了重要的文獻計量指標――EigenfaetorTMMetrics(特征因子,簡稱Eigenfactor,包括EigenfactorScore和Article Influence Score)。Eigenfactor是Thomson Reuters與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團隊構建和完善的,其計算原理與SJR指數設計思想類似,同樣依據Google網頁排名的PageRank算法。Eigenfaetor基于社會網絡理論,并借助完整的JCR引文數據庫,通過文獻之間的引用關系反映期刊問的關系網絡,進而綜合評價期刊的權威性和引文影響力。

SJR指數與Eigenfactor同時考察了引用期刊的數量與質量,但sJR指數與EigenfactQr計算較為復雜,而且必須有成熟規范的期刊數據庫,目前SJR指數與Eigenfactor分別通過各自數據庫(Scopus數據庫與JCR的引文期刊數據)計算得到,因而根據SJR指數與Eigenfactor這兩個更為科學的評價指標對國內核心期刊進行綜合評價尚未普及。國內學者研究多數是對SJR指數與Eigenactor及其算法的理論特性進行研究。趙星、高小強等(2009)較早在國內期刊上引入SJR指數及其計算方法,并探討了SJR指數與IF、H指數的關系;楊康、劉明政等(2009)將SJR指數與IF各方面的特征進行了詳細比較;王一華(2010)對S3R、IF和H指數三種指標之間關系進行比較研究后認為SJR同時兼顧期刊被引數量與質量,從而更優。馬麗、趙星(2010)認為H指數和SJR指數區分度弱于中心度和特征因子指標。劉艷華、華薇娜(2009)、任勝利(2009)、竇曦騫、祁延莉(2009)、趙星(2009)與朱兵(2010)從不同視角研究了Eigenfactor評價期刊的特征、優勢與不足;米佳、濮德敏(2009)用軟件實現了Eigenfaetor算法,并以我國CSSCI收錄的圖書情報學期刊為樣本嘗試性地對其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表明Eigenfactor與期刊綜合指數、H指數、IF存在較強的皮爾遜相關性。蘇成、潘云濤等(2009)構建了適用于期刊引用網絡的Hypertext Induced TopicSearch(HITS)算法與PageRank算法,并探討了這

些算法用于期刊評價的優缺點以及適用范圍。

正是由于學術期刊評價問題的復雜性,不同文獻計量指標評價都有其科學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缺憾,為了進行客觀、公正、科學的學術期刊評價,國內外眾多學者始終堅持探尋新的文獻計量指標以獲得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結果,如近年來國際上出現的一些基于引文的文獻計量指標:相對影響因子、論文計數影響因子、期刊使用因子、趨勢指數、歐洲因子、權威因子、期刊排名計劃(JRS)等。本文借鑒IF與H指數設計巧妙的優點以及SJR指數與Eigenfaetor算法中考慮引用質量的思想,構建一種加權影響因子:IF(sub)wh(/sub)指數,通過對不同引用質量的期刊給予不同的權重,試圖進一步改進IF,從而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3 IF(sub)wh(/sub)指數設計

IF(sub)wh(/sub)指數構建的核心思想是,在計算兩年影響因子時賦予不同期刊引用大小不同的權重,引證期刊的權重用其H指數大小反映,利用影響因子計算公式計算加權的影響因子即為該期刊的IF(sub)wh(/sub)指數。同理,剔除自引后的IF(sub)wh(/sub)指數記為IF(sub)wh(/sub)。

IF(sub)wh(/sub)指數計算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收集被評價期刊的被引數據;其次,統計引證期刊的引用次數并計算其H指數,對所有引證期刊的H指數除以所有引證期刊H指數的均值,進而得到均值為1的期刊相對H指數(H(sub)r(/sub));再次,用H(sub)v(/sub)代替單獨的每條引用(次數),以反映不同權重期刊的引用;最后,利用兩年影響因子計算原理,用匯總的H(sub)r(/sub)值代替原計算公式中被引用的總次數進行計算即為該期刊的IF(sub)wh(/sub)指數。即

由IF(sub)wh(/sub)指數計算的基本思路可以看出,IF(sub)wh(/sub)與影響因子具有相同的性質,IF(sub)wh(/sub)指數越大說明該期刊的論文平均影響力和學術作用也越大。IFwh指數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特征。第一,IF(sub)wh(/sub)指數繼承了影響因子設計巧妙的優勢;第二,IF(sub)wh(/sub)指數考慮了不同期刊引用質量的差異,以H指數作為期刊引用的權重同樣考慮了H指數計算簡便以及H指數反映期刊質與量的統一的優勢;第三,IF(sub)wh(/sub)指數與SJR指數、Eigenfactor相比,不僅考查了引證期刊的聲望,而且計算較為簡便。

4 IF(sub)wh(/sub)指數評價期刊實踐與分析

4.1 數據來源

本文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選擇CSSCI(2010-2011年)收錄的20種圖書情報學期刊作為評價對象,運用IFwh指數對其進行評價實證分析。被評價期刊的被引數據來自CSSCI被引數據庫,即在該數據庫中查詢這20種期刊2008與2009年論文被2010年CSSCI收錄期刊引用數據(檢索日期2011年6月10日,由于CSSCI被引記錄錄入時間滯后問題,被引數據可能存在向下偏誤)。CSSCI是教育部在全國推廣的官方人文社科評價體系,以其收錄期刊影響大、編輯出版規范,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同,因而以CSSCI引用數據來評價被引期刊質量科學可靠,可以真實地反映期刊質量。評價期刊發文數以及引證期刊H指數等文獻計量指標數據來自2010年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該報告是依托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圖書館“知識服務”系統,在“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基礎上,結合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進行統計分析而編制完成的,規范科學,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被評價期刊發文及其引用指標統計如表1所示。

表1中IF(2010年)是依據兩年IF定義計算得到的,即等于各期刊2008、2009年載文在2010年被CSSCI源期刊引用的總次數除以這兩年發文數,由此可以看出,兩年IF的計算并沒有考慮不同期刊引用質量差異的影響。表1中H,指數是指相對H指數,是將各期刊H指數除以這20種期刊在2010年所有102種引證期刊的2009年H指數平均數7.84,以減少H指數的方差,也即相對H指數的平均數為1。表1同時統計了剔除自引后的被引次數,為計算剔除自引后的IF(sub)wh(/sub)指數(簡稱IF(sub)wh(/sub)指數)提供數據基礎。

4.2 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IF(sub)wh(/sub)指數

依據IFwh指數構建思想與步驟,計算得到2010年我國20種圖書情報類CSSCI期刊的IF(sub)wh(/sub)指數值與IF(sub)wh(/sub)排名,如表2所示。根據IF(sub)wh(/sub)指數評價,《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知識》、《圖書情報工作》與《情報學報》位居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前5名,這些期刊的IF與H指數也都排名靠前。《情報科學》、《圖書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檔案學通訊》與《檔案學研究》則位列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最后5名。

表2中IF(sub)wh(/sub)指數是根據剔除自引后的被引數據計算的各期刊IF(sub)wh(/sub)指數。在20種評價期刊中有6種期刊的IF(sub)wh(/sub)指數與IF(sub)wh(/sub)指數評價結果相同,分別是《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建設》、《情報資料工作》與《圖書館工作與研究》,這些期刊自引量較小,自引對期刊排名影響極小;考慮自引情況,排名差異最大的是《情報科學》,IF(sub)wh(/sub)指數排名16,而IF(sub)wh(/sub)指數排名12,上升4個名次;剔除自引后,排名上升的期刊還有《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上升3個名次,《國家圖書館學刊》與《圖書與情報》上升2個名次,《圖書館雜志》與《檔案學研究》名次上升1位;其余期刊在剔除自引后,排名均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圖書情報工作》與《現代圖書情報技術》,各自下降3個名次,這與期刊的分工細化與定位密切相關,如《現代圖書情報技術》是以跟蹤技術的研究、應用、交流為主體的專業期刊,從而特色鮮明、方向單一,無可避免地常常引用自己期刊的論文;此外,《情報學報》、《情報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圖書館論壇》、《情報雜志》與《檔案學通訊》剔除自引后的IF(sub)wh(/sub)指數均有所下降。

4.3 IF(sub)wh(/sub)指數評價與CSSCI評價比較

CSSCI評價依據的是定量(引文文獻計量指標)評價與定性(學科專家)評價相結合,CSSCI期刊

評價實質上是主客觀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但利用IF衡量的引文文獻計量指標仍然沒有考慮引證期刊質量差異的影響,同時專家主觀評價也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表2中的序號同樣是CSSCI對期刊的評價結果,由此可以看出,IF(sub)wh(/sub)指數評價結果與CSSCI排名多數一致,少數期刊略有差異,個別期刊評價結果差異較大,二者名次的Kendall Tau-b相關系數為0.611,統計檢驗P值接近0.000,在0.01顯著性水平下檢驗顯著。

有7種期刊的IFwh指數評價排名與CSSCI評價排名相同,分別是《中國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工作與研究》、《情報雜志》、《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兩種評價結果差異最大的是《圖書與情報》,CSSCI排名第17名,而IFWh指數排名第7名,IF(sub)wh(/sub)指數排名第5名,分別相差10與12個名次;依據IF(sub)wh(/sub)指數評價而使得名次上升的還有:《圖書館雜志》名次上升7位,《情報資料工作》上升3位,《圖書情報知識》上升2位,《大學圖書館學報》與《國家圖書館學刊》名次上升1位。其余7種期刊IF(sub)wh(/sub)指數評價排名比CSSCI評價排名有所下降,其中差異最大的是《圖書館》與《情報科學》,分別相差8與6個名次;《情報學報》與《圖書館建設》均相差3個名次,《情報理論與實踐》相差2個名次,《圖書館論壇》與《現代圖書情報技術》則僅相差1個名次。

IF(sub)wh(/sub)指數評價與CSSCI評價結果的比較進一步說明了IFwh指數的可靠、合理性。Kendall Tau-b相關系數說明這二種期刊評價方法顯著相關,而且IF(sub)wh(/sub)指數還具有避免人為因素干擾、反映引證期刊質量差異、計算使用簡便等優點。

4.4 IF(sub)wh(/sub)指數與IF、H(sub)r(/sub)指數相關性分析

IF與H指數作為當前最為流行的兩種文獻計量學指標,它們將來自所有刊物的引用都平等看待,并沒有考慮引證期刊自身的影響力。IF(sub)wh(/sub)指數的制定就是考慮到了不同質量期刊的引用權重,為深入了解IF(sub)wh(/sub)指數的特性,需進一步研究IF(sub)wh(/sub)指數與IF、IF(sub)wh(/sub)、H(sub)r(/sub)指數的相關關系。借助SPSS19.0軟件計算,IF(sub)wh(/sub)與IF的Pearson相關系數是0.998,而IF(sub)wh(/sub)與IF(sub)wh(/sub)。是0.989,IF(sub)wh(/sub)指數與H(sub)r(/sub)指數是0.661,統計檢驗在0.01顯著性水平下均顯著。圖1用散點圖的方式揭示了IFWh指數與IF、H(sub)r(/sub)指數、IF(sub)wh(/sub)的相關關系。從圖1也可以直觀看出,IF(sub)wh(/sub)指數與IF的相關性比IF(sub)wh(/sub)指數與H(sub)r(/sub)指數的相關性更為緊密。這說明,與H指數相比,IF與IF(sub)wh(/sub)指數的相關性更強,這是因為IF(sub)wh(/sub)指數完美繼承了IF設計巧妙計算簡單的特點,而且還考慮了期刊引用質量的影響。同時,IF(sub)wh(/sub)指數與IF(sub)wh(/sub)指數的相關系數要小于與IF與IF(sub)wh(/sub)指數的相關系數(0.989<0.998),圖1中的直線對散點圖的擬合情況也驗證了這點,表明IF(sub)wh(/sub)指數與IF和IF(sub)wh(/sub)指數的相關性均十分顯著,但與IF的相關性更強;而且,IF(sub)wh(/sub)指數不將自引納入統計范疇,消除了過度自引帶來的引文數據偏差。

5 結語

IF與H指數作為當前主流的期刊評價指標,其設計巧妙、計算簡便又利于理解,但是它們在計算時都將重要期刊的一次引用與次要期刊的一次引用賦予相同的權重,顯然不科學不合理,它們只能部分地反映期刊的影響程度,不能全面地反映期刊的影響力大小。IF(sub)wh(/sub)指數綜合考慮了引用次數和引用質量,而且使用H指數反映期刊引用質量并作為引用次數的權重,從而計算加權影響因子,可以彌補IF評價的弊端,又能體現IF與H指數計算簡便的思想,更能客觀科學地反映期刊的影響力。同時,IF(sub)wh(/sub)指數剔除了自引數據,從而可以揭示更為真實的引用情況和研究對象的學術影響力。本文研究思路同樣適用于學科專業和科教人員等層面的科研論文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平昌县| 鄂托克前旗| 天峨县| 中方县| 永川市| 深水埗区| 阜城县| 云龙县| 房山区| 张家口市| 马尔康县| 宕昌县| 广平县| 枞阳县| 洞头县| 承德县| 柘城县| 夏邑县| 介休市| 永泰县| 登封市| 永嘉县| 乃东县| 英德市| 平江县| 凌海市| 离岛区| 彭阳县| 郁南县| 庆云县| 大城县| 陈巴尔虎旗| 昔阳县| 科技| 蕉岭县| 庆阳市| 桃源县| 三原县| 内黄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