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01:40: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12-065-02
1 心理理論于預研究的提出意義
1.1 理論意義
目前運用高級心理統計技術(例如結構方程模型),對心理理論的因果變量的探討比較少,心理理論干預研究和神經機制研究就更是少見。心理理論干預研究,有助于為心理理論及其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和心理理論的神經機制研究提供進一步的證據。
1.2 實踐意義
跨領域發展論認為,兒童心理領域的理論發展,是跨領域的發展結果,反映出其他多個領域(如記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的發展變化。諸如兒童的語言發展,兒童的執行功能發展,兒童的同伴關系,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等與兒童心理理論相關的能力發展,都有望在心理理論的干預研究過程中,得到提高。
心理理論干預研究成果應用于特殊兒童的治療,具有臨床意義。此外,心理理論還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2 心理理論干預研究的研究范式
干預研究者一方面試圖揭示心理理論的影響機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探尋心理理論的有效的干預方法。其干預方法歸納起來,無非為兩個方面:即通過心理理論故事直接對兒童心理理論能力進行訓練;通過對起影響因索作用的特質的訓練來干預兒童心理理論的能力。
2.1 心理理論的故事訓練
許多研究者通過直接給被試講解心理理論故事或觀看心理理論故事的短片和圖片的辦法來訓練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心理理論故事主要涉及兩類:一種是用經典的誤念任務故事;一種是涉及心理狀態的推測的故事。
國外Flavell等人(1986),Taylor和Hort(1990)用表面現實區分任務,Appleton和Reddy(1996),Slaughter(1998)采用意外內容任務訓練兒童。Meredith等人(2000)采用小組訓練方式,運用錯誤信念任務訓練兒童。
Guajardo&Watson(2002)使用故事閱讀法,給兒童閱讀包含心理狀態推理的故事訓練兒童。Peskin和Astington(2004)將故事分為外顯心理狀態內容和內隱心理狀態內容,運用閱讀法訓練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
國內楊怡(2003)采用意外地點任務,趙曉玲(2007)通過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容任務兩個經典的錯誤信念任務來訓練兒童。
王麗(2006)同時采取了意外地點任務和心理狀態故事。
2.2 通過對兒童心理理論相關特質的訓練
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受一些因素的影響。研究者試圖通過相關影響因素的干預,訓練兒童的心理理論。
Falvell等人(1981)最早對幼兒的視覺觀點采擇能力進行訓練。Slaughter和Gopnik(1996)用知覺和愿望的理解作為信念組的同質組來訓練兒童。
國內趙曉玲(2007)在其碩士論文中,基于De Villers和他的同事提出“句子補足語句式的掌握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先決條件”的假設,采用心理狀態的句子補足語,來訓練兒童的心理理論。陳友慶(2008)在其研究中采用了視知覺訓練、情緒訓練和愿望訓練作為訓練任務。鄧賜平(2001)以裝扮認識方面的訓練,強化兒童的裝扮經驗,以此作為兒童心理理論訓練的任務。
3 心理理論干預研究的研究現狀
國內外不同的學者試圖通過不同的訓練方法來提高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然而結論各不相同。
3.1 國外研究現狀
3.1.1 訓練效應存在與否的爭議
(1)訓練對該能力的成功獲得不起作用。
Flavell等人(1981)最早對幼兒的視覺觀點采擇能力進行訓練,結果發現,雖然兒童的這種能力稍有提高,但是他們認為這種提高不足以證明兒童對這一概念有了真的理解。
Flavell等人(1986)用表面一現實區分任務訓練兒童。結果發現16個兒童只有一個在后測中成績提高。Taylor和Hort(1990)也采用表面一現實區分任務訓練兒童,得到同樣的結果。
(2)訓練促進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提高。
Appleton和Reddy(1996)將被試為兩個組,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者給控制組兒童讀故事書,讓實驗組兒童看短片,里邊的人物有某種錯誤信念,實驗者與兒童討論。以意外地點任務訓練兒童,而前后測測查了兒童意外內容任務的成績,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比,無論是經過訓練的意外地點任務還是未訓練的意外內容任務,訓練組的成績都獲得了顯著的提高。
Slaughter(1998)采用意外內容任務訓練3-4歲兒童,他把兒童分為信念組、圖片組和控制組。信念組接受意外內容任務訓練,讓兒章回答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圖片組接受錯誤圖片訓練,如桌子上的圖片內容和圖片旁邊的實物不相符,讓兒童分別回答桌子上和照片上的東西是什么。控制組接受數字守恒訓練。一共兩個訓練系列,時間2-3周。兒童全部接受6個后測任務,即錯誤信念任務、表面一現實任務、視覺觀點采擇任務、錯誤照片任務、錯誤圖片任務和數字守恒任務。結果信念組在錯誤信念任務、表面一現實任務和視覺觀點采擇任務中的成績要顯著高于其它兩組。這個研究證明心理理論可以被成功訓練。
Guajardo&Watson(2002)使用故事閱讀作為訓練模式,實驗者給每一個兒童讀包含心理狀態推理的故事,與兒童討論心理狀態內容,并鼓勵兒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結果發現,訓練組錯誤信念成績顯著高于控制組。
Peskin和Astington(2004)也使用閱讀的方法訓練兒童,把故事中包含的心理狀態的內容分成外顯的和內隱的。兩個組的錯誤信念任務(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容任務)的成績都取得了提高。
3.1.2 訓練產生的是近遷移還是遠遷移
訓練結果產生的是近遷移還是遠遷移的說法不一。
Appleton和Reddy(1996)對兒童錯誤信念的訓練結果表明訓練達到了遠遷移效果。
Sweettenham等人(1996)有關訓練研究結果表明,訓練是任務特殊性的,只能發生近遷移,而沒有產生遠遷移效果。Meredith等人(2000)采取小組訓練的方式,采用了更加嚴格的篩選被試的標準,選取同時不能通過意外內容任務和意外地點任務的3歲兒童為訓練對象,采用錯誤信念任務作為訓練任務。研究結果沒有發現遠遷移效應。
3.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也采用了不同的訓練方法對心理理論進行了干預研究。
楊怡(2003)以意外地點任務范式對兒童進行訓練,訓練共有3次,每次訓練都采用圖片和玩偶兩種形式,后測中采用意外地點范式和意外內容范式檢測,結果顯示訓練方案提高
了兒童完成近遷移任務的能力,但訓練效應卻沒有遷移到未訓練的任務中。
王麗(2006)選取不能通過兩個經典心理理論任務的3-4歲的兒童作為被試,實驗時被試隨機分配到兩個實驗組和一個控制組。兩個實驗組,一個采用自然概念的訓練,給兒童講民間有關心理狀態的故事;另一個采用意外地點任務來對兒童進行訓練。控制組則進行數量守恒任務的訓練。訓練4次。后測對全部兒童進行意外地點、意外內容和表面現實任務的測查。結果表明,存在訓練效應和持續效應。
趙曉玲(2007)的研究也證實了通過錯誤信念訓練提高了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訓練只出現了近遷移,沒有出現遠遷移。并且,意外地點的任務訓練最終沒有遷移到意外內容中去。
胨友慶采用視知覺訓練、情緒理解訓練、和愿望認知訓練3種任務作為實驗組。研究結果表明,情緒認知訓練促進了兒童對他人信念認知的發展,訓練產生了遠遷移。與趙曉玲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的是陳友慶的研究有效的探明了訓練的泛化性。
鄧賜平以正常兒童做為被試,通過裝扮認識方面的訓練,研究表明裝扮游戲能促進幼兒對信念等心理狀態的認識。
3.3 研究不一致的原因
訓練結果的不一致主要可能來自幾個方面的原因:(1)訓練對象的差異。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狀況影響訓練結果。Cle―ments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訓練僅對那些對心理理論有內隱理解的兒童有作用。(2)訓練強度不同。Taylor&HoG(1990)的訓練之所以沒有成功,很可能是因為其訓練任務只用了一個環節;而Slaughter(1998)則運用同樣的任務訓練了兩個環節,結果證實了心理理論的訓練效應。(3)訓練形式的不同。也有研究證明,錯誤圖片和錯誤照片任務的訓練結果要好于錯誤信念的訓練,訓練的表現形式可能是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4 現有干預研究的不足
縱觀心理理論干預的一系列研究,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實驗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4.1 很難排除神經成熟的影響
已有的研究大多選取那些在前測中未通過任務的兒童做為被試,兒童后測中的成績表現,很難說明是自身的成熟還是任務訓練的結果。
4.2 難以把握周期和強度
目前研究者們在訓練次數安排,訓練周期安排上不盡相同,很難確定訓練的最佳形式。
4.3 較少關注實驗材料的熟悉性和后測任務的關系
一些實驗在前后測使用相同的材料,結論推廣時很難排除熟悉效應。
4.4 忽視訓練任務的難度差異
心理理論的任務難度本身就存在難度差異,在訓練的對比實驗中,面對不盡一致的結果,我們單純的把結果解釋為訓練效應,還有待于商榷。
4.5 因果關系的研究解釋困難
在趙曉玲(2007)的研究中就不難發現:即便錯誤信念訓練可以提高兒童含交流動詞的句子補足語水平,也很難解釋為錯誤信念是語言的前因變量。
5 展望
心理理論干預研究有望在以下方面改進。比如,在被試的選取上,選擇更有代表性的被試群體:在任務選擇上,注重前后測及訓練中的任務的同質而不同一性;在因果關系的研究中,充分利用高級統計技術,在干預研究之前先做出結果模型,運用結構模型中的自變量去干預因變量;發展相關特質的干預研究,探討心理理論的獲得的機制:與心理理論的神經機制研究相結合,給出干預研究更為有力的證據等等。
總之,當干預研究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有望看到心理理論在教育和臨床上更為廣闊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麗,訓練對3-4歲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影響的實驗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
[2]趙曉玲,不同訓練對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D],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07
(3]陳友慶,兒童心理理論[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55-178
[4]沈悅,陳健芷,家庭環境、同伴關系對幼兒心理理論的影響[J],學前教育,2009(3),31--34
[5]楊怡,幼兒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的訓練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3
[6]李孝明,3-4歲兒童心理理論訓練的實驗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心理理論;前額葉內側面;前額葉眶部;腹內側前額葉
1.引言
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 PC)占額葉的一半以上,占大腦皮層的大約1/6,與認知功能關系密切。前額葉與大腦其他區域有密切關系,有協調中樞神經系統內廣泛區域的活動的作用。[1]
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ToM)指的是一種能力,即把各種心理狀態(如信念、意圖、欲望和知識等)歸因到自己和他人具有與自己不同信念、欲望和意圖的能力,它強調的是一個人對于他人如何形成心智的理論[2]。ToM是社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應的神經基礎是社會腦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量研究發現ToM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可能與PC有關:Liu和Sabbagh(2004)對ERPs波形進行觀察認為心理狀態和真實事件推理過程的區別與左額部的ERPs晚成分有關,左額部ERPs晚成分均來源于左額葉皮質[3];Frith(1999)[4,5]、Siegal(2002)[4,5]等均認為ToM能力加工的神經基礎主要包括前額葉;Gallagher(2000)等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發現ToM主要是前額葉皮質的功能,ToM任務的刺激呈現方式與激活區域無關[5];Rowe(2001)發現兩組患者(左右側額葉切除)不僅在行為作業方面都有明顯的缺陷,而且在執行功能上也有一些障礙[5];Stone等人以及Stuns等人關于神經精神病人的研究都表明額葉損傷的病人在判斷別人心理狀態時出現困難,Channon及其同事報告左半球損傷的病人比右半球損傷病人出現更嚴重的ToM功能喪失[6];Sabbagh和Taylor(2000)發現左前額的ERPs慢波是健康成人ToM推理真實可靠的標志[6]。Mason, Banfield & Macrae(2004)使用fMRI技術來記錄腦成像,結果發現,關于人的行為的判斷激活的區域都在前額葉,而活動最明顯的區域是右側額中回中部( right middle and medial frontal gyri)[9]。下面就近幾年國內發表的論文中有關PC作為ToM神經基礎的研究作綜述。
2.前額葉內側面
前額葉內側面[4]或稱內側前額葉[6,7]、前額葉中部(Media Prefrontal Cortex,MPFC)[9]對于我們的社會認知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社會推理和社會決策方面(Adolphs,1999),同時可能是參與ToM加工的關鍵腦結構,選擇性地參與了ToM推理的加工過程。神經影像學研究也證實前額內側面在ToM能力加工的重要性。Happe(2000)等發現正常人只有在ToM任務的條件下才激活了前額內側面,而其他情況下均沒有激活前額內側面,同時發現在ToM故事和ToM卡通任務的條件下,激活了相同的區域前額內側面。另一項研究發現孤獨癥患者在進行ToM任務時并沒有激活前額內側面,而正常對照組卻明顯激活了前額葉內側面(Happe,1996)。[4]
與理解他人意圖的研究。Brunet(2000)等人的實驗數據表明,健康成人當非言語任務被執行時,被試的內側前額葉皮質區域,包括左內側前額區(BA9),右側前額下區(BA38)、右側額下回、左側額上回等區域存在顯著激活。[3,4,9]
與理解他人情感的研究。Jackson(2005)等人的fMRI數據顯示,相對于參照條件,被試在觀看存在手腳疼痛的圖片時,ToM的關鍵腦區如內側前額區、顳下溝等區域出現了明顯的激活。[3]
與理解他人知識的研究。Jason Mitchell(2005)等人發現,與加工他人的信息相比,當人們對他人的內心狀態形成印象時,相比加工其他類型的信息,內側前額葉皮質起到了重要作用,隨后的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只在對生命體(如狗)形成印象時起作用。[2]Gael(2005)等人采用PET技術研究發現個體在模擬他人心理知識對熟悉和不熟悉的物品的功能進行推斷時,左內側前額區和顳極(temporal pole)出現激活。[3]Mitchell(2002)等人通過fMRI技術發現一種獨特的大腦活動形式與對人的判斷活動有關,并激活內側前額葉、額葉上側、頂內溝和梭狀回――這些涉及社會認知功能的區域。[3]
損傷研究。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前額內側面的損傷會導致患者的ToM能力的損害。Stuss(2001)等研究表明,額葉損傷病人在ToM上存在障礙,右側前額內側面損害的病人在執行ToM的欺騙任務時有明顯困難[3,7]。Anderson(1999)等通過對早期前額內側面損害的患者研究,發現他們雖然保持著正常的智力,但社會行為和社會推理能力明顯受損。[3,4]
研究有待解決的問題。大腦左右哪個半球內側前額葉在ToM中占主導。關于心理狀態推理時前旁帶回的激活是在大腦左右哪個半球的問題,有些研究發現在左側,有些研究發現在右側,而有些研究發現雙側都有激活。
內側前額葉是否是ToM加工的關鍵腦區。一些早期的系列腦成像研究者認為額葉,特別是內側前額葉是ToM加工的關鍵腦區(Gallagher & Frith,2005;Amodio,2006)。[6,7]近年來認為ToM的加工較能跟其它很多心理功能的神經機制一樣,不只是單腦區參與的,而是依靠多個腦區有機組織成的復雜系統。[7]Bird(2004)等最近發現一例廣泛性雙側前額內側面損害的病人在ToM任務中沒有明顯損害,可能是由于他們使用的實驗任務的復雜性不同造成的。[3,6]內側前額葉在ToM加工中的作用值得進步探討。
3.前額葉眶部
前額葉眶部[4]又稱眶前額皮層[6]、眶額葉皮層(orbitalfrontal cortex,OFC)[9],根據已有研究認為它也是理解心理活動神經環路的部分[3]并且是對他人情緒心理狀態進行解碼的神經回路之一[9]。
與理解他人心理狀態和情緒的研究。Baron-Cohen(1994)等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SPECT)研究發現正常自愿者右側眶額皮層在心理狀態相關詞語判斷中的激活程度顯著高于在身體相關詞語判斷中的激活程度,提出OFC是理解心理活動神經環路的部分。[4]Hynes,Baird和Grafton(2006)對以往的研究范式和刺激內容進行總結認為,如果研究中選擇的ToM范式需要被試進行情緒性歸因,那么OFC在ToM任務中就會卷入。[9]
與心理狀態推理的研究。Liu和Sabbagh(2004)使用BESA軟件分析發現,左額部晚成分源于左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這與過去認為定位于前旁扣帶回皮質(anterior paracingulate cortex)不同。[5]借助腦電分析軟件(BESA),Sahhagh(2004)等人分析的結果顯示偶極子可能位于左眶前額葉皮層并且處理約87%的與條件影響相關的頭皮變化。[6]Sabbagh等人研究中的源定位技術表明,ToM推理與其他相近的任務相區別的神經發生器可能與眶前額皮層有關。[6]
損傷研究。Stone(1998)等通過對前額葉損害的病人研究,發現OFC受損的病人在失言察覺(faux pas)的任務中有明顯障礙。由于這些患者不能對他人心理活動進行正確的推測,從而不能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3,4]OFC區域如果被損傷,那么個體將無法對他人的面部表情進行解碼,所以無法識別他人的情緒狀態(Hornak & Rolls,1996),而基于他人面部信息來對其情緒狀態進行解釋是ToM重要的加工過程之一(Sabbagh,2004)。[9]
有待研究的問題。在一些神經成像研究中,研究者們認為ToM推理與OFC皮層有關;另一此研究者則假定這一區域構成了ToM推理神經基礎的核心成分。[6]
4.腹內側前額葉
腹內側前額葉(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位于MPFC、眶額皮層(OFC)和前額葉底部區域的交匯處。Shamay-Tsoory和Aharon-Peretz(2007)讓VMPFC損傷的病人完成認知的ToM任務和情緒的ToM任務,結果發現患者在認知ToM任務上表現完好,但是情緒ToM任務卻完全出現了困難。[9]這表明,VMPFC可能在情緒性社會加工方面存在重要的作用。
5.展望
應明確前額葉的地位。由于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技術、研究范式、實驗材料,設置不同的基線標準,加之ToM的復雜性,目前前額葉到底在ToM中到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是大腦左右哪個半球內側前額葉在ToM中占主導也不明確。[9]
應注重前額葉與其他腦區的整合研究。近來對杏仁核、扣帶前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特別是旁扣帶回皮層前部(anterior paracingulate cortex,anterior PCC)、視丘腦下部、額葉新皮層和紋狀體等部分也都有所考察。[4,9,10]
應注重前額葉縱向發展研究。在今后的ToM神經機制研究中,如何采用縱向研究設計,在較長時間內對ToM發展的神經機制進行有系統的追蹤研究,可能會成為以后研究的趨勢。[3]Sabbagh也提出,如何從發展的角度考察前額葉的發育與ToM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未來研究的方向和挑戰。[6]
應注重跨文化研究。作為ToM的重要研究內容的跨文化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也比較缺乏[3]。ToM的腦機制(包括前額葉)與文化差異的關系問題值得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1]沈政,方方,楊炯炯等.認知神經科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Michael S.Gazzaniga,Richard B.Ivry,George R.Mangun.周曉林,高定國等譯.認知神經科學――關于心智的生物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袁鑫,時金獻.心理理論神經機制的研究進展[J]心理研究.2010.03
[4]席春華,汪凱,朱春燕,靳勝春.心理理論的神經基礎[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
[5]劉巖,張蔚,陳晶等.“心理理論”的神經機制:來自腦成像的證據[J]心理科學.2007.30
[6]白艷晶.心理理論的認知神經腦機制研究進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
[7]張慧,蘇彥捷.自我和他人的協調與心理理論的神經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
[8]張兢兢,徐芬.心理理論腦機制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04
論文摘要: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注重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依據生命的特征來開展教育。它重視對學生心靈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構建和健全人格的培養,是一種和諧豐滿、蘊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理念。任何一個理念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論基礎。生命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論基礎是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理論。
Keywords:lifePhilosophyoflifeHumanisticConstructivism
Abstract:Lifeeducationorientedmanagementconcepttotheirownpotentialstudentsbasedonthematrixoflife,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lifeto
education.It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nurturingstudentsintheirhearts,completeconstructionofthespiritofthecharacterandintegrity
ofthetraining,Isaharmoniousfullness,containsthewisdomofthelifeeducationphilosophy.Anyideasthatwillcertainlybetheunderlying
theoreticalbasis.Lifeeducationandmanagementtheoryisbasedontheconceptoflifephilosophy,humanisticpsychologyandthetheoryof
construction.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作為一種教育價值取向,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注重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依據生命的特征來開展教育,來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以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為旨趣,重視對學生心靈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構建和健全人格的培養,是一種和諧豐滿、蘊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任何一個理論體系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論基礎。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也不例外。在筆者看來,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論基礎。
生命哲學是以人的生命為對象,對其進行整體的、系統的研究,以期獲得生命問題的根本解決的學說。它是更直接的存在主義哲學。該哲學的主要觀點是:生命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活力。這種活力又來自精神面,因此,人的生命是從精神層面、文化層面去考察的。從這個角度看,生命哲學與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是一脈相承的。生命哲學進而用生命的發生、演變來解釋世界、文化、歷史。例如,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獻、民俗(更廣的文化)等,那就是他們的生命,那也就是文化,也寫就了歷史。故而,生命是世界的內在本質,最終根源。生命作為一種活力,又被從不同側重面去理解,意志、沖動、渴求、期待、體驗,不同的生命哲學家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面來建立自己的哲學。生命哲學,在認識論上,認為直覺高于理性(或直覺高于分析);在心理學上,認為情意高于認知,這使得生命哲學具有非理性傾向。直覺可獲得理性之外的體驗,同時,直覺又超過一般感性。生命哲學認為,只有用生命去理解生命。而當體驗與直覺被認為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的時候,進而也就認為,生命只有通過內心體驗和直覺去把握,自己通過自己的體驗和直覺去把握自己。體驗是人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基本方法,體驗也是對他人的存在加以理解的基礎。由此,生命之間才得以聯絡,生命之間才得以溝通,對生命的研究也才成為可能。生命是自身運動、生成發展的過程,生命是生命流、意識流,故此,生命哲學認為存在先于本質,現象先于本質,人通過自己的活動過程而獲得自己,獲得本質,這是視生命為活力的觀念延伸。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分析,生命化教育價值觀念的基本理念體現為:教學是一種體現人的生命性的活動;教學中師生關系是一種對話、和諧的關系;教學是一個不斷生成及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是一種喚醒教育。即生命是一個不斷創造、不斷更新自我的過程,生命的意義也就在于這種體驗性和創造性。從生命哲學的角度,生命化教育價值觀念主張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不存在至高無上或權威的知識,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就是經驗的建構,學習就是體驗和創造相結合的過程。
因此,如果說生命哲學的基本功能是確立人的自我形象,那么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以生命哲學所確立的自我形象為藍圖,以實現自我為目標的教育管理理念。其基本功能是尊重個體的生命意識,塑造自我的整全人格,塑造自我形象。在二者的關系上,生命哲學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礎和前提,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生命哲學在教育實踐中的落實,是生命哲學的實現。二者密切相關。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人性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心理學家研究人,必須以整個人為對象,不能采用分解組合的方法去了解人;人所表現的任何行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決定的,也不是鼓勵或片面的,而是發自內在、出于當事人自己的情感與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與綜合性的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中心理念有二:一是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須從整個人著眼;二是每個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有它自己的痛苦與快樂。人本主義觀點強調: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健康人";成長與發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發揮和實現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動地受到環境的制約,人具有創造性、主動性以及對自己的未來作出能動的選擇;人的本性由經驗、無意識和情感所滋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決定;人的潛能的發揮是源于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是潛能和人格發展的驅動力。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才使得有機體的潛能得以實現、保持和增強。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這種自我的壓力。人最終不是被澆鑄和塑造、教育而成的,環境的作用最終只是允許或幫助,使他潛能現實化,而不是實現環境的潛能。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呼吁教師不應該以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告訴學生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應該成為學生自我發現和自我探索過程中的“促進者”。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也必然是借鑒了人本主義積極思想。人本主義觀點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及自我實現。該觀點堅持以人的經驗為出發點,強調人的整體性、獨特性和自主性;堅持以機體潛能為基礎,強調人的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及其樂觀前景;堅持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為重點,強調把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等等,實質上體現為對人及人的生命價值的高度重視。從人本主義觀點出發,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主張以“人”為本,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與尊嚴,追求人的個性、人性、潛能的發展;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展其的個體性,幫助學生探討和理解隱含在他們所有經驗中的個人意義,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強調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努力適應學生的各種需要,發揮他們的各種潛能,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發展,并成為心理健康的人;強調教育管理過程中教育管理者的基本任務不是“判斷”和“說教”,而是“發現”和“促進”。即要“目中有人”,即目中有學生,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發展學生的個性,要使學生的價值在教育中得以實現。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先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建構主義對教育教學理論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解釋。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客觀世界的解釋及其意義的賦予是由主體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建構起來的。因而,知識不是外在于學習者的客觀存在,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認知結構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基本過程來實現知識建構。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無限循環中不斷得到豐富、提高和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互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合作學習,注重讓學習者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并且指出個體對新的現象和觀念必須建構自己的意義,但建構意義的過程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的。
第二,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主動的建構,即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進行的能動的知識建構活動。根據這個原則,教師不可能把知識完整地轉移(transfer)到學生頭腦中去,相反,是學生自己從他們所聽見的話語或所見到的形象中建構了他們自己的意義。在此建構過程中,學習者已經知道的東西(不論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極為重要。因為有效的學習“只能由個體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
第三,認知的功能在于適應,使學習者能夠對經驗建構可行的解釋。因此外在世界的知識被看成是人的嘗試性建構。建構主義并不否認客觀世界的實在,但卻認為人們只能以個人的和主觀的方式認識這一實在。有時人們對這條原則產生誤解,以為它主張“什么都行”(anythinggoes)的相對主義,以為人的每一個建構結果都是允許的。其實絕對不是這樣。建構的結果必須是“可行的”,只有那些對建構者有用的建構才是“可行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構想,但其以學生為中心以及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等思想,正體現了對學生生命的極大關照,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精神所在。
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三大理論體系,從不同的視角來關注人類的生命與本性,給人類的教育活動以極大的啟迪。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就是最直接的體現。在筆者看來,隨著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豐富與發展,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將在教育實踐中日益彰顯出獨特的魅力,使人類的教育活動充滿生機與活力。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近年來, 學習型的組織單位、學習型的管理者, 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成功的思維管理模式, 越來越得到全球的重視和運用。檔案工作要創新發展, 就必須大力推進其職工干部隊伍的知識化進程。
【關鍵詞】 學習型的組織單位 學習型的管理者 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成功的思維管理模式
【本頁關鍵詞】畢業論文 職稱論文 職稱論文寫作 本科論文寫作
【正文】
檔案工作創新發展必須創建學習型檔案工作者隊伍近年來, 學習型的組織單位、學習型的管理者, 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成功的思維管理模式, 越來越得到全球的重視和運用。檔案工作要創新發展, 就必須大力推進其職工干部隊伍的知識化進程。知識經濟時代, 生產和發展是以開發利用知識資源為重要特征的, 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潛力) 將成為決定因素。職工隊伍的知識和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水平, 同樣也直接影響著檔案工作的創新發展水平。因此, 檔案工作要創新發展, 就必須在引導檔案工作者鉆研業務, 改善知識結構, 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術, 開發職工的智力、能力和創新才能上下功夫, 在其_新觀念的導入、新知識的學習和新環境的營造上下功夫。開展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知識技術培訓, 提高科學文化和技術素質,從而不斷增強檔案工作者的知識儲備、技能儲備和創新能力, 努力建立一支與時俱進的高素質檔案人才隊伍。1. 提高認識, 更新觀念, 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意識。在過去與現在的檔案管理與服務工作中, 我們比較強調“利用第一”的管理理念, 但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 對“人”及檔案管理者的認識和要求也在不斷加深。新的技術環境和服務模式的變化,對檔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檔案工作人員還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 在學習的問題上存在種種認識上的誤區, 懶于學習、懶于思考、懶于實踐的思想表現相當突出。對理論和業務學習無所謂, 或馬馬虎虎, 從來不愿意在學習上下功夫, 不愿意利用自己的大腦獨立思考問題, 不愿意也不想通過實踐來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檔案工作創新, 必須克服以上諸類模糊思想認識, 更新管理理念, 消除無所謂、“差不多”心理, 進一步增強時代危機意識; 要認識到這是知識經濟時代賦于檔案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是新時期檔案工作適應可持續發展和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2. 層層推進, 獎學促學, 創造條件, 努力創造一個學習型的良好氛圍,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 發展繼續教育,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這是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我們檔案工作者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和各種相關知識, 學習反映當代世界各方面情況的新知識, 學習檔案專業知識, 掌握管理技術新技能, 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要由下而上, 穩步推進, 獎學促學, 結合本單位工作實際, 建立學習指導機構, 完善崗位學習培訓、考核等制度, 要把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要創造個人自學、繼續學習、崗位學習、組織學習等多種層面上的良好條件, 使檔案工作者具有能安心學習、善于學習和樂于學習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為檔案工作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知識基礎。3. 與時俱進, 自我加壓, 努力成為堅持創新、勇于創新的檔案工作者。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關鍵是要講學習。檔案部門要為檔案工作者創建一種“學習型”的良好環境, 檔案工作者更要成為“學習型”的自覺人才。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 我們要努力學習政治理論、經濟理論, 學習專業知識, 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 善于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善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檔案工作的創新實踐中, 不斷自我加壓, 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 讓學習真正成為自己工作、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 檔案工作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作為檔案工作者一定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奮發有為, 銳意進取,堅持創新、勇于創新, 以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業績, 不斷把檔案工作的創新發展推向新境界!
【文章來源】/article/64/3832.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1資料來源
從開設專科護理教育(associatedegreeinnurs-ing,ADN)的美國5所院校的官方網站中獲得課程相關的詳細資料。選取的5所院校包括東部的北艾塞克斯社區學院(NorthernEssexCommunityCollege)、西部的圣巴巴拉城市學院(SantaBarbaraCityCollege)、南部的阿爾文社區學院(AlvinCommunityCollege)、北部的麥洛米尼民族學院(CollegeOfMenomineeNa-tion)、中部的圣查爾斯社區學院(SaintCharlesCom-munityCollege)。從院校的描述中可知該5所院校提供了較高質量的ADN教育和培養高質量畢業護生的課程,注冊考試通過率高于國家及所在州的平均水平,有良好的聲望。
2美國護理學高職教育核心課程現狀
2.1核心課程設置
2.1.1核心課程類型核心課程是根據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確定。美國的護理課程(nursingcourse)即專業課程,5所院校護理課程設置自主、靈活,類型差別較大,名稱各異,故將各院校的護理課程均作為核心課程。護理課程為5門~14門,非常重視相關課程的整合、合并,多數院校沒有獨立的護理心理及各專科方向護理課程,而是將這些內容都整合到基礎護理、各臨床護理課程中。課程設置反映現代護理理念,包括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課程,如健康概念、健康改變、護理中的健康促進及家庭護理、生命過程照護[6-8]。多數院校均開設了精神衛生護理。此外,課程專業特色明顯,開設了專業發展及護理職業指導課程,如專業護理中的問題、護理臨床轉變[6,9]。幾乎所有的護理課程都有相應的臨床實習,與理論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或單獨開設。5所院校實踐學時均多于理論學時,其中有3所院校兩者之比大于3∶1。2.1.2核心課程理念美國的護理核心課程以了解及滿足病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護理理念、核心概念及護理核心價值引領課程設置,內容體系依據護理的實質(護理理念)、專業核心概念內涵、專業價值[6-8],此外,課程還整合已經建立的專業標準、指南、州的勝任力標準,幫助護生取得規定的學習結果[10]。課程類型及內容設計反映現代護理理念,強調護理對象的廣泛性,包括個體、家庭、社區、社會的護理,強調包括社會、文化的全方位護理,突出“以家庭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生命周期照護”“文化差異護理”最佳健康等理念。重視對課程內容的持續評價與更新,以保證課程內容準確,與當前的護理實踐及最新知識一致。2013年美國護理聯盟教育評估委員會(AccreditationCommis-sionforEducationinNursing,ACEN)在ADN護理教育評估標準[10]中提到,教師應定期審查課程,以保證內容準確性、與時俱進。2.1.3核心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均貫穿護理程序,貫穿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按照生命周期及健康-疾病動態變化過程組織,培養護生持續性照護理念。護理實踐包括對經歷身體、心理、精神等各種健康問題病人的照護,包括對慢性疾病或普通的、常見的健康問題病人的照護,對非緊急的、中等復雜病情病人的處理,對復雜的各個系統健康改變、高危的、緊急的狀況的處理,并關注對阿爾茨海默氏病、艾滋病等特殊疾病群體的照護。課程內容包括家庭護理,強調疾病預防、潛在健康危機處理及健康促進與維持,強調針對護理對象的包括社會、文化的全方位(整體)評估與護理,重點評估護理對象對疾病的反應,識別功能、行為、健康的改變及具體的健康需求,目標是促進文化適應、精神及社會康復,恢復健康至最佳水平。課程內容涉及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如種族、文化、社會差異的概念,及對發展中家庭、病人家屬及相關關系的他人的護理。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生命周期照護”“文化差異護理”、最佳健康水平。專業知識強調護理與社會、跨學科團隊、家庭及護理對象本人的多元化共同協作,突出符合倫理與法律的護理實踐。課程內容還包括信息技術及循證實踐、護理領導及協調、護理程序應用及病人結局的評價、護理理論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重視對課程內容的持續評價和更新,課程提供了最新護理概念、準則、流程及技能、知識[10],反映不斷變化的衛生保健和護理服務,并增加了對社會因素的關注。美國核心課程中介紹的特色內容有很多,這些內容在國內課程中未涉及或涉及很少,如:文化評估與護理;評判性思維、循證護理及護理理論在具體護理實踐中的應用;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包括艾滋病病人、種族差異的個體和群體、家屬及其他利益相關人群的照護[7,11];教學內容的相關研究;不同衛生保健場所如護理院、衛生保健中心中的護理照護;護士的實踐標準、專業界限及ADN護士角色范圍內的領導及任命;在護理對象健康恢復中護理對象、跨專業醫療團隊、家庭、社會的角色及與護理的共同協作;持續性照護;反思性評判護理程序的應用及多學科合作評價病人結局;專業發展及護理職業指導,如評判性地審視影響護理實踐的當前及歷史問題、護生向新畢業護士轉變、繼續教育準備。
2.2教學實施
2.2.1教學理念教學宗旨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是一個有導向的、有目的的、持續互動的過程,“教”與“學”雙方合作、互動。以具體的課程目標引導教學。強調護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突出其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護生為學習負首要責任,教師的角色是護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角色示范者、信息資源提供者,非常鼓勵學生向教師尋求幫助和支持,運用所有可獲得的資源學習。可見,美國非常注重培養護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責任感及發現學習需求的能力、學習能力。提倡根據護生的個體差異,運用個體化、多樣化教學策略。在能力培養上,強調安全、有效、高質量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護理程序應用、評估、干預等實際職業技能,此外,教學活動還重視對護生多種綜合能力及更高層次、更復雜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評判性思維、臨床決策等高層次認知技能,及有效溝通與合作、領導及協調管理、終身學習等多種通用能力,此外還融入了跨文化護理能力的培養。2.2.2教學形式及方法美國在教學中小組教學應用非常廣泛。注重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護生學習興趣,以護生為中心,鼓勵其積極參與,教學方法豐富多樣,以小組合作式教學、討論法應用最廣泛,此外,護生匯報、讀書指導、情景模擬教學、視聽材料展示、作業法、網絡教學應用也較多。非常重視護生的課前準備,通過安排多種課前學習任務如指定材料閱讀、資料查詢等讓護生做充分的課前準備。注重通過多種方法引導護生主動學習、研究性學習,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如病人訪談、社區內服務性學習)、論文撰寫、討論報告及案例分析報告書寫應用廣泛,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學習任務讓護生在課余自主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發現學習需求的能力,拓寬其知識面及視野。在理論教學中,教師重視通過多種方法強化課堂與臨床實際的結合,除了病例分析外,情景模擬、研討會、實習作業法應用也較多。在臨床教學中,最常采用經驗學習法、目標教學法、臨床實習討論會、研討會。
2.3教學評價
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均突出過程評價,重視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采用全程測定、多元化主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全程、綜合、動態的考評護生的學習表現。過程評價形式豐富多樣,除了常規的階段性測試外,研究性文章及論文寫作、案例分析報告書寫、討論參與、小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如小組匯報等)也常作為考核方法。評價主體除教師外,同樣重視護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還重視用人單位對畢業護生質量的評價。
3思考與啟示
3.1引進先進課程理念,靈活設置核心課程
目前,國內核心課程設計依據崗位要求,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重視對知識系統的教學,強調理論內容的“實用性”“必需”“夠用”,側重對護理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實際職業能力的培養,著眼點在“護理崗位”,缺乏從護理對象出發的服務理念、現代護理理念的滲透。此外,核心課程類型高度一致。國內可借鑒美國先進的課程設置理念,以護理理念、核心概念及護理核心價值引領課程設置,內容體系依據護理的實質(護理理念)、專業核心概念內涵、專業價值設計,增加現代護理理念的滲透,改變過去以“病人為中心”在“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中心”指導下設置,突出“生命周期照護”“文化差異護理”、最佳健康理念。在設計課程內容時,除了重視實際實踐能力的培養外,還應強調多種綜合能力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等更高層次、更復雜能力的培養。重視對課程內容的更新,保證與最新的護理進展一致。此外,國內各院校可依據現代護理理念及自身的辦學理念,靈活的設置核心課程。
3.2優化、調整專業課程體系
國內護理高職教育專業課程門類多而全。各學期專業課程、各門專業課程間相互獨立,開設順序上也無明顯邏輯關系。建議按照生命周期設置課程,核心臨床護理課程劃分為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老年護理。將心理學、倫理學等護理人文知識與專業課程整合,提高人文課程的專業貼合度與實踐性,培養護生整體護理能力。將多門專業課程進行多種綜合,如內外科護理整合成以病種、以系統為單位的一門課程,專科方向護理課程與核心臨床護理課程整合,如傳染病護理、口腔護理、五官科護理、康復護理等整合到各核心臨床護理課程中,提高課程體系的綜合程度。課程的開設順序也按照生命發展過程。此外,減少理論學時,增加實踐學時。
3.3豐富課程內容體系
國內核心課程內容仍以“疾病為中心”的相關知識為主。對評判性思維、護理理論等知識停留在理論性、概念性的介紹,未與專業知識融合。課程內容未充分體現整體護理的全部內涵,側重對護理對象生理、心理方面的評估及護理,弱化了對文化、精神、社會方面的評估及護理。健康促進與維持、家庭護理內容介紹較少,未涉及文化差異護理。為促進與國際護理教育的接軌,國內課程應填補與美國課程相比缺如的內容,融入護理對象的廣泛性,包括對個人、家庭、社區、群體、社會的護理,關注護理對象具體的健康需求,增加對護理對象文化的評估及護理,將評判性思維、循證實踐、護理理論融入具體的臨床情境,拓展相應護理知識、技能的循證指南或相關研究,增加家庭護理內容,介紹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與維持的策略,介紹國外文化及先進的倫理知識,將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及新知識、新方法及時體現在課程內容中,增加護理實踐范圍、實踐標準、專業界限,突出護理質量與安全。
3.4改進教學及考核方法
關鍵詞:現代企業 管理 管理機制
一、現代企業管理的現狀
企業可持續發展指企業能穩步永續發展,在西方企業管理理論中有系統的概述和研究。其中主要理論有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企業能力理論和創新管理理論。其中,愛迪思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進一步作出詳細的探討;在日本,野明針對企業管理論述的企業發展戰略觀點與本論文所闡述的觀點相關聯,在此書中,確立了經營哲學、開發和設備投資、培養人才開發和接班人;開展多元化和國際化經營;創新型財務管理體制;對企業形象引起重視。美國彼得、華特曼在一書中總結了行動至上,重視實踐;服務至上,接近顧客;讓員工發揮自主性和創新精神等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講話。
二、中國現代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經營理念和產業定位。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我國企業還是新興企業或者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時候,在企業管理上還未制定出一整套比較完整合理性經營管理理念。根據實際現狀分析,從公司的發展目標比較長遠來看,在初期階段基本上是為以后發展奠基作準備的,要想企業能夠長期處于發展,與其公司的經營理念離不開的,而這種經營理念是在企業發展歷程中逐漸積累而成,雖然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戰略與規劃有所改變,需要適當合理性調整,不過在企業運作的經營管理理念方面固定不變,持續保持穩定。針對于企業經營環境來說,其穩定性不容易發生變化,而且其變化相當迅速,這時需要根據其變化換位思考其經營管理方向,不過,不能過于靈活,否則企業的主營方向都難找到。在我國現代化企業中有不少失敗的企業在處于創業初期和邁向發展期的時候,還是無法確定自己的企業管理理念與產業定位,總是在市場上隨波逐流、盲目從眾,這樣易導致產品剛處于上市階段,整個市場就處于飽和狀態,致使產品積壓和庫存,企業的損失相當慘重。
2.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針對企業員工和管理者方面,一般對其進行激勵方式是行為,在滿足其心理需求考慮到物質與非物質,靈活運用其激勵手段。滿足其心理需求上主要表現在薪酬與全面薪酬方面。其中,薪酬是指員工在企業勞動所獲得的等價勞動報酬;全面薪酬是企業在薪酬分配上分為外在與內在兩大部分。其外在是指可量化的貨幣性價值,例如激勵的表現在基本工資、獎金和津貼、股票期權、分紅。其內在不能以量化的貨幣價值所表現的激勵形式,外在和內在都彼此相關聯,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激勵功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激勵機制。而有些企業在激勵方面分配還不夠完善,薪酬不僅僅是企業員工的收入分配方面的問題,其重要還在于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一種實現自身價值和工作業績的體現。而不少企業就是在企業管理上缺乏合理的分配機制,導致企業管理水平低下。
三、提高我國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
1.建立市場定位管理機制。針對市場定位機制而言,主要確定客戶是誰,能為客戶做些什么?經過對市場的初探,分析客戶間的差異,分別分析其長期用戶、潛在用戶,在了解市場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競爭對分攤市場的比例,評估企業在同行業之間的競爭地位。對市場的細分后,從中找出市場空隙,并尋找有利的市場優勢。企業的長期發展需要考慮到企業的產品和經營狀況,才能對此進行評估,作出初步的市場定位計劃。要想在企業經營戰略上獲得成功,就得認識到市場定位的一些方法。首先,我們要明白產品面向的對象和群體,對此產品的獨特點進行詳述,在市場競爭體制下尋求產品的重要賣點所在,并且善于辨別同行競爭者的市場地位所在與其產品定位的方法,擬定幾個可供選擇的方案,最終選擇最佳方案予以實施。
2.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激勵機制。激勵作用主要有物質、精神與競爭性。大多數企業利用物質激勵手段來實行企業管理。不過,所有者行為人和各層經營者兩者間的行為結果還不能作出準確的評價,在物質激勵中難免會出現不公平制,所以也增加了成本。所以,在物質激勵方面的力度還是受到限制,企業應當對員工的精神上給予激勵,注重培養人才。當然,在培養員工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管理者的素質水平,還激發了領導者一種敬業和服務精神,使其對自己經營的產業有種追求成功的事業心,正好滿足了企業家的在事業上的自信心,使其產生前進的動力。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市場競爭的激勵,對當前的管理、評價制度和選拔制度,在授權方面應當科學、合理、充分利用人事資源,通過競爭選聘企業管理人員,引進優秀人才,促使他們在企業管理中認識到自身實現的價值,在心理上也得到滿足。另外,對產品市場的競爭激勵要予以重視,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讓企業管理者認識到外界對企業發展的壓力和市場競爭重要潛在因素所在,激勵他們降低成本,做好本職工作、了解到企業力求發展的緊迫感。所以,要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需要注重物質激勵、人才激勵、市場競爭激勵等,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激勵機制。
三、總結
總而言之,我國企業管理機制是企業發展的新動向,由于企業管理機制研究在世界各國的研究歷史較短,在此領域探討還不夠廣泛,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企業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國內外企業管理機制的現狀和問題,制定出合理的企業管理機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會制定出有助于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合理化企業管理機制,完善我國企業管理。
參考文獻:
[1]紀元.企業民主管理的新制度經濟學視角[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03)
[2]宋健.關于實施企業民主管理方略的思考[J].赤子,2009,(06).
論文摘 要 心理學理論與高校輔導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相互滲透,補充。輔導員掌握了心理學理論能夠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針對性。在應用中,輔導員應注重師生關系的建立,傾聽技術及引導學生合理理念,進而更好地實現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心理學理論與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
(一)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現象是紛繁復雜的,恩格斯比喻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由知、情、意構成,而個性心理則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觀等。這是心理學研究個體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理論依據。
(二)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輔導員被稱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充當著教育者和指導者的角色,是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其工作是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
(三)心理學理論與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關系。
高校輔導員的思政工作與心理學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滲透。
首先,人的心理是思想的前提,而思想是心理的升華,具有穩定性,對心理有調節和支配的作用。因此,有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才會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世界觀人生觀的建立。
其次,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幫助個體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沖突,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增強適應性。因此,更加關注的是個體,而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引導學生發揚集體主義精神,關注大局。由此可見,二者相互補充相互滲透。
二、心理學理論與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一)心理學理論與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的必要性。
1、從受教者來看:心理學家稱青年期為“疾風驟雨”或心理的“斷奶期”,可見,處于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情緒的不穩定性。時而激昂雀躍,時而郁悶低落,時而勇敢悲壯,時而不堪一擊,而部分學生不同程度上出現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困惑,心情低落等問題,使得背負沉重心理負荷, 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這些都給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所以,這就要求輔導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掌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從而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更有效的教育。
2、從教育者來看:輔導員在學生的成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職責是育人,尤其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因此,這就要求輔導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其次,輔導員的工作比較繁瑣,“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掌握心理學知識對于自身有更好的調節。
(二)心理學理論在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運用的重要性。
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科學,對一切社會領域都具有現實價值,心理學所提供的原理當然可以在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中應用。因此,通過對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掌握以及應用,可以使之成為輔導員思政工作的重要武器。
1、心理學理論的運用有利于提高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心理學理論提供了大學生心理活動的普遍規律,高校輔導員了解了這些心理活動規律, 就能夠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就會遵循規律少走彎路。
以往在對學生教育過程中,輔導員也會用到心理學的知識,自覺的或不知覺,比如“談心”,只是源自于工作經驗。通過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輔導員對大學生心理會有更科學的認識,在工作中,自覺的應用這些理論,必然會取得好的結果。因此,輔導員將散與工作經驗中的心理學,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使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學化。
2、心理學理論的運用有利于提高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心理學理論為高校輔導員找到了個體的差異性的依據。個體差異性,表現在個體的傾向性(需要、動機、動力) 方面,又表現在個性特征(氣質、能力、性格) 方面。輔導員只有了解了個體的心理差異并針對人的心理差異,特別是個性差異的特點,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使得輔導員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心理學理論的運用有利于提高高校輔導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預見性。人的心理活動總要通過行為和表情表現出來的,輔導員掌握一些肢體言語或者是變態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能夠從學生的言行中找到蛛絲馬跡,正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抓住苗頭,進而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把工作做在前頭。
三、重視心理學理論的運用,提高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大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是其成才的必要前提。近年來,心理學理論與高校輔導員的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已經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各高校也積極的開展心理學相關知識的講座,而且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做了一些嘗試,充實了思政教育的內容,也有利于實現輔導員工作的有效性。除了以上提及的輔導員工作方法的改善外,還應該運用心理學理論,提升輔導員的理念,切實實現以“人為本”。
(一)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人本主義羅杰斯將“求助者中心”療法,貫穿到教育領域,形成了“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為西方教育界所認可。“學生為中心”論強調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教育成為可能”。因此,輔導員與學生首先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才會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學生有事情能夠積極的與輔導員溝通,使得輔導員能夠清楚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從而更好的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而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按照羅杰斯的觀點需要尊重和共情。
首先,尊重學生。尊重是心理學的重要理念,即 “把求助者作為有思想、內心體驗、生活追求和獨特性、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對待”。尊重學生,有幾方面的含義:一是輔導員應把學生看作獨一無二的個體; 二是相信學生的本性是好的,有很大的潛能; 三是學習過程中輔導員扮演促進者、幫助者、輔助者、合作者角色,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完美人性。
其次,與學生共情。羅杰斯認為共情是指“體驗別人的內心世界的能力。猶如親身體驗,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對方他的情感,思維;運用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共情使對方感受到關懷與理解。比如外地大學新生想念家,輔導員就可以運用這一技術,開誠布公的說下自己的經歷,自己是如何克服的。而不要大談為了家長好好學習,人之常情之類的。共情是建立在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歷的基礎之上的,有利于師生增進情感交流。
(二)學會傾聽。
傾聽是咨詢心理學常用的方法,對于輔導員的 “談心”有一定的啟示,使其更有效地傾聽學生的談話內容。
首先,切勿分神,傾聽要全神貫注,認真的聽。傾聽,不單單是聽,還要注意思考,要及時而迅速的判斷求助者談話是否合理,是否合邏輯。另外在聽的過程中注意把握關鍵點。
其次,切勿評論。在聽的過程中,不能隨便的打斷求助者的談話,不能插入自己對會談內容的評價。要給學生傾訴的機會,切勿斷章取義妄加評論。
最后,切勿多話。無意或有意的插話會使學生突然漏掉想說的重要東西,或者影響其思維,或是讓其感覺沒有認真聽。
(三)引導合理理念。
艾利斯的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種療法,具有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因此也更適用于大學生這個群體。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人們的情緒障礙是由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理性引導非理性的信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合理理念有11種,具有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的特點。對這一理論精髓的把握,有利于增強輔導員工作的有效性。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非合理理念中,比如“我對你好,你也一定要對我好”,這就陷入了非理性之中,即絕對化要求,按照艾利斯的觀點,我們只能決定自己而不能決定他人。但這種非理性在學生群體中很普遍,輔導員掌握這一理論將更有利于思政工作。首先輔導員要對11種不合理理念有深刻的認識,其次,要求不斷檢驗自己的信念,與不合理信念做斗爭,最后,通過與學生辯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合理理念。
參考文獻:
[1]李志紅.論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鄭州大學學報,2008,(9).
[2]劉洋.運用心理學原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5.
[3]楊雪.心理學理論在高校學生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教育探索,2004,(8).
[4]方穎.心理輔導在高校輔導員中應用研究,南昌大學,2009.4.
一、兒童核心知識領域樸素理論的研究綜述
(一)概念界定
1 樸素理論。又稱天真理論、似理論、直覺理論、前理論等。樸素理論是與科學理論、成熟的理論、正規的理論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Wellman和Gelman認為,樸素理論是指人們對某一組信息、事物、現象等的日常的理解。研究表明。學前兒童在人類重要的知識領域也已經具有自己的“樸素理論”,而兒童的樸素“理論”是指兒童在某些領域中獲得的非正式的、前科學的知識。
2 核心領域。Wellman和Gelman提出了兒童的三個核心知識領域:樸素物理學、樸素生物學和樸素心理學。樸素心理學是指兒童日常如何根據內部的心理狀態來解釋人類的行動:樸素物理學是關于兒童早期對機械的或物質現象的理解,例如物體碰撞、自由落體或有質量等;樸素生物學是兒童對日常的生物和生理現象或過程的早期理解,如疾病、出生、成長或死亡等。
(二)兒童核心領域樸素理論的國外研究
1 兒童核心領域樸素理論的提出
Wellman和Gelman等人使用兒童語言資料轉換系統進行自然語言分析,研究兒童樸素理論的核心領域。他們對兒童從2歲開始進行跟蹤直到5歲,共收集10.000多次談話,對這些談話內容和事件的因果解釋進行編碼分析,發現兒童談話的主題及內容分別為心理的、物理的、生物的和社會傳統的、魔幻般的和行為解釋模式等。Wellman認為兒童樸素“理論”的構成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能認識到該領域有它的特殊認知對象,進行本體區分;第二,能運用該領域的特殊因果原則對該領域的現象作推理或解釋;第三,這些解釋具有一致性。兒童可以自動構建其自身內部的理論來解釋周圍的事物,兒童對心理、物理和生物現象的理解和信念構成了他們的知識系統,兒童對這些現象的認知發展就是對核心知識的理解,這些核心知識構成了兒童的樸素理論。
2 兒童核心領域樸素理論研究
2.1 對不同本體的區分。幼兒能否辨別一種特殊理論的認知對象,具體表現為他們能否將其與不屬于這個特殊領域的認知對象進行區分。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發現:嬰兒能夠分辨人的運動和物體的運動;3歲~4歲的幼兒已經意識到。人具有思維,而玩具娃娃沒有;一些自然現象,如云、星星、植物的存在,應該用非心理的或非人造的解釋。Springer和Keil在兒童對顏色獲得的因果機制認知的一項研究中,發現4歲~7歲兒童已經可以對不同領域的顏色獲得給予不同的解釋,他們更愿意用生物內部的原因來解釋花朵、小動物的顏色獲得。而用人為因素來解釋人造物的顏色獲得。JWellman等人探查了兒童是否區分心理實體與物理實體,結果發現3歲~4歲兒童都能順利完成判斷任務,即使是3歲兒童也認為只有客觀物體具有可感知性、公共性和持續性這三個特點。而心理實體沒有這些特點。從以上研究可見,兒童早期就能進行本體區分。
2.2對不同領域內因果原則的認知。樸素理論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因果原則的集合。Kalish和Gelman讓3歲的幼兒預測物體是否易碎,結果表明,3歲的兒童已經可以基于物體的材料而不是外型進行正確的因果判斷和推理。Gelman和Bloom的一項研究考察年幼兒童如何給物品命名,研究發現3歲的幼兒就更依賴于人在制作物體時的意圖對人造物進行命名,而對于自然物則更依賴材料進行命名。Gelman等人考察了5歲~7歲幼兒在不同本體集合內對物理因果關系的應用,發現所有年齡組的兒童都傾向于在各個本體集合內正確泛化所學習的因果關系,5歲~7歲兒童還可以區分事情發生的直接原因和人們推斷這一直接原因的理由。[9]以上這些研究表明,學前兒童對不同領域的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已有所掌握。兒童不依賴物體外形對本體的認知,對兒童本體集合的發展十分重要,這表明他們已經開始區別現象和本質。
2.3各領域發展的年齡特征。樸素理論第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兒童是否在每個特殊領域里都發展著一套獨立的、相互關聯的、具有內部一致性的知識體系。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2歲的幼兒觀察不同形式的物體運動,結果發現對于存在明顯外力作用的運動物體,幼兒一般會尋求母親的幫助使物體運動,而對于沒有外力就能運動的物體,兒童不會向母親求助。這表明幼兒可以區分自主運動和非自主運動。這些研究支持了樸素物理學在幼兒早期的存在。Wellman等人對幼兒進行自然觀察實驗,發現2.5歲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發原因解釋和表述已經存在物理、生物和心理三個領域的區分。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讓幼兒對人的行為做不同的原因解釋,發現4歲幼兒已經具有樸素生物學的知識。而Carev等人認為。幼兒直到6歲才具有樸素生物學的內部理論,在此之前,對于樸素生物學的因果原則還不能正確認知。Wellman等人運用錯誤信念等任務對幼兒樸素心理學發展的研究發現,幼兒在2歲左右就能夠理解人的愿望:而直到4歲才可以理解人的信念,并將“信念”概念整合進入幼兒的樸素心理理論。以上觀點可總結為:幼兒樸素理論的發展可能是不同步的,樸素物理學發展最早,樸素心理學次之,而樸素生物學則最晚發展。
(三)兒童核心領域樸素理論的國內研究
目前國內兒童樸素理論的主要研究者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方富熹、朱莉琪、亢蓉以及四川師范大學的鄢超云等學者,其中關于兒童樸素心理理論的研究是兒童樸素理論研究的熱點和焦點。
1 兒童樸素生物理論的研究。學者朱莉琪、方富熹以4歲-6歲學前兒童為被試,采用樸素生物學理論的三個公認標準(生長、衰老和疾病、死亡),利用訪談法,探查了學前兒童的樸素生物學認知。結果發現:6歲兒童在以上各個維度上都能夠區分生物和非生物,他們對以上生物現象的認知表現出不同步性,對生長的認知成績最好,死亡次之,之后是衰老和疾病。張麗錦、方富熹以128名4歲~7歲兒童為被試。采用訪談和分類任務從親代、子代兩個維度探查兒童依據繁殖對動物和非生物的本體區分及因果解釋。結果顯示。4歲~7歲兒童關于動物繁殖的樸素生物學理論的發展經歷了萌芽認識、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穩定四個階段。6歲兒童基本掌握了動物繁殖概念,并能對之進行一致的生物學的因果解釋。由以上研究推論,兒童在入學前就形成了獨立的樸素生物理論。
2 兒童樸素物理理論的研究。鄢超云在其論文中采用質與量相結合的研究策略探討兒童的樸素物理理論。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對力和運動的認識包括:力是某種物質或物質的屬性,是可以被傳遞和消耗的;力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部的;可以區分
自我發起運動和非自我發起運動,但傾向于將氣體、液體、天體、物體下落等運動看作是自我發起運動;物體運動是因為有力的作用,物體靜止是因為沒有力的作用。物體由運動轉為靜止是因為力被用完了;對運動軌跡也有著豐富而細致的認識;定性的、描述性理論強于定量的、解釋性理論。
3 兒童樸素心理理論研究。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楊小冬、方格的一項研究中,考查學前兒童對事實、信念、愿望和情緒間關系的認知。結果顯示:3歲兒童在區分信念和事實時。出現錯報事實或錯報信念兩種錯誤,而不單純是現實主義偏向錯誤;在推測他人愿望時,部分3歲和4歲兒童雖然能夠正確報告他人的信念卻不能正確推測他人愿望,愿望認知發展有其復雜性的一面。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文、林崇德、張文新采用“意外轉移”和“欺騙外表”兩種實驗任務,比較各類攻擊兒童的心理理論。研究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攻擊兒童與無攻擊兒童的心理理論不存在顯著差異;間接攻擊兒童的心理理論顯著高于身體攻擊兒童。文、張文新采用“意外轉移”和“欺騙外表”兩個錯誤信念測驗任務考察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年齡和發展階段,得出如下結論:3歲之前兒童已理解外表與真實的區別。但還不能理解錯誤信念。4歲兒童理解了欺騙外表任務中自己和他人的錯誤信念。5歲兒童理解了意外轉移任務中的錯誤信念。以上研究表明,學前兒童主要依據愿望推測他人情緒,兒童對信念和愿望的認知水平制約兒童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各類兒童的表征變化不存在顯著差異;4歲~5歲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年齡。
三、兒童樸素理論研究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1 應根據兒童樸素理論發展規律實施教育。兒童的樸素理論與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理論、成人意義上的理論有著區別,兒童的這種非正式的或前科學的理論雖然不規范,但它是兒童用以解釋周圍世界事物的工具或知識框架。兒童認知的發展變化,其實質就是兒童樸素理論的發展變化。
首先。兒童是會思考的、具有各種心理狀態的人。“心理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是了過去認為年幼兒童對心理一無所知的論斷”。也就是說。學前兒童在人類重要的知識領域擁有自己的“樸素理論”,他們在受到正式教育前,就已經開始用這種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豐富的認識。人們常常低估了兒童的思維和認知發展水平,教育者要重視這些發現,把兒童看成是會思考的、有意圖、有愿望、有信念、有著各種心理狀態的個體。
其次,要了解兒童樸素理論的發展變化規律。當我們在說“兒童有樸素理論”時,兒童卻往往對他們的“理論”缺乏意識,教育者不但要認識到兒童擁有自己的理論,還要將這些樸素理論從無意識狀態帶到意識狀態,從難于言述到可以言述,促進兒童認知的進一步發展變化。
再次,要采用多種方法喚醒兒童的樸素理論。兒童樸素理論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不能簡單地否定、排除,甚至粗暴地“拋棄”。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的樸素理論,在教育過程中要把兒童看成是積極構建知識的主體,采用恰當的方法幫助兒童學會反思、幫助兒童學會認識自己的心靈世界。
2 教學應為了兒童原有觀念的進化發展而展開。兒童樸素理論認為兒童可以自動構建其自身內部的理論來解釋周圍的事物,“當以形成的內部理論與現實出現矛盾時就會形成新的理論代替原來的理論,從而實現認知的發展”。傳統的教學觀認為。兒童原有的“日常概念”必須被消除,代之以正確的科學概念。研究表明,兒童的“日常概念”在特定情境里依然“存活”,教學的目的不應是為了消除原有的觀念。而應是通過各種教學策略讓兒童表達出自己原有的觀念。兒童的科學概念總是以前科學概念為先導,兒童前科學的樸素認知是后繼科學知識掌握的基礎。為此,教育者要轉變教學取向,從“兒童的概念形成觀”轉變為“兒童的理論發展觀”。并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與策略引發兒童的認知沖突。使兒童自主選擇發展、進化自己原有的理論。
關鍵詞 寫作心理 過程取向 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80
Abstract There are two mainstreams about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they are ability orientation and process orientation.Predecessors had written reviews on ability-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However, lacking reviews about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So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ontents research writing a review about domestic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will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writing psychology;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summary
0 引言
寫作心理研究旨在發現、總結人們在寫作活動中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我國寫作心理研究存在兩種主流觀點,能力取向的觀點和過程取向的觀點。①能力取向的觀點將寫作視為能力的表現,注重寫作的成果研究,過程取向的觀點則將寫作視為信息加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重視對寫作過程的分析研究。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國寫作心理研究受前蘇聯心理學的影響主要以能力取向觀點作為寫作心理研究的主線,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則開始借鑒和吸收西方寫作心理研究成果,我國寫作心理研究逐步過渡為以過程取向觀點為主的研究趨勢。周泓在其論文《近二十年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述評》中對1984年至2003年這近20年內國內有關寫作心理研究的文獻進行綜述,由于在其時以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甚少,因而他主要對能力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進行了詳細的歸納評述,而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綜述少而不全面,如今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在近10年內快速發展,為了給各位研究者提供一個更為完整的國內寫作心理研究現狀的全貌,我們有必要對當下快速發展的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進行整理、總結、評價、并闡述其中存在的問題,為寫作教學提供有益的建議及啟示。
1 國內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
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認為寫作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特殊領域的問題解決過程,問題解決過程包括表征問題、確定解題計劃,執行解題計劃,監控與調節四個階段。②寫作作為一種特殊領域的問題解決過程也具有問題解決過程的一般特征,即寫作過程同問題解決過程一樣也具有四個階段,寫作過程的四個階段可概括為明確寫作任務、構思、述寫、復查修改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除具有問題解決過程四階段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寫作過程中這四個階段不同于問題解決過程四階段是依次進行的,在寫作過程中四個階段理論上依次進行,但在實際寫作中總是相互交叉循環進行,例如修改總是發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任何階段。寫作過程四階段中每一階段的階段性及特點,寫作者在各個階段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變化,影響各階段的因素、各階段中寫作者應具有的能力及如何提高這種能力等都是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內容。筆者收集整理了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有關文獻,發現國內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大方面。
1.1 理論研究
寫作心理理論研究對寫作心理進行理論闡述時通常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從而構建寫作心理的全貌,當下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的理論研究也從整體出發,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過程心理模式的研究,通過對各模式的內容、特點、產生背景的介紹為寫作過程心理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劉淼③對國外眾多寫作過程心理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分析歸納出各模式的異同點并對其進行分類,為其他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國外寫作心理模型做出了一定貢獻。劉淼提出“三段式”模式、“四階段”模式及“三?三式”模式,“三段式”模式包括羅曼模式、阿德斯坦因和皮凡爾模式、諾德模式、布魯斯模式“四階段”模式包括波恰德模式、古爾德模式、馬特路模式,“三?三式”模式包括埃米格模式、海斯和弗勞爾模式,除海斯和弗勞爾模式外,其他模式盡管在寫作過程的階段劃分和認識程度上存在差別,但由于他們都將寫作視為一個直線式加工過程,因此劉淼又將其概括為“直線式加工模式”,海斯和弗勞爾模式、安德森模式、漢姆斯模式和特羅絲模式皆認為寫作過程各階段不是直線式而是不斷重復循環的,因而劉淼將其統稱為“螺旋式加工模式”,此外劉淼將既認同寫作過程是直線式加工又是螺旋式加工模式的稱為“多重水平加工模式”。羅崢、郭德俊④等人對海斯和弗勞爾提出的寫作心理模式進行了詳細介紹,介紹了該模式從最初的包含任務環境、認知過程及作者的長時記憶三部分的舊模式到新模型的提出過程,并對新舊模式進行了比較。
趙麗光⑤走出對國外寫作過程心理模型的譯介,構建了自己的寫作過程心理模式將寫作過程劃分為寫作動機、選題、擬提綱、寫作、修改五個過程。但該模式是在主觀思辨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缺乏實際驗證。
程平⑥通過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寫作心理的分析,提出建構三種寫作過程心理模型即體驗學習寫作心理模型、合作學習寫作心理模型、策略學習寫作心理模型,但是他只說明了建立這三種寫作過程心理模型的原因,而沒有說明什么是體驗學習寫作心理模型、合作學習寫作心理模型、策略學習寫作心理模型以及如何建構這些模型等問題。
1.2 內容研究
內容研究是指對寫作過程中應用的方法策略、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等一切發生于寫作過程中并與寫作過程密切相關的局部問題進行的研究。筆者通過對知網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發現近年來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內容研究在數量上主要集中于某幾個部分,據此筆者將其分為寫作策略研究,影響因素研究,存在的問題研究三類,凡不屬于這三類的都歸為其他這一類,在此不作論述。
1.2.1 寫作策略研究
國內對寫作策略的研究以英語寫作過程中寫作策略的運用及寫作策略與寫作質量間的關系研究為主。例如王俊菊⑦研究了二語寫作過程中的寫作策略,他將被試在二語寫作過程中使用的寫作策略歸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彌補策略、情感策略及回避策略五大類,通過研究發現隨著學生二語寫作水平的提高,在寫作過程中寫作策略的使用頻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彌補策略、情感策略及回避策略在寫作過程中使用較少,相反認知策略構成了學生寫作過程的主體部分,而且認知策略中的語碼轉換是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策略。路文軍⑧研究了元認知策略與英語寫作的關系,發現元認知策略中事先計劃和選擇注意類策略對英語寫作影響最大。此外,高分組學習者在寫作中元認知策略使用頻率達到高、中水平,而低分組則處于中、低水平,并且高分組學習者的元認知策略整體運用水平高于低分組學習者。
任風雷⑨將寫作策略分為準備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及監控策略四個大類,每個大類又分為若干小類,他解釋了各策略之間的關系和功能,寫作策略與寫作水平之間的關系,提出語言水平、寫作情景、寫作者自身因素及母語寫作水平會影響寫作策略的選擇與使用,優化寫作策略可提高寫作質量的觀點。劉東虹⑩也對寫作策略與寫作質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寫作策略對寫作質量的影響有“閾限”,在“閾限”以上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詞匯的不足,提高寫作質量。
1.2.2 影響因素研究
國內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對英語或語文寫作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居多。例如有關影響語文寫作因素的研究,郭莉萍 對初中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個性寫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在初中生寫作過程中個性心理差異影響初中生的觀察、感知以及記憶的儲存,影響其運思過程的進行,影響思維的物化,影響文章寫作最后的修改及交流。個性心理差異由性格差異、氣質差異、興趣差異及能力差異構成,這些差異導致了初中生個性寫作之間的差異。
有關影響英語寫作的因素研究,陶瑋 研究了人文因素對藝術專業學生的英語寫作的影響,他認為人文因素包括文化底蘊、學習心理及課堂實踐的有效性,寫作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認知水平、創造力、智力水平等),創作心理(學習動機、批判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等),寫作實踐(限時寫作實踐、非限時寫作實踐、學習策略和方法等)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有正面積極的作用。柴晶 對影響大學生英語寫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母語的負遷移(包括思維遷移、詞匯負遷移、句子負遷移及篇章負遷移四個部分)及寫作教學方法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產生重要影響。
1.2.3 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當下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中對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心理障礙的研究。華穎 提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寫作心理障礙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畏懼心理、依賴心理、應付心理、對抗心理。出現寫作心理障礙的原因在于寫作目標不明確,寫作要求有難度,寫作內容不豐富,訓練方法不靈活,寫作評價少鼓勵。他認為可以通過培養興趣,加強積累與指導的方式消除寫作心理障礙。張省林 認為在英語寫作中學生也存在寫作心理障礙,表現為焦慮、抑制、自尊心受損、動機消退等現象,提出可通過激發思維的寫前準備,不受拘束的初稿起草,多層交互的意見反饋,共同合作的文章修改等方式消除寫作心理障礙。張婉珍 認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寫作畏懼心理問題,畏懼心理的產生是由于學生寫作動機的缺失、學習態度的缺失及情感的缺失引起的,針對寫作畏懼心理產生的原因,他還提出了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的設想。
2 評價與展望
國內以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探討了寫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影響因素等問題,對能力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空白領域進行了補充研究,為更好地進行寫作教學和提高寫作者寫作水平提供了幫助。我國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心理模式的研究,然而我國寫作心理模式的研究大部分停留于對國外寫作心理模式的翻譯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分類總結,只有小部分研究者構建了自己的寫作心理模式,但是他們在建構該種模式時幾乎都以思辨和經驗總結為主,缺乏對所構建模式合理性的驗證,有的即使提出了要建立某種寫作心理模型的原因,但卻沒有建構出這種模式的具體結構,寫作心理模式的建構往往是“只說不做”。這也是我國寫作心理理論研究的局限性所在。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的內容研究主要以實證研究為主,不足之處在于其一,研究范圍小,主要是對策略、影響因素及存在的問題的研究,缺乏對寫作心理特點、規律等的深入研究。其二,針對英語與語文寫作的單獨研究較多,缺乏對部分學科的整體的寫作心理進行的研究,致使寫作心理的普適性、一般性的特點、規律得不到發現與概括。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總結與思考,筆者認為未來我國寫作心理研究應該注重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加強(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69頁)寫作心理研究結果對寫作教學的指導研究。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寫作教學實踐,既有利于驗證結果的科學性又有利于指導寫作教學,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第二,增加對寫作心理特點、規律的研究。將寫作心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對象進行其規律、特點的探索分析,加深對寫作心理的整體認識,而不是將其細分為若干學科的寫作心理后進行研究。第三,構建本土化的寫作心理模型。構建寫作心理模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要求研究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求其對所建構的模型進行不斷的驗證修改。盡管構建寫作心理模型不易,但我國研究者有必要走出對國外寫作心理模型的譯介,構建適合于我國寫作者特點的寫作心理模型,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國寫作教學的開展,提高我國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水平。
注釋
① 周泓.近二十年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4):690.
② 朱曉斌.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4.
③ 劉淼.作文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0-58.
④ 羅崢,郭德俊.寫作心理學理論研究概況[J].心理學探新,2000(3).
⑤ 趙麗光.大學生寫作心理模式的構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⑥ 程平.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寫作心理分析與寫作心理模型建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93-94.
⑦ 王俊菊.二語寫作認知心理策略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2-65.
⑧ 路文軍.元認知策略與英語寫作的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27.
⑨ 任風雷.英語寫作策略和寫作質量的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77-79.
⑩ 劉東虹.寫作策略與產出性詞匯量對寫作質量的影響[J].現代外語(季刊),2004(3):302-309.
郭莉萍.初中生寫作個性心理差異調查及個性寫作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6-8.
陶瑋.影響英語寫作建構過程之人文因素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5(3):70.
柴晶.論影響大學英語寫作的因素[J].山西科技,2008(3).41-42.
華穎.消除小學生寫作心理障礙的策略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3).
論文關鍵詞: 以人為本 高校教師 管理
論文摘要: “以人為本”是廣泛應用于西方企業管理領域的一種管理理念。本文介紹了該管理理念的產生淵源及其內涵,探討了該理念對實施高等院校教師管理的指導作用。
教師是辦學的基礎,是學校的靈魂,沒有了教師,學校也就不稱其為學校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充分說明了教師對于學校的重要意義。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關系高等院校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其內涵
西方“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產生于企業管理領域,是管理學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經過長期的探索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企業管理史上,19世紀末以前的企業管理基本上屬于經驗管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以電為動力的自動化生產的普及,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單純憑經驗進行管理的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管理的需要。1911年,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標志著現代管理理論的誕生,也奠定了泰勒作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地位。泰勒將人作為管理的客體,重視人在企業中的作用,將“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引入管理領域。開始于1924年的霍桑實驗,把現代管理理論由科學管理階段引入人際關系階段(行為科學階段)。人際關系階段以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行為學為其顯著特征,以人際關系理論為基礎,以“社會人”為假設,認為社交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激勵因素,人際關系是形成人們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因而要求管理人員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所要完成的任務上,而應更多地關注為完成任務而工作的人的需要,關心、理解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將企業作為一個組織,使組織成員的歸屬、自尊等非理性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使個人人格的完整性得到一定的保護。“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在實踐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而成為理論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二、“以人為本”理念對高校教師管理的啟示
高等院校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高度集中、以培養人和教育人為主要任務的特殊組織,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管理理念來實施學校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以人為本優化高校教師管理,即要在高校的各項工作中重視“人”的因素,正確認識教師的價值,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要從教師的教育生活世界出發,真正確立教師在辦學治校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師成長為本,堅持對話與溝通,尊重教師需要的多層次性,實現教師與組織、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1.確立教師在辦學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實行民主管理
傳統的學校管理,強調制度治校、量化管理,強調對教師控制、監督、制約,強調管理就是領導、就是令行禁止。這種管理,其優點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職責分明,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視了人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了人性,忘記了學校管理的一切都是為師生的發展服務的,極易使師生產生逆反心理。
教師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勞動特點決定了管理者與教師的關系不應該只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教師不應只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應給予教師參與制定相關政策、制度的權力。這樣不僅可以使政策更具現實性,避免朝令夕改,強化制度的權威性,而且可以減少摩擦,降低運行成本,營造民主氛圍,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明確高校教師需求,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
激勵作為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是指以某種刺激作為誘因,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將外在刺激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為的過程。美國著名學者威廉詹姆斯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一個人的能力在平時表現和經過激勵后的表現之間的差距是50%~60%。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平時的工作效率是30%,則得到充分激勵后,他的工作效率可以達到80%~90%。即在一個人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工作成績的大小取決于激勵程度。因此,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增加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保證。
而激勵措施是否有效,取決于個人需要的滿足程度。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在當前國家整體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高校教師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滿足。而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的知識分子,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才是他們最典型的內部特征。相比較而言,他們可以容忍經濟上的清貧,卻無法忍受精神上的窘迫。因此,要達到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工作熱情的目的,使激勵措施更為有效,作為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須了解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需求,了解教師在想什么、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并盡可能地滿足其需要,倡導個性發展,使其感受到來自管理者的人文關懷。
3.建立平等、寬松的工作環境
在高等院校,教師追求的利益既是經濟利益,從長遠來說更是一種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教師選擇一個學校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個人發展前景為目的,而良好的工作環境是教師個人發展成就得以滿足的通路。所以,建立平等、寬松的工作環境,搭建干事業的平臺是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的關鍵。可以用“銀行效應”來形容寬松的工作環境對高校教師的作用。“銀行效應”是指銀行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存款,實行的關鍵措施是存戶有取款的自由,自由度越大,吸引的存款額也就越大;限制或取消取款自由,其結果不是保住了存款,而是急劇減少乃至破產關門。
高校應該根據教師個人的興趣、特長和能力,為其提供能充分發揮才能的舞臺和機會,并不斷創造條件,優化教師的工作、生活和學術環境。高校環境是由學校的知名度、學科水平、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條件等因素決定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是教師努力工作的基本環境和基礎,但學術環境建設更為重要、更加困難。學術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學術硬環境主要包括實驗設備、文獻資料、科研經費、后勤保障等,學術軟環境主要包括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有寬松自由的學術氣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等。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對工作充滿熱情。在高校教師管理中,以人為本,就是要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關心人、信任人、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心,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陳湘洲,陳仁新.高校教師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機制探索[J].科學與管理,2005,(5):54-56.
關鍵詞 兒童 說謊行為 說謊認知
中圖分類號:G844 文獻標識碼:A
A Review of the Study on Children's Lying
Abstract Since 1980s of twenties century, Children's lying has become a mian research topic in psychological field. This paper will shows the research on cognition of children's lying, act of children's lying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hildren's lying. It also aims to show the furure direction of study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children; lying ; cognition of lying
關于說謊這個問題的研究,從很早就開始了。最早要追溯到1877年達爾文,通過對自己兩歲兒子說謊行為的觀察,做了觀察報告(Darwin, 1877)。自皮亞杰研究后,研究者對說謊的認知和說謊行為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通過對幼兒說謊的研究進行回顧,希望對這些已有成果進行梳理,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方向。
1 說謊的認知的研究
對說謊的概念心理學家們一直都沒有過統一的定論。Lee等人(2000)將說謊定義為個體有意識地傳遞錯誤信息而使接受者形成錯誤信念的行為。
在隨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們相繼提出了說謊認知的不同理論模型。與說謊認知發展有關的三大理論是:命題理論、原型理論與民俗模型。命題理論認為只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才可以稱為謊言:說話者向聽者做了一個虛假陳述;說話者認為這陳述是虛假的;說話者想引導聽者相信這個陳述是真的。這種理論認為,只有上述三個條件都符合,這樣的陳述才可以稱為謊言。
原型理論將說謊看作是一個連續體,這個連續體的一端是原型真話,另一端是原型假話。原型謊話包括三個語義成分:陳述是假的;說話者知道這個陳述是假的;說話者想要欺騙聽者。而原型真話也包括三個語義成分:陳述是真的;說話者相信這個陳述是真的;說話者將這個陳述告知聽者。一個陳述是否是謊言取決于這個陳述與原型謊話的匹配程度,也就是說,原型謊話的成分越多,這個陳述被判斷為謊言的可能性越大。
盡管Sweetser贊同說謊是原型現象,但她也認為原型說謊的語義成分是否存在并不是人們判斷謊言的唯一標準。Sweetser E.E.(1987)提出了說謊的民俗模型,強調說謊是一種文化結構,而不僅僅是有意識地欺騙他人的行為。交流意圖和社會情境都會影響到人們對謊言的判斷。
學術界對這三種理論模型至今也沒有統一看法。目前爭議最多的是原型理論和民俗模型。Bussy(1999)考察了兒童對于不同類型謊言的歸類和評價,要求4、8、11歲兒童判斷和評價不同故事中主人公的陳述,結果95%的8歲兒童和98.5%的11歲兒童,把虛假陳述全歸為謊言,真實陳述全歸為真話,四歲兒童只有73.5%是這么歸類的。在對不同類型的謊言給予道德評價時,所有兒童對謊言的評價比真話的更消極,并且他們認為白謊是最不嚴重的謊言。即使是學前兒童也會給予禮貌情境下的白色謊言比情境下的黑謊和玩笑謊更積極的評價。
2 兒童說謊行為的發展研究
隨著自20世紀八十年代,兒童說謊的研究迅速發展,研究者們主要關注的是2-8歲兒童說謊的發生和發生率。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幼兒已經會出現說謊行為,但具體的說謊年齡和說謊率至今未有統一結論。
Lewis 等人(1989)運用了“抵制誘惑情境”,結果發現,33個三歲兒童中有沒有偷看的4個;剩下29個偷看了的兒童里38%說真話,38%撒了謊,24%沒回答。
從說謊年齡的研究上來看,我國學者徐芬研究表明,4歲兒童的說謊人數(75%)顯著多于3歲兒童(59.3%),這反映了說謊率隨年紀上升的趨勢。并且4歲兒童中,能夠有策略性地說謊的人數顯著比3歲兒童多,說明兒童的說謊技能在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徐芬,王衛星,張文靜,2005)。這也可能與他們在這一時期內心理理論的迅速發展有關。Wilson等人(2003)采用縱向研究,發現2~4歲是兒童說謊行為的高峰期,說謊行為在6歲之后反而有所下降。說明兒童在隨著自身認知能力的成熟,逐漸地掌握了說謊能力,但說謊發生率是受社會文化教育影響的。
3 兒童說謊行為與相關因素的研究
3.1 執行功能與說謊行為的關系
執行功能被定義為一種涉及目標定向行為的高級心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對行為有意識的控制。不同研究者對執行功能成分的定義不一樣,普遍認同的是:工作記憶、抑制控制和認知靈活性。兒童想要說一個成功的謊,首先要掌握規則及信息,這就需要執行功能里的工作記憶參與,然后理解并提取相關信息,做出說真話或說謊話的決定,如果兒童選擇說謊,那就需要抑制說真話的優勢反應,之后如果需要說更高級的謊,還要保持信息的一致性,不斷轉換真實和虛假信息,使對方能夠相信自己,這就需要認知靈活性的參與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說謊的發展和執行功能的發展是有密切聯系的。
Garon等人(2008)通過白天黑夜等測量抑制控制的任務發現兒童早期的抑制控制是有快速的發展。已有研究證明抑制控制與工作記憶可能直接與兒童說謊相聯系。抑制控制是壓抑無關想法或者行為的行為。當兒童說謊時,他們不得不壓抑他們想要隱藏的信息,說出異于事實信息的報告。盡管Carlson等人沒有明確測量說謊行為,但是他們的結果顯示如果兒童不具備高水平的執行功能行為,尤其是那些與抑制控制和工作記憶有關的行為,他們可能也不會說謊。研究者用的任務不一樣所以往往得到的結論也不一致。但大多認為執行功能的發生初期在2~4歲,這與幼兒說謊發展的關鍵期存在重疊。
3.2 心理理論與說謊的關系
近幾十年,心理理論是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目前國內對于心理理論和說謊的研究主要存在兩種假設。一種是假設兒童說謊與一級心理理論相關。它的假設基礎是說謊者需要故意為他人制造錯誤信念。事實上很多研究把說謊行為的發生作為心理理論獲得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幼兒對于錯誤信念的理解上的差異揭示了幼兒在很多任務上的不同表現,有研究證明幼兒對錯誤信念的理解影響其說謊行為的表現。Chandler等人(1989)發現3歲兒童能夠故意為他人創設錯誤信念,抑制真實信息或者制造虛假信息。Polak和Harris(1999)的研究支持了Chandler的觀點,他發現3~5歲兒童的錯誤信念與他們是否否定自己的偷看行為成相關,但與兒童的后續回答無關。
第二種是假設兒童維持謊言的能力與二級錯誤信念理解存在相關。以前的研究表明兒童到6歲才具備二級心理理論,且到青年期才發展成熟。Talwar和Lee(2002)使用抵制誘惑范式發現,在后繼問題中假裝無知的兒童,年紀大的更多,兒童的成功欺騙與他們在二級錯誤信念任務中的表現相聯系。Talwar, Gordon和Lee(2007)為這個假設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明,他們研究發現7~11歲兒童偷看行為后的假裝無知與二級錯誤信念分數顯著相關。
4 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心理學家們從不同角度對兒童說謊行為進行了充分的探討。然而我們發現在實驗設計,實驗方法上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研究者們在對待某些問題的看法上也仍存在爭議。
對于成人的說謊行為,我們常常考慮動機因素,但對于2~4歲的兒童動機又會對他們起到怎樣的影響,什么動機最能誘發他們的說謊行為也可以成為今后研究的角度。
再者,目前研究者對說謊的研究大多用的是自然觀察法、故事情境法等,進行的多是行為實驗,將來能否把我們先進的設備儀器如多導生理儀、近紅外光譜儀用在兒童說謊的研究上,增加結論的精確性和可靠性。這也是將來說謊研究可以嘗試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 Garon, N., Bryson, S.E., & Smith, I.M. (2008). 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 A review us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1):31.
[2] Wilson, A.E., Smith, M.D., & Ross, H.S. (2003). 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 Social Development, 12(1):21-45.
【關鍵詞】管理會計;研究主題;理論基礎
一、引言
管理會計誕生于19世紀西方紡織、鋼鐵等重型制造企業中。二戰后,管理會計正式成為哈佛商學院的一門專業學科,并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幾十年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伴隨著眾多企業的生存與競爭不斷地突破自我和創新,研究內容不斷增加,研究方法日趨多樣,理論基礎也不斷擴展。可以說,這門學科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已經比較成熟。
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早期的中國管理會計研究還沒有自己的體系和重點。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研究逐漸與實務相結合,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取得了許多豐富的成果。時至今日,與國外相比我國管理會計研究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能夠使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我們以相關文獻為依據,從研究主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來分析管理會計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關鍵性問題,為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議。
二、管理會計研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早期的研究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如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服務行業②和政府部門@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而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而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與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地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保證①。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正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務實性才使得基于企業的實彤案例研究一直以來成為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我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實際上是從上世紀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開始的,起初主要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企業實地進行研究,而那時西方已經開始盛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幾乎成為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②。再看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目前經驗研究還不占主流,即使是經驗研究,大多也屬于實彤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比重相當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者理論模型③,而國內多數案例研究還局限于講述一個故事。盡管案例研究具有許多優點,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檢驗理論,就應該采用大樣本的研究,而對于管理會計研究所需的內部數據,問卷調查便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問卷凋查有兩個很重要的技術: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國內現有的問卷凋查與國外<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雙月刊)2008年第5期成熟的問卷調查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成功的問卷設計一定是基于理論基礎,再結合前人的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而成的。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研究并不是驗證某種理論,而只是說明一種現象,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就直接設計什么問題,而對于研究問題的計量還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性④。
另一個研究的差距就是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復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會計研究中,實驗法常常用于預算、激勵機制和轉移定價等問題。總的說來,實驗研究相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它要求大量的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經費和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許多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得到的數據,從而在理論的檢驗上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比較獨特的視角,能夠捕捉到更為主觀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理論基礎上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更加地緊密。
(三)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在理論基礎方面,西方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一般采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審計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綜合叉學科,其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密切結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學成為其主要理論之一。而近些年,以權變理論為代表的社會學以及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體現出來。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所有組織的會計系統。應該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是恰當匹配的。OJ而組織行為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行為會計學,它通過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來檢驗會計信息、過程和人的(包括組織的)行為的交互作用。Ho而心理學的研究體現在諸如個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性)以及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忠誠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的業績都有相應的影響。
總之,這些理論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和比較的,只能通過結合它們所研究的背景、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來論證其研究價值。而實際上,越是高水平的管理會計研究,越是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契合。
三、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管理會計論文的標準為證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兩本雜志各自代表國內外研究的水平和發展方向。據統計,國內的《會計研究》是權威期刊中發表管理會計研究比例最高的雜志,而且《會計研究》也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會計專業期刊。舊1國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早,而且有自己專門的管理會計期刊《管理會計研究》
(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該雜志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望。所以,我們選擇這兩本雜志作為我們研究的樣本,樣本的時間從1996至2006年共11年。
為了挑選出管理會計的論文,首先要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主題。根據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類,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幾個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統又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與綜合控制系統。在選擇管理會計的論文時,基于管理會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基本原則,我們挑選出符合上述內容的論文,對于財務會計也會涉及的問題(如薪酬機制),要看其應用的理論與視角是否屬于管理會計①。如果研究涉及的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職能(現在也包括披露),我們不視其為管理會計的論文。
(二)研究主題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題的分布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樣本分為七個領域(見表2):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會計的新興領域,在我國主要指環境管理會計;在國外主要指行為管理會計。考慮到我國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戰略管理會<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雙月刊)2008年第5期計的論文,我們將戰略管理會計單獨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我們將研究背景劃分為三類。
盡管大多數的管理會計研究適合于制造性的行業環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廣和通用的①,不限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的研究屬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這類背景一般比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論文表明研究結論是針對企業或某個行業的,我們則將其劃分為企業背景。這些企業主要包括制造性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機構以及壟斷性企業。最后一類是醫院、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等非盈利組織。可以看出,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國內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國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以企業界為背景的研究主題非常廣闊,而非盈利組織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則更為關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JMAR中非盈利組織背景的比例幾乎是《會計研究》的兩倍。并且,《會計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較低,而JMAR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是針對所有組織的(45篇),這將是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點是,管理控制系統不管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點,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統在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發現,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在國內占有相當的比重,這與JMAR極為不同。
(三)理論基礎西方對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應用比例明顯超越我國;而我國只有在戰略管理理論上占有優勢,而在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學方面尤為欠缺,大多數采用行為學的國內論文只是從規范的角度進行論述,實際上在國外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大多是與問卷調查或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有關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變量并建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盡管也是應用了同一的理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價值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根據相關研究,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有38.89%缺乏理論基礎,是國外17.98%的兩倍還多,與本文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見表3)。這使我們感到與世界學術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術方法的應用。在國內其他類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論基礎,規范性和介紹性的研究過多;而JMAR其他類中的研究則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并且多采用經驗研究方法。JMAR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比例也高于《會計研究》。(四)研究方法現代哲學按照他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或規則而被劃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根據方法論的不同,現代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經驗研究方法(廣義經驗研究,包括經驗實證)。經驗研究是尋求對客觀現象解釋和預測的某些具體研究方法的總稱,包括檔案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等。經驗研究區別于規范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關注實務如何進行的,而不是關注實務應該如何進行;不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而是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并且側重于對命題進行證偽。
2.非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指除了經驗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規范研究、最優化等等。其中,規范研究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圍繞經濟政策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邏輯推理,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定行為標準。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幾乎無不例外地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它是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導基礎之上的,是連接理論與實證的橋梁。
我們把非經驗研究分為分析性研究與其他(包括規范研究等)。因此,我們將研究方法劃分為經驗研究與非經驗研究(見表4)。而經驗研究又可以劃分為:問卷調查、檔案研究、實彤案例研究、實驗研究以及綜合方法(見表5)。統計結果證明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在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中,非經驗研究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國外管理會計采用的卻是以經驗研究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研究方法,還沒有出現在《會計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卻相當的高。另外,國外與國內在研究方法上的發展階段的確存在差距,國外已經以不再以案例研究為主,相反國內還處在實地/案例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極為必要,也使我們更加期待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得到應有的重視。四、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議
(一)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研究之所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還缺少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不僅僅具有良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包括先進的管理思想、員工公認的價值觀、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對企業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也影響了研究的范圍和水平。例如在國外,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相當普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樣本,而在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采用作業成本法,只能作實彤案例研究。因此,應更加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通過培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未來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間。
(二)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由于我國缺乏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很少,學術界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①。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推動中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的發展。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不僅能夠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且也能夠加強管理會計師的社會地位。
(三)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西方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目前依然處于領先,他們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綜合理論的應用能力。對國內管理會計學界而言,走出去之前應該先引進來,通過加大與國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了解和掌握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最新動態,不斷將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實務相結合,才能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過邀請海外學者講授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管理會計研討會以及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