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6 19:03: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現代農業發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第1篇

休閑觀光農業嶄露頭角,園區功能逐步提升。堅持跳出農業經營農業,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資源,大力發展以農產品采摘、鄉村旅游為重點的休閑觀光農業,先后成功舉辦了富硒西瓜采摘節、柿子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取得良好效果。勝源觀光休閑農苑、櫻桃番茄采摘園等休閑觀光農業園區,以及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穩步推進,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示范帶動和科技推廣等綜合功能不斷提升。

2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產業化總體水平不夠高。一是規模化經營程度偏低。原因在于土地流轉困難,經營模式仍以分散經營、小規模經營為主。二是農業龍頭企業偏少,特別是對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的企業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濟陽縣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只有15家,全縣90%以上的農副產品只能以原料為主銷售到外地,農民難以分享到銷售和加工環節的后續利潤。三是農民組織服務能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雖有較快發展,但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致使農民“各自為戰”,在市場競爭中很難形成優勢。

(2)園區示范引領作用不明顯。現代農業園區受起步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園區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約,示范帶動作用還不夠明顯。以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為例,現有園區規模僅67公頃,功能還只停留在育苗上,缺乏示范引領濟陽縣主導產業的項目,對農業科技轉化、推廣普及和信息傳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還十分有限。

(3)農產品品牌效益不夠高。當前來看,濟陽縣雖然已有30余個知名農產品品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加之宣傳和市場營銷力度不明顯,導致出現質優價低、“有品牌無效益”的現象。

(4)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一是濟陽縣農技人員少,專業素質較低。從農口部門來看,全縣實有在編農技人員67名,僅為編制標準人數的一半;從各鎮(街道)看,每鎮平均只有2人左右,且專業多數不對口。二是農民技術素質整體偏低。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勞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能力較差,制約著先進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三是農技推廣網絡不健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到農戶存在障礙,滿足不了農戶對農業科技的渴求。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議

3.1著力打造一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

從園區發展趨勢看,國家級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應融生產加工、示范帶動、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的綜合效益。同時,作為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的示范推廣平臺和城市居民親近自然、接受生態教育的基地,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從核心區打造上,堅持規劃先行,著眼長遠,對園區發展空間、產業布局、功能片區進行科學規劃。政府通過政策引導,集聚人才、科技、資金等要素投入核心區建設,并負責在關系協調、建設資金籌措、企業項目落戶等方面提供支持。最終,將核心區打造成整個園區的強力“引擎”。在運作機制建立上,參照各地已建成的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運作模式,實行企業化的運作機制。采用入股合作等方式與各方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來進行運作。以農民和專業大戶入股為例,農民進行土地流轉,以土地入股并投入勞動力;企業負責大棚建造、道路硬化等所有固定資產投資,并對農戶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品牌銷售。企業與農戶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收入實行均攤、分成,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雙贏。

3.2做大瓜菜、畜牧兩大主導產業

第2篇

傳統農業發展理論以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和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為代表。應該說,這兩大理論都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對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農業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理論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論應用前提,加上缺乏實踐經驗的必要總結和提煉,很容易導致發展中國家農業在經歷一段短時期的繁榮之后再次陷入停滯,回到那種投入產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經濟論》為例,劉易斯最重要的假設就是農村存在隱性失業,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者為負數。在對農業生產沒有任何不利影響的前提下,農村勞動力可以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加人工業化進程。當農村勞動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時,農產品產量下降,價格上升,追求利潤的動力將促使農民把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引進來,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然而,從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來看,不僅是劉易斯的假設站不住腳,劉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變的過程也過于簡單。首先,正如美國西奧多·W·舒爾茨所指出的,農村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為正,不是零,更不是負數,因此農村勞動力流出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下降。其次,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幾乎伴隨著勞動力流出的開始而開始,并不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滯后期。因為相對于較低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工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即使在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也會上升。再次,農產品價格上升所帶來的利潤,并不能肯定把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引進來。因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是多種要素的集合體,其中許多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具有很長的生產周期。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足以扼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整體引進,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從而使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功敗垂成。最后,考慮到經濟開放的因素,農產品的進口足以阻止任何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和農業生產利潤的獲得。因此,無論是二元經濟理論還是改造傳統農業理論,它們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農業發展中充分暴露了出來。

二、中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985年,在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不僅全面鋪開,其效應也已開始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現在,中國農業的發展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農產品的進口在全部進口總額中只占很小比重,這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和不足。總體上說,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中國農業仍是一個低收入行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受到工業化能力的限制。這兩大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維持著中國農業投入產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的低收入使農村勞動力流出,極大降低了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這對主要依賴人力資本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造成了致命打擊。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不僅意味著農村較低的消費和生活水平,也意味著農村的低儲蓄和低投資,意味著改造傳統農業所需要的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投入都面臨不可克服的現實困難。然而資金的缺乏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中,只要有豐富的人力資本,信用仍然能夠彌補貨幣和實物資本的不足,但務農的低收入恰恰又讓農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資本進一步流失。現代農業需要的不是廉價的低素質勞動力,而是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相當技術含量的高技術勞動者,這種勞動力在農村很奇缺。然而在農業勞動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僅有一定技術水準的勞動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強壯體力的簡單勞動力也離開農村,這意味著滯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主體是老、弱、病、殘,他們無論在勞動力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可能勝任中國農業發展的需要。農產品價格偶然性上漲所帶來的經濟刺激,其結果不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簡單追加。農產品銷售的高價格最終對應著農產品生產的高成本,而不是通過引進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多的農業利潤,從而使農業生產進入良性循環。

如果說,務農的低收入為傳統農業的現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礙,城市工業化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有限,則使傳統農業維持的低水平均衡獲得了必要的外部條件。受工業化產品市場容量的限制,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城市的發展遇到瓶頸,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進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業化來完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民以食為天,廉價的勞動力大軍盤踞在農村,也就為傳統農業的延續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盡管中國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所增加,但中國農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并沒有顯示出來,更沒有顯示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強大競爭力。

三、規模化與精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受到工業化市場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又必須以大批農業勞動力的退出為前提,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資本對勞動的有效替代。這意味著中國必須開辟一個新的就業領域作為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吸收器。新的就業領域只能來自農業內部,但它絕不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現代農業,在嚴格的意義上,按照劉易斯模式實現的現代農業應稱為大田農業。新的就業領域是特種農業,也稱精細農業、都市農業,它在日本、東亞四小龍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特種農業生產滿足人們特殊需要的農產品,大田農業生產滿足人們日常需要的農產品。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產品而言,特種農產品異質性高、產品差別化程度大,大田農產品同質性高、幾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種農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大田農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盡管二者所需要的技術含量都很高。特種農業和大田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代表著農業現代化的兩個方向,每個發展中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時,都應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自主決定特種農業和大田農業在本國農業部門中的比重。

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絕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農業發展理論,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理論。西方的農業發展理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適合西方的國情。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農業除以廉價的資本取代昂貴的勞動力之外,沒有任何選擇,以機械化為基本特征的西方農業現代化完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后來的農業電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機械化的基礎上完成的。這種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農業現代化并不意味著西方的農業現代化代表著農業現代化的全部內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訴我們,通過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可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創造出更多的農業剩余產品。從這種意義上說,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講述的是西方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是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情形下的農業現代化,這條道路對于有著嚴重過剩勞動力的中國農業是否適用值得商榷。相反,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與其說它為農業的現代化提供了一條新思路,不如說它為西方農業現代化理論補充了新的內容。因為就大田農業而言,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顯然更具有說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受自然條件影響顯著,最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地方就是改變勞動的投入方式,這是西方農業現代化首先從以資本替代勞動開始的首要原因,在機械化全面鋪開之后,才有化學化、生物化等其他農業現代化技術。這種以節省勞動力為基本目的的農業現代化注定了其產品的勞動含量較低,農產品具有明顯的資本密集型特征,但社會發展的需要顯然不應局限于資本密集型農產品的滿足。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在強調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本與勞動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時,認為可以通過增加勞動的投入來彌補資本的不足,卻無意識地把人們引導到一個農業現代化的全新空間,這就是特種農業的現代化,專門生產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如果說大田作物滿足的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種農產品滿足的就是人們特殊生活的需要。舒爾茨理論應用的結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種農業的出現和特種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這也許是舒爾茨當初提出這一理論時所沒有想到的。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發展農業不能說不盡力,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始終緩慢,每一次重大的農業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的革新,都帶來了農產品產量的較大提高,但中國農業始終沒能擺脫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

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中國發展農業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發展大田農業,提高農產品產量,通過機械化解決勞動效率問題;另一方面發展特種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品種,解決勞動力過剩問題。可以說,沒有機械化,就不可能實現大田農業的現代化;同樣,沒有差別化,也就沒有特種農業的現代化。中國農業過去最大的失誤是,在強調產量的同時沒有將過剩勞動力從大田農業中分離出來。實現大田農業和特種農業的齊頭并進,追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精細化,將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第3篇

論文關鍵詞:蘇南模式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后集聚

 

改革開放初期,蘇南以鄉鎮企業的發展創立了蘇南模式,30多年過去了,蘇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型,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蘇南地區,其發展的方向和模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何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為此,我們重點考察調研了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晨東農莊和蘇州吳江市同里靜思園,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無錫蘇州經濟發達的現實出發,結合兩個個案所在鄉鎮非農產業高度集聚的特征,我們提出了后集聚時期生態農業與旅游發展模式這一重要觀點,以期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能有所啟發。

1、兩個案例分析

1.1晨東農莊

晨東農莊位于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占地1000余畝,以園林、茶葉、花卉、苗木綜合開發利用為主題旅游論文,集園林觀賞、生態養殖、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綠色產業園。農莊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計投資1300余萬元。農莊建有茶園、孔雀養殖園、靈芝養殖園、魚塘、苗圃、飯店、靈芝研究基地等。目前農莊主要收入來源于茶葉銷售、飯店經營。去年農莊開始靈芝養殖和深加工,將成為農莊的主要特點和未來的主要收入來源,靈芝養殖剩余物(培養基)可以進行循環利用,處理污水廠污泥。農莊吸收勞動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節工。

農莊所在錫北鎮,是以生產摩托車、電動車及其配件的產業集聚區而著名。農莊主人擁有一鄉鎮企業進行摩托車、電動車配件生產,農莊投資資金來源于該企業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見一個“生態農莊”、“綠色蔬果基地”、“農家樂”等等。可以看見當地推行的一村一園、一鄉一景初見成效。

1.2靜思園

靜思園位于蘇州吳江市同里鎮往西3公里處。1993年開始建園,歷十年始成,園中建筑沿襲蘇州古典園林文脈。奇石館陳列著大量靈璧石等奇石。園中建材多收集全國各地在建設、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進行異地恢復、保護論文格式。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傳承和古建筑保護有一定的意義,目前經濟、社會效益良好。園主人擁有鄉鎮企業,從事玻璃鋼生產。造園資金基本來自于該企業的盈利。

2、后集聚時期的農業發展

蘇錫常的經濟發展跟隨經濟體制改革而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前期集體經濟、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階段;90年代末集體經濟衰弱和外資經濟騰飛階段;以及2002年后民營經濟崛起階段。而目前形成民營、外資和國有三分天下的經濟格局,因為在全國具有獨樹性,而被專家廣泛稱為“新蘇南模式”(相對于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蘇南模式)。

以晨東農莊和靜思園為代表,體現了蘇南在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我們稱之為“后集聚式農業”——它是在工業產業集聚發展到盛期后,許多企業主曾經從事于農業,又開始產業轉移,一部分資金又轉回到農業,集群化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農業新發展。而蘇南后集聚式農業就是以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無錫以晨東農莊為代表的鄉村休閑農業方興未艾,無錫目前上規模的正常經營的已經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機提出一村一園的思路和戰略,雖然每個農莊、農場的特點不同、經營項目不同,發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來源也不盡相同,但投資者均是利用經營工業企業的盈利,投資于農村、農業,投資的農村、農業不再是簡單的種植業,一般是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是更高層次的農業旅游論文,在農業中融入新的要素,體現了農業新的價值和收入來源。也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休閑旅游景點,增加了農業經濟收入,改變了農村產業結構,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是現代農業的一個亮點,也是蘇南后集聚式農業的特色,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產物。

但是,在新蘇南模式的發展中,我們要抓住后集聚農業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發展后集聚式農業,才能促進蘇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謂工業反哺農業,怎樣反哺?怎樣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們抓住當今蘇南農村的關鍵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2.1反哺農業,發展現代農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可以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將現有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拓展和提升,實行區域化布局、設施化種養、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特色化動作、功能化配置、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營銷。既優化了農業資源要素,提高了農業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拓展農業發展功能,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層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發揮蘇南的地理氣候優勢,打造蘇南天然糧倉。

2.2發展生態農業產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后集聚式農業縮小了城鄉差距,在經濟(產業)結構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轄區、縣市、城鎮、鄉村多點網狀的產業集群。將蘇錫常在地域上連綿一片,市區趨于相連,與鄉村界限模糊,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被打破,城鄉經濟差距不斷縮小,而蘇錫常早年的城鎮化趨勢已經向城市化邁進旅游論文,鄉鎮變城,大有燎原之勢。

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應以拓展農產品的加工鏈和新概念產品為導向,滿足市場需求和開發新需求,創造農業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態米、茶油、有機蔬果、食用菌、原生態家禽、天然礦泉水等。把農產品開發和經營服務項目結合起來延長產業鏈。農民利用農村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開展餐飲、采摘、休閑、避暑等經營服務,以踏踏水車、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轉轉、去景點名勝逛逛等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自然生態作為賣點提供旅游服務。

后集聚式農業是農民創業和吸納農村勞動力內部就業的良好載體,并可以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是創業富民、創新強農有效途徑。它除了直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外,還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餐飲賓館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3開發新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

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一方面為城市居民提供走進農村、親近自然、體味田園之樂的機會,加深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接觸,了解農藝知識,體現農家生活,享受田園風光;另一方面也給農村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來觀光旅游,將先進理念、城市文明、市場意識、生活方式融入農村,促進農民思想觀念更新、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市場意識增強,文明程度提高,縮小城鄉差距,形成城鄉互動發展的局面。

蘇南一帶地處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能夠最早觸及最新市場。因此在旅游產品開發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進新觀念、走在創新前沿。開發新產品,創造新需求。比如蘇錫常有發達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兩旁有豐富的景觀,可以開發汽車宿營地滿足當今汽車時代的新需求。

3、問題和建議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有60%以上的企業主沒有真正了解生態農業和旅游意義。他們不是把環境、時間與經濟優化結合,不了解生態農業與旅游具有長效性,不是短平快項目,而是以辦中國農村企業的觀念,以效益最大化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問題旅游論文,主要有:

(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在規劃中沒有或很少考慮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整體和結構的規劃,把主導農業、農業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科學合理的設計論文格式。現在有像上世紀發展鄉鎮企業時的一哄而上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趨勢,再次把大量的耕地變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沒跟上。對如何保障主導農業、適度發展二、三產業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以自行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隨意性較大,存在著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著生態農業開發的旗號,享受著政府的優惠政策,高于50%的企業主,以買地囤地為目的,沒有真正的去搞生態農業,實際在生態農業投資的企業少于30%。

(3)管理亟需規范。在管理上要宏觀和微觀兩頭抓。市場行為、設施建筑、衛生安全、稅收上仍需進一步規范。管理要與國際接軌,遏制欺詐、不誠信等不良競爭行為。

(4)扶持力度不夠。體現在資金、輿論宣傳、政策等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1)統一規劃、規范發展。確定新型農業的經營范圍和重點項目,編制新型農業的發展規劃,加快制訂并推廣相關標準,規范經營行為;加強整體規劃和論證,加強指導。

(2)創新農業旅游經營機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繼續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旅游產業。

(3)加大對新型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會等各類有效平臺和資源,不斷為新型農業發展提供各種政策、資金以及各種服務支持。

(4)按照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特性規范用地以及落實具體生態環境指標或規定。

參考文獻:

[1]唐為首,“蘇南模式”的演進及其對創新發展模式的啟示,《經濟叢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蘇南地區農村居住發展及其模式探討,《規劃師》2007-2

[3]杜傳忠,鄭麗,任雪,我國農村工業化三種典型模式的分析與啟示,《德州學院報》,2009-2

[4]董正秀;周曉平,蘇南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徑,中國農學通報,2011年04期

[5]孫冬玲,鄉村旅游與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01期

第4篇

(銅仁市委黨校,銅仁 554300)

摘要: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農旅一體化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現代旅游業和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客觀需要。在西部地區,以自然生態為主的現代旅游和以山地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各有優劣,二者融合發展可以有效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本文以西部地區A區為例,在深入分析農旅一體化帶來機遇的基礎上,探討發展現代農業路徑和對策。

關鍵詞 : 農旅一體化;現代農業;現代旅游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簡介:王慜(1983-),女,浙江紹興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現為銅仁市委黨校講師。

0 引言

農旅一體化是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完善而促進生產關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變化的必然過程。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傳統農業是以產品生產為主,重點是作物種植和畜牧水產養殖,著眼于以耕地為基地的農戶經營,是一種為滿足自身需要而生產,相對低水平的發展形式。現代農業則是一種滿足基本糧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產,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旨在在維護生態效益的基礎上通過綜合開發利用全區域的生產資源,滿足市場需求,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1 農旅一體化與現代農業發展概述

1.1 農旅一體化的范疇界定

農旅一體化,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在城鄉互動的基礎上,開創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兩棲化經營模式,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的一種發展方式。具體來說,農旅一體化有農旅合一、鄉村景區化、產業立體化、經營共生化等方式。農旅一體化是農業和旅游業相融合的一種農業類型,它拓展了旅游資源的類型,使農業煥發出新活力。

1.2 農旅一體化是現代農業化的一種趨勢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產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斷產生矛盾沖突,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旅游農業就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相互融合的產物,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等農旅一體化產業項目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

1.3 農旅一體化使農業和旅游業實現雙贏

農旅一體化通過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內容得以豐富;旅游服務向農業部門的延伸,也使農業從滿足人們生存需要擴展到了滿足人們發展與享受的需要,使農業服務業得到了優化發展。農業旅游也會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旅游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互動,幫助增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邊際效益,幫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農旅互動的“三農”效應與旅游效應,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密切城鄉交流,擴大農村社會開放度。開拓旅游新領域,豐富旅游產品和緩解假日旅游熱點壓力。農業與旅游兩者的有機融合讓該村找到了一條壯大集體經濟,發展鄉村休閑避暑旅游的道路。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正踏上這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向著幸福新生活邁進。

2 A區農旅一體化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基礎

2.1 A區旅游產業資源豐富

A區是地市級城市所在地,下轄5個街道、4個鎮、5個民族鄉,具有“黔東門戶”、“黔東寶鎮”之稱,這里自然、歷史、文化和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之多,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還有民族風情園、三江公園、周逸群故居、東山樓閣、東山寺、錦江公園、十里錦江、文筆峰公園等景區,距離佛教名山梵凈山80公里,距湖南鳳凰古城55公里。近年來,A區所在地級市重點投資開發建設了一批風景名勝區,新建了一批星級賓館,更促進了A區鄉村旅游的發展。

2.2 農業產業基礎良好

A區優質稻種植面積65023畝,總產量28800噸;高淀粉紅薯種植面積25473畝,總產量41232噸;花生種植面積11141畝,總產量1060噸;油菜種植面積36144畝,產量4880噸;油茶種植面積24570畝,占油料類種植面積的34%,產量36噸(油茶處于發展初期);蔬菜產業,目前全區在2011年以后種植蔬菜面積超過46369畝,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產業預計2020年達到5萬畝;中藥材產業處于發展中,畜牧與水產業現逐步由散養向規模化發展,其中水產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

3 A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

以“農旅一體化”為目標,為農業生產導入現代旅游服務要素,重點打造三個現代農業園區,率先實現“農業景觀化、園區景區化、生產定制化、生活鄉村化”的一體化目標。通過現代農業園區的示范效應,連片開發、整體提升,帶動其他鄉鎮新農村建設提升,推動A區農業轉型升級,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

同時,基于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在A區生態農業現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按照“以農為本、農旅結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導方針,圍繞“生態化的山區環境、品質化的農業產品、創意化的產業體系”三大核心,對生態旅游、休閑旅游項目進行“一心一環一區兩翼”的整體空間布局,適當增設生態農業對文化旅游的服務功能、休閑度假功能和人文價值提升功能,促進農業與服務業、旅游農產品加工產業、農業休閑與體驗產業和農業文化與創意產業等四大產業對接,使旅游產業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創新發展,以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產業增效。

4 農旅一體化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4.1 農業發展向由循環生產型向旅游服務型轉變

現代農業應該擺脫以往通過生產糧食、副產品等解決溫飽問題的傳統發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利用潛力,發展生態農業,同時將現有資源與旅游產業緊密結合,利用旅游產業為農業產業打開市場,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達到美化農村環境、提供旅游觀光和調劑勞動以及學習、享用農產品的現代旅游農業。

農旅一體化產業鏈的延伸、整合和優化要以旅游企業為龍頭,優化配置相關產業。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要轉變產業運作方式,通過多產業融合整合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單一的經濟功能向綜合功能轉變。

4.2 農產品類型由傳統初級產品向特色品質產品升級

為游客提供具有當地特色的新鮮農產品。傳統農業以滿足溫飽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點的初級農產品,農產品增值空間不大,無法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另外,農產品銷售模式比較落后,致使產品打不開市場,無法實現產業升級。要對農產品進行創意加工,實現碧江區文化的物化,著力實現產業轉型。在銷售環節,應該對初級農產品進行二次加工,同時引入互聯網銷售模式,讓農副產品真正規模化、標準化。

4.3 發展質量農業,提供有機、無公害、綠色產品

引入綠色生態理念,為游客提供優質優價的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就現代農業而言,除了要增產,更應該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發展趨勢,實現農業產業升級發展。以無公害、有機、綠色生產為切入點,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著力打造品牌優勢。另外,需要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區,執法機構應該對農產品加強監管,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溯源體系和監管體系,促進農旅一體化發展。

4.4 加強組織,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一是合理規劃。根據農旅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合理規劃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和整體布局,打造品牌產業,促使農業與生產加工業、旅游業等多個產業的融合,以此形成優勢產業;規劃生態農業產業園區時,應根據當地農業特點發展特色農業,通過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實現農民增收。

二是加強政策引導。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集中財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資源,為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基礎設施,著力打造農產品物流體系。另外,要積極吸引工商、民間、外商資本投農,逐漸構建政府、社會等多元化的籌資模式和運轉方式。

5 對策效果分析

現A區突出特色優勢產業,創建品牌,組織中、高級以上職稱的農業技術專家技術服務團,加大了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現場培訓、觀摩考察等,以點帶面帶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發展。目前,A區現代農業園區共計完成投資30012萬元,占年度計劃數的100.04%,據2012年統計數據:建成專業蔬菜基地1.2萬畝,油茶基地2.3萬畝,竹林基地0.9萬畝,中藥材基地0.2萬畝,糧經比由6:4調整為4:6,農森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1.8億元,同比增長9%。

6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農旅一體化的發展將越來越受到關注,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備進行生產,而是以市場導向的經營理念。農業生產種類不僅是傳統的農產品,而且包括各種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經營,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確定A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進而帶動鄉村旅游農業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祁黃雄.區域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與實踐[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8(1):48-50.

[2]張永貴.投資新領域:城郊休閑農業[J].中國投資與建設,1998(6):48-49.

[3]劉杰.城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2):214-217.

[4]陳琳.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討農業旅游的發展[J].黑河學刊,2006(2):27-29.

[5]張文建.農業旅游:產業融合與城鄉互動[J].旅游學刊,2011,10(26).

[6]張瑩.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

第5篇

[關鍵詞] 服務三農 新農村 職業教育 新型農民 培養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231-01

新型職業農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產物。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從鄉村流動到城鎮,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這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規律。人口流動及其選擇性,加速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孺化趨勢,特別是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問題尤其突出。當前我國農民工總量約為2.3億,每年仍以900—1000萬人的速度加速轉移,務農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急劇減少,一些地方出現了明顯的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現象,老人、婦女成了農業生產經營的主力軍。隨著農民外出就業規模逐漸擴大,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不斷下降,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已經占到70%以上。據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民對種植業生產過程中一些常見的良種、化肥、農藥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僅有1/3左右表示“知道一些”。不少農村新生代勞動力對農業生產不熟悉,因此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在結束求學后選擇外出務工。未來“誰來種地”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已經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

我國農業職業教育“輕農、去農、離農”現象已經相當嚴重。農村家庭孩子不愿學農務農現象更是根深蒂固,即便是就讀農科類專業,畢業后也爭相“跳農門”。如果維持現狀,不加快改革現有教育制度,建立符合實際的農民教育制度,我國涉農專業職業教育將面臨崩潰,為建設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一句空話。

因此,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戰略舉措,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求,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也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一、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戰略意義

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有限性制約著我區的農業發展,使農業科技轉化率和貢獻率偏低;農作物周期較長,有些農戶不愿承擔常并存而來的自然和市場風險,導致勞動力資源逐漸矛盾。農業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結構和素質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首要因素。在新形勢新要求下,老齡化、婦孺化農業勞動力難以建設新農村,傳統農民、兼業農民難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確保耕地有人種、科學種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形勢下,新型職業農民所發揮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只有加緊加快新型職業農民以及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培養,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才能有根本支撐。大力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培育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來發展農業,才能有效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為現代化農業的建設和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提供新型人力

“要致富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要發展農業,必須加快工業化步伐;要繁榮農村,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已經是國民普遍共識。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外延式的農業擴大再生產無法再滿足新形勢的需求,內涵式農業擴大化再生產勢在必行。在這一發展道路中,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目標的重要前提基礎。目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成功轉變農業發展建設方式,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供給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克服資源、環境等現實約束,落實農業發展方式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轉變。農民是農業生產中的直接作用者,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所產生的影響決定著農業總體的發展效果,所以農民的素質關系重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條件和發展空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也為農業科技產業體系、農業信息產業體系、農業教育培訓體系、農業裝備產業體系、農業食品產業體系、農業文化產業體系、農業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現代農業及其生產方式的轉變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互相依托的。存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快速形成,必將能夠有力地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措施

導致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人口多,土地分散,難以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城鄉統籌,促進社會公平,可以從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入手。一方面,通過各種惠農政策、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繼續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并使其真正融入城鎮;另一方面促進傳統農民分工分業,培養并扶持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保證有人“種地、種好地“。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養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良性互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也為提高政府強農惠農政策的針對性創造了條件。目前的惠農政策由于務農農民界定困難,耕地規模小而分散,減低了惠農政策的效應。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培育和確立,為農情調度、市場信息、政策分析,以及農產品數量、結構、價格、區域布局調整等,確定了明確的目標群體。對發揮農業政策的集群效應和激發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提高農民主體地位的基本途徑

無論是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應用,還是農民組織的成長與和諧新農村的建設,農民主體地位的確立都至關重要。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諸多為題集中體現在農民主體地位缺失。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把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體力量,更為農民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缺乏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現代裝備難以發揮作用。農民的現代化程度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美國著名的現代化問題專家英格爾斯曾指出,若國民之中沒有我們確認為現代人的素質的普遍存在,無論是快速的經濟成長還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發展;如果正在發展,也不會維持太久。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是每個人必備的素質,而不再只是一種追求。它們不是派生于制度現代化過程的邊際收益,而是這些制度得以長期成功運轉的先決條件。國民的現代人素質,不是發展過程的產物,而是國家發展本身的先決條件。簡言之,沒有農民的現代化,也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民的現代化始于新型職業農民。

參考文獻

[1]馬懷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產糧50億斤目標[N];雞西日報;2008年.

[2]孔云秀;不斷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N];大理日報(漢);2011年.

[3]翁為民;;農民教育培訓應重視的四個方面[J];農民科技培訓;2009年12期.

[4]潘鴻;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發展[D];吉林大學;2008年

[5]郜艷麗,李峰.農村職業教育在培育新型農民中的意義和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834-835.

第6篇

[論文摘要] 都市農業產生于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本質上是農業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一種新型高級形態。提出了發展都市農業促進城鄉統籌的戰略選擇。

都市農業正在我國沿海以及內地一些與大城市毗鄰的農村地區迅速發展。作為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出現的一種現代農業形式,它已成為我國各地探索加快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在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都市農業的健康發展,既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又充分發揮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從而有助于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一、在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對都市農業內涵的再認識

都市農業作為學術名詞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青鹿四郎給都市農業歸納為三個特征:存在于都市或周邊地區;集約化很高的特殊形態農業;經濟上依附于都市經濟[1]。由于都市農業脫胎于城郊農業,上述關于都市農業特征的闡述與城郊農業的區別并不顯著。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城市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都市農業己鮮明地顯示著自己的特征:(1)都市農業是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的農業。隨著城市群的出現,大中小城市錯綜交橫,呈網絡狀,處于其中的農村無論交通、信息,還是能源利用方面,享有與城市相似的便利和集聚,從本質上講很難與城市截然區別。(2)都市農業是高集約化農業,是資本、設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產經營方式上高度企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農業。(3)都市農業是多功能農業,不僅有經濟功能,而且還具有生態、文化、社會諸多方面的功能,這與為城市提供充足的副食品作為惟一功能的城郊農業完全不同。

都市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形態,是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與農村進一步相互融合而產生的、融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其實質是生產力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城鄉之間差別逐步消失,農業同工業進一步結合過程中的一種發達形態的農業。(1)都市農業的多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以及所處空間的模糊化,是城鄉差別逐漸消失過程中,農業的一種特殊形態,都市農業的健康發展將會使長期以來的城鄉極端分離狀態逐漸結束,既是農村的一部分,又是城市高級形態的有機部分。(2)都市農業高度集約化是農業同工業進一步結合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發達形態的農業。工農業的融合是一個淺層次向深層次逐漸演化的過程,第一階段是通過機械力代替人力以及通過化肥改變農業的局部環境,第二階段的主要特征是農業設施化,第三階段是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對動植物生命過程的完全控制,實現如馬克思所說的“新的較高級的綜合——農業和工業的結合”[2]最終實現農業和工業的融合。

二、城鄉統籌框架中的都市農業發展戰略選擇

(一)都市農業發展的戰略定位。

現階段都市農業還不是一種成熟形態的農業,在經濟上并不具備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都市農業的產生和不斷發展給人們在如何處理城市化推進與農業發展關系方面帶來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啟示:(1)城市化并不是要化掉農業和農村,而是誘致農業從經營理念到操作方式等方面發生不斷的變遷和演化,在城市化的誘導下,農業部門將日益成為一個功能繁多的開放循環的大產業體系。(2)城市化不是要在農業與農村之外再造一個與其相對的城市區域,它所引起的城鄉關系的變化不是兩者的日益對立而是兩者的日益融合。都市農業的出現改變了城市工業——鄉村農業的傳統的產業分工體系,真正把城市與農業、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密切地聯系起來。城市化的最后結果是城鄉一體化。

都市的現代農業是與工業并立的、充滿生機的基礎產業。但發展都市農業必須因地制宜。當前,無論我國的大城市還是中型城市的郊區,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都必然涉及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定位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郊區都有發展城市農業的條件。城市郊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定位。發展都市農業的地區,必須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區人口多、城市功能比較強的大中城市,且具有發展都市農業自然條件(如良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等)。不具備發展都市農業條件的城市可以重點選擇發展城郊型農業。將大城市城郊的農業定位在發展都市農業上,除了都市農業本身就是一種現代農業形態,還因為發展都市農業與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相統一;發展都市農業可以整合大城市的諸多優勢,大城市有發展城郊型農業的經驗和基礎,更有條件進行城鄉統籌發展。

目前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都市農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設施農業、市民農園、零星插花型農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農場、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等。我國社會生產力布局的特點及農業特有的弱質性決定了各地區農業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證郊區農民糧食自給和為城市提供各類農副產品。從長遠看,應注重農業的經濟功能與生態、社會功能的完美結合,采取“三重功能”并重模式;從目前看,近期應以深化經濟功能為主,兼顧生態和社會功能,突出四個重點方面:(1)以大城市強大的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大力發展集約農業。(2)通過發展都市農業,建立起人與自然、都市與農村的和諧關系。(3)依靠大都市的市場和信息網絡,以及工業加工基礎,發展銜接農業生產與市場、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和商業經營的現代產業化農業企業。(4)憑借依托大城市的優勢,建立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農業的前沿陣地,發展現代農業生物產業,為我國現代農業建立窗口和示范基地。

(二)發展都市農業促進城鄉統籌的策略。

(1)高起點制定都市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

要將發展都市農業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來對待,結合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以及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制定都市農業發展的近期和中長期規劃。規劃要體現出前瞻性、創新性、實效性、科學性。在功能定位上,近期應深化都市農業的經濟功能,逐步開發文化、教育功能,拓展生態功能,突出示范、輻射帶動功能。在科學構筑空間布局上,強化城市生態用地、農業用地和城市發展用地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在保證現有的都市農業的各種形態正常運行的同時,在近郊、中郊和邊遠山區形成具有不同區域特色、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規模的都市農業區,從而構成點、線、面結合的立體格局。

(2)加強小城市載體建設。

應使小城市網絡發揮連接中心城市與鄉村的橋梁作用。當前主要任務是要強化規劃,優化布局,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重點建設好基礎設施完善、輻射能力強、產業與人口積聚度高、功能齊備的現代化小城市,使一批區位優、實力強、后勁足、輻射廣的小城市逐步發展成為大、中城市,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骨干、小城市合理布局、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

(3)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

將城市先進的科學技術進一步注入農業和鄉鎮企業,提高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科技體制上,應改變過去那種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機構重復、力量分散的狀況,按“科技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原則,創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多學科綜合科技服務組織,充分發揮科技服務農業的功能。

(4)選擇合適的推進機制。

在初始階段,宜采用政府推進機制。待步入規范化發展軌道后,主要運用市場推進機制和制度創新機制來驅動、調節發展。政府推進是關鍵,市場驅動是基礎,制度創新是保證。在政府推進機制方面,主要是建立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的科技進步機制、建立促進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管理體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立搞活土地流轉的經營機制。在市場推進機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市場化的農業資產運營機制、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城鄉市場體系。在制度創新機制方面,主要進行農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5)理順利益關系,完善支持體系。

建立利益機制、風險機制,使產業化鏈條中的各個環節、各個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要改進龍頭企業與農民、中介組織與農民、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各種產加銷、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組織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農民發展自己的服務組織。要重點鼓勵發展由政府支持、民間自辦的綜合組織。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支持體系。改革財政資金的部門分割體制。

注釋

第7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因素;發展態勢

新時期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學的合理使用,注重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可以為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確保相關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處理效率。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應結合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應用狀況,對其未來發展進行思考,從而制定出相關的發展舉措,擴大該學科的實際應用范圍。

一、確定發展方向,注重農業結構調整

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現狀,可知其中存在著農業人口多、經營方式落后、機械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影響著良好農業形態的形成。同時,農業經濟需要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斷縮小與國際間的距離。這些內容體現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矛盾,應采取必要的措施緩解這種矛盾。因此,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中需要確定具體的發展方向,以科技為先導,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及相關要求,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整體的生產經營水平;提高對既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農產品可靠性,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調整措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滿足使用者的實際需求;確定農業發展方向后,應給予更多的人力資源及先進技術支持,制定出完善的問題處理方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二、突出農業管理特色,實現農業生產多樣化

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作用下,可以為農業經濟活動開展給予專業指導,豐富其理論依據,實現農業生產中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有效結合。因此,需要提高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正確認識,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經濟管理的實際需求。當前我國的“三農”問題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實現農業、農村、農民間的相互依存,將農業推向集約化、城市化、現代化,使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推薦閱讀:如何把控好公共管理學博士論文

三、打造出專業能力突出的農業團隊,保持良好的農業技術水平

促進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應確保專業團隊綜合素質良好性,在加強他們基本素質培養的同時也需要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滿足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專業能力突出的農業團隊,通過他們實際作用的充分發揮,確保農業技術水平良好性,為相關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結合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概況,可知其學術隊伍組成包括這些方面:一是受計劃經濟影響,接受傳統農業經濟學理論的學者;二是改革開放后接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教育理論的學者;三是當前形勢下留學歸來的青年學者。針對這些不同的學者,在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過程中應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向他們闡述實際的發展現狀,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豐富農業經濟管理實踐經驗,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快速發展。

四、重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重要地位

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也需要注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重視市場需求變化,給農民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確保現代農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性,增強農業供給質量可靠性;對農業的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等進行必要的優化,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不同地區農村發展,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重視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注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此同時,需要突出農業經濟管理中綠色優質產品供給的重要地位,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將更多的綠色優質產品推向市場,提升這些綠色、無污染農產品的潛在價值,為人們生活質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漸改變人們傳統的消費理念,擴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實際影響范圍。

五、結束語

重視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提高該學科的實際利用效率,有利于擴大我國農業產業規模,增強農業經濟管理有效性,確保農業經濟管理能夠達到時代的發展要求,增加國民經濟收入的同時提升相關行業的整體生產水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未來農業經濟生產計劃實施中,應提高對其管理學科發展的正確認識,并在相關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發展速度。

[管理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公共財政投入;運行情況;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2-599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6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ARS

LI Ping1,WANG Wei-wei2,3,ZHANG Jun-biao3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3.Hubei Cent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HZAU,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CARS,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form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s,is an strategic move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n synchronization”,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ll aspec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to relative main bodies of the system,from the responses of system recognition,daily operation,funds management,personne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running were analyzed,and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ystem in aspects including as funds management,internal-external communication,work coordination,position competition,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motivation,local support mechanism were cleared,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public finance input; running condition; investigation

為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提升農業區域創新能力,強化農業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和城鄉統籌發展,2007年農業部、財政部共同啟動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簡稱CARS,下同)建設[1]。CARS作為一項公共強農惠農制度選擇,是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資源整合形式的重要創新,也是新時期探索農業科技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有效服務的重要嘗試,更是在既定的科研管理體制和部門管理體制下,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聚合科-教-推、產-學-研人才,開展聯合研發與技術協同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目前關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相關研究定性分析較多,定量研究較少。定性上,祁春節等[2]、宋雯雯等[3]、張克俊等[4]分析了體系的制度特征及問題,并給出了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建議;張鴻等[5]、伍鶯鶯等[6]主要針對體系創新團隊的建設問題進行了闡述;賴琰萍[7]則就體系建設經費管理進行了探討。定量方面,蘇小珊等[8]度量了體系制度安排創新與技術創新效率的互動關系,并認為技術創新效率提升關鍵在于優化體系制度安排;李平等[9]則利用調研數據對體系研發團隊創新績效進行了測度,并給出了改善體系創新機制的建議。已有研究明確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協同創新作為新時期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重要形式,是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內容,能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但由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一個新事物,也是一個處于探索中的協同創新管理系統,其積極作用需進一步調查與分析。為此課題組借助于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各崗位類別所進行的調查,通過統計量化分析的方式闡述體系運行的基本情況,以明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給出完善體系運行機制的對策建議。

1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運行現狀

為全面了解CARS運行現狀,課題組依托體系重大專項平臺,根據不同產品及地區特征,對體系運行過程中的相關主體包括首席和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和依托單位相關負責人或管理人員進行了訪問、座談和小型會議交流或開展實際調研,收集了一套統計研究資料,共計2 459份。該資料共涉及33類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遍布全國各省市區。被調查人員中,B崗位專家、A崗位專家、C崗位專家、團隊成員、依托單位管理人員、體系外科技人員、其他人員所占比重依次為0.89%、14.41%、14.84%、65.92%、1.53%、1.74%和0.68%(文中B、A、C分別對應著各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科學家崗位);體系依托單位及人員分布于東部地區的居多,占39.20%,中部地區比重為36.22%,西部為24.58%,另外東部地區涵蓋了調查所涉及的33個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中的28個,西部地區涵蓋了33個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中的26個,中部地區則涵蓋了所調查體系中的25個,可以看出,目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單位區域分布差異并不明顯,總體上處于相對均衡態勢;至于依托單位性質,統計分析顯示,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是體系的主要依托對象,兩者合計占到了79.00%以上,依托單位還有企業、推廣機構、事業單位及其他性質的單位,比例分別為8.00%、1.20%、11.80%、0.48%。現代農業體系運行現狀分析具體情況統計描述如下。

1.1 受訪對象認可情況

據調查數據顯示,有34.80%的被調查人員對當前體系的運行現狀表示非常滿意,48.28%的被調查人員表示較滿意,表示滿意的占16.15%,僅有0.47%的被調查人員對當前體系運行的總體狀況表示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

具體而言,一方面被調查人員普遍認可體系建設對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其中64.48%的被調查人員認為作用非常大,28.64%認為推動作用較大,6.51%認為推動作用大,僅有0.33%認為推動作用不大或者很小。分崗位類別來看,B崗位專家充分肯定了體系的建設在推動中國農業發展中所呈現出的巨大作用,其中79.31%的B崗位專家認為體系的建設對推動中國農業發展作用非常大或大,20.69%認為推動作用比較大;A崗位專家也比較認同體系的建設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82.25%的A崗位專家認為作用非常大或大,17.75%認為推動作用比較大;C崗位專家接觸農業生產實際多,較能感受體系建設對推動中國農業發展的作用程度。統計調查顯示,C崗位專家較認可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其中有76.25%被調查人員認為體系推動作用非常大或大,23.75%認為對推動農業發展具有較大作用;其他受訪對象也較認可體系建設的積極意義。此外,還得知B、A及C等崗位專家對體系作用發揮的認可程度要明顯高于體系團隊人員及體系外相關人員。

另一方面對當前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貢獻度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同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貢獻作用,其中33.56%的被調查人員認為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度很高,47.30%認為貢獻度較高,認為高的占16.61%,僅有不到3.00%的被調查人員認為貢獻度較低或很低。從區域分布差異來看,各區域就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貢獻度的觀點趨于一致,基本認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度很高或較高。

從體系交流平臺的運行及管理上來看,數據顯示有96.48%的被調查者對體系交流平臺的運行及管理表示滿意,僅1.60%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滿意,其中“體系交流平臺存在不對外公開,無法接受社會的輿論監督”的問題較受被調查者關注,另有1.95%的被調查者未做答。同時,不同崗位的被調查者對體系交流平臺運行及管理現狀的滿意度不盡相同,其中B崗位專家和體系外相關人員的滿意度最高,達到100%,其次是A崗位專家,滿意度高達99.70%,接下來依次是團隊成員98.16%、C崗位專家96.29%、依托單位管理人員94.29%。

1.2 體系日常運行

1)個人目標與體系目標的一致性。從整體上來看,被調查者認為個人目標與體系目標完全一致的占26.71%,基本一致的占70.09%,不確定個人目標與體系目標一致性的占2.94%,認為不一致的僅占0.22%;從被調查者的不同崗位身份來看,不同崗位的被調查者觀點趨于一致,與總體調查結果基本吻合。

2)體系間崗位專家交流。不同體系之間崗位專家的交流對活躍體系工作氣氛、完善體系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統計顯示,有60.56%的崗位專家表示不同體系之間會經常交流,另外39.44%的被調查人員則表示交流較少或不存在交流。當詢問采取何種交流方式時,獲知電話、郵件等方式采用較多。另外,隨著現代信息交流手段的不斷普及,電話和郵件成為各崗位專家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分別有82.57%和74.91%的被調查人員通過電話和郵件與其他體系崗位專家進行信息互換與溝通,僅有2.64%的崗位專家通過會議的方式開展合作交流,另還有22.45%的被調查人員通過其他方式與各體系崗位專家保持交流。從調查人員身份類型來看,由于職能分工不一,調查發現B崗位專家更傾向于采取會議交流的方式,有65.22%的B崗位專家通過會議方式與各體系崗位專家進行交流;對于A崗位專家而言,分別有79.81%、78.40%、66.67%的A崗位專家通過會議、電話及郵件三種交流方式與其他崗位專家進行交流;另外C崗位專家則較多地采用電話工具保持與各個體系崗位專家的日常交流,占到C崗位專家調查樣本總數的86.81%。

幕嵋榻渙韉鈉驕次數看,一年度內B崗位專家平均與其他體系專家交流5.30次,A崗位專家平均為4.30次,C崗位專家平均交流為3.10次,團隊成員為2.40次,呈依次下降趨勢。除會議交流外,電話和郵件成為交流的主要工具。調查顯示,B崗位專家年均交流人次最多,達到19人次;A崗位專家次之,達到14人次;C崗位專家與體系團隊成員的年均交流分別為7和6人次。

3)各產業內不同領域崗位專家交流情況。一方面調查顯示,95.11%的被調查者表示會經常與本體系內其他崗位專家進行交流,只有不到5%的被調查者表示缺乏交流或者交流不夠;另一方面從被調查者與其他領域崗位專家交流的平均人次來看,體系內各領域崗位專家平均交流人次差異較大,其中B崗位專家交流人次最多,平均達到50人次;A崗位專家次之,平均達到25人次;C崗位專家除會議交流方式外,平均交流13人次,僅為B崗位專家的26%;團隊成員平均交流9人次,不足B崗位專家的1/5。

從所采取的交流方式來看,會議、電話及郵件這三種方式已成為溝通的最主要方式。調查顯示,分別有90.49%、88.32%、83.98%的被調查者通過這三種方式開展合作交流。從交流頻次上看,B崗位專家通過會議方式與體系內部各崗位專家交流的平均次數多達21.70次;C崗位專家和A崗位專家分別有8.70次、8.60次,團隊成員則只有4.40次。

4)不同崗位類型的被調查人員融入體系程度。從各體系任務占用被調查者工作時間角度來看,69.57%的B崗位專家花了80%以上的時間用于體系工作;其次是A崗位專家,有65.59%的A崗位專家花了80%以上的時間在體系工作上;第三是C崗位專家,有63.72%的C崗位專家花80%以上的時間在體系工作;團隊成員最少,只有41.66%的成員能保證80%以上的時間用于體系工作。

當問及各崗位專家融入體系團隊的程度時,調查顯示各崗位專家總體上有71.45%表示已經完全融入到體系的工作中,另有28.19%反映正在慢慢融入,僅有0.36%表示還未融入。從不同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融入體系工作均呈較好態勢,其中B崗位專家樣本表示已完全融入到體系的各項工作過程中,幾乎所有的A崗位專家已經完全融入或者正在慢慢融入體系工作中,另外團隊成員也僅有0.54%表示未融入到體系工作。

從區域差異來看,中部地區被調查對象融入程度最高,有75.71%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已經完全融入到體系工作中,其余的24.29%也正在慢慢融入體系工作;東部地區次之,完全融入體系工作的占到70.59%,有29.30%的人員表示正慢慢融入,僅有0.11%尚未融入;西部地區人員的融入程度較差,尚有32.79%的被調查對象表示未完全融入體系工作。

總體來看,一方面各崗位專家融入本產業技術體系工作和團體環境的程度與其用于體系工作的時間有一定的正向關系;另一方面,各崗位專家融入體系工作過程和團體環境的程度區域差異不大,融入程度基本上是中部地區的受調查者最好,東部次之,西部略落后于東部。

1.3 體系的經費管理

1)經費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程度。總體上看,目前經費情況尚不符合各崗位專家的實際需求。調查顯示,認為經費能夠完全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的被調查者僅占7.73%,另外27.06%的被調查者認為體系經費能夠滿足工作需要,而41.86%認為經費僅能夠基本滿足工作需要,另有23.35%認為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從不同崗位類型來看,大部分崗位專家認為體系經費能夠滿足或者基本滿足工作需要,但也有一部分崗位專家認為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其中以C崗位專家表現最為明顯,有39.39%的C崗位專家表示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其工作需要;B崗位專家次之,有21.74%的B崗位專家表示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而僅有7.85%的A崗位專家認為經費不足以保證工作順利開展。

2)經費支出及合規性。調查顯示,高達83.26%的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相關工作的比重達到95%~100%,僅有不到1%的人員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低于60%。從不同崗位類型上看,有91.30%的B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高達95%~100%,有88.96%的A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達到95%~100%,此外84.98%的C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達到95%~100%。在費用支出合規性方面,調查顯示B崗位專家經費支出的合規性最高,95.65%的B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以上,這其中又有73.91%的B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95%~100%,21.74%的B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95%,僅有不到5%的B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在75%以下;C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次之,94.03%的C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以上,這其中位于95%~100%區間的占60.00%,而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95%區間的占34.03%;A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95%~100%之間的占56.30%,在85%~95%之間的占38.42%,僅有5.28%的A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以下。

3)經費管理滿意度。從總體上看,目前絕大多數崗位專家對體系經費的管理非常滿意或基本滿意,僅有不到6%的崗位專家表示不甚滿意。就不同崗位類型的專家來說,他們對體系經費管理現狀的態度基本一致,有19%左右的被調查人員對當前經費管理現狀表示非常滿意,有74%左右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對當前經費管理現狀基本滿意,僅有6%左右表示不滿意,其中B崗位專家表示不滿意的比重最高,達到8.70%,A崗位專家次之,為6.38%,C崗位專家表示不滿意的比重較小,僅為5.34%。

1.4 體系人員的考核及評價

1)考核標準。體系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基礎性工作、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及人才培養、技術培訓與推廣、日志數量、經費使用情況等內容執行的情況。總體上看,在所有考核內容中,有53.80%的被調查人員對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最為認可,有27.91%的被調查人員最為認可技術培訓與推廣這一考核標準,另外認同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考核標準的樣本占到了10.93%,而將日志數量與經費使用情況作為考核標準的認可率最低。

從不同的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對考核標準的認識不盡相同。有42.86%的B崗位專家最為認可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23.81%最為認可論文專利等科技成果這一考核標準,另有23.81%的B崗位專家表示認可其他的考核標準;有56.60%的A崗位專家最為認可基礎性工作考核標準,17.30%最為認可論文專利等科技成果這一考核標準,13.84%最為認可技術培訓與推廣這一考核標準,另有10.38%的A崗位專家提出了其他的考核標準,A崗位專家對其他考核標準的認可率較低;C崗位專家由于更多地接|農業生產第一線,因此基礎性工作、技術培訓與推廣是其最為認可的考核標準,認可率分別達到53.09%、32.13%,而其他考核標準的認可率均較低;團隊成員對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最為認可,認可率達到53.80%,其次是技術培訓與推廣考核標準,認可率達到29.79%,第三是論文專利等科技成果,認可率達到11.26%,其他考核標準的認可率較低。由此看來,各崗位專家所傾向的考核標準不盡一致,但均對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有較高的認可度。

至于各個標準在工作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調查顯示:考核標準應以基礎工作、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技術培訓與推廣三大標準為主,其所占比重分別為25%、16%、21%,其余考核標準所占比重依次是人才培養13%、經費使用情況11%、日志數量9%,其他僅占5%。從被調查者的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的觀點與總體上的情況基本趨于一致,各崗位專家(除體系外科技人員)認為基礎工作、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技術培訓與推廣所占比重最多,其余次之。

2)考評方式。調查@示,當前體系實行B崗位專家、執委會和體系成員打分結合的方式對體系成員進行考評較為合理。從總體來看,這一考評方式得到了96.30%的被調查人員的認同,僅有3.70%的被調查人員表示不認同。從不同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對該考評方式的認同較為一致,表示認同這一考評方式的均在95%以上水平。而當問及B崗位專家、執委會、體系成員打分結合的考評方式中各成員所應占有的比例時,各被調查者給出的意見也基本趨于一致,總體上看B崗位專家、執委會、體系成員打分趨于32∶34∶34的比例構成。

3)考評結果通報方式。目前體系對各崗位專家工作考評結果的通報方式主要采取分等定級制、單一排名制、定性判斷制三種。調查顯示54.05%的被調查人員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較好,18.68%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較好,27.27%認為采取定性判斷較好。從崗位類型來看,有43.48%的B崗位專家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較好,43.48%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的通報方式較好,13.04%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的通報方式較好;有49.71%的A崗位專家贊成采用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14.16%贊成采取單一排名制的通報方式,36.13%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較好;有51.31%的C崗位專家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較好,16.17%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的通報方式較好,33.83%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的通報方式較好;此外,55.01%的團隊成員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比較好,19.99%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比較好,25%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較好。

4)退出機制。調查顯示,有90.93%的被調查人員認同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認同的僅占9.03%。而從不同崗位專家角度上看,各崗位專家的觀點也基本一致,各崗位專家類型均有90%以上的成員贊同建立退出機制,僅有少數人不予認同。就退出機制中某一條款征求受訪者意見時,如對拿了資助經費但卻沒有完成相應任務的專家和站長的處理方式,總體上看, 40.69%的被調查人員認為應直接解聘,58.21%認為應黃牌警告、查看一年,0.87%的被調查人員認為可繼續留任,0.23%的被調查者認為無所謂。

2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費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一方面,體系經費尚不能完全滿足體系人員實際工作的需要,調查顯示近40%的C崗位專家反映其存在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的情況,另有21.74%的B崗位專家反映了這一問題;另一方面,在當前經費管理機制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經費劃撥不及時、經費使用不規范、項目經費支出比例不合理、正常開支難于報銷、單位財務制度與國家制度存在偏差等,經費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給體系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了較大挑戰。

2)產業領域內外交流氛圍尚需營造。目前濃郁的體系內外交流氛圍尚未形成,在體系之間有近40%的被調查人員與其他體系的崗位專家之間交流較少甚至不存在交流,交流頻次更是自B崗位專家崗位依次遞減,不同體系間崗位專家通過會議平均交流次數僅為3.8次,除會議方式外,不同體系間崗位專家人均交流不足12人次;在體系內部,目前各崗位專家交流情況也不甚理想,通過會議方式各領域崗位專家人均交流僅為11次,除會議方式外,人均交流次數不足25次。另外,當前體系交流平臺還存在信息封閉、交流面窄、對外體系開放不夠、平臺網速較慢、容易斷網等問題。

3)各關聯主體間工作協調度有待優化。當前體系內各關聯主體之間還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制度和機制上的聯系,再加之協調主體的缺位,直接導致了體系各關聯主體之間工作協調程度不夠緊密,缺乏有效溝通,另外體系成員對試驗站與推廣示范縣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明確,缺乏有效的協調,因此在現有管理制度下,體系無法開展先進產業技術的大范圍的集中示范。此外崗位設置和試驗站分布與地區實際需求不相符也是體系運行當中要著力解決的一個難點。

4)體系崗位競爭機制尚不健全。體系崗位競爭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激發在崗專家從事體系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對專家職能行為實現一定激勵與約束。然而當前體系的崗位競爭機制尚不健全,存在類似于“鐵飯碗”的上崗制度,體系內外部缺乏有效競爭,這導致各體系存在部分專家和C崗位專家拿了體系資助經費,卻沒有完成相應崗位任務,這種狀況削弱了部分體系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給體系長遠有序運行帶來了消極影響。

5)體系考核與評價體系有待完善。考核與評價體系是對在崗專家及C崗位專家等相關體系工作人員年度工作的考評及認可,這是體系運行的關鍵一環,應該引起足夠注意。但是目前,體系考核及評價體系并不太令人滿意,一方面當前體系考核實行B崗位專家、執委會和體系成員打分結合的方式,考核結果采用單一排名制方式進行通報,然而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人員更傾向于采取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由此該通報方式的合理性需重新進行評估;另一方面,體系的考核標準與體系成員依托單位的考核標準存在著差異,兩者在銜接上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給體系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如何做好考核機制的銜接工作已是刻不容緩。

6)體系團隊成員工作積極性稍顯不夠。當前團隊成員與體系內外相關領域專家交流溝通仍顯不夠,一方面團隊成員在與其他體系成員通過會議交流的頻次及除會議方式以外交流人次上均是各崗位類型中最低的,另一方面與產業內部專家交流的頻次及人次也是各崗位類型中最低的。另外,從團隊成員融入體系工作和團體環境的程度來看,團隊成員融入體系的程度也是各崗位類型中較低的,而從團隊成員投入體系的工作時間比重來看,團隊成員投入體系工作的時間也是各崗位類型中最少的。由此來看,當前體系團隊成員對體系工作仍缺乏熱情,積極性不夠。

3 討論與建議

1)進一步完善部際協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結構。首先,建議由財政部、農業部、科技部等部門組成部際聯席會議,切實加強對CARS運行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對體系運行各方面工作開展平等協商;其次,依托部際協商加強對資源的整合及項目經費監管;最后,完善創新資源配置信息定期交流的制度,避免條塊分割、重復立項、資源分散的不利局面。

2)構建和諧的體系文化,擴大體系的影響范圍。一是建立并完善體系誠信的量化管理制度,采取多維評價指標對體系成員進行綜合評價。二是繼續推進信息交流平臺建設,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增加團隊認同。三是做好體系任務開展中的風險管理工作。四是做好信息的標示工作,加強體系的對外宣傳,增加公眾對體系工作的認可。

3)加強項目資金支持和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一方面首先要加強經費與體系任務的銜接,如延長經費使用年限、及時劃撥經費,減少中間環節等;其次要適當調整項目經費支出比例構成,建議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勞務費、會議費和設備購置費在項目總額中的比重;再次要有步驟提高經費使用的靈活度。另一方面,在經費使用上,嚴格遵照體系規定指定資金用途和規范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并定期向社會披露相關財務信息。

4)加強知識產權管理,提升農業創新效率和水平。在具體實踐中,首先應該明確體系運行所形成的知識產權等歸國家所有,而建設依托單位可以在國家授權下決定實施和許可他人實施或者轉讓獲益。其次,基于體系建設的公益性,體系運行中所形成的實驗數、科技資源及產業技術經濟信息,在不的前提下,經審核同意可以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再次,體系運行中所形成的論文、專著等文字作品在發表和出版時應標注體系專項資助字樣。最后還要對體系運行過程中的檔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視。

5)強化崗位責任,健全人員評價及激勵機制。首先在體系人員的進出上要引入競爭機制,努力塑造一支團結的隊伍。其次建立健全激勵制度,嚴格項目考核制度,促進體系團隊的穩定和水平提高。再次對體系成員的考核要立足長遠、注重實效、采取多元化的考評體系。此外還要確保相對穩定的團隊以及明確的合同任務和嚴格的崗位任務考核,保條件、保待遇,徹底解決科研團隊后顧之憂。

6)加強與地方主管部門的聯系和溝通,促進地方產業發展。首先協調好行政主管部門與產業技術體系的關系,明確體系的社會地位;其次增強與相關政府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再次以政府為紐帶和橋梁,加大與當地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農民的溝通力度,通過示范作用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另外,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農業主管部門聘請崗位專家為“農業科技顧問”,開展本地區產業技術服務;最后,要發揮政府部門在資金、政策、技術、人力、信息上的優勢,加快建成地方性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 研究課題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100-101.

[2] 祁春節,蘇小姍.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4):60-63.

[3] 宋雯雯,韓天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協同創新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11-15.

[4] 張克俊,張娜敏,伍紅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制度創新特征、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2014(11):37-41.

[5] 張 鴻,張 熙,龔萬灼,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的構建框架與運行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70-72,84.

[6] 伍鶯鶯,許 寧,張 昭,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地方創新團隊建設探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2):70-73.

[7] 賴琰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有關問題及對策探討[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0(1):41-44.

第9篇

【論文摘要】都市農業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本文通過對鄭州市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分析,提出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意義,從戰略的角度給出發展鄭州市都市農業的若干對策。

都市農業是當城市經濟、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地處都市的間隙地帶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以城市生態保護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出口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為標志,實現農業產業化,通過規模經營滿足都市的市場需求,建立集生產、服務、休閑、消費、觀賞為一體的,經濟、社會、生態、輻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現代農業模式。

都市農業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從而推動成品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產業鏈延長,促進農業向第三產業的滲透,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對農業現代化、城市健康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近來,中原城市群的崛起,為促進鄭州市快速發展,縮小城鄉的差距,實現城鄉產業全面融合成為鄭州市重要的戰略思路。

一、鄭州市區位優勢分析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地處于中華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總面積7446.2km2,市區面積1010.3km2,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82km2。鄭州市總人口724.3萬,其中城鎮人口436.3萬,是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地理過渡帶,有“雄峙中樞,控御險要”之稱。鄭州市處于從東向西區梯級發展的過渡帶,各類物資資源、技術、信息再轉移的位置非常明顯;鄭州市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于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在鄭州這里南北方的品種均可引種,農業發展條件良好。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據統計,鄭州市已擁有300多家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12家大型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180億元左右,發展都市農業的市場優勢明顯。

二、鄭州市資源優勢分析

鄭州市礦藏資源豐富,其中煤炭分布較廣,耐火粘土品種齊全,鋁土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30%,天然油石礦質優良,是全國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鄭州市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許多有名的土特產品,譬如:新鄭的大棗、黃河鯉魚、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廣武的石榴、滎陽的柿餅等等,這些有名的特產為鄭州開發特色都市農業項目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鄭州市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力資源豐富,擁有雄厚的農業科技力量和綜合的科技優勢,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農業是一個復合性的功能系統,圍繞著休閑娛樂、生態宜居、體驗參與的特征,將鄭州市進行規劃建設。譬如:優質糧食生產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經濟林果帶。

三、將區位和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對策分析

1.打造都市農業觀光園區和綠色生態農業產品園區

都市農業把農業與旅游觀光與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用旅游的理念來包裝和提升農業,變農業園區為旅游景區,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空間,同時注意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農業觀光園區的綠色、樸實的鄉土氣息。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為主要內容的鄉村特色旅游項目。

通過發展都市農業,改善都市及郊區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鄉一體的城市景觀。新鄭奧星實業總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鄭大棗的資源優勢,將一年產值不足200萬元的企業,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企業,公司目前集紅棗產品加工、科技示范種植為一體,年產值達1.36億元,有效的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加快鄭州市主導產業的發展

發揮鄭州市的區域優勢,調整整個區域的布局,突出發展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優先發展鄭州的農業商貿物流業、農產品加工業、觀光農業、綠色蔬菜產業、花卉苗木產業、水產養殖業、奶產業、林果業、以及種子種苗業。實現農業結構向區域戰略性的調整,培植農產品加工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構筑大市場和大流通,從而提高鄭州市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市場占有率。

3.整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要想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都市農業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鄭州市可以通過加強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一批有文化、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農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滿足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

4.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科技投入

都市農業是高科技農業,發展都市農業需要加大與各大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來開發都市農業資源,研究并引進都市農業所需的設備技術和新品種,用科技作為農業技術產業的孵化器,這種合作關系將進一步加強都市農業發展的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訓,都市農業的發展為高新技術提供發展平臺,并且可以促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示范和推廣,加快都市農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

5.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多元化投資體制

都市農業是一種高產出,并且高投入的產業,要快速發展都市農業,就必須制定相關的都市農業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財政資金、借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比重。然而僅依賴政府的投入對于都市農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應該優化都市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結構,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堅持以政府的投入為導向,以社會投入為主體。政府的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現代農業的示范園,觀光、生態農業示范園和創匯農業基地的水、路、電等基礎設施,開發能產生生態效益或者社會公益性效益的項目。

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多樣化的社會資金都參與到都市農業開發與建設上來,大力鼓勵個人投資都市農業發展。擴大城市對外開放的力度,通過股份制、設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獨資或合資參與到都市農業的發展建設,用都市農業的特色經濟發展來吸引外國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實現投資的多元化。同時,像參與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對都市農業投入建設,建立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以高科技來武裝農業,形成都市農業的科技配套工程,整體加快都市農業的建設水平和速度。

參考文獻:

[1]中原樓市網.把摸鄭州城市發展脈絡[J/OL].2007.

第10篇

關鍵詞:都市型農業;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2-0095-02

都市型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已在國內外各大城市興起。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各專業的發展,特別是農學類專業的發展,對都市型農業的建設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農學類專業是農業高等院校的傳統專業,因此,探索和研究與都市型農業相適應的農學類專業改革策略,是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的特色定位

目前,我國農業院校多以“服務三農”定位,內容空泛,缺乏特色。“定位”就是指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不同農業院校的服務對象應有所不同,倘若都相同,就無所謂特色,亦無所謂“定位”。目前,我國現有農業高等院校60多所,其中一部分高校可選擇以都市農業為其服務目標,另一部分高校則可選擇其優勢學科為都市農業服務,發揮學科的優勢作用,并有所側重,逐漸形成自己的服務特色定位[1,2]。高等農業院校在都市型農業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都市型農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高校提供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支持,并且這種支持是大量的、長期的,因此,不同層次的高校都會發揮一定的作用。其次,設立于大都市的農業高等院校,特別是都市直屬農業院校,其首要任務就是為該地區農業服務,促進其農業的發展。再次,高等農業高校在都市農業發展過程中做出的相應調整和改革,將促進其自身教育、教學的發展和辦學特色以及專業特色的形成[3]。天津市地理位置優越,為華北地區的經濟核心,其都市農業的基礎很好。自上世紀90年代初,天津農學院就開始探討如何為天津都市農業服務的問題,并得到中央有關部委領導的認可。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討,為適應都市型農業發展的要求,我校確定了發展目標,即以服務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的農業大學。有了明確的目標后,我校還根據本地區都市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適應都市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定位。根據我校做出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農學類專業在各方面不斷改進和提高,其中,“農學”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此外,國內其他都市型農業院校也進行了改革。例如,上海農學院在并入上海交大后做出了全面服務定位,仲愷農業技術學院進行了都市園藝特色定位等。由此可見,各農業高等院校只有實現專業特色定位,才能對都市型農業,甚至對整個現代化農業以及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教學改革

都市型高等農業高校農學類專業,應根據都市型農業不同發展階段對人才培養的不同需求,調整農學類專業知識結構,優化課程體系,建立和完善與都市型農業密切結合的教學模式。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現代教育觀念。農學類專業教學改革與調整應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根據都市型農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首先,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實現產學結合,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其次,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外,還應注重學生的品德、能力和身心的培養,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再次,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學習成為學生成長與發展的自覺行動和內在要求。

2.加強學科建設。眾所周知,“農科”是農業高校的立校之本。目前,高校競爭日趨激烈,都市型農業院校應正確定位,發揮其農科優勢。一方面,加強傳統學科建設,比如農學、園藝、動科及水產等學科,在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方面,應適應都市型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學科建設應打破過去“大一統”的做法,使其更適合于都市農業型農業發展的需要,突出都市型農業的特色、發揮優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另一方面,其他農學學科應集中整合優質高端教育資源,加快建設有重大影響的研究基地,提高知識創新以及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水平,并與傳統學科形成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3.調整教學內容。適應都市型農業人才需求特點,全面調整教學內容。我院的農學類專業課程應根據天津市的生態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在“特用作物栽培和育種”、“耐鹽堿植物品種選育”、“綠化觀賞植物選育”、“設施農業”、“蔬菜無公害生產”、“植物檢驗檢疫”、“生物技術應用”、“園林規劃”、“環境監測和改造”等方面實現突破形成特色[4]。應按照都市型農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注重專業課程內容的調整與創新,專業課程做到精、新、實、特。此外,還應注重基礎課和實踐課的建設。

三、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都市型高校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所設置的課程大都比較陳舊,不能滿足培養優秀農業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須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規范教學管理,優化課堂結構。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是建立井然有序的教學制度,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應健全教學文件,修訂教學大綱,使教學質量檢查做到有據可依。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教學研討活動,對課程的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討論,不斷對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完善,對實驗教學的教材、內容和方法進行更新和改進。由于農學類專業課程大多數都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易激發,且實踐性較強,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探索式”、“觀摩式”等。擯棄“注入式”而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農學類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采用“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利用部分學時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述其科研工作情況及該領域的科研動態,鍛煉其科研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部分課程采取“觀摩式”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其對方法和原理掌握得更透徹。

2.規范實驗教學,培養動手能力。首先,搞好實驗教材建設,應撰寫出適合天津地區農業院校學生學習用的實驗教材。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優秀教材在實驗教學中對學生分析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通過科研促進教學,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將各學科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和科研創新團隊的負責人及有豐富科研經驗的教師參加到實驗教學中,通過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改進實驗技術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圓滿地完成所承擔的教學任務,還可以形成專兼結合、核心穩定、技術能力和水平較高的實驗教師隊伍。因此,我們建議本科生從低年級就開始參加科研工作,接受科研訓練,開展創新實驗,盡早完成畢業論文,這樣可明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再次,建立規范的實驗評分標準與考核制度。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實驗預習情況、動手操作能力、儀器使用情況、數據記錄及實驗報告撰寫等方面。期末按照實驗評分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不合格者不準參加相應理論考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每個實驗的操作技術要點,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最后,建立專業實習基地。通過建立專業實習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生產實習的場所,學生可進行各種農業實踐,從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考試方法,運用多種形式。改革以往考試采用期末一錘定音的制度,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考核;同時,采用撰寫論文、期中考試、期末題庫抽題考試及操作技能測試等多種形式的考評方式,不局限傳統的考試模式。這樣可以打破學生以往考試死記硬背的習慣,更強調人才培養質量,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鞏固,而且提高了其動手能力。為了提高考試成績的可信度,可對歷年考題進行整理和歸納,構建覆蓋范圍廣、不斷更新的試題庫。

四、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就天津而言,近年來隨著天津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的調整,一半以上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難以適應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專業要求。農學類專業中,以糧、棉、油專業和畜牧獸醫專業為主的專業技術人員存在知識滯后的狀況,而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園林園藝、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人員卻明顯不足[5]。因此,針對這一現象,要建造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教育人才培養與現實脫節的狀況,對農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6]。首先,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樹立“服務三農”的思想。增強學生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不斷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及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信心。其次,改革培養方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利用各種條件,實現產學研結合,增加學生實習、實踐的機會。與此同時,開設各類選修課及第二學位課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挖掘其潛能,使其成為素質全面的人才。再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農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向著“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多適應”的方向發展,培養出理想遠大、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天懿,金彥平.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1,(2):9-10.

第11篇

【關鍵詞】農業科研 產業

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的形勢和機遇對現代農業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優質高產農業新品種及能夠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新技術和新設施,而這些無疑需要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來實現。伴隨著我國財力的不斷增強,中央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財政合計安排262.75億元用于農業科研、農業技術與服務體系等方面,有力推動了農業科研工作的開展和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出,然而科研成果轉化率始終偏低。我國每年經國家和省級部門鑒定的農業科技成果達1萬項左右,其中約30%可推廣,但實際轉化率只有10%~15%,遠低于發達國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與產業脫節,導致部分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不匹配,以致農業科研難以形成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創新鏈與技術鏈。二是我國眾多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轉化環節薄弱且轉化體制機制不適應科技進步的要求,導致相當一部分有應用價值和前景的農業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因系統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積壓在“庫”無法產業化。三是由于我國企業自身的研究水平較低,導致對來自大學和科研院所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撐能力差。四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評價體系導向不夠科學,評價標準主要依據數量、刊物等級等,形成了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和重成果輕應用的向性錯誤,忽略了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具體效果及對農業發展的實際貢獻。

二、多層面探索農業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的新途徑

(一)科企對接合作

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在于商業經營,以商業資本的方式進行運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則是以農業發展為主體,商業經營為輔體,推動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礎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領導農業的發展模式,不斷強化農業與科技企業的合作,科技創新對于農業而言極為重要,在提升農業產量與質量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現有的農業發展機制,使農業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發展,近年來提升農業種植的專業化程度,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其根本目的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以社會經濟平衡為重要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種植的專業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農業在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創新企業與農業的合作,一方面是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是科技設備的應用,將科技有效的融入到農業發展中。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發展相對于發達國家還相對滯后,相關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產生滯后與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學技術的落后,而是農業合作發展機制的問題,我國現有的農業發展大部分為依靠傳統的農業合作社等機構,使農業發展規劃受到限制,農業科技不能夠有效的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作用,農業發展應做到與時俱進,秉承小家變大家的思想理念,使農業科技有效實施,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不僅需要農戶與科技企業的支持,也需要當地有關部門的扶持,畢竟在農業科技方面,我國起步較晚,初期發展農業科技合作的企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態,要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提高科技創新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從而使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環。受到傳統農業發展思想的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形成,必須面臨一系列的基體制改革,每一項農業科技必須經過長期的實驗,反復驗證才能夠最終應用至農業發展中,而傳統的農業發展則以快速高效為原則,在前期的發展規劃中,的確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卻經不起長期的考驗,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夠適應未來的市場發展,導致部分農戶在一年內獲得巨大豐收,而第二年卻連連虧損,使得大部分農作物僅能夠在田地中不斷腐爛,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可完全杜絕此種情況的發生,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結合經營管理模式,使農業發展形成一定的市場缺口,有效提升農產品需求量,讓農戶種植的農產品有良好的銷售渠道,并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有基礎的營銷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的主體優勢。

(二)落實轉化載體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難以轉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對稱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還由于連接科技鏈與產業鏈的“中試”環節的薄弱和缺失。“中試”環節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關鍵,是連接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的橋梁和紐帶。但由于機制體制問題,其上游科研人員由于缺乏推廣轉化的動力、壓力和資金條件,多將成果或技術僅停留在成果鑒定和評獎層面,其下游企業由于缺乏研發人才和條件,基本沒有承受“中試”風險的能力和意愿,導致這一中間環節成為游離于當前科研鏈和產業鏈上下游外的薄弱環節。針對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應以涉農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和載體為依托,針對其將學術研究與當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職能定位和發展目標,持續不斷地將科研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提高現有農業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縮短成果轉化周期,使其真正發揮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孵化器的作用。

(三)完善激勵體系

第12篇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農村;土地流轉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055-03

目前,河南省農業發展受經濟、人口等因素的制約,農業生產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依然落后,農業的發展依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人口資源受環境約束增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加劇,自然災害頻仍。總之,河南省農業的基礎依然薄弱,亟待加強,農業的發展要更加注重與環境的協調,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

一、河南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外部不經濟現象

雖然這些年經過河南省政府的努力,河南省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著生態污染、水土流失等許多農業外部不經濟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土流失和耕地被占。河南省水土流失嚴重,以河南省淮河流域為例,其總面積為 8.83 萬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為 2.63 萬km2,嚴重的水土流失對當地及下游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由于土地管理制度不嚴格,政府對耕地缺乏有效的監管,加之許多村民對耕地重要性的意識淡薄,農村居民一般都擁有多套宅基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了耕地資源的大量流失。

2.土壤鹽堿化。河南省一些大中型灌溉區,現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由于過量灌溉產生大量田間滲漏,加上灌溉渠系滲漏和排水系統不健全,依靠地面潛水蒸發來平衡水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和耕作層土壤水分蒸發加劇,增加了地下水通過土壤毛管向上運動的速度和地下水蒸發量,使非鹽堿土或輕微鹽堿土變成鹽堿土或強鹽堿土[1]。據統計,河南省灌區內不同程度的鹽漬化耕地面積達 79 864 m2,主要分布在新鄉、原陽、封丘、長垣、濮陽、開封、商丘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灌溉不當引起的。

3.水土和大氣污染。河南現代農業生產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地膜以及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使相當一部分化學物質作為污染物進入水體和土壤,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造成了湖泊水庫的富營養化。加之農民由使用有機肥轉為化肥,使畜禽糞便難以處置,造成江河、湖泊、水庫的水富營養化。另外,河南的秸稈焚燒現象嚴重,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鄭州、開封、濮陽、漯河、周口五市“可吸入顆粒物級別為四級”,屬于中度污染。焚燒秸稈本身造成的煙霧,會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同時,焚燒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河南省在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的,使本來就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規律,大力保護自然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才能協調好現代農業各系統和層次以及農業生產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最終全面實現生態品質、生物產量、經濟收入以及自然環境四者間的良性互動,才能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不斷的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傳統農業的可持續思想對我們的啟示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傳統農學的互動,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天、地、人”三才傳統農學思想。以此為綱,形成了二千多年的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傳統農業,孕育了燦爛的中華農業文明。其間產生了間作套種、優化組合;循環利用、多極優化、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系統思路以及發展農業、穩定社會、推廣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用養結合、常新地力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思想。

1.“三才”論。《管子?禁藏》中說:“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風雨時,五谷實,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國富兵強。”這就是說,在農業生產中,只有做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和諧與協調,才能出現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富兵強的局面,《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先秦時期農業文獻。其中《任地》、《辯土》、《審時》等三篇則是農業技術論文,主要內容是關于土地利用、耕作制度和自然氣候條件等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問題,它們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的“三才論”農學思想及價值觀念 [2]。

2.中國古代農耕實踐的系統思路――間作套種、優化組合。《齊民要術》中記述說:“將豆科作物和其他作物輪作或間作,既可增進地力,又可增加產量;在蔥地中套種芫荽,隨時供食用,也不會妨礙蔥的生長;在桑樹下常常刨一刨,種些綠豆、小豆,這兩種豆很肥美,又保持土壤潤澤,對桑樹有好處。”這些正符合系統自適應的機理,多種作物既相互影響,協調同步,又使系統與環境相適應,從而顯示出一種整體效益。

3.用養結合,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續系統思維方式。中國古代農業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而沒有出現地力衰竭的情況,是由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具有了樸素的用養結合思想,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續系統思維方式。中國古代農業主要采用精耕細作、輪作、重施有機肥等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如采用耕肥等耕作措施,精細整地,這些對改善和保持土壤水分、空氣、溫度、養分等狀況有決定的作用。

傳統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現今社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目前,在河南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勢下,積極發揚間作套種、優化組合的系統思想,對于開展集約生產,提高復種指數具有重要意義。

三、國外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國外許多國家采用一系列方法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建立推動環保農業的市場機制。首先,為了從市場角度推進可持續發展,一些國家建立了環境標簽和審查制度,為利于環保的農產品加注特殊的“生態標志”。如瑞典的有益于環境的“KRAV”標志被消費者廣泛認可;丹麥的食品生產必須符合許多規范和標準才能取得國家認可的市場標記。其次,是產品生命周期評價制度,即采用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評價產品生產和消費諸環節對環境的影響,這種方法強化了保證初始產品質量的重要性。最后,是較高的市場價格,即在確定產品的市場價格時,考慮了環境保護支出、自然資源消耗和使用清潔生產方式的額外費用等來保證環保農業的有效實施[3]。

2.以科技開發為突破,追求產業創新。科技是許多國家尋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美國國會立法撥發專款,責成美國農業部在全國大農業區建立為過剩農產品尋找非農用途的研究開發部門。這一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成的四個研究中心取得了數以百計的創新成果。技術創新的非農產品緩解了農產品積壓的壓力,并幫助農民從農產品出售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為農業科技研究注入了動力。

3.多種渠道的資金支持。許多國家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手段吸納國內外資金,以解決落后農村地區所面臨的諸多環境問題。如通過吸引國際或國家的一些專項環境基金;如全球環境基金、波蘭國家環境保護基金等提供啟動基金再吸引額外的資金;如立陶宛為進行可持續農業改革,制定了多項重要的國家試點規劃并建立了實施該規劃的基金會,該基金會在競爭基礎上為其成員分配無息貸款和撥款,并調撥環境保護建設設施、環境教育活動、生態監測和其他活動的有關經費。

四、河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河南省農業發展面臨著工業化與生態化的雙重使命,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跨度大,只有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業發展的質的飛躍。河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除了要因地制宜的借鑒上述國外的先進經驗外,還應當做到:

1.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模式,也是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措施,只有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大力發展節約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才能促進中國農業持續發展。河南省長期以來以粗放式的經營模式為主進行生產,造成農業生態系統嚴重受損。我們要結合省情,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具體有豫東和豫北平原區“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豫南丘陵區“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豫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豫西山區“節水”生態農業模式和城郊區“綜合型”生態模式。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加強科學技術投入與推廣,包括立體種養技術、有機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生物防治病蟲草害技術、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態治理技術、種植業清潔生產技術等現代生態農業技術,走技術生態型農業之路 [4]。

2.建立政府和民間組織共同參與的支持體系。科技走向農村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政府設立一些科技服務站;二是通過市場配置,用政策優惠鼓勵科技企業投入到咨詢服務行業中。只有用科技去武裝農民,用科學去指導農民才能使農業可持續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科技的推廣就需要政府、民間學術團體、農業從業人員的通力合作。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建立以政府行政領導、民間學術團體倡導、農業從業人員積極參與的立體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來保證科技的傳播。河南省要依托星火計劃等國家政策,創新農業科技傳播模式,因地制宜的借鑒他地的農業專家大院、農業科技110、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農業特派員制度等,來保證農業科技的廣泛、有效傳播。

3.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繼續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耕地實行先補后占,不得跨市進行占補平衡。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所節約的土地,首先要復墾為耕地。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河南省目前提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圈的宏偉藍圖,在這個藍圖實施的過程中必然出現許多城市擴張與保護耕地相沖突的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應當站在戰略的角度,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保護耕地,從而繼續保持河南第一糧食大省的地位。

4.加快步伐早日實現農業的“三化”。實現河南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實現農業“三化”即: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工業化。首先,農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手段。農業現代化建設要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注重從粗放型農業向生態環保可持續農業轉變。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加強農業基本建設,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的綜合教益,避免以透支農業資源和簡單擴大生產規模為特征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其次,農村城鎮化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農村城鎮化是農業工業化的基礎平臺,是農業產業化的必然結果。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只有提高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才能更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城鎮化解決了他們的技術和教育的問題。河南省的城鎮化建設重點要放在點多面廣的小城鎮上,要選擇一批基礎較好、布局相對合理及發展較快的實力型或潛力較大的小城鎮進行重點開發;要加快中原城市集群建設,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加速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最后,農業工業化是實現河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用現代工業化理念來謀劃和運作現代農業,是未來河南省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加速河南省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目標的根本出路。但是農業工業化的同時要防止石油農業等高污染的農業工業化發展模式,走合理的農業工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孫保營.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J].河南農業,2008,(11).

[2]盛邦躍.試論中國傳統與現代農業理念的辯證關系及現實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01,(3).

[3]陳士軍.國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農機化,2007,(4).

[4]張淑萍.河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探索[J].農機化研究,2008,(12).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Agricultura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enan

YAO Xi-chang,LIU Chi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山东| 威宁| 连江县| 比如县| 乾安县| 滨州市| 黔江区| 丽江市| 吉隆县| 阿合奇县| 天镇县| 太仆寺旗| 宝兴县| 吴桥县| 龙江县| 长治市| 师宗县| 紫金县| 苍山县| 涟水县| 南陵县| 绍兴县| 大厂| 临高县| 永顺县| 安吉县| 南皮县| 贵港市| 镇康县| 九寨沟县| 石狮市| 孟州市| 河西区| 锡林郭勒盟| 鄱阳县| 丰台区| 灵石县| 信阳市| 禹州市|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