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演講材料

英語演講材料

時間:2022-12-27 08:59: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演講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演講材料

第1篇

【關鍵詞】 英語課堂;英語演講;影視作品;運用

在英語課堂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口語的實際運用是最難掌握的一項。針對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的啞巴現狀不得不讓我們教育者對英語教學中口語訓練的內容和方法是否得當加以思考。在傳統的一周兩節英語課堂教學中口語的教學訓練遠遠不能滿足各階段的口語演講水平發展需要。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很多主動參與的機會。目前,各高校正在積極進行將傳統英語教學與多媒體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教改。

在英語演講課程中,英語影視作品可以為教學提供很多生動豐富的演講片段,通過影視作品的引導,學生可以更切合實際的根據語言材料、了解語言的使用語境,可以更好的將學習、演講與文化發展結合起來。

一、影視作品中的英語演講藝術

演講作為一種口語傳播的方式,從古到今,在人類文明的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現代人來說,演講更是交際手段的成功要素,演講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多維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隨著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體現,口語技能的重要性就十分凸顯了,因此,在教學中就更要注重提高和培養演講技能。英語演講作為公共選修課,得到很多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歡迎。并且,全國各級各類的英語演講比賽也在學校和社會各行各類上演。在影視作品中學習英語演講有很多優勢,例如,真實的語言學習經歷,模仿的好素材,真實的文化體驗,還有可以從電影中學英語得到樂趣,幾乎所有愛好者都會從影視英語中獲得珍貴的素材和文化體驗,而正是電影為我們提供了幫助。

英語影視中的演講作品既是英語語言的載體,又是英語文化的載體,影視作品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及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通過欣賞英語影視中的演講片段,可以使學生置身于鮮活的場景中,身臨其境的感受異國風情,了解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具體來講,影視作品中的演講具有以下共同特點。

一是影視作品中的演講具有優越性,信息多維性。一般影片中的一個演講片段是構成劇情完整的一部分。其場景可能會在開頭,劇中或結尾中出現。出現在開頭的演講起到增添細節或總領全部影片的作用,在中間演講則具有推動情節發展或人物性格的鋪墊作用和過渡作用。而在結尾的演講一般更具有情感性,起到了升華主題和刻畫人物形象增強的作用。換句話說,影視演講在一部劇中給我們在現實中的演講提供更多的寶貴經驗或資源,也可以是獨具匠心的演講特點。

二是演講不僅是講,更是演。一個優秀的演講既要講還要演。這樣才能使演講更具感染力,觀眾聽了才會有影響力。這種演講與觀眾互動的魅力。是一個演講學習者必須提高和掌握的技能和方法。

三是影視中的演講作品具有簡短的特點,大多影片中的一個演講片段會維持在1-5分鐘。

四是影視中的英語演講是英語口語在實際交流和應用中最完美的體現和演繹,是英語演講學習者不可多得的寶貴素材。

五是影視演講中的實用性。實用價值呈多維展現的影視演講可推動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和激情,在促進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是影視演講的娛樂性。由于影視演講作品本身的娛樂性,可給學生創造一個低焦慮水平的學習方法。

二、英語演講課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新世紀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新興的一門課堂,英語演講課在許多方面存在不足。首先,演講資源相對匱乏。其次,演講課中的單一性與傳統老化。從目前大多英語演講課來說,許多課還是采用名人演講和政論演講,其課堂教學模式的傳統老化,很容易導致學習者的疲憊和厭倦。

英語演講課既是一門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課程,更是提高學習者自信與個人魅力的課程。它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輕松的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記憶,理解,想象,掌握英語。其應該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培養綜合素質。讓學生快樂學習,老師快樂的教學才是英語演講課的魅力所在。

三、學習影視作品,提高英語演講水平的途徑

英語演講是一門重要的實踐課,是以演講的方式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應用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把英語影視作品納入演講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就其英語演講課來講,運用影視英語演講,主要以理論學習、觀察了解、朗誦模仿、表演展示為目的。

首先,讓學生參與課堂演講實踐。演講不僅僅是讓學生說,那樣只是為了練語言而練語言。交際能力處于表面化。英語演講課應訓練與提高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

其次,適當選取英語影視作品觀摩。如果不加選擇地觀看作品,不但達不到學習的目的,反而會導致不良后果。開設階段,應該選取一些語言清晰,內容精彩,情節簡單的影視作品。學習中后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挑選一些反映年輕人熱衷話題的英語影視作品。而從市面上出版的教材來看,合適的教材相對不足。因此,我們可以從影視作品中的演講得出更多的知識。

第三,培養學生的即興演講能力。可以從影視中的演講片段汲取靈感,即興根據瞬間記憶去演說自己的感受。

第四,要模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剛看完一部影片,使我們感興趣的方面會給我們帶來影響。例如,我們每次看完一部英語影視過后,說起英文,會在語言、語調上有些進步,這就是模仿帶給我們的巨大幫助。

第五,重視非英語因素在演講中的應用。在英語演講課中,學生要學會從影視作品中的演講者身上學到在表情、手勢、站姿、體態等方面的改進。學會用體態語與聽眾進行溝通來補充聽覺信息,使我們的演講更具生動力、形象力。

最后,演講的語言是文化承載,在欣賞影視演講作品時,要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習俗和背景知識,英語文化中的地理、政治、經濟、宗教、歷史、文化等都是學習者必須掌握的。

通過欣賞影視作品訓練演講,既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又可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順其自然順應時代。英語影視作品融多種信息傳播介質于一身,展示了所學語言文化的各個層面,幾乎涵蓋了語言學習中的語音語調、用詞、結構、語境、思維等幾大因素。

四、結語

演講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也是鍛煉學生公開展示自己自信、大方、沉著的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良好場所。把影視作品納入英語演講,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在看、聽、說的循環往復中體會成就感,樹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得英語演講課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一虹.外語學術木桶的“短板”―從一次失敗的演講談起[J].國外外語教學,1999(3)6-9.

[2] 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10th Edition,Boston:Mc Graw-Hill,2009.4.

第2篇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英語演講訓練 聽說能力

1.引言

在國內的許多大學,開設英語演講課已經逐漸形成一種趨勢。英語演講課不僅順應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要求,還有效地提高了溝通能力和拓寬知識面。然而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由于課時量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內在全校普及英語演講課。因此,如何將英語演講訓練融入日常大學英語聽說課中,使大學生參與主動練習與實踐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成為本文研究的目的。

2.將英語演講訓練融入大學英語聽說課的可行性分析

2.1英語演講教學的主要理論依據與聽說訓練的理念和目標一致。

英語演講教學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理論依據是輸入和輸出理論。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的提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學習者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才能自然產生語言復用能力。在聽說課堂環境中,有問答、復述、對話、討論、辯論、演講、角色扮演等輸出方式。演講訓練中對演講比賽的觀摩、向成功英語演講者的模仿這些都是對聽說能力的一種輸入,而后階段的演講,作為聽說課中一種更高要求的輸出方式,使學生對英語演講技巧的認識經歷一個由感性到理性、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為培養輸出能力、提高輸出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英語演講教學的主要理論依據與聽說訓練的理念和目標是一致的。

2.2英語演講訓練能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改變口語僵化現象。

某些大學生在使用外語時會具有明顯的語言休克現象,最常見的是在進行回答問題、口語操練等課堂活動時會出現緊張、膽怯,以至于伴隨冒汗、握拳、講話結巴等現象,在使用目標語進行交際時無法做到像使用母語一樣自然。而英語演講中的訓練,無疑為幫助大學生走出僵化的困境,擺脫不利的心理因素,提出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在演講訓練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公眾場合,害怕乃人之常情。要學會自我放松的方法,試著深呼吸幾次,在心中不斷重復一些激勵的話語,戰勝恐懼感,注意保持與聽眾的眼神接觸。當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后,再通過觀摩、模仿、演講這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演講訓練,再適當運用具體的技術手段,比如對著攝像機鏡頭,在公眾場合,進行實地演練,實踐、實踐、再實踐,不斷體會演講的奧秘和訣竅,學生的口語僵化現象必定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2.3演講的交流特性能促進聽力水平的提高。

演講就是演講者在一定的時間和場合,把自己的信息以特定的方式向聽眾傳達的一種交流活動。演講者是信息的來源,在發表演講時需要把這些信息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編碼,傳達給接受者聽眾。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演講者必須以聽眾為中心,而聽眾需要把演講者的信息解碼之后,才能有效接受信息。在傳達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促進雙方聽力的提高。

3.英語演講融入聽說課的組織形式

英語演講不同于一般的口語訓練,它必須有一定的階梯性和順序的不可逆性,隨意性小,演講訓練既是對口語訓練的一種拓展,又是對聽力訓練的一種突破。筆者在所教授的4個班級中,利用聽說課的部分時間,進行英語演講訓練。

3.1觀察。

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A.Bandura等人(1962)提出了社會學習論,又稱模型模仿論。這一理論講述了在社會環境中人是如何學習的。它主張人類應通過觀察別人的熟練反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完成學習行為。觀察有兩個目的:一是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演講的興趣;二是消除學生在語言和心理方面的隔膜和恐懼感。觀察的資料搜集來源可以是雙方面的,課堂上的資料主要來自教師,課后的來自學生。觀摩的視頻材料可以選用一些比較經典的演講音像資料,音像資料的選擇在內容上不能太難,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在結構上不能一味求新,要盡量選擇那些內容清晰有條理性的視頻,比如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及“外教社杯”英語演講比賽全國優秀獲獎選手的演講,這樣的演講資料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作用引起的觀察學習更有效。教師可以自行制作一些微課視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教師可以督促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尋找一些他們自認為好的演講視頻,在課堂上或是微信群中一起分享,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觀察的訓練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進行。在觀察的初期,教師僅僅起到一個視頻提供者和播放者的作用,只讓學生觀看,不做任何的干預。在觀察的后期,教師就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注意演講技巧的使用,體會重音、強弱讀、斷句、停頓等用聲特點;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演講者是怎樣利用手勢、面部表情這些體態語表達自身的情感;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演講者是怎樣立意構思、謀篇布局打動聽眾的。

3.2模仿。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就可以進入演講訓練的第二階段:模仿。模仿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首先,是對演講者用聲技巧的模仿。把握以發音到位為基礎的所有重要因素的有機協調、變化有致,感受演講中的高亢激昂,感受演講的低沉深厚,感受語速快時的流暢清晰,感受語速慢時的有聲有色,感受停頓所引發的聽眾思考。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借助錄音設備,小組的組員間互相幫助檢查對方是否模仿到位,小組組員互相評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來回走動,觀察各組的聲音模仿方式。其次,學會模仿演講者的“肢體語言”。模仿的形式可以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加上創新模式。所謂的傳統模式,就是單純模仿經典視頻資料里演講者的肢體語言,不管是手勢、表情都要盡量到位。這一階段可以讓學生變成“演員”再現演講者的“形態”,可以讓學生主動上臺模仿,臺下的學生和老師一起作為評判。所謂的創新模式,就是教師給出學生一段演講稿,要求學生分小組自己揣摩該如何配上適當的肢體語言更好地給聽眾傳遞信息。隨后各小組可以推薦表現力好的組員在全體同學中表演,選出最佳的表演之星。最后,就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學會模仿演講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技巧;體驗怎樣在演講中利用引人入勝的開頭和令人回味的結尾吸引聽眾;把握怎樣合理地確立中心論點、收集有效素材展開論證,從而說服臺下的聽眾。教師可以指定兩篇演講稿的撰寫,然后讓學生先自己打分評價,然后交由教師打分評價,再選出優秀的演講稿在課堂上宣讀。在對演講者的模仿訓練中,組織觀察、分析和討論,使教師、演講者和聽眾都積極參與課堂,不僅逐步培養自信心,而且提高他們的演講技能。

3.3命題演講與即興演講相結合。

觀察和模仿的訓練,已經逐步消除學生對演講的恐懼心理、樹立自信心。這些都為真正的上臺演講做好了一定的鋪墊和過渡。這部分的訓練可以先從比較容易的命題演講入手,再轉向高要求的即興演講。命題演講可以改變以往由教師命題的形式,由學生自己自行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熱點的話題,然后集中匯總,形成兩個命題,準備充分后,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演講的展示機會。在演講者進行演講的同時,其他學生的角色就變成了觀察者,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及找出不足,也間接得到提高。即興演講相對來說是演講中難度較大、比較富有挑戰性的環節,訓練的安排可以放在最后的兩次課上。在即興演講比賽的前兩周,可以適當地讓學生針對特定的演講題目,進行頭腦風暴法的訓練,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及培養一定的思辨能力。即興演講時,教師可以模擬正式比賽的現場,把學生分為兩組,一組進入準備室抽簽準備,另一組在比賽現場和教師一起,作為現場的評判。然后再下一場換題目后已經做過評判的學生再變成演講者進行演講。每個學生的即興演講的得分就是每個學生打分的分數和教師打分分數的平均分,最后評出最優秀的前三名演講者。

4.英語演講訓練融入聽說課的實踐效果

通過在英語聽說課融入英語演講訓練,在期末教師對四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其中6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聽說水平有了一定的進步,60.5%的學生把口語進步的功勞歸因于英語演講訓練。學生參與英語演講訓練,提高心理素質,樹立自信心。在觀察、模仿和演講中,不僅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還促進了口語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始終具有主體地位,演講資料的收集,使學生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傳統聽說課教學模式也得到改良,在一種半開放式的教學中,教師充當導演和演員的雙重角色。實踐證明,把英語演講訓練融入聽說課堂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是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

英語演講作為聽說課額外訓練的一種,也可以納入評價體系。在大學英語課中,某些學生要進行口試的考核,有了演講訓練,就可以把它作為口試考核的一部分。考核的內容分別是模仿、命題演講和即興演講三個循序漸進的步驟。考核的評價者是學生自身和同學間的互評還有教師的評價,這是一個更合理客觀的評價體系。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對英語演講有更深刻的認識,學生也從中樹立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5.結語

通過在聽說課中引入英語演講訓練,可以打破傳統的聽說教學模式,探索一套科學有效的聽說教學模式。英語演講訓練的目的不是培養演說家,而是以演講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間接帶動聽力水平的提高,在一系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交流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大學英語聽說課的改革,使它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Stephen E.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6.

[2]崔琳琳,林立.大學英語演講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李彥文,等.英語演說詞精粹[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1999.

第3篇

關鍵詞:英語口語教學;演講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主要開設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課來幫助學生獲得語言技能。這種技能課的教學理念在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方面卻存在諸多弊病 [1 ]。高校英語專業口語課的問題尤為突出,口語課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綜合素質培養,基本停留在語言層面的機械操練上,也就是說,只是重視了語言表達的流暢性,而沒有重視所表達內容的邏輯性和合理性。大多數學生在陳述觀點或說服他人時缺乏有效推理、合理運用論據、組織論據、分析和支撐論點的能力。這既是課程內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口語教學理念上的守舊。要實現口語表達的速度、準度、深度、力度,開設英語演講課程已成為一種必然。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口語課的補充和延伸,而是以實戰為目標的專業技能課。它強調語言思維訓練、語言運用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自信心培養等。

一、演講課歷史的沉淀與啟發

公共演講是指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以聽眾為對象,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針對某一主題或某一事件發表講話,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感,進行宣傳鼓動的語言交際溝通行為。演講有賴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賴于后天的習得。歷史上的雄辯之才,無不經歷嚴格的語言課堂訓練。早在古希臘時,蘇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辯術”作為其必修內容。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從15世紀起便開設了相關課程。美國大學的言語教學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哈佛大學創立之時。但在20世紀前,美國只有極少數大學成立了獨立的言語系,言語教學主要由英語語言和文學系承擔。直到20世紀初,人們才越來越意識到言語教學的重要性,主張成立獨立的言語系的呼聲越來越高。1914年,演講教師協會成立。獨立出來的言語系大多命名為“公共演講系”,1920年以后統一更名為“言語系”,60年代更名為“言語傳播系”。如今公共演講已成為美國大學里最普遍的交際基礎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將此課設為必修課。

英語演講課在我國還是一門剛剛興起的課程,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沒有達到英語語言學和文學課等課程的程度,開設此課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實,在國外這門課程的功能和價值問題早在幾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解決了。我們現在要討論的不是課程的必要性,而是課程的發展性,如:教材建設、教學手段、教學視野等,要讓課程顯示出對于演講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講課教材的審視與建設――基于《英語口語教程》

目前,我國市場上有關演講與口才的圖書比較多,但真正意義上的教材少,即便是用做教材的,也都重墨于演講的藝術表達形式(包括語音、語調、肢體形態等),或者如何塑造一個演說家。這樣的定位偏高偏窄,造成教材太專業化、太格式化,內容陳舊,輻射角度小,且缺少靈活性。于是,很多高校采用了Stephen E. Lucas編寫的《演講的藝術》 [2 ]。這本教材編排雖然很好,但它主要針對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語言難度和選材內容都不太適合中國學生。那么,推出一套適合于中國學生的教材就顯得特別關鍵。

《英語口語教程》(上、下冊)是筆者主持編寫的教材。基于對主流口語教材的對比研究以及我們的認識和理解,教材明確地把口語課分成兩大塊:“基本技能訓練(上)”和“演講與辯論(下)”。“基本技能訓練”側重交際功能訓練,從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激情和習慣,逐步過渡到英語思維、英語連貫表達。 “演講與辯論”就是英語演講、英語辯論的專門化訓練,比如主題演講、即興演講、專題辯論、法庭模擬等,讓學生熟悉一般英語辯論的規則和技巧,增強批判性傾聽能力、快速反應能力以及辨析能力 [3 ]。在編寫過程中吸納與采用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和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強調輸入與輸出相結合。Krashen在其“輸入假設”中指出,語言學習者要習得第二語言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礙,借助語言環境,大量輸入略高于自身現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語言。最佳的語言輸入有以下4個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關性、非語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夠的輸入量 [4 ]。輸入方式包括閱讀材料輸入、視聽材料輸入、篇章背誦輸入、教師課堂知識輸入等。Swain對于“輸入假設”理論進行了補充,認為學習者不僅需要可理解性輸入,還必須有可理解性的輸出,只有創造機會充分使用所學的語言,才有可能鍛煉學習者的流利度和語法的準確度 [5 ]。課堂輸出活動包括模仿表演、看圖說話、故事復述、故事創作、角色演繹、主題演講、專題辯論等。把整個教學過程視為一個系統工程來進行立體的綜合化建構,實現英語說、讀、寫、視、聽、辯能力培養的空間一體化,是教材建設的基本出發點。

三、演講課的教學原則與手段

英語演講課有2個要素:一個是教師的“教”,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演講的相關知識,諸如演講技巧、演講稿寫作、演講審美及演講心理等;另一個是學生的“練”,演講課需要學生在現實生活場景中,利用現實的生活元素,自主地、系統地、探究地進行演講演練,促進知、情、意、行的統一協調發展。課上應“精講多練”,教師要運用激勵機制和各種教學手段,營造寬松型、學生友好型的課堂氛圍,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交互式立體化教學模式。因此教師一定要合理分配“教”與“練”的比例,精心設計和組織演講場景,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模仿、操練,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

1. 觀摩成功演講范例

英語演講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是一個充滿困難和挑戰的領域,而進入這個領域的最快捷的途徑是觀摩。通過觀摩,學生對英語演講有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和體驗。可以讓學生觀看英美國家名人演講的精彩片段,讓他們很直觀地感受大師們的語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觀摩之初,要求學生認真聆聽,關注演講者的語音語調;用心觀察,注意演講者的一舉一動,如姿態、肢體語言、服飾等。隨著觀察的深入,教師可要求學生注意演講者的演講技巧,并適當對演講個案進行簡單的點評,講解其中相關的演講技巧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成功演講的關鍵因素。也可以選擇CCTV杯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的錄像給學生們觀摩。實踐證明,演講課程之初多觀看英語演講成功的范例、演講比賽的錄像可以幫助學習者克服羞澀、樹立信心,是演講學習初期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2. 模仿成功演講

觀摩一定量的成功演講范例后便可引導學生開始有意識地模仿。首先是形態模仿。鼓勵學生模仿演講者的“形態”,但并不是要求學生與演講者有一模一樣的身勢語,因為文化差異,有些身勢語在中國不一定能得到認同,如過多的聳肩和揚眉等。要根據演講內容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其可以與原演講者的動作有差異,但基調和情緒必須是一致的,不能把演講做成盛氣凌人的訓誡或嘩眾取寵的煽情。其次是聲音模仿。要求學生模仿演講者的用聲技巧,如氣息強弱的處理、換氣、斷句、停頓等。語音的模仿是關鍵,元音要盡量發得飽滿,結尾的輔音要輕發,還有注意吞音和連讀現象等。語調也不可忽視,要求學生在演講節奏、句子升降調、輕重音等方面盡量靠近演講者。最后是文本模仿。演講文本模仿亦如書法臨帖,很講究“循規蹈矩”,一般而言,尊承古人的法帖是最優的選擇,可以少走彎路。因此,教師可從經典范本中挑選出精華部分,如精彩的開頭、有力的說理、美妙的修辭等供學生模仿寫作自己的演講稿。

3. 演講技巧訓練

觀摩和模仿是演講的初始階段,之后就進入階段性和針對性的技巧訓練階段,如怎樣審題、怎樣謀篇布局、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組織材料進行主體內容的邏輯說理、怎樣做到演講文字的準確與生動等。講授完相關技巧后要留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體會、掌握和運用這些技巧。教師可以給出題目,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收集相關材料、擬出提綱、整理材料、寫出講稿。老師進一步指導學生修改演講文本,要求學生把觀摩到的演講技巧和課堂學到的演講知識充分運用其中。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挑選學生進行演講實戰,演講完畢后,先由同學點評,然后老師做出整體評價,提出改進意見。經過這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大多能在眾人面前開口演講,而且是言之有物的、邏輯性較強的演講。

4. 課堂英語演講比賽

當演講的基本技巧都進行了介紹和訓練之后,學生對演講技巧運用得比較嫻熟,信心也逐步樹立起來。接下來要鍛煉學生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的心理素質和思維表達能力。可將命題演講和即席演講結合起來訓練。教師可提供一些演講題目讓學生抽簽(題目應該隨著課時的推進由易到難),抽到簽后給學生3~5分鐘的時間準備,然后做出一個3分鐘左右的演講。先在小組內進行比賽,由組員打分,評出最佳演講。然后各組的優勝者再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角逐。分組比賽的好處在于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讓學生進行打分的好處在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評判演講的標準,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

5. 課堂英語辯論賽

英語辯論賽更能鍛煉學生在高度緊張的氛圍里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快速反應的能力,更具挑戰性。在大量命題演講、即席演講訓練之后,可組織一些班級辯論賽。教師擬定一個貼近生活、有時代色彩又富有爭議的題目,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學生課前收集材料,做好充分準備。課上進行辯論,按照正規辯論賽的賽制和程序,正反、反方分別設一、二、三辯及自由發言人,由教師充當主席。辯論演講更具對抗性,是即席演講的更高層次,是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知識儲備、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有效手段,一般可一個月舉行一次。

6. 演講拍攝及分析

每次上課先讓兩名學生在全班面前做有準備的主題演講,各3分鐘,教師用攝像機拍攝下來。下次課上播放上次拍攝下的學生演講錄像,教師帶領全班同學進行分析討論,利用相關的反饋表向演講人提出具體的反饋意見。運用和分析學生自己的演講視頻資料可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有效。演講學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現,可以更清楚、更客觀地認識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水平,從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通過觀看演講視頻的其他同學就可以比較、分析出他人演講的優劣,以揚長避短。

通過以上這些教學環節和手段,學生的心理素質、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快速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必定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和運用水平、文化修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都將得到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文玉.“讀議寫”課程改革―――以美國歷史與文化教學實踐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2):118-120.

[2]Lucas,Stephen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3]陳 惠.英語口語教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第4篇

一、引言

演講源于西方修辭學。學者、政客等都需要使用公共演講來傳播學術思想和價值觀念。20 世紀以來,演講更是在眾多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政治斡旋、競選與就職,抑或是國際各級別的盛會都能見證跨文化演講的重要性。

演講雖然是以演講者說、觀眾聽為形式,但并不是一種單向的語言信息傳輸。它要求演講者能夠把自己的觀點有效地傳遞給聽眾,并能得到聽眾的接納和反饋,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溝通。而英語演講更是跨文化的信息傳遞,演講者更需要根據場合和觀眾來調整演講策略與技巧。影響英語演講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英語語言基礎,還需要演講者承認并且尊重文化差異與文化多樣性,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架起英語演講這座溝通的橋梁,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包括如何選題立意、分析聽眾,適應客觀環境,系統、深入、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等。成功的英語演講者應具備批判地接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觀點,以及有效地與之交際的能力。因此,在英語演講課中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有迫切的必要性。

二、思辨能力在英語演講交流中的重要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學生要能在工作和社會交往中運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但往往實際情況是,學生在討論、辯論、說理或發問時,常常感到頭腦里空白一片,說不出任何新意,缺乏思想深度和說理力度,也難以有邏輯地表達思想。學生一般能夠完成日常會話,但針對某個問題進行稍微深入探討時,就很難有效、有序地表達思想。這種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而造成的現象就是“思辨缺乏”現象(黃源生,1998:19)。

探究其中的緣由,不難發現學習者在淺層次上的會話和交談中比較容易得到滿足,而對于深層次的談話,連續的發言就很少進行訓練,其思辨能力的廣度和深度都沒有得到鍛煉。限制了學生深入開展話題討論和辯論,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都難以在活動中得到質的突破與提高。根據思辨能力在演講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應該加強學習者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 使得他們的思維水平向更深層次進行發展,才能在演講這一以內容、邏輯、可信度為基礎的交流中實現最大的效率。從表達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已成為英語演講教學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

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幾項基本技能。演講主要是看“說”得好壞, 而聽得是否準確、寫得是否漂亮、讀得是否廣博又是“ 說”的基礎(高一虹, 1999:6-9)。喬姆斯基等著名學者都曾定義或解析過語言能力這一概念,不過其重點主要集中在對語言的表層結構的掌握和基本交際規則的使用上。對于語言的理解、分析、整合能力是除了表層的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之外的一種能力,即語言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在成功進行比較復雜的語言活動或語篇理解,如作文、翻譯、演講、談判、辯論中時,體現出了更深、更廣的意義。在比較復雜的跨文化語言活動中,特別需要語言使用者具備跨文化的思辨能力,才能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將不同文化的信息進行融合和貫通,從而擴展和豐富自我。只有具備了這樣跨文化的思辨能力,才能正確地理解文化差異,評價文化不同,并且富有創造力地使用知識、整合思想、把握關鍵,從而在跨文化的語境下達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思辨能力就是對問題的分析、理解、判斷和解決能力。人們運用它對于已有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剖析、聯想、理解并且進行無限的創造性發揮。它甚至不是“學習”而來, 而是“修煉”而成。課堂教學能最有效地教給學生的是語言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我們需將思辨能力的培養滲透于具體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習練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反思和創造才能提高語言的能力。

三、演講中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

Spitzberg曾對跨文化交際能力作了如下定義: 跨文化交際能力從本質上來說是“在特定環境下能夠做出合適有效行為一種能力(Spitzberg, 2007:136)。Young Yun Kim 對“特定環境”做出了較為明確具體的說明,即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個人在處理跨文化交際關鍵問題時所體現的內在綜合能力,而這里所提及的跨文化交際關鍵問題具體指文化差異性、文化陌生感、群際情形以及伴隨壓力等由跨文化交際帶來的不適與問題(Gudykunst & Kim, 1988:207) 。可以看出,面對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交流, 能夠自然、得體、恰當地扮演跨文化的角色,并且有效地解決、 應對各種問題,達到與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有效交流的目的,這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在英語演講這一跨文化語境中,要利用思辨能力,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融入演講的實踐中去,尋找通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來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一)培養積極的交際動機,提高演講思辨能力

演講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復雜溝通方式。優秀的演講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中的溝通動機是達到有效交流的基礎。跨文化環境中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溝通中的問題,實現有效的交流。這就是跨文化中的積極動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跨文化交際溝通中有兩個方面:消極動機和積極動機(Spitzberg, 2007:194)。要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首先要排除消極的動機,以積極的動機準備并發表一場演說,才能激發和培養跨文化的思辨能力。緊張、怯場、缺乏信心是與演講相關的消極動機。如果對英語演講抱有消極的動機,會影響思辨能力的發揮。因此,培養對英語演講的積極動機,是邁向成功跨文化思辨的第一步。只有自然、大方、機智、優雅、從容、得體、淡定,并能與觀眾進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才能夠有效地發揮思辨能力,將待表達的內容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最后達到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通過跨文化思維訓練提高思辨能力

良好的母語修養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同時,也才能充分認知和尊重外國文化,具備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傳統意義上講,中國文化崇尚厚重、含蓄、內斂、謹慎、篤實等品質,強調語言的意合。而西方文化自中世紀起更側重哲學、思辨、邏輯、語法、修辭、雄辯等技能,強調語言的形合(畢繼萬,1999:24)。在培養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提供有效材料,激發學習興趣、規范訓練內容,最大優化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維能力。在基本的語言技能的基礎上,英語演講能力培養的重點在提升文化內涵和跨文化的吸引力上。不同語言的形態、語法、句法、語篇和語用規則也存在差別。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培養思辨能力,提高演講的邏輯性以及跨文化接收度和說服力。

(三)在交際知識運用中培養演講思辨能力

英語演講是一門專業技能,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是演講課上學習的一個重點,跨文化的思辨能力是演講能夠有效傳達、說服、引導等的重要保障。如評估演講環境,分析觀眾年齡、偏好、背景、價值取向等特點,撰寫演講稿時如何選材和邏輯安排等。希望通過運用跨文化交際和思辨能力,有針對性地選取話題,開展說理,達到感動和影響聽眾的目的。演講中不能把平時積累的一些內容性的知識簡單地累加起來,而是要有能把跨文化知識和內容性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的思辨能力,這樣才能做到是一場打動人心、令人信服的演講。一場出色的英語演講需要知識的指導,也需要內容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的結合。

第5篇

即興演講即興表達能力中學英語教學課堂訓練自主練習由于社會對高素質英語人才的需求增長,口語能力在中學英語教育里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針對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開口難、膽小害羞等現象,一個有效的方法便是練習英語即興演講。不同于日常、輕松的會話形式,我們在很多情況下也需要集中、系統地表達自身對事物的認知與看法。事實上,“美國95.3%的中學都開有英語公眾演講教育課。”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中學在外語教學中也開始注重英語即興表達,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即興演講能力。即興演講是最具挑戰性、最能真實反映英語水平的項目。“即興演講通常要求選手根據文字、圖像或視頻方式提出的問題進行即興發言。因此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在頭腦中歸納思路并組織語言就成為演講成敗的關鍵。”其性質也決定了掌握此項能力的難度。在即興場合,經常會有學生表情僵硬、聲音顫抖,邏輯混亂,甚至語無倫次。然而即興演講的難度也意味著它對于提高英語口語特別是即興表達能力,就像是高效的“特訓”。

有人認為即興演講全靠隨機應變、臨場發揮,無法準備,也很難通過練習取得成效;其實不然。“胸有成竹于前,才能出口成章于后”。由于現場準備時間太短,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做到有話可說,即平時積累材料,練習理清邏輯、快速構思的能力。宏觀上,成功的即興演講須以流暢的內部語言結構為基礎。它需要學生在短時間內高效整合資料,能鍛煉快速構思與語言組織能力。即興演講雖不像命題演講那樣講究,但也要內容精悍,邏輯嚴密,結構合理。微觀上,演講中使用的語言不僅應準確流利,語音、語速、語調等方面都應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作相應調整。以上幾方面能力,不論是快速構思組織能力還是語言表達的準確度,均可通過練習得到大幅提高。

首先,在課堂中創造機會鍛煉能力。將即興演講訓練融入英語課堂,如在課前5至10分鐘進行,用時不多,但效果很好。“英語演講活動的主體是全體學生,英語教師只是起組織和點評的作用。”首先,由老師給出即興演講的題目和2至3分鐘的準備時間,這期間要求學生審題立意、構思提綱,充分調動起頭腦中貯存的信息,確定議論角度和大致結構。可以記錄關鍵詞,但不能用完整的句子。時間一到馬上停止,老師每堂課隨機點名幾位學生上臺演講,并在每個學生演講后,對該生的各方面表現進行評價,糾正語言表達中的問題,或補充相關的英語知識;也可以組織臺下學生探討,增強互動,“學生在觀摩同學的表演中,互相學習,逐漸有了競爭意識。學習英語的氛圍和環境大大改善。從而促進英語教學工作,極大地提高學生語言技能。”這種互動也是有其意義的。若沒有任何互動交流,臺上的學生講他的,臺下的學生們做自己的事情,演講訓練將變成一盤散沙,氣氛沉悶死板,不僅無法激勵學生,還會起到反作用。在輕松活躍的氣氛和“你我他”的交流合作中,學生們才更容易對英語演講產生興趣,從而勇于講、樂于講。課堂即興演講訓練看似是“迫使”學生去講,但在此過程中,學生將發現自身口語能力的一步步提高,增強即興表達的自信心,逐漸將他們從被動學習引導向主動參與。

其次,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廣泛涉獵英文視聽資料如利用網絡觀看美劇、電影等。積累素材,擴大視野,熟悉各類話題。此類方法既有趣又有效,但執行過程中也應避免一味模仿,如美劇中的對話都是生活常用語,而在演講中則應避免過多使用口語化表達方式和不當習語;也不應濫用部分英美人的口頭禪如“you know”“like”“awesome”,或是頻繁使用“I think”作句子開頭的習慣。另一方面,多接觸英文演講,借鑒學習。“演講在英語國家中歷來都被廣為利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界人士都常常借助這種方式來同廣大群眾進行交流,大量的演說名篇不斷涌現,其演講辭也成為倍受英語學習者青睞的語言范例。”在學習這些范例、模板時,要專注于總結它們的邏輯結構和語言特點。不難發現,英文演講的內容講究親身經歷,從小見大,環環推進。同時,切記不要照搬模板。此外,要創造即興表達的機會,進行“模擬即興演講”:不僅要積極跟家人朋友練,讓他們多提意見,自己對著鏡子隨意就一話題表述意見,亦是適應即興表達的有效方法。這過程中還可多加“調控”,將自己說的英語錄制下來,聽聽錄音,跳出“演講者”角色對自己的即興表達進行客觀評判,準確發現問題再加以改正,效果就會更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口語即興表達能力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事實上,即興演講的“可訓練性”及其在訓練中學生口語、提高思辨創造能力和培養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上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越來越多師生的認同和重視。英語教學在改革,中學英語口語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也要隨之轉變。而英語即興演講作為一個融合知識和技能的素質教育過程,不僅能活躍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和空間,必將使更多的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史蘭英.美國中學英語公眾演講課觀后感[J].絲綢之路,2004,(S2):163-164.

[2]王璐.英語即興演講中常見問題的分析及解決辦法[J].東京文學,2011,(09):124.

[3]王仁蘭.讓“課前五分鐘英語演講”激活英語教學[J].教師教育與管理,2006,(1):55-56.

第6篇

目前對于自主學習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課堂教學中的研究,對課外自主學習的研究還甚少。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開展一些有效的課外活動對學生自主學習英語意義重大。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興趣,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學習的意識,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還可以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空間。筆者在很多項課外活動中均有所收獲,現選其中的體會和大家進行經驗交流。

一、學唱英語歌曲

學生非常熱愛唱歌。教師時常會看見有學生頭戴耳麥忘我地哼唱,或是會親眼目睹他們認真地抄寫歌詞的樣子。其實,許多學生都有自己的歌詞本。針對學生的愛好,我們要因勢利導,把他們特有的興趣轉移到英語學習中來。我一般在學期初期的時候下達“英語歌曲比賽”的通知,要求學生及早做好參加比賽的準備。比賽是在學期中段才能舉行。這樣做的目的是留給學生足夠的課外學習英語歌曲的時間。

學生喜歡唱歌,也有強烈的表現欲,為了能在比賽中大展歌喉,他們會做足賽前準備,他們會在課外搜集一些英語歌曲,自覺學唱,并且為了在比賽中不和其他同學“撞歌”,他們要學很多的歌曲。通過對比賽的精心準備,學生學會了英文歌曲,自然就學到了英語知識。學期中段的英語歌曲競賽自然會取得成功。當然這還不是最后的結果,因為任何一種行為一旦成為習慣都能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在英語競賽之后學生的學唱熱情還不會很快退去,他們還會繼續學唱英語歌曲。這種學習也就還在繼續。這個過程是在課外自覺進行的,但它對學生英語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不但在學唱中記住了英語單詞和句子,還培養了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他們學習的途徑也會有多種,可能是觀看電視,可能是網絡下載,也可能是請教他人。所以這項活動能有效拓展自主學習英語的實踐空間。

二、參加英語演講比賽

教師可以以學期為單位,或是以學年為單位組織學生參加一次英語演講比賽活動。在此項活動的前期,學生還要做充分的準備,他們會精選自己的演講稿,在不同風格的文章和話題中進行提煉。對演講稿的選定和完善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過程。選定演講稿后學生還需不斷地練習自己的發音,糾正自己的語調,他們會利用課外時間請教自己的同學、家人或是朋友。這種過程既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又是與他人相處的過程,就這樣通過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學生自主地提高了自己的英語能力,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增強了自己自主學習的參與意識,在無形中他們拓展了自己自主學習英語的實踐空間。

三、制作英語手抄報

在我校,學生每年都要參加一次英語手抄報作品展活動。在此項活動中,教師會動員學生參加,展出前全體學生會在課余時間手工制作英語報。學生在動手制作之前需選擇抄寫內容,選材的過程就是自覺學習英語的過程。當學生選好了材料就要對報紙的呈現形式進行設計,也就是版面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常會采取合作的方式完成他們的任務,他們會就自己的弱項尋求幫助,可能有人會找字寫得漂亮的同學幫助其完成內容抄寫,也可能有人會找繪畫能力好的同學幫助其繪圖,還可能會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相互幫助,相互學習,融洽相處,無形中形成了合作學習的能力。當作品在全校展出時,學生欣賞別人的作品同時也欣賞自己的作品,看著自己的作品他們的心情是喜悅的,有成就感,同時也對作品上有別人的幫助而心存感激。所以,制作英語手抄報是一項很不錯的課外活動,它蘊含著眾多的教育理念。

四、收聽英語廣播下課了,學生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鮮的空氣,放松一下緊張了40分鐘的神經,此時聽到廣播里播放一些輕柔的英語歌曲一定是一種享受

我校校園廣播的歌曲會時常更新,有時是根據學生的要求更新的。學生喜歡音樂,尤其是喜歡一些經典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 Right HereWaiting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深受學生喜愛。課間播放英文歌曲,使學生在音樂中放松,讓他們享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同時也記住了一些英語歌名,或是幾個英語句子。廣播當然聽不一定只在學校,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家養成收聽英語廣播的習慣。

因為聲音可以不受限制地穿到我們的耳朵里,人有時也是可以“一心二用”“三心二意”的,所以學生可以在洗臉的時候聽,也能在吃飯的時候聽,可以是在街頭巷尾聽,也可以是在屋里屋外聽,聽到的內容也許是歌曲,也許是新聞,也許是逸聞趣事。這些內容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還鍛煉了他們的聽力。無論是聽英語校園廣播還是聽BBC,WORLDSERVICE都不需要教師的參與,學生可以完全自主地收聽,自主地接受知識進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認為聽英語廣播是又一項拓展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實踐空間的良策。學貴有法,但無定法。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中國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困難大,要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自主能力是一個復雜的、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恒心、有耐心、更有信心,需要我們在這方面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和提高。

第7篇

關鍵詞:聽說能力 各種資源

一、 教師方面

1. 積極正確的引導

從七年級開學的第一堂課,我就強調聽、說能力及語音語調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我經常告誡學生:“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與人交流,如果我們的發音不準確,那么,別人聽不懂我們的話,我們要理解別人的話也有困難。因此,掌握良好的語音、語調是學好英語的前提。而要聽得懂,說得好,就必須多聽磁帶,多跟讀,多模仿,并且大膽地開口說英語。”

2. 提高自身的語音修養,言傳身教

在教學中,教師的語音、語調是否標準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終身的,尤其是對于起始階段的學生。我平時十分注重自己的語言語調,不因為自己是一名初中教師就以為自己在大學中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就足夠了,而是時時為自己“充電”。我每天都抽時間看CCTV9的英語節目,經常收聽BBC和VOA的廣播節目,模仿地道的發音。

在上每一個模塊前,我堅持跟讀課文磁帶,直到模仿得惟妙惟肖。經過不斷的努力,在課堂上我能運用清晰、標準的英語口語組織教學,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 學生方面

1. 課堂創設情景,用英語交際

《英語》(新標準)的每個模塊都有一個題材內容,課堂上在學習詞匯、語法及功能用語后,我盡量創設貼近生活的場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材料圍繞題材展開聽說訓練。例如《英語》(新標準)七年級下冊Module 5 My Hometown and Country是以家鄉為題材,要求學生理解掌握本模塊學習材料中關于方位、位置等語言現象。我設計了一個話題,要求學生先介紹自己家鄉的人口、地理位置、氣候、風景名勝、著名特產等,然后完整地介紹自己的家鄉,這個話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即使平時不愿開口的學生也積極參與說的活動。

2. 利用早讀,跟讀課文

《英語》(新標準)的錄音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分角色配聲錄制,語音語調標準、地道,人物特征明顯,可模仿性強。而課堂教學有限,學生不能充分利用磁帶訓練,因此每周輪到我指導早讀的那幾天我都早早來到學校,準備好錄音機和磁帶,要求學生模仿磁帶中的語音語調進行跟讀,一遍遍地朗讀,強化了學生的語音語調。

3. 利用錄音作業,培養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在學校訓練后,我布置了課后朗讀錄音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模仿磁帶上的語音語調朗讀,然后用錄音機或MP3把每個模塊的Unit 1的對話和Unit 2的課文錄下來交給我。我聽審每位同學的錄音,寫上評語,如“Well done!” “Good!” “Excellent!”等,并選出優秀的作業,播放給全體同學聽。對于發音存在問題的學生,我利用下課時間進行個別糾正,直到發音標準為止,經過七年級一年的錄音作業錄制,許多同學的口語已經相當純正,聽力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課堂上能比較自如地和老師交流,提高了課堂效率。有的學生為了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在錄音前反復跟讀,直到能夠背誦,形成了良好的語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為閱讀和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 采用競賽,激勵學生注重聽說技能的訓練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在初中三年的各個階段舉行不同的競賽:

1. 七年級舉行朗讀比賽

起始階段的聽說教學非常重要,而且學生對一門新的語言充滿了好奇。我采用不同的形式分階段進行朗讀比賽,先進行對話朗讀,然后進行課文朗讀,最后,自己選取課外書刊雜志上優美的詩歌、散文及故事進行朗讀。每一次都對優勝者進行張榜表揚。每次參加比賽,學生們都反復練習,積極準備,良好的語音、語調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2. 八年級舉行英語演講比賽

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我在班級中積極倡導英語演講比賽,比賽的演講稿是學生圍繞所學模塊的題材結合生活實際所學的作文。例如學習了初中二年級上冊Module 8 Animals in Danger之后,可以用How to protect animals,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為題進行演講。為了能在比賽中有良好的表現,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注重口語,而且還注重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演講比賽既促進了口語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提升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第8篇

1. 演講前的準備

準備是搞好演講的前提。首先是要確立一個題目或一個話題。一般演講賽都分為命題演講和即興演講。如要進行演講比賽則必須對各個方面加以準備: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找好立意點,擬定題目,如政治方面的演講主題:wto、統一、和平與發展、機遇與挑戰;經濟方面演講主題:西部大開發、農村經濟、再就業;教育方面演講方題:中西方教育的不同、遠程教育、終身教育、;文化方面演講主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校園文化;環保方面演講主題:man and nature;科技方面演講主題:網絡、克隆、基因;衛生方面演講主題:keep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體育方面演講主題:olympics……有些方面題目太大,可從多角度和多側面思考,找好切入點,將題目細化和具體化,寫出演講稿的提綱,構思和組織演講稿結構。

擬定好話題后的第二步就是演講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有計劃地閱讀大量的英語原文以及各類英語報刊雜志,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英語思維的過程,對提高英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利用有關資源與材料收集所需的內容。然后對材料加以整理或進行梳理,舍棄不太重要的內容或用不上的材料,準備寫演講稿。

2. 演講稿的寫作

演講稿首先開頭要開門見山,既要一下子抓住聽眾又要提出你的觀點,中間要用各種方法和所準備的材料說明、支持你的論點,感染聽眾,然后在結尾加強說明論點或得出結論,結束演講。

演講稿的寫作有嚴格的要求,就內容而言要主題鮮明,表達完整;就文章組織結構而言要思維清晰,邏輯性強;就語言而言要有感染力、形象生動。寫作時可根據需要有效、正確地使用英語寫作方法和技巧,如恰當地運用明喻、暗喻、夸張等各種修辭方法,用詞要準確,盡量避免使用生僻、模糊、晦澀的字詞。總之,要考慮聽眾對象,注意演講的措辭,但又要簡明扼要、有理有力、結構緊湊。許多著名的演說家的不朽之作都有振奮人心、扭轉乾坤般的力量。從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美國總統林肯所作的著名的蓋茨堡演說,到克林頓在北大的演說,不少句子都成為不朽的佳句,值得認真研讀。

3. 進行演講

具備演講的知識和技巧,演講稿的完成只是演講的序幕,要進行成功的演講則要進行嚴格的訓練。訓練時,分析演講要領,訓練演講技巧和姿勢語,觀看cctv杯和愛立信杯等英語演講的錄像,了解并按照比賽評分標準進行嚴格的模擬訓練,觀察演講過程是否具備以下特點:主題鮮明,表達完整;思維清晰,邏輯性強;感情充沛,富有表現力;發音正確,語音語調標準;反應敏捷,回答準確;著裝整潔,儀態大方等等。

除此之外,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多進行模擬演講,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地表現自己,取得演講的良好效果。有的同學能講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而怯場,甚至在比賽中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或有一些不良的舉止而被淘汰出局。

有了充分的準備,進行演講就不太難了。在演講的整個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演講的要領與技巧,如演講者與聽眾目光的接觸,聲音的抑揚頓挫,和肢體語言的配合等等,但要恰當,不要太多,否則會喧賓奪主,影響演講效果。

掌握了這些要領,有了充分的知識儲備,再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定會成功的。

第9篇

[關鍵詞]搭配教學;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輸出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17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0[本刊網址]hup://

一、詞匯搭配教學概述

詞匯搭配是指英語中結構定型、表達意義完整且經常使用的短語或組合詞,其完美地描述了經常在一起出現的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帕默(1938)說過:外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難點不在于詞的意義,而在于詞的語法結構、構詞及搭配。搭配知識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語言學家和教學實踐者所共識的,然而詞匯深度知識研究表明:二語學習者的搭配知識遠遠落后于他們的詞匯量以及其他詞匯知識方面;即使是在學習高級階段,二語學習者的搭配能力(語義網絡)依舊不完善。

一個詞匯搭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成。詞匯搭配可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如形容詞+名詞(heavy traffic;red flag)、名詞+名詞(woman driver;boy student)、動詞+形容詞+名詞(speak a foreign language;have a long talk)、動詞+副詞(apolo-gize profusely;walk fast;get up)、副詞+動詞(half understand;hardly imagine)、副詞+形容詞(badIy dressed;very well)、動詞+介詞+名詞(tremble with fear;come into the room)。

作為培養和造就外語人才的高職院校,認真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構建培養學習者英語語言輸出能力的教學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長期于高職院校從事四年制高職和高職類本科生的教學工作,每年為高等院校的寫作和口語大賽培養輸送大量人才,因而從搭配教學的角度介入學習者輸出能力的培養,探討理想的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筆者以某高職院校2014級的12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將12個班級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均為文、理各3班,總共6班。對實驗組班級采用各種手段與方法培養其詞匯搭配意識與能力,對控制組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實驗時間總共為2年。實驗結束后,分別對兩組的口語能力、寫作能力進行考核(滿分為100分),再結合兩組的期末成績(滿分為120分)與四級統考成績(滿分為710分)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口語、寫作、期末成績以及四級統考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組,詳見表1。以表中數據而言,不難看出詞匯搭配教學對非英語專業學習者輸出能力的影響之大。

二、高職院校搭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者學習方式不恰當

當學習者孤立或者單純通過定義來學習單詞時,他們運用詞匯搭配的概率與記憶正確率均會降低。例如“取得進步”,學習者往往會寫成“get progress”。以某個角度而言,詞匯搭配具有一個新的意義,并不是簡單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單詞意義的疊加;再以另一個不同角度而言,若將詞匯搭配拆分成一個個單詞,盡管每個單詞的意義并不難理解,但是與拆分前的詞匯搭配卻無太大關系,依舊難以進行理解。如“I’m under the weath-er”,該詞中的“under the weather'’與“unhappy'’、“unwell”是同一意思,但拆分后進行單獨理解卻是“在天氣之下”。“人在天氣之下”顯然是一個病句。再如“on the go'’,并不是說“在旅行中”,而是指“正在忙,有事中”。又如“The teacher has got thetruth.I’m afraid you’Ⅱhave to face the music。“face the music”。并不是“面對音樂”,而是指“接受懲罰、面對困難”。

(二)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障礙

中外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雙方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理解上的障礙,這在語言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以成語而論,“一見鐘情”與"love at first sight”雙方都能理解,并不存在什么障礙,但是中國人對英語中的俗語"fish begins t0 stink with itshead'’(魚爛頭先臭)就很難理解了,因為該俗語表達的含義并不存在于我國文化中,無法了解該俗語表達的意義。同樣,外國人對中國成語中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很難理解。又如“child’s play'’(兒戲),《朗曼當代英語詞典》上的解釋為“something very to do,something not very i‘mportant”,意為“極易完成的事或不重要的事”,而漢語中的“兒戲“卻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態度不認真”。

三、高職院校搭配教學具體對策分析

(一)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就目前而言,高職院校傳統詞匯搭配教學方式已不適用,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已有較大一部分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對此,加強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可將搭配教學的學習分為三個步驟進行,即課前實踐,課中實踐,課后實踐。所謂課前實踐,便是對教學的主題、任務進行介紹,能夠使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問題有效設計教學內容。課中實踐,則是指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理解課文、吸收相關知識并產出語言的全過程。該過程是整個教學活動中最為關鍵的,需要教師精神準備較多的材料并設計學習者的參與環節,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課后實踐即課后評估,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課后評估能夠使學生掌握在本單元學到的知識以及尚未掌握的部分,但是由于其主觀性較強且操作難度較大,經常被教師所忽略。

(二)加強高職英語課程修訂

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中,與詞匯搭配教學相關的單元極少,造成學生對于詞匯搭配的陌生與輕視。對此,筆者認為應適當增加語言輸入材料,材料的輸入應以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交際為目的,以學習者角度出發,做好課前的備課任務,為學習者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搭配材料,增加學習者接觸詞匯搭配的次數,提高其搭配詞匯的運用能力。

(三)加強高職英語演講比賽建設

眾所周知,英語演講比賽能夠有效提升參賽者的口語、寫作等輸出能力,但英語演講比賽有嚴格的參賽人數限制,導致并不是所有人學習者都能參加,沒有參加自然也無法在演講比賽中得到收獲。因此,筆者認為除了高職院校增加英語演講比賽的創辦次數之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創辦以班級為單位的小型演講比賽,做到所有學習者都能參與其中,并在參與過程中有效提升輸出能力。

(四)強化學生詞匯搭配意識

一般情況,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有較大差距,對于這個情況,教師可以選擇基于主體的文章要求學生通過填空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詞匯搭配意思,增加其搭配正確率。教師可將詞匯搭配中的動詞空出,要求中等以下水平的學習者進行填空練習或設計其他關于詞匯搭配的改錯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找出文章或者句子中的錯誤之處并進行改正。

如:

While I am away can you give[keep]an eye on my children.9

I Can not d0[make]up my mind Should I buy this one叫theone you suggest?

而對于中高等水平的學習者,教師可要求其找出與某些詞的同義詞連用的詞匯搭配,如wrong的同義詞false連用的詞匯搭配,A false tooth;false eye lashes等等。或者也可以進行識別練習,給出一些與某些動詞連用的詞匯搭配,但其中至少包括一個不與該動詞連用的詞,如找出不能與take連用的詞(如awalk;a ride;a bus;a look;a hike;a journey等)。

第10篇

一 參賽學生的范圍

我院09級 10級全體全日制本科學生

二 參賽時間地點安排

2參賽時間:2011年3月31日晚7點

3參賽地點:另行通知

三、比賽環節、形式:

1、命題演講。

主題:1.This is a ______ age. (這是一個 時代)

題目:選手根據演講主題自行擬定演講題目

時間為3分鐘,正負30秒。

2、回答問題。評委根據選手的命題演講內容提問后,選手馬上回答。

3、即興演講。選手在比賽前3分鐘由比賽組織者發給選手即興演講題目,時間為2分鐘,正負15秒。

四、評分標準:

(2)參賽者精神飽滿,姿態得體大方1分

(3)參賽者感情飽滿真摯,表達自然,能通過表情的變化反映演講的內涵1.5分

(4)參賽者演講熟練,聲音洪亮,能夠脫稿1分

(5)參賽者發音準確、吐詞清晰、語調流暢、語速適中,正確把握演講節奏1.5分

(6)演講富有韻味和表現力,能與觀眾產生共鳴2分

(7)配背景音樂,或以其他富有創意形式演講1分

五、具體活動方案:

1主辦單位:吉首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2承辦單位: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生會學習部

3比賽形式:以個人為單位

4評委團組成:外語部老師、大三學長學姐等

5主持人:兩名待定

6計時員:一名

7統分員:兩名

六 比賽流程

1 主持人致開幕詞并介紹到場評委;

2 主持人介紹比賽規則及評分標準;

3 比賽開始選手按序號上臺進行演講;

4 選手演講完畢,評委出分數;

5 主持人公布比賽在下一名選手上臺前宣布上一名選手得分結果;

6 所有選手演講結束,評委對此次演講比賽進行點評;

7 主持人宣布比賽結果

七 獎項設置:

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優勝獎若干

八 材料準備及經費預算:

總計140元左右

十二、注意事項:

1參賽選手于3月27日18:00前將主題演講稿打印稿(7份)上交學習部,打印稿標題要注明:年級、專業、班級、姓名;

2參賽選手于3月29日12:00到新校院辦抽簽,決定選手參賽序號;

3參賽選手需提前半小時簽到;

4參賽選手提前兩個選手到場外抽取即興演講題目并進行候場;

第11篇

一、加強宣傳引導,爭取家長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應通過宣傳加強農村小學英語聽力和口語交際的重要性,以取得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引起各界對農村小學英語口語教育教學的重視。同時,學校也應該加強小學英語師資培訓,適時制訂相關的規章制度,出臺英語聽力和口語考試實施方案、考核辦法,以規范英語聽力和口語教學、訓練及考試等相關工作。

二、積極創設情境,在和諧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學口語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將游戲和競賽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們玩起來,動起來,說起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說英語”變成一種愉快的體驗,使學生主動參與,獲得初步的交際能力。如在學完What’s your name?這個句型后,我組織了“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去尋找各自的朋友,要求用到句式What’s your name?去詢問別人。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游戲的天地中無拘無束地說,自由在在地練,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應景口語交際能力。

三、鼓勵課堂表演,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語言交流本身就是通過對話來進行,對話表演中教師應以詼諧、幽默的語言,來感染學生,使小學生在練與演中體驗到表演帶來的愉悅。如我教授食物類單詞時,把講臺設計成商店柜臺,教師扮演售貨員,在柜臺上擺上apple,egg,milk,cake……等日常食物,然后與學生進行口語交際,T:Aglass of milk,please.S:Thankyou.教師把一杯牛奶遞給學生,學生喝了一口,其他學生看到后,就會爭先恐后得搶著要來表演,整堂課就能在此情景中順利進行,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到了語言,印象自然就深刻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多用“Good!”“Great!”“Excellent”“How clever!”等表揚和鼓勵學生,多給學生一些贊許的微笑,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鼓勵與關愛,進而在學習中不斷地增強自信,讓學生從“說英文”中感受樂趣,乃至自然而然把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來增加語言輸入量,使學生之間的交流內容更加豐富。

四、重視聽力訓練,多讓學生聽英語材料

根據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選擇從易到難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使學生學習實用的交際語言。在聽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按照以下四個步驟進行口語訓練:

1.模仿。這是提高英語口語的第一步。

2.朗讀。只有大聲的朗讀,學生才能找出與所聽錄音的差距,發現自己的弱點。

3.復述。在沒有人對話的情況下,復述是提高口語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只要求復原文的中心思想,用一兩句話概括即可,再逐漸增多。

4.背誦。不一定要全篇背誦,只要求學生能背誦一些常用的句型和表在方式即可。

五、開展各種活動,切實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英語口語交際的訓練既可以結合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進行,還可以根據需要組織專門的訓練活動。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訓練方式。

1.課前口語練習。每節英語課前利用兩分鐘的時間進行free talk,讓1-2名學生上臺,圍繞一個話題,如自我介紹、介紹朋友、介紹家庭等進行對話,全班輪流進行,人人參與,對英語口語能力進行訓練。

第12篇

關鍵詞: 獨立學院 應用型人才 實踐課程

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適應市場需求,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使畢業生掌握勝任職業工作的核心本領,成為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具有現實意義和探索價值的研究課題,對于獨立學院更是意義重大[1]。

近幾年來,國內許多高校針對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實踐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弱、探索創新能力不足、就業形勢堪憂”等問題,開展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是區別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的獨立院校,確立了自己的培養目標不是培養理論型和學術型的人才,而是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的高級人才。英語專業作為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必須使其培養的人才符合市場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發展。

一、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專業實踐能力

根據各大招聘網站和用人單位對英語專業或者英語相關人才的能力要求,普遍的要求分為以下幾類。

(一)外貿、電商、行政助理及文員類,要求良好的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口語流利。

(二)英語翻譯類,要求具有英語專業八級證書,中英文語言功底扎實,書面表達能力強,良好的中英語言表達能力和嫻熟的翻譯技巧。

(三)英語教師類,要求英語基礎功底扎實,口語標準、流利,對中西方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差異有所認識。

針對市場的需求,獨立學院培養的英語專門人才應達到國家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學生要獲得專業英語四、八級證書,或大學英語六級證書;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較廣泛的知識、流利的口語和較強的英語讀寫及翻譯能力。“聽、說、讀、寫、譯”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能力,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實踐活動對這些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

二、英語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國內許多學者對于實踐教學的培養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討了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諸多因素。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更趨向于復合型、應用型,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職場意識,以實用為本[2]。實踐性教學必須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從本專業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出發,根據各門實踐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逐步深入,不斷深化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獲得專業技能的初步訓練[3]。

為了強化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英語專業的實踐課程貫穿四年大學教育,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有效補充。專業實踐活動的考核主要安排在學期中的“實踐教學周”,停止其他一切專業課程的教授,集中訓練、展示和考核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根據人才培養計劃,制定針對性的實踐性教學大綱,落實實踐性教學各個環節的時間,明確其目的、要求,便于組織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實施、檢查和考核,明確規定教學實習和專業實習的時數、次數。

(一)實踐課程的設置

1.英語語音模仿比賽:大一期間,學生參加英語語音、英語初級聽力和英語初級口語的課堂教學之后,必須全體參加英語語音模仿比賽。在老師的指導和培訓下,學生通過對地道的美式和英式英語材料進行模仿和學習,大多能更好地了解英語口語表達的特點,掌握口語中的詞組、句子及篇章技巧,克服用英語交流的害羞心理。在訓練了學生模仿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聽力。

2.英語演講比賽:大二階段第一學期,學生對已學的語音知識加以整理、鞏固及加深,語言能力得以訓練和強化,英語演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本階段會分別從定題演講、演講稿的寫作、即興演講、問答環節的角度,鍛煉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的技巧,進一步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3.英語戲劇表演大賽:大二階段第二學期,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戲劇知識,有了一定的文學素養和底蘊,戲劇表演是學生將涉獵的文學作品用語言和肢體表現出來的主要形式,具有文學性和表演性的雙重特征。英語戲劇表演是一種既能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及表演技能,又能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的非常有效的英語學習方式。

4.筆譯實踐:大三階段,學生對所學漢英翻譯、英漢翻譯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能夠實際運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一定時間內能獨立完成英漢材料的互譯,能夠正確地把原語篇章譯成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篇章。為了使學生學以致用,英語專業還專門設立了翻譯工作室,給學生提供理論知識的講解,并且聯系校外的翻譯公司,將翻譯任務分配給學生。通過校內集中訓練和校外接單,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

5.人文知識競賽:大四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語言學基本理論、英美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了一定的文學素養。人文知識競賽采用筆試、搶答和個人觀點陳述等形式,綜合考查學生對于英美文學、語言學和英美國家概況的掌握,加深學生對英語人文知識的認識和了解,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視野,從而增強其綜合能力。

6.畢業實習:在大四期間,全體學生還必須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生產實習,參加英語教學實習的學生主要集中在校內和與外語系簽訂合同的教學基地;其他專業方向的學生主要在與學校進行“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企業或單位。學生由實習單位安排實習,主要從事與外語有關的實踐性工作,如英語教學、口譯、筆譯、外文資料搜集與編輯、外文書刊整理與編目、外事活動策劃與實施、對外信函、電子郵件等文字處理及相關工作。除上述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外,實習單位亦可安排學生參與或獨立完成實習單位所要求的其他實習任務。

在實踐課程的設置方面,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英語專業著重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各門課程之間聯系緊密,實踐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相輔相成,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逐步深入,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技能和綜合能力,符合市場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專業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

師資隊伍質量是高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是學生能力培養的主導因素。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水平是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關鍵[4]。

專業師資隊伍中,大部分中青年教師由學校畢業后直接登上講臺,實踐知識缺乏,在教學工作中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甚至偏離培養目標。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為學生技能訓練、實踐操作進行指導。針對這一問題,專業教師應更新觀念,改進專業課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在教中練,在練中學。專業教師應參加技能訓練,獲得技能等級證書;參加各種校內外的相關培訓,充實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培養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輪流派專業教師到實習基地、校企合作的企業中鍛煉,跟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專業教師的培養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就業方向進行分類重點培養,使擔任具體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教師在所教領域有較高的造詣,從而使學生能從不同的教師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另外,英語專業還可以聘請校外企業和單位的實踐經驗豐富的學者、專家作為兼職教師。

三、結語

英語專業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開展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言聽、說、讀、寫、譯專業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專業教學課堂主渠道的有益補充,在實現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發揮并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獨立學院的英語專業教學應結合獨立學院的特點及市場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以實用為本,建立專業知識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模式,構建能夠真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發展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為學生的就業及今后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徐欽智.論科學發展觀下獨立學院的發展問題[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03-106.

[2]關勇.獨立學院商務日語課程教學的實踐性與深探[J].科技信息,2011(20):576.

[3]顧亞鳳,甘黎明,等.淺談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3(14):130-131.

[4]趙海峰.專業實踐能力的內涵及其培養途徑[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60-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莱芜市| 德格县| 浙江省| 民权县| 云霄县| 赤峰市| 开化县| 临城县| 罗平县| 寻乌县| 陆河县| 塔城市| 大渡口区| 丽江市| 吴堡县| 桑日县| 揭东县| 临沧市| 阜南县| 元氏县| 阿巴嘎旗| 务川| 甘谷县| 南丰县| 潞城市| 略阳县| 瑞昌市| 霸州市| 临颍县| 玉树县| 鄢陵县| 赫章县| 黄山市| 收藏| 昭觉县| 新竹县| 石城县| 天等县| 木里|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