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時間:2022-12-11 03:49: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第1篇

本文選取包含有城市地理內容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英國教材《聚落與人口》(Settlement and Population)和《中等教育第一階段·關鍵地理學1》(Key Geography for GCSE book 1);日本教材《地理B》;中國大陸4個版本(人教版、中圖版、湘教版、魯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與選修4《城鄉規劃》。

二、分析比較的框架

為了便于對教材中選取的城市地理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六大主題,每一主題又包含一些具體知識點,如表1所示。擬從這六大方面對所選取國家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地理內容進行分析比較。

[主 題\&所包含的知識點\&城市內部

空間結構\&城鎮形態、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地域結構模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等\&城市化\&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國家城市化過程的比較等\&中心地理論及其運用\&城鎮體系、城市等級、城市的影響范圍、聚落區位的選擇、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分類、城鄉聯系等\&城鄉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城鄉的可持續發展、城鄉規劃的原則與方法、城鄉產業布局、城鄉規劃中的公眾參與、城鄉建設、特色景觀與傳統文化的保護等\&城市問題\&城市環境問題、交通問題、社會問題、內城問題、城市蔓延等\&城鄉景觀\&城市景觀、鄉村景觀、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等\&][表1][教材中城市地理內容分析的主題]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識選取的比較

通過對中國大陸、英國及日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識的分析,可得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中心地理論及其運用、城市問題、城鄉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城市化是這三個國家教材中均選取的城市地理主題,如表2所示。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方面:在所分析的教材中,都對其進行了較詳細的講述,尤其是英國用大量篇幅,分專章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進行詳述,中國大陸也對其給予較多重視。然而,在該主題內部還是存在知識點選取的差異。城市社會空間結構在英國高中地理課程中受到較多重視。中國大陸對城市形態講述較詳細,英國、日本僅在講述鄉村聚落時,簡單提到鄉村聚落因位置選取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態。共同點是都對城市土地利用或功能分區以及城市結構模型給予重視。不同點是英國、日本經濟發達國家講述了城市社會空間結構,尤其是英國對其進行詳細講述,而發展中國家較詳細講述的則是城市或鄉村形態。

“城市化”方面:中國大陸、日本、英國都對城市或鄉村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了詳細講述,并都對城市化進程進行了國際比較。不同的是中國大陸詳細講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比較,英國、日本對城市化進程的國際比較講述都很簡略,并且日本講述的是發展中國家之間城市化進程的比較。在城市化產生的問題方面,中國大陸、英國、日本講述都較詳細,不同的是英國、日本講述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問題。此外,中國大陸還講述了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通過比較,中國大陸對該主題講述詳細,其所選知識之多和講述詳細程度都是英國和日本教材所不能比擬的。而英國、日本教材中城市化方面的知識已不占重要地位,且所講內容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城市問題”方面:所選國家都對其進行了講述。其中,英國、日本都詳細講述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問題,二者都以某兩個典型城市為案例,并用較大篇幅對其加以敘述。此外,還專門講述了城市的居住或生活問題,并涉及到內城衰落問題??煽闯龀鞘袉栴}是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心地理論及其運用”方面:中國大陸、英國、日本的教材都涉及城市功能方面的知識,并對城鎮等級進行講述。其中,中國大陸、英國側重講述不同等級(或規模)城鎮提供的服務功能是有差異的,日本側重講述不同等級的城鎮通過政治或經濟等機能相互關聯形成城鎮系統。城鎮體系在中國大陸和日本的教材中進行了較詳細的講述,日本更側重講述世界規模的都市系統。而城市區位的選擇是英國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此外,中國大陸對中心地理論進行了講述,日本講述了城市或鄉村的分類。可看出城鎮體系與中心地理論在英國的教材中很少涉及。

“城鄉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大陸對其進行了詳細講述。英國在城市規劃中提到公眾參與,雖說教材沒有明確講述規劃的具體操作方法,但在其它一些內容中卻隱含有如何布置某種事物的方法與原則,如“快餐:區位”一節,實際上即城鄉規劃中項目選址方面的內容。日本提到了建設宜人的居住環境,如對市中心的再建設、節約資源、循壞利用等,倡導建設生態城市理念,注重給學生灌輸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此外,中國大陸和英國都講述了城市特色景觀與傳統文化保護方面的內容。

“城鄉景觀”方面:中國大陸對該主題進行了較詳細的講述,涉及到城市景觀、鄉村景觀、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日本介紹了特殊環境中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

四、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識選取差異的原因分析

1.社會發展因素

這里主要討論城市的發展情況。英國和日本城市化的高峰已經過去,我國大陸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所以我國大陸高中重視選取城市化方面的知識,而英國和日本對其講述很簡略,且英國、日本都是以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的城市化為講述對象。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一方面導致原有城市規模擴大,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數目增多。為實現城鎮社會、經濟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城鎮進行合理規劃。為促進一定區域內不同等級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需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中國大陸高中重視講述城鄉規劃和城鎮體系方面的知識,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需求。處于城市化后期階段的國家,大都經歷過郊區化和逆城市化階段,所以高中地理課程中選取了內城區衰落和內城更新方面的知識。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所以各國的城市發展都在倡導可持續發展觀。大都市圈或大都市帶是發達國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日本東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和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擁有較強的中樞管理功能,并有東京大都市圈之稱號,這可能是日本高中地理課程選取城市中樞管理功能、世界規模的都市系統、大都市圈的成長等方面知識的原因之一??煽闯龈咧械乩碚n程中城市地理知識的選取是與本國或本地區社會發展的現狀或趨勢相匹配的。

2.學科發展因素

主流城市地理學仍由關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占主導。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城市社會問題以及新領域與新方法的研究是目前西方國家城市地理研究的最主要領域。其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城市社會問題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城市地理一直研究的熱點。而城市化、城市職能的研究已經不是重點。還有學者認為社會文化領域的研究成為西方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城市地理已經從對經濟的關注擴大到對社會文化的理解。

許學強、周素紅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在研究領域方面,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城市化以及城鎮體系與城市帶一直是研究的重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體系、數字城市等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有的學者對生態城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中西方城市地理研究進展的共同點是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有著同樣的濃厚興趣,新領域、新方法的研究同樣受到重視。區域城鎮體系研究熱度都在下降,只不過西方這種趨勢來得更早,我國這20年來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同點是,我國城市化過程正處于加速時期,受關注的程度越來越高,而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已過,研究興趣已開始變淡。我國城市社會問題的地理研究才剛剛開始,有些領域亟待加強和發展。

3.學生發展因素

第2篇

關鍵詞:LRH模型 粘著力 摩擦力 聚集經濟 城市空間結構 低收入住房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在經濟、社會等各種作用力下所表現出來的空間特征,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城市空間結構物質要素與土地使用秩序的關系、城市企業選擇、居住選址以及城市土地市場等,這些要素共同的博弈的結果形成多樣的城市空間結構。

就業和居住以及連接兩者的交通是城市經濟活動的三大要素,就業的空間分布直接反映了企業在城市中的選址,居住的分布表現為城市的住房分布,而城市的交通體系則取決于居住與就業之間的通勤量。

一般情況下,在單中心的城市結構中,越靠近市中心,企業的競租能力愈強,居住的競租能力越弱,而越遠離市中心,情況則相反。正如上圖反映的單中心城市結構中就業和居住分布的累積函數。

低收入住房政策的實質是政府采用補貼的方式提高低收入家庭在城市中的競租能力,是福利經濟的一種具體體現。我國現在的低收入住房政策主要有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和住房補貼等形式。

1 LRH模型[1]

Lucas和Rossi-Hansberg與2002年在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上發表題為《城市內部結構》(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ities)的論文,首次以LRH模型解釋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特征。

1.1 LRH模型的基本思路

1)城市由圈層組成;2)假設企業和家庭可以在城市中自由選址;3)企業可以從聚集中獲得外部經濟,這種外部經濟影響著企業的生產效率;4)家庭的角色則以勞動力供給的方式進入模型。

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約束條件:1)勞動力總供給= 勞動力總需求;2)均衡狀態下,勞動力不能通過移動獲得更高的收入。

1.2 企業和居民竟租函數

為了研究居住空間的分布,企業選址的基本原則——利潤最大化,:

地租= 利潤= 收入– 成本= 商品數量×價格- 勞動力成本– 原材料成本

商品數量= g1 (技術,勞動力,資本) [生產函數]

技術= g2 (集聚經濟) [周邊企業越密集,技術水平越高]

企業競租函數:R_firm (d) = f1 (集聚經濟,工資成本)

而居民選址的原則為效用最大化,居民的收入用于住房(土地)消費和其他商品消費:

工資收入= 地租×土地消費量+ 其他商品價格× 其他商品數量+ 通勤成本

效用= g3 (土地消費量,其他商品數量)

居民竟租函數為:R_Household (d) = f2 (工資收入,通勤成本)

圖表 3 城市空間結構形成機制(來源:筆者自繪)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由企業和居民竟租能力影響下的城市空間結構關系:其中集聚經濟決定了企業在城市中的分布,粘著力反映了集聚經濟的程度,粘著力愈強,企業越集中;通勤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居民在城市中的分布,摩擦力的大小反映了通勤成本的大小,摩擦力越大,居民越向市中心集聚,反之則越向城市郊區分散。

2 基于LRH模型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態

粘著力的大小決定了企業的分布,即就業的分布,粘著力越大,就業越集中,城市越趨向單中心的極化,隨著粘著力的變小,城市可能越取向多中心直至分散的結構;摩擦力的大小決定了居民的通勤成本,影響著居住的區位選擇,摩擦力越大,通勤成本越高,居民就越趨向于就業地居住,城市的功能就越復合,而隨著摩擦力的減小,居民的交通成本降低,居民就會越選擇在環境較好的城市居住,從而實現居住與就業的分離,城市越趨向于圈層式的結構。所以在不同的粘著力和摩擦力的組合情形下,會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空間結構。我們根據不同大小的粘著力和摩擦力大小的組合設想了一下9種情景:

3 基于LRH模型的低收入住房政策經濟學原理分析及其適用范圍。

由于低收入住房是以政府為主體對低收入群體的經濟補償行為,政府的低收入住房政策是基于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在經濟效益方面,政府期望以最廉價的土地建設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從而盡量減少由于建設低收入住房而造成的地租收益的損失;而在社會效益方面,政府解決了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后,他們就會有更便利的條件去實現就業,從而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廉價勞動力,也會帶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圖表 5 基于LRH模型的低收入住房政策原理(來源:筆者自繪)

城市的空間結構反映了城市就業和居住的分布特征,也就決定了城市定地塊的地租;城市的空間結構也決定了城市的交通類型,這也就決定了政府在基礎設施特別是在交通設施上的投入和低收入家庭在城市內部城市內部的交通成本。

我國的低收入住房政策基本上有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和住房補貼幾種形式,每種形式都有自身的經濟學原理、歷史背景以及適用范圍。

(1)較小摩擦力下地租曲線 (2)中度摩擦力下的地租曲線 (3)高度摩擦力下的地租曲線

圖表 6 不同摩擦力下的城市地租曲線(來源:Lucas, R. E. and E. Rossi-Hansberg.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ities. Econometrica, 2002, 70:4: 1445-1476.)

3.1 經濟適用房

第3篇

論文摘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是商業地理學的核心。文章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方面深入分析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歷程,回顧國內城市商業結構研究的進程,并進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處與發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業隨城市的建立而出現,是城市的主要職能。城市商業空間結構是由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載體即商業中心,是商業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主體即消費者和商業企業經營者,是城市商業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設商業企業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故只重視消費者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一直以來是國內外城市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研究歷史已有幾百年,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較成熟。其研究領域廣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圍內各商業活動載體——商業中心的空間形態、等級體系、布局規律,以及商業活動主體——消費者空間行為、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內部與城市體系空間結構,文章特指城市內部商業空間結構。

2國外研究理論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發現之后,世界各國商貿往來加強,各國各地物產資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場的簡單描述日益增多,給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計量地理、行為地理、時間地理、運籌學等一系列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真正科學化,研究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作者將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個方面綜述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2.1城市商業載體的空間結構研究

商業中心作為商業活動的載體,是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早期的研究注重從商品供給的角度考察商業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業中心的等級體系和不同商業職能的空間布局規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3種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論。杜能提出位置級差地租理論最早解釋了商業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葦斯(Getis)揭示了總零售量隨離開地價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帶的距離增加而減少的規律,證實了土地地租變動及其與商業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的規律。20世紀60年代,加納研究了商業中心的內部結構,在投標地租曲線上建立了不同商業中心的簡明空間。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圖表表示出租金梯度與商店類型的關系,認為通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城市內部經濟活動的生態位,可以確定商業中心的區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論的研究。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論是現代商業空間理論的基礎,為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德國經濟學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區位經濟學》中提出“經濟地景模型”,創立了服從最大限度利潤、以市場為中心的區位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對城市市場經濟區進行系統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論,構造了邊界的無差別線模型。后來,墨蘇(R.E.Murphy)和萬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業職能為依據,界定了中央商業區的地域范圍。

2,1.3空間分析學派。二戰后,地理學界掀起了“數量革命”,復雜的計量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成為可能,空間分析學派隨之產生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統計學中的回歸方法,得出P=ABn。為中心地職能的設施數,P為中心地的人口數。參數A和B用回歸的方法取得,當=I時的P值是門檻人口數。1965年,美國學者貝里(Berry)對芝加哥大都市區商業形態區位分布進行實證研究,提出“都市區商業問結構模型”。1981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引入多變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和圖表,分析商業區功能性質、區位、易達性、形態、發展規模及其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系一。

空間分析學派通過大量假設來簡化問題,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轉為定量數據處理,借鑒統計學、數學分析及數量地理方法解釋問題,促進了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方法科學化。但過分追求技術、邏輯理論系統完美和空間分析的抽象化,使他們的研究脫離了實際的城市商業空間結構。

2.2城市商業主體空間分析

2.2.1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學者們逐漸認識到空間學派將人地關系物化、忽視人的作用不切合實際,發現消費者行為對商業空間結構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也開始注重從消費者行為方式和社會經濟屬性的角度來理解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強調消費者行為差異對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

貝里和蓋瑞遜(1958年)第一次將消費者行為納入理論架構,首次對消費者前往最近的商業中心購物的假設提出挑戰。美國的學者賴斯頓(Rushton)最先從消費者行為觀點去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問題,提出行為一空間模型,認為任何一級的中心地的消費者行為均有多樣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業設施認知結構的程序,從商業設施潛在顧客的角度出發來判斷大量的有關屬性、看法、傾向性、評估變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衛(Davis)提出了“購物中心層次性系統發展模型”,將消費者行為及其社會經濟屬性納入購物中心的層次結構的形成和變化中;1982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完全從消費者的知覺和行為的角度來探討零售區位的分布問題,提出信息場與利用場的區別。

2.2.2消費者空間結構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業中心吸引顧客的地理區域,也稱商勢圈,側重從商業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1929年,美國學者威廉·萊利(William J.Reilly)首先創立了商圈測定法則——萊利法則,即:兩個商業供給地,對于中間一個消費地消費者的吸引力與兩個供給地人口成正比,與兩個供給地距離平方成反比。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探討消費者空間分布法則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則、阿普波姆法則、加薩法則。

隨著汽車普及,實際距離已不再有很強影響力,萊利法則及其派生法則在商業網點布置中常與現實不符。美國學者哈夫考慮了更多因素,構建如下的數學模型

式中:P,為居住在i地區的消費者選擇商店聚集區購物的概率,S,為商店聚集區面積,,為從i地區到商店集聚區所需時間,為消費者從居住區到商店聚集區路程中購物障礙要素指標。

哈佛商學院(20世紀80年代)在實踐中創立了飽和理論,通過計算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測定特定商圈內某類商品銷售的飽和程度。一般來說,位于飽和程度低地區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飽和地區。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IRS)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IRS為某地區某類商品零售飽和系數,C為某地區購買某類商品的潛在顧客人數,RE為某地區每一顧客用于購買某類商品的費用支出,RF為某地區經營同類商品商店的營業面積總數。

上述各種模型對于有效選擇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顧客來源與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應用簡單明了、省時省力。但是,影響消費者空間分布的因素眾多,除模型中已經考慮的人口、距離等因素外,還受商店本身的競爭實力、所處商業中心的繁華程度、交通流量、競爭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規劃等因素影響。新設商店要做出正確決策,在進行定量分析的同時,還必須與商圈實地調查結合起來,進行定性分析。

3國內研究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逐漸興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楊吾揚教授把中心地理論引入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中。以北京市為例,把城市商業網點分成3級序列:市級、區級、街區級,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分析了北京商業服務業空間結構現狀,用范力農定理求“銅心”,成功地對中心地理論進行了試驗性研究。高松凡論述了北京城市場的歷史發展變遷,從歷史地理學視角,運用中心地理論分析了自元大都以來歷代北京城市場空間結構特點、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

寧越敏教授實地調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區商業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業中心的一套指標。他選取了商業中心內商店數、商業中心的職能數等5個指標,對上海市61個商業中心進行了聚類分析,劃分為3個級別5種類型,分析了影響上海市商業中心區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吳郁文、謝彬等在研究廣州市城區零售商業企業區位布局時應用了這種方法,增加大型綜合商場、大飯店、賓館職能單位數占商業中心職能單位總數的百分比這一指標,用6個指標對廣州市30個商業中心類型及等級體系進行聚類分析。

20世紀90年代初,安成謀以蘭州市為例,構建消費者購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區的一個商業中心,銷售范圍與消費者總開支成正比,與該商業中心規模成正比,與消費者花在購物途中的時間成反比,與這一中心與其他中心的競爭成反比。他劃分蘭州市3級商業中心區位格局,引入加權平均模型和希爾伯脫模式,分析蘭州各市級商業中心的區位優勢度,據此評價商業中心發展潛力。

暖等以商業行業為切入點,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因子生態分析技術,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研究昆明市商業地域結構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今后調整方向_1。閻小培、許學強等以廣州市為例分別對其商業中心的區位格局及發展趨勢、中心商業區進行了分析。仵宗卿開始深入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內部,探討其形成機制和發展演變歷程。

4國內研究評析

4.1消費者行為定量研究相對薄弱

整體上,國內學者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論為基礎,分析商業網點的規模等級與空間分布。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調撥,加上基礎數據庫缺失,導致關于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層面上,定量分析較少,制約了國內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國商業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買方市場”的出現使得傳統業態的商業企業經營步履維艱,而加入WTO后外國資本大量涌人中國,必將對零售業市場帶來極大的沖擊,必然要求研究視角與指導思想作相應調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應用較少

從發表的論文看:朱楓,宋小冬,馬才學等人分析了商業地理定位的構成要素,論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商業選址的技術路線。但總體上國內研究與新方法新手段的結合較少,GIS,GPS,RS等技術引入不足,缺乏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科學模擬。

在研究方法上以靜態均衡分析為主。國外相關研究為了構筑模型的需要,簡化商業布局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視角。事實上,商業受眾多因素交叉影響。隨著商業的進一步復雜化,靜態均衡分析將顯得越來越不合理。我們必須注重從動態、綜合的角度去看問題,更好地把握商業布局眾多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業空間結構規律。

4.3新型商業業態的影響提出了新課題

隨著個性化、柔性化、多樣化消費理念的滲透,廠商在迎合消費者喜好的驅動力之下,生產方式已由批量生產、內部資源整合、單獨的市場競爭逐漸轉向定制化生產、外部資源整合、供應鏈協同式競爭。這一系列的轉變已促成流通企業質的轉變。商業業態大致遵循著百貨商店一雜貨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專賣店一購物中心一倉儲式商場一電子商業的軌跡演進,間接影響著我國城市商業的空間結構。

20世紀60年代,ShoppingMall隨著轎車的普及率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興起。70年代,Shopping Mall逐漸被引入亞洲的日本、新加坡、臺灣等發達地區。近年來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專業知識指導國內商業地產投資機構和商鋪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選址經營決策,促進商業地產知識的普及。

近年新興的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通過電子網絡方式進行商品交換與行政作業全過程。因為它第一次實現了無店鋪經營,造就了三維的空間市場(marketspace),企業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擺脫空間距離的束縛,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真正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與零庫存,因而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對城市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將是深遠而復雜的。這被視為商業業態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網絡虛擬購物對傳統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機制、發展過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將有重大意義。

4.4商業分布離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開始有條件逃離城市的擁擠、喧嘩與繁雜。近年來,我國部分大城市已出現人口郊區化現象,一些工廠、商業企業也開始向郊區遷移發展,尤其是占地面積較大的批發商業。某些大城市郊區尤其是近郊區商業銷售額總量、銷售額增長速度均有超過市區同類指標的趨勢;商業數量、從業人員、營業額等比重在郊區有增加趨勢,在市區有減少趨勢;同時市中心的商業區并沒有衰落,這種情況有別于郊區化,我們稱之為離心化。但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城市商業離心化的程度及趨向、與國外對比、發展中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第4篇

關鍵詞:大城市 交通和土地開發 TOD模式

Abstract: The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rban transport system and land use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planning level. The dominant mode of transport on urban land use patterns to guide the basis of the role of China's large cities, public transport as the dominant mode of transport choice in the analysis of car traffic,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city, and its corresponding TOD land development model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study of big city traffic and land use in order to seek sustainabl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cities,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TOD mode

中圖分類號:C913.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對于城市交通系統與土地利用之間互動關系及其具體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研究,歷來都是城市規劃研究的重點。正確地研究和估量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將為我國具體的城市形態研究、交通系統建設和土地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交通主導模式對城市用地形態的引導作用分析

Westerman曾提出,城市結構是由占支配地位的土地使用以及為其提供服務的交通網絡的分布與關系所確定的(Austroads,1998),城市形態就是這些要素的排列。

2.1小汽車公路交通――“分散型”城市用地形態的驅動

毋庸置疑,小汽車交通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展示了它在促進城市空間形態發展中的有效作用。原有大城市內部空間的集聚所帶來的交通擁堵以及環境惡化問題,促使大城市建設的向外蔓延,其形成的郊區化分散趨勢已勢不可擋。在這一背景下,小汽車交通尤其是私用小汽車交通迅速發展,郊區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空間逐步擴大。

2.2 公交主導方式――“簇狀集聚型”城市用地形態的引導

公交主導交通方式尤其是軌道交通主導方式對于城市內部空間的集聚作用十分明顯,因為其實施的前提就與大運量集中的客流相適應。嚴格來說,公交主導方式對大城市用地形態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兩方面:促成城市本體集聚而宏觀大都市區多中心發展。

2.3 小汽車&公交綜合主導――“區域分散-本體集聚”城鎮體系形態的構筑

從2.1、2.2可知小汽車交通及公共交通針對大城市空間發展的不同作用,其各自優勢的發揮有助于整體城市空間結構以及用地布局的優化。同時,不充分考慮現狀實際情況而片面極化的處理方式將無助于城市用地形態的合理演變。

根據二者的特征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小汽車公路交通在大城市區域層面的優勢,即快速的對外交通的引導形式,疏解大城市內部同城市體系其他城市之間的城際交通壓力。而大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為主導的公共交通運輸則更為適宜在大城市城區內部乃至大都市區框架內實施,其緩解大城市中心開發和交通壓力的同時引導大城市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的成形。

因此,筆者認為,通過小汽車&公交綜合主導的交通模式,可以構筑“區域分散-本體集聚”的大城市區域空間布局形態。

3.我國大城市可持續交通及用地開發模式研究

根據前文針對小汽車和公共交通主導方式和城市用地形態和布局之間互動關系的分析,筆者認為,現階段,發展以公交尤其是基于軌道交通的公交主導交通方式是我國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而城市用地開發模式則應以此交通主導方式為導向。

3.1公交主導――交通方式的必然選擇

3.1.1多種模式的國際經驗借鑒

世界各國在快速城市化時期,采用了基于不同交通主導方式下的發展模式。我國學者潘海嘯將其分為美國道路交通優先的發展模式、英國以干道來劃分城市環境區的發展模式和“工宿平衡”理論指導下的新城建設模式,以及瑞典、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基于軌道交通公共交通優先的城鎮發展模式三類〔潘海嘯,2001〕。

對我們有更多借鑒意義的是第三類的基于軌道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開發模式。即要在小汽車大規模發展以前建立公共交通優先的機制,以及與大公交體系優先相適應的城鎮體系。

我國大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優化的必然

我國大城市空間結構大都是高密度緊湊布局形態,歷史原因形成的商業、居住和辦公混雜以及舊城中心的密集開發等現象,應該說具備發展軌道交通的良好條件。由于市政動遷以及“退二進三”政策的實施,在缺乏科學開發建設指導的情況下,“攤大餅”式的擴散方式仍有愈演愈烈之勢。事實已然證明這種以道路建設為導向的城市拓展模式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探求合理高效的城市形態、土地開發同城市主導交通體系之間的關系已刻不容緩,而快速公交主導方式正是適應我國大城市這一重要轉折點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客觀物質條件的具備

公交主導交通模式,在我國而言,更具體的闡述應為以快速軌道交通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所以,相關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必然是其實施的先決條件。

另外,針對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規劃以及經濟可行性的法定的軌道交通網絡規劃也是實現其合理化運營的前提準備;同時,客運量的實際需求也將作為重要的依據來衡量城市軌道交通實施的可行性。

3.2 TOD模式――可持續用地開發模式的構筑

TOD (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是由Calthorpe提出的,被稱為以公交為導向的開發。其開發特征為:沿軌道交通線路或者公交網絡的節點進行開發,每個節點都包含有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使用(就業、娛樂、商業、文化設施、服務等),同時混合的居住用地也布置在公交車站的步行距離范圍內。我國大城市TOD模式內容:即中高密度的住宅,搭配合適的公共使用、工作機會、零售與服務性空間,重點集中于區域性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上的重要地點的多用途開發〔潘海嘯等,2002〕。

3.2.1宏觀層面――區域主導通建設和TOD開發

現階段我國的城際交通方式仍以公路交通為主。因此,如何將以公路為主導方式的城鎮體系發展模式同大城市軌道交通形成互動,則是當前大城市進行TOD模式開發的重要一環。

針對二者的聯系,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進行認識:(1)近期應優先進行重要的市際交通走廊和聯系主要貨運樞紐的交通走廊的設,改善大城市地區與中心核的通達性。(2)通過土地使用規劃、城鎮布局等措施從根本上消除公路交通需求的動因,從而減少城鎮發展對汽車道路交通的過度依賴,消除由此而來的各種對社會和環境的不利影響。(3)要對遠期的建設必須進行邊際效益的評價。(4)公路交通優越性主要體現在長途和中程交通,而不是都市區內部的交通,應注重公路交通與城市軌道交通二者在城區的合理轉換,避免高速公路與城市內核接入距離過近的問題。(5)組織編制區域綜合規劃,并建立權威性組織協調大城市周邊整體區域的發展。(6)在大規模私人機動化到來之前,推行“全域公交”優先,優先考慮建立軌道和其它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機制,建立與公共交通相藕合的城鎮發展模式,實現有控制的分散組團發展模式。

3.2.2微觀層面――TOD模式下的用地和交通協同發展

(1)適應性的TOD用地布局形態

在城市微觀的土地利用層面,針對以私人汽車為主導和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兩種用地布局方式,我們可以總結出其截然不同的優化用地結構和形態。(見圖1,圖2)

TOD建設模式對微觀城市用地布局空間結構的優化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具體開發還應圍繞以下原則展開:①在現有公共交通運輸系統支持的情況下的緊湊土地開發;②在現有的社區中沿公共交通運輸系統進行地區增建與再開發;③將商業、居住、工作、公園與市政配置于公交站點周圍步行可及的距離之內;④保留自然的棲息地、河岸區域并開創品質高雅的開放空間;⑤提供密度由中心向外依次遞減的、形式各樣的住宅;⑥創造出鄰里活動為焦點的廣場和公共綠地。(潘海嘯等,2002)

(2)TOD模式下的交通協同發展

在TOD開發模式下,促成其合理化用地形態形成的同時,也對相應的交通協同發展提出了要求,包括①軌道交通與地面交通協同發展;②常規公交線路與軌道交通線網的協同發展。

4.結語

探求可持續的我國大城市交通和土地開發主導模式,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經濟-社會-生態復合體,影響其交通和土地開發的變量數不勝數。進一步研究二者的相關性并切實促成其整體的協同發展,是城市規劃學科一個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Carey Curtis 著,王金秋 譯,地方城市活動走廊:一種真正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規劃的有效方法,國外城市規劃,2002[6]

[2] 蔣謙,國外公交導向開發研究的啟示,城市規劃,2002[8]

[3] 毛蔣興、閻小培,我國城市交通系統與土地利用互動關系研究述評,城市規劃匯刊,2002[4]

[4] 潘海嘯、張瑛,上海市軌道交通發展與公共交通運輸導向開發區簡介,城市規劃匯刊,2002[4]

第5篇

論文關鍵詞: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商業活動載體商業活動主體

論文摘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是商業地理學的核心。文章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方面深入分析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歷程,回顧國內城市商業結構研究的進程,并進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處與發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業隨城市的建立而出現,是城市的主要職能。城市商業空間結構是由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載體即商業中心,是商業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主體即消費者和商業企業經營者,是城市商業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設商業企業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故只重視消費者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一直以來是國內外城市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研究歷史已有幾百年,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較成熟。其研究領域廣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圍內各商業活動載體——商業中心的空間形態、等級體系、布局規律,以及商業活動主體——消費者空間行為、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內部與城市體系空間結構,文章特指城市內部商業空間結構。

2國外研究理論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發現之后,世界各國商貿往來加強,各國各地物產資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場的簡單描述日益增多,給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計量地理、行為地理、時間地理、運籌學等一系列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真正科學化,研究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作者將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個方面綜述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2.1城市商業載體的空間結構研究

商業中心作為商業活動的載體,是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早期的研究注重從商品供給的角度考察商業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業中心的等級體系和不同商業職能的空間布局規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3種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論。杜能提出位置級差地租理論最早解釋了商業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葦斯(Getis)揭示了總零售量隨離開地價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帶的距離增加而減少的規律,證實了土地地租變動及其與商業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的規律。20世紀60年代,加納研究了商業中心的內部結構,在投標地租曲線上建立了不同商業中心的簡明空間。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圖表表示出租金梯度與商店類型的關系,認為通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城市內部經濟活動的生態位,可以確定商業中心的區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論的研究。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論是現代商業空間理論的基礎,為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德國經濟學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區位經濟學》中提出“經濟地景模型”,創立了服從最大限度利潤、以市場為中心的區位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對城市市場經濟區進行系統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論,構造了邊界的無差別線模型。后來,墨蘇(R.E.Murphy)和萬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業職能為依據,界定了中央商業區的地域范圍。

2,1.3空間分析學派。二戰后,地理學界掀起了“數量革命”,復雜的計量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成為可能,空間分析學派隨之產生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統計學中的回歸方法,得出P=ABn。為中心地職能的設施數,P為中心地的人口數。參數A和B用回歸的方法取得,當=I時的P值是門檻人口數。1965年,美國學者貝里(Berry)對芝加哥大都市區商業形態區位分布進行實證研究,提出“都市區商業問結構模型”。1981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引入多變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和圖表,分析商業區功能性質、區位、易達性、形態、發展規模及其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系一。

空間分析學派通過大量假設來簡化問題,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轉為定量數據處理,借鑒統計學、數學分析及數量地理方法解釋問題,促進了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方法科學化。但過分追求技術、邏輯理論系統完美和空間分析的抽象化,使他們的研究脫離了實際的城市商業空間結構。

2.2城市商業主體空間分析

2.2.1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學者們逐漸認識到空間學派將人地關系物化、忽視人的作用不切合實際,發現消費者行為對商業空間結構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也開始注重從消費者行為方式和社會經濟屬性的角度來理解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強調消費者行為差異對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

貝里和蓋瑞遜(1958年)第一次將消費者行為納入理論架構,首次對消費者前往最近的商業中心購物的假設提出挑戰。美國的學者賴斯頓(Rushton)最先從消費者行為觀點去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問題,提出行為一空間模型,認為任何一級的中心地的消費者行為均有多樣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業設施認知結構的程序,從商業設施潛在顧客的角度出發來判斷大量的有關屬性、看法、傾向性、評估變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衛(Davis)提出了“購物中心層次性系統發展模型”,將消費者行為及其社會經濟屬性納入購物中心的層次結構的形成和變化中;1982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完全從消費者的知覺和行為的角度來探討零售區位的分布問題,提出信息場與利用場的區別。

2.2.2消費者空間結構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業中心吸引顧客的地理區域,也稱商勢圈,側重從商業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1929年,美國學者威廉·萊利(WilliamJ.Reilly)首先創立了商圈測定法則——萊利法則,即:兩個商業供給地,對于中間一個消費地消費者的吸引力與兩個供給地人口成正比,與兩個供給地距離平方成反比。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探討消費者空間分布法則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則、阿普波姆法則、加薩法則。

隨著汽車普及,實際距離已不再有很強影響力,萊利法則及其派生法則在商業網點布置中常與現實不符。美國學者哈夫考慮了更多因素,構建如下的數學模型

式中:P,為居住在i地區的消費者選擇商店聚集區購物的概率,S,為商店聚集區面積,,為從i地區到商店集聚區所需時間,為消費者從居住區到商店聚集區路程中購物障礙要素指標。

哈佛商學院(20世紀80年代)在實踐中創立了飽和理論,通過計算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測定特定商圈內某類商品銷售的飽和程度。一般來說,位于飽和程度低地區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飽和地區。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IRS)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IRS為某地區某類商品零售飽和系數,C為某地區購買某類商品的潛在顧客人數,RE為某地區每一顧客用于購買某類商品的費用支出,RF為某地區經營同類商品商店的營業面積總數。

上述各種模型對于有效選擇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顧客來源與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應用簡單明了、省時省力。但是,影響消費者空間分布的因素眾多,除模型中已經考慮的人口、距離等因素外,還受商店本身的競爭實力、所處商業中心的繁華程度、交通流量、競爭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規劃等因素影響。新設商店要做出正確決策,在進行定量分析的同時,還必須與商圈實地調查結合起來,進行定性分析。

3國內研究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逐漸興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楊吾揚教授把中心地理論引入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中。以北京市為例,把城市商業網點分成3級序列:市級、區級、街區級,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分析了北京商業服務業空間結構現狀,用范力農定理求“銅心”,成功地對中心地理論進行了試驗性研究。高松凡論述了北京城市場的歷史發展變遷,從歷史地理學視角,運用中心地理論分析了自元大都以來歷代北京城市場空間結構特點、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

寧越敏教授實地調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區商業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業中心的一套指標。他選取了商業中心內商店數、商業中心的職能數等5個指標,對上海市61個商業中心進行了聚類分析,劃分為3個級別5種類型,分析了影響上海市商業中心區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吳郁文、謝彬等在研究廣州市城區零售商業企業區位布局時應用了這種方法,增加大型綜合商場、大飯店、賓館職能單位數占商業中心職能單位總數的百分比這一指標,用6個指標對廣州市30個商業中心類型及等級體系進行聚類分析。

20世紀90年代初,安成謀以蘭州市為例,構建消費者購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區的一個商業中心,銷售范圍與消費者總開支成正比,與該商業中心規模成正比,與消費者花在購物途中的時間成反比,與這一中心與其他中心的競爭成反比。他劃分蘭州市3級商業中心區位格局,引入加權平均模型和希爾伯脫模式,分析蘭州各市級商業中心的區位優勢度,據此評價商業中心發展潛力。

暖等以商業行業為切入點,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因子生態分析技術,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研究昆明市商業地域結構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今后調整方向_1。閻小培、許學強等以廣州市為例分別對其商業中心的區位格局及發展趨勢、中心商業區進行了分析。仵宗卿開始深入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內部,探討其形成機制和發展演變歷程。

4國內研究評析

4.1消費者行為定量研究相對薄弱

整體上,國內學者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論為基礎,分析商業網點的規模等級與空間分布。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調撥,加上基礎數據庫缺失,導致關于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層面上,定量分析較少,制約了國內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國商業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買方市場”的出現使得傳統業態的商業企業經營步履維艱,而加入WTO后外國資本大量涌人中國,必將對零售業市場帶來極大的沖擊,必然要求研究視角與指導思想作相應調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應用較少

從發表的論文看:朱楓,宋小冬,馬才學等人分析了商業地理定位的構成要素,論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商業選址的技術路線。但總體上國內研究與新方法新手段的結合較少,GIS,GPS,RS等技術引入不足,缺乏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科學模擬。

在研究方法上以靜態均衡分析為主。國外相關研究為了構筑模型的需要,簡化商業布局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視角。事實上,商業受眾多因素交叉影響。隨著商業的進一步復雜化,靜態均衡分析將顯得越來越不合理。我們必須注重從動態、綜合的角度去看問題,更好地把握商業布局眾多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業空間結構規律。

4.3新型商業業態的影響提出了新課題

隨著個性化、柔性化、多樣化消費理念的滲透,廠商在迎合消費者喜好的驅動力之下,生產方式已由批量生產、內部資源整合、單獨的市場競爭逐漸轉向定制化生產、外部資源整合、供應鏈協同式競爭。這一系列的轉變已促成流通企業質的轉變。商業業態大致遵循著百貨商店一雜貨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專賣店一購物中心一倉儲式商場一電子商業的軌跡演進,間接影響著我國城市商業的空間結構。

20世紀60年代,ShoppingMall隨著轎車的普及率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興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漸被引入亞洲的日本、新加坡、臺灣等發達地區。近年來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專業知識指導國內商業地產投資機構和商鋪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選址經營決策,促進商業地產知識的普及。

近年新興的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通過電子網絡方式進行商品交換與行政作業全過程。因為它第一次實現了無店鋪經營,造就了三維的空間市場(marketspace),企業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擺脫空間距離的束縛,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真正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與零庫存,因而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對城市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將是深遠而復雜的。這被視為商業業態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網絡虛擬購物對傳統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機制、發展過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將有重大意義。

4.4商業分布離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開始有條件逃離城市的擁擠、喧嘩與繁雜。近年來,我國部分大城市已出現人口郊區化現象,一些工廠、商業企業也開始向郊區遷移發展,尤其是占地面積較大的批發商業。某些大城市郊區尤其是近郊區商業銷售額總量、銷售額增長速度均有超過市區同類指標的趨勢;商業數量、從業人員、營業額等比重在郊區有增加趨勢,在市區有減少趨勢;同時市中心的商業區并沒有衰落,這種情況有別于郊區化,我們稱之為離心化。但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城市商業離心化的程度及趨向、與國外對比、發展中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第6篇

關鍵詞: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空間發展;規劃研究;明光市

明光市位于皖東江淮分水嶺北側,安徽省東部,東臨盱眙,西迄鳳陽,南枕江淮分水嶺與來安、滁縣、定遠接壤,北跨淮河與五河,江蘇泗洪縣相連,地理位置優越。

一、城市空間發展現狀分析

明光市具有一河兩岸的獨特的城市空間格局,現狀城市空間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三大組團結構,即老城區綜合組團、城東新區組團和城北工業組團。城區對外聯系便捷,鐵路、公路、水運交通兼備,四通八達。從而也造成了城市空間進一步擴展要跨越的“門檻”較多。

二、城市空間發展演變歷程

2.1城市的初創期(共和國成立前:明太祖賜名與農業經濟下的嘉山縣)

這段時期我國民經濟只能依賴于地區之間的傳統商品交流勉強支撐,且導致城鎮發展陷于停滯。后,民族工業一度有所發展,但由于軍閥混戰、戰爭連年,明光的經濟、特別是工商業和手工業日漸衰落,城鎮發展的停滯局面長期未有改觀。

發展動力:傳統地方商業和農業帶動建設,津浦鐵路全線通車,發展相對停滯。

空間特征:臨河崗地筑城,塊聚發展。

2.2城市雛形期(“1949―1978”:封閉型計劃經濟與城鎮功能轉變)

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整個地區的城鎮體系關系松馳、空間分布稀落;中小城鎮的經濟趨于萎縮,功能衰弱現象較為明顯,城鎮化發展十分緩慢。但這一時期的人民政府加強城市建設,拆除城墻修道路,將街道改造拓寬,逐漸興建了多層樓房,增加了現代化設施,最初城市的各個分散的聚落點已基本連成一片。

發展動力:地方商業和小型手工業帶動建設,發展緩慢。

空間特征:商業和居住建筑集中在104國道兩側,并在池河路與韓山路交匯處形成商業中心。

2.3指狀生成期(“1978―1993”:開放型多元經濟與城市化空間擴展)

改革伊始,嘉山大辦集體所有制企業,大力發展輕工業等產業,使得嘉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長足發展,嘉山縣城的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發展開始主要沿對外交通軸線按東、北三個方向發展。1992年,滁縣地區撤銷,設立滁州市(地級),嘉山縣屬滁州市管轄。

發展動力:實行以內涵改造為主,地方商業和小型手工業帶動城市建設,發展加速。

空間特征:沿十字交通線軸向擴展。

2.4軸間填充期(“1994―2003”:市場經濟發展)

1994年5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嘉山縣更名明光市,屬滁州市代管。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城鄉聯動效應,并帶來了城市化空間的急劇擴張。

發展動力:南洛高速建設,93版總規實施,電力、機械、食品、紡織等工業體系的形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地方工業。

空間特征:城市向東、北側延伸,鐵路東側形成居住、工業和倉儲。城市用地功能混雜,城市限制在104國道南側內發展。

2.5蔓延期抑或新一輪的指狀生成期(“2004―2011”:全球化經濟、知識經濟與創新城市的興起)

這一時期城市處于快速集聚發展階段。近幾年來,由于各發展軸間基本擺滿,明光城市的擴展進入蔓延期。在城東開發明光經濟開發區,城市內周圍開發了大量居住小區,使得明光城市形態呈圈層狀蔓延趨勢。

發展動力: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城市區位優勢提升、加速城鎮化時期、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融入區域合作,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需要。

空間特征:一是圍繞老城區集中緊湊布局,城市空間呈“外溢”式向四周擴展;二是依托新辟的城市主干道路網,城市空間呈“塊狀”與“線狀”集中連片擴展,構成城市新區。

三、城市空間擴展的動力機制

3.1城市空間擴張的正作用力

1、周邊核心城市的擴散力

良好的區位條件使得明光市能迅速的得到周邊核心城市的輻射,這使得明光市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廣領域中參與泛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促進自身更好、更快地發展。交通流及其帶來的資金流、物質流及信息流等將在產業發展、市場開拓等多方面推動明光市的發展,對明光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產生較大的影響。

2、經濟的快速增長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城市空間的快速擴展以及內部空間結構的調整。城市主導經濟流向將進一步向北傾斜,影響工業、倉儲的布局,城市向北發展的引力增強,城市空間發展必須順應這一趨勢。

3、城鎮化的推進

城鎮化的發展,對工業化乃至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空間的擴展將體現在城市用地的擴大上,而且還將體現在城市用地內部結構的調整上。

4、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明光市市委、市政府提出“135”追趕跨越目標,提升工業經濟、努力改變明光市工業經濟落后的被動局面是其核心內容。空間結構布局應當契合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科學合理的空間落實,促進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

3.2城市空間擴張的負作用力

1、自然地形的限制

明光市屬于丘陵地區,且規劃建設區內河湖分隔。這樣的自然地形造成城市空間整體外延擴展受阻,且城市各區塊之間聯系較為困難,對于各項基礎設施需求和要求都相對較高。

2、門檻規律的要求

明光市是典型的多門檻丘陵城市,要保證城市的長遠發展,就必須把握先機,及早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及城市空間擴展模式,將城市空間擴展所需的用地納入規劃控制范圍,這樣才能跨越門檻、實現跳躍式發展。

四、城市空間擴展模式的選擇

4.1城市空間擴展模式分析

1、緊湊圈層式

緊湊圈層式是城市空間擴展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城市發展起始階段的一般模式。平原城市的城市擴張多屬于均勻的同心圓式圈層擴張,城市形態比較穩定,受力比較均衡。

2、集約內涵式

城市發展的加速階段一般以外延發散式向外擴展為主,到了城市穩定發展階段,城市多以集約內涵式發展為主。在城市邊緣區多以外延發散式向外擴散,在城市核心區多以集約內涵式為主。

3、組團跨越式

城市發展由于水體、基礎設施等條件的制約,不能集中連片發展,常常在離母城一定距離的地域發展成數個城市組團;母城則逐步發展成為這些組團的中心城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2城市空間擴展策略的選擇

綜合以上對于明光市中心城區現狀及發展趨勢的論述,對比上述各種空間擴展模式,明光市中心城區整體空間結構宜選擇多核跳躍式擴展模式,一方面,中心城區處于快速擴張階段、而現狀中心城區周邊尚存的可建設土地將無法滿足規劃期末城市發展需求,從明光市中心城區的自然條件、基礎設施條件分析,明光市宜選擇“一河兩岸、有集中的分散發展”策略。另一方面,這種策略的選擇也非常符合明光市的各項發展戰略的要求。

五、城市空間擴展方向的選擇

5.1空間擴展規律

從明光市現狀建成區來看,城市三大組團的空間結構已經基本形成。以老城區為核心,采取集中緊湊型布局,“外溢”式向四周擴展,并同時依托城市干道網,擴展東部城市新區、北部城市工業區,城市形態呈“塊狀”與“線狀”結合的集中連片發展。

5.2空間擴展方向的確定

城市迫切需要通過戰略性的跨越式發展模式來實現空間的重組,拉開城市發展框架,疏通相應的瓶頸,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綜合考慮發展中的限制應因素和引導性因素,南洛高速東北用地條件良好、與區域經濟聯系密切,對城市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綜合分析地形地貌、城市經濟布局及交通聯系度等各個要素,確定中心城區發展方向及策略為:“東進、西跨、南優、北聯”。

六、城市空間發展結構與形態

6.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以深化落實現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皖東地區的重要城市、滁州市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為目標,著眼明光市未來長遠發展,著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大力提升城市綜合功能,提出“一核四區、軸向延伸、組團布局、生態融合”的城市空間總體發展戰略。

6.2中心城區空間結構

綜合明光城市的發展條件、發展方向,采用有集中的分散發展策略,形成“一河兩岸、主副呼應、兩軸一帶、南北生態”的城市空間結構。各組團內道路自成體系,組團之間通過快速通道進行聯系,同時對水體進行整治,加強組團內各片區環境的營造,提升城市品質,優化城市功能,最終形成“一廊、兩軸、兩區、六組團”的空間格局。

七、城市空間結構的支撐策略

7.1綜合運輸體系的構建

打造多條組團之間的聯系通道,形成環形加網絡狀的組團聯絡體系。擴展東、北向空間,并增強各組團之間的聯系,在主城區內部形成通暢便利的干線路網體系。網狀道路交通系統將增強主城區內部交通聯系的穩定性與便利性。

7.2生態綠地系統構建

建設明光市城市具有網狀結構特征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形成三個級別的生態綠地,即基質、廊道、斑塊。

第7篇

【關鍵詞】深圳 城市空間結構 工業導向性 放射圈層式 演變機制

城市是由各種不同活動所形成的功能區組合而成,在城市的各種活動中,生產、商業和居住活動是其最主要的三大活動,而由這類活動所形成的功能區就構成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骨架。它們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不斷地改變著各自的結構形態和相互位置關系,并通過用地形態決定著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過程和演化特征。

一、深圳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及特征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從城鄉二元、城鄉融合到城鄉一體化,工業導向性明顯,城市擴展迅速,空間結構演替激烈。根據其特殊的城市化進程,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可以分為3個時期:上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和2000年至今,其工業空間、居住空間和商業空間的演化呈現出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典型特征。

1.工業空間

深圳城市的發展是工業導向型,1980年以前,深圳的工業發展還未起步,工業用地比例非常低;90年代進入工業化中級階段,工業空間迅速擴張;2000年后,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三產業迅速崛起,產業結構趨向協調,城鄉一體化格局明顯(圖1)。工業空間從起步階段、發展最快階段到全面發展階段,特征明顯,變化迅速。

(1)80年代初,起步階段,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工業主要集中在特區內的羅湖、蛇口片區,用地比例較低,規模小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工業空間呈散點狀分布,大多在居住空間。

(2)90年代,發展最快,結構變化最快。城市工業迅速發展階段,工業空間變化劇烈,工業分布由特區內向特區外全面擴張,工業斑塊開始出現,標志著工業區模式的發展。工業空間主要沿著東西向的北環、深惠和南北向的廣深拓展,特區內工業連片發展的趨勢明顯,蛇口、上步和羅湖等老工業區成團塊狀擴張,特區外的工業用地還未形成沿路帶狀,工業斑塊規模較小。

(3)2000年以后,全面發展階段。新的發展形勢出現,特區內部的工業逐漸減少,原有工業斑塊縮小或消失,空間置換現象開始出現,工業空間向特區外地區蔓延的趨勢更加明顯,特區外的工業空間沿路多方向拓展,并出現了軸間填充的情況,主要交通干線帶狀工業用地逐步形成。特區外已有的工業斑塊繼續增大,規模效應明顯,并包圍居住空間繼續蔓延和填充。

2.居住空間

深圳的居住空間發展是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1980年以前,工業發展尚未起步,居住形式以農村居民點為主;80年代以后特區的居住隨著工業廠房相鄰而建;90年代工業空間迅速擴張帶動了居住的郊區化;2000年后,居住空間呈團塊狀繼續拓展,大面積的居住用地日益增多,密度加大。居住空間(圖2)從散點式、斑塊化到居住郊區化,比內地大城市的居住空間演化速度快,階段性特征明顯。

(1)80年代初,速度較慢,分散化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居住空間主要是以村落散點式分布,特區內的居住空間伴隨著工業多分布在羅湖與蛇口地區,深南大道兩側有零星分布。

(2)90年代,擴張速度較快,大量飛地形成。伴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居住空間由特區內向特區外全面擴張,居住斑塊開始出現并逐步擴大,標志著大量居住小區的建設和農民房的建設。居住空間主要沿著東西向的深南、深惠和南北向的廣深拓展,深南大道兩側居住明顯增多,體現了居住空間的區位優勢。特區內工業區的成熟,使得居住空間進一步擴大,特區外居住大多被工業空間所包圍,犬牙交錯,居住配套不完善。

(3)2000年以后,全面發展階段,速度最快。特區內部的居住斑塊進一步擴大,小斑塊合并,居住飛地增多,居住郊區化的趨勢更加明顯。特區外的居住空間多方向拓展,居住斑塊繼續增大,規模效應明顯,形成了居住品質和特區相同的寶安中心區、龍崗中心城、坂田、龍華等大面積居住片區,布局上進一步整體化。

3.商業空間

特區成立之初,商業空間主要集中在羅湖的深南大道和京九鐵路兩側,馬路經濟效益明顯,商業規模較小。90年代后羅湖商圈日益成熟,特區內其他區商業網點增多,但缺乏大規模商業區,商業集聚效應不突出,特區外商業以散點形式出現,大多集中在各鎮中心區,無規模效應,商業配套嚴重不足。2000年后,伴隨著深圳組團跳躍式發展,特區內羅湖、福田、南山商圈規模效應突出,特區外寶安中心區、龍崗中心城等商圈發展日趨成熟,各鎮中心原有的商業斑塊逐漸擴大,但從空間分布和規模配比上仍然不足。

二、深圳城市空間結構的模式

深圳城市空間結構以工業為先導,隨后是住宅和商業設施的相繼建設,由于城市化速度較快,其工業、居住和商業等內部空間演變的特征和階段具有特殊性,但聚集型空間擴展仍是其主要的空間增長方式,城市空間結構從核心點集中發展到核心—結構的軸線擴展,最終形成了放射圈層式的結構模式。

80年代初是深圳以羅湖和蛇口為核心點的形成階段,此時城市形態尚未成型,人口密度很低,城市功能單一,用地類型較少。伴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用地異質性增強,用地結構發生變化,以羅湖為核心向四周擴張,圈層式格局出現,內圈層的用地格局變化劇烈,整體以集中發展為主。90年代后,城市建設規模逐步擴大,一方面特區內福田、南山的建設興起,預示著城市副中心的出現;另一方面,1993年,寶安縣撤縣建區,特區外沿廣深、深惠路向外珠鏈式擴展到寶安和龍崗,使得特區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特區內和特區外兩部分組成的“核心—”結構形成,功能圈層開始分化,內圈層形成了明顯的居住和商業功能區,中圈層為居住、工業、教育、交通等用地的混合區域,外圈層的用地結構混合化,出現新增的工業和居住用地。2000年以后,深圳進入全面城市化階段,工業外遷,居住郊區化、新區建設和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使得城市空間“西進東拓”,以特區為核心,對外公路為骨架,城鎮呈梯度分布的城市放射狀圈層結構逐漸形成(圖3)。這一時期,不同圈層的增長速度與差異明顯,其中外圈層的用地增長速度超過中圈層,中圈層的增長速度已經相對趨緩,內圈層用地主要以城市更新為主,實現功能轉化與置換。內圈層的居住、商業功能強化,南山的崛起使得之前位于中圈層的教育和高新產業納入到內圈層的范圍,突出了內圈層的空間異質性和功能多樣化。隨著高鐵和地鐵建設,中圈層的居住和交通功能增強,而工業進一步向外圈層轉移。

總體來說,深圳城市空間最初是從散點狀布局發展起來,再迅速蔓延或沿軸擴展,使城市因發展先后的不同而形成放射圈層式的結構模式,并具備以下特征:

(1)城市內部用地功能組合較多,不同圈層的功能組合有所不同,外圈層的發展形成新的增長點。

(2)第三產業和舊居住區集中在城市核心區,工業中心則向地區轉移。

(3)居住空間隨工業逐漸由城市核心區向新區遷移。

三、演變機制剖析

1.經濟發展與城市化是內在動力

深圳城市空間的擴展是經濟發展的需求和體現,城市建設用地量和經濟的增長有明顯的相關性,如1994年到2000年城市建設用地增加了168.29平方公里,龍崗、寶安兩區在1995年到2000年用地增幅分別為45%和90%,這一階段正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發展迅速。經濟的發展不僅對城市土地的需求量不斷上升,也為舊村改造和新區開發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城市化直接促進了城市空間的擴展與更新,20世紀80年代初,深圳城市化水平較低,處于農村城市化階段,城市空間內部斑塊較多、分布零散。90年代以后,城市經濟結構日益多元化,經濟活躍,促使產業向特區外轉移,居住出現郊區化,跨入快速城市化階段,用地面積增加迅速,中小斑塊的不斷擴大及斑塊的新生比較明顯,新增用地在原有用地周邊快速擴展。2005年以后,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三產業迅速崛起,深圳進入全面城市化階段,城市空間擴展速度減緩,用地斑塊繼續擴大,局部出現散布的小斑塊,空間模式表現為填充式。

2.宏觀政策調控是外在動力

由于城市經濟的發展是以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和政策調控為背景的,城市空間的擴展也必然要受此影響。1987年9月,深圳率先試行土地使用有償出讓制度,到了1992年城鎮建設用地基本納入了新制度的軌道,這使得土地區位優勢真正得到體現,從而促進了空間結構的優化,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1993年,寶安撤縣建區,步入快速城市化階段,伴隨著“開發區”“房地產熱”,城市空間全面擴展,工業區日益增多,城市建設用地量迅速增加。2004年到2005年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城市化進程的戰略措施,諸如農村撤村委會,全部改為社區居委會;鎮改街道辦,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等,步入了全面城市化階段,由于城市發展空間有限,加上產業轉型與內部更新,城市建設用地量迅速回落,城市空間保持平穩發展。2007年后,為突破特區內用地發展瓶頸,建立光明新區、坪山新區、龍華新區和大鵬新區,以打造綠色城市為目標,遵循“差異化組團”的發展思路,促進了城市空間的全面整合。

3.規劃控制和引導是發展引力

城市規劃作為政府的空間政策是其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證城市建設整體收益的最大化。規劃對城市開發的控制和引導都是對城市空間擴展的促進和對用地結構的優化。1996年的深圳總體規劃中,以特區為中心,由北向西、中、東三個方向發展,形成輻射狀的城市基本骨架。2010版總體規劃中,考慮到城市的進一步擴張在東、中、西部發展軸的基礎上,拓展了北部與南部發展軸帶,形成城市新的生長軸。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中,提出“差異化”的空間發展策略,通過組團的融合,逐漸演化為城市核心區、西部濱海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東部濱海地區五個城市功能地區,突出了各區在區位、資源、產業等方面的優勢。上述規劃契合產業轉型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對城市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而引導城市不斷調整空間布局,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結語

特殊的城市化進程使得深圳城市空間擴展迅速、工業導向性明顯、空間異質性較強,其工業、居住和商業空間在經濟發展、宏觀政策、規劃控制的演變機制作用下形成了放射圈層式結構模式。伴隨著城市發展進入轉型期,空間的重組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上述研究為下一步城市空間的優化奠定了基礎,也引發了可持續發展空間模式的再思考。

(注:本文為深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支持,課題編號:801)

參考文獻:

[1]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1997.

[4]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2008.

[5]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組團規劃,2005.

第8篇

1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系統思維與方法不斷應用,旅游系統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斷得到發展。國內外眾多學者從經濟學、管理學、市場學、地理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對旅游系統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提出了旅游系統O-D對(Origin-DestinationPairs)模型、旅游系統N-S對(Need-SupplyPairs)模型、旅游功能系統、旅游產銷鏈系統、旅游經濟系統、旅游地域系統等概念與理論模型。旅游業是一個與空間緊密相連的產業,從地理學角度研究處于一定地域空間的旅游系統形成、演化的過程以及系統結構與功能所表現出的階段性特征,對于推動區域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縱觀國內外學者對旅游地域系統的界定,有的簡單,有的相對復雜,所包含的要素和層次繁簡不一,這主要是源于各學者的研究視角有宏觀與微觀之分,即宏觀上的旅游地域系統考慮了旅游客源地系統[1],在分析系統要素、地域空間結構時將其作為一個子系統進行整體考慮,而微觀上的旅游地域系統不考慮旅游客源地系統[2,3],僅對旅游活動發生的地域實體空間系統進行研究。不過,這兩種觀點都反映了旅游地域系統是一定地域空間上旅游系統的表現形式,是由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構成一定地域空間上的有機整體,包括自然、社會、經濟等眾多因素,既是一個要素綜合體,又是一個地域綜合體,具有發生、發展的演化過程,它體現了系統結構與功能相互關系及其本質屬性。在旅游業區域化發展日益顯著的趨勢下,如何加強各旅游地與周邊地區合作聯系,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地域系統,推動各旅游地共容式發展,減少旅游業對資源、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實現系統組合優化與整體效益最大化,成為當前區域旅游協調、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鑒于此,眾多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等方面對旅游地域系統演化展開了深入研究,具體涉及旅游流空間分布及其集聚擴散、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組織形態、系統演化模式及演化機制等內容。

2國內外旅游地域系統演化研究回顧

2.1對旅游流空間分布及集聚擴散的研究按照旅游者的市場需求,結合旅游資源的分布特點,掌握旅游流的流量和流向等擴散規律,對有效地組織合理的區域旅游開發空間結構和旅游線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由于旅游客流是參與旅游活動的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國內外研究多以旅游客流為主,對旅游者的空間行為模式、旅游流空間分布及集散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空間尺度上,學者們普遍認同旅游流與出行距離之間具有距離衰減規律特征,由泰勒(Taylor)、史密斯(Smith)和格雷戈里(Gregory)等提出的距離衰減模型已成為分析旅游客源市場等級的基本數理模型。2004年,安德烈亞斯(Andreas)避開傳統的旅游需求原因分析,用戈曼—蘭卡斯特特征框架(theGorman/Lancastercharacteristicsframework)理論全面揭示了旅游者選擇目的地多樣性的原因[5],為旅游者行為研究和旅游流時空結構分析提出了新的研究視角,但該研究并沒有對旅游流的流向和能量特征做詳細分析。國內學者則對旅游流空間分布及擴散模式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馬耀峰等對中國入境旅游流的空間結構及其演變規律做了詳細探討[6]。張紅等研究了桂林境外游客的結構特征及在熱點城市之間的空間流動模式[7]。保繼剛等在研究桂林國內客源市場空間演化特點時認為,國內客源市場在空間上逐步分散、吸引半徑得以加大,呈波浪式和跳躍式增長模式[8]。涂建軍對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時空結構模式進行了研究[9]。宣國富等在重力模型的基礎上,以航空票價為經濟距離指標,建立了基于航空廊道的旅游客流空間潛力模型,并進一步分析了三亞市旅游者的空間行為特征[10]。楊新軍等在分析國內游客在西安市及周邊地區旅游景點的空間選擇模式和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大西安旅游圈的構建思路和發展建議[11]。近年來,國內少數學者開始關注旅游流的內聚和集散模式,如薛瑩以江浙滬地區為例研究了旅游流的內聚特征,她將旅游流在區域內部的流動演化視為區域旅游系統的一種自組織機制,認為旅游流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之間的往復運動,會使區域旅游系統內部發生各種非線性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進一步引起整個系統由無序狀態進入有序狀態,再從有序結構變遷到新的無序結構,這種有序和無序間的變遷會周而復始的發生,這就是區域旅游系統的自組織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區域旅游中心城市得以逐步形成[12-14]。章錦河等對皖南旅游區進行實證研究,探討了旅游流的空間等級擴散規律[15]。楊國良以四川省為例,分析了旅游流進入區域中心城市(成都)后的擴散規律、機理以及旅游流擴散對流量規模結構、旅游景區(點)和旅游節點城市等關聯系統空間結構的形成及發育所產生的影響,并針對不同的旅游細分流進行了深入研究[16]。林嵐等對航空口岸選擇變化所引起的臺胞大陸旅游流空間場效應進行了研究[17]。劉宏盈等分別對以廣東省、北京市為中轉口岸地區的入境旅游流向我國西部轉移的規律、特征進行了研究,并基于旅游流擴散轉移的視角,對我國三大旅游圈入境旅游流向云南和陜西的擴散變化和歷程進行了研究,將入境旅游流擴散與省域旅游經濟聯系強度的關系進行了耦合分析[18-22],為旅游流空間擴散與旅游地域空間結構演化共同作用于旅游地域系統演化這一方面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從研究方法看,國外研究經歷了從結構性調查和定量方法階段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歷程,主要研究方法有問卷調查、距離衰減模型、引力模型、游憩活動空間和使用曲線等[23,24];國內主要研究方法有市場域模型[25]、區位效用模型[26]和網絡分析技術等,這些方法對探討旅游流空間分布與擴散具有重要指導和借鑒意義。總體上,國內外學者對旅游流的空間擴散尤其是擴散規律關注不夠,且很少有研究分析旅游流空間擴散對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的影響,從而無法充分發揮旅游流移動規律對旅游資源開發、景區(點)和設施布局的指導作用。

2.2對旅游地域空間結構的研究

2.2.1不同視角的旅游地域空間結構研究由于對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要素的認識不同以及研究視角的差異,不同學者對旅游地域系統的認識存在宏觀與微觀之分,相應地,系統地域空間結構構成也包括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兩種形式。在宏觀層次上,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主要反映各要素系統內部及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其中,要素系統內部表現出空間作用和秩序層次,要素系統之間反映相互作用關系。如哈格特(Haggett)從宏觀層次上把區域抽象為點,描述系統空間結構與秩序,認為系統節點具有層次結構、節點體系控制著整個系統;吳晉峰等基于此提出旅游系統的地域空間結構是以旅游目的地、客源地為結點、以交通線路為連接的占據一定地面、處于擴散過程中的網絡[27]。微觀層次上,主要是從旅游目的地地域內部要素空間相互關系與組織形式出發,對旅游地域系統進行研究。如岡恩(Gunn)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地帶的概念,認為它由吸引物組團、服務社區、中轉通道和區內連接四個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旅游地域系統;戴學軍等認為旅游目的地區域、城市、吸引物、區內路徑、出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場等要素的空間相互關系和形成模式構成了城市型旅游系統地域空間組織模式[28]??梢?,宏觀層次的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主要面向系統間的聯系和作用,忽略了區域系統內部狀況和作用關系,缺乏對系統內部各要素空間關系的闡釋,而微觀層次的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研究則僅限定在區域系統內部,缺乏對客源市場與系統內部空間結構相互作用關系的考慮,忽略了游客對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因此,單一的宏觀或微觀角度研究都不能全面反映旅游地域系統的實際情況。眾多學者也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嘗試著將宏觀與微觀這兩個層次結合起來研究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28-30],但大都局限于理論概念層面,在實證研究中仍以微觀層面為主。

2.2.2基于區域發展理論的旅游地域空間結構研究(1)國外旅游地域空間結構研究國外旅游空間結構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應用區位論、核心—邊緣理論模型等提出了多種描述旅游空間結構的數學模型與地分析方法[29,31]?;诤诵摹吘壚碚?,美洲學者率先對旅游地域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希爾斯(Hills)、布里敦(Britton)等學者構建了旅游核心—邊緣理論模型,強調了邊緣地區對核心地區的依賴[32,33]。韋佛(Weaver)則對加勒比海地區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達群島進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客觀存在核心—邊緣關系的主島嶼與從屬島嶼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發展對這種核心—邊緣空間結構的影響[34]。皮爾斯(Pearce)對帶狀旅游核心—邊緣空間結構進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區域分為一級與二級兩個等級,并把沿一級與二級旅游核心而環繞形成的邊緣區域由內及外依次分為一級到四級等四個旅游帶[35]。旅游地域系統作為旅游業發展的地理空間載體,遵循區域發展的“點—軸”擴散規律[36]。如賈德(Judd)對城市旅游地的空間結構進行了系統研究,認識到并進一步證實了城市旅游景點及旅游設施基本上呈線狀及簇狀形態分布[37]。皮爾斯對沿太陽海岸的旅游帶狀空間結構進行了分析,認為沿海岸線旅游度假勝地呈“梳”狀分布是典型的空間結構形態之一[35]。這些研究注重旅游空間分布狀態分析,對優化旅游區空間結構、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實踐指導意義,但對旅游空間結構的形成機制尚缺乏深入探討。(2)國內旅游地域空間結構研究隨著20世紀70年代系統思維在旅游研究中的深入發展,區位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系統”等區域發展理論在我國廣泛應用于分析旅游系統地域空間結構,并指導旅游開發與空間規劃實踐。國內學者主要對城市旅游核心—邊緣空間結構、“點—軸”空間結構、環城游憩帶、城市旅游圈等進行了研究。張河清等認為,任何一個區域旅游業的發展都是先從條件優越的地區開始,然后逐漸滲透到條件較差的地區,在這個過程中,總會出現核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不平衡發展局面[38]。尹貽梅分析了沈陽和大連在區域旅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典型“雙核”結構,并對兩市形成旅游“雙核”結構的基礎及耦合機理進行了研究[39]。吳必虎、蘇平等分別以上海、北京為例,對影響環城游憩帶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40,41]。石培基等提出了“點—軸”漸進擴散開發是優化西北地區旅游空間結構,實現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42]。汪德根等以倫貝爾—阿爾山旅游區為例,構建了1個中心、2個增長極、5個發展節點、2條擴展軸的旅游空間發展結構模式[43]。卞顯紅等系統闡述了旅游“點—軸”漸進擴散理論的要點,并對區域旅游“點—軸”開發模式、長江三角洲區域旅游“點—軸系統”進行了分析[44]。李剛等以“點—軸系統”理論為基礎,對遼寧省旅游地系統空間結構進行研究,確立了“點”、“軸”、“面”結合的“板塊旅游”空間結構體系[45]。由于旅游核心多依托經濟中心城市而形成,城市旅游圈逐漸成為旅游核心—邊緣空間結構的典型形態之一,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關注。馬勇等分析了武漢大旅游圈的構成要素、職能特點及其構建途徑,提出了武漢城市旅游圈層空間規劃布局模式的功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具體拓展方案[46]。馮學鋼等對上海如何拓展長江三角洲旅游圈進行了研究[47]。鄧愛民對我國大城市旅游圈層次劃分制定了分級指標,提出了構建我國城市旅游圈的構想,并對我國大城市旅游圈發展的總特征進行了總結[48]。闞如良運用旅游圈理論、統籌發展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構建了大三峽旅游圈空間結構,提出渝鄂湘黔川五省市共建無障礙大三峽旅游圈的建議[49]。王祖正等將空間拓撲理論用于旅游地域系統研究,認為其結構可分為星型結構、單線型結構、樹型結構、環型結構和網狀結構,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陜西省旅游系統地域空間結構進行分析[50]。這些研究表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與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城市核心—邊緣結構成為我國城市旅游圈及旅游業空間布局規劃的重要依據。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區域尺度形成不同層次的旅游地域系統,從而造成其空間組織結構特征差異。張亞林認為,我國旅游地域系統有四個層次:全國為一個完整的綜合性旅游地域系統,是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基于第一層次劃分的華北、華東、華南、西南、中原、西北、青藏和東北旅游地域系統;第三層次是以現行行政區為準,在九個二級系統中構建三級旅游地域系統;第四層是在以省(區)為地域范圍的三級系統中,以旅游中心地為依托,并考慮地域不連續原則,劃分構建四級旅游地域系統[2],即以城市為空間節點的區域旅游空間結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城市為中心是我國區域旅游的普遍空間規律[51]。黎華群從城市體系與區域旅游整體發展耦合的角度出發,對長江三角洲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進行研究分析,認為以上海為中心的一級大都市旅游圈和三個亞級旅游系統共同構成了該區以快速交通體系為依托、以中心旅游城市為節點的旅游城市網絡體系[52]。黃泰等分析了旅游地域系統同區域城市體系在要素、結構及功能上的多層耦合關系,歸納出一定區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地域旅游城市網絡等級模式[53]。由上述分析可知,從研究對象看,基于城市的旅游地域研究相對較多,研究尺度從城市內部旅游空間結構、城市旅游邊緣區到以城市為節點的旅游系統地域空間結構,在空間實體上表現為環城游憩帶、旅游圈或區域旅游地域系統,研究內容多圍繞不同空間尺度的旅游地域系統如何構建、優化其空間結構而展開,研究方法主要以借鑒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分析方法為主。這些研究對區域旅游聯動發展以及區域旅游地域系統空間優化管理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3對旅游地域系統演化模式的研究旅游地域系統演化是一個時空交替過程,它既包括時間上的過程發展,同時又表現出空間關系的變化,形成旅游地域系統的某種時間模式、空間模式或時空模式[54]。時間模式是指旅游地域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其狀態和特征所表現出的時序關系。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旅游地域系統時間模式分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反映了旅游地域系統存在其發展演化的規律。其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學者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在研究歐洲旅游發展時提出的[55]。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是由加拿大學者巴特勒(Butl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他認為“一個旅游地的發展變化過程一般要經歷六個階段:探索、起步、發展、穩固、停滯、衰落或復興,經歷過復興以后的旅游地,又重新開始前面某幾個階段的演變”[56]。國內外學者基于此理論對旅游地時間演化模式[57-61]及其影響因素[62-64]進行了多方面分析,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深層次論證和對旅游地域系統變化原因的分析,而一直引起眾多學者爭議。楊春宇等則以系統科學為指導,以旅游地最根本矛盾———供求關系為線索構建系統演化模型[65]。沈蘇彥則通過借鑒科爾(Cole)的旅游地發展模型推導出旅游地發展符合羅杰斯特(Logistic)增長模型,并且根據Logistic增長模型的特性分析了旅游地發展演化的四種模式,即衰退型、典型S型、振蕩型和混沌型[66]。關于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的演進模式,我國旅游地理學者主要嘗試運用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加以解釋。汪德根、馬曉龍將旅游生命周期理論與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演變相結合,提出處于開發、成長、成熟階段的城市旅游地分別呈現單節點凝聚模式、放射狀分布模式和“點—軸—面”板塊旅游空間結構模式,從而分析了系統由“點軸”到“點、線、面”相結合的“板塊旅游”空間結構的形成過程[67,68]。劉鋒運用“點—軸”理論分析了孤立的數個旅游地逐步發展成為一定空間網絡結構的過程[69]。馬勇等則認為,旅游“點—軸”漸進擴散的結構將形成旅游“點—旅游軸—旅游集聚區(旅游圈)”的空間結構,最終發展到旅游網狀形態[70]。劉俊在分析區域旅游地系統空間構成的基礎上,提出在中心地系統、旅游域系統和旅游通道系統的共同作用下,旅游地系統空間結構依次經歷極核型、點軸型和網絡型,最終達到成熟階段[71]。旅游地域系統的發展模式還要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涂人猛認為,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不高的地區,旅游地域系統宜形成單旅游中心—腹地體系的蛛網式空間結構,在經濟發展較發達、旅游資源開發程度較高地區,旅游地域系統宜形成等級—腹地型發展模式,即中心旅游地—次級旅游地—旅游腹地通道網脊式空間結構,最終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全面發展[3]??梢?,旅游地域系統空間結構模式隨著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變化而有所不同。

2.4對旅游地域系統演化機制的研究演化機制是影響旅游地域系統形成演化的各種力量或因素的構成以及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原理,這種方式和原理在區域旅游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對于合理構筑和不斷優化區域旅游分工格局、實現旅游資源優化配置和系統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國外學者邁奧斯克(Miossec)和戈曼森(Gormsen)從空間結構和空間動力學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演變過程,將旅游者的行為和類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結合起來考慮[29]。國內學者卞顯紅認為,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經濟背景、旅游需求、旅游交通、政府決策等對區域旅游系統空間結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分析長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分布形態,對該區旅游發展極、旅游空間集聚區及旅游發展帶等空間結構的形成機制進行了分析研究[44]。除了旅游資源及其空間結構以外,旅游城鎮及其載體功能也是影響旅游空間結構的重要因素[72]。旅游地域系統的演化是由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共同決定的,其內部旅游地間的空間互補增強效應和旅游地間交通聯系的便利性、通達性是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其結構的形成演化依賴于系統內部各旅游地的競爭與合作,即通過共生效應、互補效應和整體效應使系統整體實現從旅游點的增多和規模擴大,旅游通道的構設,最后向整個旅游腹地擴展的空間結構[3]。具體來講,在旅游地域系統內部,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差異和旅游資源環境要素的地域差異等促進了不同旅游地之間的互補;旅游交通、旅游信息發展水平決定了旅游地域系統的通達性,從而影響著不同層次旅游地間相互鏈接的緊密程度。正是這種發生于旅游地域系統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空間作用關系,促進了旅游地域系統節點型、點軸型與網絡式空間結構的形成。關于空間競合作用于旅游地域系統形成演化的研究,國內學者王滔等認為,城市之間旅游線路的組織和接待上的相互配合構成了區域旅游網中城市之間的互補增強效應,各城市所提供的同類型旅游產品之間的替代效應構成了區域旅游網中城市之間的競爭,正是這種空間競合不斷推動旅游地域系統向前發展[73]。陶偉等提出了區域旅游發展的“競合模式”,即基于競爭前提下的有機合作,其實質是推動和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并最終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的區域旅游發展格局[74]。尹貽梅主張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將競爭和合作結合起來,進行“競爭性合作”,并構建了旅游空間競爭合作模型[75]。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以合作為主,促進對稱性兼容和一體化互惠共生,實現旅游個體或組織經濟效益的提高、規模的擴大和范圍的擴張,是重塑旅游區域關系的關鍵[76]。此外,由于旅游地域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具有自組織的基本屬性和耗散結構特點,徐小波等從自組織角度提出旅游地域空間結構演化是人為因素參與區域旅游自組織發展的一種形式,并構建了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組織過程及其機理模型,認為人為因素與旅游區自組織持續生成的“有序”共同影響著旅游區地域空間結構的演化[77]。徐菁等應用位序規模分布理論對長三角地區區域旅游系統自組織演變過程進行分析[78]。馮衛紅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出發,以系統熵變理論為指導,通過比較不同時刻人類活動無序度熵變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熵變差值,對生態旅游地域系統在時間斷面上的演變方向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判斷,為分析旅游地域系統功能狀況提供了理論依據[79]。陳睿等則以旅游地域系統的自組織性為依據,基于游客的微觀需求決策機制,反演旅游地域系統的宏觀組織秩序,提出了系統自組織動力機制[80]。徐紅罡嘗試從系統動力學的觀點,解釋旅游地復雜系統內部結構和各要素之間的作用機制,并運用生態—經濟理論與系統動力學方法建立生態旅游結構模型,探討了生態旅游發展中生態、社會和經濟系統之間的結構行為關系[81]。趙黎明等運用系統動力學理論進行了旅游城市系統仿真分析[82]。王云才側重于旅游經濟子系統運行動力學過程與機制問題的探討,嘗試性地建立了旅游經濟系統運行的系統動力學模型[83]。楊春宇則基于系統自組織進化基本范式,對旅游地復雜系統演化的動力機制、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管理模式等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84]。陸林等從耗散結構理論的視角,分析了千島湖旅游地的演化過程與演化機制,認為旅游地系統演化的本質是耗散結構的負熵輸入過程,系統要素的非線性作用是其演化動力,并通過基于外部環境和政府主導的中心控制的系統他組織與基于供給與需求、人地關系、區域協調以及利益主體平衡四類非線性作用的系統自組織而實現[85]??傮w來看,國外學者雖然建立了一些旅游系統模型,但大多數為概念模型,方法上以描述性和闡釋性分析居多,主要從宏觀理論層面解析了旅游業發展所涉及的各個子系統,而對旅游地域系統形成演化的動力機制研究相對較少。國內學者的研究則多是從地域結構的影響因素著手、從競爭與合作過程中的空間極化和擴散效應入手分析系統形成機制,而對系統演化各驅動因子作用方式及作用強度的研究相對較少。

第9篇

目前國內針對空間布局的研究大多從中微觀層次以單一的設施類型為主,而從區域宏觀層面對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空間模式的研究不多。張叢針對萊州市商業設施提出城市級核心式、中等設施散點式、小型設施街道線性模式,社區級多采用一字型的布局形式[9]。李震岳提出了基于城市道路、公交系統、步行系統的點狀布局模式、片狀布局模式,網絡狀布局模式和組團式布局模式[10]。王紅衛總結得到商業設施獨立式點狀模式、線性沿街模式、面狀周邊式、立體綜合布置的四種布局模式[11]??偟膩碚f,國內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涉及各種類型、層次和內容,但是針對設施空間布局的研究成果不多,大部分僅從微觀角度考慮單一設施的布局模式,而缺乏從系統體系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進行研究,此外部分研究過于理論化,操作指導性較弱,因此有必要從宏觀層面、針對整個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操作便捷、布局合理的空間配置模式。

2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公共服務設施空間配置的轉變

2.1價值觀轉變

在“政府績效”和“經濟至上”的強話語權下,以往公共服務設施被嚴重輕視和忽略,公眾利益受到威脅和侵害。伴隨著人本主義的回歸,人們對以“經濟效益”和“物質空間”為核心的城市建設方式進行反思,提倡“以人為本”“、服務均等”“、公平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并對公共服務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胡畔認為城鎮化水平與城市基礎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水平存在相互促進與制約的關系[12],公共服務設施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不僅考慮設施的物質空間,同時結合人們的行為需求特征,考慮人口分布、產業分布、交通分布等因素,滿足不同階層群體的需要,真正構建“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確保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內在價值的統一(圖1)。

2.2技術觀轉變

公共服務設施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是政府統籌協調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存在均質化的現象,配置數量隨人口規模而定,空間布局較為僵硬,設施利用率較低[13]。新型城鎮化導向下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模式從人本主義出發,考慮人的行為活動,同時注重公平與效率、保證設施布局的空間均等化、設施資源的機會可獲取性,改變以往單一的、僵硬的、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發展思路[14],采用更為靈活的、均衡的、公平的、高效的發展模式,實現設施配置模式從均勻計劃配置到分層分異供給,從單一功能區劃到綜合模塊開發的方法轉變(圖2)。

3空間配置模式構建

新型城鎮化是城鎮和諧發展的理想模式,它具有時空動態概念,基于此構建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模式將因空間層次、發展階段、功能單元、服務人群的不同而呈現出差異特征,具有服務對象多元化、配置規模多級化、服務水平動態化、供給種類多樣化、空間結構復合化等特點。

3.1基于等級層次的空間組織

目前,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大多由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因此在空間層次上表現為按照行政管轄層次進行空間配置,一般分為城市級、片區級、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和居住組團級,有的為了管理方便形成了市級—區級——街區級三級體系[15],這樣公共服務設施就內嵌于城市內部并與城市內部空間等級序列相匹配。新型城鎮化在認同這種等級分層配置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考慮各層次之間的銜接,采用更為靈活的分級方式,同時考慮人口規模及用地功能形態[16],根據人口分布密度對空間進行劃分,各個空間單元根據實際功能可調整配置指標,保證設施配置的彈性。此外在空間單元劃分時考慮到人們之間的活動聯系,從人本主義角度出發,按照社區的原則進行劃分,保證最小單元內居民具有相同的價值認可感[17](圖3)。

3.2基于功能類型的空間組織

根據空間單元的主導功能及行為主體將空間劃分為不同的功能類型,宏觀上可以分為城鎮地區、鄉村地區、邊緣過渡區;中觀層面可以分為新區、中心區、老城區;微觀層面可以分為居住空間、產業空間、交通空間、游憩空間[18],本文只對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的空間類型選擇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模式,其中新區處于快速發展區,結合不同的發展階段,可采用初期鄰里單元為主的分散化布局模式、逐步過渡到中期社區級為主的集中化模式及成熟期的以新城為主的網絡化發展模式[19](圖4);中心區(圖5)屬于成熟發展區,人群特征復雜,需要采用多層級的蜘蛛網空間模式,以滿足各種人群的需要;老城區處于衰退區,以提升城市活力為主要任務[20],針對老城分散均質的空間單元實行集中式的填補優化模式。針對微觀層面的居住空間、產業空間、交通空間、游憩空間采用多功能復合集中布置模式,即根據各功能空間的組合情況確定公共服務設施的中心。

3.3基于行為特征的空間組織

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與人的行為特征具有緊密的聯系,人流的流向和匯集點影響著公共服務設施空間結構,人流集中的地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規模等級較高;反之較小。交通條件同樣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結構產生作用,交通可達性較高的地區,人流自然匯集,設施等級相應較高,反之亦然。此外開敞空間作為人們社會交往的重要空間載體,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有著明顯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空間布局時,要充分考慮人口密度分布、交通便利性、開敞空間可達性等因素,構建符合人們行為特征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模式。總的來說這種新型公共服務設施空間結構遵循人口空間的等級層次關系,與城鄉空間體系相匹配[21],其中高等級層次的公共服務設施大多表現為塊狀、廊道分布,規模較大、服務半徑較大;中等級層次的公共服務設施大多以散點狀、塊狀、軸線相結合分布,規模一般、服務半徑一般;低等級層次的公共服務設施大多以散點狀分布,規模較小、服務半徑較?。辉谶@一主導思路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空間類型、行為特征,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分布呈現多元復合的網絡化形態(圖6)。

4實證研究

4.1對象選擇

本文選取渭南市主城區作為研究對象是基于其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考慮,首先渭南市地處西部地區,受大西安都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為關中-天水城鎮群的副中心城市,渭南市發展面臨城鄉發展不同步、城鄉公共設施服務不均等、城鄉生活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研究聚焦渭南市公共服務設施具有代表性;其次渭南市主城區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過渡階段,主城區現轄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心區、功能已衰退的老城區以及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簡稱高新)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主城區邊緣地帶仍保持原有鄉村風貌,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混合共存,空間類型復雜多樣,涉及鄉村到城鎮的轉變,農民到市民的轉變,屬于典型的城鄉動態空間單元(圖7),因此渭南市主城區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最佳創新區和實踐區。研究于2013年7月采用沿路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中心區、經開區和開發區分布進行為期5天調查,其中發放問卷1500份(中心區900份,高新區和經開區各300份),回收1500份,實際可用問卷1200份(圖8)。

4.2問題剖析

(1)部分公共服務設施數量不足,公共設施類型發展不平衡。從總量控制上來說,渭南市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規模符合國家標準,但是從單向規模來看,行政設施和商業設施所占比例過大,而體育設施(0.17m2/人)和文化設施(0.08m2/人)嚴重低于國家標準(人均0.5~0.7m2/0.8~1.1m2),出現了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嚴重不足的現象。(2)不均衡散點布局形態明顯,空間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F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在空間上基本呈不均衡散點狀布局,整體上設施空間分布密度呈現圈層結構,中心區的分布密度較大,依次減小。部分設施的空間識別性和可達性較差,服務半徑過小,還存留很多的服務空白地帶。(3)居民整體滿意度較高,社區資源可獲取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分析得到居民對渭南市行政、商業設施的滿意度較高,達到89%以上;而文化、體育設施的滿意度較低尤其是社區級設施,滿意度僅達到23.7%(圖9)。

4.3綜合評價

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對渭南市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盡量評價,在堅持全面性、層次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原則的基礎上,構建渭南市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目標層為公共服務設施發展水平,分目標層為公共服務設施對城市定位及未來發展目標的支撐水平、公共服務設施與城市規模,職能定位的匹配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本體的供給水平、居民對公共服務設施的可獲取性水平;對公共服務設施本體的供給水平的分析主要從設施的完備性、便利性、規模合理性、環境和安全性四方面進行[22];公共服務設施的可獲取性水平主要從可獲性和滿意度兩方面進行評價。之后借助GIS軟件的多因子分析方法及頻率分布直方圖對渭南市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評價(“好”≥80;70≤“較好”<80;60≤“一般”<70;40≤“較差”<60;“差”<40),最終得到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評價圖(圖10)。可以看出目前中心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水平較好,高新區次之,經開區最差,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經開區和高新區尚處于城鎮化發展初期,公共服務設施還處于低服務水平階段。

4.4渭南市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模式構建

(1)基于等級層次分析。根據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考慮適宜的人口規模、分布位置與地理邊界、基本趨同的價值觀、達到較為完備的日常生活公共設施配置門檻等因素,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充分重視居民生活圈,構建渭南市主城區市級、區級、居住片區級、社區級四級空間體系,依托空間等級層次,合理組織公共服務設施等級體系(圖11)。其中區級分為高新區、經開區和中心區;居住片區級分為環北、盈田、城南、站南、老城、高新片區、經開片區;社區級分為57個,其中高新區和經開區各7個、中心區43個。(2)基于功能類型分析。渭南主城區包括中心區、高新區和經開區,中心區是城鎮化較高的地區,而高新區和經開區現處于城郊化階段,根據功能類型可具體分為居住空間、科研空間、產業空間,不同的功能單元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要求不同,此外根據功能空間組合,采用“產-城獨立模式”及“產-城融合模式”集中布置公共服務設施,提高設施的使用效率,最終形成基于功能類型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體系(圖12)。(3)基于行為特征分析。借助GIS軟件對渭南市主城區人口分布進行核密度分析,得到中心區人口沿前進路、倉程路、西岳路、東風大街、勝利大街集聚;經開區和高新區則呈現為點狀集聚。同時借助Depthmap軟件對渭南市主城區道路系統進行整合度分析,發現崇業路、新區東路、中心區樂天大街(中段)、金水路(北段)、老城區夜月路、勝利大街(東段)、緯二路(中段)的整合度較高,交通便捷性較好。此外借助GIS軟件對開敞空間進行緩沖區分析,得到開敞空間的輻射范圍疊加圖,看到經開區開敞空間的輻射范圍呈獨立點狀形態,無交叉區域,而高新區和中心區開敞空間輻射范圍相互覆蓋,基本上保持在500~700m之間。按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以及居民行為特征,公共服務設施會優先布置在人口越密集的地區、交通整合度越高的地區以及開敞空間輻射范圍交叉地區,得到基于行為特征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體系(圖13)。渭南市主城區屬于城鄉動態空間單元,構建新型城鎮化導向下公共服務設施空間體系需要綜合考慮渭南市主城區現狀空間等級層次、各類功能類型空間分布、行為特征空間導向等因素,分析得到基于等級層次、功能類型、行為特征的渭南市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體系,最終通過對各種因素影響下的空間布局的疊加分析,得到渭南市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結構(圖14)。

5結語

第10篇

關鍵詞:創意產業集聚區;城市更新;南京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Chinese cities and further acceleration of city renewal process,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in various large cities of China,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etuses for shaping the geographical scene of post-industrial cities. With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as the example and through collecting and comparing the spatial materials of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obing into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and city renewal as well as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renewal of the city of Nanj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city renewal;Nanjing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09)08-19(5)

作者簡介:汪毅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研究生

徐南京大學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

朱喜鋼南京大學教授博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1研究綜述

自2001年英國政府正式將13個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以來,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推崇創新、推崇個人創造能力的新興產業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短缺、環境約束、傳統產業缺乏競爭力等問題日益突出,創意產業不再是作為一種理念而成為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Florida(2002)認為人類社會已經由服務經濟時代進入了創意經濟時代,雖然與國外城市相比,創意產業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國內一些大城市在創意產業對于城市經濟以及城市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已經達成了共識。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都紛紛將創意產業視為城市發展的戰略產業,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數量也逐年增長,并成為塑造后工業化城市地理景觀的重要動力之一。

國外學術界真正深入研究創意產業及其相關概念始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 關于創意產業定義的研究:Scott(2001)、Pratt(1997)從部門途徑角度;Howkins(2003)從專利授權角度;Caves(2004)從文化經濟學的角度對創意產業進行了界定。② 關于創意城市和創意階層的研究:Hospers、Landry和Florida等對創意城市的類型、構成要素以及創意城市的形成和評價等方面加以研究;在創意階層的研究方面以Richard Florida的“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最具代表性。③ 關于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研究:Crewe(1996)、Power and Hallencreutz(2002)、Power and Scott(2004)等人對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空間組織特征進行了理論化的研究,其中最重要并且反復被證實的空間特征就是空間集中。研究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Keith Bassett(2002)、John Montgomery(2003)、Adam Brown(2000)等,更是從實證的角度針對具體的創意產業集聚區進行了研究。

相對于國外的“創意產業――創意城市――創意產業集聚區――創意階層”相對成熟的研究體系而言,我國學者關于創意產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創意產業對城市發展的積極意義,如段進(2008)、柯煥章(2008);創意產業發展的城市基礎,如阮儀三(2005)、陳秉釗(2008);廢舊工業建筑對發展創意產業和創意城市的意義,如伍江(2008)??傮w而言,雖然在我國諸多城市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創意產業集聚區也不斷涌現,但是城市規劃界對于創意產業的研究成果還很少,尤其是在創意產業與城市功能的關系、創意產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以及創意產業集聚區等方面都缺少深入的研究(石楠,2008)。

2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

2.1南京城市更新的過程及存在的問題

南京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并出現階段性特征。1983年11月,南京市政府提出了“城市建設要實行改造老城區和開發新城區相結合,以改造老城區為主”的方針,集中在老城進行大量住宅建設。80年代上半期首先是在老城區未開發的少量土地上進行住宅建設,80年代后期的住宅建設則主要是對舊城進行更新改造,用最少的資金解決更多人的居住問題,采用的開發方式是“拆一建多”,建筑形式為多層板式。90年代南京城市更新呈現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以道路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成為城市更新的重點;另一方面,隨著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實施和企業改革的深入,老城區“退二進三”速度的加快,工業用地大部分都轉化為住宅用地和其他第三產業用地,城市用地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21世紀后,面對經過多年城市更新后城市特色逐漸消失、城市文脈被切斷等方面的問題,南京城市更新的重點轉向為對城市物質環境、歷史文脈、文化氛圍的更新和塑造,這一階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標是,使走向衰落的部分城市中心地區轉變為具有現代城市功能和發展潛力的城市區域。

在南京近30年的城市更新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首先,土地功能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在南京城市更新過程中,被更新的主要是舊居住、工業以及少量公共設施用地,更新后主要作為居住和商業辦公用地,其中用于住宅開發和三產經營的土地占73%以上,而其中住宅開發又占90%。居住用地比例過大還使得城市人口過密、城市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和交通擁堵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其次,歷史文化保護不夠。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由于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對傳統歷史風貌造成了建設性破壞,而且由于名城保護與開發利用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考慮,歷史文化資源大多處于點狀保護與開發的狀態,難以形成完善的古都歷史文化氛圍。最后,城市更新模式的單一化帶來城市文脈切斷,城市記憶缺失等問題。尤其表現在老城區工業用地的更新改造過程中,對于這類用地的改造大多采取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大量產業遺產遭到破壞,而且城市工業文明的記憶被抹殺,城市的文脈也被切斷。毫無疑問,南京的城市更新過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也日益完善,但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以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城市更新方式破壞了南京極具歷史意義的城市結構、城市意向和特色城市景觀,忽視了城市環境的文化價值。

2.2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

南京市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和城市更新、老廠區的改造密不可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南京內城區城市功能的轉變,城市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南京內城區“退二進三”進程進一步加快,大量的傳統產業空間面臨著更新和重建的壓力,而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又需要適合自身產業特征的新型產業空間,為了緩解這種壓力,產業遺產與創意產業相結合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便應運而生。這種創意產業集聚區的開發模式,一方面為城市傳統產業空間賦予了新的功能,在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同時,對周邊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土地的升值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另一方面,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建設使城市產業遺產可以保存下來,延續了城市的文脈,解決了政府高成本保護歷史建筑帶來的各種問題。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涌現為城市更新理念、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

截至2008年底,南京市正式批準設立了35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圖1、表1),這些產業集聚區大多位于繞城公路以內。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政策:老廠房置換后建成的產業園和產業樓宇,享受郊外園區同等優惠;老廠房改造后,土地性質不變,廠房性質不變;老廠房改造成創意產業園區、環保工業園區,政府每年獎勵50萬元(1萬平方米以上獎勵80萬元)。受到這些政策的影響,利用老廠區更新改造而成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在全市范圍內不斷涌現。其中鼓樓區、玄武區由于高校密布,智力資源密集,共有14個創意產業集聚區,占全市總數近1/3。而下關區、秦淮區由于是傳統的老工業區,大量的老工業廠房為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硬件基礎和發展空間。截至2008年底兩區建設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為8個,且都是依靠傳統產業空間的更新改造建設而成。

3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空間特征及對城市更新的意義

3.1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創意產業空間的集聚特征能促使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從而改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表現在對其周邊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快速改善、土地價格的升值、原有城市空間功能的轉變和提升以及大量服務性場所的集聚等方面。由于創意產業需要頻繁的思想碰撞和非正式的面對面交流,因此,在其工作地點周圍催生了大量為創意階層交流提供便利的場所。這些場所的產生不僅提高了區域的品質,也為當地文化氛圍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創意產業集聚區對城市空間的影響還表現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多元混合和大量混合空間的出現。土地利用的多元化不僅帶來了用地類型的多樣化,而且還有利于創意階層之間便利的交流和創意機構之間的融合。作為新興的產業類型,創意產業的生產與服務功能具有多元化、個性化和交叉性等特點。然而,按照建設部公布實施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 137―90)》,找不到與“創意產業”相匹配的城市建設用地分類。為準確反映創意文化產業的屬性,南京市規劃局的《南京市控制性詳細規劃計算機輔助制圖規范及成果歸檔數據標準(NJGBBC 03-2005)》,將創意文化產業用地界定為混合功能空間。根據創意產業商務與辦公的屬性特征,以創意文化產業生產活動為主的功能空間規劃為商辦混合用地,以商務辦公功能為主,可兼容一定比例的單身公寓;根據創意產業亦工亦居的屬性特征,布置以居住為主要功能、兼容商業的住宅混合用地。同時,為保證混合用地符合創意產業發展需求,可針對不同性質的混合空間提出具體的產業類型要求,確保不作為創意產業之外功能使用。

3.2城市傳統產業空間置換

南京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其產業結構的調整留下了大量的產業類歷史空間。隨著南京創意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類歷史空間吸引了大量創意企業在此集聚。傳統產業空間通常位于城市優越區位,濱臨河流碼頭或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有著良好的交通可達性,同時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也比其他區域優越。同時傳統產業空間位于城市舊區,保留了傳統居住環境和文化氛圍。傳統產業空間不同于普通辦公和生活空間的內部建筑格局――大規模、連片的廠房和集中的倉庫滿足了創意產業作為展示空間、進行頻繁交流溝通的需要。產業建筑結構堅固、空間高暢、富有工業美感。這些優勢與良好的建筑質量共同決定了傳統產業空間巨大的利用潛力。另外,產業類歷史空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也成為激發創意階層創意的靈感和源泉。相對低廉的租金更進一步提升了對中小型創意企業的吸引力。

圖2反應了1981年南京工業用地與現今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空間對應關系,通過空間疊合分析和實地調研,南京重點推進的35個都市產業園,有60%是利用舊廠房改造而成。產業類歷史空間不僅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載體,憑借其特有的優勢滿足了創意產業的特殊需求,而且為創意的萌發營造出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成為吸引更多創意產業和創意階層集聚的文化磁場。創意產業的介入使得傳統產業空間煥發了生機,也為城市更新模式、工業遺產的積極保護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更具意義的是,還引發了對傳統產業歷史文化的重新審視和思考,為傳統產業文化的延續和發揚提供了新的契機。

3.3城市歷史環境重生

城市歷史環境不同于普通的城市空間,它是城市經長期發展積淀而生的城市環境,它包括以單體形式存在的歷史建筑以及歷史文化區,它是地域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在空間上的投影,對于城市和社會文化的認同以及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城市歷史環境正走向衰落??臻g景觀質量較差,空間利用率低,空間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成為城市歷史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創意產業的介入為城市歷史環境保護性更新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在延伸了城市歷史環境功能的同時,也延續了城市的整體記憶,成為聯系城市發展的空間紐帶。

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呈現出明顯的沿歷史環境風貌區發展的模式,這些區域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濃郁文化氛圍,滿足了創意階層文化休閑的需求,帶給其更多的創意靈感,這些區域優越的自然基礎條件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吸引更多創意企業集聚的文化磁場,區域品牌和場所精神也能夠迅速形成。根據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歷史環境風貌區的劃定,位于城市歷史風貌區范圍內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占到了65%(圖3)。創意產業在歷史環境的植入實現了城市歷史環境再生和空間價值的提升,而且避免了城市文脈的中斷,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將城市記憶融入了城市整體發展之中。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就是歷史環境重新煥發生機與創意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成功典范。

4結語

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體制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趨勢。創意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模式,在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城市傳統產業空間置換、城市歷史環境重生等方面對城市更新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只是城市更新模式的一種選擇,城市更新究竟需要采取何種模式是多種因素權衡的結果,反過來,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形成也有著自身的規律,不同性質的創意企業和創意階層有著不同的需求,其區位選擇、園區功能的確定以及園區的內部空間結構都必須針對實際問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07年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度報告[R].南京:南京市文化局,2007.

[2]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08年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度報告[R].南京:南京市文化局,2008.

[3]Scott Allen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M].London:Basic Books,2000.

[4]Florida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Keith Bassett,Ron Griffiths.Ian smith Cultural cluster and the city: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Geforum,2002(33):165-177.

[6]Joho.Montgomery,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1:Conceptualizing Cultural Quarters[J].Planning Practice Research,2003,18(4):293-306.

[7]Adam Brown,Justin O’Connor,Sara Cohen.Local music policies within a global music industry:cultural quarters in Manchester and Sheffield[J] .Geoforum,2000(31):437-451.

[8]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規劃研究[Z].南京: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3.

[9]童昕,王緝慈.北京與上海創新性產業比較研究[J].城市規劃,2005,29(4):35-40.

第11篇

關鍵詞:Google Earth 地理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74

地理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而且,地理知識既直觀又抽象?;谶@個性質以及新地理課程標準的實施,地理教學對學生自身的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隨著現代教育技術被引進課堂,Google Earth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軟件,它強大的功能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更好地輔助中學地理教學,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Google Earth功能簡介

Google Earth是美國的Google公司推出的虛擬地球儀軟件。它最出色的功能是將航空照片、衛星相片和GIS集合在一個三維模型上。我們可以利用這款軟件通過實際操作觀察地球的地形地貌和感興趣的地表細節。此外,它還有許多強大的功能,比如圖像數據瀏覽、提供圖層數據信息、地圖獲取等。利用這些豐富的影像數據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地理,特別是抽象的宇宙和地球上的地形地貌知識,突破空間限制[1]瀏覽全球任意角落,還可以利用這些客觀的影像資料刺激學生的感官將感性知識升華為理性知識。

二、Google Earth在教學中的優勢

將Google Earth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具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能有效輔助教學,同時能克服學生在空間抽象知識上的局限性。

(一)積極響應地理課程標準理念要求

從地理課程標準上來看,應用Google Earth輔助地理教學符合地理教學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相關知識的運用能力的要求;能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主動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相關問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符合倡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注重學生自身對地理問題的探索的理念;符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輔助作用,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讓學生更直觀有效地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的要求[2]。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自身的地理空間概念

地理知識具有抽象性和空間性,特別是宇宙、山川河流地貌、城市交通布局等知識。如果單憑教師一味地講述不僅不利于知識的傳授,還會使學生喪失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在某些教學內容的講述上,教師通過操作Google Earth在大屏幕上顯示多樣的影像數據,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不僅能緩和教學氣氛,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

(三)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

在地理教學備課中,教學素材必不可少。教師要講好一門課則必須備好課。而且,豐富多樣的地理教學素材有利于課堂的開展。Google Earth擁有豐富的數據信息,擁有多樣化的圖層[3],是一個重要的素材來源。這些軟件操作性強,可以根據需要操作,從而更好地表現地理事物的變化。

(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講授軟件具體操作方法,可以讓學生學會多途徑、多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將Google Earth軟件與教學內容相互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求和發現地理空間的規律性,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地理課堂中軟件運用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

(一)軟件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范圍

地理教學課程具有廣泛性, Google Earth軟件適用范圍有限,主要適用于宇宙中地球知識、地形地貌知識、城市布局、交通線路分布等相關知識。與傳統地圖相比,電子地圖有著實時性更新快等優點,但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傳統地圖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仍應該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合理選擇軟件和紙質地圖。

(二)軟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環境限制

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下,我國教育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是,發達與落后地區城市之間,城區與鄉鎮中間的教育差異仍然是影響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根據我對廣安市廣安區城區3所重點中學和部分鄉鎮的3所普通中學走訪調查對比得出:3所重點中學中現代教育設備安裝較齊全,但是教師上課極少使用“3S”技術進行輔助教學,20%的地理教師不能熟練地操作地理中的GIS、Google Earth等軟件。77%的重點中學的學生不了解Google Earth軟件功能和操作。在鄉鎮的3所中學中,現代教育設備不齊全,大部分只有一臺電視機,42%的地理教師不能熟練地操作這些軟件,85%的學生對這些軟件的功能和操作了解較少。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甚少。通過此次走訪調查得出雖然Google Earth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顯而易見,但是由于城鄉發展水平等影響,教育硬件設備的配備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該應用推廣受限。此外,受課時限制,教師大多不愿意花費大量的課時來操作軟件。這些因素均影響了Google Earth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四、Google Earth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Google Earth在地理教學中可用之處許多,我分別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等方面選取某個代表性內容來闡述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一)自然地理方面――地球運動知識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主要知識點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等。這節知識既是高一地理的重點也是難點,對學生空間理解能力要求極高,教師講授起來比較吃力。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地球儀和簡筆畫來講,仍然讓學生感覺難以理解。Google Earth上的地球模型更直觀,其中包括經緯線、可變的傾斜角度,還可以直觀向學生展示黃道面和赤道面以及黃赤交角知識,進而講述黃赤交角與南北回歸線的關系??傊?,在自然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地理課堂。同時,教師應熟練軟件的操作使教學更有序地進行。

(二)人文地理方面――城市空間結構

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的內部空間結

構》這一節中,主要介紹城市的地域形態和城市的功能分區以及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師在講授這節知識過程中可以在軟件上通過定位找到自己所在的城市[4]。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圖上直觀看見城市中心位置,交通布局等。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得出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社會、經濟、歷史及行政等因素,讓學生從身邊實際出發更直觀有效地學習知識,掌握運用知識,學會知識遷移。

(三)區域地理――北美洲概況

在高二區域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Google Earth中的大尺度遙感影像來進行分析,因為它能像紙質地圖一樣顯示經緯度位置與海陸位置,還可以通過教師操作來展示北美洲地形地貌、河流、城市分布等情況,讓學生坐在教室去北美洲旅游。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紙質地圖和課本來進行教學,保證教學的順序和重點,以幫助學生復習掌握。

Google Earth軟件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極高,不僅是操作軟件的能力,還有學科知識能力和課堂掌控能力。每種新的教學方法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來的,不能生搬硬套,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來分析,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亦漢,喬紀綱,李建程,吳銳佳.“3S”技術在現代地理教學中的創新性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1):62-6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潔,銀屏,范超群,苗迎春.Google Earth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教育改革,2012(1):28.

[4]孫漢群.用Google Earth整合地理教學[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6):47-50.

本文的通訊作者為劉守江。

作者簡介:

李先靜(1992- ),女,四川廣安人,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理學科教學方向。

第12篇

1.教材主干內容設置的比較

就大的知識框架而言,人教版和魯教版在內容設計上大致是一致的,即都設計到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人口、城市、產業活動、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這四部分內容,并探究其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是它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各部分內容的章節安排上,從下面的列表對比可以看出人教版和魯教版在內容章節的安排上還是存在不小的差別的,具體表現在:

(1)在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這一主干知識上,人教版分兩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主要介紹了農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和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而魯教版在人文地理這一主干知識上只單獨列為了一章(即第三單元),農業生產活動和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分分別列為這一章中的兩節內容。除此之外,魯教版還把旅游業與地理環境以選學的形式列成一節。

(2)除了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產業活動、交通運輸這四部分內容外,人教版還單獨將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即人地關系理論列為一章??梢哉f,這一知識內容是貫穿整個高中人文地理的一條思想主線,把它單獨列為一章,既能對前面的主干知識進行地理的思想總結,又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激起學生產生共鳴,使其真正地把一些正確的地理價值觀落實到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同時也使得中學的地理教育能真正地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它應有的效用。

(3)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方式有多種方式,魯教版在對教材內容設計的時候對交通運輸、通信和商業貿易都作了一定的設計與安排,而人教版則只對交通運輸這一種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進行了設計與安排。

(4)除了以上兩點主要的差別以外,它們之間還存在一些相對較小的差別,如在產業活動這一部分,魯教版把農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和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作為分立的兩節內容融于一章之中來設計,同時將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與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的影響單獨在各自的節次中進行設計安排,并占用了一定的篇幅。而人教版則把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單獨列為兩章內容,并且基本上都是按照“區位因素――農業/工業地域類型――典型地域類型” 這一主線來設計安排的。在這里,人教版并沒有把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進行相應的設計與安排,更多地是將這一影響滲透于相應的案例分析之中了。再如,在對“區位”這一地理概念的安排上,魯教版是在第二單元第二節介紹城市的區位選擇之前對“區位”作了介紹,而人教版則是在第三章第一節介紹農業的區位因素時介紹了“農業區位”的概念。再比如,在工業生產活動部分,人教版選取了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這兩種類型對工業地域進行了典型分析,而魯教版在教材設計中則沒有相應的安排。除了以上的差別外,在具體的節次內容的設計與安排上還存在許多的差別,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2.教材主干內容設置的分析

對教材主干內容的設置與安排,就筆者的理解和體會而言,主要應該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1)重點突出,適當兼顧全面。

不避諱地說,目前的高中地理學習仍然是最終要向高考看齊的,當然在課時安排及其他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提升高中地理教育的人生意義是可以的,這又涉及到地理教學各目標之間實現的協調問題,在此就不作詳細的闡釋了。就人教版和魯教版的主干內容設置來看,雖然在主干框架上大體相同,但是在主干知識框架下的具體節次內容的設置與安排上,人教版的內容設置更做到了抓住重點。比如,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人教版重點對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進行了設置安排,而且把這兩類產業活動各分置成一章的內容來安排,重點突出在人教版表現的很明顯。相比之下魯教版則在這一點上稍顯遜色,同樣是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先姑且置把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和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各置一節內容安排在同一單元之中不說,對于農業地域類型和工業地域類型的選取與設置就沒有抓住重點。在魯教版中,農業地域類型部分介紹了熱帶遷移農業、水稻種植業和混合農業,而人教版則以混合農業為例加深對農業地域形成的理解,又分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對分兩節對季風水田農業、商品谷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這四種重要的農業地域類型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可以說是有重點、有細節。再如工業地域類型,魯教版就沒有突顯出來,而只是以知識窗的形式進行了介紹,人教版則以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為例,并對應選取典型的地區進行重點介紹。再如,在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這一主干內容的設置上,人教版只選取了交通運輸這一最為重要的方式展開內容設計,而魯教版這一部分的設置則稍顯兼顧全面,這樣設置的后果只能是影響重點知識內容的突顯,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導向。人教版和魯教版之所以出現以上的差別,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受教材編寫上的總的指導思想和教材編寫體例的規范與約束,對于這一點筆者在此限于篇幅就不作具體的分析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额敏县| 临沭县| 奇台县| 合作市| 昭通市| 红原县| 平罗县| 台南县| 桐庐县| 永顺县| 芜湖县| 华宁县| 长泰县| 张家口市| 林西县| 揭西县| 景德镇市| 永德县| 灵丘县| 瓦房店市| 清苑县| 汾阳市| 突泉县| 扎赉特旗| 岚皋县| 毕节市| 太仆寺旗| 赤峰市| 金沙县| 广灵县| 望江县| 区。| 庆安县| 北京市| 浪卡子县| 临武县| 镇赉县| 黔西县| 宣化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