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產養殖技術論文

水產養殖技術論文

時間:2022-12-18 22:05: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產養殖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產養殖技術論文

第1篇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水產科學教研室,陜西 楊凌712100)

作者簡介:熊冬梅(1982-),女,重慶人,講師,農學博士,主要從事魚類學、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等課程的教學科研工作。Email: xiongdongmei@nwsuaf.edu.cn

摘要: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是水產養殖專業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而實踐課程是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名特經濟魚類的人工繁育、苗種培育和人工養殖技術,本文結合秦嶺地域特色對該課程實踐部分的項目設置和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使地處西北的水產專業本科生學到過硬的名優魚類的增養殖技術。

關鍵詞 :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改革;實踐課程

為培養出適應水產行業生產一線需求的技術骨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產專業不斷加大教學投入力度,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改革體系等方面結合西北地區特色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是水產養殖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主要講述各種名優魚類的生物學特征、人工繁育、苗種培育、成體飼養管理技術及病害防治等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實踐性。筆者根據近年來該課程實踐部分的講授經驗,并結合往屆學生所提意見對該課程的改革作如下探討。

1結合西北地區特色,改革教學內容

目前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課程以曹克駒主編的《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為教材,該教材合并了《名特魚類養殖》、《名特無椎動物養殖》、《兩棲爬行動物養殖》三門課程,不僅避免了重復,還增加了課程實習的時間,加大了實踐性教學的力度[1]。但實踐課程沒有統編教材,授課教師以理論課教材為基礎,根據實習基地特點,組織實踐教學的項目內容。由于我校地處西北地區,毗鄰秦嶺山麓,冷水性魚類養殖業相對較多,因此筆者在實習教學過程中把握以下兩點:① 講授內容有很強的針對性,重點突出秦嶺地帶冷水性養殖品種的種類和特色;② 以西北地區價格相對穩定、育苗及養殖技術基本成熟的代表性品種為重點內容。根據以上原則,對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進行改革,重點講述了一些代表品種,如匙吻鱘、娃娃魚、雜交鱘以及細鱗鮭、黃河鯉等地方品種。

在明確水產養殖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追求系統性和完整性,以“結合西北地區漁業生產實際”為指導思想。例如講授“鱘類養殖技術”時,重點講述目前漢江流域興起的大規模匙吻鱘網箱養殖技術;在講授“鮭鱒魚類養殖”時,重點講授秦嶺山區利用溪流水或山泉進行冷水魚類養殖,如金鱒、虹鱒和秦嶺細鱗鮭等;在講授“大鯢的養殖技術”時,針對陜西漢陰、漢中和寧陜等地的娃娃魚養殖基地,以及大鯢養殖過程中疾病防治問題,重點講授大鯢健康養殖技術;在講授“龜鱉類的養殖技術”內容時,增加了陜西安康和紫陽地區富硒甲魚的養殖技術等內容。

2實踐教學方式改革

2.1強調實踐能力培養

為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名特實習采取了實驗室解剖實訓、校外生產實習勞動和參觀特種水產品養殖場相結合的辦法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解剖實驗課主要包括翹嘴鱖、匙吻鱘、丁、倒刺鲃、江鲇、斑點叉尾鮰等品種的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和雌雄鑒別等內容。校外生產實習主要安排學生在安康水產基地參與匙吻鱘人工繁育和苗種培育工作,以及鱖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過程。組織學生參觀了陜西安康長明甲魚養殖場、漢陰縣大鯢生態養殖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們通過實踐操作與切身體會,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2.2拓寬實踐教學渠道,加強校企合作

目前,水產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主要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水產示范站和陜西省合陽縣養殖場,基本滿足課程實習所需要的條件,然而這兩個基地的實習內容相對單一,水產動物種類有限。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著手建好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的同時,輸送一部分學生到企業實習,升華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實現多方共贏[2]。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校企合作,讓水產專業學生接觸生產一線,了解行業動態和市場需求,為今后適應相應的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也為企業挑選優秀人才做好儲備。根據往屆學生去浙江、湖北和海南等地的水產公司和企業實習返校后的總結來看,企業實習模式極大提高了學生應對生產實際中具體問題的能力。下一步試圖探討校企聯合制訂教學計劃、共同開發教學內容、深度合作育人。

2.3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優化師資結構

學生技能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導,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學理念、熟悉生產環節、實踐能力強的教學師資隊伍是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2]。當前,名特水產養殖課程的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學校專業教師實踐經驗有所欠缺,技能不夠全面。以生產促科研,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積極參與科研與推廣工作,參加相關的學術經驗交流會[3]。三年來,課程組教師共承擔科研項目5項,發表學術和教改論文共計10余篇。我們要在原有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繼續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本課程老師積極到學校的安康試驗站進行基層鍛煉,參與到水產養殖生產技術推廣和科技開發工作中;還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年教師到企業基層鍛煉活動以提升業務素質;利用寒暑假期到名特水產品養殖公司了解市場和企業需求,到西北五省的苗種繁育企業歷練和學習魚類苗種繁育新技術,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此外,可聘請企業專家或高級技工與專業教師共同為學生的實習環節授課,達到整合企業和學校雙方師資的效果。

3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檢驗學生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手段,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實踐教學類的課程考核比理論課的考核要難一些,客觀評價學生的實習效果和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傳統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以實習報告為依據給學生打分,這樣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能反映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真實的動手水平。為此,筆者經過反復討論認真思考,提出采用邊講邊練、現場考核動手能力的方式進行。實習成績由3部分組成:參與生產活動的平時表現(30%)+ 動手能力和技能(40%)+ 實習報告(30%)=100%。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改革,學生增強了學習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學這門課程的興趣,該課程也更符合西北地區特種水產養殖的特點,內容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實用性。筆者今后將為提高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技術教學質量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周本翔,楊東輝.《名特水產養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0(2):68-69

第2篇

[論文摘要]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但是針對這幾年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養,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等存在制約問題。通過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試點示范和技術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等措施。使得水產業發展走上穩定、走向規模、走出效益。

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據2008年統計,全縣養殖水面達24400畝,其中山塘水庫養殖面積12330畝,池塘養殖面積12168畝,網箱養魚面積1500平方米,淡水水產品總產量達6717噸,比2007年增加571噸,增長8.5%,實現產值433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58%。水產品產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遞增,己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一、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

鹿寨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地處桂中稍偏北,屬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多,光熱、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為1672毫米。全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面積7萬多畝,山塘水庫1812處,面積2萬多畝,池塘面積1.3萬多畝。現有河流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1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40個品種。貝類、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

二、漁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漁業生產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以來,鹿寨縣漁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全縣養殖水面由2000年的2.2萬畝增加到2007年的2.75萬畝,增加了0.55萬畝,增長25%;養殖產量由2000年的4776噸增加到2008年的7617噸,增加了2841噸,增長59.48%;單位面積產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長26.73%;水產養殖勞力由2000年的0.65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萬人,增加0.11萬人,養殖漁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長29.54%;全縣人均占有魚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2865萬元,2008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4338萬元,增加1473萬元,增長51.41%,占農業產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來,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變化很大,在養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斷更新。由科學養殖取代了天然養殖,提高了養殖產量;由投放大規格魚種取代小規格魚種放養,提早起捕商品魚;由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養殖取代了單一品種養殖,提高了水體中餌料利用率;由養殖名貴魚逐步取代部分常規品種魚,提高了漁業經濟效益;由單一追求養殖數量逐步向數量和質量轉變,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規模養殖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主要經驗及存在問題

1、主要經驗

(1)政府重視,加強領導。水產養殖業作為大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并提出了適合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非基本農田保護外的低洼低產田和荒地進行魚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丟荒的山塘水庫進行科學養殖,積極調整水產業內部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綜合開發大水面養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多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漁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2003年參與了“柳州市池塘萬元水面養殖項目”實施,2005年我縣實施了“羅非魚標準化養殖”等項目,以科技項目為依托,不斷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又推廣了大水面積綜合利用化肥養魚技術;80:20養魚技術及配合全價顆粒飼料養魚技術等。由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全縣漁業總產量穩步增長。

(3)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優質新品種。近年來,我縣在品種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堅持保大宗推優良的原則。在保留大宗品種草、鯉、鰱、鳙魚養殖的基礎上,加大優良、優質品種魚的引進和推廣,積極引導廣大漁農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優良、優質品種魚類養殖,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培育引進優質品種近20種。其主要品種有黃沙鱉、黃桑魚、大口鯰、雜交鯰、本地鯰、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銀鯽、東北鯽、湘云鯽等,逐步形成了以養殖黃沙鱉為主的養殖基地。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漁業主管部門及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及技術指導,提高整體養殖技術水平,并實行技物結合,推廣各種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或調運各種漁用物資。加強向漁農提供漁業政策、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魚病防治、安全生產等有關方面技術和信息,推動了我縣漁業生產的發展。

2、存在問題

(1)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嚴重,基本上屬于泥基塘,池塘淤泥過深;未有良種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難度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來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溝水,縮短了養殖周期,降低了產量。

(2)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我縣水產養殖基本上是以個體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養殖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標準化養殖程度低,致使水產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面積還不夠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程度仍較低,所有這些都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科技推廣經費幾乎為零,各種項目經費的投入較少,制約了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4)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近年來,由于一些企業超標排污造成漁業水域污染而發生魚塘和江河死魚的現象時有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十分突出。

三、漁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潛力

(一)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水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低質廉價水產品過多,優質產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傷養殖生產者的積極性;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品牌產品未有創出,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沒有形成。標準化養殖程度低,水產品質量安全未能保障,漁業基礎設施、科技推廣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產品流通不暢,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二)發展潛力

1、改造低產池塘,提高池塘產量,發展潛力較大:我縣淺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還較大,如能加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底質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則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加快提高漁業科技水平,在養殖模式、餌料選擇、苗種培育和品種選擇上做好文章,提高產量及效益方面潛力還很大。

2、江河網箱養魚、水庫養魚及水庫網箱養魚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縣境內的主要干流,縣境內己建成黃冕電站、江口電站、龍興電站,每個電站筑壩后上游水流平穩,庫容量增大,適宜于一定容量網箱養魚,同時全縣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較大的水庫有18個,有可利用水面近10萬畝,綜合開發大水庫,發展網箱養殖潛力較大。目前,我縣水庫養魚產量相對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3、稻田養魚發展潛力較大:我縣稻田養魚有著憂悠的歷史,建國初還形成一定的規模,后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等原因,養殖面積和產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養殖面積不到1000畝。目前,我縣有保水田15萬畝,只要采用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稻田養魚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4、開發地方優質種養殖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水產品資源豐富,本地鱉、黃桑魚、鱔魚等優質水產品肉質品位好,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前景好,只要開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學的仿生態健康養殖方法,保持肉質品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養殖產量,并上規模、上檔次,形成生產優勢突出,商品供給能力強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水產品養殖具有較強的潛力。四、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重點

(一)總體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縣漁業生產,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和發展優勢品種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經營。依靠科技與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穩定政策,強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務,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在集約化、規模化上下工夫,大力發展大水面網箱養殖,提高名優水產品比例。

3、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搞活水產品加工和流通,走產供銷一體化,農工漁相結合的道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邁進。

(三)發展重點

1、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加快不同特色區域養殖發展。不斷擴展區域特色產品養殖,建設優勢產品產業帶,打造區域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地方特色養殖,同時注重培育優勢品種,打造品牌走向市場。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以“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業化經營,推進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3、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提高良種覆蓋率。(1)加快水產良種場建設。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或引導群眾建立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實驗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水產苗種繁育體系。(2)采取選育與引種并舉的措施,推進養殖苗種良種化。重點開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貴魚類如光倒刺鲃、黃顙魚、本地鱉、班魚等的繁殖馴養。同時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不斷豐富和滿足養殖生產需要。通過引進繁養,實現苗種生產供應良種化。

4、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1)推行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系列標準。嚴格按照水產養殖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水產品質量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藥期制度,確保無藥物殘留;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國家標準,提高養殖業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2)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建立優勢養殖產品標準化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帶動水產養殖業向無公害化發展。

5、加強和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1)進一步完善水產養殖水源、電力、交通、場地以及重點項目的設施建設。(2)建立和完善水產養殖保障體系。一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二是漁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三是病害防治體系建設;四是水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五是服務體系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水產養殖證制度建設,通過完善水域養殖證制度,切實維護養殖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生產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種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加強水產品苗種選育和苗種生產經營管理,提高水產苗種質量。一是搞好苗種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確保苗種的規格和質量;二是加強苗種流通管理,做好苗種質量鑒定和檢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試點示范。按照各鄉鎮養殖特點和不同的養殖區域,扎實抓好試點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庫“四大家魚”高產養殖試點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養殖示范工作,培育農民增收新亮點;三是抓好優質水產品養殖試點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網箱養魚試點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養魚試點示范工作。通過不斷試驗示范,總結配套技術,擴大推廣面積,整體推進漁業生產發展。

(四)加強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把好產品質量關。鼓勵和倡導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發展健康養殖,減少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控制養殖用藥,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推廣標準化養殖,生態養殖,保護養殖水域環境。一是加強養殖用水管理,禁止將不符合水質標準的水源用于水產養殖;二是加強養殖生產管理,嚴格按健康養殖標準和規范組織生產;三是加強漁用飼料和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嚴禁使用違禁投入品,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四是加強養殖水產品藥物殘留的監控,做好藥物殘留抽樣檢測工作。

第3篇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淡水養殖;適宜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S965.9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6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北依燕山,東臨渤海,與北京市和河北省相接壤,區位優勢明顯。天津市平原遼闊,河流縱橫,坑、塘、洼淀星羅棋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流經本市的一級河道就有19條,二級河道79條,還有6條人工河道,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2座、小型水庫60座、水系干流閘壩13座。

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天津市水產養殖業發展由來已久。尤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和近年來的調整整頓,水產養殖業已成為天津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業經濟增長點。然而,隨著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天津市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新時期,水產養殖業如何發展,還有多少發展空間,急需進行科學的規劃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1-4]這一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突破傳統的水產養殖用地評估依靠經驗和人為主觀方式進行,缺少科學定量分析的模式,著重對天津市淡水養殖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并將其結果劃分出等級,幫助水產管理部門制定科學的水產養殖發展規劃,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天津市水產養殖資源的生產潛力,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全市資源,以保持我市水產養殖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 GIS技術在漁業領域的應用

GIS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5-6]。GIS技術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集成管理大量多專題的空間與屬性數據的能力,其強大的空間數據處理和分析功能,不僅可以成功地支持整個評價過程、實現指標的空間分布可視化,還可以獲得評價目標的深層次的信息。

目前,GIS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眾多領域,尤其在農業土地、林牧業土地、城市土地等土地資源規劃、評價上的應用研究已日趨成熟。在漁業領域中的應用則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用于內陸水域漁業管理和養殖場的選擇,20世紀80年代末期,GIS逐步運用到海洋漁業中。發展到今天,GIS在漁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及國際組織的重視。1999 年,第一屆漁業 GIS 國際專題討論會在美國西雅圖舉行,之后每3年舉辦1次,目前已舉辦了4屆。綜合目前國內外 GIS 技術在漁業中的應用,更多的還是在海洋漁業領域,通常涉及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漁海況數據采集與分析,漁業資源與海洋環境關系,水產養殖選址,漁業資源評估與分析,標志放流,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漁情預報等[7]。

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將GIS技術引入漁業領域,與國外相比發展較緩慢,但近幾年我國在漁業信息收集和數據庫建立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目前已建立實用性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如漁業科技文獻、科研成果管理、全國漁業區劃、淡水魚類種質資源、使用養殖技術、漁業統計、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基建項目與財務管理、海洋捕撈許可證與船籍證管理、遠洋信息、管理系統等,為漁業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海洋管理中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主要是將數據資料整理后進行統計,建立相關數據庫,如南海海洋漁業GIS管理系統、渤海生物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環境信息地理信息系統及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生物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等項目[8]。在大量的研究中也有開展漁業養殖區域規劃方面的,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綜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漁業中心(FishCenter)合作開展了河南省漁業養殖區規劃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天津市淡水養殖影響因子評價指標體系

2.1 指標篩選

適宜性評價過程需要自然科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面、綜合地分析研究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才能客觀地對土地做出評估,增強區域評價成果的科學性和運用價值。影響水產養殖生產的因子很多,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因素都一一進行評估。通常,只選那些與當地水產養殖生產密切相關的因素作為評估因子[9]。各地條件不同,不可能采用統一的影響因子指標。為了獲得科學、系統和符合實際的評價結果,本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則。

(1)主觀性與客觀性相結合原則。水產養殖評價體系構建中,既要注意客觀構成要素的科學測定,也要充分考慮主觀評價的感受,既要利用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如召開專家會,對各指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又需要定量數據作為評價支撐,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料,盡量選擇可以量化、直接的指標,如年鑒和問卷調查,即我們通過相對客觀的手段獲取指標值。

(2)主導性與差異性相結合原則。在全面分析每一個質量因子的基礎上,既需要選取對研究區水產養殖生產力長期起主導作用的質量因子作為適宜性評估影響大的因素,又需要體現空間分布差異性的因子,對于那些對水產養殖適宜性有重要影響,但在評估區內基本一致的因素應視為背景因素。

(3)可操作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不宜求全、求細,否則將會因指標群過于龐大而減弱可操作性,甚至導致無法應用。這就需要盡可能簡化,只保留核心指標,將指標內部之間有因果關系或關聯程度大的指標刪減。盡可能采用現行的國家和天津市統計口徑,便于收集和計算分析,避免或減少調查項目與工作量。

2.2 確定指標權重

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通常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大類,但兩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觀賦權法客觀性較差,容易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賦權法可以減輕主觀因素的影響,但確定的權重缺少穩定性,不能充分體現指標本身的相對重要程度,有時與指標的實際重要程度相悖,解釋性較差[10-12]。同時,學者認為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時必須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特征來進行,且在農業相關指標評價中,除了定量分析外,還存在有一些定性的判斷[9,13-14]。

因此,本研究考慮到水產養殖評價的特殊性,選用了能夠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相結合、對非定量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的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天津市淡水養殖發展影響因子指標的權重。

結果表明,在影響天津市淡水養殖發展的因素中,自然資源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權重高達63.39%,其次是市場前景,權重為23.19%,最后是發展基礎條件13.42%。在自然資源方面,水資源對淡水養殖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權重超過了97%,其中地表水資源量和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發揮較大的作用,而地表水接近程度的作用較小;在土壤資源方面,由于天津市土壤pH值和坡度較為相近,因此觀測指標只選取了土壤質地類型。在市場前景方面,產品競爭力起主導性作用,權重為67.45%,其次是產品銷售模式,而產品消費能力的作用較小;在產品競爭力方面,注冊商標數量、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和有無出口水產品都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產品銷售模式中,銷售方式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發展基礎條件方面,從業人員水平和養殖技術水平共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權重為49.23%和42.73%;其中養殖總體投入產出比、漁業專業從業人員管理水面情況、鄉鎮漁民人均純收入的作用較為突出。

3 天津市淡水養殖適宜性分析評價

3.1 建立淡水養殖適宜性分析模型

本研究利用IDRISI作為適宜性分析軟件,這一軟件集地理信息系統和圖像處理功能于一身,為眾多相關應用研究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與開發工具[15]。水產養殖適宜性分析就是將影響水產養殖的各種因素數據柵格化,在IDRISI中利用各分析工具,依據專家賦予的權重,建立層次分析模型,最終得到客觀計算結果的過程。整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指標數據準備過程,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將表格、矢量等多種格式的指標數據轉換為統一標準的柵格數據;二是在IDRISI軟件中,利用各種分析功能對柵格數據進行疊加運算和分類。

3.2 淡水養殖區域適宜性評價結果

天津市淡水養殖適宜性評價結果表明,全市淡水養殖可以規劃區域為7.258 2萬hm2。非常適宜養殖的區域僅為391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0.55%,分布在寶坻區;比較適宜區域為29 945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41.25%,分布在寧河縣、武清區、濱海新區、寶坻區和薊縣;一般適宜區域最大,為41 969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57.82%,所有區縣均有分布,以濱海新區、武清區、西青區的面積較大;不適宜區域最少,為277 hm2,僅占0.38%,分布在東麗區、北辰區和西青區3個近郊區。經綜合分析,更加適合淡水養殖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濱海新區、寧河縣、武清區和寶坻區。比較而言,本研究得出的可規劃養殖區域高出2010年天津市實際養殖面積的近1倍,這一結果有利于未來的天津市淡水養殖規劃布局。研究結果中條件較好的規劃區域與天津市淡水養殖現狀較為吻合,說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GIS技術的數據處理和空間分析功能將更加強大。在水產養殖適宜性分析、實時監測、管理和預警等方面,GIS的研究與應用將顯示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呂雄杰,賈寶紅,宋治文,等.中國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現狀以及對天津的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10(5):76-79.

[2] 欒青,馬雅麗,李偉偉,等.GIS支持下的臨汾市冬小麥動態估產模型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5):563-539.

[3] 臘貴曉,劉國順,曹杰,等.基于地統計學和GIS的喀斯特煙田土壤肥力綜合評價——以貴州省畢節地區為例[J].河南農業科學,2012(4):63-68.

[4] 李翔,楊寶祝,郭天財,等.基于WebGIS和ES集成技術的農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3(2):106-109.

[5] 呂雄杰,陸文龍,宋治文,等.GPS和GIS支持下的田間土壤含水量空間變異試驗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6(1):8-11.

[6] 趙俊英,劉晨璇.GIS軟件在農村土地調查中的應用[J].山西農業科學,2011(9):1012-1213,1016.

[7] 龔彩霞,陳新軍,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統在海洋漁業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1,20(6):902-909.

[8] 鄭晶予. 地理信息系統在漁業中的應用[J]. 河北漁業,2011(11):44-45,50,61.

[9] 楊寧生,歐陽海鷹,杜寧. 利用GIS評估地區水產養殖發展潛力的研究[C]∥中國農業信息科技創新與學科發展大會論文匯編.北京,2007:92-101.

[10] 周鑫,劉志斌.模糊模式識別理論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山西農業科學,2012(3):252-256.

[11] 鄭海霞,秦煙辰.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評價——以河南省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2(2):5-6.

[12] 賈鳳伶,李瑾,李樹德,等.農業科研機構自立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9,15(1):77-82.

[13] 鐘甫寧,孫江明.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立[J]. 現代農業,2007(1):21-27.

第4篇

論文關鍵詞:漁業養殖者合法權益保護對策

論文摘要:為了大力發展養殖業,提高養殖效益和水產品質量,規范養殖行為,要不斷增強養殖者的法律意識和職能部門的管理水平,積極為養殖者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提供先進的的技術服務,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體現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強化養殖漁民市場化運作能力,做到增產增收及效益最大化,用科學發展觀實現依法興漁、科技興漁、以漁富民的目標。

《漁業法》第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養殖生產的技術指導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為了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提高養殖效益和水產品質量,規范養殖行為,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執法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強化執法效率,創造和維護良好的漁業養殖秩序,依法打擊侵害養殖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努力增強養殖者的法律觀念和維權能力,積極鼓勵養殖者充分利用現有水域灘涂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業。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發展思路,用科學發展觀實現依法興漁、科技興漁、以漁富民的目標,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在當前新形勢下,保護內陸水域養殖者的合法權益,確保養殖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增強養殖者的法制觀念,依法規范養殖行為

為了促進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減輕養殖者的負擔,增加漁民的收入,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養殖者法律法規的培訓和指導,開展送法入戶活動,讓養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養殖,強化養殖者的漁業安全生產意識;讓養殖者明白國家鼓勵發展養殖業的方針、政策和對水產養殖水域灘涂實行養殖證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證養殖,合法權益才受法律保護。養殖權是養殖者依據法律規定在一定水域灘涂從事水生動植物養殖的權利,為了保護水域灘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養殖者在取得租賃、承包、使用養殖水體的養殖權時,應當簽定承包合同或養殖協議,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力、責任和義務,必要時可聘請律師代為辦理并進行公證,依法完善養殖措施,以有效規避養殖糾紛,減少麻煩,放手大膽地從事養殖生產。只有不斷提高養殖者的法律意識,使其熟知國家發展養殖漁業的政策,養殖者的合法權益才不會受到侵害。

2增強依法行政的責任心,努力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漁業養殖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產業的發展,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行使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力。堅持依法行政,執法為民;堅持勤政清廉、親民安民富民;做養殖者維權的使者,不辜負漁民的期望。對國家確定的重點養殖水域要加強監督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利用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宣傳大力發展養殖漁業的重要性,提高人們自覺尊重他人養殖權的法律觀念,對干擾養殖漁業生產秩序,偷捕、搶奪他人養殖水產品,破壞他人養殖水體、養殖設施造成他人損失的,要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決不姑息遷就,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對養殖水體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時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經濟措施,并按照《漁業污染事故處理程序規定》調查取證,核算損失,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依法為養殖者挽回損失。努力維護良好的養殖環境和漁業生產秩序,真正體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積極為養殖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3增強養殖者的技術水平,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

漁民的養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動養殖漁業快速發展的源動力,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對養殖大戶要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抓點促面,帶動整體,發揮部門優勢,把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送到漁民手中,強化高效漁業基地建設。抓住3個轉變不放松:即從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無標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轉變;從分散單一型向規模集約型轉變。讓養殖漁民從中受益,堅持以養為主,推廣生態養殖,指導養殖者科學防治魚病,禁止濫用藥物,影響水產品質量,以漁養水,以水養漁,優化養殖結構,發展特色漁業、高效漁業、品牌漁業,改變漁民傳統的養殖模式,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庭院漁業和日光溫室漁業,全方位、多渠道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

4增強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提高養殖漁民市場化運作能力

養殖漁業是一項具有一定風險性的弱勢產業,投資效益回報較慢,國家要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要穩定和完善水域灘涂使用制度和功能,像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一樣,保護漁民的水域灘涂使用權;完善漁業權制度建設,嚴禁非法侵占、拍賣用于養殖的水域;對“失水”漁民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要求進行補償,并免費對他們進行再就業培訓,讓養殖者體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溫暖;對重要的漁業養殖基地,要增強他們抗風險的能力,嘗試漁民拿一點、政府補大頭的財產保險機制,消除養殖者的后顧之憂。漁業主管部門還要加強養殖漁民的專業合作社建設,幫助他們培養經紀人,使其成為連結產品與市場的橋梁,利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作用,把漁業產業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效益最大化,讓養殖者增產增收,并不斷滿足人們的市場消費需求。

第5篇

論文摘要從養殖前準備、放苗、投喂、飼養管理和敵、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淡水龍蝦養殖技術,以期為水產養殖戶提供參考。

淡水龍蝦是一種經濟型淡水蝦種,它具有6大特點:一是體大肥美;二是生長快、產量高;三是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四是適應性強,能在惡劣天氣、環境中生存;五是食性雜,既能吃動物性飼料,也能吃人工配合飼料和腐殖質;六是經濟效益高。經磯灘鄉高樂村水產養殖場小面積試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初步摸索了一些養殖經驗。

1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1.1養殖環境與水質要求

選擇通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源充足無污染、餌料來源豐富、植被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電便利的地方建養殖場,可利用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的水,井水和泉水也可使用,要求溶氧4mg/L以上,pH值6~8。

1.2蝦池環境

蝦塘面積大小不限,但以0.20~0.67hm2為好,要求長方形,長寬比為1∶3,水深0.7~1.5m,最好東西走向、向陽,池內四周略有坡度,池底平坦,向排水口一側略有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的四周必須是泥土護坡,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使其安全過冬;池埂高出水面40~50cm,池埂寬度要達到60cm,主要是防止龍蝦打洞濾水,如果池水面積超出0.2hm2,可在池中另建1~2條田埂,呈田、井、十字形均勻分布,主要讓龍蝦打洞棲息,產卵繁殖。淡水龍蝦有怕光的習性,可在塘底多放一些紋瓦、舊輪胎、PVC管、竹排、磚頭瓦片、舊筐等隱蔽物,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池上適當搭設遮陽棚。幾種方法相結合,為龍蝦創造一個半陰半陽、安靜而舒適的棲息環境。

1.3防逃措施

龍蝦喜歡夜間活動,沿地爬行。防逃方法是:在水池埂用石棉瓦、花綢布、塑料薄膜或鋼紗網等,用木樁作支架,建一高50cm的防逃墻,底部埋入土中約30cm封嚴,保證無龍蝦逃出即可。

1.4水池消毒

(1)生石灰。留5~10cm池水,將生石灰打碎均勻灑入池水內溶化,用量一般為600~750kg/hm2,第2天,用鐵耙攪動池底,使石灰漿和淤泥充分混合。

(2)漂白粉。排干池水,漂白粉用量7.5~15.0kg/hm2,未排水的池塘漂白粉用量22.5~37.5kg/hm2。使用時先將漂白粉放入木盆或鐵桶內,加水稀釋向池塘中潑灑。消毒后的水不要放走,繼續留在池里,第2天開始進水,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即可。生石灰含鈣量在50%以上(理論值71.4%),因龍蝦生長過程中會蛻殼,須攝入足量鈣。

1.5水池培肥

達到飼養要求的水位后施有機肥,如施經過發酵后的豬、牛糞等動物性糞便2250~3750kg/hm2,使水深80~120cm之間,3d后,如果池水不肥,可多次少量潑灑經過發酵的有機肥水,使池水逐漸轉化為適當的肥度。要求水的透明度25~35cm,以清綠色為宜,池中逐漸有浮游生物生成,消毒5d后即可放入種蝦。

2放苗

2.1放苗時間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當春季水溫上升至16℃以上時即可放苗。放苗時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節氣溫變化較大,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溫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是低溫采用充氧法運輸來的蝦苗,應先取出蝦苗,注意緩慢調整溫差,待袋內水溫與池水溫基本一致時,再放入池中。

2.2蝦苗選擇

選擇體表光潔亮麗、肢體完整健全、體質健康的苗種進行放養。

2.3放養密度

依蝦苗規格、養成要求、蝦池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體長1.5~2.0cm以上的龍蝦苗,投放量7.5~9.0萬尾/hm2,成活率通常在70%~80%以上。每口蝦池投放苗要一次放足,且要在蝦池四周淺水處分散投放。

2.4混養魚類

池塘養殖淡水龍蝦不宜混養肉食性、雜食性魚類,但可適當放些鰱、鳙魚,一方面使水不至于太肥;另一方面這類魚對水中溶氧較為敏感,也能為池中缺氧起報警作用。

3投喂

3.1飼料的種類

(1)植物性飼料有黃豆、豆餅、小麥、玉米、山芋等。必須注意的是,如果選用豆類植物作飼料,一定要經過加溫處理,以去除抗胰蛋白酶,有利于對植物蛋白的吸收。龍蝦也會攝食一些鮮嫩的水草,可在池塘內淺水區或池邊種植適量的當地能生長且對龍蝦有利的水草。

(2)動物性飼料有魚粉、鮮雜魚、螺螄、河蚌肉、蚯蚓及畜禽內臟等。

(3)配合餌料。目前市面上尚無淡水龍蝦專用的配合飼料,可用對蝦、毛蟹配合飼料代替,也可自己配制。

3.2投餌量

日投餌量干料大體是小蝦體重8%~10%,中蝦體重5%,大蝦體重3%~4%;如果是投放鮮料投放量可適當高些。龍蝦攝食情況應視天氣、水溫、水質等狀況靈活掌握,及時合理進行調整。

3.3投餌方法

一般2次/d,分上午、傍晚投放,最好是日出前和日落后投餌,并以傍晚為主(占全天的80%),但也有人把下午投餌改在夜間10時左右,因為龍蝦有明顯的晝伏夜出的習性。投餌方法是“四定四看”,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龍蝦攝食情況,確定餌料投量的增減。主要在岸邊和淺水處多點均勻投喂,上午投餌應離灘遠些,傍晚投餌應近些。也可在蝦池四周增設餌料臺,以便觀察蝦只攝食情況。各階段投餌不同:體長1.5~5.0cm的幼蝦,投碎細餌料;5~10cm的中蝦,要把餌料加工成一定規格大小再喂;成蝦階段的餌料可稍粗些。蝦苗剛放進池時,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中期應逐漸轉向投喂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后期多投喂動物性餌料,做到“兩頭精,中間青”。

4飼養管理

蝦池水質要求保持清新、含氧量高,不受污染。前期以肥水為主,透明度25cm左右。中后期勤換水和加水,最好15d左右加換1次,透明度為30~40cm。做好增氧活水,保持良好的池塘環境,促進食欲和生長,有條件的可采用微流水養殖。中后期每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300~375g/hm2(水深1m),間或全池潑灑底質改良劑,以調節水質。如有條件可在餌料里摻入0.1%的蛻殼素或喂蝦蟹用的顆粒飼料。

5日常管理

(1)經常巡塘。早上主要是檢查有無殘餌,以便調整當天的餌料;中午主要是測水溫,觀察池水變化;傍晚或夜間主要是觀察了解龍蝦活動及攝食情況。

(2)經常檢查維修加固防逃設施,暴風雨時應特別做好防逃工作。

6敵、病害防治

(1)敵害種類主要有老鼠、青蛙、水鳥、水蜈蚣、搖蚊幼蟲等。要及時做好滅鼠工作,同時清除池內蛙卵、蝌蚪,在蝦池四周裝上圍網30~40cm,以防止青蛙、水蛇侵入。池內發現水蜈蚣可用撈海捕撈。

第6篇

關鍵詞:羅非魚;副產物利用;功能性肽;魚油

中圖分類號:TS25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123(2013)10-0033-04

羅非魚又名非洲鯽魚,屬鱸形目(Percifcrmes)、鱺魚科(Cichlidae)、羅非魚屬,原產于非洲大陸及中東地區太平洋沿岸淡咸水海區,是世界性的主要養殖魚類之一。隨著全球性海洋捕撈漁業資源的大量減少,國際市場對優質水產養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在眾多水產養殖產品中,羅非魚以其具有的適應性強、群體產量高、攝食力強、病害少、肉質細嫩、無肌間刺等許多優點而聞名,在全球的養殖量和消費量均呈大幅增長趨勢,被稱為“21世紀之魚”。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羅非魚養殖和生產的第一大國。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優質水產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當前我國羅非魚人均占有量不到0.5kg,加上凍全魚、魚片等加工品市場尚未打開,國內消費市場仍有很大上升空間。同時,還可以對羅非魚數以萬噸計的下腳料進行深加工,從中提取膠原蛋白肽生產加工成美容化妝品和保健食品,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是羅非魚產業的發展方向之一[1]。除此以外,我國發展羅非魚產業還有養殖區域廣闊適宜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2]。

1 羅非魚副產物利用的意義

羅非魚產業發展前景雖好,但是金融危機以來,羅非魚產業在2012年經歷了一個寒冬。2012年我國羅非魚出口形勢從一開始就陷于低迷,同時出口價格過低,嚴重打壓了國內市場價格[3]。據了解,中國的羅非魚產量占全球的45%,而出口總額達到中國總產量的一半,占全球出口量的72%[4]。為了擺脫困境,積極開展羅非魚產品精深加工研究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方向。

淡水魚具有肉質細嫩、水分含量高、加工副產物比例大等特點。各種魚類加工副產品(如魚頭、魚皮、魚骨、魚鰭、魚鰾、魚鱗和內臟等)占魚體總質量的40%~60%。而且,魚類副產物的共同特點之一是水分含量很高,極易腐敗變質,一般需要在短時間內及時加工。隨著魚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該類資源的綜合利用問題也顯得日益突出。充分利用這些副產物,既能提高魚類資源的加工利用率,也避免了這些副產品因隨意拋棄而對自然環境產生污染[5]。據了解,目前我國羅非魚深加工在技術儲備上是沒有問題的,而導致我國所開發的產品還相對滯后的1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6]。羅非魚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改變加工工藝,提高下腳料的利用率,開發多元化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

2 羅非魚副產物利用研究現狀

目前羅非魚加工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不高,深加工和副產物開發利用總體還較少。羅非魚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包括頭、尾、骨、皮、鱗、內臟及其殘留魚肉),其質量約占原料魚的40%~65%,且大多未進行有效利用。彭燕等[7]對羅非魚加工下腳料的一般營養成分、氨基酸組成和維生素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下腳料富含鈣、VD和VE,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其質量分數分別為13.10%和14.77%。在下腳料的氨基酸組成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57.3%,氨基酸組成模式符合FAO/WHO推薦的理想模式。故羅非魚下腳料有其獨特的開發價值。

通過高值化加工處理技術,對羅非魚下腳料進行綜合利用包括:利用魚皮和魚鱗提取膠原蛋白和制備膠原多肽;從內臟中提取魚油以及魚肝膏;以魚骨中鈣質為原料開發活性鈣制品;將下腳料經過脫腥脫臭等技術處理,開發研制成氨基酸含量高且價格合理的功能性食品及蛋白源配制顆粒飼料出口或內銷;風味魚皮、魚鱗休閑食品開發等。這些技術提高了羅非魚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開拓了羅非魚加工“零廢棄”的途經[8-10]。

2.1 羅非魚副產物中蛋白質酶解制備功能性肽

羅非魚廢棄物中粗蛋白含量約為14.8%,營養成分含量較高,而且原料豐富、價格低廉,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優質蛋白質資源[11]。對其進行選擇性的水解可制得具有不同功效的功能性肽。羅麗花等[12]通過采用堿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胰蛋白酶水解羅非魚下腳料蛋白,發現酶解產物對O2-?、DPPH自由基及油脂過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堿性蛋白酶酶解產物對上述3種自由基均具有較強的清除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優化了堿性蛋白酶的酶解條件。Slvakumar等[13]研究了羅非魚堿溶性蛋白質的酶水解產物對活性氧粒子的清除能力及其自身還原能力,發現其可以做成抗氧化營養保健品。另外,劉杰模等[14]用羅非魚下腳料酶水解制備降血壓肽,并對工藝參數進行優化。根據回歸方程的預測結果,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率達67.4%。Sivakumar等[15]研究了羅非魚蛋白水解產物和相應分離組分的體外ACE抑制活性,結果顯示水解度高的酶水解產物ACE抑制活性較強,并且分子質量低的多肽比分子質量高的ACE抑制活性強。這為ACE抑制肽制備最佳酶解參數的確定提供了參考。

通過調整酶水解條件,對羅非魚皮膠原蛋白進行酶水解,也可以制得降血壓肽和抗氧化肽[16-17]。Zhuang Yongliang等[18]用響應面分析法優化了堿性蛋白酶Properase E水解羅非魚皮膠原蛋白制備活性氧清除肽的工藝,并采用超濾分離出水解物中清除羥基自由基活性最強的組分。研究發現這種組分能明顯清除多種活性氧粒子,并可以作為功能性成分應用到醫藥和食品工業中。Xiong Hejian等[19]研究了風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羅非魚骨的條件,用響應面分析法優化得到了水解度最大時的酶水解條件,表明羅非魚骨水解產物在作為食品中蛋白質補充劑等方面有很好的前景。因此,酶解羅非魚骨可將骨中的骨膠原蛋白水解成多肽及L-氨基酸,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和功能特性。另外,Charoenphun等[20]研究了羅非魚蛋白水解產物的鈣結合能力,并確定了鈣結合肽的分子量和鈣結合關鍵肽段的氨基酸排序,表明羅非魚蛋白是鈣結合肽一個很好的來源。

硫酸軟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是一種天然酸性黏多糖,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降血脂、抗凝血、抗腫瘤、保護眼角膜以及保濕等作用。成長玉等[43]研究了以羅非魚下腳料(魚頭、魚鰭、魚尾)為原料,采用超聲波輔助稀堿-酶法提取硫酸軟骨素的工藝。

3 展?望

對羅非魚加工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進行高效綜合利用既提高了羅非魚加工的附加值,又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廢棄物中含有膠原蛋白及活性肽,可以用來開發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在藥物開發研究中也有廣闊的前景。羅非魚產業在世界上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我國發展羅非魚產業也有相當大的優勢。提高羅非魚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有利于羅非魚產業向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平. 羅非魚發展前景及養殖技術探討[J]. 安徽農學通報, 2012, 18(10): 63-64.

[2] 王慧芝, 車斌. 我國羅非魚產業的SWOT分析與對策研究[J]. 湖南農業科學, 2010(1): 125-127.

[3] 曾凡美. 2012年的羅非魚產業[J]. 海洋與漁業, 2012(12): 36-37.

[4] 吳群風, 何雪梅. 聚焦第九屆羅非魚產業發展論壇: 羅非魚產業何日突破“寒流”重圍[J]. 當代水產, 2012(11): 54-57.

[5] 倪瑞芳, 胡駿, 王開洋. 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J]. 河北漁業, 2010(8): 47.

[6] 曾凡美, 簡偉業. 政府要給力羅非魚產業轉型升級[J]. 海洋與漁業, 2012(6): 22-23.

[7] 彭燕, 李瑞偉, 鞏育軍, 等. 羅非魚加工下腳料的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J]. 茂名學院學報, 2010, 20(6): 18-20.

[8] 單航宇, 韓玨, 楊弘, 等. 2011年羅非魚生產與貿易狀況分析[J]. 安徽農學通報, 2012, 18(11): 3-5.

[9] 楊弘, 祝琳, 單航宇, 等. 我國羅非魚產業化發展和思考[J]. 海洋與漁業: 水產前沿, 2011(11): 49-50.

[10] 陳海檳. 中國羅非魚加工現狀[J]. 科技信息, 2007(21): 582.

[11] 邱松山, 姜翠翠, 海金萍. 羅非魚加工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探討[J]. 食品與發酵科技, 2010, 46(3): 23.

[12] 羅麗花, 孫建華, 黃秋霞, 等. 羅非魚下腳料蛋白水解液抗氧化活性研究[J]. 廣西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1, 36(3): 389-394.

[13] Slvakumar R, Hordur G K, Christiaan L, et al. Radical scavenging and reducing ability of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protein hydrolysat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8, 56(21): 10359-10367.

[14] 劉杰模, 李先文. 酶解羅非魚下腳料制備降血壓肽[C]//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 長沙, 中國藥學會, 2009: 1-6.

[15] Sivakumar R, Hordur G K. ACE-inhibitory activity of tilapia protein hydrolysates[J]. Food Chemistry, 2009, 117(4): 674-680.

[16] 張寒俊, 楊國燕, 張蕾. 羅非魚皮膠原蛋白肽酶解液的制備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J]. 中國釀造, 2008(7): 27-30.

[17] 陳勝軍, 李來好, 曾名勇, 等. 羅非魚魚皮膠原蛋白降血壓酶解液的制備與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學, 2005, 26(8): 229-233.

[18] Zhuang Yongliang, Sun Liping. Prepa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cavenging peptides from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skin gelatin: optimiz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1, 76(3): C483-C489.

[19] Xiong Hejian, Cao Longfei, You Huajun,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tilapia frames[C]//Advances in Chemistry Research II. Part 2.Guangzhou, China, 2012: 1368-1375.

[20] Charoenphun N, Cheirsilp B, Sirinupong N, et al. Calcium-binding peptides derived from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protein hydrolysate[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3, 236(1): 57-63.

[21] 丁月, 陶寧萍. 魚油提取及微膠囊化技術研究進展[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0, 27(4): 174-181.

[22] 白洋, 高曉東, 羅光炯, 等. 羅非魚下腳料提取魚油工藝及市場討論[J]. 廣西輕工業, 2010, 26(9): 1-2.

[23] 高加龍, 郝記明, 劉書成, 等. 羅非魚內臟魚油提取與精煉工藝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20): 372-374.

[24] 白洋, 孫忠義, 楊思華, 等. Alcalase酶酶解羅非魚加工下腳料提油工藝研究[J]. 食品工業, 2010(6): 26-28.

[25] Qian Junqing, Zhang Hongyong, Liao Qiyuan. The Properties and kinetics of enzymatic re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fish oil [J]. Food Sci Technol, 2011, 48(3): 280-284.

[26] Rodriguez N R, Diego S M, Beltran S, et a1.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fish oil from fish by-products: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J]. Food Engineering, 2012, 109: 238-248.

[27] 吳燕燕, 李來好, 刁石強, 等. 抗氧化劑對羅非魚油抗氧化效果的研究[J]. 淡水漁業, 2003, 33(3): 19-21.

[28] 吳燕燕, 李來好, 李劉冬, 等. 羅非魚油的制取工藝及其氧化防止方法[J]. 無錫輕工大學學報, 2003, 22(1): 86-89.

[29] 黃卉, 李來好, 楊賢慶, 等. 噴霧干燥微膠囊化羅非魚油的研究[J]. 南方水產, 2009, 5(5): 19-23.

[30] 曾少葵. 羅非魚魚皮膠原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D].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31] 張帥. 羅非魚皮膠原蛋白提取及性質研究[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學, 2010.

[32] 李佳. 酶法制備羅非魚魚皮明膠的工藝研究[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11.

[33] 薛佳, 曾名, 董士遠, 等. 羅非魚加工下腳料速釀低鹽優質魚露的研究[J]. 中國調味品, 2011, 36(4): 41-47.

[34] 李永成, 張湘娥, 易美華, 等. 利用羅非魚加工廢棄物生產魚鮮醬油的研究[J]. 中國釀造, 2011(4): 84-86.

[35] 張巧, 李永成, 易美華, 等. 利用羅非魚加工廢棄物生產固體魚鮮調味品的研究[J]. 中國調味品, 2011, 36(9): 80-82, 96.

[36] 陳軍, 熊彬. 羅非魚下腳料酶解液美拉德反應制備肉類風味物工藝研究[J]. 廣西輕工業, 2011, 27(4): 38-39, 43.

[37] 王玉華, 萬剛, 甘正華. 風味羅非魚皮加工工藝的研究[J]. 肉類工業, 2011(8): 33-36.

[38] 曹薇, 夏延斌, 鄧后勤, 等. 速凍掛糊魚的工藝研究[J]. 食品科技, 2006, 31(8): 145-148.

[39] Deraz S F, El-Fawal G F, Abd-Ellatif S A, et al. Autohydrolysed Tilapia nilotica fish viscera as a peptone source in bacteriocin production[J]. In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1, 51(2): 171-175.

[40] 羅科麗, 彭喜春, 歐仕益. 利用羅非魚內臟發酵乳酸菌的研究[C]//“食品加工與安全”學術研討會暨2010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論文集. 湛江: 廣東省食品學會, 2010: 59-63.

[41] 郝志明, 吳燕燕, 李來好. 羅非魚內臟中酶的篩選[J]. 南方水產, 2006, 2(2): 38-42.

第7篇

【論文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江蘇南京;江寧區淳化街道

江寧區淳化街道地處長江中下游屬南京郊區,全街道有9個行政村和9個社區。區域面積121.80 km2,439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49 333人,其中勞動力26 687個;耕地面積6 239.07 hm2;水田面積4 169.4 hm2,其中水面養殖面積848.6 hm2;林、茶、果面積1 710.51 hm2,其中茶葉面積529.2 hm2。淳化街道現有南京金陵優質米公司、山田和衛崗奶業等龍頭企業,有“土橋牌”珍珠米、“城霧牌”茶葉和2個綠色食品及青蝦、優質稻米、茶葉3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淳化街道自成立以來,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方針,以農業增收、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實施品牌農業、設施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資源,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體現特色,農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1街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1初步形成區域化布局

農業結構調整經歷了種植業內部到種養產業間調整再到農業功能性調整,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種植布局和種養結構,優勢特色產業區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五城、西城、大埝3個666.67 hm2大圩綠色、無公害優質稻米和無公害青蝦養殖基地,西城、淳化茶廠為主的綠色、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索墅、雙崗社區為主的奶牛養殖區,青龍、吳墅社區蔬菜生產基地正在規劃實施建設中。

1.2穩步推進生態旅游農業建設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至2006年底,全街道通過認定、認證的綠色食品基地有2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個,尤其是3 666.67 hm2優質稻米生產,實現了100%的綠色和無公害。二是旅游休閑農業嶄露頭角。旅游農業是以農業景觀、農事活動、農展節慶為載體,展示農業現代化、傳播農耕文化、體驗鄉村風情,集參與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新型生態產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如在山田蒙古草原風情園,可領略草原風光,盡享特色的蒙族美食風味;凱進、景業、毛虎山莊、青龍村分別被南京市林業局評為生態農莊和生態農業示范村;銀萊的休閑與餐飲、九竹文化園等農業觀賞景點正在建設之中。

1.3扎實推進基地建設

土橋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是南京市農林產業基地之一,2005年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無公害青蝦養殖基地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土橋大米、五城青蝦、城霧和淳茗茶葉都通過了國家、省級綠色、無公害認定、認證,均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基地在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展示該街道農業發展水平的窗口。

1.4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優勢

淳化街道在實施“五大農業”的基礎上,形成“六大板塊”產業(優質稻米、特種水產、茶葉、花卉苗木、蔬菜、奶業)。蔬菜生產剛剛起步,花卉苗木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土橋牌”珍珠米和“五城牌”青蝦連續獲得南京市名牌產品,“城霧牌”系列茶葉獲得綠色食品證書,尤其是土橋大米在市場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一定品牌優勢,2007年榮獲江蘇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2存在的問題

淳化街道的農業有良好的基礎,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新形勢發展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不大,綜合實力不強,農民人均收入不高,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偏小,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產品加工缺乏,龍頭企業和農業基地、科技園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難度較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高,且發展很不平衡,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與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農民增收的持續、穩定、高速增長機制尚未形成等。

3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3.1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一是大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技術起點高、促進優勢產業發展、對農民增收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政府要從資金、項目、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培育壯大優勢骨干企業,增強其帶動功能[1]。如優質稻米公司、山田和衛崗奶業等龍頭企業,為農民增收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要支持龍頭企業進行設備改造、技術創新、品牌創建、基地建設,以提高企業競爭力。二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和運銷大戶。培育市場主體,提高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加強培育農民的科技化、市場化意識,充分發揮各類產銷協會的作用,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聯合體,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產業經營模式,從而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的步伐[2]。三是發展訂單生產與超市化銷售。大力發展和規范訂單農業,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在訂單生產中的紐帶作用,推進各種有效訂單模式(如農產品訂貨會、展銷會)。積極組織農產品經營單位與農民按平等互利的原則,提高訂單履行率,化解由于農產品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使農民獲得穩定收益[3]。同時,把發展超市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作為提高農產品檔次及綜合效益的主渠道,以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鼓勵更多農產品進入超市,通過超市銷售來提升農產品品牌形象和綜合效益。四是加快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做大做強該街道“土橋牌”珍珠米、“五城牌”青蝦、“城霧派”和“淳茗牌”茶葉、山田及衛崗奶業等,打造省市名牌,進一步開拓市場,擴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3.2加強區域化特色規模基地建設

圍繞產業優勢,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規模效益,加強綠色食品和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是產業化的基礎環節,是龍頭企業發展的依托和條件,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揮優勢、相對集中、突出特色、高產高效的原則,把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主導產業的形成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重點發展優質油菜、特種水產等特色產業,集中優勢地區,建設規模基地。

重點圍繞產業開發,形成有產業特色的布局。以五城圩、西城圩、大埝圩為主,發展優質粳稻生產;以圩區低洼田和現有水面發展特種水產養殖;以西城、淳化等丘陵地區為主,發展茶葉生產;以索墅、雙崗社區為主,擴大奶牛養殖規模,提高奶量和質量;以青龍、青山、周郎等社區為主,發展西瓜、蔬菜生產和苗木、花卉產業。

加強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逐步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實現產與銷的相促并進,從而營造成重點行業形成優勢、重點產業形成規模、重點區域形成特色、重點產品創出品牌的基地建設格局。

3.3 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應用水平

深入實施品種、技術、知識3項更新工程,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檔次。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一是加大名、特、優、新品種的示范推廣力度。重點推廣達國標3級以上的優質稻米品種和高產高效抗性強的雙低油菜品種以及優質蔬菜、優質畜禽、特種水產等優良品種(種苗),抓住品種規范優質化、技術應用輕型標準化、投入品應用達標管理3個環節,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改善品質、提高效益。圍繞旅游休閑農業的開發,積極引進示范推廣食用、觀賞兼備的特色種苗、保健產品和觀光產品。二是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抓好優質標準化栽培,推廣高效及節本增效技術,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重點推廣良種良法高效栽培技術、輕型栽培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生物工程和信息化技術以及畜牧、水產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技術等,從品種、技術上全面提高該地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全面推進無公害基地和產品認證、認定,重點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在農業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全過程中,嚴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項操作規程和標準化實施,推廣應用安全、高效、經濟的農藥、化肥和可降解農膜,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有毒肥料,降低農業投入品對食品安全的威脅和對環境的危害。四是進一步強化農技推廣,充分發揮科技主力軍作用,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水平。通過典型示范,從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入手,建立農業科技先導性產業,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加強農資及種子市場的管理,對農作物新品種、新農藥和新肥料,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程序的原則,對未經試驗示范的新品種、新農藥一律不予推廣。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發揮他們的科技優勢。切實抓好農村基層干部、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3.4開發旅游農業

隨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市場消費日趨豐富和多樣化,擁有較好生態環境的農村和特色農業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載體,各種生態旅游農業、鄉村旅游將農業和農村融入了現代旅游大潮中,人們渴求返璞歸真、親近泥土、回歸自然。因此,要順應發展變化,盡早做好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的調整,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帶動高效特色農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4]。淳化街道擁有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理區位優勢,交通便捷,積極打造農家樂旅游線、點,建設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農莊。

3.5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目前,農民收入來源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化和工業化條件下,農民要致富,就必須樹立新的農民致富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從農村、土地、農作物本身跳出來,依托城市中的市場、資本、技術等資源,發展高效農業。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速農村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發展高效畜牧、園藝、水產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農業領域的就業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行業,通過產業分工,增加農民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即勞務輸出,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幫助和鼓勵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向城市流動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務市場,大力發展勞動經濟。

3.6落實各項財政政策

繼續落實糧食直補、種禽補貼、征地拆遷等政策,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4參考文獻

[1] 彭濤.農民增收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0(8):6-7.

[2] 趙艷春.淺談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j].農民致富之友,2010(2):47.

第8篇

關鍵詞:循環農業;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變量

基金項目:本文受農業部軟科學專項(專0517)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第42批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陳詩波(1978-),男,湖北潛江人,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城鄉經濟發展和科技資源管理研究;王亞靜(1979-),女,河南泌陽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農業資源利用和農業區域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F1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9)01-0104-04 收稿日期:2008-10-24

一、引言

循環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的產業大循環。在這個循環系統中,農戶、涉農企業、政府及農村中介組織等行為主體都對循環農業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就農戶層面,楊錦秀等(2007)通過對四川南充、綿陽、自貢等地農戶的調查發現,參與農戶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知主要來自外界刺激,政府與媒體起主導作用,依靠自身學習所占比重較低。王延安等(2006)研究指出,農戶未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對農業循環經濟認識不夠、意識淡薄,資金缺乏,缺少技術保證。楊明洪(2004)通過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牽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戶各方的利益關系的分析,認為要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政府應選擇較高的補償方式。就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互動層面,諸大建、黃曉芬(2005)研究認為,政府、企業和市民社會三者之間互動形成的參與式治理結構是成功發展循環經濟的保證。這里的三大參與主體體現在循環農業當中,即政府、企業和農戶。農村中介組織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信息傳遞與反饋、組織帶動和促進物質循環的作用,是聯結農戶、企業、政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但現有文獻對于循環農業中農村中介組織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鑒于此,論文對循環農業中有關主體進行重新界定,認為農戶、涉農企業、政府及農村中介組織是循環農業發展中的四大主體。其中,企業主要是指涉農企業;農村中介組織主要是指為農戶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經紀等各種服務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技術協會等;政府是循環經濟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職責在于利用經濟杠桿與行政手段等引導社會和個人自愿參與循環經濟發展,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行為;作為循環農業最直接的生產主體,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制約。為全面考察循環農業生產中農戶的生產效率,本文以湖北省6個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為研究范圍,以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入涉農企業、農村中介組織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根據循環農業發展中生產投入指標及農戶對其他參與主體的感知評價等調查數據,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Translog模型)、因子分析法和OLS方法,建立循環農業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回歸模型,測量各種外生性因素對循環農業生產中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沖擊。

二、調查情況描述

我們在湖北省選定6個調查點,即宣恩縣、仙桃市、武漢市江夏區、武漢市新洲區4個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以及洪湖市、京山縣2個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并于2007年4月25日到8月5日展開正式調查。調查歷時近3個月,共獲得有效農戶問卷515份。其中宣恩縣117份,地形為山區,自然資源和鄉村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當地農戶以傳統的種植業和生豬養殖為主;仙桃市97份,屬于江漢平原,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當地農戶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武漢市江夏區47份,屬于平原和丘陵交錯地帶,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當地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武漢市新洲區116份,屬平原地帶,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優越,當地農戶以食用菌種植和傳統種植業為主;洪湖市88份,為湖庫區,水資源比較豐富,當地農戶以水產養殖為主;京山縣50份,丘陵地形,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各地區的循環農業模式依托當地資源各具特色。其中,新洲為食用菌種檀循環模式,洪湖為立體漁業循環養殖模式,京山縣、宣恩縣和江夏區為沼氣為紐帶的種養殖業循環模式,仙桃市形成“鵝(鴨)稻共生”循環模式等。在這些不同的模式中,有的有企業帶動,有的沒有企業參與,有的已經形成了以“農戶+企業”、種植、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6個調查地區受訪農戶戶均農業收入最高為新洲區51855.93元,最低為宣恩縣7944.74元,二者相差43911.19元。從農業收入上來看,新洲區和洪湖市兩地的農業收入水平明顯要高于其他4個地區,這說明在新洲區和洪湖市兩種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下,由于有企業帶動,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因而農戶的經濟效益更好,而農戶經濟效益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循環農業的充分發展。這說明發展循環農業,需要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詳見表1)。

三、研究模型與指標選擇

(一)計量模型

為了解釋生產技術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首先建立傳統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然后將估計出來的技術效率對外生性變量回歸,來度量外生性因素對農戶技術效率差異的影響。其中,第一步,本文通過515份農戶調查微觀面板數據,以農戶的各項農業生產投入作為自變量,以農戶的農業產出為因變量,建立“農戶生產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Translog模型)”,分別測算出6個地區農戶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第二步,利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值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線性問題的影響,篩選出各主要觀測變量,歸并成家庭特征因子得分、戶主特征因子得分、地理位置因子得分、設施及環境因子得分、政府影響因子得分、協會影響因子得分和企業影響因子得分等:第三步。以技術效率為因變量,以農戶家庭特征因子、政府影響因子、企業影響因子和協會影響因子等為自變量,建立“循環農業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線性回歸模型”。通過OLS測算各外生性因素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分析家庭特征、地理位置、政府、企業和協會等各外生性因素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及權重。

(二)指標選擇

1、農戶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的指標選擇。首先,在第一步的模型測算中,本文針對6個不同地區的農業產業的差異性,分別進行了不同的變量選擇(詳見表2)。

2、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計量模型指標選擇。本文認為影響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農戶家庭特征、當地政府的政策、投入、當地農業企業的影響等幾項指標。各外生性變量又包括幾個二級變量,并主要通過二級變量來表示其特征。其解釋和構成如下:(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總人口、家庭勞動力兩個二級變量。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多少,可能會影響農戶家庭經營規模的大小和經營效率的高低。(2)戶主特征。包括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年限、戶主務農年限、戶主是否關注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戶主獲取信息的能力等。這些基本特征將對戶主的生產決策行為產生影響。(3)農戶所處地理位置。包括農戶家庭離最近集市的距離、農戶家庭離最近公路的距離。地理位置的遠近,可能會導致農戶信息接受的差異,影響農戶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和農產品的銷售,對農戶技術效率帶來較大的影響。(4)基礎設施和環境狀況。主要包括農戶對周邊生產和生活環境狀況的主觀評價、農戶對近5年來周邊生產環境變化的認可度以及農戶對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滿意程度等。(5)政府影響。通過農戶問卷和調查者感知來獲取有關政府所實施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投入等,具體包括政府對農戶提供信貸資金方面的幫助、政府在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當地政府在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的努力、政府在改善交通和廣播電視方面的工作等。主要測量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的職能和效果。(6)協會影響。二級變量主要包括協會的會員規模、協會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的效果、協會組織會員進行生產資料和產品統購統銷的效果、協會對提高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評價和協會對帶動當地農戶生產規模的作用等幾個變量。(7)企業影響。其指標包括農業企業對提高農戶的生產規模的評價、農業企業對提高農戶生產技術水平的評價和農業企業對方便農戶農產品銷售的評價三個方面。

四、模型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模型檢驗

1、信度和效度檢驗。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到,除了農戶所處地理位置因子和基礎設施及環境狀況因子的Cronbach’sa系數略小以外,絕大多數外生性潛在變量的Cronbach’sa系數都大于0.5,有的還超過了0.8。這說明本文開發的測量量表具有高度的內部一致性,在信度上可靠(表3)。分比均大于50%,就表示每個構念的會聚效度較高。我們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檢查各外生性變量的會聚效度,測算顯示每一個外生性因子所提取的可解釋方差百分比均大于60%,這說明每個構念的會聚效度高,測項和相關構念之間的關系顯著。

2、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除了對各影響因子進行信度和效率檢驗以外,論文還對模型擬合優度(R2)檢驗和F檢驗。在本文研究中,重點討論第二步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計量模型的檢驗結果。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模型擬合優度檢驗R2為0.5179,調整后的R2為0.5063;F統計值為44258895,Prob(F-statistic)為0,表明模型擬合較好,能夠較好地反映各個地區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的影響狀況(表4),因而模型估計值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能夠進行下一步的變量分析。

(二)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建立“循環農業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線性回歸模型”進行的測算顯示,戶主特征因子的系數為0.000058,家庭特征因子系數為0.0035。這兩個因子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都不顯著。其可能的解釋在于,一是由于各地區之間受訪農戶家庭特征,如受教育年限、生產經營規模等基本上并沒有太大區別;二是各地區農業生產規模和種養殖技術沒有太大差別,因而農戶家庭特征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影響的差異性不顯著。地理位置因子系數為0.0054,環境設施因子的系數為0.00033。這兩個因子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也不顯著。其可能的解釋,一是由于問卷設計的指標不夠精確,未能反映出地理位置和環境設施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二是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地區差異性并不顯著。

政府影響因子系數為0.0147,它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顯著。這說明6個地區基層政府在循環農業發展中,由于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不同,導致其對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具有顯著異性。實際調研中發現,在洪湖市的新旗村,由于政府加強了養殖基地的農田水利、道路交通及電網建設,保證了養殖基地清潔水源和物質的供給,較之于洪湖市的湘口村和西湖村來說,其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率也就更高。另外,在武漢市新洲區的徐古鎮,由于鎮政府加大了對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整治,并積極引進龍頭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改良種植品種,扶持食用菌種植協會等,經過11年的發展,其食用菌種植從無到有,并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很好地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相比較而言,與徐古鎮鄰近的潘塘鎮,由于起步較晚,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農戶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也不高,導致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規模均遠不如徐古鎮。

協會影響因子系數為0.0918,它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顯著。結果表明,不同地區農戶對協會作用的評價差異較大,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對提高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和農業生產的帶動作用正在突顯。實際調研發現,凡是農業生產技術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地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新洲區的許易村和胡畈村,前者建立了食用菌銷售協會,后者建立了食用菌生產技術指導協會。協會通過統一生產資料采購和產品銷售、聘請專家對會員進行技術培訓以及定期開展會員交流等,很好地促進了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擴散及技術效率的提升。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對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扶持,采取了多種措施來幫助協會發展壯大。實事證明,通過扶持協會來帶動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提升,確實能夠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企業影響因子系數為0.0491,說明農業企業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具有顯著影響。實地調查顯示,農業企業對農業生產的拉動主要體現在規模化生產、便捷農產品銷售以及通過企業指向農戶的技術擴散等方面。如新洲區通過招商引資引入14家食用菌加工公司和7家貿易公司,建立了“企業+交易市場+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洪湖市德炎水產品公司建立了“企業+養殖戶”的產業化模式;宣恩縣中農春雨公司與當地農戶建立了“企業+農戶+基地”等產業模式,均對提高農戶技術效率和帶動農戶增收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模型測算中將政府、農業企業和技術協會3個因子進行了交叉組合,并將各組合變量代入模型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進行回歸。測算結果顯示,政府、協會和企業三者的交互效應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1006,概率顯著;政府和協會二者的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611,概率顯著;政府、企業二者的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076,概率不顯著;企業和協會二者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271,概率不顯著。這說明,“政府+協會+農戶”以及“政府+企業+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對提高農戶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具有更明顯的效果。

分析表明,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提升不單是生產投入的問題,還受到政府政策法規、產業規劃和公共物品提供、企業的產業帶動以及農村中介組織的技術擴散、組織化程度提升和市場信息選擇等方面的影響。在三者中,農業企業和技術協會對農戶技術效率產生直接影響;政府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回歸參數估計值最小,但間接影響最大,特別是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以及推動農業產業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技術協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主體無法替代的。

五、結論與述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威信县| 依安县| 乐平市| 玉门市| 南召县| 周口市| 桃园县| 嘉定区| 福泉市| 斗六市| 茂名市| 山丹县| 时尚| 新泰市| 商水县| 大冶市| 灵川县| 尼玛县| 林周县| 西乡县| 高台县| 万州区| 茶陵县| 建始县| 洪湖市| 图们市| 盱眙县| 大庆市| 景谷| 油尖旺区| 汉沽区| 时尚| 吴堡县| 社旗县| 金秀| 泸水县| 海阳市| 西丰县| 峨眉山市|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