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6 11:4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體系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金融工程金融體系影響
金融工程是根據系統工程理論,綜合采用工程技術方法,設計、開發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各種金融問題。在具體運用中主要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公司風險,并為客戶設計、定制一些特殊的金融產品。金融工程為資本資源的優化配置、防范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監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但同時對全球金融體系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的正面影響
1.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宏觀調控的效率。金融工程開發設計出的新型金融工具打破了金融機構傳統的專業分工,使其業務種類經營范圍擴大。從需求的角度看,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同時使金融機構更加注重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增強金融信息管理系統的技術水平,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日趨融合,決策效益增強。金融工程所創造的新的金融產品以高度流動性為基本特征,提高了投融資便利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壯大了市場規模,從而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而中央銀行利用金融工程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實現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
2.金融工程強化了現代金融管理。金融業的現代化推動了數理方法的應用研究,反過來,金融管理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防范,也越來越需要量化決策分析和研究。金融工程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金融運行規律的認識,從而能更好地把握市場的發展動向而進行科學決策。運用金融工程各種先進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手段,對客戶所面臨的利益與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分解、取舍和重組,形成客戶所能接受的風險收益,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工程還可以利用電腦技術與通訊技術及時發現金融市場的不均衡性,從而客觀上增強了市場的有效性。用金融工程處理各種證券金融數據,可以比較全面地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力度。
3.金融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金融風險。金融工程是一種系統性的分析方法。其具體運作過程包括五個步驟:診斷、分析、開發、定價和定制。即識別客戶遇到的金融問題的本質與根源,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依此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并確定金融產品的開發成本和邊際利潤,從而為每個客戶定制能滿足其特定要求的金融工具。由此可見,金融工程是在新的金融產品開發過程中有效地實現經營風險的控制。
二、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負面影響
1.使金融機構的穩定性下降。金融工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更高效率的產物,其發展在促進金融效率全面提高的同時,也降低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這是由于金融工程使得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金融業務的多元化和金融機構的同質化,使金融機構可以涉及諸多領域,金融機構體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受到沖擊。2.使金融體系面臨著新的風險。隨著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各種信用形式得到充分運用,金融市場價格呈現高度易變性,金融業面臨的風險相應增加。金融機構推出的規避風險的創新工具,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轉移和分散風險的作用,但同時也使金融業在傳統風險的基礎上面臨新的風險。
3.增強了金融交易的投機性。金融市場出現的與基本的經濟因素無關的不正常波動,往往是因為有投機力量的操縱,并有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從眾心理從旁助陣。金融工程為投機活動創造了大批撼動市場的先進手段,增強了市場的有機性。
4.削弱了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金融工程模糊了各種金融機構間傳統的業務界限,金融機構為了增強競爭力,逃避管制,大量增加資產負債表以外的業務,這就使得同一種經濟功能可以通過不同的金融機構或金融工具來實現,從而使金融監管出現了真空地帶。
三、推動金融工程發展,完善金融體系的思考
1.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仍顯薄弱,特別是金融信息網絡建設的覆蓋率、安全性等方面急需大力加強。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完善國內的清算交易系統,加快電子化進程,減少金融交易的時滯,增強市場效率和流動性,確保信息基礎設施不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瓶頸”,為金融工程的運用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2.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充分利用現代電子信息手段,加強對各類金融機構資金流的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研究針對金融工程運用及其產品的有效監管手段。具體可采用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交易所自我管理三級共同監督管理體制。監管部門對金融工程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應有所準備,建立起一套全程的、動態的跟蹤管理體系,對市場的發展進行預測把握,引導金融工程的順利發展和金融體系的基本穩定。與此同時,也要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人員素質。
3.創造金融工程實施的有效主體,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加快企業尤其是國企的改革步伐,積極培育風險管理的市場需求主體,促進企業管理方式和股權結構轉變,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以完善金融市場,提高金融工程的效率。努力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推進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步伐,引進國際金融市場上較為成熟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產品,改善金融服務水平和金融效率,促進金融行業的競爭。
參考文獻:
[1]周凌峰徐德富:金融深化理論對我國金融改革的影響[J].時代經貿,2007,(03)
關鍵詞: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約束;金融體系
FINANCEEVOLUTIONTHEORETICSANDOURFINANCIALSYSTEMSREFORMATION
CHENLiu_qin
(TianjinEconomic&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Tianjin300202,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financecontrolanditslocalization,financedeepenanditsdisfigurementinherently,financerestrainanditstropismonthepolicy,putforwardthatourfinancialsystemsreformationshouldconfirmthefinancedeepenasanultimategoalofthereformation,takethefinancerestrainasanessentialmeasure,andharmonizetheconnectionbetweencurrencyfinanceand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Financecontrol;Financedeepen;Financerestrain;Financialsystem;
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對各種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市場經營流程和市場退出按照法律和貨幣政策實施嚴格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各金融機構設置和其資金運營的方式、方向、結構及空間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銀行等金融企業謹慎運作,控制經營風險,確保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清償力,能促進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和市場競爭機制良好運作,在銀行業的穩定和效率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當出現金融風波,甚至金融危機時,可盡可能以最小的代價保持銀行業等金融企業的穩定。
但隨著金融國際化,自由化和國際金融電子化技術迅速發展和金融創新,金融抑制難度不斷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領域造成“非市場性風險”,其具體表現為:1、扭曲了金融資源的價格,造成虛假供求關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實際利率(存、貸款利率)被壓得過低,不能真實反映資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狀況。其表現為政府對公營部門強制性低息信貸以及外匯市場的外匯管制等。對銀行體系規定過高的準備金率和流動性比率也是價格扭曲的一種形式2、導致金融市場發育不健全,損傷市場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為的力量替代市場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項管理費用,間接成本是阻斷市場力量的資源配置作用而產生的對銀行等金融企業效率的破壞,同時,金融業務易被少數國有金融機構所壟斷,缺乏競爭,金融效率低下。3、導致市場分割。市場分割首先表現為金融抑制經濟中金融體系的“二元”狀態:一方是遍布全國的國有銀行和擁有現代化管理與技術的外國銀行的分支網絡,組成了一個有限的,但卻是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另一方則是傳統的、落后的、小規模的非正式金融組織,如錢莊、地下金融市場等。其次表現為與“二元”體系相關或不相關的資金流向的“二元”狀態:有組織的金融機構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貸利率,將資金貸給公營部門及少數大企業,而大量小企業及住戶則被排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之外,只能以較高的利率從非正式金融機構獲得所需的貸款。另外,金融抑制還導致政府不適當的資金投向干預而累積大量的金融風險。
可見,金融抑制是“通過扭曲包括利率和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的價格,再加上其他手段,這種戰略會縮小或壓低相對于非金融部門的金融體系的實際規模或實際增長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張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場機制,其結果自然難免導致金融體系整體功能的滯后甚至喪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內在缺陷性
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出版了《經濟發展中的貿易與資本》一書,其同事愛德華·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一書。兩人都以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金融與經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們首次指出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癥結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個以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金融體制,即實現金融深化,開創了金融深化理論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論主要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實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對利率和信貸實行管制等提出批評,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戰略,以金融自由化為目標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開放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以及貨幣價格(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真實反映市場上資金的供求變化,由市場機制決定生產資金的供求變化和流向,刺激社會儲蓄總供給水平的提高,從而便利資本的籌集和流動,有效地解決資本的合理配置問題,提高投資效益,促進經濟發展。由此可見,金融深化理論為發展中國家促進資本形成,帶動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它既彌補一般貨幣理論忽略發展中國家貨幣特征的缺陷,又克服了傳統發展理論忽略貨幣金融因素的不足,突出強調了金融體制和金融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進而為發展中國家制定貨幣金融政策,推行貨幣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理論及政策建議得到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積極支持和推廣,同時也得到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贊賞,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制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透過傳統的金融深化理論,我們可以發現金融深化暗含這樣一個假設: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信息是完善和公開的,并存在一個競爭完全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且市場中的主體是理性的。但現實經濟使得金融深化理論假設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為:1、現實的金融市場存在不完全性和昂貴的信息搜尋成本。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信息不完全問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面臨兩大約束,一是利率限制導致的利率約束,一是信息不完全導致的信息約束。金融深化理論只重視前者,而忽視后者。由于信息約束,放任金融市場自由化會造成多方面的市場失靈,導致金融體系動蕩。2、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對金融自由化存在制約。金融市場的落后是政府過度管制的原因,而過度管制又導致金融市場的更加落后。忽視市場落后,取消政府管制,就會帶來市場混亂。金融深化理論主要研究和強調的是后者,忽視前者對放松政府管制,即金融深化過程的制約。超越或滯后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自由化都會給金融市場帶來混亂和不穩定。3、金融深化使得國際流動資本對開放資本項目國家貨幣的投機更加容易,使小國經濟或落后經濟容易出現經常性的波動,它不僅沒有起到穩定器的作用,相反任何促使經濟增長的努力都被非正常的波動所侵蝕,這些國家為了經濟的穩定,不得不采取適當的官職措施或非完全的金融深化措施。4、金融深化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很不適應。金融深化理論表面上研究的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提出的政策主張應該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但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以私有制基礎的完善的市場經濟,實際上適用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深化理論的政策主張和目標對于小國或經濟落后國家而言并非是美好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明證。
三、金融約束及其政策取向
進入9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成就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尤其是應用到政府行為的分析中。但很多經濟學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托馬斯·赫爾曼、凱文·穆爾多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6年在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金融約束論,認為政府對金融部門選擇性地干預有助于而不是阻礙了金融深化,提出經濟落后、金融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應實行金融約束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觀經濟穩定,通貨膨脹率低并且可以預測的,正的實際利率),通過對存貸款利率加以控制、對市場準入及競爭加以限制以及對資產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來為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并提高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本人認為它對我國制定金融政策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金融約束是一種選擇性政策干預政策,政府金融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在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刺激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的發展,并促進金融深化。金融約束是與金融抑制截然不同的政策。金融約束的前提條件是穩定的宏觀環境、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正的實際利率。最關鍵的是金融抑制是政府從金融部門攫取租金,而“金融約束的本質是政府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而不是直接向民間部門提供補貼。”
租金創造并不一定要靠利率限制來達到,政府也可以采用金融準入政策、定向信貸和政府直接干預等創造租金,只要政府使銀行和企業獲得了超過競爭性市場所能得到的收益而政府并不瓜分利益,這就可以說政府為它們創造了租金。通過創造經濟租金,使銀行和企業股本增加,從而產生激勵作用,增加社會利益。
金融約束的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府應控制存貸款利率。即將存款利率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但要保證實際存款利率為正值),減低銀行成本,創造增加其“特許權價值”的租金機會,減少銀行的道德風險,激勵其長期經營。只要存款利率控制適度,則金融約束是有好處的;如果控制力度過大,資源配置將受到扭曲,金融約束將會蛻變為金融抑制。只要干預程度較輕,金融約束就會與經濟增長正相關。
2、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政策。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并不等于禁止一切的進入,而是指新的進入者不能侵占市場先入者的租金機會,如果沒有市場準入的限制政策,銀行數目的增加將使資金市場競爭加劇,租金下降,激烈的無序金融競爭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甚至還可以導致銀行倒閉,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為保護這種租金不至于消散,一個重要的保護手段就是限制進入者的進入,以維持一個暫時的壟斷性存款市場,對現有存款市場的少數進入者進行專屬保護。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可提高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對整個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外部效應。
3、限制資產替代性政策。即限制居民將正式金融部門中的存款化為其他資產,如證券、國外資產、非銀行部門存款和實物資產等。金融約束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尚不規范,非正式銀行部門的制度結構薄弱,存款若從正式銀行競爭流向非正式銀行部門會減低資金使用效率,也不利于正式銀行部門的發展。而資金若由居民部門移向國外,則會減少國內資金的供應,擴大國內資金的缺口,對國內經濟尤為不利。
金融約束是發展中國家從金融壓抑狀態走向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政策,它針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暢、金融監管不力的狀態,發揮政府在市場“失靈”下的作用,因此并不是與金融深化完全對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四、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思考
目前,金融體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金融體系的混合性,即政府限制行為與市場行為并存,管制價格與市場價格并存。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政府管制逐漸放松,相對獨立的貨幣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從上面對有關金融理論的初步分析,我們至少可以考慮:
1、確定金融深化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終極目標。
前面分析到,金融深化理論與實際金融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的金融深化理論亦存在其內在缺陷性,但這并不構成金融深化的客觀需要,盡管自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各國及歐美的一部分學者對金融深化產生了懷疑,認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和各國金融發展的明顯差異使得金融深化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帶來全球性的金融混亂和不和諧。但我們應該認識到:(1)從自由化的進程來看,在政府對貿易和金融的管制放松后,世界經濟和各國的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體上保持了經濟的增長,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表明自由化的收益是大于其所付出的代價。(2)東南亞金融危機重要原因是危機各國不可持續的宏觀經濟政策和不適當的金融深化措施導致的。實施金融深化的國家常常把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監管或放開不管,過分地追求金融深化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而忽視了經濟可持續增長所必須的協調的金融因素,忽視完全金融深化所必須具備的內在制度剛性要求。比如,要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必須先有或者同步進行金融體系市場化或完善化,這是金融深化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因而,我們應客觀的對待金融深化理論與實踐,絕不能因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推行金融深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就認為金融深化與金融危機二者之間有某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實踐證明,有效、合理的金融深化實踐會提高經濟發展的績效,還可以提高一個國家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在金融深化的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在于選擇了過于激進、超前的金融深化戰略。我國在實施金融體制改革時,不能把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簡單的理解為完全取消政府干預的金融自由化,應在放松管制的同時關注市場的落后對放松管制的制約作用,注重金融深化的漸進性、層次性和持續性,“金融深化是伴隨著整體經濟改革發展的一個漸進過程,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應根據經濟發展的成熟程度和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做出合理的時序選擇和安排,分階段和有計劃地進行。”在推進金融深化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國金融改革的現實條件和制度風險,加強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監管,逐步建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金融體系。
2、金融約束成為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手段。
考慮到我國目前金融體系中累積了大量的金融風險,因此在改革進程中,我們應客觀的評價和估計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所可能帶來的長期性風險,本著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的實際情況,在經濟轉軌時期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與金融深化相結合的改革方略是顯示可行的。
除了解決政府需不需干預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問題,我國還需要解決如何把握干預力度,避免信息不對稱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1997年就曾指出,政府的不當干預才是造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本質原因:在危機中資產價值的猛跌使很多金融中介機構破產,從而暴露出金融機構在金融活動中的破壞作用;而金融中介機構的借貸活動與資產價值之間存在著一種政治經濟動力關系,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或明或暗提供的債務擔保,是造成金融中介機構進行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金融約束論從信息和激勵的角度,抓住了解決經濟金融問題的兩個基本點,一方面政府應創造條件使決策者掌握信息,或讓有信息能力的行為人成為決策者;另一方面政府可利用自身掌握和擁有的信息能力,為金融中介機構創造持久有效經營的激勵機制。當然政府的職責不是直接提供擔保和保護,而是促進金融體系市場約束機制發揮作用,積極促進信息的傳播,增加市場上可供信息的公開化,并充分發揮掌握內部信息的金融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優勢,而非越俎代庖,過多干預,避免金融約束政策蛻變為純粹的金融干預政策,嚴格的金融約束政策與金融抑制可能只相差須臾。“金融約束應該是一種動態的政策制度,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向更具競爭性的金融市場這一大方向的邁進而進行調整。它不是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預之間靜態的政策權衡,與此相關的問題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合理順序。”
在金融約束政策框架下,政府的作用既不是“親善市場論”強調的政府只能促進市場建設,不應干預金融經濟;也不是“國家推動發展論”所要求的政府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必須始終強力干預金融經濟;而應是“市場增進論”的觀點,即政府的職能是促進民間部門的協調功能,發揮政府進行選擇性控制的補充,避免產生不利于社會大眾的道德危害,使我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穩步實現真正的金融深化。
另外,我國進行金融體系改革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協調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經濟貨幣化”趨勢有所增強,貨幣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強度與日增強,廣義貨幣(M2)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到130%左右,都充分說明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質的變化。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逐步加大。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深化,外部的沖擊已經開始影響本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影響本國經濟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這說明開放經濟中,貨幣金融政策一經濟發展有相當強的關聯。因此,在充分考慮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的基礎上,制定與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相協調的貨幣金融政策,避免金融業脫離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獨自繁衍。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談儒勇:《金融發展理論與中國金融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4]鄭澤華等:《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與中國的金融改革》[J],《西南金融》,2000年第4期。
[5]王松奇:《金融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信用問題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金融界興起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屬于金融創新業務。隨著現代物流業發展對金融服務創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務于生產、流通和銷售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業務實踐越來越多,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問題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業務實踐
在我國,對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的探索,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物流銀行”的設想到“融通倉”概念的提出;第二個階段,從“倉單質押”業務的嘗試到“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第三個階段,從“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到供應鏈金融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在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實踐發展上,我國形成了兩條業務發展的主線模式:
其一是基于傳統的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結合生產貿易企業的業務特點和實際需求,由商業銀行創新業務而提供的結構性貿易融資業務模式。該業務模式通過貨權質押、信托收據、保險及公證、貨物監管、提貨通知、貨物回購、資金專戶管理、期貨保值等一系列結構化設計來掌握貨權、監控資金,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一體的個性化的組合貿易融資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3PL),創新出來的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和融通倉等供應鏈融資模式。這種業務融資模式比結構性貿易融資模式更創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思想,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從專注于對企業本身信用風險的評估,轉變為對整個供應鏈及其交易的評估,這樣既真正評估了業務的真實風險,同時也使更多的企業能夠進入銀行的服務范圍。
二、供應鏈金融的信用管理問題
目前國內外關于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都比較活躍,特別是在國內,供應鏈金融創新實踐在不斷進行嘗試。隨著業務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的信用問題凸顯出來,信用管理問題阻礙著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銀行為主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是基于所謂的核心大企業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這在中小企業的融資中表現得很突出。即需要銀行融資的中小企業必須和一家值得銀行信賴的大企業發生業務往來,從而得到“某種資格的認定”或者借用大企業的信用,使其達到銀行認可的資信水平。實際上是中小企業利用大企業的良好信譽與實力以及和銀行穩固的信貸關系來為其提供間接的信用擔保,從而獲得銀行的融資支持。雖然在發展中,通過供應鏈管理建立了諸如“1+N”或者“N+1+N”這樣的業務關系,然而這種融資組織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資源向那些核心集團性企業歸集,通常會將核心企業的信用放大,用以對供應鏈上的企業進行更大的授信來支持該業務的創新開發,這樣,信貸風險的聚集擴散效應往往會擴大。因此,僅僅依靠這種信用替代來發展供應鏈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會招致更大的風險,最終阻礙了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健康發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國,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主要是基于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結構性貿易融資業務模式和基于供應鏈管理中銀行通過與第三方物流企業(3PL)合作的供應鏈融資模式。雖然這兩種創新模式解決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中的許多問題,但目前也顯現出發展創新動力不足的態勢。在目前的融資模式中,銀行為了控制風險,就需要了解企業抵、質押物的規格、型號、質量、原價和凈值、銷售市場和銷售對象以及承銷商的情況等,還要查看各種權利憑證的原件、辨別真偽。這些工作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銀行的日常業務與專業范疇。另外,目前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還超過不了傳統銀行業務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銀行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是動力不足的,很難成為銀行的主流業務。
第三,技術手段的局限。目前供應鏈金融僅僅停留在銀行和企業的層面上,供應鏈管理所依賴的網絡信息技術目前在銀行和企業中很難同步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落后會造成信息不完整準確、業務銜接不順利流暢,往往還會引致風險的發生,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基礎的創新問題亟待得到解決。由于供應鏈管理數據庫對于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和產、供、存、銷、資金具有實時監控的功能,需要具備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滿足多方面查詢的要求。因此,技術創新問題的解決是供應鏈金融創新得以順利發展的關鍵,而目前的技術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組織的局限。目前的供應鏈融資僅僅局限在作為銀行對傳統業務的一種創新與補充。實踐證明,在供應鏈金融組織中,銀行為主體的融資組織形式是有極大局限性的。供應鏈融資往往會比傳統的貿易融資具有更大的風險,傳統的貿易融資強調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環節供需雙方企業的信用狀況和貿易的真實背景,而供應鏈融資不但要強調這一點,而且更加強調整個供應鏈風險的監控與防范,對供應鏈各個環節潛在的風險都要加以識別與控制,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從目前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來看,供應鏈融資中的存貨大部分是中間產品,具有很強的專用性,不易通過市場來評估其價值,也不易在市場上變現。因此,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更加復雜、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組織形式很難滿足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需求。
三、供應鏈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設
目前建設好信用管理體系是促進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
(一)必須加快供應鏈金融管理環節中的信用制度建設
1.建立中介信用機構,完善社會征信服務體系。供應鏈產業的信用問題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供應鏈產業參與者眾多、行業和地區跨度大,容易產生供應鏈內生性的混亂和不確定因素。體現在既有產品與技術的更新周期頻繁、市場需求波動的影響,又有諸如自然災害、戰爭與恐怖襲擊等外部事件的影響,同時也會遭遇到企業戰略的調整沖擊,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會增加供應鏈自身信用問題的風險。二是供應鏈產業的白發性擴散作用。由于供應鏈金融的信用基礎是基于供應鏈整體管理程度和核心企業的管理與信用實力,因此,隨著融資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風險也會相應擴散。如果供應鏈上某一個成員出現了融資方面的問題,就會迅速地蔓延到整個供應鏈,這對于供應鏈自身的資金管理和綜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驗,也是對銀行信貸管理的極大挑戰。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體系,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問題凸顯,如果管理不善,極易引發大的金融災難。因此,建議盡快建立供應鏈金融中介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基于供應鏈產業的新型的中小企業投資機構和信用擔保服務機構,完善供應鏈產業的社會征信業務體系。
2.加快供應鏈信用管理環節法律規章制度建設。目前,我國有關供應鏈信用管理環節中的法律規章制度的建設嚴重滯后。有關倉單質押、動產質押和票據業務的法律法規尚有許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現實法律中,合同法中沒有明確地規定倉單的法律地位,真正的倉單流通管理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一般物流企業簽發的倉單又沒有權威機構認證和監管,倉單的標準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圍十分有限。同時,從我國的“物資銀行”、“倉單質押”到“物流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金融創新發展模式來看,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金融風險預警和防范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還須進一步健全。
(二)必須把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納入到金融全面風險管理
全面風險管理涵蓋了各層次的金融風險,全面風險管理偏好對資源分配起引導作用。它通過準確計量各類風險確定經濟資本,通過經濟資本的分配決定各類資產規模,改善業務組合的風險與收益配比關系,將有限的資源從效益較差而風險較高的業務上釋放出來,為效益更好而風險可控的業務騰出空間oE6]由于供應鏈涉及不同的行業、不同技術領域和不同的行政區域,這就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金融風險。因此,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必須納入到金融全面風險管理之中,這樣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應鏈出現的風險。
一、研究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獨特原因
1.三十年農村經歷體驗對農村金融有自己感性的認識
作者生于農村長于農村20年,對農業、農民、農村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了解,對“三農”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在農村工作整整十年(1993-2003),這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的十年,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特別是農業、農村、農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深理性的思考;妻子在鄉鎮農村信用社工作,家住在鄉鎮農村信用社內,對經濟金融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考研時也曾連續3年報考五道口人行金融研究所,這十年是恰恰是中國金融大調整、大變革、大改革,農村金融更是如此,1994年4月組建農發行,1998年3月職能調整,對農村金融有自己親身經歷、觀察和思考。譬如經歷工作所在鄉鎮農村基金會成立、發展、瘋狂、關閉和清算,自己并被迫入股,成為基金會的股東,耳聞目睹退股辛酸和艱難;再如目睹農村信用社與農行的“脫鉤”和“分家”,二者之間有類似“父子一家”的上下領導關系演變為“兄弟兩家”的平等競爭關系,員工由“同事”變為“同行”,目睹它們各種利益糾紛,辦公樓、家屬院等“一分為二”,自己也只好搬家。在郵政儲蓄工作的同學經常講述,分配給他們儲蓄任務,目睹20世紀90年代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爭儲大戰;目睹同事之間、鄰里之間等各種各樣的資金借貸,給借貸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也有個別意外風險。這雖是作者自己對一地的觀察和體驗,但是“窺一管而知全貌”,為作者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農村金融提供感性素材;同時這種巨變及其帶來的混亂對三農造成嚴重影響,作者有一種非常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為有效更快解決“三農”問題,是作者把農村金融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根本原因。
2.全面系統經濟學理論學習使作者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2003至2009年讀研讀博的求學,一方面系統學習經濟理論,特別是讀博期間在華中科技大學被稱為“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①教授及其研究發展經濟學導師指導之下,深入學習發展經濟學理論,對農村金融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更加深刻、更加系統的認識。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逐步完善,國民經濟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金融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并逐漸強大,已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金融作用和功能的發揮與一國金融體系的完善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金融改革也基本上是沿著不斷完善中國金融體系進行的,然而由于中國經濟結構存在明顯的二元制結構,中國金融改革也存在城鄉二元制結構,城市金融體系相對比較完善、發達,而農村金融體系明顯滯后,這樣不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嚴重影響農村金融作用和功能的發揮。因此,構建農村金融體系也成為農村金融改革甚至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這是作者選擇研究農村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因。
該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成,得到了一批學者的指點,凝聚著眾多專家的智慧。張培剛教授在世紀名篇《農業與工業化》中討論農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問題,作者深受大師的思想影響,認為中國在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之中必須注意農村金融的重要作用,應著重討論如何構建農村金融體系以有效發揮農村金融的重要作用。
二、該書可能的創新之處或者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結論
1.明確提出構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指導理論
以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是遵循認傳統的“機構觀”的“結構――功能――行為績效”的思路,陷入就機構論機構的困境,根本無法適應“三農”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情況,無法滿足“三農”對資金的巨大需求;目前構建農村金融體系應遵循“功能觀”的“外部環境――功能――結構”的思路,即從分析系統的目標和外部環境出發,演繹出外部環境對金融功能的需求,然后探究通過何種載體來承擔和實現其功能,根據“功能觀”,判斷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基本功能缺失,大量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貸款,資金外流嚴重。
2.準確概括農村金融體系與及其所處環境的特點和關系
農村金融體系所處環境――弱質農業、弱勢農民、薄弱農村,嚴重影響了它的拓展,造成它病弱、脆弱;反過來看,病弱、脆弱的農村金融體系也減少對“三弱”“三農”的支持。要“一弱支三弱”,從政策要求上講,有義不容辭的義務,從現實能力上來看,有心卻無力的困境。最為關鍵的是,盡快建立起適應目前弱質農業、弱勢農民、薄弱農村的金融體系,只有全面系統分析農村金融所處的經濟環境,才能建立起適應“三農”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不深入分析了解實際情況,就不可能找到農村金融體系虛弱的原因,也不可能建立起適合我國“三農”的金融體系。考慮農村金融及其服務對象的特點,應該采取更多的優惠和扶持政策,引導各種社會資金投向“三農”領域,鼓勵農民和社會增加農業投入,提高農村金融機構融資能力,緩解農村資金緊張狀況,變“抽血”為“回血”、“補血”,反哺縣域經濟,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3.較為科學合理定位四種官方農村金融機構
農行股份制改造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但須符合基本國情;須考慮農行服務“三農”特殊的情況,也不應該完全按照商業化模式來實施;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規模巨大,離不開農業銀行的大力支持;須有利于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和長處,發揮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作用,拓寬服務“三農”的領域。
把農業發展銀行定位于“建設新農村的政策性銀行”,充分發揮服務新農村建設和“三農”的需要,傳統意義上的政策性銀行的定位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把服務覆蓋到“三農”中所有市場失靈領域;加大籌集資金力度,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
農村信用社最大的問題是自身能力虛弱,難以發揮“一農支“三農”的作用;進一步理順體制和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因地制宜采取三層次產權模式;目標定位于“三農”,業務創新服務于“三農”,力爭解決“貸款難”和“難貸款”的情況。
郵政儲蓄源源不斷地從農村抽吸資金,加劇了農村金融中的資金供求矛盾;消除隱形擔保、顯性補貼、稅收優惠的扭曲機制,建立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機制,增強其服務“三農”功能,實現“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良性循環。
4.首次明確提出民間金融的獨特優勢
首次明確提出民間金融的獨特優勢在于“社會人際關系效應”,并據此分析三類新型民間金融機構。“社會人際關系效應”,它有四種效應組成:(1)“信息效應”,貸款人較好地處理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2)“成本效應”,具有對貸款實施監督和跟蹤管理的便利條件;(3)“抵押效應”,民間金融能夠充分利用民間資源條件進行抵押,最為特殊的抵押品――人的道德或信譽;(4)“信譽效應”或者“道德效應”,來自社區圈子內的道德約束力,具有天然獨特的超越經濟優勢的約束。因此民間金融更適合于為經濟實力弱小的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服務,提高金融的服務范圍和主體;民間金融經營靈活,快捷高效,能到達正規金融達不到的地方和領域,所以拓展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村鎮銀行――農村的社區銀行,其社區性體現在農村“村鎮”,服務對象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貸款公司――特殊的小額信貨組織,小額信貸是以反貧困、促發展為宗旨的信貸方式,完全不同于正規商業銀行的特殊的制度安排來解決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問題,我國貸款公司特殊性在于“只貸不存”;農村資金互助社――回歸合作金融的機構,合作金融仍具有廣闊市場空間,必須積極多渠道融資解決其資金短缺問題。
5.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與我國農村經濟的經驗實證
利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分析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率)與我國農村經濟(農業、農民、農業經濟)的經驗實證關系。利用改革開放3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以VAR模型為基礎的協整理論,包括單位根檢驗,根據滯后長度準則選取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根據特征方程根的倒數值判斷VAR模型的穩定性,協整檢驗、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等,這部分的篇幅較大,論述較為規范和嚴謹,為學習、研究時間序列數據的讀者提供一個規范的參考模板,值得一讀。
總之,該書構建完整清晰農村金融體系為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和改革提供極其具有參考價值的藍圖,也必將進一步有力推動農村金融研究的發展與繁榮,為繁榮學術思想又添一部重要的力作,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重要應用價值。
注釋:
【關鍵字】歐元 泰勒規則 最優貨幣政策 新凱恩斯模型 發展及對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n euro started at Euro sector finance system vicissitude and the Euro sector Taylor rule utilization to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policy-making formulation, through detailed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Taylor rule (to contain at the beginning ofEuropean Union in the Euro sector application -unification monetarypolicy decision-making the monetary policy background, the utilization"the Taylor principle" analyzes 1970-2006 beginning of the year EuropeCentral Bank the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making tendency, pointed outmoves toward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along with the financialsyste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formulation and the currentpolitical situation adapt the monetary policy is inevitable. Then apply theory to reality, conducts the key research in macroscopic and the microscopic two stratification planes, and uses the newestmeasurement economical technology, applied the new Keynes model torevise after to the process the Taylor rule to carry on based on the Euro sector data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thought the Euro sector finance system the unification and the constitutive property transformed with the Euro sector Taylor rule implementation has created the macroscopic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from on microscopic carried on the proof to the most superior monetary policy. Studies the inspiration which the Taylor rule and the most superior monetarypolicy brings is, the Europe monetary policy change has its rule, and receives the macroscopic financial condition the restriction also needs the microscopic financial strategy the support. Finally, wooden Wen take zui the superior monetary policy real diagnosis as afoundation unifies our country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in the actualsituation to discuss our country monetary policy the development andth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Euro;Taylor rule;most superior monetary policy; new Keynes model;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第一章 緒論
1.1 論文研究背景
2002年1月1日零時,隨著布魯塞爾皇宮設置的歐元倒計時鐘鐘聲的敲響,歐元正式進入流通,歐元區12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芬蘭、德國、奧地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和希臘締結的空前的貨幣聯盟正式開始運作,標志著歐洲甚至全世界己不可逆轉地跨入歐元時代。在資本主義發源地、發達國家聚集的歐洲,各主權國家讓渡貨幣發行權而發行統一的區域貨幣,并建立區域性貨幣的超國家統一管理機構—歐洲中央銀行,這是人類貨幣金融史上的首次勇敢嘗試,必將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格局產生一系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其中作為歐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歐元從誕生幾年來的運行來看基本上是成功的:歐洲中央銀行調控歐元的能力大大增強;歐元的影響力在逐漸擴大;歐元區經濟整體運行良好,雖然歐元誕生后對美元的匯率走勢并不穩定,但歐元所以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影響不應為人們所忽視。
1.2 論文研究內容
歐元的誕生,使歐盟國家貨幣單一化取代原來歐洲復雜多樣的貨幣制度,這是自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解體以來國際金融領域最為重要的大事。在國際金融日益一體化的今天,歐元極大的改變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格局,成為能與美元分庭抗爭的世界第二大貨幣體系,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歐元誕生的最初,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先是一路走低,又持續升高,使得人們對歐元的穩定性不禁又產生了疑問,歐元日益成為大家關注和研究的焦點。
總體而言,前人對于歐元的研究方向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于貨幣同盟理論的探討:另一方面是對于歐元的穩定性的分析。而本文則是本著對歐元區貨幣政策的深入思考,探討泰勒規則對歐元區貨幣政策的制定的影響,以及對據此分析得出的最有貨幣理論進行實證。
1.3論文的主要工作
本文研究了歐元啟動后歐元區金融體系的變遷及歐元區泰勒規則的運用對歐洲央行的決策制定,通過詳細深入的剖析泰勒規則在歐元區的應用,提出“隨著金融體系走向證券化,國際化,制定與時局相適應的貨幣政策是必然的”這一觀點。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a 闡述了最優貨幣政策,以及在通貨膨脹中的前瞻性。
b 運用歐元區泰勒規則對歐洲央行的決策制定進行了分析,使用平滑實證分析的方式進行理論與實例的分析,建立具體模型。
c 論述了泰勒規則對提高利率的作用及實現過程。
d 給出了本實驗的部分關鍵性技術:
(1)建模方法
(2)實證分析法
e本論文主要研究工作:
(1) 建立了泰勒規則具體模型,歸納國內外對泰勒規則的研究及經驗。
(2) 使用實例分析法對最優貨幣政策開展實例采集與分析,對泰勒規則在利率波動方面 進行討論;
(3) 介紹前瞻性泰勒規則的理論原理和通貨膨脹分析;
(4) 對利用實例分析結果進行圖文說明,進行展示;
(5) 對利率平滑進行實證分析。
(6)加入貨幣政策改良方面的新理念,描述泰勒規則的溶入和引用,展示貨幣政策中的創新思路
本文對歐洲及我國貨幣政策改革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1.4論文的組織結構
本文共分四章。其組織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述本實驗研究的背景,包括泰勒規則運用的發展。說明本文研究內容的技術支持和時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理論基礎和論文結構。
第二章對歐元區泰勒規則進行國內外理論研究與應用分析,進行圖文展示并具體說明在提高利率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對貨幣政策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通過前瞻性分析,對最優貨幣政策進行總結。
關鍵詞:金融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市場監管
一、西部農村金融體系歷程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郵政儲蓄等正規金融機構,以及其他非正規金融組織。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經歷了三個顯著階段,但特別針對西部的金融改革來的比較晚。
第一階段:恢復舊的金融機構和建立新的金融機構(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國沒有建立起專門為農民、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而服務的真正意義上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分為正規金融機構的發展和非正規金融機構的發展。
我國農業銀行具有商業銀行和政策銀行的雙重性質,不利于其商業化發展和經營管理的改善。且農村信用社在農業銀行的直接管理下,也沒有獨立發揮職能的空間。再加上部分正規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組織非規范經營,加劇了我國農村金融風險。這就導致,農村金融體系的第二輪農村金融改革勢在必行。
第二階段:建立三位一體的農村金融體系(1994-1996年)
本階段構建了三位一體的符合農村融資需求的金融體系。但在實際運行中發現,農民的消費性金融需求幾乎不可能從正規金融體系中獲得滿足,農業生產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貸款條件,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的發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來自銀行的資金保證。由于金融供給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規金融安排來補充,導致民間借貸和各類組織興起,帶來許多金融糾紛。
第三階段:促進農村金融商業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在該階段主要分三個部分:首先,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改造;其次,農村郵政儲蓄的發展;最后,農村金融的多元化發展。
二、西部農村金融體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西部農村無論在地理、人文,還是政治、經濟方面都有與中東部不同的明顯特征,這些特征使我國西部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也存在很多不同于中東部的特征。以下是關于我國西部農村金融體系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金融機構單一,主要以農村信用社為農村金融主力軍
從21世紀初開始,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開始走上以農村信用社為重點,以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所和農業保險等為輔的金融體系。在很多西部偏遠農村幾乎只有農村信用社、郵政銀行和農業銀行,沒有任何其他商業銀行機構,民間金融機構混亂不堪。這使得我國西部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二) 金融資金沒有發揮取之于當地農民,用之于當地農民的作用
在很多農村有這樣一種普片現象,就是大部分金融機構將在農村獲得的存款,輸送到城市里。同時,商人的趨利性,決定金融機構要做西部農村地區的“吸血鬼”。郵政儲蓄銀行是一種儲蓄機構,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是典型的“吸血鬼”;農業發展銀行是一種政策性銀行,基本不對民間機構和個人發放貸款;農村信用社吸收大量存款,僅發放少量貸款,其余全部返回城市。
(三)農村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種類單一
我國當前西部農村金融機構主要開展的業務是存貸款,中間業務發展非常緩慢,產品創新不足,西部金融政策實施不到位,信息咨詢和信用卡服務基本沒有涉及,無法滿足西部農村經濟活動中個人、個機構等類型經濟主體對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
(四)農村金融市場監管不足
農村金融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各種制度還嚴重不足。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獨立、完整的農村金融市場監管體系。在農村,信用考核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譚,而農村民營企業缺乏規范化的財務信息,同時普遍缺乏抵押擔保能力,這都使我國農村貸款更加困難。
(五) 農業保險宣傳不足,覆蓋面窄
在我國西部農村,農民普遍缺乏對保險的認識、了解,更別提農業保險。這與我國西部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不足、方法不當是密不可分的。城市開展了農業保險改革試點,但對我國西部農村廣大農民來說,對于農業保險還是不了解。
三、西部農村金融體系創新
之前有一些學者已經提出一些關于西部農村金融體系創新的政策和方法,有些方法是非常可行的,但為什么現今我國西部農村金融體系還是不夠發達呢?這主要是一個執行問題,再多的政策、建議,執行不到位也只是紙上談兵。所以在學者們提出一些創新、改革措施后,各地方政府應本著發展各地區的經濟為目標,監督各金融機構按規范操作;加之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以及一些強制性的措施,將我國西部農村金融體系發展成為一個健康、穩定的金融體系。
(一) 促進農村資本市場健康,有序,活躍地發展
規范和完善儲蓄功能,為那些不需要擴大生產,希望把錢存入銀行的人,提供方便、快捷,且安全的資金存放方式。建立農業資金回流機制,以保證“三農”對資金的需求。把農村各地區儲蓄吸收的存款,通過人民銀行或者國家政策全額用于增加農村金融機構貸給“三農”的再貸款。把從農村吸收的吸金用于農產品的加工生產,農業各產業的經營發展,真正做到取之于農民,用之于農民,發展地區經濟。
(二)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的方式
促進票據結算業務,同時積極為農村加工、村隊、個人私營企業、以及各種農業企業提供優質、全面的會計結算服務,同時還可以積極推行支票、匯票、本票、信用卡等結算工具;還可以為個人、企業等等農村借款人提供全面的財務會計信息。由于農村地區的借貸者普遍缺少借貸方面的專業知識,如:金額、手續、需要的材料等事項,各金融機構需要提高宣傳力度,金融機構應該為農村借貸者提供專業的咨詢。
(三)積極發展金融工具
在西部,農村主要是以種植玉米、小麥、水稻、養殖家禽為主。基于這些特征,各西部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開發與之相適應的金融工具,使農民每年的經濟收益穩定,如:在農產品市場上供過于求時,簽訂期貨合約,或者是買入看跌期權來減少損失;在農產品市場上,供小于求時,簽訂期貨合約,或者是買入看漲期權來減少購買成本,還可以制定相應的互換合約等措施。
(四)國家通過制定西部農村金融政策來支持農村借貸者
國家通過改善我國西部農村金融信息傳導機制,使我國西部農村地區的借貸者能及時、準確的獲得相關政策信息。在西部地區逐漸建立起一套比較全面的信用、財產登記體系,使農村借貸者在借貸時能及時獲得資金,同時也能減少農村各金融機構信貸資信考察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國家應出臺政策規范農村金融機構的操作,以及一些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利率上下線,使我國西部農村金融體系能健康、快速的發展。(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J〕.財經研究,2006,( 4)
[2]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上海三聯書店,1988.
[3]焦兵.東西部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7,( 1).
[4]周天蕓,李杰.農戶借貸行為與中國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的經驗檢驗〔J〕.世界經濟,2005,( 11).
[5]張毅.西部經濟發展中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探討[J].農村金融,2005,(2)
論文關鍵詞:房地產金融房地產信托基金市場信用機制
論文摘要:文章認為目前中國房地產金融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制度缺陷,這種缺陷主要集中表現在單一的資金供給渠道、不完備的房地產金融體系、低下的資金融通效率和高度集中的系統風險,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引入房地產信托基金,運用市場信用機制,培育和完善房地產金融品種和體系來加以解決。
剖析中國房地產金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是深刻認識中國房地產市場癥結,確立中國房地產的未來發展方向的關鍵。而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s,REEITs)作為從事房地產買賣、開發、管理等經營活動的投資信托公司.實際上是由專業人員管理的房地產類集合資金投資計劃(Coll~tiveInvestmentscheme)。其作為房地產金融體系中的市場(直接)信用,對于健全我國房地產金融體系,解決房地產業和房地產金融的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房地產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單一銀行體系支撐著中國整個房地產金融。一直以來,中國房地產業一直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從房地產開發方面的資金需求現狀來看,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除了自有資金外,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來維持房地產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目前,來源于銀行的資金往往占到房地產資金的70%以上,有些企業甚至達到90%。
2003年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的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來源有18%來自于自有資金,2%來自于其它渠道,剩下的80%(包括土地儲備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流動資金貸款、消費者按揭貸款和建筑企業貸款等)都來自于銀行貸款。而這只是中國房地產企業的平均估計,很多中小房地產企業運作的自有資金往往占到總資金需求的10%,甚至5%。這種單一的房地產資金供給是中國房地產金融的特點,也是中國房地產金融問題的集中體現,無論是效率問題.還是風險問題其根源往往與這一特點密切相關。單一的銀行體系支撐著整個房地產金融,進而支撐著中國房地產的整個產業體系,中國銀行業的負載實在太大,結果使金融政策只能在勉強支撐和減負之間搖擺,政策的收緊往往給房地產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帶來強烈的硬沖擊,形成“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同時,資金供給的單一性也是房地產金融不完備性的最顯著表現特征。
單一銀行體系的根源來自于中國房地產金融本身,同時也是中國金融制度在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具體表現,因此,中國房地產金融資金來源單一性問題要在中國金融制度改革進程的大背景上考慮,也要在充分認識中國房地產金融不完備性的基礎上,結合房地產金融本身的特征積極解決。
2.完備的房地產金融體系尚未形成。
(1)完備的房地產金融體系的主要特點。完備的房地產金融應該是包括銀行間接金融和市場信用在內的一級市場和以證券化為主要手段的二級市場。銀行提供房地產開發貸款、房地產消費按揭貸款等間接融資,具有房地產投資商特征的基金(主要為房地產投資基金)供市場信用,這些構成了一級房地產金融市場;信貸證券化,尤其是按揭貸款證券化.不斷把銀行信用轉化為市場信用,構成了二級房地產金融市場。兩個市場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備的金融資源配置體系和系統風險分散體系。綜觀世界各國房地產金融體系可以看出,美國的房地產金融體系可以作為完備的房地產金融體系的典范。在美國,這個一級市場是由包括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壽險公司、儲蓄機構、養老基金投資管理機構、商業銀行和部分外來投資者等多重機構共同支撐。通過證券化建立起來的二級市場,在增加房地產金融的市場流動性的同時,實際上把房地產金融體系的資金供給轉嫁到整個市場這種房地產金融的“脫媒”促進了房地產金融的信用市場化.加速了間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的轉化,其結果是,房地產金融的資金來源更加多元化和社會化,更加順暢地把資金剩余向需求轉化;相應地,房地產金融的系統性風險將有效地從單一的銀行體系中分離出來,更有效地避免了系統風險在銀行體系中的聚集。
(2)中國房地產金融的不完備性及其核心問題。與成熟的房地產金融市場相比,中國房地產金融體系存在著極大的不完備性。就房地產金融一級市場而言,中國只有銀行體系支撐著整個房地產行業的金融需求,而資本市場和直接信用的相對落后,使其幾乎無法為房地產發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僅有的幾家房地產上市公司可以獲得非常有限的市場金融支持。另外,房地產二級市場只能說尚在醞釀中,按揭證券化似乎還需一段時間方能走到前臺,發揮市場信用的作用。中國房地產金融的一級市場是殘缺的,是缺乏信用的一級市場.而二級市場尚不存在,因此,中國房地產金融是不完備的。
不難看出,中國房地產金融不完備性的核心問題是市場信用的缺乏,而發展市場信用只是豐富房地產金融一級市場內涵的手段,也是創立房地產金融二級市場的前提:事實上,二級市場本身更多的是房地產間接金融的直接化和市場化。要完成這種房地產金融體系的重塑,借鑒具有70多年政府主動推動和市場發展的美國房地產金融是必要的。根據美國的經驗,其核心手段是房地產信托和證券化。
目前,我國房貸證券化僅僅是呼之欲出,與其相關的法規和政策尚未出臺:房貸證券化是間接實現資金來源市場化和多元化的手段,對于加強房貸資金的流動,培育我國專業的房地產投資商,完備我國房地產金融體系有著重要作用,其影響是長期性的。相比之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同時活躍于兩級市場的特點顯示,它對中國房地產金融一級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和二級市場的形成的作用更為直接和明顯。
(3)中國房地產金融的資金融通效率低下。金融體系的核心作用是將融資需求和投資需求進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將金融資源從過剩方向需求方融通。目前,中國金融資源的融通循環一定程度上是不通暢的,出現了金融資源錯配的現象,或者說金融資源的融通循環中出現惡劣梗塞。一方面,由于中國金融體制本身的非市場化特征,金融資源并非完全按照市場化的風險收益對稱性原則進行效率配置,造成銀行的資源有很大部分流向了那些規模小、風險大的房地產企業。銀行對所有制所形成的偏見、計劃體制遺留下來的信用軟約束傾向、相關人員的道德風險共同作用,使得金融資源的很大部分流向了那些自享受收益,由銀行承擔風險的房地產企業,風險和收益失衡,金融資源在房地產行業的配置效率受損。另一方面,中國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其收益性應該為資金剩余者提供分享增長的機會,而大量的存款滯留于銀行的賬面上獲得很低的收益,無法通過有效的市場渠道直進入房地產行業,分享行業發展機會。然而,如果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些金融資源的所有者恰恰是房地產金融系統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因此,中國金融資源的提供者不但無法獲得行業增長的收益,而且最終承擔了行業本身的風險以及中國金融體制存在的固有的道德風險和體制風險。
以上分析表明,盡管融通效率低下的原因有更為宏觀的經濟金融體制背景,但如果能從房地產金融本身特征出發,減輕房地產金融對銀行體系的依賴性,發展市場信用.即為有效金融資源需求提供金融資源供給,叉為投資者提供了分享房地產行業增長收益的機會,同時將大大推進中國整個金融體制的改革進程,提升中國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4)中國房地產金融蘊含著較高的系統性風險。構成中國銀行業危機隱患的巨額不良資產,很大程度上是90年代房地產泡沫所遺留下來的,取終聚集于銀行體系,面對入世后新一輪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銀行仍將面臨相同的問題.面臨承載行業發展所不得不積累的風險。這種趨勢已經從銀行的資產組合的變化中逐步顯現出來:因此,必須在理解系統風險和金融危機動因的基礎上,對房地產金融體系進行制度創新,找到化解風險積累的制度安排
二、發展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有利于解決我國現有的房地產金融問題
1.有助于促進市場信用的發展、信托制度的表外安排使得其具有直接融通金融資源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市場信用的特征。與其它金融制度安排相比.更具全能性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它可以很好地嫁接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實業投資,能有效地將金融資源在不同的市場中進行配置。
目前.我國信托業才真正開始起步,這種極強的制度優勢尚未能發揮出來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H’s)是被成熟的房地產市場檢驗過的市場信用機制.也是信托介入房地產金融市場的主要方式。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在我國的引入,必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信托的制度優勢,解決我國房地產業資金來源的單一問題。
2.有助于提高我國房地產金融的融通效率。毫無疑問,房地產信托基金的引入將為我國房地產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融通機制,事實上,自“一法兩規”頒布以后,信托的房地產融通功能已經通過各種指定性的房地產信托計劃的形式體現出來:但是,目前推出的房地投資信托計劃僅僅是單一的融通手段.無法成規模化和長期化,因此也無法成為房地產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從單個房地產信托計劃過渡到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利用信托基金在募集、管和退出上的規模性和系統性,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才能作為我國房地產業制度創新和金機構創新的產物,集政府、銀行、企業和投資方面要求和利益于一體,真正實現信托融的長期化和規模化。
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發展,將一定程度疏通我國房地產資金循環的梗阻,避免單一融通體系下銀行相關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硬擊,減緩某些特定目的政策對整個市場的整體;中擊力度;同時為那些有意分享房地產行業增長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金融體系的錯配矛盾。
從這個意義上講.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收入.將會系統改變目前金融資源供給的單一性問題,改變房地產金融市場的供給格局,真正提升我國房地產金融的融通效率。
3、有助于提高我國房地產金融體制的備性。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具有金融機構的特征,通過金融平臺募集社會自由資金,直接把市場資金融通到房地產行業,對以銀行為主的間接金融形成了極大的補充。
信托對完備房地產金融體系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信托進入房地產金融領域,其以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方式介入房地產場.不但參與一級房地產金融市場的金融資源供給,也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有助于房地產金融市場的完備性的提升。第二,證券化是創立房地產金融二級市場的核心手段,而證券化所要求的“破產隔離”的結構安排也離不開信托這一載體.
4.有助于降低我國房地產金融的系統風險。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在我國的引入和發展,不僅可以增加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備性,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而且有助于金融系統風險的分散,降低危機產生的概率,提高房地產金融的安全。
明斯基(H1anP.Minsky)的金融體的脆弱性假說和外來沖擊性理論,分別解釋金融危機的內因和外因內因在于金融體本身的抗風險能力,而抗風險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金融體系對風險累積的分散能力。從金融體系本身的角度看,金融危機的爆發源自金融風險的增加、累積、局部超過限度,最后傳染至整個體系,因此,金融體系對風險累積的疏通、分散安排。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金融危機,確可延緩或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
具有間接金融特征的銀行信用和市場信用對于風險的分擔方式是不同的。銀行對風險進行跨時分擔比較有效,容易把風險在未來和現在之間進行分配;市場信用跨空間(erc;一sectiona1)風險分擔能力比較強.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分攤。跨時風險分配意味著,銀行承擔的風險主要是信用風險,擁有的資產的交易性較差,同期調整的難度較大,只能在未來和現在之間進行分配,無法在當期解決風險積累問題,結果是在某一時期的風險一旦超過了警戒線,金融危機就會爆發。
市場對風險的跨空間分散是指可以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風險分配,風險分配的扁平化功能比較明顯,可以有效地解決當期的風險累積。因此,從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角度來看,通過引入房地產信托發展市場信用,不僅為房地產金融獲得更為有效的資金供給途徑.也將大大提高房地產金融當期的系統風險化解能力。
三、政策建議
1鼓勵現有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向專業化發展。目前我國由信托公司推出的房地產信托計劃由于受到每個信托計劃合同數不能超過200份(含200份)的限制.單筆合同金額較高,風險集中,信托整體規模不能夠實現大的突破,難以實現房地產多項目的分散投資。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和法律制度支持房地產信托的發展,經過試點發行,采取向全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或收益憑證.成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進而使房地產投資信托的股份可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或采取場外直接交易方式,使其具有較高的流通性,發展成合法、流通性強、具有一定專業化優勢的房地產投資主體
同時鼓勵房地產投資基金通過集中專業管理和組合化投資組合,聘請專業性顧問公司和經理人來負責公司的日常事務與投資運作,并實行系統投資策略,選擇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的房地產項目及業務,從而有效降低投資風險,取得較高投資回報。
【論文摘要】 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估計偏高,因此影響了對金融穩定性的衡量。本文討論了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應如何從金融監管的角度應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偏低的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的財政金融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入WTO后,中國面臨著金融風險相互傳遞所帶來的風險。這對于中國構建穩健的金融體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金融穩健統計在衡量金融穩定性中的地位: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風暴在全球經濟體系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性。隨著金融業趨向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和依賴加強,金融風險在國家之間相互轉移、擴散的趨勢也在增強。此時,在國際化的背景下,金融穩健統計成為了新時期維護國家經濟穩定、提高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必然要求。
在貨幣與金融統計中,對金融穩定性的審慎分析包括金融監管統計和金融穩健統計。其中,金融監管統計是從微觀層面上,對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進行監管和統計,衡量的是個體風險;而金融穩健統計則是從宏觀層面上,對各個金融機構的集體行為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和統計,衡量的是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即系統風險。
金融穩健統計,是一個國家檢測宏觀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工作。其核算基礎是《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會計準則》和《巴塞爾協議》,在對金融機構業務經營、信用狀況的監控方面,金融穩健統計遵循審慎性原則,堅持《巴塞爾協議》中的CAMELS標準,它包括五項考核指標,即:資本充足狀況,資產質量,收益與利潤狀況,流動性和對市場的敏感程度。金融穩健統計涉及的統計對象包括存款機構部門、非銀行金融機構、企業部門、住戶部門、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其中,對一國金融穩定影響最大的當屬存款機構部門。
銀行資本是銀行抵御風險的基礎,因此,巴塞爾協議始終堅持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思路。90年代中期來,由于國際銀行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盡管《巴塞爾協議》中關于資本充足率的規定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信貸風險,但國際銀行業存在的信貸風險遠未消除。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表明,即便在銀行資本充足和資本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流動性出現問題也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在2010年12月16日,巴塞爾委員會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 III)的最終文本,并要求各成員經濟體兩年內完成相應監管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雖然目前來看,我國難以在短期內達到巴塞爾協議新標準,但是從長遠看,我國金融業分步驟地實行。
根據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指導意見》統籌考慮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要求,設定了三個層次的資產充足率監管標準:一是三個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于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超額資本要求,三是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暫定為1%。
二、金融國際化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在我國,由于商業銀行損失準備計提嚴重不足,因此導致估計的資本充足率嚴重偏高。此外,對資本充足率偏低的銀行,沒有明確的監管措施,并在許多方面放寬了標準。這些問題是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明顯偏低的重要原因。伴隨著金融國際化發展趨勢,各國都在不斷地對金融監管進行調整,適合國情的、有效的監管框架是促進金融體系穩健發展,維護公眾的信心的關鍵。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在開放發展中應一些做必要的調整,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的對策有:
1、監管理念、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創新:
監管活動應從事后被動處置向事前預警防范轉變;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規范監管行為;從注重金融機構外部監管向注重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及加強行業自律轉變,實現社會聯動監管;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轉變控制金融風險的思路,從目前以防范風險為主的監管向支持金融創新與防范風險并重的監管轉變。
2、加強監管機構間的協調配合:
加強綜合監管力度,不斷提高整體監管的水平和效率,從整體上降低監管成本。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應相互協調、相互支持,對有些業務和有些領域應當實施聯合監管和綜合監管,要充分發揮銀、證、保之間有效的政策協調的信息共享機制的作用,從整體上降低監管成本,提高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3、完善金融法律體系,為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對同一發展階段的不同經濟體而言,立法之后會使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并付出高昂成本。如不盡快完善我國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填補金融監管的法律空白,外資金融機構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卓越的優秀人才,有可能發現法律漏洞乘虛而入,從而引發惡性行業競爭,影響金融秩序。
4、在分業監管的基礎上,為最終的同一監管創造條件:
建立有效的金融金融監管體系是一國金融健康運行的必要前提。但是一國選擇何種金融監管體系模式或金融監管體系變遷的路徑則取決于其經濟、金融運行的內外部環境。在西方各國監管的發展的發展中,英國、美國的金融監管最具有特色。尤其是監管機構和監管內容的變化最能反映出金融監管制度的適應性與靈活性。
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國金融業將越來越多地開始按照國際慣例進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業將會面臨外資金融機構全方位的競爭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各金融機構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對策,不僅需要注意各金融機構盈利能力的提高,更需要注意其安全能力的保障,因此,新時期下金融機構業務,需要我國的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能力的與時俱進,更需要我國的貨幣金融統計工作加強金融穩健統計的基礎,為提高金融體系穩定性、防范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加強金融體系對抗風險的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王佳佳.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完善[J].理論界, 2009, (01)
關鍵詞:農村金融;新農村建設
1農村金融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作用
1.1農村金融促進鄉鎮和私營企業的發展
通過農村金融信貸的支持,中小型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利用獲取到的資金發展起了自己的業務。隨著規模和業務擴大,以及為了滿足適應市場化和國家化的需要,都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小城鎮建設,從而帶動了企業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歸功于農村金融的支持。
1.2農村金融帶動了農村信息化和產業化的發展
在“三農”的開展過程中,引進農業所需要技術、購置優良品種和進行農用設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術人員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隨著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進一步完善,將給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產業化的步伐。
1.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農民需要農村金融來服務于自己的生活和生產
農民發展農業、養殖業以及擴大生產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資金的來源就依靠農村金融來解決。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僅僅滿足于以往的貸款和還款業務,更加傾向于更豐富和方便的服務,比如:結算業務,投資業務等等。農民的生產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與農村金融有直接的關系。
2農村金融發展和改革的建議
2.1大力發展新農村經濟,實現農村金融需求與金融供給的均衡發展
金融和經濟發展是離不開,是一個整體,經濟決定金融,沒有一個個的經濟體,金融就很難發揮其作用,因此,農村金融服務滯后的現象,只有不斷地通過在供給中創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給,才能真正的解決這一問題。
2.2建立和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根據農戶和企業發展多層次性和多樣化的要求,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競爭性的多層次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允許農發行逐步開展信貸以外的咨詢、項目融資、企業并購等金融業務,以增強其盈利水平,催進其可持續發展;開發適合新農村建設所需金融品種和服務,使農村金融資源總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貸款的風險管控機制,遵循信貸資產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通過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農村金融機構協同運作,能夠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2.3優化農村金融信用環境,為農村金融健康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
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農村金融環境建設,切實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好的服務;強化農村信用制度建設,建立守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為農村信貸風險控制提供依據,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建立更加靈活的擔保機制,為貸款發展農村經濟掃除障礙。新晨
2.4引導和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在農村金融市場多元化、競爭性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其作用,同時要重視民間金融的規范和引導,加強有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放寬市場準入提交,杜絕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
3結語
總之,只有不斷的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和發展適合新農村特點的金融體系,才能更好的為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滿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魏雅麗.中國農村金融成長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關鍵詞:金融發展;收入分配;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6-87 -03
前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世界經濟發展史反復證明,金融抑制和金融過度都會損害經濟增長。20世紀60年代末期,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羅納德·I·麥金農和列文等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率先提出并推動了金融發展理論。金融發展指金融體系的規模或效率得到提高,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是金融體系是否具有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功能。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金融發展一直是國內外研究學者所關注的焦點,然而各種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金融中介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新古典增長理論(Goldsmith,1969)認為,金融發展與投資有效性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強調金融自由化在增加儲蓄和投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McKinnon,1973;Shaw,1973)。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通過有效的資本配置可以提高投資有效性,金融機構的產生與成長促進了經濟增長。而與之對立的觀點則認為,是經濟增長導致金融發展,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并不重要。例如,以(Lucas 1988)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以往的經濟學家們過分強調了金融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認為經濟發展會創造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從而導致金融部門的發展,是經濟增長帶動金融發展而不是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金融發展除了對經濟規模產生作用外,對經濟結構特別是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動也會產生一定作用。有關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系的研究卻是在最近十多年間才發展起來的。(Greenwood和Jovanovich,1990)的理論模型開創了該領域研究的先河。在此以后,與其觀點相近的文獻逐漸涌現,大都是要證明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之間的倒U型關系。中國也有很多學者就此問題展開了研究。然而大部分中國學者的實證研究結論都與國外的理論有一定矛盾之處。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國尚處在金融發展倒U型的前一階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沒有區分金融發展規模與效率的緣故。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簡要評述研究金融發展、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文獻。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簡要評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文獻;第三部分簡要評述研究金融發展、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文獻;第四部分是結論部分。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
(一)理論研究
在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中,各國學者都致力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由于各國的學者研究角度不同,他們設計的金融發展指標也不同,且各個指標的統計口徑也存在差異,使其結論不盡相同,但就研究結論而言,主要有以下個方面:
1、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Robert Lucas曾說過經濟發展中金融的作用被過分強調了,內生的技術進步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持這一觀點的這些學者認為經濟和金融沿著各自的方向發展,不存在因果關系。
2、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就外國來看,Goldsmith在1969年以金融規模占GDP的比重設計了金融發展指標,對1860~1963期間35個國家進行實證研究,驗證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很高的相關程度。McKinnon則用M2占GDP的比重構建金融發展指標,在對7個國家實證分析后發現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快速增長。而列文等則對戈德史密斯的研究進行了改進和發展,在1993年用4個金融發展指標對80個國家進行分析,證實了金融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
3、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抑制作用。Edward S.Show和McKinnon的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場上供給及需求不足促使經濟結構上的供求彈性較低,抑制了經濟的發展。金融發展對經濟的抑制作用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地區表現尤為突出。
4、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經濟學家WangEC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就說明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研究表明金融發展有利于長期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要求金融市場同步發展,以促進金融發展。
(二)影響機制
現在經濟學家們已經大體認同了金融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但對于這一領域的理論與經驗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推動其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金融體系又分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對應于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兩種方式。
論文摘要:中國金融系統由過去的單一銀行制轉變為一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國家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中國金融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金融不斷創新的過程。目前,我國金融創新已進入深化金融改革和適應入世后金融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但這并不等于說必須在金融領域內全方位地與國際金融接軌,事實上,在金融領域的許多方面,我國還不具備金融創新的條件,因此,應當結合我國金融國情,循序漸進地在一些方面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的進程。
0 引言
改革開放20余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有了較大轉變。在走向市場的這段期間,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與此相對,我國金融體制的創新變革則顯得有些滯后。自從1979年我國打破了“大一統”的金融管理模式之后,相繼推行一系列的漸進式改革措施,但是,改革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了外延的擴展上。如增設一些新的機構網點,引進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住房抵押貸款、CDR、QFII等),開辟一些新的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回購協議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等)等,即遵循了機構創新、工具創新和市場創新,而對現有制度框架和金融秩序可能造成潛在威脅的深層次問題,采取的往往是迂回方案或者基本不予涉及。也就是說存在著明顯的“三重三輕”傾向,即重增量,輕存量;重體制外,輕體制內;重金融組織與金融工具,輕金融制度。顯然,這就與金融創新的系統化變革思想有些相違背。參照熊彼特的技術創新思想,我們不妨將金融創新分解為機構創新、工具創新、市場創新以及制度創新。那么,這四者應該說是一完美組合。金融要創新,就必然融合了機構創新、工具創新、市場創新以及制度的創新。制度創新,其一個極為重要的目的,我們知道是為了獲取最大的、現有制度所不能實現的潛在利潤,它有著將外部收益內部化的能力。具體到我們下面所要討論的金融制度的創新,它之所以受到重視,同樣在于其將閑置的金融資源加以重新配置并投入使用的能力。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承載市場的有效的金融制度,又何以創辦適應市場運行的金融機構?機構不存在了,那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工具又怎么會誕生呢?當然,作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內容改革開放20余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有了較大轉變。在走向市場的這段期間,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與此相對,我國金融體制的創新變革則顯得有些滯后。
1 金融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從整個金融體制的改革來看,它可分為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金融的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現代化的管理體系四部分。
1.1 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改革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有這樣幾個難點,即如何建立中央銀行的組織體系,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管理,用什么方法來控制住基礎貨幣。
中央銀行的組織體系。由于過去我們長期以來回避了這個問題,1993年以來大家對目前這種中央銀行的組織體系提出了很多非議。因為組織體系的設立體現看其功能,一定的功能也要通過定的組織體系來實現,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有專項貸款權。這點遭到大家的猛烈批評。國外有人據此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的中央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從上到下有一個專項貸款指標。這個專項貸款有一部分是國務院點名的,由專業銀行去具體辦理。
正是由于中央銀行的利潤留成、中央銀行具體辦業務、中央銀行層層普設機構層層有資金使用權這些問題的存在,所以大家對中央銀行普設機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而且現在不論從國際上,還是國內經濟界、理論界、中央各部委對中央銀行提出的意見都是希望中央銀行要按經濟區劃設立,取消縣級支行。我們現在人民銀行分行既有一定的規模調節權,又有一定的資金調節權,反而總行的資金調節權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集中的。所以,1993年中央把省分行的資金權收回了,只留下農副產品收購權及資金。調劑規模權也收上來了,只能給到各專業銀行,從而在資金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用什么方法來控制住基礎貨幣。大家知道中央銀行有三大工具:貼現率,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率是各國中央銀行都輕易不敢動的,票據再貼現業務在我國也不多,我國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是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信用放款。如果要很好地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話,應該開展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的最主要工具是財政債券。無論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長期的可以通過回購協議來實現,短期的可以買斷。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吞吐基礎貨幣,最大的優點是公開。因為對于每個商業銀行來說,不是直接把錢給你,而是誰吸收了基礎貨幣誰就有貸放能力。這就解決了建立個比較合適的財政投融資體制的問題。
1.2 銀行的組織體系。組織體系最重要的問題是各種金融機構在整個組織體系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它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問題。
1.2.1 關于政策性銀行設立問題。我國對中央銀行的倒逼機制很重要的是專業銀行兼有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雙重業務的存在使金融機構缺乏自我約束力。所以,大家提出要盡快分離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
1.2.2 國有商業銀行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對國有商業銀行樹立利潤目標有恐懼心理,怕因此而擾亂了金融秩序。對政策性銀行也有誤解,好像政策性銀行就是一種賠本的銀行。如何把我國的國有專業銀行轉變成國有商業銀行,除了必須把政策性業務分離出來外,主要是在經營機制上要把經營的風險真正放在專業銀行身上,讓其自負盈虧。在健全的市場經濟中,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譽與政府的信譽是有區別的。這里不僅政府的信譽與銀行的信譽不能完全等同,而且中央銀行的信譽與商業銀行的信譽也不能完全等同。只有中央銀行的信譽與國家的信譽能夠等同,因為中央銀行的信譽是以一個政權的存在為基礎的。如果作了這種區分,社會就會對商業銀行產生種很強的約束力。
1.2.3 關于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除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之外,還存在大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它包括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的城鄉信用社不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因為它具有支票的創造功能,所以實際上是小的商業銀行,只不過其資本金的構成與國家銀行、股份制銀行有所不同。所以當前從政策制定來說還主要強調其合作的一面,但從發展趨勢來說則要更多地強調股份這面。對于非銀行金融機構要嚴格界定資金來源、業務范圍和規范經營。
2 我國金融管理體制未來改革的思路
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按照統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金融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健全金融調控機制,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初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取得金融體制改革的突破性進展。
2.1 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強化資本市場功能。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
2.2 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清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和發展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作用,引導和鼓勵商業銀行為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形成農村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共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格局。
2.3 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從保護存款人、投資人和投保人的合法權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出發,強化市場約束,加強金融監管。加強金融監管的合作與協調,形成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機構與宏觀調控部門共同組成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中央銀行加強對貨幣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的監測和管理,防止各類金融市場、各種金融風險的發生與蔓延。
關鍵詞:金融生態;金融結構;經濟發展;農村金融體系建構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6(04)-0040-09
一、引 言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正面促進作用已得到大量理論、特別是實證研究的支持。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多聚焦于從不同金融結構間的差異入手,來探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兩種主要類型金融體系對經濟體的不同作用機制。然而,此類研究多從跨國層面、轉軌國家宏觀層面視角來研究不同金融結構的作用機制,而針對那些存在顯著“二元經濟”分割現象的轉軌經濟體內部,特別是針對處于弱勢地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金融體系結構及其動態演化規律的研究,涉及得相當少。事實上,在存在“二元經濟”分割的發展中國家農村區域經濟中,厘清差異化的金融結構對經濟發展的相關作用以及金融體系內在的動態演化規律,對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和“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更為現實的緊迫需求。
眾多發達、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及發展中國家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都表明,以小企業為核心的民營經濟部門對一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乃至農村經濟、社會制度的變遷與建構都起著相當重要的直接或間接作用。且在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農村經濟起飛的核心要素―――企業家精神創造、示范、擴散和組織、技術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Kayanula and Quartey 2000,;Mead and Liedholm 1998,; Schreiner 2002)[1]。小企業的生存和成長必須依賴于有效的金融體系。這種有效的金融體系在農村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是多樣化的,既可以是依賴以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為主的金融體系,也可以是非正式金融起相當作用的金融體系,甚至是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分工協作的競爭性金融體系。一種金融結構與制度安排是否適當,歸根結底要以其是否能有效服務于該社會的客觀金融需求為評判標準。在我國以區域經濟為發展模式的工業化進程中,各農村地區間經濟發展程度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在同一地區內,各鄉各鎮的經濟發展程度與發展方式都有較大差異。農村區域金融生態的成長水平并不取決于該地區金融機構的人為簡單擴張或收縮,而取決于當地金融資源的數量與質量以及與之相應的資本形成水平,或者換言之,取決于該農村地區的工業化進程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從國內現有文獻來看,多數研究僅僅從農村經濟中經營傳統農業生產農戶的金融需求角度來解析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信貸約束、金融制度安排和設計等一系列問題,而忽略了從決定農村金融市場中現代商業性質金融體系能否有效運行的中小微型工商體系視角來進行分析的思路。更為重要的是,即使是以銀行中介為主體的金融體系中,究竟是以大銀行為主,還是以地區性中小銀行為主;是以集中壟斷型的銀行結構為主,還是以競爭分散型的銀行結構為主,厘清這些沖突對我國現階段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制度設計具有特別重大的指導意義。實質上,從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主體來看,只有農村經濟中出現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工業企業后,現代商業性質的銀行或金融機構才能得以健康地生存、發展和演化。這就是農村金融體系建構的關鍵性因素。單純的農戶性質的金融需求是不能孕育出現代商業性質的金融體系。基于這些事實,本文擬從農村經濟中企業體系的金融需求特征入手,從工業發展水平所決定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角度入手,通過對中國地區農村金融生態和金融體系發展的差異性解析,利用解剖“麻雀”式案例研究方法來探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微觀層面交易主體和金融機構的行為選擇交互影響因素和機理,進而為我國日顯緊迫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體系建構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解答。
二、交易主體、經濟發展和農村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互動
金融發展很大程度上表現出金融體系結構的差異,對于中介主導性金融體系和市場主導性金融體系究竟哪種金融結構更有利于經濟發展,依賴于經濟發展自身的內在特性(Allen and Gale)[2]。以銀行體系為主的中介主導性金融體系在信息收集、風險監管、企業外部治理機制替代方面具有優勢;市場主導性金融體系在風險分散、創新企業成長、企業內部治理機制方面具有較強優勢。
一個重要且易被忽略的事實是,高風險、高創新、技術創新路徑不確定性高和產品需求不確定性高的經濟體系適宜于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的功能發揮,而以傳統輕加工型制造業為主體、技術創新路徑不確定性低的經濟體系適合于中介主導性金融體系。由此,根據經濟體發展水平和發展特征的現實情形來確定適合金融體系的組織和制度安排是極為關鍵的問題。與以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為核心的金融市場相比,在一個不具備信息有效生產、披露、利用的經濟體中,以銀行為主的金融中介機構的金融體系在交易成本與資源配置效率上具有相對優勢(林毅夫)[3]。換言之,可以這樣認為,在一個現代金融制度還沒有完全構建起來的經濟體中,由于缺乏信息生產的專門分工,導致信息交易的成本極高,即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形更為嚴重,此時,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中介機構能夠利用與企業長期交易所培育起來的互動關系來有效識別企業借款項目與經營情況的風險信息(Guzman)[4]。銀行通過與企業建立的長期信任合作關系,存在投入資金和精力去收集所貸款企業風險信息的激勵,并把這部分投資費用分攤到一個更長時期內,從而降低每筆貸款的平均信息成本。這實質上就解答了為什么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在現發展階段的改革取向只能是以建立地方性專業化商業銀行為取向的深層制度因素,而不能是不切實際的金融市場跨越。而且,這種長期關系所帶來的“鎖定效應”可能會給銀行對企業信息的掌控產生壟斷,進而造成銀行對企業榨取“準租金”。所以,經營良好的大規模企業并不會僅僅依賴金融中介機構融資。這種情形所造成的現實結果就是農村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客戶只能“鎖定”于中小微型企業工商業及小農農戶。
以上分析實質上也就揭示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現階段所面臨的整體交易主體類型及其風險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交易主
體容易“鎖定”于農村地域中小微型企業及小工商戶,因此,農村金融體系所面臨的系統風險特征遠遠大于工商業發達的城市金融體系,這就決定了農村正式金融體系發展的相對滯后性與單一性。這種情形在發展中轉型國家尤顯特出。農村正式金融體系發展的這種內在滯后型與單一性從一定程度上也就決定了其必然不能滿足具有需求多種層次性的農村金融,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農村信貸市場中“信貸配給”廣泛存在的必然性。更為重要的是,這會產生一種兩難沖突:源于高系統風險的農村金融體系供給不足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需求力度之間的兩難矛盾。何以解決這種兩難沖突?市場的內在交易力量進化出兩種解決思路。一種是收益風險對稱機制。高風險對應高收益,農村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提高貸款的收益指標―――利率來彌補其較高的風險。由此顯見,農村金融市場有著利率自由浮動與自由定價的內在需要。
然而,如果一國或地區的農村金融政策是限制利率的浮動區間,特別是規定貸款利率的上限,最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農村正式金融體系發展的嚴重阻礙與效率不足。理論研究表明,即使是利率可自由定價的信貸市場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也不可能滿足所有有效金融需求。Stiglitz andWeiss[5]的經典研究證明:在一個只要存在信息不對稱的信貸市場內,單純的利率機制并不能滿足信貸市場的需求與供給的“出清”,也就是說,即使某些借款者所提出的利率無限大,也不能從銀行機構中獲取貸款,根源在于這些借款者的風險類別與銀行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函數之間存在內在的不可匹配性。這就是著名的“均衡信貸配給”理論。他們還進一步指出,這種“信貸配給”現象典型存在于中小企業信貸市場。因此,這就需要另一種解決思路的出現。抵押擔保機制作為一種最重要的非利率手段就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控制風險、減輕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美國約80%的小企業貸款是通過抵押擔保形式獲取的(Glassman, 1982),近70%的工商業貸款使用了擔保(Berger and Udell )[6]。我國的商業銀行法也明文規定所有銀行貸款都必須以抵押或擔保的形式發放。擔保抵押與貸款利率、規模、期限的組合形成了債務合約結構。銀行通過這些合約要素條款對借款人進行篩選與甄別,來進行風險與收益的配置。作為最重要的非利率因素,擔保抵押與其他方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有效手段。從理論角度來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企業中擔保抵押的存在與否影響了相應金融體系的發展程度,這對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尤顯重要。Bester[7]的研究表明,銀行可將擔保和利率按相反的方向來設計信貸合約組合,低風險的借貸人選擇低利率、高擔保合約,而高風險的借款人選擇高利率、低擔保合約,從而使銀行根據借款人的風險類型對其分離和篩選。但是,擔保抵押所蘊含的這種有效分離與篩選機制僅僅在充分競爭的信貸市場中有效,而在賣方壟斷的信貸市場中卻可能發生“失靈”現象(Besanko and Thakor)[8]。在信貸市場是充分競爭條件下,由于利率必須補償成本,高風險的借款人必須支付比低風險的借款人更高的利率。如果其偽裝成低風險的借款人選擇低利率、高擔保的合約,其在競爭市場中由于自身可抵押擔保品的限制無法提供足夠的擔保抵押,從而被阻止選擇低風險合約,因此,擔保抵押機制在這種情形下可以發揮其篩選甄別機制作用。相反,在賣方壟斷信貸市場條件下,銀行由于其壟斷地位存在向有較高還款能力(低風險)借款人索取更高利率的動力,因為低風險借款人的創利能力要高于高風險借款人,這樣可能的結果是低風險借款人所面臨合約中的利率要求要高于高風險借款人所面臨合約中的利率要求,迫使低風險借款人去選擇高風險借款人的合約,因為低風險借款人首要關注的是利率的高低,而不是合約中擔保品要求的多少。因此,擔保抵押機制在賣方壟斷信貸市場中就可能不是一個有用的篩選工具。Bes-ter(1987)還有一個重要發現,借款人可擔保財富的普遍不足同樣會導致篩選機制的失靈。我國農村信貸市場中的交易主體主要為中小微型企業,從事勞動密集型比較優勢為主體的中小微型企業中可供高質量的抵押擔保物品嚴重不足,國有銀行(主要為農業銀行或農村信用合作社)在信貸市場中占據絕對賣方壟斷地位,而且存在利率管制以及以商業銀行法律條文規制下的強制信貸擔保抵押要求。由此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正式金融體系發展的嚴重阻滯與效率低下,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支撐的嚴重不足及農村金融體系中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的現實分割。
三、金融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匹配性的一般邏輯
按照林毅夫[9]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從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的互動關系來看,在不同的經濟發展特定階段,一個經濟體金融結構的優劣取決于:金融結構中各種金融制度安排的特性和按要素比較稟賦結構的特性所決定的實體經濟結構中企業資金規模,以及生產技術創新程度和產品市場中不確定性等特性的匹配程度,“當三者的特性相互匹配,能夠使金融體系所動員起來的資金實現最優配置,進而使金融體系能夠最大地動員資金,這樣的金融結構就是最利于經濟發展的最優金融結構”。進一步分析,金融體系的微觀結構安排也必須是與實體經濟體的發展狀況和內在風險特征相匹配的。這就意味著我國的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需要一個多層次、金融安排并存的靈活農村金融制度設計。其中,既應該有直接金融也應該有間接金融體系,既有正式金融組織也應該有非正式金融組織,既要有適合落后地區的政策性金融與扶助式金融,也要有適合發達地區完全商業性質的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
Berger和Udell[10]這對研究組合首次從小企業信貸的可獲得性、關系性貸款與銀行規模和內部組織結構的相關關聯關系入手來研究銀行金融中介的行為選擇與效率問題。其研究思路首先從銀企間的多層委托關系展開,認為存在小企業主銀行客戶經理(信貸員)銀行高層管理層銀行股東銀行債權人與監管機構的多層委托邏輯鏈條,同時技術創新,信息基礎設施,法制、法規環境及商業環境,市場結構四維外部因素制約著每層委托關系的執行效率。銀行的規模與組織結構的差異影響著信息在這些委托邏輯鏈條中的傳遞成本。大規模、多部門科層制銀行由于規模經濟的需要和復雜的組織結構而導致委托鏈條過長,使其擅長于處理基于易于觀察、鑒別、傳輸的“硬數據”(公開的財務報表或資信記錄)“交易驅動型”的大企業貸款業務,這就天然地產生了銀行對小企業融的資歧視現象;而且,大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時,單位資金的交易成本相對較高,既包括資信和項目事前審查成本,也包括事后監督、控制、再談判成本,這就嚴重削弱了大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動機。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從大銀行融入頻率高的
小額資金時,大銀行由于其規模大,必須采取多級的分支行委托機制,造成審批手續繁雜,周期過長,與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特征所內含的資金需求規模小,頻率高、周期短、流動資金為主、且要求服務快捷方便等融資需求特征不相匹配,因此也就嚴重削弱了中小企業向大銀行借款的動機。相比而言,小型地方性專業銀行由于組織機構設置簡單,能夠通過減少“軟信息”傳遞所需的委托層次,減少管理層對客戶經理的干涉,通過銀行業務流程中的相關信息和小企業主與客戶經理建立長期信任合作關系獲取的有效信息,來監管貸款實施中的風險,以達到降低或緩解小企業中嚴重信息不對稱的目的。由此給我們提供了思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著眼點應放在地方性小型專業銀行的作用上去,同時作為客戶和銀行放貸決策者之間的信息連接者―――客戶經理在地方性小型專業銀行中的地位與作用應得到足夠全面地認識。事實上,我國很多農村基層銀行機構對信貸員的監管、激勵機制的普遍嚴重缺位,加劇了企業和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迫使銀行貸款行為更多地依靠可抵押擔保要求。
從市場競爭本身的功能來看,一般地研究認為,壟斷的、銀行集中度高的金融體系通常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效應。相反,充分競爭、銀行集中度低的金融結構往往伴隨著較高的經濟增長(DewatripontandMaskin, 1995; Guzman et al)[11]。然而,從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來看,并非充分競爭、分散型的銀行結構始終如一的有利于信貸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有利于經濟增長(Cetorelli and Gambera)[12]。特別是對處于資源有限的“二元”農村經濟起飛階段,競爭分散型銀行結構體系可能反而不利于資源配置的實施,從而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正如我們以上分析的結果表明,針對農村金融市場中地方性中小銀行的有效貸款方式來說,基于“軟”信息的關系型借貸可以緩解中小銀行和中小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從而緩解相對大企業的中小企業“信貸配給”現象。一方面,處于壟斷地位的銀行可以通過主動選擇利率水平和抵押擔保要求組合,通過和借款者的長期交易關系,達到對不同類型借款者進行有效的甄別和篩選,降低了信貸市場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風險;另一方面,適度壟斷的銀行結構能有效地減少銀行業的過度競爭,有利于成長階段中小銀行的生存、發展,減少金融不穩定風險。更為重要的是,在農村經濟的起飛階段,只有當農村經濟中出現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工業企業后,適應現代商業性質的金融資源基礎和金融生態才能形成,現代商業性質的銀行或金融機構才能健康的生存、發展,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金融發展水平。單純的小農性質的金融需求是不能孕育出現代商業性質的金融體系。Carlin和Mayer[13]的研究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選擇和建構具有特別的啟發意義,他們發現,在OCED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銀行集中度越高的國家經濟發展就越快,當這些國家進入技術創新發展階段后,銀行集中度卻和經濟增長轉變為負相關關系:銀行集中度越低的國家R&D支出份額越高,依賴外部融資的高技術、高創新部門增長的也越快。這就給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構提供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啟發:對于經濟處于工業化起飛階段的農村區域經濟體應該實施壟斷性銀行結構體系;而對于那些處于工業化初級完成階段、轉向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創新型階段的農村區域經濟體應實施適度競爭性銀行結構體系;在農村經濟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后,非正式金融逐步被正式金融所替代,現代多元化的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體系就應該成為主導力量。農村金融體系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特性見表1。
四、微觀層面金融結構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匹配性:來自江蘇農村地區的案例調查
為了驗證我國現實農村地區中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差異、不同特易主體的金融需求(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對金融結構和金融生態體系變遷和演進的內在動力機制,我們采用微觀層面的具體案例調查分析方法來進行對比研究,從作為供給者的金融機構和作為需求者中小企業雙方的微觀需求特征兩方面入手來剖析金融結構和農村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內在機理。
考慮案例研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且具有“解剖麻雀”之功效,我們選擇兩個自然稟賦相同、初始發展條件相似、地理位置較接近,但是近年來各方面發展狀況具有顯著差異的鄉鎮來作為本文研究樣本。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形式來獲取第一手實證材料。
(一)對兩地區金融生態體系的比較分析
從實踐來看,戴南地區和戴窯地區金融結構體系已經出現相當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正如我們理論分析所述,主要來自于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的內生推動。具體情形見表2、表3。
2005年工業產值達180億元,占全國不銹鋼產品銷量1/6的戴南不銹鋼制品產業集群的形成,歸功于根植關系型社會資本網絡的專業化銷售商網絡和銷售市場的核心作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某個個人“偶然”發現了不銹鋼產品的市場貿易機會,通過“親幫親、鄰帶鄰”的社會關系網絡形成了散布全國各地的專營不銹鋼產品的專業銷售商。資本積累、銷售渠道的掌控和先入利潤的存在激發了貿易資本向生產資本的轉移,由產業集群初以低級原材料、簡單技術產品為主,發展到如今40多個產品系列,1萬多產品, 2000多家企業,產業鏈延伸充分,專業化分工細化,大企業為核心,小企業緊密協作,具有初步自我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升級能力全國第一的不銹鋼制品生產網絡體系。正是以小企業和專業銷售商為主工商業體系的興起,一方面為競爭性多層次銀行體系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和金融資源;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內部不同行業、不同規模、處于不同發展生命周期的企業具有不同的成長特性,不但其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戰略目標函數存在差異,相應的,經營管理能力、財務平衡狀況、風險特征、資本結構選擇行為、創新技術研發投入和產業結構調整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所決定的差異化風險和收益特征也就內在決定了直接和間接金融分化、大規模多元化銀行和地方性專業化中小銀行分化、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分化。與戴南地區不同的是, 50公里之隔戴窯農村地區的金融生態體系卻呈現完全不同情形。正式金融體系處于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主的單一壟斷性銀行結構,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很大程度上是農村金融資源的“抽水機”,非正式金融體系多發生基于互質的友情借貸和民間高利貸形式,而且在出現幾起攜款逃債事件后,民間信用體系受到根本性地打擊,非正式金融出現萎縮和擔保抵押要求傾向。僅從這一點可看出,非正式金融有著信用實施和監管的天然弱質性,經濟發展的必然內在要求正式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戴窯地區的經濟發展以農業生產、水產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蘇北最大的米加工產業集群)三分天下的格局, 2005年工
業產值1. 9億。但總體上來看,與農業相關的生產經營風險特征決定了該地區交易主體的金融需求內在風險特征,由此決定了該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相對于工業發達的戴南地區的金融生態有著根本上的不同,進而決定了該地區的金融結構體系根本不同于戴南地區的金融結構體系。
(二)為了更深入從農村金融市場中交易主體微觀層面來尋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和金融多樣化、多層次化需求對農村金融體系的關鍵性影響,在江蘇發改委和當地行業協會協助下,我們設計且發放了針對企業的問卷調查,其中戴南鎮發放了100份,戴窯鎮發放50份,收回率100%。基本結果見表4。
綜合WTO對微觀金融服務的界定,在主要考慮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現實具體情形,我們從產品、質量、數量、期限、價格等五個方面的主要要素上來作為考察信貸市場交易主體―――中小企業體系的需求動機及需求結構差異,轉而剖析出農村金融機構對金融市場交易主體的現實金融需求所提供金融服務的匹配性和有效性,進而揭示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處于不同產業升級特性不同規模交易主體的金融需求,不同產業結構差異對農村區域金融結構和金融生態體系變遷和演進的內在機理。一般來說,需求要素敏感度越高,越有可能成為不同區域企業體系的核心影響因素,一旦某些需求要素形成區域企業體系的需求核心,它并決定了區域整體交易主體金融需求的基本特征,同時就成為農村不同區域金融結構體系制度安排、機制設計、演化路徑的內在決定因素。
從我們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戴窯地區現階段對銀行機構最敏感、最受到重視的四個問題依次是可擔保、抵押要求(100% ),手續繁雜、周期長(94% ),數量和期限限制(92% ),社會關系(90% );戴南地區企業體系現階段對銀行機構最敏感、最受到重視的四個問題依次是數量和期限限制(96% ),手續繁雜、周期長(94% ),資信要求(資信評估等級、經審計的財務報表)(92% ),可擔保抵押要求(92% )。從這兩個經濟發展水平截然不同、產業升級需求、企業技術創新要求完全處于不同階段農村地區金融需求主體核心需求要素對比來看,既存在相似點,也存在差異點。(1)貸款數量和期限限制,手續繁雜、周期長,可擔保、抵押要求是兩地區共同最敏感、最不滿意的三個要素。這深刻反映了國有銀行為主的農村銀行機構內部組織結構、治理結構、信息處理機制與激勵機制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而且,這三個要素在兩個地區的重要性排序有所差異,又反映了這些要素對于兩地區的阻礙效應存在顯著差別。戴窯地區處于壟斷地位的農村信用社規定所有企業、個人借款都必須至少兩個以上的擔保人,而且除了具有商業性質店面房外的其他任何資產不可作為抵押物,因此可擔保抵押要求是該地區最不滿意的金融要素。過分強調金融機構貸款可抵押擔保要求表面上來看是強調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的安全性,實質上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社會征信體系與信用制度缺失以及金融抑制政策對小企業融資需求的扭曲效應,更深層次地反映出大多數農村基層金融機構中根本不重視通過建立與小企業的長期交易關系來獲取小企業經營狀況的“軟信息”,以此來緩解小企業信貸配給產生的根源―――信息嚴重不對稱問題,相反卻過分依賴于嚴格的可擔保、抵押要求來逃避其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監管信息的自身職責。由上述分析可知,對于起飛階段的經濟體中壟斷性質的銀行體系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然而,金融中介體系中的強制性擔保抵押要求卻會降低金融市場的配置效率。正負效應相抵,可見,在戴窯這種處于經濟起飛階段農村區域所實施的嚴格可抵押擔保要求,事實上是破壞農村金融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低交易成本的信息獲取通道是現代銀行組織結構設置、治理機制設計和激勵、監管手段配置的核心目的,根據小企業信息特征,貼近市場、機構設置簡單、委托鏈條短、而且擅長于利用“軟”信息來降低交易成本的專業化地方性中小銀行、社區銀行及各種中介機構(如動產質押中介公司),是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取向。僵化的農村銀行機構內部組織結構、管理和監管制度外在體現在繁雜的貸款審批手續、過長的審批周期以及嚴格的數量限制和期限要求,與農村地區金融需求主體的需求特征和要求嚴重背離,是形成我國農村地區農戶、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信貸約束的根本原因。
從戴南地區的情形來看,由于經濟發展的內生推動,可擔保、抵押要求出現了多樣化、多形式、靈活化趨勢。這種趨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推動可擔保抵押品要求轉向小企業的動產、應收賬款、各種票據的抵押質押,甚至企業主個人財產。而且,銀行機構不能再僅僅依賴與小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所產生的“軟信息”來作為甄別、篩選信息的有效通道,開始重視企業所提供的經審計的財務報表和資信評估報告所內涵的“硬信息”,通過對企業“硬信息”的掌控和各種技術分析手段來作為放貸的依據。此時,現代純粹商業性質金融體系的運作就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客戶群落,多層化、適度競爭的金融體系就有了生存、發展的產業基礎,而且為金融中介主導的金融體系向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并存的金融生態群落的過度提供了內在動力機制。戴南地區現階段的產業集群正處于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初始階段,預計2008年產值達650元,其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據測算累計就達150億元,一大批高技術含量、高風險、持續高投入的項目急需上馬。從銀行體系本身的風險識別與處理功能來看,高風險的投資項目與銀行機構的內在能力并不匹配,這就為私募基金、風險基金、天使基金等多樣化金融組織的出現提供了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銀行中介機構為主的單一金融體系并不再完全適應此階段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內在要求,建構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適度分工、多樣化多層次金融組織并存的農村金融體系就成為金融制度安排和設計的現實取向。
(2)相對于現代商業金融而言,根植于小農經濟基礎上的農村社會既沒有為現代商業金融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礎,也缺乏相應的工業和產業基礎。小農經濟所蘊含的簡單循環再生產和農業生產天然的高度不確定性無法覆蓋現代商業銀行體系的風險匹配,因此,以平滑生產波動,連接分散的資金剩余者和集中的資本需求者,有效地參與剩余分配為基本內涵的現代意義上的商業性金融,顯然就難以適應萌生與這種以小農經濟為內核的金融需求服務(張杰[14])。這種根植于“圈層”社會結構和有限金融資源的金融服務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嵌入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關系型信任和聲譽機制所形成的熟人擔保機制,這種依附于社會關系網絡的熟人擔保機制就成為小農經濟社會中金融體系的最有效的擔保抵押機制。這就是對依然小農經濟和農業相關產業為主戴窯地區的調查報告中,社會關系要素成為最敏感、最受重視的區域金融生態要素之一的內在原因。
(3)從這兩地區的調查結果來看,民間金融與
農村經濟發展階段的相互關系并不是簡單的互補或相互替代關系。民間金融包含無組織、基于友情互質借貸和有組織、帶有商業性質借貸兩種基本形式。這兩種基本形式在農村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在不同交易主體的不同金融需求要素特征下,有著不同的作用范圍和規制渠道。在農村經濟發展初期,小農經濟特有的“圈層結構”所形成的路徑依賴狀態還沒有解體,這種特殊的社會信任結構阻礙了普遍意義上的信任體系建立,因而中國農村社會既有著小范圍內高度的信任和秩序,又有著大范圍內的極端不信任和無序,形成了強烈反差的二元信用體系(張杰)[15]。這種金融生態環境實質上就決定了農村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體系的“二元分割”狀態,同時也深深影響了起飛階段農村正式金融體系的內在機制和可能的治理、組織和制度設計安排。一方面,按照熟人社會所能最大的輻射地理圈層范圍―――鄉鎮為單元,潛意識地以“一鄉一信用社”模式來設置正式金融機構;另一方面,依賴于熟人社會中社會關系網絡所提供的擔保機制來作為控制對金融交易主體―――農戶、個體工商戶、小微型企業借款風險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農村經濟的工業化起飛沖擊下,這種“圈層結構”所蘊含的關系型信任機制極易受到了挑戰。某個利用熟人社會“圈層結構”融資的商人或企業家破產偶然事件(而在經濟起飛階段的小農社會中,這是必然事件),會嚴重損壞嵌入在關系型信任網絡中的融資通道。我們對戴窯地區的實地調查證實了這一點。正是2003年發生的兩起借款人攜款逃跑事件,極大削弱了民間金融體系的運作,民間借貸數量嚴重收縮,迫使民間借貸也傾向于擔保和抵押要求。由此可見,非正式金融作用機制天然的脆弱性和局限性限制了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正式金融對非正式金融體系的替代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相比而言,工業發達戴南地區的民間金融卻呈現組織化、公司化、層次化、規制化的良性發展局面。戴南地區組織化民間金融的興起,一方面是其經濟發展工業化趨勢及其金融交易需求主體的內在特性所決定的,另一方面與當地所實施的潛在寬松金融自由化政策不無關系。由此可見,非正式金融在農村的興起并不是簡單的金融壓抑就可以控制,其存在和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
五、結 論
金融生態是金融制度、金融結構、金融體系轉化和演進的決定因素。金融機構在生存、發展過程中與其生存的外部環境、內在管理、監督、執行機制及金融資源分布之間存在著密切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且通過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形成了一種動態螺旋上升的內在平衡。金融生態的發展是由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生態結構以及經濟體中交易主體的金融需求特性和風險特征所最終所決定的,這些因素同時也就內在地決定了金融體系的結構特征、演進路徑和制度安排。
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從我們對江蘇兩個典型農村地區的實地調查和“解剖麻雀”式的案例比較分析,證實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動態發展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階段,由農村金融市場中各交易主體的內在特性所決定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深入,農村金融市場的交易主體由傳統小農經濟的“理性小農”向現代工業的企業家“理性經濟人”轉變,由此引致了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與制度的發展,非正式金融逐步由正式金融所替代。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已體現了這一趨勢。然而,我國農村金融的生態環境不同于一般發達國家經驗,呈現典型的微觀地區和發展階段差異化特征,由此決定了我國現階段農村金融制度、組織機構設計和安排的出發點必然是差異化和靈活性并存。政府在金融體系的制度安排和供給中,必須從我國農村的這個發展現實狀況出發。
參考文獻:
[1] SchreinerM. InformalFinance and theDesign ofMicrofi-nance [J]. An EarlierVersion of a Paper thatAppearedin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2002, 11(5).
[2] Allen F, Gale D. FinancialMarkets, Intermediaries andIntertemporalSmoothing [J].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97, 105: 523-546
[3] 林毅夫,姜燁.經濟結構、銀行業結構與經濟發展[J].金融研究, 2006(1): 7-22. [4]. GuzmanM G.. TheEconomic Impact of Bank Structure:A Review ofRecentLiterature[J]. Economic and FinancialReveiew, SevondQuarter, 2000.
[4] Stiglitz J E, W iess A. CreditRationing inMarkets withImperfect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 71(3): 393-410..
[5] BesterA N, UdellG F. Some Evidence on the EmpiricalSignificance ofCreditRationing[J]. The Jourm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92, 100: 1047-1077.
[7] BesterH. 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reditMarketswith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 57: 85-855.
[8] Besanko D, ThakorA V. Collateral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nMonopolistic and CompetitiveMarkers[J].IntermationalEconomic Reviw, 1987,Vo.l 28: 671-689.
[9] 林毅夫.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初探[J].北京大學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工作論文, 2005.
[10] BergerA N, UdellG F. Small Business Credit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ortance of Bank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 112: 32-53.
[11] DewatripontM, Maskin E. Credit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 62: 541-555.
[12] CetorelliN, GamberaM. Banking Structure, FinancialDependence and Growth: Internationanl Evidence fromIndustryData[J]. Journal ofFinance, 2001, 56: 617-648.
[13] Carlin, Mayer. Finance, investment and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69(1): 191-226.
[14] 張杰,高曉紅.注資博弈與中國農信設改革[J].金融研究, 2006(3): 48-56.
[15] 張杰,尚長風.我國農村正式與非正式金融的分離和融合:金融管制視野下的一個解釋[ J].經濟體制改革, 2006(4):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