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5 18:22: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業銀行征信工作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有的央行征信系統只限于和銀行發生信貸往來的企業征信,但如果一個中小企業沒有和銀行發生信貸關系,如何建立它的信用檔案、幫助它獲得銀行的貸款?
中國人民銀行正在推進這樣一項工作,“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就是行動之一。
2009年底,央行在江蘇南通召開試點工作總結會。此前,南通已經進行了上述試點工作。央行宣布,下一步要研究建立專門針對小企業的信用服務體系和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建設實驗區。
據銀監會統計,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小企業授信戶數為398.8萬戶,記者粗略計算,約占中小企業總戶數的比例僅為9.5%。因為沒有信用檔案,大量中小企業被擋在銀行信貸大門之外。
《財經國家周刊》獲悉,本次央行推進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其核心是在央行已有的信貸征信系統之外,通過采集工商、稅務等多部門信息,建立獨立的征信系統。
“前景可觀,難度不小。”一位試點地區的央行支行人士評述。他坦言,該項工作能否順利推進,取決于各政府部門能否形成合力,保證信息源的順暢采集。
試點挑戰
新的中小企業征信試點有兩大特點:一是中小企業征信系統的采集對象是未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中小企業,其信息來源是工商、稅務等非信貸信息,而央行的征信系統的信息采集對象主要是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企業,其信息來源主要是商業銀行的信貸信息,同時也涵蓋了工商、稅務等非信貸信息;二是它與央行已有的征信系統是完全獨立運營的。
在2009年年底的總結會上,南通試點得到了央行的肯定。
目前,南通的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在南通市財政專項撥款100萬元的情況下,已經實現與當地18個主要政府部門信息共享,構建了50多個數據源。未來,其有可能擴展到江蘇全省試行。
與南通試點同時推進的,還包括全國的17個省份,但這些試點地區情況參次不齊。
北方試點的央行某分行人士向《財經國家周刊》反映,由于信用檔案需采集非銀行類信息,而這要協調工商、稅務、環境、法院、社保、公安等多個部門,難度頗大。
央行很早就謀求構建這樣一個涵蓋非銀行類信息的聯合征信系統,并從2006年開始逐步納入環保、質檢、稅務、住房公積金等信息,已經初具聯合征信框架。但直到2008年,央行才在新下發的央行職能“三定”方案中,獲得對“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主導權。此前,其職權一直被限定在“信貸征信”當中。
但在人力和財力方面的捉襟見肘,使上述目標難以短期達成。在很多基層支行,征信業務目前仍未擁有獨立的科室和專員。這導致許多工作無法迅速開展。
過去3年,依靠央行的推動,到2009年8月底,企業征信系統收錄企業及其他組織已達1541.4萬戶,其中未有信貸記錄的企業數量增至820萬戶,但要覆蓋全部中小企業,工作量依然巨大。
2009年6月,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專題講座上,央行征信主任戴根有直言中國征信人才匱乏。一個對比是,美國三大征信公司每家人員規模在4000~6000人,但中國主要從事信貸市場征信業務的央行征信中心目前不足200人。
除此之外,另外一大難題在于,由于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尚處于試點階段,各個試點成效仰賴當地政府部門的推動力度,這讓央行更多處于“被動”地步。
同時,由于試點地區信息采集系統模式不一,不僅未來對接存在難題,亦存在重復建設之虞。央行征信中心人士透露:“這個非信貸的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完全可以在央行現有的征信系統基礎上多加一個模塊,沒有必要重復另行建設、存在重復建設、重復投入。”
由于目前是兩套系統,在未來的對接上,亦面臨大量的系統升級換代成本支出壓力。
政府推動與商業化
目前,對于試點中的中小企業征信系統,數據的采集質量將成為左右其成敗的另一關鍵點。而此問題的根源,在于運營模式是政府推動還是商業化。
對于央行的征信系統,一直因為數據更新太慢而受到銀行的冷遇。一些專家認為,這與中國的征信管理模式有關。
目前,中國的征信系統建設是在央行的強力推動和主導下進行的,而在央行征信系統之外,獨立運營的商業征信機構在中國還頗為弱勢。
這種政府主導的征信建設,在起步階段,發揮了不可否認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種種問題,數據質量無法滿足銀行需求即是其一。
與中國不同,美國的個人征信市場三足鼎立,擁有益百利(Experian)、全聯(Trans Union)和Equifax三大消費者征信巨頭。美國的企業征信業務,則為鄧白氏公司(Dun & Brastreet)一家壟斷,它不僅提供覆蓋全美7000萬家企業的信用數據,還能根據企業要求及時更新。
私人運營機構對于市場征信需求的把握更敏銳,但也有其弱點。據統計,國際大型私營征信機構的數據準確性僅為80%左右,一些小規模征信機構的數據質量則很難保障。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戴根有在韓國舉行的一個論壇上曾指出,本次金融危機使私人征信機構存在的上述問題得以放大。
“從數據采集方面看,過分的市場化未必是件好事,也需要適當發揮公權力的作用。”戴根有在上述論壇上如是說。
據了解,美國目前正推動出臺《信息報送方信息準確性和完整性跨部門指引》等法案,要求各報送機構制定并實施合理的政策和程序,以確保報送給個人征信機構的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但從中國來講,在現有的框架下,如何提高數據質量,尚無答案。
征信中心定位
在國務院批設的方案中,央行征信管理中心被定性為中國人民銀行直屬的“經費自理”的事業單位。
雖然央行迄今的征信信息的采集與使用,均實行“雙免費”,但未來的“增值服務”轉型已經不可避免。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認為,這要處理好與市場主體的關系,否則難免形成壟斷。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對《財經國家周刊》說,這應該在剛征求完意見的《征信管理條例》中予以解決,應該非常明確地規定中行征信中心的性質與服務方式,如果征信中心是公共服務機構,提供的是公共產品,那么其收取的費用,就只是用于維護數據庫及一般管理運營;如果是商業機構,提供的是商品,則要與其他征信企業在公平條件下開展競爭。“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有關部門應該明確態度。”吳晶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