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0 09:14: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早期文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低幼兒童閱讀 早期閱讀 幼兒閱讀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1-0027-03
【Abstract】Base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uses subject words, abstract and contents to analyze the studies on, figures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plores various subjects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Early Reading Research Review Preschool Children Reading
一、引 言
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低幼兒童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因此低幼兒童閱讀是低幼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鑒于低幼兒童閱讀的重要性,國外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低幼兒童閱讀起步則要晚很多,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并且主要集中在幼兒教育領域。[注1]2011年8月8日,《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由國務院公布,目的是為了促進我國少年兒童的健康發展。綱要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其中包括了兒童教育和閱讀。這再次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低幼兒童閱讀的關注。在這一背景下,本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國內該領域近幾年的相關文獻研究情況進行綜述與分析,力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低幼兒童閱讀的研究現狀和研究進展。
二、文獻收集與整體分析
萬方數據庫是由萬方數據公司開發的,涵蓋期刊、會議紀要、論文、學術成果、學術會議論文的大型網絡數據庫,是與CNKI齊名的中國專業的學術數據庫。
筆者選取萬方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以幼兒閱讀、早期閱讀為題名分別進行檢索,以期獲得比就單個題目進行檢索更為全面的數據。將與幼兒閱讀、早期閱讀無直接相關性的記錄剔除,分別得到511條、373條記錄(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期間,以“幼兒閱讀”和以“早期閱讀”為主題的論文數如上表所示,總體上來看,低幼兒童閱讀在學術界并未產生較大的影響,相關研究數量較少,但是對該領域的關注越來越多,文獻整體呈上升趨勢。為了便于分析,將表轉化為折線圖形式,見圖1。
圖1 2005-2011年低幼兒童閱讀情況
對照以上折線圖,可以清晰地看出:①2005-2009年期間,有關低幼兒童閱讀的研究文獻增長較為平緩;2009年以后的文獻增長速度迅猛;②2009年以前,幼兒閱讀和早期閱讀的文獻增長基本持平;而2009年以后,學術界明顯對幼兒閱讀的關注上升。
出現上述兩種現象的原因:近年來,政府、高校、出版社、民間社會公益組織等都在參與低幼兒童閱讀領域,社會各界對低幼兒童閱讀的關注是文獻增長的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者群體對概念較為清晰的“幼兒閱讀”開始加強研究,這說明了0~6歲兒童,甚至是0~3歲兒童的閱讀問題開始成為熱門話題。
三、研究主題的分類與討論
文獻的研究主題是把握研究文獻內容結構特征的重要標準。探討文獻的研究主題有多種指標。本文將引文分析中的被引用次數作為參照,將被引用超過3次的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提取,依次歸類。在這一梳理的過程中,把握2005-2011年期間低幼兒童閱讀主題研究的幾個方面。
論文文獻的引用與被引用是體現知識內容的使用與繼承,論文的相互利用是由學科領域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研究活動規律決定的,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吸取他人的經驗來進行,論文文獻之間的引證分析形成了引文分析的基礎。
在引文分析中,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是最基本的統計指標,論文被引用是該文獻的質量、重要性以及影響力的體現,論文的被引次數是衡量論文受同領域研究者關注程度和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盡管施引文獻的作者在引用某一文獻時的引用動機具有復雜性和無法量化衡量的特點,高被引并不等于高質量,但是不管是正面引用還是批判性地引用,都屬于科學探索范圍。[注2]多次被引,足以說明被引的論文探討的主題或者內容受到更多的關注,能反映出學科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普萊斯認為在學術論文之間形成的引文網絡結構中,只有極少數論文可視為學科的新的生長點,成為熱門的科學前沿,為利用引文分析探測科學前沿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論基礎。[注3]鑒于引文分析有滯后性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對一個領域內的相對高頻被引用論文進行分析,可以縱覽某一時間段內學科的主要研究主題,結合時間序列分析,能夠預測各研究主題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文為了分析近幾年低幼兒童閱讀的熱點內容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將2005-2011年7年間被引用超過3次的論文進行統計,并將論文題目及其發表年份一一在表2中進行標注。
將以上13篇文獻的關鍵詞以及被引次數進行抽取,列于表3,表3如下:
根據關鍵詞統計結果,結合被引論文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出,近7年來我國低幼兒童閱讀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包括:①早期閱讀教育、教學;②早期閱讀內容及形式;③早期閱讀策略;④發展心理學。
四、低幼兒童閱讀研究現狀的分類主題分析
1.顯性主題分析
(1)低幼兒童早期閱讀教育、教學。我國的低幼兒童閱讀研究起步較晚,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研究領域主要分布在幼兒教育方面。與國外低幼兒童閱讀教育相比,我國對早期閱讀不是興趣本位,而是教育本位。相關文獻中多次提到“教育”、“教學”、“培養”等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讓低幼兒童學到一定的具體內容。事實上,低幼兒童閱讀是著力塑造低幼兒童對閱讀的熱愛,培養一種終身受益的習慣,不具備任何功利性的潛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方式。從文獻研究方面來看,大部分研究關注閱讀教育教學,與我國的社會現實及教育現狀有關。
(2)低幼兒童閱讀內容及形式。幼兒文學是近幾年低幼兒童閱讀研究中比較熱門的關鍵詞,與之對應的還有幼兒文學的語言特點、幼兒文學類書刊的材料等。就低幼兒童閱讀而言,憑借成年人的語言,憑借圖畫、色彩、線條,憑借把書籍當作玩具,來進行“閱讀”的活動過程。低幼兒童拿到書本以后,進行各種探索活動,以對待玩具的方式對待書刊,進行搬動、撕扯、翻轉等。這些都有助于后期真正閱讀的有益探索。讓低幼兒童通過豐富的色彩和簡單的圖畫,增強對閱讀的興趣。近幾年的研究中,已經有學者提出閱讀內容及形式的多樣性,但具體展開詳盡闡述的內容并不多。
(3)低幼兒童閱讀策略。2005-2011年的低幼兒童閱讀文獻中,多以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為探討對象,從被引文獻的關鍵詞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到,關于社區教育的探討幾乎沒有。社區可利用的資源是極為豐富的,包括博物館資源、圖書館資源、美術館文化館資源等。在社區,除了這些場所,還有對應的人力資源,比如圖書館工作人員,他們同樣有較為豐富的閱讀策略指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對于兒童閱讀和圖書館服務給予了較多關注,更強調兒童權利、兒童優先和兒童參與原則并指出在制定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配置公共資源等方面要優先考慮兒童的利益和需求。在以后的研究中,學者可以在為低幼兒童閱讀服務方面,加強對社區公共圖書館的研究。
(4)兒童心理學。關注低幼兒童閱讀,研究低幼兒童心理學是很有必要的。幼兒與成人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成人應如何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選擇閱讀素材和閱讀方式,提高閱讀的效益及樂趣。在文獻梳理過程中,本文發現行為主義學派和認知心理學派的理論在低幼兒童閱讀中被多次提及;而羅杰斯的“自我理論”、語言強化說、信息的識別及選擇理論、埃里克森的個性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論和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等是非常重要的低幼兒童閱讀心理學理論依據。
2.隱形主題分析
閱讀是和圖書館分不開的。任何年齡段的閱讀,都與圖書館有著緊密的關系。低幼兒童是特殊的人群,比起成年人,他們沒有能力自己去圖書館,但這不能成為圖書館忽略的一個群體。《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第四部分內容為“兒童與社會環境”。這部分內容中指出:要為兒童閱讀圖書創造條件;推廣面向兒童的圖書分級制,為不同年齡兒童提供適合其年齡特點的圖書,為兒童家長選擇圖書提供建議和指導;增加社區圖書館和農村流動圖書館數量,公共圖書館設兒童閱覽室或圖書角,有條件的縣(市、區)建兒童圖書館;“農家書屋”配備一定數量的兒童圖書;廣泛開展圖書閱讀活動,鼓勵和引導兒童主動讀書。[注4]綱要給圖書館人,尤其是負責兒童閱讀的圖書館人提出了要求。
在進行完基本的文獻分析后,本文再利用萬方數據庫檢索了2009-2011年間有關圖書館對低幼兒童閱讀研究的文獻情況。以“圖書館”和“早期閱讀”進行檢索,獲得8篇文獻;以“圖書館”和“幼兒閱讀”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獲得4篇文獻。去掉重復文獻兩篇,結果為10篇文獻,其中載于CSSCI期刊上的文獻為3篇。
從表4文獻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結果:低幼兒童閱讀開始受到圖書館界的關注,雖然目前進行研究的還不是超大規模的,但是核心期刊上已經開始刊載有關該主題的論文,并且比例非常可觀(從本來的簡略研究中得到的數據是30%)。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被引論文的分析,得出了近七年來我國低幼兒童閱讀關注的四個主要領域:低幼兒童閱讀教學、教育;低幼兒童閱讀的內容及形式;低幼兒童閱讀策略;發展心理學。分析結果與我國目前對低幼兒童閱讀的實際狀況比較符合。另外,本文還分析了圖書館與低幼兒童閱讀的關系。低幼兒童閱讀是一場讀書文化運動,需要圖書館界的積極加入。從情況來看,圖書館界已開始在該領域展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選取的年份較短,論文數量較少。
注 釋
1 張慧麗.中美圖書館兒童早期閱讀研究綜述[J].圖書與情報,2011(2):2~6
2 劉俊婉.杰出科學家論文影響力的社會年齡分析[J].情報學報,2010(1):121~127
3 劉則淵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關鍵詞: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 詩歌 研究
艾米莉?勃朗特生于1818年,卒于1848年,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出193首詩歌作品,她只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其成為英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佳作。艾米莉被認為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偉大的天才型女作家,曾被贊譽為19世紀英國22位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代表作有《老禁欲主義》、《囚徒》、《紀念品》等。在西方,艾米莉文學研究已經成為著名顯學,當代文學研究家對艾米莉作品有著不同聲音的探討,多種角度的研究均得到學界的關注,其中包括結構主義、女權主義、新批評主義、新歷史主義、神話原型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等層面。在國內也同樣掀起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熱潮,本文以近三十年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狀況為視角,深入概括和分析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的內容和特色,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后續研究需要注重的事宜。
一、近三十年艾米莉在中國的研究狀況
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開始系統化研究艾米莉文學,根據本人的資料搜集和統計,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中,最早出現與艾米莉文學有關的研究是在1980年1月份,截止2008年10月份,一共收錄359篇艾米莉文學研究論文。
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艾米莉文學論文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從總體角度分析,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表現為上升的趨勢。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年均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在兩位數以內,8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40篇左右,這表明相關領域的研究處于萌芽狀態。進入上世紀90年代,除了1997年研究數量明顯增多以外,其他年份的平均研究數量仍保持在兩位數以內,9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60篇左右,這說明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前期發展狀態。進入21世紀,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出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其中2000年有20篇,并保持穩步增長的狀態,在2007年研究的數量為50篇,創造歷史新高。到2008年10月份時,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總數量為259篇,這意味著相關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狀態。
通過上面的介紹,能得到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具有逐步增長、總體增加的特點,經過對比統計分析說明艾米莉文學研究有著階段性發展的規律。進入新世紀后西方評論界領域掀起新一輪的艾米莉文學研究熱潮,在客觀層面上也影響著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文學研究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融合西方多元化的批評理論,在新世紀快速推動著我國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發展進程。
以階段性發展為分析視角探討國內近三十年對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概況。
(一)1980年到1989年:起步階段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評論界主要研究艾米莉代表作《呼嘯山莊》中的內容理解、創作技法、男主人公藝術形象以及綜合論述等層面。隨著國內出現大量《呼嘯山莊》的譯本,其會更好地推進艾米莉文學在我國的廣泛傳播。最初艾米莉文學研究者還具備翻譯家的身份,也可以將其看做是學術評論家,在譯本作品中著寫的譯序已經成為艾米莉文學的初始研究內容。譬如楊飲借助于社會學階級屬性探討凱瑟琳的婚姻悲劇和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歷程,在某種程度上會引導本譯作讀者的閱讀思路。早期楊靜遠對艾米莉文學進行全面而細致的介紹,方平的研究觀點構成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核心理論,他身兼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兩種身份,擁有淵博的學識。他在《呼嘯山莊》的譯序用“希望在人間”來闡述自己的觀念,分析和介紹原著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架構,涵蓋著小說中的兩種愛情模式。
綜上所述,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進程中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既表現在論文研究的數量有限,也體現在研究的內容不夠深刻,大多數研究觀念局限在艾米莉作品中藝術特色的介紹。但正是經歷過起步階段,這才會為后續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1990年到1999年:推進階段
韓敏中于1992年在《無窮盡的符號游戲――20世紀的
(三)2000年到2008年10月:快速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呼嘯山莊》翻譯水平和能力的顯著提升,又促使評論界關注艾米莉文學的熱度上升,相關論文的數量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評論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也在不斷拓展,這也體現出由觀念認同到爭議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學術界對艾米莉文學研究不斷深化。
這一時期艾米莉研究的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繼續探討作品中的創作主題和創作思想,這也是傳統的研究范疇。譬如有的學者分析愛的主題,有的學者分析故事主人公原型,有的學者將故事中的情節和希臘神話相聯系,展現出神話母題的內涵。很多學者關注小說中的人性主題,并進一步探討小說中的人性關系、人際關系以及雙重人性等,并概括出人性復歸的內涵。
其二,繼續探討艾米莉的創作意圖和創作風格,以作者為視角探討作品的內容。譬如有的學者從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角度思考,分析艾米莉的成長經歷和性格,找尋作者和作品之間的共性聯系,探討作者的父母、身世、處境和英國社會的現實狀態,分析作品中的精髓和作者坎坷生活經歷之間的聯系,有的學者以人物形象塑造、創作風格體系以及主題思想發掘等角度探究作品所反映出的作者性格。譬如董春萍借助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研究自戀心理狀態,發現作者在童年時期遭受的心理創傷造成其具有自戀性格。
其三,以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作品,已經成為熱點研究方式。目前主要探討的是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性格突變以及現實的悲劇等。在上世紀90年代,分析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成為研究重點,其中汪嵐通過系統論方式詳細研究了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胡鴻在2006年《安徽文學》第9期上發表的《本我?自我?超我――中凱瑟琳悲劇命運的解析》分析凱瑟琳的形象,從弗洛伊德精神理論探討造成凱瑟琳悲劇命運的根源。
其四,更多的學者熱衷于探討《呼嘯山莊》的審美理念和藝術特征,主要集中在作品中哥特式的文藝風格。學者探討文學主題、意境營造、人物塑造以及情節構思等內容。譬如蒲若茜在2002年第2期的《外國文學評論》發表《與哥特傳統》,他認為小說中充滿著哥特式激情風格。鄧穎玲在2005年第4期的《外語教學》中發表《論艾米莉?勃朗特對哥特傳統的發展》,她認為小說中的哥特式風格可以凸顯出小說所具有的時代現實感。
二、研究中的不足及應重視的問題
歸納總結我國近三十年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三十年的研究取得多種學術成果,也成為世界文學研究的寶貴經驗。研究學者在各類學術期刊中發表大量論文,其中包括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既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作品,也為相關研究提出新的觀念。其二,研究學者從更多層面、更多角度探討作者和作品,遵循世界文學批判方法,用開拓的視野和創新的理念分析,其涵蓋著、結構主義、原型批判主義、女性主義以及社會學等理論。其三,在359篇論文中有350篇論文專門研究《呼嘯山莊》,占研究總數的97.5%。這也表明《呼嘯山莊》具有藝術和思想等多重研究價值和欣賞魅力,這也被稱為是英國文學中“斯芬克斯”之謎。在不斷的研究中,也讓《呼嘯山莊》這部小說持續綻放出新的光彩。
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研究艾米莉的文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不夠全面,出現偏離重心的問題。在359篇論文中,針對艾米莉詩歌的研究只有9篇,占論文總數的2.5%,其余的研究內容均是以小說為主,這也體現出艾米莉詩歌研究的盲點。其二,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時深度還有待發掘,研究的內容也容易出現重復的問題。一些論文還局限于傳統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在選題和視角上出現趨同的現象,鮮有創新性觀點。其三,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難以“中國化”,研究方式主要依賴西方現有的模式,尤其是體現在分析中的批判意識,客觀上影響著研究的效果。其四,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資料有限,也存在著不透明溝通的現象。現在非常缺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作者的傳記、書信和其他資料。國內的很多研究成果還沒有得到西方學術界的認可,這使得研究的效果出現邊際效應。其五,目前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學者很少,專業化從事研究的學者更少,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和人才流失的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的解決建議:首先要重視本土化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意識,在批判研究中要凸顯兩個主體存在的思路,有效處理研究的意圖和研究的模式,融入創新性的研究理念。其次,在研究艾米莉文學時要完善作品的編譯力度,拓展學者的研究視野,找尋更加豐富的材料,關注艾米莉詩歌藝術的研究,以此達到多元化促進的研究效果。
三、總結
我國學界研究艾米莉文學已經有三十年的歷程,經歷三個歷史發展時期,進入新世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達到新的,同時也為現階段的后續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諸多問題值得考量。本文先介紹艾米莉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闡述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四個內容,在此基礎上分析存在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再根據研究的內容提出兩個解決思路。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國內學者能夠以更加開拓的視野、更具創新意識的思路,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何申英.淺析《呼嘯山莊》中的哈里頓?恩蕭[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11).
關鍵詞:《簡?愛》 接受 多視角
自《簡?愛》出版至今的一個半世紀中,已被翻譯成世界上20多種語言[1],單在英國就有20多個版本。其遍布世界范圍的文化播散在為其注入新生活力的同時促成了異質文化間的互動與交流,更滋養了它經久不衰的智性生命。
從《簡?愛》出版之初所引起的轟動性效應,到“作家三姐妹”公開亮相后人們爭相撰寫和閱讀勃朗臺家族人物傳記的所謂“勃朗特熱”,到夏洛蒂情書被發現時的震動,而使人們對《簡?愛》產生的更濃的反談性興趣以及到后來原型批評、女權主義文評對《簡?愛》的再認識――甚至是令人驚奇的再創造……《簡?愛》及其作者帶給人們的沖擊不斷,時至今日,對《簡?愛》這部經典之作的批評譜系已經發展成熟,而且研究熱情不減。本文就針對《簡?愛》的文學接受的多樣性進行分析、整理,以期探尋《簡?愛》研究的新視角。
一.譯介視角
作為一部外國文學的經典之作,筆者認為首當其沖的就是譯介問題。
中國對夏洛蒂?勃朗特小說的譯介始于20世紀20年代。1937年的《譯文》雜志曾刊登茅盾的文章《真亞耳(Jeneeyre)》的兩個譯本。該文比較了伍光建和李霽野的《簡?愛》漢譯本,評價了兩個譯本的優劣。20世紀50至70年代末,國內出版發行的《簡?愛》譯本主要是李霽野的譯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出版了60多個版本(《簡?愛》譯本),其中有全譯本或縮寫本,也有兒童版譯本。為了配合讀者的英文學習,還出版了多種全本和縮寫本的中英文對照版本,甚至還有以連環畫形式出版的《簡?愛》”[2]。21世紀初的十年間,超過50多個版本的《簡?愛》譯本在我國問世。此外,各種縮寫本口袋書、中英文對照讀本、連環畫也層出不窮。
20世紀80年代,在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研究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是1983年出版的《勃朗特姐妹研究》一書,該書作者楊靜遠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最早最全面譯介勃朗特姐妹作品的學者。除《勃朗特姐妹研究》之外,她還翻譯了《夏洛蒂?勃朗特書信》《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以及《勃朗特兩姐妹全集(10卷)》,并在《讀書》雜志1983年第6期發表文章《一百多年來的勃朗特姐妹研究》。這些研究著作、論文和譯著的出版為日后國內夏洛蒂研究以及勃朗特姐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對《簡?愛》的研究轉變了,但是間隔一段時間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從譯介視角研究《簡?愛》的熱潮,如:茅盾《的兩個譯本》(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蔣驍華《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闡發與新思考》(中國翻譯,2003)等,都是從譯介視角對《簡?愛》進行的研究。
二.傳統接受視角
近30年來,國內各類刊物上相繼刊出《簡?愛》研究論文400余篇(可能更多)。早期的30余篇研究論文(1983―1999)多聚焦簡?愛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3],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剖析簡?愛的人物性格。大多是從《簡?愛》的文本敘述策略、形式技巧和創作風格、故事情節、人物性格這些因素來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大多是在贊揚簡?愛的自尊、自立、前衛的愛情觀等人性光輝,后來雖然也有出現一些關于簡?愛雙重性格的研究,但是筆者認為這也是文學理論研究發展的正常規律,總而言之,在傳統接受視角中,對《簡?愛》的研究無疑是褒大于貶的。
三.批評接受視角
時至今日,對《簡?愛》這部經典之作的批評譜系已經發展成熟,而且研究熱情不減。《外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1期刊登的韓敏中的論文《女權主義文評:〈瘋女人〉與〈簡?愛〉》介紹了吉爾伯特和古芭的女性主義文論專著《閣樓上的瘋女人》,該文標志著國內《簡?愛》研究中女性主義批評視角的引入。
2000年至今的300余篇研究論文多從女性主義批評、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心理批評等視角,在不同程度上都對《簡?愛》這部不朽經典作出了相應的批評,如:王文惠《從生態女權主義視角對的重新讀解》(外國文學研究, 2008 01);蘭守亭《中的瘋女人―另類的復仇者形象》(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7 02);季然《淺談的女性主義特征》(大學英語,2008 05);馬瑞巧《論簡愛的心理陳礙及其外化形象》(中國語文,2007 07)都是從《簡?愛》中所體現出的新女性形象特征,及其對父權制文化秩序的反叛,筆者認為可以說是承襲傳統接受視角卻利用新的理論進行再研究的成功范例。
四.多元化研究趨勢
經筆者粗略統計,近10年來,國內的《簡?愛》研究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一現象想必與理論的進步和文本的豐富寓意是分不開的。
1.后殖民視角
近10年來,有許多研究先從后殖民視角切入,以期從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的人物形象入手,以此闡明的殖民主義主題及其對小說敘事、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和命運的影響,揭示殖民主義文化對人造成的精神創傷、人格扭曲與分裂等異化影響[4]。
如:賈文勝《與的殖民主義主題初探》(中國語文,2006);羅世平《凝視:后殖民主義文學折射》(國外文學,2006 04)等都是從后殖民這個新的視角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結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2.《簡?愛》與宗教關系的視角
《簡愛》成功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一個經典女性形象, 其獨立自尊的生活態度及爭取平等的愛情觀念備受贊譽, 而其矛盾復雜的宗教觀念飽受爭議。很多研究嘗試從作者生活背景的宗教溯源、作品典型人物的宗教色彩及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贖等角度探討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5]。
如:劉秀梅《探求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論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大學英語,2007 04);楊小洪《:圣經與前圣經場景的雙重投影》(外國語 2003 03);王一平《對的恪守與反叛》(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 05)等都是從《簡?愛》與宗教關系的這個新視角來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結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3.《簡?愛》中火、鴿子、月亮及冰等意象的研究視角
筆者發現近年來,有不少別出心裁的研究,如:范彩霞《從的“火”意象看夏洛特?勃朗特的生態女性意識》(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 03);龍麗偉、魏現江《小說中夢境的審美分析》(銅仁學院學報,2007 04)等,都是標新立異的研究結果,以期通過這些研究進一步分析出《簡?愛》藝術效果和藝術張力[6],探究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原因。
這些研究別出心裁,研究視角獨特,但是研究結果也同樣吸引眼球,值得作為新的研究方向展開。
4.比較文學文本研究視角
《簡?愛》研究論文的另一大板塊是《簡?愛》與其他文本的比較研究,其中以《簡?愛》與《藻海無邊》的比較研究和《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比較研究居多。其他涉及到的比較文本有《苔絲》、《蝴蝶夢》、《紅字》、《傲慢與偏見》、《飄》、《名利場》、《金色王國》、《法國中尉的女人》、《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以及跨文化比較文本如《紅樓夢》、《庭院深深》、《傷逝》等。總體說來,這些研究的內容和切入點大多比較單一。在《簡?愛》的經典重寫研究方面,視點過分集中在《藻海無邊》和《蝴蝶夢》兩個文本,對《簡?愛》的其他重寫或改寫文本則無人問津[7]。
筆者認為雖然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但是卻總是能夠碰撞出新的火花,這是一個很神奇的研究視角,很值得深入探討,也很有研究價值。
5.其他視角
此外,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風格、勃朗特的宗教觀、小說中出現的神話傳說以及小說中的男性人物刻畫也得到了研究者相應的重視。在上述幾方面較具代表性的論文和專著有:理查德?鄧恩的論文《自然的心:簡?愛的浪漫主義》,芭芭拉?哈迪的專著《恰當的形式:關于小說的論述》,菲利斯?C.?拉爾夫的專著《維多利亞改寫:童話,青春和女性成長小說》;F.A.C.威爾遜和蓋爾?B.?格里芬的論文《淡黃色花環:勃朗特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和《愛德華?羅切斯特的人性化》,簡?米勒的專著《書寫男人的女人們》。
在卷帙浩繁的《簡?愛》研究中,不乏探究該作品文學源流的力作。這些著作或論文揭示出《簡?愛》對圣經文學以及英國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皮尼翁在《勃朗特指南》中列舉了勃朗特作品對《圣經》和其他文學作品的引用。米爾蓋特在論文《簡?愛的心路歷程》,巴里?考爾斯在專著《維多利亞小說中世俗的朝圣者:小說作為生活教科書》中分別探討了班揚的《天路歷程》對夏洛蒂?勃朗特的影響。
近20年來,國外相當一部分學者開始關注《簡?愛》的跨文類、跨文化與跨媒介重寫現象,將這部小說置于世界文學的巨大網絡,探究《簡?愛》在異域文化語境下的播散。由英國霍爾大學19世紀英國小說研究專家帕特茲?斯通曼撰寫的《勃朗特改編:〈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文化播散》(1996)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輔以翔實的資料與細致深入的文本分析,結合各個時代的歷史及社會背景,作者斯通曼梳理了《簡?愛》與《呼嘯山莊》自出版至20世紀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跨文類、跨媒介重寫,上述兩部小說的批評接受與讀者接受,并在該書的附錄中詳細列出自兩部小說出版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各種跨文化、跨文類、跨媒介重寫的目錄,為《簡?愛》重寫現象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分析重寫作品的閱讀過程與寫作過程,斯通曼教授試圖探尋生成性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的改編,以及這些改編與其所處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8]。
筆者甚至還找到了一些更加出其不意的研究視角,如:龔晨楓《法律與文學視角下的》等,更是從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視角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且得出了較為成熟的研究結果,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這也恰恰說明了文學接受存在多種可能,有待我們去開拓。
五.結語
寓意豐富又無確定指向的文學文本,具有產生多種社會功能的可能,與此同時,文學的特點――語言藝術的豐富性、形象話語的開放性和文本蘊意的多義性使其具有發揮多種社會功能的可能,而且讀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決定著文學功能實現的方向和程度,這也就是說文學文本意義的實現與接受有關。
所以,筆者認為對于《簡?愛》這部不朽的經典之作來說,還是存在著多種闡釋和接受可能的。時至今日,《簡?愛》的各種小說及詩歌重寫,由小說《簡?愛》改編而成的各種舞臺劇、音樂劇、電視劇、電影和廣播劇,以《簡?愛》故事為藍本的插畫及繪畫,《簡?愛》的批評論著依然層出不窮,正應了100多年前作者夏洛蒂在《簡?愛》中的預言。《勃朗特改編》的作者斯通曼曾用“續寫癥候群”(the sequels syndrome)一詞描述過去30年間不斷涌現出的《簡?愛》跨文類、跨文化、跨媒介重寫,這或許為國內學界日后研究《簡?愛》開辟了一片新天地[9],也讓我們更加期待能夠繼續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研究視角來充實和豐富對《簡?愛》這部傳世經典的研究和再創造。
參考文獻:
[1]Stoneman,Patsy.Bronte Transforamtions:The CulturalDisseminations of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M].Lond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6:220.
[2]馮茜.英國的石楠花在中國―――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國的流布及影響[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44.
[3][7][8][9]陳李萍.近三十年來《簡?愛》的批評接受、讀者接受及譯介綜述[Z].名作欣賞,2011.
[4]賈文勝.《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殖民主義主題初探[A].中國語文,2006.
[5]劉秀梅.探求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論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A].大學英語,2007(04).
[6]龍麗偉、魏現江.小說《簡愛》中夢境的審美分析.[A].銅仁學院學報,2007(04).
一、“飽含著東方人的智慧卓見”
學者王元化也被推重為“時代的思者”①。雖然作為學者或思想者,王元化都難以完全納入“比較文學”論域,后者卻可能是感觸前者獨特風貌的一個有效視角,而前者也可能為后者提示“中國氣派”的啟示。就王元化學術方面而言,一位前輩文藝學者將之梳理概括為八個方面后寫道:“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了不少學術大師,如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魯迅、、郭沫若等”。而及至21世紀,“王元化作為一代學術大師的意義和價值,似乎還不曾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揭示”②。在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比較文學”學科領域中,著名法國文學研究者錢林森《緬懷遠去的智者———王元化先生與〈跨文化對話〉二三事》中寫道:“國際雙語論叢《跨文化對話》自1998年創刊至今,已邁過10年歷程了。……不久前離世的王元化先生,他為《跨文化對話》留下的思考和文字,更值得我們珍惜、懷念”③。王元化被推重為“比較文學”研究領域開拓者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龍創作論》。該書在全國首屆(1979~1989)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中獲“榮譽獎”④。學者趙毅衡當年評論:“一九七九年或許是我國比較文學研究進入‘自覺期’的一年:錢鐘書《舊文四篇》、《管錐篇》前四卷、楊絳《春泥集》、范存忠《英國文學語言論文集》、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這些解放后出版物中中西比較文學內容最集中的書籍,都出現于一九七九年。”①季羨林先生在更早的1981年寫道:“應該把中國文藝理論同歐洲的文藝理論比較一下,進行深入的探討,一定能把中國文藝理論的許多術語用明確的科學語言表達出來。做到這一點真是功德無量。
你在這方面著了先鞭。”②王元化另一部代表作《思辨隨筆》于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國家圖書獎。著名翻譯家蕭乾先生在《〈思辨隨筆〉不可不讀》中寫道:“這里論述的真是從中至外,從古至今:從孔子、劉勰到魯迅、,從莎士比亞到普希金,沒有冗長引句,更不見老生常談,全是作者的思緒和心得。他對莎劇有些評論如譯出來傳到國外,估計必會贏得西方莎學家們的贊賞,因為其中飽含著東方人的智慧卓見。”③如果說蕭乾評語中對“東方人智慧”的強調在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界是先著一鞭,那么其所思所見與王元化本人同時期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主導思想之強調是不謀而合:研究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需要以西學作為比較的參照系,但又不可以西學為主體,用中國文化去比附。恕我再一次借用正在受人指摘的余英時的直率說法:“今天的文化危機特別表現在知識分子的浮躁心理上,仰慕西方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恨傳統文化又不知傳統文化為何物。”④并非偶然的是,十年后日本學者將《思辨隨筆》作為《王元化著作集》之一而完整譯介⑤。《思辨隨筆》于2004年增補修訂為《思辨錄》⑥。有的高校教師開始將之作為“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學時必讀的教科書”⑦。最近一位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年輕學者在《王元化〈思辨錄〉的方法論意義》專題論文中提出:“《思辨錄》體大思精慮全、圓融中外古今,對其展開全面研究是一門大學問。”⑧筆者初步考察統計,《思辨錄》全書出現的外國作家與文學人物姓名不下三百之數。如果以外國文學作為“比較文學”參照系,則該書內涵之豐富也可見一斑。
王元化學術中的“比較文學”因素還可追溯到其歷年乃至早期著述中。例如文藝評論集《向著真實》初版于1952年,其中所及的外國文學家不僅有契訶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羅曼?羅蘭、果戈理、卓別林,還包括法國作家左拉、美國作家考德威爾、捷克作家伏契克,以及委內瑞拉詩人等。該書再版后記回顧道:“我寫下了對自己所喜愛的某些作家的一些感受。其中有些看法現在雖然已有所變化,但對于這些引導我認識生活和怎樣對待文學事業的先驅,我始終懷著青年時代的崇敬心情。今天重讀這些文字,我的心中仍激起當年的感情波瀾。”⑨一位年長學者回憶八十年代末讀到《向著真實》與《文心雕龍創作論》二書時的心情:“那時,我在一些前輩鼓勵下,正起步于比較文學教學與研究,并開始招收比較文學方向的研究生。相遇王先生這兩部著作,對我而言,真是不期而遇的‘機緣’。《向著真實》這部處處充滿真知灼見的評論文集中,最引起我注意和興趣、且對我產生影響的,是他評論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兩篇文章,先生對羅蘭作品認識獨到,見解高遠,我不僅在自己的論作中加以征引,也在對研究生授課中多次介紹過。”①王元化青年時代最初論文是1939年發表的《魯迅與尼采》。他晚年自述該文“受到了由日文轉譯過來的蘇聯文藝理論影響”,其中有“機械論的痕跡”②。然而在中國現代文學思想史敘事中,迄今它依然不失為“三十年代關于魯迅的最有分量的論文之一”③。《魯迅與尼采》的標題與今天“比較文學”研究的通常模式相契。該文作為王元化最初發表而產生影響的論文,意味著其學術生涯中的某種潛在基質。如果說這種基質與后來引進的“比較文學”研究視閾和方法不謀而合,那么王元化自1939年迄至去世的2008年,在近七十年中先后出版的四十余種著述中,都可能包含“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獨特因素和資源。
二、“比較文學方法”與“綜合研究法”
原初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基于兩個要素:一為文學對象,二為外文研譯。前者是比較文學的特定對象,后者是賴以成立的前提。就此而言,王元化學術至少包含若干原初意義的“比較文學”因素。例如他的莎士比亞研究包括對西方莎劇論文的譯介。他的《文心雕龍》研究,前期成果之一是對西方“文學風格”代表性論文的譯介,后者成書為《文學風格論》④。此外,王元化還與父親王維周教授合譯過《革命親歷記》⑤。然而在中國語境中,比較文學研究通常也以中譯本為對象。即便在這一場合,研究者是否自覺意識到外文原文與中文譯文之間可能存在意味差異乃至歧義,這無疑會影響到他所作判斷和所下結論是否中肯合理。這種差異乃至歧義尤其表現在一些專門術語上。因此,至少就中外文藝理論的比較研究而言,對中外術語意味之差異的清醒認識,以及基于這種認識的追溯考辨斟酌等,理應是研究者的必要條件和基本素質。王元化學術中的“比較文學”因素也蘊含于他對漢譯西方著作的研讀和闡釋中。這方面他所提供的啟示之一是,對于西方著作中的一些關鍵性理論術語,必須結合外文語源和語境而盡可能充分辨析、追溯和考量。例如他的《讀黑格爾》中多處研討了黑格爾術語的中譯問題。諸如:“情志”、“情致”、“”三者相對于黑格爾原著中古希臘詞“”何者更為恰當;“知性”較之于舊譯“悟性”或“理解力”為什么更能妥切傳達德文原著“Verstand”之旨;“總念”、“概念”之于德文“Begriff”的孰所優劣;中國古典美學“氣韻生動”、“生氣灌注”與黑格爾美學“beseelt”的漢譯關系;被英譯為“sense”(感覺)的德文“sinn”是否可以譯為“藝術敏感”;為什么應該用“寧靜”來替代中文舊譯的“靜穆”,等等⑥。這里我們以《讀黑格爾》用“情志”翻譯“”的一例觀之。
后者在黑格爾德文原著中就是一個源于古希臘的外來詞,并且黑格爾本人認為它在德文中很難找到確切譯詞。而據《讀黑格爾》對“”詞的考察:它在英文中譯作“Pathos”(意為悲哀,哀愁,動情力,悲愴性等),在拉丁語中譯作“Qual”(意指本原的痛苦),在恩格斯著作中被解釋為“苦悶”,在中文舊譯中轉成“情致綿綿”。這些譯詞相互歧異,究竟如何漢譯為恰?王元化考辨的結論是:“”這個詞不僅涉及情感方面,也潛在“志”的意蘊,它指謂的是一種“合理的情緒方面的力量”;中文舊譯“情致綿綿”未能傳達該詞的“志”意,英譯“Pathos”(悲愴情感)也遺漏了該詞的倫理意味①。這個例子至少表明,王元化對黑格爾術語的把握是經過多方考究和反復斟酌的。一方面,其結合黑格爾理論體系背景而辨析的方法是超出了一般語言翻譯家的關注所及;另一方面,其對該詞語源的盡可能追根溯源,亦足為重思想而輕學術的年輕后輩有所借鑒。就外來的“比較文學”方法而言,通常認為主要有“平行研究”與“影響研究”兩種。而這兩種方法在王元化著述中多處可見。這里僅就平行研究方面管窺一斑:在我讀過的劇作中,我把具有這種特點的劇本稱作是“散文性戲劇”,將它與“傳奇性戲劇”相區別。……我對散文性戲劇和傳奇性戲劇所作的比較說明,在我過去所寫的文字中曾留下了痕跡。②王元化以“散文性戲劇”與“傳奇性戲劇”來概括契訶夫與莎士比亞作品的不同特點,這顯然可納入“平行比較”。據考察,我國建國初戲劇界關于戲劇結構的分類,有開放式、閉鎖式、人物展覽式的三類型說;至上世紀80年代有純戲劇式、史詩式、散文式、詩式、電影式的五類型說,其中將莎士比亞戲劇作為史詩式結構的典型,契訶夫戲劇作為散文式結構的典型;同期又有論者以“非戲劇化傾向”來指謂契訶夫戲劇的特征。由此回瞻,王元化五十年代對契訶夫戲劇與莎士比亞戲劇之異同的概括至少可謂先著一鞭③。比較文學界通常所謂“平行研究”主要限于將A與B兩個不同國別的文學對象加以比較(例如阿Q與唐?吉訶德之比較)。
這一方法無疑來自國外。相對于此,王元化的方法另有其獨特之處:即比較的對象常常不限于A與B,而是A、B、C乃至更多。例如在被評贊為中國比較文學“開拓”之著的《文心雕龍創作論》中,比較所及的外國文論包括馬克思、黑格爾、歌德、威克納格、契訶夫、別林斯基等;其所涉國別則包括德國、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等。這種比較顯然超出了通常以兩個國別文學為對象的“平行比較”模式。這種不拘常套的“平行研究”在王元化著述中多處可見,下面是另一例:《雷雨》充滿濃重的傳奇色彩,《北京人》只是生活的散文:平凡、樸素,好比一幅水墨畫,……我不想判斷傳奇的悲劇好,還是散文的悲劇好。莎士比亞式的悲劇我喜歡,契訶夫式的悲劇我也喜歡。不過,傳奇的悲劇容易渲染過分,以致往往有失真之弊。雨果的《鐘樓怪人》是偉大的作品,可是我個人的口味更喜歡史坦培克在《人鼠之間》中所寫的萊尼。這是一個力大、粗魯、丑陋的壯漢,在粗糙的靈魂中同樣充滿了人性和柔情。他更平凡,也更使我覺得親切。以上這些就是我當時的看法,其中許多觀點,我至今未變。但是任何一種正確觀點,如果固執地推到極端,作為審美標準的極致,就會產生片面化,從而使自己的眼界狹窄起來。……前人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④其中比較所及對象除了莎士比亞與契訶夫外,還包括的《雷雨》、《北京人》,雨果的《鐘樓怪人》、史坦培克的《人鼠之間》。英文中,兩個對象之間的比較與三個以上對象之間的比較,在語言表述上需要分別使用不同的介詞,即“between”與“among”。其差異表述如下:(1)totelldeferencebetweenAandB.(比較A與B兩個對象的差異)toshowsimilaritybetweenAandB.(比較A與B兩個對象的相通)(2)totelldeferenceamongA,B,C.(比較A、B、C三個對象的差異)toshowsimilarityamongA,B,C.(比較A、B、C三個的對象相通)如果將上述兩種比較分別稱為“between型”與“am
一、論文的書寫格式規范化要求
論文本身由論文題目、作者、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幾部分組成。
1.論文題目:簡明、確切地表述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一般不超過25個字,可分兩行書寫。
2.作者:處于論文題目正下方,須寫明院系、專業、年級、班別、學號、姓名。
3.摘要: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觀點,重點表述研究內容及結論,必須重點突出、文字簡練,中文摘要字數不超過300字。
4.關鍵詞:要符合學科分類及專業術語的通用性,并注意與國際慣例一致,中文關鍵詞限制在3~8個。
5.正文:論文的主體。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格式,正文要標明各級標題,設計合理,文稿中應采用規范化名詞術語。
6.參考文獻:必須是本人真正閱讀過的,應選用公開發表的資料。以近期發表的學術期刊文獻為主,圖書類文獻不能過多,且要與論文內容直接相關,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全。
二、論文的排版格式規范化要求
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
2.裝訂位置:左面豎裝,裝訂位置距左邊界0毫米。
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按照a4紙張默認格式。
4.頁碼:采用頁腳方式設定,采用五號timenewroman,處于頁面下方、居中。
5.論文題目:三號黑體,居中。
6.作者:論文題目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四號仿宋體,
7.中文摘要和中文關鍵詞:用五號仿宋體、兩端對齊方式排列。
8.正文文本:宋體小四號、標準字間距、行間距為1.25倍行距、所有標點符號采用宋體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采用多級符號版式。如:一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1、2、3……)標引,采用四號黑體并縮進4個字符排列;二級標題縮進4個字符并用阿拉伯數字(1.1、1.2、1.3……)標引,字體采用小四號黑體。
9.文中圖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圖、表,不論計算機繪制還是手工繪制,都應規范化,符號、代號符合國家標準,字體大小與正文協調,手工繪制的要用繪圖筆,圖表名稱和編號準確無誤。
10.參考文獻:位于正文結尾后下隔2行,“參考文獻”四字左對齊,采用宋體小四號加粗;具體參考文獻目錄按五號宋體、靠左對齊、阿拉伯數字標引序號([1]、[2]……)的方式排列。
三、論文書寫、排版、打印規范化要求樣式
論文題目(采用三號黑體,居中)
(隔一行)
(仿宋體小四號,居中)院系專業名稱年級班別學號學生姓名
(隔一行)
中文摘要:(仿宋體五號)關于高等教育改革體制問題的思想觀念問題,……。
關鍵詞:(仿宋體五號)
(隔一行)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當前,在教學領域中,……。
1教學思想(黑體四號,左對齊)
1.1有關關系的處理(黑體小四號,縮進4個字符)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關系上,樹立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
比較文學論文范文欣賞:淺探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與文學變異
摘要:形象學研究一直未能合理地解釋兩個本質性的問題,一是文本意義上的他國形象與現實社會、歷史文獻有異;二是接受過程中讀者所還原的形象與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有異。本文認為形象在塑造、傳遞過程中產生了多重變異現象,變異的深層原因是不同文化語境的影響與制約。
關鍵詞:形象學;法國學派;集體想象物;文學變異
傳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形象學發展于1880年代的歐陸諸國,由卡雷創立,經巴柔、莫哈、基亞等人的不斷努力,當代已成為比較文學領域頗具擴張力的學科。然而,傳統的形象學研究局限于歷史研究方法,一味強調事實關系,囿于文本,繁瑣考證,將鮮活的文學文本當做純粹的歷史文獻,忽視文學形象的美學價值,比較文學研究中的狹隘民族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等,都限制了形象學研究的發展。
事實上,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只是文本意義上的形象,它是作家主體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也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反映,是一種文化形象,代表了一國對另一國的態度和看法。異國形象的建構包含了作者對異國文化的總體認識,同時在潛意識中又代表一個群體對異國文化的精神觀照,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言說。另一方面,形象本身與形象建構,也透露出作家和本國人的心態,“他者”形象是反觀“自我”形象的一面鏡子。正如當代文藝理論家佛克馬所指出的那樣,“赫胥黎的《海島》中對東方的描寫受到賽義德的批評,因為這部作品所表現的東方實際上是構想出的東方。”
一集體想象物如何實證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在形象學研究上是求“同”的,其基本方法是實證,本文認為形象學是“異”的研究,異國形象是想象,是集體想象物,image就是somethingimagined,所以形象學研究就是辯“異”。具體問題有三個:一是描述形象之“異”的具體表現。文學作品中的他國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二是考察“異”是如何發生的。形象的生成、傳遞、接受是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作家是如何塑造的,讀者是如何解讀、還原的。三是思考“異”何以會發生,集體是如何想象的,深層的文化原因何在。
早期的形象學研究即已包含了變異的因子,正如后來巴柔所說:“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并非現實的復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視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組、重寫的,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這里的“重組”、“重寫”意味著這種形象是一種變異的形象,這是從實證研究求“真”的現象考證向理性主義求“異”的本質探求作出的可貴努力。形象是對文化現實的描述,是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一切形象都是個人或集體通過言說、書寫而制作、描述出來的,但這種描述并不遵循真實的原則,即并不會或不能忠實地描繪現實中客觀存在的那個“他者”。
作家對文學形象的創造與讀者的接受,不可避免會產生二度變異,所以運用實證的方法很難對形象學進行研究。形象學研究的實質就是變異,法國學派在最早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就已提到文學作品中的“他國形象”問題,證明他們早已涉足非實證性變異學領域的研究,只是自己還未察覺,因而也沒能從學科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
正如山人畫筆下怒目圓睜的鳥是對自然鳥的變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觀眾對藝術形象接受、還原的變異,他國人物形象的創造與接受,正是這樣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其學理性亦可以從保爾?利科等人的想象理論中找到理論根據。保爾?利科將休謨那種把想象物歸諸感知的理論命名為“再現式想象”,將薩特那種認為想象物“基本上根據缺席和不在場來構思”的理論命名為“創造性想象”。
巴柔認為:“他者形象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認識的總和。”所以形象學所關注的是文學和文化互動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闡釋他者形象,就必須將其置于擴展了的社會、歷史、文化等領域去考察,擴大的“新的視域要求研究者不僅考慮到文學文本,其生產及傳播條件,而且要考慮到人們寫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新批評的那種將文本作為完全獨立的對象進行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則因此而受到質疑,因為這種形象不僅是作家個人嘔心瀝血的產物,而且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闡釋和想象,它要求研究者的重心不再局限于文本、修辭、話語,而要將他者形象納入到總體分析的框架之中,既考察文學文本中他者形象生產、傳播、接受的條件,又將這種文學形象與同時代的報刊、影視及其他媒介的描述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會使更多的材料和證據加入到接受的文學研究視野中來,從而使文學研究與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人類學等領域交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將其聯系起來。通過對這種聯系的探究,研究者可以發現作家與集體想象物之間種種密切而又復雜的關系。
考察他者形象與他者現實之間的關系,重點應在于注視者,在于注視者一方的文化模式,因為變異是肯定的,當下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作家這一創造主體,是如何接收、注視、創作、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作家的潛意識中集體是如何想象他國想象的,如近代“西方人的話語表現了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漠視,貶低和拒斥,歐洲中心主義通過把歐洲以外的世界再現為愚昧、落后、懶惰,成為東方的同義詞,因而需要歐洲的介入而界定為落后的從而服務于殖民主義事業”。其次是關注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之間的互動關系。所以,形象學討論的重點自然不是異國形象描寫的真實抑或失實,而是考辨作家何以塑造出那樣的形象,追溯異域形象作為一種知識與想象體系在當時的語境下是如何生成的。
異國形象與現實中的異國之間,他者形象的真實程度并不能決定這一形象的審美價值。考察他者形象與他者現實之間關系的重點在于對注視者一方文化模式的產生、發展、傳播與影響的探尋。席勒創作的《杜蘭朵》中,“杜蘭朵對于自由、壓迫、自我價值等觀念的認識,就那個時代的中國而言,不僅作為一個女人的意見,即使作為一個男人的意見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作為理解《杜蘭朵》的歷史背景的應是歐洲思想史,而不是歷史上的中國。”
二形象傳遞中的變異機制
法國學者梵?第根認為:“比較文學的對象是本質地研究各國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他認為比較文學的特質就是要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歸納在一起,使“比較”二字擺脫美學的含義,獲得一個科學的含義。法國學派的主要理論家馬?法?基亞稱:“比較文學并非比較。比較文學實際只是一種被誤稱了的科學方法,正確的定義應該是:國際文學關系史。”卡雷也指出比較文學是實證性的關系研究:“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瓦爾特?司各特與維尼之間,在屬于一種以上文學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構思以及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間所曾存在過的跨國度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系。”從形象學的各要素分析,它主要是指一部作品、一種文學中表現出的他國形象。“他國形象是一種社會集體想象物。”
然而,文學形象的傳遞是非常復雜的,宏觀來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變異(literaryvariation),一是作家創作時與原型的變異;二是讀者接受、還原時與文本形象的變異。就文本而言,又有語言層面的變異,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翻譯過程中的變異,在1930年代,為了便于國人接受,“milkyway”被譯為“銀河”,而不是“牛奶路”、“神奶路”,就是明證。也有文學層面的變異,不同的作家寫作同一題材的作品,主題、手法各異。具體而言,形象的變異現象發生在四個層面。
一是文字層面的變異。
屬于翻譯學或譯介學研究的范疇,在進行研究時將文學的變異現象作為首要的研究對象,把注意力從語詞翻譯研究轉向語詞的變異本身。我國翻譯界曾有這樣一個特例,不懂外文的林紓竟然成為一代翻譯大家,康有為在《琴南先生寫萬木草堂圖題詩見贈賦謝》中贊其“譯才并世數嚴林”,錢鐘書也著文《林譯小說研究》探討林紓的翻譯問題。
從翻譯技術層面看,林譯小說許多都走了樣,甚至可以說很多地方是選譯、節譯,或者隨意刪改,更有甚者,寫人寫景的許多地方都有想象的成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現象?這就是文學變異的問題,為了照顧中國讀者閱讀小說的習慣,譯者不得已而為之,將外國人的名字歸化,去掉大量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部分,以突出故事情節,將外國的現代語言換成簡明、雅潔的中國文言。
文藝理論家敏澤先生認為,美國的意象派詩人龐德的意象詩是從中國學過去的:“當時的西方意象派詩人們掀起了學習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潮,他們在研究和翻譯漢詩的過程中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含蓄性、生動性、鮮明的形象性和動態美贊嘆不已,而他們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研究和翻譯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意象主義的發展。”
趙毅衡先生在《遠游的詩神》中也提到了意象詩的源流問題,認為“龐德是新詩運動中的大詩人,他是先接觸日本徘句,然后轉向中國詩的。觀察這個變化過程,對于考察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龐德從漢字中受到啟發,認為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意象,如東方的“東”由一個“日”和一個“木”組成,以太陽掛在樹梢上指稱方位,這種由象形到抽象再還原為情景的語意現象,其深處有一個形象的文字層面和文學層面的變異問題。
二是文學作品中他國形象的變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比較文學形象學,從形象產生到還原有一個變異的過程,我們應從文化或文學的深層次人手,分析其規律。比如我們考察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時會發現,其形象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變,(一)近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特點是“奇”、“怪”,深層理由是長期閉關鎖國造成了國人無知、恐懼的心理,表現為對洋人形象丑化、妖魔化。(二)現代文學作品中洋人形象的演變情況是,大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大多“變”、“異”,深層的文化原因是“師夷長技”的學生心態,手法大多是將之美化、烏托邦化;港、臺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相對“本”、“真”,因為作家身處殖民主義環境,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書寫。
三是相同的文學主題和文類在不同的語境下發生變異的問題。
中西小說寫作目的不同,所以敘事模式亦不同,西方小說治目宜閱讀,中國小說治耳宜講說;西方小說常鴻篇巨制,動輒萬字,而中國古典小說多為章回體,更像連續劇。
四是文化語境不同造成的接受方面的變異。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學現象在跨越文化集團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過濾背景下的誤讀現象,比如《格列佛游記》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杰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可是誰會想到該書在世界各國的流傳中卻成了受婦孺喜愛的、單純的少兒讀物。唐朝僧入寒山的詩在中國實在沒有多少人知道,可是在1950年代的美國,他確是反主流文化青年們的偶像。而三仙姑的形象在性格外向、好表現的美國人看來可不像在中國這么負面。
三形象研究要走中國化之路
我國的形象學研究要走學科本土化之路,需要克服學術上的殖民心態。形象學是法國人所創,然而其中的文化沙文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傾向和過分強調考據而忽視美學思考的弊病顯然是存在的,中國學者應勇于推陳出新,不能老跟在西方學者后面學步,比起西方的“中國人形象”研究,如果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西方人――“洋人”形象,很顯然,我們具有文獻方面的優勢,事實上其結論也應該是更有理據的。
多年來,比較文學研究已經打通了比較文化的學術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開展了以對話、溝通,尊重、理解、共建人類多元文化為宗旨的各種學術活動。19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理論著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從時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轉型的新角度,在融合多元文化視野的基礎上創建比較文學學科的新未來,也反映了中國學者對于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第三階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
中國學者擺脫比較文學的傳統觀念,沖破比較文學“歐洲中心論”的藩籬,不斷更新比較文學的觀念、方法,以新觀念、新眼光,通過跨學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語言的文學研究,開展與世界各國、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互識、互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期改進人類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學和文化。
形象學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復雜多樣,學科的發展與深化呼喚理論的思維,比如學科的本土化問題。面對新世紀的形象學研究,中國學者要有為世界文學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力爭學術獨立的勇氣。有理由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挖掘到中國古今文論中有關形象學研究的理論資料。同時,我們的優勢在于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料的豐富,應該揚長避短,著眼于國內的文獻,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搞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研究。
二是研究視野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應該更開闊一些,形象研究至少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值得探討:
(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猶太人形象、《簡?愛》中的南美人形象,歐美人長于此項;(二)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如賽珍珠作品中的中國農民形象,這方面的工作漢學家做得比較多;
(三)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是我們的主戰場,如留學生散文中的導師形象,客觀地說,外國人做這方面的研究,但無論在史料占有,抑或是文本解讀上,都不可能趕得上我們;
(四)華人自塑形象,如老舍《二馬》中的馬氏父子、曹桂林《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王啟明等人,張藝謀電影中的近代國人形象等;
(五)外國人的自塑形象,如美國人寫的《丑陋的美國人》,日本人寫的《丑陋的日本人》等。
三是學科發展的綜合性問題,形象學涉及的領域眾多,其研究必然是多指向、多維度和多領域的,與其他學科和領域有著剪不斷的關系。形象學研究可以根據學科的需要與心理學、歷史學、文化地理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結合,拓寬新的形象研究領域,展現新的生命力。
形象學研究尚有一些關乎學科發展的問題,如仍然局限于影響研究。本文認為,學科建設目前有“三個轉向”和“一個注意”的工作要做:
(一)轉向對“主體”的研究。理解異族與認識自我是密不可分的,一國作家塑造的異國形象,是將異國作為一個他者來看待的,這個他者是認識自我、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研究他者是有意義的,而審視自我、發現自我、建構自我更有意義。
(二)轉向總體分析。文學作品所包含、傳播的文學形象與歷史、社會、文化語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形象研究不能夠將文本閱讀簡單化,不能局限于文本研究文學形象。形象研究必須考察一個民族對異國看法的總和,即由感知、閱讀,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關異國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個層面的看法的總和。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比如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俄羅斯文學,首先就一定要了解、熟悉并領會他們的文化和信仰,研究具體的作家、作品更是如此,否則,我們的視野將會很狹窄,論斷亦將不免偏狹。
The Universe Before the Big
Bang
Cosmology and String Theory
2009
Hardcover
ISBN 9783540744191
Maurizio Gasperini著
像“宇宙膨脹”、“大爆炸”、“初始奇點”之類的專業術語,現如今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用語的一部分。爆炸理論(Big Bang)是宇宙物理學關于宇宙起源的理論。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是在大約140億年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演變而來的。本理論產生于觀測到的哈勃定律下星系遠離的速度,同時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弗里德曼模型,宇宙空間可能膨脹。延伸(數學上同插值相反)到過去,這些觀測結果顯示宇宙是從一個起始狀態膨脹而來。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來源于大爆炸這個觀點已經被世界各個階層的人們普遍接受。那么在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么呢?甚至于問這么一個問題是否存在意義?實際上,近來在理論物理學,特別是在超弦理論方面的進展,為我們解答了以上問題,提供給我們能原則上重現大爆炸之前宇宙歷史的數學工具。
根據新興起的宇宙論,宇宙在大爆炸時代并不是一個“新生嬰兒”,相反,它已經處在自己或許是無限漫長演變的中期。本書的目的就是使用非技術性的語言把這一觀點展現給非專業人員。
本書包括11個章節、一個參考書目和一個附錄,各章目次分別為:1.引言;2.廣義相對論和標準宇宙學;3.超弦理論、對偶性和原始宇宙;4.超弦理論;5.膨脹和宇宙的產生;6.引力輻射的宇宙論背景;7.原始宇宙的其它遺跡;8.量子宇宙論;9.宇宙的未來;10.現有發展:Brane宇宙學模型;11.結論。
本書作者Maurizio Gasperini是意大利巴里大學物理學部門理論物理學的教授,是一個著名的宇宙學家,對大爆炸前的宇宙狀態給予持久的關注。他在引力理論、高能物理和宇宙論方面發表了150篇論文,曾經兩次獲得重力研究基金會頒發的重力方面論文獎勵。他曾經是都靈大學理論物理部門的終身教授,兩次作為合作科學家去往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理論部門。目前,跟Gabriele Veneziano合作,基于超弦理論的對稱性建立和發展了早期宇宙模型。
本書寫給業余天文學愛好者、對天文學感興趣的外行、教師和學生。
孫培培,博士生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2.論文學的弱意識形態性劉求長,LIUQiu-chang
3.反本質主義的"錯位"與文學本質的重新言說李自雄,LIZi-xiong
4.劉應李考辨五題——兼對《建陽縣志》、《全宋詩》等典籍的訂補與批評仝建平,TONGJian-ping
5.民國時期南洋華僑社團的日常活動——以萬隆華僑公會為例潮龍起,鄧玉柱,CHAOLong-qi,DengYu-zhu
6.葉維廉詩學批評的生發點——從《秘響旁通:文意的派生與交相引發》說起許燕轉,XUYan-zhuan
7.公共知識分子的話語突圍——論上海時期魯迅雜文的"公共性"陳迪強,CHENDi-qiang
8.方漢奇在70年代的魯迅研究及其啟示劉泱育,LIUYang-yu
9."不確定性"的哲學解讀及其當代啟示唐美云,房欣雪,TANGMei-yun,FANGXin-xue
10.論我國留學生的愛國情懷——基于跨文化身份自我認同理論的分析付永鋼,FUYong-gang
11.法律內在道德的邏輯與啟迪——基于富勒法律道德性理論的中國法治思考劉濤,LIUTao
12.刑法解釋的客觀性及其實現路徑俞小海,YUXiao-hai
13.宏觀干預與農業發展孫中才,SUNZhong-cai
14.產業結構、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劉忠濤,金洪云,LIUZhong-tao,JINHong-yun
15.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信息動態
16.市場化程度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和績效黃燕,任怡菲,王睦青,江雅雯,HUANGYan,RENYifei,WANGMu-qing,JIANGYa-wen
1.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扭擺舞"——對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等的批評袁良駿,YUANLiang-jun
2.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現狀與困境彭世勇,PENGShi-yong
3.從學術期刊看當前文藝學批評的嚴重缺失——以《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為樣本的分析與探討鄭惠生,ZHENGHui-sheng
4.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綜評鄧佑玲,DENGYou-ling
5.反思與前瞻:對協商民主的理論闡釋章仁彪,張金亮,ZHANGRen-biao,ZHANGJin-liang
6.潮海開關史事考略陳勇,CHENYong
7.潮汕先賢唐伯元集杜詩探析楊映紅,YANGYing-hong
8.從《夏伯陽》看蘇聯早期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袁慶豐,YUANQing-feng
9.符號學理論視野中紀實攝影的真實性分析謝琳,XIELin
10.人民內涵新釋潘云華,PANYun-hua
11.公共產品供給的政府行為外部性分析——以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僵局為例蔡少琴,CAIShao-qin
12.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中國學研究及其影響郭麗娜,GUOLi-na
13.高校傳媒的優勢及整合沈天舒,SHENTian-shu
14.高校學報中策論型論文的現狀與思考梁敏,LIANGMin
15.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李杰,鐘永平,LIJie,ZHONGYong-ping
16.感恩意識與育德功能分析黃成忠,HUANGCheng-zhong
1.辯證發展的實踐觀——兼與章輝教授等商榷劉繼平,LIUJi-ping
2.別人的宗白華研究成果豈可如此剽竊——對王德勝博士的批評林同華,LINTong-hua
3.《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命名的語言學分析宗世海,王妍丹,ZONGShi-hai,WANGYan-dan
4.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學術腐敗的原因再探討洪衛中,HONGWei-zhong
5."繪事后素"王富仁,WANGFu-ren
6.在政治的屋檐下——《紅旗歌謠》之意識形態分析謝寶杰,XIEBao-jie
7.從"神游"暢想看屈原與楚文化的離合關系鄧妙慈,DENGMiao-ci
8.海南瓊文話"偌ua33""夥ua33"本字考釋鄧小琴,DENGXiao-qin
9.文理通醫道:中國文論與中醫的關聯性思考吳中勝,WUZhong-sheng
10.論法律中未完全理論化協議的路向霍宏霞,HUOHong-xia
11.中國現實語境下赦免制度的適用分析沈玉忠,SHENYu-zhong
12.超額保險法律問題研究——從一起保險案例看我國超額保險制度之完善李廣輝,LIGuang-hui
13.論"以市場換技術"——基于演化博弈論的視角趙佩華,ZHAOPei-hua
14.員工滿意度與離職傾向研究——以潮汕地區民營企業為例陳翠文,CHENCui-wen
15.杜威的教育目的觀及其現實意義吳亞玲,WUYa-ling
16.基于世界英語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帆,FANGFan
1.文學和理論:"后理論"語境中的相關性趙周寬,ZHAOZhou-kuan
2.《談美書簡》是"現代中國美學經典"嗎——論朱光潛先生《談美書簡》的學理性缺失鄭惠生,ZHENGHui-sheng
3."生態美學恰恰與實踐派美學逆向而行"嗎——與代迅先生商榷季芳,JIFang
4."春秋文學自覺"論——兼與趙敏俐先生《"漢代文學自覺說"反思》商榷李永祥,LIYong-xiang
5.語言的研究和語料的使用——對《中國語文》近十年論文所用語料的統計分析付義榮,FUYi-rong
6.對法律思維研究的整理與思考王萍,WANGPing
7.朝云祭拜尊崇現象文化根源探賾楊子怡,YANGZi-yi
8.嶺南婚嫁習俗中檳榔的文化解讀——以粵東客家地區為中心宋德劍,SONGDe-jian
9.工農兵業余創作與十七年時期《文藝報》劉曉紅,LIUXiao-hong
10.前的文化政策與丁玲的文藝活動黃丹鑾,HUANGDan-luan
11.魏晉風度與晉宋風流辨賈媛媛,張惠民,JIAYuan-yuan,ZHANGHui-min
12.論國家民事人格的獲致與實現——以私權功能為視角康添雄,KANGTian-xiong
13.胡安·林茨民主轉型理論述評王菁,WANGJing
14.公共行政視角的府際關系研究李金龍,李朝輝,LIJin-long,LIZhao-hui
15.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文獻綜述——以一個內生的視角分析杜沔,顧亮,劉振杰,DUMian,GUliang,LIUZhen-jie
16.顧客關系營銷的博弈分析趙平,王玉華,ZHAOPing,WANGYu-hua
1.轉型經濟與經濟轉型——基于G函數視角分析孫中才,SUNZhong-cai
2.評水晶的張愛玲研究袁良駿,YUANLiang-jun
3.清末留日學生創辦《醒獅》月刊釋疑——兼與黃福慶、熊月之先生商榷李金龍,LIJin-long
4.問題之爭還是概念之爭——近年來關于新實踐美學論爭的反思王天保,WANGTian-bao
5.為新實踐美學而辯——與章輝《實踐范疇與當代中國美學》對話來瑞,LAIRui
6.論實踐美學之"實踐"意義的發展李雯,LIWen
7.移民與1945年以來泰國華人宗親組織的發展潘少紅,PANShao-hong
8.海陸豐賽會演劇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詹雙暉,ZHANShuang-hui
9.內亂還是外患:20世紀30年代的商會問題——以1930-1936年汕頭市商會改選為中心的討論陳海忠,CHENHai-zhong
10.蓋格爾的現象學藝術意味論——文學藝術的各種價值意味張玉能,ZHANGYu-neng
11.論魯迅小說中婚戀話語的悲劇性機制朱崇科,ZHUChong-Ke
12.春節的起源王治功
13.漢民族共同語中[v]的使用傾向和接受度調查陳凡凡,CHENFan-fan
14.審前羈押定期復查制度探微房國賓,FANGGuo-bin
15.我國公民勞動就業權的法理解說與法律保護馮祥武,FENGXiang-wu
論文關鍵詞:地方特色,英語翻譯,課程建設
1.引言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外語界存在著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之區別,前者僅指外語教學中以翻譯促進外語的掌握,翻譯僅是外語學習中的部分目標,而后者則特指英語翻譯專業教學,即翻譯本身就是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之一。[1]本論文中取翻譯側重于前者,但兼顧后者,即把翻譯教學當作英語專業中貫穿始終的語言學習活動(包括其中的翻譯課程)來看待。
長期以來,翻譯只是被看作外語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訓練方法或者一般意義上的實用技術,而翻譯教學也通常是一些經驗之談和技巧的傳授教育管理論文,類似于師傅對徒弟進行“傳幫帶”的形式。在中國,翻譯真正作為一種專業來進行系統化的培養還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當然,相關的翻譯教學實踐及其研究也是近年來才真正興起。然而,翻譯教學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是語言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之一,也是借以訓練與提高目標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
2.傳統英語翻譯教學
傳統的英語翻譯教學曾經在英語教學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有學者就指出了當前英語翻譯教材存在著“知識老化,題材、體裁單一”,“缺乏真實語境”等問題。[2][3]
簡單概括而言,傳統的主流英語翻譯教學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2.1 以文學、會議、旅游等翻譯內容為主,一般實行通用內容翻譯教學。因為英語專業屬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其翻譯教學也基本采用文學、語言學內容為主,早期翻譯教材里選用較多翻譯材料便是楊憲益和戴乃迭先生的紅樓夢以及早期英語小說的漢譯;另外占比較多比例的是一些會議發言,通常是政府機關會議報告;再有一些就涉及到各地的旅游,一般是中國的名勝景點等。[4][5][6]這些翻譯材料顯然是翻譯的經典,加以認真研究和反復揣摩對于任何一個翻譯學習者都將受益非淺。然而,當前翻譯市場的主流卻并非這類文學作品或者重要會議的報告和重要名勝的介紹。因為這些內容通常已經由專業人士完成,并形成較固定的譯法,在翻譯人員的選擇方面也已經穩定在特定高校畢業生當中,并不會考慮一般高校英語專業畢業生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2 翻譯練習以虛擬化場景為主。傳統的翻譯教學一般選擇虛擬內容進行練習,較少觸及現實翻譯教育管理論文,離學生現實較遠。這主要表現在翻譯素材的選擇上,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選擇練習。比如要我們江西省贛州地區的學生翻譯與北京故宮相關的語言材料,或者要求他們去翻譯國家重要會議報告。這些內容與譯者目前乃至未來的生活都相距甚遠,無法激發學生的翻譯熱情。
3.當代英語翻譯教學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翻譯市場的強勁推動下,加上目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的翻譯教學開始逐漸與市場對接,并在教學方式上日益注重信息技術使用。其特征表現如下:
3.1 實用化。國內的翻譯教學開始走向實用化,教學內容不斷增加翻譯市場中經常出現的材料,尤其是公司技術材料、法律文本(合同類)、企業對外宣傳等方面的內容。
3.2 信息化。主要表現為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廣泛使用和翻譯語料的收集整理,也包括翻譯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高程度依賴(文檔編輯、翻譯材料收發、資料查找、信息收集等)。
3.3 專業化。這里的專業化是指翻譯領域的專業化。由于不同領域所涉及的具體專業知識差別,不能期望每個譯者都能進行全部領域的專業翻譯。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學好一定的翻譯技巧,然后結合自身情況,深入發展某一領域的翻譯能力將是未來翻譯教學發展的方向。
4.基于地方特色翻譯教學課程建設的意義
4.1 順應了英語翻譯領域專業化發展要求
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各個領域之間的知識差異變得益加巨大,任何一個譯者也無法通曉所有領域的翻譯。采用針對地方特色內容的翻譯教學使英語翻譯的培養在翻譯領域上朝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精深一個領域的翻譯,也為日后往其它領域擴展打下堅實的語言及翻譯技巧基礎。
4.2 可以強化英語翻譯教學的現實針對性
因為集中于訓練基于地方特色內容的翻譯,其教學比較具體可感,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操練熱情。學生對于涉及本地的內容一般容易產生親近感教育管理論文,不至于疏遠與抵觸翻譯教學活動。同時,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翻譯教學及相關練習還能直接滿足翻譯市場的需求,使翻譯教學與市場直接關聯起來。
4.3 有助于服務地方對外經濟建設與文化宣傳
通過開發地方特色翻譯課程的教學,培養出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對外宣傳。由于地域差異,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訓練,一般的英語專業人才很難勝任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相關材料的翻譯。根據以往的經驗,不少招商宣傳翻譯材料都表現出對原文主旨的偏離、曲解,原因主要還不是外語能力,而是缺乏對本地區經濟狀況的系統掌握及相關的翻譯知識。地方特色英語翻譯課程的建設也能起到對外宣傳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比如江西省贛南地區的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歷代有不少名人留駐此地,有豐富的客家文化、蘇維埃革命史等等。另外,有不少針對贛南地區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比如客家文化相關的人類學研究、一些有色金屬的開采加工研究等。這些都需要有更為準確得體的對外翻譯,以更好地讓世界了解贛南文化。
4.4 促進學科交叉研究,創新外語教學模式
地方特色翻譯教學涉及到其它學科,如歷史學、人類文化學、工業技術等知識,這種嘗試有利于推動外語教學模式的創新,也可以豐富翻譯教學的研究,為探索翻譯教學中的翻譯領域專業化發展模式作出積極貢獻。
5.基于地方特色翻譯教學課程建設
5.1 英語翻譯課程建設的基本內容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首先是確定課程性質(含教學目標等)教育管理論文,其次教學內容設置(包括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或選擇等),然后考慮教學條件創建(涉及信息化技術設備支持及教師隊伍培養等)。
5.2 課程性質。
地方特色英語翻譯教學課程是一門針對地方特色內容的專業領域翻譯教學課程。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應該接受過較為系統的英語語言基本功訓練,能閱讀中等程度的英語材料,滿足一般的聽說及寫作要求。以《贛南英語翻譯教學》課程為例,其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贛南地方特色產業、文化及科技等內容的翻譯,做到能較流暢地翻譯相關內容,滿足一般的應用要求。
5.3 教學內容設置。
基于地方特色英語翻譯課程主要強調與本地相關內容的翻譯教學及實踐,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以地方材料為主。下面以贛南英語翻譯教學課程的內容為例,說明地方特色英語翻譯課程內容的設置。
5.3.1 翻譯基本技巧。
這部分內容與其它翻譯課程的內容相似,主要是用于引導學生進入翻譯課程,包括翻譯的基本理論、一般的翻譯技巧、輔助翻譯工具及書籍的使用等。
5.3.2 地方特色相關材料閱讀。
這里主要選擇一些與地方特色內容相關的典型材料供學生進行學習,包括英語和中文材料,讓學生熟悉特色材料的表達和描述。同時配以相關領域的專業常識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相關領域知識,為翻譯做準備。還可以提供相關專業參考書籍、重要網站鏈接等信息。就贛南地方英語翻譯課程而言,涉及的內容包括贛州地理概況、贛南紅色革命歷史、贛南歷史名人生平事跡介紹、贛南政治、教育及社會建設現狀及遠景規劃、有色金屬礦業發展現狀、贛南臍橙等特色農產品、贛南客家文化、采茶戲、興國山歌,還有贛南旅游景點如通天巖、郁孤臺、八境公園、龍南客家圍屋等。
5.3.3 英譯漢實踐。
通過翻譯一些與地方特色相關的英語材料來進行英漢翻譯研究討論。可以從China Daily里選取一些與贛南相關的新聞進行漢譯訓練,或者從英文Wikipedia里選擇一些相關的贛南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地理或者民間文化等內容進行翻譯,或者從有色金屬礦業技術的入門性英語原著中摘取適當的內容進行翻譯。
5.3.4 漢譯英實踐。
有了前面的學習與訓練,就可以開始漢譯英訓練教育管理論文,將一些地方漢語材料翻譯成英語。可以選取翻譯市場上常見的翻譯內容作為翻譯實踐與研討的材料。比如本地經濟形勢介紹、交通及市場狀況描述、特色產業的發展形勢、地方文化的對外宣傳描述等內容。就贛南而言,可以針對贛南的交通、有色金屬采礦及加工發展情況、贛南臍橙的產業化運作、贛南客家文化在中國及世界的地位、以及一些旅游景點如崇義縣陽嶺國家森林公園等等材料進行翻譯。
5.3.5 地方特色相關材料的翻譯練習題目及參考譯文。
提供足量的練習材料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翻譯訓練材料可以根據教學進度由學生自行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翻譯練習。教材附有相應的參考譯文,以供學生揣摩語言組織、語義處理技巧,不斷提高翻譯水平。
5.4 教學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翻譯教學形式在不斷更新,由于地方特色翻譯教學屬于具有市場針對性的專門課程,其教學形式需要深入研究論文開題報告范例。課程的開發涉及到教學大綱的制定,其中包括教學目標、課程性質、教學課時分配、課堂組織形式等具體操作細節,而這些細節必須要體現出與普通翻譯課程不一樣的特色。贛南地方特色英語翻譯課程建設在教學形式上主要考慮了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5.4.1 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
目前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上的應用已經得到較多學者的認可。[7][8][9]因為地方翻譯材料相對比較專業化,其內容比較固定,翻譯的重復利用率高,可以考慮針對贛南地方特色的翻譯材料進行語料庫建設,形成一個翻譯記憶庫,在教學中通過共享翻譯記憶庫來輔助學生進行翻譯訓練,同時,將這些學生的翻譯訓練譯文加入系統,反過來又可以進一步充實原有的共享記憶庫。國內目前較為通行的塔多斯(Trados)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可以方便地實現翻譯記憶與共享。目前外語系(部、學院)大多已經建立網絡自主學習系統,在這個系統的基礎上安裝機助翻譯系統極其方便,成本也低廉,可操作性強。[10]
5.4.2 結合田野調查教育管理論文,展開翻譯訓練。
地方特色翻譯主要涉及當地相關內容,可以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使翻譯內容變得具體可感,既可加深學生對所譯內容的理解,也可激發學生的翻譯熱情。比如涉及贛南客家文化的內容,可以到客家文化城或者客家相關歷史文化景點進行實地考察;若涉及有色金屬產業的內容,則可聯系相關企業,深入企業生產工地展開調查研究。
6.結語
本論文以贛南地方特色英語翻譯課程開發與建設為例,主要從理論上探討了地方特色英語翻譯教學課程的建設,論證了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還研究了課程性質、內容設置、教學形式等關鍵內容。基于地方特色英語翻譯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有其重要意義,它可以進一步推動英語翻譯課程的多樣化與專業化發展。由于各種限制,本研究還沒有開展專門的教學實踐,然后根據教學效果進行教學評估,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課程建設結論。這部分實驗教學論證環節將由后續研究來完成。
[參考文獻]
[1]羅選民.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 中國翻譯,2002,4.
[2]姜秋霞,曹進.翻譯專業建設現狀:分析與建議[J]. 中國翻譯,2006,5.
[3]莊智象.我國翻譯專業建設:問題與對策[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7]王立非,王金銓.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方法及應用[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5.
[8]羅選民,劉彬.關于開放型語料庫翻譯教學的思考[J]. 外語教學,2009,6.
[9]徐彬.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設計與實施[J]. 上海翻譯,2010,4.
[10]隋然.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翻譯教學[J]. 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2,1.
論文 關鍵詞:自由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文學;沈從文; 現代 文學
論文摘要: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發軔于五四時期的
一、20世紀上半葉
2.人性
沈從文自謂“是個對一切無信仰的人,卻只信仰‘生命”’,f8]294確實,生命的各種經驗和形式總是能吸引沈從文好奇的目光,為他帶來莫可名狀的快活和感動;在他寫下的那些優美的文字里,我們能看見各樣的生命像流水一般健康、 自然 、充溢地流動著。于他而言,雖然“問題意識”不可避免地會在字里行間泄露出來,但是這些形制也許較小的經營卻寄托了題目很大的理想,這個題目就是“人性”。
沈從文曾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確實,沈從文寫于20世紀30年代的《湘行散記》和《邊城》,恰如他最初所期待的,誠實而細心的表現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尤其是《邊城》,沈從文自己提及時,也以明快而略有自得的口吻說,“這作品原本近于一個小房子的設計,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它既 經濟 而又不缺少空氣和陽光。……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藉自然、優美的筆調,從容敘述了湘西那一隅邊地的經驗與人事、愛與哀樂,見出人性的健康和自在,有著田園詩或牧歌的味道,也正說明了沈從文的努力。
除了牧歌式作品之外,沈從文早期作品,還有一類是關涉死亡尤其是橫死題材的,如《我的 教育 》《黔小景》《黃昏》以及《從文自傳》的部分篇什等,讀來令人觸目驚心。王德威曾將沈從文與魯迅此類作品作過比較,面對“砍頭”這一意象,魯迅吶喊、仿徨,幽憤深廣,“有著不能自已的焦慮和恐懼”沈從文寫來卻處變不驚, “既少孤憤,尤乏譏消。”然而,不可以為沈從文面對血腥人事無動于衷,人道關懷消彌殆盡,恰恰相反,“沈從文書寫砍頭的故事,或許是求藉著敘述的力量,化解他不說也罷的生命創痛;但更重要的,因由敘述綿延不盡的寓意格式,他將碎裂的、分割的眾生百相,組合起來”, “在身體形而下的運作或停止運作里,他重新發掘生命不可測的律動潛能”。事實上,這個情境下的沈從文,對于“人性”仍然保持了一貫的注目,而字里行間透出來的沉著與平和,尤見出沈從文特立獨行的文學風格和個性特征。
不過,因為“‘ 現代 ’二字已到了湘西”,以及抗戰對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d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ed.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o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Mypieceofpaperiswritteninchronologicalorderastheseperiodsdevelopedinordertohaveaclearoutlineofitsprogress.
Keywords:NationalLiterature,Romanism,Transcendentalism,LocalColor,Realism,Modernliterature
摘要:從殖民地時期起,歐洲殖民者和清教徒翻開了美國文學史的第一頁。這往后很長一段時期,美國文學一直都受到歐洲文化的很大影響。一直到美國獨立后,美國人強烈地感覺到了民族文學的需要,美國的民族文學開始發展。南北戰爭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分水嶺,戰后美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產生了強調個性主義和直覺的早期浪漫主義,和以愛默生為代表的超驗主義文學。愛默生的時代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文學變動時代,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他們突出地給予了當時美國文學以深度和力量,也促進了羅曼主義的來臨。但是由于戰爭的影響,社會動蕩不安,這時的作品更注重于揭示社會的陰暗面,同時美國的民族文學進一步發展,創作出許多帶有本土色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一戰后,美國人陷入戰后的茫然,美國也開始進入了現代文學階段。
我的論文隨著這些時代的發展以時間順序展開,以便對于美國文學史的產生和發展綱要能有一個清晰的條理。
關鍵詞:民族文學,浪漫主義,超驗主義,本土色彩,現實主義,現代文學
Americanisamulti-nationalcountry.Justlikeabigcontainer,whichputinvariouskindsofelements.Differentcultures,thatcannotonlybeco-existedbutalsoformasharpcontrast,mixedtogether,ItmakesAmericanliteraturestylehasaflavorofdistinctandvariousaestheticfeeling.Manywriterscomefromlowerlevel,whichmakesAmericanliteraturehastherichflavoroflifeandlocalcolor.Furthermore,manynewstylesofliteratureintheworldareorientedinAmericasince20thcentury.
TheprocessofAmericanliteraturecanbedividedintofollowingmainperiods:ColonyandPuritanliterature;earlynationalliterature;latternationalliteratureandModernliterature.
America’shistoryofliteraturebeganwiththeswarminginofimmigrantswithdifferentbackgroundandcultures.Afterthat,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greatlyinfluencedbytheEuropeancultureforalongperiod.ItwasnotuntilAmerica’sindependence,didAmericansrealizethattheyneednationalliteraturestrongly,andAmericanliteraturebegantodevelop.TheCivilWarwasawatershedinthehistory,afterwhich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Romantics,which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intuition,andTnscendentalismrepresentedbyEmersoncameoutintobeing.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Theyhave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ndacceleratedtheformingofHighRomantics.Butduetotheinfluenceif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ewritingsaboutlocallife,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AfterTheFirstWorldWar,Americanswereatalosspostwar,andtheModernAmericanliteraturebegan.
1.ColonialandearlyAmericanliterature
(1).TravelersandExplorers
WhentheEuropeanexplorersfirstcametothisnewcontinent,thenativeIndianswhoprobablygotherefromAsiaaboutfifteenthousandyearsagowerestillinorigin,andtheyevenhadnowrittenlanguage,“Thetraditionalliteraturewasoriginallytransmittedalmostentirelybywordofmouth,andthereforebelongstothecategoryoforalliterature,”(WuDingbo,1)Astimepast,moreandmoretravelersandexplorersswarmedin.Theywrotealotofdiaries、letters,andtravelaccountstodescribethenewlandassecondEden.NowandersomebodysaidthattheearliestAmericanliteraturewerethetravelaccountswrittenbyEuropeanadventurers.AmongthemostremainedwereCaptainJohnSmith’sTrueRelationofVirginia(1608),andDescriptionofNewEngland(1616).
AlthoughmostoftheIndianhistorywaspreservedintalesandsongs,theyhadthoughtsaboutlifeandnature.Theylovedthenaturalworldaroundthemdeeply,andtheybelievedthatwhenapersonwasdead,hewouldgivebackwhathadborrowedwhilehewasalivetonature.ThiskindofphilosophyhadinfluencedlaterorevenmodernAmericanwriters.It’sinterestingthatwhenwelookattheliteratureofthePuritans,theTranscendentalists,theNaturalists,andeventheModerns,whenwereadAnneBradstreet,EmilyDickinson,StephenCrane,andErnestHemingway,wecanfindsimilarthemes.
(2)Pilgrimsettlements
Severalyearslater,anothergroupofsettlersalsoarrivedintheNewWorld.ThisgroupwaslookingfortheJamestownsettlement.However,becauseofbadnavigation,theylandedinMassachusetts.TheywerealsocomingtotheNewWorldwithdreamsofsuccess,buttheirgoalwasdifferentfromtheJamestownsettlement.TheywantedtostartanewworldgovernedbytheBible.TheywerecalledPuritansbecausetheywantedtoliveabetterlifebymakingthemselvespure.TheyfirstarrivedontheMayflowerandsettledinPlymouth.Thisisthegroupweareusuallythinkingaboutwhenwetalkaboutthe"firstAmericans."
TheclearesthistoryoftheirjourneytotheNewWorldcanbefoundin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1608)writtenbyWilliamBradford,whowasalsooneoftheMayflowerpassengers.The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isaPuritanbookinthebestsense.“It’slooselyannalistic,butadirectandsimplestylegivescharm,asasincerefaithinPuritanismgivespurity,totheentirebook.”(W.P.Trent,1997)
ThePuritanshadseveralkindsofliterature.ByfarthemostcommonformisthewritingrelatedtoBiblicalteachings,orsermons,thatthechurchleaderswrote.ThePuritansbelievedthattheywereintheNewWorldbecauseGodhadbroughtthemthereforaspecialpurpose.TheythoughtthatbystudyingtheBibletheycouldlearnmoreaboutthiswayoflife.Sotheywereverystricttotheirlife,andtheydidn’tallowanykindofentertainmenteveninliterature.That’swayWuDingbosaidinhisbook“LiteratureoftheNewEnglandSettlementismainlyaliteraryexpressionofthePuritanidealism”and“TheliteratureofthecolonialsettlementservedeitherGodorcolonialexpansionorboth.”(WuDingbo,4)
Anotherimportantformofwritingfromthisperiodisthehistories.Thesebooks,likeBradford''''sHistoryofPlymouthPlantation,areimportantbecausetheytellusaboutlifeatthetimeofthePuritans.
Peoplealsowrotemanypoems.ButalotofworkswerehiddenandlostbecausepeopleoftenconsideredpoetrytobeaninferiorformofwritingandnottotallyacceptabletoPuritanthinking.
OneofthemostsignificantpoetsfromthisperiodwasAnneBradstreet(1612-1672).HerpoemsinTenthMuseLatelySprungUpInAmerica(1650)reflectedtheconconcernsofwomenwhocametosettleinthecolonies,andinallherpoems,however,sheshowsherstrongbeliefinGod.
2.18thcentury—theAgeofreason
(1)TheAgeofreason
Inthe18thcentury,peoplebelievedinman’sownnatureandthepowerofhumanreason.WithFranklinasitsspokesman,the18thcenturyAmericaexperiencedanageofreason.
Wordshadneverbeensousefulandsoimportantinhumanhistory.Peoplewrotealotofpoliticalwritings.Numerouspamphletsandprintingswerepublished.TheseworksagitatedrevolutionarypeoplenotonlyinAmericabutalsoaroundtheworld.
AmongthemostrenownedwastheworkCommonSense(1776)ofThomasPaine(1737-1809).It’stheringingcallforthedecorationofliberty.HealsowroteCrisis(1774-1783)andTheAgeofReason(1794-1796),accordingtoWu,“Hethoughtthatreligionshouldbebasedonrational,reasonableground.”(WuDingbo,12)ThepamphletshelpedcompletethedebatethatresultedinAmerica''''sseparationfromEngland.
AndofcourseforalltheAmericans,themostimportantdocumentfromthisperiodwasasinglesheetofpapercalled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1776),mainlywrittenbyThomasJeffersonandBenjaminFranklin.
BenjaminFranklin(1706-1790),themostdistinguishedpersonandgiantinAmericanhistory,hewroteandworkedforAmericanindependencehardlyandhadmadesomanygreateffortstoAmericathathehasbeencalled"TheFirstAmerican."aworld-renownedscientist,diplomat,philosopher,andwriter.Heperfectedthesmooth,clear,shortsentencesofthePuritanplainstyle.HisAutobiographyencourageshardworkand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achievement.AnotherworkthatiswellknownisPoorRichard''''sAlmanack,andmanyofthesentenceshavebecomepopularquotations.
DuringthistimewritersthoughtthatthetruthshouldbereliedonBible,churchmen,authorities,orpracticeandexperience.
(2)EarlyNationalLiterature
DuringtheperiodofAmericanRevolutionWar,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cameintobeing.Sincebeforethewar,Americanpeoplehavealreadyhadtheawarenessofnationalindependence,sotheywrotemanypoliticalwritingsrevolutionarypoems.
ThewarhelpedthefirstimportantAmericanprosewritersandpoetsgrowupbothculturallyandartistically.Furthermore,theindependenceofnationledtotheindependenceofnationalliterature.Fromthismomenton,Americanpeoplebegantounderstandofmeaningofbeingareal”American“.
3.TheflourishingofAmericanliteraturein19thcentury
Fromthe1820’stotheCivilWarbrokeout,Americanliteratureenteredaperiodoffullblooming.Writingsallcharacterizedbyadistinctnationalstyleandflavor.Atthesametime,theworldasawholewasexperiencingachangeinwaysofthinking:therewasamovefromclassicalideastoromanticones.Thischangewastakingplaceinallareasofculturearoundtheworld.Thiswasanexcitingperiod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Liketheflowersofspring,thereweresuddenlymanydifferentkindsofwritingatthesametime.Alltheworkshaveanoptimisticspirit.TheyrepresentedthevariousandquickdevelopmentofAmericannationalliterature.
(1)EarlyRomantics
Inearly19thcentury,WashingtonIrving(1783-1859),thepersonbornwiththenewnation,hisTheSketchBookcreatedanewstyleofAmericanliterature—shortnovel.JamesFenimoreCooper(1789-1851)His"Leather-Stocking"novelstoldusastoryabouthowthebraveimmigrantsfightwithsavageusingwhattheyhavelearntfromnature.
AnotherfamouswriterofthistimewasWilliamCullenBryant(1794-1878),hewasregardedoneoftheearliestnaturalistpoetsinAmericanhistory.HisgreatestpoemThanatopsiswaspublishedintheNorthAmericanReviewin1817.Heappreciatesnormalbirdsandflowers,throughwhichappreciated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TheRomanticsemphasizedindividualismandtheythoughtfeelingsandemotionsweremoreimportantthanreasonandcommonsense.
(2)TheTranscendentalism
“TheNewEnglandTranscendentalismwasromanticidealismonpuritansoil”(WuDingbo:28).Itstressedthepowerofintuitionplacedspiritfirst,andittooknatureassymbolicofspiritorGod.TherewerethreemainfeaturesofTranscendentalismwereUnitarianism,idealisticphilosophy,andorientalmysticism.
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theleaderofAmericanTranscendentalism.“Hecaptainedagroupofenthusiastandformedatranscendentalclubwiththem.HealsohelpedtosetupandeditedthetranscendentalistjournalTheDial.”Hehadwrittenmanyfamousessays.AmongthebestareNatureandTheAmericanScholar,whichhasbeencalled“America’sDeclarationofIntellectualIndependence”.EmersonwroteinTheAmericanScholar(1837),amanmust"learntodetectandwatchthatgleamoflightwhichflashesacrosshismindfromwithin."Themainkeytothisinnerworldistheimagination.Man''''simaginationleadstoexpression.Ourexpressionmakeseachofusauniquehuman.Romanticismbecamethewayofthinkingforthisgenerationofwriters
HenryDavidThoreauwasalsooneofthewritersofTranscendentalism,andhisfamousessaywasWalden,inwhichherevealedthehiddenspiritualpossibilitiesineveryone’slife,andtoconsideratethepursuitofmaterialthings.
(3)HighRomantics
DuetothegreateffortmadebythosegeniusessuchasEmersonandThoreau,awild-rangednationalAmericanliteraturehadbeenlaidasolidfoundationbythemid-19thcentury.
TherearefourimportantnamesinAmericanliteraturetorememberfromthisperiod:WashingtonIrving(1783-1859),WaltWhitman(1819-1892),JamesFennimoreCooper(1789-1851),andEdgarAllanPoe(1809-49).
Irvingwilllongberememberedforhisbookofessaysandstories,TheSketchBookofGeoffreyCrayon(1819),whichhelpingthisnewnationstarteditsfirststepconfidently.CooperandWhitmandescribedthecharacterofthenation,whichcombinedthecourageandclevernessofexpansion,thegreatsenseofdestination,andtheoptimisticspirittogether.HawthorneandMelvilleexpressedthedarksideofAmericandreamthoughtheirprofoundandsymbolizedworks.
WaltWhitman(1819-1892),fatheroffreeverse,“hethrewasidethetraditionalornamentsandprettinessofverse,andcreatedhisownform”(WuDingbo,44).HisLeavesofGrass(1855),whichcontainssuchwell-knownpoemsasIHearAmericaSinging,andSongofMyself,wasregardedAmerica’sfirstgenuineepicpoem.Herejectedregularmeterandrhymeinfavorofflowingfreeverseandcelebratedpatrioticlove,raggedindividualism,democracyandequalityandstressedanalmostmysticalidentificationwithAmerica.
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duetohisfamilybackground,hisworksalwaysconcernedwithsin,morality,romance,andhadcomplexPuritanism.HismasterpiecewasthenovelTheScarletLetter,andhisTheHouseofSevenGableswasalsowellliked.Intheseworkshepresentedmaterialonthealienationbetweenfactsandfancy,byusingmanysymbolsandsettingtorevealthepsychologyofthecharacter.
HermanMelvillewasHawthorne’sgoodfriend,alsoanimportantnovelist.Melville''''sgreatestwork,MobyDick(1851)wasbasedonMelville''''sadventuresonthewhalingships.Itisthedeep"tragediesofhumanthought"thatshowhiscritical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TodayMelvilleisconsideredoneofAmerica''''sgreatestwriterstoday.
RomanismwasextremelyinfluencedinarisingAmericaasAmericahadalwayshadastrongspiritualtraditionandromanticismwasverycomfortablewithAmericanspiritualheritageanditsidealsofdemocracyandequality.Duringthisperiod,theAmericanliteraturewassochangeablethathasneverbeenbefore.NathanielHawthorne,HermanMelville,WaltWhitmanandEdgarAllanPoe,thesefourgreatwritershadgivendepthandstrengthtoAmericanliteratureatthattime.
4.LocalColorAndRealism:ANewFlavortoAmericanLiterature
AftertheCivilWar,theAmericansocietywasinaturbulentsituationthroughseveraleconomicalcrises.Thewritingsaboutcriticalrealismandunveilingthedarksideofthesocietywereincreased.Theyweremainlyfocusonbankruptincountries,difficultlifeorstruggleoflow-positionpeopleandsoon.ThusRomanismwasonthewanewithpassingdays,whileRealismroseandbecamemoreandmorepopular.
(1)LocalColorFictionandMarkTwain
LocalColorFictionfirstappearedintheearly19thcentury,andithadfurtherdevelopingaftertheCivilWar.Thiskindofliteraturemainlydescribesthelocallife.Itskeynotewasoptimistic,andthelanguagewasnarrativeandhumorous.Forexample,theworkofBretHarte(1836-1902)toldusthelifeofAmericanwesternminers.MarkTwainwasthemainwriterofthisperiod.Hewrotefornearly50years,andhehadactuallywrittenmanydifferenttypesofstories.Nevertheless,TwainisrememberedmostforTheAdventuresofTomSawyer(1876),LifeontheMississippi(1884)and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1884).Thecharactershecreatedwerehumorousandfullofwittiness.MarkTwain’sworkwasregardedthewitnessofAmerica’spurelocallife.AccordingtoCalkins,“FewAmericanwritershavewrittenthesameafterreadingTwain,forhehashelpedchangetheentirecountrywithhishumorandskillfulstorytelling.”(CarrollC.Calkins,124).
(2)RiseofRealism
“Realismisthetheoryofwritinginwhichfamiliaraspectsofcontemporarylifeandeverydayscenesrepresentedinastraightforwardormatteroffactmanner“(WuDingo,59).Romanticwritersfocusedonthedevelopmentofplot,makethestoryasinterestingandattractiveaspossible,whilerealismwritersemphasizedthecharacterizationofcharacters,focusedonobjectivityratherthananidealisticviewofhumannatureandhumanexperience.
WilliamDeanHowells(1837-1920)insistedthatRealismwasthetruthfultreatmentofmaterialmoralproblemsofsociety.AndinO.Henry(1862-1910)’sfictions,allhischaracterswerecommonpeopleandalwayshadanironicalandsurprisedending.
TherewasanotherstyleofwritingdevelopedbyHenryJames(1843-1916),whowasawriterfocusedonthedescriptionofpsychologyandbehavior.HewrotesomecomplexandprofoundnovelssuchasTheWingsoftheDove,TheAmbassador,TheGoldenBowl,andcreatedpsychologicalrealism.
Afterthemid-19thcentury,thekeynoteofromanticliteraturechangedformoptimistictodoubtful.Thesharpconflictofsocietyforcemorewriters’attentiontotheunveilingofdarksocialfactandself-questioning.
Thoughtthewritersofthistimeunveiledthemisfortuneandsadnessorevendegeneratethingsinactuallife,theydidn’tjusttookofthedarksideoflifeastheirmaterial,mostofthemwerethereformistswiththehopeofhelpingtocreateabetternation.StephenCrane(1871-1900)showedmoreandmoreseriousproblemsinbigsitesinhisMaggie,AGirloftheStreets,andhismostfamousbookabouttheAmericanCivilWarcalledTheRedBadgeofCourage.Hethoughthisworkslikedamirrorreflectingalllife,heemphasizedtheaccidentalphysiologicalnatureofthecharactersratherthantheirmoralandrationalqualities.StephenCranehadformedanewstylecalledNaturalism,whichhadinfluencedmanyfollowingwriters.
5.ModernAmericanLiterature
TheFirstWorldWarnotonlydamagedthepeople’slife,butalsoledtoaturbulentsituationoftheAmericansociety.Peopleofthistimewerenamed“TheLostGeneration”,andthewritersandworkshadapessimisticanddisconsolatefeeling.
(1)Modernpoetry
EzraPound,T.S.EliotandE.ECummingsarethreepoetswhoopenedthewaytomodernpoetry.
EzraPoundstartedthe“Imagist”movement,andhis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hasbeencalledthefirstmasterpieceofmodernism.TheWasteLandofT.S.Eliotparticularlycommentsontheinhumanityanddecadenceoflargemoderncities.
(2)Modernnovels
ManypersonsregardedthatErnestHemingwayandotherimportantwritersof20thcenturyhadadoptedtheconcisestyleandnaturalismofStephenCrane.Nevertheless,theystillcreatedtheirownstylesandhadwrittensomanyimmortalmasterpieces.AmongthegreatestwereErnestHemingway(l899-1961)andWilliamFaulkner(l897-1962).
ErnestHemingwaywasoncetakepartintheFirstWouldWar,somanyofhisworksdealwithwarorinjury,andnearlyallofthemexaminedthenatureofcourag,e.Bysufferingfromtheviolentofwar,hefeltthathewascutofffromallhisoldbeliefsandassumptionsaboutlife.“HethoughttheWarhadbrokenAmerica’scultureandtraditions,andseparateditfromitstoots”(ElisabethB.Booz:1982).Theworkshewrote--TheSunAlsoRises,AFarewelltoArms,ForWhomtheBellTollsandTheOldManandtheSea—inferredthestateofmind,andtheybecametherepresentativesofthefeelingofthisgeneration.
Epilogue
Americanliteraturehasgonethoughtheprogressofdevelopmentover200years.Itischaracterizedbythedistinctindividualism,whichisoptimistic,freeandalwayscreative.ThelivingAmericanliteraturehasbeenprovidingpotentthinkingheadspringsforthewriterspastandnowadays,anditwillcontinuereanimatingthetalentstobequeathandenrichthetraditionofAmericanliterature,ofwhichdeservedtobeproud.
Bibliography:
1.CarrollC.Calkins,ThestoryofAmerica,NewYork:TheReadersDigestAssociation,Inc,1975
2.ElisabethB.Booz,ABriefIntroductionToModernAmericanLiterature1919-1980,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2
3.柯恩,LandmarksofAmericanLiterature,北京:三聯書店,1988
寫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要請老師和專家幫我們判斷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因此,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義”、“文獻綜述和理論空間”、“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驟”這樣幾個方面展開。其中,“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是重點,許多人往往花費大量筆墨鋪陳文獻綜述,但一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但寥寥數語、一掠而過。這樣的話,評審老師怎么能判斷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對你的研究方法給予切實的指導和建議呢?
對于不同的選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嚴謹規范的學術研究,必須以嚴謹規范的方法為支撐。在博士生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有些老師致力于傳授研究方法;有的則突出討論方法論的問題。這都有利于我們每一個人提高自己對研究方法的認識、理解、選擇與應用,并具體實施于自己的論文工作中。
開題報告(文體形式)
課題名稱:
姓名:年級:班級:
成果形式:完成時間:指導老師: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2、3、4、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2、3、4、
四、實施的步驟
1、2、3、4、5、6、7、
表1—1開題報告(表格形式)
主題:
課題題目:
導師:
課題組成員:
組長:
班組:
簡要背景說明(課題是如何提出來的):
課題的目的與意義:
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
實地調查:
上網:
查書面資料:
總結論文:
發倡議:
2)階段步驟:分階段實施
階段時間(周)主要任務階段目標
一周
二周
三周
3)計劃訪問的專家:校內老師等
二、如何做文獻綜述
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LiteratureReview)”與“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區分開來。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屬于“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Review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來說說怎么做文獻綜述。雖說,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準,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后“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數據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松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仆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于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后,我們有很強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仿佛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后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于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么問題,人家是怎么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關鍵詞:《文藝心理學》;朱光潛;直覺;京派;認同建構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朱光潛在歐洲留學期間寫成《文藝心理學》初稿,回國后用作他所任教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相關課程講義,屢經修改增補,1936年方定稿,由開明書店出版。新增的五章內容以及原稿內部某些觀點的調整,在反映作者本人美學意見“很重要的變遷”的同時,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與當時的學院氛圍及學術環境接軌。由于作者的主觀意圖乃是介紹西方美學,并以中國古典傳統映證之,全書與現實語境及當時文學現場的聯系多少被隱蔽在了“洋人”與“古人”的身影之后。《文藝心理學》的地位被定位為朱光潛早期美學思想的代表作,“京派”代表人物的文學主張的理論背景、思想基礎。然而仔細觀察,全書所包含的惟一一處提及時人為例的注解,顯然是歸國任教以后增補的,卻恰好緊密地將《文藝心理學》與其文學主張直接地勾連起來,能夠作為一個探索其知行合一的突破口。
《文藝心理學》第十四章“藝術的創造(二):天才與人力”,根據里波等心理學家的論述,將文藝創造分為兩種,反省的與直覺的。反省類的作者在創造之前已有明確的中心觀念,直覺類作者則沒有,只以平日普遍的修養醞釀觀念,到時機成熟時以靈感的形式突然爆發,伴隨著中心觀念的發展完成作品。在并舉歌德創作《浮士德》與《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不同過程為例之后,作者在括號中增添了一條注解:
“注:這種分別就是周作人先生所說的‘賦得’與‘偶成’的分別。‘偶成’全憑一時興會,往往是長期修養后的收獲。‘賦得’是有意為文,苦心刻劃,許多大藝術家也往往走這條路,也不可一概輕視。據廢名先生談:他的散文小說都是慘淡經營的結果,他的詩則偶然興到,一揮而就。這也是‘反省’和‘直覺’兩種作法的好例。”
縱觀全書乃至朱光潛20世紀30年代的早期著作,這是極少見的在學術論著中明確提及時人的地方。以周作人與廢名這兩位“京派”代表作家的創作觀,來比附心理學意義上“反省”與“直覺”的創造方式。此舉無疑直接引出了兩個問題:一、“直覺”說作為克羅齊的代表思想,在《文藝心理學》及朱光潛的早期著作中被反復論及,而此處引入里波等人創作論意義上的“直覺”,與在全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克羅齊哲學是否有關聯?二、選擇此二人的創作觀為例,除卻他們的觀點帶有的中國古典傳統色彩,是否還有別的原因?與“反省”和“直覺”的生發又有何內在聯系?
誤讀與糾偏
從“作者自白”來看,比起初稿,正式出版的《文藝心理學》對克羅齊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增補的五章中,有一章是專門的“克羅齊派美學批評”,開始“根本反對克羅齊派形式美學所根據的機械觀,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雖然克羅齊的地位在定稿中已經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認“直覺說”仍是朱光潛前期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石。《文藝心理學》二十余萬言,其核心是對“美感經驗”的分析。他認為所謂美感經驗,“就是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或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克羅齊所說的“形象的直覺”。
外界事物被人的心靈感知,除了它的形象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相關的因素,如成因、效用價值等等;人們把握事物,除了用直覺以外,還要用知覺和概念等等。但是,直覺是對于個別事物本身的知,是“審美的知”;知覺是對于諸事物關系的知,是“名理的知”。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覺,而不是知覺和概念;物所以呈現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與它有關的其他事項。因此,朱光潛指出:“美感經驗是一種極端的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全部精神都聚會在一個對象上面,所以該意象就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美感經驗就是不帶實用目的、不用概念地對形象的凝神觀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覺靜觀狀態是美感經驗的最大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朱光潛在闡述克羅齊理論的同時,結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實踐進行了中國化的解說。這不可避免地給《文藝心理學》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如沙巴蒂尼所說,實質上朱光潛并不是克羅齊的虔誠信徒,他援用克羅齊的術語和理論,存在相當程度的誤讀。如克羅齊曾鮮明地反對用心理學學說來解決美學問題,而朱光潛恰恰“把文藝的創造和欣賞當作心理的事實去研究”。而更關鍵的是,克羅齊在創造論的意義上強調直覺,認為直覺是文藝創作的動力,心靈創造性地賦予材質形式,使它們成為明確可知的意象,即使有判斷,所起的作用也遠遠低于直覺,并且應當服從于直覺。可是朱光潛明確反對這種看法。“在藝術活動中,直覺和思考更遞起伏,進行軌跡可用斷續線表示。形式派美學在這條斷續線中取出相當于直覺的片段,把它叫做美感經驗,以為它是孤立絕緣的。這在方法上是一種大錯誤,因為在實際上直覺并不能概括藝術活動全體,它具有前因后果,不能分離獨立。”顯然,在他看來,直覺只是凝神觀照某一事物形象或創作過程中意象涌現的一剎那現象,在它之前與之后,抽象的思考、判斷及道德、政治的觀念等,都會對文藝創作發生作用。這與克羅齊把直覺看作創造的動因,統領整個創造過程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已經有研究者分析了這種誤讀的成因,首先是朱光潛留學期間接觸的克羅齊譯本并不完善,且以自身非理性主義的心理學知識背景去解讀克羅齊;而相應的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論多半基于體驗式的反映論,極少分析綜合性的創造過程,朱光潛習慣在傳統反映論的框架內理解直覺,因而忽略了它能動的一面。直到四十年代,在著手翻譯克羅齊《美學》原著之后,朱光潛才通過《克羅齊哲學述評》在這方面進行了突破反映論的糾偏。“這直覺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創造。主動者是心靈,被動者是直覺以下的物質,……印象成了意象,物質得到了形式,就是直覺,也就是表現。”
那么當他在“藝術的創造”章節中使用另一種意義上的“直覺”,并以京派作家的創作論比附、闡釋時,便流露出了一種過渡階段的非自覺色彩。他已然意識到“直覺”的價值應當突破經驗哲學的反映論,但對克羅齊的理解的局限讓他不能從“美感經驗”系統之外來發掘克羅齊哲學中“直覺”的意義。于是選擇了他熟悉的心理學知識背景之下,相對更淺顯、常識化的另一個“直覺”,甚至可以說,利用字面意義上的重復多義的巧合,不自覺地來補完創作論上“直覺”的空缺。而深究起來,將“反省”與“直覺”的對立統一關系,與周作人“賦得”與“偶成”,以及
廢名“慘淡經營”與“偶然興到”這樣充滿傳統文論色彩的論述接軌,除了與原有的習慣框架保持聯系以尋求穩定結構與安全感的因素以外,更隱含有文化立場的復雜成分在其中。
文藝的雙重維度
朱光潛推崇周作人的緣由,早在1926年《雨天的書》評論中便流露無疑。“像是偶然的湊合,但是實際上這并非偶然。”“這種清淡的文章比較裝模作樣佶倔聱牙的歐化文容易引起興味些。”在1937年創刊的《文學雜志》“編輯后記”中,他留下了其學術生涯中少見的作品評論文字,認為周氏看似“偶得”的小品文,“思想寬大,見識明達,趣味淵雅,懂得人情物理,對于人生與自然能巨細都談,蟲魚之小,謠俗之瑣屑,與生死大事同樣看待”。對于廢名的小說,他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器重,然而強調的卻是它與周氏小品文不同的“濃厚”、“徹悟”的一面。“《橋》是在許多年內陸續寫成的,愈寫到后面,人物愈老成,戲劇的成分愈減少而抒情詩的成分愈增加,理趣也愈濃厚。”
朱光潛對二人的推重,著眼點雖然不同,但其內在的共通之處是京派趣味的“反差轉合”結構模式,周文的意義在于“言近旨遠”,而廢名的魅力則落實于“愁苦之音以華貴出之”,一方面,作品的言與旨或立意與情感之間,態勢互逆,充滿張力,但另一方面,互逆的雙方在審美效應上又能“欣合無問”,共同形成厚重而有韻味的藝術整體。這種結構模式不僅存在于作家的創作實踐內部,更存在于京派文人群體的構成關系之間。當朱光潛將周作人“偶得”之小品與廢名“經營”之小說并舉,認為“反省”與“直覺”不可偏廢輕視時,無疑已經在學理化的《文藝心理學》中,不經意地完成了京派趣味的一次自我指涉。
對于各種“反差轉合”,朱光潛有清醒的認識。“有意要調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樣地是成見。我本來不是有意要調和折衷,但是終于走到調和折衷的路上去,這也許是我過于謹慎,不敢輕信片面學說片面事實的結果。”這話不僅適用于《文藝心理學》內部并非無懈可擊的對思辨派與經驗派的調和,也適用于京派趣味在現實中的尷尬立場。在當時的語境下,京派追求文學本身的內斂與圓融自足,依然具有其執著的現實目的:反撥左翼對文學的宣傳工具化,反對片面強調文學的現實功能。但是京派文人松散的結構、學院派相對狹小的圈子以及疏離政治的態度,都大大限制了其影響的力度。調和折衷,在學理上和實踐中,同時呈現為一種若即若離而力不從心的姿態。
后來,朱光潛還撰寫了《詩的普遍性與歷史的連續性》一文,進一步闡釋京派的文學立場,認為“詩與藝術本來都是天機與人巧的配合,天機是情感思想與語文的孕育,人巧是洗凈這三個要素的工具”。“詩的生命有縱橫兩方面:橫的方面是當時全民眾所能表現的公同的精神,縱的方面是全民族在悠久歷史上的成就。”文學既是當時風氣的反映,又是歷史傳統的繼承。文章末尾尖銳地指出,文學不可能打破傳統而生存,新文學惟一的出路是恢復傳統,文學在不了解自己的民族傳統的同時盲目移植西方傳統,同樣只能流于空洞,疏遠民眾。其時與《文藝心理學》出版、《文學雜志》的發刊已經相隔十年,朱光潛經歷了不斷的反芻,將“反省”與“直覺”合一的京派創作論折射出的趣味觀,上升到了“天機”、“人巧”乃至歷史文化整體視野的高度,其間流露出的使命感與在新詩問題上的實踐性意義,多少彌補了早期學院風格的不足。但是隨即而來的一波波時局演變與政治風潮,已經不允許他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徘徊下去了。
認同的建構
通過一條注解折射出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到,以《文藝心理學》為代表的朱光潛早期美學思想與文學主張,借助有生命力的西方思想重新闡釋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中國文化在內憂外患之下的曲而求生,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文藝心理學》所蘊含的人文趣味遠遠超過了科學主義,與當時的社會維度也并不合拍。作為中西思想碰撞交匯的夾縫中的老一輩學人的代表,其經歷的焦慮與抗爭可見一斑。他們所面臨的,既是一個語境轉換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主體意識轉變的問題。重新梳理以上的論述,我們或許能從一條注解的裂隙中,窺見變革中的文化共同體內,那一代研究者尋求立足點的認同過程。
首先,《文藝心理學》1936年由開明書店出版后,曾一度引起熱烈的反響。學術界對其評價極高,朱自清在代序中贊揚其為“美育代宗教說”以來,第一部“頭頭是道”的書。朱光潛以其作為教材在北京數所大學設課,進一步奠定了自身在“京派”文化圈中的地位與影響。而來自梁宗岱、巴金等人少量的批評聲音,也是伴隨著對“主流”的敵意以及“邊緣化”的自我標榜出現的。這些都從反面證明了朱光潛及其著作在當時學院之中的有力影響。他通過在學院環境中建立學術范式的實踐活動,在文化共同體機制的權力運作中獲得了合法性地位。
與此同時,身處不同文化力量的交錯影響下,目睹學術界價值標準與話語方式的全面西方化,朱光潛也試圖利用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在學院環境中重建、擴散與傳統和特殊歷史體制的關聯。通過學理上的折中性,呼應標榜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社會政治對學術界的侵蝕和對文學主體性的壓迫。《文藝心理學》及其早期探索無疑是一種鄉愁話語,一方面由特定文化變遷催生,對現狀產生應激,另一方面卻試圖與傳統保持連續性,處處流露出危機感與否定意識。通過“調和折衷”的學院范式與“反差轉合”的文學趣味自覺不自覺的結合,他在共同體中尋求到了情感依托,但是由于自身認識的局限,這種中和不可避免地存在捉襟見肘的漏洞,且態度相對過分柔和,未能與當時社會維度中處于時代強勢地位的集體文化自我合拍,主體認同的分裂與迷離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