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

時間:2022-10-03 05:43: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犯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絡犯罪

第1篇

關鍵詞:網絡;特點;成因;防控對策

網絡犯罪在近年來時有發生,此種犯罪的多發性、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已成為污染社會治安環境、破壞社會治安秩序的嚴重問題。這是一種新型犯罪,但其發展勢頭卻很猛,2002年1-10月份,僅河北省邯鄲叢臺區檢察院就了此類案件5起,占同期案件總數的35.7%﹝1﹞。為了切實有效地懲治和防范網絡犯罪活動,全面研究網絡犯罪的概念、特點、多發原因及防控策略有著深刻的意義。

一、網絡犯罪的概念和特點

(一)網絡犯罪的概念

所謂網絡犯罪,即違反國家法律規定,以互聯網為工具,以互聯網信息為基礎,采用引誘、欺騙、麻痹、"洗腦""攻心"及其它手段,在犯罪人與受害人從虛擬空間中達到一定的"了解""熟悉"程度之后邀約婦女想見,采用暴力脅迫及其它手段,強行與婦女發生的行為;或奸不滿14周歲的行為。

(二)網絡犯罪的特點

1.作案人的特點

作案開始階段,作案人首先利用網絡與被害人進行溝通交流。犯罪人一般熟練操作計算機及其它通信終端設備,一些作案人采用"黑客技術"獲得在某一地區經常使用的QQ號碼及個人信息,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溝通,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技術性和智能性。

作案人常隱瞞自己的真實信息,有些更狡猾的作案人盜用、冒用他人的IP地址、網絡賬號與作案對象進行聯系。作案人各種信息的虛假性,給案發后的偵查取證帶來了重重困難。

2.作案手段

作案人與作案對象交流的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手段有以下類型:故意顯露財富型,冒充軍警人員型,利用或冒充自己是高級知識分子型,扮演"奴隸"型,假借招生招聘型等,并以此為借口貼近作案對象,進而實施犯罪。

3.作案對象

作案對象具有廣泛性、不確定性,如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等。

4.作案時間、地點

網絡犯罪的時間地點就有較大的隨機性,因作案人與受害人邀約想見的時間地點的不同而各異。

5.犯罪后果嚴重

2006年5月27日,江西省余江縣11名青年利用網絡聊天的方式結交當地女網友甚至在校學生,伺機約到郊外,然后借著夜色,分批對9名女網友實施,一共、32次,令人觸目驚心﹝2﹞。

從作案人方面來說,此種犯罪的作案人經過精心策劃,比如相對安全的作案地點、時間,以"情侶身份"相掩護等。

從受害人方面來講,由于受害人對作案人具有一定的交往和信任,一旦案發,受害人心理上形成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落差,加之身體的傷害,雙重打擊之下,有可能走向極端,精神異常,輕生或者自殺。

6.犯罪行為具有復雜性

由于網絡犯罪的成功率高、報案率低,勢必提高作案人的囂張氣焰,促使其反復多次作案,在作案過程中常伴有其它犯罪行為,如搶劫犯罪、故意殺人犯罪、組織強迫婦女犯罪等。

二、網絡犯罪發生的原因分析

(一)作案人具體動因分析

作案人精神空虛、尋求刺激;發泄不滿、進行報復,因對工作、生活,上司、妻子、戀人或其他人的不滿,進而實施此種犯罪以發泄心中的怨憤;生理饑渴、鋌而走險;挑戰情商智力水平、玩世不恭,作案人采用各種手段實施犯罪,以犯罪得逞的次數作為考量自己情商智力水平高低的標準;其它原因如作案人有政治目的,在一段時間內對一定區域范圍內實施多起犯罪,給當地政府和公安機關造成巨大壓力,給當地人民群眾制造恐慌等。

(二)受害人受騙原因分析

部分受害人年齡較輕,心理還不成熟,社會閱歷和經驗還不豐富,很容易受騙;貪圖財物誘惑、試圖謀取私利,有些受害方甚至為了實現自己的所謂升學、就業、明星等夢想自愿走入作案人布下的陷阱;隨著雙方在網絡中熟悉程度的不斷加深,受害人的思維產生了定勢,進而失去防范自救意識。

三、網絡犯罪的防控對策

(一)加大網絡犯罪的宣傳力度、提高網民的防范意識

針對網絡犯罪多發的現狀,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通過官方新聞媒體以各種形式對此種犯罪進行宣傳解析,使得全社會關心關注此種犯罪,提高網民對此種犯罪的認識和警惕,并了解如何對此種犯罪進行防范和打擊。

(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凈化網絡環境

政府部門、文化部門,新聞媒體加大對網絡道德缺失行為的監督管理和懲戒,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堅決予以嚴懲,以凈化網絡環境,從思想源頭上減少和遏制此類犯罪的發生。

(三)警方主動出擊、引蛇出洞

警方獲取案件信息后,在不能輕易查獲犯罪嫌疑人的情況下,可扮演成潛在受害者,主動與犯罪嫌疑人取得聯系,當嫌疑人提出約見要求后,由女偵查員化妝與其相見,選擇合適的時機對嫌疑人進行控制,并做好相關的秘密錄音錄像工作,以收集證據。

(四)提高網絡技術水準、建立預警機制、盡早發現犯罪跡象與可能

提高網絡自動監察識別可疑信息傳輸的技術,開發智能監測軟件,對單個男性網絡賬戶同一時間段內廣泛與眾多女性進行網絡信息傳輸進行后臺自動跟蹤監控,發現可疑信息如邀約相見、邀請旅游等內容,監測系統自動發出善意提示,提醒女方相關安全信息。通過軟件系統監測,建立自動預警機制,及時發現網絡犯罪的苗頭和跡象并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犯罪的發生。

(五)加強對無業人員、有相關前科人員的監控

部分無業人員以及部分有相關前科的人員如犯、猥褻婦女犯,組織、強迫、容留婦女犯等,這類人員是網絡犯罪的高危人群。對此類人群,除了網絡軟件監測系統的自動監控外,還可以采用通過基層單位或社區力量進行必要的心理督導和行為監督。

(六)加強對潛在受害方的引導、宣傳、教育

除了通過官方新聞媒體之類的途徑進行寬范圍的宣傳之外,還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引導,比如針對中學、大學的在校女生、企事業單位的女員工等進行專門的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讓潛在受害方了解此類案件發生的一般情況,進而避而遠之。

(七)積極宣傳受害方在案件發生時的心理和人身應變防范技巧

受害方在案件發生時要盡可能保持冷靜,根據現場情況想辦法拖延時間,比如要求吃飯喝水吃藥上廁所等,伺機與外界聯系或者呼救;情況緊急時,受害方可以假裝精神病,裝瘋賣傻,披散頭發,在臟亂地面打滾,在臉上身上涂上泥巴剩飯菜之類,或者當即扣喉催吐或者就地大便,以此可降低或消除作案人的性沖動和欲望,此類方法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作案人的成功率。

(八)實行網絡實名制、將犯罪嫌疑人暴露于陽光之下

實行網絡實名制,這樣犯罪嫌疑人的網上言行就可以與其本人直接對應起來,使其不敢輕易通過網絡途徑冒險實施犯罪以及犯罪的準備。同時切實保障好網絡用戶的個人隱私。采用此種方式,將潛在的犯罪嫌疑人拉到陽光下暴曬,對于預防和打擊網絡犯罪以及其它網絡犯罪產生極為有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閆帥,郝雪強. 透視"網絡"犯罪現象,《河北法制報》 2002.12.03.

第2篇

    【摘要題】司法實務研究

    一、網絡犯罪的概念

    由于計算機網絡所具有的信息傳送與資源共享功能,各種基于計算機網絡的犯罪活動也從無到有,日益猖獗。計算機網絡犯罪已經日益成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犯罪形式之一。僅在1997年,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案件就達100多起[1](P.108)。網絡犯罪的出現,在計算機科學、社會學、歷史學、刑法學、犯罪學、刑事偵查學等諸多領域中產生了深刻的變革。近年來,網絡犯罪日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然而,關于網絡犯罪的確切含義,存在相當大的爭論。我們認為,網絡行為涉及了三方面的秩序:其一,網絡本身秩序,或者說網絡系統之安全性;其二,網絡資產合法所有權之秩序;其三,網絡合理使用之秩序,即網絡空間虛擬社會之秩序。根據2001年歐洲委員會《網絡犯罪公約》草案的規定,網絡犯罪是指“危害計算機系統、網絡和計算機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對這些系統、網絡和數據的濫用的行為”。筆者認為,從網絡屬性以及刑法保護的角度出發,將網絡犯罪刑法保護對象分為三類是比較科學的,其分別體現了網絡的不同價值屬性,亦體現了網絡犯罪問題的特殊性。因此,筆者傾向于將網絡犯罪定義為嚴重侵犯網絡系統、網絡數據及網絡信息安全之犯罪。(注:筆者這里嚴格限定網絡數據與網絡信息的范圍,認為這里的網絡數據僅指其本身即具有一定價值之數據,網絡信息則是指以其所反映之思想內容為表征的計算機識別符號。)任何嚴重違反上述三種秩序之行為,均構成對網絡秩序之侵害,具有刑法上的違法性。網絡犯罪此種法益之存在,獨立于傳統刑法所保護其他之具體法益。如公民財產權、人身權等。這如同我國刑法上規定的金融犯罪一般。因金融秩序之重要,刑法對其單獨規定,而因網絡之重要,刑法亦有單獨規定之必要。

    二、網絡共同犯罪的含義

    根據我國刑法第25條的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作為共同犯罪的特殊表現形式,網絡共同犯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其一,在廣義上,網絡共同犯罪是指數個行為人共同實施的危害網絡秩序所構成的犯罪行為。如前所述,筆者認為,網絡犯罪包括針對網絡系統安全、網絡數據安全、網絡信息安全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因此,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上述犯罪行為的,均屬于網絡共同犯罪,而無論共同犯罪發生的場合。其二,在狹義上,網絡共同犯罪當是通過網絡而實施的針對網絡系統及網絡數據的共同犯罪行為。筆者認為,網絡共同犯罪問題的提出,主要基于兩個原因:(1)作為一種新型的通信工具,網絡為傳統的犯意聯絡建立了新的方式;(2)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網絡中蘊涵了各種數據資產,提供了與傳統共同犯罪不同的犯罪場所和犯罪對象,因而,其共同犯罪客觀行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網絡共同犯罪所引起的刑法學問題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如何對待通過網絡達成的共同犯罪故意問題。首先,犯罪主體的狀況難以確定。在網絡危害行為中,其中相當一部分由不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有的也僅僅到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因此,在行為人不明知對方是限制刑事能力責任人或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的情形下,與其共同實施網絡侵害行為,行為人構成成立間接正犯,還是成立共同犯罪,不無疑問。其次,網絡上用戶的隱匿性使一些身份犯的犯罪狀況也難以確定,而在共同犯罪中則要求各個行為人的身份必須特定化。如何認定其特定之含義將影響共同犯罪成立與否與刑罰輕重。再者,網絡使犯罪故意之意思聯絡變得更為復雜。有時行為人并非有意相約,而是偶爾于網絡中相遇,便一起攻擊某一個計算機網絡系統,至于其攻擊動機如何,攻擊情況是否順利,攻擊結果怎樣,甚至其攻擊了什么,行為人可能并不完全清楚。其二,如何對待通過網絡實施的共同犯罪行為問題。一方面,因網絡行為所特有的技術性因素,如何認定共同犯罪行為具有相當的難度。另一方面,在網絡共同犯罪行為中,不同的犯罪行為人共同實施犯罪,表現出來的是不同的侵犯性指令或程序,無法分清不同行為人與犯罪結果之因果關系及因果關系的程度。于是,也無法對行為人進行不同的定罪量刑。即使在存在分工的情況下,除了教唆犯、組織犯之外,實行犯與幫助犯在計算機網絡空間里的犯罪行為都表現為攻擊性指令程序,無法分清哪些程序指令是由哪一個行為人操作實施的,幫助犯與實行犯之界限不明。因此,就廣義的網絡共同犯罪來看,并不能顯著地反映網絡犯罪的特性,如數個行為人共同針對計算機網絡硬件所實施的盜竊、破壞行為,均未與傳統共同犯罪之形態認定有顯著不同。因此,筆者將要討論的網絡共同犯罪乃是基于狹義上的觀點,主要針對通過網絡實施的危害網絡系統及其數據的共同犯罪行為。

    三、網絡共同犯罪的認定

    (一)網絡共同正犯。所謂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行犯罪,即二人以上共同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客觀構成要件行為。基于共同正犯的網絡犯罪,認定其構成特征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共同實行故意之認定。兩個以上行為人具有進行網絡共同犯罪的故意,是認定網絡共同犯罪成立的主觀要素。所謂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決意參與共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2](P.510)。網絡犯罪共同實行故意的認定,須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其一,對共同犯罪行為人之明知。即共同犯罪人認識到不是自己一人實行犯罪行為,而是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行為。在網絡犯罪中,這包含了兩方面的認識內容:首先,關于對共同行為人是否存在的明知。在網絡犯罪行為通過網絡實施的場合下,網絡行為的不可視性決定了有時行為人并非明確知道有他人行為的參與。例如,行為人甲在實施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過程中,發現行為人乙也在實施侵入行為。在這樣的場合下,認定甲具有明知之故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甲在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時,僅僅發現了被他人已經打開的計算機入侵路徑,是否可以認定明知呢?在日本刑法上,這種情形被稱為繼承的共同正犯[3](P.397)。在繼承共同正犯的情形下,后來行為者的責任范圍只應該在形成了意思溝通之后與先行行為者所共同實行的違法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之內。其次,關于共同行為人身份的明知。在網絡犯罪中,數個行為人之間既可能比較熟識,也可能是素昧平生,彼此之間無任何個人資料的了解。因此,對于對方是否實行“犯罪行為”以及實施何種性質之犯罪,認定上不無困難。在相對人是限制責任能力人的情形下,由于對方不構成網絡犯罪行為,行為人本身自無成立網絡共同犯罪之可能。在身份犯之情形下,不具有特殊身份之人與具有特定身份之人實施具有特定身份方能成立之犯罪,在行為人不明知對方具有特定身份之情形下,亦無法成立網絡共同犯罪之故意,應以其各自所觸犯的罪名定罪量刑。

    其二,對共同危害結果之認識。共同犯罪人預見到共同犯罪行為的性質以及共同犯罪行為所引起的社會危害后果;在共同行為人具有網絡共同犯罪預謀的情形下,確定其預見共同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后果并無困難。但是,如果在一個共同侵害行為中,一些行為人持非法侵入的故意,其他行為人持盜竊數據之故意,是否構成共犯?這個問題的解決,事實上涉及到關于共同犯罪行為共同說與犯罪共同說的爭論,只不過在網絡共同犯罪中,這個問題尤為突出而已。我國學者一般認為,故意內容不同的,不構成共同犯罪;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也不構成共同犯罪。[2](P.510)筆者認為這同樣適用于網絡犯罪的場合。

    其三,對共同意志之認識。即共同犯罪人希望或者放任社會危害結果的發生。希望或者放任社會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共同犯罪行為人主觀方面的意志因素。共同意志之產生,要求行為人之間存在意思聯絡行為。日本有學者認為,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在于,行為人之間必須存在關于實施其相互利用的特定違法行為的意思溝通[3](P.397)。意思溝通的方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明示的意思聯絡,諸如通過書信、言語、BBS、聊天工具等進行;暗示的意思聯絡主要是通過積極行為識別。例如,明知他人實施犯罪行為,而主動予以配合的行為。

    2.共同實行行為之認定。所謂共同犯罪行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實,彼此聯系,互相配合,與犯罪結果之間均存在因果關系。網絡犯罪共同實行行為的構成要件如下:

    其一,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均為犯罪行為。根據我國刑法理論,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必須都是刑法意義上的行為。但在網絡共同犯罪中,認定這一點變得極為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在網絡的侵害行為中,許多都是由未成年人實施的,在未成年人的侵害行為不構成犯罪的情形下,其他共同行為人自然無法成立共同網絡犯罪。這一點,在網絡犯罪中也無例外。這里的問題是,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對方是未成年人的情形下,如何認定?筆者認為,針對這一點,可以按對象錯誤予以解釋。即使對方并不構成犯罪,行為人自己亦可成立共同犯罪。

    其二,各共同犯罪的行為形成一個互相配合的統一犯罪活動整體。因網絡的特殊性,如何認定形成統一的整體,具有相當的難度。筆者認為,統一犯罪活動整體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各行為人分別單獨構成相對獨立的危害結果,其整體危害為各單獨危害之機械相加,其相互配合之含義,乃是共同促成了一個概括的危害結果。如數個行為人策劃對某網站實施共同攻擊行為,各行為人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與手段對該網站實施了攻擊行為,造成其損失。二是各行為人之行為相互依存,缺少任何行為之一,均無法成立法定危害結果。行為人行為相互依存,主要應從技術上的角度進行考察,即行為人一方的行為,是否為他人的侵害行為構成便利,這種便利既可以是單方,也可以是相互提供的。其技術上相互依賴,表現為三種形式:即:(1)后技術行為以先技術行為為基礎,如一人負責黑客軟件之編寫,一人負責用該軟件查找系統漏洞;(2)數人共同完成一技術行為,如幾個行為人共同編寫破壞計算機程序軟件之行為;(3)數技術行為共同指向同一最終目標,如數行為人中,有人負責攻擊計算機電子認證系統,有人負責獲取客戶信息,其行為之綜合,促成電子欺詐行為之完成。 (二)網絡教唆犯。所謂教唆犯,是指唆使他人實施犯罪。網絡教唆犯是指通過網絡教唆他人實行犯罪。網絡教唆犯的構成特征如下:

    1.網絡教唆故意之認定。教唆犯在主觀方面必須有教唆他人實施犯罪的故意。首先,依據傳統刑法理論,教唆犯須認識到他人尚無犯罪故意,或者犯罪故意決心還不堅定[2](P.559)。如果教唆者認識到被教唆人已經有犯罪的決意,則不能認定為教唆,要么是幫助,要么構成傳授犯罪方法。其次,網絡教唆故意,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的教唆行為。直接故意教唆者,通常通過網絡直接進行教唆行為。而間接故意的教唆,主要是指行為人直接以放任之心理態度從事的教唆行為之外,如行為人為驗證自己所編寫的破壞性軟件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而教唆他人使用,從而造成破壞的行為。另外,網站管理者明知其教唆犯罪行為而不予以制止,聽之任之的,是一種不作為的教唆行為。我們認為,不作為的教唆行為,同樣可以成立網絡教唆犯。(注: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網絡幫助行為。)因為,作為網絡特定服務的提供者,網絡管理人有義務為自己所提供的服務保障其盡可能的安全性,如果不履行其安全維護責任,則在法律上屬于典型的不作為。但是,在網站管理者由于疏忽沒有察覺的情形下,其不具有放任之態度,故不成立網絡教唆犯。而且,由于現代網絡技術的紛繁復雜及網絡事務的繁忙,期待網絡管理者對其網絡進行全面的、謹慎的管理是不現實的,因此,不能苛求網絡管理者對此承擔責任。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實中存在著大量的網絡過失教唆行為。由于網絡交流的屏蔽性,造成了語言理解上一定的障礙。行為人本沒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但其言語有時可能被他人所誤解,客觀上造成了教唆的效果。過失教唆者,不構成教唆犯。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刑法傳統理論,教唆的故意,具有雙重的心理狀態:即在認識因素中,教唆犯不僅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為會使被教唆的人產生犯罪的意圖并去實施犯罪行為,而且認識到被教唆者的犯罪行為將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在意志因素中,教唆犯不僅希望或者放任其教唆行為引起被教唆者的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而且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者的犯罪行為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4](P.126)。但是,由于網絡空間中教唆者與被教唆人之間的陌生以及行為的復雜性,教唆者對其教唆行為具有何種危害后果有時并不確知。如何認定其教唆故意之內容,不無困難。筆者將在教唆因果關系認定中敘述這一問題,此處不贅。

    2.網絡教唆行為之認定。在網絡犯罪中,通過網絡教唆他人實行犯罪的,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其一,言語教唆。應當說,言語教唆是教唆犯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網絡犯罪之教唆犯亦然。在網絡犯罪中,言語教唆主要通過電子郵件、BBS、聊天工具等進行。這是教唆的固有含義。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網絡進行言語教唆者,其言語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表現為一定的聲音符號,如利用網絡的音頻傳送功能進行教唆。但是,在更多的情形中,其表現多是通過可識別的計算機文本語言,如利用電子郵件進行教唆。無論是采取何種方式,只要其信息傳遞的效果,足以使他人產生犯罪之決意,便可認定為網絡教唆。

    其二,工具教唆。教唆行為必須是教唆特定的犯罪,即必須使被教唆者產生特定犯罪的決意。在沒有言語教唆之情形下,通過相關行為、提供特定犯罪之犯罪工具者,亦有成立教唆之可能。例如,通過計算機網絡,直接向他人發送一種侵犯特定系統的黑客軟件。在傳統教唆中,事實上也存在工具教唆的可能,例如,行為人將自己竊取的倉庫鑰匙交給另一無盜竊決意之行為人,雖沒有言語上的表示,但其教唆意圖昭然。因此,關鍵是認定該教唆者之實際行為是否足以使被教唆者產生犯罪決意。

    3.網絡教唆對象之認定。其一,關于教唆對象身份的認定。根據我國刑法學通行理論,教唆的對象首先必須是達到了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犯罪或者教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刑法典第17條第2款所規定的犯罪之外的犯罪,以及教唆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犯罪的,屬于間接正犯,不能成立教唆犯[5](P.220)。在網絡中,在教唆者對被教唆者身份不明知的情形下,教唆未成年人實施侵害行為的,應以事實認識錯誤論,(注:關于這點,在刑法理論上眾說紛紜,主要的觀點有教唆犯說、間接正犯說與過失說。(參見陳興良著:《共同犯罪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77頁)筆者認為教唆犯說更為適宜。)對教唆者而言,不成立間接正犯,而屬于教唆犯。需要明確的是,明知并不等于確知。在現在上網人數中青少年占相當大比例的情形下,教唆者對被教唆者身份,往往是一種放任的心理態度。但在行為人明知對方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或者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場合,行為人構成間接正犯。

    其二,關于教唆對象范圍的認定。在刑法學上,教唆行為的對象,必須是特定的。如果教唆的對象不特定,則為“煽動”,不屬于教唆[6](P.314)。在普通犯罪中,由于行為人之間的可知性,關于如何確定“特定”之范圍并無困難。但在網絡犯罪中,對象的不可知,造成了認定上的困難。一般來說,于因特網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如電子布告欄系統(BBS),進行“煽動”犯罪的情形,以及提供針對特定系統之破壞軟件供人下載使用的行為,因教唆對象之不特定,而不屬于教唆犯。但是,在特定之情形下,如何認定對象之特定不無困難。如利用聊天工具,在一個聊天室中進行犯罪的教唆行為。在這里,網絡聊天室構成了一個虛擬的具有特定范圍的空間(房間),在這個特定空間中聊天的人總是特定的。進一步講,即使是教唆者針對網絡中的具體對象進行教唆行為,由于對被教唆人身份的不確知,有時甚至是毫無了解的情況下進行教唆,能否認定為教唆犯呢?筆者認為,教唆對象必須是特定的,教唆行為既可以是一次性對一人實施教唆行為,也可以是一次性對數人實施教唆。這一點,在利用電子郵件進行教唆時并無疑問。但是,在利用BBS等開放式交流手段的情形下,其教唆言語可能被其他人所觸及。因此,在認定時須嚴格限定教唆者具體教唆行為所針對的對象,其他非教唆者所明確教唆針對之對象者,不屬于教唆對象之特定范圍。

    4.教唆因果關系之認定。在傳統刑法理論中,教唆者須對自己教唆行為的性質及危害后果有明確的認識,即行為人應預見到自己的教唆行為將引起被教唆人產生某種犯罪的故意并實施該種犯罪。但是,在網絡犯罪中,由于網絡連接的廣泛性以及技術的復雜性,有時行為人對特定行為所導致的危害后果并不明知。在許多情形下,行為人具有損害擾亂網絡正常秩序之教唆故意,無論被教唆者具體實施何種危害行為,均不違背其本意。亦即在網絡犯罪之情形下,由于網絡之復雜性,行為人在諸多情形下并不明了其教唆行為之危害性。例如,教唆者向被教唆者推薦一種黑客軟件,但其并不明知該軟件之危害性,因而,雖然行為人對該軟件所可能造成危害網絡安全的結果是明知的,卻未必知道其具體危害。因此,何種危害后果屬于與其教唆行為具有因果關系之后果,認定較為困難。雖然可以將教唆者此種情形下之教唆故意認定為概括之故意,以實際發生危害之后果認定其教唆因果關系之存在。但單純考慮實際發生之危害后果,則顯然有悖于刑罰之公正性,有客觀歸罪之嫌。因此,筆者主張,解決網絡教唆犯刑事責任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將網絡教唆行為單獨定罪處罰。

    (三)網絡幫助犯。所謂幫助犯,是指故意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而網絡幫助犯,如前所述,應是指通過網絡于他人犯罪提供幫助之情形。網絡幫助犯的構成特征如下:

    1.網絡幫助故意之認定。所謂幫助故意,是指明知自己是在幫助他人實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其幫助行為為他人實行犯罪創造便利條件,并希望或者放任實行行為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4](P.133)。網絡幫助故意在作為犯之情形下一般與普通犯罪并無不同。而在以不作為形式的網絡犯罪中,難以認定。這主要涉及網絡服務提供者(ISP)的責任問題。我國臺灣有學者認為,ISP自行得知或者接到通知后,并沒有停止網絡違法使用者用戶連線服務或移除違法資訊的消極行為,不管是共同正犯或幫助犯的主觀要件,皆是行為人須具有構成要件故意或者幫助故意。否則參與者即使參與構成要件的實現或者提供幫助,也不成立共同正犯或者幫助犯[7]。值得注意的是,構成幫助犯,雖然要求行為人明知他人將要實施的是犯罪行為,但明知不是確知,對于他人具體要犯的是什么罪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等內容并不要求確切了解。也就是說,幫助犯明知他人準備犯罪,但不具體了解準備犯什么罪,而積極予以幫助,也構成幫助犯[4](P.134)。在網絡犯罪的情形下,認定這一點尤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網絡管理的復雜,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及時發現違法信息,而給他人造成不利影響的,因其并無幫助散布不法信息之故意,故不成立網絡幫助犯。但是,從長遠觀之,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價值之廣泛體現,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之義務,顯然有嚴格之必要,即在特定情形下,使其承擔相應之監督過失責任亦有可能。

    2.網絡幫助行為之認定。所謂幫助實行犯罪,是指在他人實行犯罪之前或實行犯罪過程中給予幫助,使他人易于實行犯罪或易于完成犯罪行為[2](P.549)。

    網絡幫助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其一,物質幫助。網絡犯罪中的物質幫助行為,主要是向相對人提供用于犯罪的各種資金、軟件。通過網絡向他人提供資金、軟件的,主要是指通過網絡進行電子資金的轉移以及發送軟件的行為。其二,精神鼓勵。精神鼓勵之幫助行為,于傳統刑法理論上又稱之為無形之幫助[4](P.133)。但在網絡犯罪中,這一稱呼并不確切,因為,于網絡環境中提供技術支持行為,亦為無形之幫助行為,卻不屬于精神幫助之范疇。在傳統犯罪中,精神鼓勵方式之運用,主要體現在為實行犯出主意、想辦法、撐腰打氣、站腳立威等。在網絡犯罪中,對實行犯技能之認可,夸耀其具有實施網絡犯罪之技術能力,足以達到強化其犯罪意志之程度,亦屬于精神鼓勵之范疇。其三,技術支持。即向他人進行犯罪提供所需技術的行為。技術支持行為,從行為表象上,是一種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但在本質上,因技術支持行為人具有共同犯罪之故意,而與傳授犯罪方法行為有別。在認定技術幫助時必須注意幫助行為與共同實行行為的區別,共同正犯的構成要件是共同實施犯罪行為,其所分擔的行為對于犯罪結果不僅具有因果關系,而且就整個事件而言,行為不能是處于隸屬性的地位。幫助行為一旦具有實行行為之特征,便成為實行行為,不以幫助論。因網絡技術行為之特殊性,行為人提供幫助者,不能對法益構成直接侵害。在行為人之行為構成對法益直接侵害情形下,行為人成立共同正犯。如行為人“幫助”非法竊取秘密之人打開系統之“后門”,以供他人竊取秘密之用,其“幫助”行為實為共同實行行為。(注:所謂“后門”,是指軟件制作人出于維護或者其他理由而設置的一個隱蔽或偽裝的程序或系統的一個入口。)

第3篇

一、網絡對象犯的提出

1995年國際互聯網(Internet)進入中國,國內外的網絡系統連成一體,網絡帶來的便捷、快速與平等令世人驚嘆,然而通過計算機實施危害行為卻不可避免地發生于網絡的各個角落,并愈演愈烈。1997年我國刑法修訂將其中部分行為予以犯罪化吸收到刑法典中。于此之前,刑法理論界對該類犯罪行為早有探討。令人不解的是,不論已有的理論成果抑或現行刑法規定更多的是關注計算機信息系統而對網絡問題卻少有專門探討。在計算機科學上,計算機網絡畢竟不同于計算機信息系統本身,二者在外延上存在差別。

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第2 條規定了:所謂計算機信息系統是指由計算機及其相關的配套的設備、設施(含網絡)構成的,按照一定的應用目標和規則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存儲、檢索等處理的人機系統。由此可見,計算機信息系統是由計算機作為信息載體的系統。例如,一臺計算機出廠時,只要已安裝程序文件或應用文件,并具有信息處理功能,即構成一定信息系統,但由于未投入使用,沒有按照一定的應用目標和規則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因而不能稱為“人機系統”,其信息安全當然不受上述條例保護,更不受刑法保護①。新興的網絡科學認為計算機網絡是用電纜、光纜、無線電波或其他物理鏈路,將地理上分散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連接起來的資源共享系統②。通過上述定義的比較,我們可以認為計算機網絡與計算機系統在概念的外延上是有交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并非一定存在著網絡,通過計算機網絡組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是其高級形式。因此,計算機網絡實際上是多個單機信息系統的聯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管理暫行規定 》實施辦法的規定,我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網絡形式:國際互聯網、專業計算機信息網、企業計算機信息網。其中,國際聯網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計算機互聯網絡、專業信息網絡、企業信息網絡,以及其他通過專線進行國際聯網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同外國的計算機信息網相聯接。專業信息網絡是為行業服務的專用計算機信息網絡;企業信息網絡,是企業內部自用的計算機信息網絡。由于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網、專業網等局域網都與國際網聯接,因此本文探討的關于網絡犯罪對其不作專門區分。

由于受到計算機犯罪概念的影響,理論界有學者認為“網絡犯罪就是行為主體以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工具或攻擊對象,故意實施的危害計算機網絡安全的,觸犯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③。”從此概念出發,網絡犯罪在行為方式上包括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工具和以計算機網絡為攻擊對象兩種;在行為性質上包括網絡一般違法行為和網絡嚴重違法即犯罪行為兩種。因此,我們認為此概念的界定過于寬泛,不利于從刑法理論對和網絡犯罪的研究。這便要求我們以審慎的態度對其重新理解。綜觀現有的關于網絡犯罪的描述,大體可歸納為三種類型:第一,通過網絡以其為工具進行各種犯罪活動;第二,攻擊網絡以其為標進行的犯罪活動;第三,使用網絡以其為獲利來源的犯罪活動。

前者以網絡為犯罪手段,視其為工具,我們稱之為網絡工具犯。由于網絡已滲透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其被犯罪分子利用進行犯罪活動的表現形形,可以說刑法分則中除了殺人、搶劫、等需要兩相面對的罪行以外,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后兩類型均以網絡為行為對象,我們稱其為網絡對象犯。因前者涉及面廣,且屬各自罪行的研究范圍,故本文僅就以網絡為對象的犯罪行為的認定進行探討,并且筆者以為,將網絡對象犯單獨提出能充分地發揮其概念的界限性機能,主要表現在其與若干相關概念的比較上:

(一)網絡對象犯與計算機犯罪

理論界關于計算機犯罪的定義眾說紛紜,有工具說、關系說、折衷說④。此外,還有觀點認為計算機犯罪就是以信息為對象而進行的犯罪⑤。無論采取什么觀點,都離不開這樣的判斷:計算機犯罪是圍繞著計算機的犯罪行為;缺乏信息系統的“裸機” 很難成為犯罪工具,即使作為犯罪對象時也僅是財產犯罪的對象,此時的犯罪不能歸為計算機犯罪。基于這般理解計算機犯罪應當是關于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犯罪,計算機信息系統又分為單機系統和多機網絡系統。如此,計算機犯罪在涉及范圍上不是以多機網絡系統為全部,而且應當包括單機系統。多機網絡系統的犯罪,其行為方式理論界通常認為只包括利用和侵犯,而以其為獲利來源的犯罪行為則不被包括。因此,計算機犯罪的外延并不能完全涵蓋網絡對象犯,這便給了我們研究網絡對象犯的獨立空間。

(二)網絡對象犯與網上犯罪

網絡化程度的加深,為人類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同時也為犯罪提供了空間,我國學者敏銳地發現了發生于這一空間的犯罪行為的研究意義,并進行了深入探討⑥。現有的研究以發生在網絡上的犯罪行為為對象,誠然,這一研究課題對我國刑法學來說是全新的,對其研究無疑有著深遠的理論及實踐意義。但如前文所言,網絡與計算機信息系統畢意不能完全等同,以網絡為獲利來源的犯罪行為也無法包含在網上犯罪中。

因此,筆者另立視角,將網絡為犯罪對象的危害行為稱為網絡對象犯,目的是引起理論界的足夠重視,實現其刑法理論研究上應有地位。就網絡對象犯本身而言,它包含著以網絡為獲利來源的犯罪行為和以網絡為侵害對象的犯罪行為。我們分別稱其為網絡用益犯和網絡侵害犯。這兩類犯罪行為中有的被刑法明定罪名,有的尚無直接的相應的罪名因此需要理論上的解決,為其提供認定依據。

二。網絡用益犯的認定

網絡用益犯是指網絡使用人以非法獲利為目的,對網絡進行利用占用等犯罪等行為。依其手段的不同可分為:盜用網絡行為和侵占網絡行為。

(一)盜用網絡行為的認定

互聯網絡將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訊結為一體,網絡便成為大量信息的傳輸紐帶,用戶不僅可以調用網絡進行通訊,而且可以從中獲取信息經營各項業務,網絡本身便成為特殊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同時也決定了它被盜用的可能性。

第4篇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cyber crimes are a serious problem, people’s computer will be easily attacked, because cyber criminals are everywhere on the Internet. The personal computer is no longer safe completely, we must take the measures to deal with cyber criminals.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inforce the law to give heavy punishment to the cyber criminals. The people who are talented in computer technology should be trained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defense system and more effective firewalls should be built up. What’s more, 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not click the illegal websites. All these measures are working to protect the security of the Interne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翻譯】

隨著網絡的廣泛受歡迎,網絡犯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們的電腦會很容易受到攻擊,因為網絡罪犯無處不在。私人電腦不再是完全安全的,我們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網絡犯罪。政府應該加強法律,給予網絡罪犯以沉重的懲罰。擅長電腦技術的人應該通過受訓來改善電腦防御系統和建立更多有效的防火墻。而且,人們應該注意不要點擊不合法的網站。所有的這些措施實施是為了保護電腦的安全,但是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5篇

[關鍵詞]網絡犯罪 基本特點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8-0338-01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應用日益普及,網絡技術成為時展不可阻擋的潮流,為經濟社會各項活動提供了重要保障。比如在醫院應用中,計算機網絡可以儲存大量的病患信息,為處理各項復雜業務提供基礎數據庫和信息保障。因此,有必要結合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基本特點,對其預防和應對措施進行一定的探究。

1 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基本特點

計算機網絡犯罪是利用計算機和信息網絡的特性和缺陷,對系統安全和正常使用進行攻擊和破壞的不良行為的統稱,其類型主要包括信息入侵,在計算機系統中散布病毒,造成計算機系統功能失效或系統癱瘓,影響計算機正常使用;對計算機信息進行惡意篡改、復制,影響信息安全性,損害使用者的隱私性;網絡詐騙,通過散布各類不良信息,影響企業正常業務活動的開展,不利于思想道德建設和良好企業文化建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和信息網絡普及程度提高,計算機網絡犯罪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犯罪主體多元化趨勢。隨著計算機應用普及和居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各層次和年齡段的人都有機會接觸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年輕人接受能力較強,在沒有接受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可能會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犯罪活動,導致犯罪主體日益多元,防控更加困難。二是技術先進性趨勢。計算機犯罪的主體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專業技能,而犯罪實施條件相對簡單,只需要應用計算機進行操作即可實現犯罪的目的,特別是網絡虛擬性和便捷性特點,造成犯罪后很難留下證據,且犯罪者所在區域定位困難。特別是隨著犯罪手段和技術應用水平日益提升,犯罪過程更加智能化和隱蔽。特別是信息網絡隱蔽性特點,使犯罪主體實施場所隨意性較強,犯罪活動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不易被發現,對預防觀眾造成了巨大困難。三是危害程度擴大化趨勢。計算機犯罪因為目標區域比較廣泛,可以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甚至個人計算機網絡系統,特別是在當前網上銀行等各類網絡應用增多的背景下,犯罪主體在通過先進技術進入各類計算機系統后,會獲取大量信息,給相關單位和人員造成巨大損失。

2 計算機網絡犯罪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2.1 提升技術防范和應用水平

針對網絡犯罪先進性趨勢,要針對主要網絡犯罪形式,研究新型計算機防護應對措施和軟件、硬件系統,提升防護水平。重點是通過防護技術更新換代、防護措施上檔升級,實現對系統漏洞、安全漏洞的“全覆蓋”查找、“高質量”封堵和“高標準”防護,通過技術升級提升計算機應用安全性。現代常用技術防護手段有路由器端口的加密技術、用戶數據的加密技術、計算機地址的轉換技術、系統登錄的系統認證技術、系統防火墻技術和病毒查殺技術等,同時還可以利用通信協議改進和構建提升安全程度。

2.2 修訂完善網絡安全制度體系

從系統建設和技術升級角度考慮計算機犯罪預防工作,僅是對各類計算機犯罪活動“被動”應對,因為技術是不斷進步的,無論防護技術和系統如何進步,犯罪主體都會通過技術進步予以破解,所以要通過構建完善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提升網絡的安全性。要針對網絡技術發展趨勢和網絡犯罪特點,修訂完善預防和應對網絡犯罪的技術措施,鑄就預防網絡犯罪的法律體系。可以結合網絡犯罪特點,在懲罰措施上強化“資格刑”和“財產刑”的應用,在完善行業從業準入資格體系和網絡誠信體系的基礎上,對網絡犯罪主體實施相應處罰,沒收犯罪主體相關技術裝備,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財產處罰;取消犯罪主體的計算機從業準入資格,從源頭上切斷實施犯罪活動的渠道。

2.3 強化網絡道德宣傳

網絡虛擬性特點造成網民在網絡上自控能力較差,特別是個別道德素質較低的網民突破“道德底線”造成不良影響,惡化了整體網絡環境,給網絡犯罪活動客觀上創造了條件。因此,要倡導文明上網習慣,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建立網民文明上網公約,引導網民自覺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要加快網絡域名注冊實名制管理,盡快構建實名制監管體系,從源頭上降低虛假信息產生的可能,在發生網絡犯罪后通過實名制注冊迅速查找犯罪主體,凈化網絡環境,降低發生犯罪活動后的追責成本。

2.4 加快網絡安全防護隊伍建設

要加強各個層次的網絡安全防護隊伍建設。一是強化網絡警察隊伍建設,在發生網絡犯罪后,公安部門處理和破案速度會形成對犯罪活動的震懾,公安機關要適應網絡犯罪活動的發展趨勢,成立專門的用于加強網絡監測的專業化力量建設,全天候在網絡虛擬環境中查找、跟蹤和預防潛在網絡犯罪渠道,在接到網民舉報后及時反應,迅速對案件進行處理。在網絡警察隊伍建設中,要注意篩選具備較高計算機專業操作技能的人才,確保能熟練應對各類網絡安全事件。二是加強企事業單位專業化防護隊伍。單位、銀行機構、醫院、學校等部門和單位信息危險性相對較高。因此,要重點加強這類主體專業化網絡安全防護隊伍建設,強化工作人員安全防護意識,健全完善內部網絡控制制度,盡量將工作用的計算機與網絡隔離,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減少聯網計算機的網絡操作行為,必要時可在聯網計算機上查找有用信息,然后復制到斷網計算機上進行操作。要嚴格執行計算機防火墻和殺毒軟件及時更新和全覆蓋等要求,建立有效的網絡安全防護隊伍和專業化網絡物理保障機制。

2.5 注意做好日常網絡安全管理工作

為降低網絡犯罪活動造成的危害,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時對重要文件備份,在設置系統登錄網絡口令時盡量設置的更加復雜,對不同系統或不同登錄界面設置不同登錄口令,并定期進行更換。存儲重要文件的計算機不能聯網,聯網計算機也不能輕易從網絡下載不明信息。對便于開展工作的共享數據服務器要控制“寫權限”,將公共系統各類文件權限設置為“只讀”,將“.exe”和“.com”格式的文件都設置為“只讀”。對遠程文件輸入,要事先在軟盤寫入,殺毒處理后再進行復制。要更新系統設施,對加密信息和保密設備要采用抗電磁干擾的光纖電纜。

3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發展,計算機網絡犯罪活動逐步增多,要針對當前網絡犯罪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網絡犯罪預防和控制,減少網絡犯罪活動發生,降低網絡犯罪活動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趙吶.犯罪行為防控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的理論分析[J].魅力中國,2009(30).

[2]盧曉麗.論網絡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及其預防[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6).

第6篇

【關鍵詞】犯罪社會學;暴力犯罪;社會控制論;微觀分析

網絡暴力游戲具有血腥、逼真、交互性和競技性強的特征,其產生的負面作用尤其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研究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規范網絡游戲,抑制其對青少年犯罪的負面影響已成為當務之急。但是不能因噎廢食,網絡游戲也有自身存在的重大的意義,我們也要認識到網絡游戲的正面作用。

一、網絡游戲的特征及其發展狀況

網絡暴力游戲具有虛擬性、社區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增強了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虛擬性是互聯網世界的最大特點,網絡暴力游戲可以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極盡夸張,華麗,滿足玩家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想法和愿望。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飛速發展,網絡游戲也蓬勃發展起來,現在我國網絡游戲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幾百億元,而且未來發展潛力也是巨大的,對于經濟的帶動也在發揮著自身的作用。

二、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

(一)網絡游戲引起的“滿足沖動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處于發育成長的特殊階段,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渴望自我實現,而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實現是很難的,青少年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只有在虛擬的網絡游戲世界中找到一種自我滿足感。在網絡游戲虛擬的世界里,沒有道德約束,更沒有法律規范,在網絡游戲中"暴力犯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現實生活中其犯罪的罪惡感也會大大減弱。這不僅極易導致青少年不良思維定式的形成,而且會使他們輕易地從最初的沖動作案發展到習慣性作案,青少年連續實施暴力性犯罪行為也就在所難免。

(二)網絡游戲引起的“侵財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網絡游戲的費用負擔是青少年侵財性暴力犯罪的誘因。青少年玩網絡游戲需要相當的費用負擔,在經濟不允許的情況下直接導致其侵財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用于網絡游戲的費用數額較大的且是持續性的開銷,對于沒有太多經濟來源的青少年而言,用以支持自己游戲進程的費用負擔的確是一個問題。網絡游戲的費用承擔和游戲中瘋狂肆意的打怪殺人即可獲得金錢形成鮮明對比,這對于每一位游戲玩家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心理沖擊,這也正是多數青少年實施搶劫、殺人等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對網絡游戲引起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微觀分析

(一)社會控制論的分析

福建省武平縣實驗中學一名17歲的男生鐘平將網絡中的血腥殺戮克隆到現實中,將同班一女生殘忍殺害后分尸。“他在網絡里找到了自我,可能到最后,他已經分不清現實和網絡了”,一名老師說。通過進一步了解鐘平的成長軌跡可知道他犯罪的真正原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家中僅剩年邁的奶奶照顧他。他學習不好,時常逃課。老師發現后,把他趕出教室,鐘平就去泡網吧。他經常通宵上網,白天上課就在課桌上打瞌睡。“他喜歡(在游戲里)殺人,戰士能量最強、最暴力,很適合他。”他的一個同學覺得這種游戲環境影響了鐘平,“在網絡里,殺人是不用負責任的。”我們從犯罪社會學的社會控制論對此做一些分析。社會控制論是從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來解釋犯罪的一種理論,與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解釋人們為什么違法犯罪,而是解釋大多數社會成員為什么不違法犯罪,該理論認為大多數人為什么沒有犯罪的原因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要受到許多社會約束:個人的、父母的、同事的以及像學校這樣的一些重要的社會機構的。當這些約束加強時,個人因擔心越軌犯罪行為會危及自己在社會中的相應地位,他就不會冒險去參與越軌犯罪行為。反之,當對個人的社會約束削弱時,他們就會更“自由”地實施犯罪行為。鐘平的暴力犯罪正是由于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的教育,缺少監護人、學校或者社區來糾正其不良行為,最終導致其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亞文化群體及差異交往論分析

22歲的易華面對現實的不如意選擇了逃避,躲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很快,他找到了一些同道網友在虛擬世界中“打打殺殺,闖蕩社會”,并組建了游戲戰隊,自封為“忠義造反者”。易華向未成年的隊友灌輸“忠義”和“造反”的觀念,要求隊友忠于自己的組織,對隊友講義氣,敢打敢拼。但由于沉迷于網絡游戲,經濟入不敷出,易華感到了現實的無奈,他急需錢,決心在現實中“干一把”,這是網絡游戲亞文化群體的典型。差異交往論正好可以解釋這個案例,這種觀點認為人的犯罪行為是在交往的互動中習得的。犯罪行為的習得主要發生在與犯罪者關系密切的群體中。在這種群體中,群體成員頻繁接觸,其中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都會在互動中被學到,這種接觸是不同接觸。在這個案例中易華用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漸漸產生影響,使愛好網絡游戲的青少年逐漸行成一個群體,建立起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即忠于自己的組織,對隊友講義氣,敢打敢拼,在這種亞文化的影響和指導下,他們定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結論

網絡游戲并不是引發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網絡游戲只是一個誘發原因。在犯罪社會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還是早期教育的缺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家庭的正確教育。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很多:社會方面,可供青少年進行良好的課余生活的地方少之又少,因此許多青少年選擇結伙去網吧娛樂。其次,政府對網吧等營業場所監管不力,導致黑網吧叢生,滋生網癮青少年。通過犯罪社會學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只歸于網絡游戲的不良影響,預防青少年暴力犯罪也是一項綜合性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集思廣益,共同協作來還青少年一片美好的藍天。

【參考文獻】

[1]陳晨.青少年網絡傷害研究報告[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2]莫洪憲.中國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對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廣聰.犯罪學中社會控制理論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9(6).

[4]陸玉林.虛擬時空中的角色探索--論網絡游戲與青少年發展[J].當代青年研究,2006(9).

第7篇

該報告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針對個人用戶進行的網絡安全研究報告之一。本研究報告旨在解讀網絡犯罪對個人用戶的影響,以及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對人們安全意識的影響。2012 年諾頓網絡安全報告對來自 24 個國家或地區的 13,000 多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并根據他們的自述經歷進行分析,得出相應結果。

報告顯示,84% 的中國在線成人在以往的生活中曾遭受過網絡犯罪侵害,而僅在過去一年中,被網絡犯罪侵害的在線成人就達 72% (即每天有超過70萬名中國網民遭受網絡犯罪的侵害,每分鐘有 489 名受害者),在過去一年中平均每位網絡犯罪受害者蒙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人民幣1,126元。

全球范圍內,每秒就有 18 位成人遭受網絡犯罪的侵害,由此,全球每天就有 150多萬人成為網絡犯罪受害者,平均每位受害者蒙受的直接經濟損失總額為 197 美元,這相當于一個四口之家一個多星期的必備營養品的支出。據估計,過去一年,全球遭受過網絡犯罪侵害的成人多達 5.56 億,超過了歐盟的人口總額。這一數據表明,在過去的 12 個月里,遭受過網絡犯罪侵害的在線成人占到 46%,與 2011 年的調查結果 (45%) 不相上下。

網絡犯罪形式日新月異

“新”型網絡犯罪相比去年有所增加,如社交網絡或移動設備網絡犯罪,這一跡象表明,網絡罪犯開始轉戰這些日益流行的平臺。在中國,43% 的網絡成人用戶遭受過社交網絡或手機網絡犯罪的侵害,而 42% 的中國社交網絡用戶淪為社交網絡犯罪的受害者,具體如下所述:

? 23% 的社交網絡用戶表示,有人曾侵入他們的個人檔案,并冒用他們的身份

? 13% 的社交網絡用戶聲稱,他們在使用社交網絡平臺時落入過騙局或單擊過虛假鏈接

? 雖然 70% 的人認為,社交網絡已成為網絡罪犯的目標,但是,實際使用安全解決方案來防范社交網絡威脅的人卻只有 63%,而使用隱私設置來控制共享信息權限的用戶也只占到 46%

? 將近一半(48%)的移動用戶收到過陌生人發來的短信,示意點擊短信中的鏈接,或撥打未知號碼以收聽“語音郵件”

2012 年諾頓網絡安全報告還揭示,大多數互聯網用戶都只采取了基本措施來保護自己及其個人信息,如刪除可疑電子郵件,以及在網上慎重地處理個人詳細信息。但是,另外一些核心的預防措施卻被忽視:45% 的中國人并不使用復雜的密碼或并不經常更改密碼,人們在在網上輸入銀行賬戶等敏感個人信息前,也少有意識去檢查瀏覽器中是否有安全認證符號。

此外,今年的報告還指出,一些最常見的網絡犯罪多年來不斷演變,很多在線成人對此一無所知,因此很難認識到病毒等惡意軟件在他們電腦上的所作所為。事實上,36% 的成人不知道,惡意軟件能以不為人所察覺的形式隱秘運行,這使意識到電腦是否遭到侵入變得困難重重,而超過半數(53%)的人無法確定,他們的電腦目前是否干凈而無病毒。

Elaine 還說道:“過去,惡意軟件和病毒對電腦造成的破壞顯而易見,電腦可能會出現藍屏或發生崩潰,從而提醒您受到了感染。但是,如今網絡罪犯的手段日趨高明,他們意圖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避開檢測。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54%)的中國網絡用戶認為,除非他們的電腦崩潰或出現故障,否則,他們不能百分百確定,自己是否已成為此類攻擊的受害者。”

加強電子郵件密碼仍是關鍵

第8篇

[關鍵詞]網絡犯罪 傳統刑法理論 沖突 思考

從20世紀末開始,人類世界逐步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作為支持信息化社會基礎的微電腦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新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其因特網特有的跨國性、無主管性、不設防性及缺少法律約束性使它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機遇,改變著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憂慮和法律風險。反觀網絡犯罪愈演愈烈的現狀背后,是其凸現的犯罪新特點與傳統刑法理論的沖突所造成的法律調整的空白及我國現有立法的缺陷和滯后,同時,網絡犯罪的隱蔽性和現場虛擬的特點對犯罪主體的調查和認定也非常困難,使得網絡世界成為滋生犯罪的沃土。

一、網絡犯罪與傳統刑法理論的沖突

1.網絡犯罪與傳統犯罪主體理論的沖突

在傳統刑法理論中,規定的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犯罪主體可分為自然人主體與單位主體兩個基本類型。①對自然人犯罪主體規定了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所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應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又稱責任年齡。犯罪是具備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者在其主觀意志和意識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而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決定于行為人智力和社會知識的發展程度,因而它必然受到行為人年齡的制約。比如兒童作為犯罪追究,是不符合我國刑法的性質和刑罰的目的的。只有達到一定年齡,能夠辯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并能夠適應刑罰和教育的人,才能夠要求他們對自己的危害行為依法負刑事責任。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辯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快速推廣及“黑客文化”帶來的網絡犯罪低齡化趨勢,對傳統刑法理論中的刑事責任年齡劃分標準提出了挑戰。青少年甚至兒童犯罪尤其突出,后果嚴重,按現行刑法又不能處罰,致使網絡犯罪愈演愈烈,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金融秩序,影響人們生活。同時,我國在1997年刑法修訂受到當時計算機信息水平的局限,到十年后的今天,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一般想象。網絡犯罪的類型、手段日趨多樣化,單位在某些時候也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主體。現行刑法規定的非法入侵計算機系統罪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犯罪主體的犯罪僅限于自然人。對單位參與網絡犯罪,目前刑法還沒有明確規定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只在刑法典第三十條規定了,“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沒有規定對相關網絡犯罪罪名可以由單位實施,這與目前日益俱增的單位網絡犯罪現實產生了沖突。

2.網絡犯罪與犯罪行為理論的沖突

網絡犯罪行為的虛擬性與隱蔽性對于傳統犯罪行為理論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傳統犯罪行為理論中,犯罪行為的客觀存在性是其最大特征。而網絡犯罪作為一種以高技術為支撐的犯罪,其犯罪行為多存于程序、數據等無形信息中,隱蔽性強,造成對其客觀評價的困難。|真正成功的計算機侵入不會留下任何追蹤線索,監控記錄會被刪除或修改,文件的讀取時間會被改變,被讀取的數據不會受到任何破壞。沒有追蹤線索,也就沒有犯罪證據。“正因為這種犯罪行為的本質,根本無法估計這樣‘完美無缺’的犯罪行為已經發生了多少次,盡管計算機安全系統內部認為這樣的犯罪行為曾經發生過很多次。”②按照傳統犯罪行為理論,無法確定其犯罪行為的主體。

3.網絡犯罪與刑事管轄理論的沖突

網絡犯罪的跨地域、跨國界性,使得其很難適用傳統刑法理論的管轄原則。一方面,由于犯罪人的國籍、行為和結果發生地等傳統刑事司法管轄權的基礎因素在網絡空間中的關聯性變得極不確定,我們無法在網絡空間找到住所及有形財產,無法確定行為人的國籍及遠程登錄發生的確切地點,最終造成管轄原則的難以適用。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犯罪的行為和結果,往往涉及到一個以上的國家,如果有關各國都以屬地管轄為由,主張對同一犯罪行使管轄權,必將導致刑事司法管轄權的嚴重沖突。另外,傳統的管轄原則在網絡空間還必須面對一些新問題:如目前廣泛出現的網絡賭博,賭博在我們國家情節嚴重的屬于犯罪,但在許多國家卻屬于合法。從司法實踐來看,作為境外賭博公司下家的境內莊家的行為,在法律上較好認定,但對僅發展境外會員收取提成,而會員直接在境外開戶、利用網絡直接下單的情況,賭博的行為是否屬于在國內完成,在司法實踐中很難認定和處理。

4.網絡犯罪與刑事證據理論的沖突

由于以電子數據形式出現的電子證據具有高科技性、無形性、多樣性及易破壞性的特點,使其區別于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七種證據,對傳統的證據規則、偵察原則提出了挑戰。從司法層面看,偵查人員按照傳統的“從事到人”的偵查模式,很難找到有效的中介因素。因此這種偵查方式不合適。一是網絡犯罪的時空因素是不存在,沒有一般案件所具有的作案痕跡和現場遺留物,其現實的作案與結果地相分離,經常是跨地區、跨國犯罪。二是犯罪實施后對機器硬件的信息載體可以不造成任何物理破壞,不留任何痕跡。三是由于電子數據高密度存儲,加密存儲,體積小、攜帶方便,易于拷貝等原因,偵查人員發現和搜集電子數據很困難,這就無法達到我國刑事訴訟規定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因此在各種網絡犯罪的案件中,很可能只要犯罪嫌疑人不做有罪供述,那就只能按照“疑罪從無”的司法理念來處理了,這就放縱了真正的作案人。從立法層面看,目前,“關于如何開展計算機取證,我國只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中有四條涉及,基本上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 ③作為證實網絡犯罪的主要證據,我國法律還未將電子數據納入法定證據范圍,由此帶來其采集、證明力、審查判斷規則上的法律空白。這與制裁網絡犯罪分子依賴于電子證據,產生極大矛盾。

二、遏制網絡犯罪的立法思考

有效地打擊和防范網絡犯罪,是當代社會必須承擔的一項時代使命。近年來,我國在保障網絡安全的立法、司法與隊伍的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上述一些與現行刑法相沖突的問題,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也遭遇了網絡犯罪證明難等問題,急待我們去研究和探討,從而盡快完善立法,遏制或減少網絡犯罪。對此本人有不少凝惑,愿與同行討教。

第一,當現行刑法延伸于網絡空間時,如何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劃清合理的擴張解釋同類推解釋之間的關系,從而避免刑事司法權的濫用,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盜竊罪的對象是否包含電磁記錄,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中的郵件是否包含電子郵件等等,依照我國傳統的證據法理,“證據必須具有合法性、關聯性、客觀性才能被采納,” ④其中合法性主要是指取證的主體合法、證據的形式合法與取證的程序合法。難道電子證據的取證就不需要考慮合法性嗎?

第二,偵查機關在偵查網絡犯罪過程中使用秘密偵查手段收集電子證據,雖然有利于偵破案件與懲治犯罪,但是這樣做付出的代價必然是置公民的人權于危險之中。⑤無論是電子郵件檢查、網絡監控、電子跟蹤,還是衛星定位等針對網絡犯罪的偵查手段,對公民個人的隱私權保護都構成威脅和挑戰。考慮到我國已經于1998年10月簽署了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司法保護必須得到加強。因此,“在法律明確電子證據的取證規則之前,在刑事訴訟中采用上述方法收集電子證據是不嚴肅的做法,也違背了現代刑事訴訟的價值取向”。⑥

第三,秘密偵查等手段取得的證據是否合法,要放在國際司法大環境下考慮。在英美法系國家,一般都有有關采納與排斥證據的詳實規則,只有符合規則的電子證據才能被采納,進入訴訟程序。在大陸法系國家,“奉行自由采用和自由衡量為基礎的‘自由心證’制度,電子證據的采用交由法官自由裁量,一般只有違反了禁止性取證條款的電子證據才不被采納”。⑦而在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有限制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即“凡經查證確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⑧ 而秘密偵查等手段取得的證據與此相沖突。

第四,我國偵查機關查處網絡犯罪司法實踐中存在缺陷:其一,它將妨礙我國建立國際承認的電子證據規則,沒有規則就難以同他國開展國際司法合作,而網絡犯罪越來越朝國際犯罪發展。其二,“有些電子證據可能無法轉化為其他證據使用,不構建電子證據的取證規則,必然會影響這部分電子證據的應用價值”。⑨其三,這種轉化同樣也存在應當依法規范的問題,或者說,偵查機關在轉化過程中,也可能存在違法的問題,如轉化的時機、轉

化后證據的種類、轉化后原始證據的審查。對這些問題解決,也還有待于立法界、司法界與學術界共同努力。

參 考 文 獻

[1]《刑法學》作者 趙秉志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P96.

[2][3][5][6][7][9]關于“網絡犯罪證明”的QQ聊天記錄,2005年8月17日,作者:劉品新、龐仕平.

[4]《刑事訴訟法》 作者樊崇義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P99.

第9篇

關鍵詞:電腦網絡;知識產權犯罪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產權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保護。與此同時,隨著電腦網絡在我國的普及和應用,電腦網絡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犯罪日漸增多,因此,對于此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探討和研究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網絡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特征

(一)主體的年輕化。據統計,網絡犯罪分子的平均年齡約為24歲。在網絡犯罪中,特別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較大,電腦網絡犯罪主體的年輕化與使用電子計算機者特別是上網年輕人占較大比例及年輕人對電腦網絡情有獨鐘和特有的心態有很大的關系。

(二)具有跨國性。網絡發展眼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既消除了國境線,也打破了社會和階級的界限,使得雙向性,多向叉傳播成為可能。在全球化的計算機網絡中,信息傳遞的速度是以毫秒統計的,這就意味著,在電腦網絡空間,國內與國外,近與遠的概念已經變的十分模糊。

(三)專業化程度高。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專業研究人員或對計算機有特殊興趣并掌握網絡技術的人員,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計算機及網絡的功能與特性,又洞悉計算機及網絡的缺陷與漏洞。

(四)犯罪成本低,但是卻能造成很大的侵害。犯罪分子在犯罪往往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尤其是對于知識產權方面的犯罪,作案時間的短促性使罪犯在作案是自我譴責大大降低,從而使心理犯罪的成本減少。[參見 李雙其:《網絡犯罪防控對策》群眾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3-9頁。]

(五)隱蔽性強。網絡犯罪的實施,尤其是對于知識產權犯罪的實施,幾乎無須暴露任何犯罪的痕跡就能達到目的。

二、電腦網絡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類型

電腦網絡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犯罪特點多種多樣,但糾其犯罪類型來說,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分為電腦網絡軟件方面的知識產權犯罪,域名與商標知識產權犯罪等。

(一)電腦軟件方面的知識產權犯罪。

目前我國對電腦軟件方向的知識產權犯罪主要劃歸為著作權的違法犯罪,依據我國刑法第217條侵犯著作權犯罪,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違反著作權管理法規,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侵犯人的著作權,違法所得的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侵犯的客體包括國家對著作權的管理秩序,有包括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依法享有的著作權,還包括著作鄰接權人對其傳播作品依法享有的權利。涉及計算機方面的如下: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的數額巨大的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以及銷售侵犯復制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違反著作權管理法規,明知是侵犯復制權而故意銷售,違法所得的數額巨大的行為,所謂“侵權復制品”包括侵權復制的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象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他人享有專用出版的圖書,錄像錄音制品,美術作品等。犯銷售侵犯復制品罪,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參見 劉家琛:《刑法(分則)及配套規定新釋新解(中)》,人民法a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1156——1159頁。]

(二)域名與商標

域名是我國民間組織所分配的一種數字資源,而商標是政府確認的一種私權。筆者認為域名與商標的犯罪應主要依據假冒注冊商標罪的相關刑法規定。根據刑法第213條規定,假冒注冊商標罪指未經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1.針對網絡域名和商標來說本罪的客體是指網絡域名和網絡注冊商標的專用權。

相對于網絡的域名和商標來說,本罪的對象是他人已經注冊的商標。即已經通過申請,在因特網上以合法的程序核準并登記注冊的商標。即根據商標法的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對其生產,制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項目,需要取得商標專用權,應當向商標局申請注冊商標,經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后,取得商標專用權。

2.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未經注冊人許可。(2)在類似網頁或網站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指禁止在與注冊商標用途類似或相同的網頁或網站上使用該商標。(3)情節必須嚴重。

3.對于電腦網絡在商標域名方面的犯罪來說,犯罪的主體一般都是自然人,但個別情況也可能是單位或群體犯罪。

4.本領域的犯罪的主觀方面為故意,附帶的條件還有必須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

三、電腦網絡領域知識產權犯罪的應對策略。

電腦網絡是一個新時代的新興產物,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歷史階段,面對這樣的時局,面對錯綜復雜的電腦網絡犯罪的情形,我們是否應該采取新的手段來保護這一領域知識產權的問題,筆者認為:

(一)我們應該加強電腦網絡領域在刑法方面的立法。隨著電腦網絡用途的普及和擴大化,電腦網絡領域的犯罪也會呈上升趨勢,所以加強刑法的保護尤為重要。我國刑法目前尚未對網絡知識產權有明文規定,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電腦網絡領域的知識產權犯罪獨立起來加以規定,使得對這一領域的規定更為詳盡具體。我們相信,隨著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配套的刑法規定和相應規定一定會更加完善。

(二)對電腦網絡知識產權法律的普及和教育。刑法的根本目的是教化而不是懲罰,我們在加強刑事立法的同時應該更注重對這一問題的避免。正如剛才所述,電腦網絡作為一個新事物出現,大眾對它尚不夠了解,所以在大眾進一步了解電腦網絡的同時我們應該普及這一方面的法律知識,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違法犯罪,才能使我國對電腦網絡領域的知識產權犯罪的規定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永紅主編 《知識產權犯罪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2]邱興隆 楊凱主編 《刑法分論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第10篇

互聯網沒有國界,病毒數小時內即可在全球范圍傳播,網絡犯罪也是如此,新的犯罪手段剛出現,很快就會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在網上傳播,認真分析網絡病毒和網絡犯罪的新特點,有助于完善我們的安全政策和網絡安全法規。

網絡病毒與犯罪的跨平臺化整合

熟悉計算機的人都知道,計算機病毒是在DOS單用戶、單機操作系統時代產生的,當時病毒的傳播主要依靠軟盤這類移動介質,與今天的病毒和蠕蟲相比,這類病毒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其最大危害無非是刪除文件和導致系統死機。

進入網絡時代后,由于軟件開發缺陷、網絡高速傳播和海量儲存的特點,病毒、蠕蟲已經成為威脅網絡運行的重大危害,有可能給社會運行造成重大災難。

最初利用網絡進行非法活動的是一些技術高手或涉世不深的少年,他們的目的多半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超出同伴的“高超技術”,但也會給一些機構和個人帶來損失。然而,近一兩年來,以營利為目的的網絡犯罪急劇增長,犯罪的組織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了。例如,有網絡犯罪集團假冒巴西銀行實施類似假冒工商銀行網站的騙術,以盜取用戶賬號信息,該犯罪集團人均非法收入達100萬美元。

傳統IT應用的特點是傳播平臺的單一性,例如,電腦用來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手機則用于語音通訊,用戶不能用電腦進行多媒體通訊,也不能用手機傳輸文字、圖像,更不用說視頻了。由于傳統IT應用平臺本身的局限,在一般情況下病毒和犯罪不會跨越平臺蔓延和發展。

技術創新很快打破了傳統應用的固有界限。今天的電子郵件不但可以傳輸語音文件,還可以傳輸MP3和更復雜的多媒體視頻。同時,由于即時信息軟件(IM)的出現,人們可以在網絡環境下非正式和正式地討論問題和交換信息,互聯網概念創始人之一的Vint Cirf曾經指出,所有的信息傳輸媒體-包括短信(SMS)、電子郵件、即時聊天和語音郵件都是同等重要的。

我們已經看到,跨平臺的應用整合已經成為現實,手機早已突破了傳統的語音通訊局限,成為可傳播短信、圖像和視頻的名副其實的多媒體平臺,手機不再是移動電話,而是移動的數碼相機、攝像機和電子錢包。此外,新開發的IP電話可以將語音信息轉換為數字文件,該數字文件可被轉發到電郵的收件箱內,這樣用戶就可以通過電話來收聽轉換成音頻的電郵。最新桌面電郵軟件可直接匹配即時信息,軟件收到郵件后可在第一時間通知IM用戶。

各種應用的跨平臺整合產生的最直接效應是:網絡病毒與網絡犯罪的跨平臺整合。垃圾電子郵件很快被應用于即時信息和手機短信。

今年10月,美國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商美國在線公司(AOL)提出一項引人注目的新法律訴訟:美國在線首次起訴了通過即時信息或聊天室發送垃圾信息的當事人,為此特地發明了一個新的詞匯-“Spim”(Spam通常指垃圾電郵)來定義即時信息和聊天室中的垃圾信息。就我國的情況看,即時信息軟件(MSN、QQ或其他聊天軟件)和公共聊天室中同樣存在垃圾信息泛濫現象,手機短信更是垃圾信息和欺詐信息的重災區。

嵌入式操作系統的普及標志著應用設備的無縫連接和跨平臺整合,今天無數的電子設備采用了嵌入式操作系統,如手機、PDA、MP3播放器、便攜式游戲機,其中許多設備具有藍牙和無線局域網功能,可下載Java程序。從理論上說,可下載程序,就可下載病毒,這一點已得到證明。今年六月,俄羅斯安全公司首次發現了針對Symbian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Cabir蠕蟲病毒,Symbian操作系統是大部分智能電話采用的操作系統,Cabir蠕蟲的傳播性較差,因為它需要用戶同意才可下載,屬于“概念證明”型蠕蟲。

數月之后,又出現了名為“骷髏”(Skull)的手機病毒,骷髏也是為Symbian操作系統編寫的,一旦病毒感染了手機,骷髏的白骨圖表將替代原操作系統中所有程序的圖標,手機操作系統將喪失所有的功能,用戶只能用手機通電話。

間諜軟件和商業化網絡攻擊

如果網絡用戶還不太在意病毒、垃圾電郵這類威脅,他們現在又遇到了新的網絡犯罪形式-間諜軟件(Spyware或Adware),又稱監控插件或廣告插件,間諜軟件是指在電腦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侵入系統并安裝在電腦上的秘密程序,它可以改變用戶設置、以彈出式廣告干擾用戶、還可以監控用戶的瀏覽動態。間諜軟件可導致電腦故障、速度降低和崩潰。

間諜軟件主要出自于一些利欲熏心的公司,它們采用各種技術,將消費者引導至自己的網站,通過這些網站,消費者將間諜軟件下載至自己的電腦,這些間諜軟件大多利用IE網絡瀏覽器的特點來下載軟件,在消費者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下載了軟件。

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的消費者警示指出,間諜軟件改變了消費者主頁,改動用戶搜索引擎,并且激活了彈幕式的彈出式廣告。此外,間諜軟件還在用戶電腦上安裝了附加軟件,用來追蹤消費者電腦使用習慣的軟件。許多電腦因此發生了故障,有的用戶還丟失了數據。

絕大部分用戶是在無意之間下載了間諜軟件,一旦被下載,這些電子黑客隱藏在用戶的硬件中,它們不斷地向用戶提供廣告;或重新引導瀏覽器轉向某個網頁;或者向商家報告電腦用戶的活動和個人信息。

有專家估計,互聯網上流傳著數萬個間諜軟件,無論是對公司用戶還是消費者個人,間諜軟件都存在的現實和潛在的危害。但是有關調查表明,許多人對間諜軟件的潛在危害認識不足。據美國Equationy研究公司的一項調查,雖然有70%的公司IT經理表明他們日益擔心間諜軟件,但是只有不到10%的公司安裝了反間諜軟件的工具。

有關研究表明,最近兩三年來,間諜軟件一直在自我復制安裝,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拐點。剛開始是某臺電腦崩潰或重新啟動,現在是公司網絡的許多機器都受到了影響。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消費者身上。全美網絡安全聯盟指出,被調查的消費者中有91%的人被上傳了間諜軟件,普通消費者基本上不知道間諜軟件可通過文件共享程序被傳輸和安裝。

另一方面,成千上萬的普通家庭的個人電腦正在被垃圾電郵發送者、網絡騙子和數字黑客租用,而電腦的主人卻毫不知情。

這就是商業化的網絡攻擊。我們知道,較古老網絡攻擊通常源自“技術黑客”,許多人沒有明確的攻擊目的,只是為了炫耀和試驗。但商業化的網絡攻擊則是指此類攻擊的運作和目的完全商業化了,無論是出賣資源的攻擊者或攻擊本身,都無一例外地以營利為目的。

具體運作方式是:無數用戶的電腦終端被病毒感染后,這些電腦就變成了黑客眼中的“怪獸”(Zombies),意思是說它們聽命于惡意和看不見的控制者。控制者將這些電腦連接起來形成巨大的計算資源,打造成怪獸電腦的強大網絡,安全專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蒼蠅網。

英國蘇格蘭場(倫敦警察局)反網絡犯罪部門稱,英國年輕的電腦黑客們構建了1-3萬臺電腦數量的蒼蠅網,他們把網絡資源出租給任何出價高的人。英國警方專家估計,全球可能有數百萬臺電腦被用于犯罪團伙的商業化競價,換言之,你出錢就可以找到在任何時段發動網絡攻擊的電腦簇,競爭使電腦的出租價格降為每小時100美元。

由于網絡上看不見的黑手,這些普通的電腦成為垃圾電郵發送者和黑客攻擊者得心應手的工具。垃圾電郵發送者用這些不受懷疑的電腦用戶名字發出洪水般的垃圾電郵,推銷名目繁多的商品和騙局。為了打擊競爭對手,曾有一家美國網絡公司CEO花錢雇傭黑客對競爭對手網站實施拒絕服務攻擊。國內一些商業網站和普通社區網站都曾遭受某些來路不明的攻擊,事實上這些攻擊通常暗含商業目的。

網絡攻擊的商業化的后果是災難性的,貪婪的本性與利益的驅動將使得網絡資源的非法交易和攻擊行為愈演愈烈。

古老騙術的翻新-誘餌騙局

本文開始提到的工商銀行等假冒網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誘餌騙術,誘餌又稱釣魚,恰好符合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今年被網絡安全業界稱為誘餌電子郵件欺詐年。據美國電子郵件安全服務商MessageLab公司的統計,今年9月,該公司共屏蔽了200萬封誘餌電郵,而去年同期誘餌電郵的數量僅有279封。該公司今年屏蔽的誘餌電郵數量超過1800萬封。

誘餌電郵是指騙子假冒銀行、電子商務公司和信用卡公司的名義向用戶提出證明身份的要求,它們通常在電郵正文中要求用戶打開電郵鏈接,用戶一旦打開假冒網站的鏈接,該假冒網站要求用戶輸入賬號信息和相關口令,以竊取用戶財務信息。現在的誘餌電郵更加狡猾,有的可直接盜取用戶電腦中的個人信息。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誘餌電郵攻擊已經非常廣泛,相關研究表明,大約有5700萬美國人曾經接到過這類欺詐郵件。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說,誘餌電郵造成的ID欺詐盜竊給美國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用戶帶來的損失一年高達12萬美元。

面對花樣翻新的網絡犯罪,筆者認為有必要研討新的法律對策和安全政策。首先,面對網絡犯罪的跨平臺整合趨勢,國家應當考慮制定前瞻性的反垃圾信息法,這里所謂的垃圾信息并不局限于垃圾電郵,它應當包括垃圾手機短信、垃圾即時信息(Spim)等各種垃圾信息。新的法規應當規定各種運營商、服務提供商(SP)各自的反垃圾信息義務和法律責任。

當務之急是要劃清垃圾信息和商業廣告的界限,為此,可以參照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規定的商業廣告定義,當然,這里需要細化的實施規則,詳盡規定廣告電郵服務商(包括即時信息廣告、手機短信廣告等多種形式)的準入資格、法律責任和罰則。有了商業廣告信息和垃圾信息明確的劃分,就可以引導企業開展正常的電郵廣告業務,同時也為打擊垃圾信息發送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法律依據。

第二,針對間諜軟件和網絡攻擊商業化的新特點,我們也必須啟用“看不見的手”,用市場的力量予以反擊。應當鼓勵國有公司、民營公司組織自律性的行業組織,以便交換信息和制定本行業的安全政策。行業組織應具有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應當對金融機構、互聯網服務商和其他服務商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公司企業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以便將網絡欺詐和網絡攻擊的威脅減少到最低程度,即便無法完全消除。顯而易見,如果服務商自己沒有明確目的,也沒有行業組織推動,那么消費者對網絡和在線交易的信任感會逐漸喪失,結果是網絡銀行用戶不再上網,電子商務用戶不再參加網上交易,最終受傷害的是整個網絡和市場整體。

建立舉報獎勵制度。微軟公司建立病毒舉報獎金制度后,一些民間企業紛紛效仿。或許是傳統市場調節思維方式的影響。美國政府也準備建立向垃圾電郵舉報者發放獎金的制度。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已經向美國國會提出了一次性最少10萬美元、最多25萬美元的懸賞方案。該委員會的報告說,建立舉報獎金制度有利于提高反垃圾電郵的效率。我國也可考慮建立舉報獎金制度,重獎舉報人。

第11篇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取證;網絡技術

目前基于網絡利用計算機技術犯罪在最近幾年呈幾何式增長,網絡犯罪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相較于普通犯罪網絡犯罪屬于科技含量高的高智商犯罪,具有取證復雜、技術難、信息海量、固化證據難等特點。針對網絡犯罪這種新型的高技術犯罪,如何及時、有效的為網絡犯罪偵查提供技術支持,在司法案件中確保證據的客觀性、可用性、關聯性和合法性,是網絡電子證據取證技術面臨的重點和難點。

1.電子證據

指基于電子技術生成、以數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盤、光盤、存儲卡、手機、網絡設備等各種設備載體,其內容可與載體分離,并可多次復制到其他載體的數字信息,電子證據是能證明案件真實情況、作為客觀事實存在的電子數據,一般是指關鍵的文件、圖片、郵件、音視頻等,但不局限這,例如有時司法要求重現計算機在過去工作中的細節,比如入侵取證、網絡活動狀態取證等。

1.1 無形多樣性

電子證據具有無形性,表現形式多樣化。電子證據表現形式多樣化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特點,從計算機技術來講電子證據就是以“0”“1”兩位數字組成的二進制代碼,作為二進制代碼本身是不可見,不可形的,但是其具體表現形式卻是多樣的,可以是文本、圖像,又可以是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表現。

1.2 脆弱易變性

電子證據本身的生存周期會根據它所在的載體的特征而有長有短,由于載體所采用的材質、施工工藝和技術不一,導致有些電子證據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其次在傳輸存儲過程中因為篡改、攻擊、差錯和故障等因素發生改變,同時網絡產生龐大數據,有些數據會因為存儲設備的容量問題,在極短的時間里被新產生的數據所湮滅,導致電子證據本身消失。

1.3 全時空海量性

網絡犯罪跨越時間地域,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實施犯罪。由于網絡已經深入到各行業,各種應用交叉,每時刻產生的數據量都是天文的。而且這些數據在不同的線路、設備、位置傳輸與存儲,如此復雜的環境下,在海量的數據中尋找、固化與犯罪案件相關的客觀反映事實的電子證據是一項復雜、艱巨、刻苦的任務。

1.4 隱蔽性

S著互聯網深入各行業,這給網絡犯罪提供了很好的沃土,使得網絡犯罪可以隱藏很深,例如在偏僻的山村,就可以實施犯罪,在這種情況下查找取證網絡犯罪的證據無疑是很難的。同時網絡犯罪本身會通過各種手段來隱藏自己的犯罪記錄及犯罪證據,在有海量數據的互聯網中,無疑增強其隱蔽程度,對司法機關取證更是難上加難。

2.互聯網+的電子取證技術

當今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互聯網背景下,相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電子取證技術開始應用,現在電子取證難度更大、技術更復雜、取證時間更迫切、固化證據更難。在早期網絡環境簡單、數據量小與犯罪分子不會刻意隱藏銷毀信息等。隨著計算機技術飛躍發展,網絡環境越來越復雜,對電子取證方式方法、借助的設備軟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電子取證技術主要集中在主機設備取證上,通過計算機技術獲取主機相關證據信息。現在在互聯網+框架下,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等的應用,數據已經跨越主機存在,針對一條完整的數據記錄,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設備,數據存儲位置相對于主機來說可能是動態的。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的電子取證技術來實施取證無疑是艱難的。

2.1 IP路由溯源技術

使用鏈接測試法,從最接近受害者的路由開始,逐步檢查上行數據,直找到目標源頭,該方法可以用Ping命令向目標主機發送請求包數據并監聽ICMP應答。其次可通過traceroute命令獲取到從源主機到目標主機所經過的路徑及參數。

2.2 IDS取證技術

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就是入侵檢測系統,通過抓取網絡上所有報文,分析處理后,報告異常和重要的數據模式和行為模式,使網絡安全管理員清楚的了解網絡上發生的事件,并能夠采取行動阻止可能的破壞。

2.3蜜罐取證技術

蜜罐取證主要依賴于底層網絡技術的支持和運用,本質上是通過事先設置好的誘導信息,例如網絡主機、網絡服務或信息,誘導攻擊方對它們實施攻擊行為,從而可以對攻擊行為進行捕獲和分析,了解攻擊方所使用的工具與方法,推測攻擊意圖和動機,能夠讓防御方清晰地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安全威脅,并通過技術和管理手段來增強實際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目前主要常用技術有網絡欺騙、端口重定向、數據捕獲、數據分析和控制。

2.4惡意代碼取證

在司法取證中,由于交互性而容易受到各種干擾,而使用惡意代碼技術可以為取證工作提供隱蔽,避免各種干擾情況產生。惡意代碼是指故意編制或設置的、對網絡或系統會產生威脅或潛在威脅的計算機代碼。惡意代碼通常會長期潛伏,在設備毫無發覺之中密碼竊取有用信息,而不破壞影響設備正常運行。而司法取證工作同樣可以用該技術來進行取證,從而在不驚動犯罪嫌疑人情況,在其毀滅證據之前把有用信息取證出來。

3.互聯網+的電子取證思考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人們對計算機技術知識的掌握及對網絡安全要求的提升,要有效提高網絡運行安全,就要轉變安全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提高智能化取證過程研究。第一,先從法律意識上提升大家意識,目前國家已經出臺網絡安全法并已經實施。第二,從國家層面整體部署,在網絡各環節,實施實名認證,增加網絡行為記錄。第三,建立健全取證標準和規范,從法律上來保障信息安全及取證安全。第四,促進取證工具的專業化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網絡犯罪使用技術及取證面對的海量數據已經不是傳統技術和工具所能應對,在新時期要求取證設備同步發展,才能適應當下取證需求。第五,推動電子取證規范化建設。為保證電子取證有效合法化,保證電子取證工作有效開展,就必須對電子取證涉及的取證對象、過程、原則、目標等進行規范化,以保證最終電子證據客觀有效,符合法律。

4.結束語

在互聯網+下,網絡犯罪更加科技化、復雜化,犯罪證據更隱蔽、脆弱易湮滅,電子證據作為網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對電子證據的取證就更需要尖端的技術,獲取最真實、詳盡、有效的證據,就需要工作人員不斷的學習計算機技術,掌握技術并利用先進設備來進行捕獲,在第一時間把證據取出并固化,最終在司法案件中作為有力證據。

參考文獻:

[1]杜威,彭建新等 網絡電子取證技術綜述[J]. 刑事技術,2011(2)

[2]吳紹兵 云計算環境下的電子取證關鍵技術研究[J].計算機科學 2012(11A)

第12篇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網絡營銷;犯罪風險防控

前言

大學生是一個處于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群體,他們仍處在相對簡單的校園環境中,卻已經面對一些來自社會的影響。網絡營銷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營銷模式,因為其簡單的操作和較高的利潤,部分大學生開始加入網絡營銷活動。但是由于大學生自身的經驗不足,新興行業的發展也不規范,其中有些大學生或知情或無意地做出了犯罪的行為。

一、網絡營銷的概念

網絡營銷是近幾年隨著網絡發展而興起的一種營銷模式,有別于傳統的營銷模式,網絡營銷依托于網絡進行,其過程不需要交易雙方在現實中會面。網絡營銷擁有非常廣闊的交易范圍,任何人都是營銷的潛在客戶。營銷方只需要在網絡上建立產品的營銷網站,然后對其進行宣傳,就能對客戶直銷。且因為現在對網絡交易的稅收控制不嚴,網絡營銷相對于實體營銷就具備了成本低,無需店面的優勢,進而在定價上比實體店更低,因此客源就更多,形成了良性循環。但是,網絡營銷也存在許多問題,其交易的隱蔽性導致監管不嚴,進而導致犯罪風險提高,在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中更是如此。

二、造成大學生網絡營銷犯罪風險的因素

(一)網絡營銷要求低利潤高隱蔽性強

網絡營銷的一大優勢在于其經營不需要實體店鋪,所以就無需支付高額的租金和裝潢費用,造成許多沒有本金的人也可以加入,大學生就是其中一個比例較大的群體。沒有本金的限制后,非常渴望被視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學生就能夠進入這個門檻低的行業中,在獲取一定利益后將其作為自己的主業。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強,往往在犯罪之后,精通網絡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消除大部分的犯罪證據,造成取證困難,犯罪嫌疑人很難被。網絡技術素養普遍較高的大學生很大部分都具備這種能力,并且在利潤較高的誘惑下,大學生可能經受不起誘惑做出犯罪行為。

(二)大學生屬于犯罪易感人群

大學生作為一個學生群體,雖然已經開始接觸社會,但社會經驗仍然不足,時常會模糊犯罪的界限,無意中做出犯罪行為。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正處于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階段,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1]。他們想要擺脫父母老師的監管,急于從經濟方面獨立出去,希望展現自己的價值。這時,能夠用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利潤的網絡營銷就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經營中,面對從未有過的利潤,許多大學生會因此產生過分的營銷激情,而他們不成熟的思想很容易讓他們走上不正常營銷的道路。加上此時他們希望獲得關注和認同,如果營銷中出現虧損,可能會導致大學生為了挽回損失走上犯罪道路。同時,很多大學生對法律的了解并不全面,甚至不清楚什么樣的行為可能構成犯罪,因此,在營銷中,許多大學生可能無意中就觸犯了法律。

(三)缺乏相應的管理法規

網絡營銷作為近幾年新興的行業,國內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其作出約束。網絡營銷擁有范圍廣影響大成本低的特點,造成許多大學生都有實力做網絡營銷。在做網絡營銷時,也有一部分人希望查詢相關的法律規定以求依法營銷,但因為法律體系的不完善,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又知之甚少,所以無法形成有效的依據。同時,也會造成大學生在進行網絡營銷中,因為經驗不足被有能力鉆法律空隙的人欺騙,因為逆反心理或者不清楚其中的違法因素而學習了犯罪手法,轉而去欺騙其他消費者。

三、如何防控大學生網絡營銷的犯罪風險

(一)加強大學生網絡營銷監管

第一,學生輔導員是高等院校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對大學生網絡營銷的監管也應當納入到平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例如在平時的班會中針對其他高校發生的因學生網絡營銷引發犯罪的案例進行深度剖析;通過組織專家講座分析網絡營銷犯罪的界定以及防范措施。第二,網絡的隱蔽性強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監管措施,大學生在使用網絡進行營銷時沒有受到來自有關部門的約束,或者說并沒有真正讓大學生意識到約束的存在。因此,大學生在進行網絡營銷的時候才會模糊犯罪行為的邊界,才會有犯罪的風險[2]。所以,必須加強校園網絡營銷監管,建立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例如在學校內部建立有效的網絡監督管理部門,設立專人進行監控,通過一定的網絡技術手段對營銷犯罪進行防控。第三,社會監管行為應該落實到營銷行為的每一步,讓大學生在進入這個行業時就意識到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界限,并且在實際營銷中,能夠處處體會到來自外力的監管。這樣才能讓大學生有意識地阻止自己做出有損他人利益的違法型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學生網絡營銷的風險。比如通訊手段這方面,監管部門可以通過規范網絡營銷中賣方與買方的聯系方式,針對聯系方式進行約束。例如雙方若是使用QQ、微信的方式進行交易時的商談,則可與這類通訊企業合作,所有進行網絡營銷的賣方需要核實身份,并且在聯絡中不能出現非法營銷的行為。對沒有進行身份核實的人員,監管部門則應嚴格控制其營銷行為,或者徹底封鎖沒有身份核實的人進行網絡營銷,一旦發現則給予處罰。

(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因其自身發展狀態的不完善,又受到網絡上紛雜的信息影響,其道德觀仍處在模糊的形成階段。然而大學生的發展又離不開網絡,因為網絡已經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起來。因此,為了降低大學生在網絡營銷中的犯罪風險,應首先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3]。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則需要加大有關方面的宣傳,增加大學生的法律知識,讓大學生做到知法守法。對此可以開展法律講座和法律競賽,兩者都有助于幫助大學生了解有關法律,最好是針對網絡營銷舉行科普式講座。這樣可以召集到對網絡營銷有興趣的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科普,讓有可能進行網絡營銷的這部分人意識到網絡營銷中和法律有關的內容。這樣大學生就能夠在進入行業前便具備法律基礎,就能有效降低其作出犯罪行為的風險。

(三)制定相應的學校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規

首先大學生在校學習主要是受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來進行約束的,學校的管理制度過于陳舊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近年來網絡營銷犯罪在大學生中屢屢發生,因此學校應當與時俱進,加強管理制度來進行約束,制定相應的規章管理制度并由學生輔導員進行深度解讀,引導學生開展合理的網絡營銷。其次大學生在網絡營銷中犯罪風險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法律體系的不完善。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讓大學生在經營網絡營銷的時候能夠做到有法可依,相關部門在對網絡營銷犯罪調查時才能做到根據相關法律進行調查,保障了學生合法的利益。與此同時,學校在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時也有了依據可言。因此,制定相應的學校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能夠減少大學生網絡營銷犯罪的發生,幫助大學生用正確的手段在這種門檻低的營銷行業中積累經驗,拓展業務。以此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也能幫助國家解決近年來的就業難問題。

四、結束語

大學生在進行網絡營銷時,因為自身經驗不足,社會法律不健全等因素,其犯罪風險普遍走高。需要社會對其進行廣泛關注,學校加強道德和法律建設,國家制定相應法律,才能做到規范網絡營銷行業發展,幫助降低大學生網絡營銷犯罪的風險,并且幫助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自主就業。

參考文獻

[1]劉泉利,王澤民.網絡交易下的犯罪風險防控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6):64.

[2]金瀟瀟.大學生誤陷網絡傳銷的原因及對策[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34-36.

[3]張存燁.網絡營銷:大學生創業模式探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6-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漳平市| 巴林左旗| 永胜县| 尉犁县| 罗定市| 新民市| 淮北市| 寿宁县| 大关县| 松原市| 梁山县| 铜川市| 太保市| 柏乡县| 舞钢市| 从化市| 蓬溪县| 石棉县| 色达县| 兰州市| 台南市| 双江| 台南县| 名山县| 仙桃市| 昌乐县| 栖霞市| 龙海市| 鄂尔多斯市| 锡林浩特市| 涿鹿县| 买车| 洛扎县| 云梦县| 无为县| 宝坻区| 宣恩县| 乐东| 西林县|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