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系統醫學論文

系統醫學論文

時間:2022-04-01 02:58: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系統醫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系統醫學論文

第1篇

1.系統化技能實踐教學模式的形成

本校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漸探索、總結出新興的、系統化的臨床技能實踐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把多媒體電子標準化患者與臨床體格檢查視頻相結合,采用多環節、多角度教學手段,具體步驟如下。(1)購進多媒體電子標準化患者為模型,通過參數調控模擬臨床所有疾病體征,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場景,讓學生通過對疾病的特定體征進行感性認識和實踐,采用問、視、觸、叩、聽[2]基本手法對臨床需要掌握的體格檢查基本知識進行實踐和操作。讓學生處于類似真實的病歷之中,使臨床教學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增加,調動了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其思維和創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師生交流互動的機會。(2)讓有臨床經驗及教學經驗的教師親自進行臨床技能操作,并錄制課件,為臨床實踐教學提供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及合理化的體格檢查視頻課件,以彌補臨床實踐教學不足。(3)將多媒體示范教學與視頻課件有機結合,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能在多媒體電子標準化患者上進行反復練習,使其在進入臨床之時已經具備規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學生有更高的熱情進入臨床見習。(4)根據教學目的及要求,對學生進行標準的臨床技能實踐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補考。

2.實驗分組及統計學方法

2.1實驗分組

實驗分組的目的是檢驗系統化技能實踐教學模式的效果,該實驗有兩個部分組成,第一組:采集64名未培訓前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然后根據析因設計原則將其分為甲、乙兩組,其中,甲組學生進行系統化教學模式授課,乙組學生進行傳統帶教模式進行授課,半年后,比較分析甲乙兩組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第二組:選取我校見習生112人,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A組(采用系統化教學模式授課)和B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授課),半年后,對甲乙兩組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2.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對第一組實驗采用析因設計的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對第二組實驗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3結果3.3.1第一組實驗甲乙兩組教學模式教學結果對比采用析因設計結果顯示,兩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臨床技能成績的影響不同,其中,采用系統化教學模式的甲組(教學前成績:2921.9分、教學后成績:3745分)優于采用傳統帶教模式的乙組(教學前成績:2999.3分、教學后成績:3412.8分)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3.3.2第二組實驗甲乙兩組教學模式教學結果對比本次實驗規定,學生考核成績如下,優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過對甲乙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采用秩和檢驗可知,采用系統教學的A組的平均秩次為47.68(其中優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傳統帶教模式的B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優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異顯著(P<0.01),因此,可以說明,系統化教學組的效果優于傳統帶教組。

3.討論

隨著醫學院校招生規模逐漸壯大,相關矛盾也相繼出現并且激化。由于臨床相關示教病例的不足,致使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部分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降低,使得其臨床技能掌握不牢固。另外,伴隨著臨床配合教學實踐的患者人數的相對缺乏及醫學生人數的日漸增多,使得醫學生參加臨床技能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為了應對教學資源的匱乏,更好的培養醫學生的臨床動手能力,采用系統化臨床技能實踐教學模式意義重大。經過析因設計結果可知,兩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臨床技能成績的影響不同,其中,采用系統化教學模式的甲組優于采用傳統帶教模式的乙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對甲乙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采用秩和檢驗可知,采用系統教學的A組的平均秩次為47.68小于采用傳統帶教模式的B組的平均秩次64.88差異顯著(P<0.01),因此,可以說明,系統化教學組的效果優于傳統帶教組。上述結果說明,我校采用系統化臨床技能實踐教學模式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實現了理論教學與臨床技能實踐的結合,有助于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意義非凡。

作者:陳永衡 單位:長沙醫學院

第2篇

【中圖分類號】 H 152.3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8-0767-02

【關鍵詞】 論文,學術;周期性;時間安排;作者

發表時滯(delay for publication of articles, DPA)亦稱出版時滯,是指出版單位收到稿件至稿件發表的時間。隨著醫學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學術交流日趨頻繁,知識更新加快,醫學論文的發表時滯問題越來越引起作者和醫學期刊的重視。在諸多影響醫學時滯因素當中[1],作者因素是發表時滯的重要原因,不可忽視。現僅從作者的角度談談如何控制醫學時滯。

1 醫學時滯與作者的關系

醫學時滯可分為待刊時滯和處理時滯。待刊時滯主要受制于待用稿件數量、期刊刊載容量、出版周期等因素的影響,作者一般很難左右;處理時滯主要體現在質疑、審查和提高醫學論文質量的過程,是發表時滯的重要人為因素,可見醫學論文的質量會直接影響醫學論文的處理時滯。因此,可以說作者重視醫學論文質量,就是重視醫學論文的處理時滯,也就是找到了控制醫學時滯的關鍵。

2 產生醫學時滯的主要原因

2.1 醫學論文質量 醫學論文處理時滯主要表現在期刊社(編輯部)對醫學論文質量的審查、退稿及編輯加工等方面,包括對內容、格式和與作者有關信息資料的處理等。

2.1.1 內容處理 醫學論文能否刊用,首先要求內容符合辦刊宗旨,其次是學術水平要達到發表的要求等。對于同意刊用但質量達不到要求的稿件,需要組織專家多人多次審核,然后再由責任編輯與作者聯系稿件退修事宜,有的稿件可能需要退修多次。這個環節修改的具體內容有:論點、論據、論證過程;數據、圖表、語言文字;科研方法、資料處理等。如此,對于以上內容的超時處理常常表現為醫學論文處理時滯延長[2]。

2.1.2 格式處理 論文形式的合理規范和統一是論文內容科學、嚴密和精細的保證,也是醫學論文學術交流的前提。醫學論文格式處理時滯延長,主要是由于修改論文格式時,經常能夠發現論文內容中的疏漏和錯誤,包括詞語邏輯關系錯位或語義混亂等問題。具體內容有:論文題目、分級標題;段落結構、序號層次;圖表注釋、文獻角標;等等。對此類問題向作者的反復求證過程勢必延長醫學論文的發表時滯。

2.2 作者資料處理 包括作者姓名與排序、工作單位與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該論文研究的科研立項情況;主要作者的學歷、學位、職務、職稱;從事的專業及研究方向,主要成就以及其他與作者和論文有關的信息資料等。

2.3 投稿問題 稿件投寄是作者與醫學期刊連接的重要環節,也是醫學論文能否順利發表的關鍵選擇,如果處理不當,極易產生發表時滯。主要表現包括:(1)期刊選擇不當,可能需要對醫學論文主題做大的變動,甚至不能發表;(2)投稿時間欠妥,如正值職稱評審發稿高峰階段;(3)投寄稿件方式有悖該刊收稿、審稿習慣,可能導致處理時滯。以上情況均為造成發表時滯的常見原因。

3 作者控制發表時滯的措施和方法

3.1 論文內容質量的控制 作者要想有效地控制醫學論文的發表(處理)時滯,就應重視醫學論文研究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和實用性。首先,醫學研究的假設要科學,設計需合理,研究方法應該切實可行,具有可重復性;其次,醫學研究的選題要處于該學科領域前沿,對學科發展或相關學術研究有指導性;再次,醫學研究要有創新,主要包括新方法、新技術、新思想、新理論,切忌人云亦云;最后,醫學研究的成果應具有實用性。總之,醫學論文一定是那些能夠揭示醫學科學規律和本質,對醫學研究具有積極指導作用的文章。

3.2 論文撰寫格式的控制 為做到學術交流國際化和尋求醫學寫作的“規律”和“格式”,從而達到“規范”、“整齊”的效果,國家有關部門制訂了《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T 7713-1987),醫學期刊界也推薦和使用《生物醫學期刊對原稿的統一要求》(溫哥華格式第5版)等標準來規范醫學論文寫作和出版。

GB/T 7713-1987對醫學論文寫作內容和格式給出了基本要求,該標準具體且實用;醫學論文溫哥華格式(第5版)是一份關于作者向醫學期刊的投稿須知,其內容詳實,可操作性強。在國內,這2份文件目前尚屬醫學論文寫作、醫學期刊接受稿件的綱領性文件,對撰寫論文、稿件投寄和控制發表時滯等方面均可起到廣泛的指導作用。

3.3 論文規范化控制 醫學論文的規范化問題,常常容易被作者忽視,為此期刊社(編輯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因而直接影響到醫學論文的發表時滯。對此,作者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決[3]。

3.3.1 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是醫學論文的主要表達手段,由于醫學論文敘述內容和寫作目的的特殊性,因此在詞語選擇、語法修辭、句式運用及文章結構等方面都具有自身要求和特點。努力做到:(1)用詞準確、文字規范;(2)敘述樸實、層次清晰;(3)正確使用國家頒布的簡化規范漢字,準確區別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近義字,不用異體字、繁體字,更不要自造簡化字和使用錯別字。

3.3.2 醫學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術語是各醫學科學的專門用語,反映醫學專業概念的一種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語言符號,在醫學論文中的使用非常廣泛,每個術語所表示的概念都具有其特定的含義,不需借助上下文來理解。術語可以是詞,也可以是詞組。在醫學論文中如名詞術語用之準確,既能正確表述內容,又可節省篇幅,基本原則是:(1)醫學名詞術語必須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委員會審定公布的醫學自然科學名詞,對國家尚未做審定的名詞,應參照國家編纂的各種專業詞典和正式出版的圖書中的名詞術語。作者自擬的名詞術語,在文中首次出現時須加注說明。(2)醫學名詞術語一般應寫全稱,不得隨意“改造”。若名詞過長,文中又多次出現時,可在首次使用的全名后用圓括號注明簡稱,當文中再次出現時,則可用簡稱。(3)表示同一概念或同一事物的名詞術語,由于歷史或翻譯等原因,有不同叫法或不同的書寫形式,但是在文中的前后應一致,只能用其中一種,避免混亂。(4)藥物、生物、化學名稱凡已有中文譯名者,應采用中文譯名,一般不用商品名;易引起混淆或有爭議、不常見的譯名,在文中首次出現時用圓括號標注原文或拉丁學名。對尚無譯名者,可按有關規定暫擬譯名,或直接引用原文。

縮略語(又稱縮略詞、簡稱)也是名詞術語,是將多音節的單詞、短語、短句等的每個單詞的首字母(漢字)或加幾個字母(漢字)連接起來,縮寫為一個詞的形式,它可以縮短篇幅,提高效率,準確傳遞信息,具有簡潔、明了、實用和易于認識以及容易記憶等特征。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使用縮略語,但也應注意不可過多過濫。

3.3.3 數字用法 醫學論文中數字使用非常頻繁,涉及范圍廣泛,數字內容具體,方法復雜。如果數字混亂或出現錯誤,危害比較大,因此,正確使用數字,對準確表達醫學論文內容,提高醫學論文質量非常重要,同時也有助于醫學期刊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3.4 國家標準與保密問題的控制

3.4.1 注意執行國家標準 我國現行的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4級。其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均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兩大類。《標準化法》指出:“對于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對于推薦性標準,“國家鼓勵企業自愿采用”。但應注意的是推薦性國家標準,一旦經政府做“必須”、“應該”等執行規定后,就具有了強制執行的法律地位。對此,作者必須注意。

3.4.2 醫學論文應注意的保密問題 保守國家秘密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大事,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對此,以國家立法形式加以限定,作為保密工作的依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密法》(簡稱保密法)、《關于懲治泄漏國家秘密犯罪的補充規定》、《科學技術保密規定》等法律法令,從保密工作的宗旨、方針、管理體制、國家秘密的含義、范圍和密級、保密制度、法律責任等方面均做了較細的規定。作者對此應有所了解,投稿內容不要涉及國家秘密。

綜上所述,醫學時滯的控制問題是個系統工程,提高醫學論文質量是控制發表時滯的關鍵。因此,作者從醫學研究伊始就應樹立時滯控制意識,努力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消除醫學研究、論文撰寫、論文投寄以及論文退修等環節中的時滯因素,從而達到縮短時滯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潘學燕,楊繼民,郭柏壽,等.縮短稿件處理周期及其與提高刊稿質量的關系探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98-501.

[2] 王鐵軍.醫學論文作者應重視發表時滯.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8,11(8):1 304.

第3篇

【關鍵詞】 醫學論文 數字用法

在醫學論文撰稿中,數字(特別是阿拉伯數字)是經常使用的詞類。數字用法的正確性與規范性是衡量論文質量的重要內容。筆者在編輯加工稿件過程中發現部分作者對數字的用法不夠重視,來稿中存在著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使用混亂現象,影響論文的質量。為引起作者對數字用法的重視,規范醫學論文中數字的用法,提高醫學論文質量,筆者根據《中國醫學期刊編排規則》[1]要求,參照《編輯工作手冊》[2]和《科技期刊編輯系統工程》[3]中的相關內容,將醫學論文中常見的阿拉伯數字及漢字數字的準確使用介紹如下。

1 阿拉伯數字的用法

阿拉伯數字具有筆畫簡單、結構科學、形象清晰、組數簡短等優點,所以被廣泛應用。在醫學論文中使用總的規則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

1.1 時間 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和時刻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1)公歷世紀、年代,例如:公元前八世紀、應寫成公元前8世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應寫成20世紀80 年代。(2)年、月、日,采用全數字式日期表示法[4];例如:1981年8月24日、可表示為19810824(用連字符分隔) 或1981 08 24(用間隔字符分隔) 。年份不能簡寫,必須用4位數字表示,1998年不宜寫成98年或98,1995~1998年不能寫成1995~98年,同時應避免使用時間代詞,例如:“去年” 、 “今年” 、“上月” 、“ 昨天” 、“ 下星期” 等。(3)日的時刻不能用時、分、秒來表示,應用具體數字表示,例如:18時38分26秒,應寫成18:38:26。

1.2 統計表中的數值 正負整數、小數、百分比、分數、比例等,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例如:48、302、-0.05、3.74、20%、63%~68%、1/2、1:500等。

1.3 引文標注 引文標注中的版次、卷數、期數、頁碼等(除古籍應與所據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數字。例如: 楊朝春.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12例臨床療效分析[J].西南軍醫,2008,10(3):32.

1.4 代號、代碼和序號 部隊番號、文件編號、證件號碼和其他序號等用阿拉伯數字(序數詞即使是多位數也不分節)。例如:84062部隊、國家標準GB 231280、總第3147期、國內統一刊號CN 511673、HP3000型電子計算機、維生素B12等。

1.5 物理量 物理量量值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并正確使用法定計量單位。例如:282km、5g、34~38℃等。

1.6 非物理量 一般情況下應使用阿拉伯數字。例如:30元、10個月、798 人、365 天、46歲等。

2 漢字數字的用法

2.1 定型詞語 數字作為詞素構成定型的詞、詞組、成語、慣用語、縮略語或具有修辭色彩的詞語中作為語素的數字等,必須使用漢字。例如: 一方面、二維超聲、三尖瓣、三級護理、四季度、法洛四聯癥、十二指腸等。

2.2 非物理量 整數一至十,如果不是表示科學計量和具有統計意義的一組數字中,可以用漢字,但全文數字的體例要前后一致。例如:一個人、三次檢查、十個百分點等。

2.3 概數和約數

2.3.1 鄰近的兩個數字(一、二……九)并列連用,表示概數時必須使用漢字(連用的兩個數字之間不得用頓號“、”隔開)。例如:一兩個小時、三四米、五六次、四十五六歲、七八十種、十之八九等。

2.3.2 帶有“幾”字的數字表示約數時必須使用漢字。例如:十幾人、幾十次、一百幾十次、幾十萬分之一等。

2.3.3 用“多”“余”“左右”“上下”“約”等表示的約數一般用漢字。例如:一萬多件、二十余人、六七天左右、一米六上下、約八九次等。

2.4 豎排文章中的數字 在醫學論文中,豎排文字主要是圖中圖的說明,涉及的數字除必須保留的阿拉伯數字外,應一律用漢字。

3 數字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3.1 5位數以上,尾數零多的數,可以用“萬”、“億”作單位,但不得以十、百、千、十萬、百萬、十億等作單位,多位數阿拉伯數字不能在數字之間插用漢字。例如:3 579 000,可寫成357.9萬,但不能寫成357萬9千。

3.2 純小數必須寫出小數點前定位的“0”。數值有效位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應全部寫出。例如:0.46不得寫成.46、1.750不能寫成1.75 等。

3.3 數值的修約方法不再使用舊的“四舍五入”法,而應按GB 817087的規則修約,其規則為:“4舍6入5看齊,5后有數進上去,尾數為零向左看,左數奇進偶舍棄”。例如:修約到一位小數,12.149修約為12.1;12.169修約為12.2;12.152修約為12.2;12.150修約為12.2;12.250修約為12.2。

3.4 附帶長度單位的阿拉伯數值相乘時,每個數值后的單位不能省略。例如:40mm×20mm×30mm,不能寫成40×20×30mm或 40×20×30mm3。

3.5 分數分號一般用斜線表示。例如:3/5 、不用35。

3.6 檢驗結果的構成比統一用小數表示,不用百分號。例如: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75%應為0.75。

3.7 數字的增加和減少應注意用詞的概念,增加可用倍數或百分數。例如:原來為100現在是200,應為增加了1倍或為增加了100%;減少不能用倍數,只能用百分數或分數表示。例如:原來為100現在是50,應為減少了50%或減少了1/2,不能用減少了1倍。

3.8 表示參數與偏差范圍數值時的書寫形式。(1)數值范圍:例如:5至10應寫成5~10;5萬至10萬應寫成5萬~10萬,不能寫成5~10萬;3×109至5×109應為3×109~5×109,或(3~5)×109(以采用前者為宜),不能寫成3~5×109;(2)百分數范圍:例如:53%至86%,應寫成53%~86%,不能寫成53~86%;(3)具有相同單位的量值范圍:例如:50mg至70mg,應寫成50~70mg,不必寫成50mg~70mg,同理10℃至20℃,應寫成10~20℃,不必寫成10℃~20℃,不能寫成10°~20℃;(4)偏差范圍:例如:15.2mm±0.2mm可寫為(15.2±0.2)mm,但不得寫為15.2±0.2mm,(25±1)℃不能寫成25±1℃;(85±2)%不能寫成85±2%。

3.9 數字上標、下標的書寫形式。例如:青霉素80萬u不能寫成青霉素80萬u,維生素B12不能寫成維生素B12,白細胞計數4.0×109不能寫成白細胞計數4.0×109等。

3.10 4位和4位以上的數字,采用三位分節法,節與節之間空半個阿拉伯數字的位置,不用“千分撇”(“,”)分節法。年份、部隊代號、儀器型號、郵政編碼等非計量數字不分節.

3.11 對星期序列的表示一律用漢字,不用阿拉伯數字。例如:星期三,不能用星期3來表示。

3.12 多位數阿拉伯數字書寫的數值應避免斷開移行撰寫。

目前,醫學論文中數字的使用比較混亂,尤其是在不該使用阿拉伯數字的地方使用阿拉伯數字,如在帶“多”“余”“左右”的均數前使用阿拉伯數字等。為避免以上錯誤,作者在撰寫醫學論文時,應對有數字的地方反復琢磨,進行正確地書寫,并充分考慮到全篇論文數字應用體例的統一,使醫學論文中數字的用法規范化,從而提高醫學論文和刊物質量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全軍醫學編輯學術委員會.中國醫學期刊編排規則[S].1998.7~8.

[2] 吳重龍,白來勤主編. 編輯工作手冊[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4.342~344.

第4篇

醫學論文正文的編寫,一般分為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四個部分。

1.前言

前言主要是概括本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等。前言要切題,起到給讀者一些預備知識的作用,并能引人人勝。

2.方法

方法中主要交代3部分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統計學方法。

(1)研究對象:①研究對象的入選方法:包括隨機抽取、志愿者、轉診樣本、連續樣本等。介紹研究對象的來源,不但有利于估計抽樣誤差,還能幫助讀者了解論文結論的適用范圍;②研究對象的樣本數、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③診斷標準和納入/排除標準:盡量使用“金標準”,并標明診斷標準的出處;④研究對象的分組方法:是否隨機分配,采用何種隨機分配方法:簡單隨機化、區組隨機化或分層隨機化,切不可簡單地寫成“隨機分組”。

(2)研究方法:①所使用的儀器(例如CT、MRI、造影機、超聲儀等),需注明其名稱、型號、生產單位、具體的掃描參數及操作步驟;②所使用的藥物,應寫明化學名、商品名、生產廠名,中藥還應注明產地,并詳細說明每日劑量、次數、用藥途徑和療程等;③試劑應寫明生產廠家名;④試驗方法如是作者新建立的要詳細介紹,老的方法應注明出處;⑤測量指標及判斷結果的標準,并標明標準的出處。

(3)統計學方法:醫學論文中通常會產生一些實驗數據,數據的比較需使用統計學軟件,因此在方法中應當介紹所選用的統計學軟件、統計方法、選擇的依據,以及差異顯著性檢驗水準。

3.結果

結果是論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論文水平的高低及其價值,是結論的依據。結果主要是以數據、表格或圖片的形式展現,并對其進行系統的闡述。結果表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表達要準確、完整:報告結果的例數與入選研究對象的例數應吻合,剔除例數與剔除理由應交待,失訪例數及因其他原因死亡例數也應寫清楚,如有數據不全應作解釋。各個數據的計算要保證準確、無誤。

(2)統計學處理:診斷試驗的研究應報告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等。進行t檢驗或χ2檢驗時,需注明具體的t值、χ2值及P值等。

(3)對圖表中的數據加以必要的綜合提煉,強調主要結果。

4.討論

討論是對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論證,是對結果的必然性、偶然性、可靠性和重要性進行的全面、系統的論述,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討論是論文的重點部分,也是最難寫的部分,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討論部分是從理論上對實驗和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和綜合,為文章的結論提供理論依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本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報道比較,有哪些不同或相同之處,哪些文獻支持本文發現,哪些文獻報道與本文結論不同。

(2)說明本研究的創新之處與局限性、不足之處,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3)具體解析研究成果。對新的發現、文獻尚未報道的內容進行深入討論,包括可能的機制、臨床應用范圍以及從研究結果對總體的推論。

(4)這些成果可為同行提供哪些借鑒。

(5)提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議和設想。

5.結論

結論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可用一兩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內容,采用的方法以及獲得的結論,同時可以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研究任務。

6.參考文獻

第5篇

醫學的任務在于認識疾病,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尋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醫學科學論文是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學實驗或臨床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一、醫學論文的性質、特征和要求

科學論文的特征是由科學研究的性質所決定。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創造和無止境地探索未知的過程。

它的顯著特征是 ①系統性 ②客觀性 ③繼承和創造性

醫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問題的提出 — 假說的形成 — 假說的驗證 — 現象事實資料的收集分析 — 結論的得出 — 形成科學論文

論文的形成也是科學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論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學性

2、嚴密的邏輯性

3、語言文字的準確、客觀、概括性

4、理論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規范性

二、醫學論文的類別

1、按專業性質分:

醫學論文:A、基礎醫學論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

B、臨床醫學論文(臨床經驗體會、臨床總結報告、專題研究總結、

新技術新方法報道、病例分析、病例報告、病案討論)

2、按研究性質分:A、探索性研究

B、發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調查性研究課題

B、觀察性研究課題

C、實驗性研究課題

D、總結經驗性研究課題

E、整理資料性研究課題

4、按功用分:A、學術論文

B、學位論文:學士論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學識水平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

碩士論文 1~5萬字

博士論文 >5萬字

碩士論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專一專業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獨立從事該專業的研究工作

③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新見解

④對該專業的學術水平的提高有推動作用

博士論文的要求:

①對某學科某領域有深入廣博的學識

②能對某學科提出創造性的見解

③對該學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動作用

④能獨立選擇具有創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三、醫學科學論文的體裁

1、論著性

2、學術討論性

3、綜述性

4、交流性

5、評論性

四、醫學科學論文的評估

1、內容的獨創性

2、資料的正確性

3、結果的確證性 創新、求是、達理

4、成果的應用性

5、文章的可讀性

五、醫學論文的基本格式和規范要求

㈠標題(題目)

要求:1、能揭示論文精髓(研究目的、對象、指標、效果)

2、簡明、醒目、新穎、準確、生動、富有吸引力

3、<20個字,盡量不設副標題,需要時用破折號分開

4、縮寫和原形不宜同時出現。10以下用漢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數字

(十二指腸除外)

㈡署名

作用[:請記住我站域名/]:1、成果的歸屬

2、文責的歸屬

要求:1、單位左側,姓名右側

2、個人成果屬個人姓名,集體成果按貢獻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單位一般只列出單一作者,余可作腳注

4、確認他人幫助可用致謝

㈢目錄:對長篇論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讀者了解論文內容梗概及各論點之間的

聯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數250~500字左右

2、內容包括:本課題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圍和重要性;研究內容和方

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價值和意義;闡明結論(結論的提

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討論)

通過閱讀提要可獲得本文的概念、論點、準確數據和基本

結論

3、文字簡明扼要,獨立完整

4、忠實原文,不加評論,不與其它研究工作對比

關鍵詞:不超過5個,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導言、序論)

是論文的開頭、總綱,扼要點破論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1、內容包括:論文的主題、目的和范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起點,闡明

本課題希望解決的問題及意義

2、防止“夜郎自大”和“過度謙虛”

㈥材料與方法

是論文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說明試驗和觀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過程、測試方法,以便重復驗證和估計其可靠性。

要求:內容包括:實驗裝置、實驗方法、實驗和觀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過程,可借助圖表、實物照片來表示。

㈦結果——主要陳述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結果

要求:1、客觀、可靠、準確

2、不要主觀臆測,任意取舍

3、主要是擺事實,不必分析評論、評價

4、必要是用統計圖表、實物照片幫助陳述事實結果

㈧討論—根據“結果”提供的事實,探討主題的一種研究方式

內容要求:1、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估計結果的正確性,評價其意義,

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2、與前人的工作聯系起來,比較其異同,解釋其因果關系或提出自

己觀點和建議。

3、指出結果的理論意義及大小,應用價值如何

4、實驗過程有何經驗教訓,尚待解決的問題及今后進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獻要注明出處,避免與自己的結果混為一談。

6、避免主觀臆測,自圓其說。

對結果進行深入廣泛的分析和綜合,提高對結果的認識,為結論提供理論依據。

㈨結論(小結)

說明論文闡述的主要發現所能說明的理論認識,是全文的概括和總結。

要求: 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與前面提出的問題前后呼應

2、把討論分析得出的認識,以簡明扼要的論點形成表達出來,結論應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和結果

3、討論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證,不能作為結論的依據

4、要客觀科學準確簡練地使用文字,避免籠統,過寬過窄的斷言

㈩致謝

[十一]參考文獻——列在論文末尾, 用溫哥華格式

1、期刊參考文獻格式:

著者 文題 刊名 出版年 卷(期)及頁碼

孔詳彬 偽石蒜堿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討 癌癥 1988; 2(3): 144~145

Huth E. New forms for references. Br Med J 1979; 1(6): 1697-8

2、圖書參考文獻格式:

著者 書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頁碼

齊順貞主編 實用外科診療技術 第1版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2: 1741

Davenport HW. A digest of digestion.2nd ed. Chicago: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1978: 123-5

[十二]附錄

1、實驗中獲得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由于正文篇幅關系無法列入,又有旁證價值

2、論文已完成后,發現有新材料或遺漏材料必須補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關鍵詞

1、英文文題

2、作者姓名和單位

3、摘要內容

4、關鍵詞:應寫中文關鍵詞對應,每個詞之間用分號隔

十三項內容中,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五項是論文的基本結構

形式

目前多采用: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或方法與結果、討論、結果 三段式

六、論文撰寫的方法與步驟

1、定題目

2、擬提綱

3、起草初稿

4、修改(篇幅、結構、內容、題目、語句文字的修改)

5、定稿

七、文獻綜述和述評(三次文獻)

綜述:對某一時期某一學科范圍內或某一專題所發表的大量原始文獻中有價值的內

容進行復習、綜合評述

Review (評論) Advance (進展) Progress (進展)Survey (總覽) Editorial

(編者述評)

特點:1、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國內外某一學科或專題在某一時期的發展歷史、

現狀和發展趨勢,材料豐富,信息密度大,有引導、拓寬、加深、啟

發作用

2、提供回溯性檢索文獻的途徑。其中參考文獻的收集查準率高,相關性好。

原始文獻的大量資料數據觀點被系統地集中地歸納整理

3、綜述文獻實用價值高,使用壽命長

如:美國著名綜述雜志 Mediciner 稱該刊的著者名單就是美國醫學名人錄

述評:有述、有評、有論,并與預測相結合,有相當的可靠性、權威性、戰略性,

起到幫助決策預測參謀的作用;高質量的述評是確定學科發展方向等重大

決策的依據,也是科研初步設計的基礎

綜述和述評編寫的步驟:

㈠選題

立足:新、鮮、高、適

㈡搜集與閱讀文獻

準確性、代表性、科學性、可靠性

時間:新近5年內,特別是2-3年內的文獻,>10年,除動態性綜述外,一

般從略

㈢擬提綱:

綜述包括:前言、主體、總結、參考文獻四部分

㈣成文:

1、前言:說明寫作目的,有關概念,規定述評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問題的現

狀、趨向及爭論所在

2、主體:無固定格式,可按題目大小、內容多少、內在邏輯關系來安排。如:

①動態性綜述:由遠及近,時間順序嚴格,反映階段性成就。

②成就性綜述:不需敘述歷史現狀,直接展示新成就、新技術、新

進展。

③簡介性綜述:概括某專業、某專題的事實和現象,進行簡介,綜

合論述,可不按時間順序。

3、結束語:主體的最后是結語,應簡要總結主體部分的內容、意義、價值、存

在問題、發展趨勢,述評文章應闡述作者的意見、主張和建議。

4、參考文獻:作用:①為綜述提供依據

②為讀者提供文獻線索

要求:①引用資料成熟、可靠、新穎

②有代表性、權威性、創造性

第6篇

摘要 目的 稿件退修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重要步驟之一,是編輯人員根據論文實際情況,參考有關專家審稿意見及具體要求,幫助作者對原稿進行系統、全面的修改、補充,力爭使稿件最大限度地滿足刊出要求。結果 對作者來說,見到編輯部寄來的退修通知,即意味著自己的論文有被刊出的希望。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說,退修稿件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論文能否被刊出。

關鍵詞 醫學論文;退修原則;退修的目的;修改過程

1 退修的目的

退修是編輯部對那些從內容、結構、文字表達及編寫格式等基本符合刊用要求,但有些地方仍需修改、補充的論文,在參考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由責任編輯把稿件中的主要問題清理出來提出明確、具體的修改意見,與作者溝通思想、交流信息、共同提高論文質量的一種方法。退修既是編輯對論文進行初步加工的過程,也是一項必須有作者親自完成的工作。其目的是使論文更具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和可讀性,并使其內容更符合所投刊物的辦刊宗旨。要求作者在修改過程中補充遺漏的內容,改正文中不足,以最少的篇幅容納最多的信息,為論文的順利發表創造條件。[1-3]

2 修改方法

2 1 認真研讀退修函 退修函是編輯人員參考專家意見并針對稿件中存在問題,以書面形式向作者提出的修改意見,如論文在科研設計、資料方法等方向存在哪些不足,建議如何修改,以及文中哪些部分需加以補充,哪些部分需加以刪減等。作者對編輯人員提出的問題,應認真對待,對于其中的正確意見,應虛心接受,并在文中作相應修改。對于不能接受的意見,應在復信中說明情況與理由。

在退修稿件時,編輯部多在稿件上附一張“通知單”將刊物在編排格式、計量單位、圖表設計、參考文獻等方面的要求及修回期限以書面形式通知作者。為作者修改稿件提供指導。作者應針對“退修注意事項”的內容,逐條核對修改論文。

2 2 認真參考稿旁意見 許多審稿者都有用鉛筆在稿件上進行審修的習慣,往往在審讀稿件的同時,將所提問題和修改意見標注于稿旁,以幫助作者更具體地了解自己所需修改的內容。對于文中存在的一些錯別字、不正確的英文縮寫、不規范的計量單位、可刪除的圖表和句子等,也往往被"順便"改正或刪除。在退修前,編輯人員往往對論文進行初加工,以使修回稿基本達到“齊、清、定”的發稿要求。對稿旁意見的理解、領會程度,關系到退修工作的成敗。[3]

當作者對于一些被編輯仍改或刪除的內容有不同意見時,應認真查閱有關資料,當確認論文內容無誤或有關內容不宜刪改時,應堅持個人意見,并在復信中說明原因,以保證論文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2 3 逐層修改 醫學論文一般包括文題、署名、單位摘要、關鍵詞、引言、材料和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修改時應參考退修注意事項等逐層修改,力求一次退修成功,達到“齊、清、定、”的發稿要求。

2 3 1 題目 題目是論文精髓的集中體現,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要求具體確切,恰如其分地概括全文內容,且須文字簡練,突出論文的創新之處,使論文具有吸引力 題目須明確論文的研究對象。

修改時應注意以下問題:①論文題目是否與內容相符,有無小題大作或大題小作;②題目是否具體確切,有無過于籠統、題意不明的弊病;③題目是否簡明精煉,題目是否超過20個字;④題目中是否出現不常用的縮略語及代號、公式;⑤副標題是否用破折號與主標題分開;⑥勿使用疑問句;⑦題目中使用的各種概念是否統一。有無將不同概念并列在一起。修改時可針對上述問題,對標題加以完善。

2 3 2 署名 署名是擁有著作權的憑據,也是作者的榮譽。作者應為課題的構思和設計者,對資料進行收集,對其重要學術內容作過重大修改的人員,閱讀過論文全文并同意發表者。署名排列順序應對研究工作貢獻大小及承擔工作的多少而排序。

修改論文時應注意下列問題:①署名排列順序有無改變;②作者姓名書寫有無錯誤;③對投稿后去世的作者姓名是否加了黑框;④作者人數有無增加;⑤外單位合作者姓名上是否按刊物規定標注符號。

2 3 3 工作單位 為方便聯系作者應注明工作單位全稱及所在地郵編。一般可按下列幾種式書寫單位名稱:①某省(或自治區)某市某區某醫院;③某省某縣某醫院;④某省某縣某鄉衛生院(或村衛生事);⑤某部(委)醫院;⑥某醫學院附屬某醫院;⑦某部隊醫院(或衛生隊)。書寫單位是應力求完整、準確,標注的郵政編碼亦應正確無誤。

修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工作單位名稱是否完整,有無簡稱等不規范寫法;②單位名稱更改時,是否予以更正;③郵編是否是六位數,數字有無錯誤④外單位合作者或已畢業研究生的工作單位是否按規定著錄。[4-5]

2 3 4 摘要 摘要是對論著內容精確、扼要的表達,是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摘要應簡短明確,以200~300字為宜,用盡可能少的文字傳播與原文相同的信息,且不加注釋與說明。包括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結構式摘要等。

修改論文時應注意下列問題:①摘要是否概括了論文的內容;②是否有在醫學領域中已成為常識而不需列入摘要的內容;③摘要是否僅簡單重復了論文標題中的內容;④摘要中是否有論文正文中沒有的內容⑤摘要中使用的名詞術語是否規范,有無已被淘汰的醫學名詞或非醫學用語等不規范詞語;⑥語言是否精煉,長短是否合適;⑦摘要中有無用“筆者”、“我們”、“我院”、“本人”、“作者”、“我科”等詞語陳述主語;⑧摘要中有無讀者不熟悉的縮寫、簡稱、代號或圖表、公式、化學結構式及參考文獻等內容;⑨摘要中有無主觀推論或摸棱兩可的結論;⑩論文的目的、方法、結果、結論是否完整。部分刊物要求附英文摘要,對英文摘要除應注意上述問題外,還應注意翻譯是否正確,且不宜超過250個實詞。

2 3 5 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中篩選出來,確切反映論文中心內容,具有專指性及代表性的單詞或術語。關鍵詞應正確反映論文中心內容,在問題中的出現率應超過85%,在摘要中的出現率應超過90%,且不需與副主題詞組配。

修改是應核查下列內容:①關鍵詞數量是否(超過8個)。或過少(少與3個);②是否將無特定意義的副主題作為關鍵詞使用;③是否選用了冠詞、介詞、連詞、代詞、情態動詞及其些無收錄和檢索意義的副詞、形容詞和名詞等;④有無未被公認的縮略語;⑤有無化學分子式;⑥有無句子或句子成分。

2 3 6 引言 引言可使讀者了解論文研究課題的概括、價值和意義,通過簡要介紹國內外研究的歷史背景、已解決和尚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本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結果和意義等,起到提綱的作用。

修改引言時應注意下列問題:①是否與摘要肋條,或成為其注釋;②是否不恰當的涉及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等內容;③是否言簡意、開門見山,有無篇幅過長(超過200字)等問題;④評價是否恰如其分,實事求是,能否正確對待前人與同行的成績與教訓;⑤有無“首次報道”、“未見報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等提法,是否有確切的資料為依據;⑥有無對公知內容的詳述和對一般性方法的介紹等。

2 3 7 材料與方法 材料和方法是醫學科研的基本條件和手段,是判斷論文科學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的主要依據。

修改是應注意下列問題:①患者性別、年齡、職業、病程、列數、主要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驗結果等材料是否完整;還有哪些內容須補充;②診斷、療效標準是否完整、正確;③試驗動物選擇標準及動物的名稱、種系、品系、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況等材料是否完整;④藥品和試劑的成分、計量、配制方法及提供者等材料是否完整;⑤分組的原則、標準和方法是否介紹清楚;⑥是否作過均衡性檢驗;⑦是否使用了主觀指標或無特異性的和敏感性差的指標;⑧技術方法有無創新性,是否還有缺陷;⑨作者首創的方法是否介紹清楚,以便他人重復驗證。

2 3 8 結果 結果是論文賴以產生的依據,應準確無誤、實事求是、突出重點、文字簡練、條理清楚。

修改時應注意下列內容:①是否核實了原始紀錄;②對預料之外的結果是否如實反映;③是否重點突出,重點介紹與研究目的相關的結果;④數據是否經過統計學處理;⑤對數據計算是否正確,數據是否可靠;⑥圖、表是否恰當,有無正文重復,自明性是否較強,表格設計是否合理,數據是否正確,表格長短是否恰當;⑦線條圖繪制是否合乎要求,線條是否光潔,圖注是否簡明扼要;⑧照片主題、反差、清晰度是否得當,顯微照片是否標明放大倍數;⑨計量單位是否正確,有無被廢除的計量單位,書寫是否合乎要求,有無將國際符號與中文符號混用,組合單位中的斜線是否多余1條;⑩文字是否簡練,是否有不必要的解釋和議論等。

2 3 9 討論 討論事實作者對實驗研究結果的思考和分析,以揭示事物間的內部聯系與發展規律。

修改時應注意下列內容:①是否針對研究目的,闡明了研究結果及其結論的理論意義、指導作用和實踐意義;②是否與國內外有關課題進行比較,分析其異同與原因,并提出個人觀點和見解,突出本研究的創新性;③是否實事求是的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④是否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⑤是否突出主題,著重論述了新發現;⑥論證方法是否有說服力;推論是否客觀;⑦有無以“綜述”代替討論的現象,有無材料羅裂,而缺乏自己觀點的現象;⑧討論是否與結果重復;⑨結論是否實事求是,恰如其分,措辭是否客觀。

2 3 10 致謝 致謝是作者對研究及寫作過程中給予自己幫助的單位或個人表示謝意的一種方式,是對他人貢獻及其責任的肯定。致謝對象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過指導意見和有關材料者,或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及對論文進行的單位和個人,切忌借明家抬高自己身價或使論文順利通過審查關。

修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致謝是否誠懇且有分寸;②致謝對象是否有遺漏;③是否征得了被致謝者的同意。

2 3 1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即代表了科學工作的嚴肅性,又精煉了文字,也為進一步檢索提供了方便。

修改時應注意下列問題:①是否親自閱讀過這些文獻,有無斷章取義或遺漏;②是否有未公開發表的文獻,有無內部資料等讀者無法閱讀的資料;③有無"參加文獻從略"的寫法;④引用數量是否合適,有無引用過多或過少的情況;⑤文獻書寫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有著錄項目不全或譽寫錯誤;⑥文中是否標引了文獻序號;標引是否正確;⑦文獻排序是否正確;⑧文獻是否為近幾年的資料,有無陳舊過時或眾所周知的內容;⑨參考文獻是否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引用是否正確。[6-7]

2 4 寄回前的最后核實 將稿件寄回編輯部之前,應認真通讀全文,核實有無缺字,語法修辭有無不當之處,是否附單位介紹信等,力求使論文“盡善盡美”。寄回應將原稿與編輯部的退函與修回稿寄回,以供責任編輯逐項審核。對文中無法修改、補充的內容,應以書寫形式向編輯部說明情況,切勿憑空捏造、弄虛作假。對用電腦錄入排印的手稿,應對照手寫稿加以核對,以防錄入時產生新的錯誤。

參考文獻

[1] 冷懷明,劉紅娥,汪勤儉 醫學期刊論文中表注的不規范表達及其修改,編輯學報,2005,17(1)25-26

[2] 任延剛,高森,夏志平,等 醫學論文文后參考文獻的科學性問題,編輯學報,2005,17(1)37-39

[3] 岳 杜絕一稿多投加強發表費和審稿費,實用新醫學雜志,2006,7(5)394-395

[4] 葉石丁 介紹英國《自然》雜志 編輯學報,1989,1(2):111-113

[5] 潘文奎 略議護理文稿落選因由及其改進方法 中國護理雜志,1992,27(4)185-187

第7篇

國際化的交流,依賴于國際通用語言的使用。到目前為止,英語作為使用率最高的一種語言,在全球范圍內已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普及,并成為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它正逐步發展成為溝通世界的語言橋梁。因此,在醫學界普及英語勢在必行。

一、醫學專業英語教育刻不容緩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前沿科學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加。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科學更是如此。據分析,中國現代整體醫學水平與日韓等國相比旗鼓相當[1]。但是,從英文撰寫的醫學論文數量來看,中國落后于日本;而亞洲多個國家的醫師比中國醫師更容易融入國際學術社會,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醫學生是醫療界的儲備群體,在畢業后大多數面臨的是臨床或科研[2],這意味著在他們繁重的工作之余,還必須經常了解國內外醫學領域的最新動態、不斷查閱醫學文獻、爭取出國進修學習的機會等,以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因此,針對醫學生開設專業英語課,教他們熟悉專業英語的體裁、表述、閱讀與書寫刻不容緩。

普及英語教育在中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中國學生從小學就已開始接觸英語,應該說,他們的英語基礎是比較好的。但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掌握好了公共英語并不意味著學生一定會有較好的專業英語閱讀和理解能力。我們在教學中發現,盡管大部分學生已通過了英語四級甚至六級的考試,但是對于諸如“Mean peek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obramycin occur between 30 and about 60 minutes after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之類的句子,很多同學在學習了專業英語之前都出現了翻譯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于“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把握不住,不知該如何翻譯。而有些人明知不對,還是會抱著僥幸心理將其翻譯為“肌肉內管理”。殊不知,“administration”一詞在醫學中指的是“giving of a medicine”,即“給藥”,而它在公共英語中為大家所熟知的意思是“management”,即“管理”,由于缺乏相應的醫學英語知識而產生了理解歧義(該句可翻譯為“肌注后30~60分鐘之內妥布毒素的平均血藥濃度達到高峰。”)。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醫學英語知識,發生此類誤解的情況比比皆是。可見,醫學英語教育對于醫學生而言,至關重要!

中國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1年4號文件中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的20%以上課程必須進行雙語教學”,并在2005年1號文件中再次重申了雙語教學的要求,教育部尤其鼓勵在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率先實行雙語教學[3]。經過10年的探索,醫學教學中的雙語教學取到了較大的發展,基于此,也有人提出了取消專業英語教學的建議。他們認為,雙語教學的開展使得學生能從各個專業領域接觸到專業英語,因此,專業英語的設置已成為多余。對于此種觀點,筆者持不同意見。雖然各大院校為貫徹高教司的精神紛紛進行了雙語教學,但教學的收獲如何、學生對此的反饋如何、掌握的程度怎樣是沒有一個評價的量化標準。而且,從目前的雙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掌握得更多的只是一些獨立的專業詞匯或是定義,對于閱讀一段完整的文獻還是有困難的。事實上,專業英語教材中選用的醫學文獻文章均取自于英語國家的醫學論文或科技文,這是英、美國家專家使用科技英語體撰寫的,其內容專業性強、文章結構嚴密、遣詞造句考究、句型復雜多樣。如果不注意到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在這些方面的區別,閱讀過程中就會發生理解偏差甚至理解困難。因此,單純的雙語教學是無法滿足醫學生順利進行專業文獻閱讀的需要的,必須通過專業英語課的開設在公共英語和專業知識之間構架橋梁,讓醫學生系統地學習醫學英語詞匯,通過學習構詞法來舉一反三地擴大專業詞匯量,并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其閱讀層面由普通轉向專業,反復了解和熟知專業英語的行文特點,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進行醫學論文的構架和鋪陳,以及如何從專業的角度用英語進行相關知識和信息的闡明和論述。

二、醫學專業英語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醫學英語的課程設置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4]是在總結原理工科本和文理科本《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兩個大綱使用十多年來的經驗基礎上,針對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修訂而成的。1999年的修訂版中正式提出了“專業英語”的名稱,并規定大學英語教學分為基礎階段(1~2年級)和應用提高階段(3~4年級)。應用提高階段的教學包括專業英語(Subject-Based English,SBE)和高級英語(Advanced English,AE)。學生在完成了四個學期的基礎階段的學習任務,通過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后,都必須修讀專業英語。大綱中還規定:“專業英語為必修課,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學期,教學時數應不少于100學時,每周2學時。課內外學習時數的比例應不低于1:2。在第八學期還可繼續安排專業英語文獻閱讀、專業英語資料翻譯、英文摘要寫作等。專業英語課原則上由專業教師承擔,外語系(部、教研室)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配合和協助。”

由《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可知,國家對于英語教育的連續性極為重視,不僅將專業英語設置為必修課,而且還規定教學時數不少于100學時。具體到醫學教育中,則是希望通過醫學英語的開設來培養醫學生在其專業領域內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使他們在以后的臨床實踐和科研工作中能以英語為工具進行信息的攫取和交流,能弘揚本國的醫療技術,并順應全球化的潮流。

(二)醫學英語的教學實踐

1.課文選材應由科技文過渡到專業文獻。目前市面上的醫學英語教材版本很多,各有各的側重點和長處。依內容的編排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全部為專業內容的;另一種是分上下兩冊,上冊是簡易的基礎專業知識,下冊是原版的專業論文。根據我們近十年來的授課經驗,這兩類教材都有其不足之處。第一類教材對于英語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會有相當的難度,初次接觸就感覺費力,那么對于學習的繼續進行會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難以保證其后續內容的專注學習。第二類教材雖然起點低,學生易于接受,但全套教材內容量大,在給定的授課計劃內無法完成。基于此,我們建議專業英語教師事先與基礎課老師進行溝通,推進基礎課的雙語教學實施,使醫學生在基礎英語學習階段就逐步接觸一些專業的詞匯和句子,進行一定的專業英語知識儲備。使用的教材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選擇,一般可以從簡單易懂的科技文著手,其較低的信息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此類文章可占20%~30%左右,一些基本構句的專業詞匯可以得以掌握。專業文章占70%~80%,可以按不同的具體專業領域選材,以擴大閱讀面。此類文章應逐步接近國外最新醫療資訊和文獻的體裁,還可以自行節選最新的尖端醫療內容,如“SARS”流行時介紹“SARS”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制,“H1N1”流行時介紹國際上針對性的防治等。

2.系統介紹構詞法。詞匯永遠是構成句子和文章的磚瓦。許多學生在初學醫學英語時會為如何掌握大量的專業詞匯而頭痛。首先必須從學生們普遍熟悉的一些詞綴(如micro-、tri-、mini-、-ology等)入手,結合一些簡單的例子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讓他們明白其實醫學英語術語是很好掌握的。比如,macrocyte(巨紅細胞)一詞,大家都熟知前綴“macro-”是指“巨大的”,則可推知詞根“-cyte”是指“細胞”。再列舉一些以“-cyte”為詞根的詞(如monocyte、podocyte、leukocyte等),可加深學生對“-cyte”的掌握。在零散地掌握了一些專業詞匯的基礎上,再對前面所學的詞匯加以歸納總結,系統分類(按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介紹構詞法,就能取得舉一反三的成效。比如由gastrostomy(胃造口術)一詞可擴充出許多以“gastr(o)-”或“gastr(i)-”為前綴的與胃相關的詞和以“-stomy”為詞根或后綴的詞。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獲取最新醫療資訊、掌握醫學前沿動態最簡單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網上查詢本專業的學術論文[6,7],可以適當推薦給學生一些專業網站,讓感興趣的同學瀏覽。推薦網站有PubMed(http://ncbi.nlm.nih.gov/sites/enterz),它是由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免費提供,被公認為全球最大、最權威的生物醫學數據庫,收錄了1950年以來70多個國家(43種語種)近5000種生物醫學期刊;POPSCI(http:///category/ tags/health);(http://)等。

不過對于大部分醫學生而言,進入http://nlm.nih.gov/medlineplus/ tutorials/.觀看一些動畫配解說的手術過程、某些疾病的病征及治療的介紹更適合。而且這些內容不僅是專業知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業英語因課時緊張而導致的聽、說方面的不足或缺失。

4.補充摘要的寫作。摘要一般置于論文、科研報告或文摘綜述的正文之前,是對整個論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和總結。它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英文摘要的書寫是醫學英語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應該專門進行專題講座,幫助醫學生了解如何從摘要中獲取所需的信息,如何在以后的科研中為論文組織英文摘要的書寫。要幫助學生掌握英文摘要的結構、每部分結構的特點和注意事項(包括時態),并介紹一些常用的句型。

第8篇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醫學統計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和電子計算機在醫學科研中的應用,廣大臨床工作者越來越有必要更多地熟悉一些數理統計知識,以便獲得可靠的資料,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全國不少醫學期刊,從七十年代以來對這個問題日益引起廣泛注意。為了讓臨床醫務工作者在科研和寫作、評閱論文中,對實驗設計與數據統計問題引起足夠重視,筆者近幾年來學習國內醫學、生物學期刊中見到的一些統計學問題,略加討論。

一、臨床療效觀察的實驗設計問題

在各種醫學期刊中,半數以上是療效觀察方面的論著。現擇其較普遍存在的統計學問題,結合實驗設計基本原則加以討論。

(一)對照與均衡性測定

國內醫學期刊有關臨床療效觀察的文章甚多,不少雜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設計對照的文章,其結論難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湯治療上呼吸感染》一文,報道治愈好轉率為97.7%,因無對照,無法斷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轉率中含有假像。

對照的方法雖有多種,但對照的基本原則是與實驗組齊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測定。

(二)安慰劑與盲法試驗

安慰劑與盲法試驗是醫研(主要是比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結果準確、誤差性小。安慰劑在形、量、色、味等要與實驗藥物一樣,不能給受試者和執行者任何暗示。這種試驗就是雙盲法試驗。但近年來,尚有人用改良的雙盲法,此法分兩期:第一期(公開期)試驗有效者留,無效者棄。有效者進入第二期(雙盲試驗),以確定療效是否系安慰劑的作用。在預防效果觀察時可采用該法,臨床上應用諸多困難,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樣本含量與重復原則

沒有足夠樣本的研究結果,是經不起重復試驗的,有的論文憑少數病例觀實的結果下結論,是不慎重的。如《重癥肺炎并發DIC29例》一文,作者觀察腦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腦型病死率高達57%,本組腦型病死率較低,看來及早用肝素阻斷DIC過程,對降低腦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結論。因無對照,結論不可靠。

(四)隨機分組與實驗設計類型

第9篇

1 前言

近幾年來,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不斷更新辦學理念,緊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專業結構,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不過,目前學校“德技雙馨的仲景學子”培養過程中,幾乎沒有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技能培養,另外信息素養教育內容缺失也引起校內專業人士高度關注。因此,如何通過設置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來培養仲景學子的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寫作技能,也成了比較有價值的課題。

2 南陽醫專仲景學子培養的現狀

2.1 基于仲景學子培養的課程設置現狀

自從開始打造仲景學子培養品牌以來,盡管醫藥護技等各專業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升,但由于高職高專學制只有三年,還有一年時間到醫院臨床實習,實際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四個學期,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盡可能的壓縮非專業課比重。而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自學校開展本專科教育以來,一直沒有面向所有學生開設。

2.2 仲景學子培養過程中課程設置的問題

由于課程設計上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空白,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系統教育的缺失,學生普遍沒有利用圖書館豐富館藏資源的意識。暴露出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自我提升和研究能力不足等問題。

3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的必要性

3.1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有政策依據

一方面,教育部三次下文要求開設文獻檢索課。①教育部教高一字(84)004號 關于印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②教高一司字(85)065號《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課教學的幾點意見》。③教高司[1992]44號《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醫學專業的“業務培養要求”均包含“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這一培養要求。

3.2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大勢所趨

一方面,全國各高校已普遍開設本課程,文獻檢索課教學經多年發展,“到1998年已經成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周邊其他高校已開設本課程,學時16-32學時,學分1-2分。

3.3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仲景學子培養的需要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提高仲景學子信息意識和資源利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本課程融圖書館學、情報學、計算機知識等為一體。旨在培養學生獲取、利用、評價信息知識的能力,從而能為學生將來自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等奠定基礎。

4 基于仲景學子培養的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設置原則

4.1 把握好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導向

教高[2000]2號《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重點掌握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4.2 要結合專業特點增強課程針對性

課程開設要仔細研究醫藥護技等各專業的需求差異,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除了完成共同的知識技能模塊教學,按專業有針對性的在內容選擇、實踐環節設計等方面進行有效區分。

5 基于仲景學子培養的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設置

5.1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知識模塊設計

結合我校實際,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主要由以下6個知識模塊組成:第一模塊回答“如何利用現代圖書館”這個問題;第二模塊回答“如何獲取圖書雜志等紙本資料”這個問題;第三模塊回答“如何進行醫學文獻信息檢索”這個問題;第四模塊回答“如何通過計算機網絡檢索中外文數據庫”,主要內容包括搜索引擎、網絡開放數據檢索、萬方數據庫、同方知網、重慶維普全文數據庫、泉方PUBMED數據庫、超星移動圖書館等;第五模塊回答“如何進行醫學論文寫作”這個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收集、文獻閱讀、文獻積累與整理、醫學論文寫作等。第六模塊回答“如何進一步學習本課程”這個問題,主要內容包括特種文獻、其他中外文檢索工具、其他中外文全文數據庫等。

5.2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條件

良好的教學條件是課程開設的基礎,為此應做好以下5點:一是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圖書館就有職稱、學歷層次和年齡結構等都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二是要對已制訂的“課程大綱”進行再修訂,要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三是做好教材建設,根據學校實際編著校本教材;四是做好實訓基地建設,要充分利用電子閱覽室、工具書庫等做好實踐教學,并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五是做好課程網站建設,豐富網絡學習資源,建立網上學習、評價機制等。

5.3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反饋與評價

應能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學生的興趣所在,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動態把握教學進度。應能客觀評價學生對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的掌握情況,多次考核綜合評定,避免使本課程的學習變成理論應試式學習。

第10篇

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在完成一項研究或想要分享一些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時都會撰寫文章并向醫學雜志投稿。醫學學術期刊為學者提供學習討論的平臺,其運作機制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和新穎性,同時也是證明作者工作首創性的依據,為推動醫學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醫學期刊種類眾多,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醫學學術期刊的論文應具有創新性、科學性、真實性、全面性、邏輯性、實用性、可讀性,其形式應規范化。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較為重要的因素有作者、編輯、同行評議專家等。一名專業醫學期刊編輯應該具有系統的醫學、編輯出版方面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1醫學期刊編輯具有廣泛的專業知識是論文創新性科學性和規范化的保證

接受過系統醫學專業教育的編輯會對文章學術質量有一定的判斷,初審階段應避免將有嚴重缺陷的稿件送給同行外審專家審閱,稿件退修階段需要編輯理解專家的審稿意見,并且整合不同專家的意見,簡單明確地轉達給作者,必要時還需要為作者進行解讀。《首都醫科大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是一本綜合性醫學期刊,投稿作者主要是醫學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與臨床各科室的醫務工作者等。目前,學科交叉現象較普遍,臨床醫生會與基礎研究人員合作,從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并嘗試新的治療方法。這就給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人能夠了解所有的學科知識,因此必然需要團隊緊密合作,取長補短,編輯還應該有終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編輯還應該了解相關統計學知識。很大一部分醫學論文會涉及到統計學分析。盡管醫學期刊聘請統計學專家審校稿件,但編輯仍需要給作者退修統計學審稿意見并核對作者修改情況,有時還需要向作者進行解釋,例如,對超過兩組的數據比較,即使結果是一樣的,為什么不用%檢驗,而要用方差分析。近期在《學報》編輯部有關診斷評價數據的統計學培訓課程中,統計學專家提到某篇稿件中作者得到較好的陽性預測值,計算過程本身并沒有問題,但如果不再用Bayes公式進一步推算,它的適用范圍只是針對特定的抽樣人群,所以編輯在編輯加工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結論部分不能擴大使用范圍。此外,作為編輯,必須學習國家的出版政策法規,熟悉編輯出版的執行標準和規范,認真參加編輯資格考試,每年72學時的科技期刊編輯繼續教育課程必不可少,盡量多閱讀編輯方面的書籍掌握編輯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把有價值的文章用符合國家規定,行業認可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有利于文章的傳播。

2醫學期刊編輯具有臨床或者科研工作經歷是論文可讀性的保證

向《學報》投稿的作者中,除了一些有經驗的作者外,還有一些是初次投稿、寫作尚不規范的研究生或者醫務人員,編輯若經歷過臨床或者科研工作并且自己有過寫作投稿經歷,則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寫作投稿的難點在哪里,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予以適當的引導。比如,如何列寫作提綱,研究性論文應分為前言、材料方法、結果和討論,對于已經完成前期的實驗工作,首次寫論文的人先從材料與方法入手可能更容易一些,結果部分不應該包括數據的解釋而應將其放到討論中,如何規范地列出參考文獻,如何使用EndNote等寫作軟件等等。

3認真履行職責恪守編輯職業道德是論文真實性的保證

為了保證期刊的質量和公平的學術環境,《學報》采用雙盲的審稿方式。編輯應認真履行職責,收稿階段不能對熟人的稿件降低要求,送審階段應避免送給有利益沖突的審稿人。同時,編輯應有意識地盡量杜絕剽竊行為而不能完全依靠審稿專家。出于想省事,有的壓力,能力不足等等原因,剽竊行為屢禁不止,剽竊種類繁多,如抄襲文字、數據,竊取別人的想法等,前者可以通過使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避免。《學報》編輯部要求作者開具加蓋公章的單位介紹信,并在收稿時先進行,重復比例在一定范圍內的文章還需要編輯和初審領導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判斷,決定是否送外審。而竊取別人想法的剽竊行為比較難判斷,只能靠編輯、審稿專家的經驗,或者制定一些嚴厲的政策避免。

4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文章邏輯性的保證

文字是表達作者思想的載體,科技論文作者需要條理清晰地用簡潔的語言和圖表不加夸張地說明一些問題,并作出可靠合理的結論和推論。編輯需要具備較強的中英文文字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方能與作者共同完成這項工作。

5良好的溝通能力

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編輯是連接作者、審稿專家和讀者的紐帶,同時還要和同事、編委會、出版商打交道,因此必須具有良好、有效的溝通能力才能使整個出版過程有序高效地進行。總之,醫學期刊的質量有多種影響因素,其中編輯的作用極其關鍵。醫學編輯需要不斷學習,完善自己。同時編輯出版的過程又比較復雜,編輯又能在有限的環節起一定的作用,所以需要在各個方面進行團隊協作,順利完成整個編輯出版工作。

第11篇

討論是醫學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應圍繞主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避免冗長的文字堆砌。討論要以研究的結果為依據,作者既不要不敢下結論,也不可妄下結論。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的建議,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的《向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的統一要求》。

對討論部分的書寫作了統一要求,主要可歸納為以下5點:1、應強調指出研究獲得的新的重要結果和結論,不要重復引言和結果部分內容;2、應說明研究的價值和局限性,如有其他相關研究,應闡述其間的關聯;3、要與研究的目的結合起來討論,避免妄下研究結果不支持的結論;4、除非做了經濟學分析,一般不應下成本、效益方面的結論;5、要避免強調和暗示尚未完成的工作的重要性,如果有把握,可以提出新的假設和建議。作者在寫討論時易出現的問題妄下結論作者在日常工作時發現,一些作者,特別是一些年輕的作者,比較容易人為夸大研究的理論或實用價值。有人總愛用“首次發現”、“沒有報道”這類字眼,目的無非是想證明自己的研究是很前沿的,有價值的,自己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和相應的待遇。即便沒有做相應的全面的文獻檢索,有些人也喜歡這種用詞。還有些作者,喜歡下這樣的結論,就是讓人從其論文中找不到依據的結論。試想,如果沒有相應的結果支持,結論從何而來?如果有把握,提出一些假設和設想是可以的,但要言之有據,切忌空談,其實,研究是不是第一,是不是很有價值,讀者心里有桿秤,事實也終會證明,作者沒有必要大肆標榜。作者應以結果為依據,根據結果下適當的結論。即便真的是很有意義的開拓性研究,也只需客觀、適當評價即可。好與壞、是與非,后人自有公論。真正的重大發現和發明,是不會被埋沒的。

討論不系統有些作者對研究所反映的問題討論得不夠系統、完整,導致論文分割(Balkanization)。所謂論文分割,主要指以下兩種情況:1、作者在討論時不引用或沒有系統引用相關文獻。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為:作者沒有意識到查找和引用相關文獻的必要性;作者因條件所限,無法查到和查全相關文獻;少數作者故意不引用相關文獻,以突顯自己研究的“新穎”和“價值”;有些醫學期刊有意讓作者壓縮篇幅,致使作者不能引用很多文獻。2、作者雖引用了相關文獻,但沒有結合自身的研究討論,也就是說,作者雖查到并引用了相關文獻,但沒有把以前的結果和自己的結果融合在一起討論。這兩種論文分割的結果都一樣,就是使讀者看完論文后,仍對該研究缺乏系統、完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作者應盡力避免。

與引言、結果部分重復有些作者在討論部分,仍喜歡強調引言部分已經明確的研究目的,并引用結果部分已經列出的具體數據,使討論和引言、結果部分內容重復。

這種做法既浪費篇幅,又容易使讀者產生繁復之感。實際上,討論是根據研究的目的和結果所做的總結性、提示性陳述,主要是對研究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文中已經有的,就不必再簡單重復。

不愿意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任何研究,哪怕是很成功地研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作者常常用很多文字強調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但在局限性方面卻很少提及,或者干脆只字不提。

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的投稿要求和CONSORT小組的聲明,都提到要指出研究的局限性。筆者認為是很有道理的。一個誠實的或者一個成熟的作者,應該對研究結果有一個可觀的評價,既強調研究的成功或可取之處,還要指出研究的不足。指出研究的不足(只要不是大的如科研設計方面的問題),并非否定研究本身,而是為了讓讀者更客觀地看待研究的結果和結論,使他們注意到研究還沒有解決或者以后需要解決的問題。

討論部分最能反映作者復習的文獻量和對某個學術問題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作者應該予以高度重視,投入應有的時間和精力,寫好討論。寫好了討論部分,即可很好反映作者的水平,又可提高讀者對有關問題的認識。

背景資料:CONSORT聲明對論文討論部分的要求CONSORT聲明是CONSORT小組的專家們專門針對隨機對照試驗的報告方法而的,要求作者在報告隨機對照試驗時在討論部分應注意以下幾點:解釋結果:應對結果進行客觀解釋,既要討論研究結果的正面作用,也要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在討論研究的局限性時,應分析研究的任何不嚴密(imprecision)之處。不嚴密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如將適于成人的量表用于兒童,使用儀器的工作人員為經過培訓等,在討論部分應予說明。作者應清楚統計學顯著性與臨床重要性的差別。不論P值如何,可信區間有助于了解試驗結果是否與臨床重要性一致。研究和結果的多樣性由多個干預措施、多個時點、亞組分析等引起,此時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可能由機會(chance)引起,應予分析。討論試驗發現的可推廣性:

第12篇

摘要:遠程醫療會診系統已被國內外醫學專家廣泛應用,寫作醫學論文它是計算機網絡系統與醫學有機結合的產物,也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圖像壓縮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在醫學臨床應用的杰作。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傳遞醫學信息,進行原距離面對面的醫療活動,有效地為病人服務。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遠程會診

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遠程醫療會診已成為醫院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新的醫療服務保障形式。遠程醫療的特點是以最快捷方式獲得接近傳統醫療方式的診治效果.真正做到快捷、高效,為充分利用醫療資源開辟了一個新領域、新途徑。

1遠程醫療會診系統

遠程醫療會診包括:遠程診斷、遠程治療、遠程教育、遠程監護、建立數據庫等,較常見的有B超、胃鏡、CT、MRI等。我院目前已應用了遠程血液細胞學圖像處理系統。遠程醫療會診中心采用WindowsNT+NetMeeting視頻會議系統,細胞室配置了計算機、0IYMPUS—BX40三目光學顯微鏡、Panasonic微型攝像頭、掃描儀、EPSON710彩色噴墨打印機、電話等,血液病患者的圖片可由檢驗人員在本科內用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通過SUNSPRO直接傳輸,在遠程醫療會診中心配合下,可使對方專家同步觀察血片及骨髓片,以提出有效的診療方案。會診前先由病人選擇專家、預約會診時間,臨床醫師將檢驗報告、患者病歷及各種詳細資料填寫清楚,提前發送對方。在會診時。也可讓患者及家屬參與。通過視頻會議,讓專家與主治醫師、檢驗醫師及病人面對面交談,這樣既提高了醫務人員的診治水平。也增加了病人對醫學專家的信任度。

2遠程會診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尤其是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相當落后。加之醫療資源,特別是醫學專家資源分布嚴重不平衡,造成了醫患供需失衡的矛盾。我院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患者大部分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經濟條件有限,尤其是血液病患者,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需要專家會診,但去北京、上海會診路途遠且費用高,通過遠程醫療會診,患者就能跨越時空地域限制,選擇各地的知名專家會診.真正做到了快捷、方便、經濟、高效。遠程醫療會診的實施,打破了以往醫生臾在本科室或本醫院的會診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工具與專家交流。開闊了醫務人員的視野,增長了知識,盡量避免了病人外轉,從而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3體會

遠程醫療會診系統已在很多國家有較大范圍的應用.而我國不少醫院才剛剛起步,遠程會診系統以其圖像清晰逼真,靜態、動態圖像質量高,傳輸速度快,可以自如遙控近端和遠端,攝像頭自動跟蹤語音,自動錄像。隨意攝取會診照片等諸多優點,越來越受到病人和醫生的青昧。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前導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醫療會診已經成為醫院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后必將成為醫院信息技術發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很多醫院內.病人對遠程醫療會診還非常陌生,這就需要我們大力宣傳,做好解釋,讓病人充分了解到實際會診一例病人的費用:會診費+電話費遠遠少于會診費+路途往返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遠程醫療會診依賴現代通訊和計算機技術,實現了醫學專家和本地醫生以及病人之間的交流。病人無須出遠門便可找到醫學專家,這便是未來醫療服務所將實現的服務宗旨。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遠程醫療將會成為傳統醫療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輔助診斷方式,并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將會占有越來越多的醫療服務市場份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县| 和平区| 永顺县| 鹤壁市| 托里县| 建水县| 电白县| 南充市| 玉门市| 武安市| 东至县| 乐山市| 双柏县| 岳阳市| 桐梓县| 囊谦县| 阿坝| 六安市| 德州市| 西平县| 双牌县| 陆川县| 孝昌县| 济南市| 乾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三明市| 固镇县| 丰镇市| 汽车| 佛学| 汝阳县| 吉水县| 莒南县| 铁岭市| 巴南区| 许昌县| 抚远县| 民和| 定结县|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