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06:42: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藥炮制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中藥炮制原理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包括:文獻整理及經驗總結、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論、炮制方法、飲片質量標準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應用文獻學、實驗藥理學、化學、臨床療效觀察、多學科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
1研究內容
1.1文獻整理及經驗總結首先要搞清炮制的歷史和現狀。炮制的歷史文獻比較分散,現代的炮制經驗多數是“師徒相傳,口傳心受”繼承下來,各地遵循不一。每類炮制方法及每藥的炮制方法的起源、發展和臨床應用的關系更應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變原因,找出其理論依據,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從中可以找出一些規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為今用。因此,認真進行文獻整理和經驗總結,是開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工作。做這些工作時,應采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論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藥物炮制的科學依據和藥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討在一定工藝條件下,中藥在炮制過程中產生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因這些變化而產生的藥理作用的改變和這些改變所產生的臨床意義,從而對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學評價??梢?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學研究的關鍵問題。
中藥炮制在漫長的實踐中,結合中醫藥的理論,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這些理論雖然不能作為定論,但大多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因而探討那些規律性的本質,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闡述,而且將指導炮制方法的改進及創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藥的種類很多,品種繁雜,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藝多屬于手工作坊生產,尚難適應現今工業化的生產,因此研究炮制技術,改進炮制工藝是當務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鑒,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礎上,以炮制過程的本質變化為核心,向炮制工藝的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藥材,充分發揮藥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飲片質量標準的研究同一種飲片由于生產條件和環節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直接影響療效。當前用以控制飲片質量的標準是各省、市自治區制訂的中藥飲片炮制規范,而規范中的標準多數是依據廣大藥工長期實踐經驗制訂的,主要依據形態、色澤、質地、氣味等感觀來判斷飲片的真偽優劣,比較模糊,不易掌握。為了保證臨床用藥的準確必須進行飲片質量標準的研究。首先要制訂統一的炮制工藝及飲片的質量標準,然后應用現代科學手段逐步以客觀化的指標感官控制的經驗性指標加以結合,建立起更為合理的質量標準,以更好的控制飲片質量,確保臨床用藥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應用文獻學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歷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圖,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種炮制原理及其優點。歷史上炮制技術變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盡合理的,也有誤傳誤用的,現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確,只根據現行經驗進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來意圖,得不到正確的結論。所以通過文獻學研究手段,搞清炮制歷史的原始意圖、炮制方法及其變化,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礎手段。
2.2應用實驗藥理學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的臨床研究由于受到復方用藥和患者對象的制約,一般不易進行,加之很多中藥化學成分研究還缺乏與藥效的緊密聯系,或者上屬空白,因此開展實驗藥理學的研究是最現實的選擇。應用實驗藥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藥炮制,最好選用適合中醫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標來進行。在化學成分不清的情況下,通過實驗藥理學的方法來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變化,可達到控制炮制質量和指導工藝改革的目的。
2.3應用化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的療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決定的。中藥經過炮制后,所含的化學成分的性質和含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因而藥理作用、臨床療效發生相應的改變,可見,研究中藥在炮制前后化學成分性質和含量的變化是中藥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結果不但能闡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導炮制工藝的設計和改進,也是制訂質量標準的依據。
2.4應用臨床療效觀察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炮制是為中醫臨床辨證治療服務的,目的是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經藥理學、化學等方法研究中藥炮制的結果,最終也必須接受臨床效果的檢驗。由于臨床研究影響因素復雜,不可能用臨床療效指標作為炮制方法優選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項研究指標比較成熟的條件下以臨床療效觀察作為最后驗證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藥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設法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闡明其科學性,切忌暫時說不清就輕率否定其炮制意義和作用的做法。
2.5應用多學科結合進行研究中藥炮制是一門知識面比較廣泛的綜合性學科,應盡可能借助其他有關學科的新技術、新成就,采取多學科的研究是開展中藥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徑。
中藥炮制學主要研究中藥的炮制方法、工藝、質量標準、歷史沿革及發展方向,是中藥類專業的重點課程之一?!笆濉逼陂g,國家將中藥飲片與中藥炮制的現代化列入重點攻關項目,對炮制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針對現行《中藥炮制學》教學的不足之處,就提高相關教學質量的若干途徑進行探討。
1 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目前,在炮制課堂教學中仍多以教師為主導,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炮制理論知識,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學生習慣于強行記憶這些理論知識以應付考試考核,對課程實質精華知之甚少[1]。筆者認為,今后應采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講授中藥炮制目的時,以半夏的炮制方法引出半夏中所含的刺激性毒性成分的研究史,講述其所含有的草酸鈣針晶在炮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同時將所查閱文獻中的一些圖片展示出來,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效果。這樣一方面可以形象地說明中藥炮制減毒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明白中藥炮制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并使學生能了解目前中藥炮制的最新研究進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在講述黃精的炮制時,可以將生品黃精與半夏的刺激性毒性進行比較,結合目前的實驗研究,引出黃精“九蒸九曝”的炮制方法。如有條件,可將黃精多次蒸、曝的照片以投影的形式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對炮制后的黃精“黑如漆”的描述有一個很直觀的認識。在授課過程中,將目前黃精研究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用現代科學研究手段來探討黃精的炮制機理引出,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激發他們學習中藥炮制學課程的興趣。
又如,學習“酒炙法”時,在細致深入地講解黃連、大黃、地龍、丹參等中藥后,就要求學生自學當歸和白芍兩味中藥;然后在下次上課時隨機抽取學號,確定兩位同學每人講解一味中藥,要求講出該中藥的炮制沿革、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和炮制原理,并由老師點評,全體同學打分。事實表明,學生們都非常重視這樣的表現機會。他們翻閱教材,查閱資料,精心準備,反復練習。某個學生的獨到見解一旦得到老師的高度評價和同學們的認可,他們就會看到付出努力取得的成績,從而熱情高漲,更加熱愛學習。
這些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互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改變了單一枯燥的授課模式,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由過去的被動客體狀態轉變為主體狀態,學會了思考,也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2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有炮制教學還多以教科書、黑板、實物等傳統手段為主,單位時間內傳遞給學生的信息量少,缺乏連貫性。筆者認為,在傳統教學基礎上,積極運用多媒體課件、實驗教學錄像等現代技術手段,有助于在有限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采用包含中藥材標本及中藥原植物圖片、炮制方法與過程視頻的多媒體教材,不僅能按學生的聯想思維方式提供相應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圖文并茂,避免機械地死記硬背。
通過放映“中藥炮制技術”影像,讓學生了解飲片廠的基本情況;通過觀看“人參、鹿茸的收獲及加工”與“中藥炮制操作技能”等,讓學生了解貴重藥的加工炮制,擴展其知識面,增加學生對不能在實驗課內完成的炮制方法的感性認識;在每次實驗課上放映相應的視聽教材,還可對學生進一步起到示范教學作用。
實踐表明,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對多種感官提供刺激,能有效地加快學習進程和激發學習動力。
3 加強實驗和實訓
中藥炮制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實驗和實訓要求高。傳統炮制實驗教學內容主要是驗證性試驗或模擬性實驗。上課時,實驗指導教師先講一遍,然后學生按此被動操作。這種教學形式上單一化、教條化,教學內容陳舊,且將學生禁錮在一個狹隘空間,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應改革目前中藥炮制學實驗內容、實驗方法和技巧,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明確教學目標,擴展學生知識面;并通過嚴格實驗程序,實行規范操作,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
在學生進入《中藥炮制學》課程學習的前一學期,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入本校省級炮制學重點實驗室見習、實習,參與到一些當前的有關炮制學研究的課題中去,這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同時也使學生對有關中藥的炮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實踐表明,這種培養方式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領域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在傳統炮制實驗的基礎上應增加設計性實驗內容。設計性實驗可由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科研課題擬定實驗課題,讓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步驟、提出具體方案;并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在老師指導下,確定合理可行的實驗方案,并按此方案進行實驗。實驗后集體對各條實驗路線再次進行討論,針對各條路線的優缺點,尋找到最佳實驗路線;最后以科技論文的形式提交實驗報告[2]。另外,宜增加見習教學環節,解決學校缺少炮制機械和無法提供大量實驗藥材的難題,通過與當地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合作,在學生學習中藥炮制理論和方法后,安排學生深入中藥飲片廠。在企業老藥工和技術工人的指導下,了解飲片生產的相關設備與操作以及中藥飲片行業的發展概況,熟悉生產流程和GMP要求,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學科在社會上的應用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通過上述多種形式的實踐性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教學與生產實際不相符、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結語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與畢業生反饋說明,通過采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實驗和實訓等途徑,提高了中藥炮制學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揮發性成分是一類數量巨大,結構種類繁多,生物活性多樣。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天然成分,包括醇、醛、酮、醚、酯、羧酸等含氧基團。由十余種及至上百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而其主要成分是揮發油和萜類及其含氧衍生物,它們具有一定的理化特征。其中最常用的重要的物理常數有比重、旋光度、折光率和凝固點等。在測定揮發油的物理常數時,因測定折光率所需樣品極少、操作簡便迅速,故通常多采取先測揮發油的折光度。若測定的折光率不符合規定時,其余的檢查可不必進行。酸價、酯價和皂化價是指示揮發油的質量的重要的化學指標,揮發油中含有的各類成分,均因其具有的功能基而顯示獨特的化學性,可利用這些性質為含有揮發油的中藥定性。
大多數揮發油是無色或淡黃色油狀透明液體,少數呈棕色或黃棕色,個別揮發油具有其他顏色,多具有香氣或其他特殊氣味,常溫下可以揮發。
揮發油難溶于水,但制時可出現揮發性特殊氣味,若溫度高于100℃時部分分解??扇苡跐饩凭投鄶涤袡C溶媒中。
經常與日光及空氣接觸可氧化變質,使其比重增加,顏色變深,失去原有香味,并能形成樹脂樣物質,也不能再隨水蒸氣蒸餾。因此制備揮發油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的。產品應裝入深色瓶中,密閉塞緊,放于陰涼處保存。
由于揮發油是混合物,成分不同,其沸點亦不同,故可利用此性質來分離取舍揮發油。常壓下揮發油的沸點一般在70-300℃。揮發油多數比水輕。
酸堿性:用pH試紙測定揮發油的酸堿性,如呈酸性反應表明含有游離酸或酚類的化合物;如為堿性反應,表示揮發油中可能含有堿性化合物,如揮發油生物堿等。
氧、硫元素:可用鈉熔法檢識。
酚類:用含FeCl3的乙醇溶液檢查揮發油乙醇液,如產生藍、藍紫或綠色反應。表示有酚類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用硝酸銀、NH3、H2O檢查揮發油,如有銀鏡反應,表示其中含有醛類等還原性物質。用苯肼、氨基脲、羥胺等試驗揮發油,如產生結晶型衍生物,表示有酮或磷存在。
內酯:于揮發油的吡啶溶液中,加亞硝酰鐵、氰化鈉試劑及氫氧化鈉溶液,如呈紅色并逐漸消失,表示含有內酯類化合物。因此,須根據其理化性質及臨床的需要進行炮制,采取“適宜”的方法,以確保飲片的質量與臨床療效。
2炮制對藥物的影響及其注意事項
根據揮發油成分在常溫下可揮發的特點,故在加熱炮制時火候的大小與炮制的時間要掌握,據報道經不同的方法炮制后揮發油的含量有如下變化:炒炭減少約80%,炒焦減少約40%,煨或土炒等損失約20%,為此,為了保留有效揮發性成分不受或少受損失,應盡量避免炮制過度對成份的破壞和損失。否則會影響療效,特別是芳香類藥材更應注意。例如含揮發油的荊芥、薄荷、茴香、木香等。早在《雷公炮炎論》上就指出不可用火處理,例如對茵陳等中藥注明:“勿進火”。
水制時盡管揮發性成分在水中溶解度小但不宜久浸久泡,只宜“搶水洗”,否則香氣溢散。如陳皮經揀選后噴水濕潤鍘成細絲即可。又如木香用溫水洗凈后瀝干裝入罐內,均勻地噴溫開水(或灑)蓋嚴。燜2-3h,待燜透后取出切片,晾干即可。總之,水制此類中藥材時,宜燜潤。即將藥材經淋濕后,堆放在一起。用潔凈的濕布蓋好,經常檢查翻動并灑水,使之內外保持濕潤一致,直至濕潤透心,軟度適合為度。取藥按要求切片晾干即可。
在臨床用藥時,某些藥材含揮發油過多,以至對人體有害。然又是治療所需的有效成分,故必須除去多余部分,以保證用藥安全有效。如蒼術、白術均有蒼術醇、蒼術酮等揮發油成分,對脾胃刺激性大,須用米泔水浸漂2-3d,瀝干水,透心后切成飲片,晾干再炒炙,由于米泔水有吸附作用,再加上高熱炒,受熱揮發油或破壞或減少15%以上,從而除去了蒼術、白術的副作用。
有時根據治療要求須除彼揮發性成分留此揮發性成分。如麻黃生品,因含有揮發油故有解表發汗之功。若取潤肺止咳平喘之功則需蜜炙。蜜炙后揮發油損耗1/2,故使發汗之力降低,而潤肺平喘止咳之功增加。肉豆蔻生用有滑腸作用,需除油,故用煨法或與滑石粉共炒,以去油,減少其烈性。
根據揮發油可用蒸氣蒸餾法提取原理,可以從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莖和葉中得到揮發油。
綜上所述,含有揮發油性成分的中藥,由于成分復雜,為更好地發揮療效,必須在炮制過程中,嚴格遵照療效第一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選擇炮制方法。
論文摘要:未來我們將遠離抗病毒、抗腫瘤、抗細菌和抗寄生蟲的研究,而將趨向于改變機體、促進機體防御能力的研究,對疾病采取“親宿主(ProPost)的治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把現代醫藥學稱為分析時代的科學,21世紀將是系統科學時代,亦即中醫時代,并將引起整個科學界面貌的改觀。未來的中藥學也將是中藥系統工程學,對藥材的栽培(養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劑-成分-藥理-療效實行最佳線形控制和網絡控制。
一、中藥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為了說明未來中藥學的發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顧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歷程。
從“醫藥俱度論”和“廢醫存藥論”(或美其名為“中藥科學化”)得到證明。產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藥物的作用,連植物藥都否定了,何況中藥。試圖脫離中醫來研究中藥的療效和有效物質,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因為僅有少數中藥能找出“有效成分”,其歸宿也不再為中醫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藥?,F代醫學的輝煌成就是在不斷發現和糾正自身體系的謬誤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醫藥的年代,西醫“自身中毒論”和“病灶感染論”等理論上的錯誤造成濫施手術,危害甚廣;西藥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嚴重而停用,以致我國取締這些藥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嚴重憂郁癥、甚至自殺而在某些國家停用,我們卻還未采取措施。這提示我們,分子藥物不論是合成藥還是天然產物所潛在的局限性。中藥研究必須遵循中醫藥理論,擴展自己的學術發展途徑。
二、中藥學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中藥學的發展趨勢可歸納如下:
1、中藥理論研究系統化沒有理論,中醫藥學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沒有理論,中醫藥科研教學等學術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中藥理論除了中醫的陰陽、臟象等基本理論外,還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經驗所包含的理論知識?,F在已進行了文獻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樣化在藥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從親緣關系和生物學研究人手,解決中藥資源短缺問題;以傳統用藥經驗和藥性歸類方面研究,產生二十世紀新中藥材,如太子參、菊葉三七、景天三七、貓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臨床療效得以確認,成為中醫所用的新藥材;從保證中藥質量出發,研究地道、加工、貯存、制劑的系統質量控制;從中醫治則和臨床經驗入手,對攻下藥物和活血化淤等藥物的共性研究。
3、中藥療效評價客觀化這種趨勢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分型,并采用現代科學指標總結中藥療效的方法;二是復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統計和療效分析規范化。
4、中藥生產工業化飲片和成藥生產的企業化為機械化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洗藥機、切藥機、碾壓機、粉碎機、蜜九機、蠟殼機、泛九機、沖劑機、干燥機、包裝機日益推廣,并開始和計算機結合,由電腦自動控制。另一方面,中藥材收購、生產、銷售實行“三證”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體化加強,對保證和提高中藥質量有利。
5、中藥質量標準化傳統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劑技術來對藥材整體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針對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問(產地、加工方法等)、聞(氣、味)、切(質地)”的特點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對樣品作任何特殊處理,但量的標準不明確,需要人腦貯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譜和光譜技術以及生物測定引入中藥質量控制中,將使中藥標準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6、中藥學教材規范化已有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和中藥制劑學等五門專業課程和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基礎、藥用植物學等全國統編教材,有利于人才培養。
7、藥典內容現代化我國從63年版開始,藥典分一、二兩部,一部收載中藥。從下表比較中可看出藥典在突出中藥特色和吸收現代科技方面的明顯變化。
8、中醫中藥研究同步化中醫和中藥研究相脫節,醫不知藥,藥不為醫用都將導致中醫整體的消亡。把二者結合起來的途徑是加強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把提高療效和提高藥材質量統一起來。
9、中藥科研國際化一中藥獨特療效和從中藥中發現新藥的成功例子(如麻黃素、青蒿素等)吸引著國際學者對中藥研究的興趣。
三、未來中藥學的基本特征
未來中藥學無疑要吸收現代科技來武裝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須一脈相承,按照固有的體系來發展。
1、以“氣味論”為基礎的中藥理論不變。中藥的形色氣味是中醫幾千年來用以解釋藥性的依據,并受陰陽五行學說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論體系,今后中藥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取決于對人嗅味覺生理和藥物氣味本質的研究。“神農嘗百草”的分子機理在21世紀可望闡明,與此相關的品質評價,藥性解釋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質形式不變,即使用藥材和中成藥的方式不變。這是區別于“天然藥物”或“植物藥”研究的顯著標志?!疤烊凰幬铩笔菄忉槍Α昂铣伤幬铩倍岢龅?其實二者本質都是分子藥物。中醫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丟掉麻黃、青蒿去利用麻黃素、青蒿素。因此,中藥學物質基礎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藥材和成藥。在此前提之下,借鑒一切現代化技術來確?!罢w藥物”療效的發揮。
3、辨證論治,采用飲片一湯劑的形式不變。辨證論治是中醫精髓所在,與之相適應的是能隨證加減的飲片一湯劑形式。既然如此,湯劑的藥效研究和改進這一難題就是不可回避的。盡管在技術上還存在很多困難,但是到2000年,湯劑的化學成分譜和主要藥效指標可能快速解決;醫院用和家用煎藥電器將普及;服用量也會大大減少;必要的矯味劑亦將研制成功;制備湯劑所需的飲片,即適于炮制和煎煮、能達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標準將要確定。目前全國有44家重點飲片廠,年產飲片達幾萬噸,這是一種不同于西藥粉體工程的應用形式,而我們要保持和發揚這一特色,而不是拋棄它來另搞一套。
四、小結
1我校中藥學學科歷史發淵源及發展現狀
我校中藥學專業隸屬于吉林農業大學中藥材學院,中藥材學院始建于1958年的吉林特產學院,1978年并入吉林農業大學成立特產系,1992年調整更名為中藥材學院。我校中藥學前身為1958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創于吉林農業大學的藥用植物和藥用動物2個本科專業[2]。經過50余年的發展建設,已形成依托長白山豐富中藥資源,以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中藥材加工與質量評價、中藥資源開發利用、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為特色的學科,是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吉林)基地”建設的主要單位之一,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特別是在吉林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我校中藥學學科取得的具體成效
2.1師資建設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而提高辦學質量最關鍵的是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是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標志著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3]。目前,我校中藥學學科現有教職工78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員2人、副教授20人、副研究員1人、高級實驗師1人;有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3人、吉林省高級專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3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26人。專任教師中碩士以上學歷44人,占77%,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24人,占42%,在讀博士5人;具有碩士學歷20人,占35%。
2.2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學科建設的基礎,也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4]。中藥學學科通過近5年的努力,課程建設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其中,《中藥學》課程成為省級精品課,同時《藥用植物栽培學》、《中藥化學》、《中藥鑒定學》等四門課程被評為省級優秀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已形成省級優秀課程群,學科計劃通過下個五年計劃,在未來努力建成省級精品課程群,1~3門課程建成國家級精品課。
2.3實驗室與科研環境建設
我校中藥學科自2005年搬遷到新的實驗樓,實驗室環境和科研環境大為改善。目前,我中藥學科有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藥用植物、藥用動物和中藥化學等3個二級實驗室和1個藥用植物栽培育種重點研究室,中國加拿大合作西洋參GAP實驗室及4個本科教學一級實驗室。本學科具有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儀、氣譜一電子捕捉器聯機、高效制備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紫外光譜儀,電子透射顯微鏡,液閃儀等分析儀器,極大的改善了本學科的科研與實驗環境。
2.4學術水平與科研成果
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賴于明確、穩定研究方向下的系列科研課題的研究,中藥學學科以長白山中藥資源寶庫為依托,圍繞我省主要道地中藥,采取學科領域交叉滲透的方式,廣泛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近三年來,學院在中藥材規范化栽培、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中藥天然產物開發、中藥材加工與質量評價、藥用經濟動物養殖與疾病防治、植物資源生態與可持續利用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地廳級科技進步獎2項,獲得與申請發明專利12項,科研成果轉讓2項,科研成果被采用5項,獲經濟效益5.4億多元。出版學術專著27部,出版譯著2部,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教材等17部,參編教材5部。發表學術論文207篇,其中,SCI論文29篇,EI論文4篇。目前,承擔國家科技部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省科技廳項目18項,企業橫向課題2項,總計科研經費1800多萬元。為吉林省地方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
2.5學術交流與合作
學院十分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日本、韓國、加拿大、新西蘭、美國、泰國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建立了友好協作關系。與加拿大北美西洋參總會合作建立了西洋參GAP實驗室,先后邀請韓國、日本、新西蘭、英國等國家的學者和專家來院講學。同時學院先后派出16名教師出國攻讀學位或合作研究。為日本、韓國培養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通過合作、交流,提高了學院在國外的知名度,使學院教師的學術水平得到了提高,極大地推動了學院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3我校中藥學學科特色建設及主要研究方向
中藥學學科經過近20年的發展積淀,特別是自2000年來,中藥學學科經過兩次改革,確定了以中藥物質基礎,藥理藥性的基本理論及其應用與資源開發研究為總方向,以長白山豐富的中藥資料開發利用和吉林省道地藥材研究為重點,以振興吉林省地方經濟和北藥基地建設的技術需求、創新為目標,在繼承與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三個穩定的專業方向。
3.1藥用植物栽培專業
本專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藥用植物栽培專業始創于1958年,是我校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主要研究:①藥用植物引種馴化栽培:主要研究重要藥用植物野生變家植、規范化關鍵栽培技術等;②藥用植物優質高產栽培理論:以現代栽培理論為指導,重點研究光、溫、水、肥等環境要素對藥材質量的影響,建立中藥材優質高產栽培理論體系;③藥用植物育種:對大宗規模生產的中藥材,采用傳統與現代育種技術,開展優良品種系統選育,培育優質高產中藥材品種。
3.2中藥學專業
本專業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主要研究:①中藥活性物質與新藥研制:結合中醫中藥基本理論,運用化學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對中藥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起到治療疾病作用的化學成分進行提取、分離、鑒定、結構定性構效關系及生源途徑等研究;②中藥炮制與加工:結合藥材栽培和產地,深入開展地道藥材的傳統加工炮制工藝、中藥飲片炮制的規范化、新制劑研究,闡明中藥炮制加工增效與減毒機理。
3.3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
本專業的特色是在中醫藥基本理論的指導下、面向中醫藥現代化、培養中藥生產、中藥資源開發利用及中藥質量評價與控制的專門人才。培養具備中藥材栽培、引種馴化、資源開發利用、產地加工、藥材炮制及其質量評價、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在中藥生產、使用和研究、檢驗、中藥材企業經營管理、開發與利用等領域從事中藥材工作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與生產管理人才。
4我校中藥學學科發展的幾點建議
4.1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發展的關鍵
中藥學學科是我校的重點學科,中藥學科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隊,才能保證重點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中藥學學科隊伍建設出現青黃不接的跡象,需要引起學校的重視,要公開設崗,競爭上崗,定期流動,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和培養人才,以改善學術隊伍的年齡、職稱、學歷、專業和學緣結構,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學科發展目標的需要,創造學術環境和條件,大膽使用青年學術帶頭人,壓擔子、定任務,使他們盡快成長。
4.2改變人才培養思維方式,適應社會快速發展需要
首先,優化本科教育專業方向。重點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到“傳道”與“授業”并舉的高度,認識到在當今社會,一個人立足于社會重要的是綜合總素的提高,這不僅需要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更注重一個人的人品道德。隨著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大學生要改變天子驕子的心態,我們學科建設要本著對本科生教育以“厚積而廣泛”為指導思想,拓展學生視野,科學合理地設置新專業方向,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調整調整專業設置,改造發展前景欠佳的專業,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增強本科專業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同時,突出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強化學科的應用基礎地位。研究生教育應是重點學科教學工作的主體,研究生教育應充分突出學科建設的特色,注重人才的創新意識[4]。對研究生教育深造,要以“大學科、廣兼融”為指導思想,培養有學識,有深度,有廣度的高級知識人才,為社會輸送各類技術人才。
【關鍵詞】中藥 不良反應
近年來, 隨著中藥及其制劑的廣泛應用以及人們對不良反應的重視,中藥不良反應報道逐年增多,這直接關系著中藥安全性的評價。中藥是否安全對中醫藥的生存和發展事關重大。據已經披露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顯示: 抗生素、解熱鎮痛藥、中藥已成為引發藥物不良反應的“三大禍首”[1]。而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 即中藥安全無毒副作用和有些企業廣告的推波助瀾,中藥的不良反應問題往往被忽視,因此必須改變中藥安全無毒的舊觀念。如何正確應用中藥﹑正確看待不良反應并有效控制其發生率,對中藥的國際化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中藥不良反應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人體的疾病、改善人體的生理功能,給予正常劑量的中藥或制劑所出現的任何有害且非預期的反應[2]。
1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
1.1 藥物自身因素
1.1.1 藥物本身有毒 藥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現毒性反應主要取決于用量。國務院令中確定的28種毒性中藥, 植物類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烏頭、巴豆、天仙子等; 動物類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紅娘子等; 礦物類中如砒霜、水銀、雄黃、紅粉等, 這些藥物本身有毒, 使用不當可使人致命。
1.1.2 藥材品種 我國地域遼闊,藥用資源極為豐富,中藥品種繁多,而且我國用藥歷史悠久,藥名演變過程復雜。因此,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等品種混淆現象較為普遍。
1.1.3 采集時間 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及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長和成熟期,藥材的采集應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時候進行。
1.1.4 貯存條件 中藥富含有蛋白質、淀粉、脂肪、糖類等有機物和多種無機物,若貯存條件不當,則可產生復雜的理化變化,導致部分或整體質變,使原有的性效與毒性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1.1.5 炮制或煎煮不當 炮制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根據臨床用藥和制劑、調配的需要,并結合藥物自身的性質,對原藥材進行的修治和加工處理。很多中藥需要經過炮制加工以增強療效或降低毒性,但如果炮制不當則易引起中毒。
1.2 患者自身因素
1.2.1 患者的年齡 年齡不同對藥物的作用也有差異。臨床對兒童用藥須謹慎選擇。有毒的中藥和某些作用峻猛的中藥應禁用于兒童。此外, 兒童用藥時, 也不宜將成人藥品直接減量服用, 最好選用小兒專用藥品。
1.2.2 患者的性別 性別不同, 對藥物的反應也有差異。男性為陽剛之體,女性為陰柔之體,婦女有月經及妊娠等生理變化,這些均能影響肌體對中藥的敏感性與耐受性。如麝香,應用于男性患者,不會引起顯著危害,而應用于月經期或妊娠期婦女,則有導致血崩或墮胎的可能, 應慎用或忌用。
1.2.3 病理狀態 病理狀態下,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否和嚴重程度。如肝腎疾病的患者,代謝、排泄的減弱,容易引起藥物的蓄積或中毒。
1.2.4 體質差異 每個人體質強弱不同,對藥物的耐受程度也各異,男女有別,老幼各異,久病、新病各不相同,因此要求醫生用藥“因人制宜”, 斟酌選藥用量。例如:煎服以金錢草為主的中藥湯劑治療膀胱結石和膽石癥而引起的過敏性皮疹, 表現全身麻疹樣紅色斑丘疹、瘙癢難忍、心煩, 停藥后痊愈[3]。
1.3 臨床用藥因素
1.3.1 給藥途徑 中藥的給藥途徑可分為:體內給藥和體表給藥兩大類。如砒石有劇毒,成人內服用量0.002-0.004 g,中毒量約0.005-0.01g, 致死量約為0.01-0.02g。使用不慎,易導致中毒或死亡;若外用,局部小面積涂敷于正常皮膚,則不一定導致中毒。隨著中藥新劑型不斷出現,給藥途徑也有改變或創新,口服制劑由于品種繁多和用藥人群廣泛,從而引起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最大,但反應程度相對較輕,注射制劑引起不良反應主要以過敏、發熱和休克最常見,反應程度多為中度和重度
1.3.2 用藥劑量和療程 中藥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劑量內合理使用,是不會引起中毒的。但有些中藥,標準不統一,范圍較大,如朱砂:藥典0.1-0.5g、教材0.3-1g; 有些中藥,用藥隨意性較大,劑量不規范,如:如牽牛子苦寒有毒,一般入湯劑3-9g,入丸散1-3g,但有醫生處方用量竟達100g以上,患者服后即腹瀉, 排出黏液樣血便,肉眼血尿。很多中藥服用時間過久,容易出現依賴性和蓄積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壓、安神,但服用過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積中毒;有患者連續42年服用含有關木通的龍膽瀉肝丸,導致腎衰竭。
1.3.3 中西藥合用 臨床中西藥配伍的目的是為了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擴大適應范圍、減少用藥量、縮短療程。但是,如果配伍不當, 會使藥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一些含有機酸的中藥如山楂、烏梅、生脈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藥物不宜與磺胺類西藥合用, 因這些藥物可酸化尿液, 使磺胺類藥的溶解度降低, 致使尿中有結晶析出,引起泌尿道損傷或出血[4]; 含鉀的中藥如夏枯草、白茅根與螺內酯、氨苯喋啶合用時,易產生高血鉀;大黃及其制劑不宜與復方甘草合劑同服,因大黃中的鞣質與甘草酸反應生成沉淀,影響療效[5]。
2 不良反應的預防措施
2.1 統一標準, 提高藥品質量
規范藥名,統一標準, 全面推行GAP、GMP、GSP, 嚴防偽劣藥品流通、使用,切實加強中藥的產、供、銷。
2.2 辨證施治, 合理組方
辨證施治是中醫的一大特色,醫生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合理遣藥組方。
2.3 注意用量用法
應根據病人體質和個體差異,靈活掌握用藥劑量和時間,毒性較大的中藥尤應注意;同時,對有特殊煎煮和服用方法的中藥也應注意。
2.4 合理炮制飲片
炮制這門古老的制藥技術,是在中醫辨證用藥基礎上形成的,是控制中藥質量,確保安全用藥不可缺少的環節;供配方用的中藥應是經合理炮制的合格飲片。
2.5 指導病人合理用藥, 正確認識中藥不良反應
用藥前詳細詢問病人藥物過敏史,要慎重用藥,指導病人合理用藥。用藥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觀察病人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總之,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應正確認識并加強相關研究和管理工作;要降低其發生率,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從而使中藥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光明,王志高.中藥不良反應的成因與對策[J].四川中醫, 2007,4:35.
[2]鐘達錦.中藥不良反應的研究與防范[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3(12):727.
[3]徐振華.煎服金錢草過敏2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1994, 10(2): 35.
【關鍵詞】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檢測;光譜成像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64-01
中藥飲片是在中藥理論的指導下,根據辨證施治和調配制劑的實際需要,對中藥材進行一定的加工炮制而形成的產品。由此可以看出中藥材的質量也就決定了中藥飲片質量的優劣,而中藥飲片的質量對臨床中藥制劑的質量和藥效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長期以來國缺乏對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和控制等有效的法律法規。因此,中藥飲片質量的檢測和控制對于保證中藥療效和廣大人民安全使用中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诖苏撐膶χ兴廃S連片活性成分進行了檢測,現將分析報道如下。
1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的檢測方法及過程分析
1.1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的檢測方法分析中藥黃連為毛莨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黃連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小檗堿、黃連堿、甲基黃連堿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1]。由于其主要活性成分多數具有熒光,所以采用熒光光譜成像技術對黃連飲片進行檢測。光譜成像技術是一門新興的技術,是傳統的二維光學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2]。另外,這種技術還集中了光學、光電子學、電子學、信息處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光譜成像技術運用范圍很廣,可以進行圖像采集、顯示、處理和分析解釋等[3]。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檢測主要是通過光譜成像技術構建中藥黃連飲片是我光譜成像指紋圖譜,從而實現黃連飲片的活性成分空間分布檢測,這種檢測方法不僅科學,而且可靠、準確。檢測結果可以為入藥部位選擇及飲片質量的評價提供依據。
1.2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的檢測過程分析在進行實際檢測時要先調節系統接收端的高度,以保證達到最大的空間分辨率。然后根據藥物的特點設置系統中的參數,主要包括光譜分辨率參數、范圍參數和接收器曝光時間參數等,這些參數會根據不同的藥品做不同的調整。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檢測時這些參數的范圍是光譜分辨率參數5nm、范圍參數480-680nm、接收器曝光時間參數800ms。接著將被檢測物品放置到載物臺上,要注意調整紫外光源和載物臺的相對位置,使其均勻激發顯示出若干個狹窄的光譜帶。最后用計算機專用軟件對檢測所得到的數據圖像進行處理。2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的檢測數據分析
中藥黃連根部有皮層、木質部、髓部三個部位,這三個部位是可以直接通過肉眼觀察到的,但是看不到的是這三個部位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是不相同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特性的判別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出,用光譜成像技術分別在三個人工選取10×10像素的小區域內對這三個部位的活性成分進行檢測發現三個部位的光譜曲線存在明顯的差異[4],其光譜曲線平均值如下圖所示(圖1)。木質部、髓部和韌皮部的峰形和峰位相似顯示性較大,而峰面積卻存在較大的差異。通過對光譜圖像的重構和分類處理,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藥黃連各部分的活性成分的空間分布狀況。統計三個部位中的像素所占面積的對比情況,結果顯示,木質部、髓部、皮層各自占的總面積分別為30.3%、18.5%、51.5%。由此可以看出,中藥黃連飲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木質部中含量最高、其次是髓部、皮層中的含量最低[5]。3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的檢測結果討論
論文對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檢測的目的是為了觀察了解中藥黃連飲片中活性成分的分布,有效的對其藥用部位進行質量評價。論文以中藥黃連飲片為研究對象,結合中藥鑒定學與分析化學知識,運用光譜成像分析技術對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進行檢測。通過對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的檢測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藥黃連飲片不同組織結構中活性成分的分布差異性比較明顯,而且這也直接決定著入藥部位的如何選擇,但目前中藥入藥部位的選擇主要通過經驗來判斷的,這對藥效的發揮及藥品質量的控制都是非常不利的。論文運用熒光光譜成像分析技術對黃連飲片的活性成分進行了檢測,實驗結果顯示可以通過分析黃連飲片不同組織部位的光譜特征,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檢品活性成分的空間分布。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圖像分割,獲得飲片各組織結構的空間分布及其活性成分的相對含量,這些數據都可以為入藥部位的質量控制提供依據。4結語
通過論文的研究發現黃連飲片根莖的不同部位中所含的活性成分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木質部中含量最高、皮層中的含量最低。同時,論文還可檢測出不同部位像素所占的空間面積比例,有效的檢測出活性成分具體的分布情況。這些數據不僅有利于確定黃連飲片的主要藥效成分,而且可以為其入藥提供科學依據。最后,希望論文的研究為相關工作者及研究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參考文獻
[1]趙靜,龐其昌,馬驥,等.中藥黃連飲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檢測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2,31(6):1692-1697.
[2]李彩虹,周克元.黃連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藥,2010,21(2):466-470.
[3]Youn MJ,SO HS,Cho HJ,et al.Berberine a natural product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enhanced apoptosis through a mitochondria caspase mediated pathway in HeLa cell[J].Biol Pharm Bull,2011,31(5):789.
論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藥傳統理論研究、現代實驗研究、臨床應用研究等藥性相關文獻于一體,是對歷代止痛中藥文獻進行的一次大集結。文章采用拉網式搜索、窮竭式收集、主題式篩選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獻基礎上,進行中藥止痛機制的傳統理論文獻研究,分析各種因素的相關性,完善止痛中藥的理論體系。
止痛中藥的應用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僅能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標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別對某些重度頑固性疼痛療效卓著,體現出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因而受到歷代醫學家的重視。筆者經過廣泛調查古今對止痛中藥的研究概況,現歸納如下:
1.關于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研究
止痛中藥傳統理論的原始記載,多見于歷代諸家本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吳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吨腥A本草》對歷代本草進行了一次大集結,其中關于止痛中藥的記載,散見于各類中藥的文獻中。這是迄今為止對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最具權威性的總結。只因不是專門性的止痛中藥文獻專集,卷帙浩大,翻檢不便,對止痛中藥的研究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意義?!吨雇幢静荨肥且槐炯沤襁\用中藥止痛藥物理論、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專著,廣泛搜集中藥各種止痛藥,分類進行各項研究,集中古今醫家用藥的理論、經驗及現代藥理研究,這不但可作為各種痛證辨證用藥與專方專藥的運用依據。而且對尋找研制各種止痛藥也可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2.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
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
2.1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
隨著中西醫學的相互滲透,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對近二十年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的重要雜志及《中華本草》《現代中藥藥理學》等文獻進行普查,發現已有300余種中藥被實驗證實有鎮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藥物是經古代本草文獻明確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吳茱萸、五靈脂、沒藥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靈芝、黨參、海參、土茯苓、天竺黃等,是在實驗研究中被發現有止痛作用。這說明止痛中藥的篩選十分必要。對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堿類鎮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堿的典型代表。呂富華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較”一文中總結:“實驗表明,延胡索總生物堿的鎮痛效價為嗎啡的40%,且鎮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類鎮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懷牛膝總皂苷鎮痛作用研究”一文中總結:“對懷牛膝總皂苷采用化學刺激、熱刺激進行大、中、小3個劑量的鎮痛實驗觀察,結果顯示有明顯的鎮痛效果,且作用與劑量呈現一定的量效關系?!绷頁芯孔C實,人參皂苷、白芍總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⑧酚、酮、醛類鎮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藥理學研究”文中說:“桂枝醛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關さざ藥理學研究”文中說:“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減少,抑制率50%?!?/p>
2.2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
現代醫學對止痛中藥的鎮痛機制做了大量研究,不僅找出了止痛中藥的許多有效鎮痛成分,而且也闡明了止痛中藥的一些鎮痛機制。吳承艷在“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口文中,對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歸納為6個方面:①中樞鎮痛;②麻醉鎮痛;③抗感染鎮痛;④解熱鎮痛;⑤解痙鎮痛;⑥抗凝鎮痛。
3.關于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
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以專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編的《止痛中藥臨床應用》,收錄止痛中藥88味。對每一味藥物的性味、歸經、功能應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實用。張卓主編的《疼痛中藥特效秘方大全》,董連榮主編的《古今止痛驗方大全》螂則以止痛方劑為重點。在論文方面有:肖金撰寫的“止痛方藥的臨床應用”,將止痛方劑分為:清熱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溫經止痛方、祛風除濕止痛方,亦是以方為主、以方帶藥的論述。王順成撰文“痛癥的病因病機與止痛中藥的臨床應用”,首先分析痛癥的病因病機,然后將止痛中草藥分為:解表止痛藥、祛風濕止痛藥、活血化瘀止痛藥、行氣止痛藥、溫里止痛藥、麻醉止痛藥、清熱止痛藥7大類。每類舉出4~5味代表藥物,論述其止痛功能與適應證吲。以上研究是以實用舉要為主,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文獻研究。
還有一些關于古今名醫治痛經驗的評述:如趙天才等撰文“張仲景治痛十四法”,總結了張仲景治痛癥的內治法與外治法。內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濕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雙解治痛法、嘔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溫補治痛法、行氣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針刺治痛法等。該文對止痛的治療法則及給藥途徑進行了發掘㈣。韓學杰等撰寫“沈紹功教授痛癥辨證論治經驗”一文,對沈氏從醫四十余年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出辨證分為虛實、部位劃分7類、病性分為寒熱等思路與經驗。
4.關于毒劇止痛中藥的研究
止痛中藥雖然毒性較大,但生物活性亦強,止痛效果好。若臨床應用恰當,確能起沉疴頑疾。若用之失宜,則禍不旋踵。為了充分發揮毒劇止痛中藥的獨特療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醫者對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論文“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體會”,總結出臨床應用的幾條原則,如:①宜于頑痛;②作用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劑量;⑥選擇劑型;⑦煎服相宜。該文對臨床應用毒劇藥物止痛具有針對性很強的指導作用。朱建偉撰寫“馬錢子堿鎮痛作用及其藥效動力學研究”一文,認為馬錢子堿具有肯定的鎮痛作用,藥效強度較高,維持時間較長。
5.對止痛中藥研究的動態綜述
吳承艷撰文“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中,將該領域里的研究總結為4個方面:①古代文獻對止痛中藥的收錄研究。②古代醫家對止痛中藥用藥特點研究。③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吳氏在“對止痛中藥研究的思考”這部分內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須加強中醫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彼f:“在大量的方劑文獻中能尋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藥。本草文獻更是直接記載前人使用中藥、研究中藥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進行中醫方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對加快止痛中藥的研究與開發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吳氏之說確為真知灼見。
6.對止痛中藥藥性理論的文獻研究
中藥是靠平時一點一滴積累的,涉及的中醫理論、臨床應用、鑒別特征、炮制方法等等都是學生走出校門后需要學以致用的。劃重點的做法只會讓學生加大對重點的依賴而不注重平時的積累,打擊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失去學習的意義。再次,由于現階段科技手段發達,學校教室區無線網絡均已覆蓋,而學校也無不允許將手機帶入教室的明文規定,學生上課時往往QQ、短信不斷,影響自己和他人。教師與其嚴厲制止,不如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用手機上網查找課程相關信息。如某些方劑的組成、某些中藥的性味歸經等學生在以前的課程中學過但遺忘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請學生上網查找,看誰查找得快,查找得準確。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形中教會了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檢索專業知識的方法,促進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活化實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見實踐的重要性。中藥學的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理論教學體現學術性,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一個環節、一種補充”的認識,造成實踐的重要性被慢慢淡化?,F階段的教學方式是理論課與實驗課分開進行教學,導致有的班級先上了理論部分再做實驗而有的班級先做了實驗再上理論部分,從而又引發了“這兩種方式哪種更好”的爭論。其實無論是先上理論課還是先上實驗課都各有利弊,由于基本上所有的中藥或儀器裝置等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都未曾有過感性認識。因此,可考慮將理論課堂和實驗課堂融合起來。如可將《中藥學》《中藥鑒定學》的理論課堂放在實驗室或標本館,學生一邊聽老師講,一邊對照實物進行記憶,想切切片的就切切片,想嘗嘗味道就嘗嘗味道。如《中藥化學》,教師可將索氏提取器帶到理論課堂,對著實物講解其各部分組成,以及提取、虹吸等原理,這遠比對著圖片大談特談這是圓底燒瓶、那是虹吸管清楚得多。讓學生掌握好知識、應用好知識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重視并強化實訓與實習
中藥學專業的實踐除與了理論課相配套的實驗課外,實訓、實習也是極為重要、不容忽視的環節。目前各中醫藥院校在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中,都有對實訓和實習的明確規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實習時間往往有幾個月,占到了大半個學期,而真正在外認真實習的學生并不多。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應付任務敲了熟悉單位的公章,效果可想而知。其實學生只有經歷過實習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一旦進入崗位就不單單是把學校中學到的知識“拿出來”那么簡單了。就拿最簡單的抓藥舉例,首先拿到一個藥方,需要看懂方上的每位藥,確定是否每位藥柜臺都有;再對其進行劃價;然后出藥、分配、校對、包藥等,如方中出現先煎、后下的藥物,則要另附紙進行分裝。其中涉及到的藥價(隨季節等因素變化)、包藥的方法及技巧(包括普通包、虎頭包等)都不是在學校里、書本上可以學到的。有鑒于此,學校應對中藥學的實訓與實習進行合理的安排,一是延長在大三階段的校外實踐時間,而適當縮短大四階段的實踐時間。原因是因為為完成試驗型的畢業論文,很多醫藥院校已將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放在大四上學期前完成,下學期的實習基本是學生找工作求職,難以有心思認真開展實習;二是規范實習制度,對學生的實訓等進行嚴格的監督和考核,如對中藥材認知能力的考核、藥房調劑能力的考核等。通過讓學生切身體會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和實踐的必要性,從而更好地熱愛自己的專業,從事自己的專業。隨著人類的“回歸自然”,中醫藥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中藥學既要保持原有的傳統特色,又要實現現代醫學對中藥質量穩定、可控的新要求,如何把握好時代的契機,是中醫藥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不斷探討的問題。
作者:何昱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
關鍵詞:蘭茂;《滇南本草》;云南地域下;理論與運用;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R2-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2-0093-03
《滇南本草》系云南明代醫家蘭茂歷經20年所著的一部記載和研究滇南地區特色藥材和民族民間用藥經驗的一部本草學專著。其所載的中草藥性味、療效及用藥方法在醫藥學上貢獻巨大,成書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早100多年。本文從《滇南本草》版本及作者的探源、附方的理法方藥、臨癥思路研究三方面對目前的《滇南本草》在云南的發展及研究進行梳理:
1《滇南本草》版本及作者探源
據研究發現《滇南本草》目前的版本共計13個,其中刊本6個,抄本7個。張廷瑜等[1]經過研究認為現存的《滇南本草》的各個版本是依托蘭茂的盛名而作,并非其本人的作品?,F今流傳的版本主要為“范本”、“務本”、“叢本”,且認為“范本”的真實作者是范洪,“務本”的真實作者是管氏昆仲,其他抄本著者應為首抄者。楊國祥[2]經過考證對“依托”之說提出質疑,其認為《滇南本草》確為蘭茂所著,只是其原著至今尚未發現,且其原著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經過后人的不斷增補,形成了如今眾多的版本。
從目前幾位專家學者對13個版本研究來思考蘭茂應確實著有一本《滇南本草》,但尚不能證明哪個版本為蘭茂的原本,且各個版本均存在蘭茂后人、傳人、后學者思想添加情況,現存的《滇南本草》或許為眾人合力所創之品更為恰當。
2《滇南本草》理法方藥
2.1“理”通過目前對《滇南本草》的理論研究,將其理論特色歸納為: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傳承了《神農本草經》以來傳統的本草學理論體系和論述方法[3]。重視醫藥結合。多數藥物后附有單方、驗案,據統計全書附方有517首[4]。突出辨證論治。如升麻湯治療小兒痘、痧疹不明,發熱頭痛,傷風咳嗽,乳蛾痄腮,若咳嗽加桑白皮、陳皮、杏仁;若喘加蘇子、川貝母[4]。④善于多途徑多方法治療疾病。例如:梔子花條附方2首,其一:治療肺有實痰、實火,肺熱咳嗽,用梔子花三朵蜂蜜少許同煎;其二:治鼻血不止,用梔子花數片焙干為末,吹入鼻中[4]。⑤養生保健,尤重調補肝腎。據統計書中有補益肝腎作用的藥物較多[5]。⑥女性注重補血。《滇南本草》中對于女性虛損疾病的治療,往往配有補血藥[5]。
目前對《滇南本草》理論的研究發現本書缺乏深入、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的研究,多是從本書的用藥特色進行宏觀歸納總結,缺乏特異性,尚不足以突出體現《滇南本草》的理論特色。
2.2“法”李昊蓉[6-10]對《滇南本草》中藥物及其附方進行治法的研究,分別對書中體現解表法、清熱法、健脾法、補腎法、活血祛瘀法進行理論的歸納與分析。此外還對書中帶下病的治法進行分析與總結。孔慶璽等[11]對書中體現祛風法的藥物進行歸納總結,提出了祛風法。
通覽全書不難發現原書本身未對附方的治法進行闡述,雖然李昊蓉、孔慶璽對《滇南本草》的治法從功效方面進行了部分研究,但對于研究《滇南本草》的治法特色尚缺乏系統性的整理研究。且對于各種疾病的治法特色歸納尚少,亦缺乏系統性研究整理思路與方法。
2.3“方”趙榮華等[12]對《滇南本草》附方研究發現517個方中內科方291個,外科方104個,婦科方45個,兒科26個,五官科51個。張漢濤[13]對附方中藥味進行統計發現兩味藥以上的235首,獨劑單方有128首。下面從目前附方的研究進展簡述如下。
2.3.1配伍研究認為《滇南本草》附方的組成,大致分為以下3種情況:其一,不是簡單的藥味堆砌,也不是單純藥效的相加,而是根據癥狀和藥物特點,在辨證的基礎上,按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組合而成。其二,有的附方藥味不多,君、臣、佐、使或有缺如但不影藥效,如治療赤白痢的主藥鉆地風,輔藥赤地榆煎服,顯然缺少佐藥、使藥成分。其三,還有不少的附方是以單味藥組方,加上輔藥如童便、蜂蜜、燒酒以及雞肉、牛肉等共用。主要針對病情簡單輕淺,只須選擇有針對性的單味藥物,即可取得良效[14]。
2.3.2劑量趙榮華等從楊國祥編撰的《滇南本草附方研究》中選取517個附方,研究其藥物的劑量,統計發現517個處方中有464個有完整準確的劑量,約占89.6%[15]。剩下處方中以少許、適量、一匙等為單位。如治療面寒疼痛,黃龍尾不拘多少為末,點燒酒煎服。
2.3.3劑型《滇南本草》的劑型特色在于其善于運用酒劑。據夏麗等[15]的研究發現《滇南本草》收載了近600首附方,而在附方中使用酒的將近280處,用的最多的是水酒,約105處,另外還用到燒酒、白酒、無灰酒、黃酒等。此外,書中尚有湯劑、散劑、膏劑、丸劑等劑型的使用。
2.3.4炮制對《滇南本草》的炮制方法進行研究發現大體分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例如火制中的燒灰,繡球藤燒灰治鼻疳瘡。再如水火共制中的煮制,黑老鴨血,滾水送下??梢姟兜崮媳静荨返呐谥粕婕暗蕉喾N中藥炮制方法,不僅應用了傳統中醫藥炮制方法,還收納了民族民間醫藥的特色,具有實用價值,值得臨床借鑒[16]。
2.4“藥”趙榮華等[17]對《滇南本草》附方中305味藥物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使用頻率在8次以上的藥物16種,其中川芎使用的最多。使用最多的藥對為牛膝配秦歸,而使用最多的藥組為川芎、黃芩、甘草。下面就專家學者對《滇南本草》中藥物使用特色進行簡述。
2.4.1善用藥引據夏麗等[18]研究發現《滇南本草》中藥引共出現360余處,且以調味品及酒品居多,分析認為書中不同病癥善于使用不同藥引,如止咳類方藥多以蜂蜜為引,消癰散結類多以醋為引等。
2.4.2提倡藥膳即將治療運用在食物中,如將草血竭同鰍魚煮吃之,并在治療上將藥膳作為治療方式之一[19]。研究表明書中有藥膳方73方,且具有云南地方特色。例如云南昭通地區,將麻雀去毛及內臟后剁為肉泥,拌豬油及鹽少許,蒸熟后服,可滋陰補腎,多用于小兒疳積、腎虛及陽痿等癥。
2.4.3善用鮮藥經過研究認為善用新鮮藥材為《滇南本草》的一大用藥特色[20]。認為許多民族民間用藥??删偷厝〔?,將新采集的藥物搗爛、搗汁,或內服,或外用,以治療疾病。如用雞蛋煮薺菜治療肺熱咳嗽;玉蘭花治面寒疼、胃氣疼,引熱燒酒服;紫苦菜搗汁,水煎,點水酒服治婦人乳結紅腫疼痛等。
2.4.4現代研究目前國內外開始關注對《滇南本草》中藥物的現代藥理研究,并已對虎掌草、白蘞、臭靈丹、馬蹄香、金蕎麥等進行整理與研究[21]。例如:夏曉玲,孫強明等通過萃取臭靈丹不同部位進行體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實驗研究,發現臭靈丹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在體外對甲型H1N1病毒有明顯的中和作用和對抗病毒增殖作用[22]。
2.4.5藥用價值自從云南白藥遠銷國內外起,作為其主要成分的滇重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再比如用于腦血管意外所致后遺癥、風濕痛、冠心病的燈盞花及麗江“虎潛丸”、騰沖“曼陀羅藥水”、“紅黑丸”等主要成分均可在《滇南本草》中找到記載[23]。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人們開始關注《滇南本草》中豐富藥物資源,為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尋找契機。
3《滇南本草》臨床思路研究
3.1古代醫案研究《滇南本草》44則病案中,35例是蘭茂自己醫療實踐記錄,而9例則是介紹他人治療驗案。通過目前對醫案的研究,專家學者認為《滇南本草》中醫案具有案方精當,理法方藥齊全的特點[24]。病案中單味藥物或單味藥加童便、酒等引藥者18方,8味藥以上者1方,8味藥以下者25方。且在44則病案中,內、外、婦、兒、骨傷科均有涉列,就整體而言,這些病案的論述,始終貫穿著中醫理、法、方、藥。
3.2現代臨床研究內科:昆明名中醫蘇漣等善用《滇南本草》中藥物[25],如曾用白芍湯治膽結石、膽道蛔蟲引起的絞痛30余例,效果顯著。蘭狗屎花根、金鐘茵陳治療黃疸型肝炎。金絲桃加減治療各種原因產生的腎盂積水等等。這樣的單方、驗方民間還在廣泛用且療效顯著,其皆首載自《滇南本草》。
兒科: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名老中醫劉以敏常用《滇南本草》的藥物治療兒科病癥。如應用蘭花參、紅土瓜治療小兒多動癥、抽動癥;用薺菜、薺菜花治療小兒夜臥不安、煩躁之證等等[26]。
脾胃?。涸颇鲜≈嗅t醫院應用馬蹄香治療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顯著。例如在治療脾胃濕熱型消化不良時在健脾祛濕藥的基礎上加用馬蹄香,以發揮其祛濕,醒脾和胃的功效,療效顯著[27]。
4小結
《滇南本草》內容豐富,理法方藥融為一體,全書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將明、清以前云南及各少數民族防病治病的經驗與特色進行收集與總結,為云南少數民族防病治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為補充和完善中醫藥的理論知識提供重要的支撐。
參考文獻:
[1]張廷瑜,邱紀鳳.《滇南本草》的版本與作者[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89,12(1):30-34.
[2]楊國祥.《滇南本草》的作者與版本探述[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88,(1):20-24.
[3]楊國祥,馬培洲.淺論《滇南本草》的學術特點及其影響[J].云南中醫雜志,1983,(5):52-55.
[4]蔡永敏,崔曉飛,劉永業.《滇南本草》研究述要[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7,3(S1):90-91.
[5]夏麗,趙潔.淺論《滇南本草》養生思想的特點[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2,35(4):11-13.
[6]李昊蓉.論《滇南本草》的解表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3,24(5):49-50.
[7]李昊蓉.論《滇南本草》的清熱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6,(79):75-77.
[8]李昊蓉.論《滇南本草》的健脾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4,(68):134-135.
[9]李昊蓉.論《滇南本草》補腎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3,24(6):33-34.
[10]李昊蓉.論《滇南木草》的活血化瘀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3,(65):325-327.
[11]孔慶璽,李昊蓉.《滇南本草》的風癥治法[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3(1):42-44.
[12]趙榮華,戴萬生.滇南本草附方統計分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4,25(6):19.
[13]張漢濤.《滇南本草》附方的啟示[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4,(11):6-7.
[14]楊國祥,吳宗柏.淺談《滇南本草》附方[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83,04:27-32.
[15]夏麗,劉云.試論《滇南本草》水酒方的用藥特點[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2):11-13.
[16]李昊蓉,孔慶璽.論《滇南本草》的炮制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S1):118-119.
[17]夏麗.《滇南本草》藥引使用規律探析[J].四川中醫,2013,31(12):22-23.
[18]卻翎,李昊蓉.論《滇南本草》的用藥特色[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1,34(1):8-9+13.
[19]孔慶璽.論《滇南本草》的藥膳特色[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0,13(3):9-11.
[20]魏均嫻,杜元沖.《滇南本草》的整理及植物藥實驗研究和開發應用簡介[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5):5-7.
[21]夏曉玲,孫強明,王曉丹,等.云南特色中草藥臭靈丹體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8):3688-3692.
[22]胡曉,肖林,張秋云.《滇南本草》對現代云南醫藥的研究和利用價值[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6):23+25.
[23]楊國祥.《滇南本草》病案探述[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0,13(4):30-32.
[24]蘇漣,陳集才.《滇南本草》方藥新用拾遺[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20(4):45-46.
[25]楊若俊,蘇艷,何平.劉以任臨床運用滇藥舉隅[J].中醫藥導報,2011,17(7):8-10.
[26]陳羲之.《滇南本草》藥物馬蹄香在脾胃病科的應用淺述[C].云南省中醫藥學會(首屆蘭茂中醫藥發展學術論壇論文匯編),昆明:2014.
關鍵詞:奶牛乳腺增生,子宮內膜炎,治療
畜牧養殖是旬邑縣繼蘋果之后農民致富的新路子,為積極支持農民發展奶牛,旬邑縣信用聯社本著“貸款自愿,按期歸還,利息優惠,手續簡便,方便群眾,上門服務”的原則,為農民解決購買奶牛資金需求。幫助養殖戶建牛舍,購回良種奶牛,現部分已產牛仔。面對如此大的養殖規模,我們獸醫工作者一點不能怠慢,始終要為農民的利益保駕護航?,F我將對在臨床上遇到奶牛乳腺增生、子宮內膜炎治療進行簡單的剖析。
奶牛乳腺增生癥常見多發于青年奶牛,伴有乳房脹痛現象,用手觸摸乳房部位還會發現有較硬的腫塊,這也叫乳腺瘤,俗稱奶疙瘩。大部分奶牛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多為圓形良性腫瘤,其表面光滑,摸起來硬硬的,但有彈性,瘤子的外面有完整的包膜,與周圍組織互相不粘連,能在乳房內自由活動,局部的淋巴不腫大。論文參考網。反之則為惡性腫瘤,導致奶牛精神沉郁,煩躁不安,易受驚嚇。實際上,這是一種適應牛體機能的需求而增生的,也是在牛體本身控制下進行的一種乳腺局部細胞有限的分裂增生現象,如果失去過多激素的刺激,增生便會終止??梢哉f青年期母牛乳房的脹痛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當奶牛排卵過后,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同時降低,乳房組織恢復到常態,脹痛和其他不適的感覺也就會逐漸消失,但這一過程有長有短。因此,對奶牛尤其年輕母牛,應當定期檢查,改善飼養管理和進行藥物調養,注意牛舍環境衛生,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狀態,防止應激,可緩解乳腺增生癥引起的煩躁和不適,還能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使奶牛乳腺增生盡快痊愈可采用以下方法:
1、乳房保健,要求奶牛的日常生活有規律,注意保持乳房清潔,堅持適當運動,保持環境安靜。做到不打牛、不傷牛,使牛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應當慎用含激素的藥品和添加劑,控制動物性脂肪和含糖多的飼料的喂量,拒絕喂辛辣飼料,適宜喂青綠飼料。
2、定時按摩,若發現奶?;顒佑挟惓#_診是乳腺增生后,除正常按摩、擠奶外,要在每天夜間喂飼后,在乳房兩側下部進行定時按摩乳房各60次,這樣有助于促進乳房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可以降低乳腺細胞的活性。
3、熱敷療法,在發病后期,為了盡快使乳腺增生痊愈,可進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提高抵抗力,使乳房炎癥慢慢消散、病變局限化,減輕局部腫塊疼痛。
4、喂中成藥,可給病牛喂服人用乳康片,每次30片,每天喂服3次。也可用乳核散結片,每次40粒,拌入少量飼料中喂給,每天喂服3次。還可用乳增寧片,每次20片,每天喂服3次。應堅持連用至乳房腫塊消退。
5、飲食療法,選取梗米500克,加水3000毫升煮成粥,加適量白糖,再加入炒熱研碎的黑芝麻200克,調勻后喂給,每天喂服2次,連用數日。也可用海帶絲300克,大頭菜150克,洗凈切成絲喂牛。還可用核桃、八角茴香各10個,先把核桃敲開取出果仁,與八角茴香一起(可研磨成粉攪勻),在喂牛料前30分鐘喂下,每天喂服3次,連服數日。此法適用于乳房結塊質韌不消的病牛。論文參考網。
6、手術療法,在必要時可對奶牛乳房局部常規消毒和麻醉后進行乳腺瘤摘除。對于淺表的乳腺瘤,可做放射狀切口,切開后把乳房和腹肌分開,在乳房基底部位切開乳房組織,把瘤摘除。注意整個手術過程都要做好消毒,防止感染。
奶牛子宮內膜炎臨床癥狀有:急性一般發生與流產后或產后胎衣不下時,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精神沉郁。嚴重時,拱背,努責,常作排尿狀,從陰道內流出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治療及時,效果尚好。慢性由急性繼發而來。周期不正常,當時,從陰道中可排出混濁帶有絮狀物或膿汁的分泌物。論文參考網。外常略帶腫脹、外翻。
在奶牛養殖業中,奶牛子宮內膜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多發病,多集中在產后1—2周內,一般發病率為30%左右。它通常是子宮膜的黏液性或膿性炎癥,由于炎癥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可致死和胚胎而成為奶牛不孕的常見原因之一,我縣奶牛子宮內膜炎型不孕癥占全縣存欄成年母牛的10%以上.現在絕大多數的養殖場還是普遍的應用抗生素、激素類化學藥品去預防和治療該病的發生,雖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這些藥物使用后會在乳中殘留產生“有抗奶”,而且濫用藥物會致使動物產生耐藥性。所以,資源豐富、殘留量少的中草藥防治奶牛子宮內膜炎便成了專家和養殖戶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草藥屬于天然藥物,具有明顯的抗菌消炎、改善血液循環和增強子宮收縮的效果,如經過科學的配制,將對奶牛子宮內膜炎的防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藥治療法。我國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中藥資源豐富。傳統方法是煎劑內服,而近幾年依據我國傳統獸醫學理論,并結合現代藥物化學、藥劑學新技術等研制而成的獸用純中藥制劑,部分中藥制劑工藝中采用了分離提取、固體分散、緩釋控釋等先進技術,保證了藥物質量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具有安全、低殘留、低毒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等突出的優勢,同時還具有臨床治愈效果較好,零休藥期或休藥期短等特點。因而,用純中藥制劑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是一個新的趨勢,可以彌補抗生素治療后在乳和肉制品中殘留以及細菌耐藥性增加的缺點。
服元胡調經活血,理氣止痛;用黃柏、芡實清除帶下;故子補腎壯陽,恢復畜體性功能;知母、黃芩、連翹抗菌消炎,對腐敗菌感染作用更強。諸藥配合,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的有效率達87.5%。用中藥“孕寶”治療慢性卡他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卡他性膿性子宮內膜炎、隱性子宮內膜炎的治愈率分別為93.10%、72.73%和83.33%,優于用乳酸環丙沙星的治療效果。中藥方劑“益母生化散”(益母草、當歸、川芎、桃仁、炮制干姜、甘草)治療子宮內膜炎,治愈率達95.24%。在該處方中,益母草活血化淤,利水消腫;當歸活血補氣;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淤;甘草和中。諸藥合用達到活血祛淤、養血行氣、溫經止痛之功效,臨床效果顯著。
宮內給藥效果更佳,用中藥提取物“宮安清”栓劑治療子宮內膜炎,治愈率達96.9%。用“宮炎清”(主要成分苦參、丹參、蒲公英、紫草等)對我縣72個病例子宮灌注,治愈率達85.7%。用黨參、黃芪和白術等22味中藥水煎劑治療急性和慢性子宮內膜炎效果顯著。
希望廣大奶牛養殖戶在生產實踐中做好奶牛的日常護理工作和科學飼養管理,對于奶牛能及時恢復身體機能發揮出最大的產奶潛力具有發湊重要的意義。與畜牧專業人員密切配合,及時處理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最大限量的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關鍵詞:側柏[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葉;炮制工藝;Headspace-SPME-GC-MS;卷煙濾嘴;感官評價;主流煙氣有害成分釋放量
中圖分類號:R2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0-5009-05
The Application of Oriental Arborvitae (Platyeladus orientalis(L.) Franco) Leaves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ion in Cigarette Filter
XU Jian-rong1,ZHANG Yi-li2,YU Yu-mei1,LI Gui-zhen1,SHEN Jin-xuan2,MA Tao2,HE Xue-feng2
(1.Technology Center, Fujian Branch of China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Xiamen 361022, Fujian, China; 2. Yunnan Reascend Tobacco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Kunming 65010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effects of the process of oriental arborvitae (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 leaves on cigarette sensory quality and the effect of oriental arborvita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process on cigarette smoke flavor and harmful compounds release were evaluated by Headspace-SPME-GC-MS and routine analysis of mainstream smok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iental arborvitae of baked and unprocessed samples improved smoking sensory quality. The harmful components adsorption ability of baked oriental arborvita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s. It indicated that the baked oriental arborvitae had goo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in cigarette filter.
Key words: oriental arborvitae(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 leaves; process methods; headspace-SPME-GC-MS; cigarette filter; cigarette sensory quality evaluation; harmful compounds release of cigarette mainstream smoke
2003年,國家煙草專賣局正式提出了發展“中式卷煙”的概念,出臺《中國卷煙科技發展綱要》文件指明了中國卷煙未來科技發展方向,“中式卷煙”是中國煙草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煙草平穩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重視,卷煙“降焦減害”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煙草從業者必然的選擇。中國擁有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和豐富的植物資源,利用傳統中醫藥理論和豐富中草藥資源并結合現代技術開展草本減害研究,為發展“低害高香”的中式卷煙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側柏葉是柏科(Cupressaceae)植物側柏[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植鞘及葉,其性味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側柏炭為其制炭炮制品,亦為傳統中藥。側柏葉與側柏炭性味苦、澀、寒,歸肺、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止咳化痰,生發烏發的功效[1]。側柏葉中含有多種揮發性成分,蔣繼宏等[2]對側柏葉揮發油抗腫瘤活性的研究顯示,其揮發油中含量最高的雪松醇對肺癌細胞NCI-H 460具有抑制作用。側柏炭是傳統止血方“十灰散”中重要組成藥味之一,其所含主要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鞣質、部分揮發性成分。陳超等[3]提出,吸附力的變化可能是側柏炭止血效果優于側柏葉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炮制,側柏葉發生部分炭化,形成疏松多孔的活性炭結構,使得側柏炭的吸附能力強于側柏葉。
本試驗考察了側柏葉炮制溫度及工藝條件對卷煙抽吸品質以及卷煙主流煙氣有害成分釋放量的影響,并對不同側柏葉樣品在卷煙濾嘴中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評價,旨在對側柏葉在卷煙濾嘴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及儀器
材料:側柏葉2010年6月購自昆明中藥廠,為柏科(Cupressaceae)植物側柏 [Platye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植鞘與葉。
儀器:造粒設備(GF-30B,自制);40目、60目標準分樣篩(浙江上虞市華豐五金儀器有限公司);7890A/5975C氣/質聯用儀、7694E頂空進樣器、色譜柱(HP-5MS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 m×0.25 mm×0.25 μm)、Headspace-SPME-GC-MS、Agilent1100 HPLC、Agilent1100熒光檢測器(Agilent,美國);AG204型電子天平(感量0.000 1 g,瑞士梅特勒-托力多公司);KBF240恒溫恒濕箱(德國Binder公司);RM200圓盤吸煙機(英國Filtrona公司);KDF-2型濾嘴成型機、RM200型20孔道全自動吸煙機(德國Borgwaldt Technik公司);LUNA C18液相色譜柱(5 μm,150 mm×4.6 mm,迪馬公司)。Phenom掃描電子顯微鏡(美國FEI公司);FTS-40型FT-IR(美國伯樂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不同側柏葉樣品的制備 側柏葉炮制方法依據文獻[1]以及文獻[4、5]的方法進行。側柏葉1為未經炮制的側柏葉原料。側柏葉2樣品的制備:取凈側柏葉100 g,均勻鋪于平盤中,厚度約1 cm,置于電熱恒溫烘箱內180 ℃烘制20 min,取出晾涼即得。側柏葉3樣品的制備:取凈側柏葉100 g,置電熱控溫炒藥機內,350 ℃炒制 5 min,取出晾涼即得。側柏葉4樣品的制備:按照《中國藥典》(2010版)附錄IID方法進行炮制。
1.2.2 側柏葉樣品的頂空分析 稱取1.0 g樣品于20 mL頂空瓶中,將頂空瓶放置于設置好條件的頂空進樣器中,自動進樣,進行Headspace-SPME-GC-MS分析。
頂空進樣器條件:樣品環3 mL,樣品平衡溫度100 ℃,樣品環溫度110 ℃;傳輸線溫度120 ℃。樣品平衡時間30 min,加壓時間12 s,充氣時間12 s,樣品環平衡時間3 s,進樣時間1 min。Headspace-SPME-GC-MS條件:進樣口溫度為260 ℃,載氣為高純氦(99.999%),流速為1 mL/min,分流比為10∶1,Headspace-SPME-GC-MS接口溫度為280 ℃,離子源為EI源,電子能量為70 eV,掃描范圍為35~455 amu,程序升溫條件為50 ℃(1 min)-3 ℃/min-150 ℃(1min)-10 ℃/min-250 ℃(1 min),標準譜庫為NIST05,WILEY275譜庫。
1.2.3 卷煙樣品制備 將側柏葉1、側柏葉2、側柏葉3、側柏葉4分別造粒分篩,取40~60目的顆粒,按照10 mg/支的添加量,在KDF-2濾嘴成型機上進行成型復合,絲束規格為3.0Y/35000,濾棒吸阻為3 400 Pa,圓周24.1 mm±0.15 mm,長度144 mm/6,增塑劑施加量為6%~8%。濾嘴接裝國產某品牌卷煙,并以接裝相同濾棒參數的純醋纖濾棒作為對照樣(0#),進行對比研究。
1.2.4 卷煙感官評吸 按照文獻[6]所描述的相關標準進行感官評吸。
1.2.5 常規煙氣檢測 按照文獻[7-10]中規定的方法檢測卷煙總粒相物、焦油、煙堿、水分以及一氧化碳含量。
1.2.6 主流煙氣有害成分釋放量檢測 分別按照文獻[10-15]的方法測定CO、HCN、NH3、苯并[a]芘、苯酚、巴豆醛6種卷煙主流煙氣中有害成分的釋放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側柏葉不同炮制條件對卷煙抽吸品質的影響
按照不同的炮制工藝對同一批側柏葉樣品進行處理,所得到的側柏葉樣品物理外觀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側柏葉經過不同工藝的炮制后,其物理外觀發生了較大變化,尤其是側柏葉3和側柏葉4炭化程度較重。180 ℃烘20 min所得到的側柏葉2因炮制程度較輕,其外觀更接近于側柏葉1,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炭化。
據文獻報道,經炮制后,側柏葉的揮發油含量顯著降低,揮發油的組分也會相應發生變化[6]。因此,炮制工藝的變化必將影響卷煙抽吸品質。通常卷煙抽吸時,濾棒的溫度在40~80 ℃范圍內變化,采用Headspace-SPME-GC-MS方法,在40、60、80 ℃ 3個溫度條件下對不同炮制工藝得到的側柏葉樣品進行了分析,模擬卷煙濾棒的溫度變化,考察不同側柏葉樣品的揮發性致香成分的變化,探討側柏葉炮制工藝對卷煙抽吸品質的影響,其揮發性致香成分分析結果列于表2。
由表2可見,(1)不同炮制條件下的側柏葉樣品中所含的揮發性成分以烯烴類致香成分為主,其次為醇。(2)不同分析溫度下,頂空分析得到的致香物質種類存在較大差異,在80 ℃條件下,不同側柏葉樣品檢出物質數量及種類都是最多的,因此可以推測在濾嘴中加入側柏葉對卷煙抽吸后段的風格特征影響較大,能夠起到明顯的增補煙香的效果。在40 ℃下,側柏葉1檢出的成分僅有α-蒎烯、3-蒈烯、莰烯、β-葎草烯以及雪松醇等5種;60 ℃下,增加了順-羅勒烯、3,7-二甲基-1,3,6-辛三烯、香橙烯、α-雪松烯、α-依蘭烯、β-欖香烯、異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古巴烯等9種烯烴以及α-乙酸萜酯;而在80 ℃下,進一步增加了α-杜松醇,但是沒有檢出β-葎草烯。40 ℃側柏葉2檢出烯烴4種,酯類1種,醇類1種,總物質6種;60 ℃檢出烯烴9種,酯類1種,醇類2種,醛類1種,總物質13種;80 ℃檢出烯烴10種,酯類1種,醇類1種,醛類1種,總物質13種。側柏葉3在40 ℃檢出物質2種;60 ℃檢出物質7種;80 ℃檢出物質11種。側柏葉4在40 ℃檢出物質2種;60 ℃檢出物質5種;80 ℃檢出物質10種。(3)不同炮制工藝尤其是炮制溫度對側柏葉的揮發性成分影響較大。側柏葉2與側柏葉1的揮發性成分比較接近,但是與側柏葉1相比,烘制的側柏葉2中3,7-二甲基-1,3,6-辛三烯、莰烯、β-欖香烯、氧化石竹烯、古巴烯5種成分消失,增加了α-葎草烯、肉豆蔻醛以及巴倫西亞橘烯3種成分。側柏葉3和側柏葉4的揮發性成分組成相似,除側柏葉3中檢出了微量的雪松醇外,其他成分組成均相同,但其相對含量有所變化。側柏葉3和側柏葉4揮發性成分物質組成與側柏葉1存在明顯差異,除了α-蒎烯、順-羅勒烯、α-乙酸萜酯、香橙烯、β-欖香烯、異石竹烯、α-杜松醇組成與側柏葉1相同外,其他揮發性成分都未能檢出,而在側柏葉3及側柏葉4中,新增一種物質—桉葉油醇。因此,炮制溫度和工藝對側柏葉的揮發性成分影響較大。(4)現有藥理學研究表明,(+)-α-蒎烯具有明顯的鎮咳和祛痰作用[5];欖香烯能夠降低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能力,誘發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以及解痙的作用[16,17]。此外,雪松醇具有抗癌活性;桉葉油醇有消炎作用,其水合物可用作祛痰鎮咳藥[18]。側柏葉頂空分析檢出的揮發性成分中含有抗癌、鎮咳、消炎解痙的α-蒎烯、雪松醇、β-欖香烯以及α-葎草烯[19]等成分,這些成分能夠隨著卷煙煙氣進入人體,從而能夠有效改善抽吸卷煙帶來的不適,降低卷煙對人體的危害性。
側柏葉不同炮制條件對卷煙抽吸品質的影響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隨著炮制溫度的升高和炮制時間的延長,卷煙抽吸品質逐漸變差。當使用側柏葉1作為濾棒添加劑時,能夠降低卷煙刺激性,柔和煙氣,提升卷煙抽吸的舒適度,同時能夠賦予卷煙獨特的抽吸風格。隨著炮制溫度的升高,炭化程度加劇,側柏葉水分和揮發油成分減少,卷煙抽吸品質降低,側柏葉3和側柏葉4卷煙煙氣干燥感明顯增加,煙氣變得粗糙,卷煙抽吸的舒適性下降。因此作為濾棒添加材料來看,側柏葉1與側柏葉2具有較好的抽吸品質。
2.2 側柏葉不同炮制條件對卷煙主流煙氣有害成分釋放量的影響
文獻顯示,炮制溫度和時間對側柏葉的炭化程度影響較大,因而側柏葉的吸附能力也將隨之變化。將添加有不同側柏葉樣品的二元復合濾棒接裝到卷煙上,通過卷煙煙氣分析,考察側柏葉炮制條件對主流煙氣中有害成分釋放量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添加了不同側柏葉樣品的濾棒吸阻和顆粒添加量基本相同,因而炮制工藝對側柏葉在濾棒成型中的上機性能沒有明顯影響。添加不同側柏葉樣品的濾棒吸阻與0#相比維持在允差范圍內,因而對煙氣常規檢測沒有影響。通過煙氣常規檢測,分析結果如下:(1)炭化程度較高的側柏葉4對總粒相物的截留效率最高,這是由于側柏葉4中的活性炭成分提升了側柏葉對煙氣總粒相物的吸附截留能力。(2)側柏葉3和側柏葉4對水分的截留較為明顯,主流煙氣中水分釋放量明顯低于對照以及側柏葉1和側柏葉2,從而導致卷煙抽吸時煙氣干燥感增加,降低了卷煙抽吸舒適度。(3)不同炮制條件對煙氣煙堿量影響不明顯,各樣品與0#煙氣煙堿量持平。(4)除側柏葉2外,其他樣品的CO釋放量與0#基本持平,表明CO對炮制條件不敏感。(5)添加了側柏葉樣品的濾棒焦油截留效率略高于單一醋纖棒,表現為側柏葉樣品煙氣中焦油釋放量均略低于0#。表明側柏葉對降低卷煙焦油釋放量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明顯。此外含有較多揮發油的側柏葉1與側柏葉2對焦油的吸附能力優于側柏葉3與側柏葉4,推測其原因是焦油中含有親油性的有機物,能夠溶解于側柏葉的揮發油中,隨著側柏葉揮發油含量的降低,其對焦油的吸附能力降低。
側柏葉不同炮制條件對卷煙主流煙氣有害成分釋放量的影響結果見表5。由表5可見,主流煙氣中,(1)HCN釋放量為側柏葉4
3 結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側柏葉中含有能夠解痙、鎮咳、祛痰、消炎、抗腫瘤的揮發性成分,因此在卷煙濾嘴中添加側柏葉能夠降低卷煙抽吸的危害,緩解抽吸帶來的不適,提升卷煙抽吸舒適性,豐富煙香,賦予卷煙獨特的抽吸風格。
2)頂空分析結果顯示,炮制溫度對側柏葉致香成分影響較大,其中以側柏葉2中所含的揮發性致香成分種類最多,物質最為豐富。
3)煙氣常規分析顯示,不同炮制條件得到的側柏葉樣品對煙氣中水分、總粒相物影響較大,其中側柏葉4對總粒相物的截留效率高于其他樣品;側柏葉4及側柏葉3對主流煙氣中水分釋放量影響較大,從而對抽吸品質具有負面的影響。
4)側柏葉不同炮制工藝對卷煙抽吸品質影響較大,側柏葉1及側柏葉2能夠柔和煙氣,提升卷煙抽吸的舒適度,并賦予卷煙特殊的抽吸風格。炭化程度過高的側柏葉3及側柏葉4揮發油含量大幅下降,同時由于二者組分中所含活性炭對煙氣中水分吸附能力較強,從而導致了抽吸品質的下降,主要表現為卷煙刺激性和煙氣粗糙感的增加。側柏葉2及側柏1炮制程度較輕,抽吸品質較好。
5)側柏葉不同炮制條件對卷煙主流煙氣有害成分釋放量的影響分析顯示:①炭化程度較高的側柏葉4對主流煙氣中揮發性成分HCN和巴豆醛的吸附能力較強;②經過炮制后,側柏葉炭化程度增加,側柏葉表面油膜逐漸消失,從而導致側柏葉對苯酚的選擇性吸附能力降低;③180 ℃烘制得到的側柏葉2具有較好的卷煙降害效果,其HCN、NH3、苯酚釋放量均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綜上所述,從濾棒添加的角度來看,側柏葉2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2010版)[M].第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 蔣繼宏,李曉儲,高雪芹,等.側柏揮發油成分及抗腫瘤活性的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6,19(3):311-315.
[3] 陳 超,單鳴秋,丁安偉.側柏葉各飲片吸附力的測定比較[A]. 全國第八屆天然藥物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南京: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委員會,2008.459-461.
[4] 癸立立,楊書斌,江 波,等.炮制對側柏葉化學成分的影響[J].中成藥,2006,28(6):821-823.
[5] 孫立靖,謝英渤.色質聯用分析炮制工藝對側柏葉揮發油的影響[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6(3):357-360.
[6] GB 5606.4—2005卷煙 第4部分:感官技術要求[S].
[7] GB/T 19609—2004卷煙 用常規分析用吸煙機測定總粒相物和焦油[S].
[8] YC/T 156—2001卷煙 總粒相物中煙堿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S].
[9] YC/T 157—2001卷煙 總粒相物中水分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S].
[10] YC/T 30—1996卷煙 煙氣氣相中一氧化碳的測定 非散射紅外法[S].
[11] YC/T 253—2008卷煙 主流煙氣中氰化氫的測定 連續流動法[S].
[12] 王希琴,蔡繼寶,楊 艷,等.離子色譜法測定卷煙主流煙氣中的氨[A].中國煙草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煙草學會,2004.
[13] GB/T 21130—2007卷煙煙氣總粒相物中苯并[a]芘的測定[S].
[14] YC/T 255—2008,卷煙主流煙氣中主要酚類化合物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S].
[15] YC/T 254—2008,卷煙主流煙氣中主要羰基化合物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S].
[16] 李曉儲, 裴建文, 趙御龍, 等. 揚州古運河生態環境林觀光休閑型綠化模式營建研究[J]. 江蘇林業科技,2001,28(4):4-6,39.
[17] LORENTE I, OCETE M A, ZARZUELO A. Bio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Bupleurm fruticesens[J]. J Nat Prod,1989, 52(2):26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