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心理語言學論文

心理語言學論文

時間:2022-07-07 00:09: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語言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心理語言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發展現狀;二語學習;教學

1.現狀及研究主題

心理語言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研究人類學習和使用語言的行為和心理過程,不但對探討語言的起源、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本族語和外族語的教學、診斷和治療言語障礙等都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在心理語言學誕生的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已經問世的有關心理語言學研究的專著和論文達600多種。在這些專著和論文中,除了回顧喬姆斯基、里奇、布隆菲爾德和韓禮德語言學理論及20世紀70年代以前其他語言學家有關語音學、語言符號學、語法、語義學、語言邏輯學等方面的研究和回顧巴南洛夫、桑代克、斯金納、埃里克森、皮亞杰、托爾曼、奧蘇貝爾等心理學家的研究專著和論文之外,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研究和探索心理語言學有關“言語感知”、“語言理解”、“語言產生”、“語言習得”、“言語錯誤”、“語言記憶”、“話語分析”、“語言本質”以及“語言的生物和心理基礎”和、“語言信息”方面的專著和論文。

縱觀各國心理語言學的研究現狀,盡管德國、前蘇聯和我國的心理語言學者均從各自的母語(德語、俄語、漢語)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心理語言學中的相關問題。但目前的研究大都仍是基于美國心理語言學家以英語為研究客體所做的工作,超出美國心理語言學研究框架的研究尚不明顯,特別是在“心智本質”和“語言理解”關系的深層研究方面還有待深入探索。目前心理語言學以“言語產生”、“語言習得”、“語言理解”為研究主題。

2.實踐意義

首先,心理語言學告訴人們,外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牽涉到教師、學習者、教學法、教材、教具、學習方法和手段等諸多因素,但關鍵是學習者,因此外語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學習者身上,最重要的因素是動力和才能。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小孩學習語言有強烈的動力:懂話與否決定他們能否與周圍人發生接觸,并成為其一員。因此小孩學話是一種生活需要,絲毫不是負擔,反而以此為樂。這種“動力”比那種把外語當成工具而掌握的動力往往收效更大。因此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掘這種動力是一個重大問題。此外,學習語言的才能也是心理語言學家的另一個研究課題:為什么學習者存在差異?能否根據這些差異來預測外語學習的成?。咳绾翁岣邔W習者的才能?

心理語言學認為,對教學法不可持絕對主義的態度,但也不是說不存在客觀標準。教學法必須與第二語言的學習模式相一致。第一語言的學習模式是從深層結構到表層結構,而第二語言的學習模式則是從表層到深層結構。它們都需要靠掌握規則,并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規則創造新的句子。心理語言學啟示人們研究一些與教學法相關的基本問題:學習者采取什么學習手段?練習、模仿、鞏固、傳遞、轉移、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如何起作用?在外語教學中要不要解釋?用歸納法好還是演繹法好?除了這些問題以外,心理語言學的一個中心觀點是學習必需是有意思的。教學時必須從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出發,考慮他們的培養目標、學習要求、學習才能和學習方式。

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的信息加工和語言理解的過程和方式存在明顯差異。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使用者腦中產生的“概念連接”或“意念聯想”有很大程度不同。同樣是學英語,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卻大相徑庭。要解釋這些現象,心理語言學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3.總結

心理語言學要發展成為一門既能把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融為一體又有別于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獨立學科,還需要深化人的思維和心智方面的研究。誠然,心理語言學所研究的“客體”是語言,但研究的實質不僅僅是心理學所關心的心理機制或語言學所關注的語言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而是語言使用者的心理機制的運作過程和運作規律以及包括哲學在內的一切同語言相關的思維現象。在近百年的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基礎之上,在上千年人類對“心”的研究啟發之下,心理語言學一定能發展成為一個造福人類,具有雄厚理論基礎又有很高實踐指導意義的新科學。

【參考文獻】

[1] [英]伽曼.心理語言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美] D.W.卡羅爾.語言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王初名.應用心理語言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 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5] 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社,2005年,

[6] 朱曼殊.心理語言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7] 許高渝,趙秋野,賈旭杰,等.俄羅斯心理語言學和外語教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 胡曉研.語言學概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第2篇

關鍵詞:跨文化語用學;語際語用學;跨文化交際

1引言

跨文化語用學是近20年來發展起來并且發展很快的一門新的語用學分支。包括三個層面:跨文化語用語言學,跨文化社交語用學,語際語語用學。本文對2005―2014年間國內外的有關跨文化語用學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考察其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對國內外有關跨文化Z用學的研究進行對比,以期對以后的研究有所幫助。

2研究問題與方法

本文旨在探討以下兩個問題:①近十年來國內外跨文化語用學總的研究趨勢;②國內外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熱點。

本文的研究工具采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3.7 R8,從作者合作、關鍵詞共現、作者共被引、文獻共被引等方面考察最新動態(陳超美,2002)。國外有關跨文化語用學的數據來源為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中的SSCI期刊數據,國內的數據來源為CNKI中國知網。

3結果與討論

3.1總體趨勢及其特點

統計結果顯示,近十年來國外一共發表期刊論文143篇,整體呈上升趨勢,2008―2013年間的發文量比較穩定,2009和2013年達到最高20篇。國內一共175篇期刊論文,近十年較穩定,2012年達到最高23篇。說明跨文化語用學近年來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熱點,整體呈上升趨勢,每年的發文量上下浮動不大。

另外從期刊發文分布現象可以看出跨文化語用學主要有以下特點:①跨文化語用學仍主要隸屬于語言學范疇。國內外語言學雜志收納較多的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結果,主要結合了新格萊斯會話原則,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分析跨文化的語用理解,通過對不同文化的話語進行分析來探討語用失誤問題,另外還把跨文化語用學與教學聯系到一起,探討語用遷移對教學的影響,②跨文化語用學近年來和心理學結合,出現了從心理學方面解析跨文化語用中的各種現象。從國外發文結果來看,心理學雜志也逐漸收錄有關跨文化語用學的文章,這一點在中國是沒有的。國外的論文在與心理學結合時,主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大眾的普遍心理對語用理解的影響及其造成的語用失誤問題,也有從心理學角度對語用遷移的分析。

3.2研究熱點頻詞的可視化分析

本文將WOS中的數據導入Citespace3.7 R8系統,自動生成出研究熱點主題詞可視化共現知識表格。按照從高到低依次為:跨文化語用學、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語用學、言語行為、文化差異、語用能力、語際語用學、禮貌原則、文化。

可以發現,近十年國內外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分別反映出以下特點:

(1)對跨文化交際及不同文化的對比的研究受到關注。從所選文獻來看,國外的跨文化語用學對文化背景的介紹和對語用研究的篇幅大致相當,國內則較少介紹文化背景及差異,語言多集中在對語用方面的研究。國外對跨文化語用中的語用理解和語用失誤問題除了從語言學角度外,還主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神經學角度進行分析,除了這十年內的文章,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有少量在醫學雜志上。而國內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還停留結合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話語分析等方面,因此國內的這些研究不妨效仿國外,從多種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特別是注重研究漢語的語用,創造有中國特色的語用學研究。

(2)對兒童的跨文化語用能力的研究逐漸受到關注??v觀國內近十年關于跨文化語用學及語用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大學生或是中學生的研究上,而國外近十年對兒童的跨文化語用能力、語用失誤的研究越來越多。表現出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兒童若處在雙親操不同母語的家庭、或是雙親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他們在與同齡兒童交際時常會出現語用失誤問題。這種現象不僅受語用學的關注,而且還隸屬于二語習得研究的內容,因此國外近年來對兒童跨文化語用能力的研究興趣高漲。

(3)語際語用學研究的熱潮。語際語用學主要研究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用交際行為。近年來,語際語用學主要結合心理語言學、教育語言學、文化等方面。近十年的語際語用學主要研究如何理解語際語言中的話語。比如第二語言水平高的學生往往會依靠他們的推理能力來理解會話含意,這種理解障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或者是違反了關聯準則導致的。還有一些論文研究兒童對母語和第二語言的語用理解,或是從禮貌原則的視角研究二語習得者用與本族語者中交際失誤的現象。語際語用學還研究語際語言中的語用遷移現象,其研究對象也主要是亞洲特別是日本人??傊畤鴥韧鈱@方面的研究均主要集中在語用失誤,跨文化語用異同的研究上,研究方法多結合了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二語習得,用語料庫及民族志的方法。

4結語

研究發現,過去十年國內外跨文化語用學總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就其內容來看,國內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主要聚焦于跨文化交際、語用能力、語用失誤這幾個方面,用話語分析的方法較多。國外關于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比國內關注的點要廣泛,結合了語言學、心理學、社會人類學等,分析兒童跨文化語用的研究比國內多。國內外研究熱點也大同小異。均對跨文化交際這一方面研究較多,另外國外近年較多結合不同領域研究跨文化語用學,而國內還停留在語言學方面,研究視角比較局限,建議國內以后的研究可以從本文的研究對比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點,多結合不同學科,比如心理學、神經科學、分析大腦活動、人的本能等各種方面。在國際跨文化語用學領域中開創有中國特色的語用學研究。

參考文獻:

[1]陳超美.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28(3):401-420.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關鍵詞:語言形態學 語言形式 認知語言學

一、語言形態學的發展簡史

筆者見過很多地方將“Morphology”稱作“詞形學”、“詞態學”、“詞匯形態學”等。對此類漢語名稱,筆者并不能贊同??v觀“Morphology”的發展歷史,Morphology并沒有僅僅局限于詞匯學學科,而是在發展中與音系學、語義學、句法學以及篇章語言學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因而,我們不能再將“Morphology”簡單的稱為“詞形學”或者是“詞態學”。在此,筆者則建議按照Anderson(Anderson,1992)的理念,將“Morphology”稱作“語言形態學”。

語言形態學的歷史可以一直追述到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Goethe早于19世紀就提出了“形態學”這一概念。而形態學的詞根“morph”源自于希臘語,是“形狀、外形”的意思。因而,“形態學”當時就被明確的定義為“對于形狀的研究”( Aronoff & Fudeman,2011)。語言研究者們在語言形態學領域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大多數專注于屈折形態學的研究,如:Kiefer(1973)的瑞典語研究、Bierwisch(1967)的德育研究、Warburton(1973)的希臘語屈折研究。80年代兩篇MIT學術論文的發表,在語言形態學的研究領域中刮起了新風:Aronoff(1976)首次指出了語言形態學不應該作為詞匯學的一個分支;Siegel(1979)則更加明確的論述了語言形態學的語音學意義。隨著心理語言學的興起,心理語言學家將語言類型學與心理語言學或者認知語言學聯系在一起,也取得了頗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二、語言形態學與語言學各分支的聯系

無論對于語言形態學持何種態度,語言研究者們都無法繞過兩個問題:1,語言的形式受什么支配;2,語言形式構成要素的句法以及語義功能受什么支配。(Spencer & Zwicky,1998)

2.1語言形態學與詞匯學

語言形態學與詞匯學的交叉核心是構詞法:1,合并構詞;2,詞綴構詞;3,混合構詞;4,縮寫構詞;5,簡寫構詞;6,逆向構詞;7,其他的一些構詞,這些構詞規律都是詞匯形態改變的規律。

因此,基于詞匯學的語言形態學認為語言形態學的變化受到構詞規律的控制;而語言形態的構成要素的句法功能以及語義功能并不受到語言形態的控制。

2.2語言形態學與句法學

句法學視角下的語言形態學是80年代結構主義學者們的研究焦點,其主要包含兩個大的研究方向:1,inflection(曲折)。;2,Agr0(一致)。

因此,基于句法學的語言形態學認為語言形態學的變化受到句法的控制;而語言形態的構成要素的句法功能以及語義功能隨著語言形態的變化而不同。

2.3 語言形態學與語用學

語言形態-語用學學者們認為“語言使用中針對同一原型的不同形態的選擇同樣暗含了語用信息,如話語環境、 交談對象或者話語事件等?!保⊿pencer & Zwicky,1998)因此,基于語用學的語言形態學認為語言形態學的變化受到說話人的語用意圖的控制;而語言形態的構成要素的句法功能以及語義功能其自身則具有語用含義,與說話人的情感相關。

三、語言形態學歸屬之爭

由來已久的一個觀點認為“語言形態學是詞匯學的一個無可非議的分支?!比欢涍^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難看出“此觀點并不能成立。本文的第二部分詳細的闡述了語言形態學與語音學、詞匯學、語義學、句法學以及語用學的聯系,而且仍有很多未論及的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交叉。眾說紛紜,各方又似乎有理有據,卻又不能完全切斷語言形態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但是這也恰巧反應出了語言形態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的特征:每個獨立的學科都與其他學科可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但是他們彼此聯系,卻不相互從屬。因而,“語言形態學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而存在。我們只能說,在語言形態學這個學科中,我們可以采取語音學、詞匯學、句法學和語用學等視角”(Aronoff & Fudeman,2011)。

四、結語與展望

隨著語言學學科的不斷發展,認知語言學開辟了不同于以前一切語言學的新視角等,都給語言形態學的歸屬提出了新的可能。

認知語言學家們對人類語言習得的研究,主要是從電腦仿生程序方面著手的,即利用電腦來仿擬人類對語言的習得,進而了解人類對語言的習得的過程和機制。其中,人類對語言形態的習得是電腦仿生模型的重要內容。通過對電腦輸入大量的符合語言邏輯的無預設意義的字符串,電腦便可以習得語言在不同情況下正確的形態。在此基礎上認知語言學者認為,人類對于語言形態的認知、存儲以及使用都來自于大腦認知系統的組塊效應,因而語言形態學與其他語法學科一樣都應該屬于認知科學的范疇。因此,在認知的視角下,語言形態學、語音學、詞匯學、句法學等似乎并沒有明確的分割,也不應該有明確的分割,因為在人類的認知里他們都是自然存在的組塊,而非如現實中的語言現象那么規律。

參考文獻:

[1]Anderson, Stephen R. “A-morphous Morp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Aronoff , M. and Fudeman. K. “What Is Morpholog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1

第4篇

本論文分為兩章,第一章提出先例現象的概念、來源及其在現代俄語中的不同類型;第二章闡述先例現象在俄語報刊中的應用。最后得出結論:現代俄語報刊中先例現象研究對促進兩國積極對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先例現象 俄語 報刊 來源 概念 應用 作用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3-0037-02

一、先例現象

(一)對先例現象的認識

俄語中прецедент一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先例現象”,源自拉丁語preccedens,是著名心理語言學家Ю.Н.卡拉烏洛夫1987年提出的概念(他是俄語學界最早研究“先例現象”的語言學家),意思是“以前發生的事”“以前說過的話”等(предшествующий)。漢語中將它譯為“先例”或者“前例”――通常被解釋為“已有的事例”或“可以供后人援用或參考的事例”。學者們經過深刻細致的研究和探討之后,將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話語等統稱為先例現象。

(二)先例現象的發展

在Ю.Н.卡拉烏洛夫提出了這個概念之后,俄羅斯語言學家特別是心理語言學家們開始對先例現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許多研究者從不同學科和不同的角度對先例性問題進行了更加全面,更加具體的審視,這就大大深化了學界對該命題的概念、形式、功能、意義等的認識。不久后,以В.В.Красных等為代表的一批年輕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對先例理論進行修正和補充,先后提出了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先例情景(прецедентная ситуация)、先例話語(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вание)等概念。由此,Ю.Н.卡拉烏洛夫的“先例性”理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我們的研究之后對先例現象有了自己的認識:先例現象與漢語中的典故類似,人們喜歡借助古人說過的話或從前的情景以便更加深刻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現代俄語報刊中的先例現象

(一)先例現象的表現形式

隨著諸多學者的深入研究,先例現象的內涵范圍逐漸擴大,在現代俄語中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F代漢語中的先例現象有以下幾種具體的表現形式:

1.先例文本(прецедентный текст)――具有獨立意義的語句,是人民文化的成分,通常用于組建其他文章。包括文學作品、笑話、歌詞、廣告詞、政論文等意義獨立完整的文本。例如:

(1)Пят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зимы(Новый мир,2006,№9)《冬天的十五個瞬間》。

(2)Дети подземелья(Изв.2006.05.26)《地洞里的孩子》。

(3)Наука побуждать(Новый мир,2004,№7)《喚醒學》。

2.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通常是人名,但這種人名并不是指存在的個人,而是泛指一類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人。例如Иван Сусанин,就是指故意指錯路的人。

3.先例話語(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ывание)――是對民族文化中已經存在的話語進行復制和應用,它所包含的思維領域要比自身的信息寬得多,主要包括諺語俗語和完整的兒歌等。例如諺語“Всяк кузнец своего счастья(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等。

綜上所述,先例現象是一種涉及多個領域,具有一定復雜性的文化現象,同時反映著俄羅斯的文化背景和語言內涵。

(二)現代俄語報刊中的先例現象

隨著文化的發展與相互滲透,先例現象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現代俄羅斯報刊中經常發現它們的影子,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們不但能夠充分反映報刊中所蘊含的深刻哲學內涵和一個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而且能使報刊具有語言凝練、標新立異、寓意性強的語言風格。包含了大量先例現象的報刊,作為一種文化宣傳介質,也因此而贏得大多數人的青睞。如:

1.《Племя чиновников в России неистребимо. Наш аппарат,как Феникс, то и дело восстает из пепла》.(КП,08.04.1998)這里有個先例文本,即Феникс из пепла 鳳凰涅(一個很有感染力的成語)。也就是說在經歷很大的痛苦之后得到新生。而此處的比喻卻帶有揶揄、諷刺的意味,鞭撻了俄羅斯的官僚風氣。

2.《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Изв.,22.08.2000)能夠看出這里包含先例名稱。作者借用了西蒙諾夫的三部曲《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生者與死者》)作為題目,表現了生還者對死者的惋惜和遭遇海難的悲傷心境,同時也蘊含著對俄羅斯當權的不滿和憤恨。

3.《Одни меня понимает, другие-критикует, однако история даст свой ответ》,這是答記者問的報道,典故出自孔子,孔子編寫完《春秋》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表現了溫總理身上具備的正直和為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三、結語

毋庸置疑,先例現象具有重要語言國情學價值。這一現象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研究俄語報刊中先例現象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文章所要揭示的社會歷史與民族文化,俄語中有漢語,漢語中有俄語,這樣我們的學習也能夠輕松自如??傊芯刻接懴壤F象對研究俄羅斯歷史文化及中俄文化交流意義重大,它是順利完成俄漢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2]Костомаров В. Г. ,Бурвикова Н.Д. Как тексты становятся прецедентными[J]//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1994 №1.

[3]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4]劉宏.外語教學中的先例名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

[5]蘇婭.當代俄羅斯報刊廣告中的先例現象[J].中國俄語教學,2005(4).

第5篇

在哲學上,喬姆斯基是唯理論者,認為理性、抽象思維是知識的源泉和真理的標準;人類在獲得知識方面,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外界刺激和周圍環境,而是人的內在心靈機制。喬姆斯基是典型的心靈主義者。他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這種能力只負責語言行為,不同于主管其他行為的能力。在批判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的行為過程中,喬姆斯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理論。他指出人類的語言行為與實驗室里的動物行為有根本的不同。人腦有推理、概括等功能,這是與生俱來的,是遺傳決定的。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理論語言學,基于一種語言基因反展學的觀點,一直試圖把語言官能的發展同人類大腦系統和身體其他器官的進化結合起來研究。

隨著生命科學中關于大腦機制研究(語言科學在加強語言與思維關系研究的同時,哲學界發生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異軍突起,逐漸為二戰之后英美哲學流派中的顯學。在分析哲學內部,不論是邏輯實證主義,還是日常語言學派,都十分重視語言在哲學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分析哲學傾向“把全部哲學問題歸結為語言問題,把語言分析看作哲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唯一“任務”。分析哲學如此看重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地位,不是沒有道理的。)的新進展和認知科學的蓬勃興起,語言與心智的關系,語言符號與心理表征的聯系,以及語言系統與認知圖式的問題等,引起了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尤其是喬姆斯基轉換生成理論的提出,特別是以心理語言學家斯金納(BurrhusSkinner)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語言學的批判,普通唯理論再一次成為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主干理論基礎(ef.Harris&Taylor,1997—1998)。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自然引起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激起了他們進行心理語言學實驗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做了大量實驗,來驗證喬姆斯基的理論。雖然沒有一項實驗得出無可非議的定論,但卻使我們從哲學角度認識到了喬理論哲學局限性。其優點:做大量實驗來驗證喬姆斯基的理論雖無定論,但這項工作推動了轉換生成語法的研究,而且大大發展了心理學實驗的方法和技術,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使用語言時心理過程的復雜性。

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一書發表已近半個世紀,世界各地許多語言學家們,在喬姆斯基的引導或影響下,進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試圖尋找其所提出的關于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人腦的初始狀態應該包括人類一切語言共同的特點,可稱為“普遍語法”,簡單地說,“普遍語法”就是構成語言學習者的初始狀態的一組特征條件和其他東西,所以是語言知識發展的基礎(《規則與表達》,RulesandRepresentations)。兒童出生以后接觸具體的的語言材料,對其規則進行內化,形成個別語法。這種個別語法是下意識的語言知識,也就是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能力”(competence)(1965),以區別于語言運用(performance)。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的語言能力,反映這種語能力的語法,一定是一種生成語法,生成語法不以具體的語言的描寫為歸宿,而是以具體語言為出發點,探索出語言的普遍規律,最終弄清人的認識系統、思維規律和人的本質屬性。喬姆斯基本人為此更是奉獻了幾乎畢生的精力。但是,他和他的學生一直不斷地修改他們的模式,甚至術語,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至今也不曾聽說找到哪些或哪條規則能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揭示有關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的奧秘和內涵。這使人不得不對普遍語法存在的可能性,進而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觀進行重新審視。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的語言理論的哲學基礎存在著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錯誤,普遍語法并不存在(楊秀珍,2004)。喬姆斯基的語法學就是要探求一套制約人類語言的共同句法結構,共同句法特征即普遍語法。喬姆斯基的句法學就是要探求存在于人類語言中的普遍語法。

首先,從唯物論的角度進行,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類不能憑主觀臆斷捏造客觀上不存在的物質。喬姆斯基是唯理主義者,承認“天賦”,而且把“天賦”觀念作為其理論的開始,他認為天賦至上,理性至上。理性,又可稱為推理知識,是關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確概念。它們是從真觀念推理出來的。喬姆斯基語言觀的本質就是普遍語法是全人類共有的一種天賦理念,人可以憑借天賦的力量來制造各種不同的具體使用語言。這些不同的使用語言就是普遍語法的新作品。實際上,普遍語法理論是表現在語言學界的哲學上的唯理論的回潮。如果把語言學與哲學割裂開來,不從哲學的角度來仔細審視,很難看出它在哲學原理上的誤區(文旭,匡芳濤,2004)。

其次,從實用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神經解剖學家通過多種方式作各種實驗來驗證LAD的存在,但尚未有定論。人們不能毫無客觀依據地主觀臆斷物質的存在,無論做什么,都要有客觀依據實證,尤其以摩爾和皮爾士為代表的實用主義的創立和發展,使我們對LAD存在的可能性不得不產生懷疑。人類究竟如何把語言知識投入到實際運用被喬姆斯基認為無從可知,它與自由意志一樣,永遠屬于人類由于自身基因所限定的認知能力所永遠不能及的“神秘之物”范疇(Chomsky:2002,26—27)。如此這般,喬姆斯基實際上就是把語言能力的理論與語言能力的實踐割裂開了。雖然喬姆斯基極力想避開并且批判哲學上的二元論,但是由于把關于語言能力的理論與語言的使用割裂開來,又把語言能力歸入先天范疇,喬姆斯基實際上陷入了自己獨創的新的二元論中。喬姆斯基沒有把語言能力由初始階段的涵蓋一切語言知識的普遍語法向僅代表某種特定語言的穩定階段的轉變歸為神功,而是歸為人類大腦中天生的固有的言語習得機制的成長和發展,可以算作客觀唯心論或者科學唯心論。喬姆斯基費時費力地尋找并不存在于人類語言句法中的普遍語法,無異于水中撈月,或求證一道根本就無解的數學題。喬姆斯基想用普遍語法理論來回答的,說到底,仍然使一個古老的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即人的能力和知識是哪里來的,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再次,認為喬姆斯基是唯理論者,甚至是唯心論者,一些西方學者早有評述。MichaelC.Haley和RonaldF.Lunsford兩位作者把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的前提基礎普遍語法理論歸為科學唯心主義。喬姆斯基把語言視為一種知識。他的“原則——參數”理論認為,語言器官在大腦內與其它各種器官交互作用。它要求其它器官能夠辨認語言器官生成的表達式。如果語言知識和能力是先天的,那么大腦中其它器官的能力,諸如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作用于語言知識并且辨認語言知識的其它器官的知識與能力又都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否也是天賦?如果大腦中負責語言的機制中一定有先天的語言法則,那么負責思維的機制中是否應該存在先天的思維法則?負責感覺的機制中是否先天就存在各種圖像和色彩?是否也應該尋找一些先天思維模式或想象法則?實踐和經驗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有什么作用呢?LAD及普遍語法是人的主觀臆斷,終究是假設而定,沒有人能驗證其存在。

最后,喬姆斯基的句法論在其研究的方法論上存在著局限性。喬姆斯基的理論屬于探索心智特征的心理學范疇。這樣的心理學與人類智力的研究方法大相徑庭,這種方法首先根據先驗的依據假定一些特定的機制,并認為這些機制必然是獲得知識和信念的基礎,它同17世紀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以牛頓為代表的一些物理學家接受了力是物質最終微粒的天生特性的原理,兩者之間有著方法論上的并行關系,他假設一種新的力來解釋物體的運動,假設有一種引力在一定距離之外起作用,指示和常識的清晰概念不相符的,這樣的一種力無非是另一個神秘的性質,即認為引力是物質所必不可少而且固有的。牛頓從常識出發認為物理學還沒有一個充分的根據,因為它假設了一個從距離之外進行活動的神秘力量。由于陷入了哲學中的唯心主義、經驗主義,牛頓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畢其后半生的精力也沒有再做出像前半生那樣的輝煌業績。喬姆斯基整個研究的哲學基礎哲學前提是唯心主義的,同樣,喬姆斯基對語言學的研究也陷入了這種心智主義的唯心主義,盡管他費時費力幾經修改,但仍無法取得重大進展。

如果要進一步弄清喬姆斯基理論語言哲學的局限性,我們就有必要進一步弄清其方法論——心理實驗上的局限性。

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氏屬于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范疇,心理語言學原理的基本假設是:語法描寫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喬姆斯基以生成形式來表示語法規則,這種研究語言的方式是他的首創(Green,1972)。以前的語言學家主要研究如何分析語言資料中的句子,例如直接成分分析法。與此相似,喬姆斯基的理論則與講話者能夠說出無數從未聽到過的句子的能力有直接關系,他要求語法規則必須能夠生成一種語言中的全部句子(楊永林,2004)。米勒、加蘭特和普里布拉姆在他們的著作中闡述了喬姆斯基的這種獨到見解,并首次把他的生成規則系統納入心理學,認為這種生成規則系統與講話者說話時使用的方法相似。然而,在心理語言學簡短的歷史中,一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有多少理由可以把語言規定看成是語言的一種直接模式?”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懷疑按照語言學理論建立的心理模式有多大效用,另一方面,人們對于是否應根據心理實驗的結果改變語言學理論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內化于講話者的頭腦之中,那會對心理學和語言學之間的關系有什么影響呢?

首先應該指出,語言學家越來越強調精神的作用,用心理實驗來驗證其理論。這是因為,通過觀察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之間的關系,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都可以聲稱,他們是在對語言過程進行推論。因此,通過比較兒童所接觸到的基本語言輸入和后來成人的語言輸出,喬姆斯基得出結論:兒童所尋找的語法必定是先天的??墒峭瑯?如果那些控制了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心理實驗表明,講話者使用的操作規則與轉換語法毫無相似之處,那就會對這一觀點提出異議:兒童是通過掌握轉換理論所描寫的生成規則而學會語言的。并且轉換語法的規則代表了人類思維的活動方式。那么只要出現任何與此相反的證據,就會從根本上改變體現在語言運用中的語言能力的形式和組織。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面對這個問題在心理方面的證據,喬姆斯基及其同事的反應是退到語言能力的一個較為中立的定義,說這種心理證據與對語言資料的純形式上的分析無關(Haley,1994)。因此,喬姆斯基在《句法理論》中寫道:“當我們說語法通過某種結構上的描寫生成句子時,只是說語法指派給句子這一結構描寫。如果我們說某個句子時某種生成語法派生出來的,這時,我們并不是在討論講話者或聽話者怎樣以某種實際或有效的方式構成這種派生的?!眴棠匪够胍源藖沓吻逡环N持續存在的誤解,他認為,生成語法的目的是盡可能中立地概括語言知識的特點。這種語言知識是講話者——聽話者實際運用語言的基礎。無疑,語言用法的合理模式會把生成語法作為基本的組合成分,因為語言材料有的包括在LAD能力之內,有的超出LAD之外。生成語法說明了講話者和聽話者的語言知識。喬姆斯基說:“掌握了某種語言的人就是掌握了一個規則系統……可以用這個系統產生和理解言語。”需要用實驗來檢驗的正是這一論斷。心理機制方面的證據不能證明也不能否定純描寫性的語言分析。但是如果喬姆斯基純描寫性的語言分析用作認知過程——其中包括決定言語產生和言語感知心理活動——的理論基礎,心理機制的證據究起作用了。

概括起來說,轉換語法學家明顯地傾向于使用語言能力的第一種較中立的定義,這樣可以使其理論不受心理證據的檢驗,而同時在強式定義的掩蓋下,大說認知功能的心理學。語言能力的強式定義產生于一種人信服的假設:如果轉換語法對輸出的描寫式“最佳的”,是語言模式必須符合的,那么,它同樣能對講話者產生輸出時的心理過程作出“最佳”說明。雖然有理由認為,對“懂得”某種語言的人的潛在輸出所作的形式分析,也可以表示出講話者已經內化的語言知識,可這仍然是一種假設。盡管喬姆斯基慣于就人類認知心理學高談闊論,而又不承認心理學的證據,可是只要心理學家從認識上加以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矛盾之處。從心理方面研究語言運用,就可能對澄清語言資料又重要作用。

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70)等心理學家對喬姆斯基的理論提出了批評。他們的理由是,講話者作出語言反應時,不是總依照轉換語法所規定的形式。這里有兩個主要的問題。其一是如何從語言學家所獲得的話語實例中挑選出正確的句子,并排除所有不完整和不正確的話語。如果評價語法的根據是看它能否生成正確的句子而不含有不正確的句子,那么區分正確和不正確句子的能力顯然就是很重要的了。其二是要求語法能夠生成新的句子,即在實例中沒有出現的句子,這就更為復雜。這需要通過推理得出一條標準,來確定所有潛在的話語是否合乎語法。喬姆斯基的解決辦法是,依靠說母語者對這種語言中可能出現的句子的語感??墒窃谘芯窟@種語感知識的時候,喬姆斯基否認了實驗程序的效用。他的理由之一是,首先需要證實這樣的實驗技術能否成功地反映語感。這樣一來,就把這個基本的問題束之高閣了。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些實際存在的語言材料是可以被LAD可得的即正確的句子,有些語言存在的語言材料超出了LAD的能力范圍之外被視為不確定和有分歧的邊緣問題被認為是不正確的,特別是在某些語境中具有歧義的句子。但這些句子確實在生活中存在,也是人類的語言,也屬于普遍語法應概括在內的語言運用,卻把它排除在外,又怎能說普遍語法具有普遍性?(普遍語法具有語言的普遍特征)對于第二個問題:研究兒童生成語言資料以外的新句子的能力,人能生成無窮多個從來沒聽到的句子,生成的新句子無限多的,普遍語法是要能概括得了的,實證實驗主要是做無窮無盡的實驗。多年來實驗研究對那些存在于人類語言句法中的普遍特征仍不太清楚,我們仍沒有找到普遍語法,而喬姆斯基聲稱的LAD只有在某些合適的外部條件下才會發揮作用,而這些合適的外部條件究竟又是什么呢?對于現存的很多數據來說,有些LAD可以解釋,也有根本不是LAD的能力所能解釋的,更何況正有大量不斷生成的新句子,我們如何去概括其共性?LAD究竟存不存在?這種假設是否靠得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因此,對于喬姆斯基理論中不能自圓其說、有矛盾的地方進行分析,不能不發現其局限性(徐烈炯,尹大貽,程雨民,1992)。

筆者從哲學角度分析了普遍語法、LAD存在的可能性,又從方法論角度分析了轉換生成語法的可能性,得出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在哲學上存在重大局限性的結論,我們可稱其為先驗主義者、客觀唯心主義者,但我們又不可否認其對語言學研究的積極影響,而應對其進行辯證的一分為二的分析。

參考文獻:

[1]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MITPress,1965.

[2]Chomsky,N.NewHorizonsintheStudyofLanguageandMind.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3]Green,J.ChomskyandPsychology[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2.

[4]Haley,M.C.&R.F.Lunsford.NoamChomsky.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94.

[5]Harries.Roy&TalbotT.Taylor.1997/1989.LandmarksinLinguisticThoughtI:TheWesternTraditionfromSocratestoSausure[M].London&NewYork:Routledge.

[6]楊秀珍.普遍語法真的存在嗎?[J].國外外語教學,2004,(2).

[7]文旭,匡芳濤.哲學的語言轉向及其語用學的貢獻[J].外語教學,2004,(1).

[8]楊永林.唯理論與規律論之爭[J].外語教學,2004,(2).

[9]徐烈炯,尹大貽,程雨民.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第6篇

關鍵詞: 英語寫作 研究主題 發展趨勢

1.引言

寫作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比較棘手的一個環節。一方面,許多教師認為寫作難教,自己費盡氣力卻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學生普遍反映作文難寫,盡管反復操練,寫作能力依舊不見提高。這一現象引起國內學界的關注,研究者們從各個層面對國內大學英語寫作展開探究。整體而言,這類研究(王文宇,王立非,2004;姚蘭,程驪妮,2005;李至雪,李紹山,2003)一般通過檢索過去十幾年間發表在國內各大期刊上的寫作類文獻,從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探討國內英語寫作研究狀況,指出其中存在問題,并預測未來研究趨勢。這類回顧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寫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值得關注,其一,這類文章數據一般基于2003年前的文獻,這使我們對當前寫作研究的發展概貌了解不徹底。其二,這些文章一般以研究內容、方法為視角探討寫作研究現狀,缺乏對研究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因此無法詳盡描繪國內寫作研究的發展脈絡。其三,這些文章對寫作研究內容界定不一。其四,這些文章一般以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為視角探討寫作研究現狀,缺乏對各類主題的研究特征及其發展變化趨勢的分析,因此無法詳盡描繪國內寫作研究的發展脈絡。本篇寫作調查旨在呈現當前國內寫作研究全貌。

2.調查研究結果

通過分析數據,得出1987年至2007年間國內大學英語寫作研究發展趨勢,具體表現為:寫作研究于八十年代末開始,九十年代緩慢上升,大規模的寫作研究工作起始于2000年,此后四年間論文數量逐年銳增,但上升幅度在2005年至2007年間有所減緩。整體而言,國內大學英語寫作研究呈不斷上揚之勢,這一結果與其他研究者的發現相吻合(李至雪,李紹山,2003;王文宇,王立非,2004),可解釋為: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界對英語寫作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姚蘭,程驪妮,2005),相關研究匱乏。自九十年代中期,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中西方教育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國外各種語言教材材料和語言學理論逐漸為國內學界所熟悉、熟知,許多專家學者并由此涉足研究,開始展開西方寫作理論或實踐方法的引介或試驗。此外,隨著學界對寫作認識的不斷加強,一些教育工作者紛紛投入研究,試圖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進寫作教學。調查表明,2000年論文數最少(7篇),隨后呈上升趨勢,并于2005年升至23篇,居歷年之首;其后兩年論文數略有下降。這八年間論文篇數雖然有所起落,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這與國內二十年間(1987-2007)變化趨勢相一致。

3.寫作主題研究發展趨勢

研究表明,寫作教學、寫作結果和寫作語境因素一直為研究重點。其中,教學類文章所占比例一直位居首列,在2000年至2001年間過半,其后幾年比例一直維持在三成以上。寫作結果類、寫作語境因素分析類文章比例變化模式一致,均表現為:前三個階段穩步上升,第四階段略微回落,其中語境因素類文章比例升降幅度較大。在其他主題文章中,評估、評分與測試類文章比例變化不大;讀者反饋型文章比例上升幅度突出,從第一個階段的零比例躍升到第四階段的14%;寫作過程類文章、對國內外寫作研究的回顧類文章所占比例均不突出,變化亦不醒目。整體而言,在國內寫作研究中,教學類文章一直處于主流地位,這表明長期以來寫作教學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束定芳,莊智象,1996),但近幾年這一主題研究的強勢地位逐漸削弱,寫作研究內容呈現多元發展態勢。這一變化趨勢可解釋為:近年來,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等相關學科發展迅速,這些領域的發展為多視角、多維度的寫作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4.結語

寫作研究的最終目的和意義在于真正提高教與學的實效。當前,在我國高校展開的外語質化教學改革工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意識到寫作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角色(姚蘭,程驪妮,2005)。因此,我國學界迄今展開的寫作研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意義不容小覷。盡管我國二語寫作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與國外二語寫作研究在內容、方法與手段方面相比還存在差距,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這一研究領域的關注,這一差距必然會縮小。

參考文獻:

[1]Matsuda,P.K.Process and post-process:A discursive history[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2:65-83.

[2]Zamel,V.Writing: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meaning[J].TESOL Quarterly,1982.16:195-209.

第7篇

 

目前,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已經成了中國英語教育界關注的一大特點,不僅出現了許多國內外科研方法專著和本科生、碩士生畢業論文寫作指南,而且成功舉辦了好幾屆青年學者教師科研研討會。所有這些活動無疑已經或正在悄悄地影響、改變著課堂教學的不同方面。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科研水平上臺階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們發現。本科段論文指導教材幾乎都沒有涉及到研究方法問題,一方面和對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要求相關,與作者對本科段學士論文在研究方法的側重持有不同看法也不無關系。Selinger&Shohamy(1989)在不同章節列舉并具體討論了三組7類研究,相對比較系統、全面。目前,對于研究方法術語的使用中的交叉特性可能是造成劃分研究種類的最大桎梏。Sel-inger&Shohamy(1989)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劃分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和演繹研究和歸納研究互有重疊,與質的研究與置的研究也有密切關系。據此,我們認為,就為了幫助本科論文作者了解不同的研究以便確定采用何種方法而言,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禁錮在邏輯意義上所謂外延的圈子里,而可以考慮不同側面的劃分。據此,參照目前常見文獻書目,我們嘗試把研究劃分為八組,共16類如下: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 

演繹研究和歸納研究[啟發式](Selinger&Shohamy:1989)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陳向明:2000) 

資料研究(Teitelbattm:1982;Brown:1988)和原創性研究(Brown:1988) 

觀察研究與實驗研究(Teitelbaum:1982;Bmwn:1988) 

個案研究與統計研究(Brown:1988) 

歷時(縱刨面)研究與共時(橫刨面)研究(Ellis:1985) 

實證研究(Babbie:2005)與非實證研究需要注意兩點。目前,對于研究類別劃分的做法不盡相同。如Teitelbaum(1982)將研究大致分為資料研究與實驗研究兩類。社會科學研究(汪衛華:2006)依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將研究劃分為描述與解釋兩大類。而我們將個案研究與統計研究放到一起,創造出來一個非實證研究的做法也并非聰明之舉。另外,除了以上劃分的交叉特點以外,還可以繼續劃分,如實驗研究又可劃分為前期實驗與類式與真實實驗研究三種(文秋芳:2001);再如實證研究又可進一步分為實驗、調查、質的田野研究、量的研究、個案研究、評估研究與包括內容分析、數據分析、和比較與歷史分析在內的其它研究(Babbie:2005)。 

 

 

2 選題 

 

選題至少應當考慮到三個方面:選擇范圍、選擇標準與課題的具體化,即縮小研究范圍。 

選擇范圍語言文學類專業學生可選課題非常廣泛。從學科及學科分支的標準看,我們可以從語言內部與外部兩個角度人手。僅從語言內部人手,我們就可以有以下七大技能的研究。即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聽、說、讀、寫。從外部人手,我們至少可以有七大研究方向。即普通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人類語言學。進一步的學科交叉又產生了教育心理學等研究方向;語言教育教學又可產生如教學理論、教學流派、教學方法與技巧、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等研究范疇。從教學具體內容看,我們還可有如何教聽力、如何教會話、如何教閱讀、如何教寫作、聽力測試、閱讀測試、寫作測試、口語測試、詞匯測試、語音測試、語法測試等研究方向。對教學技術手段的關注又可以使我們涉足計算機輔助背景下如何進行語言教學改革及語言教學實踐活動。 

翻譯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即涉及翻譯理論與實踐,又涉及教學與文學與批評,因此我們便可以從翻譯與翻譯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筆頭翻譯與口頭翻譯、文學翻譯、翻譯批評等多方面實施研究。 

作為與語言專業密切相關的文學研究,我們既可以從內部人手從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角度具體研究Wellek(1956)在《文學理論》中所說的存在方式、音律、文體、意象、隱喻、象征、神話、模式、類型、歷史等方面,也可以從社會、文化、心理、思想及語言和其它藝術門類的角度進行所謂的外部研究。 

同樣,教與學的進一步劃分又使得我們可以從第一語言習得(學習)、第二語言習得(學習)、兒童語言學習機制以及相關理論的研究。而學科的精細又使我們的研究深入到語義學及語用學的范疇。 

選擇標準根據Teitelbaum(1982),選擇研究課題最基本的標準有三個:①興趣;②目的;③實用性。Slade(1997)提出了三個標準,和Teitelbaum(1982)大同小異:①重要性和興趣;②可操作性;③資源的便捷性。 

就目前本科段的畢業論文設計而言,我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你是否了解你要研究的課題?了解多少?你的問題有無代表性? 

你所研究的課題的資料是否在圖書館書店以及網站上找到?多還是少? 

你所研究的課題在國內外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研究定論?你對于該課題的研究有無新意? 

你的指導教師對于你的選擇是否滿意? 

從目前我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與寫作工作看,有無新意則是困擾論文作者最大的一個問題,也是指導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但從選題角度看,我們認為以往已經產生大量作品的題目并不是導致有無新意的關鍵。Slade(1997)認為,即便是學者們已經研究了的題目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尤其是一些指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領域或問題。我們以為,由于每個論文作者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所受教育、生括及工作的環境以及經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對待同一個問題的思路及觀點也會千差萬別。有鑒于此,論文寫作的新意不完全和題目相關,更和看待文體的視角和寫作過程密切相關。 

與選題標準密切相關的是課題范圍的縮小。根據Teitel-baum(1982),課題選定之后就應該縮小課題范圍,并認為,影響縮小課題范圍的幾個因素為:字數限制、準備時間、圖書資料以及讀者。 

我們以為,真正影響縮小課題研究范圍的內在因素有三個:已選定題目的外延越小,題目就越具體;對選定題目進行研究的一個點或者視角越細小,題目就越具體;給選定題目適當增加一到兩個限定項以限定研究項目的環境或使得關鍵研究項目的內涵意義更加具體化也是縮小課題研究范圍的辦法。針對前兩個辦法,我們應當注意認為研究題目越小越好自勺誤區,而應當同時關注研究課題的價值或者意義。據此,我們認為。研究課題最基本的標準不僅僅適合研究領域的確定,更適合課題研究范圍的縮小。 

 

3 題目的設計 

 

論文題目的設計過程除了考慮以上因素外還必須考慮兩大因素:①對問題的明確闡述;②英語論文標題的設計格式。 

研究領域是一個相對概念。課堂管理中的小組活動似乎比起語言教學和課堂管理要具體,好像可以成為一個題目,但它仍然可以是一個研究領域。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須考慮到活動的動態性、領導性、效果、材料及問任務的影響等(見Wallace:1998)。Wallace(1998)就小組活動舉了五個使得題目具體化的例子,涉及到母語的使用、任務型活動中使用母語的情況、一所法語中學里任務型活動中使用母語的情況、一所法語中學里中級學生中任務型活動過程中使用母語的情況、個案研究:一所法語中學里中級學生中任務型活動過程中使用母語的情況(ibid:)。從中可以看出除了考慮把該領域的某個側面作為研究重點,圍繞中心詞添加使用人及具體環境等手段也可以幫助我們縮小研究范疇,使題目更加具體。 

我們認為,對于研究問題的細化不僅對研究題目的確定有益,同時更有利于研究題目大綱的設計。因此,根據Wallace(1998:27)對小組活動的進一步明確與細化,我們可以把研究的關鍵放在互動模式和/或學生參與互動活動的積極性研究方面,也可以把教師角色作為小組活動的重點問題進行研究。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題目用恰當的詞語表述清楚,主要牽扯到英語論文題目的設計格式與選詞問題。 

英文論文題目和英文報刊標題的設計別無二致。在設計時應當考慮到讀者的積極反應,因此,清晰、醒目、簡潔、相關、獨特大致都可以作為我們考慮的因素。具體來說,當讀者看到文章的題目的時候,他們很快能看出,這篇文章: 

大致會涉及哪些問題心問題是什么題目是否容易懂句法是否簡單、規范所涉及問題之間有無較強的邏輯性此類文章以前有沒有讀過,看了該題目想不想繼續讀文章。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對于英文論文題目的設計主要通過短語和句子二種形式。以下我們回顧的題目包括2006年22卷2-4《二語研究》中的13篇文章的題目、2003-5年16-18卷《應用語言學評論》中的25篇文章的題目,2001年55卷1-2《英語教學》中的14篇文章的題目,句法特點如下: 

第8篇

[關鍵詞] 語言接觸;柯爾克孜語;維吾爾語

[基金項目] 本論文參加了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ycx1210

【中圖分類號】 H2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5-129-2

語言接觸即常見的一種語言和社會現象,也是近代以來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新疆是語言接觸發生最為頻繁的地區,種多語言的存在和多民族社會人員廣泛的交往為語言接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其中,柯爾克孜語和維吾爾語在突厥語民族中擁有最古老的歷史。作為古老的民族,從古至今兩個民族一直共同生活著。準確的說,十五世紀之前,烏爾汗回鶻汗國和葉尼塞河柯爾克孜汗國人民在戈壁地區一起生活,時至今日,在中亞及我國西部地區依然在一起生活著。無論如何,上述兩個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時而和平,時而戰亂,在共同語言和信仰的關系下,一直生活至今。于是柯爾克孜語和維吾爾語接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言語活動的最重要的社會現象。

一、國外研究

國外語言學界對語言接觸現象的研究的時間很早,語言接觸研究的源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開始階段1881年至1953年。這段的語言接觸研究應該追溯到十九世紀中期的歷史比較研究。最初是W.D.whitney1881年對語言變化中借詞的作用進行探討。德國語言學家,克里奧爾語研究的奠基人雨果.舒喀德(Hugo.Schuchardt)發表《克里奧爾語研究》為題的一系列論文,引起語言學界對語言接觸研究的注意。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研究語言接觸現象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3年,德籍語言學家U.Weinerich出版《Language in Contact》一書,開創了現代語言學研究語言接觸的先河,此后許多論著出現。

第二發展階段1950年到1980年。50年代末,社會語言學成為語言研究新的分支學科,為語言接觸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W.labov和英國語言學家P.trudgill的研究中,就語言接觸對英語和加力比地區語言的影響做過探討,提出了因接觸而發生變異的重要理論認識,引發了社會語言學對語言接觸研究的廣泛興趣。到了80年代,美國社會語言學家Gumprez等人在研究語言社區語言使用的語言學特征和社會文化機制的過程中,對南美和非洲的語言接觸現象做了大量的個案研究,對語言接觸產生的混合語“creole”(克里奧爾語)進行了系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提出了重要的結論,其中他把語言接觸看作是文化接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對后來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具有直接的影響。

第三多元化階段1980年到1990年。80代興起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對交際中的語言接觸、語言成分借用和語言相互影響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缥幕浑H研究對語言接觸的研究一方面強調文化對人們交際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強調文化對語言使用具有的“管轄作用”,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對后來語言接觸研究的動態化和多維度認識具有擴展領域和加深認識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心理語言學對接觸中的語言使用者的語言“心理選擇”也有研究。

第四高度發展階段1990年至今。到90年代和本世紀初,語言接觸中的文化和心理機制研究得到了比較多的重視,出現了一批新的成果。俄國(包括前蘇聯)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如,B.B radelow的《突厥語方言詞典試編》、B.M najiayev等編著的《古代突厥語詞典》、G.klovson的《13世紀以前的突厥詞源學詞典》等在這一領域里做出了貢獻。

二、國內研究

(一)內地語言接觸的研究

國內對語言接觸的研究比國外的語言接觸研究將近晚了一世。國內對于語言接觸現象的現代研究可以追溯到羅常培先生,他在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語言與社會》一書中就有對國內語言接觸現象的論述。在20世紀后半期,在民族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中,常有對語言接觸的個案探討。

在80年代,中央民族大學的張公謹、戴慶廈教授,對國內民族語言與漢語接觸做過系統研究,有多項成果問世,提出了中國多民族社會語言接觸現象研究的一些新觀點,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同時國內很多研究者在漢民語語言接觸中的借詞、語法和文體等具體的問題研究多有論著發表。其中,中央民族學院語言研究所組織的研討會論文集《語言關系于語言工作》(1990年)、《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相互關系研究》(1990)在理論上進行了探討。1992年戴慶廈先生的《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關系概論》出版,以社會語言學角度研究語言影響、語言專用等問題,闡述了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陳保亞先生出版的《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一書中,考察了漢、傣兩種語言的接觸機制和過程,歸納出了一些列有創意的理論和方法。2001年袁焱博士所著的《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中,以漢語對阿昌語的影響為主,在分析大量語言想象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阿昌語規范問題的一些看法。中央民族大學史有為教授在專著《漢語外來詞》中全面談論漢語外來詞,從漢語外來詞的性質、類型以及發展趨勢和規范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探討。這位學者在他的另外一本專著《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從文化交流的角度闡釋外來詞在語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詳細說明了外來詞的文化含義、產生的過程和途徑、漢語外來詞的源流和出處,故這本書即是研究語言接觸的學術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外來詞詞典。此外國內出版的許多社會語言學著作中,也對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問題進行了很有價值的研究和探討。如,在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等編寫的《當代社會語言學》中,對語言接觸的不同類型和結果進行研究,闡述了語言接觸和語言演變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語言接觸的不同結果――雙語現象、語言借用、語碼轉換、語言變異等方面的看法。

總體來看,國內語言接觸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14年到1949年。該階段以歐化漢語即歐洲語對漢語構詞法和句法的影響研究為重點。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第二階段為1950年到1990年。在該時期,外來詞研究成就轟然。許多外來詞研究論著和外來詞詞典相繼發表、出版。如;高明凱、劉正的《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1958)和岑麒樣的《漢語外來詞詞典》(1990)等。此外,歐化漢語研究生就業取得巨大成就。意大利學者Hermanova Novotna(1975)撰文詳細分析了英語對漢語構詞法的影響。C.kubler和謝耀基分別于1985年和1989年出版關于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的著作。第三階段自1991年開始,直至今日。該時期漢外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義演變開始得到關注。學術界改變以前以文學作品為研究語料的做法,基于保障語料進行研究,并采用定量統計的方法。

(二)新疆語言接觸的研究

突厥語族諸語言在歷史上就與世界各系屬語言有過深入而廣泛的接觸。早在11世紀,著名突厥語文學家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語詞典》中就有多處提及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問題,其序言中就指出,最清晰、最正確的語言是只懂一種語言而沒有與阿拉伯、波斯人接觸,也沒有與外國人來往的人的語言,而會兩種語言的、與城里人接觸過的人,語言混雜。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地區的研究者對于突厥語族語接觸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王遠新的《突厥語言學界語言影響與語言關系研究綜述》、陳宗振的《中國現代突厥語族語言研究概況》等論文總結了中國突厥語族諸語言的研究概況,著重分析了借詞、語言接觸和影響等問題。牛汝極的《西域語言接觸概說》、洪勇明《論語言影響的如干規律――以新疆語言接觸為例》、王希杰的《語言接觸和語言的演變及其規律――兼評》等文章從不同側面探索了新疆語言接觸的歷史、規律和影響。艾爾肯?肉孜的《現代維吾爾語阿圖什方言研究》探討了阿圖什方言的語音受柯爾克孜語的影響,阿曼圖爾?阿布都熱蘇力的《親屬語言的特點》中研究了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詞匯方面的影響,在吐爾遜?卡得的博士論文《維吾爾語柯坪土語研究》(2011年)中提出了不少柯爾克孜語借詞,馬新軍的《柯坪土語與維吾爾語標準語對比分析》中找出了柯爾克孜語借詞,才甫丁依沙克的《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元音和諧規律產生差異的原因初探》中初探了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的元音和諧規律情況,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元音和諧規律產生差異的原因,作者認為有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賀群副教授的《新疆突厥語族語言接觸的定位與演變規律》中不僅對新疆突厥語言接觸概況總體分析而且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接觸的結果、演變方向進行了深刻探討和分析。作者認為新疆突厥語族語言接觸后會產生同化、借用、融合和雙語現象,這是語言兼用、轉用、混合、競爭的結果。強勢語言決定弱勢語言。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理論基礎薄弱

19世紀中葉瑞德語言學家索緒爾為當代語言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從此后國外的語言研究事業發展的非???,通過將近兩個世紀時間的努力和奮語言學研究各方面斗獲得了巨大的成就,為語言學研究打下了堅固的理論基礎。

雖然新疆是語言接觸發生最為頻繁的地區,種多語言的存在和多民族社會人員廣泛的交往為語言接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是著手語言研究者較少研究事業比較晚。絕大部分語言接觸研究理論和方法從大陸或國外的語言接觸研究方法和理論中引進過來的。而且傾向于單向研究。要么談理論,要么談實際例子。理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因此,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接觸研究的理論基礎較薄弱。

(二)研究集中某個角度

新疆語言接觸研究集中語言的某些成分或某一個時代。到目前為止很多學者涉足于研究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接觸,但是絕大多數是針對某一個焦點,而且集中于借詞方面的研究,即探討個別問題的較多,系統研究整體面貌較少;共時、靜態的研究較多,歷史的、動態的研究和分析較少;研究屬于語言本體的現象較多,但研究引起這些現象的綜合因素較多。

(三)實地調查研究少

柯爾克孜語和維吾爾語接觸研究方面雖然有理論基礎但是幾乎沒有到當地去收來的第一手資料??聽柨俗握Z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這方面做得實地調查很少很少,幾乎是一個空白,很多學者光探討了理論方面的問題。

結語

前輩學者的工作為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不過總的來看,目前無論是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還是親屬語言的比較研究尚存在關鍵的環節。比如上面所談到的理論基礎較弱、研究角度較淡薄、實地調查研究較少等等。這些需要學者們下功夫進一步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柯爾克孜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袁焱.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M].民族出版社, 2001.

[2]申小龍.社會語言學綱要[M].商務印書出版社,2004.

[3]洪勇明.論語言影響的若干問題――以新疆語言接觸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3).

[4]才甫丁依沙克.柯爾克孜語與維吾爾語元音和諧規律產生差異的原因初探[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3,(2).

第9篇

關鍵詞:學習動機 獨立學院 外語學習

一、引言

外語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語言學習的成效會受語言本身,學習者的心理,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心理學認為,動機是激勵人進行某種活動的動因和力量。外語學習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過濾器假設認為,外語學習者受情感過濾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在影響學生外語學習的各種內在情感因素中,學習動機是最活躍、最集中體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心理成分。心理學認為,動機是激勵人進行某種活動的動因和力量;所謂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是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活動中得一種自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

二、理論背景

Skehan(1998)認為,學習動機是僅次于語言學習技能的最強有力的學習效果預測因素。Jakobovits(1970)依據一些心理語言學家做的調查中總結出出,學習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最重要因素。可見,學習動機對于第二語言習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把外語學習動機分為融入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兩大類。Arnold & Brown(1999)又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兩類。之前的研究表明:動機強烈的學習者,往往更容易在學習中取得良好成績(文秋芳,1995;文秋芳,秦曉晴,2002)。因此教師如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而獨立學院是一種新的辦學模式,獨立學院學生具有自己的特點,如思想活躍,個性外向,但同時學習基礎不牢固,學習習慣差等,因此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熱點。近年來,也有學者們對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動機進行研究(陳志誠,2007;李梅,耿燕,2008;那薇,楊樹元,2007)。因此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是當前高校英語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旨在發現不同動機類型對學生第二語言習得的刺激生成模式,探索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學生英語學習的狀況。同時探索文理科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狀況是否存在相關性,為尋找培養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動機提供新的途徑。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隨機抽取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本科非英語專業的大一新生,文理科各144名,所有被試視聽能力正常,并無接受過特別語言方面的訓練。實驗采用了動機類型問卷,收集了所有被試的問卷,并錄入電腦,采用了統SPSS(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四、結果與討論

實驗表明理科生英語自主學習動機的頻度處于正常水平,水平值達到3.14,說明理科生的融入型動機更為強烈,學生更加希望能主動融入學習英語的環境中,理科生學習英語的心理指向性較強。同時文科生的融入型動機也很強烈,學生更加希望能主動融入學習英語的環境中,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多得到運用語言的機會。這一點與理科生的表現一致。

在工具型動機調查中發現,無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英語學習缺乏目標物的有效刺激,學生的英語學習沒有明確的目的,獨立性差。說明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缺乏目標物的有效刺激,局限于眼前的階段性學習,而缺乏持續的動力和自我監管能力??梢姶蠖鄶祵W生并沒有認識到在新的時代環境中,英語已經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需要他們具備較強的意志力來學好英語。

外在型動機的調查表明,都反映出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熱情不太高,是在外界的壓力逼迫下學習英語,即學校開設大學英語課程,不得不學。同樣,內在動機的調查表明,不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英語學習自信不足,由于英語基礎薄弱而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心理,學習英語的內在驅動力弱,認為英語學習天賦比后天更重要,英語學習具備較高的難度,表現出了外語恐懼的心理特征,影響其持續學習英語的動力。

在構成該調查問卷的五大動機類型里,融入型動機的的應用頻度最高,水平值為3.38,可見理科生對于英語學習都注重的是語言的感知和習得層面,更多的是出于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興趣而學習英語的,沒有把英語當做應用工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容易產生怠倦和挫敗感,所以成就感偏低。而文科生學習英語過程中更注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這個能力的提升能給學生更大的成就感,讓學生保有持續學習英語的興趣。該調查還發現理科學生都對英語學科及其學科所衍生的外在知識體系保持較高興趣;而在外在型動機里,各動機的應用頻度較為均衡,可見學生的視野,知識的體系,文化差異的感知能力都對理科生的英語學習產生影響。而文科生表現得積極活躍,反映出文科生學習英語的最大愿望是融入語言的體系,更多關注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的提升,文科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自我監控能力和語言生成能力更突出。

相關分析反映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動機采用方面存在高度相關,兩者的相關系數為r =.964**, P

五、結論

學習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效率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動機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學習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具有指向作用。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內學習動機與英語成績存在正相關,學習動機對語言學習活動具有維續作用。要維續學生進行有效的長期的認知學習,學習動機就起著不可替代的維持作用。強烈的學習動機有助于外語學習者獲得動力,取得進步,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達到學好外語的目標。因此作為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應該致力于強化學生各種學習動機,使其成為內在的需要,從而使大學英語的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使然。

學習動機與大學英語學習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是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多元化的,要求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在培養與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具體措施上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學習動機產生的機理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挖掘并激發學生的各種學習動機,使學生學習語言的動機在正確的引導和刺激下會逐步明確, 由不自覺變為自覺。同時努力地培養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多元化的特征,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動機的牽引下感受到更多英語學習的樂趣和成就。

參考文獻:

[1]Arnold,J.& H.D.Brown,1999. A map of the terrain [A].pp.1-24

[2]Jakobovits, L. 1970.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Newbury House.

[3]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陳志誠. 淺析獨立學院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J].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 110-111

[5]杜福興.談英語學習動機及其激發與保持[J].外語教學,2003,(4).

[6]李梅,耿燕. 民辦大學生學習動機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6): 134-137

[7]那薇,楊樹元. 獨立學院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調查報告 [J].職業圈. 2007,?。?6): 184-185

[8]秦曉晴,文秋芳.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

第10篇

關鍵詞:詞串;詞串教學

1.前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國家也把全民學英語上升到新的高度??墒俏覀儚男W甚至幼兒園開始學英語,一直學到大學,學生的英語的水平和投入相比,并不能令人滿意。于是人們開始從新的視角,對英語教學來進行新的嘗試。

在英語研究中發現,多詞詞序的運用和外語學習者的外語流利程度有很大關系,因此多詞詞序的的研究引起了語言學界學者們的興趣。由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不同,學者們對多詞詞序的定義也不同,如詞匯短語(lexical phrase),固定表達式(fixed expression),套語(formulas),慣用語(routines)等。雖然定義不同,但是心理語言學家Wray認為它們都在描述同一種語言現象。詞串(lexical bundles)是一種特殊的多詞詞序,英語詞串的掌握和熟練運用有利于英語學習者英文水平的提高。

2.詞串的定義

Biber在他的《朗讀英語口筆語語法中》,將詞串定義為“在某個語域中每百萬詞中至少出現10次”,而且必須出現在5個不同文本里,以保證它不是某個個人的語言特點。

Biber的詞串有三個主要特征。第一個特征就是頻率即經常反復出現。第二個特征是習語性即詞串不是每個詞的意義累加。第三個特征就是固定性,詞串是按照詞串提取軟件設定的頻率提取出來的,如果不符合頻率,也不能算作詞串。

對于我國英語學習者來說,即使學習多年英語,很多也不能表達出流暢的和地道的英語。其中,缺少英語詞串的掌握是一重要原因。通過對國外英語論文的詞串分析,可以掌握國外大量的地道的詞串。因此,熟練地運用和掌握這些詞串可以提高英語學習者英語表達的流暢性喝地道性。

3.詞串的相關研究

隨著計算機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學者們發現英語的交流不僅僅依靠詞匯和固定短語。成功的英語交流更多的依賴于多詞詞序。

早期有關多詞詞序的研究中,Nattinger and DeCarrico認為詞匯短語是存在于詞匯和句法兩極之間的多詞詞匯現象。

Moon認為“短語詞位”是那種由于語義、詞匯語法和語用等種種原因看作整體單位而不是簡單的字符串,其中包括成語、諺語、明喻和暗喻等。

Wray認為“套語”是一種預制的連貫或不連貫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它們整體存儲在記憶中,使用時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

1999年,Bibber對多詞詞序這種現象提出了詞串。Biber在他的《朗讀英語口筆語語法中》,將詞串定義為“在某個語域中每百萬詞中至少出現10次”,而且必須出現在5個不同文本里,以保證它不是某個個人的語言特點。其中biber采取頻率設定方法和實證研究,來提取特定領域中重復出現的多詞詞序。對于四詞詞串來說,他設定的最小頻率是每百萬字要出現十次,另外這些重復出現的詞串必須重復出現在同一語域中五篇不同的文章中。對于,五字詞串和六字詞串,設定的最小頻率是每百萬字必須出現5次。從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學者聰不同的角度對多詞詞序做出了不同的定義。

2004年,BIber的同事Cores比較分析了在歷史和生物領域已經被發表的和學生學術散文中的詞串。在她的研究中,已經被發表的學術論文中運用了大量的詞串,但是這些詞串很少在學生的學術論文中出現。即使學生的學術論文中有和被發表的論文中相同的詞串,但是這些詞串在使用上與已經被發表的論文也有很大不同。這說明學生還沒有掌握專業學者在學術論文中常用的詞串。

2007年,Biber和他的同事做了另一項關于詞串的研究。Biber&Barbier做了關于大學中口語和書面語中詞串的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在非學術性語域中詞串的數量要遠遠多余非學術性語域中。

4.國內關于詞串的研究

就詞串而本身而言,我國對詞串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少。

2008年,朱青菊以朗文語料庫中的高頻詞匯作為研究對象,從句法,語義和交際功能角度對這些高頻詞匯做了認知分析。這項研究旨在加深人們對詞串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引導人們充分利用詞串知識來改善英語的流暢性,準確性和地道性。

2011年,楊華根據Hyland對詞串的功能分類,對中國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學術論文摘要和和國內有經驗的學者的論文摘要中的詞串做出了功能分布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學生過度使用和不當使用了某些詞串以及這些詞串的功能。

2013年陳夏對在大學口語和書面語兩種語域中的詞串研究的文章做了文獻評論,并呈現了他的具有評論性的文獻回顧,怎樣合理的選擇材料和對以后對相關研究的建議。

5.詞串教學的意義

由于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學習英語的隊伍當中,我國也將學生學英語上升到新的高度。可是在傳統的英語教學環境下,即使學了多年英語的學生,很多也不能說出地道的英語。隨著詞串理論的出現,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因為詞串是作為整體儲存在學習者的記憶中,在特定環境下,學習者根據語境可以直接提取和使用,即能增加了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流暢性還能增加英語的準確性和地道性。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詞串意識,讓學生積極地學習和記憶地道的英語詞串,并學生學習合理運用這些詞串來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6.結語

本文介紹了詞串的定義和相關研究,以及詞串對英語教學的意義。詞串是一種多詞詞序,合理的運用詞串可以增加語言表達的流暢性,準確性和地道性。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詞串知識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英語詞串學習意識。(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Biber,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Wray,A.Formulaic language i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1999,32(1):213-231.

第11篇

[關鍵詞] 詞匯呈現方式 信息加工理論 詞匯教學 記憶效果

基金項目: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0KJ025)研究成果。

本論文通過實證的手段,采取三種典型的詞匯呈現方式教授目標詞,通過嚴謹的測試計算各組目標詞的記憶衰減,從而證明詞匯呈現方式的不同對詞匯記憶產生影響。

實驗設計及過程

實驗的變量:實驗的目的是研究詞匯呈現方式與詞匯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實驗的自變量是音-形-義型、例句型和任務型三種呈現方式;因變量是詞匯的記憶效果,即詞匯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目標詞的選擇:目標詞挑選的原則:(1)單詞的字母數量:不易過少,或者過多。字母數量過少容易記憶,字母過多難以記住,都影響記憶效果,從而影響測試的信度和效度。根據米勒(Miller,1956)的短期記憶有限容量7±2原理,單詞的長度應是7±2個字母;(2)單詞的詞頻:在詞匯量8000~12000范圍內,避免低頻詞。

實驗被試:隨機挑選了陜西省某外語大學英文教育學院英語專業三年級一個班的學生。34名被試完成了所有的測試:平均年齡20.46歲,男8人,女26人。被試都參加了專四考試,通過率52.94%。能夠在60分鐘內完成30個單詞記憶任務,滿足測試的要求。測試時間2010年10月。

2.第二、三次延時測試結果

3.即時測試的結果和延時測試的比較

結論和啟示

通過對數據分析處理,可以看出:1)不同的詞匯呈現方式產生不同的詞匯記憶效果,時間愈長效果愈明顯;2)在語境中呈現詞匯,可以增加詞匯知識的信息量,能促進詞匯記憶;3)在詞匯呈現中,詞匯加工深度對詞匯記憶有很重要的影響,認知加工越深,詞匯的長期記憶效果越好。

通過以上的測試和研究,對英語詞匯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宏觀上,要有很強的詞匯意識,重視詞匯呈現方式。微觀上,在詞匯呈現時,盡可能使學習者對詞匯進行深度加工。

參考文獻:

[1]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v1.0.ARM.PPC ,http:/

[2]Miller,G.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81-97.

[3]桂詩春.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三語言( L3)習得是隨著第二語言習得( L2)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遷移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在 20世紀 80年代末開始出現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主要研究三語習得所涉及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以及其認知規律。這里的第三語言,并不具體指語言的數目,而是指除了學習者的母語( L1)和已經掌握或基本掌握的第二語言之外目前正在學習的一種或多種語言。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看三語學習者都是有經驗的語言學習者,其語言能力有別于操單語的學習者(Cook, 1995)。

近 20多年來國外三語習得研究發展迅速,從社會語言學、語言教育、普遍語法等多個角度對涉及該領域的諸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一語、二語對三語的影響( Thomas,1998; Leung, 2005)、二語習得與三語習得的差異( Klein, 1995; Cenoz, 2006)、雙語對三語習得的影響( Cenoz and Valencia, 1994)、兒童早期三語現象(Hoffman,1985)、三語習得中的跨語言影響及其相互作用(Hufeisen,2000)、三語語用產生與語用意識(Jorda,2005)、雙語語境中第三語言的認知規律研究等。對三語習得較系統、并頗具影響力的研究是 J. Cenoz、 B.Hufeisen和 U. Jessner編著的《第三語言習得中跨語言影響的心理語言學研究》,該書匯集了該領域多位專家從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對三語習得中跨語言影響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遷徙、干擾、回避、借用、中介語、逆向遷移以及與二語有關的語言喪失等方面。

相比之下,國內三語習得的研究相對較晚,開始于 21世紀初。近幾年雖然取得了一些不凡的成就,但仍處于起始階段,如在 CNKI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相關論文只寥寥幾篇就是證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發表在 2010年 02期《外語與外語教學》上的 2篇相關文章。其中,曾麗、李力通過比較分析二語習得與三語習得的差異指出三語習得是一種獨特現象并可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蔡鳳珍、楊忠以新疆中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發現: L2與 L3高度相關, L2水平對 L3習得有顯著影響,通過 L2而非母語來習得 L3,非均衡雙語者對 L3習得也發生了認知上的積極影響。此外,其他學者也在該領域做了很多探索,如劉承宇、謝翠平( 2008)以某高校英、日專業學生為受試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從語言距離(心理類型)、外語學習順序、學習者外語水平等三個方面調查分析了我國高校外語專業學生二外學習的跨語言影響及其體現層面和制約因素;朱效惠( 2008)分析了三語習得過程中母語、二語、三語間相互作用的本質及復雜性,尤其是二語對三語習得的影響并指出了對雙外語專業教學的啟示。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近 2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跨地區、跨民族交流十分普遍,多語教學日趨普及。在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母語、第二語言是漢語)語境下的第三語(目的語是英語)教學和多語現象日益興盛。已有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并論述少數民族學生在英語學習時涉及的多語際影響并對少數民族地區三語教學及教材的編寫等方面提出建議。如:“三語習得及其對新疆多遠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的思考”(李珂, 2010);博士論文“苗族學生在三語習得中元語言意識的發展”(曾麗, 2010);“藏、漢、英三種語者詞匯與語義表征研究”(崔占玲、張積家, 2009)等都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雙語語境下對第三語言的認知及學習規律的相關研究。

二、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貴州省,生活著操用不同語言的眾多民族,有很多少數民族自治州、縣,少數民族元素是貴州最基本的省情。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原因,貴州省的經濟、教育、文化一直落后于其他省份,少數民族的外語教育也不例外。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師資缺乏,學歷偏低

筆者曾多次參與遵義市各縣市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就 2012年在務川仡佬苗族自治縣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中發現在較偏遠的鄉村中小學,甚至縣城中學,大部分英語教師都不是英語專業畢業,有的教師連基本的發音都不準。有些地區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對其他專業的一些畢業生進行短期培訓,讓他們承擔外語基礎教育工作,這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嚴重的語音語調問題,明顯的講解錯誤等,這部分教師缺乏必要的英語語音學科知識,又缺乏教育學知識,不能適應新課標對外語教師的嚴格要求。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區辦學條件差、教學點偏僻且分散,使得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加之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非常繁重,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教師無暇顧及教學質量和自身專業發展。

(二)雙語環境下對外語教育的價值審視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在接受本民族語言和漢語教育之后學習外語就是一個三語學習的過程。三語課堂上三種語言的相互接觸和沖突成為民族地區外語教育的一大景觀。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漢族學生與民族學生同堂學習的情況比較普遍。多數民族學生有自己的語言,漢語為第二語言,因此,其外語學習涉及到三種語言間的認知加工和信息轉換,所以,民族地區理想的外語老師應該掌握三種語言——民族語言、漢語和英語,實施教學。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缺乏三語教學的基礎,從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來看,三語教學基礎相當薄弱,缺乏具備三語能力的教師,大多數英語教師為漢族,不懂民族語言。在課堂上,多數教師不能有效第進行課堂語碼轉換,無法滿足不同民族背景,不同三語水平的學生的需求。例如,苗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苗族學生從小接觸的是苗語,他們的二語(漢語)程度很低,因此,在課堂上需要教師用民族語言組織教學。

(三)民族地區的外語教學手段落后

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育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非常匱乏,以務川仡佬苗族自治縣為例,大多數鄉鎮學校教師上課幾乎都是“三尺講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教學觀念陳舊,課堂組織策略單一,幾乎沒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不會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由于民族地區的外語教師師資嚴重匱乏,學歷偏低,并缺乏雙語和三語教育培訓,加之過重的教學負擔又限制了他們脫崗接受職后教育的機會,使得他們很難較好地理解和執行新課標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學效果。

三、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結構下的外語教學的對策

(一)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師的素質培養

搞好民族地區的外語教學,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是關鍵,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的成敗,教師必須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第一,三語教學教師須具備信息獲取、整合和利用的能力;

第二,具有教學監控能力,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積極的計劃、組織、監督、評估、控制、調節能力;

第三,現代技術的運用能力。

當然,作為民族地區的外語老師,除了具有較強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以外,還要具有較強的雙語(即漢語和民族語言)的表達能力,這是實施三語教學的基礎。培養高素質的學生需要高素質的老師。教師唯有不斷健全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才能進一步完善民族外語教學。

(二)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理論與模式

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三語教學,一直都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在民族地區的外語學習中,民族語言、漢語和外語三種語言之間相互影響、作用或干擾,在課堂上,三種課堂媒介語言間需要進行語碼轉換。少數民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母語、漢語的雙重干擾成為他們學習的障礙之一。要避免和減少干擾,充分發揮三語教學的正面作用,就需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的組織要遵循三語學習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語言知識的分析和語言加工的控制相結合,特別注意設計能使學生源語言意識得到進一步開發和充分利用的教學活動。具有三語教學能力的教師能夠根據不同情況有效發揮三語的課堂語言作用,進行三種語言的形態轉換,能夠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所教授內容的難易度適當予以調節。對容易接受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英語或二語來講授,在講難度較大、比較抽象的內容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策略,包括教學媒介語言的語碼轉換。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和探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多語言學習積累的學習經驗,體現多語學生的主體性。

進行三語語言遷移的研究。開展對少數民族地區外語學習者在語音、句法、詞匯、語用等方面三語習得過程的影響和遷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創新

語言教學是一門藝術,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收效也是不同的。因此,改進、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信息化環境下的外語教學模式,提高外語教學效果和質量。

四、結語

中國是一個有著 56個民族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的教育在我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外語教育是少數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國民素質整體提高、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在雙語語境下的外語教育的探討,討論了民族地區外語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本文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育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外語教師的培養具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Fouser R.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Language research,1995(31).

[2]李儒忠 .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歷史進程綜述 [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9(04).

 

[3]劉全國 ,姜秋霞 .我國民族地區外語三語教學理論的本土化闡釋 [J].西北師大學報 ,2010(05).

 

[4]曾麗 .從“三語習得”視閾探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外語教育 [J].民族教育研究 , 2012(01).

 

 

(作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渝中区| 肇东市| 晴隆县| 裕民县| 灌云县| 无为县| 郁南县| 正宁县| 克什克腾旗| 土默特右旗| 巴林左旗| 惠州市| 莱阳市| 茶陵县| 府谷县| 平遥县| 右玉县| 台前县| 化州市| 鹤山市| 七台河市| 定兴县| 大城县| 天镇县| 理塘县| 广元市| 蓬溪县| 宿迁市| 盘山县| 侯马市| 理塘县| 友谊县| 专栏| 合水县| 章丘市| 望奎县| 德格县| 垣曲县| 惠东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