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教育碩士

英語教育碩士

時間:2022-06-24 00:28: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教育碩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教育碩士

第1篇

1.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基于對兩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已經掌握哪些英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怎樣的知識基礎上開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入學前的教育背景。表中顯示,英語教育專業背景的學生為少數,從課堂表現也看出大部分學生欠缺該專業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每年都增加“補習”內容,補習英語師范教育專業本科生必修的“英語教學法”知識。補習的范圍和深度因每屆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而有所調整,目的是確保所有學生都掌握英語教學法的基本概念,以便順利進入研究生層次的相關課程學習。對每屆新生實施問卷調查的另一個目的是了解他們對研究生教育有哪些期望,答案從高到低依次為:英語教學知識和技能;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演講能力、科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自信心和心理素質。課題組把這些回答看作是對任課教師的期望和要求,在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中把這些都作為考量因素。

2.根據特定教學目的,采用相應教學方式

英語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內容包括普通教育知識、英語教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外國語學院承擔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英語課程與教材分析、外語學習理論與方法、語篇分析與語言教學、英語國家文化、英語教學論、英語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基礎英語教育測量與評價、基礎英語教育發展前沿研究、學術英語閱讀以及英美文學作品賞析。任課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教師講解、學生講解、學生展示、討論、說課、模擬授課。對有關英語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的課程,主要采用學生參與的教學方式。這些課程既包括理論知識又包括技能培養。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課前閱讀和課上討論的方法,對于教學技能的培養采用親自實踐的方式,例如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案分析、教學技能展示、說課、講課、評課等。

3.任課教師磋商協調,整體進行教學規劃

教育碩士培養應該有總體目標,所以任課教師之間的信息溝通是十分必要的。每一級新生入學之后,任課教師們圍繞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水平和英語能力進行交流,以便教學中采取針對性措施。對于教學內容相關的課程,如英語教學與教材分析、英語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英語教學論、基礎英語教育發展前沿研究等,任課教師互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就教學內容進行磋商協調,以避免重復或遺漏。

4.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發展能力

新入學的研究生學習上表現出盲目性,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引導他們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進行思考,強調研究意識,使他們明確應該帶著研究意識進行學習,而不可僅僅滿足于聽課。為了培養專業閱讀習慣,教師列出讀書目錄,包括語言學、外語教學、英美文化、文學等方面的書籍和十多種學術期刊,定期進行讀書匯報和交流,以促進閱讀理解、分析概況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教學技能培養方面,組織講課說課比賽,有幾位教師負責具體指導。

5.聽取學生反饋,進行教學反思

任課教師認為,教師必須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方能改進教學,聽取學生的反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自2011年始,每一年都進行對畢業生的訪談,了解他們對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授課方式、教學條件、個人收獲等方面的看法和認識,然后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進行改進。從三年來的學生反饋看,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的滿意程度逐年提高,對英語教師專業素質的認識也逐年深入,對自己專業素質的評價也隨之提高。

6.結語

第2篇

老師在教育技術的自留地里揮汗如雨,辛勤耕耘,如今春華秋實,讓我向您道一聲:“老師辛苦了!教師節快樂!”感謝您用信息時代的“開山板斧”為我們大山深處的師生們送來了傳播知識和開啟智慧大門的教育技術“金鑰匙”。

名師速寫

焦建利老師,擁有渾厚、質樸、爽朗的陜西人性格,興趣愛好廣泛、熱衷于探討教育技術國際前沿的動態和發展趨勢。教育專業基本理論功底深厚、學識淵博。

在研究方面,焦老師與中瑞典大學有關學者共同主持“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英國教師國際專業發展項目(TIPD)、英語教學與互聯網項目等,在中國歐盟甘肅基礎教育項目擔任國內咨詢專家,負責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中國國家精品課程與國外開放式課件的比較研究》。此外,焦老師學術專著頗豐,擁有《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研究》、《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學習科學與技術》以及最新翻譯的美國教育技術學專著力作《世界是開放的——網絡技術如何變革教育》。作為焦老師的學生,浸潤在濃郁的學術氛圍中,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頗感終身受益。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屈指數來已窮盡雙手十指,認識華南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已經有整整10年了。從2002年省學科網絡化高級研修班、2003年中美校際交流Go-fourth項目,到后來的中英合作ETIP項目、參與“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的研究,以及2007至2010年跟隨焦老師在華南師范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和廣東網絡教育專業委員會GDAEE學術年會的系列活動,在焦老師的悉心指導下,自己學會了從在實踐中研究到在研究中不斷實踐。在焦老師的影響下,我常接觸到許多涉及教育技術國際前沿的新名詞、新工具以及新思想。自己經常被焦老師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學界密切關注教育技術發展新動向的洞察力和分析新趨勢的專注力,以及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和舉重若輕的策略引領著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敬業精神所鼓舞,使我從做敘事研究中養成了研究中敘事的習慣,焦老師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對我的教誨對我影響深遠。

教育技術實踐中引領

2002年初,我有幸被省教育廳錄取為中小學骨干教師學科網絡化高級研修班學員,有機會認識了華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的焦建利老師和桑新民教授,因此與未來教育研究團隊開始了密切的交往。當時華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也在承擔中英合作的一個教育研究項目——中英合作英語教育與互聯網項目(English Teaching & Internet Project),該項目是由英國文化教育委員會與廣東省教育廳合作的一個中學英語教師培訓項目。華南師范大學未來教育研究中心承擔了項目第一期的評估工作和第二期的組織實施工作。在焦老師和桑教授的推薦下,我有幸以小學英語骨干教師的身份帶領我所在的韶關市湞江區執信小學英語教師團隊,在第二期的ETIP項目中加入了省級重點中學英語教師試驗項目團隊的學習和交流活動。

在ETIP項目活動中,焦老師經常鼓勵和幫助我們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還具體和我們商討中美校際交流的實施問題。2002年8月中旬,我帶領韶關市湞江區執信小學游陸蓮老師到華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運用網絡建立了與美國羅得島州東格林威治城諾基山學校(Rocky Hill School)的校際聯系。焦老師對此給予了鼓勵,叮囑中美校際網絡交流要在英語學科教學中積累網絡資源,并且在中英合作的ETIP項目網站服務器上為執信小學預留了主頁空間,為學校參與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信息時代的信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提供了課題實驗的網絡平臺。英語教學與互聯網的課題實驗也在華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的團隊指導和幫助下順利地結題了。

2003年12月,在廣州市北大附中召開的GDAEE2003 網絡年會上,焦老師主持了大會的有關專題研討,主題為“學科教學與互聯網——實踐、挑戰與展望”,我在大會上圍繞中美校級英語交流項目提出了信息時代中外校際跨文化交流項目CCAC的策略。這是從虛擬交流到面對面真實交流的路線圖:“建立聯系”(Communication)——“開展協作”(Collaboration)——“欣賞文化”(Appreciation)——“歡慶差異”(Celebration),前兩個階段是網絡虛擬方式交流學習,后兩個階段逐漸向面對面的真實交流演繹。

ETIP項目課題實驗成果在培訓中得到認可,桑新民教授和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英語教學主管韓海倫(Helen Halligan)女士在廣東佛山南海石門中學召開的ETIP項目驗收總結會上,曾給予我們的項目學校較高的評價,我也被評為“中英合作ETIP優秀項目協調員”。其實ETIP項目中教師培訓構建的目標是培養一批項目協調員,使其成為后續項目創新推廣階段的培訓者,在廣東各個地區進行拓展培訓,培訓的內容涉及英語教學網絡資源的檢索與獲取、加工與評價、應用與創造等內容,使得接受培訓的英語教師大開眼界。

桑新民教授(左)、作者(中)、英國專家韓海倫(右)在ETIP項目活動合影

桑新民教授對我們山區小學在英語學科教學和互聯網應用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評價,他生動地比喻描繪:“偏僻山區的師生運用互聯網與世界各地的學校師生有效地進行交流和學習,其成果相當于山區網絡試驗田里,長出了平原土地上才能喜獲豐收的莊稼。”該比喻雖然淺顯,但卻讓我直觀地領會到網絡技術的應用應該遵循樸實的生態觀。此時調入南京大學的桑教授建議我在不斷“揮刀砍柴”的過程中,適當抽空去“磨刀”。在信息時代,山區與平原、沿海與內陸之間,傳統與現代文化迥異的不同國度之間,我們的教學思想在網絡上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因為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開放的。2007年至2010年,我考取在職攻讀華南師大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教育碩士學位,又重新回到華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跟隨焦老師一起研究學習。

教育技術研究中引領

從農業生態觀的角度來看,攻讀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碩士學位就相當于在研究如何習得一種將喜獲豐收的莊稼“顆粒歸倉”的“收割技術”。在焦老師的“教育技術自留地”里,三年的教育碩士學習,使我對技術的前沿理論和數字化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夠輕松實現將教師網絡社區學習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師群體專業發展活動中去。此愿景正如開啟大批量的“聯合收割機”在一望無垠的“豐收麥浪”中作業的景象。焦老師名字中的“利”字可形象詮釋為左邊“禾”代表糧食,右邊“鐮刀”則代表收割糧食的工具;作為教育技術學徒,我的名字中的“秉”字當中也隱含了一個“禾”字,此外可見一只從右向左伸出緊握“禾”的手,意即徒手去抓糧食,這就是象形的“秉”字。如果理論是引領鑄造提高生產力的工具,手則是代表農耕收割的勞動者。理論與實踐的互補,在原始的農耕漁獵時代,東方漢語言文化中的 “利”和“秉”兩個字,遠比同一時期西方文化俗語當中的“一鳥在手,勝于兩鳥在林”的行為價值觀所透露出來的哲學信念和智慧更具深遠。遠古東方的刀耕火種、弓箭等發明曾給西方文明的進步做出過貢獻,漢語言文化智慧能將“水中月”、“鏡中花”轉變成“囊中物”、“池中魚”、“林中鳥”,靠的就是要掌握收割和捕獲工具的堅定信念和智慧。

焦建利老師(中)和作者(右一)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合影

在焦老師指導的教育碩士中,總有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在職中小學教師,我們2007級教育碩士四位同學中,除我之外還有中山市中學物理教師李咸啟同學、廣州市美術中學教師李雯同學、廣州電子信息學校從事職業教育的姚崇云同學。我們在彼此不同專業背景的實踐研究中,有的運用教育技術在進行學科混合學習,有的專注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培訓研究,有的針對網絡區域行動教研對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進行了研究。焦老師總是鼓勵大家團結協作,相互鼓勵和促進,在華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我們沿襲了很好的學術研討習慣,焦老師總喜歡用英文的譯音將之稱為“習明納爾”(Seminar)學術研討活動。

舉重若輕:教育技術從“開山板斧”到“金鑰匙”

第3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原2008級師范14班的黃俊,今天能夠代表全體新生此發言,我感到無比的興奮和榮幸!

縉云呈祥瑞,嘉陵蕩佳音。在這個充滿收獲與希望的時刻,在這個我們大家歡聚一堂的時刻,請允許我代表在座的各位新生向學院的領導、老師們表達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感謝你們在過去的本科四年里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和悉心指導,并衷心地道一聲:“老師,你們辛苦了!”

時隔一年,當我離開家鄉,再一次踏上重慶這一片熱土,再一次回到西南大學,回到這記憶著我們人生最寶貴的四年青春的外國語學院,我想說:回家,真好!

作為免費師范畢業生,我們是國家政策的實踐者,也是國家政策的受益者,根據教育部的統一安排,我校今年將繼續免試招收我校畢業的免費師范生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今天,我們有幸坐在這里,感謝國家,教育部,西南大學,研究生院以及外國語學院能夠給予我們這樣一次機會,讓已經離開大學校園的我們,又為了同一個教育夢想再次相聚。

記得去年我們班的畢業紀念冊里就寫到:“(多少年后)當你在會場陳辭,在書齋握筆,在講臺揮汗,在家里勞作,在清早晨練,請將你的故事告訴我,將我的故事告訴他,將外院人的故事說給外院聽,也說給母校聽”,現在,看著臺下這么多熟悉的老師,熟悉的同學們,這個時刻不期而遇,我想說:好久不見,大家還好嗎?

在從長沙回重慶的路上,我就一直不斷地想象著大家再一次相聚時激動溫馨的場景,工作一年,那些年的班長團支書是否依舊長著一副催交各種表格的大黑臉?班上的女生們是否更加具有女人味了?寢室的兄弟們是否開始告別潘科質?看著臺下的大家,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大家真的變了:我們的女同學穿裙子與褲子的比例現在基本與本科階段相反;男同學們也會有一些開始和我一樣,開始學著將襯衣扎進褲子里,裝一裝成熟;還有一些同學,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巨大壓力,已經踏上了從小胖子到大胖子最后到死胖子的道路;再仔細一看,甚至還有少數同學已經用他們的無名指開始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我們在座的各位都從事著一線的英語教育工作,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當上了部分學生心中的那個破壞完友情,再繼續破壞愛情,甚至連親情都不放過的班主任。這所有的變化,都說明了一點:我們成熟了,長大了。

回憶本科的四年生活,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唱過的紅歌,一起參加的團日活動?是否還記得運動會,健美操比賽,外語文化節等所有活動中我們為了“天驕外院,勢必爭先”勇奪第一的身影?是否還記得褚修偉老師在上語法與寫作課時用五個手指頭做的生動的比喻?是否還記得曾經抱怨現在卻心存感激的那一片片零課時閱讀讀書筆記和零課時聽力聽力報告?還有嚴格的法老在班上的標志性點名:趙曉,龍瓊,肖霞,王婷,李義菊,吳忠艷,宋美佳…

記得幾個月前在聽北京四中全國優秀教師任小艾的講座時,她結合她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說過這么一段話--初中生是否能夠學好這一門功課首先在于他是否喜歡上這一名老師,其次再是這名老師是否在專業水平上讓人折服;而高中生恰恰相反,你是否能解答出他們所提出的各種難題是高中生臣服于你的首要因素,其次再是他是否喜歡你的教學模式。對于她的這一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對于一名優秀的老師,他必須既擁有淵博的學識,又能把握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知識傳授出去。從我們教育碩士課程表上來看,這些都是我們研究生階段學習的重點,這些,毫無疑問處處體現出學院對我們課程實用性的精心安排。

不僅如此,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這里有適合我們生活和學習的清新氣息和美麗風景,有我們渴求的書林翰海,有我們企盼的學界鴻儒,更有我們向往“博學中西,砥礪德行”的院訓和精神!。我們為能夠踏上西大這片沃土而感到驕傲,我們為能在外國語學院繼續深造而感到自豪,同時我們也堅信,學校、學院也會因我們的到來而錦上添花 。

“國勢之強弱,視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學校”。在這里,作為新生代表請允許我謹代表全體新生,向學院莊嚴承諾:我們將刻苦學習、自強不息;我們將嚴格按照學校、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的要求,尊師重教、團結奮進;我們將積極配合學院的各項人才培養計劃樹立遠大的理想,德才兼備、勇擔重任。

第4篇

新一輪的課改在吉林大地的校園里正如火如荼的推進實驗,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的校園也因此發生著新變化,回眸一望,靜心反思,用平和的、寬容的心態去感受新課程,覺得新變化太多、太多!

一、英語教學情景化,教學情景真實化 走進新課程以后,無論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上,還是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為了避免穿著新鞋走老路,避免把英語教學變成僵硬的東西,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大膽嘗試:盡量將各種課型的教學情景化,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語境,真正使學生的英語學習發生在真實的語境中,讓學生在近似真實的語境中進行有效交流,從而習得語言,而不是學得語言。另外,為了有利地配合課內教學并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活動融于教學之中:① 開展“唱英文歌學英語”的活動。原版的英文歌發音好,吞音、連音處理得惟妙惟肖,而且學生們大部分愛唱歌。每天課前5分鐘聽唱英文歌,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聽力,還讓學生感受到外語語境,對形成良好的語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② 為了防止大晚課上學生會產生厭學英語的情緒,同時也是和一天的疲勞作斗爭,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品質,我在課堂上加設了小游戲。例如:“數字串串”,“讀繞口令(英語版)”等。③逛街學外語。生活與社會是最好的老師,活生生的語言是來自生活的。我向學生介紹了“Head shoulders (海飛絲),Sprite(雪碧),Kiss me(騎士美口紅)…”這些詞后,學生們學得饒有興趣,我趁熱打鐵地向學生們建議:向馬路兩旁的廣告牌子,向商品的商標等等學外語,也是擴大外語詞匯量的一個手段。沒過多久,學生們反過來考我:“中國建設銀行,中國石油”怎么說?④抓住西方節日之契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只要用心去挖掘,原來都很精彩。

April 1st(愚人節),我讓學生搜集相關信息,原來他們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我還強。

Christmas Day(圣誕節),我們一同去感受西方文化。

Thanks Giving(感恩節),出于我的意料,原來80后的他們心中也有大愛,有責任心!

這樣的教學之后,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高了,興趣濃了,我們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的環節,變得生動、活潑、有意思起來。

二、從教教材轉化為用教材教 現行的英語教材有好幾套,那么哪一套最好呢?思索良久,覺得各有所長,同時也悟出了一個道理:英語學科該教授什么。英語是一門內涵十分豐富的人文學科。英語之所以充滿魅力,就在于其內容豐富(天文地理、人情物理、政治經濟、哲學文藝),形式多樣。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考慮和設計的。英語教學的目標不應只停留在“知識”、“技能”這個技術層面上,更要關注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目標,即關注課堂上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時內心的靈動,關注學習時呈現出的態度與責任,包括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科學嚴謹的求知態度、寬容合作的人生態度等。當然這些目標未必寫進教案,這些目標的實施有待于教師捕捉課堂上的恰當契機。只有意識鮮明,才能抓得住稍縱即逝的時機。英語的豐富性、多樣性、靈活性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感悟教材文字本身的內涵,還要善于開拓教材以外的信息,淋漓盡致地發揮教材作為憑借的依托功能,即所謂教師對教材的二次開發。“英語教什么”除了要落實課堂上學會了什么,還要思考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會學了沒有,有沒有領悟基本方法,掌握一般規律。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一系列的自主實踐活動,在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能否觸類旁通,由點及面,舉一反三。為了更好地配合教學,我們還以校為本,以學生為本,開發了適合我校學情的、適合學生成長需要的校本教材,為學生的有效學習英語提供了廣闊空間,雖然學生是坐在教室里學習,卻真正做到了走出校內,走向校外;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出只教課本的思想束縛,走向人與社會知識的和諧統一。

改革之路還很漫長,雖然現在我們也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如果我們用積極的、樂觀的、寬容的心態去對待,且行且思,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新課改之路一定會很寬廣!

(劉淑燕,女,中學一級教師,獲文學學士學位,東北師范大學英語教育碩士就讀,吉林省教育學會會員。現任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英語教研組學科主任。獲長春市學科骨干教師、科研型骨干教師、教學新秀稱號;吉林省推進新課程教學大賽二等獎。多篇論文公開發表。現正編寫校本教材《高中英語晨讀100篇》。)

責編 / 張新興

第5篇

Key words: transfer of learning;positive transfer;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Applying the Law of Positive Transfer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2-1578(2009)11-0027-02

1 Introduction

This term is first technically defined by the behavioral psychologists to mean the automatic, uncontrolled and subconscious carryover of precious performance or knowledge ( past-learned behavior) to subsequent learning in an attempt to produce new respons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and educators also use it to describe the use of past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new situ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language transfer refers to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language on the learning of the second language.

Transfer not only helps but also hamper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because transfer can b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sitive transfer occurs when the prior knowledge benefits the learning task――that is , when a previous item is correctly applied to present subject matter. When bo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the same form, pattern or rule, the transfer facilitates learning.

It is exceedingly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native language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is often positively transferred. In the case, the learner benefits from the facilitating effects of the first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also termed as interference , hampers learning. It occurs: when the first language interferes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r the previous performance disrupts the performance on a second task and leads to errors, or a certain rule or principl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incorrectly applied to another learning situation and leads to errors. This is a common strategy employed by L2 learners. They often use L1 patterns or rules in learning L2, which results in errors or inappropriate fo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fer is a learning strategy in L2 learning. Whether i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does not depend upon the learners but upon the similarity or difference of the forms, patterns or rul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2 Positive Transfer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Becaus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and Business Chinese Letter writing,That’s to say , betwee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and Business Chinese Letter writ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are chief, and the Positive Transfer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2.1The same Jargon can be positively transferred

Jargon: speech used by a marked group of people such as a trade or occupation, appearing as a divergence from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understood as the modifications that a professional group brings to the national language , especially in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Business 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most active branch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 . Dur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 lot of Jargon or chunks are established and widely used. And these Jargon and chunks are just the same in Business English and Business Chinese. So if the students have mastered these jargon or chunks , they would transfer them to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chunks (including some jargon):

1) words and/or poly-words: FOB CIF CFR ( price terms)

2) phrasal constraints: … for your reference ; an offer subject to…

3) conventionalized or 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 As requested,…

Enclosed pleased find…

4) sentence builders:

2.2The same structure and style can be positively transferred

The first impression a business letter makes on its reader often determines whether that letter will actually be read, and it also may determine the reader’s reaction to the contents of the letter. Therefore , business letter writers must , in addition to composing well-written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 be able to communicate their thoughts in efficient, appropriate letter form. A well-dressed executive projects a quality image. A well-dressed letter also projects a quality image.

2.2.1 Letter structures and placement

Broadly speaking, business letters are usually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twelve elements: letterhead ; date; inside address; attention line; salutation; subject line; body; complimentary close; signature; reference initials ; enclosure; copy notation. Among these twelve elements, letterhead ,date , inside address, salutation , the body, the complementary close and signature are necessary for business letter, while the others are optional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2.2.2 Styles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business styles of letters: Block, ModifiedBlock, Simplified and Indented. But the style usually used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the same.

2.2.2.1The same criteria for effective Business writing can be positively transferred

A Business message is considered successful when (1) the receiver interprets the message as the sender intended it and (2) it achieves the sender’s purposes. In order to meet these objectives, American experts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developed six C’s principles: Courtesy, Correctness, Conciseness, Clarity, Concreteness and Completeness.

These standards are also the requests for the writers to compose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Whenthe students want to write the good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Fist of all, He should learn the knowledge of Business Chinese Letters very well. For the same criteria for effective Business writing can be positively transferred.

3 Making full use of the law of positive transfer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teaching

3.1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vocabulary through Chinese

There are many items specially used in busines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example, price terms: There are many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Price Terms. The main useful are: FOB, CIF, CFR, FCA, CPT, CIP.

When teaching these terms, the teacher should explain the each term in Chinese ,and then givean example , tell the condition when it is used, then let the students to think of it by themselves .For these terms are the same meaning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2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discourse through Chinese

As a specific purpose language, there are similar discourse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example:

When write letters that ask for enquiries and requests, the general plan for direct order are: a) Begin directly with theobjective――either a specific question or a general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b) Include necessary explanation――wherever it fits; c) If a number of questions are involved , list the questions by numbers or bullets, or leave space between questions; d) End with good-wish words adapted to each particular situation.

When teaching the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discourse, the teacher can supply some Chinese business letters for the students to read, to imitate, thi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m to master the business letter discourse, and it makes it easy for them to write a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in the proper discourse.

3.3Comparing with Business Chinese letters, Correct the mistake in the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Business English and Chinese letters , students can Correct the mistake in the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comparing with Business Chinese letters. That’s to say, If a student want to make much progress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first of all , he should learn Chinese well. And during my teaching, I always fin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level Chinese can write a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easily and quickly. And the students with poor Chinese can hardly write a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in plain sentences.

4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Chinese on English learning has traditionally been seen to be one of interference,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learners learn English through Chinese, Almost all the transfer of Chinese on English are negative. From this article you may see , there are some positive effects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the same Jargon , the same structure and style ,the same criteria for effective Business writing can be positively transferred

If we make full use of the law of positive transfer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That’s to say: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vocabulary through Chinese;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discourse through Chinese; Comparing with Business Chinese letters, Correct the mistake in the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we can effectively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Writing Learning.

Bibliography:

[1]Ellis M.& C. Johnson.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Yingkun H.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 2005.

第6篇

關鍵詞: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碩士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為了滿足國內石油石化企業的人才需求,培養一批既具備扎實的石油、石化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又熟練掌握英語、國際化經營等相關知識的高層次國際化創新人才,推進學校國際化戰略的順利實施,促進學校石油石化主干學科建設與發展,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于2009年9月啟動了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作為第一批開設的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至今已經開辦了5年。為了保障石油工程國際班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石油工程學院配合學校研究生院要求的同時,在入學制度、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嘗試。然而,對于全英語教學國際班這一新生事物,國內高校尚缺乏成熟的、全面的、適用于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的質量保障體系。因而,關于如何做好石油工程國際班碩士研究生培養教育工作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

1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

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在建設初期,在研究生培養和教學質量保障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課程安排不平衡

石油工程國際班的所有專業課程全部邀請國外知名大學教授、國外石油企業高級工程師授課,但由于外教來華時間的限制,在課程的時間安排上一般分散在2個月的課程學時只能被壓縮至1周全天完成。因此,出現了學期內的授課時間集中和各個學期授課安排不平衡的現象。從教學效果上來看,1周集中式的授課方式使得學生和外教均感到緊張和疲憊,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1.2學生差異

石油工程國際班的入學制度對研究生的專業課成績排名和英語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學生在入學前必須擁有較高的托福、雅思或大學英語六級語言成績。但進入國際班課程學習之后,反映出來卻是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參差不齊,這使得全英語教學的授課效果出現了失調現象。

1.3外教授課風格

與國內教師“灌輸式”的教學風格不同,國外教授習慣于“啟發互動式”教學,在課堂上一般會從淺顯基本的知識點講起,隨著學生的反饋和呼應酌情增加授課難度和調整授課內容。然而,國內學生往往不習慣提問或與老師互動,外教講多少就聽多少,外教沒講的也不追問。這樣造成了學生抱怨外教講得內容少且不深入,外教抱怨不清楚自己所授內容中國學生是否聽懂的局面。

1.4質量評估體系尚未完善

目前的碩士培養質量評估以校內自評為主,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入學質量、課程教學、教材建設、學術水平、學位論文等。未能將用人單位和社會對培養出的全英語碩士學位研究生的“滿意度”作為評估指標,以強化全英語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學校總體社會聲譽的聯系,確保評估的真實性、客觀性、指導性和權威性。

上述幾方面是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研究生培養實踐中遇到的困境,如不對其進行恰當的改革與建設,必將帶來種種弊端,引發質量滑坡。因此,構建石油工程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質量保障體系,實施質量保證體系中的具體措施已成為當務之急。

2石油工程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2.1質量保障體系

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實際上是一種質量管理制度,明確目標,以已有資源建立管理程序,實施過程控制,最終達到預期目標。石油工程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主要面向國有大中型石油石化企業,以培養具備系統扎實的石油工程學科專業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英語和經濟管理、國際化經營等相關知識的高層次國際化創新人才為目標。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質量保障體系即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利用國內外、校內外資源,以教學實施和管理制度為基礎,以質量評估為手段,把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的教學質量管理行為有機地結合成一個目標清晰、分工明確、相互協作、能夠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整體。

2.2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研究生培養質量是在社會、學生、導師、管理和條件建設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綜合結果,其影響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因素也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本研究在參照已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結合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的教育特點和實際建設經驗,最終整理出一套適合石油工程學科特色和全英語教育項目特色的指標體系。落實到具體指標中,此體系可關聯至師資隊伍、生源條件、管理教育、物質條件和質量評估五個影響因素。物質條件包括教學科研設備與圖書資源等。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教學管理、培養方案設計和課外學習氛圍創建幾個方面。培養方案設計又涉及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和學位論文幾個環節。另外,質量評估作為質量保障體系的一部分,是衡量保障措施是否合適、有效的天平。

2.3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的措施

首先,應嚴格把好入學質量關,認真審核學生的入學條件,全面考察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技能,確保生源的質量,寧缺毋濫。其次,應重視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學院應制定好相應的規章制度,安排好公共課教學活動,做好考勤工作,確保課程學習的質量。再次,要加強授課教師和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只有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才是質量保證的關鍵。在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進行不斷優化和加強。最后,需要完善評估方法,構建合理的質量評估體系,充分發揮其在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研究生培養中進行質量監督的重要作用。

3已開展的質量保障措施

為了構建和完善石油工程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研究生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石油工程學院針對上述質量保障體系的各個節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質量保障工作。

3.1優化培養方案

石油工程09級國際班的培養方案中專業課共9門,其中油氣井工程1門,油氣田開發工程6門,石油地質1門,石油經濟1門,共21學分。通過四年的探索,學院進一步修訂了全英語教學國際班培養方案。在廣泛調研國外高校相近學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按一級學科制訂了13級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的培養方案。培養方案體現了國際化、創新性和特色化的特征,保留課程體系中的主干專業課,將部分非主干專業課改為講座的形式。另外,為了平衡一級學科中油氣井與油氣田開發方向的授課比例,增補了油氣井工程方向的專業課程。修訂后的培養方案中主干專業課共12門,其中油氣井工程4門,油氣田開發工程7門,石油地質1門,共28學分。在課程時間安排方面,為了使授課時間和學期課程量達到平衡,將外教來華的授課周期分散安排,將國內教師的授課時間由集中授課改為分散授課,填補了學期空檔。在學位論文方面,石油工程學院結合本院實際,制定了全英語國際班學生進入論文開題工作后2年的研究、學習計劃。國際班學生的英文學位論文評審以及答辯也突破了傳統普通研究生中文學位論文的評審形式而采用石油工程專業領域專家和英語語言類專家共同參與的形式,如此既保證了論文的理論水平又保證了英文論文的語言水平,進而指導全英語國際學位碩士論文向更高水平發展。

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石油工程國際班早期專業課程的授課教師全部來自國外知名大學的教授或跨國石油公司任職的高級工程師,這些教師的教學水平、質量很高。通過近四年的師資隊伍建設,對石油工程國際班的教師結構進行了優化,按照外籍教師占2/3、國內教師占1/3的比例配備。國內教師要求具有國外教育背景,3年的國際班助教經歷以及課程所需的專業基礎。此外,學院為每位外教配備了一名校內助教。助教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和國外教育經歷。助教是關系到每門外教授課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肩負著課程的預習輔導、課堂教學管理、課后答疑和組織安排考試等重要環節的教學工作。特別是在課堂教學管理環節,助教將協助學生及時就聽課效果對外教進行反饋,督促外教實時調節授課難度,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3.3完善入學制度

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的招生選拔工作于每年4月份進行,學校研究生院對符合條件的已報名學生進行統一的外語水平測試。學院結合本院實際,制訂針對全英語教學國際班報名學生的專業素質與技能的面試考核方案,加大對報名學生的專業考察力度。最終將結合學生的外語考試成績和專業面試成績進行綜合評定,確定錄取人選。按照原來的招生制度,石油工程國際班只面向油氣井工程和油氣田開發方向的研究生。然而,通過四年的探索發現,較為單一的生源環境并不利于國際化教學環境的培養。于是,學院對招生政策進行了改革,使13級石油工程國際班的招收范圍擴大到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的研究生,此外還招收成績優秀的國外留學生。實踐證明,留學生的加入和多元化的生源環境確實有助于學生的課程學習與日常交流,特別是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及英文論文的寫作能力由此得到了顯著提高。

3.4強化教學過程管理

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建立了由研究生主管院長負責、班主任主抓、助教協助管理的班級管理體制和組織體系。通過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每門外教課程做到了“四個一”,即一門外教課程用四周完成,第一周由校內教授講授該門課程的基本框架、基礎知識;第二周由外教講授,開課前班主任和助教會結合外教的專長和本課程能反映的前沿知識設計教學內容;第三周由助教對學生大作業進行檢查、批改,深入了解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對部分內容進行串講、答疑;第四周為學生討論、復習準備考試時間。授課結束一個月內,助教組織學生進行結課考試,學期末向學院提交完整的教學材料進行歸檔。學院鼓勵國內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研討式教學方法,同時加強課程質量的評價。學院參考國外高校課程評教體系,結合國內研究生教育實際、特色,制定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評教指標體系。國際班開設的每門課程,都做到有任課教師對學生、學生對任課教師評價的完整記錄、統計。每學期期末,學院對本學期每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總結,向學校提交質量分析報告。

4結語

石油工程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研究生培養已有5年多。通過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建設師資隊伍、完善入學制度和強化教學過程管理,石油工程全英語教學國際班的各項教學工作有條不紊、進展順利。通過調查了解到絕大多數石油工程國際班學生認為全英語教學對他們英語水平的提高,特別對石油工程專業英語的的學習有明顯促進作用。更可貴的是,學生反應國際班的學習在提升英語和專業實力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繼續學習和深造的熱情。統計表明,石油工程國際班畢業研究生的就業情況及再學習情況良好。其中,石油工程09級、10級和11級國際班畢業生成功出國深造和國內直博的比例分別為44%,64%和56%,石油工程12級國際班(目前研三在讀)中已經獲得出國深造錄取通知的學生比例為43%,還有一部分學生正在積極申請。隨著學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不斷邁進,全英語碩士學位項目將一如既往地開展和完善,石油工程國際班對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熊玲,李忠.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4-8.

[2]屈藝.淺析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質量保障體系[J].教育與職業,2012,(36):35-37.

[3]曾夏芳.中美比較視野下我國教育碩士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

第7篇

關鍵詞:高中英語;英語課堂;學習成果;學習興趣;關系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其環境優劣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課堂環境一般是指各種影響教學活動開展、質量和效果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來自于多個方面,比如說教師的教學心理和學生的學習心理;也可能是客觀因素,比如說外界環境等。隨著人們對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對于課堂環境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尤其是在國外,國外還出版了《課堂環境》等關于課堂環境研究的刊物。

一、學生對中學英語課堂環境的感知存在性別差異

大量的研究表明,高中生對英語課堂環境的感知會受到性別的影響,往往女生對英語課堂環境有著更為積極正向的感知,而相比之下,男生在這方面的感知則比較少。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女生的英語成績比男生好,而且很多女生也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并通過合作等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習成績。這一結論不僅適用于高中英語課堂,也同樣適用于初中和大學英語課堂。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女生比較擅長文科,而男生更擅長理科,這正是女生對課堂環境的感知高于男生的表現。根據心理學的分析也能證實這一結論,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男、女生的價值取向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種價值取向的區別就使得他們在語言學習中表現出不同的感知內容與程度。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環境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課堂環境感知的性別差異來進一步優化課堂環境,給男生以積極的引導,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來提高他們的二語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

二、積極的課堂環境可以改善和提高學生的二語學習成果

所謂積極的課堂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環境是一種活潑的、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參加各種英語活動的積極主動性。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說一個環境對于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課堂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其作用大小不言而喻。研究表明,在一個學習氣氛融洽、目標明確的課堂環境中,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二語學習,其學習效率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國外一些研究高中英語課堂環境與學習成果關系的學者也得出了這一結論。并補充道,不論是在哪個國家,不論是利用什么學習工具,或者是哪一個年紀,課堂環境與學生的二語學習成果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積極的課堂環境可以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積極的課堂環境最主要的是依賴于課堂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安排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使英語的學習更加的簡單、有趣,從而調動起高中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通過一些研究表明,很多學生對教師的支持不滿意,這主要是由于學生不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學習環境,而教師授課也是面對的眾多學生,無法全面地滿足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很多高中教師認為高中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應該比較強了,應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學習,而不是自身非常詳細的講解,否則只會讓學生形成依賴性,其獨立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成長。這種思想也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欠缺溝通,嚴重缺乏溝通就無法促進大家的共同提高。

三、課堂環境通過直接效應和中介效應影響英語學習成果

通過眾多的教育學者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學習態度的形成是受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說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性別、不同的成長環境等,這些社會因素通過習得者的學習態度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果。其態度也形同于興趣,如果學生喜歡學習英語,則其學習成績也就好,因此,學習態度如同課堂環境和學習成績之間的中介。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課堂環境既分別直接影響二語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又通過學習態度影響學習成績。對于這一結論,國外內很多教育學者也紛紛贊同,并根據這一結論提出在教學改革中應改變傳統的將“了解學生如何學習英語”作為重點模式,轉而去了解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高中英語課堂環境與學習成果的關系,毫無疑問的是課堂環境與學習成果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并且英語課堂環境往往對學習成果有一個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師進行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乃至國家對教學的改革中應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想方設法提高課堂環境,營造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最終取得更多的學習成果,提高教學效率,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艷玲,胡天嘯.淺談大班額環境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J].中

學教學參考,2013(7).

[2]劉麗艷,劉永兵.高中英語課堂環境與學習成果的關系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4).

第8篇

隨著社會、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發展,國家對英語教育的規劃和調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一直在向前推進。雖然對“向哪走、怎么改”存在諸多爭議,但是有一點國內外的教育領域是取得了共識的,那就是一定要適應社會發展、適時做出調整。如美國在9.11之后對自己國家的外語教育規劃進行了戰略性的部署,陸續頒布了以國家安全為目標的外語教育政策。而我國的英語教育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則是圍繞經濟開放、學習先進科技進行的。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個具有國家高度的,需要廣泛調研的戰略決策。而大學英語改革的方向是一個跨學科的,以至超學科的問題,不能只局限于英語本身這個范圍。跳出發展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語或通識英語)還是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或專業英語)的爭論,要培養大批能用英語從事本專業學習、研究和工作的人才是大學英語改革之路的明確目標和不爭方向。

1 向ESP方向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國內外的研究人員發現,教學研究和課程設置的出發點在于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又分為學習者需求(學習需求)和社會需求(目標需求)。學習者需求就是了解在校學生的語言水平,對學習內容、學習資料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需要與期望。社會需求是從社會職場和用人單位的角度對畢業生語言能力的實際需求。

根據我院的人才培養方向,課題組通過問卷、訪談等一系列調查確定了對需求分析的研究以社會需求為主、學習者需求為輔。社會需求決定未來人才在職場、社會、用人單位的工作機會和競爭力,最能反映出未來工作崗位對英語能力的要求。早了解早準備,最終實現縮短畢業生從學校到職場工作的適應時間,提高競爭力,成為企業需要的優秀人才。正如Paulston所說,工作機會會創造人們學習語言的動機。熟練掌握一門語言技能如果能幫助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將大大提高。這也是歐洲的外語教育大大超過亞洲包括我國的一大原因:學習者為了推動個人事業的發展愿意學習一門甚至多門語言。兼顧學習者分析是為了照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動態,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教學起到輔助的作用。

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因此英語能力的范疇和界定是制定大綱的基礎。我們可以比較我國幾次教學大綱或課程要求中的培養目標,找出對英語能力的定義和要求:從85年“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到99年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再到2007年“具有較強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鑒于以上情況,我們參考了國內外對語言能力的研究結果。上世紀50年代國際上的語言能力標準研究就已經開始了,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以KSCs歐洲基于能力的一體化課程框架(Knowledge, Skills and Competences)為例,語言能力包括認認知能力(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功能能力(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社會能力,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元能力,學習策略等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此為依據,在制定本校的教學目的的同時,對英語語言能力的定義就有了更加貼近社會要求的標準。

2010年我院的大學英語教學率先在藝術專業開設了的藝術英語,開啟了向專門用途英語邁進的教學實踐,取得顯著成效。珠玉在前,學院對專門用途英語的融入與應用給予了大力支持。對現有的七個學部開設的44門專業英語進行整合,合并相關相近的學科以達到科學分類的目標。為了保證教學改革與課程調整的平穩推進,在2-3個學部開展實驗。初步形成2+1+1模式。前兩個學期為通識教育,主要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逐步提高語言技能,側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學生能夠開拓國際視野,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打下基礎;同時注意培養學習策略等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三個學期進入專業英語學習階段,結合本學科專業知識訓練ESP語言技能。第四個學期鍛煉職場英語,開啟步入社會的準備階段。

課題研究團隊組織教師定期進行教法研究,以適應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的新內容。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角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把課堂變成學生討論和演練的實戰場所,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尊重學生、學科差異,確定多元化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把社會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實現在課堂教學中。在提高課堂效能方面,課題組引入了“課堂觀察”(classroom observation)這一理念,使用該反饋工具的“完整課堂觀察量表”,能夠深入教師的一堂課或一個單元,從課程設置、課堂表現、師生交流、課堂活動、反饋、教具和結束6個不同的板塊觀察到教學預期與課堂實踐是否一致,有助于教師反思教學的有效性,及時反饋。

2 師資轉型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發生了變化,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部分的英語教師的專業背景都是傳統的英語語言文學,有82.7%的教師是傳統的英語專業背景,有6.9%的教師是教育碩士,只有3名教師具有跨學科或者其他專業學科的教育背景,占大約10%。傳統的語言學、文學、翻譯等專業素養使教師很好的完成過去通識課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但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把ESP引入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選擇相應的專業拓寬個人的專業領域。必須轉變思想,積極轉型,應對大學英語教學向實用性、專業性轉變。那么英語教師應該如何轉型呢?

課題項目組研究了外語教師能力標準,發現各國對外語教師的能力要求都有詳細專業的標準。這些標準能夠對我院的外語教師提高自身能力、找準發展方向起到良好的參考作用。例如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二語言教師能力標準都是由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制定的。美國的TESOL標準在語言、文化、教學、評估和專業化五個方面要求教師達標;澳大利亞的TESOL委員會要求語言教師從專業知識和專業教育兩大方面的27項詳細條列達到標準。在國際化標準和專門用途英語融入的實際情況背景下,英語教師的轉型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師資轉型需要具備對待相關內容的積極態度,對相關專業領域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由于對ESP的誤解,以為ESP 教學需要有專門知識結構,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往往害怕和不愿從事ESP 教學。隨著教研學習的深入,這種心理會慢慢消失。其次,語言教師選定專業方向,研究語言與專業知識的比例,研究教學側重點。改變傳統的英語思維模式,改變單一講授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思路,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使英語語言更加實用,轉變成了解一門專業知識的有力工具。最后,如果語言教師與專業教師組建合作教學團隊,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前的社會形勢對英語教學的要求日益提高,從幼兒園到中學、大學,改革的內容和方式不斷更新。為了迎接國際化視野的更高挑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必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學校和教師隊伍的應對必須靈活、迅速、高效。如何跟上發展變化的列車不被淘汰,是每一個相關人員隨時面臨的課題。希望本項目組的研究成果能夠為本校及同行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Day R.Teacher obser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In Richards J C & Nunan D ( 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43-61

[2]胡壯麟.對中國外語教育改革的幾點認識[J].外語教學, 2015(1): 52-55

[3]祝, 馬文靜.基于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研究[J].外語界, 2014 (6)

第9篇

【關鍵詞】《三字經》;內在結構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269-02

《三字經》的結構劃分有六分法之說,這種六分法角度不同。一種六分法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解讀《三字經》,即把《三字經》定位成一本教育專著――中國傳統教育的綱要。其結構可以分為簡單明晰的六個部分――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育責任,傳統教育的內容體系、學習法與勸學(沈立,2012)。另外一種六分法是:第一部分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即要孝悌;第三部分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第四部分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第五部分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朝代變革;第六部分從“口而誦,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

《三字經》的結構劃分還有“四分法”之說,從勸學的角度解構,將其分為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涵、學習的典范、學習的目的四部分(輝,2008)。

不論四分法還是六分法都是或從教育的角度或者勸學的角度來結構《三字經》的。他們的分析可謂是各位研究者的獨特見解,每種分法也包含著作者努力凝練各部分的心血。但是,他們未能做到“就地取材”概括每一部分的意義,也就是沒能按住《三字經》的經脈,而是自己的聲音,而非《三字經》的聲音,這樣讓讀者難以把握《三字經》的內在邏輯關系。

基于六分法的兩點不足,這里將《三字經》分成五部分:教道論,教學論,孝悌論,見聞論和教子論。

一、教道論

首先《三字經》以教道論開頭,強調教育的前提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并且指出教育的關鍵(教之道)在于“專”,即專心、專業和堅持。同時本部分中暗含著習慣對于教育過程非常重要的觀點,正所謂習慣可以成就一個人。這部分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之道,貴以專”。

二、教學論

其次,《三字經》的教學論,闡述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這種關系分兩部分,一部分為“教”:首先從孟母教子開始,強調環境對于教育很重要(昔孟母,擇鄰處),然后借用竇燕山教子有方(教五子,名俱揚),說明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緊隨而至的是教育責任的問題,教育是父母之責(養不教,父之過);并且,教師應當從嚴治教(教不嚴,師之惰)。另外一部分為“學”:強調“學”的重要性(幼不學,老何為,人不學,不知義)。第二部分從“昔孟母,擇鄰處”到“人不學,不知義”。

三、孝悌論

然后,《三字經》將孝悌問題單獨列章,即孝悌論。這一章分為為人之道:從小(為人子,方少時)就要學習“親師友,習禮儀”,這是孝悌的總論和基礎,然后以黃香溫席的故事講述“孝”的意義,以孔融讓梨的故事講述“悌”的意義。本部分短小精悍,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分量。另外,這部分將孝論置于悌論前面,暗指“百善孝當先”的中國文化理念。這部分從“為人子,方少時”到“悌于長,宜先知”。

四、見聞論

再次,“首孝悌,次見聞”緊緊承接上文,直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孝悌論,其次才是“知數、識文”的見聞論。孝悌應該先于見聞,意思是一個人首先應該學會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知識的拓展。這一點的邏輯非常重要。第四部分從“首孝悌,次見聞”到“有為者,亦若是”。

見聞論這一部分分為兩大部分:知數篇和識文篇。所謂知數,并非只是數字和數學,而是更廣范圍的知識,包括常識和規律性的東西。知數篇基本按照數字的順序排布:從數字一開始,一直到十,中間只是未提及二。一(一至萬),三(三才、三綱),四(四時、四方),五(五行、五常),六(六谷、六畜),七(七情),八(八音),九(九族),十(十義)。

識文篇的內容非常全面,涵蓋經、子、史、集四大部分,構成了《三字經》最龐雜的組成部分。經部包括四書、五經(六經)、孝經。子部含五子(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史部包括中國各個歷史朝代的存況(治亂興衰)和更迭。需要注明的是《三字經》因各個版本產生的朝代不同,所以這部分差異較大,但是《三字經》史部都從“三皇”開始,歷經各朝,有二十二史之說,也有二十四史之說,各個版本不同,里面的內容亦有不同。除此之外,《三字經》還明確提出了讀史書的要略“考實錄”,和讀史書的目標“通古今,若親目”。集部包括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著作等。此部分包含了各朝代的典型勵志人物達17位之多,分別為“圣賢”仲尼,“既仕”的趙中令,“無書”的路溫舒和公孫弘,“不教”的孫敬和蘇秦,“家貧”車胤和孫康,“身勞”的朱買臣和李密,“既老”的蘇老泉,“既成”的梁灝,“穎悟”的祖瑩和李泌,“女子”蔡文姬和謝道韞,“雖幼已仕”的劉晏等等。他們分屬不同境況,各個階層,范圍廣泛,代表性極強。

識文篇的內容按照經子史集的方法和順序分類,提綱挈領地指明了人們應該具備的文學文化知識,內容高度概括。經部提到了四書、五經和孝經等。例如:四書具體到書目《論語》、《孟子》、《中庸》和《大學》,并指明其各自的特點。《論語》的篇數為二十和內容為“善言”,為“群弟子”所記。《孟子》一共七篇,內容為“講道德,說仁義”。《中庸》的作者為子思,核心思想即是闡述“中”和“庸”。《大學》的作者“乃曾子”,論述“修齊”“平治”的道理。經部結束之后按照“經既明,方讀子”的原則提出諸子中的“五子”(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之后,再按照“經子通,讀諸史”的建議開始介紹各個朝代的歷史。集位列最后。經部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有左氏,有谷梁”,子部從“經既明,方讀子”到“文中子,及老莊”,史部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集部從“口而誦,心而惟”到“有為者亦若是”。

五、教子論

最后是《三字經》的壓軸部分教子論。這部分教育孩子從類比物類起頭,拿犬、雞、蠶和蜂作比較(犬守夜,雞司晨和蠶吐絲,蜂釀蜜),說這些動物尚能為人類做出貢獻,人更應如此,否則“曷為人,不如物”。接著教育孩子“學和行”能產生重要影響一則可以“上致君,下澤民”,二則可以“揚名聲,顯父母”三則可以“光于前,裕于后”。然后指明很多父母留給孩子“金滿盈”的短視,強調“惟一經”對于教育子嗣的重要作用,提升《三字經》的教育意義。結語讓人們謹記“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第五部分從“犬守夜,雞司晨”到“戒之哉,宜勉力”。

六、結束語

《三字經》五分法的結構可以簡單闡述為:教道論、教學論、孝悌論、見聞論和教子論。見聞論乃《三字經》的核心,包括知數篇和識文篇兩部分。識文篇包含經、子、史、集四部分。

解構《三字經》于那些對其感興趣的人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因為《三字經》的結構層次清楚,對于誦讀《三字經》的人們有直接幫助記憶和便于理解的功能。“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現實。

其次,《三字經》的結構能幫助翻譯工作者厘清其脈絡,進而準確地進行《三字經》的翻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有著積極的作用。

還有,此次解構《三字經》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傳統文學、史學和文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見聞論下的識文篇中的史部就如“袖里通鑒綱目”,宛如資治通鑒的袖珍版,眾多重要歷史事件歷歷在目。

最后,用“教道論”、“教學論”、“孝悌論”、“見聞論”和“教子論”來概括《三字經》的五個部分,不僅僅屬于“就地取材”,還是其根據其內在的邏輯順序“順勢而為”。“教道”、“教學”、“孝悌”、“見聞”和“教子”實乃《三字經》的內部詞語:教道來源于“教之道,貴以專”;“教學”是從“昔孟母,擇鄰處”到“人不學,不知義”中提煉而來的,其中,曾經多次提到“教”和“學”;“孝悌”和“見聞”取于“首孝悌,次見聞”,并且嚴格按照先孝悌論后見聞論的邏輯;“教子”來源于“我教子,惟一經”。所以,用“教道論”、“教學論”、“孝悌論”、“見聞論”和“教子論”來概括《三字經》的五個部分是切了《三字經》的根脈,是對其內容高度準確的凝練。

參考文獻:

[1]沈立.三字經學教入門[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2.

[2]輝.《三字經》的勸學主題與宋代勸學文化生態[J].教育評論,2008(5).

作者簡介:

陳俊玉,華北理工大學講師,澳大利亞英語教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與文化;

第10篇

【關鍵詞】集團化辦學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103-02

英語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以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教育部2009年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中職英語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其教學內容也由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部分組成。自上而下的各種政策的實施,我們不難看出,國家對于中職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然而,在大部分中職學校里,由于各種原因,職校學生的英語能力并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要求。

由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為牽頭單位,貴州省護理學會、貴州省衛生廳科教處、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貴州省人民醫院護理部等42家單位共同組成的貴州省護理職業教育集團于2012年初成立了。集團的成立,無論是從辦學質量還是從辦學效果上,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集團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努力實現了職業教育規模化、連鎖化、集團化的目標,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技能型人才。筆者在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有幸參與了集團化辦學的整個過程,并親身體驗了集團化辦學對中職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以下是筆者對在集團化辦學模式下中職護理專業英語教學的一些感悟。

一、集團化辦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實現資源共享 中等職業學校集團化辦學旨在依托產業,聯合企業,在一定中介機構的指導下加強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學校、學校與地方政府的聯系,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為實現校際教學合作一體化,貴州省護理職業教育集團積極為成員學校提供指導,協調招生、教學、管理、就業指導等具體事務,因校制宜地統一培養規格、學計劃、材使用、統一考試內容,探討分層教學、分專業方向教學和分階段教學等新模式,組織開展了多次教師展評活動及學生的技能大賽,有效地帶動了成員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集團學校通過與各醫院研討溝通,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根據行業需要,加強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教育,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醫院為學校提供行業信息,幫助學校調整完善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實現校院資源的有機整合。

共同參與師資培訓 建立和培養一支“雙師型”教師是提高中職教育質量的關鍵和重要途徑之一。要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職業學校就要著力打造一支“雙師型”護理英語教師隊伍,“雙師型”護理英語教師是指既要具備相關的護理理論知識和臨床護理經驗,又要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教師,而這樣的教師在各個護理院校中為數不多。集團化辦學模式則為集團內各校師生之間的溝通搭建了更好的平臺。集團內的各個學校英語教學工作實現了信息的互通,各學校的英語教師針對具有共性特征的英語教育教學問題,積極地提出解決方法,集思廣益,有利于共同提高大家的英語教學水平。集團內的各職業學校選派教師在寒暑假期間到集團醫院進行輪轉學習,努力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同時也可以聘請醫院中英語水平高的又有實踐經驗的護理人員來校進行系統培訓或擔任兼職教師,從而更好地為基礎英語教學服務,實現學校教學與實踐實現“零距離”。

二、充分發揮集團化辦學模式的優勢,努力提高中職英語教學質量

改革教學模式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模式。當前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學模式基本屬于“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針對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我們利用貴州省護理職業教育集團的優勢,聯合其它衛生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師及行業專家,針對護理這一特殊職業,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建立課堂―情景實驗室―臨床―網絡“四維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充分體現英語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并率先在我校進行了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也受益頗多。課堂―情景實驗室―臨床―網絡“四維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主要是講授英語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情景實驗室是主要是將學生置身于仿真的病房中進行情景模擬演練;臨床見習則是領學生到臨床工作崗位中應用英語,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網絡是指師生可以利用我校數字化校園網上的各種視聽錄像和影音進行教學和英語技能的訓練。

強化實踐教學,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 學習一種語言一定要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大多數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習得語言,這種教學模式削弱了語言的交際性。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是指在英語教學中,根據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創設出不同的語言條件和要求,教師再根據這些語言條件和要求構建一個語言環境,讓學生置身于這個創設的環境中學習英語。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聽、說、讀、寫有機地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教師可以運用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任務教學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英語實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中做,做中學”的原則,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英語角、英語歌曲、英語電影等,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邊做邊學的氛圍中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實施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它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教學設備、場地和時間等因素有機組合的過程和結果為評價對象,是對教學工作的整體功能所作的評價。目前,中職英語課堂的評價體系主要是以考試(尤其是筆試)為唯一的手段,這種評價方式并不能全方位、立體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中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應突出“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目的”原則,根據此原則,中職英語教學的評價應采取“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方式,對中職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為一體的多元化教學評價。實施多元化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課堂行為評價,可以通過值日生報告、課堂小測和課堂作業等方式來完成;(2)激勵性評價;(3)學生互評;(4)學生自評;(5)行業評價。為了做到評價的科學性,在進行評價的同時,應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包括領導、同行、學生、家長、行業專家等)與評價形式的多樣性有效地結合起來。

加強英語技能的訓練 根據新大綱的規定,中職學生要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英語應用能力。筆者認為,針對中職學校的專業學習和行業的需求,教師有必要對他們的英語技能進行強化訓練,即培養良好的發音習慣、朗讀技能及英語的交際能力。而貴州省護理職業教育集團正好為此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集團的各個兄弟院校經常會舉辦各級各類的英語競賽,如2012年3月我校朱新春和韓夢園參加了2012年貴州省職業院校英語口語大賽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選拔賽分別榮獲了二等獎和優秀獎。與此同時,集團的學校和各大醫院共同合作,建立了實訓基地,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并共同執行,由教師帶領學生到臨床工作崗位中去應用英語,這種方式既增強了語言環境的真實性,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崗位對英語能力的要求。

三、結束語

集團化辦學是新形勢下中職教育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它不僅促進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而且也為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因此,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發展也必然要走集團化辦學之路,在集團的統籌下,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色調整專業,開設有特色的課程,同時,集團內各學校也利用集團化辦學這個平臺,共同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總之,集團化辦學模式推動了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及方法的創新,在集團內各學校中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也得到了社會及用人單位的初步認可。

參考文獻:

[1]汪金杰.淺淡集團化辦學對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拉動[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

[2]孫芳芳.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J].職教論壇,2012.

[3]楊廣俊.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成效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

[4]孫璞.新形勢下中職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

[5]黎慧艷.中職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職業時空,2010.

[6]鐘桂香.新課標下中職衛校英語學習評價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8.

[7]趙穎.新形勢下中職英語教學如何打造優化模式[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

第11篇

本文作者:黃敏工作單位:西南大學

國外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研究狀況

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伴隨著教師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孕育而生。20世紀90年代前期,國外的教師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大量關于教師教育的書籍相繼出版,如劍橋大學教師教育叢書等。這些讀物為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基礎,但關于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的學術研究還是很少,沒有形成系統。直到1997年,麥格拉思(McGrath)主編的文集《學習與培訓:基于語言教師教育者發展的視角》(Learn-ngtoTrain:Perspectivesonthedevelopmentoflanguageteachereducators)收錄了多篇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的研究文章,標志著教師教育者這一新型職業團體的正式出現,并掀起了第一次研究熱潮。[5]這本論文集著重討論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教師教育者的角色和能力;2)語言和語言教師教育者;3)對教師教育者培訓項目的設計和評估。論文集涵蓋的話題還有對串聯培訓模式(CascadeModel)的批判以及培訓方法研究等。串聯培訓模式是針對培訓教師教育者的數量比較龐大時常用的技巧,即:先培訓少量的教師教育者,然后再由這部分教師教育者把學到的培訓內容傳達給其他同事。串聯培訓模式具有很多優點,如教師教育者不需要長時間的離崗培訓、現有的教師教育者就能作為培訓助手等。雖然串聯培訓模式在實際操作中被廣泛運用,但仍然有不少學者擔心在這樣的培訓模式中,知識和技能會隨著培訓層次的深入而被“稀釋”,真正被運用到一線的內容會變得非常少。因此,對串聯培訓模式的批判在國外教師教育研究領域從未停止過。2005年,《教學與教師教育》(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雜志刊載了數篇關于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的文章,掀起了第二次研究熱潮。這批文章的研究話題包括新手教師教育者面臨的挑戰、教師教育者的身份認同、教師教育者的能力要求、教師教育者作為示范者、教師教育者作為指導者、教師教育者作為研究者等。這段時期的研究范圍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并逐步反映出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多面性和復雜性的特征。隨著研究的深入,教師教育者與普通教師的角色差異更加明了。作為教師的教師,教師教育者有著更高、更多面、更深刻的職業角色要求。科克倫•史密斯(CochranSmith)從事教師教育者工作20多年,她認為自己的角色包括實踐者、研究者、政策分析家、編者、評論家、指導者、評估者、辯論家、游說者、演講者、合作者、管理者等。這顯然是普通教師無法勝任的,也是一般教師教育者經過多年努力甚至畢生才可能實現的。首先,教師教育者是示范者。作為教師的教師,教師教育者在教學行為中,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扮演著教學示范者的作用,顯性地或者隱性地體現著他們對教育教學理念和價值的個人理解,其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甚至是教態、教學板書都是學生教師模仿的內容。美國教師教育者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示范是成功的職前和在職教師教育課程的核心。同時,教師教育者不是普通的教師,他們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還有進行科學研究的使命,這一角色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其專業發展內在的要求。教師教育者研究者的角色是指教師教育者要在自己的教師教育活動中善于發現問題,利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努力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能為更有效的教師教育政策提供依據。教師教育者應該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認識論的視角下解讀、評價和批判他人的研究成果;應該能夠區分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哪些是實證研究的結論,哪些是意識形態的結論;應該有進行科學研究的專門知識和能力,掌握進行科學研究的系統和科學的方法,如怎樣確立研究課題、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等,并能公開發表自己的學術成果。與普通教師科研的要求相比,教師教育者的科研帶有更強的自主性、操作性和現實性,其No.12,2012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Vol.39GeneralNo.270研究有一定的深度。教師教育者研究者的角色能促進教師教育者對實踐進行反思,以更加全面、科學和系統的視角來評判教師教育活動的成敗,通過發表學術成果提高包括教師、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在內的相關人群對教師教育領域規律的認識,完善教師教育課程的功能,使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更符合道德、倫理、社會、哲學和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要求,使教師教育活動富有成效。2010年,《教育中的專業發展》(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Education)雜志專門用兩期發表了22篇關于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的文章,這些文章反映了澳大利亞、以色列、荷蘭、新西蘭、土耳其、英國、美國、中國等多個國家對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研究的某個側面,掀起了第三次研究熱潮。其話題包括新手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教師教育者的身份認同及認同發展、教師教育者的角色、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與教育體制和課程改革。這批文章的研究話題與2005年的文章趨同,反映出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研究重點的逐漸成熟;同時,這批文章對話題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細致,并結合全球化時代的大背景,契合各國教育體制的實際情況,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如科琳(Corinne)、馬斯(Marcel)、安雅(Anja)和埃爾卡(Elka)通過半開放式的采訪,對6個國家的11名新手教師教育者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的入職都經歷了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組織上入職(organizationalinduction),成為某個教師教育機構的成員;第二個階段是專業化入職(professionalinduction),成為專業教師教育者。[6]研究結果還表明新手教師教育者的入職并非一帆風順,要經過入職初期的困頓和沮喪階段。雖然他們曾經是有經驗的普通教師,但在入職之初,都有轉變其教師角色而成為教師教育者的訴求。然而他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入職教育,這些知識和技能只能從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積累。為此,科琳等人提出,一方面教師教育者要成為終生學習者,要能不斷進行專業化學習;另一方面,教育機構要提供教師教育者學習的機會,要對教師教育者進行更大規模、更深入的研究來了解他們的狀況。

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途徑

現有的文獻資料表明,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途徑主要包括自學研究專業化發展、培訓課程專業化發展和學位課程專業化發展。(一)自學研究專業化發展20世紀90年代早期,自學研究開始出現,它不僅適合于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也適合于普通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自學研究就是研究自我、自我的行為、自我的思想,甚至非我的概念。[7]自學研究是教師教育者通過自覺地反思,思考自身的教師教育實踐活動,[8]以更廣闊的社會、政治和歷史背景知識來審視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9]對于教師教育者來說,他們不僅自己應開展反思活動,也應集中起來分享自學研究的成果,甚至在刊物上公開發表研究文章。[10]很多學者認為自學研究專業化發展是教師教育者實現其研究者和實踐者雙重角色最平衡的方法。重要意義,美國甚至出現了專門的自學研究社團———教師教育自學研究社團(Self-studyofTeacherEducationPractices,簡稱S-STEP),隸屬于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自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敘事寫作、講故事、視頻錄制等。倫內貝格(Lunenberg)和威廉斯(Willemse)總結了自學研究的特征:1)自學研究源于教師教育者自身的實踐活動,教師教育者能認識到個人經驗的重要性是自學研究產生的前提;2)自學研究需要教師教育者有勇氣和意愿承認自己的不足;3)自學研究在教師教育者個人和工作單位兩個層面都能產生影響;4)與其他同事進行合作研究能使概括的結論更有效。[12]但是自學研究式專業化發展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正如科克倫•史密斯(CochranSmith)指出的那樣,對于教師教育者來說,他們可能既沒有充足的時間,也沒有充分的系統知識來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13]因此要使自學研究式的專業化發展效果最大化,就必須有培訓項目確保教師教育者已經具備自主研究的專門理論和實踐知識;并且有組織保障其能與同行進行經常流,能形成學習和發展的共同體。(二)培訓課程專業化發展培訓課程專業化發展一方面彌補了自學研究專業化發展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為自主研究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教師教育者通過參加培訓機構組織的短期或長期培訓實現知識、技能和意識方面的更新。但是關于系統的教師教育者培訓的文獻還很缺乏。對培訓課程的早期報告來自艾吉(Edge)。[14]艾吉介紹了培訓小組對索馬里外語教師教育者進行的培訓。培訓小組先從本地骨干教師隊伍中選出學員組成教師教育者團隊,再對這一團隊進行培訓,最后由教師教育者團隊對全國普通英語教師進行培訓,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課堂教學方法。這一培訓模式是典型的串聯培訓模式。培訓項目確定了四條原則:第一,培訓不僅僅是行為上的培訓。課堂技巧的培訓是行為層面的培訓,但是什么時候運用什么技巧就需要教師具有某種意識和敏感性,做出正確的決策。第二,培訓方法具有可模仿性。教師教育者接受的培訓方法應能被教師教育者用來對教師直接進行培訓。第三,實用原則。培訓內容應結合教學材料,始于實際的課堂事件。第四,滿足英語教學的特殊目的。英語教師的社會、課堂角色是多方面的,培訓的內容不僅是讓教師能教英語,還要考慮到教師能用英語實現多重社會角色的目的,這樣才能激發教師學習的深層動力。這些培訓原則既體現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元素,如培訓方法的可模仿性,但也沒有受到行為主義理論的束縛,它也承認教師教育者的認知行為和知識的自主構建,注重教師教育者的專業決策能力,并認識到調動教師教育者的已有知識、經驗和信念的重要性。艾吉的研究反映了早期學者對教師教育者培訓的思考,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海耶斯(Hayes)在對串聯培訓模式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改良了培訓方法。[15]他參與了1997年斯里蘭卡基礎英語教育培訓計劃(SriLankaPrimaryEnglishLanguageProject),并試圖通過這一計劃改良培訓模式。這個計劃是通過培訓英語教師教育者,進而提升基礎教育領域教師的語言技能和教學質量。這一項目得到了英國國際發展部(Department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和斯里蘭卡教育與高等教育部(SriLan-ka''''sMinistryofEducationandHigherEducation)的支持。海耶斯發現,這個項目培訓出來的一線教師所教的學生比沒有接受過培訓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優秀;接受過培訓的一線教師在課堂上更能以學生為中心,其進行的任務型教學比沒有接受過培訓的教師更有效。他雖然沒有提供任何的證明數據,但卻總結了進行教師教育者培訓(包括教師培訓)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這些原則包括:1)培訓方法應該是經驗性的、反思性的,而不應該是傳達性的;2)接受培訓的學員應能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教學環境來解釋培訓內容,不能對培訓內容死記硬背;3)培訓的技能范圍應該盡量廣,不能太集中;4)在準備培訓材料時,最好能征求各方的意見(包括各相關方,如學生、教師、校方領導等);5)培訓中各方的責任要清楚,要讓培訓學員對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同時他還提出了開展培訓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圍繞課堂真實情景進行培訓、提倡合作、培訓者應積極回應學員的問題、關注學員培訓后的持續專業化發展等。海耶斯的培訓計劃已經把教師教育者的培訓放在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在這樣的背景中,教師教育者的專業發展已經不是教師教育者個人的事情,而成為了相關各方共同參與的合作項目。同時,項目關注學員培訓后的持續專業化發展體現了較強的人文主義關懷。雖然這些原則和注意事項是十多年前提出來的,但對我們今天的培訓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倫內貝格介紹了他所在的培訓團隊制定和實施新手教師教育者培訓計劃的過程。[16]這是目前較為全面的培訓計劃報告。他們的培訓計劃經過了界定問題分析情景組織安排形成目標細化方法建立常模實驗分析結果修正共九個步驟。確定了學員應該達到的六項培訓目標:專業技能、教學法技能、組織技能、交際技能、學習和成長技能、處理工作單位實際情況的技能。培訓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反思階段。在這一階段,培訓者引導學員用已有的經驗和情景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并根據培訓團隊提出的培訓目標進行自我分析,寫出發展報告,并納入教學檔案。在這個階段,工作單位里有經驗的教師教育者(如校長)要協助進行,這樣形成的報告才兼具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第二階段是正式課程培訓階段。課程培訓包含三個部分,即技巧的培訓、同行小組討論、理論介紹。技巧的培訓主要關注教師教育者在對普通教師進行培訓時所面臨的問題。同行小組討論是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激發學員去反思自己的教師教育理論和實踐,并互相幫助,改變彼此的視角,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課程培訓者和被邀請的專家還要向學員提供充分的理論知識。主題包括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環境特征、評價等。第三階段是啟發學員靈感和拓展學員視野的階段。方法是通過建立網絡交流平臺使學員的學習能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拓寬其視野。倫內貝格培訓團隊的計劃重視培訓的各個環節,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都有不同的目標,但培訓過程又環環相扣,前一個目標的完成要為后一個目標的實現提供必要的基礎和重要的參考。同時,他們利用網絡多媒體突破時間和空間交流的優勢,為學員的自主研究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有效平臺。由此可見,倫內貝格培訓團隊的計劃更加精細,更具操作性和實效性。(三)學位課程專業化發展學位課程專業化發展是指教師教育者通過完成研究生課程實現其專業發展。如從2002年開始,埃塞俄比亞就已經把教師教育者的學位課程設置看成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一部分。[17]但關于怎樣的學位課程能實現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的研究卻幾乎沒有。我國對普通教師攻讀碩士學位,甚至對于免費師范生攻讀教育碩士學位都有明確的政策。如從今年起,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將從到中小學任教的免費師范畢業生中招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支持師范畢業生結合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繼續深造和專業發展。但是滿足教師教育者發展要求的學位課程至今也沒有專門的討論和設置,這使得一部分具有繼續深造需求的教師教育者也像普通教師一樣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但他們并不真正了解面向教師的教育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教師教育與整個教育課程改革的關系、教師職業周期及特點如何、教師素質結構包括哪些方面、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特點及與普通專業課程的區別何在、教師學習心理怎樣、教師教育過程中有何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這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教師教育者對自己應有的角色始終無法認同,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來進行教師教育的實踐活動。

我國對教師專業化問題十分重視,但對教師教育者專業化問題卻不夠重視。[18]正如國外學者指出的那樣,教師教育者這個群體被集體忽視了。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應該和普通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一樣受到重視。首先,教師教育者作為教師的教師,其專業化素質對教師的培養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每一步成長都受到教師教育者的影響,沒有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很難保障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特別是職前師范生的培養。第二,教師教育者專業化標準的缺失,導致我國教師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沒有方向和目標。我國在教師教育者專業化發展標準方面已經晚于西方16年,應盡快啟動教師教育者標準的開發工作。第三,西方研究已經表明教師教育者的入職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風順,不重視教師教育者入職初期的困惑和職業訴求,必將導致新手教師教育者浪費時間和精力,入職困難,甚至不能最終成為合格的教師教育者,進而影響到教師的培養質量;第四,沒有專門的學位課程滿足教師教育者繼續深造的需求,導致教師教育者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也很困難。教師教育者始終無法區分自己的角色和普通教師的角色,不能充分發揮主體性,直接影響了其專業發展的高度。教師教育者,他們究竟是些什么樣的人?他們做些什么?他們思考些什么?他們的專業化發展方向在哪里?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和關注。2010年,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全面實施,培訓者研修項目成為國培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教育部首次組織較大規模的培訓者培訓項目。[19]承擔這一培訓的組織部門和培訓機構應從西方教師教育者培訓項目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確定適應和有利于我國教師教育者發展要求的培訓原則和目標,把前沿的教師教育研究成果同培訓內容結合起來,精心組織實施培訓課程,并認真總結培訓得失,為我國乃至世界教師教育發展做出貢獻。

第12篇

關鍵詞: 英語課堂 同伴互助 課堂觀察

1.引言

一名低效率的教師可能花了大量時間卻收獲頗微,而高效率的教師往往致力于提高自身確立教學策略,駕馭課程材料,選擇教育方法的行為能力。這種高效率來自于對課堂深入細致的觀察,通過對自己和同事的課堂觀察,可以增強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意識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提高自己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通過課堂觀察實現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自立。基于此,本文探討以“同伴互助開展英語課堂觀察”為突破口,通過同伴觀察這一手段,探討與剖析如何充分利用同伴互助課堂觀察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

2.理論回顧

同伴互助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間發生的,以專業發展為指向,通過多種手段開展的,旨在實現教師持續主動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進步的教學研究活動;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相關的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從課堂語境中收集資料,并根據獲得的資料、數據,做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教學研究方法(陳瑤,2002)。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課堂的方法,發展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思(R.F.Bales)于1950年提出的“互動過程分析”理論,這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鮑里奇(Gary D. Borich)從教師觀察力培養的視角,介紹了課堂教學觀察的具體操作,指出了一條通向高效率教學之路。而古德(Thomas L. Good)和布羅菲(Jere E. Brophy)則更多地以研究者的身份觀察課堂,主張通過課堂觀察,進而采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幫助學生成長的策略。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在教育科研中結成大學與中小學伙伴關系,成功開發《課堂觀察手冊》,從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對課堂進行全面的觀察,為我們理解課堂、確定研究問題、明確觀察任務提供了一張清晰的認知地圖和實用的研究框架。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崔允t提出課堂觀察LICC范式演繹出課堂的四個要素,即學生學習(Learning)、教師教學(Instruction)、課程性質(Curriculum)和課堂文化(Culture),認為學生學習是課堂的核心,另外三個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要素。學生學習含5個視角: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以“達成”視角為例,有3個觀察點;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預設的目標實現有什么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多少人達成?這堂課生成了什么目標?效果如何?)。教師教學5個:環節、呈示、對話、指導、機智;以“達成”視角為例,有3個觀察點;由哪些環節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這些環節是否面向全體學生?不同環節/行為/內容的時間是怎么分配的?課程性質5個視角: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以“內容”視角為例,有四個觀察點:教材是如何處理的(增/刪/合/立/換)?是否合理?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怎樣處理?是否凸顯了本學科的特點、思想、核心技能及邏輯關系?容量是否適合該班學生?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課堂文化5個視角: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以“民主”視角為例,有3個觀察點:課堂話語(數量/時間/對象/措辭/插話)是怎么樣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人數、時間怎樣?課堂氣氛怎樣?師生行為(情境設置/叫答機會/座位安排)如何?學生間的關系如何?

我們通過解構課堂,一是為觀察者開展課堂觀察提供知識基礎或問題基礎;二是讓觀察者認識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課堂觀察需要“合而作之”,正如醫生碰到個人解決不了的病情就需要會診一樣。

3.英語課堂觀察現狀

課堂觀察既是學校管理者和上級督導員進行教師評價、課程評估和教師培訓的必選手段,又是教師評價教學效果、了解教學行為的基本途徑。近十幾年來,課堂觀察在國外成為教師進行學生行為評價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們還將觀察能力和技巧視為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以及教師進行有效教學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國,課堂觀察被稱為聽課或評課,與國外相比,不僅存在字面上的差別,而且反映出我們對課堂觀察的不同認識。日常觀課活動中存在兩點不足:一是教師不易意識到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傳統的聽課、評課,研究對象不夠明確,缺少系統、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對教師發展的效果還不夠凸顯。如果是聽公開課,因為授課教師做了稍微充分的備課,所以聽課教師認為聽課能有所收獲;倘若是聽常態課,只當做一種對教師的單項考核、一種要完成的任務,有時甚至讓個別教師難堪或尷尬,喪失其本質的專業價值。要聽有所獲,聽有所得,通過聽課吸取他人的優點,改進自己的教學,聽評課的專業技能需要不斷加以錘煉,真正為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課堂觀察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只能觀察可視、可感的直觀現象與行為,或只能選擇一個或若干觀察點或課堂行為進行觀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為或較多觀察點;觀察者要接受一定的專業培訓,具備相應的觀察技能,要求觀察者能集中心智觀察,及時、準確地收集相關信息,隨時做出決定。被觀察者要抱著上“家常課”的心態上課,被觀察者要愿意接受他人觀察并不受現場觀察影響的特質。它需要一定的時間、設備與技術的保障,完成程序的三部曲;它還需要一個合作共同體的基體,讓教師進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對話與交流,以確保觀察的持續性與有效性。

教師專業成長的同伴互助在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主要表現為互相聽課、評課。由于缺乏嚴格的可操作的課堂觀察程序,導致聽課、評課存在極大的隨意性。進入課堂時,聽評課教師沒有充分準備,也沒有與上課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許多聽課教師甚至在進入課堂之前還不知道授課內容。這樣在聽課過程中只能關注教師授課的表面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足夠的關注;評課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話語過多,很多參與聽評課的老師在發言時,基本都是大而全的空話、套話。同時由于這種聽評課以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為價值取向,導致授課教師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不愿暴露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聽評課教師出于同樣的想法,也不愿對授課教師做出不利的評價,評課只講沒有證據支撐的所謂成績優點,過于客套。這種脫離了課堂觀察的聽課、評課只能是囿于原有水平的重復,同伴互助、提高,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望。這樣互助觀課建立在對課堂的模糊印象之上,缺乏通過課堂觀察取得的實質性材料的支撐,這就導致同伴互助無從下手的境況,因為同伴的互助必須以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為基礎。同伴互助強調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性的診斷,更強調對教師專業成長創造性的發掘。遺憾的是,由于缺乏長期累積的能夠真實反映課堂情況的材料,導致同伴的互助嚴重脫離了教師的實際情況,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專業成長的進程陷入困境。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要推進高中課程改革,必須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必須進行教師行為的研究。廣大教師只有深入課堂,認真觀察課堂,才能真正踏上專業成長的道路。

4.通過同伴互助開展英語課堂觀察研究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看,最適合的課堂觀察不是以評價為目的,而是同伴教師以主體身份參與的課堂觀察。在聽課過程中,參加觀察的教師要詳細地記錄、分析同科教師如何進行教學、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及進行課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等。傳統的同伴聽課常帶有完成任務和負責對同科教師的評價等目的,我們提倡的是同伴互助觀察課題(peer-assistance observation)(王永梅,2004:52),顧名思義,就是倡導同伴教師通過課堂觀察,互相學習,發現問題,共同探討,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那么,怎樣組織同伴教師互助觀課呢?

4.1同伴教師聽課(peer observation):通常以外語教研組為單位,讓教師自主結對子相互聽課為模式,保證觀察的雙方有選擇自己合作者的自由。很明顯,如果雙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那么,觀察結果將會對雙方更有益。

4.2觀察前會議:目的是培養教師間相互信任的關系,確定觀察的目的與規劃就觀察的重點問題,如被觀察班級的情況、授課材料的類型、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學生情況分析等任何可以預料的問題(Richards 2004)。有時被觀察教師可能就自己教學中有爭議的地方,希望得到聽課同伴的反饋,把其轉換成可觀察的行為;同時教師小組成員要根據觀察的目的和背景確定好觀察使用的程序、工具和觀察表取得共識。

4.3教學過程觀察:教學過程觀察是課堂教學的真正實施過程,包括進入課堂和在課堂中依照事先選定的觀察工具對所需要的信息進行記錄。課堂教學一開始,作為教師同伴的觀察人員就要開始教室教學觀察,并做好詳細的記錄。

4.4觀察后會議:教師要將在教學觀察中所得到的原始資料做好歸納與整理,并在會議中進行討論分析,從而得出有效的建議與改進措施。這時討論的范圍應限于課前確定的內容。對于經驗豐富的教師來說,關心的重點應放在各級教學的基本理念,而不是那些比較表面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技巧。

4.5信守承諾:雙方教師確保觀察記錄和討論的結果在未經雙方同意的情況下不予公開,這是同伴互助聽課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

5.結語

同伴教師互助聽課制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在非威脅性環境中相互觀察的機會。基于平等、合作基礎上的同伴聽課方式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可能(王永梅,2004:52),還可以消除障礙,開始對話,將引向專業化發展(Bailey et al 2001)。總之,同伴互助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為直接目的,以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為旨趣,以平等的對話方式而展開的活動,其目的在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它對我們在教研組活動中突出教師的主體性和教師之間的合作具有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朱寧波,張萍.教師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探析[J].教育科學,2007年第12期.

[2]朱淑顏.外語課堂觀察:從教師評價到教師專業化發展[J].基礎英語教育,200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尼勒克县| 商南县| 沁水县| 德保县| 邯郸市| 东城区| 长兴县| 林周县| 玛曲县| 隆子县| 乃东县| 祥云县| 余庆县| 文昌市| 梧州市| 紫金县| 安远县| 兰溪市| 太原市| 长海县| 乌拉特前旗| 余姚市| 曲周县| 三台县| 瑞金市| 黄陵县| 鹿邑县| 扬州市| 恭城| 板桥市| 新平| 汉沽区| 三穗县| 凤山县| 夏邑县| 农安县| 塔城市| 淳安县| 阳谷县|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