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5 17:34: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培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校生活結束了,很榮幸能成為xxxx醫院護理隊伍的新成員之一,并接受近兩天的崗前培訓。在此次培訓,感謝護理部主任的精彩講述與演示,讓我受益匪淺。
崗前培訓,是我們進入臨床工作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是不可缺少的培訓,它讓我進一步認識護理這個職業,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護理部肖文任首先向我們介紹了潮州醫院的概況,讓我知道本院是一個管理嚴格、醫療設備先進、人才濟濟的綜合性醫院;接著,肖主任又傳授給我們一些護理前輩們的經驗之談以及與護理人員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讓我們學會在工作中取長補短,同時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最后,肖主任向我們講述了關于護士行為舉止禮儀的重要性和如何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人性化服務),讓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名合格護士應具備的素質和內在修養。
此次培訓,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讓我明白了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應嚴格要求自己,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好“三查七對”,確保在工作中不出任何差錯。虛心向各位護理前輩學習,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用我們的真誠和愛心去守候人最寶貴的生命,實現自己人生最崇高的理想。
既然我選擇了這一職業,即使以后的路有多長、有多坷坎,我都會努力走下去,將護理工作進行到底,將南丁格爾精神發揚光大。
相信我,一定會以最佳狀態投身于護理工作中,做一名讓每一位病人認可、滿意的白衣戰士。
1.1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1~48歲,平均(31.84±5.97)歲。學歷:中專1名(0.7%),大專32名(20.9%),本科117名(76.5%),研究生3名(2.0%)。職稱:初級職稱97名(63.4%),中級及以上56名(36.6%)。帶教年限:小于5年66名(43.1%),≥5~≤10年54名(35.3%),10年以上33名(21.6%)。
1.2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機會和意愿
43.1%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很少有或幾乎沒有培訓機會,96.4%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培訓。
1.3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時間安排的需求
35.9%認為每季度組織一次培訓比較合適,43.1%認為每次培訓的最佳時間為1h,28.8%選擇2h。
1.4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對培訓形式的需求
結果顯示,88.9%希望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理論培訓,79.1%希望采取教學查房和教學觀摩進行教學實踐培訓。
1.5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內容的需求
結果顯示,對培訓內容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臨床護理教學技能培訓、護理實踐技能培訓和臨床教學管理培訓,排在后3位的是護理教育學、護理文化、護理倫理學知識。不同學歷、職稱和帶教時間的帶教老師對各條目培訓需求程度選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討論
2.1加強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培訓力度,提高帶教水平
臨床實習是護理專業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相銜接的重要環節,也是護理教學重中之重,是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的重要階段。其中,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有著主導性作用,其整體素質和帶教水平是影響護理學生臨床訓練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帶教隊伍,而加強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培訓是快速提高帶教老師整體水平和臨床護理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將師資培訓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將封閉式教學變成開放式教育,提高老師的積極性。統計顯示,臨床帶教老師非常重視臨床帶教工作,96.4%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培訓。本次研究對象中帶教時間小于5年66名,占43.1%,這部分帶教老師擔任教學工作時間短,更迫切希望接受能夠解決他們臨床帶教工作具體問題的培訓,提高臨床教學能力。目前各個醫院針對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培訓明顯不足,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培訓需求,有43.1%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表示很少有或幾乎沒有培訓機會,需引起醫院和學校臨床護理教學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同時充分地利用醫院、學校的教育資源,加大培訓力度,組織和開展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帶教水平,改變老師教學理論、轉化老師角色,保證臨床護理教學質量。
2.2科學安排培訓時間,保證臨床帶教老師培訓可持續進行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在面對和處理復雜、動態的臨床護理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臨床護理教學任務,超工作負荷造成了一系列消極的后果,如護理質量下降、護理帶教老師沒有時間為教學做準備、與其他工作人員協作時間減少等。如何安排培訓時間更容易讓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接受培訓,這是保證臨床帶教老師培訓可持續進行必須考慮的問題。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更容易接受定期的短時培訓,每年2~3次,每次1~2h為宜,集中解決他們在臨床護理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培訓前期的需求調查幫助培訓者制訂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內容,以增強培訓效果。
2.3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提高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效果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屬于繼續教育的范疇,而新時期繼續教育的重點不是新知識的傳授而是能力的培養;目前很多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課堂多為填鴨式,老師被動地聽課,接受培訓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效果不明顯。在培訓方式的選擇上,應充分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員的興趣和主動性。可以看出,由于專題講座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有用的信息,成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最期望的理論培訓方式,高萍等報道,通過邀請專家開展教育學知識的講座提高老師的授課藝術。其次,是信息資料共享,研究顯示,帶教老師更愿意接受實踐培訓方式,79.1%的帶教老師期望教學查房和教學觀摩,77.8%選擇案例分析和操作示范,71.9%希望進行經驗分享。可見,靈活多樣的實踐培訓方式是帶教老師所迫切需求的,同時增加了帶教老師對培訓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培訓效果。
2.4以臨床護理教學能力為主進行培訓,加強人文社會學課程培訓
1方法
1.1骨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的組建 ①人員結構。根據我院學科設置,由護理部組織7個骨科病區建立骨科系統護理業務學習平臺,設教學組長2名,由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護士長擔任,負責制定培訓計劃,授課人及授課內容的審核;教學秘書1名,由護理部干事擔任,負責協調安排培訓時間、培訓場地、教學設備的準備、資料收集及考核工作。②制定培訓計劃。根據院護理人員分級培訓計劃及專科培訓的特點,由教學組長制定骨科護士分級(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小組護士、助理護士)培訓計劃,上報院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授課人選擇專科理論扎實,技術能力和表達能力強的骨科護理骨干,明確授課形式和課時,上報護理部主任核準。③組織實施。根據臨床護理工作實際情況及排班模式,做到培訓工作既不影響臨床工作又能保證參培率,培訓時間一般安排在16:00以后,每次培訓安排3個課題,每個課題限時15~20min,要求授課人緊緊圍繞課題充分準備,用簡短、精煉的語言,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大家傳授豐富而先進的知識,授課內容具體、實用性強、有針對性。骨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每月開展培訓1~2次,每季度對培訓內容進行1次考核,由護理部的教學秘書匯總成績,教學組長根據存在的問題及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及時修訂培訓計劃,不斷改進培訓方式,保證和提高培訓效果。④建立激勵機制。將骨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培訓工作納入院護理繼續教育項目,參加1次培訓授予院級繼續教育學分0.5分,授課老師授予2分。科室護士每季度考核平均成績及參加培訓情況列入季度臨床護理管理質量考評。每名護士成績記入個人技術檔案,與護士年度考評、晉升掛鉤。全年考核成績優異者予以表彰和獎勵。1.2 評價方法 比較骨科系統護理業務學習平臺實施前(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實施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護士專科知識及技能掌握程度、“三基”考核成績,以及護理新技術、新項目、學術論文撰寫發表情況統計。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實施前后護士考核成績比較 見表1。2.2 實施前后開展護理新技術、新項目,護理創新及學術情況 實施前開展護理新技術、新項目1項,護理創新3項,發表學術論文2篇;實施后分別為5項、16項和7篇。
3討論
護士培訓是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對護理隊伍的建設和護理人才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臨床護士工作強度大,倒班較頻繁,大部分護士需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培訓,因此,時間限制是影響護士參與繼續教育學習的首要障礙[3]。我們建立骨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能調動護士學習興趣,促進護士自覺參加培訓。將培訓時間安排在護理工作量較少的16:00以后,每次授課時間為1h左右,在保證上班人員參與培訓的同時也不明顯影響休息護士的生活,方便護士參加培訓。授課內容貼近骨科專科臨床實際,實用性強,內容高度精煉,信息量大,使護士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而大量地獲取自己所需的專業知識,調動和激發了護士的學習積極性。骨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的培訓方式,能充分利用同學科的專科培訓資源,有效提高護士專科知識及技能掌握程度,從而達到保障護理安全、提高專科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的目的。護理工作是具有較強的技術性、服務性,與人密切接觸的醫療工作。護士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準的專科理論和操作技能,是保障護理安全,防止護理隱患及差錯事故發生的前提[4]。在專科護理質量檢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了解護士專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建立骨科專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后,護士的專科知識及技能考核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扎實的專科知識使護士服務行為更科學、更規范,確保護理安全。尤其是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內容更能體現專科特色,加深了護患交流,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創新培訓方式及考核方法,是提高培訓效果的最有效措施。多年來護士“三基”培訓、考試都采用同一時間、同一內容、同一考場,缺乏明確的針對性、專科性、靈活性、實用性和質效性[5]。培訓及考試內容與臨床工作聯系不緊密,對臨床指導價值不直接,護士不能將所學、所考的知識聯系于臨床實踐工作中,使學習與工作脫節,造成護士參加學習培訓被動、積極性不高,“三基”培訓考核成績不理想。建立骨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以來,培訓內容專科性、實用性強,同一知識信息量大而集中,每季度對培訓內容掌握情況進行檢驗考核1次,對薄弱環節循環進行強化培訓,直至全面掌握,有效提高了培訓效果,達到了培訓的目的。成人學習需求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傾向主要表現為將學習與個人發展密切聯系,重視學習內容對職業發展的關聯及個人價值的實現[6]。通過骨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這個載體,護理人員主動參加培訓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濃厚的學習氛圍不僅豐富了護士的基礎知識及專科知識,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也激發護士在專業領域不斷探索求新的熱情,開展護理科研和護理創新,撰寫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均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方面,正面的引導和激勵有利于培養護士的自信心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7]。通過授課給廣大護士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我院涌現出一批基礎理論好,專科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過硬的護理骨干。總之,不斷提升護理服務品質,創建特色護理服務品牌,促使護理工作走向專業化、科學化和國際化,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是關鍵,建立專科護理業務學習平臺,創建學習型護理團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臨床護士培訓方法。
作者:楊欣萍 醋愛英 單位:寶雞市中醫醫院 寶雞市骨科醫院護理部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調動各部門和社會群體的積極性,以技能培訓為重點,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開展農民技能就業培訓,全面提高我鎮農民的技能和整體素質。本年度技能培訓,需將理論教學和實際操作相結合,提高培訓質量。
二、目標任務
通過開展農民工技能就業培訓,使參訓人員增強紀律觀念和公民道德意識,掌握一技之長,樹立艱苦創業和愛崗敬業意識,通過就業轉移,使家庭增收,擺脫貧困,脫貧致富。
三、培訓實施
(一)宣傳發動
通過傳單、廣告、宣傳媒體等形式,大力宣傳培訓政策,并通過鎮政府、村委會等相關單位協調組織學員。
(二)培訓對象及時間
全鎮18到50歲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時間初步定為:8月17日—8月20日(周一至周四)
(三)培訓要求
通過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操作訓練,重點為學員們培訓包括新生兒保健與護理,產褥期護理、母乳喂養技巧、新生兒日常觀察與護理、孕期保健與營養、產后恢復及月嫂服務實用技巧等專業知識。
(四)培訓方式
本次培訓采取鎮政府大會議室面授教學,特邀經驗豐富的蔡老師擔任母嬰護理培訓師。受疫情影響,課程時間限制為4天,結業后學員們將統一參加職業鑒定考試,合格后頒發全國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證書。
(五)培訓課時分配表
序 號(天)
模 塊
1
開班儀式 孕期保健 產褥期護理 新生兒觀察與護理
2
母乳喂養技巧 奶粉喂養技巧 新生兒保健與護理 嬰幼兒生長監測
3
新生兒撫觸按摩教學 被動操教學 新生兒常見疾病護理
4
產后恢復及月嫂服務實用技巧專業知識 畢業典禮
【關鍵詞】中醫護理技術;培訓;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477-02
中醫護理技術在中醫臨床護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醫醫院護理人員為病人提供服務的基本手段,它是以臟腑學說為基礎,經絡學說為核心,通過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經脈、調氣血、調整陰陽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 ]。但在醫院管理年驗收和等級醫院復審中,發現中醫醫院普遍存在著中醫護理特色體現不足,臨床實際開展中醫操作項目過少的現象[2], 王俊杰等[3]報告顯示,醫院護理人員廣泛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只占9. 2%。以上問題我院同樣存在,因此護理部于2011年6月開始對全院護理人員實施系統的中醫護理技術培訓,在2012年8月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為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編制開放床位400張,護士總數233人,總床護比10. 58,病區床護比10. 41。護士年齡18~55(32. 16±7. 06)歲;學歷:本科18人,大專122人,中專93人;職稱: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58人,護師40人,護士134人;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34人(包括基礎學歷和成人教育學歷),護士長17人,畢業于中醫院校6人,接受過“西醫學中醫”培訓的護士132人,系統完成學習中醫知識100學時的培訓率70.3%。
2 中醫護理操作培訓管理
①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領導及考核小組,由分管副院長為領導組長,護理部副主任為培訓考核組長,成員由大科護士長及部分中醫院校的護士長組成。②護理部組織修訂完畢23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流程及評分標準并印制成冊。③向醫院申請增加中醫護理培訓的設備;④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指標、獎懲等納入護士長日常管理。⑤建立護理部、科護士長巡查制度,與護士長、臨床護士和病人深入接觸,評估中醫護理技術效果和存在問題,及時完善管理和培訓方法。
3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激勵機制
從2011年起把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中,同工同酬考核如下:西醫基礎護理操作8項+中醫護理技術操作8項中各抽簽考核一項(90分合格),具體內容如下:(1)西醫基礎操作(略):(2)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艾條灸法;②拔火罐法 ;③開天門 ;④刮痧法;⑤ 濕敷法;⑥ 敷藥法;⑦藥燙法 ;⑧熏洗法。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補考1次,同工同酬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5次考試不合格,當年不再推薦同工同酬。職稱晉升考核如下:(1)初級護士晉升護師考核:專科技術操作4項+中醫護理操作4項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專科技術操作(略):中醫護理技術操作:①拔火罐法②艾灸法③刮痧法④藥燙法。(2)護師職稱晉升主管護師職稱考核:急救技術操作2項+中醫護理技術2項操作中各抽簽考核1項(90分合格),項目如下:急救技術操作:①簡易呼吸囊的使用 ②除顫術;中醫技術操作:①拔火罐 ②艾灸法。若理論或技術操作考試不合格1次,聘任則推遲1個月,以此類推;超過3次,則推遲一年聘任。
4 具體實施培訓方法。
4.1第一階段全員培訓:①時間安排:2011年6-12月;②每月培訓2項,共12項,培訓順序先從國家級到區級、院級,具體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頭部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中藥保留灌腸、敷藥法、貼藥法。③培訓要求是:每月初護理部組織示范員及考核小組進行2天的集中培訓,訓練熟悉后組織各科的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培訓,并反復訓練,然后由她們集中培訓科室的護理人員,月中護理部的考核小組分4組對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進行考核,月底由各科護士長及總示范員驗收考核科室的其他人員,人人考核合格。
4.2第二階段新入職護士培訓方法;
從2011年起,護理部組織當年新入職的護士進行專門的培訓,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共24項,其中中醫12項,西醫12項,培訓方法是:①時間:2011年開始,每年8 -12月,每周1-2項,周四及周五分2批進行培訓。②中醫培訓的項目是:耳穴埋豆、艾條灸法、拔火罐法、頭部穴位按摩、刮痧法、濕敷法、涂藥法、熏洗法、中藥藥熨法、中藥保留灌腸法、敷藥法、貼藥法。③要求:每次培訓時先觀看操作錄像,再由專門的培訓老師全天指導訓練,對手法不正確或不規范者親手示范指正,然后反復的訓練,1周后由護理部組織的小組考核,人人每項驗收過關,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她們很快熟練掌握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更利于臨床護理工作。2012年新入職護士的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也正在培訓中.
4.3 第三階段全員驗收考核過關:
2012年7月2日-30日,共分5輪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人人驗收過關的培訓。護理部組織成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組,共12人,分6個小組、2個時間段考核。第一時間段:下午2:30-6:30分,第二時間段是:晚上6:30-10:30分。各科護理人員自備操作物品及模特,并按照事先安排的時間段準時參加考試,每一輪考試順序是:護士長總示范員主管護師護師護士見習護士。
5 效果
5.1各層次的滿意度提高
①病人的滿意度提高;②醫生的滿意度提高;③護理管理者的滿意度提高;④護理人員中醫護理臨床能力提高。
5.2 增加了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
與2010年比較, 2012年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由13項增至19項,分別為中藥藥熨、中藥熏洗、中藥坐浴、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外敷、刮痧法、辨證施膳、拔火罐、穴位帖敷、艾灸法、小兒太極按摩、陰道坐藥、全身藥浴、水針法、濕敷法、涂藥法、穴位按摩、耳穴埋籽法、捏脊法治療,其中后7項為 2011年后新開展項目;其中重點推廣項目(耳穴埋籽、穴位按摩、水針法、捏脊法)。
5.3 護理人員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能力的增強
從2011年起分別對在職護士及新入職一年內的護士,進行系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后,并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各層次護士訓練中醫護理操作的主動性加強,中醫護理操作能力不斷增強,護理管理者及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成績由原來平均91.5分提升到95.8分。
5.4 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
與2010年比較, 2011-2012年撰寫中醫護理論文由5篇增至12篇,中醫護理科研課題由0項增至4項。
5.5促進臨床科室及重點專科的建設
通過系統培訓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使臨床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項目增多,利于科室的發展,使醫院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得到提升!如水針療法由護士操作應用在膝痹、腰腿痛及尿潴留患者;耳穴埋豆應用在外科、骨傷科術前及內科失眠等患者;中藥保留灌腸及艾灸療法應用在脾胃病專科、婦科、脊柱骨科的患者;全身藥浴應用在兒科胎黃及熱毒濕疹患兒;中藥藥熨及敷藥法、貼藥法應用在骨傷科、針灸科患者;頭部穴位按摩應用在床上洗頭及項痹患者;中藥熏洗應用在肛腸科、蛇傷患者等,效果顯著,患者滿意。今年針灸科、脾胃病科、中醫急診科獲得市級重點專科的建設,促進醫院的發展!
6 討論
6.1護理部在開展中醫傳統護理技術系統培訓具有重要作用,熟練掌握獨特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突出中醫護理特色的重要手段,是中醫院有別于西醫院的根本特征[4]。護理部在中醫護理建設中發揮著特定的角色優勢。首先,它作為護理行政和技術的管理部門,有利于開拓和創造中醫護理的內外環境和實施氛圍。結果顯示,護理部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納入對護理人員晉升、同工同酬的考核,將中醫護理技術培訓變為全院護理人員行動,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項目顯著增加。
6.2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納入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考核是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培訓的有效方法。與西醫醫院護士相比,中醫醫院護士需完成中西醫雙重護理任務,在臨床護士配比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更顯護士人力資源緊缺。因此,護理管理者適宜的領導藝術與管理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院建立的同工同酬及職稱晉升的考核方案,使護士壓力和動力并存,利用激勵為主、處罰為輔的手段,極大地鼓舞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臨床實踐,激發了護士的科研意識,在一年內,護士撰寫中醫類護理論文、申報中醫護理新技術和護理科研課題的數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彩霞。發揮中醫護理特色之我見[J].甘肅中醫, 2005, 18(8):35-36.
[2] 孫鴻雁。淺淡中醫院在護理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護理,2007, 15(3): 161-162.
[關鍵詞] 風險管理;內科護理;培訓
[中圖分類號] R24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8(c)-0147-02
內科護理涵蓋范圍較為廣泛,包括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疾病,傳染病等常見疾病患者的護理[1-2]。患者多為慢性疾病的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多變,護理工作也較為復雜,護患糾紛發生率較高。風險管理是指在內科護理管理工作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實現護患關系的和諧[3-4]。本院引進內科護理的風險管理理念,在內科護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接受培訓的30名護理人員進行研究。年齡24~35歲,平均(26.3±3.3)歲。學歷:本科20名,大專10名;護士職稱:主管護師8名,護師6名,護士16名。培訓時間:30課時,每周1次,共進行5周的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的識別教育和風險事件防范的相關教育。
1.2 方法
本院自2009年3月開始對30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培訓。具體培訓計劃安排包括以下幾點。①風險管理理論知識的相關培訓:指定護理部經驗豐富的副主任護士講解內科護理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包括明確內科護士相關責任,內科護士常規護理措施的實施以及對于重癥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的急救預案措施等;②風險管理相關基礎技能的培訓:例如心電圖的識別、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緊急搶救等相關風險管理技能;③風險管理中護士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人文觀念的培養,加強服務意識,讓護理人員做到對待患者態度親和,工作嚴謹,并掌握溝通技巧,多與患者溝通,處理好護患關系,爭取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④加強護理人員對各項感染發生注意事項的理解:培養護理人員的綜合內科護理服務素質,加強關于院內感染、注射感染等相關事項的講解;⑤加強風險管理教育力度,建立評價機制:對30名內科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定期測評,召開例會,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點評;⑥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強化法律意識,提升個人責任感,嚴格要求自己,對患者負責。
1.3 觀察指標
①風險管理意識評價狀況:采用本科室自行設計的風險意識相關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護理人員以“知-信-行”模式進行調查分析,主要內容包括風險因素的一般認識、風險管理認識、對風險管理的態度、風險管理的行為意向4個方面。每各方面評分的總分為25分,四項合計總分為100分。②護患糾紛投訴率:跟蹤隨訪調查護患糾紛投訴情況。③護理工作滿意程度:在患者出院前1天,隨機選取其30例,分發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調查表,進行護理工作滿意程度的調查。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培訓后,護理人員對風險因素的一般認識、風險管理認識、對風險管理的態度、風險管理的行為意向的評分明顯高于培訓前(P
3 討論
在內科護理學中,風險管理要求護理人員掌握內科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學會用護理程序的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作出護理診斷、確定預期目標、制訂護理措施,進行整體護理;掌握常用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處理;觀察危重患者的病情變化,并作出應急處理和配合搶救[5];學會妥善處理需要醫護合作解決的問題;掌握操作規程,正確進行常用護理技術操作以及特殊檢查前后的護理;熟悉預防保健知識和人際溝通技巧,協助和指導患者進行自我保健,并進行常見病的家庭和社區護理。內科護理中的風險管理理念要求熟悉并靈活運用護理心理學知識,通過與患者耐心交流,了解更多的病情相關資料,以真誠關心的態度理解患者的疾痛,給予其必要的心理疏導;熟悉營養學,指導患者平衡膳食、合理營養;在護理工作中尊重、關心和愛護患者,并具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突出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使學生能較熟練地運用上述理論和技能,以護理程序的方法,也就是運用護理程序計劃,評價患有各種疾病的患者并對其進行整體護理,護理人員應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職業素質[6-7]。內科護理中的風險管理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態度、行為意向[8]。
本研究通過對30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培訓,結果顯示,培訓后護理人員的的風險因素的一般認識、風險管理認識、對風險管理的態度、風險管理的行為意向的評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培訓前;培訓后護理糾紛投訴率明顯明顯低于培訓前,說明在內科護理中采用風險管理,效果良好。
總之,風險管理培訓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值得在醫療單位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香云.風險管理培訓應用內科護理人員效果觀察[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5):75,132.
[2] 王育紅.心內科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 10(10):387-388.
[3] 朱正芬,李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內科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外醫療,2012,31(24):119,121.
[4] 董曉紅,李淑珍,黃雅彬,等.心血管內科老年病人的護理風險管理[J].全科護理,2009,7(32):2978-2979.
[5] 鄧艷莉.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57-58.
[6] 張文.護理風險管理在心內科的應用[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1):137-138.
[7] 陳彩虹.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0):274-276.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手術室43名護士為研究對象,自2015年起進行崗位分工調整,包括崗位設置和崗位分級,實施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比較培訓前后護士手術護理質量及醫生對護理滿意度的變化。結果培訓后,手術室護士在手術配合、消毒隔離、護理文書、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護理水平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室醫生對護士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能夠提高手術室護士的護理質量,改善醫生的滿意度,實現優質護理服務。
手術室是治療及搶救工作的重要場所之一,護理工作具有任務繁重、涉及面廣、工作時間長、風險大等特點,護理中的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近年來,手術向更復雜、更細微的方向發展,一些新儀器、新器械、新手術方法不斷涌現,加之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患者對手術室護士的整體專業素質,業務技術要求越來越高[1]。如何通過有效的護理管理方法提高手術室的護理質量,優質、高效地完成手術配合及各項工作,對于確保患者的手術安全,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我科室自2015年以來對科室護理人員按照職稱、工作年限、學歷等進行層級管理,對部分不符合崗位勝任能力要求的人員進行崗位分工調整,實施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取得了一定效果。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全科43名手術室護士,均為醫院聘用制且工作1年以上的注冊護士;自愿參與研究,并參與完整個培訓過程;年齡20-50歲,平均32.5±5.5歲;工作年限:1-5年9人(20.9%),6-10年12人(27.9%),11-15年10人(23.3%),>15年12人(27.9%)。學歷:大專及以下20人(46.5%),本科及以上23人(53.5%)。職稱:主管護師及以上12人(27.9%),護師20人(46.5%)),護士11人(25.6%)。2.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我科室自2015年起以護理人員的崗位勝任能力為基礎出發點,進行崗位分工調整,包括崗位設置和崗位分級,實施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2.1崗位設置和崗位分級使用。以護士的能力為主要指標,根據護士的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將手術室的護理崗位設置分為N0-N4級。其中N0級護士為助理護士,為護士專業中專及以上學歷,手術室工作不滿1年或者≥1年但未獲得執業證書的護士,其主要是在專科護士的帶領下學習基礎手術洗手配合,協助完成儀器設備的維修保養、手術間的管理等工作。N1級為輪組護士,護士專業中專及以上學歷,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1年以上的注冊護士,完成手術室準入培訓,考核合格。N2級護士為專業護士,護理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手術室工作5年以上,獲得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完成N1級核心能力培訓,參與護士培訓、手術搶救和實習生的帶教工作。N3級護士為專科護士,護理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手術室工作經驗10年以上,完成N2級護士的核心能力培訓,負責進修、助理護士的帶教,可競聘護理小組的組長,負責專科護士的培訓、護理常規的撰寫和小組的業務管理[2]。N4級護士為專家護士,是護理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獲得副主任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日常協助護士長的管理工作,開展科研,負責授課、組織護理查房、編寫培訓教材,進行業務考核,協調大型搶救手術。2.2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內容。根據不同層級護士的崗位需求,對護士進行崗位分層培訓。采取專科小組培訓為主,全科集中學習為輔的培訓方式,護士長和教學組長共同管理,護士長負責協調、組織和評價工作。教學組長負責基礎操作、理論授課以及手術帶教。N1級護士培訓內容為手術室基本理論與專科操作,常規洗手、巡回和急診手術配合工作等。N2級護士培訓內容為常規及專科手術配合技能、手術室理論技能、各種儀器的使用和保養,論文撰寫的方法,手術室各項管理制度,培訓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N3級護士培訓內容為各種手術的配合工作、手術室專科理論及技能,論文撰寫能力和科研能力,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管理下級護士的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N4級護士注重培訓質量監控、護理管理、組織協調、科研及教學以及處理疑難問題等能力。理論知識以多媒體演示授課,操作以觀看錄像、教師示范的形式授課,手術帶教以手術臺旁示范形式授課[3]。3.觀察指標3.1手術護理質量。根據《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和手術室護理服務規范制定手術科室護理質量考核量表,內容包括術前使用抗生素、各手術入路、手術配合、消毒隔離、護理文書、安全管理、儀器設備管理、器械管理、應急處理共9個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包含若干個條目,最后均轉化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Cronbach'sa系數為0.88。3.2醫生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采用手術室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手術醫生進行調查,內容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照滿意度的計分1-10分。滿分為100分,其中≥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比較滿意,70-79分為滿意,<70分為不滿意。Cronbach'sa系數為0.85。培訓前調查87例手術,培訓后調查85例手術。4.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SPSS14.0,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培訓前后的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滿意度采用χ2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培訓前后手術室護士護理質量的比較。培訓后,手術室護士在手術配合、消毒隔離、護理文書、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護理水平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培訓前后手術室醫生滿意度的比較。培訓后,手術室醫生對護士的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微創手術、復雜疑難手術不斷開展,手術室新技術、新業務不斷增加,手術室對護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醫院手術室的人力資源仍然比較緊張。有效配置手術室有限的人力資源是穩定護士隊伍的基礎,也是提升護理科學管理水平的具體措施[4]。培訓是強化手術室人力資源,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適應現代手術室管理的當務之急。2012年《衛生部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應該在醫院護士隊伍中實施崗位管理,以更好地服務臨床、服務患者[5]。指導意見中也對各層級護士的崗位技術能力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科室的護理人員存在工作經歷不一、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水平差距大的問題。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是以層級管理為基礎,結合護士的崗位需要進行的分層次培訓,其有利于培養與崗位要求相適應的適崗護士,加強手術室護士的梯隊建設。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培訓前首先確定各級護士的崗位職責,明確各級護士的培訓目標和方向,打破了以往管理中的包辦制[6]。在崗位設置和崗位分級使用后實施分層次培訓。胡洪萍等人的研究報道[7],分層次的培訓方式有利于崗位適用人才的培養,全面提升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整體業務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后:(1)手術室護士的手術護理質量提升,與培訓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中變革原有的培訓方式為結合崗位需求進行分層培訓,護理崗位設置與護士職稱、資歷、技能、溝通、協調等能力相匹配,不同層級的護士承擔不同的護理任務,護理工作安排合理。各護理崗位所承擔的專業技術和工作難度不同,所需的操作技能、專業理論知識和對疾病的綜合評估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8],通過實施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制訂了針對性的崗位規范化培訓計劃,人員培訓分層次,使在崗的各級護士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手術室專科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認清自身崗位勝任情況,達到各層級準入的要求,使“人適其崗,崗得其人”[9],從根本上解決護理崗位職責不清的問題。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各級人員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在保障護理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規避了護理風險,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2)手術室醫生對護士的護理滿意度提升,與培訓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傳統的培訓方式主要是通過全科每月定期講座進行理論培訓,護士不分專科,按照上級隨機安排手術。而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中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固定服務手術室間的管理和手術配合,實現了專業人員專職化。固定的人員,相對固定的專科工作時間,組員熟知手術配合要求、手術步驟和方法以及專科醫師的個人習慣,與醫生密切配合,提高了醫生對護士的護理滿意度[10]。同時,手術護理質量提升,改善了醫生對護士的護理滿意度。綜上所述,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能夠提高手術室護士的護理質量,改善醫生的滿意度,實現優質護理服務。
作者:朱秀靜 潘聰桃 邵蔚
規范化的專業培訓有助于快速提高婦科病房低年資護士的專科知識水平及臨床實踐能力。通過對本科室低年資護士采取“以老帶新”方式進行規范化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低年資護士的臨床綜合護理能力,以期能達到獨立當班,保證護理安全,加速患者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低年資護士;專科護理能力;培訓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18-01
婦科病房專科性較強,對護士的專科知識要求高。而一些“低年資護士”因其缺乏工作經驗,且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往往會影響護理質量[1]。為使年輕護士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婦科臨床工作,我科對低年資護士實行“以老帶新”臨床培訓工作,從而希望更好地提高年輕護士臨床實際工作能力。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婦科低年資護士,包括新進護士或者輪轉新入科護士。
1.2 培訓方法
1.2.1 制定培訓目標:
在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的指引下,以病人為中心,對護士進行全面地優質護理相關內容及專業知識的培訓。進一步規范臨床護理工作,切實加強基礎護理,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給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護理、細致的人性化護理,到位的專科護理,做到生活護理和專科護理相結合,生活照顧、病情觀察和臨床護理不分家。掌握婦科專業基礎知識和常用急救技術,能夠獨立地完成臨床工作,能夠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護理服務[2]。
1.2.1.1 基礎培訓目標:
熟悉優質護理的一系列服務要求及流程,掌握婦科病房的各項規章制度及專科護理操作,掌握婦科各常見疾病及緊急情況處理措施,掌握患者術前術后的護理評估及方法等。
1.2.1.2 實踐培訓目標:
掌握婦科基礎護理工作及常規護理操作技能;掌握各班次工作職責并能勝任各班次工作;能獨立完成本專科護理,掌握護理病歷書寫要求。
1.2.2 選擇培訓老師:
在科室護士長的帶領下,通過“以老帶新”的方法,選擇臨床經驗豐富、專科理論知識及技能扎實、護患溝通能力良好、工作責任心強的護師職稱以上老師進行培訓。充分發揮導師制帶教的作用,提高規范化培訓的實踐效果[3]。初期安排與帶教老師一起搭班,結合各個班次常規工作及重點工作內容進行講解,有利于低年資護士遇到問題能及時提出并給予解決,并發現低年資護士的問題給予指導。帶教老師通過專科理論知識、操作考試、護理查房、個案分析、臨床能力評估等等,對低年資護士的專科護理能力進行系統分析與客觀評價,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以及需加強培訓的地方,并據此及時調整培訓計劃。
1.2.3 制定培訓計劃:采用“階段目標教學法”進行培訓 :
“階段目標教學法”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姆提出,它是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以層層分解、環環相扣的教學目標為主線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4]。根據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知識及護理常規等制定培訓及學習計劃,包括周計劃、月計劃。列出各階段需重點掌握的內容,包括自學內容和培訓內容,培訓形式有每周一、周五早會學習、每月業務學習培訓、不定期護理查房等,由帶教老師督促學習和落實,護士長不定期檢查,及時了解新護士理論學習進展和技能掌握程度,使培訓有依據、有標準、有落實、有反饋。
1.2.4 培訓內容及方式
1.2.4.1 基礎培訓:第1階段(第1-2周):
新入科當天由護士長介紹科室各項規章制度以及低年資護士培訓模式,并進行專科專題講座;第2天開始由帶教老師進行帶教,主要目標是熟悉科室環境,強化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理論知識、手術方式及護理要求,做好病人入院評估及宣教,培養婦科病房護理人員基本素質。
1.2.4.2 專科培訓:第2階段(第3-8周):
由帶教老師對婦科常見疾病史的采集、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腫瘤清掃手術、陰式手術等術前各項準備及健康教育內容指導、術后患者的護理步驟與流程、異位妊娠等突發緊急情況的搶救處理進行專題講座。涉及專科知識技能、專科管理、感染控制、病情觀察、風險評估等,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指導低年資護士對婦科麻醉和手術方式要有確切的觀察與了解,并及時發現潛在的護理問題。主要目標是掌握生活護理班、治療班、辦公班、早班、中班、晚班、夜班的職責;夜間急診患者接診、處理流程;能獨立進行婦科常用的護理操作,如會陰護理、陰道擦洗、導尿、腹腔鏡操、盆底功能鍛煉、輸液泵等操作及術前術后宣教;熟悉婦科危急重癥的搶救流程、觀察、護理要點;學習各項應急流程。
1.2.4.3 實踐培訓:第3階段(第9-12周):
主要目標是在帶教老師的監管下單獨分管病人的日常護理,完成各個班次的工作,獨立做好護理病歷的書寫,進一步掌握婦科危急重癥的搶救流程、觀察、護理要點,通過不同時期病人護理的橫斷面進行床邊護理能力評估及考核,深化專科護理內涵。
1.2.4.4 預見性護理能力培訓:
一般認為,“預見性護理”是護士綜合運用醫學知識,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分析與判斷,找出現有和潛在的護理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采取相應的護理和干預措施,實現對護理風險的有效防范[5]。我科室根據從病人入院、手術前、手術后、特殊用藥(化療等)、出院前等各個環節制定出病人健康教育評估表及婦科專科護理記錄單,內容涉及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生命體征動態監測、腹痛及陰道出血觀察、術后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等,促進年輕護士全面及時觀察病情變化,綜合分析,預見性地對于風險因素及時干預,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1.2.4.5 急救能力的專項培訓及情景模擬訓練:
將急救能力培訓分為單項操作培訓和選項操作培訓。單項操作一般為醫院規范化培訓內容,包括急救技術操作(徒手心肺復蘇、吸痰、吸氧)和急救儀器的使用(簡易呼吸器、心電監護儀、除顫儀、輸液泵、注射泵)。選項操作是科室護士長根據本科的專業特點選擇急危重病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6],如異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紫杉醇化療過敏休克、硫酸鎂保胎治療觀察等制定搶救流程,并進行情景模擬訓練。單項操作練習熟練以后方可進入情景模擬訓練。利用業余時間在科室練習,由幾位低年資護士分別輪流扮演病人、家屬、醫生、護士、管理人員,反復演練,直至熟練。帶教老師在旁觀看并給予點評指導。
1.2.5 考核:
考核周期為每月進行,考核方式分為理論和操作考核。由護士長及帶教老師對包括護理部和大科在內的考核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全面了解培訓的效果以及培訓中存在的重點問題,督促改進并提出下一步培訓重點。通過以老帶新的方法,主要培養低年資護士獨立工作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從而能更好地處理臨床實際工作。由護士長及帶教老師根據科室自制《年輕護士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考核評分表》進行考核,主要評定低年資護士的護理評估、分析判斷、臨床護理能力及理論知識水平。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評分標準,以此來考核護士的臨床綜合能力。
2 效果評價
通過對低年資護士不定期的考核,我們發現她們的評定成績每次都在不斷地提高,與病人、醫生及各相關科室人員的溝通交流能力逐漸加強。她們能主動了解病人需求,善于關注病情變化并及時與醫生匯報處理,且病人的滿意度也在不斷地上升,醫生對護士的工作配合滿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3 體會
3.1 提高了低年資護士對于整體護理的認識:
低年資護士由于實踐經驗的缺乏,往往會在工作崗位上產生無所適從感,在工作初期如能獲得明確的指導,那就會增加其承受專業壓力的能力[7]。通過科室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不僅能增加護士對職業的認同感,也能全面提高護士的綜合能力,使其對整體護理有更明確的認識。
3.2 降低了低年資護士職業風險的發生概率:
有研究指出,3年以下護士是發生護理缺陷的高危人群[8]。而低年資護士由于對專科知識了解較薄弱,容易發生專科風險。護理部把新護士列為風險管理的重點人員,在崗前培訓時就醫療、護理的法律法規進行學習,用實際事例作為反面教材強化新護士的風險意識,臨床中帶教老師對低年資護士嚴格實行一對一帶教,規范護理操作流程,進行風險案例討論,讓她們掌握專科常見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基本特性,加強急救能力的專項培訓及情景模擬訓練,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盡早發現和預見性處理[9]。因此,本科室通過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專科培訓,能較好地降低護士職業風險。
3.3 增強了低年資護士開展護理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對低年資護士預見性護理意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能夠提高護士獨立思維與鉆研的能力,保證護士進行安全、有效的護理行為。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體現護士的自身價值。同時,通過“以老帶新”模式的培訓,激發了她們的工作積極性,使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體現護理專業價值。
4 總結
對低年資護士護理能力的培養,需要及時了解年輕護士思想動態及需求,多關心,少指責,勤指導。整個護理團隊應當發揚團結協作、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要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關心愛護新護士的生活,讓她們盡快融入集體,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對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它需要各級護理人員的通力合作。具體而言,對低年資護士培養的要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要培養職業使命感和工作責任心。身邊的同事、領導們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就是非常好的正能量;其次,要有目標、分層次地培養低年資護士的各種護理技能。包括預見性護理、風險意識和溝通能力的培養、各種急救情景的模擬等;最后,要培養其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和鼓勵她們參加病房管理,不斷提高低年資護士的綜合能力,最大程度滿足病人的需求,對病人實施安全、可靠的治療和護理服務,從而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和水平[10]。
參考文獻
[1] 蔣銀芬.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培訓模式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4):55.
[2] 馮素文,金穎,余曉燕.分層規范化培訓在婦產科新護士培養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2,11(6):584-586.
[3] 楊華.實行導師制帶教 提高護士規范化培訓效果[J].全科護理,2011,9(2):455-456.
[4] 王黎.階段目標教學法在產科病區新護士帶教中的應用[J].浙江醫學教育,2014,13(1):34-35,50.
[5] 張穎.預見性護理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1,2(19):122-123.
[6] 嚴秀芳.應用情景模擬訓練提高低年資護士急救能力的實踐及其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2 ,12(4):79-80.
[7] 雪麗霜.新護士夜班能力的培養[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2(5):213-215.
[8] 鄭鳳君.85起護理缺陷發生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護理與康復,2006,5(3):223-224.
1由臨時確定培訓者過渡到先對各科室護士長及操作能手進行培訓考核從中選出成績優秀者作為培訓老師
2012年以前護理部在月培訓考核前臨時根據日常工作表現確定培訓者,由培訓者本人做培訓前準備工作,運行中發現培訓者準備不充分,考核過程中考核人員意見不一致、標準不統一,出現一項操作多種流程,針對這種現象,2012年護理部在全院集中考核前先進行全院護士長和各科操作能手的培訓考核,經過嚴格篩選確定一名流程規范、操作嫻熟、護患溝通能力強的護理人員承擔培訓任務。并適當給予獎勵,以此激發護理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2由集中培訓考核過渡到各科室分散培訓考核護理部抽考檢驗各科室培訓效果
2012年以前護理部在年初制定每月的護理操作培訓計劃,進行集中培訓并考核,運行中發現在培訓結束后考核成績普遍優秀,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年輕護士經常出現違反操作流程和簡化操作步驟等現象,2012年護理部在年初制定全院技術操作培訓計劃,每季度確定3~4項操作項目,由各科室根據護理部的季度計劃制定科室的月計劃,并負責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分層培訓考核,在每季度末護理部抽出三名護士長協助護理部完成操作考核,(護理部隨機抽各科室35%的低年資護士)其中一名護士長專門負責提問相關理論知識,一名護士長負責記錄,另一名護士長和護理部主任負責點評,在每一名護士考核結束后對整個操作過程進行指導和點評,尤其是對不足之處作重點指導,通過這種以考代培的方式加深護士對自身不足的認識,而且經過兩級培訓考核使低年資護士熟練掌握了每一項操作技術。
3對考核不合格的護理人員由所在科室護士長限時補考過渡到由護理部限時補考
2012年以前由于參加培訓考核的護理人員時間有限,考核不合格者就退回科室由護士長來完成補考,運行中發現大部分護士長補考時評分較松未起到再培訓的作用,2012年護理部對不及格者進行嚴格要求,在所有人員考核結束后對不及格者給予補考不但不降標準反而標準更高,直到合格為止。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從而提高護理人員操作水平。
4由操作考核不達標與個人和科室績效不掛鉤過渡到考核不達標分別于個人績效與科室績效考核掛鉤
2012年以前護理部針對考核不及格者不作扣分處理,未能引起個人和科室護士長的重視,直接影響到日常護理工作質量,2012年護理部制定護理人員獎懲細則時將此項內容納入考核項目,護理人員對操作培訓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從而各科室培訓成績普遍提高。護理技能訓練不僅是提高醫療質量的基本途徑,更是提高護理人員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加強醫院內涵建設的重要環節,它是護理管理者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題。因此,護理管理者應該對臨床護士通過有目標有計劃的技能訓練和考核,使他們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服務水平,通過不同形式的繼續教育使護士從思想上提高對技能訓練的認識,變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不斷提高臨床護士尤其是低年資護士的應急能力和心理素質,以應對突發事件。
【論文摘要】目的檢查護理人員對于基礎護理一人院護理規范化培訓內容掌握的程度,以期達到優化、規范護理程序,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方法對全院的護理人員進行了2次培訓,并在每次的培訓后分別檢查護士長和護士的掌握情況,對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護士長與護士的2次成績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在病床單元準備方面:護士的2次成績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護士長的2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在第一時間接待病人方面:護士的2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護士長的2次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培訓,認知程度有所提高;護士長自身的重視很重要;如何對護士進行培訓,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不斷完善補充基礎護理的內容,修正標準,以最大程度的適應臨床的需要。
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基礎護理的實施,可以對不同病情的病人,只要護理級別相同,即可得到相應的護理和照顧,使護理工作獲得最佳的效果和社會效益,保證護理質量。2006年4-6月我院開始進行基礎護理的規范化培訓。首先以《分級護理制度》,《基礎護理學》等為依據,制定人院基礎護理的部分內容:即病房接到接診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的培訓內容,檢查標準。分別進行了2次培訓,并在培訓后1周的時間進行檢查。
一、對象與方法
I.對象:被檢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個科室,其中第1次檢查護士長42人,護士60人。第2次檢查護士長54人,護士68人。年齡18-45歲;學歷為中專及以上。
2.方法:培訓內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診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和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兩項內容。要求護理人員掌握具體內容及評價標準。第1次培訓對護士長及部分護士集中進行,并要求護士長再對每位護士逐一進行培訓。第2次培訓對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培訓。每次均采用多媒體授課、模擬場景演示的方法。
3.檢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人院基礎護理—病房接到接診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的檢查標準,分別在2次培訓之后的1周進行檢查。
4.統計學方法:運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二、結果
1.在病床單元準備方面成績比較:護士長的成績第次、第2次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第2次成績高于第1次,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長的第2次成績與第1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第一時間接待病人成績比較:護士長的成績第1次、第2次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第2次檢查平均成績與第1次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長的第2次成績與第1次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提高護理人員對“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基礎護理規范化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是提高基礎護理到位率、保證護理質量的前提。以分級護理為依據制定的規范化的基礎護理,能夠明確各護理級別的病情要求,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需求,又具體顯示護理工作量的多少,對于臨床護理工作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因此,提高護理人員的認識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保證基礎護理到位率,提高護理質量,合理安排護士的的人力資源的有力保證。通過表1,2可以看出,通過培訓,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認知程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以分級護理為依據進行的基礎護理的培訓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提高護士管理人員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自身的培訓,是落實“以分級護理依據的基礎護理”到位的有力保證。通過表1,2顯示,護士長兩方面的成績均好于護士,說明護士長自身水平是高于護士的。這是由護士長自身情況,崗位的要求決定的。護士長普遍學歷高于護士,而且要作科室的帶頭人,只有自身的素質及業務能力高于護士,才能管理好護士、做好各項工作。護士長考核成績雖然較好,但要更加注重在此基礎上的業務能力的持續提高。轉
病房接到接診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其內容主要是從四個護理級別方面如何進行準備,要求護理人員主要通過記憶來掌握其內容,從表1看,護士長成績2次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長成績已經處于較高分數,因此要做到大幅度的提高很不容易,但是我們通過成績具體分析,確實也存在個別護士長自身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因素。護理水平的提高與每位護士長的業務管理是緊密相連的。護士長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才會不落后于護士,才能影響和帶動身邊的護士(2),因此我們在培訓中及平時管理中應更加注重護士長自身的管理,不能滿足于現狀。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永不落后,才能保證各項任務的實施。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主要考察護理人員在通過記憶掌握內容的基礎上,如何與臨床實際結合,考察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從表2看出,護士長成績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且自身2次比較也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長在臨床實踐中,善于思考,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應對能力強。在2次培訓后,能夠更深一步的理解領會,再應用于實踐。
注重臨床護士工作中應變能力的培訓,有利于基礎護理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實際。從表1成績顯示,護士2次成績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培訓,護士認知程度普遍提高,能夠重視規范化基礎護理培訓。尤其是在理論方面強化記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表2的成績顯示,護士2次成績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雖然重視此項工作的實施,但是由于自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臨床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不強,導致對培訓內容的理解程度欠缺,考核成績與第1次比較沒有提高。例如我們在檢查中曾發現,在接到一個一級護理的病人入院時,按照當時情況,首先要處理好病人當時的應急狀況或詢問病人有何不適癥狀,然后再按照規范化的護理流程進行相關的環境介紹,護理查體等。但是,護士往往容易忽略病人主訴而一味的注重完成為病人做規范化培訓中的內容介紹。
護理是一門學科,是一項腦力兼體力的工作,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要重視它,在培訓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善于總結,重點突出,強調要從每一位護士的每一件事做起,注重培養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護士長是一線的管理者,應注意在平常工作中加強護士這方面的培養,注意發現臨床護士在處理事情時出現的問題,隨時予以指導,這樣才能使護士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斷提高,使規范化的基礎護理真正落實在病人身上,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做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的自[[3]。我們制定的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規范化的基礎護理內容,希望能夠體現護理學科的特點,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化的基礎護理培訓內容,在臨床工作實際中都在做,我們只是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規范,更加有條理。但通過2次檢查,我們也發現,我們所制定的內容在某些方面仍然較為復雜,耗費較多的護理人力、時間等,還需要與臨床的護理實踐進行不斷的磨合,以更好的適應臨床需要,量化護理服務內容。我們也希望能夠不斷反饋信息,以期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4-5],到最佳的護理,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姜巖宏護士長在護理業務管理中的作用.護理管理雜志,2004,4(1);56.
3胡玲,歐陽山蓓.我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護理管理雜志,2004,4(5):32.
【關鍵詞】門診;手術室;培訓;職業緊張
【中圖分類號】R1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892-01
隨著我國衛生保健制度的改革以及法制觀念的加強,人們對護理工作的期望日益加大,而手術室護理人員由于工作強度大且發生銳器傷的危險性較高,所以更容易產生職業緊張。研究發現,職業緊張極大影響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導致護理服務質量下降,所以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1]。本研究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為改善護理人員職業緊張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取我院手術室護士24名,均為女性,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5.16±7.76歲,包括大專16名,本科8名。
1.2 方法 培訓分2個階段進行,共需3個月[2]。(1)第一階段:開展培訓講座,詳細介紹臨床護理及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基本內容,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工作態度、病情觀察、急診病人搶救和院內感染防護等內容,同時結合手術室特點,學習《醫護人員職業防護流程》、《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處置流程》等,使其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護理人員防護意識及其心理素質,培訓時間為期1個月。(2)第二階段: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完成實踐操作,培訓老師在輔助指導的過程中要講解實際工作的注意事項及工作中經常會出現的各種錯誤,特別是銳器傷防護操作、銳器傷后自救措施,并示范指導,讓手術室護士在順利完成工作的同時接受全面的實踐學習,培訓時間,為期2個月。同時科室要合理排班,避免因疲勞工作造成護士的心理問題以及意外傷害,改善醫療操作環境、配備必要安全裝置,提高護理用具的安全性,為護士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1.3 評價指標 職業緊張調查問卷采用李健等修改的針對國內人群的職業緊張量表(QSI-R),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3]。該量表由職業任務、個體緊張反應和個體應對資源3個問卷組成,職業任務和個體緊張反應兩個問卷得分越高表示職業緊張程度越高,個體應對資源問卷得分越高表示處理職業緊張的能力越強,職業緊張程度越低。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配對t檢驗分析培訓前后職業緊張各項指標的差異。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培訓前后護士職業緊張狀況的比較 經過手術室護理培訓后,護理人員的職業任務和個體緊張反應均較培訓前有所下降,個體應對資源有所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人員長期處于單調高負荷的工作模式,并且由于手術室的特殊性,很容易很容易發生銳器傷,故大多處于較高的職業緊張水平,從而影響到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4]。規范化培訓可以改進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知識、態度、技能和感染風險防范意識,有效控制職業緊張因素,完善手術室護理管理,以促進臨床護理事業的健康發展。
本研究經過手術室護理培訓后,護理人員職業任務和個體緊張反應均較培訓前有所下降,個體應對資源有所提高,說明其職業緊張程度降低,說明經過規范化培訓后,提高了手術室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和技術水平,重要的是提高了防范銳器傷和感染的意識,并且經過與有經驗的培訓老師溝通,也學會了自我調節,這樣就更有效控制職業緊張相關因素的影響,提高護理質量[5]。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培訓可以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執業能力,從而有效降低職業緊張反應,提高其生活和工作質量,為臨床護理事業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繼娜, 施學忠, 張華果. 優質護理服務對護士職業緊張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刊, 2012, 39(14): 109-110.
[2] 韋黎敏. 規范化護理培訓在手術室中的應用[J]. 河南醫學研究, 2013, 22(2): 273-275.
[3] 李健, 蘭亞佳, 王治明, 等. 職業緊張量表(OSI-R)信度與效度驗證[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2001, 19(3): 190-19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我院普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新入院的40名護士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即:常規培訓方式(對照組)、護理程序介入方式(觀察組),對比教學結果。其中對照組20例,觀察組20例。兩組年齡、學歷等基本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護士采用常規培訓方式,將本組培訓人員帶入科室,由負責帶教護士帶教;觀察組護士采用護理程序介入方式進行培訓,實習期結束之后,對比分析兩組護士的理論成績和護理操作成績。1.2.1訓前摸底。在培訓之前對護士現已掌握的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護理操作等內容進行考核,了解護士現有的護理水平、專業等級,理論與操作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可以借助筆試、觀察、自我陳述、問卷調查、科室反饋等方式對以上情況進行詳細了解[1]。1.2.2個性化培訓內容。將摸底情況做以分析總結,充分了解各個護士的培訓重點。大部分剛剛進入本院的護士面臨著兩個困境,即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和臨床經驗較少。這是由于學生生涯期間學校對于手術操作知識的教授不足,臨床操作機會較少造成的[2]。另普外科學的內容繁多,科室內病種多樣,這些客觀因素也增加了新護士對培訓內容吸收消化的難度、對操作技能掌握難度。根據以上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訓內容:護理操作要求、護理操作技能、介入性知識、專業知識、法律素養、病例填寫等。1.2.3個性化培訓計劃。根據個性化的培訓內容相關負責人制定出了個性化的培訓計劃。這些培訓有:主題培訓、帶教老師實踐帶教、主題講座、考核人員確定、考核內容、時間、方式的確定等。1.2.4手術知識培訓。(1)參考資料的整理匯編。編寫幾本具有使用價值、較權威性的加入知識培訓參考書[3],由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在查閱專業資料的基礎之上進行編寫。以此作為科室帶教教師的帶教教材,作為培訓期護士的必備資料。(2)主題講座學習。周期性組織培訓護士參加醫院舉辦的各種講座活動,講座結束后可向主講人提問,也可互相討論。通過參加講座活動,一方面增加了醫護人員的醫學知識廣度,另一方面加深了護士對介入知識的理解程度,營造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3)病例討論。首先由帶教組長采集、展示具有特色的相關病例,之后一起探討出合適的診療措施[4],再由帶教教師指出診療措施中尚存在問題,繼續深入討論。病例討論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培訓學習方法,是學習與考核并存的培訓方式,不僅可以再一次鞏固已掌握的相關基礎、專業知識,而且能夠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補充完善。同時也培養了護士的思辨能力。(4)教學查房。開展教學查房相關的工作。首先要培養護士的基本素養,提醒培訓護士要遵守醫療保護制度,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5]。其次是專業知識的培訓,包括下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治療措施、護理措施;飲食方案在食管癌支架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等。通過實際的教學查房,可以引導培訓護士將理論用于實踐之中。1.2.5護理病例的書寫。(1)制作病例參考模板。依據權威規定制作病例參考模板,供培訓護士教學使用,一方面能夠形象地展示病例的規格[6]、標準,為護士的培訓學習提供參考可提高護理病歷的質量。(2)采用專人負責制。由對病例書寫熟練掌握的工作人員專門負責簡歷的規范書寫,按時檢查,總結共性錯誤和特性錯誤,統一糾正[7]。(3)監督制。相關工作人員對病例的質量進行檢查,對重點情況的相關護理記錄進行抽查[8],對重點問題護理措施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充分保證病例的質量。1.3指標觀察成績評估:包括理論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兩項,成績更高者,培訓效果更好。
2結果
觀察組的平均理論成績為(87.65±8.98)分,平均實踐操作成績為(92.03±6.72)分;對照組的平均理論成績為(67.46±11.67)分,平均實踐操作成績為(81.55±11.14)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有資料證明,針對護士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培訓效率,改善培訓效果。將護理程序引入到護士培訓環節是培訓的新型模式,通過這種培養模式,可以有效地幫助護士掌握理論知識,并能夠提高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護理程序式培訓,理論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都優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培訓過后的自我滿足程度也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將護理程序應用到普外科護士培訓過程中的做法是正確的,可提高培訓質量,可以延續使用。
參考文獻
[1]梁俊麗.護理程序在介入放射科護士培訓中的實踐研究[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5):2465-2466.
[2]趙俐紅,陳義,蘭斌,等.放射科規范化培訓護士培養方法探護理標準前研究論著在臨床兒科中,靜脈輸液是最主要的一種給藥途徑,是對患兒疾病進行治療的常用手段之一,是臨床護理操作中非常重要的討[J].華西醫學,2016,31(3):579-581.
[3]李小衛,王志穩,李淑迦,等.我國新畢業護士培訓的現狀及思考[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7):487-489.
[4]葛寶蘭,常娜,楊海娥.情景模擬與案例分析在急診分診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9,9(9):17-19.
[5]徐園,焦靜,曹晶,等.基于護士核心能力構架的培訓課程在新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9):1087-1090.
[6]胡卓卓,廖小萍,謝娟.護士培訓模式轉變對提高優質護理內涵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4):545-547.
[7]李玉琴,謝素音.兩種培訓方法對新畢業護士培訓效果的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0,9(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