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13:09: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系統質量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經濟
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實質是經濟基礎的對稱性和穩定性,并在此狀態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指標,它的基本要求并非是經濟總量,而是特定時段內經濟結構的協調性。因此,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一方面是提高產品質檢部門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實現經濟新常態化的需要。在實踐中,產品質檢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需要重點圍繞四個層面來開展:一是質量數據的統計,二是質量檔案的建立,三是專業設備的完善,四是人才隊伍的組建。對此,本文立足產品質檢單位的工作實踐,圍繞上述四個層面對經濟新常態下質量管理系統的構建進行探討。
1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和特點
1.1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
當前,在計算機快速普及的背景下,為提高工作效率出現了很多信息管理軟件,其功能多樣,同時也具有強大的利用價值。對于產品質檢部門來說,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有助于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業務范圍,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它的實用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其一,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為產品質檢部門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處理、加工、儲存和傳輸服務,這一系統的出現,淘汰了傳統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質量管理信息系統規范了產品質檢部門的業務流程,如樣品登記、檢驗和出具檢驗結果。在這一過程中,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對每一個崗位、每一個環節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規范。其三,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了產品質檢部門的綜合管理力度,并通過數據管理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1.2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特點
一是精確性。它能精確處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數據,準確顯示數據的錄入時段和變化情況,協助產品質檢部門處理各種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二是快捷性。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操作簡單,信息傳輸速度快,平時以數字化狀態儲存于計算機系統中,一旦需要使用,則可立即打印成紙質文件。如產品檢驗結果的打印,與產品檢驗相關的所有數據都儲存于計算機中,一旦明確了檢驗結果,則能立即打印成檢驗報告并轉給送檢方。三是靈活性。質量管理信息系統能自動處理輸入的各項數據,并能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四是集成性。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由多種功能和多個子功能構成,每一個功能和子功能都對應一個單獨的數據處理模塊,在實踐應用中可根據需要將它們集合,又能將它們分散。
2經濟新常態下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
2.1質量數據的統計
要建立質量管理信息系統,首要前提是統計當前的質量數據。對于產品質檢部門來說,質量數據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關于產品質量的相關數據。在實踐中,產品質檢部門將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檢產品的數量、質量情況進行記錄備案,通過整理成為質量數據。同時,在每個季度或每年的質量數據統計中,將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數據形式進行呈現。然而,質量數據的統計和儲存需要一個軟件平臺,當前,可用于數據統計和儲存管理的軟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體,在數據錄入、統計和管理等方面有著強大的功能;而lims則是包括數據采集設備、數據通訊軟件和數據庫管理軟件在內的高效集成系統,它以“實驗室”為核心,實現了數據管理和業務流程管理等綜合因素的有機結合,便于產品質檢部門和各中心單位更高效快捷地進行質量數據統計和管理,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數據統計的有效性。
2.2建立信息化質量管理檔案
檔案管理是產品質檢部門內部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的檔案管理以檔案柜儲存檔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檔、歸檔和檔案利用等一系列過程,不僅費時、費力,且工作效率極低。而建立了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后,相關人員可將檔案錄入信息系統,將紙質化的檔案轉化為數字化檔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時也方便查閱。在實踐中,產品質檢部門可通過兩個層面建立信息化質量管理檔案。其一,利用ETL數字倉庫技術建立信息化質量管理檔案。這一技術為產品質檢部門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軟件支撐,它的工作特點是,涵蓋了從檔案錄入到檔案利用中的所有環節,提高了檔案儲存、傳輸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屬于綜合性管理軟件,它的代表性軟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軟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們之間可以相互組合使用,也可以與其他歸檔通訊系統互補,如將ETL與PACS和LCS等歸檔系統相結合,或與萊微、金銳、易度等信息管理軟件組合,在提高檔案儲存管理效率的同時,也通過多方共享來提高檔案的利用效率。其二,創建檔案信息檢索系統。檢索系統是產品質檢部門質量管理檔案的“總目錄”,它涵蓋了質檢部門在一定工作期限內關于產品質量檢驗的所有數據。但按照類型劃分,檢索系統中只包含了兩個類型的信息,其一是對外信息,如某一時段內樣品送檢的數量、合格率、出具檢驗結果的時間段等;其二是對內信息,包括內部管理的所有環節,如財務、制度等。檔案信息檢索系統的創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對于產品質檢部門而言,鑒于其工作性質與企業不同,不需要復雜的財務、規劃、人力資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分類檢索語言的設置,將檔案內容按照字母編號錄入檢索系統,便于隨時查閱;其次是檢索內容的分類,主要包括檔案類型檢索、存放位置檢索、文檔部門檢索和錄入時間檢索四個類型。
2.3質量管理硬件設施的構建
隨著產品質檢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對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要求不斷提高,隨之配套的計算機系統也應不斷進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門內部擴大信息化、數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圍,另一方面可為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提供硬件支撐。在實踐中,產品質檢部門首先要構建一個集業務、財務、部門、職工等綜合一體化的計算機工作平臺,部門下屬的各個中心單位都要以計算機平臺為工作載體,將相關的數字化信息及時、準確地進行收集、公布、傳遞與共享,提高質量管理效率。其次,通過產品質檢部門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對各個中心單位的計算機系統進行分步升級與完善,更新換代要及時、有效,保障信息流程暢通,從而建立起以計算機為載體、以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
在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工作模式下,無論是軟件操作還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過專業的人才隊伍來實現。因此,產品質檢部門應加大在人才隊伍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現有職工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在實踐中,產品質檢部門可組織職工定期參加計算機應用培訓,讓職工了解質量管理信息系統中軟件、硬件的使用和維護,或在單位內部讓具有計算機專業知識的職工演練和講解軟件、硬件的操作。同時,將計算機操作能力作為一項評定指標納入職工的績效考核范圍,督促職工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另一方面,產品質檢部門也可與當地的職業院校進行合作,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單位進行實訓,營造出以計算機應用為核心的工作氛圍;同時,也可讓職工參加職業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培訓,從而通過產品質檢部門與職業院校的合作,組建一支專業的計算機應用人才隊伍,為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奠定基礎。
3結語
經濟新常態下的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在這項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隊伍的建設,又包括了軟件、硬件系統的建設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質量管理體系;才能提高產品質量檢驗的效能,從而使質檢部門為社會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代紅梅,黃忠全,張根保,等.ISO9000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通用性設計[J].重慶大學學報,2004(8).
[2]呂慶領,唐曉青.支持產品協同制造的質量管理信息系統[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4(4).
[3]呂慶領,唐曉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業質量管理信息系統[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2(9).
[4]賈曉燕,楊曉英.產品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設計[J].制造業自動化,2010(5).
目的利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PDA時間確認、宣教和統計功能,依托PDCA循環管理理念,針對微生物樣本缺陷原因進行分析,不斷優化采集前流程,來降低檢驗樣本缺陷率,提升檢驗全面質量管理水平。方法選取該院病區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檢微生物樣本,用PDA進行宣教、采集時間確認,用PDCA循環進行監管前后,微生物樣本缺陷率、樣本送檢時間超時率、PDA規范使用率,分析比較。結果PDA和PDCA循環相結合后微生物樣本缺陷率、樣本送檢時間超時率明顯下降、PDA規范使用率上升。結論PDA和PDCA循環相結合完善了檢驗質量管理體系,保證了樣本質量,為檢驗質量管理提供了一個新手段,使全面實現檢驗質量管理成為可能。同時PDA規范使用率上升,準確記錄了采集、宣教時間和數量,為護理績效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據。
[關鍵詞]
PDA;PDCA循環;檢驗全面質量管理;護理管理
質量是檢驗生命,樣本質量是檢驗報告準確、可靠有力保證。缺陷樣本退回影響臨床工作的有序進行,重新采集樣本易引起患者不滿。在宣教方面,應用信息技術可提高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和健康教育覆蓋率[1]。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一直以來都難以實現全面管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可以顯著提高檢驗質量的有效性,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2]。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管理程序,它以高效性、科學性、時效性而在全球得到大力推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給予了充分肯定[3]。規范使用PDA,使樣本送檢時間縮短,時限性樣本超時率、危急值樣本率大幅下降[4]。只有信息技術與先進管理理念相結合,只有護理部與檢驗科積極共同配合,才能實現檢驗全面質量管理。
1資料與方法
1.1PDA功能
吉林市中心醫院信息化建設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PDA健康教育功能,能實現采集前床旁“標準化告知”和床旁即刻“采集時間確認”。
1.2PDCA循環
PDCA循環是管理學中一個通用模型,被戴明博士發展成為“計劃-執行-檢查-處理(Plan-Do-Check/Study-Act)”。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劃制訂和組織實現過程,是按照PDCA循環不停頓地周而復始地運轉的,是一個持續改進模型。
1.3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病區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檢微生物樣本,5、6月使用傳統宣教模式和以往采集流程,為對照組;7、8月開始實施PDA進行宣教、采集時間確認,并運用PDCA循環進行監管,為實驗組1;9、10月針對樣本缺陷原因實施持續改進,為實驗組2。
1.4方法
傳統宣教模式:留取樣本前,護士拿著宣教單到病人床旁進行告知。PDA宣教功能:留取前根據類別,到病人床旁依照PDA提供內容宣教,宣教前后各掃描腕帶。PDA記錄掃描腕帶間隔時間,一般為2~5min,視為宣教,低于2min或>5min,視為無效宣教。避免護士為應付宣教進行集中掃描、宣教過于簡單或宣教不到位。以往采集流程:護士將所有采集完樣本,回護士站在實驗室信息系統LIS(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下統一將樣本做采集時間確認,導致LIS記錄采集時間與實際采集時間不符。PDA采集流程:護士取得樣本后,用PDA立即進行采集時間確認,PDA會將采集時間同步回傳LIS,LIS記錄同時對采集時間進行分析,根據1min平均采集一個患者(3個樣本),10min內有超過30個樣本同時采集確認時,系統提示進行了集中采集確認,以此保證采集時間準確無誤,避免護士回護士站做集中采集確認。
1.4.1P(Plan)計劃把握現狀:2015年5、6月檢驗科共接收微生物樣本5237例,缺陷樣本526例:痰液留取不合格307例;尿液留取污染116例;樣本超時15例;容器錯誤32例;信息錯誤12例;其他44例。分析原因:痰液樣本多由患者自行留取,大多患者留取前沒有清潔口腔,或將唾液或漱口水混入。以往護士在患者留取前,只是發放容器告知留取,未告知如何留取及留取具體時間,或把宣教單給患者自己看,造成痰液留取不合格。尿液污染是患者留取前未清潔外陰及尿道口周圍,未留取中段尿,也有直接從集尿袋里留取尿液。樣本超時是留取時間過早或未及時送檢。血培養需氧瓶和厭氧瓶條碼粘反或位置粘錯,機器無法識別。尿培養未發放無菌管,痰培養用咽拭子留取等。樣本量少和無樣本,是由于病人不知道樣本留取標準量,以及疾病原因,病人留不出樣本或是留取時間過早造成樣本干涸,護士責任心不強將空盒送檢。信息錯誤是醫生申請檢驗項目種類錯誤造成。設定目標:微生物樣本正確留取直接關系到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疾病的診斷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預期在4個月后降低痰、尿樣本的缺陷率,提高采集時間準確率,保證PDA規范使用率。擬定計劃:完善PDA宣教內容,要求各病區采用PDA宣教。加強全院護士樣本規范采集培訓,包括采樣前標準化告知,PDA采集流程、容器正確使用等。
1.4.2D(Do)實施①制定《樣本采集手冊》發放組臨床,使各項操作有據可依。②由檢驗科對全院護士進行培訓,保證樣本質量。③完善檢驗質量管理體系,成立檢驗前質量管理小組,由檢驗科和護理部分別指派人員全程監管。由檢驗科將不合格樣本記錄在案,每月由管理組長統計分析不合格樣本種類、原因。護理部每月通過PDA和LIS提取數據,監管護士PDA規范使用率及宣教和樣本采集數量,并將量化結果與月績效和年終評先選優掛鉤。④加強與臨床科室溝通。每月邀請重點科室護士長參加質控會,討論不合格樣本原因,落實防范措施;檢驗科各組長分別包保各病區與醫護人員面對面交流,參加醫護共同查房和嚴重感染病例討論會。
1.4.3C(Check)檢查①質量管理組長對組內成員職責進行檢查。查看不合格樣本登記是否及時完整,與臨床溝通及相關知識培訓記錄等,并將檢查結果以書面形式進行反饋。②每次培訓后進行答卷考核,護理部對護士進行隨機提問,檢查留取樣本的宣教內容和操作流程等掌握情況。尤其對新入科護士,將此項納入上崗前考核內容中。
1.4.4A(Act)處理每月對檢查結果進行討論分析,找出原因,完善修改檢查規程和制度,調整計劃,把共性問題或新出現問題列入下一輪PDCA循環計劃,實現檢驗質量管理持續改進。
2結果
7、8月檢驗科共接收微生物樣本5380例,缺陷樣本235例:痰液留取不合格55例;尿液留取污染25例;樣本超時120例;容器錯誤8例;信息錯誤15例;其他12例。9、10月檢驗科共接收微生物樣本5214例,缺陷樣本97例:痰液留取不合格14例;尿液留取污染9例;樣本超時26例;容器錯誤31例;信息錯誤14例;其他3例。
3討論
通過數據分析對照組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較多,是護士宣教不到位造成。將此問題作為7、8月重點監管內容,列入下一輪PDCA循環計劃。實驗組1: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下降,但暴露出樣本超時比例上升問題,是規范使用PDA后,采集時間準確,杜絕了隱蔽超時樣本。將樣本超時作為9、10月重點監管內容,列入下一輪PDCA循環計劃。實驗組2:樣本超時率下降,而暴露出容器錯誤和醫囑申請信息錯誤比例上升,是由于9、10月入院很多新護士,缺乏相關檢驗知識,造成容器發放錯誤,醫囑申請信息錯誤是由于檢驗科一直以來都是與護理部溝通,而未與醫務部溝通。下一步監管內容將是加強對新入院護士培訓,并與醫務部溝通,將醫務部納入檢驗質量管理體系。通過PDA與PDCA循環融合,降低了微生物樣本缺陷率,保證樣本采集時間準確率,提高細菌檢出率,為病人救治爭取良機,提高了病人滿意度。該研究開發了PDA新功能,為健康教育落實提供了強制性手段,通過后臺監控宣教時間與采集時間確認的時間間隔,提高PDA使用率,為護理績效管理提供了量化數據。通過該研究,檢驗科與護理部、醫務部共同配合完善了檢驗質量管理體系,并將其納入醫院質量管理體系,提升了醫院質量管理水平。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的,是持續改進的過程。對于檢驗全面質量管理來說,持續質量改進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PDA和PDCA循環相結合提升了檢驗質量管理水平,使全面實現檢驗質量管理成為可能。
作者:亢杰 周景鑫 王雪霽 單位:吉林市中心醫院檢驗中心 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輸血科 林市人民醫院檢驗科
[參考文獻]
[1]唐翠.應用信息技術加強護理質量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學雜志,2012,27(21):9-10.
[2]楊賓利.持續質量改進在檢驗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5):137-138.
[關鍵詞] 信息系統;項目;質量管理;效果
[作者簡介] 梁萬龍,廣東電網公司東莞供電局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廣東 東莞,523008
[中圖分類號] F2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11-0043-0002
一、引 言
信息系統由人、計算機及其他設備共同組成,能夠用于收集、傳遞、存貯、加工、維護和使用信息。信息系統出現的歷史較短,其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現代計算機及網絡通訊技術加強企業的信息管理,調查了解企業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設備、技術等資源,據此建立正確的數據庫,加工處理并編制成各種信息資料及時提供給管理人員,為其進行決策提供參考,從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綜合經濟效益。信息系統項目質量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重要影響。將全面質量管理思想引入到信息系統項目中,能極大地優化信息系統項目質量,加強信息系統項目質量管理。
二、信息系統項目質量管理目標
(一)為投資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
利用信息系統收集初始信息,包括從各級干部、賣主相似的企業、本企業內部各種信息系統領導小組、各種文件以及從書籍和雜志中收集信息,根據原始信息數據評價現存狀態,識別目標、系統開發方法、計劃活動等計劃約束條件,進行用戶需求分析。準確地進行用戶需求分析是保證信息系統項目質量的關鍵所在。進行用戶需求分析時,應注意將用戶進行分類,并區分開不同用戶需求的層次及優先級。根據用戶需求預測市場趨勢,分析市場導向,據此制定投資行為計劃,并進行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為投資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使投資決策者盡可能利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潤。
(二)提高項目質量,降低項目風險
在現代項目管理中,更注重主動控制項目目標,以便預防在項目實現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避免可能遇到的干擾因素,從而將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信息系統建設項目是一項風險管理的過程,風險管理貫穿信息系統項目的全系統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是項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積極活動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動的最小化。
由于信息系統是由人、計算機及各種資源組成的人機一體化系統,在實施信息系統項目過程中,由于人、計算機或數據的誤差或偏差,可能造成信息系統項目的變更,使得信息系統項目存在一定的風險。當前,信息系統項目的主要風險有:缺乏規劃或規劃不合理、項目預準備不充分、設計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環節、系統內各個子系統自建不能很好地銜接、實施計劃不完善,過程控制不嚴格,階段成果未達標、新系統和組織內其他系統有沖突、實施效果未做評估或評估不合理、系統安全設計不完善、災難防范措施不當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統崩潰、系統退役后的處理不當引起的泄密等。因而,應建立信息系統項目風險過程管理循環。首先,應正確定義信息系統項目組織及成員風險管理的行動方案及方式,選擇適合的風險管理方法,確定風險判斷的依據并對風險進行標識,然后進行風險評估和分析,為了加強評估的可靠性,可復查風險評估,執行風險降低活動,同時對風險降低活動進行監視和跟蹤調查,進行后續觀察和改進,以保證信息系統項目質量。
(三)完善開發企業管理體系
戰略的正確并不能保證企業的成功,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在戰略方向和執行力兩個方面都到位。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系是企業成功的根本,信息系統項目能幫助完善開發企業管理體系。利用信息系統項目對企業的各種有效資源進行評估,分析企業發展戰略、核心流程、組織結構、工作流程、崗位描述、績效管理、激勵機制七大模塊,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制定出七大模塊的項目控制流程圖,結合企業各崗位的工作實際進行評估,用以評定該崗位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職能,進而制定出企業管理體系。制定公司的目標體系和分解方法,設計目標管理應用表單,為績效考核提供依據。
三、信息系統項目質量管理體系
(一)設計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在信息系統項目設計過程中,根據信息系統項目的要求,分析論證項目所需的技術、經濟、資源、環境等,并編制項目設計文件。通過將項目設計具體化,實現項目的質量目標和水平。設計技術、工藝、設備、結構等對項目建成后實體的質量、功能和價值有著重要影響,因而需對項目進行精心設計,保證項目質量。在項目設計過程中,應加強設計的標準化工作。 標準是對設計中的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其基礎是科學技術和先進經驗的綜合成果,是進行設計的技術準則和參考依據。信息系統項目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項目的質量。設計過程中要嚴格把住設計方案的選擇關與審核關。設計質量的基礎是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先進性。在選擇與審核專業設計方案時,應對設計參數、標準、設備和結構選型、功能和使用價值等方面進行重點審查,檢驗其是否經濟、美觀、安全、可靠。設計評審是對設計文件綜合性、系統性、文件化的綜合性檢查,從而評價設計是否符合相關質量標準和要求,若發現問題應立即予以解決。評審設計時,應主要審查設計文件質量特性的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可實施性、適應性、經濟性、時間性和美學等方面是否符合相關要求。
設計時,要對設計接口工作進行嚴格控制。明確規定設計接口的標準,并按照相關管理程序和流程規范,切實做好設計部門與采購部門、設計內部各專業間的設計接口工作。此外,還應建立設計成果校審制度,逐級檢查和驗證設計成果,確保其質量符合規定。同時,還應建立設計文件的會簽制度,保證各專業設計相互配合和銜接正確,從而保證設計質量。
(二)開發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項目開發也需要質量管理的方法來支持。信息系統項目開發過程中通常受到項目進度的控制,由于時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造成項目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未得到妥善解決便進入項目的下一步。因而,應樹立清晰的質量經營思路,落實項目規劃。定量統計開發活動的過程性數據,確保其按規范執行,從而降低最終交付的質量風險。統計以往開發項目的數據,得出經驗數據,并持續加以修正,如果新項目和以前質量數據相當,則可認定項目的開發過程的控制較為得當。很多的質量數據都有上限和下限。因而,若文檔的檢視缺陷密度很高,說明作者交付的初稿質量不高;但如果很低,質量部反過來會認為檢視是否不夠充分。因此,執行質量管理時往往會出現偏差,常會發生通過偽造數據而使質量數據符合規定,從而造成項目交付質量很高的假象。因此,應對開發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進行嚴加控制。
(三)投運后的質量管理
信息系統項目投運后,借助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可以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安全高效的流程再造,堅定不移地走新型企業道路。在企業信息化設備的關鍵崗位實現數字監控和自動控制,使其進銷存系統、生產實時監控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都完成信息化升級,使得主要辦公地點全部實現局域網連接,數據報送實現網絡化。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投入運行,將使與原料出入庫相關的計量、質量、結算等業務全部實現自動化,從而有效保證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可靠性。
項目投運后,應注意將實施的結果與計劃的要求進行對比,適時進行反饋,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同時,將取得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并納入相應的標準、制度或規定中,處理已發生的問題并防止其再次發生。如果在信息系統項目中,尚有未解決的問題,應及時提出來,作為遺留問題轉入下一輪循環,為下一階段制定計劃提供依據。
四、結 語
將信息系統與質量管理思想結合起來,能夠極大地優化信息系統項目的實施環境,簡化項目的實施步驟,有利于控制項目的進度,加大信息系統項目的可操作性,這對于當前的信息系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而,應注意總結前期信息系統項目質量管理的優良經驗,揚長補短,加強信息系統項目的質量管理,提高信息系統項目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于丹.信息系統項目的質量管理方法[J].網絡與信息,2012,(9).
【關鍵詞】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 質量管理質量控制
Abstract: Concept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our actual experience, the winning projects as a systems integrator how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o start on.
Key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圖分類號: G623.5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信息系統的集成,不只是為用戶提供信息共享的功能,而是要通過網絡的建立,將復雜的硬件、軟件、業務、信息、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用戶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資源,提供信息系統的有效運行平臺,為政府、企事業單位的日常管理、決策、發展規劃提供幫助并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信息系統集成的質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編制詳細的、有針對性的質量計劃、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才能真正實現信息系統的質量建設目標,讓客戶滿意。
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的質量目標不僅僅是系統運行正常,而是在系統運行正常的前提下滿足客戶的需要,出發點是項目的全面質量管理。
1 影響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質量的因素
項目實施之前,首先要對影響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質量的因素,按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制定質量預防、控制措施。
1.1 干系人的質量意識和質量能力
干系人包括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系統集成商、施工分包單位、軟件設計分包單位、軟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貨商、軟件設計人員、施工作業人員等。
(1) 系統集成商要對項目經理資質、質量意識和質量能力進行評審,確定能勝任的項目經理。項目經理除了必須了解項目團隊成員包括網絡設計和調試人員、軟件開發人員、施工作業人員、管理人員的特點、經驗、技能外,還應了解他們的質量意識和質量能力,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質量管理。
(2) 系統集成商包括項目經理及其項目團隊要與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多溝通,了解其執行的標準、規范和質量要求、流程,制定有針對性的質量計劃。
(3) 對于施工分包單位、軟件設計分包單位、軟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貨商應納入合格供應商評價體系,對其資質、質量體系、產品質量、施工質量、供貨期、售后服務進行評審。
1.2 現場環境勘察和系統需求分析因數
自然環境、作業環境、管理環境、系統接入服務環境、供配電輸入環境和防雷接地環境都會對系統質量形成相當影響。
現場環境勘察和客戶需求的調查分析的結果,將直接影響項目的系統總體規劃設計和數據庫定義是否合理、適宜、完善,以及系統運行的可靠性。
1.3 系統總體規劃設計和軟件開發設計因數
系統規劃設計將直接影響項目硬件和應用軟件、數據庫的可靠性、正確性、充分性、合理性和系統運行效率。
軟件開發設計將影響程序的可維護性(可讀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代碼邏輯與效率、函數(模塊)接口正確性、可測試性。
1.4 設備材料和系統開發、運行平臺
設備材料的質量、規格、性能是否符合設計規定的標準直接關系到項目硬件系統的質量。中間件、系統開發、運行平臺、數據庫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和軟件產品質量標準將直接關系到項目開發應用軟件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兼容性、可測試性。
1.5 質量計劃應強調的質量因素
質量計劃對影響項目質量的重要因素要明確和落實。
(1) 質量目的是為確保項目完成的工期、實現系統的功能和達到的性能指標以及系統運行的可靠性,規定質量保證措施、資源及活動應具有的順序,確保產品的實現過程受控有效,完成的項目滿足用戶的要求。
(2) 落實項目實施的管理組織、職責分工、工作程序、項目實施順序、質量控制點以及技術工藝、方法、工具等。
(3)風險控制及預防。
2 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的質量管理過程
2.1 質量計劃編制
系統的目標決定了系統的組織,而組織是目標得以實現的決定性因數,所以質量計劃首先是確定項目質量目標,并根據工作分解結構(WBS)將目標分解到每個工作包,并按職責分工將工作包的質量目標落實到每個小組成員。每個工作包的輸入和輸出都必須予以明確。工作包根據項目情況不同,一級WBS包括需求分析、系統規劃設計、軟件開發測試、設備材料及軟件采購、項目施工、竣工驗收、售后服務等。
對于項目分包,必須建立對分包方的管理制度;同時,分包方必須要有相應的質量計劃和實施方案,經過總包方審核后實施。
建立與項目目標相一致的項目管理組織,明確各工作包的質量責任人。
2.2 質量保證
建立質量保證組織。質量組織和項目管理組織不同,項目管理組織主要是執行質量計劃(質量管理方面),質量保證組織是組織實施質量活動、檢查質量計劃的執行情況。
制定質量活動計劃。根據項目進度計劃制定質量活動計劃,如:系統需求報告完成后進行需求評審、設計完成后進行設計評審、現場施工的質量檢查、各個階段質量記錄的檢查、質量整改閉環檢查等。
2.3 質量控制
對于在質量計劃實施、質量活動中發現的缺陷和問題,必須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進行分析,找出原因,進行改進。
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的質量管理包括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從不同側面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進行質量管理。
3 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質量控制點
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的全過程質量管理涉及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的質量管理、深化設計的質量管理、系統實施的質量管理、集成運行測試的質量管理、變更控制的質量管理、收尾及驗收的質量管理、保修期的質量管理、保修期后的質量管理。
3.1 需求分析的質量管理
需求分析是系統實施方案的輸入,是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中最困難、對項目成敗影響很大的過程。有幾種原因使需求分析變得困難:
(1)用戶需求不明晰,理解有誤;
(2)需求自身經常變動;
(3)設計人員理解有誤。
【摘要】 目的 實現把全實驗室質量管理(TLQM)理念融會在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LIMS)的網絡建設改造中,完善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方法 在醫學檢驗中,全實驗室質量管理分為3個階段,即分析前質量控制、分析中質量控制和分析后質量控制。在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的網絡建設、網絡改造升級中規范檢驗流程,確保分析前醫生從循證醫學的角度選擇最合理、最經濟的項目檢測,并控制護士標本的采集、保存與運送的質量;分析中,完整的質量體系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始終貫穿于檢驗科的檢測中。分析后,實驗結果的再分析,再確認,保證合格報告的發出,保證實驗結果及時發給臨床后,臨床醫生能合理地分析報告,正確的運用數據,用于診斷和治療。結果 功能齊全、操作簡便、高效管理的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建立 。結論 該系統運行效果良好,更新完善了檢驗科的管理模式,較好的實現了全實驗室質量管理。
【關鍵詞】 檢驗;信息系統;管理;質量控制
To strengthen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atory se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he overall quantity of the examination se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is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ntity and raise the examination level,which is needed by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actual work.Methods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was divided into 3 parts,that was quality control before,during and after analysis.Examination process was made standar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parading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which ensured the optimal examination was chosed and samples quality control before analysis,perfect quailty control system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were used throughout the analysis,re-analysis and re-ensurance of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performed.Results LIMS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characteistics of perfect function,easy performing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Conclusion LIMS rums smoothly and realize the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successfully.
【Key words】 examine;the 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quantity control
檢驗科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是保證質量,提高檢測水平的關鍵,是檢驗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實際工作的需要。我科在研發、改造升級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中融入全實驗室質量管理理念,以適應實驗室全面自動化發展趨勢。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采用TCP/IP協議構建局域網絡,Windows NT 4.0作為網絡操作系統,MS-SQL作為數據庫。工作站的操作系統為Microsoft Windows 98 ME;Microsoft Windows 2000中文版、Microsoft Windows XP中文版;服務器操作系統;Windows NT4.0、Windows 2000中文版或Windows 2003中文版。
1.2 方法 根據每個實驗專業組工作流程,全實驗室質量管理(total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TLQM)[1]理念融會在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LIMS)[2]的網絡建設改造中。
2 結果與討論
檢驗科不僅要求儀器分析過程的自動化,更重要的是要實現檢驗科業務流程的規范化和信息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我科于1997年和北京海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設計開發建立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10年間先后遵循ASTM國際檢驗儀器通信標準,衛生部2002年修訂頒發的《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中《臨床檢驗分系統功能規范》[3],衛生部《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暫行)》,國際標準化組織《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專用要求》(ISO/IEC15189),《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等標準規范,對該系統進行了4次改造升級。
2.1 總體設計升級原則 (1)可靠性原則:保證各系統長期穩定運行;(2)安全性原則: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和保密,設置系統權限;(3)實用性原則:系統使用起來自然易操作,符合行業習慣;(4)先進性原則:選用技術既必須是成熟的,穩定的,又要有相當的先進性;(5)擴展性原則:模塊式設計,以利系統將來的擴展升級;(6)特殊性原則:骨髓、微生物等特殊要求。
經過改造升級的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系統為模塊設計,實現了從分析前處理的醫生申請、護士采樣、傳遞、核收、分析過程中的質控,以及分析后處理、審核、發送、查詢整個全面質量控制,充分保證科學合理的標本工作流程,確保標本檢驗的整個環節的質量監控。同時LIMS根據每個實驗專業組工作流程,通過個性化地設置和組合,來滿足不同規模、流程的臨床專業組的需求。
2.2 LIMS 分為標本管理、試劑管理、儀器管理、質控管理、分析管理、結果管理、參考值危急值管理、系統管理、知識庫管理、安全管理、日志管理、人事管理、科室管理、統計管理等模塊。
2.2.1 標本管理 使護士熟悉每項實驗對標本的要求,即標本的采集注意事項、最佳時間、標本的代表性、抗凝劑或防腐劑的應用要求;采血順序:病人的準備、病人狀態、飲食、藥物影響、標本運輸要求。通過條碼管理標本以減少人為誤差[4],以適應新形式下的醫院管理模式。
2.2.2 儀器設備試劑的管理 醫學檢驗設備和儀器,試劑是產生誤差的重要因素,也是質量管理的主要內容。
2.2.2.1 試劑管理 包括廠家資料、試劑入出庫、消耗品管理,使用情況、失效狀態等,可查詢庫存量,最大量、最小量提供預報警,并可預報將要過期的試劑及需要認購的試劑等全面的管理。統計各項指標,供成本核算。
2.2.2.2 儀器管理 包括儀器工作時間、工作狀況監控、維護或維修的問題記錄。對儀器設備耗材進行細化分類、核算單機成本。
2.2.3 質控管理[5] 在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等過程中產生的信息,包括各種溫度記錄、室內質控記錄、室間質控記錄、失控處理記錄、按照各類儀器分別設定質量控制標準,根據Westgard規則,既允許按照單一規則,也允許按照組合規則評價質控狀況,所評價過程由計算機自動計算并給出結論。計算機可實時監視質控狀態,當失控或異常時立即報警,以便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工作人員能夠方便地統計質控監測數據,描繪質量控制圖,從而掌握儀器準確性,以便適時采取措施。
2.2.4 分析管理 分析過程中的全程自動監控,檢驗數據的自動接收入庫、圖像圖形接收。
2.2.5 結果管理 檢驗結果的動態分析,結果異常自動提示系統;試驗結果的自身對比分析模塊;檢驗項目申請與結果自動效核、檢驗結果匯報、自動發送。
2.2.6 參考值危急值管理 實驗方法、設備、修改日期、修改人、依據出處溯源,通過顏色危急值優先報警提示系統管理:系統參數設置、檢驗模板設置、計算公式設置、公共字典維護。
2.2.7 安全管理 權限規定、密碼管理。每個檢驗人員分別設置用戶名和密碼,并根據等級設置權限。所有數據均為雙備份。
2.2.8 日志管理 檢驗報告記錄變更操作者記錄(時間、操作者、結果),對標本的驗收,不合格標本的處理,標本采集、送檢、實驗及發出報告的時間,室內、室間質量評價結果,儀器的維護、維修,試劑的批間差異,實驗中發現明顯異常或有重大搶救任務時與臨床醫生通報實驗結果的記錄(包括電話報告記錄等),都應有詳細記錄。
2.2.9 人事管理 人員的基本信息,能跟蹤人員的變化情況。
2.2.10 科室管理 行政事務管理。
2.2.11 統計管理 工作量統計、檢驗結果統計、檢驗項目統計、檢驗費用統計、檢驗效益分析等,支持經濟核算和科研。
2.2.12 知識庫管理 臨床意義、必要的解釋咨詢、檢驗項目相關的技術標準、相關的設備資料,如何使用此檢驗項目,此檢驗項目針對不同人群的指標,指導醫生準確地使用檢驗項目,指導醫生根據病人的病史、臨床病癥準確地選擇項目用于診斷和治療[2]。
2.3 臨床檢驗信息管理系統升級的意義 (1)實現護士、醫生在線對病人的檢驗全程信息化管理的數據信息共享,方便病人就診、醫生診治。(2)利用LIMS系統的內部核查和質量控制管理程序,確保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3)支持醫院的醫療事務管理、醫療動態與醫療質量的宏觀監督與控制。(4)滿足醫療保險制度的需要。(5)規范檢驗報告單,確保檢驗數據的準確性,是臨床科室對醫技部門提出的更高要求。(6)實現TLQM。提高科室管理的質量,由經驗管理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管理。(7)強化科室各級經濟核算,實驗人、財、物的合理流動,實現全程信息化管理。
我國臨床實驗室的檢驗設備急速發展,檢驗科逐漸向實驗室自動化系統(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發展,進而實現實驗室全面自動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2]。今后的LIMS應該具備與醫囑雙向溝通、采用條碼管理質量控制,規范檢驗流程,模塊化結構,滿足新需求,適應新的檢驗和方法,便于將來增加新功能、而又不破壞原有結構,保證原先投資,使系統在最低成本下進行擴展。為臨床診斷提供輔助決策,支持醫院的科研和教學服務,提供了檢驗信息的深度處理、技術支持和保證,提高了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楊振華.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20,99-123.
2 從玉隆.臨床實驗室管理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45-71,266-284,285-291.
3 衛生部.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檢驗管理分系統,2002.
4 從玉隆.現代醫學實驗室管理與實踐.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12-125,181-210.
在現代項目管理中,更注重主動控制項目目標,以便預防在項目實現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避免可能遇到的干擾因素,從而將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信息系統建設項目是一項風險管理的過程,風險管理貫穿信息系統項目的全系統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是項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積極活動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動的最小化。由于信息系統是由人、計算機及各種資源組成的人機一體化系統,在實施信息系統項目過程中,由于人、計算機或數據的誤差或偏差,可能造成信息系統項目的變更,使得信息系統項目存在一定的風險。當前,信息系統項目的主要風險有:缺乏規劃或規劃不合理、項目預準備不充分、設計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環節、系統內各個子系統自建不能很好地銜接、實施計劃不完善,過程控制不嚴格,階段成果未達標、新系統和組織內其他系統有沖突、實施效果未做評估或評估不合理、系統安全設計不完善、災難防范措施不當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統崩潰、系統退役后的處理不當引起的泄密等。因而,應建立信息系統項目風險過程管理循環。首先,應正確定義信息系統項目組織及成員風險管理的行動方案及方式,選擇適合的風險管理方法,確定風險判斷的依據并對風險進行標識,然后進行風險評估和分析,為了加強評估的可靠性,可復查風險評估,執行風險降低活動,同時對風險降低活動進行監視和跟蹤調查,進行后續觀察和改進,以保證信息系統項目質量。
完善開發企業管理體系
戰略的正確并不能保證企業的成功,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在戰略方向和執行力兩個方面都到位。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系是企業成功的根本,信息系統項目能幫助完善開發企業管理體系。利用信息系統項目對企業的各種有效資源進行評估,分析企業發展戰略、核心流程、組織結構、工作流程、崗位描述、績效管理、激勵機制七大模塊,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制定出七大模塊的項目控制流程圖,結合企業各崗位的工作實際進行評估,用以評定該崗位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職能,進而制定出企業管理體系。制定公司的目標體系和分解方法,設計目標管理應用表單,為績效考核提供依據。
信息系統項目質量管理體系
(一)設計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在信息系統項目設計過程中,根據信息系統項目的要求,分析論證項目所需的技術、經濟、資源、環境等,并編制項目設計文件。通過將項目設計具體化,實現項目的質量目標和水平。設計技術、工藝、設備、結構等對項目建成后實體的質量、功能和價值有著重要影響,因而需對項目進行精心設計,保證項目質量。在項目設計過程中,應加強設計的標準化工作。標準是對設計中的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其基礎是科學技術和先進經驗的綜合成果,是進行設計的技術準則和參考依據。
信息系統項目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項目的質量。設計過程中要嚴格把住設計方案的選擇關與審核關。設計質量的基礎是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先進性。在選擇與審核專業設計方案時,應對設計參數、標準、設備和結構選型、功能和使用價值等方面進行重點審查,檢驗其是否經濟、美觀、安全、可靠。設計評審是對設計文件綜合性、系統性、文件化的綜合性檢查,從而評價設計是否符合相關質量標準和要求,若發現問題應立即予以解決。評審設計時,應主要審查設計文件質量特性的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可實施性、適應性、經濟性、時間性和美學等方面是否符合相關要求。
設計時,要對設計接口工作進行嚴格控制。明確規定設計接口的標準,并按照相關管理程序和流程規范,切實做好設計部門與采購部門、設計內部各專業間的設計接口工作。此外,還應建立設計成果校審制度,逐級檢查和驗證設計成果,確保其質量符合規定。同時,還應建立設計文件的會簽制度,保證各專業設計相互配合和銜接正確,從而保證設計質量。
(二)開發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項目開發也需要質量管理的方法來支持。信息系統項目開發過程中通常受到項目進度的控制,由于時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造成項目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未得到妥善解決便進入項目的下一步。因而,應樹立清晰的質量經營思路,落實項目規劃。定量統計開發活動的過程性數據,確保其按規范執行,從而降低最終交付的質量風險。統計以往開發項目的數據,得出經驗數據,并持續加以修正,如果新項目和以前質量數據相當,則可認定項目的開發過程的控制較為得當。很多的質量數據都有上限和下限。因而,若文檔的檢視缺陷密度很高,說明作者交付的初稿質量不高;但如果很低,質量部反過來會認為檢視是否不夠充分。因此,執行質量管理時往往會出現偏差,常會發生通過偽造數據而使質量數據符合規定,從而造成項目交付質量很高的假象。因此,應對開發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進行嚴加控制。
(三)投運后的質量管理
信息系統項目投運后,借助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可以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安全高效的流程再造,堅定不移地走新型企業道路。在企業信息化設備的關鍵崗位實現數字監控和自動控制,使其進銷存系統、生產實時監控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都完成信息化升級,使得主要辦公地點全部實現局域網連接,數據報送實現網絡化。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投入運行,將使與原料出入庫相關的計量、質量、結算等業務全部實現自動化,從而有效保證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可靠性。項目投運后,應注意將實施的結果與計劃的要求進行對比,適時進行反饋,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同時,將取得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并納入相應的標準、制度或規定中,處理已發生的問題并防止其再次發生。如果在信息系統項目中,尚有未解決的問題,應及時提出來,作為遺留問題轉入下一輪循環,為下一階段制定計劃提供依據。
結語
[關鍵詞] 汽車零部件; 質量管理; 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34
[中圖分類號]F27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2)11- 0053- 02
1引言
十堰市作為我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座新興的現代化汽車城。目前,汽車產業已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十堰市政府計劃要將十堰建設成為真正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車基地,全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和湖北省汽車工業園。這個計劃的實現必須借助于信息技術,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設,打造出高質量的品牌產品,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發展進度。由于整車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縮短開發周期、提高產品競爭力,或面向全球擇優采購,或將新產品開發部分地轉移到零部件供應商[1]。因此,汽車零部件企業為適應整車發展,需要加強研發平臺建設和模塊化、系統化供貨能力建設,在此過程中更要加強質量監控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國內各汽車生產廠家,如通用、重汽、奇瑞、東風日產、東風康明斯都已建立基于自身質量管理需要的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東風商用車質量管理信息化方案也正在實施中。但十堰市大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質量管理信息化進展比較緩慢。
2 十堰市汽車零部件企業質量管理信息化分析
2.1基本概念
質量管理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包括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方面的活動。質量管理信息是指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協調活動方面的信息[2]。
質量管理信息化是對一個組織(單位、企業或部門)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的人與計算機相結合的產物,它綜合運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質量管理技術,將現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結合起來,進行質量管理。
2.2十堰市汽車零部件企業質量管理信息化
通過對十堰市汽車零部件企業信息化情況的調查,目前僅有4.3%的企業進入企業信息化成熟階段,15.9%的企業處于業務重組階段,37.7%的企業進入內部集成信息化階段,42.1%的企業處于個別流程信息化建設階段。系統中涉及質量管理方面的應用較少,單獨采用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企業幾乎沒有。以上數據表明,十堰大部分企業信息系統還處于個別業務應用階段,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距離。特別是對質量管理的認識比較模糊,質量信息大多是通過人工收集,不僅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解決相關問題,還影響工作效率,增大了成本,不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如何通過信息技術來優化企業質量管理流程、整合企業資源、實現質量信息的迅速傳遞和響應,已經是許多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研究適合企業發展戰略的質量管理信息化道路,實現企業的數字化質量管理,將是中國汽車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全面實施十堰市汽車零部件企業質量管理信息化已經成為當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首先條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產品特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質量管理信息化:第一,產品生產全過程質量信息。企業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可對產品來料檢驗、工序檢驗、成品最終檢驗、庫存檢驗、出貨質量控制以及客戶使用情況等方面的產品質量信息進行收集和管理,解決了人工處理引發的大量數據流失,管理分散,統計、分析和查詢困難等問題[3]。第二,產品質量基礎資料的規范管理。產品質量基礎資料包括檢驗標準、檢驗項目等,是進行質量控制的依據[3]。質量管理信息化可規范管理這些基礎資料,并做到動態維護和直接調用,不僅規范了檢驗過程,還避免了文件性失誤。反之,企業檢驗標準管理分散、更改和換版周期長、查詢不方便、更改不準確,增大了造成不合格品的可能性。第三,關鍵質量控制過程的規范化運作。目前,企業在先期策劃、生產批準、生產檢驗、合格判定、不合格品處理以及市場反饋的質量問題的處理等過程中,大多由人工通過紙質表單傳遞的方式實現,過程規范性和實時監控很難保證,出現質量問題后的追溯無法有效實現。因此,要充分利用先進的質量控制工具。第四,制成品質量檢驗。十堰市零部件企業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工抽檢,這種做法實質上是在成品中挑出廢品。當然,這也可以保證出廠產品的質量,但是卻有其固有的弱點。有些沒有檢驗的零件就有可能在組裝整車過程中出現問題,總的來說是管理的效能比較差。第五,質量信息查詢、追溯。當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為了分析原因,需要快速查閱該產品在制造過程的質量信息,包括所用原材料、入廠檢驗、生產過程檢驗以及曾經出現的不合格品及處理信息。為了滿足不同人員的分析需要,這些質量信息需要能夠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查詢。第六,質量信息統計分析工具。只有對質量信息進行充分、科學的統計分析,才能找到數據中存在的規律,發現產品及生產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客觀評價當前產品質量水平及運行狀況,為質量改進尋求正確的方向和有效的途徑。在發達國家,統計過程控制已經被認為是提高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在十堰,由于資源有限和技術缺乏,統計技術的應用仍是一個薄弱環節,數據收集后,得不到有效的分析和利用,也不能作為決策過程的有效依據。第七,質量報表。質量報告通過人工收集相關信息,用Excel繪制簡單的圖表,不僅增大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率,而且報告顯得不夠準確、豐富。在質量管理信息化的條件下,系統能夠自動、快速生成生產日報、周報、月報以及其他相關報表。同時,在質量報告中還可以自由選擇添加各種統計圖表、圖片等多媒體信息,使報告更具說服力。
2.3 實施質量管理信息化的總體效益
十堰市汽車零部件企業實施質量管理信息化的總體效益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首先,促進公司質量管理信息化發展,實現以質量為核心優化企業管理流程。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整合改造現有流程,以計算機輔助管理,以信息化流程固化過程控制,減少人為因素影響,降低企業成本,為企業帶來效益。通過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開發過程,有效促進公司質量信息流程優化和數據的標準化;實現各領域質量信息管理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轉變,各類質量信息實現資源共享和關聯,提高信息的利用價值。其次,為公司決策層提供及時、可靠、權威的依據。通過系統生成的圖表來分析采購件的質量信息、生產過程質量問題、售后質量反饋信息等,通過系統的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為公司決策層提供可靠、及時和權威的質量數據,為重大質量問題的處置提供準確的范圍、分布查詢與鎖定。通過對關鍵質量指標的監控,為公司決策層提供即時預警信息。最后,減少用戶抱怨,提高用戶對公司品牌的忠誠度。通過系統的使用,提高公司處理質量問題的效率和反應速度,有效減少用戶抱怨和賠償損失。將先進管理思想與企業實際密切結合,將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與實際的企業運營相結合,真正實現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持續增強滿足顧客需要的能力。
3結束語
十堰市發展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的指導方針是“堅持一手抓發展整車,一手抓發展零部件,促使整車發展與零部件發展良性互動,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鏈和企業群”。當前汽車行業面臨嚴峻的競爭形勢,各汽車廠家應通過建立健全質量管理信息系統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同時,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實施將有效地促進質量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運作,在此基礎上,為企業質量管理經驗的積累、先進管理技術的使用、管理流程的優化和管理的持續改進,提供計算機技術途徑,保證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與企業管理同步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崇欣. 汽車零部件企業電子商務發展實證研究[J].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10(1):54-58.
[2] 張吉善,邊志偉. 淺析質量管理信息化的發展[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197-198.
[3] 匡竹平,尤建新. 汽車制造企業制造過程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 工業工程與管理,2005(2):43-47.
[關鍵詞]涉核特勤療養;質量指標管理;信息化平臺
涉核特勤療養作為鞏固和提高我軍戰斗力的重要途徑,日益受到各級部門的廣泛重視[1]。為提高涉核特勤療養質量管理水平,增強涉核特勤療養效果[2],筆者結合所在療養院四十多年涉核療養質量管理經驗,研發了《涉核特勤療養質量指標管理系統》,系統可及時發現、糾正療養工作中各個環節的偏差,使之按規范的標準運行。
1研發背景
涉核療養納入特勤療養時間短,自身質量管理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隨著涉核特勤療養的不斷發展,提高涉核特勤療養質量管理水平的需求日趨明顯。1.1管理標準不一目前,軍隊療養院療養質量管理執行的規定和標準多是針對療養機構制定的(屬院級),適用于療養機構達標考核,而科級質量管理則由各單位自行制定,且標準不一。1.2管理手段缺乏目前,全軍各療養機構的涉核特勤療養質量管理仍沿用人工統計的方法,當涉核特勤療養員集體療養時,大樣本的療養質量管理效率低下、結果不準,而必要的整體分析與個體橫向比較,更是難以進行,給科學決策帶來不便。1.3管理理念落后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應達到動態監管、全程控制的要求,才能對質量管理進行及時的干預,而目前涉核特勤療養質量管理多以終末管理為主,療養結束后,多數指標才開始統計分析,事后控制使療養質量管理造成滯后。
2設計思路
借鑒醫療質量三級管理模式,參照《軍隊療養機構療養工作規則》《軍隊療養院療養質量主要評價指標》等相關規定,采取權重計算方法,將各項指標賦予分值,并遴選出療養工作全過程、全要素的19項質量管理指標,將指標和評價標準嵌入到系統中,為涉核特勤療養質量管理提供依據;多數量化指標按照“信息采集點盡可能設置在信息發生點”的設計思想[3],由系統從《軍隊療養院信息系統》的數據庫中自動抽取、轉化、加載,確保療養質量管理的客觀性;設置質量指標結果查詢、比對和報表生成功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充分利用現代軟件開發技術,激活系統的各項功能靶位,達到設計先進、應用科學、效果實用、操作便捷的研發目標[4]。
3技術特點
系統使用PowerBuilder9.0(簡稱PB9.0)程序開發工具,將指標設定標準編入程序;采用C/S(客戶機/服務器)架構方式,后臺采用非面向對象的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對應用數據的維護,以及存取控制,前臺應用程序利用PB9.0提供的可視化編程技術實現用戶的各種需求;選擇Oracle數據庫,支持海量數據應用,方便數據切片的抽取分析;服務器操作系統升級到Windows2000Server以上版本;對數據報表進行類似GHOST的自定義備份、恢復;征求質量管理部門的意見,分配用戶權限。
4系統的主要功能模塊
4.1信息提取管理模塊信息提取管理模塊可管理所需涉核特勤療養團體或個體療養質量指標的提取過程。根據入院時間,將所需療養團體或個體設定批次,通過批次管理可進行人員信息更改,利用信息提取功能,獲取各項質量指標情況。療養質量指標包括首次療程記錄完成率、入院主要疾病確認率、體療率、療養效果良好率等13項從《軍隊療養院信息系統》中自動抓取、分析的數據,另外參訓考核率、訓練傷發生率、健康教育覆蓋率等6項手工錄入指標由相關輔診科室和質量管理部門通過手工信息錄入功能錄入,見圖1。4.2質量指標評價管理模塊質量指標評價管理模塊主要是將某批次提取的質量指標進行單項評價或綜合評價,并得出分數,也可與往期質量指標進行比對,同時設置了報表生成、打印、備份和導出功能,通過該模塊可實時掌握某批次各療養質量指標得分情況,大大提高了質量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見圖2。4.3系統維護模塊系統維護模塊用于系統管理員對該系統各類信息的維護。系統管理員可根據用戶崗位職責,對用戶設置不同的功能角色和管理權限;通過用戶管理功能,實現對用戶的增加或刪減;同時將手工錄入指標根據科室職責進行分配,見圖3。
5系統應用
系統經過研發、測試、論證、反饋等操作階段,基本實現“兼容、客觀、精確、快捷、動態”的設計目標,能夠明顯提高涉核特勤療養質量管理水平。5.1增強了質量管理安全性涉核人員信息安全保密要求高,該系統依托療養院現有的信息化平臺,能夠在軍隊保密系統中運行,淘汰了傳統的基于紙張的質量管理統計,有效防止管理資料的丟失,增強了信息管理的安全性。5.2提高了質量管理精準性該系統匹配目前各療養機構使用的主要信息化平臺,通過多數量化指標從《軍隊療養院信息系統》中抓取、比對、分析,避免主觀干擾因素和數據手工統計造成的錯誤,確保了質量管理的客觀性、準確性。該系統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拓寬了質量管理的功能,對象既適用涉核特勤療養,又適用普通療養,既適用團體,又適用個人;通過數據提取、比對,可查詢指標情況;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備份,既可縱向比較多年、橫向比較同期的指標情況,經過比對發現問題,改進療養干預措施,提高療養效果。5.3實現了質量管理全程化改變涉核特勤療養員出院后再統計療養質量指標的滯后性,將涉核特勤療養質量管理指標分解細化,實時監管,如入院前期重點監測療養首程、入院記錄等指標是否按時完成,做到及時發現,督導改正,從而達到全程監管、即時評價、及時反饋、重在改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少文,周辰光,李小龍,等.軍隊特勤療養工作探討[J].醫院管理雜志,2012,19(1):42-43.
[2]施文興,王瑞淦,劉俊松,等.特勤療養質量管理[J].中國療養醫學,2008,12(17):716-717.
[3]傅征,任連仲.醫院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1-53.
關鍵詞:從血管到血管;信息系統;過程控制
良好的過程控制是保證血液質量的重要保證,從獻血者登記獻血到受血者的臨床輸注全過程,亦即血液“從血管到血管”的全流程,需要進行多個環節的處理,中小血站在設備、技術上相對較弱,在過程控制上更需要發揮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作用,在血液處理上輔助以嚴格的管控,全面有序記錄、分析血液數據,才能跟蹤一袋血液的處理過程,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查找原因,糾正錯誤,保證血液的質量安全。因此,僅有正確的血液信息是不夠的,血站還必須要有完整的血液信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中小血站對血液質量的控制能力逐步提高,血液信息管理系統已經能夠進行全過程的跟蹤和記錄。
1信息管理系統在“從血管到血管”過程中的精準控制
1.1系統篩選、招募合格的固定獻血者
信息管理系統在獻血招募這個血液采集的首個環節就要起到智能篩選的作用,從采集合格血液出發,篩選合格的長期固定獻血者十分必要,幾十年來,各家血站在信息系統中建立的獻血者的基本檔案庫,稀有血型獻血者數據庫等獻血大數據,在招募階段,信息系統發揮大數據檢索分析、智能篩選作用,找出捐血車所去的目的鎮街,獻血2次以上的合格固定獻血者,由系統自動定向發送短信和微信通知,通知捐血車流動捐血時間和地點,有效為獻血者提供及時的服務,采集到的血液合格率較高,是血液質量的第一步保證。根據多年的數據統計,血站在獻血前招募階段的篩查,定向通知有效提高了采血工作的效率,也方便了長期獻血者的定期獻血的善行。如圖1所示。
1.2血液采集環節
血液采集過程,包含身份核查、體檢、初篩、采血等步驟,此時信息系統在過程中發揮核查身份、核對歷史獻血記錄,上一次獻血檢測結果情況,不合格獻血者在此階段應及時識別出來,終止獻血流程,合格獻血者記錄身體檢查、血液快速檢測等數據,導引采血過程的按步驟進行,使采血工作流程規范化、系統化[1]對采集到的血液進行標識、稱重、留樣操作,同時記錄獻血者的獻血反應等。近年來,各中小血站在采血環節都使用PDA等手持式終端設備,對于流動捐血車的街頭獻血可以實時記錄采血量、血型、時間、采血者等數據,進一步提高了過程控制能力[2]。
1.3成分制備過程一體化處理系統
成分制備是對采集的全血加工處理成血液制品,如紅細胞、血漿的過程,在工作中,成分制備一體化系統起到了質量把關的重要作用,如超過采血時間8小時的血液無法再分離新鮮漿,由于全血在采集時已實時錄入了采集時間,所以要求采集后必須要在8小時內送回血站進行血漿分離并速凍,否則將影響血液質量。信息系統在成分制備進程中尤其重要,不同于批量生產的藥品,血液制品來源于不同的獻血者,嚴格意義上具有不同的質量,成分制備過程需要逐一處理。血液制備過程包括成分分離、白細胞過濾、血漿病毒滅活等等。信息系統在各環節都設置必要的條件、如分離時間、離心溫度、離心速度等,諸多細微環節都可能影響血液制品的質量。成分制備過程一體化系統及PDA投入使用,實現血液制備全聯調的登記與追溯,包括原來無法追溯及定位責任人的濾白、離心等過程。
1.4標本的檢測,篩選合格血液,檢測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信息系統在此對接檢測儀器、無論是ELISA方法、還是核酸檢測方法,信息系統需逐一對每個標本跟蹤到底,記錄檢測儀器從加樣、檢驗各數據,并繪制質控圖進行質控對照,確保檢測結果在合理范圍內。信息系統起到貫穿全局監控和統計作用。信息系統需要編制詳細的檢測規則、做好規則的維護,制訂檢測項目的判定方案,對不同類型的標本繪制檢測流程圖,規定檢測試劑、檢測次數等條件,最終判讀結果。試驗的權限控制也是信息系統關鍵控制點,授予相應人員常規檢測和核酸檢測的權限,系統的授權控制是檢測工作分級管理的具體表現。檢測結束,信息系統需做檢測結果一致性分析,酶免、核酸鑒別對比統計,S/CO值分析等。每一個標本的每次檢測都在物料系統自動消耗一人份試劑,聯動物料管理系統準確核算試劑的出入庫、消耗數量。
1.5儲存運輸、冷鏈,發放環節
采集的全血在血站完成各項處理,對合格血液貼合格標簽,入庫,然后發放到醫院,在儲存環節,與儲血冰箱聯網的信息系統對儲存溫度等要素實時監控,跟蹤監測儲存運輸冷鏈溫度,保證溫度適宜,防止在此過程中溫度失控發生溶血問題。
1.6臨床輸血
臨床輸注前的交叉配血,是進一步確保血型等指標與用血者符合,避免出現輸血反應等事故,信息系統在此環節嚴格核對病人、血液制品的血型等要素,起到輸注前的最后把關。信息系統在交叉配血過程中可分解為:血標本接收和處理、血型鑒定、配合性實驗、實驗結果核對、發出報告等子過程。輸血目的必須與疾病相吻合。決定輸血前,需對患者進行血型、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指標檢測。血型正確無誤后方可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不合時,應進行抗體篩查實驗,輸注后病人,要監控輸血反應,治療結束,利用信息系統預先設定的療效評價規則庫,評價治療效果,為下一步治療提供數據和依據,如圖2所示。
2未來血液信息系統的流程設計要點
(1)流程設計應與法律法規相符,及時響應法律法規的變化。血站目前執行的與輸血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全血成分血質量要求》、《血站質量管理規范》、《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等。隨著采供血事業的發展進步,行業規范的變更,血站業務操作流程需要不斷修改,因此,信息系統的也要相應升級以適應業務的變化。(2)信息系統對全過程實行質量控制,建立覆蓋從“血管到血管”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點,提升AI水平,智能處理血液處理流程中的各環節,把控關鍵控制點。全面有效地保證輸血安全和臨床合理用血。(3)信息系統功能點設置貫穿全流程,增加參數化設計范圍,以適應不同處理模式,快速響應各種行業標準的變化和本站業務流程的改變。
[關鍵詞]綜合管理;人資;質量
1.引言
目前設計行業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信息管理軟件,如經營管理、項目計劃管理、出圖管理、檔案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辦公管理等,但這些管理軟件很多都是不同廠家的產品,信息無法共享、沒有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造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我院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多個系統多個平臺,導致信息無法共享。2010年初,為了對生產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評價,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綜合協調優化,設計院引用北京數字建設的ECA平臺開發了生產項目信息系統。隨著生產項目管理系統的成功上線,設計院開始規劃建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開發采用分批、分步驟進行,一期重點開發了人資管理子系統,滿足人資業務的管理要求。二期開發綜合辦公子系統、經營管理系統;三期開發科標業管理系統、安全質量管理系統。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基本覆蓋我院日常管理業務,統一業務流程、規范相關表單,實現在統一平臺規范化管理,做到表格電子化、審批網絡化。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實現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進一步提高設計院內部管理的工作效率,促進院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系統目標
實現日常綜合事務在統一平臺進行規范化管理,做到表格電子化、審批網絡化,逐步提升日常辦公和管理效率。統一業務流程、規范相關表單,使紙面上的管理制度通過信息化手段得以落實。
3.系統功能簡介
建立“管理為中心、業務為導向、數據為基礎”的系統設計原則。將各個管理子系統集中在同一操作平臺,設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經營管理系統、綜合辦公管理、科標業管理系統、安全質量管理系統五大子系統。
3.1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包括人事管理、績效管理、考勤管理、級師管理。人事管理實現了人員業績信息匯集,建立了人才檔案數據庫,為其它模塊提供人員基礎數據,達到人員信息的共享;績效管理根據設計院部門績效管理指標體系和考核機制的相關業務,以網絡化、信息化形式對部門績效管理信息的收集、匯總、展示、查詢及配置等整個過程,提高了績效考核的自動化程序[1]。考勤管理提供管理部門每日工時統計分析數據,統計分析展示圖表。實現網上請假出差的申請,并與刷卡系統數據關聯與統計分析。級師管理對晉級評定標準中易于量化部分進行量化維護,提供自動判定員工申報生產類各類級師資格,院各級領導審查評定,匯總、查詢及等過程。
3.2經營管理系統
經營管理系統具體包括客戶信息管理、項目信息管理、采購管理、投標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工程外委合同管理等子模塊。為院領導和經營管理人員及時提供任務信息、合同和收費信息,做好工程勘測合同的管理以及掌握收費情況,同時能掌握合同中包含外委合同的執行和付款情況,能隨時查詢某工程的合同基本信息、業主信息、到款情況、外委合同基本信息、付款情況等。市場信息和關聯的客戶信息可以及時的提供給決策部門,使決策層實時了解到最新的市場情況,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進行分析和預測[2]。
3.3綜合辦公管理系統
綜合辦公包括會議管理、車輛管理、醫療管理、計算機管理;會議管理包括會議接待、費用預算、會議室管理、會議紀要管理、接待申請、招待費管理等。使得管理者和參會者能夠準確、及時、便利地知道會議相關信息,大大降低了會議成本、提高辦公效率。車輛管理包括派車管理、車輛管理、駕駛員管理、安全記錄等模塊。實現了在院統一平臺上進行派車申請、審批、分配、打單等整個派車管理流程,統一管理院駕駛員信息與全院車輛用車情況信息,管理更加規范。醫療管理包括門診管理、藥品管理等模塊。職工醫療管理系統是為了規范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加強職工的職業健康監護管理,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對職工健康信息進行科學的管理。職工醫療檔案管理系統的建立便于醫務室及時掌握員工健康狀況,提高員工的健康水平,預防和減少職業病的發生。計算機管理:全面覆蓋設計院硬件和軟件管理,實現計算機軟硬件信息的集中管理。系統包括計算報修管理,為員工和計算機管理部門搭建橋梁,積極響應,提高服務質量。
3.4科標業管理系統
系統以項目管理為主線,通過對工作流、信息流的控制,實現科技項目的計劃管理、過程管理、驗收管理、產值管理、成果管理等全過程的跟蹤實時管理。科技項目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設計院的科技管理水平,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實現科技資源共享,為設計院的科技決策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系統包括科信部部務管理、科標業項目管理、科技采購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管理報表與查詢和科技管理配置六大模塊。
3.5質量管理
隨著生產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應用不斷深化,在線運行的工程越來越多,許多質量信息,尤其是成品質量問題的處理過程缺乏高效的監控和追蹤手段。質量管理系統通過業務梳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歸集質量信息來源渠道,實現不同來源質量信息的輸入、統計、考核及關聯應用,最終形成全院的工程質量信息庫。工程質量信息庫的建設,首先從源頭管理上,來自于工程設計企業標準規范的生產管理流程,嚴格遵循全院三標操作程序文件規定執行,確保工程設計過程規范管理,做到嚴格的工程質量保證與質量監控,從而在數據源頭確保各種質量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將工程質量信息庫分為六大功能:質量信息采集、質量信息加工、質量基礎信息庫、員工質量檔案庫、統計分析報表和系統維護。
4.結束
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推動扭轉了信息經滯后制約電力設計企業發展和管理的被動局面,完成了信息化應用從條塊分割的部門級和橫向集成、縱向貫通的企業級的轉變,實現了電力設計企業的信息化跨越發展。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進行分析,并在實踐中獲取經驗,不斷地充實、完善和改進,建成具有鮮明設計院特色的一體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關鍵詞:閉環供應鏈;逆向物流;質量實踐;質量變革
中圖分類號:F253.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forward)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ust be chang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en changes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presents a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ase unde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verse logistics; quality practice; quality change
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在全球化制造時代到來之際,國家之間的競爭更是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的競爭,提高整條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意味著提高整條供應鏈經濟效益;最終提高國家經濟總體競爭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模型的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模型沒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問題,然而在企業的實際運營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時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個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閉環供應鏈系統,如圖1所示。閉環供應鏈(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指企業從采購到最終銷售的完整供應鏈循環,包括了產品回收與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對物料的流動進行封閉處理,減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廢物,同時以較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服務,能同時產生經濟效益、法律法規、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四個方面的利益。
1 國內外閉環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的研究現狀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靠閉環供應鏈上每一個節點的質量控制。從圖1可以看出:閉環供應鏈制造系統不僅包括全新產品的制造,而且還包括基于產品回收,檢測和分類、拆卸和再生產、再測試、再驗證流程的再制造系統。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不僅包括全新產品的質量控制,而且還包括再制造產品的質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統中,不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質量的不確定性問題;而且在回收品的檢測和分類、拆裝與再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于全新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新的質量問題;有時再制品工裝夾具的技術設計難度比全新生產過程中工裝夾具的技術設計難度更高;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產品質量保證將比傳統供應鏈下的產品質量保證復雜的多[2-3]。王金強[4]等研究并給出了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王慧[5]等給出我國電子行業閉環供應鏈運作對策和建議。姚巨坤[6]等研究了裝備產品再制造過程中的工序質量控制及裝備產品的再制造質量控制技術。齊芮[7]等研究了閉環供應鏈質量成本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日本學者Yiannis Nikolaidis在2012年編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8]一書,匯總了世界各國學者在閉環供應鏈中質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進展總現狀,強調了逆向物流中質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蘭學者Umut Corbacioglu and Erwin A.wan der laan在《基于價值創造的閉環供應鏈質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戶價值增值的視角,研究了閉環供應鏈下的質量框架模型。K. K. 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質量管理》[10]一文中給出了逆向物流網絡設計中潛在回收設備能力供應商的選擇指標。Mehmet Ali 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書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體系中應用。Robert Sroufe[12]指出應該按照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來保證消費類電子產品回收中的質量。Visich et al[13]和Ondemir O[14]等認為通過RFID技術可以識別退回產品的質量水平并以此來增強價值的創造。Wei 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網RFID數據項質量信息:從宏觀到微觀的質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數據項中的質量信息的反饋,在閉環供應鏈中實現從宏觀到微觀的質量控制。Wei Zhou, Selwyn 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優化、精益與質量改進》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聯網的質量數據的信息化,進行整個閉環供應鏈的質量改進和精益生產活動。Chouinard et al.[17]等認為質量保證是產品修復活動遇到的主要挑戰之一。Kishore K. Pochampally[18]給出了如何評價閉環供應鏈的整體績效指標。
從總的文獻檢索來看,國內外研究閉環供應鏈運營中協調機制的文獻較多,而研究閉環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的文獻相對較少,這些文獻從閉環供應鏈運營的角度,研究了閉環供應鏈某些環節上的質量管理理論,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業在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過渡到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是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圖1所示的閉環供應鏈的流程,以電子制造型企業管理實踐為例,給出了在正向(前向)的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從企業在質量管理實踐活動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變革方向和變革策略,為中小企業在現有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轉變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助力中小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 傳統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
從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的視角來看:電子制造型企業的質量管理實踐一般如圖2所示:
結合傳統供應鏈環境下的企業質量管理實踐活動,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中小型企業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應在以下10個方面做出變革:(1)質量管理體系策劃;(2)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成熟度及持續改進;(3)產品設計中的質量管理;(4)質量成本管理;(5)與質量有關的人力資源管理;(6)質量管理信息系統;(7)產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績效指標;(9)供應商管理;(10)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包括客戶抱怨與客戶退貨管理及質量持續改進)。具體變革方向如圖3所示:
3 質量管理實踐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十大變革方向
3.1 戰略質量策劃目標的變革―建立整個閉環供應鏈的績效指標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中小企業戰略質量策劃的內容較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的戰略策劃內容要復雜得多,與正向供應鏈的戰略策劃相比,進行閉環供應鏈戰略質量策劃時應考慮:(1)綠色產品設計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評估指標;(3)綠色供應鏈的達成率;(4)投入和環境效益比;(5)企業逆向服務管理能力;(6)廢棄資源處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的協調能力;(8)檢測篩選設備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規劃能力;(9)對回收商的管理與考核、法規的符合性與執行力等指標;(10)交付可靠性與響應性;(11)企業的創新與公眾參與。
3.2 質量管理體系策劃的變革―多種質量管理體系的集成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QC08000有害物質管理體系[19-20]、CSR2600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分析、綜合;找出必須執行而又可以執行的關鍵標準條款;執行上述關鍵標準條款時,對企業現有資源條件進行評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執行計劃、中長期執行計劃,并將短期和中長期的執行計劃及任務分解落實到質量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及表格記錄中,落實在企業的每一個質量實踐環節中和每一個員工和質量團隊及相關的質量負責人手中。從而將多種質量管理體系的宗旨和準則貫徹到整個企業的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活動中,高效而簡單地實現多個質量管理體系的融合,進行多種管理體系的綜合與集成。
3.3 設計開發過程中質量控制的變革―建立基于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綠色設計
閉環供應鏈的設計開發過程中的變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可在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質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顧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進行綠色設計、模塊化設計、綠色供應鏈選擇設計,實現企業在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2)導入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發質量管理體系。在產品設計方面:采用模塊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綠色設計理念。考慮可制造性、可維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將同類型的或企業以前的產品退貨信息暴露的產品質量問題和服務質量問題,做為設計開發需求矩陣的輸入,并且在設計質量策劃輸出階段,除了輸出產品設計質量策劃外,還應輸出包裝運輸及整個閉環供應鏈物流服務方面的質量策劃,制定出整個閉環供應鏈的戰略方針、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可靠性目標、質量控制計劃等。
3.4 質量成本方面的變革―建立閉環供應鏈上的質量成本
在正向供應鏈環境下,正向供應鏈的質量成本[17]=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閉環供應鏈的質量成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運輸成本+檢測分類成本、拆卸成本、運營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廢料最終垃圾處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設施的固定成本[7]。在質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業應該做出變革,尋找正逆向物流環境中的增值機會,提高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5 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變革―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供應鏈管理和售后服務團隊人才
閉環供應鏈中的再制造由于在業務流程上和具體的操作上與傳統的新產品制造有著本質的不同,每個回流產品的獨特性、隨機性,導致存在的問題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很多環節難以自動化和標準化,這就進一步導致了再制造對于人才的依賴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員工來憑技術和經驗完成;因此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工作將進行如下的變革:(1)高技能員工的培養,多技能維修工的培養等將成為閉環供應鏈人力資源管理首要的考慮內容。(2)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員工培訓計劃、員工培訓內容、員工多技能矩陣及關鍵崗位的設立都需要重新評估。(3)成立專業售后服務團隊、供應商管理團隊,這些團隊成員的知識素質、溝通協調素質、項目管理能力的培訓都需要進行評估和重視。(4)培養優秀的技術和管理復合型的供應鏈管理工程師和售后工程師。(5)質量數據分析與改進工程師也是閉環供應鏈管理的培養的當務之急。人力資本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本,人力資本培養的變革決定著中小型企業從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向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轉變的成敗。
3.6 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變革―建立基于RFID技術的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信息系統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信息管理將成為企業管理中的一個核心管理職能。閉環供應鏈的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是每一個企業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再制造管理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物流系統。系統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回流預測數據和再處理數據等進行數據挖掘,為設計、采購、制造以及客戶服務等部門工作提供參考,以改進各自的業務,可形成一個不斷改進的閉環供應鏈體系。
3.7 可靠性管理方面的變革―提高全新產品和再制造產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應該成為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聯網技術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以及再制造體系的實施,逆向物流的服務水平的提高,這些都使質量數據的信息化成為可能,同時使質量數據的反饋和循環的實現途徑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質量改進和質量決策的活動更容易進行。通過閉環供應鏈的質量數據的反饋,使設計、試驗、制造、使用過程、再制造等形成一個可靠性保證的循環技術體系。循環的反復,使產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礎上,增加考慮再制造產品的可靠性驗證計劃、可回收物料的評估驗證方法、可回收組件的重復使用次數、使用壽命等。
3.8 供應商管理方面變革―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綠色供應鏈建立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供應商選擇中:要求供應商提供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等有害物質檢測報告,并且優先選擇通過了QC08000[19](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有害物質管理管理體系認證的供應商企業。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實踐變革就是指:打造一個基于綠色材料、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包裝、綠色使用和綠色回綠色回收的綠色閉環供應鏈系統[23]。表1是在新供應商導入時,傳統供應鏈和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對供應商考察內容的異同點,不同點具體體現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條款部分。表2是閉環供應鏈和正向供應鏈環境下,對合格供應商品質績效管理監控內容異同點的對比,不同點具體體現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過對比,可指導企業在傳統供應鏈供應商選擇和管理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向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供應商選擇和管理過渡。
3.9 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方面的變革―逆向物流中導入全面質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產品質量控制,除了進行常規的全面質量管理外,同樣的應導入逆向物流中的產品質量控制,即在客戶抱怨與客戶退貨管理、再制造流程、質量持續改進中導入全面質量管理,尤其要重視客戶退貨的檢測、維修、測試、原因分析及質量改進中的全面質量管理,這一點在質量實踐中經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導入全面質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統中,除了導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標的質量監控,再生產過程中產線的直通率指標的質量監控、工序質量的CPK、設備利用率指標、產能指標的監控等與正向物流過程中的相同的質量數據監控指標外,還應著重關注全新產品維修、再制造產品維修、客戶退貨維修的質量數據分析,這些維修活動中的質量數據分析與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環的質量改進活動被認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也是逆向物流質量信息在全面質量管理實踐中的應用。(2)注意生產物流過程中包裝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廢液、廢渣、廢氣、能源節約按照質量管理文件的要求進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當拆解至采購物料仍無法直接再次使用時,就需要將其退回給供應商,由供應商進行再制造處理,供應商選擇、評估的標準均與傳統情況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應商的綠色供應和處理能力。(4)對因客戶訂單要求更改或訂單做錯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為進行返工方案的質量策劃和返工方案的評估與評審。
3.10 產品質量持續改進量方面的變革―采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進行質量持續改進和質量創新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在正向質量管理實踐的過程中,要考慮到逆向物流中質量保證問題,在逆向物流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方法(即質量技術和質量工具),并將發現的質量信息反饋到正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活動中。伴隨物聯網和RFID信息技術的發展,形成了閉環供應鏈質量信息系統。閉環供應鏈質量信息系統的形成,形成了質量大數據,在閉環供應鏈形成的質量大數據中, 將正向和逆向物流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和潛在的質量問題相結合,進行質量分析,既可以進行工序級的微觀的質量改進和質量決策,也可以進行宏觀層面的質量改進和質量決策,更容易找到質量改進的突破口。借用大數據分析的工具,實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質量管理[8-9],不僅可以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和預防、創新活動,更容易找質量創新的突破口,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4 結 論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在正向供應鏈的質量管理過程中,考慮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將逆向物流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和潛在的質量問題作為突破點, 在正向物流中進行持續改進。本文從質量管理實踐[22-24]的角度,在國內外學者在閉環供應鏈下的質量管理的理論基礎上,給出了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實踐變革的十大內容和策略,其中每一個變革內容根據不同的行業都可以作為后續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方向。為了更進一步地幫助中小型企業的質量管理實踐快速向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過渡,本文也從微觀層面上給出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綠色供應商選擇評估和績效監控的實際案例,旨在推動中小型企業在正向供應鏈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快速應對閉環供應鏈管理時代的到來,早日實現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系統[23-24];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系統目前還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國外也屬于探索前進階段。“不推動質量管理,就無法推動生產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zk?Dr V, Ba?拶l?Dg?Dl H. Modelling product-recovery processes in closed-loop supply-chain network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50(8):2218-2233.
[2] 呂君. 電子產品閉環供應鏈運營管理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1(11):27-33.
[3] 賀超,莊玉良,王文賓. 基于閉環供應鏈的再制造管理體系探討[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1):54-57.
[4] 王金強,劉勝,梁學棟,等. 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基于HOQ的供應商選擇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 王慧,張諍,郝宇. 我國電子行業閉環供應鏈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3(1):77-79.
[6] 姚巨坤,楊俊娥,朱勝. 廢舊產品再制造質量控制研究[J]. 中國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關鍵詞】 護理管理;信息化建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0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31-02
信息技術的滲透力極強,具有強大的增效功能,其迅速的介入,使醫院管理領域發生了較大變化。1992年,計算機信息技術在醫院診療工作上的應用,標志著醫學診斷技術的重大飛躍。近年來,醫院信息化建設正在飛速發展,并逐漸成為實現醫院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護理工作作為醫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由于其管理特點,成為了廣泛應用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護理工作,促進護理管理的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應加強護理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1 護理工作與醫院信息系統應用的聯系
醫院信息系統,即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也就是利用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綜合管理醫院的物力、人力、財力,采集醫療活動的數據并進行處理、儲存、匯總、加工生成各種信息,為醫院的運行提供各種服務信息的全面管理。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是將信息技術與管理思想相結合的精品,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護理管理工作在醫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護理人員數量多,護理工作范圍廣,貫穿于病人就診、治療、出院的全部過程中,因此,護理工作的管理更需要標準化、規范化,而信息技術正符合護理管理的需要,所以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護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十分重要。
1.1 醫院信息系統的數字性與護理工作的復雜性 由于護理工作十分繁雜,其管理需要依靠信息技術去量化,以實現管理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醫院信息系統可以讓護理工作人員通錄入工作信息,進而實現工作行為思維數量化,其不僅可以客觀反映護理人員的工作規律,也方便管理者實施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除此之外,護理管理量化也可實現嚴格管理,強化落實規章制度,從而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
1.2 醫院信息系統的共享性與護理工作的管理形式 護理工作的范圍廣、程度繁雜,因此其管理工作難度大。例如業務查房、調整班次、護理質量監控等,其管理過程費時費力,且管理信息反饋所需時間長。運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不但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還利于信息快速流通,進而及時反饋護理信息,完善工作中的不足。
1.3 醫院信息系統的時效性與護理質量監控 護理工作貫穿于病人就診、治療、出院的全部過程中,實現對護理工作過程的質量監控,就應注重管理每一個環節的護理質量,實行護理環節質量監控,增強護理質量管理工作的實際意義。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可對信息發生點進行記錄,其信息錄入具有實時性,使信息管理具有時效性,使環節質量管理得到了可靠保證。除此之外,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可以自動標記任何時間內每個崗位的工作信息,簡化了環節質量分析和評價工作,使之有的放矢。
1.4 醫院信息系統應用的廣泛性與崗位的多樣性 醫院信息系統涉及醫療工作管理的全部過程,任何部門的問題均會為醫院整體效益帶來影響。護士崗位涉及醫技科室、衛生經濟、臨床科室以及醫療統計部門,醫院信息系統應囊括多種護理崗位的工作范圍。護理崗位應成為醫院信息系統的最早參與者、最活躍的群體,必將受益極大,最終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以及管理水平。
1.5 醫院信息系統的集成性與護理工作效率 醫院信息系統集成了醫院各方面的管理,對醫院管理工作流程實現了重構和優化,網絡作業有效的規避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緩解了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同時增加了護理服務時間,使護理服務得到改善,進而提高了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醫院信息系統的集成性使醫院分割式管理模式向一體化管理模式轉化,使單項管理變為多方面的控制,護理工作和管理活動也將變得透明,進而提高了醫院整體管理水平。
2 提高護理管理水平與醫院信息化建設的聯系
醫院信息化建設是其實現科學管理的必備基礎,醫院信息系統的應用可以體現醫院管理水平。護理管理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因此,護理管理者應積極參與醫院信息化建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知識水平,促進護理管理發展。
2.1 更新護理管理觀念 提高服務質量和科學管理的水平,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應強化信息意識,運用信息去發現并解決問題。醫院運行醫院信息系統后,標準制度、傳統工作模式以及醫務人員的觀念等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管理者觀念對實施管理影響重大,管理者的信息意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性因素。在此,護理管理者應加強學習,不斷強化信息意識,探索護理管理規律,積極參與醫院信息化建設活動,以滿足護理管理發展的要求。
2.2 探索護理管理方法,努力實現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創新 信息化管理改變了護理工作模式和各崗位工作流程,護理管理方法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應用醫院信息系統后,護理人員的工作通過計算機終端錄入的信息來反映,信息發生過程反映了工作質量。因此,護理管理者應熟悉系統功能,還應該掌握數據分析、管理方法。例如病人入院、處置、核算、交費、出院等流程中的信息處理,可以通過監控工作截面來實現。在此,我們應利用信息技術,加快護理管理軟件的開發,把先進的護理管理思想轉化為工具,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不斷擴充護理管理領域,依靠科技提高護理管理水平。
3 結束語
綜合上述,全面加強醫院現代護理管理,我們應以醫院信息化發展工作為中心,不斷探究醫院信息系統管理與護理工作相結合,轉變護理觀念,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護理管理創新,順應護理管理的科學發展。在此鼓勵護理管理者積極參與醫院信息化建設活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為護理管理信息化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樊曉玲.護理管理與醫院信息化建設[J].護理管理雜志,2012,2(1):33-35.
[2] 白利峰.醫院信息化建設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6):652-653.
[3] 胡小波.計算機網絡在醫院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1,22(7):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