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

時間:2023-01-21 09:49: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概念模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概念模型

中圖分類號:TP393.18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目標之一,數字化校園是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新建學校或學校搬遷、擴建、合并等原因,需要做數字化校園的整體設計。有些學校建設資金充足,能夠一次性建完規劃中的大部分內容;不少學校考慮到持續發展、設備利舊等原因,做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盡管各個學校采用的建設方式不同,如果借助一個概念模型,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很快被學校各層次的用戶所理解,收集到的用戶需求精準度高,由此基礎做出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規劃設計更能體現學校特色。

1 數字化校園概念模型的構成部件

數字化校園建設涉及學校管理體制、安全機制、校園文化、教學過程、科研活動、社會服務等方方面面,從系統工程角度看,它包括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行維護等過程;從規劃設計角度看,它分為內容建設(ICT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業務應用系統、用戶培訓)、安全與制度、運維服務、人員與經費保障等,是數字化校園概念模型的主要部件,圖1是數字化校園概念模型的部件構成圖。

2 概念模型中各部件的作用與關系

2.1 經費保障是前提

需要學院的頂層設計定位,如果它是學校長期發展規劃中的一部分,需要做數字化校園概念模型設計,經費保障應歸類到學校辦學基礎設施科目。

2.2 安全與制度是支撐力

安全保障更多強調學校現存的安全體制如何延伸到數字化校園里;制度建設則是業務應用系統推廣之后,學校進行管理流程再造形成的保障制度,這是一個建設過程難度大、時間跨度長的環節,但最能體現并固化應用效果的環節,也是容易造成項目失敗的環節。

2.3 內容規劃是特色校園的體現

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包括數據中心、管理一體化、教學過程信息化及服務一體化,數據中心應有數據管理平臺、統一認證、個人服務、信息門戶、站群管理等;管理一體化有OA辦公、教務管理、學生工作、科研管理、招生管理、就業管理、資產管理、人事管理、校友管理、圖書管理、實驗室管理等;教學過程信息化應有網絡課堂、課件制作、教學資源管理、精品課程展示、學生成長管理等;服務一體化有校園電子商務、校園一卡通、BBS論壇、后勤網上報修等。各個學校建設內容的選擇應遵循“概念羅列、用戶申報;輕重緩急、技術排序;經費多寡,校務決策”的原則。用戶申報環節,體現用戶對信息化需求的迫切程度;技術層面根據系統關聯性和用戶申報表現的響應度,對申報內容做個排序;學校會務會議根據當年經費情況給予安排建設。技術排序的指導思想應是ICT硬件設施先行,同行的應有數據中心的硬件系統,如果經費緊,可先考慮數據中心的基礎架構部分;其次是數據中心的軟件部分,即業務系統的數據處理中心;然后是業務應用系統;最后是項目或子項目建成之后的用戶培訓。培訓前,由業務系統管理員將工作流程注入系統,伙同技術支持人員做抽樣的運行測試,按工作流程培訓操作人員,操作人員實質為管理崗位上的各個工作人員。

2.4 技術選型決定數字化校園的穩定性

技術選型分為ICT硬件設施的解決方案和數據中心的軟硬件解決方案,業務管理系統可以是不同廠家產品,應能夠與數據中心做數據實時交換。ICT硬件設施的核心是校園網絡,如果光纖管道資源較充足,安全監控、廣播電視等占據帶寬較大的業務,將它們與校園網絡的傳輸通道分開,留充足帶寬給校園網運行應用軟件及將來的發展。為了環保和節省電力,數據中心的硬件解決方案應選擇虛擬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如果經費充足,可選做數據中心的災備恢復系統;數據中心的軟件系統,即數據管理平臺,處理著來自不同應用系統的數據推送與接收,應考慮處理的數據庫類型盡可能多,便于兼容將來更多的異構業務應用系統。

2.5 運維服務是建設成果的技術保障

運行維護是數字化校園應用效果的技術保障。運維需要人員和經費,從規劃設計開始就應派人員跟隨,建成之后的數字化校園可以接手做運維;運維經費跟建設經費同等重要,應在規劃設計中預先測算出運維經費的比重,盡量放在學校穩定來源的科目中。運維是一種服務,服務流程需要制度和規范去約束。如果數字化校園的設備設施、數據處理系統、軟件服務等種類多、數量大,則考慮引進IT運維規范標準如ITIL,建立起基于服務臺的運維服務體系。

3 結束語

數字化校園的概念模型能夠幫助學校快速建立起建設的概念,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到達不同層面的用戶群中,在學校內達成共識,有助于建設目標的精準定位,減少培訓推廣的阻力。

參考文獻:

[1]張春梅.突破數字化校園應用瓶頸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08):69-69.

[2]孟凡立,陳榮,徐明.高校虛擬化數據中心建設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2):62-66.

[3]張德時.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科學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8):39-41.

第2篇

關鍵詞:自我概念;shavelson多維度多層次模型;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50-03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認識和評估。人們通過對自己內在、外在特征的認識,處理事情的經驗,不斷地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認識。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引導、自我解釋、自我期望的作用,它影響人們自我理解的方式,自我期望的高度,并對自我實現有強大的預言性。從19世紀開始,自我概念逐漸成為近代人們的課題,而shavelson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已然成為自我概念研究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一、shavelson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

(一)shavelson模型提出的教育發展背景

1.社會環境。1945年,二戰結束后不久,另一場戰爭卻無聲地打響了,這就是以美蘇兩國為代表的“冷戰”,它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美國最大的政治,兩個主要大國從此開始不斷地全面抗爭。特別在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后,美國政府的壓力劇增,發現美國中小學教育遠遠落后于蘇聯,從此開始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70年代后期,人們發現中小學學生的知識更加薄弱而開展了“回到基礎學科運動”,在這期間內,引發了大量的科學家、心理學家去研究如何更好地教育中小學生,而1976年shavelson的模型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中學教育背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基礎教育將重視培養未來的科學家作為最終目標,為美國高科技創新能力做準備。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中學科學教育的理念也有所改變,轉向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核心。而如何全面提高中學生科學素養,也就成為了一個熱門問題。

(二)shavelson模型的理論淵源

美國研究者shavelson,致力于教育心理學領域,為了提高美國的教育及學生的綜合能力,他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自我概念多維度層次模型,并且更為全面地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定義。

(三)shavelson模型的結構

他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通過經驗和對經驗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覺,也就是說,自我概念是個體的自我知覺,這種知覺來源于對人際互動、自我屬性和社會環境的經驗體驗。他認為自我概念是多維度的,按一定層次組織到一個范疇系統之中,即自我概念是一個有層次有維度的范疇建構,這種建構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多維性、組織性、穩定性、發展性、可評價性和區別性[1]。而且shavelson等人認為對自我的知覺是根據個體的實際行為和對這一行為的反應和評價所形成的。

shavelson等人以他們對自我概念的定義為基礎,于1976年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多層次理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general self-concept)位于最頂層,一般自我概念可分為學業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和非學業自我概念(non academic self-concept)。學業自我概念又可分為具體學科的自我概念,比如:數學自我概念、歷史自我概念、英語自我概念等;非學業自我概念又可分為社會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也就是說,具體的行為在最底層,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礎。

(四)shavelson模型的價值

shavelson等人的階層模型作為自我概念層次研究的大體框架激發了不少研究,而且在這之后所提出的許多關于自我概念的模型均是以此為基礎和方向進行改進和完善,雖然這個建立之初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實證研究,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對于自我概念的研究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shavelson模型中國化

(一)優點

1.shavelson等人認為自我概念是多種因素的復雜組合,突破性地在前人所認為的自我概念單維度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自我概念多維度多層次模型。將單維度的研究轉為了多維度多層次研究,使自我概念的模型更為具體、清晰。

此模型較之前的模型已有很大改觀,不再有太多的抽象概念,而是轉為對個體具體行為的分析,它使很多研究者認識到自我概念是一個多維度的、有組織結構的穩定模型,它由多個側面組成,由每個側面反映一個特殊的自我參照系統,多個側面共同構成總的自我概念,因此對自我概念的考察可從多個側面分別進行,也可在總體上進行。這對中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研究指明了方向,可以從中學生的各個側面或者是總體上進行研究,明白對于中學生自我概念的影響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更加具體地提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策略。

第3篇

【關鍵詞】Games-to-Teach;外語;教育游戲;概念模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5―0062―04

Games-to-Teach項目提出的“現代教學法+藝術化游戲環境=下一代教育媒體” [1]的理念,對我們目前的教育游戲設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該理念主張將游戲融進教育,將學習與娛樂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到相關學科的知識,這種游戲化的學習方式與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處。“Periodista”概念模型是MIT學科專家們合作而提出的,它為外語類教育游戲設計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嘗試性的答案,指出了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 Periodista概念模型特色分析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非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Periodista”通過提供雙倍娛樂 (可觀的視覺、扣人心弦的劇情、復雜角色,成癮的游戲)和一個富有交互式的環境,將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有效的融入教育游戲之中。具體來說,在“Periodista”的虛擬學習環境(游戲情境)中,通過創設一些吸引人的角色,提供45個極小的適合語言課日程表的游戲挑戰,并且適合于每個學生的水平的個人語法和閱讀挑戰,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西班牙語的能力。需要說明的是:該游戲并不是要代替西班牙語傳統課堂教學,相反,它設法提供一個學習情景,學習者通過反復練習來學習和鞏固課堂知識。

1 故事背景

故事發生在一個編輯部里,主編Juan Martinez將想要當攝影記者的學習者送到講西班牙語的世界去旅行,并要求學習者在旅行中拍攝一些能引起轟動效應的見聞照片,因此學習者的西班牙語將要經受考驗。

2 角色

游戲開始時,每個學習者都可以選擇一個主要角色來扮演,同時還有一些智能化的NPC。角色屬性(見表1):

3 游戲情境

(1) 游戲場景

游戲發生在幾個講西班牙語國家: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波多里哥、委內瑞拉、智利、厄瓜多爾、古巴等等。 學習者帶著每個使命的去參觀不同的地點,那里也會發生一些事件,學習者能在每個城市街道轉悠,那里有栩栩如生的行人,報亭,通過的汽車等等,玩家能進入選定的商店或者辦公室。

(2) 游戲目標

提供一個講西班牙語的真實的語言情景來助學。該游戲傾向于練習聽和讀,同時也擴展到說和寫能力的培養。

共有兩種學習活動類型,即:基于目標式學習和基于文化意識的學習。“在基于目標式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習者都會有一系列具體使命,學習者要能夠操控每個情景。游戲提供一定的語法、詞匯和文化意識等相關內容來提高玩家的技能。而在基于文化意識的學習活動中,每個情景中都創設了兩個難度等級:一級是通俗易懂的介紹,在每個使命中,編輯Juan都要求學習者給出一個和事件相關的典型的、具有象征性的報告,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必須對事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二級是熟練掌握,玩家通過和身邊的人交談從而發現沖突事件,且還會因對事件的評論而受到不同獎勵。”[2]

(3) 游戲任務

游戲中的任務有用西班牙語聽、讀和溝通;練習語法和對文化的敏感,在每次交談中,學習者通過游戲給出的菜單選擇合適的回復;在講西班牙語的世界里尋找扣人心弦的事件;通過多方面地觀察每個事件,達到理解事件態勢之目的;與其它攝影記者的競爭,以設法在每個新聞會議中出版大量圖像。

(4) 音效

游戲中存在的音效有:廣播、當地西班牙人交談的聲音、背景音樂、警報器、汽車聲、相機快門聲等,這樣當玩家走動的時候,通過廣播能了解到很多城市的信息,并通過其它的音效來增加學習者的臨場感。

二 教育性與游戲性的融合

盡管,“Periodista”游戲是基于Games-to-Teach項目所倡導的“現代教學法+藝術化游戲環境=下一代教育媒體”的理念下設計的,但其無論從游戲性與教育性融合方面,還是從游戲的內容設置、級別設置、要素設置、學習者控制設置等方面,突現出其精當的結構設計思想。這種游戲化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者進行深度探究。

1 內容設置

“Periodista”設計初衷并非取代課堂授課,而是提供了一個環境,讓學習者練習課堂所學知識。為此,游戲級別和要素的設計與傳統課程有很強的對應關系(見表2)。

4 學習者控制設置

教育游戲是要讓學習者能夠沉浸其中并主動參與游戲的學習活動,使其能在獲得娛樂體驗的同時學業也獲益的前提,是級別要素和學習者控制的設計與學習者年齡相適應。“教育游戲的設計更要注意要素與游戲技巧的平衡,教育性與游戲性的平衡,只有在二者比重協調的條件下,學習者才能在游戲中自然沉浸。”[3]在該游戲中,學習者控制包括:控制照相機(例如聚焦,迅速移動,選擇正確的地點照相);決定花費(如:住旅館、看電影、運輸、翻譯等等);通過交互菜單和別人交流,以此來測試每個詞組的作用,還有一些學習幫助,例如望遠鏡,字典,有償譯者等。這些學習者控制,比較好地解決了級別要素與學習者控制的平衡問題,也與該游戲的目標對象的年齡特征相適應。

三 Periodista概念模型對外語類教育游戲設計的啟示

“Periodista”概念模型對我們設計外語類教育游戲的啟示是多方位的,筆者從目前已有的外語類教育游戲的現狀出發,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尤為直接而重要。

1 靈活性

目前多數外語類教育游戲皆為封閉的系統,內容的靈活性、教師參與度極低,難以滿足教學需求。而“Periodista”概念模型中,教師能根據游戲的內容來選擇教學內容,能對每個玩家安排一些挑戰,這些挑戰用于提高學生的技能和減少其常犯的錯誤,有效地將游戲任務遷移到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中來。

2 情景性

語言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要會讀、寫,還要能聽、說,能自如地使用才是最終的目標。情境學習理論的研究者認為,真正的完整的知識(即學什么和如何學、如何用的結合)是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獲得的。而“Periodista”概念模型所構建的虛擬學習環境,使學習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類似于現實生活的語言環境,對培養學習者語言應用水平非常有效。另外,學習者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以參與到這個虛擬情境中,通過和成員的交流、互動和合作來達到有效學習,既能激發學習動機,又能達到情境學習,培養綜合能力之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習者將在游戲中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3 能力培養的基點

相對于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是教育游戲更為關注的目標。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都存在著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視覺/空間關系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認識智力等方面的智能。只是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智能之間的不同組合傾向,才表現為智能差異,代表了每個學生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發展。由于教育游戲往往充滿了挑戰,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綜合各種信息,千方百計解決問題。因此,在設計外語類教育游戲時,不僅應該停留在關注學習者學會外語知識也就是言語/語言智能的培養層次,還應該根據不同的智能組合來設計情景、級別要素、學習者控制等,達到培養學習者的動作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目的,使學習者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 與課堂教學之關系

有專家已經指出,因為游戲中有很多與學習無關的內容,可能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在McFarlane等人進行的類似的研究中,通過對教師和家長發放調查問卷,他們認為盡管游戲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數學能力、協作能力等,但是將游戲用在教育中最大的障礙是游戲內容不一定和課程內容一致,并且在游戲中培養的能力不一定能得到教育當局的認可,不一定有助于通過升學考試。”[4]因此,教育游戲的內容設置要緊密結合課程內容,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而“Periodista”概念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

四 結語與反思

外語類教育游戲在外語教學中表現出了強大的魅力,各種理想化的模型已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游戲產品,并為學習者與研究者所了解與使用。但是,要將教育游戲軟件普及到外語教學中,還需要游戲設計者、游戲制作者、教師、專家等諸多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如何開發出既好玩,又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能力的理想的教育游戲,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亟待探索:

1 如何解決教師和學習者的教學和學習觀念問題?

2 如何設計游戲及分配游戲配套資料中的知識?

3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者的高階能力?

4 如何評價從游戲中培養的高階能力?

5 如何設計教育游戲,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Periodista”概念模型對于大家進行外語類教育游戲設計、開發、應用和研究能起到一定借鑒作用,同時更希望廣大同仁共同關注,促進實用、完整、科學的外語類教育游戲設計理論的建立,使外語類教育游戲早日普及到課堂中。

致謝:本文在成文過程中,陜西師范大學知識媒體研究所的馬紅亮、賀寶勛老師,以及金燕、陶力源、王建武、劉慶圣、隋志華、解素敏、張麗芳、孫彥青幾位碩士研究生共同參與了討論,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MIT. Games-to-Teach Project Research [EB/OL].

[2]MIT.Periodista[EB/OL].

第4篇

關鍵詞:低碳旅游景區 概念模型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

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旅游業得到了不斷地發展,從文化旅游、到休閑度假旅游,旅游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但是對于景區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傳統的旅游在到達景點之后。不注重景區環境的保護,造成了景區資源的大量浪費。因此,我們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相應的提出了發展低碳旅游業的要求。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了世界旅游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旅游業作為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在發展低碳經濟中更占優勢。這是因為旅游業能耗低、資源利用率高,不僅在節能減排方面占據著優勢地位,在其他方面也是非常占優勢的。

低碳經濟

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都采用的是一種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溫室氣體的含量越來越大,氣候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據相關資料顯示,近幾年,全球變暖的局勢并未得到緩解,全球氣溫普遍升高。氣候反應的背后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早在本世紀之初,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就已出現在英國政府《我們能源之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發展的白皮書中。低碳經濟是一種倡導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涉及到生產模式、生產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化革命,也是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降低“碳”的旅游業,即在旅游活動中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種旅游雖然不似傳統的旅游那樣給人一種奢華、享受的感覺。卻在艱苦中向游客們滲透著環保知識,促進旅游區的環境保護工作,保護著當地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這種旅游及滿足了旅游者放松身心的需要,也保持了環境的承載力,未來將會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一個主流方向。“低碳旅游”這個名詞,最早出現于2009年5月丹麥哥本哈根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游及旅游業”報告上。調查顯示,旅游業(包括與旅游業相關的運輸業)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5%,其中光運輸業就占了2%,純旅游業所占的碳排放量占到3%。可見旅游業在發展的同時,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樣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由于目前低碳旅游還在研究之中,還沒有權威性的定義,本文介紹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以便對低碳旅游景區的建設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劉嘯認為所謂的低碳旅游,就是借助低碳經濟的理念。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貫徹低能耗、低污染的理念,形成一種綠色的旅游發展道路。這種形式的旅游業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者和旅游項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滿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意愿和質量的同時,對于旅游的各個環節都針對減少污染的原則提出相應的要求。而對于低碳旅游景區模型的建立,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著名學者侯文亮將低碳旅游景區分為相對型和絕對型兩種,所謂的絕對型景區建設模型是指不論是景區的前期建設、還是后期運營都嚴格按照低碳經營的標準進行景區建設。而相對型的景區建設模型是指通過為游客提供體驗式的低碳旅游項目,以降低景區的環境污染,最終達到保護景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目的。以蔡萌為主的一些學者認為低碳旅游就是應該通過低碳技術的運用、倡導低碳的旅游消費形式,從而提高旅游的質量,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形式。

由于低碳旅游在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展低碳旅游是現代服務業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國在發展低碳旅游業的時候更多的側重于交通工具的低碳化。而國外的研究則更側重于旅游業與全球化氣候變化的相互影響,并作出了相應的量化衡量指標。如何利用國外的發展經驗,促進我國在建設“生態GDP”中的旅游業發展出路具有重要意義。

低碳旅游區概念模型

(一)低碳旅游景區的研究意義

伴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中都開始倡導節能環保行為,促進企業轉型,實現綠色的發展道路。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國很多景區早于學術界研究,已經開始在實際的運行中慢慢探索低碳旅游景區的發展道路。比如在四川貢嘎山燕子溝、南京夫子廟等就正在建設“全國低碳旅游實驗區、規范區”。因此,學術界應該盡快的為這種初級的低碳旅游模型提高科學合理的指導,促進低碳旅游經濟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壯大。

(二)低碳旅游景區的概念模型

對于低碳旅游景區概念模型的建設應該參照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理論以及科學發展觀等指導性文件和資料,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景區模型理論。在這種模型的構建中,既要符合當前我國景區發展的特點,又要為發展低碳旅游尋找出新的出路。

伴隨著景區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自然會受到來自內外兩方面的壓力,即景區發展會進入一個瓶頸階段。在瓶頸階段要想尋找出突破的方法,則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進行轉型。這一模型就是適用于景區向低碳、綠色旅游轉型的一種模型。而這一模型的實施則需要政府、景區管理人員和游客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完成的。

這一模型中有幾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景區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原來的旅游運營模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想要實現景區的長遠發展,必須突破瓶頸。改革景區發展的主要方式,從而向低碳化旅游轉變。二是景區的低碳發展狀態。對于景區的各方面因素進行考評。綜合考慮景區發展過程中對于資源的利用率和破壞程度等,為作出科學合理的對策提供依據。三是國家政策的外部支持狀況。國家的經濟政策對于企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低碳旅游需要國家在多個層面的配合才能夠有效地進行下去,比如說在排污稅、能源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整。只有這三點能夠協調、平衡的發展,才能夠推動低碳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一種由內在驅動、技術支持和政府響應的低碳旅游發展模型(見圖1)。

低碳旅游概念模型的評價體系構建

這一模型的建立是在一種理想狀態下運行的,但是在現實旅游業的發展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態,因此,必須對于模型的各個方面進行指標化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這一模型在現實中有實現和存在的意義。

(一)評價要素選取的原則

首先,評價體系中選取的要素要具有代表性,能夠切實反映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次,評價要素的選取,必須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通過這些指標的對比來反應各景區在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上的優勢和不足,使其能及時的調整景區發展戰略。再者,這些指標的評價標準必須與國家所使用的質量標準相聯系,促進景區建設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評價的主要指標

這里我們將主要的指標規劃進入兩個系統之中,通過對于指標的介紹來了解這些指標如何控制低碳旅游的發展。

首先是資源與環境子系統。這一系統涉及到景區對于游客的承載能力和景區自然植被的更新能力等,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這里我們介紹三個指標:一是景觀的資源價值。良好的環境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這一指標包括了經典的歷史文化價值、資源地域等各方面的觀賞價值,是決定游客是否對景點感興趣的重要指標。二是景區的植被覆蓋狀況。植被覆蓋率作為一個新的指標已經越來越受到游客們的推崇,低碳旅游的目的在于減少碳排放量,植被覆蓋情況對于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在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促進生態平衡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將這一指標貫徹到低碳旅游的各個環節中,無論是對于景區經濟轉型還是對于游客的身心健康都占據著重要作用。三是景區碳排放量指標。碳排放量越高,對景區環境的改善越不利。所以要定期對景區的碳排放進行調查,并在實際的操作中控制碳排放量。此外,還應該對景區的大氣指數等級和大氣污染指數作出衡量,良好的環境是游客選擇景區的關鍵,保持景區環境對于低碳型旅游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景區的開發利用系統。這一系統的建設對于景區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執行低碳理念的行為進行考評,既保證景區的發展建設,又保證景區的發展步入低碳旅游的軌道。這一指標通過對景區的投資建設、景區清潔生產的投入、交通方式的改變等指標來衡量景區,促進旅游行業在開發利用景區的同時不脫離正軌,確保低碳旅游的實現。

再次,景區的人文指標考核系統。這個系統是以景區的員工、游客以及當地居民的人文素質為考核對象進行。不管在低碳旅游的建設中,我們建立了多么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都必須通過人來起作用。所以人文指標也是衡量低碳旅游運行的一項重要指標。在這項指標中我們通過考核家庭恩格爾指數、員工低碳節能理念、員工參與低碳活動指數、當地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數,來衡量在低碳旅游對于企業和居民的影響程度。因為只有在每個人內心真正的樹立了低碳旅游的理念,才能推動這一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

(三)評價方法

首先,應該對指標進行統一化的處理。我們知道在很多指標中它們的單位、數據方向都不是統一的,要對這些指標進行綜合考評,必須進行相對化處理,將絕對值改變為可以衡量的相對值,從而對其進行定型化的分析。定型化指標考核中P代表的參與考核的專家的所選定的考核等級系數,n代表的是參與考核的專家人數。

其次,對于沒有辦法進行量化的指標,要參考國際標準進行必要的細化分類和定性,給出一定的分類標準。在很多調查中數據的給出并不都是可以量化的,這就要求我們盡量選擇相對容易定性的標準進行衡量,從而達到考核的標準。例如在對旅客的調查中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您喜歡自駕游嗎?答案只有兩個,喜歡或者不喜歡。但是對于游客到底有沒有這樣做,做的頻率我們并不能夠了解。如果單純就這一方面進行量化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其他問題的配合。這時候我們就要根據這一答案作出定性的分析,了解旅客對這一旅行方式的喜好程度。

第5篇

關鍵詞:供應鏈協同;創新;績效;價值鏈

協同可以縮短把創新項目轉化為商業現實的補充性活動過程。其次,與其他企業合作意味著增加企業間的知識轉移,從而使用其它不易被開發的資源。而且協同可以降低研發項目的風險。其外在動因顯而易見,是為應對日益加劇的競爭和不斷變化的環境;其內在動因是為了謀求中間組織效應,追求價值鏈優勢,構造核心企業的競爭優勢群和保持核心文化的競爭力。

成功的創新需要有研發創新、價值鏈能力、企業戰略/市場定位三者相結合的明確和動態的測量系統(見圖1)。

創新測量系統研究供應鏈產品/過程創新的影響,研發創新方案遵循創新過程中由利益相關者共同建立的價值最大化原則。圖1說明通過每個環節某些潛力可以被利用,而環節的正確建立不僅需要協同創新,更需要精心設計的測量系統。

圖1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的系統觀

一、協同創新戰略

1.協同創新文獻綜述

Computer Science Corporation創建了一個衡量供應鏈成熟度的模型(見圖2)。多數公司位于第一和第二層次的整合,這對于公司來講要與供應鏈上其他公司建立更廣泛的協同是很困難的。建立和保持協同戰略的失敗率之高反而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改善可能性。企業間協同的企業文化是促進協同的一個關鍵因素。

圖2供應鏈成熟度模型摘自:CSC&SCMR(2006)典型供應鏈管理協同方案:ECR一有效客戶反應:為給客戶提供更高利益,以提高商品供應效率為目標,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和溝通工具,在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相互協同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流通體制。

供應商主管檢查庫存,從而消除了采購訂單的需要。

SCORE一供應商削減成本的努力:這是供應商基于雙贏方式的協同戰略。

VMI一供應商管理庫存:是一種以用戶和供應商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使庫存管理得到持續地改進的合作性策略,體現了供應鏈協同管理思想。

典型供應鏈管理模型:

SCOR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是供應鏈的診斷工具,使企業間能夠準確地交流供應鏈問題,客觀評測性能,確定改進目標。它包括一整套流程定義、測量指標和比較基準,以幫助企業開發流程改進的策略。

CPFR模型,是一種協同式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技術,合作企業實行協同規劃、預測和連續補貨,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其他模型還有CIMOSA,GIM GRAI,PERA等。許多模型未能模擬出一些重要的商業活動,如營銷和銷售,產品開發或售后服務。基于協同策略的創新為建立競爭優勢提供了一個好方法,供應鏈成員必須不斷地參與創新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2.協同創新的環境

協同創新的發展被認為是參與創新活動組織間知識交流的結果。協同創新能使供應鏈實體迅速參與并作出貢獻,以使它們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快速提高,協同創新通過創建組織學習氣氛來實現這一過程。Senge(1990)提出了學習型組織建設的五個準則。

(1)創新供應鏈的外部因素:

行業?部門:運用五力分析可以估算出一個部門最終獲利的潛力,還應考慮該部門的成熟度。

政府:涉及政策,加強創新的具體方案,企業與其它創新實體相協同的創新空間的建立。

宏觀、中觀與微觀層面的創新系統:是一個用于若干經濟層面的分析工具,以理解創新努力和創新績效兩者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法已經被應用于其他經濟學觀點,例如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和部門性的創新系統。運用這些系統,能促使供應鏈成員在現有聯系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聯系。

需求:需求的可預測性決定了供應鏈的配置。對于可預測的需求環境,供應鏈配置應側重于完全有效過程,而對于不可預測的需求環境,則應更側重于市場的反應過程。

要獲得持久的需求需要穩進而不是激進的創新。

(2)創新供應鏈的內部因素:

協同文化:它與協同戰略有關,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如信任、能見度、共享流程等主要特性。

人:應該考慮到社會能力、行為、動機、知識經驗、決策過程中的角色和權力等。

有勢力的團體:供應鏈中的一個或兩個公司存在權力集中可促進或阻礙協同的進程。

投資能力:經濟資源和投資能力在創新價值鏈的各個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在第二和第三階段,公司真正要證實一種理論而排除其他理論(構思轉換和觀念擴散)的時候,這個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信息通信技術和信息交流:構建共同的信息交換平臺需要協同,要了解自由交換數據、生產計劃和財務信息也同樣需要協同。

物理位置:與客戶或供應商的鄰近度,聯系方便度和在短期內安排會議的可能性可增加企業間的信任度。

根據參與創新的程度及企業內部創新的影響,Bessant運用協同創新的思想,繪制了一張表示創新模式的圖表(見圖3)。從圖中我們能夠得出,只有涉及重大創新項目時,才需要進行廣泛的協同,反之,則需要較低程度的協同。

圖3協同創新的過程摘自(Bessant,2003)

二、協同創新的方法協同創新方法的步驟:

1.明確需要,要采取系統的全局觀,把最終客戶投入、環境要求等需求轉化為一個以客戶價值為基礎的利于評估和選擇供應鏈的測量系統。

2.確定成員的創新重點,確定在哪些方面,需要什么樣的努力來增加最大價值。

3.探索思想,提供交流的平臺,有利于成員創新觀念,開拓思維,提出更多更好的觀點。

4.向所有利益相關者介紹基本情況,換取反饋意見。

5.評價和選擇觀點,以價值為基礎的方法來測試觀點,選擇能增加最終客戶價值的觀點。

6.識別和評估主要的不確定性和相關風險,然后制定計劃,以減少風險,降低成本和返工時間。

7.管理協同研究,主要是協調研發活動,以促進和加強供應鏈成員在滿足客戶需求方面的努力。

8.關閉循環,維持創新過程,避免成功/失敗后滾動循環的過程再次發生。

三、協同創新績效評價體系

第6篇

[關鍵詞]社會轉型;管理創新;企業管理;概念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077-01

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今天.全球競爭越來越體現為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競爭.而創新則日益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科技競爭力的關鍵。

企業作為社會生產力的載體,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其存在的理由和一切行為的出發點、落腳點。經濟全球化、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促發了我國企業現代化歷程的加速。當前,我國企業現代化的歷程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企業如何從適應計劃經濟走向

一、理論背景

在國內最早提出管理創新概念的是芮明杰和常澤修等人。芮明杰于1994年在其出版的著作《超越一流的智慧--現代企業管理的創新》中,最早提出管理創新的概念。管理創新就是由管理主體對組織系統中的人們施加影響,使組織系統中的人們能積極和協調地工作,以實現組織系統預定的目標。該定義包含4層含義:①管理創新的基礎包括:管理創新的前提假設、相關依據和基本觀念:②管理手段創新是指企業為實現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③管理任務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做怎樣的事情"來促使組織系統中的人們積極和協調地工作.以保證實現其目標;④管理目的創新就是實現組織系統的目標.包括經濟上實現利潤最大化和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等。

二、研究假設

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開放的社會需要管理的開放,不同管理思想和理論的互動與融合促使管理的深層變革,也引起了社會轉型與管理轉型關系的討論。

(一)基本假設1:社會轉型伴隨管理轉型。

社會轉型即社會形態的轉變。而管理轉型是指管理組織、管理主客體、管理行為以及人們對待管理的總態度、思維方式和一般價值觀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因此,管理轉型必然涉及管理的目的、任務、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改變。一方面,管理創新需要充足的創新知識資源。另一方面,管理創新需要有效的創新方法。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我國管理轉型所要求的管理創新,決不是對某種管理思想的選擇、認同所導致的管理思想一元化。恰恰相反,它應該是適應不同管理客體、管理環境需要的多種形態的管理思想的并存共榮。因此,要順應社會轉型需要進行管理創新。

(二)基本假設2:管理嵌入社會文化管理是社會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

管理嵌入社會文化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會文化。管理總是根植于社會文化、價值觀、習慣和信念、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愈是能運用一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和信念,它就愈能取得成功。

(三)基本假設3:"創新人"假設是管理創新的邏輯前提。

"創新人"指企業中參與創新的所有創新主體,如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及操作層的員工、企業的供應商與用戶等。"創新人"假設作為管理學中人性假設的發展結果.以往的"經濟人"、"社會人"、"管理人"、"復雜人"及"文化人"假設都只是"創新人"假設的某一側,"創新人"綜合了以前各種假設的合理部分。既反映了管理學中人性假設的發展趨勢.又反映了人性的創新本質,是人性假設在創新時代的新發展。因此.把"創新人"假設作為管理創新的理論基點。

三、概念模型

發掘企業管理創新是一項科學的管理研究。選擇建立管理創新的概念模型是這項研究的基礎。對正在孕育的企業管理創新工作的研究主要有兩項:提出概念模型和發掘管理情景。

概念模型由西方管理理論的普適性要求和我國社會轉型背景的特色性要求所決定。一個可供選擇的概念模型將由"管理創新的基礎"、"管理手段創新"、"管理任務創新"和"管理目的創新"組成。其中,管理創新的基礎包括:"管理基本形式分析"、"管理思想出發點分析"和"人性論分析"。具體說明如下:第一.這是遵循傳統理性,且使用經驗方法而得到的一種概念模型。按傳統理性."以人治人"管理基本形式、"人性應善"人性論等這些傳統管理的邏輯延續,促使我們能夠提出上述概念模型。然而這個概念模型的得出,無論是一般性管理的普適性要求和社會轉型背景下管理的特色性要求的確立.還是把這種要求歸結為4個方面組成概念模型.都帶有極強的經驗論傾向。第二.由經驗方法而得到的概念模型,雖根植于傳統理性,但在當今管理研究中.只有讓其自身所具有的傳統理性能與實用理性相結合,才可能獲得人們對其可供使用的真理性的認同。因此,上述概念模型是否有用,必須通過分析企業管理創新的實踐活動才能驗證,概念模型的作用是為發掘管理創新屬性提供分析研究的途徑、手段。第三.用這個概念模型研究企業的管理創新問題,如果結論顯示企業的管理創新實踐符合模型的內容.我們便認為概念模型與企業的管理相貼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概念模型對企業來說.具有了建構管理創新模式的可使用真理性,由此最終尋找出企業建立在上述概念模型基礎上的管理創新模式。

第7篇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2&ZD206。 近幾十年來,服務質量一直是研究人員和實踐者感興趣的研究領域。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組織在通過供應鏈管理尋找創造和傳遞顧客價值的方法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商業模式的變化迫使組織的經營重點,從單純的利潤最大化轉變為通過提升顧客滿意度,以獲取最大化利潤。所以,不僅需要組織關注內部流程,同時需要關注產品或服務的交付方式。因此,與顧客建立關系可改善組織盈利能力、服務能力以及減少成本,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共識(Niraj et al.,2001)[1]。

目前,對服務質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服務及相關行業,以供應鏈整體角度研究仍較少。諸多實證研究證明服務質量與組織經營績效、顧客滿意、顧客忠誠、盈利能力和低成本的相關性,能激發研究人員和實踐者探索該領域(Leonard and Sasser,1982; Cronin and Taylor,1992; Hallowell,1996; Chang and Chen,1998; Silvestro and Cross,2000; Newman,2001; Sureshchander et al.,2002; Guru,2003等)。Nix(2001)[2]指出供應鏈情景下服務質量研究的重要性已被廣泛接受,但其研究仍較少。通過對服務質量模型的綜合研究,Seth et al. (2005)[3]指出必須在一個包括產品和服務交付相關的運營流程領域研究服務質量。鑒于服務質量不僅對供應商、分銷商、員工和顧客有影響,同時也影響整體的業務及組織發展,本文嘗試在供應鏈情景下理解服務質量概念,并提出供應鏈服務質量的概念模型。

一、文獻回顧

“服務”擁有豐富多樣的含義,但其應用于管理文獻中卻產生了相當大的模糊性。在20世紀的50、60年代,西方市場營銷學界開始對服務進行系統研究,諸多研究人員試圖從經濟學、服務營銷、服務過程、服務特性、服務管理,以及與實物產品對比等不同視角對其進行定義。盡管不同研究者、不同機構對服務的定義可能有所區別,但從其本質上看都認為服務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目的,是以人的活動為基礎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滿足的過程。所以,服務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產品管理,服務有其特定屬性。基于此觀點,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投身于更加具體的服務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上,服務質量的概念化和測量就是研究的焦點領域之一。

(一)服務質量的定義

服務質量的概念是從有形產品的質量概念引進而來,Parasuraman et al. (1988)[4]提出人們對有形產品質量的認識大致有4種:(1)零缺陷;(2)符合某種規范或標準;(3)對顧客需求的滿足程度;(4)“內部失敗”(指產品離開工廠之前)與“外部失敗”(指產品在市場中的表現)的發生率。但是,由于服務與有形產品的不同特性,使服務質量的概念和有形產品的質量概念在內涵上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紀70年代初,Levitt(1972)[5]首次提出服務質量概念,認為服務質量就是指服務是否能達到預設的標準。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Gronroos(1984)[6]提出了顧客感知服務質量,服務業開始重視質量問題。服務質量既是服務本身的特性的總和,也是消費者感知的反應。在對服務質量的研究過程中,主要是北歐和北美兩大學派有明確的研究成果,表1展示了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服務質量的定義。總第437期

熊 偉:基于顧客導向的供應鏈服務質量概念模型研究

服務質量定義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服務質量認知的大致過程,雖然研究人員對服務質量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都認為服務質量是一種主觀的質量,是很難以客觀的標準來衡量的,它取決于顧客的實際感受。因此,供應鏈情景下的服務質量可以定義為在供應鏈整體下的不同層級的期望和感知差異的比較。

(二)服務質量模型

目前,對于服務質量的概念和模型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發展。Gronroos(1982)[7]認為感知服務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技術質量、功能質量和企業形象。后來Gronroos(1984)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修正,指出服務質量由技術質量和功能質量兩個要素構成,企業形象對技術質量和功能質量有過濾作用,并提出了一個感知服務質量模型。在此基礎上,Parasuraman et al. (1985)[8]將服務質量概念化為顧客期望和對服務體驗評價的感知差距,并構建了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此后,Parasuraman et al. (1988)修正和發展了服務質量測量工具,提出一個由有形性、可靠性、安全性、響應性、移情性構成的,包括22項問題的SERVQUAL量表來測評服務質量。

鑒于其決定服務質量的5個維度和SERVQUAL評價方法是建立在美國對信用卡、電話服務、零售銀行、證券經紀人,以及家電維修和維護等部分服務行業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并未考慮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不同因素對服務質量的影響,因而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基于概念或實證研究,后續部分研究人員對維度的數量和測量項目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因此,差距模型和SERVQUAL研究結果具有前沿的實踐意義和科學指導作用,并成為大部分研究人員構建內部服務質量模型的基礎(Akan,1995; Avkiran,1994; Babakus and Mangold,1992; Bojanic,1991; Carman,1990; Finn and Lamb,1991; Johns and Tyas,1996; Johnson and Sirikit,2002; Saleh and Ryan,1991等)。

服務營銷專家Rust and Oliver(1994)所提出的只測量服務績效(顧客感知)的SERVPERF量表,比SERVQUAL在測量服務質量方面效果更好,部 分研究者在該基礎上進行了拓展研究(Babakus and Boller,1992; Gotlieb et al.,1994; Hartline and Ferrell,1996等)。

隨著商業模式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數據交換、POS系統以及ERP系統等在內的技術,在提升服務質量的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Furey(1991)[12]認為IT可以通過提升方便性,提供額外服務以及收集服務績效相關信息,以提高服務質量。IT重要性的提高促使研究人員研究顧客如何評估基于IT的服務以及該評估,對顧客對于整體服務質量感知的影響等,同時帶動了相關服務質量模型研究的發展(Berkley and Gupta,1994; Dabholkar,1996; Broderick and Vachirapornpuk,2002; Zhu et al.,2002; Santos,2003)。

綜上所述,國外服務質量的研究以理論為基礎,從服務質量產生機理出發,結合行業實證研究來探索服務質量要素,并建立模型,其中PZB的服務質量評價模式在實證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這些研究一個明晰的分析路線就是研究焦點從決定服務質量內因開始,從內向外逐漸拓展,從內部員工到外部消費者,再延伸到消費者所處的環境特征,從單向服務質量決定到互動服務過程。

(三)供應鏈中的服務質量

目前,大部分服務質量研究聚焦于顧客感知層面,在供應鏈情景下的服務質量適用性研究則較少。對供應鏈服務質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銷(Bienstock et al.,1997)等方面,而不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供應鏈,表2展示了部分供應鏈服務質量研究方面的進展。與服務的研究發現相似,人們普遍接受服務質量與供應鏈績效改善存在相關性。因此,有必要站在供應鏈角度,以綜合的方式研究從供應商到分銷商的供應鏈服務質量,以期實現供應鏈基本目標。

(四)小結

目前,由于對于服務質量仍沒有統一的定義,對服務質量的研究較多地聚焦于概念、模型和測量等方面,服務質量模型的研究也需要在具體領域和研究對象下進行審核與修正。對服務質量的研究較多的是以顧客感知為基礎,而對影響服務結果的組織支撐能力和水平考慮較少,不利于組織系統地發現不足,以及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升其服務水平。合理的服務質量評價不僅要評價顧客感知質量,還應評價服務企業固有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及組織支撐質量。因此,供應鏈情景下的服務質量概念的適用性還不是很充分,服務質量建模與測量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促使我們在下節中提出該模型。

二、供應鏈服務質量概念模型構建

通過對服務質量、服務質量模型、供應鏈服務質量的回顧,本文綜合考慮Parasuraman et al.以及Brady and Cronin的研究成果,并結合供應鏈特征,分別從內部及外部角度,構建供應鏈服務質量概念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供應鏈服務質量概念模型

(一)內部服務質量與外部服務質量

服務支撐能力反映的是在供應鏈中以核心企業為主導,對跨越組織界限的價值創造活動進行整合的程度,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供應鏈對顧客提品或服務的有效性及效率問題。雖然供應鏈管理強調對外部業務伙伴的集成,但實際實施過程中必須首先通過整合內部職能,然后轉移至外部整合。因此,內部服務質量不同于外部服務質量,對于內部各職能的整合也變得較為重要。服務支撐能力能改進人員管理培訓、信息溝通、組織氛圍、企業運營和資源配置等,從而提升外部服務質量。對于外部服務質量,參考Brady and Cronin(2001)提出的服務質量階層結構模型,對顧客感知服務質量劃分為交互質量、結果質量、環境質量等要素。

1.交互質量指顧客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對服務人員、事件處理及信息的感知,該維度對感知服務質量有很重要的影響。

2.結果質量是指當服務完成時,顧客對服務經歷的整體感受和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以及對服務組織和人員形成的整體感知,諸多營銷學領域的研究者認為“服務結果”對感知服務質量有顯著的影響作用。

3.環境質量指顧客在服務過程中對有形的物質設備(如電腦、桌椅等),以及無形的環境設計(如氛圍、秩序等)的感知。

以上三類要素較為直接地解釋了顧客對服務質量的感知過程,對于顧客得到了怎樣的服務、顧客如何得到服務以及顧客在怎樣的環境中得到服務等問題較為明晰。

(二)供應鏈差距

對于整體供應鏈服務質量模型,本文參考Parasuraman et al.(1985)的研究成果,克服傳統單個企業與顧客之間感知服務質量差距研究的缺陷,通過差距分析并考慮雙向差距進行構建,探索供應鏈不同層級企業之間相互感知差距細節,及其對最終顧客感知的影響,具體如表3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幾類雙向差距的產生可表現為溝通交流差距、期望與感知差距、信息差距、資源、戰略與能力的差距,以及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差距等,不同層面的差距具有不同的側重點或表現形式。所以,作為核心企業內部橫向職能部門,以及縱向管理層級之間差距的識別,對于提高供應鏈整體服務質量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小結

供應鏈情境下的服務質量模型為評估供應鏈服務質量提供了概念框架,但處于探索階段的模型仍需要進行實證研究,需要開發完整的方法去識別供應鏈中關鍵和非關鍵的差距;有必要強化完整的模型及驗證三個雙向差距,并決定影響它們的因素;有必要開發標準的工具以測量供應鏈服務質量,以傳遞顧客滿意及獲得顧客盈利;有必要研究外部環境因素對于供應鏈服務質量的影響。

三、結語

本文提出的供應鏈服務質量概念模型與傳統服務質量模型具有不同特點,通過差距分析識別了供應鏈不同層級企業,及核心企業內部的關鍵差距,這些差距可能是相互關聯的,并且在不同層級會對供應鏈績效有不同影響。本文明確了內部服務質量與外部服務質量之間的關系,鑒于其有助于供應鏈核心企業尋找供應鏈弱點,描繪供應鏈未來戰略方向,其作為內部和組織間的標桿管理工具,以提高供應鏈整體服務質量,可以預期這種模型對于關注供應鏈管理效率的組織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Niraj R,Gupta M,Narasimhan C. Customer profitability i n a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3):1-16.

.Sage Publications,Beverly Hills,2001,CA:358-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5,22(9):913-949.

[4]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 SERVQUA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50(5):41-52.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4):36-44.

.Swedish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82.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1-19.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3):34-49.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3):55-68.

[12] Furey T R. How information power can improve service quality[J].Planning Review,1991,19(3):24-6.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1):31-4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1998,15(8/9):844-859.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9,20(1):9-32.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4):82-104.

第8篇

《根、莖的解剖結構》專題,對于初學植物學的生物競賽生,經常是個不易跨越的難點。此處知識結構略顯零散,知識點極多,包括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結構、雙子葉植物根的此生結構、雙子葉莖的初生結構、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結構、單子葉植物根、莖的初生結構、裸子植物根、莖的次生結構這幾大部分;同時出現了很多生僻且易于混淆的新名詞,如:初生、次生、原生、后生、單子葉植物、裸子植物等。所以,高中生在以常規方法學習本專題知識之后,經常會出現遺忘、混淆、知識結構模糊不清等情況。

一、知識框架主干的明確――主要模塊的選擇

本專題的知識模塊極多,如果混雜在一起,會讓學生覺得知識混亂,容易混淆、遺忘。因而本文作者在眾多的知識模塊中,選擇了四個主要模塊,作為本專題中,最為核心的知識框架主干:雙子葉植物初生莖橫切、雙子葉植物初生根橫切、雙子葉植物次生莖橫切、雙子葉植物次生根橫切。

這四部分的知識模塊之前,關系聯系非常緊密:

首先,選擇自然界中最為典型的雙子葉植物為例,讓學生建立根與莖結構的基礎模型,摒除其他類群的干擾。當學生的腦海中已經堅實的建立了基礎模型之后,再陸續進行單子葉植物、裸子植物、三生結構等其他知識的學習,此時更加容易學生理解,方便其記憶,而且記憶效果良好,不會遺忘和混淆,這也與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關于同化的理論相符合。

其次,橫向的比較:根與莖作為植物的營養器官,在結構上是相聯系的,也有著大量的相同結構與不同結構。在生物生物競賽考試中,這四個主要模塊中的細節經常被拿來相互對比。因此將四個模塊并列排出,也便于學生進行教學章節之間的互相關聯,對比其相同與不同點,從而在答題時更為得心應手。

最后,縱向比較:不論是根還是莖,其次生結構都是在初生結構的基礎上,反分化而進行的。因此在“初生結構”與“次生結構”的模塊中間,便于學生加入“根與莖的次生生長”部分的知識,使得知識模塊之間緊緊相連,融于一體。

二、主要模塊中知識的呈現

對于四個主要模塊,本文作者選擇了手繪簡圖、文字共同構成圖表的形式,以手繪簡圖作為概念圖的核心。

1.核心――手繪圖

在本專題中,本文作者選用手繪簡圖作為概念圖的核心,以其原因是手繪簡圖有便于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的發展:

(1)對實驗能力的培養

繪制簡圖是一種傳統的植物學研究方法。嘗試觀察植物組織切片的照片、手繪植物簡圖,相當于在植物理論課訓練時,提早滲透植物實驗的技巧,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經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培訓之后,當生物競賽學生通過聯賽考試并且進入省隊選拔階段之后,接受生物競賽植物實驗訓練時,他們會更為得心應手。

(2)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幫助

植物學是一門基于觀察實驗的傳統科學。因此在理論學習階段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對植物學的整體學習很有幫助,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更為輕松的掌握植物學理論知識的記憶方法。

(3)對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讓引入繪制簡圖的環節,很容易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畫得像”,“畫得簡潔、清晰”之上。這就能夠鼓勵學集中注意力觀察細節,的能培養學生去繁就簡的能力,增進他們的表達能力。

2.輔助――文字描述為主,示意圖為輔

在概念圖的核心――手繪圖之外,輔以文字表述。這些文字主要分為兩方面的內容:

(1)圖注結構名稱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手把手的指導學生,把重要的結構名稱使用特殊顏色的彩色筆把結構名稱標注出來。在本專題的學習中,根、莖橫切面上的各部分結構及其特點都是重要的考點。而這些結構恰好能夠通過圖注的形式被標注在植物簡圖上,這樣,在之后的復習中,學生也能夠一目了然,直觀地看到各部分結構的名稱、位置以及特點。

(2)知識擴充

在課程開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把他們覺得重要、有趣或者難以記住的細節知識點用能夠擦除的鉛筆標注在圖注、結構周圍。

(3)知識超鏈接

第9篇

    概念模型作為真實世界向仿真實現轉換的一個階段,在仿真系統的開發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其本身是正確且可信的。概念模型表達真實世界的可信程度如何,是否建立了正確的模型,這些問題往往需要通過概念模型驗證來實現。概念模型驗證是確保仿真可信度的基礎。目前國內外對于概念模型驗證已有一些研究成果。美國國防部建模與仿真辦公室(DMSO)頒布了VV&ARPG,用于指導仿真系統的校核、驗證和確認(Verification,ValidationandAccreditation,VV&A)工作。許多仿真界的專家如OsmanBalci、DaleK.Pace、RobertG.Sargent等也在論文中討論了概念模型的驗證問題[1-3]。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關于概念模型驗證的層次、內容和標準等問題討論得較少,許多學者都給出了概念模型驗證的方法,但對于如何選擇這些方法、如何將驗證方法與驗證的內容相關聯等問題研究得較少。因此,本文將在綜述國內外概念模型驗證方法的基礎上,重點探討概念模型驗證方法的選擇問題。

    2概念模型驗證概述

    2.1概念模型驗證的定義和任務概念模型驗證(ConceptualModelValidation,CMV)是仿真系統VV&A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和基本活動,其目的和結果是為了得到優質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驗證試圖發現并糾正概念建模階段中出現的錯誤,確保問題域的特征和結果都全面而準確地得到認可。在明確了概念模型驗證的作用后,可以對其定義如下:定義1:概念模型驗證是以概念模型為輸入,概念建模和驗證人員采用一定的驗證方法和驗證工具,在領域專家的共同參與下,通過一系列檢查、比較、驗證和修改等活動,最終得到優質概念模型的過程。概念模型驗證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特定的建模目的和目標,考察概念模型在其作用域內是否準確地代表了實際系統,確定模型描述真實世界預定目的的程度,也就是說模型的輸出在多大程度上與人們對真實世界相關對象領域的理解一致。概念模型驗證的具體任務是檢驗概念模型的完備性、一致性、正確性。完備性是指所構建的概念模型對系統完成使命是否充分;一致性是指所構建的概念模型是否相互一致且不相互矛盾;正確性是指所構建的概念模型是否保證正確完成系統使命。

    2.2概念模型驗證的層次和內容概念模型驗證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羅愛民博士在博士論文中基于認識論以及信息科學理論指出,系統的體系結構所蘊含的信息包括三個層次: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4],以語法、語義和語用這三個層次來劃分體系結構分析與驗證。本文采納羅愛民論文的分法,將概念模型驗證劃分為語法層概念模型驗證、語義層概念模型驗證和語用層概念模型驗證三個層次。下面針對每個層次的特點,分析其具體的驗證內容:1)語法層概念模型驗證是指從概念模型的描述樣式來考慮,只注重概念模型在形式上的正確與否,而不關心概念模型的實質內容。根據概念模型的描述方法和語言不同,語法層驗證的內容和重點也各不一樣[5]。2)語義層概念模型驗證是指檢查概念模型是否客觀地反映了真實世界中的過程、實體、交互等要素,在語義上是否有沖突,是否符合邏輯。它主要包括:語義的正確性、語義的完整性和語義的一致性。語義正確性驗證是指在模型中的對于待開發系統的功能、行為、性能的表述必須與用戶對目標系統的期望相吻合,即分析模型中所描述的每一項內容都代表了對于待開發系統的真實要求;語義完整性驗證是指檢查概念模型所表達的內容是否完整,是否缺少相關的描述要素;語義一致性驗證是指檢查描述系統各種特征的概念模型是否存在不一致的現象。3)語用層概念模型驗證是指在語法、語義層次的信息都正確、一致、完備的前提下,檢查概念模型所發揮的效用是否滿足需求以及滿足需求的程度。由于概念模型處在仿真系統開發的初期階段,對功能的驗證很難進行。容易陷入兩難境況:一是陷入冗余和瑣碎,一是遺漏重要需求。充分且必要的功能要求的界限很難把握,缺少嚴格的判斷標準。目前主要是人工審閱,依靠專家的經驗來主觀判定功能需求的正確性和完備性[6]。

    3概念模型驗證方法的現狀分析目前,國內外已經有很多關于概念模型驗證方法的研究成果。美國國防部(DoD)建模與仿真辦公室(DMSO)在VV&ARPG中總結了76種驗證方法[7]。許多仿真界的專家如OsmanBalci、DaleK.Pace、RobertG.Sargent等也在論文中討論了概念模型的驗證方法[1,2,3,8]。通過總結,可以將概念模型的驗證方法分為專家評審法、折衷分析法、形式化驗證方法和可執行驗證方法四類。

    3.1專家評審法專家評審法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模型驗證方法。該方法實施的主要過程是:組織一個由領域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專家依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采用閱讀的方法檢查概念模型的設計文檔。這種方法雖然比較常用,而且簡單易行,但它存在著以下三個主要問題:第一,難以處理大型、復雜的概念模型文檔。對于大型的仿真系統,其概念模型可能是一份多達幾百頁的文檔。面對這樣龐大的文檔,由于精力問題,極少有人能夠認真地檢查每一部分、每一細節,從而使得概念模型驗證過程僅僅是一種形式,不能達到其原本目的。第二,這種方法的主觀性較強,往往由于專家的知識結構、經驗水平等因素影響,驗證結果存在一定偶然性。第三,驗證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組織多人參加的評審會議,由于受時間、地域等因素限制,往往比較困難。同時,多個專家對于許多問題難以達成一致意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驗證的過程。

    3.2折衷分析法折衷分析法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首先提出的,該方法可以用于對概念模型的各種非功能性指標(如性能、可更改性、可靠性、安全性等,也稱為質量屬性)進行折衷分析。該方法的優點是在系統各類相關角色的參與下,確定各類質量屬性的一個折衷方案,有利于模型設計在相關各方達成共識;但其缺點是建立與實際系統吻合的質量屬性模型非常困難,但卻是得出正確評價結果的關鍵,另外,該方法無法對模型的行為特性進行驗證[9-10]。

    3.3形式化驗證方法形式化驗證方法是通過嚴格的邏輯運算或推理來發現概念模型的問題,是最精確、最嚴格的方法。對于采用嚴格的數學定理表達式描述的概念模型,一般采用這種方法。比較常見的形式化驗證方法有:基于Statecharts的形式化驗證方法[11]、模型檢測方法(ModelChecking)[12]、基于本體的形式化驗證方法[13]等。形式化驗證方法的優點是具有嚴格的語義規則,驗證過程嚴密,不過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因為研究比較初步,還只是側重于完備性、一致性等比較容易的驗證內容,但是對于邏輯性、合理性等比較復雜的驗證則沒有涉及;二是定義在核心實體上的驗證規則很不全面,而且依賴于體系結構的形式化描述,不具有通用性。目前對于形式化驗證方法的研究還比較少,研究深度也不夠,不過該方法的精確性和嚴密性等特點也決定了它將是以后概念模型驗證方法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

    3.4可執行驗證方法可執行驗證方法是一種人機交互的驗證方法,模型按照過程邏輯進行“執行”,其結果正確性依賴領域專家的判斷。該方法首先由喬治?梅森大學系統體系結構實驗室提出的,可以用于驗證模型的邏輯性、合理性等動態特性,即側重于模型驗證的語法和語用層次。其基本思路是以概念模型為基礎,轉換為某種可執行模型(如有色Petri網(CPN)、增強型功能流框圖等),添加某些信息后,運行該可執行模型,驗證概念模型描述中的動態行為是否按預期的順序執行,是否有邏輯沖突,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還可以通過模型運行收集數據,對概念模型的部分性能參數進行評價。目前關于可執行驗證法主要有三種思路,分別從不同方面對概念模型的動態行為進行驗證:思路一:從概念模型的結構化描述中,利用活動模型、數據模型的組合構建CPN可執行模型[4,14]。其主要思想是以IDEF0進行結構化描述,把每個活動變為Petri網的轉移,每個連接兩個活動的IDEF0箭頭用“弧線-位置-弧線”來替換,信息用于規定令牌的顏色設置,最后通過CPN模型的執行結果來判斷其是否符合需求。由于IDEF0是靜態模型,缺少對輸入數據、輸出數據等時序關系的描述,因此,在生成對象Petri網模型中,缺少相關信息,需要人工干預的因素較多。思路二:從基于UML的概念模型面向對象描述中,利用UML的類圖、活動圖、協作圖的組合構建CPN可執行模型。其主要思想是首先將UML類圖中的類轉化為兩種類:一種是只有屬性沒有操作的“屬性類”,另一種是只有操作沒有屬性的“操作類”,如果一個類既有屬性又有操作,則要轉換成兩個類;然后將關聯類置換為位置,關聯類中屬性設置為位置中令牌的顏色,又將操作類置換為轉移,如果類中有多個操作,則可建立轉移的子轉移;再次是根據協作圖或活動圖確定弧線的方向,最后利用規則模型中的規則產生弧線標識、規則模塊。該方法相對于思路一的優勢在于:CPN模型中的位置、轉移和令牌的設置都來源于類圖,而第一種思路則來源于不同的模型,增加了模型的構造難度,但該思路的缺點是UML的描述方法不如結構化的描述方法形象直觀,而且UML類圖和IDEF0模型類似,也是靜態模型,需要較多的人工干預。思路三:利用相關軟件實現概念模型的可執行驗證,例如Telelogic公司的TAUG2軟件。這種思路提出了將不同作戰節點的狀態圖進行連接,然后根據不同的想定將其以時序圖的方式進行執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但其主要問題是無法對概念模型的行為特性進行完整的評價,且該方法只能以UML的描述為基礎,不具有通用性。

第10篇

作者簡介:侯文彬(1973-),男,河北張家口人,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

摘要:針對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的特點,開發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與優化系統(簡稱BCD),建立了參數化的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以該模型為模板,實現了新客車車身結構概念幾何模型的創建和車身尺寸參數調整,同時建立了車身系統的靜態剛度分析、低階模態分析、靈敏度計算和優化設計計算的自動化過程,對車身的結構性能和低階模態進行了有效的預估最后,本文使用該系統計算了某客車車身結構的剛度和低階模態,并在保證車身質量降低的情況下實現了剛度和低階模態的提高,有效的改善該車身結構性能,實現了車身輕量化,驗證了BCD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關鍵詞:客車車身;概念設計;車身優化;輕量化

中圖分類號:U46221文獻標識碼:A

客車車身骨架是由薄壁桿件組成的復雜的空間高次超靜定結構,是整車的關鍵總成其受力情況復雜,結構分析難度較大,并且其結構性能的好壞與客車車身使用壽命直接相關[1-2]一般來說客車車身結構應該滿足如下要求:具備足夠的靜態結構剛度以滿足裝配及使用要求;強度上要能承受實際工況中出現的最大靜載荷及動載荷,以保證其疲勞壽命;還應具有合理的動態性能以達到控制振動和噪聲的目的[3-4]客車車身的開發流程可以分為:產品策劃、概念設計、技術設計、產品試制、產品試驗和生產準備6個階段其中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對于整車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是保證整車性能、設計質量及可靠性的重要階段,是集中體現創造性思維的階段在實際應用中,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一直是客車車身開發的薄弱環節隨著設計人員對概念設計階段重要性認識的加深,歐美等主要客車廠商越來越注重概念開發階段的工作,但是總體說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的發展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轎車相應水平[5]本文結合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的特點,開發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系統該系統在概念設計階段引入參數化設計思想、CAE分析和優化方法,將參數化建模、CAE分析和優化計算集成為一體,實現了CAE分析的智能化和“分析驅動設計”的設計理念,并且對于實現客車車身輕量化具有重要意義

1BCD系統介紹

BCD系統是在Siemens NX 件平臺進行二次開發實現,其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為三層體系結構最頂端的用戶層提供了供用戶操作的向導式界面,該系統將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復雜的操作分解為24步簡單操作,使用UI Styler創建了與操作步驟對應的交互式操作界面,并通過底層知識庫將已有設計經驗作為默認設計參數加載到對話框中,指導用戶操作邏輯層分為4個模塊,包括幾何建模模塊、有限元建模模塊、求解與后處理模塊和車身參數優化模塊在幾何建模模塊中,用戶可以對系統提供的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的尺寸參數進行編輯,以創建新的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在分析模塊中用戶可以選擇分析工況類型,包括彎曲剛度計算、扭轉剛度計算和模態分析,系統自動完成對概念模型的網格劃分,加載梁截面屬性和材料屬性,設置載荷值和約束條件,用戶既可以選擇接受系統提供的這些參數的默認值,也可以根據實際分析需要自行設置需要的參數;在求解與后處理模塊,系統自動調用 NX Nastran求解器進行計算,然后生成后處理視圖和分析報告;車身優化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對概念車身進行靈敏度分析并進行尺寸和形狀優化,獲得優化的車身結構參數物理層指進行車身結構概念設計時用到的各種數據庫,包括車身模板庫、梁截面庫等,具體指保存有相應信息的電子表格為了實現車身結構概念模型的全參數化,在建立車身結構概念模型時將所有參數信息都存儲在相應的電子表格中,形成不同的參數庫系統運行時會自動加載參數庫中的參數信息,也可以將新的設計參數保存到參數庫中邏輯層和物理層通過NX/Spreadsheet電子表格技術建立聯系,在邏輯層和物理層之間進行數據傳遞

2客車車身結構參數化的定義實現

在BCD系統中,客車車身參數化的實現主要依靠模板完成,模板是一個帶有若干產品屬性的參數化的車身幾何模型,其形狀是可調節的系統通過模板可產生新的車身模型下面介紹模板及設計參數

21設計參數的確定

1) 總體結構參數:輪廓尺寸(車長、車高、車寬)、軸距、前懸、后懸因為對于客車車身,接近角、離去角與車身蒙皮有關,車身結構概念模型不考慮車身蒙皮,所以沒有選擇接近角、離去角作為結構參數圖2為車身結構概念模型長度方向上參數定義

2) 外觀特征參數:前門寬度及高度、后門寬度及高度、前后輪輪框寬度、車窗高度前后輪輪框高度及車窗寬度通過調整梁位置實現尺寸調整

22概念模型的創建原則

建立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時,既要考慮車身概念設計階段的特點,也要考慮到后續參數化有限元模型的自動生成,綜合考慮,提出了建立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應遵循的原則為:

1) 將車身結構簡化為控件線框模型,在不改變車身結構主要力學特性的前提下,忽略工藝孔、翻邊、小的肋板等對整體剛度影響較小的非承載件在自動建立有限元模型時,用梁單元進行模擬計算

2) 對于同向焊接的兩根梁,因為其焊接處強度近似等于材料內部強度,故可將其簡化為一根梁

3) 為了實現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的快速修改,需要給設計者提供合適的設計參數和約束條件,但是過多的約束將使模型過于詳細,不符合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的要求,約束過少又難以滿足整體設計要求

23設計參數的確定

系統使用UG/KF技術建立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模型屬性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部分,如圖3所示一部分是用于創建幾何對象的子規則,另一部分是用于表達幾何對象間參數關系的屬性子規則用來創建各種幾何對象,使用各種函數確定創建的幾何對象的參數關系屬性用來創建主要參數,創建幾何對象時引用已建立的屬性,當屬性值改變時即可改變幾何對象的參數在KF導航器中,建立新的子規則時,選擇ug_point創建概念模型中的點,選擇nx_line創建概念模型中的直線,選擇ug_spline_tru創建概念模型中的樣條線直線和樣條線表示車身模型中的梁綜合使用屬性和子規則可以實現各種參數化要求,達到參數化建模的目的

24客車概念模型的參數管理

BCD系統使用電子表格建立參數數據庫,保存和管理各種參數信息這些參數信息通過UG/Spreadsheet接口導入到BCD系統中,通過調用相應函數完成數據的讀寫及表單的建立、制作圖表等操作電子表格中存儲的參數信息可以分為概念模型幾何信息和用于建立概念模型的有限元模型的信息概念模型幾何信息包括車身主要尺寸參數、車身側圍梁位置、車身頂架梁位置信息、梁截面信息等用于建立概念模型的有限元模型的信息包括默認的載荷值和約束情況、梁單元信息等在創建參數化的概念模型時,為了實現對已有經驗和知識的重用,將國家標準和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作為經驗,以約束和限制車身參數的修改范圍

2.5.1梁幾何位置調整

2.5.2梁的增加和刪除功能

BCD系統提供了梁的增加和刪除功能,便于用戶對模板的調整梁的增加功能是通過增加一個NX Studio Spline曲線對象, 然后附上相應的截面、材料和有限元屬性

3客車車身結構分析

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系統(BCD)的一個重要的設計理念就是在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引入CAE分析,系統根據已經建立的客車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及用戶輸入的設計參數自動生成概念車身有限元模型和載荷及邊界條件[6],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車身結構剛度計算和模態分析

車身結構剛度為:在不至于毀壞車身的外力的作用下,車身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是評價客車車身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對車身其他性能如NVH性能和車身結構耐久性都有很大影響[7]客車在正常行駛中,受車內乘員、貨物等載荷的作用引起車身彎曲變形,形成彎曲工況;在特殊情況下,如汽車單輪懸空、對角輪騎障等,車身扭轉變形,形成扭轉工控車身結構靜態結構剛度分析包括車身彎曲剛度和車身扭轉剛度

客車車身進行彎曲剛度分析時,可以將車身整體簡化為一根簡支梁,對車架施加垂直載荷,使車身整體彎曲變形,測量最大撓度值,根據載荷和該撓度值就可以計算得到客車車身彎曲剛度BCD系統使用客車車身在扭轉載荷作用下產生的扭轉角大小來評價車身扭轉剛度,即用單位軸距長度軸間相對扭轉角評價整車的扭轉剛度[8-9]BCD系統由式(1)計算扭轉角,由式(2)計算車身扭轉剛度

式中:GJ為車身的扭轉剛度;M為車身所施加的扭轉載荷;φ為車身扭轉角

客車在行駛時,由于發動機運轉、路面不平等因素的存在,車身結構會在這些振源的激勵下產生振動,當振源的激勵頻率接近車身整體或者局部的固有頻率時,會發生共振現象,出現劇烈的振動和噪聲,甚至可能造成結構破壞BCD采用NX Nastran SQL103求解器可計算100階以下低階模態

4客車車身結構優化設計

為實現剛度和模態綜合多目標優化,BCD系統綜合了折中規劃法和評價頻率法[10],采用式(3)作為綜合多目標優化目標函數,綜合了客車整車車身彎曲剛度、扭轉剛度和一階彎曲和扭轉模態4個目標

在進行優化時,一般要對客車車身結構進行靈敏度分析,這樣可以掌握車身結構性能指標對設計變量的靈敏度,選擇較靈敏的變量作為優化變量系統采用梯度法進行靈敏度計算,集成了NX的Opt優化迭代模塊,優化變量可以為厚度和截面形狀因子

5設計實例

為了驗證BCD系統,下面結合某款客車的骨架結構和尺寸,采用該系統進行結構設計和優化過程,并進行結果對比與分析該車身結構初次結構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與原車分析數據相比,分析最大誤差為扭轉剛度11285%,其它誤差均在10%以內,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結構模型省略了一些加強筋所致,導致剛度有所下降

為了實現車身的輕量化,下面對車身結構進行優化設計,采用的優化變量主要是尺寸厚度優化目標選用了彎曲剛度、扭轉剛度、一階彎曲模態和一階扭轉模態4個目標值,設定該目標值大于當前值,即保持目前車身結構性能不減弱優化約束為質量小于當前質量,即車身變輕在考慮對稱的情況下,優化變量選擇梁B1等23根梁的截面厚度值作為初選優化變量,如圖5粗線條梁所示經過靈敏度分析后,挑選11根影響較大的梁的厚度作為優化變量如圖6所示

通過驗證值與優化前指標進行的對比,結果顯示彎曲剛度值提高了2489%,扭轉剛度值提高了0531%,整體扭轉振型頻率提高了0616%,整體彎曲振型頻率降低了0282%,滿足優化目標所設定的值,在車身結構性能不降低的情況下車身質量減少17095 kg,達到了車身減重的目的優化結束后BCD系統使用優化后的尺寸更新設計模型并產生車身的實體模型(見圖7),供后期設計使用

6結論

基于參數化模板技術開發實現了基于客車結構概念設計的車身結構概念設計與優化系統——BCD,實現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和優化的整個流程的一體化這對于縮短車身結構設計周期和車身輕量化具有實際意義通過對某型號客車車身結構模型進行的分析和優化,驗證了系統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該分析結果也可作為該客車車身后續設計階段的設計參考,以指導車身輕量化設計

參考文獻

[1]石琴,張代勝,谷葉水,等.大客車車身骨架結構強度分析及其改進設計[J]汽車工程,2007, 29(1):87-92

SHI Qin,ZHANG Daisheng, GU Yeshui, et al A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ength of bus body[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7, 29(1):87-92 (In Chinese)

[2]覃繼錦,張代勝,熊良平,等.某型大客車車身骨架輕量化設計[J]汽車工程,2006,28(4):394-397

QIN Jijin,ZHANG Daisheng, XIONG Liangping,et al Lightweight design for bus body frame[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6,28(4):394-397 (In Chinese)

[3]SCHILLER T, OSAWA T Incorporation of analytical simulations into the NVH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nissan quest [C]//SAE Transaction, 922121:Warrendale, PA, USA: Society of Automobile Engineers, Inc, 1992:1560-1570

[4]KIM T Study on the stiffness improvement of bus structure [C]//SAE Transaction, 931995, Warrendale, PA, USA: Society of Automobile Engineers, Inc, 1993:2210-2217

[5]侯文彬,張紅哲,遲瑞豐,等.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集成系統的實現[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2009, 15 (2): 240-244

HOU Wenbin,ZHANG Hongzhe,CHI Ruifeng, et 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system for conceptual design of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09, 15 (2): 240-244 (In Chinese)

[6] 周政平,魏建華,段勇,等.GB/T 67922009客車骨架應力和形變測量方法[S] 北京: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9

ZHOU Zhengping, WEI Jianghua, DUAN Yong,et al GB/T 6792-2009 Measure Method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for Bus Skeleton[S] Beijing:China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Committee ,2009(In Chinese)

[7]黃金陵汽車車身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HUANG Jingling Vehicle body design[M]Beijing:Mechanic Engineering Press,2008(In Chinese)

[8]胡浩,黃其柏,胡溧,等.EQ6111LH客車整車扭轉剛度的分析與優化[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66,(3): 73-76

HU Hao,HUANG Qibai, HU Li,et al.Analysis and qptimization on the torsional stiffness of EQ6111LH bus body[J].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 2006,6(3): 73-76 (In Chinese)

[9]胡志遠,浦耿強,高云凱.輕型客車車身剛度靈敏度分析及優化 [J].機械強度,2003,25(1): 4-6

HU Zhiyuan, PU Gengqiang, GAO Yunkai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for lightbus body stiffness[J] Mechanic Strength, 2003,25(1): 4-6 (In Chinese)

第11篇

關鍵詞:三維框架;本體建模;知識庫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2-0242-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Base System for Steel Production Process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al Framework Ontology Modeling

WANG Ying, DAI Yi-ru, WANG Jian

(CIMS Research Center,Tongji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Abstract:The iron and steel production process knowledge is complicated, difficul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production process of iron and steel knowledge ontology modeling based on the products-process-target. The ontology model mapped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process data is used by the knowledge base for the service of ontology retrieval and ontology reasoning.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key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last, introduces some functional modules of the system.

Key words:3D framework; ontology modeling; knowledge base

1背景

鋼鐵生產工藝知識來源復雜,結構異質,其多源異構性增加了鋼鐵企業進行知識創新活動的難度和復雜度。有效組織和管理工藝知識的多源性、規范知識的語義異構性、增強知識對鋼鐵產品自主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是鋼鐵企業當前需要重點突破的難題。

本文針對鋼鐵行業生產工藝知識的多源異構性,提出了一種基于產品-工序-目標的本體建模方法,建立鐵生產工藝本體模型,將本體模型實際生產工藝數據進行映射,用于知識本體檢索和知識本體推理等服務,為工藝建模、在線工藝優化提供有價值的知識,有助于全面提高鋼鐵生產工藝設計水平。

2 系統中的關鍵技術

2.1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三維框架體系

針對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特點,為了有效組織和管理知識的多源性、規范知識的語義異構性,增強知識對鋼鐵生產工藝自主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本文提出一種基于產品―工序―目標的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組織框架體系,該體系分別從產品維、工序維、目標維三個維度提供多源異構的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組織方法。

每一個維度的具體內容描述了生產工藝知識的不同側面。其中,產品維包括:高強韌度、輕質化汽車板,超高強度、韌度鋼材,工程機械用高強鋼,高強集裝箱板及鐵道車廂用鋼,中/重型卡車用鋼;工序維包括:煉鐵、煉鋼、精煉、連鑄、熱軋、冷軋;目標維包括: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例如:當工序維的具體描述設定為煉鐵,生產工藝知識包含所有產品在煉鐵工序中的相關知識內容;當上述三個維度同時具體描述時,生產工藝知識包含針對中/重型卡車用鋼產品在煉鐵工序中與安全相關的知識內容,如圖1所示。

2.2構建鋼鐵生產工藝知識本體模型

根據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三維框架體系,對鋼鐵生產工藝知識進行抽取,定義類、關系、屬性以及實例,明確各類之間的層次結構,個體之間的對象屬性和數值屬性,建立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概念模型,定義概念模型到本體模型的映射規則,根據映射規則建立鋼鐵生產工藝知識本體模型。

按照三維框架體系,構建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概念模型為:

[Fxyz=i=15j=16k=13Fxiyjzk(C,SUP,SUB,POP,BOP,DP,I)]

其中:

[C]:表示該概念模型所屬的類;

[SUP]:表示該概念模型所屬類的父類;

[SUB]:表示該概念模型所屬類的子類;

[POP]:表示當前類與父類中實例之間的關系;

[BOP]:表示當前類與子類中實例之間的關系;

[DP]:表示該概念模型所擁有的數值屬性;

[I]:表示該概念模型所擁有的對象;

[x]:描述了產品維,[x=x1,x2,x3,x4,x5]分別對應于{高強韌度、輕質化汽車板,超高強度、韌度鋼材,工程機械用高強鋼,高強集裝箱板及鐵道車廂用鋼,中/重型卡車用鋼};

[y]:描述了工序維,[y=y1,y2,y3,y4,y5,y6]分別對應于{煉鐵,煉鋼,精煉,連鑄,熱軋,冷軋};

[z]:描述了目標維,[z=z1,z2,z3]分別對應于{綠色化,智能化,安全化}。

鋼鐵生產工藝知識本體模型的構建方法具體為:首先,建立局部范圍的概念模型;然后,集成所有的局部概念模型,得到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的全局范圍概念模型;最后,根據映射規則建立鋼鐵生產工藝知識本體模型。概念模型到本體模型的部分映射規則如表1所示:

2.3語義映射技術

鋼鐵生產工藝數據種類繁多,對數據的提取和整合產生很大的困難。其中,D2RQ語義映射技術可以將結構化數據轉化為RDF數據,實現了大批量數據自動化的語義集成。

利用D2RQ語義映射技術將鋼鐵生產工藝本體模型與實際生產工藝數據進行映射,生成的RDF數據可以用于知識本體檢索和知識本體推理等服務。本體模型與實際生產數據的數據映射基于Java開發平臺,首先要根據建立的本體模型制定D2RQ映射規則、編寫相應的映射文件,然后在Java開發平臺上調用D2RQ映射引擎,載入本體模型和映射文件,建立本體模型與數據源的連接,從而實現將實際生產數據映射為本體的實例數據。

3系統基本架構

鋼鐵生產工藝知識庫包含諸多方面的功能,本文重點圍繞知識本體檢索和知識本體推理這兩個方面進行系統開發。知識庫系統基本架構如圖2所示,系統自下而上主要分為三層:數據層、業務處理層、應用層。

數據層是知識庫系統的知識源,其數據源主要包括結構化數據、相關技術文獻以及專家經驗等。

業務處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建立鋼鐵生產工藝本體模型,并在本體模型的基礎上進行語義解析和案例推理,其語義解析和案例推理的結果用以支持知識本體檢索和知識本體推理等服務。業務處理層具體過程為:根據數據層所提供的知識建立鋼鐵生產工藝的概念模型,在概念模型的基礎上,根據概念模型到本體模型的映射規則,建立鋼鐵生產工藝本體模型,然后編寫鋼鐵生產工藝映射文件,利用D2RQ映射引擎將本體模型與鋼鐵生產工藝實際生產數據進行綁定,最后便可以利用該本體模型進行Jena語義解析和案例推理。

應用層的功能主要是向用戶提供知識本體檢索和知識本體推理等服務。

4系統基本實現

4.1知識本體檢索

知識本體檢索是鋼鐵生產工藝知識瀏覽和學習的有效手段,可以根據檢索的關鍵字提供相應的鋼鐵生產工藝知識實體。用戶進入該功能模塊后,若無明確的檢索目標,可以參照左側鋼鐵生產工藝知識導航欄進行檢索如圖3所示;若有明確的檢索目標,可以在輸入框中輸入待檢索的知識進行檢索,其檢索結果由表格和力引導布局圖展示如圖4所示。

4.2知識本體推理

鋼鐵生產工藝知識涉及的知識領域廣泛,知識本體推理模塊利用本體建模技術,將加熱爐工藝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根據用戶輸入的鋼坯類型和鋼含碳量推理出適合該類型鋼的熱爐使用條件,在一次推理的基礎上選擇加熱爐的適用場合、最高爐溫和最大功率,從而二次推理出符合用戶輸入條件的鋼工藝參數和加熱爐工藝參數,其結果如圖5所示。

5結束語

本文針對鋼鐵生產工藝知識來源復雜多樣,鋼鐵企業對鋼鐵生產工藝知識難以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問題,提出了基于產品-工序-目標的鋼鐵生產工藝知識本體建模方法,構建鋼鐵生產工藝本體模型,與實際生產工藝數據進行映射,建立鋼鐵生產工藝知識庫,用于知識本體檢索和知識本體推理等服眨為鋼鐵企業工藝建模、在線工藝優化、設備診斷等功能提供有價值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黃美麗, 劉宗田.基于型式概念分析的領域本體構建方法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6,19(3):113.

[2]Bao Q, Wang J, Cheng J. Research on Ontology Modeling of Steel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C]. 2016:04005.

[3]楊哲.基于啟發式規則的本體概念語義相似度匹配[J].計算機應用,2007,27(12):2919-2921.

第12篇

【關鍵詞】高中 生物模型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1

1.物理模型

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接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征,這就是物理模型。其中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功就是一個范例。

1.1 實物建構模型活化了抽象知識

建立動植物細胞的模型,如動植物細胞的細胞器種類,細胞核、細胞器大小比例,如何體現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等等。我們采用白色橡皮泥捏成半圓做成細胞質;用白色泡沫塑料做成細胞質基質;用彈力布做成細胞膜;用各色彩泥,捏制成各種細胞器之后,如內質網是捏一條扁平的彩泥之后折疊在一起而成;高爾基體則用二個扁平的彩泥和三個小球表示;核糖體則用若干小球體表示,而且是最小的,并且有較多的放于細胞質中,一部分固定內質網上,用大頭針固定于細胞質基質上;用半個蛋殼倒扣在細胞質中表示細胞核。通過模型制作體現了細胞結構和功能上的緊密聯系。

1.2 圖畫構建模型提高了識圖能力

實物模型在大小、色彩、視覺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在日常教學中運用不是很廣,但是以圖畫形式構建模型則相當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心法則、各種細胞器結構的靜態模型、研究DNA是遺傳物質等過程模型、以及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等。通過多次這樣的物理模型的構建,學生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凡遇抽象的結構或過程,都會嘗試用簡易的圖畫幫助理解、思考。而且,在高中生物中,識圖能力極為重要。圖表是生物科學研究成果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注重考查學生讀圖、識圖、析圖和繪圖的能力。

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模型。我們很多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課本中的單個知識點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做綜合題時總有很多的“想不到”,究其原因是不能迅速地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而構建概念模型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2.1 構建概念模型,整合零碎知識

必修1《分子與細胞》,由元素、化合物、細胞結構和功能構建一條主線,圍繞以細胞為核心,從外到內逐一規納,使零碎的知識完整化;如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神經-體液-免疫調節)、分泌蛋白的合成運輸加工和分泌、生物膜在結構與功能上的聯系等構建這樣的概念模型;有利于學生對某個單元、某個模塊知識進行加工、理解、儲存,全面系統地掌握和記憶知識要點,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感知、記憶、想象能力的發展。

2.2 構建概念模型,簡化復雜知識

必修3《穩態與環境》,其中血糖調節是“看不見,摸不著”,又極為復雜。故而教材中安排了一個模型建構活動:“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課前,明確胰島A細胞和胰島B細胞,它們所分泌的激素及作用,制作好了“糖卡”、“胰島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現探究飯后半小時及運動時機體該怎樣做才能恢復正常血糖水平,并用卡片進行操作。通過構建動態的物理模型,學生再根據在活動中的體驗,構建出了圖解式概念模型,將復雜的生理過程簡化,不但有利于同學們識記,還能培養分析、綜合、概括的思維能力,學會把看似復雜的知識進行整理,找到相關知識的聯系,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高考中做常見的圖形、圖表題時,也不會再戰戰兢兢了。

3.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是根據具體情景,抽象出數學規律,并用公式或圖表的形式表達。具有解釋、判斷、預測等重要功能;同時,通過科學與數學的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簡約、嚴密的思維品質。

3.1 構建數學模型,辨析易混知識

必修2《遺傳與變異》,其中“減數分裂”一節,如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染色體等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表示:1個四分體=1對同源染色體=2條聯會的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8條脫氧核苷酸鏈,學生通過構建這樣的數學模型,很容易地掌握了這幾個極易混淆的概念。再聯系“DNA的復制”一節,DNA經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和第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的區別,課上,通過圖解分析,師生一起構建了數學模型: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2n-1)m(注:m為1個DNA分子所含某種脫氧核苷酸數),第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2n-1m,難題立即迎刃而解。

3.2 構建數學模型,化解重點難點

必修1《分子與細胞》,其中酵母菌呼吸作用過程中隨氧濃度變化所釋放的CO2與吸收的O2之間的變化特點、恒定溫度條件下測某植物隨光照強度變化所釋放O2或吸收的CO2、單因子因素與多因子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和染色單體的變化曲線等,我們先引導學生構建表格式數學模型,然后轉化成直觀地坐標曲線,最后再讓學生把集合在一張坐標圖上,讓學生歸納后加以比較,從而化解難點。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學生認識到在生物學中有許多現象和規律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模型的建構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局面,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通過建構模型能夠使生命現象或過程得到簡化、純化,對生物系統的發展狀況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思考探索,順著科學的思路和方法去感知、去思索,從中領悟和形成運用模型建構方法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領略科學知識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兴业县| 万年县| 亚东县| 西吉县| 利津县| 凤庆县| 高邮市| 陕西省| 仁寿县| 铜川市| 铜梁县| 隆昌县| 通渭县| 馆陶县| 陈巴尔虎旗| 饶平县| 衡阳县| 周口市| 临海市| 吉安市| 黑河市| 菏泽市| 松溪县| 宁海县| 淮南市| 辽宁省| 固阳县| 马龙县| 济源市| 松阳县| 墨脱县| 颍上县| 安新县| 申扎县| 宁乡县| 铁岭市| 双流县| 宁晋县| 江达县|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