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責任合同

責任合同

時間:2023-01-12 09:02: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責任合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責任合同

第1篇

在保險合同中,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與保險人承擔賠償或給付保險金的義務密切相關。只有在保險合同約定的承保期限內、保險金額限度內和保險事故范圍內,保險人才對約定的承保危險所致的損害承擔賠償或給付保險金義務,保險期限、保險金額和保險事故是保險人承擔賠付義務的必備條件;其中的保險事故,是確定保險人賠付義務的基本事實根據和核心依據。

保險合同關于保險責任的條款一般有三類:其一是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的基本責任條款,它說明哪些危險是保險人承保的危險;其二是保險人承擔特約保險責任的特約責任條款,即附加險條款,它說明哪些危險必須經投保人和保險人特別約定才屬于保險人承保的危險,若無特別約定則不屬于承保危險;其三是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它說明哪些危險不在保險人承保范圍內,且保險人對這些危險所造成的損失不承擔保險責任。三類條款從三方面界定保險人所承保的危險和應承擔的保險責任。

保險責任是指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對于可能發生的保險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的賠償或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責任免除,也稱除外責任,是指保險合同規定的保險人不應承擔支付保險金義務的危險或情形。責任免除情形的范圍一般由保險人根據不同險種事先制定,并以責任免除條款的形式載明于保險合同中。

保險合同中約定予以承保的危險,都是通過合同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來確定的,保險責任條款和責任免除條款分別從正反兩個角度規定了承保危險和除外危險的情形,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服務于一個目的,即確定保險人是否應承擔保險責任,廓清保險人保險責任的范圍: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危險,保險人應當承擔賠付責任,被保險人能獲得保險金;發生責任免除范圍內的危險,保險人不承擔賠付責任,被保險人不能獲得任何賠償或給付。因為保險合同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關系到保險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和當事人的根本利益,所以往往成為保險合同糾紛爭議的焦點。

二、根據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確定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應遵循的原則

在保險合同中,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主要用以確定保險人所承保危險的范圍及保險人應當承擔給付保險金義務的范圍;當然,對于投保人或其他保險關系人而言,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的內容決定了他們能否享有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權利。在保險法律關系中,致使保險標的損失的原因對于確定保險人是否應當承擔保險合同所規定的保險責任至關重要。保險人對保險合同項下賠付責任的承擔,既不完全取決于是否發生了承保危險,也不完全取決于承保的保險標的是否產生了承保損失,而取決于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約定的承保危險與保險標的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

我國《保險法》沒有規定承保危險這一概念,更沒有將承保危險規定為保險事故的上位概念,而是直接規定了保險事故的概念。根據《保險法》第17條第5款的規定,“保險事故是指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因此.保險事故是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人應當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承擔保險責任的各種事故或事件。很明顯,根據《保險法》的規定,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必須以保險事故的存在為前提,而保險事故的存在必然導致保險人確定地承擔保險責任。那么,保險事故的認定則事關重大。是否所有承保的危險都屬于保險事故呢?保險事故應當如何認定?從《保險法》對保險事故界定的概念理解,只有當所承保危險是導致保險標的損失的最直接原因時,該承保危險才能稱為保險事故。這就是近因原則。根據近因原則將承保危險確認為保險事故后,保險人的保險責任也隨之確定。我國《保險法》雖沒有規定近因原則,但在保險責任和貴任免除條款的邏輯結構中包含著近因理論的基本內容。

近因原則是確定所承保危險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確定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損害是否負有保險責任以及負多大責任的原則。近因原則要求只有當所承保的危險是導致保險標的損失的近因時,才屬于保險事故,才成立保險責任,保險人才承擔賠付保險金的義務;否則,保險責任不能成立,保險人不負賠付義務。近因原則作為確定所承保危險和保險標的損失之間因果關系的理論,兼顧了保險人和投保人或保險關系人雙方的利益:對保險人而言,他只對所承保危險作為近因所造成的損失承擔保險責任,對于承保危險為非近因所造成的損失和非承保危險所造成的損失不承擔賠付責任,從而避免保單項下的超出保險責任的索賠;對于投保人及保險關系人而言,他們可以據此確認其應享有的獲得賠付保險金的權利,從而防止保險人以造成損失的承保危險不是近因、不屬于保險事故為由,推脫應當承擔的保險責任。

三、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的法律性質

商事合同可以分為商議合同和格式合同。商議合同是合同當事人通過協商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合同;格式合同是合同一方當事人未經與對方協商事先擬定的,另一方當事人只能就該合同條款表示愿意接受而簽訂的合同。保險合同作為商事合同,大多數屬于格式合同。《保險法》第13條第1款規定:“保險人應當及時向投保人簽發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并在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中載明當事人雙方約定的合同內容。”保險單和其他保險憑證是保險合同通常采用的書面形式,按照《保險法》第107條的規定,保險合同所載的保險條款由保險公司自主制訂后,要么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批,要么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備案。在具體的保險實務中,保險單或其他保險憑證的保險條款經審批或備案后,一般都已標準化和定型化,不允許投保人和保險人任意更改。因此,采用保險單或其他保險憑證形式的保險合同顯然屬于格式合同,在保險單和其他保險憑證中載明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在法律性質上屬于格式條款。

但是,法律也允許在投保人特別要求或保險標的較為特殊時,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訂立保險合同。《保險法)第13條第2款規定:“經投保人和保險人協商同意,也可以采取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書面協議形式訂立保險合同。”這里的“其他書面協議形式”指保險單或其他保險憑證以外的書面合同形式,諸如批單和附加保險條款等形式,此時除經雙方當事人協商訂立的條款不屬于格式條款外,保險合同其他條款仍是格式條款。

四、對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的法律限制

格式合同具有簡便、快捷的特點,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保險業務中廣為采用。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只有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才能成立,保險人一方提供的格式條款也必須經過投保人的同意才能成為合同內容。但是,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是由保險人單方事先擬訂,條款中往往包含著有關專業的術語和保險專業知識,責任免除條款對保險責任剔除的部分往往又易被投保人忽略或誤解,投保人對這些內容一般難以充分理解其法律意義,投保人在這些情況下訂立保險合同均有違投保人的真實意思;保險人往往可能利用其優勢地位,在格式條款中設定不公平內容,侵害相對方的利益,從而違背公平原則。因此,為彌補格式合同的不足,法律通過為提供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設定法定說明義務,對保險合同格式條款尤其是責任免除條款的效力施加限制。

《保險法》規定的說明義務要求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前應當向投保人詳細說明保險合同的各條款內容,說明應當確切、完整、客觀,不能作片面或歪曲的解釋,以便投保人充分了解其投保險種中保險人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投保人義務等內容,并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做出是否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同時,《保險法》還針對保險合同一般條款和責任免除條款,分別規定了保險人的“說明”義務和“明確說明”義務。《保險法》第17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此屬于保險人對一般條款的說明義務,對于保險人未盡到該說明義務會產生什么法律后果,法律并無明確規定;而第18條則規定。“保險合同中規定有關于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的,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當向投保人明確說明,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此屬于保險人對責任免除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對于保險人未盡到該說明義務將產生的法律后果,該條作了明確規定,即責任免除條款不產生效力。所謂“不產生效力”,應當理解為該條款未訂人保險合同、合同中沒有責任免除條款;保險人欲通過責任免除條款剔除部分保險責任的目的就不能實現,保險人的保險責任范圍將會因此擴大。‘保險法》關于保險人對保險合同一般條款的“說明”義務和對責任免除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的規定,構成了對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的法定限制,并體現了對責任免除條款予以更為嚴厲限制的立法取向。

《保險法》屬于民事特別法,《保險法》中有關于保險合同的特別規定的,適用《保險法》的規定;《保險法》中對保險合同沒有規定的,應當適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的規定。除《保險法》的特別規定對保險合同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構成限制外,《合同法》和《民法通則》關于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規定也適用于保險合同,同樣對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條款構成限制。

第2篇

我國合同法的制定,曾大量借鑒國外和國際上的先進立法、判例和學說,屬比較法的產物,因而適用中會出現一些疑難問題,其中又以合同責任的相關問題最為復雜,存疑最多,爭點也最多。本報刊發的這篇文章,聚焦爭點,探析法理,希望有助于加深對合同責任的理解。

一、合同義務的擴張與合同責任的重構

(一)合同義務的擴張

在以往的合同法理論上,合同義務即當事人約定的義務(給付義務)。不過,在現代合同法理論上,強調債權目的的實現,履行過程中的義務已不限于約定的給付義務,為了實現債權目的,根據誠信原則和交易習慣,還要求債務人作出必要準備、不應作破壞債權期待的行為、在整個合同過程中盡必要的注意以保護相對人的人身、健康、財產等法益,這便是附隨義務。我國合同法接受了這類理論,規定在合同當事人之間可發生通知、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二款)。除這種履行過程上的附隨義務外,我國合同法另外又規定了先合同義務(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與后合同義務(第九十二條),將合同義務(合同法上的義務)進一步擴張。在我國法上,所謂合同義務的擴張,指的便是以給付義務為核心,出現了包括附隨義務、先合同義務和后合同義務在內的義務群(參見圖1)。

在立法上一般性地規定合同關系上的義務群,大概我國合同法開了歷史的先河,因為在大陸法系其他國家,這方面的規范基本上都是表現為判例法的形式。

(二)合同責任的新構造

在我國的學說上,“合同責任”概念本身就是一項爭點(參見崔建遠《合同責任研究》第8頁;王利明《違約責任論》第26頁以下)。本文所說的合同責任,是因違反“合同法上的義務”而發生不利的法律后果。與上述合同義務的擴張相對應,相應地在我國合同法上也出現了合同責任擴張的現象。該現象雖與國外學說所謂的“契約責任的擴張”相似,但仍存有少許差異,比如對于德國判例法上的“附保護第三人效力的合同”法理,在國外理論上被作為合同責任主觀的擴張,我國學說雖對此不乏介紹,但原則上不應作為合同法上合同責任擴張的內容,因為合同法強調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第一百二十一條),僅個別條文允許第三人享受合同權利(如第二百三十四條將合同權利及與承租人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因而,目前我國合同法上的合同責任的擴張,主要表現為合同責任客觀的、時間上的擴張。本稿所謂“合同責任”,主要指締約上過失責任、違約責任與違反后合同義務的責任(參見圖1)。

關于違約形態,學說解釋不一。合同法頒布以前,爭論最大的是應否吸收“先期違約”。合同法肯定了先期違約作為一種違約形態(第一百零八條、第九十四條第二項)。現在看來,違約形態包括先期違約與現實違約兩類。具體言之,先期違約包括“明確表示不履行”(履行期前的拒絕履行)和“行為表明不履行”(履行期前的履行不能);現實違約分為“不履行和履行不符合約定(第一百零七條)”,“不履行”包括履行不能和拒絕履行,其特點是發生在履行期后;“履行不符合約定”包括履行遲延和不完全履行(包括瑕疵履行與加害給付);在合同履行需要債權人協助場合,受領遲延亦屬于違約,其中拒絕受領可歸屬于不履行,不能按時受領可歸屬于履行不符合約定(參見圖2)。

合同法對于違約責任改采了“嚴格責任原則”,這一做法參考了CISG(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及PICC(國際商事合同通則),是合同法意圖與國際公約接軌的表現。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其內涵實際上與大陸法系的“債務不履行責任”有所不同,表現在“擔保責任”已經被統合進了違約責任之中(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百五十五條等);另外,“違約”與CISG使用的non-conformity of contract概念亦有所不同,體現在相應的責任上,我國的違約責任已經可以把對人身造成的“擴大損害”納入進來(第一百一十二條為此解釋留有了余地)。

另外,合同法雖規定了后合同義務,但違反后合同義務的法律后果如何,卻未做出具體的規定。筆者以為,仍應按違約責任處理,但不能作為嚴格責任,在構成要件上應當要求債務人具有可歸責性(稱為合同終了后的過失)。

二、締約上的過失責任

由德國學者耶林提出的“締約上過失”理論,以及后來德國判例的發展,對我國亦有相當的影響。民法通則中已經部分地包含有對締約上過失的規定(第六十一條)。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等,參考了PICC和PECL(歐洲合同法原則)的規定,對先合同義務及締約上過失責任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

(一)責任要件

在學者通常見解上,要求(1)當事人為締結合同而相互接觸(接觸關系);(2)一方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義務違反);(3)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具有可歸責性(歸責事由);(4)損害的發生。另外,在我國法上,并不要求相對人無過失;如果相對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失,則“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適用范圍

依所欲締結的合同是否有效成立,可將締約上過失分為合同未成立型、合同無效型與合同有效型。關于合同有效場合的締約上過失問題,由德國學者萊恩哈特于1896年最早提出,1912年在德國被法院判決采納,自此以后,肯定合同有效締結場合的締約上過失一直成為德國和日本的通說見解。然而我國的學者通說對此是不予承認的。

筆者以為,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雖未言及合同成立與否,其實已經為合同有效型締約上過失責任留有了法律上的存在空間。合同有效場合的締約上過失,其具體情形可包括:1.違反情報提供義務的情形(合同有效場合);2.可撤銷合同被變更的情形;3.因撤銷權的消滅而變為完全有效合同的情形。

(三)法律效果

在我國法上,締約上過失責任即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內容,涉及兩個問題:(1)被害人所可請求的究為履行利益,抑或僅系信賴利益?(2)所可請求的若為信賴利益,則應否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此兩點甚有爭論。

在我國通說上,締約上過失的賠償責任以信賴利益為原則,并不承認履行利益的賠償,這與其不承認合同有效型締約上過失是相一致的。對于信賴利益的賠償是否應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存有否定說(崔建遠“締約上過失責任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第3期)與肯定說(張廣興《債法總論》第56頁)。對于信賴利益的賠償,有的主張適用可預見性規則限定其范圍(梁慧星《民法》第144頁)。當然,如果在締約階段未盡保護義務,侵害相對人的身體健康或所有權,則加害人所應賠償的系所謂維持利益(完全性利益),不發生以履行利益為限界的問題。

如果以合同未成立型、合同無效型與合同有效型締約上過失的存在為前提,在對這些場合統一把握時,大概需要放棄信賴利益的概念,使締約上過失責任人賠償因違反附隨義務、注意義務而發生的損害。

另外,我國通說不承認合同有效場合的締約上過失,當然也就不會承認締約上過失場合的合同解除權。一些日本學者強調對消費者受害的救濟,主張在訪問販賣、通信販賣等場合,允許以合同解除權的發生作為締約上過失的法律效果(北川善太郎《契約責任之研究》第287頁;本田純一“關于‘契約締結的過失’理論”《現代契約法大系》第1卷第207頁)。此類問題,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必將多起來,作為對策,當然可以由消費者以欺詐為由主張撤銷合同,應否承認以締約上過失為由的合同解除權,尚待進一步探討。

三、強制履行

“強制履行”是一個自責任角度使用的概念,同一內容自權利的角度,則稱為“履行請求權”(狹義的,又稱履行訴求權)。合同法區別金錢債務(第一百零九條)與非金錢債務(第一百一十條),分別規定了相應的履行請求權。以下主要側重非金錢債務的履行請求權進行分析。

一)履行請求權的界限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后段規定了不得行使履行請求權的情形,即: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債務的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除此之外,我國法上明確規定了減輕損失規則(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四條、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在適用該規則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履行請求權;另外,在適用情更法理的場合,實際履行將會有悖于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所以也會限制履行請求權。

(二)履行請求權的類型

在我國合同法上,履行請求權除了包括“本來的履行請求權”外,也包括“補救的履行請求權”。后者被稱為“采取補救措施”(第一百零七條),具體包括修理、更換、重作等方式(第一百一十一條)。

“補救的履行請求權”當然也要適用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對履行請求權所作的限制,值得探討的是,除此之外,是否還應有特別的限制規則?合同法的規定是“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如果買賣的標的物屬于種類物,在給付的標的物有瑕疵的場合,如果修理的費用超過了標的物本身的價值,則應當允許出賣人主張更換,買受人執意修理便屬于不合理。

(三)強制履行的措施

在我國合同法上,強制履行指的就是“直接強制”,但在民事訴訟法上,則是存在著直接強制、代替執行與間接強制的。

民事訴訟法針對債務人的債務是交付金錢、財物、票證、房屋土地等(屬于所謂“與的債務”范疇)規定了“直接強制”(第二百二十一至二百二十三條、第二百二十七至二百二十九條)。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專門對“交付財產和完成行為的執行”作出規定,在進一步明確“交付財產”的債務可以直接強制外(第五十七至五十九條),于第六十條規定了“完成行為”的債務的強制履行,這一規定將直接強制的適用范圍擴展至完成行為的債務,惟對于什么樣的完成行為的債務可以直接強制,尚不明確。

關于“代替執行”,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作了規定,債務人對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行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關單位或者其他人完成,費用由被執行人承擔。代替執行限定于“為的債務”(作為或者不作為)。而對于以法律行為為目的的債務,是否可以采用“判決代用”,這在我國法上是不明確的。

關于“間接強制”,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作了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直接強制、代替執行與間接強制是否有應用上的順序限制?在日本法上,直接強制、代替執行與間接強制三者有著適用上的先后順序關系;在我國法上,尚看不出有這種適用順序的限制,而是采取比較靈活的處理方法,一方面債權人可以選擇,另一方面,法院也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及公平理念酌情處理。

四、損害賠償

(一)要件

作為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包括四點:違約行為、損害、因果關系、無免責事由。

關于損害,是否非財產損害亦可以作為合同責任上的損害賠償的對象,在我國原來的法律上是欠缺規定的,學說上為一爭點。原通說上對此是持否定的意見(梁慧星《民法》第420頁;王利明《違約責任論》第400頁),持肯定意見的為少數說(崔建遠《合同責任研究》第197頁)。不過,在司法裁判中出現了一些案件,比如沖洗的膠卷被丟失、寄存的骨灰被丟失、美容被毀容之類的案件,這些案件中都涉及到非財產上損害問題,而且都是存在著合同關系的。因而,這一問題實有必要重新檢討。我個人的見解是主張在違約責任損害賠償中允許非財產上損害賠償的(拙文“非財產上損害與合同責任”《法學》1998年第6期)。從比較法來看,多數是允許非財產上損害賠償的,特別是PICC第7?4?2條第2款與PECL第9:501條第2款,都明確允許賠償的對象可包括非金錢損失。我認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條也已經為此留有了解釋存在的余地。

關于免責事由,法律規定的為不可抗力(第一百一十七條)。在改采嚴格責任原則后,免責事由的范圍大小就顯得格外重要。當事人固然也可以作特別的約定,但僅就法律的規定來看,我國的嚴格責任其實比英美的嚴格責任還要嚴格,因為在英美法上,存在著合同落空原則,而合同落空的范圍,則比不可抗力要廣泛得多。

(二)賠償的范圍

合同法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作為限定賠償范圍的手段(“法的因果關系”),我國法沒有采納德國的“相當因果關系說”(盡管條文中有“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而是采納了在比較法上居于有力地位的“可預見性規則”。

與日本民法第416條相比,我國法的特別之處在于:(1)我國法沒有區分“通常損害”與“特別損害”,而是對所有的損害統一地適用可預見性規則;(2)就適用可預見性的時點,我國法明確規定了“訂立合同時”,而非“債務不履行時”;(3)就預見的主體,我國法規定為“違反合同一方”,而不是雙方“當事人”。日本民法第416條的規定本是學自英國普通法及法國法,自我妻榮以來,日本通說上則是按德國的“相當因果關系說”解釋,這可以說是日本民法“法典繼受”與“學說繼受”雙重繼受的典型代表;不過,日本近時的學說上對第416條的解釋又出現了返回本源(即英國普通法及法國法)的新動向。我想日本民法第416條解釋論的展開,對于我國民法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

(三)賠償額減額的要素

1.過失相抵

在損害賠償法上,過失相抵是確定損害賠償范圍時的一項重要的規則,合同法草案中曾有規定,后來又被“雙方違約”的條文所替代。

“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三條,合同法第一百二十條),學說稱此為“雙方違約”。此概念能否成立,在我國民法理論上曾屬一項爭點(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第82頁以下;王利明“論雙務合同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民商法論叢》第3卷第27頁以下)。現在看來,雖然個別場合可以存在雙方違約,而相應地各自承擔其違約責任,本屬當然之理,法律不作規定,亦不致出現問題;另外,從比較法來看,鮮有規定“雙方違約”的,我國制定民法典時,亦不必保留這一規定,而應當規定過失相抵規則。

過失相抵是指僅發生一個損害,惟對于該損害的發生,被害人亦與有過失或者與有原因。雙方違約與此不同,是指雙務合同的兩方當事人彼此違反了各自的債務,并可能相互造成損害,這樣,就存在兩個違約行為,并且由此發生兩項損害。由此不難看出,兩者是存有明顯差異的。

合同法沒有規定過失相抵,構成法律漏洞,法官可以對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作擴張解釋,使這個針對侵權責任規定的規則擴張適用于違約損害賠償。現在我國已經開始起草民法典,其中過失相抵規則是作統一的規定,抑或是像日本民法那樣分別侵權責任(日本民法第722條)與違約責任(日本民法第418條)于兩處規定,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減輕損害規則

減輕損害規則最初是在320多年前的英國普通法上創設的,稱為Mitigation。在大陸法系,對減損義務或是欠缺規定,或是納入過失相抵。在我國法上,民法通則及合同法均規定了這一規則(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四條、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款)。

減損規則與過失相抵是什么關系,是首先應當辨別的問題。對于可避免的損失,固然可以看做是賠償權利人的過失,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將減損規則看做是一種過失相抵。但減損規則與過失相抵針對可避免之損失而言,其效果是存有差異的,兩種規則發揮作用的內在機理也是不同的;減損規則的運作邏輯是“要么全有,要么全無”,而現代的過失相抵規則的運作邏輯,則是按過錯程度及原因力確定責任的大小范圍并在當事人之間進行分攤,如此,似乎不應簡單地將二者等同。我以為,我國法上減損規則與過失相抵規則的分界線應當以時間來劃分,過失相抵分管的是損失發生的階段,而減損規則分管的則是損失擴大的階段。

3.損益相抵規則

在現在的我國法上,沒有專門規定損益相抵規則,但在學理解釋上,是普遍承認這一規則的,在司法裁判中也是如此。在將來的民法典中,這一規則應以明文規定下來。

五、違約金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了違約金,從其邏輯關系來看,是以賠償性違約金為原則,以懲罰性違約金為例外的。另外,合同法上規定的賠償性違約金,并非是德國法上的作為最低額的損害賠償額預定的違約金(德國民法第340條第2款),換言之,不是抵消性違約金,而是排他性違約金。

(一)構成要件

違約金責任的構成要求有主債之關系的有效存在,有違約行為。而對于違約金責任的構成要否違約人具有歸責事由?則屬一項爭點。一類觀點認為,在嚴格責任原則下,作為當然的推論,違約金的構成不以過錯或歸責事由的存在為必要;另一類觀點則認為,即使是在嚴格責任原則下,違約金責任的構成,在解釋上也應采限縮解釋,要求以違約方有過錯為要件(崔建遠主編《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第622頁)。筆者以為,應當區分賠償性違約金與懲罰性違約金,在賠償性違約金場合,由于其性質上是作為損害賠償額的預定,強調的是對因違約造成的損害的補償,因而不必要求債務人具有歸責事由。在懲罰性違約金場合,由于其目的在于給債務人心理上制造壓力,促使其積極履行債務,同時,在債務不履行場合,表現為對過錯的懲罰,因而,應當要求以債務人的過錯作為其承擔懲罰性違約金的要件。

另外,是否要求證明損害的存在及其大小?就懲罰性違約金而言,由于非為損害賠償,所以違約金的發生不以損害的發生為必要,不成問題。容易發生爭論的是賠償性違約金的構成要否以損害為要件。如果單純自邏輯推理來看,既然賠償性違約金性質上為損害賠償額的預定,當然要求有損害的存在,即使不必證明其大小,至少也應證明其存在。不過,當事人約定違約金的目的之一即在于避免證明損害的麻煩,因而,在解釋上不應當以損害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證明為要件。同樣,以上僅為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的場合,如果當事人有特別約定,自然應當按其特別約定,無須贅言。

(二)違約金責任與損害賠償的關系

違約金責任與損害賠償的關系如何,與違約金責任的類型及性質有關。

1.懲罰性違約金與損害賠償

懲罰性違約金非屬損害賠償額的預定,債權人除可以請求違約金外,還可請求本來的給付或代替給付的損害賠償(填補賠償)。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后,還應當履行債務。”須予注意的是,此處的“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應當解釋為針對遲延履行的純粹的懲罰性違約金。法律在這里允許懲罰性違約金,并非遲延賠償額的預定,因而在債務人遲延履行場合,債權人在享有懲罰性違約金請求權的同時,還可以主張履行請求權,如果因債務遲延履行受有損害,則仍然有權請求賠償(遲延賠償)。

2.賠償性違約金與損害賠償

排他性違約金與損害賠償并非立于債權人可自由選擇的地位,而是有違約金場合必須適用違約金。排他性違約金是對最高額的損害賠償額的預定,但損害賠償可能有不同類型,排他性違約金究竟是屬于哪種類型的損害賠償額的預定,則應當解釋當事人的意思而定,指導精神是不允許重復填補。如果約定不明確,則應當由當事人進行主張和舉證,法官可以結合違約金的金額、合同的標的等,按照公平原則、誠信原則等作具體的判斷。

抵消性違約金,在我國合同法中雖沒有規定,但不妨當事人特別約定。由于抵消性違約金是最低數額的賠償損失,故在違約金之外如仍有損失,則仍可以請求賠償。當然,這里也同樣應當遵循不允許重復填補這一指導精神。

(三)違約金與履行請求權及合同解除權

在發生違約的場合,可能同時存在違約金請求權與履行請求權,在嚴重的違約場合,還會存在合同解除權,它們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值得探討。自理論上說,損害賠償額的預定,應當無礙于履行或者解除的請求。合同法雖然沒有如此明確的規定,但從第一百零七條的規定來看,也應當能夠得出相同的結論。

六、合同的法定解除

合同解除作為違約的補救手段,就其本來的功能而言,在于非違約方“合同義務的解放”,由此而派生的功能尚包括非違約方“交易自由的回復”及違約方“合同利益的剝奪”。

(一)一般法定解除權的要件

在法定解除中,有的是適用于所有合同的規則,稱為一般法定解除(合同法第九十四條);另外,還有法律針對特定的合同規定解除的規則,稱為特別法定解除(比如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百二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一條、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二百五十九條、第二百六十八條等)。在一般法定解除中,又可以區分因客觀原因的解除與因違約行為的解除。以下先就因違約行為的法定解除進行分析。

1.不以歸責事由為必要

解除的本來的功能既然在于使債務人從其合同義務中解放出來,因而,合同法在解除權的行使上,不以違約人具備歸責事由為必要,這一點從最初起草的學者建議稿開始便確定了下來,正式的合同法保持了這一基本立場。這一立場,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大陸法系的理論。

2.違約行為的分析框架

我國合同法最初的建議草案是按照大陸法系的理論框架進行規定的,對于履行不能、拒絕履行、遲延履行、不完全履行等分別作了規定。這種詳細的規定后來被認為過于繁瑣,自第三草案開始集中于一個條文加以規定,并且引入了CISG中的根本違約的某些因素,這一改動對于合同法具有宿命的影響,也為后來就一般法定解除權的學說解釋的不統一埋下了種子。一類見解是按根本違約解釋;不過,就立法起草人的本意而言,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特別是第二款與第三款,仍然是堅持了大陸法系的框架。

(1)拒絕履行

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第九十四條第二項),相對人便可以解除合同,且無須催告。這一規定參考了英美法上的先期違約。在學說上,應否要求催告,屬一項爭點。

筆者以為,不可否認,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范的情形(不安抗辯)與第九十四條第二項中“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情形,會存在重合的現象。而按照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實質上對解除權的發生要求了“催告”,而在第九十四條第二項的字面上,卻沒有這種要求,二者出現了分歧。為了協調這種分歧,對于第九十四條第二項中“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情形,在解釋上應當參照第六十九條,進一步要求解除權的發生以“催告”為前提。

(2)遲延履行

合同法實際上區分了非定期行為與定期行為(盡管在字面上沒有使用這樣的概念),在前者場合,要求經過催告,始可解除合同(第九十四條第三項);在后者場合,則無須催告,直接解除合同(第九十四條第四項前段)。

(3)不能履行

自始不能履行是合同無效的原因,嗣后不能履行是合同解除的條件。因不可抗力而不能履行,發生解除權(第九十四條第一項),其他場合的不能履行,不論債務人是否有過失,都可以作為違約行為,因此而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債權人當然可以解除合同(第九十四條第四項后段)。

(4)不完全履行

就不完全履行的合同解除問題,在日本學者通說上,如果事后完全履行尚屬可能(追完可能),可作為本來債務的履行遲延,按非定期行為遲延履行場合的解除權發生要件處理;如果事后的完全履行不可能,或者已經沒有意義(追完不能),則可以準用履行不能的規則解除合同(我妻榮《債權各論》上卷第174頁)。在我國合同法的建議草案中,曾有與此相似的規定。現在,則可以作為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四項規定的“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可以發生解除權。

3.根本違約再檢討

并非所有的違約行為均發生解除權,原則上是要考慮違約的嚴重程度的,這是合同嚴守原則(合同法第八條)的當然要求。因而,合同法要求違反的是合同的“主要債務”(第九十四條第二項、第三項)。依學理解釋,違反從義務及附隨義務一般不得解除合同,但致合同目的落空時(崔建遠主編《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第433頁),或者因此危及作為合同基礎的信賴關系時(拙文“論根本違約”《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4期),可以解除合同。

“根本違約”,本是一個起源于英國普通法的概念,后為CISG第25條所吸收,進而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及學說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國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二十九條便參照CISG規定了根本違約作為解除權的發生原因,不同之處在于,我國的立法沒有將可預見性作為構成根本違約與否的要件,而這一立場影響至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四項后段。而不以可預見性作為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是否合適,學說上對此亦存有質疑。從比較法來看,PECL第8:103條亦要求了可預見性。這一問題,在我國實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檢討,而對于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應該說在整體上,仍然保持著大陸法系的分析框架。

(二)不可抗力與合同解除

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一項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不可抗力,作為一種客觀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時,該合同應該消滅。但通過什么途徑消滅,各國立法并不一致。德國法及日本法是基于雙務合同雙方債務存續上的牽連性,采取合同自動消滅的原則,原則上由債務人承擔風險。依PECL第9:303條第4款,如果一方當事人因完全的和永久的障礙而依第8108條免責,則合同于該障礙產生時起自動解除而無須通知。我國合同法則允許當事人通過行使解除權的方式將合同解除。由于有了解除程序,當事人雙方能夠互通情況,互相配合,積極采取救濟措施,因此具有優點(崔建遠主編《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第434頁)。而且,風險負擔與不可抗力之法定解除權仍然是并行不悖的。這種做法并非我國法獨有,在PICC第7?1?7條(不可抗力)第4款,便規定了合同解除權不受不可抗力規定的影響。

不過,值得反思的是,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已經規定因不可抗力而不能履行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及時通知對方當事人,這樣,是否還有必要再通過普通的解除權行使的方式(意思通知)解除合同?既然合同目的已經不能實現,這時讓當事人享有解除權,從反面講是賦予其權利保持合同效力(即不行使解除權),但這樣做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了,而通過自動解除的方式結束合同關系,不是更好嗎?

(三)解除的效力

關于解除的效力,在學說上存有直接效果說、間接效果說、折衷說、債權關系轉形說等理論。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對解除的效力作了一般規定。

1.合同解除與溯及力

在我國學者通說上,原則上承認解除具有溯及力(直接效果說),惟對于繼續性合同例外地承認不具有溯及效力(王家福主編《民法債權》第375頁以下;崔建遠主編《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第438頁以下),這與日本的判例和通說是一致的。另外,也曾有見解主張合同解除不應當具有溯及效力,僅向將來消滅合同關系(折衷說,梁慧星《民法》第314頁以下)。不過,我國合同法關于解除的規定(比如第九十八條),參考了CISG、PICC、PECL的規定,而這些國際公約及模范法均不承認解除具有溯及效力,這點對于我國的民法學而言,是值得反思的。

2.恢復原狀義務

在我國通說上,由于不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理論,因而解除具有溯及力場合,當然地發生權利復歸的效果(物權的直接效果說),恢復原狀義務惟表現為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返還請求權在性質上屬于物權的請求權,這一點與日本通說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見解不同。

3.損害賠償

在因違約而發生的法定解除場合,非違約方有權要求損害賠償。在學者通說上,賠償范圍為因不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損失(履行利益)、因返還而支出的必要費用(信賴利益)等(王家福主編《民法債權》第383頁)。個別見解反對解除場合可得利益的賠償(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第478至479頁)。 七、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統合

合同法在第九章“買賣合同”中就瑕疵擔保問題作了規定。在德國及日本法學上,關于瑕疵擔保責任的性質素有爭論,大致分為兩派:法定責任說與債務不履行責任說。我國合同法的起草人在瑕疵擔保責任問題上,是支持債務不履行責任說的(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第148頁以下),這一立場同樣反映在合同法中;另外,合同法在違約責任的構成上采嚴格責任原則,更進一步縮小了兩種責任之間的差距,可以說實現了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統合。

(一)權利瑕疵擔保

合同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了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但對于權利瑕疵擔保的責任,沒有作出特別的規定。在解釋上通常認為,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就無權處分與權利瑕疵擔保問題,依我國的權威學說,可能出現第三人向買受人主張權利的情形,大概有四種:其一,出賣他人之物;其二,未得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出賣共有物;其三,出賣抵押物;其四,出賣租賃物。第一種情形(無權處分)屬于第一百五十條但書“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情形。其他三種情形,均可以發生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條”《人民法院報》2000年1月8日第3版)。依此見解,因無權處分所簽訂的合同(或他人物之買賣),依合同法第五十一條,屬于效力未定。另外也有不同見解,主張此類合同屬有效合同(拙文“無權處分與合同效力”《人民法院報》1999年11月23日第3版)。在日本民法上,以他人的權利為買賣的標的物場合,“出賣人負有取得該權利并將之移轉于買受人的義務”(第560條),只要他人之物尚在,便不作為原始不能而使合同無效,而使出賣人負有移轉該權利的義務,該義務不履行時,則因此使出賣人負擔保責任(我妻榮《債權各論》中卷一第276頁;稻本洋之助等《民法講義5》第121頁)。

(二)物的瑕疵擔保

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三條是對物的瑕疵擔保作的基本規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可以要求承擔違約責任(第一百五十五條)。合同法的規定參考了CISG與PICC,沒有區分種類物與特定物,對于瑕疵擔保責任采違約責任說,第一百一十一條不僅不區分特定物、種類物,而且不限于物,包括勞務和無體物。

第3篇

一、引言

損害賠償法上所謂的損害可分為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也有人稱為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財產上損害是指于賠償權利人財產上所發生的損害,凡一切財產上不利的變動均屬之,它不但包括財產的積極減少,亦包括財產的消極不增加在內。反之,非財產上損害是指賠償權利人財產外所受的損害。

合同責任是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時所產生的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違約損害賠償通常是對當事人所受財產上損害作出的,這是因為大多數場合違約所造成的損害為財產上損害。關于非財產上損害的賠償,各國立法例不一致;至于對違約是否得提起非財產上損害賠償之請求,見解更是不一,大多數的立場是對此持慎重的態度,因為這類損害十分主觀,又無市場價值,此外也有恐非財產之法益(如人格權、名譽等等)被過度“商業化”而漫無邊際,以致無法予以規范控制。(參見馬維麟:《損害賠償法之原理》,(臺)法學叢刊第161期( 1996年),第42頁。)對于因違約引致非財產上損害如何處理,殊值探討。本文擬先作比較法的考察,然后對我國的既有判決作實證,在此基礎上提出個人管見。

二、比較法考察

在法國合同法上,與侵權行為責任之場合相同,損害既可以是物的損害(dommage materiel;Prejudice materiel )又可為精神的損害(dommage moral;prejudice moral)。損害通常是對物的, 對于合同債務的不履行債權人主張精神損害者,與侵權行為場合不同,更為稀少。判例上,對于侵權行為責任通常既承認物的損害又承認精神的損害;對于合同責任,當初對認可精神損害頗為消極;不過,后來判例次第為考慮精神損害(例如賽奴商事法院1932年2月20 日判決——劇院的廣告畫上對女演員的名字沒有按約定使用大號字體突出出來,承認了精神損害之例;賽奴民事法院1932年12月20日判決——殯儀公司就葬禮的遲延承擔了遺族的精神損害賠償之例等)。實際上,條文并沒有規定侵權行為責任場合與合同責任場合之區分,法國民法典第1149條被認為是將此二者均予包含了。([日]山口俊夫:《法國債權法》,東京大學出版會1986年版,第216頁。) 現已穩固扎根的法理承認了精神的損害,它包括了范圍非常寬泛的非金錢損失,除了上述所列判例之外,還可以舉出一些判例來,例如,法院承認了因對家庭合影的失望而引起的感情損失、因其屠戶違反了不出售不合猶太人戒律之肉的約定而對猶太宗教情感的侮辱、甚至因違約致馬死亡而給人造成的悲痛。“盡管不可以再說在普通法上這類損害根本不可以以合同提起訴訟,顯而易見的是,法國法是非常地寬宏大量的。對于這種狀況,原因之一在于精神的損害在法國法上向來是可以自由地以侵權行為提起訴訟的,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在合同責任領域和侵權行為領域之間存有相當多的競合部分。”(Barry Nicholas, French Law of Contract, (2nd ed. 1992),Clarendon Press, Oxford, p. 227.)

在德國法上,其民法典于給付義務通則中明確規定,非財產上之損害者,除有法律規定外,始得請求以金錢賠償之(第253條)。 對于違約引發之非財產上損害,德國法于債務不履行中既無非財產上損害之規定,通說認為該項損害自不得請求賠償。對于因債務人違約而使債權人對其財產無法加以利用,亦即物之使用可能性被剝奪所發生之損害之情形,如一別墅所有人某甲欲裝置暖氣,由某乙提供之暖氣裝置為有瑕疵,其結果別墅因欠完善暖氣設備而無法利用。對此依差額說推論,認財產上損害為不存在,因二財產狀況之差額并不存在。德國早期判例及學說因而認該項損害為非財產上損害,但礙于法無明文規定,故不得請求賠償。直到1956年,德國聯邦法院才正式就海上旅行享受一案發表意見。該案案情為:一對夫婦利用假期從事于海上旅行,運送人因疏忽而未將托運的衣服行李依約送達目的地,其結果因天氣寒冷該夫婦不能盡興旅行。就該夫婦的財產而言,并未因之而有所減少。就其海上旅行所獲得的愉快,則較諸衣服行李及時送達者,相去很遠。“德國聯邦法院,認該損失乃財產上損害,賠償義務人應賠償之。其所持之理由為:享受如已商業化,換言之,如其取得須為相當之財產上給付者,則妨害或剝奪該享受即構成財產上之損害。此一見解,引起廣泛共鳴。”(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三民書局1986年再版,第57頁。)德國的判例、學說通過這種“商品化論”,達到了“財產上損害概念的擴張”,并借此途徑實際上保護了非財產上損害。(參見[日]吉村良一:《德國法上財產上損害的概念》, 《立命館法學》1980年2—6合并號第794頁以下。)不過,由于判例上的這種“商品化論”使得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之間的區別曖昧,有無限定地擴大賠償責任之嫌,受到了德國著名學者拉侖茨(Larenz)的批評。(參見[日]椿壽夫、右近健男:《德國債權法總論》,日本評論社1988年版,第59頁。)德國之所以不愿承認債務不履行場合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其理由在于關于非財產損害賠償要賦予法官以過大的裁量余地,而在德國向來對法官抱有不信任的態度,如果法官擁有了過大的自由裁量權,這將會使德國人感到不安。另外,德國民法典第253條系屬任意性規定, 當事人仍可以對非財產上損害特別約定違約金或損害賠償金。

第4篇

為了對合同訂立過程中當事人雙方信賴利益的保護,基于合同訂立過程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我國合同法第42條對締約過失責任做出明確的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也即先合同義務,是指在合同締結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因違背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應盡的義務,并致使另一方的信賴利益遭受損失時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及特點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

締約過失責任采取過錯責任原則,以當事人違反相關義務并造成損害為條件。具體來說,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五個:

1、締約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締約的過程中,或者在合同已經成立但因為不符合法定的合同生效要件而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的情況下。如果合同已經有效成立,那么合同的締結過程就已經結束,此間因一方當事人的過失致使另一方當事人受到損害的,只能構成合同違約責任,而不能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2、必須有締約過失行為的存在,即有違反先合同義務或附隨義務的行為。先合同義務不同于合同義務,所謂先合同義務,是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依誠實信用原則所應承擔的必要的注意義務,其產生的基礎不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而是誠實信用原則。締約一方當事人在締約的過程中,有違反法律規定的相互協助、通知、說明、照顧、保密、保護等義務的行為時,才可能承擔因此行為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

3、締約相對人必須有損失的存在。締約過失責任中的損失主要是指信賴利益的損失,這種信賴利益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這些損失必須是在可以客觀預見的范圍內,必須是基于信賴利益而產生的損失。如果不是基于信賴利益而產生的損失,即使一方支付了大量的費用而造成了損失,也不能視為信賴利益的損失。如果沒有損失,就不存在賠償。賠償的損失也是基于信賴利益的范疇,不包括履行利益。

4、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必須有過錯。過錯是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締約過失責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也不例外。違反先合同義務或附隨義務的一方在主觀上必須存在故意或過失。過錯具體表現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基本形態。故意是指締約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合同無效、不成立或被撤銷,能給相對人造成損失的后果,而仍然進行這種民事行為,希望或放任違法后果的發生。過失是指締約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合同無效、不成立或被撤銷造成相對人信賴利益損失,因疏忽大意沒有盡到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雖然預見到了但輕信其不會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具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如果締約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是受害

人、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則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也不承擔締約

過失責任。

5、違反先合同義務或附隨義務的行為與對方所受到的損失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這里的因果關系是指一方當事人的過錯與對方遭受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如果合同締約人一方的損失并不是因對方的過意或過失造成的,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其受損失的一方合同締約當事人也不得向對方主張締約過失責任。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特點

締約過失責任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

1、締約過失責任是產生于締結合同過程的一種民事責任。締約過失責任始于要約生效,止于合同成立,是在締結合同過程中產生的。判斷應否適用締約過失責任,其關鍵是看締約雙方是否具有締結合同的目的,一方或雙方是否有違反先合同義務,而致相對方信賴利益的損失,即合同效力是否在合同成立之前就存在締約上的瑕疵。以此作為一個評判締約過失責任的一個重要標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如要約邀請,不屬于締約階段,應不發生締約過失責任。

2、締約過失責任是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的民事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是在誠實信用原則下產生的先契約義務,或稱之為先合同義務。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在締結合同過程中,負有相互協助、通知、說明、照顧、保密、保護等附隨義務。依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先合同義務,是締約過失責任的本質所在。只有當締約人一方違背了其應負有的這些義務并破壞了締約關系時,才能由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3、締約過失責任保護的是一種信賴利益。根據“無損失、無責任”原則,締約過失責任也須有損失,但這種損失須為信賴利益的損失。信賴利益或稱消極利益,一般是指無過錯合同一方當事人因合同無效、不成立等原因遭受的實際損失。所以該責任的確定應以受到信賴利益的損失為前提條件,只有因合同一方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行為而給對方造成信賴利益損失的,締約過失責任才有可能成立。信賴利益的損失,其范圍可以包括:締約費用、履約準備費用等。

4、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補償性的民事責任。締約過失責任在現行合同法中已經得到明確,但附隨的先合同義務法律無明確的規定,只是適用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因此,締約過失責任不是履行利益或期待利益。它只存在于締結合同過程中,所以締約過失責任救濟方式僅為補償性,其目的是為了達到與契約磋商未發生時相同的狀態。

二、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的差異

(一)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

締約過失責任產生于合同訂立階段,它通常適用于合同訂立中及合同因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的情況;違約責任是我國《合同法》中一項重要的制度,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規定所承擔的民事責任。兩種責任之間的區別也是比較明顯的,主要表現如下:

1、責任產生的根據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是在締結合同中基于合同不成立、合同無效或被撤銷的情形而產生的責任,締約一方當事人違背以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通知、說明、協力、忠實、照顧等先合同義務,此時合同并未生效,即未發生合同之效力,因此,締約過失責任產生的根據是先合同義務。而違約責任則只能產生于合同已生效的情況下,合同已生效,債務人應按合同約定的義務履行,對約定義務的違反,債務人應承擔違約責任,因此,違約責任產生的根據是合同義務。

2、責任發生的時間不同。締約過失責任只產生在締結合同過程中,包括合同成立;而違約責任只能發生在合同成立后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時并沒有產生合同義務,因而不產生違約責任,只能產生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生效后,債務人開始履行義務,如對合同義務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此時才產生違約責任。

3、責任承擔的形式不同。違約責任可以由當事人約定責任承擔形式,比如約定違約金的數額或比例,也可以約

定定金條款,等等。但由于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法定責任,所以不能由當事人來進行約定,只能由法律來直接進行規定,而且只能是損害賠償責任。4、歸責原則不同。締約過失責任主要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只有在締約一方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締約過失責任,或雙方均有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締約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均無過錯,雖然也存在著損害并造成一方或雙方的損失,也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一般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例外或補充也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對違反合同義務的當事人無論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在所不問,均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

5、賠償范圍不同。違約責任賠償的是履行利益,它受到可預見利益的限制,即損害賠償的數額應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履行合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違約責任賠償結果是使當事人達到完全履行時的狀態。對于賠償的計算方法、數額等,合同當事人雙方在締約合同過程中通過協商而達成合意。而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只能是信賴利益的賠償。信賴利益的損失不是履行利益,而是因信其合同的有效成立,導致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信賴利益賠償的結果是使當事人達到締約前未曾發生時的狀態,但是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不能事先達成合意,所以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不受可預見規則的限制。

此外,這兩種責任的免責情形也不同:在合同責任中,當事人可因不可抗力等法定情由而被免除違約責任,但締約過失責任就不存在免責的問題,因為在要約承諾階段不存在實際履行的問題。

(二)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侵權責任是指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損害了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時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該責任以財產責任為核心內容,一般以金錢補償受害方損失的利益。侵權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存在的主要區別如下:

1、這兩種責任形成的基礎和條件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產生是以締約雙方當事人通過接觸,進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信賴關系為前提。但侵權責任發生在一般的社會交往中,并不需要當事人之間存在任何關系,而且一般與合同無關,只有當侵權行為發生時,當事人之間才能產生損害賠償的法律關系。因此,侵權責任不存在什么前提條件,而締約過失責任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為締結合同而且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信賴利益。

2、其行為侵害的對象不同。從本質來說,締約過失責任是因為違反了民法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先合同義務,侵害的是締約對方因信其合同有效成立而產生的信賴利益。侵權行為則是直接侵害被侵害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

3、兩種責任的歸責原則也存在一些區別。締約過失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在侵權責任中,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一些特殊侵權行為中,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與公平責任原則。

4、損害賠償范圍不同。締約過失的賠償范圍是信賴利益的損失,此種利益的損失不是現有財產的毀損滅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喪失,而是因為相信合同的有效成立導致的信賴利益的損失。而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既包括現有財產的毀損、滅[文秘站:]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也包括被侵害人的人身權及相關權利侵害的賠償。

5、兩種責任具體承擔責任的類型或形式不同。締約過失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一般表現為對締約方財產和人身損失的物質賠償。而侵權責任是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的綜合,除表現為財產損失外,有時還可以表現為對人格權或精神損害的安撫和平復,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排除妨礙等形式。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侵權責任還存在著其他方面的區別。如:承擔責任主體的不同,免責事由不同等等。

三、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類型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2條和第43條及第58條的規定,締約過失責任存在以下四種表現形式: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3、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4、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由于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于違反了互相協助、互相照顧、互相告知、互相保護、互相誠實、互相保密等法定義務,所以根據這些義務的具體內容及締約人是否盡到必要的注意,可以將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類型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給付自始客觀不能時的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明知給付不能或應當知道給付不能的,對于非因過失信賴其合同有效而遭受損害的對方當事人應負賠償責任。

二是合同不成立時的締約過失責任。在合同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不一致而導致合同不能成立時,有過失的一方當事人應對對方因信賴合同成立所受損失負賠償責任。

三是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的締約過失責任。合同因一方當事人的過失而導致無效或被撤銷時,有過錯的一方應賠償他方因此而受到的損失。

四是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時的締約過失責任。主要表現在:(1)締約時未盡通知義務而導致對方遭受財產上損失的;(2)締約時未盡告知義務而且導致對方遭受財產損失的;(3)締約時未盡保護義務而且導致對方遭受財產損失的;(4)締約時未盡忠誠義務、保密義務等而給對方遭受財產損失的。

五是締約時締約人擅自撤回或撤銷要約時的締約過失責任。要約人違反有效要約而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六是締約人因無權行為而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因締約人一方的無權行為而導致合同無效,對方因信賴人有權而受到的信賴利益的損失,應當由無權人來予以賠償。

第5篇

關鍵詞:未生效 合同 責任歸屬

一、未生效合同的歸責原則

有關合同責任的歸責原則類型,理論界有幾種學說:

第一,嚴格責任原則。也稱無過錯責任原則。是與過錯責任相對立的一種歸責原則,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下,是指在違約的情況下,只要不屬于法定或約定免責情形,違約這一客觀事實本身即決定違約者應承擔違約責任,而不必考慮違約者有沒有主觀上的過錯。我國《合同法》一百零七條明確規定這一原則,并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我國合同法中確定違約責任的唯一歸責原則,并將其作為合同法的一項基本特征之一。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但就嚴格責任原則的理解上,學界存在不同認識:有認為嚴格責任是一種無過錯責任的,即不考慮雙方當事人的過錯,有的則認為是絕對責任,不管當事人是否有過錯或是否由于外來原因。

第二,過錯責任原則。這是大陸法系比較傳統的責任追究原則,主張過錯是當事人承擔責任的基礎及構成要件。如果當事人對自身行為造成的損失不存在過錯的話,就不應承擔責任。在我國,在《合同法》頒布前遵循的是傳統的過錯責任原則,在《合同法》頒布后普遍被認為采取了英美法系的嚴格責任原則。

第三,過錯推定責任原則。該說認為就我國現行合同法而言,合同責任之確定應堅持以過錯推定為一般的歸責原則。過錯在我國合同責任的支柱性意義,免責事由的嚴格性規定,使得我國合同法仍有堅持以過錯推定責任為主要歸責原則的必要性。

第四,二元論。此學說主張采取過錯責任原則與嚴格責任原則并存的二元化歸責體系,使得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并存,各自調整不同的合同責任形式。從而彌補單一原則的不足,也有利于對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全面平等的保護,最終實現合同責任的根本目的。如過錯責任原則調整締約過失責任、預期違約責任、加害給付責任等責任形式;無過錯責任原則調整的范圍有違約責任中的繼續履行責任、無效合同責任中的返還財產和適當補償責任等。

筆者認為我國目前的合同責任歸責原則應采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并存的二元論。在此體系中,合同責任由于包括合同生效前的締約過失責任和合同無效責任、合同履行過程中的實際違約責任、預期違約責任和加害給付責任,及合同履行完畢后的后契約責任,分別實行的是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或公平原則;而締約過失責任、效力過失責任均采取的是過錯原則。對于未生效合同的規則問題可依過錯責任原則處理。

二、未生效合同責任歸屬的具體內容

(一)需批準、登記的合同的責任歸屬

須批準、登記的合同,能否生效取決于批準、登記行為是否完成。但是,批準、登記等行為一般需要合同當事人雙方共同進行,若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相應協助義務,則批準、登記行為無法完成,合同將因為缺少必要的生效要件而無法生效,對權利人一方造成不利影響,造成信賴既期待利益的損失。在此情況下可以根據過錯責任原則,由過錯一方承擔相應的責任。具體的責任形式如何承擔。從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維護合同自由及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出發。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判決對方履行特殊手續;如若對方履行相應補救手續也不能進行彌補,另一方當事人也可轉而要求解除合同,賠償損失。

(二)附條件的合同的責任歸屬

對于附生效條件的合同,當事人惡意阻礙條件成就的,為保護權利人的期待權及彌補因此造成的損失,惡意相對人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的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的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通過這一規定,以規定與惡意相對人意愿相反的法律效果來間接保護權利人的期待權。這種方式的規定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為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單純地適用這一規定,也會違背權利人的意志,甚至造成不合理的后果。因為這一規定強調對惡意相對方的否定性評價,卻較少考慮被侵害當事方的利益。因此必須賦予當事人更靈活的救濟手段。

(三)附期限合同的責任歸屬

附生效期限的合同的責任歸屬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于客觀的外在條件變化,不能實現生效期限,從而合同不能生效;另一種情況是非因客觀而由人為的阻撓拖延生效期限的類型。與附停止條件的合同不同,在于條件系針對客觀上不確定的事實,期限則為確定發生的事實,始期是必然到來的,無阻止或促成期限到來之說。故有關附始期合同相對人的保護與附停止條件合同的相對人的保護并不完全一樣。

(四)效力未定的合同的責任歸屬

已經成立的效力未定合同,同樣存在著能否生效的問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生效的條件是法定人的追認;被人的追認是無權的合同發生效力的前提。但是,應當確認的是,在效力得到追認前,效力未定合同處于的效力不確定狀態,對于相對人的權利保護極為不利,所以存在法律保護的必要性。對此,我國的《合同法》賦予了相對人催告權,也就是,催告法定人或者被人在一定期限內(一個月)予以追認,在此期限內,法定人或者被人未作表示的,法律上視為拒絕追認。具體的講,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拒絕追認的法律效果就意味著合同無效;無權的合同效力與此不同,被人拒絕追認的,合同僅對被人不發生法律效力,對于無權人與相對人而言,合同仍然是有效的,由行為人承擔相關的合同責任。除了催告權外,法律還賦予善意相對人撤回權。在法定人或者被人對合同效力予以追認前,善意一方相對人可以以通知的方式撤回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對于撤回的法律后果,理論上存在爭議。

筆者認為,撤回權的行使不應當發生撤回意思表示而合同不成立的效力,法律賦予善意相對人撤回權的效力應該是撤回其拘束力,使合同無效。因為,對法律行為的撤銷不是把法律行為作為曾經實施過的行為來消除,而是通過撤銷行為把它已經出現過的法律后果進行取消。但對于,法律并未積極的保護無權處分合同中的相對人的權利,使其在合同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樣是效力未定合同中的一方相對人,法律地位卻大相徑庭,為何?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為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善意相對人可以通過此種制度保護自己的權利。筆者認為,善意取得作為我國物權法上的明確規定的保護制度,在合同法中,有賦予無權處分合同相對人債權法上的保護方法即催告權和撤回權的必要性;再者,以公平原則相衡量,也有賦予無權處分合同向對方這種權利的必要性。

總之,對相對人的保護分為積極保護與消極保護兩種:積極保護是依據法律的具體規定,賦予相對人實體法上相關的權利。消極保護是通過法律責任的方式,責令對因過失而造成相對人損失的一方,予以損害賠償,故消極保護此種方式對所有的未生效合同都有適用的可能。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附隨義務;違約責任;損害賠償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262-01

1 關于違反合同附隨義務責任承擔的有關學說

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是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抑或是獨立于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之外的第三種責任,學界有不同的見解。王澤鑒教授認為:附隨義務的違反與不完全給付介于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之間,涉及民事責任制度的變革和發展。有學者認為附隨義務的違反應當屬于侵權責任,由侵權法予以調整。也有學者認為違反附隨義務責任既不同于違約責任,也不同于侵權責任。違反附隨義務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基礎不同,附隨義務責任也是與侵權責任有區別,違反附隨義務應承擔相應的合同責任。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附隨義務的違反,構成違約責任,應當作為合同責任由合同法予以調整。

2 違反合同附隨義務應承擔違約責任

筆者認為,違反合同附隨義務應承擔違約責任。首先,在現代合同法理論中,違約不再僅僅局限于當事人雙方約定的義務中了,而是擴大到同時包括法律規定和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新義務了,如告知、注意、保密等合同附隨義務。不管當事人對這些義務是否有約定,只要依據具體的合同,一方負有這些義務,這些義務就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若當事人一方違反了這些義務,就應該承擔違約責任。違約不僅僅是違反約定的義務,還包括違反法定義務以及違反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附隨義務。其次,合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基于合同從而由“一般普通關系”進入到“一種特殊的信賴關系”。隨著合同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彼此向對方不斷展示信用,因而當事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對自身的人身財產安全抱有合理的信賴及對合同的圓滿履行抱有合理的預期理是當然之事,但這種信賴又是以付出自己的信用為代價的。正是基于這種信賴,才會有可能在合同給付義務以外產生彼此間的附隨義務。在合同中,當事人可以約定一些體現較高道德標準要求的附隨義務,即使合同當事人沒有約定,這些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義務也將轉化為合同的內容,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如果當事人不履行這些義務,將和違反約定義務一樣承擔違約責任。

3 違反合同附隨義務民事責任的承擔

從違反合同附隨義務所承擔的違約責任的目的來看,承擔違約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補償”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損害賠償是最常用的一種救濟方式。

3.1 確定方法

各國學者對確定損害賠償范圍的方法有各種不同的表述,但究其實質內容,一般有三種方法:完全賠償原則、可預見原則、區分過錯程度原則。筆者認為違反合同附隨義務的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應該以完全賠償為基礎,用可預見原則和區分過錯原則加以限定。債務人不履行合同附隨義務造成了債權人的損失,對此債務人當然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完全的責任。然而考慮到附隨義務是從屬于合同給付義務的,具有從屬性。如果要求債務人承擔超過訂立合同時所能預見的風險,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需要可預見原則對完全賠償原則作限制。另外,只有可預見原則還不行,根據誠實信用原則,還需要區分過錯程度。如果債務人是故意違反了合同附隨義務,導致了債權人的損失。這時應該排除可預見原則的適用,債務人應該對債權人所有的損失進行賠償。

3.2 賠償范圍

關于違反合同附隨義務的賠償范圍,一般認為應包括履行利益和信賴利益的損失。履行利益是指法律行為有效成立,債權人就其獲得債務履行所存之利益,即因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致有效成立的法律行為的效力未獲實現所生的損害,亦稱積極行為上之利益。信賴利益,即信無效的法律行為為有效所受的損害,亦稱為消極行為上之利益。

由于違反附隨義務作為違約的一種特殊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違反附隨義務還會侵害合同當事人履行利益以外的利益,如固有利益的損失。這種固有利益的損失主要包括:因違反附隨義務造成另一方人身利益的損失,如易然、易爆、有毒物品的出賣人應向買受人告知該物品在運輸、保管、使用等方面的情況,如未盡到此種告知義務,使買受人因物品的爆炸而造成人身的傷害;因違反附隨義務使另一方遭受履行利益以外的財產損失,如受托人違反保密義務、泄露委托人的技術秘密,給委托人造成已有財產的損失等。對固有利益的損失,依據完全賠償原則,違約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第7篇

「關 鍵 詞先合同義務/締約過失責任/效力過失責任

「 正 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全面借鑒國外優秀立法成果,結合我國實踐,在立法上將合同義務區分為合同義務和合同附隨義務,并在此基礎上全面重構了違反合同義務應承擔的責任形態體系。由于作為附隨義務之一的先合同義務在我國原合同法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均沒有明確規定,我國合同法理論對此研究不夠,實務部門也十分缺乏處理這類案件的經驗。本文試對先合同義務及違反該義務的責任形態作一探析,以作引玉之磚。

何謂先合同義務?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表述。

第一種觀點認為,先合同義務指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發生的由締約雙方當事人承擔的義務。(注:參見李國光主編:《合同法解釋與適用》,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頁。)

第二種觀點認為,先合同義務指“契約生效前,契約雙方當事人所負的附隨義務”。(注:陳麗萍、黃川:《論先契約義務》,《中國法學》1997年第4期。)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存在以下一些不足:(1 )先合同義務究竟是什么性質的義務?這里未作明確說明。我們知道先合同義務與合同義務是不同性質的義務。如果合同義務是指合同生效對當事人產生的遵守合同條款的義務,那么,先合同義務與后合同義務都應當歸屬于合同附隨義務范疇。因此,先合同義務是指締約雙方應遵守的附隨義務。(2)將先合同義務的時間范圍界定為“合同成立”,縮小了先合同義務發生的時間范圍。一般情況下,合同成立即產生效力,但對依法應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才生效的合同、附生效條件的合同、附生效期限的合同等,雖然合同成立并不馬上產生效力,按第一種觀點,這些合同成立至生效期間締約雙方的信賴義務就不屬于先合同義務。顯然,這在理論上是欠妥當的,也會導致這一階段違反合同附隨義務的責任形態無法確定,人為地割裂了合同法構建的責任形態體系的完整性。

第二種觀點值得肯定的是:首先,它表明了先合同義務是一種附隨義務;其次,在時間界點上,將“合同生效”作為先合同義務與合同義務的臨界點,從而完整地涵蓋了先合同義務的發生和存在范圍。但該觀點在邏輯上仍存在表達欠精當的缺陷。

筆者認為,先合同義務是指合同生效前,締約雙方因締結合同而依法應承擔的彼此遵守信用的一種合同附隨義務。這一概念表明:

1.先合同義務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義務,即在締結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的義務。其義務的主體是特定的。

2.先合同義務是一種合同附隨義務,有別于合同義務。合同附隨義務按時間點劃分可分為先合同義務(生效前)、后合同義務(履行完畢后)和合同中義務(即生效后至履行完畢期間)。先合同義務即為合同生效前之附隨義務。

3.先合同義務是一種法律義務,即是法律強制締約雙方承擔的義務,而不是由合同雙方自我約定的義務。因此,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是違法行為而不是違反合同的行為。

4.先合同義務的內容是當事人間的信用關系,即遵守信用的義務。對于先合同義務的內容究竟是什么,學界尚未深入研究。較為流行的看法是,認為先合同義務就是締約過失責任。筆者認為,締約過失責任是違反先合同義務導致的責任形態,其前提是對義務的違反,而違反則需以義務存在為先導,因此,將締約過失責任與先合同義務等同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事實上,兩個完全陌生的人之間由于意圖締結合同而彼此向對方展示自己是有信用的,彼此也相應地信賴對方是守信用的人,這種信賴以付出自己信用為對價,正是在彼此信賴的基礎上,締約雙方才有可能建立特定合同關系。因此,我認為,先合同義務的義務內容就是當事人間的互守信用,背信行為即為違反該義務的行為。

5.先合同義務是締約雙方在締約過程中應承擔的信用義務。這說明先合同義務在時間范圍上也是特定的。先合同義務始于何時?有無時間界點?學界尚未深入研討。本不相干的雙方由不相識到相識,由相識到相知、相熟,彼此的信用度也由弱趨強,但不管他們彼此對對方有多強的信賴感,只要他們停留在一般關系之內,沒有打算也沒有實際行動建立特定合同關系,任何一方由于信賴對方而付出代價造成損失的,均應由自己承擔,理由是他違反了對自身保護應有的注意義務。(注:參見李國光主編:《合同法解釋與適用》,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 頁。)所以,筆者認為,先合同義務的產生不是以當事人是否有彼此信賴感為條件,而應當以訂立合同過程的發動為起始。具體而言,應以要約生效作為先合同義務產生的起點。這主要是因為要約以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此時要約才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產生拘束力,雙方才進入特定的信賴領域,雙方當事人也只有在此種情況下才可能基于信賴對方而作出締結合同的必要準備等實質性工作,對于違反先合同義務進行制裁才有實際意義。先合同義務終于何時?前面已提及,應以合同生效作為界點。當然,單就人與人之間的信用關系而言,其發生、發展是由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彼此影響的互動過程,本身不可能用一個時間點界定其產生、終結。但是,《合同法》設置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責任形態不是保護公民之間的一般信賴關系,而是保護特定締約人間的信賴關系。因此,先合同義務的信賴關系,在時間范圍上也是對應于始于締約終于合同生效,在此期間違反先合同義務才承擔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責任。在此之外,違反信用原則,則可能導致的是承擔另外的責任。

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有可能發生在兩個時間段:一是要約生效始至合同成立止,通稱為合同締結過程中;二是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在合同締結過程中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責任形態是締約過失責任。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成立條件

締約過失責任是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主要責任形態。它是指締約人在締約過程中故意或過失地違反先合同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遭受損失,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除須存在違反前述先合同義務這一前提外,其構成條件還須包括:

1.締約過程中存在過錯。這里的過錯包括故意或過失。因此,締約過失責任不是無過錯責任,而是過錯責任。根據《合同法》第42條的規定,過錯的具體表現形式有:(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即締約一方沒有訂立合同的誠意,假借訂立合同與對方進行磋商,以獲取不當利益和損害對方利益的行為。(2 )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對業已存在的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進行隱瞞。例如,對權已被終止、法人已被注銷、營業范圍已被變更、擬交付的合同標的物已滅失等直接影響合同效力或履行的重要事實進行隱瞞。另一方面表現為故意向對方提供虛假情況,可以是無中生有進行捏造,也可以是以少報多等虛夸,這些情況足以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違背其真實意志的意思表示,以實現一方欺詐性訂立合同之目的。隱瞞重要事實和提供虛假情況,在實踐中往往交織在一起,兩者互相聯系,都是欺詐的表現形式。(3 )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這里的“其他”,《合同法》沒有列舉,究竟包括哪些具體行為,應根據先合同義務的內容及《民法通則》“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進行把握。常見的有:1)締約一方未盡必要的通知、協助義務, 而導致對方締約成本增加而致財產損失;2 )締約一方未履行告知義務而導致對方利益損失的;3)締約一方未盡照顧、 保護義務而致對方當事人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的行為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合同法》第43條也規定了先合同義務,即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對方當事人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使用的義務。締約一方由于過錯而泄露或者不正當使用該項秘密的行為是一種特殊的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只不過這種泄露或不正當使用對方商業秘密的行為,可能是發生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也可能是發生在合同成立后甚至合同履行完畢之后。如果泄露或不正當使用商業秘密發生于締約過程中,當然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2.由于過錯而導致了對方信賴利益的損失。締約一方由于信賴合同有效成立,但由于對方違反先合同義務的過錯行為而遭受了利益損失,是違反義務一方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必要條件。如果締約一方沒有信賴利益損失,則談不上責任成立。

信賴利益的損失包括哪些范圍?學者們均有不同理解。有的認為信賴利益就是指一方當事人信賴合同成立后因合同履行可能獲得的利益,利益損失就是指這種可能獲得的利益的損失,因而,其賠償范圍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限。這種觀點以日本、德國學者居多。也有的認為信賴利益是指締約一方如無對方違反義務行為而所處的狀態,其利益損失則以這種狀態因對方違反義務而改變所造成的損失。這種觀點以我國臺灣地區的學者王澤鑒先生為主。(注:參見李國光主編:《合同法解釋與適用》,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頁以下。 )祖國大陸的學者對損失的界定以及損失計算的方法也是意見紛呈,莫衷一是。(注:參見李國光主編:《合同法解釋與適用》,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頁以下。)我認為,王澤鑒先生所持觀點應予肯定,理由是:締約無過錯方完全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與對方締結合同的,在對方也是按誠實信用原則進行締約活動時,當事人期待利益是可預測的。而由于對方違反義務使得無過錯方改變了締約中應有狀態,如支付額外成本、增加了風險、身體健康受損、秘密被泄露等,這些損失是由于對方過錯使當事人締約過程中所處狀態變更而生。因此,沒有對方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存在時,締約一方所處狀態即為信賴利益之基礎。因而,我認為,具體計算信賴利益損失時就應當根據違反先合同義務的具體表現形式而具體分析。例如,當一方當事人違反保護義務而致對方身體健康受損害時,身體健康受損所造成的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均應計算在內;當一方當事人違反保密義務而故意泄露秘密時,則秘密泄露造成的所有財產利益損失(包括間接損失)都是損失范圍。當然,我國法律關于間接損失沒有一套嚴格的計算、賠償標準,違反先合同義務哪些間接損失應予賠償、哪些不應賠償尚需根據實踐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套適應我國社會情況的標準。

3.締約過錯行為與利益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無過錯一方信賴利益的損失是由于另一方過錯行為所引起,過錯行為與損失之間具有因果聯系。對于因果聯系的性質,有不同理解。有的主張必須是必然因果關系;有的主張除必然因果關系之外,還可以是偶然因果關系。我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責任,締約過錯行為與利益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可以是必然因果關系,也可以是偶然因果關系,還可以是相當因果關系(即以一般人認為在同等條件下有發生同種損害的可能性來認定因果關系)。如果不能確認因果關系的存在,締約過失責任也就不成立。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基礎

締約過失責任之“過失”發生于締約之際,因締約過失而導致相對人的損害,如果法律任憑其發生而置之不理,則必然招致人們對法律公平正義精神的懷疑。但是,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基礎到底何在?認識并未統一,學說和判例上的主張歸納起來有如下四種:(注:參見李軍:《尋求公平:締約過失制度的開創與完善》,《現代法學》1998 年第3期。)

1.法律行為說。該觀點的倡導者耶林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是當事人后來訂立的契約。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的磋商行為本質上已構成了一種法律行為,盡管當事人意欲訂立的契約后來可能并未成立,但其締約之際的磋商行為已經形成了一種“準備的法律關系”,此種關系具有“類似契約的性質”,而締約過失責任不過就是違反此“默示的締結責任契約”的結果。因此,締約過失行為本質上應視為違反約定的“先契約義務”之違約行為。(注:參見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1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頁。)

2.侵權行為說。該說認為締約上的過失是一種侵權行為,它違反了不得侵害他人財產權益的法定一般義務,并且完全符合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條件,因締約過失而生損害,應依侵權行為法進行保護。在《德國民法典》制定后10年內,締約過失責任理論基礎的流行觀點就是侵權行為說。同時,法國有不少學者援引《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關于“任何人不僅對其行為所引起的損失,而且對因過失或疏忽所造成的損害,應負賠償責任”的規定,支持這一說法。

3.法律規定說。該說為布洛克所提倡,他認為締約上的過失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獨立的違法行為,而締約上的過失責任則屬違法責任中一種獨立的類型。因為締約上的過失行為所違反的義務對一切人具有普遍性意義,故不應視為當事人約定義務,而應視為法定一般義務。其內容中不僅包括關心、照顧、協助、保護他人財產免遭損害的義務,而且還包括違反此義務者即構成過失。德國最高法院曾以“法律行為說”確定締約過失責任,但后來認為其理論根據不足,遂采取類推的辦法,認為《德國民法典》中的有關規定也包括了一項基本原則,即因締約上的過失致人損害,應負賠償責任。這實際上是承認了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基礎源于法律上的規定。

4.誠信原則說。該說認為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在締約之際應從尊重對方出發,盡交易上必要的注意,履行締約過程中的互相協助、照顧、保護等義務,以促使合同得以善意地成立、生效至得到履行,從而實現當事人的預期目的;如有違反,應負賠償責任。

以上諸學說中,法律行為說混淆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關系。所謂的“準備的法律關系”,純屬擬制當事人的意思,其理論基礎尚不能令人信服。“侵權行為說”雖然把締約過失納入侵權行為法簡單明了,而且確實也有一定的法理基礎,但正如王利明先生指出的那樣:“一方面,締約過失所侵害的對象是信賴利益,此種利益是否屬于侵權法所保護的利益,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前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已具有締約關系,基于此種關系,雙方具有合理的信賴利益。”如果不存在締約關系,則一方的過失行為致他方損害,不應按締約過失責任而應按侵權責任處理。(注:參見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95頁。)因此, 締約過失行為與侵權行為還是有質的區別的。“法律規定說”的缺陷在于倘若遇到法律未有明確規定者,通常由學者對該情形應否適用締約過失責任進行解釋,學理上解釋的不同,容易造成法官對判決根據取舍的左右為難,以至于得出不同的結果。(注:參見李軍:《尋求公平:締約過失制度的開創與完善》,《現代法學》1998年第3期。)筆者認為, “誠信原則說”符合《合同法》的立法精神。首先,它是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善良的內心狀態的要求,對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其次,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授予。(注:參見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至此即可以認定,受害人因締約過失而遭受損失就可直接依誠實信用原則得到賠償,法官也可直接憑借內心蘊涵的衡平、正義等民法精神給予受害人以支持。前文已論及,當事人為締約而進行磋商之際,已由一般的普通關系進入一種法律上的“特殊結合關系”(即信賴關系)。由于這種信賴關系比在一般關系中更為密切,因而任何一方不注意都容易給對方造成損失,法律就對其規定較高的注意義務。當事人停留于不作為狀態并不足夠,只有作為義務才算達到要求,即應負互相協助、互相照顧、互通情況、保護對方等項義務。(注:參見崔建遠:《締約上過失責任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第3期。 )而這些義務正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合同法》第42條“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的概括性規定,十分明確地揭示了締約過失責任行為的本質,不是其他行為而正是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這就解決了原有法律未能解決的法律適用問題,明確了誠實信用原則為締約過失責任的裁判依據。

(三)締約過失的責任承擔方式

根據《合同法》第42、43條以及《合同法》第3 章關于合同效力的規定,同時結合《民法通則》第61條的規定,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方式,以損害賠償為主要方式,此外還可以適用返還財產等方法。顯然這些責任方式是法定的,不是當事人合同約定的。損害賠償數額的多少,應當與過錯的大小相適應。信賴利益損失完全是由締約過失一方造成的,過錯方應全額賠償;雙方有過錯的,則各自承擔部分賠償數額。

如前所述,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也可能發生在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這一時間階段。大多數人都認為,當事人在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這一階段如果違反合同附隨義務,致合同對方當事人利益損失,依法應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但這里的責任形態是什么,學界卻有不同理解。

有人認為,這種情況應適用締約過失責任。但我認為,所謂締約過失之“締約”應是指合同的訂立過程,締約過失之“過失”應是合同訂立過程中的過失。合同已成文,顯然已經終結了訂約過程。所以,合同成立之后至合同生效之前,一方當事人違背先合同義務致對方利益損害的行為,不屬于締約過錯行為,不應適用締約過失責任。那么,在締約過程中有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過錯發生但其效果延續至合同成立之后,是否適用締約過失責任?例如,締約時一方隱瞞重大事實與對方訂立合同,但合同是經批準方可生效的合同,結果在審批時因發現合同違反規定未被批準。對此,有的同志認為既可以依締約過失責任處理,也可以依違反先合同義務的特殊責任處理。我認為,不管締約過失的效果是產生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還是產生在合同成立后,甚至產生在合同的履行期間,只要該過失產生于締約過程中,均應按締約過失責任處理。因此,在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這一期間,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附隨義務,肯定不應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還有人認為,這一階段違反先合同義務的過錯行為,應按違約責任處理。但我認為,違約責任以合同生效為前提,違反的是合同約定的義務,而此處所指合同雖已成立但尚未生效,適用違約責任沒有基礎;再則,這里違反的是先合同義務,即法定的合同附隨義務,而不是當事人約定的合同義務。所以,對于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所發生的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適用違約責任也是錯誤的。

既然不能適用締約過失責任,也不能適用違約責任,那么,這種責任形態只能是一種特殊的責任形態。考慮其過錯發生于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筆者稱其為效力過失責任。

所謂效力過失責任乃指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一方當事人因違反先合同義務而使對方信賴利益遭受損失,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這種責任形態與締約過失責任同屬于違反先合同義務的民事責任,成立條件均以違反先合同義務為前提,均要造成一方信賴利益損失且有因果關系。此外,它還有自身的特殊性:

1.違反先合同義務的過錯行為必須是發生于合同成立至生效期間。前文已論及,先合同義務始于要約生效止于合同生效。合同成立即生效是普遍現象,合同成立不生效是特殊現象。效力過失責任即為在這一特殊現象中平衡雙方利益而創設,因而,其違反先合同義務的過錯行為就只能發生在合同成立至生效這一期間(或過程)。這一點也是效力過失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最重要的區別。

2.效力過失責任違反先合同義務的樣態有其特殊性。依《合同法》規定,合同成立不立即生效的情況有:(1)法律、 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才能生效的合同;(2 )當事人約定附生效條件而條件尚未成就的合同;(3 )當事人約定附生效期限而期限未屆至的合同。這些合同成立后,待其生效須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期間。這一期間雙方當事人雖然尚不受合同約定內容之拘束,但合同既然已成立,當事人之間也就不同于締約過程中的關系。就信賴關系而言,雙方已是特定或定型了的合同雙方,負有更高的誠實信用義務。合同成立后,往往當事人為履行合同作充分準備,一方違背這一義務,有可能給對方造成較之合同未成立時更大的損失。這一期間,違背先合同義務的行為表現通常有:(1)惡意阻止合同生效,如不報批準、不辦理登記手續;(2)過失導致合同無法生效,即基于重大過失使合同生效條件喪失;(3 )違背協助、告知、保護、保密等義務,致對方利益受到損失;(4 )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如惡意促使或阻止條件成就等。

效力過失責任的責任承擔也是以損害賠償、返還財產為主要方式。

在理解、適用締約過失責任、效力過失責任時,有幾個概念應當注意嚴格區分。

締約過失責任與效力過失責任。這兩者同屬于違反先合同義務的民事責任。在合同責任體系中,締約過失責任與效力過失責任是銜接關系,(注:合同責任體系包括締約過失責任、效力過失責任、違約責任、違反后合同義務責任等。)責任構成要件基本相同。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過錯發生的階段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發生于締約過程中,效力過失責任發生于合同成立至生效這一特殊過程中。大多數合同成立之時也就是合同生效之時,因而締約過失責任可以適用絕大多數合同締約過程,而效力過失責任則只是少數合同中的特殊責任形態。

第8篇

第二章 出資雙方第二條 出資雙方為:

甲方: 法定代表: 職務: 法定地址:

乙方: 法定代表: 職務: 法定地址:

第三章 設立公司第三條 甲乙雙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及有關法律規定,決定在市設立公司。 地址:

第四條 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甲乙雙方以各自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雙方按各自的出資額在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分享利潤和分擔風險及損失。

第四章 公司宗旨、經營項目和規模第五條 公司的宗旨。

第六條 公司的經營項目為。

第七條 公司投資總額為人民幣元,其中注冊資金元。

甲方以 作為投資,占投資總額 %. 乙方投資 萬元,占投資總額 %,其中現金 萬元,設備 萬元;

合同簽訂后30日內乙方將現金投資足額存入 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臨時帳戶,設備投資提供評估證明文件,并依法辦理財產權的轉移手續。

第八條 任何一方向第三方轉讓其部分或全部出資額時,須經另一方同意。任何一方轉讓其部分或全部出資額時,在同等條件下另一方有優先購買權。違反上述規定的,其轉讓無效。

第五章 雙方責任第九條 甲乙雙方除承擔本合同其他條款所規定的義務外,還應負責進行下列事項:

(一)、甲方:

1、 ;

2、 ;

3、 。

(二)、乙方:

1、 ;

2、 ;

3、 。

第六章 董事會第十條 公司營業執照簽發之日應成立董事會。 董事會由 名董事組成。其中,甲方委派 名,乙方委派 名。董事長由 方委派,副董事長由 方委派。董事會成員任期 年。經委派方繼續委派可以連任。

第十一條 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宜。對重大問題應一致通過,方可作出決定。其它事宜,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即可作出決定。

第十二條 董事長是公司的法定代表。董事長因故不能履行其職責時,可臨時授權副董事長或其他董事召集和主持。

第十三條 董事會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由董事長召集并主持會議。經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提議,可召開董事臨時會議。會議記錄應歸檔保存。

第十四條 公司的經營管理機構由董事會決定。

第七章 財務、會計第十五條 公司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公司的財務、會計制度。

第十六條 公司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應制作財務、會計報告,并依法經審查驗證。

第十七條 公司在每一營業年度的頭三個月,編制上一年度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計算表和利潤分配方案,提交董事會審議通過。

第八章 合營期限及期滿后財產處理第十八條 公司經營期限為八年。營業執照簽發之日為公司成立之日。

第十九條 合營期滿或提前終止合同,甲乙雙方應依法對公司進行清算。清算后的財產,按甲乙雙方投資比例進行分配。

第九章 違約責任第二十條 甲乙雙方任何一方未按合同第七條規定依期如數提交出資額時,每逾期一日,違約方應向另一方支付出資額的%作為違約金。如逾期三個月仍未提交的,另一方有權解除合同。

第二十一條 由于一方過錯,造成本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時,由過錯方承擔其行為給公司造成的損失。

第十章 合同的變更和解除第二十二條 本合同的變更需經雙方協商同意。

第二十三條 任何一方違反本合同約定,造成本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時,另一方有權要求解除合同。

第二十四條 因國家政策變化而影響本合同履行時,按國家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若國家處于戰爭狀態,系統應無條件服從戰爭需要。

第十一章 不可抗力情況的處理第二十六條 一方因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時,應立即通知對方,并在15日內提供不可抗力的詳情及有關證明文件。

第十二章 爭議的解決第二十七條 在本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切爭議,由雙方協商解決。經協商仍不能達成協議的,提交仲裁委員會按其仲裁規則進行仲裁。仲裁費用由敗訴方承擔。

第十三章 合同的生效及其他

第二十八條 本合同在甲乙雙方簽字后生效。合同期滿后,經雙方同意,可以續簽。

第二十九條 本合同未盡事宜,由雙方共同協商解決。

第三十條 本合同一式六份,保證人和合同雙方各執兩份。

甲方法定代表人:乙方法定代表人:

第9篇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0篇

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按照背面所載條款的規定,在本保險單保險期內,承保下述雇主責任險,特立本保險單。

this policy of insurance witnesses the the people's insurance (property) company of china,ltd. (hereinaftercalled the company'') undertakes to insure against employer's liability insur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insurance subject to the clauses printed overleaf.

投保人

the applicant

姓名

name:

地址

address:

營業性質

trade/occupation:

地區范圍

geographical area

保險期限

insured period

個月 自 零時 至 二十四時止

month(s) from 00:00 of to 24.00 hour of

雇員一 覽 表

schedule ofemployees

雇員工種

employees'occupation

總 計total

估計雇員人數

est. numberof employees

估計工資及其他收入總數

total est. wages & otherallowances

雇主責任險

employer'sliability cover

賠償限額

limit of indemnity

費 率

rate

保險費premium

死亡 death

傷殘 injury

附加醫藥費保險

add. medicalexp.cover

每人累計不超過

not to exceed in accumulation for any one person

第三者責任險

t.p.cover

累計每次事故in accumulation a.o.a.

保險費總數(預付)

total premium(paid in advance)

投保人對保險人的除外責任條款明確無誤

簽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________ 保險有限公司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雇主責任險條款

一、責任范圍

凡被保險人所雇用的員工,在本保險有效期內,在受雇過程中,從事本保險單所載明的被保險人的業務有關工作時,遭受意外而致受傷、死亡或患與業務有關的職業性疾病,所致傷殘或死亡,被保險人根據雇用合同,須負醫藥費及經濟賠償責任,包括應支出的訴訟費用,本公司負責賠償。

上述被保險人所雇用的員工包括短期工、臨時工、季節工和徒工。

二、賠償額度

1.死亡:最高賠償額度按保單規定辦理。

2.傷殘:

a.永久喪失全部工作能力:最高賠償額度按保單規定辦理。

第11篇

一、裝修人員入戶裝修時,必須向物業管理公司繳納每日每人_________元的管理費。

二、裝修人員每人須交兩張1寸照片,一張辦理臨時出入證,另一張辦理個人檔案。

三、裝修人員在裝修期間不得影響相鄰住用戶的休息,裝修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即上午8:00-12:00,下午14:00一18:00。禁止在晚上使用電動機械及進行油漆噴涂等操作。

四、裝修人員不準侵擾其他業主(或使用人),不準在樓道內閑逛,不準在其他樓層停留。

五、裝修人員必須保持公共場所,包括樓梯、過道及墻壁的清潔。不允許將污水、廢物倒在樓道里,不得在公共部位堆放雜物,裝修垃圾應及時處理。

六、施工負責人要保證各樓層公共設施的完好,如不得隨意按電梯按鈕,不得亂刻、亂畫,不能撬各種門鎖。

七、注意用電及消防安全。例如,用電時要采用適當的插頭;嚴禁用電源線直接接到漏電開關上;嚴禁用電爐做飯、燒水。

八、進行電焊施工必須事先向物業管理公司申請配備消防用具,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旁吸煙。

九、裝修材料超長超寬時,禁止使用電梯。

十、裝修人員不準在施工場所留宿,確需過夜留守的應先與物業管理公司聯系,經同意后方可過夜。

十一、施工隊伍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裝修。如業主要求違章裝修時,應解釋說明,不予裝修。否則,除業主承擔責任外,施工隊伍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十二、出現問題時,施工負責人應及時與物業管理公司聯系,雙方協商解決,不得擅自作主。

十三、如違反上述規定,物業管理公司將視情節輕重給予罰款,并有權責令其停工整頓。

十四、如有未盡事宜,雙方可另行協商解決。

十五、本責任書簽字蓋章后有效。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

甲方(蓋章):_________乙方(蓋章):_________

第12篇

【關鍵詞】合同法 連帶責任 意義

連帶責任是我國法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民事責任制度,它的主要目的是對于債務人進行的經濟補償,并加重民事責任中當事人的法律責任,進而有效的保障債權人的權益。但遇到實際的相關糾紛時,一般只會注意與當事人定好的連帶責任,往往忽略了法定連帶責任。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證當事人的權益,應該認識到法定連帶人的重要性。

一、法定連帶責任概述

連帶責任就是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或是雙方約定,由兩個或是兩個以上更多的當事人對于簽署的合同,面對的債務,要共同承擔,這樣則引起債務關系的民事責任。連帶責任會怎樣的發生呢?一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二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約定。往往人們理解的連帶責任只認為是債權人與債務人簽署的合同中雙方的約定,而合同里相關的法律法規中的連帶責任往往會被忽略。根據我國憲法,與合同有關的法律法規是非常多的,連帶責任的相關內容也可以在憲法中找到。想要明確合同法中的連帶責任,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展開。合同法中的連帶責任,就是在已經存在債務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法律,其中的實質就是能夠確保合同繼續生效,并能有效的彌補損失清還債務。侵權法的連帶責任中,是在以違背事實并侵權為前提下建立的,在侵權法處置過程中,明確好責任目標后,依照法律進行有效的經濟賠償,但并不需要責任人執行履行行為,因此,對于侵權法中的責任連帶,不僅僅能夠彌補經濟損失,還具有額外的懲罰。

二、法定B帶責任的作用

(一)連帶責任的公平性

在合同簽署后,合同則具有法律效益,并可以保護當事人的權益。如果出現一方違約,就一定根據合同的相關規定作出相應的賠償。一般的債務人可能不只是一個,會是兩個以及更多,為了能夠充分的保證債權人的利益,就要有我國法律作為基礎,要標明相應的法律條例。對于大多數的債權人來說,債務人能夠具備清還能力,不僅能保證合同的正常履行,還大大的促進了債務人與債權人雙方的合作關系。

在履行合同權益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公平的原則,合同是否公平,關系到利益的分配與存在的風險。依據我國合同法中相關的法定連帶責任的條款,除了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還會關系到另一方,也許是另一方為債務人作擔保,或者是債務人為另一方擔保。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體現合同的公平、公正,并降低雙方的風險。

(二)連帶責任維持社會的穩定

如今我國的憲法已經逐漸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都有明確的規定,在現今這個法治的社會中,要維持社會的穩定,就要依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真正的實現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對于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明確的作出相應條例,更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原有的法律規范中,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的社會發展需求,在當下的合同法中,明確的規定了連帶責任,對雙方的權力都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不僅維持了雙方之間的合作關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弱勢群體,并為社會的和諧穩定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有效的提高勞動效率

連帶責任的相關規定被明確后,對于很多用人企業而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危機意識,在對勞動者工作監督的過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其自主性,特別是合同法中具有強制約束的相關條款,對工作人員的合法權力進行相應的維護,也可以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力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價低了保護成本,從而使雙方的效益都有所提高,進而能夠促進生產力與勞動力的雙向發展。

三、完善合同法中法定連帶責任條例

(一)法定連帶責任條例存在的問題

依照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當下我國的合同法中,對于法定連帶責任的相關規定,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許多不足,這些問題阻礙了案件的處理。第一,在處理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時,債權人與債務人的爭議程序存在解決不及時的問題;第二,如果用人單位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并未出現錯誤,也就不需要去承擔相關的責任,所以,在合同中,用人單位與勞務派遣單位一同去承擔相關的連帶責任;第三,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中的當事人,想要提訟,程序過于繁瑣,訴訟效率過低,訴訟過程中會很困難。

(二)法定連帶責任條例的解決對策

1.對現有的勞動雙方爭議的程序進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缺陷,要依照實際的相應的狀況來進行改動,對不同的案例,要做到以實際情況為主,以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從而不斷地完善爭議程序中的具體步驟,通過對具體的滯后法定連帶責任要進行有效的解決,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爭議程序的有效性。

2.在如今的用人單位中,會存在一些連帶責任不明的現象,根據問題進行具體的細化,再與現今的連帶責任標準相符合,以此來看其中是否模糊不清的相關條例,如果用人單位在合同法的簽署中,存在法定連帶責任不明確的情況,就要確定用人單位能否承擔相應的責任,保證相關法律的有效實施,這樣不僅能夠確保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不會對用人單位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損失。

3.在合同法中,適當對訴訟程序進行簡單化,摒棄一些不需要的環節,不僅使訴訟的程序得到精簡,同時也是減少人員的浪費,并能夠提高訴訟的執行能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訴訟人的困難,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護,使訴訟程序簡單化,可以大大的提高了訴訟程序的法律效力,做到真正的服務于人民,進而能夠更好的完善法定的連帶責任條例。

結束語:總之,合同是最基本的民事法律行為,所以,要在合同法給予保證的前提下,更好的完善法定連帶責任的相關條例。在當下的法制社會,依照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應進一步完善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的條款。

參考文獻:

[1]劉穎.試論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J].科技經濟導刊,2016,34:229.

[2]馮亮媛.合同中的法定連帶責任分析[J].法制博覽,2016,14:104-1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哈巴河县| 大埔县| 郑州市| 怀宁县| 广安市| 定结县| 大同县| 蚌埠市| 沅陵县| 安阳县| 民县| 荣昌县| 长治市| 隆德县| 托克逊县| 布尔津县| 昭通市| 罗江县| 北碚区| 伽师县| 江川县| 个旧市| 瑞昌市| 德惠市| 收藏| 盈江县| 丹凤县| 北流市| 建德市| 托克逊县| 武鸣县| 凤台县| 蒲城县| 新密市| 喀什市| 浦县| 长治县| 黄石市| 右玉县|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