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民間傳統文化

民間傳統文化

時間:2022-12-31 18:11: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民間傳統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民間傳統文化

第1篇

(一)創設情境,明確研究課題

1.教師播放濱州惠民火把李廟會的視頻片段。提出問題:廟會是什么時間舉行?廟會上大家看到了什么?(4-6個同學回答)

2.教師再出示一件惠民縣河南張村制作的泥塑不倒翁,請同學思考它是一件什么作品?

3.學生思索作答:民間藝人做的泥人。

4.在學生表述的基礎上,教師導入課題:我們在廟會上看到的泥娃娃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至今仍煥發出勃勃生機,并且給當地人民帶來不菲的收入。它與濱州剪紙、清河鎮木板年畫、陽信面塑、博興柳編都屬于民間美術的范疇,那我們從今天起就一起來研究民間美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欣賞辨別,思考探討,理解中國民間美術

1.教師出示一組既有民間美術又有其他美術形態的作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屬于民間美術的作品。

2.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并提出問題,你認為生活中還有那些作品屬于民間美術?(同學之間可以交流)。

3.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并總結什么是中國民間美術:從歷史上看,是相對于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而言的,從現代來看,民間美術則是相對專業美術而言的。它的創造者基本上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人民。

(三)師生探究,認識區分中國民間美術的幾種類型

年畫,又稱木版年畫,是一種運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紙上的畫種,它是我國民間過年節時張貼的一種民間畫類,用以除舊歲、迎新春、美化環境、營造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我國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為了適應人們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民俗節日,經長期的社會傳承固定下來,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春節了。據載,早在漢代民間就有在門上畫勇士、貼門畫的風俗,以后歷代不衰。清代中葉更為盛行,全國各地均有年畫,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風格。最著名的當數北方的楊柳青年畫和南方的桃花塢年畫。此外,山東濰坊、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廣東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畫產地。

教師提問:我們濱州市哪里的年畫最出名?

(清河鎮木板年畫)

剪紙是人們十分熟悉的、用于裝飾、烘托節日氣氛的一種民間藝術,全國各地民間都有不同風格的剪紙品種。早在漢唐時代,就有用金銀箔剪成花鳥,貼在鬢角做裝飾的風尚。后發展為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貼在窗戶上、門楣上作為裝飾之用,民間剪紙是表意性的,講究構圖的整體性、造型手法的適形特點。形象概括簡練、虛實對比鮮明、線條規整流暢、色彩對比強烈。由于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風格也異彩紛呈,大體北方粗獷豪放、造型簡練,南方構圖繁茂、精巧秀美。內容十分豐富,多以表達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紙除了用于窗花、掛箋等起烘托節日氣氛之外,剪紙圖樣還可以用作刺繡的“花樣”,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教師提問:同學們實踐過嗎?

刺繡主要用于服裝、鞋、帽、枕頭、帳簾及錢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間刺繡常以剪紙制作底樣,造型質樸、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對比,平面色塊的運用使色彩過渡跳躍感,先得鮮亮而富有喜慶氣氛。

教師提問:我國四大名繡指什么?(蘇繡、湘繡、粵繡、蜀繡)

民間玩具是民間美術中的一個種類。勞動人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制作出精美的藝術品。這些玩具體現著勞動人民自己的審美情趣,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理想、祝愿與愛心,也是對兒童進行審美培養和傳承民風民俗的教具。

民間玩具有:風箏、泥玩具、布玩具、活動玩具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都見過那些民間玩具呢?(學生思索回答)

(四)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各種新材料的出現,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那還有那一些民間美術形式呢?(學生舉例回答)

伴隨歡快的音樂用大量的圖片展示中國豐富多樣的民間美術形式,教師以簡練精辟的語言加以詮釋。

京劇臉譜、皮影、蠟染、藍印花布、中國結、民間瓷器、布玩偶等

(五)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

1.教師展示一些民間美術關于其獨特藝術語言作品的圖片,請同學們對這些作品為什么要表現這些形象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2.學生思考,回答:祝福,圖吉利,有自己的寓意。

3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的內涵有所了解,并且請一些同學來分析這些作品的含義。比如:剪紙作品當中的“老鼠娶親”,就是因為老鼠在中國民間有多子的吉祥含義;通常喜花周圍都有喜鵲、梅花、石榴等,喜鵲和梅花的組合就是“喜上眉稍”的意思,石榴代表“多子”的祝福等。

4.學生體會,教師引導:民間美術在題材的表現和圖形中蘊涵的寓意等方面有許多的共通性,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特色。

(六)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們的民間美術正受著世界強勢文化的沖擊!讓我們來拯救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深入研究我們的民間美術吧!

活動反思:

學生對民間美術的概念并不清楚,教師通過一節課的教學,通過多媒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解決一些疑問,初步了解這一體系的基本知識,為接下來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作好充分準備。

第2篇

民族聲樂藝術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是在聲樂教育課堂上所涉及的歌唱,還包含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情感、民族智慧等,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人類發展智慧與創造力的融合。高校是培養國家人才的場所,應該注重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設置的專業,要與人類的歷史文化相互結合,讓學生面向未來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我。校園的學生年紀大多數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由于從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階段他們對于西方社會的文化更加好奇,這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出現傳承危機。在這個環節,高校應該把傳統民間文化傳承的關,向學生教授民間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懷,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學習到我國56個民族的文化精華。尤其是在高校聲樂教育中更應該注意,民族音樂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高校應該將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融入聲樂教育中,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和文化。

二、確立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一)確立主體地位

僅憑師生了解程度的加深不能夠促進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以還需要把民間音樂在高校聲樂教育中的地位確立起來。由于民間音樂是小眾性的音樂,不想現代流行音樂被大眾所知。所以要想將民間音樂融合進入高校聲樂教育,就應該確立民間音樂的主體地位。民間音樂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獲得的,需要到民間進行收集和歸納匯總,加上后期的編排才能成為民間音樂體系。

(二)邀請民間音樂藝人講課

民間音樂的地位確立還能夠通過邀請音樂藝人來校講課,民間音樂藝人的授課方式與教師不同,由于民間音樂是他們擅長的領域,在講授的過程中能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到民間音樂的內在精髓。通過民間音樂藝人的專業講解,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明白,聲樂課程可以將民間傳統文化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加深學生對民間音樂文化的認識,也有助于我國民間音樂在現代社會的傳播。所以通過邀請民間音樂藝人來高校講課這樣的形式能加強民間音樂在高校中的地位。

三、改革課程體系,突出民族特點

(一)重視課堂體系改革

民族音樂的形成跟社會文化因素有著緊密的聯系,由于高校聲樂教育的目的是傳播音樂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所以強調民族音樂能夠建立起獨特的音樂體系,建立多元的音樂課程,為促進民族文化資源的傳承和發展建立基礎。由于目前高校的聲樂教育中充斥著西方教育的元素,因此民間音樂資源的比例非常少,這就使得高校聲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受到阻礙。因此改革課程體系刻不容緩。

(二)體現民族特色

所以,在高校的聲樂教育中,就必須強調學校與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注重課程體系的改革,突出民族音樂在聲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民族音樂,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將民族音樂資源融入高校聲樂教育事業中,并逐步成為主體音樂。可以通過不斷改進聲樂教材、設置民族音樂課程等方式來實現;另外還需要增加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加入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內容,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了解。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加深以及素質教育的提出,教師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聲樂教育中也是如此,激發了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更加主動積極地進入學習中。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聲樂藝術。提高學生對于民間傳統音樂文化資源能夠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首先,通過在教學課堂上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在欣賞民族器樂曲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演奏的神情、動作和表情感受樂器演奏時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接招與同學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并且提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解決,不能解決的交給老師,這樣一來,學生的熱情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其次,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合理的評價和反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評價和反饋,在民族音樂的學習中也是如此。

(二)及時評價與反饋

學生掌握了音樂知識或者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和反饋,及時給學生鼓勵和建議,這樣學生能夠感覺到自己學習的方向是否正確,能夠激發自身學習的動力。可以在欣賞民族樂曲時,針對每個需要討論的問題,教師都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并且在評價的過程中點到為止,不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將問題完全說透,給學生遺留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己不斷地去探索。

五、結語

第3篇

在炸雞、漢堡、可樂香辣鮮香的化學成分的刺激下,很多人喪失了對于純粹平淡食物的基本滿足感,轉而喜歡洋快餐所營造的激素味覺,國民的體格在近十五年也轉而有了歐美人的粗壯和虛胖。正如物質食糧的轉變,精神食糧如家裝、服飾、文化、藝術等都潛移默化地沾染上了洋氣。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談民間藝術無異于以卵擊石,仿佛民間藝術的殘留只是過年時商業街的“民間美術展示”的做秀場。

很多有識之士看到了民間美術的荒漠化,并竭力保護民間藝術。究其原因,面對全球化的霸權,各民族的文化全都身陷危難,全球化的本質是消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而各民族自身的精神傳承依靠的正是自己獨有的文化。在世界一統和本民族特性的夾縫中,民間美術艱難存活,如果我們因為資金的匱乏和人員的缺失導致幾十上百年后窗戶上僅有防光膜沒有剪紙,防盜門上只有機器印刷的“福”字沒有年畫和春聯,端午節只知道吃各式餡料的粽子沒有掛過五色縷……那么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魂魄究竟存在與否?在美術教學中,民間美術是推廣這一大類美術類型的陣地。我覺得應該達到的標準應該是:了解、接受、收集。

首先是了解,民間美術起源于民間,很多形式是根據民間需要應運而生的。比如講到《剪紙》一課時,學生提出問題:為何要在窗戶上貼上窗花?這個問題和地域、人文、風俗都有莫大聯系,在這里我一般會打出一張我國西北部的圖片,問學生對于這張圖片色彩的直觀感受,那是單調的土黃。正是那單調的土黃創生剪紙的骨髓性發源:人們需要看見明亮的、鮮艷的色彩,而剪紙刺目的大紅色配合紙窗的白色正是對眼睛的強烈刺激。正是對于環境、文化的了解,學生才理解為何剪紙發源于我國西北地區,并具有那么強大的生命力。再從造型、題材談開,學生感受到這就是剪紙的精髓。正因為了解,才能夠認可。再比如《端午節》一課,我以汪曾祺所寫《端午的鴨蛋》導入,里面提到一個風俗:系百索子,就是一種五色絲線,系在手腕腳腕上,是保佑小孩平安的一種風俗。有學生不能理解,覺得這是封建迷信。在這里我列舉了在嬰兒百日贈送銀質小手鐲的習慣,很多學生表示自己小時候就佩戴過。我說,這并不是一種封建迷信,和送銀鐲一樣,是家長對孩子平安成長的一種期盼。這樣將心比心的介紹使學生自然而然產生認同感。所以我認為在民間美術的教學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了解,了解這一現象或風俗產生的背景、緣由,否則,以21世紀的眼光看待和評價兩千多年的文化藝術,他們只能表面違心叫好,內心卻把此等同于愚昧落后。

其次,推崇和介紹民間美術的標準是接受,這是比了解更高層次的標準。民間美術的生命與活力能否延續下去,光靠了解是不夠的,需要學生由里及外地接受。我認為接受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親身實踐。在《端午節》一單元中,我安排的動手作業是制作彩粽。彩粽是端午節傳統的配飾,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所流傳。所需材料很簡單:卡紙、彩色毛線。在介紹彩粽時,學生對于這種傳統的配飾有了一定了解,但只停留在表象的看看上,自己動手是截然不同的。用紙條折出粽子一般的六面體已經很神奇,再用看似平常的毛線經過纏繞,竟然就變成了和書上一模一樣的彩粽。很多學生表示希望多做一些用繩線串聯送給家長和朋友。這本身又達到了傳遞民間文化的高度,可見動手在民間美術的學習中是不可替代的。再如《紙版畫》一課,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版畫的奧妙:可以多次反復印刷,這一古老的形式有著手繪繪畫無可比擬的重復性優勢。在自己動手的同時,他們也發現了楊柳青的年畫為何出眾:想在版上處理處細密的線條和生動的人物表情是多么困難的事情。學生通過了解產生興趣,通過制作頓生喜愛,這就完成了從了解到接受的跨越。

在民間美術教學中,能使學生了解并接受應該說已經達到了目的,如果學生想對民間美術有更多更直觀和深入的認識,就需要課外的第三個階段:收集。一卷藍色印花布,一個虎頭小枕頭,一座泥塑泥人,一張織錦掛毯……都是對民間美術的認可和喜愛。圖片和講解永遠只是紙上談兵的輔助品,只有看到真實的藝術品,觸摸到它的材質,欣賞到它的制作,才會對這些民間靈氣產生真正的認識和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傳承。

沒有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是沒有獨特性和長遠性所言的,所幸的是,我們看到民族的東西越來越受到國人及世界的關注。無論是北京奧運會火炬的祥云圖案設計、會徽的篆刻創意還是張藝謀的中國風十足的開幕式,都使“民族的、世界的”這一概念深入人心。我們有理由相信,連周杰倫都大打中國牌,唱著《青花瓷》走向世界的今天,民間美術是我們不能摒棄的中國式文化圣地。

第4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傳統文化; 傳承; 有效途徑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軟實力,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中華民族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鄉土性的文化,它產生并服務于農耕社會。它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文化內核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得天獨厚的根基。新農村文化建設要立足于本土 ,突出發展“本土文化”,發揮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作用,塑造新農民的作用,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開發。

一、 傳承和革新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首先,民間傳統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民群眾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是歷史進步的標志,凝聚了古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和實踐經驗,時代沿襲傳承下來的民族民間的文化蘊涵著大量的尚待開發和破解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后人的文化創造無限豐富的靈感資源。

其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綜合態勢的文化,是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漁獵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真實地反映了生產生活實際、民族特征、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并以潛移默化的獨特方式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為文化創新提供著基因和動力,不斷地傳承著文化傳統,延續著中華文明。

第三,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要在深層挖掘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和藝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并賦予其經濟意義,使其融入經濟發展大潮,創造市場價值。

二,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的嚴峻形勢

就目前就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推進來看, 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明顯著力不足。

首先,從社會認知和社會觀念上看,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偏差。一方面,一些人認為傳統文化的搶救和保護是一場臨時性的“運動”,沒有長期工作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官方和民眾更多注重的是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開發能在多大程度上為地方發展帶來經濟效益而非其自身的傳承和革新。實際上,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其基礎設施的建設只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方面, 或者說是主要途徑。事實上,很多村廣播、圖書室建起來后, 卻因為缺乏有吸引力的內容而最終閑置,而導致資源浪費。

其次. 在現代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影響下,導致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開發多, 保護、創新少。受強勢商業文化的沖擊擠壓, 各地政府對待民間傳統文化的價值評判與取舍的標尺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有選擇性的、功利性的開發, 使得起源并發展于民間的傳統文化自我調試和自正的空間正逐步收縮。另一種情況是,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涌起、市場經濟的深入和信息的快速更替,社會成員在大量接觸外來文化后,開始認同現代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輕人大多鐘情于現代藝術,追求時尚,對傳統藝術和技藝不再有昔日的熱情。

第三民間傳統文化后繼乏人。民間傳統文化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獨特地域和人群當中,尤其是一些民間傳統技藝,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數才藝精湛的藝人巧匠之手, 大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但是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農村青年一代大多外出務工,受都市文明影響,對傳統技藝興趣不高,加之學習傳統技藝難度高、耗時長、收入低,需要下苦功夫,令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如根雕、刺繡、剪紙、竹紙等傳統工藝大多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學會。這就使一些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令人堪憂。

三、傳承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有效途徑

(一)建立有效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遺產的方式與原則

首先,建立優秀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實行分級保護制度,對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科學評估。如在對農村傳統文化普查和整理的基礎上組織專家力量對農村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認定、鑒別、分類、制訂和落實保護方案。建立市和區、縣(市)農村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搜集、記錄、分類、建檔,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特別要對傳承人生活狀況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和保存。

其次,保持民間傳統文化產生、生長的原始生態環境。民間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跟生物的多樣性一樣,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才能實現,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存在的基礎就是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方式。營造適于農村傳統文化生態良性發展的社會環境,是農村傳統文化生態建設的重要保證。

再次,要保護好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等在傳承優秀民間傳統文化中的骨干作用,并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形成優秀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群眾基礎和輿論氛圍

(二)構建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機制和體系

搶救和保護農村傳統文化,要使保護工作落到實處,通過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保護方法和措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采取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構建起有效的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機制和體系。

首先,設立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施行農村傳優秀統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文化生態環境是民間傳統文化賴以生長和傳承的土壤。設立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重點保護古建筑、歷史街區、傳統民居、當地居民及其民族傳統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傳統手工藝等。

其次,建立健全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機制。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有賴于健全的工作機制及領導機制。健全的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有利于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法規,有利于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劃,有利于開展、組織學術、展覽(演)及公益性活動,交流、推介、宣傳保護工作成果和經驗等。

再次,注重開展各種民間傳統文化交流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范圍廣,關涉到人類學、社會學、法學、傳播學、史學、民俗學、民族學、地理學及藝術學、博物館學等多個學科,要充分吸納專家的研究成果,積極利用各種手段對民間傳統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系統的宣傳、展示、普及。

(三)通過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來促進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積極籌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傳統文化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將農村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相結合,形成有注意力的民間藝術休閑體驗和旅游景區,充分發揮民族民間藝術的經濟價值。開展民族民間文化商演、展演、展覽活動,增添景區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區的品位和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經濟資源,以生產性方式保護。比如年畫、剪紙、根雕等很多手工藝制作項目,都可以作為藝人生產、生活方式延續傳承。甚至可以通過資源重組,以產業運作使這些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播。很多民間手工藝制作項目的繁榮,是與文化生態的生成緊密關聯的。比如傳統民族節日儀式的發展,會大大增加民間藝術品(如年畫、剪紙)的需求。

結語

新農村文化建設要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革新,才能切實推動農村建設的發展只有將民間傳統文化借新農村文化建設之機,通過有效的傳承與創新途徑,完成自身的現代性重塑, 才能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軟動力。(作者單位:燕山大學)

本文系“秦皇島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名稱:秦皇島市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民間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2025A086

參考文獻:

第5篇

一、創設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幼兒園環境

將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到環境創設中去,有助于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使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接觸和認識傳統文化。我們融合了各地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資源,巧妙利用活動室內外的門、窗、墻面、走廊等空間,分階段分層次懸掛,賦予它們濃郁的民族氣息。如門廳和走廊分別以不同民間藝術為特色進行裝飾。藍印花布與師幼的草編作品組合帶來了濃濃的田園氣息,自制的各類燈、彩繪葫蘆作品,展示著民間特色工藝,主題式剪紙與各類紙傘的絕妙結合使孩子們流連忘返。我們還利用走廊的墻面和樓梯角落展示師幼和家長的手工作品,如:彩陶、草編、中國結等,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和創作的樂趣。

二、寓傳統文化教育于主題活動中

主題活動是圍繞某一主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它能激發幼兒深層的求知欲,對開展民族教育有著獨特的價值。我們將全園性大主題和班級小主題相結合開展相應的活動。如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時,在全園大主題引領下,遵循層次性原則,依據不同年齡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在相同主題中分別設置不同的分目標。此外,我們還充分抓住教育契機,根據幼兒園教育主題內容的特點將適合的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在其中,使幼兒潛移默化感受到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在“快樂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活動中,設計了繪畫活動《龍舟》、手工活動《制作龍舟》、語言活動《有趣的粽子》、親子活動《包粽子》、健康活動《賽龍舟》等,讓幼兒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提升對傳統文化的情感,既增加了孩子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又加深了孩子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在游戲活動之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民間游戲是由勞動人民自發創編,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把收集到的民間游戲分成民間體育游戲、民間益智游戲、民間美工游戲、民間童謠游戲,并在各區角中投放相應的材料。如在益智區投放了“挑繃繃”“找東南西北”“跳游戲棒”等材料,在探索區投放了“打彈子”“拉紐扣”“捻捻轉”等材料,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學習;在美工區增加了泥塑、剪紙、編織等材料,幼兒在活動中大膽實踐積極創新,充分展現了民間藝術的質樸美;在表演區幼兒穿上民族服裝,搬弄著民間小樂器、小道具,載歌載舞,體驗著中華民間藝術的美,增強了幼兒民族自豪感;在體育活動區,幼兒可以“踩高蹺”“滾鐵圈”“跳繩子”“跳房子”“跳皮筋”,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提高了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四、在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的各個生活環節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注重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兒時時處處都能感受、觸摸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生活化、人本化。如:晨間律動時加入傳統文化“打蓮湘”;教學活動過渡環節時,玩玩猜謎游戲、手指游戲《五指歌》《體育場》等;午飯后,播放瑯瑯上口的民間童謠《小黃狗》《排排坐》《顛倒歌》,講童話、傳說、美德故事《嫦娥奔月》《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讓幼兒欣賞;午睡起床后,播放婉轉流利的民間音樂供幼兒傾聽欣賞;戶外自由活動時,幼兒玩《貼燒餅》《丟手帕》《小小飛行員》等游戲;離園前玩《拉大鋸》《點炮仗》等游戲,使傳統文化浸潤幼兒心靈。

五、利用家庭、社區資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為了引導家長重視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我們向家長展示幼兒園里各種有關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和親子活動,如鼓勵家長為幼兒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提供教育資源和幼兒收集有關圖片、音像資料,制作工藝品;鼓勵家長在家多給幼兒講故事、念童謠,玩折飛機、吹泡泡等游戲;常帶幼兒觀看民間藝人的魔術、雜技、捏面人等絕活表演,到博物館、展覽館、公園等各類場所,和幼兒進行鉆山洞、放風箏、登山比賽等活動。讓幼兒多渠道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領悟其精華。

第6篇

關鍵詞:民間美術;高等美術教育;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5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5-005-02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來燦爛文明的結晶,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發展中的文化積淀,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民間美術是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其中孕育著傳統的中華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觀念,應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也應該是高等學校貫徹素質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民間美術的發展現狀

民間美術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是人民群眾在群體生活中的藝術創造,而且它并非僅僅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創造,而是反映了民間文化和民族文明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傳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渠道。民間藝術建立在普通大眾的精神生活的基礎上,是美術創作者對于自己內心心靈和精神生活的一種表達,也反映了民間文化的精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民間有很多為人們所熟知的事物都是民間美術作品,例如年畫、對聯、刺繡、剪紙、香包、面塑、石雕紙牌、風箏等等多種多樣、數不勝數,種類十分豐富。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卻進入到了低谷期,很多的民間美術藝術面臨著無人傳承并逐漸消亡的態勢,例如苗族的蠟染、壯族的銅鼓等,有很多本地區的人都不知道,更談不上對他們的認識與發展了。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外來的美術理論和美術作品也為人所矚目,中國的民間美術面臨著新的威脅,并且顯得十分無力。這其中有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文化自身的原因,隨著新的文明和社會觀念的大量涌入,民間美術的創作者由于自身的心理原因對于民間美術的創作興趣大減,創作的作品也日漸減少,這也反映了民間傳統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的無力與妥協。鑒于目前這種形式,國家開始著手對很多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搶救”,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從長遠來看,比搶救更重要的是傳承,民間美術不僅需要保護而且也要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夠保證民間藝術有更長遠的發展。高等學校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陣地,對于宣傳民間文化,培養未來的美術人才都具有重要意義,理應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

二、高等美術教育現狀

近年來,隨著民族傳統文化的逐漸消亡,民間美術中也有很多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家的大力保護。對于民間美術不僅要保護,而且要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傳承它。高等學校的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美術教育教學的地方,要在傳承和發揚民間美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高等學校承載著發揚和傳承民間美術的重要使命,但從當下高等學校的美術教育來看,教學方針、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等方面都沒有使民間藝術占有足夠的教材內容與教學空間,更多的是一些美術專業知識和理論的教學,就算在教學中論及民間美術的內容也語焉不詳,不能夠充分地對某一地區的民間美術進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所以,從高等教育教學內容中的民間美術所占比例來看,民間美術的學習和傳承情況是不容樂觀的。

對于地方的歷史文化,高等學校應該根據民間美術的具體特點延伸到美術課程中來,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理念,積極從生活中汲取教學內容和教學材料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繼承和發展民間文化。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民間美術的開發利用還不夠充分,沒有充分的認識到民間美術的教育意義,只是單純就美術理論和美術文化進行講解,不能充分發揮民間美術的教育意義。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民間美術也是這些地方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地方都有其獨具地方特色的美術形式,這些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美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民間美術就是弘揚中國的傳統的美術藝術,也就是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日漸衰微的今天,弘揚和繼承民間美術是文化發展的必要之舉,它是對中國傳統藝術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三、做好高等教育與民間美術的對接

1、高等美術教育中民間美術課程的設置

高等美術教育中應該設置專門的民間美術這一課程,并編寫相關的教材,使民間美術的教學有根有據。通過教育讓更多的人來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民間美術,進而繼承和弘揚民間美術,使民間美術在更廣的范圍內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設置專門的高校民間美術課程是保證民間美術得到更好的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能夠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質量和高素質的美術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和相關教育部門要在高校美術教育的教學方針和課程標準方面抓緊建設,并設計出合理的民間美術教學體系,培養符合時展要求的美術人才。民間美術的教育要立足于弘揚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設計出具有民族風格的高校民間美術課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2、提高高校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要想提高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的綜合水平,必須提高高校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要鼓勵高校教師根據專業的要求發表專著和學術論文,提高高校美術教師的科研能力。高校美術教師要適應高校藝術教學的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將民間藝術中的題材選擇、色彩搭配、圖形繪制以及文化內涵等各個方面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內

去,融入到自己的教學計劃當中去,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民間傳統美術帶給他們的審美感覺和心理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對民間美術作品的消化理解能力,真正從更高層面上加深對于民間美術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鑒賞和美術創作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美術素質。

3、加強對民間美術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藝術創造都起源于民間,民間蘊藏著大量的民間美術課程資源,例如建筑藝術、手工產品藝術等都反映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這些民間美術中的審美元素都值得納入到高校民間美術的課程中來,在美術課程中滲入民間美術的元素,吸引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興趣,在課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時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進而明晰自己在保護民間藝術中應該發揮的作用。例如在高校美術專業的圖案課程上可以啟發學生們對傳統的剪紙等藝術的圖案進行研究和設計,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美術專業水平,同時也能夠繼承和發展當地的民間藝術,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四、結語:

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中設置民間美術這門課程有利于系統地傳授民間美術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高等學校要專門設置相關課程,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并積極開發相關民間美術資源,促進民間美術的傳播,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秦國防.高等美術教育教學對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文教資料.2009.(13).

第7篇

關鍵詞:民間美術;傳統文化;藝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J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239—01

民間藝術記錄了歷史的文明,是綜合了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特別是藝術學的重要載體,不僅蘊涵了民俗內涵、科技內涵等,同時又富有深沉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獨特的藝術思維觀念。它是傳統文明的活化石,同時又是現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對它的發掘、記錄、研究學習和開發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充實與豐富,同時,對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經濟、文化的建設步伐都具有促進作用。

20世紀后期以來,發展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已成為各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20世紀80年代法國文化部長稱美國文化滲透為“文化帝國主義”。在90年代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法國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則。澳洲地區重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反對外來文化的侵略。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發表連續講話,大談文明憂患論。新加坡開展了“華語運動”以維護東方文化。與我們鄰近的日本、韓國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視更是時有耳聞,他們把傳統民間藝人視為國寶,稱為“文化財”。臺灣地區的傳統民間藝人有的被法國高薪聘請,令臺灣人砸舌,臺灣的傳統藝術研究所以傳統藝術為研究對象,并實施“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將民間藝術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課程。1997年,國務院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這一切都說明了對傳統藝術和地方文化的重視。

在日本文化部省規定,小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觀看能劇一次;法國、韓國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對文化遺產也相當重視。但是,在中國,高等院校開設民間藝術選修課的較少,全國目前只有中央美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東南大學藝術學系、魯迅美術學院等個別院校堅持開設民間美術教育,北京大學等個別院校堅持開辦民間文學課,進行民間藝術教育。連一些師范院校、民族學院和美術院校都沒有民間文化、藝術課了。從設計藝術教育的角度而言,將傳統文化、傳統生活方式、民間藝術、傳統造物藝術作為選題深入研習的現象在設計學院校并不普遍,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文化政策的倡導,這種現象有所改善,但還是遠遠不夠的。當再也沒有學校培養民間文化教育者的時候,我們的民間藝術如何能夠繼續發展? 這一問題應該值得我們深思。這些年,中國傳統文化丟得太多了。現在,中國的城市孩子與紐約的同齡孩子都在同一天看NBA,都穿adidas鞋,都吃麥當勞,都聽美國歌星的歌,流氓兔、蠟筆小新迷住了中國的孩子們,齊天大圣孫悟空幾乎成為中國動畫制作的絕響……現在,外來文化正吞食我們民族的根。文化不能搞“單極世界”,如此發展下去,全世界將被一種主流文化所統一,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將被邊緣化,社會的原創性和活力將明顯倒退,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將換成另一種文明了。現在很多人在談中國藝術的“國際化狀態”的問題,藝術應當國際交流,但不應是藝術的國際化,更不應該是全球化。經濟可以一體化,也可以全球化,但文化恰恰是要民族化,恰恰需要個性化、需要風格。藝術的民族性、藝術的個性和風格是藝術的生命,如果把這些都消解了,實際上就是消解了藝術本身。我們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藝術的全盤西化,再就是追求表面,缺乏自我。無論是什么藝術派別、什么形式,藝術家的生存最終都要向一種高度去發展,如果我們都西化,去模仿別人,那么我們怎么去找中國自己的高度呢?中國藝術要有一個定位,一個精神的定位。再者,當今我國年輕一代的文化產業工作者不了解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不熟悉經典的文化藝術符號語言,如何能夠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實現合理嫁接及超越?對于傳統文化來說,只有當人們普遍認識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關注時,傳統文化才能得到重視。因此,夏挽群認為,“國家教育部門應該加強這個方面的工作,抓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應該從中小學入手,在教材中不僅要加入歷史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應該從培養本地的文化認識上進行文化的傳承。然而,遺憾的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扼殺了這些!” 而對于下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據介紹,目前在全國各級學校的課內外教育中,很難看到傳統民間文化的身影,有關專家不無憂慮地說道:“下一代教育和興趣的缺失,將可能斷送傳統民間文化的未來!”

當然,在學院中成立民藝研究所,開設民間美術課,其宗旨是什么?還應該體現出一種素質教育的命題。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既要讓學生們通過我們的教育學習到一種傳統手工藝技能,更要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傳統文化的精神,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讓我們的學生加深對文化厚土的感情。因為民間藝術是一種物質的形態,它的教育不空洞,在學生動手的實踐過程中,在美育中,就可以體會到我們傳統文化許多精微之處,尤其處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中,顯得更為迫切。馬克思說過在所有的文化中,民間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精華。因而,在美術教育中加強民間美術的素質教育這一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民間美術內容不僅豐富,而且通俗易懂,很容易為人理解,更容易被學生感知、認識、掌握。最為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藝術樣式所不具備的“母體”的價值。

傳統民間美術到了今天,除去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之外,還有別的功能和價值嗎?其實在傳統民間藝術由生活中的應用文化漸漸轉化為歷史文化時,它已經發生了一種質的變化。在文化上質的變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見慣的尋常事物,悄悄轉為一種歷史的紀念、標志、符號、記憶,乃至經典。就像馬家窯的陶器,原來只是再尋常不過的盛水的容器,現在卻被視為尊貴,擺在博物館的玻璃柜里,還要裝上報警器保護起來。現在不是已經有人開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畫、古代女工的繡片等裝在考究的鏡框里,用來裝飾豪華的酒店嗎?據說,對這種古老藝術品感興趣的多為外賓,他們把這些藝術品當做東方古老文明一些美麗的細節。但我們自己為什么沒有這么看這些昨天的民間美術?也許這些東西離開我們的生活還不久,我們還不能“歷史”地看待它們。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也會漸漸將它們珍視起來。這就是說,傳統民間美術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應用,而是要轉化為一種歷史記憶和文化經典。我們用一種新時代的角度與觀念來對待這些傳統文化,讓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以另一種形態——遺產的形態重新回到我們生活的今天。保護、傳承與發展民間藝術,就是在固守我們民族的根脈,就是在保護民族文化的DNA。

參考文獻:

[1] 鄭旭.中國美術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2] 高星.中國鄉土手工藝[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劉慧.民間年畫[M].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

第8篇

陳鶴琴在對中國古代先哲教育思想進行研究時就特別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認為孔子倡導的“因材施教”、“個別教育”、“行重于學”等教育思想非常先進,很值得研究。后者則可以直接對這些文化的實體展開研究。此外,還有一類是以非物質文化的形式存在,看不見,摸不著,如民間藝人的技藝等,陳老認為這類傳統文化遺產更為寶貴,后人可以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學習與傳承。總之,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需要我們全面而廣泛地加以學習與研究。為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陳老主張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科學的研究。為此,陳老曾多次呼吁成立專門機構,組織專業人員,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專項研究,以確保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正確解讀和傳承。例如,1962年陳老在江蘇省政協會議上提議,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內成立兒童教育研究室,以研究兒童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加強、改進兒童教育工作[1]406;1978年陳老在中國人民第五屆第一次會議上,提出關于設立全國兒童玩具研究促進會的建議[2]659。在對傳統文化遺產展開研究的同時,陳老主張以辯證的態度來傳承傳統文化遺產,認為對傳統文化遺產應進行合理的繼承、改造和創新。陳老的“活教育”理論就是在繼承儒家教育思想和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基礎上,革新創造出更具有活力的教育理論。在對待中國古代經書典籍問題上,陳老辯證地指出,“《三字經》、《百家姓》當然不是幼年兒童所能理解的”[2]636,“如果是為研究古代文學,那么這么多經書,大學專科里才有讀的必要”[3]140,而如果讀經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兒童的人格,那么經書是需要重新改造的,他特別反對“把經書熟讀在肚里,將來自然就會應用”的“反芻式的教育”[3]140。同樣,在對待私塾教育問題上,陳老認為:“私塾教育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優點,我們應當采用,并發揚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點太多,它的組織,它的內容,太不適于現代的情形了。”[1]535反觀當前有學者鼓吹所謂的“兒童誦經運動”,則愈彰顯出陳老對待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這種科學而辯證態度之先進性,對指導當今幼兒教育工作仍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當年,陳老就是以這種開放兼容的思想,科學地處理了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外來優秀文化的吸收關系。陳老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世界各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他認為,外國有很多先進的教育經驗和教育理念很值得我們借鑒。陳老認為,中國的兒童不僅要汲取本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還要了解、吸收世界優秀的傳統文化。兒歌“小星星”本是法國的一首民歌,為了讓中國兒童了解法國的文化,陳老譯配了歌詞后將之編進幼兒園教材,至今“小星星亮晶晶,滿天都是小眼睛……”這首兒歌在中國代代傳唱[4]1。當年,在陳老主持的南京鼓樓實驗幼稚園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外國文化的元素,許多世界經典的文化,如“荷蘭的小英雄”、兒童舞蹈“土風舞”等也列入幼兒園教材。此外,陳老還曾親自編寫小學英文教材,其中1939年編寫的英文教材《少年英文詩歌》一書,共選錄43首世界各國經典的童謠、詩歌。

作為一位幼兒教育家,陳老認為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弘揚應從幼兒園開始抓起,為此,他為幼兒教師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幼兒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好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陳老認為,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遺產應堅持創新性,要有時代精神,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主張用革新升華的方法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遺產,最為集中地體現在陳老在幼兒教育目標的制定上。陳老十分贊賞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當年陳老的“活教育”目的論——“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3]352,就是在繼承傳統教育核心價值或基本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時展的實際需要而提出的。陳老的“活教育”目的論是對古代有關“做人教育”思想的批判與繼承,為“做人教育”賦上時代的烙印,使“做人教育”的內涵得到升華。陳老認為,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改編與創新,將傳統文化遺產有機地填充到幼兒園的教材中,“經書的文字古奧,敘事說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兒童不易明白,只好選擇其適合兒童心理之記述,改編作故事或戲劇的體裁,教他們閱讀,教他們表演,他們自然就能明白了解,興趣濃厚”,“將經書變成明白淺顯饒有興趣的現代兒童讀物,那讀經一課在學校里面才可以有利無弊。”[3]140為了讓兒童以寓學于樂的形式來學習、接受中華傳統文化,1938年,陳老與陳選善主編了《中國歷史故事》一書,該書以淺顯的文字、兒童的口吻、生動活潑的形式,將中國古老的歷史編成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此外,陳老認為不少民間歌謠、兒歌很適合幼兒學習,為此,在陳老主持的南京鼓樓實驗幼稚園教材編寫時加入了很多民間的元素,如民間兒歌“放紙鷂”,民間游戲“獵人、老虎、槍”等。陳老認為,我國不少的傳統文化遺產是可以通過改良制作而成為很好的幼兒園教具、玩具的。例如,麻將是我國的國粹,是很具吸引力的賭博工具,當年陳老獨具慧眼,將麻將變成幼兒識字的活字塊教具,具體做法是:先從兒童用書中選出了200多個字,在每塊麻將上刻上字,每個字各刻2塊,并選用兒童喜歡的顏色,“比如‘雞’、‘鴨’二個字,‘鳥’部用紅的顏色,‘奚’、‘甲’部都用綠的顏色”[5]109。活字塊主要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湊對子,一種是拼句子,都很受幼兒喜歡。后來在民間藝人的啟發下,陳老又創制了“過橋洞”、“放電影”、“益智盤”、“傀儡戲”、“皮影戲”等幼兒喜歡的教具、玩具。其中“傀儡戲”、“皮影戲”就是采用民間藝人制作傀儡和皮影戲的方法,將適合幼兒的劇本或故事制作成傀儡戲或者皮影戲,由幼兒教師或幼兒進行表演操作。同樣,在樂器的選擇上,陳老大量地選用我國民間樂器,如鼓、鈸、鐘、簫、磬、木魚、琵琶、笙、簫、古琴等取代昂貴的鋼琴、西洋樂器,這在財力匱乏的年代確實是非常明智的選擇。陳老十分珍視被舊社會有權勢者所瞧不起的所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當年為了讓幼師生學習傀儡戲、皮影戲、木偶戲的操作技能,陳老曾多次把木偶戲班請到學校里來。當年,陳老邀請民間藝人到鼓樓幼稚園現場表演木偶,通過口傳心授的方法,讓幼兒教師學習掌握了木偶的具體操作手法;不僅如此,陳老甚至把玩猴戲和玩西洋鏡、拉洋片的賣藝人也請進學校給幼師生演出。當年,為了研制幼兒園教具,陳老曾拜街頭巷尾的民間藝人為師,如向民間捏面人學習用面粉替代橡皮泥做美工材料的方法;研究街頭小販賣糖人的轉盤并改制為“得賞盤”、“識字盤”[6],并分別作為幼兒學數學和學語言的教具……實驗證明,這些民間技藝改制的教具玩具很受幼兒的喜歡,同時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木偶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陳老認為木偶戲相當于立體故事,有會活動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幼兒園可以利用木偶進行教育。當年,國難當頭,為了激發民眾的愛國救國熱情,陳老與虞哲光合作組建了兒童木偶表演隊,利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到社會上進行愛國主義宣傳。當年,由他們組建的兒童木偶隊演出的木偶劇有《原始人》、《臥薪嘗膽》、《文天祥》、《木蘭從軍》等,他們曾利用“三八”婦女節和國際兒童節到蘭心劇院對外演出,新型的兒童木偶劇的誕生,受到了人們熱烈歡迎;在鼓樓幼稚園,陳老還利用民間樂器,如小鼓、小鑼、小木魚、小磬、小鐃鈸,組成兒童小樂隊,學習民族樂器的演奏,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影響。

文化傳承作為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參與其中,而老師則應首當其沖、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項神圣的使命。幼兒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理應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第一站。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7]幼兒教師應在踐行“新綱要”精神的活動中,自覺地將傳承傳統文化遺產視為己任。筆者認為,幼兒教師要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者,一是幼兒園管理者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全園教職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培訓,如購買圖書、補充學習材料、聘請專家做專題報告、開展專題討論、舉辦知識競賽等,拓寬教師的知識面,提高幼兒教師的文化素養。二是要善于將傳統文化有機地滲透到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幼兒園的環境布置、教材內容、教學途徑、教學方法等多方位地思考,將傳統文化有機地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三是應向家長普及傳統文化知識。不少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他們過多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發展,而忽視了孩子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形成。幼兒園教育需要家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針對目前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普遍模糊的狀況,幼兒教師必須大力加強宣傳和指導工作,如采取發放宣傳單、園內開辟專欄介紹、組織專題討論、網上留言互動、家長經驗介紹和推廣等多種形式,提升家長的傳統文化素養,共同承擔起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擔。

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可謂博大而精深,但縱觀當前幼教界,特別是幼兒教育機構,在對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理解上卻是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內容被窄化。不少幼兒教師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片面地理解為蒙學教育、歷史教育,甚至將“讀經”理解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唯一形式。不少幼兒教師一提起傳承傳統文化遺產,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讓幼兒誦經,似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遺產就只有這些經書了。其實,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內容非常廣泛,它包含神話故事、歌謠、民間游戲、猜燈迷、漢語言文字、印染、國畫、刺繡、剪紙、泥人、皮影、腰鼓、地方戲曲、茶文化、酒文化、十二生肖、京劇臉譜等多種形態[8]。幼兒教師應全面地理解傳統文化遺產的內涵,并根據本地區的資源及本園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教育。二是功能被弱化。在實施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簡單灌輸,而忽視對幼兒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情感的體驗,其實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知識只是外殼而已,其深層次承載的價值觀念、思想和行為方式才是傳統文化遺產的內核。因此,幼兒教師除了需要向幼兒介紹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更要重視幼兒民族情感的體驗和民族精神的培養,以提高幼兒的民族自豪感,萌發愛國的情感。三是形式被簡單化,突出表現在幼兒教師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過于簡單地照本宣科,缺乏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必要的改造與革新;簡單地模仿、套用其他幼兒園已有的做法,忽視因地制宜地開展富有本園本地區特色的教育活動[9]。當年,陳老就告誡過幼師生,在對待傳統文化遺產問題上要有辯證的態度,傳統文化遺產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因此,要創造性地學習,汲取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改造甚至剔除其中的糟粕,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遺產在新的時期更具生命力,永遠發揚光大,傳承不息。(本文作者:嚴碧芳 單位: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

第9篇

民間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悠久。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剪紙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傳承人民的原始思維方式,又記錄了人類思想的進步,它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今天的藝術設計中民間剪紙從民族傳統中走出來不是重復移位和變異,而是從傳統中提取有用的元素,以現代創造方法和技巧進行再創造,這樣不但保留住本土藝術的韻味,且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視覺形象和效果。

當今文化受著全球化進程的影響,很多外來元素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充滿洋味的社會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價值觀與審美觀,設計中失去了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平面設計中這類作品是不會被世界所認同。因此,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除了對外界新鮮事物的學習外,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必要的。平面設計的發展必然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基礎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正是傳統文化。其優秀的成分只要花更多時間來挖掘,它的意義是深遠和廣泛的。中國雖沒經歷西方的工業革命與現代設計運動,并不等同于喪失發展本國設計的能力。較西方文化表現的直觀感性,中國傳統文化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入而系統的研究,運用有意味的元素,重視對其的開發,創造有深厚中國特色文化底蘊的設計作品。

現代平面設計有必要以發展傳統文化為己任,把探討當代設計的著眼點放在傳統的文化中進行分析。平面設計中具有諸多影響因素,諸如文化等,在西方藝術思潮融入中國平面設計的時候,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當前的設計觀念更新,現代平面設計理念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人審美情趣基礎之上,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思維,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創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新作品。(圖1)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應用

在當今的現代平面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的一些特征、符號,也成為現代平面設計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潛質的一種趨勢。比如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中國香山飯店就是運用江南水鄉青磚灰瓦色調,使現代建筑加上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共鳴。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的過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華的過程,借鑒傳統特征和符號,有目的地選擇作為文化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精華融進現代平面設計中去。我們應該倡導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必定會使現代平面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使傳統文化得到再生,并煥發新的生機。著名平面設計師靳埭強先生為日本“自在”紙坊創作的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海報設計,在紙紋上運用了傳統手造紙的毛邊,宣紙竹紋變化,構成中國山水自然繪畫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文性情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整幅海報制作結合中國傳統圖案藝術表現手法,把作品風格淋漓盡致突顯。

奧運會標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環、象形的“中國結”傳統圖案,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太極拳結合,使得標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動和諧。作品在體現現代設計觀念的同時,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歷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標志設計緊密結合的藝術魅力。該標志整體結構也是取自傳統吉祥裝飾圖案“盤長”,但可貴的是它沒有對這一傳統造型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書法中所特有的筆不到而意到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動勢與意象,并借以表達標志主題和傳達人民的祝愿。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喜相逢”圖案,反映出一種厚實的帶有民族文化底蘊的特征,而且鳳烏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圓滿、吉祥、欣欣向榮的美好寓意,這種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與向往的裝飾圖案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的特色手法。(圖2)“上海老酒”包裝的創意設計就采用了傳統紋樣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將傳統圖案和地域特征結合當代人的欣賞習慣,表現了老上海的傳統文化,給人以古樸、回歸的感覺,設計出了現代酒包裝的風格。(圖3)可見,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如何能把握傳統裝飾圖案關系及運用,我們不僅需要掌握圖案色彩的對比、統一及變化等基本規律。還要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民族圖案藝術中的色彩精華并加以創造性地發揮與運用,才能更好地體現出的中國平面設計民族風格。

透過傳統圖形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我們可以看出,圖形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的技術與意識的沖擊下不斷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國的傳統圖形藝術在現代設計當中得到延伸發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們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我們對民間剪紙造型重新認識后的再創造,是深化和提升,是從民間剪紙造型再現式圖形表現發展到對民間剪紙造型文化內涵的深刻剖析,這是現代平面設計所必不可少的。

三、平面構成中剪紙的表現方式

平面構成設計的基本原理是把繁雜的圖形高度概括,以二維空間的形式來表達,即通過平面設計中的基本形態要素—點、線、面的特性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則進行新的藝術形象的創造,從而達到一種特有的藝術效果。傳統的民間剪紙,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折射,曾有過光輝的昨天與漫長的歷程,民間剪紙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有相當的穩定性、可變性、適應性。隨著歷史的變革,民間風俗的隨移,各個朝代都要表現一些新剪紙紋樣,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有許多藝術形式(如剪紙、年畫、刺繡等)都是以二維空間的形式來傳達的,與平面構成有相類似的藝術效果。平面構成雖然是在平面二維空間中進行藝術創造,但由于所構成要素和構成形式的特殊性,在視覺效果中并不是二維效果,而是立體效果,這是平面構成表現方式的本質所在。

剪紙在中國民間藝術中風格多樣,且極具地方特色。剪紙藝術的傳達方式,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大量使用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張變形,從而表現出圖案形式的藝術美感。其中對稱、平衡、重復、發射是剪紙圖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平面構成的要素。剪紙就是從傳統藝術中提取元素,以現代創造意識和表現技巧進行再創造。從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尋找設計元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分析,進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創造,可以將無形的抽象的某種理念和心理狀態轉化為一種具體形象,引發出抽象意念延伸和連接。剪紙藝術,不管藝術風格如何,其傳達方式最顯著的特點都是平面結構,也就是以純粹的平面點、線、面的方式,構成形形的藝術作品,是完全意義上的二維空間藝術。剪紙藝術的傳達方式,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大量使用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張變形,從而表現出圖案形式的藝術美感。剪紙藝術經過兩千多年的繼承、發展、流變,其傳達方式已經非常豐富,其中對稱、平衡、重復、發射是剪紙圖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平面構成的要素。

中國的民間剪紙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正由于它的獨立文化內涵有異于其他的現代設計。民族風格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人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形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語言、風格和審美觀。中國的民間剪紙藝術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是中國設計家藝術信念的支點,也是中國設計藝術走向世界的起點。我們對它的研究和借鑒,不是對歷史的復歸,而是發自對現代文明生生不息的追求。剪紙藝術已不是一種簡單的視覺傳達手段,而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中國民間剪紙造型在原型基礎上產生了質的變化,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在美學上賦予它新的生命。獨特的視覺形象,傳遞著設計者知識層面、文化修養、思維理念和審美意識。放眼全球,把我國特有的剪紙藝術推向全世界,使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更加璀璨、奪目。

第10篇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包裝設計的重構與融合

隨著我國現代包裝設計的發展,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自然、樸素以及自由等特點都被利用到設計中來,很好的促進了包裝設計的發展。利用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材料、造型以及色彩等元素,實現了現代包裝的多元化發展,對包裝設計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造型與現代包裝設計的融合

傳統文化和藝術中形態各樣的造型也與本文由收集整理包裝設計有所融合,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造型藝術給了人們良好的視覺享受,例如,傳統的民間立體造型,在陶器以及瓷器等容器設計中的應用,都體現了容器飽滿以及厚重的造型風格。樸素中卻不失大氣,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造型風格,民間造型與現代包裝設計的融合,實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在包裝藝術中的回歸,促進了包裝產品良好視覺形態的展現。例如,在酒鬼酒的酒瓶造型設計中,利用了拴麻繩以及土陶瓶設計,帶給人一種粗獷和豪邁的感覺,不拘一格的同時卻一點也不覺得粗俗。同時,酒瓶造型中的麻袋造型設計,正是對我國傳統湘西文化的借鑒和利用。這些別具匠心的造型設計,都很好的利用了傳統文化元素,讓人們在現代都市社會中,也能找到一絲傳統和民間的溫暖,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祥和氣息,從而滿足了現代都市人群的精神需求。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勞動人民是最富有智慧的群體之一,他們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借助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元素,開發出了很多天然材料,例如竹、木、草、藤以及莖葉等,還掌握了各種容器類物品的制作工藝,例如筐、盆、壺等。利用這些材料和工藝,表現出了傳統文化中關于包裝和容器方面的藝術形式,在注重材質的同時,也對物品的審美和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傳統文化中的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實現了勞動人民生活與自然的統一和協調。例如,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粽子,就體現了傳統文化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將糯米主食用具有清香氣息的蘆葉包裹起來,形成三角形的樣式,然后用彩線捆綁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個小巧玲瓏、樣式美觀的粽子。粽子的包裝就很明顯的凸顯出了傳統文化中自然材料在食品包裝中的應用。粽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直到現代社會,仍然深受群眾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的味道,還應為它獨特的外形,以及包裝材料在粽子蒸煮過程中發揮出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自然材料給包裝藝術帶來的活力和生命力。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包裝容器例如竹盒、竹筐等,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體現現代氣息的塑料、鋁鐵以及復合材料等逐漸利用的多了起來。但是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現代包裝設計時,同樣借助了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包裝理念。例如在進行一些節日禮品的包裝過程中,盡量利用一些自然材料進行包裝,或者將現代包裝材料的外形打造成比較古樸和傳統的形式,讓人們在進行物品選購的時候,得到物質滿足的同時,也從精神上得到了傳統文化的慰藉。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利用了傳統民間包裝材料純樸、自然、人情以及鄉土味的特點,實現了現代包裝設計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了現代包裝設計的發展。

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包裝設計中更加注重節能環保理念。因此,一些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又重新被包裝設計者重視起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消費理念的變化,消費者往往會對那些綠色產品、綠色包裝等產品更具有興趣,自然包裝材料也會帶給消費者很親近很自然的感覺,這些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元素與現代包裝設計的融合

傳統文化中的色彩元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利用各種民間傳統色彩元素進行包裝設計,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國傳統的中國紅色彩,體現的是傳統文化藝術中紅火熱鬧的整體氛圍,人們對紅色也會產生積極的吉祥和喜慶的象征心理。因此,將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紅色彩融合于包裝設計中,可以讓受眾人群產生很好的共鳴。例如,在喜盈門酒的包裝設計中,采用了大量的紅彩設計,就是為了營造一個熱鬧和喜慶的氛圍,迎合消費者的需要。不僅是喜宴酒,在很多現代食品包裝中,都喜歡運用紅色等暖色系包裝設計,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這些都體現了包裝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色彩元素。

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也很廣泛。隨著我國現代包裝設計的發展,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自然、樸素以及自由等特點都被利用到設計中來,很好的促進了包裝設計的發展。利用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材料、造型以及色彩等元素,實現了現代包裝的多元化發展,對包裝設計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促進現代包裝設計同傳統文化的融合,促進包裝設計的發展。

第11篇

[關鍵詞] 傳承 創新 發展

民族民間舞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并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它具有積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遺存,并在民族交融中發展,將歌,舞,樂三者結合的諸多特點。這種原始的,最初的文化載體確定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根系。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它擁有豐富的舞蹈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傳統。在56個民族中,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點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舞蹈形式也不相同。 其中少數民族舞蹈主要有:藏族,蒙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回族苗族,壯族,侗族,羌族等。漢族民間舞蹈主要有: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膠州秧歌等。盡管中國民族眾多,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千姿百態,但整體上都具有載歌載舞,技藝結合,自娛的共同特點。

一、民族民間舞的傳承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應該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民間的自然傳承,二是教育傳承,三是創作傳承。在對待民間舞的傳統問題上,有些人強調“原汁原味”,認為只有“原生態”的舞蹈才是民間舞。 什么是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民間舞是完全來源于生產勞動、、地理環境等元素,貼近人們生活,日常習俗,完全沒有被修飾過的動作。對待原生態舞民間舞蹈文化傳承中原生態民間舞蹈是基礎蹈,我們不能認為它是原汁原味的就是最好的,民間舞蹈文化傳承中原生態民間舞蹈是基礎,只有將原生態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對其進行加工和技藝上的提高,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觀賞性。民間舞的發展是要經過原生態――教學――舞蹈創作的過程,民間舞教學是在原生態的基礎上把訓練性表演性強的部分提煉進行整理研究形成規范的教材進行教學。民間舞的舞蹈創作是以它為素材經過再創作向舞臺藝術升華。民間舞從生活中走上舞臺,成為觀賞性強的藝術作品,就必須加工提高。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許多優秀作品都是藝術家們以民間“原生形態”的舞蹈形式為根源,以繼承與發展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為目的進行探索與二度創作的結果。如賈作光老師的蒙族《鄂爾多斯》,《盅碗舞》,楊桂珍老師的傣族舞蹈《水》,楊麗萍的《雀之靈》,馬躍老師的《奔騰》,張繼剛老師的《黃土黃》等。這些作品都在表現民族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少數民族舞蹈的民族屬性淡化,一些原生態舞蹈沒有被很好的傳承下來。這些引起了我國民間藝術工作者的警覺,同時采取了一系列保護行動。主要措施有頒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舞蹈同時設立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舞蹈的機構和設施。盡管如此,有些地區沒有對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土壤和環境進行保護,使得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大力發展少數民族舞蹈保護少數民族舞蹈生長發育的土壤和環境是當務之急。正如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金浩認為的那樣原生態的民間舞蹈在現代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對其生存的環境予以支持和重視。我們在堅持民族民間舞蹈自主性的基礎上,盡可能保護它的自然生態環境。其次鼓勵和支持民族舞蹈的保護與創新工作,為民族舞蹈保護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首先應該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少數民族聚集地收集、開發整理那些為廣大群眾所不知的民族舞蹈,進行系統的整理,使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同時,對民族舞蹈進一步進行創新,使民族舞蹈再上新臺階。

對民族舞蹈僅靠保護遠遠不夠,還必須進行創新。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創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加以創新和變革,也就沒有生命力,就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對民族舞蹈進行創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復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質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續.

二、民族民間舞的創新

進入21世紀的今天,民間舞文化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近年來,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出現很多運用現代舞編創技法編創而成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這類舞蹈的特點是將現代舞與民族民間舞蹈相結合,以現代意識現代的藝術技巧對我國現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間舞的形式給以新的體現呈現出與傳統民族民間舞蹈風格不同的情況,有較高的觀賞性。比如舞蹈《牛背搖籃》,《酥油飄香》,《老伴》《扇骨》《孔雀飛來》等等。藝術是相通的,雖然有各種派別,但這不是民間舞創作間的界限,能把兩者相融起來才是最高境界。民族傳統文化是保持民間舞獨特個性的核心,它是該民族的傳統積淀,在發展中是不能輕易被改變的。作為編導在構思、立意上打破傳統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否則會背道而馳,編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間舞。在傳承以前經典作品優點的同時,融人現代舞的因素,模仿與借鑒并存,傳承與發展并存。

民間舞作品重在表現民族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斷地尋求和探索將使它具有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這種創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將成為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主流力量,因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個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從優秀的民間舞作品看,有以下特點:一是作品主題的選擇與民間舞某風格的完美統一,二是創作者的自覺意識的覺醒加上創作者的才華和智慧。但是有些民間舞作品在創作上卻大相徑庭,,民間舞動態加上芭蕾舞托舉,或者在一個民間舞里出現幾個民族的風格動勢,讓人看完以后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看了一個什么作品,這是創作者本人對民間舞理解的錯位,即丟棄了民間舞的傳統風格。 民族民間舞無論怎樣的表現和發展,他都必須在“民族民間”四個字上下功夫,無論怎樣變化都是“萬變不離其宗”。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經講過這樣的話:“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決定其本質的是風格。”以《扇骨》為代表的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作品,體現了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另一個方向,這類舞蹈在編創中不拘泥于傳統舞蹈動作,而是側重于尋找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從民族傳統文化出發進行創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層次的文化氣質。這類舞蹈具有較為深入的思想性,能從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動觀眾,從而充分展現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進入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關鍵時期,在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創新上,我們既要堅定立場,又要開放精神,從傳承到創新,都必須從民族性這個“本質”出發,把握尺度,創造一種貼近時代精神,體現生命意蘊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

參考文獻:

[1]《民族民間舞蹈研究》(叢刊)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編.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課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3]趙鐵春《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年1-2期.

[4]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傳承中的作用[J],云南藝術學院學 報,2006,(4).

[5]紀蘭慰、邱久榮.少數民族舞蹈在中華舞蹈史中的歷史地位[J],中 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6] 袁榮輝.發展少數民族舞蹈之淺見[J],,民族藝術研究,1995.

[7]劉青戈:《中國當代創作舞蹈類型分析》,載《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第12篇

《黃河之聲雜志》2015年第四期

一、加強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和理解能力

音樂的品位源于對內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樂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華內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樂的韻味。如果無法理解音樂的內涵,就無法欣賞到音樂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調也會毫無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傳統聲樂中所表達的情調,透析其內在的精華和內涵,這樣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聲樂文化的美感;高校聲樂教育者要重視各地方人文風情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民間音樂創作的情感、內涵,增強其聲樂涵養,更深層次的認識音樂中所流露的情感,這不僅關系到高校聲樂學生的未來,也關系到高校聲樂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結合。

二、搜尋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性

是否擁有豐富的聲樂教育藝術資源是關系到高校聲樂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寬渠道努力獲取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對高校聲樂教育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通常可以借助以下兩種方式獲得傳統民間聲樂文化資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藝術特點,尋訪地方音樂家和民間藝人,這些人對聲樂的理解較為透徹,所創作的作品具有當地的傳統文化特點;其次,去資料館或者圖書館查閱中國不同音樂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資料和音像資料,將那些已經失傳或者難以找尋的音樂傳統發揚光大。我國擁有56個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樂文化,如果可以將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融入到高校聲樂教育中,將會極大的拓寬高校聲樂教育藝術資源;學生學習各民族的聲樂,可以增強其音樂欣賞層次和水平,豐富高校藝術表演形式。

三、在課堂中融入民間傳統文化

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應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將傳統文化概念融入到聲樂教學中,使學生在民間傳統音樂中受到熏陶,同時還能邊觀察邊實踐;教師還應依據教學效果進行實時修改,帶領學生定期尋訪老輩的傳統民間藝人及音樂家,鼓勵學生和他們交流,在傳統的自然環境中感受民間傳統聲樂的文化魅力。我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各民族地區均擁有特殊的音樂風格及聲樂文化,選擇其中優秀代表作,并將其融入到高校聲樂教育中來,不僅能豐富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內容,還能將其傳承下來。所以,應該將各民族、各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聲樂作品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中,通過潛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優缺點,真正實現高校聲樂教育的多元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特色聲樂教育與民間傳統聲樂文化之間是一種相互成長、相互依存的關系,它們兩者的結合將會帶來雙贏的局面。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民間傳統聲樂文化的遺產資源,把地域性的民間傳統聲樂資源引入到聲樂課堂中,才能逐步沖破“學院派”聲樂教學模式的限制,真正構建具有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聲樂課程體系。因此,高校的聲樂教育者要把民間的傳統音樂重視起來,并在其中加入創新元素,使高校的聲樂教育制度真正得到革新,真正的實現資源融合,達到高校多元化發展聲樂教育的目的。

作者:吳迪單位:湖南科技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沂源县| 昔阳县| 临朐县| 会泽县| 威远县| 漳州市| 达日县| 阿拉善盟| 邓州市| 疏附县| 离岛区| 长治市| 淳安县| 光泽县| 阳谷县| 格尔木市| 岑巩县| 麟游县| 平定县| 吴堡县| 金溪县| 横峰县| 内乡县| 丰宁| 吴忠市| 壤塘县| 资源县| 庆云县| 江城| 麻江县| 岑溪市| 综艺| 昌宁县| 陈巴尔虎旗| 犍为县| 襄垣县| 绥宁县| 苏尼特左旗| 留坝县|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