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10:04: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臨床超聲診斷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超聲診斷學課程設置不足
超聲診斷技術作為一門年輕但發展迅速的學科,在臨床應用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診斷方法,也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知識體系中的必備部分[4]。但是由于醫學界乃至社會上對超聲重要性的誤解或觀念的落后,導致超聲診斷學在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的影像診斷技術或物理診斷學教學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生中涉及超聲的課程只有4-6個學時,往往在診斷學中一帶而過;有些院校臨床醫學生課程內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聲診斷學,或者將其納入考查課、選修課,導致學生認為其“可學可不學”;更不要說安排見習、實習課。而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上機觀摩或實踐課,學生會覺得超聲診斷非常抽象、晦澀難以理解,基本上達不到學習效果。
1.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知識掌握現狀
由于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接受過超聲診斷學課程的培訓,導致年輕的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知識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聲檢查適應證及用途,不清楚超聲檢查的原理及優勢,甚至看不懂超聲報告單,認為其只是輔助診斷,更不用說了解超聲診斷技術的前沿發展方向和趨勢。殊不知超聲診斷目前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產科、淺表組織器官、心臟、肌腱韌帶、關節、神經、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據統計,所有的臨床學科都與超聲醫學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有研究者對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針對超聲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4%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其對超聲知識的掌握,73.4%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的了解差,僅24.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了解一般;在問及對超聲報告的認識上,38.7%學生認為他會關注超聲報告中描述內容,32%學生會關注部分與自己專業相關較強的報告內容,僅17.5%學生認為自己能讀懂描述內容,46.5%學生表示完全不能讀懂報告描述內容[6]。由此可見,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知識了解嚴重不足。
1.3超聲診斷學教學師資現狀分析
由于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年輕的、但發展非常迅速的技術,專業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尤其缺乏高學歷、高年資、臨床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從事超聲診斷學理論授課的教師仍多為本科或大專學歷,缺乏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有些甚至是技術員轉行,其學歷層次、知識體系、綜合素質尚有待提高。同時,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帶教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由于臨床超聲醫師隊伍整體偏年輕,缺乏超聲診斷學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年資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的教師,加之帶教醫師一般都缺乏技術規范化培訓,帶教過程中教學內容分散,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規范性,帶教過程中常夾雜著個人習慣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教學改革策略
為滿足現代醫學事業快速發展和社會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需求,實現現代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應改革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彌補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超聲診斷學專業教育上的不足。
2.1結合當今醫療體制改革和醫學發展的需要,重視超聲診斷學課程教育
超聲診斷技術由于其發展迅速、易于普及、實用性佳,不僅成為各大醫院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篩查、診斷和人群健康檢查中更是占據了無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價廉、無放射性、應用廣泛,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MRI雖然具有分辨率高、診斷價值大等優勢,但由于其昂貴的價格或有放射性等缺點難以在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廣普及。隨著近期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隊伍的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超聲診斷作為一種易于推廣的影像學技術,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因而改變超聲診斷是輔助診斷的陳舊觀念,在臨床醫學生中普及超聲診斷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2組織編寫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
目前的超聲診斷學教材主要是面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因而編寫一本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至關重要。臨床醫學生學習超聲診斷學的目的主要為:第一,了解超聲成像的原理、特點、發展方向、前沿技術,從而能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確選擇超聲檢查方法。第二,了解超聲成像的常見干擾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釋某些組織器官超聲檢查前特殊準備的意義。第三,能正確分析超聲診斷報告。第四,能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充分發揮超聲診斷優勢,不斷拓展超聲診斷應用范圍。這就要求教材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重點突出超聲診斷的成像原理、類型、技術優勢、常見病診斷要點、臨床應用,并結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臨床表現等內容,將基礎、臨床、影像學科相結合,同時將高頻超聲、腔內超聲、三維超聲成像、超聲造影等當前臨床應用研究中的熱門課題加入教材中,廣征博引,力求知識的先進性[5]。
2.3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增加實踐課
超聲診斷既是一門獨立的技術,也是一種公共的、通用的、臨床多學科涉及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系統,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因此,教學主管部門應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合理分配教學課時,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的學時數應不少于30學時,讓學生充分了解超聲技術的原理、類型、優勢、臨床應用范圍及當前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更好地為日后開展醫療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技術。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醫、理、工交叉結合的專業課,基礎理論較抽象;相比于X線、CT等影像學方法,圖像是實時動態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圖像千變萬化,實踐性非常強,所以超聲診斷學的見習、實習課程顯得尤為必要[5,8];臨床醫學專業該課程見習課不少于8學時,實習時間不少于2周。開展好實踐教學,有助于加強影像與臨床學科的結合,培養橫向思維,避免基礎、臨床、影像學科之間的知識脫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學方法的成像特點、優勢,將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理論,有助于臨床醫生讀懂超聲報告。
2.4加強超聲診斷學師資隊伍建設
1依托UIIS平臺,建設超聲影像資料庫
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超聲影像資料庫的建設是開展超聲診斷學教學、實訓、實習的基礎和必備條件。UIIS的使用為數字化圖像的收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為超聲影像資料庫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影像信息基礎。超聲診斷學理論教學大多采用多媒體課件為主的教學方式,但制作多媒體課件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UIIS應用之后,使多媒體課件制作更加方便、內容更加豐富。UIIS同時還具有查詢超聲診斷意見和超聲診斷描述的作用,只要輸入描述疾病的關鍵詞,就可以查詢到該疾病患者的詳細資料及圖像,使教學內容更全面,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著增強了教學效果。在科研方面,UIIS的應用有利于將教學、學術與臨床研究相結合,通過對存儲報告中的數據和圖像進行統計學分析,便于撰寫論文和科研著作。
2UIIS的應用提高了超聲診斷學實訓教學的質量,改變了教學模式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超聲實訓室的硬件設備遠遠不能滿足實訓課的教學需求。由于實訓室超聲儀器數量少、學生人數多、實訓學時有限等因素,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進行實際操作,而UIIS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在現有設備條件下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UIIS中保留的動態圖像能真實地再現檢查過程,模擬醫院超聲診斷室的實際狀況,利用UIIS的超聲圖文工作站進行超聲描述、診斷和打印,成功實現了臨床實境教學,讓學生在實訓課中真切感受到臨床一線工作的狀態。因UIIS具備擁有大量清晰數字化圖像和簡單方便的操作界面等優點,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學習,可以對圖像資料任意調取和查看,達到動態顯示、實時觀察,還可使同一病例不同時間的各種影像資料和文字資料同時顯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習興趣。UIIS在超聲診斷實訓教學中的充分應用不僅減小了教師的勞動強度,增加了教學資料的來源渠道,延長了教學資料的保存時間,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知識的更新速度,使師生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3UIIS的應用方便了超聲診斷考試的改革
UIIS實境教學也為超聲診斷的考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測試方法。教師可以從UIIS中根據專業層次不同,在不同系統中隨機挑選若干幅圖像作為考試內容。當處于考試模式時,所顯示的圖像只顯示患者的病史信息以及圖像本身,學生需根據圖像做出正確的技術選擇和相應的超聲診斷。這種方式可以真正達到考核學生診斷思維的效果,使考試變得更加方便、保密、公平、公正[4],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4UIIS在超聲診斷學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首先,UIIS是醫院信息系統(HIS)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與醫院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緊密相連,UIIS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需要學校與附屬醫院之間進一步加強網絡資源共享。其次,教學UIIS內容多、信息量大,學生不容易準確選取所需內容,還會出現系統故障,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所以帶教教師需要學習一些計算機方面的知識,熟練操作UIIS系統,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以保證教學工作能夠正常進行。
綜上所述,UIIS實境教學在超聲診斷學中的應用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臨床一線的工作狀態,成功實現了教學與崗位對接,豐富了教學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超聲診斷學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只要我們努力去解決,UIIS實境教學將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作者:周玫娟 單位: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關鍵詞:理論教學;教學策略;關聯性;三步法
醫學超聲技術因檢測快捷、經濟、無輻射等優點,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醫學院校大都開設了相關課程,但理論教學仍普遍存在很多問題。從事超聲診斷工作的醫生須有過硬的理論知識,所以通過改進理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培養超聲診斷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從事超聲診斷學的教學數年,一直在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通過不斷創新、學習和總結,逐漸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超聲診斷學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為“精品課程”這項以育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超聲診斷理論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1.重講解,輕討論超聲診斷內容繁雜,知識點多,課時相對少。多數教師不得不顧及進度,有限的課堂時間幾乎全用于理論講解,很少在課堂討論。授課形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因熟悉內容,教師講得很透徹,但學生接受能力有限,高強度的知識“灌輸”已經被證明效果欠佳。討論實際上是對知識的運用,但遺憾的是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常缺失這環節。2.對知識點關聯性的關注度不夠教師授課參考的就是教材,雖不至于照本宣科,但大多也僅是教學大綱的濃縮。教師把內容講完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由于課時緊任務重,教師需一節接一節的講,知識點之間缺少聯系對比分析。學生孤立的學習知識點,沒有建立起聯系。3.學習興趣低常規超聲診斷理論授課的方式導致課堂教學較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低。授課內容參考教材,學生即使不聽課,只要認真學習教材,也可應付考試。所以,學生很難真正掌握知識點,且易遺忘。
二、對策分析
1.改變教學策略,加強對課堂的把控雖然很多教師認為“灌注式”“填鴨式”教學方法不理想,但超聲診斷學內容多,受限于學時,多數教師不得不繼續采用。這會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師授課累等問題。教師應改進教學策略,既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學有所成。在教學策略上,筆者將“以講為主”轉變為“學生自學+教師串講+知識運用”三步法。首先,學生通過自學,對章節內容進行充分了解,課堂上給學生10分鐘再次回顧強化。然后,教師對章節內容串講,構建知識框架、闡述知識點的聯系,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所學內容。最后,以學習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應用訓練。將教學重點放在應用上,學生從單純地聽轉變為主動地學,各環節相扣,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2.強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知識點間的聯系對于超聲診斷很重要,因為任何案例都是所學知識的綜合分析。但掌握如此眾多知識點難度不小。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對學過的內容反復涉及、對比分析的方法,加強知識點的聯系,強化學生的記憶。同時,授課改節為單位為章為單位。通過教師串講,學生快速建立起系統性知識框架。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將知識點添加到框架中,形成知識體系。3.適當運用PBL和CBL教學法,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學生是被動學習,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師通過適當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學法,引導學生思考,將所學知識用于超聲診斷,理論與應用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PBL和CBL的教學方法可促進學生開放式探究、獨立學習、團隊合作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在學生自學階段運用PBL教學方法,設計一些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教材,使自學具有較好的方向性,以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創造性思維的技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小組討論階段,設計簡單的超聲診斷臨床案例,使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臨床診斷技能。綜上所述,“三步法”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超聲診斷技能水平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反映這種教學方法能幫助他們快速把握教學內容。PBL和CBL教學法的引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超聲診斷基礎理論知識的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能為以后復雜案例的分析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卓忠雄.超聲診斷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5
[2]劉衛勇,隋秀芳,康冰飛,劉力,葉顯俊.LBL結合PBL在超聲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3
[3]李穎嘉,崔忠林,文戈.超聲診斷學教學中PBL教學模式應用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254-01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本質上是一個極其緩慢流動的血管湖,可發生肝的任何部位,以右葉多見。自然人群尸檢發現率為0.35―7.3%,占肝良性腫瘤的5―20%。女性發病率多于男性,10―20%為多發。血管瘤的診斷首選超聲,典型病例可以確診,不典型者應作CT增強或MRI進一步確診,現收集我院三年經彩超及CT平掃的78個病例95個病灶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彩超和CT平掃對肝血管瘤診斷的差別,評價兩種檢查方法對肝血管瘤的診斷價值。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至2012年經彩超及CT平掃檢查的78病例,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16至70歲,平均年齡42歲,78例中63常規體檢發現,7例膽囊炎或膽囊結石檢查時發現,5例外傷時發現,3例肝區不適檢查時發現。所有病例行CT增強、MRI或多次隨訪復查證實為血管瘤,除3例患者有肝區不適外,其余均否認肝病史,實驗室肝功能檢查正常。
1.2方法:超聲分別使用德國西門子PREMIER及深圳邁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工作頻率分別為2.5-4、3.5-5MH,其中49例58個病灶用西門子彩色超聲診斷儀。29例37個病灶用邁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CT使用西門子雙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容積掃描,層厚3―5mm,必要時1mm薄層掃描。
2 結果
2.1 彩超檢查結果:78例95個血管瘤,彩超發現93個,兩個肝右葉位于膈下的血管瘤未查到。單發64例,多發14例,位于肝左葉16個,肝右葉77個,病灶大小6mm至7.6cm,小于3.5cm的85個病灶,其中78個病灶為圓形或橢圓形,呈強回聲,邊界清晰,內部回聲較均勻或呈篩網狀,周邊裂隙征,猶如浮雕樣改變;5個病灶呈低回聲,境界清晰規則,病灶內見不規則“小等號”回聲,當其位于瘤周時,可形成“周邊裂隙征”。低回聲瘤周可有相對較厚的線狀或血管狀高回聲環繞,瘤體后方可輕度增強;以上病灶有典型血管瘤表現而確診。1個呈等回聲,可見強回聲邊緣;1個呈囊性改變。8個病灶大于3.5cm,其中4個呈強回聲型;1個為低回聲型;3個表現為低回聲為主的混合回聲,邊緣見不規則強回聲環繞。
2.2 CT檢查結果:CT平掃檢查發現78例,發現病灶82個, 95個病灶中13個未顯示,未查出的病灶均小于2cm;70個肝血管瘤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絕大多數肝血管瘤的密度均勻,邊界清楚。有的血管瘤內含有較多機化組織,影像上呈星狀或裂隙狀低密度,有的含有較多機化組織以見到點狀或不定形的鈣化斑。較大的血管瘤,肝葉有明顯的變形,邊緣光滑整齊,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無移行帶;邊界較清晰;3個病灶呈稍高密度,邊界尚清晰。3個大于5cm的病灶,呈不均勻低密度,其內可見液化區,邊界較清晰,其中一例病灶內可見斑點狀鈣化。
3 討論
血管瘤組織學上分為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3種。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外觀呈紫紅色,一般無包膜,呈囊狀或篩狀空隙,猶如海綿,故稱海綿狀血管瘤(CLH),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無臨床癥狀,多為查體時偶然發現。
超聲可以多角度、多頻率、多途徑地探查,對肝血管瘤的特異性較高,能檢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對大多數血管瘤可以明確診斷。這是CT檢查無法替代的,應作為肝血管瘤的首選檢查方法。但是超聲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超聲受檢查者的經驗,手法的限制,并且有時受腹腔氣體的影響,有些病灶難以發現而漏診,肝右前葉膈下病灶由于位置關系漏診率也比較高,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顯示有時也較困難。CT能顯示彩超不易顯示部位的病灶,對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顯示較為滿意,可作為彩超對肝臟顯示不滿意患者的補充檢查。
參考文獻
[1] 李松年 唐光健 現代全身CT診斷學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10
[2] 許達生 臨床CT診斷學 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8.12
[3] 何望春 比較影像診斷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關鍵詞:高頻彩超;隱睪癥;診斷價值
隱睪是男性先天性發育性疾病,隱睪患者的位置多變,臨床診斷較為困難[1]。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檢查已較普遍地作為臨床首選方法,筆者對高頻彩超診斷經手術證實的50例隱睪癥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50例,年齡10個月~40歲,平均12.9歲。出生后單側或雙側陰囊內未觸及為隱睪的臨床表現,所有患者采取下降固定術或切除術進行治療。
1.2 儀器與方法:本組采用儀器為惠普SONOS-4500和飛利普HDI4000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高頻探頭7.5~11 MHz。檢查時要求患者適度充盈膀胱,取平臥位,使用高頻線陣探頭從陰囊至腹股溝區進行切面連續斜切掃查,雙側對稱觀察,對探頭稍加壓。掃查手法宜輕而穩,探及后,觀察的形態大小及內部回聲,然后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了解隱睪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必要時可讓患者采取站立位進行探查。如有不合作的患者,可使用鎮靜劑。
2 結果
腹股溝型隱睪31例(62%),陰囊上部型隱睪10例(20%),腹腔型5例(10%),誤診4例(8%)。超聲對隱睪的定位與手術符合率為92%(46/50)。患側比健側小,呈發育不良狀。其中腹股溝型隱睪與陰囊根部型相差不大。陰囊上部和腹股溝型的隱睪多呈均勻稍偏低回聲,與正常相似;腹腔型多數呈稍高回聲。
3 討論
在下降過程中受內分泌功能的不足或缺乏、先天性纖維帶的阻止、精索過短等解剖方面的異常等而產生不同部位上的隱睪。隱睪2~3歲時會有超微結構改變,會影響生,在20歲以后未矯正的隱睪較易發生惡變。在診斷隱睪時,要注意與異位相鑒別,以防止把異位誤診為隱睪[2-4]。
隱睪分單側性與雙側性,單側性約66%,雙側性約34%。在腹股溝及陰囊內都不捫及的隱睪發生率為20%,其可能位于腹腔內及先天性缺如。超聲作為一種無創傷性檢查,位于淺表部位的隱睪采用高頻彩超探查,可獲得較滿意超聲圖像,多數定位準確。隱睪的聲像圖特征:位于腹股溝處隱睪與正常相比,表現為稍小的橢圓形或扁圓形的低回聲團塊,回聲與正常的相似,稍加壓可滑動。彩色多普勒顯示小點狀血流,腹腔內隱睪則在腹前壁及膀胱周圍見一低回聲,稍向腹腔內突起,外形規則,內部回聲均勻,呈橢圓形位置較固定,腹膜后隱睪因位置較深又有腸腔氣體干擾,此時可采取清潔腸道,適度充盈膀胱作聲窗,盡量減少干擾。若發現隱睪大于正常,而且內部回聲異常時,應高度懷疑隱睪惡變。超聲檢查未發現時,不要輕易診斷缺如,需結合其他檢查方式進一步檢查。
本組病例誤診分析:1例為發育不良,術中顯示隱睪體積極小,外形規則,彩色多普勒未能出現血流顯示,1例患者年齡較大,發生癌變。另外2例均為腹膜后隱睪,因腸道氣體較重,腹膜后位置較深,患者肥胖等原因造成超聲的誤診。
隱睪在超聲檢查中須注意與腹股溝腫大淋巴結、輸精管盲端膨大腹、股溝疝、精索囊腫等鑒別。腫大淋巴結通常為多個,活動度小,內部回聲較低,質地較硬,彩色多普勒顯示其內小點狀或條狀回聲;輸精管盲端膨大的縱斷面呈梭形或圓柱形,可見明顯管壁回聲;腹股溝疝:腹股溝部見一混合性囊狀包塊與腹腔相通,可見腸管蠕動;精索囊腫超聲顯示為無回聲區,位置為正常上方,無血流顯示。
高頻彩超對于隱睪有較高的診斷率,超聲操作簡便、可重復、無創傷、無放射,這些優點有助于準確地提示隱睪的定位、大小、內部回聲及其并發癥,檢測出的內血流信號對于監測術后效果及成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 參考文獻
[1] 高元桂,蔡祖龍.磁共振成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84.
[2] 丁 杰,王蘭田.高頻超聲波診斷隱睪癥97例[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6,12(4):286.
輸卵管妊娠屬于異位妊娠之一,又稱宮外孕,隨著宮外孕發病率的增高,給予臨床提供宮外孕的診斷依據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往在臨床癥狀不典型,尚未發生輸卵管破裂時,超聲很難為臨床做出早期診斷。隨著B超診斷技術的提高、β-HCG的定量測定及陰道超聲的使用,使未破裂輸卵管妊娠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在輸卵管未破裂時,超聲檢出宮外孕包塊使其成為可能。選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們利用陰道超聲技術診斷輸卵管妊娠27例,通過經陰道超聲對38例宮外孕檢出的聲像圖進行分析,以便為臨床可能在盡早期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信息。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年齡22~40歲,平均31歲。初潮年齡11~17歲,月經周期28~35天,停經史6周內。其中慢性盆腔炎16例(59%),宮內放置節育器8例(30%),輸卵管手術后3例(11%)。易感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輸卵管功能影響。
2 超聲診斷
首先采用二維超聲檢查,明確宮內有無妊囊,雙側附件區有無包塊,盆腔有無積液,然后經陰道檢查,發現宮外孕包塊后,測量包塊大小,行彩色多譜勒超聲及能量圖檢查,觀察包塊內回聲及彩色、能量分布情況,并選取血流信號明顯處測量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數。
二維超聲所見:一側輸卵管包塊,最小12mm×7mm,最大36mm×20mm,其中兩例為間質區,大部分團塊內見厚壁欠規整無回聲,最小范圍1.3×3mm,最大5×12mm,囊內見卵黃囊8例,見胚芽者4例,均未見原始胎心搏動,CDFI:妊囊周邊見環形血流3例,見半環狀血流15例,其余點線狀血流,頻譜測量動脈血流速峰值3-18cm/s,少部分舒張期無血流信號,呈單峰波,偶見怪異頻譜為雙向血流。RI:0.4-0.9。僅6例有少量盆腔積液。本組經保守治療無效,妊囊進行性增大,盆腔積液出現或原積液量突增,后經手術證實10例。28例隨診2-4次,包塊及其內妊囊縮小,周邊血流信號逐漸明顯減少,保守治療成功。本組中有3例一次檢查未發現包塊,3-5天后二次檢查發現包塊,有6例為第二次宮外孕。最早明確診斷為宮外孕包塊者為閉經30天左右。
宮外孕是由于孕卵種植于子宮以外的部位。以往因宮外孕發現不及時造成母體死亡率高達10%,故早期診斷異位妊娠相當重要。
宮外孕多發生于宮內節育器放置后、輸卵管炎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妊囊多著床于輸卵管內并發育生長。經陰道超聲檢查關鍵在于明確宮內有否妊娠囊,并要與假妊娠囊鑒別。宮外包塊要與正常卵巢鑒別,尤其是同側卵巢內的黃體血腫鑒別,對閉經時間30-40天之間的宮外孕者有時首次經陰道檢查也很難發現明顯包塊,僅輸卵管局部略增厚,很難明確包塊存在,應隨診避免漏診宮外孕。有學者認為包塊內環繞的半環狀血流對確認宮外孕有意義,而包塊內環繞的環形血流不易與黃體囊腫區別。妊囊內如有卵黃囊、胚芽,可明確宮外孕,如果后兩者不存在,此時需結合臨床,即便尿妊娠陽性,超聲僅能提示宮外包塊存在。由于病人就診時間早,盡早選擇經陰道超聲,在妊囊內未出現卵黃囊和胚芽時就檢出宮外包塊,非手術保守治療的成功得益與此。本組保守失敗者均為妊囊內見到胚芽且見到胎心者,故胎芽內存在胎心者應及時采取手術治療。
經陰道超聲檢查因探頭頻率高,探頭在陰道內緊貼宮頸與陰道穹窿,盆腔臟器位于聲場近區,使盆腔器官聲像圖更清晰。對觀察子宮內蛻膜結構及異位妊娠囊有較強的識別能力,未破裂型包塊內孕囊,卵黃囊回聲、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動顯示直觀,為早期診斷提供了有力佐證。且不受患者體胖、腸管氣本及膀胱充盈等因素影響。發現孕囊也早于腹部超聲1周左右,較腹部超聲易于發現異位妊娠小包塊回聲,經陰道超聲的應用,使異位妊娠的診斷率大大提高。
經陰道超聲檢查可發現較小的未破裂的輸卵管妊娠包塊,我們發現最小包塊僅1cm左右,包塊內有僅直徑1-4mm妊囊樣無回聲。本組絕大多數包塊內未發現卵黃囊、胎芽及胎心,但結合臨床不影響診斷,如包塊妊囊周邊有血流分布則對宮外孕早期診斷有更大價值。多數學者認為半環狀血流對宮外孕診斷有較高的特異性,本組符合。包塊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差異大,無明顯特異性。對有停經史伴有陰道點滴出血,尿HCG陽性,經腹未能發現妊娠囊而懷疑異位妊娠者應采用經陰道超聲檢查。總之,經陰道超聲對宮外包塊的檢出對臨床醫生的早期診斷和及早治療有著重要意義并可減少外科手術干預。
超聲對異位妊娠的定位診斷較準確,為臨床的診治提供了可靠依據。但對于未破裂型的診斷能有一定的難度,有漏診誤診發生,超聲造影檢查可能為異位妊娠的早期診斷提供更多的信息。TVS是診斷早期輸卵管妊娠的最佳方法之一,熟練掌握異位妊娠超聲體征,完善TVS檢查方法,可提高早期診斷的敏感性。結合病史及動態觀察血β-HCG值,有助于及時和準確地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對未破裂輸卵管妊娠在超聲監測下行藥物流產保守治療,既可避免手術痛苦,又可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留輸卵管。
參 考 文 獻
[1] 汪龍霞.婦科與產科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2~13.
[2]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264~1267.
【關鍵詞】 高頻超聲 眼科疾病 應用價值
現總結分析45例眼科疾病高頻超聲檢查結果,旨在探討各種眼科疾病的聲像圖特點及臨床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3~10月,我院眼科門診送檢眼超聲患者46例,發現異常45例,其中白內障19例,白內障并玻璃體混濁8例,外傷性白內障1例,單純性玻璃體混濁4例,玻璃體出血4例,玻璃體出血并玻璃體后脫離2例,視網膜脫離6例(部分性脫離5例,完全性脫離1例),晶體不全脫位1例。
1.2 儀器 采用GE logiq-3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7.5~10.0 MHz。
1.3 方法 患者仰臥位,雙瞼閉合,涂耦合劑,探頭輕置于眼瞼上,做縱、橫、斜切面掃查,根據需要可囑患者轉動眼球。依次觀察前房、晶狀體、玻璃體、球壁等結構。選擇最佳圖像凍結,進行測量、記錄。
2 結果
2.1 與臨床對照 46例全部獲得滿意超聲圖像,與臨床對照,超聲診斷總符合率為96.6%。
2.2 聲像圖特征
2.2.1 白內障[1] (1)晶體周邊部混濁(皮質混濁),晶體周邊部可見強回聲,中心部為無回聲。(2)核混濁為主,晶體中心部有強回聲,其周邊部為無回聲或弱回聲。(3)完全性混濁(多屬白內障成熟期)晶體全部呈強回聲,其厚度為4~5 mm,或 6~8 mm。
2. 2.2 玻璃體出血 輕度玻璃體出血為無數的點狀、短線回聲,散在分布或局限在玻璃體腔某一部位;致密的玻璃體出血為不定型的回聲光團,出血多時回聲光點、光團可占據整個玻璃體腔;陳舊出血易在下方,有機化形成時,同時顯示帶狀或膜樣回聲;新鮮出血表現為極細弱的點狀回聲。玻璃體出血的后運動十分活躍。
2.2.3 玻璃體后脫離 為玻璃體腔后部的線狀光帶,與視盤相連或不相連。前者為不完全性玻璃體后脫離,后者為完全性玻璃體后脫離。玻璃體后界膜光滑、薄,呈極低回聲反射,提高增益后能清楚顯示。
2.2.4 視網膜脫離 在玻璃體內出現弧形或“V”型強回聲光帶,與視相連,光帶與球壁之間為液性暗區,此為不完全性視網膜脫離;玻璃體腔內的“Y”型或“T”型光帶,尖端與視相連,兩端達鋸齒緣。光帶上可見血流信號,頻譜同視網膜中央動脈,但流速低。陳舊性視網膜脫離,光帶多不規則,粗細不均勻、無血流顯示[2]。
2.2.5 晶體不全脫位 一般通過測量眼球各方向的晶狀體赤道至睫狀體的距離進行判斷,如眼球各方向晶狀體赤道至睫狀突距離均相等則無晶體脫位,如各個方向的距離不等,則有晶體不全脫位,一般晶體向晶體睫狀突距離縮短的一方移動。
3 討論
眼科超聲診斷的歷史較短,在我國應用超聲診斷的時間僅僅二十多年,卻獲得了驚人的發展。近代與電子技術密切結合的新型超聲掃描儀問世及其他影像技術的進步,促進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及眼眶手術的大力開展。對眼內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光學儀器和超聲波掃描,屈光間質混濁后,超聲幾乎成為唯一可以顯示眼內病變的手段,即使檢眼鏡可以觀察的眼病,也常借助于超聲掃描幫助診斷和鑒別[3]。隨著超聲儀的改進,高頻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的應用,超聲在眼科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對眼科疾病的診斷及手術指導意義也越來越重要。因此,超聲探查由于操作簡便、無創傷,結果準確可靠而被首選。
參考文獻
1 錢蘊秋.超聲診斷學.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2,152-153.
通訊作者:李紅霞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動態觀察胎盤前置狀態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對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孕期常規超聲檢查時發現胎盤前置狀態564例病例定期追蹤檢查至排除胎盤前置或妊娠結束,動態觀察胎盤前置狀態的結局。結果 564例胎盤前置狀態患者中217例在不同時期出現陰道流血(占38.48%)。前置胎盤類型與孕早、中期發生陰道流血密切相關(P0.05)。其中中央性前置胎盤狀態157例,持續至妊娠足月29例(占27.38%);其它類型前置胎盤狀態60例,持續至妊娠足月23例(占38.33%)。474例孕28周前胎盤遷移至正常位置(占84.04%);52例持續至妊娠結束(占15.96%),并占同期分娩人數的0.53%。結論 各種類型的胎盤前置狀態在妊娠各時期均可引起陰道出血,孕早、中期陰道出血與胎盤前置狀態密切相關。超聲動態觀察胎盤前置狀態能及時診斷前置胎盤,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通過對胎盤定位,可對臨床確定治療方案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超聲; 動態觀察; 胎盤前置狀態
前置胎盤是妊娠晚期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妊娠期出血的最常見原因,若不能明確診斷,及時處理,會危及母嬰生命。本文對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孕期超聲檢查時發現胎盤前置狀態的564例病例進行定期檢查,動態觀察其結局,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孕早中期常規超聲檢查時發現的胎盤前置狀態患者564例,其中217例伴有或曾有陰道流血。年齡21~43歲,平均26.5歲。首次妊娠102例,兩次以上妊娠462例。第一次檢查孕周11~28周,平均20.5周。一般每隔1個月復查一次,有陰道流血的半個月復查一次。
1.2 儀器和方法 采用GE LOGIQ 5 PRO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每次檢查均適當充盈膀胱,經腹部多切面觀察胎兒及胎盤下緣與宮頸內口關系,顯示不滿意的排空膀胱經會陰檢查。根據胎盤下緣與宮頸內口的關系,將前置胎盤分為三類:胎盤組織完全覆蓋宮頸內口為完全性前置胎盤,又稱中央性前置胎盤;胎盤組織部分覆蓋宮頸內口為部分性前置胎盤;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邊緣到達宮頸內口而未覆蓋宮頸內口為邊緣性前置胎盤。根據胎盤覆蓋宮頸內口的程度不同分為:中央性前置胎盤,部分性或邊緣性前置胎盤,低置胎盤三類。另外還要重點觀察覆蓋宮頸內口的胎盤是胎盤的主體還是胎盤的邊緣。
1.3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564例胎盤前置狀態患者中217例在不同時期出現陰道流血,占38.48%。其中中央性前置胎盤狀態在孕早、中期出現陰道流血157例,占72.35%;前置胎盤持續至妊娠足月29例,占27.38%;其它類型前置胎盤狀態在孕早、中期出現陰道流血60例,占27.64%;前置胎盤持續至妊娠足月23例,占38.33%。474例孕28周前胎盤遷移至正常位置,占84.04%;52例持續至妊娠結束,占15.96%,并占同期分娩人數(9876例)的0.53%。29例中央性前置胎盤狀態中24例胎盤主體覆蓋宮頸內口,5例胎盤邊緣覆蓋宮頸內口。部分性或邊緣性前置胎盤狀態持續至妊娠足月19例。低置性前置胎盤狀態4例。前置胎盤類型與孕早、中期陰道流血密切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妊娠各時期發現胎盤前置狀態及遷移至正常胎盤位置情況見表2。
表1 前置胎盤類型與陰道出血時間的關系 n(%)
3 討論
妊娠28周后,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甚至胎盤下緣達到或覆蓋宮頸內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稱為前置胎盤[1]。前置胎盤發生率近年有明顯增高趨勢[2],由于子宮蛻膜發育的缺陷或損傷,導致受精卵供血不足,從而促使胎盤面積擴大,
表2 發現胎盤前置狀態時間及遷移至正常位置情況
胎盤絨毛侵入子宮肌層,且子宮內膜損傷越重,發生前置胎盤及胎盤植入的可能性越大,是發生前置胎盤的高危因素[3,4]。自從診斷性超聲儀發明以來,超聲檢查前置胎盤以其準確性、安全性和無創傷性,已取代了其他檢查方法而成為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而且操作便利、重復性好,可隨診動態觀察。超聲檢查可清楚顯示胎盤、胎兒先露部及宮頸位置,并根據胎盤下緣與宮頸內口的關系,確定前置胎盤類型。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前置胎盤分型的超聲診斷有兩種意見。第一種與臨床分型相同分為四型[5,6]:Ⅰ型,中央性前置胎血;Ⅱ型,部分性前置胎盤;Ⅲ型,邊緣性前置胎盤;Ⅳ型,低置胎盤。第二種分為三型[7]:Ⅰ型,中央性;Ⅱ型,邊緣性;Ⅲ型,低位胎盤。診斷前置胎盤需要考慮孕周,在孕20周以前,胎盤處于前置狀態的發生率可高達20%,而在足月檢查時則前置胎盤的發生率僅為0.5%,這是因為妊娠中期胎盤占據宮壁一半面積,因此,胎盤貼近或覆蓋宮頸內口的機會較多;妊娠晚期胎盤占據宮壁面積減少到1/3或1/4。由于子宮下段的形成及伸展增加了宮頸內口與胎盤邊緣之間的距離,使原似在子宮下段的胎盤可隨宮體上移而改變成正常位置胎盤。因此,若妊娠早中期超聲檢查發現胎盤前置者,不宜馬上診斷為前置胎盤,而應稱胎盤前置狀態[1]。本組564例胎盤前置狀態患者中474例在孕28周前即遷移至正常胎盤位置,占84.04%,52例持續至妊娠結束,約占15.96%,占同期分娩人數的0.53%。盡管超聲顯像診斷前置胎盤的診斷率高達95%以上[8],但仍有一定的假陽性及假陰性。所以診斷前置胎盤除應注意妊娠月份外還應注意假陽性和假陰性。因膀胱過度充盈宮頸被拉長,子宮下段受壓而向后方移位使子宮前后壁相互靠近而構成類似前置胎盤的聲像圖造成假陽性,此時應部分排空膀胱后再復查;子宮下段局限性收縮使該部位子宮肌壁增厚或隆起時局部回聲增強,其聲像圖酷似胎盤,也可造成假陽性,應待子宮松弛后再復查。經腹部檢查膀胱未充盈;后壁胎盤由于聲束在胎兒部分衰減,其聲影往往使后壁胎盤無法顯影;宮頸內口的液性暗區,有時被誤認為羊水液性暗區,均可造成假陰性,此時可經會陰檢查清楚顯示宮頸內口上方有無胎盤組織覆蓋,并根據胎盤下緣與宮頸內口的關系進行診斷,排除假陰性。各種類型的胎盤前置狀態在妊娠各時期均可引起陰道出血,特別是孕早中期出現的先兆流產癥狀很多由胎盤前置狀態引起。建議妊娠早期陰道出血者,及時超聲檢查,以早期發現胎盤前置狀態。不同類型的前置胎盤發生陰道流血的情況,由高到低為:中央性前置胎盤>部分性或邊緣性前置胎盤>低置性前置胎盤。因超聲檢查能動態觀察胎盤前置狀態,及時診斷前置胎盤,臨床醫生就可根據超聲檢查、陰道流血量、妊娠周數、胎位、胎兒是否存活,是否臨產制定正確的治療原則,即控制出血、糾正出血、預防感染、正確選擇結束分娩的時間和方法,在母親安全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早產和圍生兒死亡率,資料表明孕36周以后主動結束妊娠的圍產兒結局要明顯好于等待至36周以上自然臨產者[1]。超聲是唯一可以隨診發現中晚期妊娠前置胎盤的準確的無創檢查方法,所以,超聲動態觀察胎盤前置狀態,能對有陰道流血患者及早診斷前置胎盤,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并通過對胎盤定位,對臨床確定治療方案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1-124.
[2] 李志凌.前置胎盤415例臨床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1992,3:142.
[3] 彭冰.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臨床分析.四川醫學雜志,2006,27(9):958-959.
[4] Lira PJ,Cabral CFJ,Argueta ZM,et al.Placenta previa matemal and perinatal repercnssions, analysis of 170 cases.Gynecol Obstet Men,1995,3:175-180.
[5] 吳鐘瑜.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學.天津:天津科學翻譯出版公司,1995:132.
[6] 張武.現代超聲診斷學手冊.北京醫科大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403.
[7] 張青萍主譯.超聲診斷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06-307.
方法: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臨床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的77例患兒進行腹部檢查,觀察有無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對其分布、數目、大小、形態、回聲及血流進行觀察分析。
結果:77例患兒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清晰顯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對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超聲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80-02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多屬病毒感染,好發于冬春季節,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發,或繼發于腸道炎癥之后。癥狀為發熱、腹痛、嘔吐,有時伴腹瀉或便秘,腹痛以右下腹為常見,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輕度升高,病理表現為淋巴結增生、水腫、充血,但培養常為陰性[1],目前尚無統一診斷標準。現對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兒科門診77例臨床及超聲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超聲圖像進行回顧性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以腹痛就診的患兒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歲,部分患兒有食欲不振、惡心、低—中度發熱;腹痛為臍周及右下腹,時間幾天至兩月不等。
1.2儀器與方法。儀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2MHz。患兒平臥位,充分暴露腹部,常規檢查排除肝臟、膽囊、胰腺、脾臟、腎臟、子宮附件(女性患兒)疾病、闌尾炎、腸套疊等。高頻探頭沿腸系膜走行檢查臍周、右下腹,必要時加壓推開腸氣,觀察淋巴結數目、形態、大小、內部回聲,并對最大者測量長徑和短徑,比較長徑/短徑(L/S,亦稱縱橫比),然后彩色多普勒(CDFI)及頻譜觀察及測量其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
1.3診斷標準。正常腸系膜淋巴結體積較小,多小于5mm,長徑>短徑,淋巴結內多無血流信號。由于腸管內容物干擾,半數正常淋巴結不能顯示。目前淋巴結腫大標準為[2]:同一區域腸系膜上有2個以上淋巴結顯像,最大切面長徑≥10mm,短徑≥5mm,縱橫比>2,CDFI顯示淋巴結內血流增多。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患兒治療前后淋巴結之間的差異用t檢驗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P
2結果
77例患兒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呈橢圓形、腎形,邊界清晰,包膜光滑完整,以右下腹及臍周多見,呈散在分布或多發呈簇狀、串珠狀分布,未見融合。最大者長徑為23mm。回聲呈:①低回聲者多見,腫大淋巴結呈均勻低回聲,本組63例,占82%;②皮髓質分界清晰,皮質為低回聲、髓質為稍高回聲者14例,占18%。CDFI:腫大淋巴結內可探及血流信號。根據血液的多少分為3型:Ⅰ型為少血流型,其內可見星點狀血流信號,本組45例;Ⅱ型為較豐富血流型,其內見條束狀,本組28例;Ⅲ型為豐富血流型,其內見自淋巴門向淋巴結延伸的樹枝狀血流信號,本組4例。
3討論
腸系膜淋巴結炎,又稱為Brennemann綜合征,是嬰幼兒期腹痛常見的原因之一。小兒腸系膜淋巴結沿腸系膜動脈及其動脈弓分布,十分豐富,回腸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腸內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腸末端停留,故腸內細菌及病毒產物易在該處吸收進入回盲部淋巴結,而引起腸系膜淋巴結。臨床表現為臍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常無固定壓痛點,少有反跳痛及肌緊張,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及便秘等消化道癥狀,白細胞多為正常。因其無特征性癥狀及體征,臨床上診斷及鑒別診斷較困難。過去對腸系膜淋巴結的檢查往往依靠CT、淋巴結造影法、放射性核素示蹤法等,上述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患兒及家長不易接受。目前超聲檢查已被視為對淋巴結最為敏感及特異的檢查方法。
有報道認為部分正常兒童也會出現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建議將淋巴結腫大標準增加為短徑>8mm[3]。腸系膜淋巴結炎應與以下疾病鑒別:①急性闌尾炎:小兒急性闌尾炎病情發展較快,早期即出現高熱、嘔吐等癥狀;右下腹有局部壓痛和肌緊張;穿孔率較高,并發癥和死亡率也較高。超聲可見腫大闌尾回聲,直徑>6mm,部分病例管腔內見糞石強回聲。②腸套疊: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對于診斷小兒腸系膜結炎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對急慢性腹痛兒童進行超聲檢查腸系膜淋巴結,有助于盡早明確腹痛原因,為臨床提供準確、及時的診斷依據,從而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孫斌,陶靜,初洪鋼,等.淺表淋巴結病變的聲像圖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1,10(11):676
[3]王文剛,田暉,閆記英,等.正常小兒腸系膜淋巴結彩超測量值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32(3):423-424
[4]裘法祖,王健本,張祜曾主編.腹部外科臨床解剖學[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98
[5]劉彤華,診斷病理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6]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五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7]賈立群,王曉曼.實用兒科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8]鐘紅.臨床淺表器官超聲診斷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
[9]武國良,李建華,張華超,等.高頻超聲對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研究[J].醫學影像,2006,3(20):142-143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而嚴重的疾病。也是胰腺疾患中最常見的一種。它起病急,臨床癥狀重,對患者生命威脅大。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及時發現并發癥,對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通過1年來我院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診治經過的全過程,并對其進行分析,探討超聲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月有完整臨床和彩超資料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28~75歲,平均39歲,保守治療21例,手術4例。全部病例均因急性上腹痛3小時~3天入院或轉科,并即行超聲檢查。急性胰腺炎主要癥狀有突然發作上腹部疼痛,疼痛劇烈而持久,伴陣發性加劇,并向腰、背及肩部放射。部分病例伴惡心、嘔吐及黃疸,本組中10例有明確的暴飲暴食或飲酒史,7例膽源性,4例慢性胰腺炎復發,4例無明顯誘因。實驗室檢查血尿淀粉酶顯著增高18例,正常或略高7例。
儀器與方法:使用飛利浦SDI-4000型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為35 MHz。患者取仰臥、半臥位、坐位或側臥位,經腹掃查,仔細觀察胰腺的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變化及其與周圍的解剖關系,觀察了解胰腺周圍、胸、腹、盆腔有無積液及積液量的多少,并注意膽囊、膽管、胰管有無擴張及胰管內有無異常回聲。根據圖像進行綜合分析,視病情需要隨時進行超聲隨訪檢查,觀察其消長和演變情況,對腹腔氣體多者,顯示不清的囑患者飲水充盈胃腔可提高胰腺圖像的顯示率。
結 果
本組中21例顯示,顯示率927%,4例未顯示。檢查結果診斷為急性胰腺炎21例,其中急性水腫性胰腺炎19例,急性壞死型胰腺炎2例,4例顯示胰腺大小回聲正常。,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病例均伴有網膜囊及(或)腹腔、盆腔積液,急性水腫型胰腺炎的聲像圖表現為胰腺形態多規整,邊緣清晰,胰腺飽滿,呈輕、中度彌漫性或局限性腫大,并以前后徑(厚度)腫大為主。實質回聲多均勻減低,部分病例胰腺周圍及腹腔可有積液,但比例較急性出血壞死型明顯減少。據報道膽道疾病(膽石癥、膽道炎癥和膽道徊蟲)是其主要的病因。腹腔內積液的患者比例較急性出血壞死型明顯減少。本組病例除4例手術外,其余經胃腸減壓及保守治療后,胰腺形態逐漸恢復正常,胰腺的聲像圖表現一般和血淀粉酶呈正相關,但作者隨診比較急性胰腺炎聲像圖與血清、尿淀粉酶的恢復時間,發現血清、尿淀粉酶恢復很快,而聲像圖恢復較慢。尤其是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更慢。曾有1例淀粉酶早已恢復正常,但聲像圖遲至發病65天后仍未恢復正常。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的聲像圖表現為胰腺彌漫性或局限性腫大,輪廓模糊,包膜連續性中斷,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低或強回聲相間,回聲較粗,胰腺周圍和/或網膜囊、腹腔、盆腔伴有積液,該型病例彩超動態觀察,胰腺形態變化快,胰腺內外液體積聚的量和部位亦逐漸增多,多數病例胰腺超聲表現與臨床癥狀相符。
討 論
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的高低與病理分型有關,早期明確診斷治療是預后的關鍵所在,血清淀粉酶的高低與胰腺炎的嚴重程度不一定呈對應關系,特別是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部分病例血淀粉酶僅輕度增高,甚至正常或減低。動態超聲觀察結合血淀粉酶及臨床癥狀,對急性水腫型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的確診率均有大幅度提高。本資料中有1例患者血清淀粉酶顯著增高,超聲觀察中胰腺腫脹程度無明顯變化,下腹部積液也無增多,最終診斷為普通水腫型,其臨床最終診斷與彩超結果一致。另外,有1例早期血清淀粉酶僅輕度增高、1例正常的患者,動態彩超發現胰腺回聲明顯不均,部分邊緣呈蟲噬狀,短期(2~3小時)內復查,胰周、網膜囊及下腹部均出現液性暗區,診斷為壞死型胰腺炎,并最后得到手術證實。對于腹痛患者,如果超聲發現膽囊增大,膽總管輕度擴張、胰腺顯示不清、脾腎之間有裂隙狀液性暗區是急性胰腺炎的超聲表現之一,本組病例中,有3例有上述表現,經彩超觀察均出現典型急性胰腺炎的表現。經腹超聲根據胰腺大小、形態、邊緣、回聲的改變,以及胰周、腹腔、胸腔等部位急性液體的積聚,胰腺假性囊腫的形成等作為超聲診斷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學依據。由于病理變化不同,水腫型和壞死型的超聲表現亦不同,雖然上述表現不是確診的標準,但能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據報道,普通的經腹超聲對急性胰腺炎的正確診斷率為439%~940%。筆者認為,造成假陽性的原因,一是機器的靈敏度不高,操作者沒有掌握測量胰腺的正確方法;二是對有些非炎癥引起的胰腺增大及回聲改變認識不足,如胰腺的脂肪浸潤可使胰腺回聲減低。假陰性多是因患者肥胖或腸麻痹引起腸氣過多,而使胰腺顯示不清所致,有報道認為胃腸脹氣是急性胰腺炎表現之一。有些患者早期胰腺沒有影像學變化也是原因之一。本組顯示,在患者腹部劇痛時,半臥位及坐位是清楚顯示胰腺提高診斷正確率的較好方法。總之超聲觀察了解胰腺大小、形態、內部回聲、包膜改變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及時了解大網膜及腹腔內有無積液及合并癥,從而判斷胰腺病變的程度,特別是對是否手術治療還是內科保守治療可以從圖像上提供決策依據。為配合臨床診斷,觀察病情演變及預后評估提供了可靠的直觀依據。
參考文獻
【關鍵詞】彩色多譜勒超聲;胎兒;胎盤;血管前置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672-01
本文利用彩色多譜勒對產前4761例中晚期妊娠孕婦的超聲檢查,對胎盤觀察的回顧,了解胎盤、臍帶與宮頸內口的關系,探討其在妊娠及分娩過程中的重要性。
1 姿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統計2010年1月~2013年1月來我院產科就診并行常規超聲檢查的孕婦共4761例,孕婦年齡16--43歲,平均29歲,孕16-38周,平均孕29周。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儀器為ALOKA-4000型超聲診斷儀,腹部二維探頭,頻率為2-6MHz,心臟探頭頻率為3.5 MHz,深圳邁瑞DC-6型,探頭型號:6CV1(經陰道)標準頻率:6.5 MHz;
方法:孕婦取平臥位,經腹部按一定順序作縱橫及斜各方向連續掃查,常規超聲檢查,胎兒各項指標,準確測量胎兒生長發育的各項參數,對顱腦、顏面、脊柱、胸腔、心臟、腹腔、肝、胃、腎、膀胱、腸管、四肢、臍帶、羊水、胎盤有序的逐一探查,記錄結果存檔。動態觀察胎盤遷移。
2 結果
4761例中晚期妊娠孕婦中,妊娠20周―26周胎盤下緣距宮頸內口≤20mm為低置胎盤279 例,到晚期足月妊娠時低置胎盤129例,邊緣性前置胎盤45例,中央型前置胎盤18例,合并胎盤粘連植入6例,合并血管前置2例。
3 討論
3.1孕婦妊娠28周后,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甚至胎盤下緣達到或覆蓋宮頸內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稱為前置胎盤,臨床按胎盤與子宮頸內口的關系,將前置胎盤分為三種類型:完全性前置胎盤或中央性前置胎盤:宮頸內口全部為胎盤組織覆蓋;部分性前置胎盤:宮頸內口部分為胎盤組織覆蓋;邊緣性前置胎盤: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達子宮頸內口邊緣,不超越宮頸內口。前置胎盤發病率約為0.5%-1%[1],引起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威脅著母兒生命安全。多見于高齡或經產婦,尤其是多產婦,是產科的嚴重并發癥。
彩色多譜勒超聲對胎盤定位具有安全、準確,可重復且無創的特點,廣泛應用于前置胎盤篩查,是首選的檢查方法。國外有研究報道,在早期妊娠,前置胎盤的發生率為5%-30%,孕晚期降到時0.3%-0.6%[2],這種前置胎盤發生率的差異是由于胎盤遷移所致,低置或“潛在”的前置胎盤在中期妊娠很常見,僅少數持續存在至晚期妊娠1%-5%[3],是乎晚期假陽性率約為12.5%[4]
循證醫學認為:各種檢查應不增加陰道流血的風險;② 建議以毫米(mm)為單位描述胎盤下緣達到或超過宮頸內口的距離;孕l8-24周,檢查提示胎盤下緣達到或覆蓋宮頸內口者,應連續復查胎盤遷移;胎盤下緣覆蓋宮頸內口距離>15 mm,預示足月為前置胎盤風險升高。
經腹超聲聯合經會陰超聲兩種方法可相互取長補短具有安全準確的優點,提高診斷的準確率。胎盤前置狀態在孕晚期復查最佳的時間及頻次,目前尚有爭議。一般認為,無癥狀患者,妊娠中期超聲檢查提示胎盤下緣達到或僅覆蓋小部分宮頸內口者可于孕36周左右復查;妊娠中期胎盤下緣覆蓋絕大部分或全部宮頸內口者,復查應提前至孕32周,以便及時發現前置胎盤,給予積極處理。
3.2對血管前置的認識
血管前置指胎膜血管位于胎兒先露前方跨越宮頸內口或,接近宮頸內口,是絨毛的異常發育所致,發生率1/2000-1/5000[2]。在工作中碰到2例前置胎盤合并血管前置的孕婦,妊娠35周及36周時B超檢查,在近子宮頸內口部位,2例均顯示在胎盤附近有與臍帶搏動一致的索條狀低回聲區,位置固定,不隨改變。CDFI:檢測跨過宮頸內口管的血流頻譜為典型的臍動脈血流頻譜,即胎兒血流頻譜,臨床都做了積極的處理,一例妊娠38周時行剖宮產,新生兒存活,母親死于DIC,另一例,在妊娠38周時,準備剖宮產術中孕婦突然破膜后,母子均很快的死亡,來不及任何搶救,這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血管前置是胎兒潛在的災難,破膜后,覆蓋在宮頸內口的血管易破裂,使胎兒迅速失血和死亡,圍產期死亡率可高達到75%-100%[5],足月胎兒平均血容量只有300ml,即使不破裂,血管前置可能分娩過程被胎先露壓迫,導致循環受阻發生胎兒窘迫,甚至胎兒死亡,所以我們對它應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是為嚴重的產科急癥,產前及時診斷及為重要,與血管前置相伴的危險因素與胎盤異常的關系較多,對于不明原因的妊娠晚期的陰道流血,經腹部超聲發現有前置胎盤、雙葉胎盤、副胎盤、多胎妊娠中,特別是在雙胎中臍帶帆狀附著者,應警惕該病前置血管發生的可能性。超聲診斷是常用產前診斷血管前置的方法,是診斷血管前置的金標準,對于提高圍生期胎兒的安全性,降低于圍生兒死亡率,具有重要價值。
3.3對胎盤植入的認識
胎盤植入的主要并發癥是胎兒分娩后胎盤難以剝離,引起威脅孕婦生命的產后出血,也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獻報道發生率為0.095%[6],常可以與前置胎血合并發生,超聲工作者應當掌握胎盤粘連的超聲診斷標準。典型聲像表現包括:① 胎盤后子宮肌層低回聲區消失;②子宮膀胱腹膜返折強回聲線不連續;③胎盤內腔隙狀回聲;④胎盤組織團塊凸起于子宮漿膜面,呈結節狀,增厚的及膀胱壁包塊。在上述6例胎盤植入病例中,產婦產后由于有嚴重的出血,有2例采取切除子宮才達到止血目的。
圖1 前置胎盤合并血管前置聲像圖 圖2 前置血管血流頻譜圖
CDFI;檢測跨過宮頸內口血管的
血流頻譜為典型的臍動脈血流頻譜。
總之,前置胎盤,前置血管,胎盤植入,三者可以獨立發生,也可相互合并發生,是妊娠期嚴重的并發癥,是危及產婦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及潛在危及胎兒生命。在中晚期妊娠中,超聲工作者對胎盤進行定位,對宮頸內口的觀查,必須明確胎盤下緣與宮頸內口的關系顯得尤其重要,彩色多譜勒超聲可為此作為首選檢查方法,所以說產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前置胎盤,前置血管及胎盤植入做出準確的診斷,能給臨床提供客觀,真實、準確的信息,為臨床干預和處理提供可靠參考,使孕婦能得到適時剖腹產,終止妊娠,能降低圍生兒死亡率,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勝利.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534.
[2] 李勝利.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535.
[3] 李勝利.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536.
[4] 祝偉宏等.降低超聲篩查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的方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1860-1861.
關鍵詞:超聲診斷技術;教學方法PACS;多媒體課件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582-01
超聲診斷技術集實踐操作與影像學診斷于一體,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教學宗旨是讓學生在嫻熟的操作手法下,準確識別正常的與異常的切面超聲聲像圖,并且結合所學臨床知識認清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本質。長期以來,遼寧省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在超聲診斷教學中,采取以下幾方面創新做法,順應了當今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新形勢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視理論教學,奠定超聲診斷疾病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隨著超聲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超聲診斷已從二維成像發展到三維、四維成像。同時超聲診斷也從以往灰階成像到現今通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聲增強造影成像等技術。隨之而來,超聲診斷學也由過去的單純診斷到現在的診斷加介入治療,從而使超聲影像學的應用領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論怎么發展,我院始終將理論教學視為諸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選取選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時修訂教學計劃、完善教學大綱。鑒于舊版教材不夠實用,且內容陳舊老化、觀念落后、圖片欠清晰等缺點已經不能滿足時展的要求,我們根據學科發展和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聲診斷技術》作為教學和臨床使用的理論藍本。同時,我們根據超聲診斷技術的自身特點以及不同教學層次,在原有的基礎上盡力完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確實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學時間。
1.2 有的放矢著重培養學生對疾病診斷的邏輯思維能力:超聲診斷技術涉及的教學內容較為廣泛,結合我院培養的超聲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遼西地區的基層醫療單位,因此我院在授課過程中,會更注重于此地常見病、多發病的超聲影像學表現,及相關鑒別診斷疾病的講解。重點培養學生用邏輯思維能力來分析異常聲像圖表,從而臨床診斷更為準確。在教學過程中,我院會將相關解剖學、病理學、臨床基礎知識和疾病的超聲聲像圖表現結合起來,使學生清楚它們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聯性,培養學生四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從而為今后臨床工作開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3 全部用多媒體課件授課,使傳授知識更加形象直觀:傳統的先板書理論授課后醫院見習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對于抽象的理論講授缺乏直觀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體教學方式不僅節省了授課時間,而且可以將各系統疾病的解剖、病理、超聲聲像圖的特征性表現,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2 認真探索實踐教學新方法,積極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遼寧省醫學院影像技術專業以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2004年就籌建了超聲診斷實驗室,并配備了三臺灰階超聲儀和一臺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并配有腹部、高頻、心臟探頭供學生實驗課操作學習。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學生掌握臟器的掃查手法和正常聲像圖表現:超聲診斷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手、眼、腦的同時配合。超聲圖像的獲取與診斷與醫生的熟練程度及操作技巧有著密切關系。自超聲診斷儀引進教學程序后,我們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讓學生自己相互作為受檢者,進行實際操作練習,通過相互學習選擇、探頭放置部位、練習多種掃查方法來直觀學習人體正常組織器官的聲像圖。在實驗課上,還采取分組實踐練習,即一部分學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學生觀看教學錄像同時進行主體問題討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也幫助學生體會到了臨床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統充實教育資源,使學生對異常聲像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聲像圖僅僅是超聲診斷學的基礎,而學習正常聲像圖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異常聲像圖的診斷。為此醫學院聯合附屬三家醫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關于典型病例的超聲聲像圖資料庫,包括靜態圖像和動態圖像作為超聲診斷教學與考核資料庫。并將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論課的內容進行系統編排,在每個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過實驗室的PACS系統播放,將病人的基本信息與聲像圖表現相結合,經過仔細分析來診斷疾病,大大提高了學生診斷疾病的縝密思維能力。學生還可以通過實驗室的PACS系統,調出臨床病例的各種影像學資料,并對診斷報告進行拷貝以便課后復習鞏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圍繞實踐操作中心,不斷調整考核新標準
我院于2006開始就嘗試了新的考核標準:期末理論筆試考核成績占70%,示教課實際操作成績占20%,圖庫讀片占10%。幾年實踐下來取得了良好成效,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飛速提高。并且從去年開始,我院將學生實習前的技能培訓改為實訓考試,對于實踐操作不過關者將不予批準臨床實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重視實踐操作的積極性,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由此實現良性互動。
4 關注跟進超聲診斷技術教學的發展趨勢——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即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或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是目前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我院在教學實驗室中PACS系統的引入,使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實際臨床病例綜合診斷疾病,教師也可通過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總結不同疾病的超聲聲像圖表現,此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掌握與理解。同時對于復雜、疑難病例以及學生的疑難醫學問題可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查閱參考書和文獻來幫助學生復習相關解剖、病理和臨床基礎知識,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PBL 教學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而且也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從而使學習更主動,學習目標也更加明確。
參考文獻
[1] 劉忠秀. 醫學教育中PBL教學模式應用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8:1:15-16